商業醫保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5:3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醫保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社會醫療保險是一種“低水平,廣覆蓋”的保障,其最高“賠付金額”是當地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在全國大多數地區為2~5萬元,而重大疾病醫療費用一般高達10萬元以上,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缺口。
商業醫療保險的空間
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已經是當務之急,從目前來看,利用商業醫療保險建立一個沒有漏洞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就險種類別來看,目前上公眾急需的醫療保險、老年護理保險,屬于健康險的范疇,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家專業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健康險也只是作為壽險的附屬業務。盡管如此,我國近年來的健康險增長依然迅速,2000年度我國健康險保費達到27.69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的2.77%;2001年健康險保費達到60.27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的4.24%。這一成績較之成熟市場的1/4到1/3有較大距離,但較上年增長117.65%,遠遠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險保費增長率。在七月召開的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健康保險工作部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上,專家們認為,由于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對不高,為商業保險公司發展健康保險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較為謹慎的預測是,到2008年前后,我國健康保險的市場規模在1326億元左右,而較為樂觀的估計是在2837億元左右。這一切表明中國健康險市場充滿巨大的潛力。
商業保險公司的“苦水”
市場潛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為什么得不到保險公司的熱烈響應呢?實際上,商業保險公司有其商業上的苦衷,多種因素制約了業務的順利開展。
賠付率居高不下
長期以來,各保險公司開辦的醫療保險都處于收賠相抵,甚至收不足賠的狀況,個別地方的賠付率甚至高達300%,這使保險公司的利潤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對大力發展醫療保險的熱情不高。
管理難度較大
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關系難以建立,加上醫療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險公司難以對醫療費用進行控制。保戶中存在著不少逆選擇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風險和索賠欺詐風險大量存在,使保險公司難以拓展市場。
經營管理方法不先進
在美國普遍使用的風險管理技術,如復雜的費率厘定、承保選擇、次優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險保護等,在我國還鮮為人知。
專業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家專業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國內保險公司把健康險作為壽險的附屬,極大地影響健康險的經營戰略決策。另一方面,人才匱乏。醫療保險對保險人員的醫學知識要求較高,在核保、理賠、精算等方面都需要專業性較強的人才,而保險公司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影響了醫療保險業務的推廣。
適合健康險業務的系統缺乏
品種單調,個性化、多元化程度差。當前,公眾急需的是純粹的醫療保險、老年護理保險等,而市場上沒有老年護理保險,而一些險種又是以附加險形式隨主險開展且以統保形式承保的,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國際上成熟的商業健康險市場一般包含四大類產品:醫療費用給付類、失能收入損失補償類、長期護理保障類和疾病給付類。我國雖已有180多種健康險產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類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產品。
癥結所在
健康險的癥結在于風險控制難度大、專業技術要求高。
第一,從管理上說,健康險對案件的管理不是結果管理,而是過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發生”,而是“就醫事件”?!熬歪t事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包括疾病發生、就醫、治療、痊愈及出院等步驟,每一個步驟不同的處理方式決定了案件結果的不同。這決定了醫療保險在精算、風險控制、核保理賠、醫療協調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壽險和意外險。其次從協調管理上說,在我國商業保險公司、社會保障部門、被保險人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構成了健康保險的四方關系,在這四方關系中,醫療服務提供者對發生就醫的被保險人的住院時間長短、治療方案、是否發生醫療費用及發生多少醫療費用等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障部門與商業保險公司在統一標準、信息共享方面有較強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強協調管理對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藥方面的管理有著突出重要的意義。
第二,從風險控制上說,壽險的基礎是建立在大數法則上,依賴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險人較難人為控制的事件,是一種純粹風險。而對健康保險來說,其經營的是就醫事件和醫療費用風險,被保險人可能在醫療服務提供方的配合下,“無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風險要比壽險和意外險嚴重且不可控。其次,同傳統壽險相比,對被保險人的風險控制更為復雜。傳統壽險通常將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及家族病史作為核保的重點,而對于健康險來說,被保險人保障水平、保險信用記錄、過度利用傾向、收入水平、職業情況以及定點醫療機構行醫記錄等信息也是風險評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從費率厘定上說,人壽保險主要考慮死亡率、費用率和利率,健康險所要考慮的不僅是疾病的發生率、就醫率和住院天數,更要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醫療消費水平、區域及城鄉差異、投保團體的情況、醫療環境和診療技術的變化等因素。由于醫療保險受免責期、等待期和免賠額的影響,其責任發生帶有一定的滯后性,在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和未決賠款準備金的計提上又不同于財產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智能化系統解決之道
健康險這些獨有的特性決定了傳統的業務系統將很難滿足健康險業務的發展,因此,一套能解決業務難點、滿足其特殊業務需求的智能化系統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為一套好的健康險智能化系統應具備有效的過程管理、強大的數據交換功能、全方位的風險控制和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并且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智能化系統通過科學地監控疾病發生、就醫、治療、痊愈及出院整個“就醫事件”,從而實現有效的過程管理。由于健康險業務的復雜性、頻繁性和實時發生性,需要有效的過程管控系統,單純的業務流程管理將不能適應醫療保險業務發展和風險管控的需要。傳統的業務系統通常只能進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醫事件結束后,被保險人持醫療費用帳單進行索賠時,業務系統才開始進行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要對就醫事件進行審核困難明顯加大,常常導致保險欺詐,由于對某些不合理的醫療費用的發生未進行事先控制,導致理賠時出現糾紛。通過過程管理,能夠有效地消除保險人、被保險人及醫療機構三者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保險人可以及時獲得被保險人的診療信息,并可在就醫事件出現不合理的情況下及時介入,防止不合理費用的發生。通過過程管理,結束了醫療費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醫療機構的情況,加強了保險人對醫療費用的控制力,極大地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發生率。
智能化系統可同醫療服務提供者、社保機構進行同步/異步數據交換,能夠及時地獲取各種信息,如:被保險人的醫療信息、藥品、診療項目、服務項目列表及給付比例等基礎數據。通過數據交換,為過程管理及風險監控提供了必要的數據,為保險公司協調管理社會保障部門、醫療服務提供者和被保險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減少了工作人員的錄入量,增強了業務處理的自動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統擁有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由于健康險業務的復雜性,在對被保險人進行核保時必須全方位的評估被保險人的風險,如:被保險人保障水平、保險信用記錄、過度利用傾向、收入水平、職業情況以及定點醫療機構行醫記錄等。通過科學地風險評估體系能夠準確全面地揭示被保險人的風險,為核保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避免了被保險人逆向選擇等風險,從而減少了保險公司的損失。
智能化系能夠有效協調保險人、被保險人和醫療服務提供者三方關系,并能對就醫事件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發現被保險人“無病看病、小病大看”,醫院過度提供醫療服務等風險。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判斷技術,增強了業務處理自動化的能力,可減輕核保、核賠業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降低商業醫療保險費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統建成后,經過一定時期的運行,將積累大量的業務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從大量的數據集合中有效發現有價值的商業信息,同時因為有了足夠的樣本數據,從而為健康險的費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據。通過對業務數據進行數據挖掘,保險公司將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智能化系統積累的經驗將成為其他公司唯一無法趕超的“信息壁壘”。
由于各地醫療服務水平、基本醫療保障、疾病發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種模式對各地的健康險業務進行統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統能對于不同類型的醫療服務、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采取有針對性的管控,使得保險公司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順利開展業務,擴大市場,提高了管理效率,節約成本。
在處理健康險業務時,不僅數據量大,而且還需要綜合不同類型的數據,例如:在理賠時,除需要知道被保險人的自身信息外,還需要知道就醫醫院,使用的藥品明細等信息。智能化系統能處理健康險大量數據要求,協調各種業務數據,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統實現了數據大集中,能夠處理日益顯著的人口流動問題,真正支持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全國聯?!?,實現“風險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從而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從管理角度而言,數據集中充分體現了公司總部的監管作用,實現業務數據的實時收集,匯總和查詢,同時允許各分支公司在統一管理下的部分個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統必須具備良好的擴展性,由于健康險業務在中國發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險產品、業務規則不斷出現,具備良好擴展性的系統可通過很少的調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調整就可以處理新的業務,從而極大地節省了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
案例:
太平洋補充醫療保險方案
全國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實施后,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醫療保險只能解決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而不能解決勞動者患重大疾病超過封頂線以上的醫療費用負風險;加之參保人員的住院費用是按比例報銷,職工個人負擔部分較重。因此,為化解參保人員患重大疾病的大額醫療風險,減輕其住院費用負擔,太保壽險在全國一些地區相繼推出了補充醫療保險。
有效監管面臨挑戰
太平洋保險壽險總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險業務系統來統一管理全國各分支公司的補充醫療保險業務。目前的情況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過人工方式進行核賠理算,帶來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缺少自動化導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錯,客戶從報案到得到理賠等待的時間長,客戶滿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簡單的系統進行業務處理,這些系統只針對當地的業務而開發,因此可擴展性差,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要求,而且數據共享的難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險業務“各自為營”,導致總公司無法直接取得業務數據,因此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管。
與此同時,要開發一套統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險業務系統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業務存在地區差異。由于各地醫療服務水平、基本醫療保障、疾病發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別,太保各分支公司在開展健康險業務時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這使得各地協議書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系統必須有足夠的靈活度以覆蓋絕大部分的健康險業務。其次,各類基礎數據沒有統一標準。例如,針對同一種藥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沒有一套標準來規范諸如藥品、疾病、診療項目、服務項目等基礎數據,導致數據交換無法進行。最后,建立數據接口存在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同醫院建立數據接口由于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實現。而同社保間的數據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數據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統必須能處理各種不同的數據格式。
集中式解決方案
該系統是一套采用B/S結構的集中式系統,所有的數據都存放在太保壽險總公司,從而很好地解決了數據集中的問題,提高了管理效率。
該系統最大的四個特色是靈活的責任管理、標準化的醫療字典、強大的數據交互和復雜的業務邏輯。首先在本系統中通過責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設置、修改保險責任,并可針對保險責任設置對應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單時,可以靈活選擇與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統建立了標準化的醫療字典,包括:藥品、疾病、診療項目、服務項目、醫院信息、社保機構。根據太保健康險業務的實際情況,疾病使用ICD9編碼。藥品以上海市衛生局HIS系統標準代碼為基礎,編碼時將藥品分為化學藥品及中成藥兩大類,化學藥品以藥品用途分類為主,中成藥按藥理作用進行分類;所有藥品,以一物一碼為原則。診療項目、服務項目則使用太保提供的編碼。通過同各地的數據建立對應關系,實現了數據的交換。第三,系統同社保間建立了數據接口,方便地導入被保險人的醫療費用信息。通過其它的數據接口,實現批量導入客戶信息及藥品、疾病等基礎數據。實現了對被保險人醫療費用的監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員的錄入量。最后,系統可處理復雜的業務邏輯,在案件內部的邏輯關系中,可實現在一個案件下的多次報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給付。在協議書同保單的關系中,可實現一份協議書下對應多個保單,而每份保單又可對應一個投保人及多個被保險人。
此外系統記錄被保險人從報案、回訪、立案、資料處理、調查、理算到賠付的所有信息,實現了對被保險人就醫事件的監控。
理算時,系統根據一定的規則自動計算進入保險責任的理算金額,并根據影響理算的各種因素,如:基本醫療部分的理賠情況、免賠額等,自動計算出理算結果。降低了錯誤的概率,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了能適應各類核賠流程,系統使用強大而靈活的工作流,通過設置核賠規則,實現自動核賠流程。
客戶收益
盡管該系統命名為補充醫療保險理賠系統,但由于設計合理根據太保健康險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系統的可擴展性,因此通過簡單調整即可適應80%的太保健康險業務。這樣一來,一方面實現了太保壽險總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險業務系統來統一管理全國各分支公司的補充醫療保險業務,另一方面也為今后的擴展奠定了基礎。由于是一套集中式的系統,太保壽險總公司可以實時地取得業務數據,從而對健康險業務的監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該系統后,工作效率大為提高,節約了人力成本,縮短了理賠時間,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能幫助太保壽險更好地規范補充醫療保險的業務,使補充醫療保險能夠健康地發展。
個人健康管理系統
■肖樺
個人健康管理在國外的商業化應用已有20多年。由于醫療費用的不斷增加及人們對健康需求意識的改變,保險公司及企業紛紛采用此類服務,通過改善健康預防疾病來降低醫療費用。它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個人在改善自身健康過程中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更準確地篩選高危人群從而增加預防措施的針對性。由此,保險公司可以更準確地衡量被保險人的風險,為厘定費率搜集基礎數據。被保險人一方面獲得了增值服務,另一方面也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預防疾病從而降低醫療費用。
KYN是個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之一。它是英文knowyournumber的縮寫,即知道你的數字。KYN是根據美國及中國有關科研機構多年合作的成果,在美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流行病學調研結合中國人群疾病發生的特點而設計的。其目的是通過收集生物學信息(包括身高、體重、年齡到血糖、血脂、膽固醇水平等各項實驗室指標,也包括食物攝入量、吸煙量、體力活動等生活方式有關的信息),對慢性病進行危險評價。以控制危險因素為目標,從而達到減少疾病發生機率與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
KYN項目有三個組成部分:1、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即收集和管理個人健康信息,對服務對象目前和將來的健康及疾病的危險性進行評價、跟蹤并進行健康行為指導;2、個人健康評價系統,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危險性評價方法,用以確定個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險程度及發展趨勢;3、個人健康改善的行動計劃及指南,即通過健康管理的辦法對不同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實施個人化的健康促進,最終達到預防及控制發病、改善健康、減少醫療費用的目的。
篇2
(一)居民對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
我國的社會醫療保險改革以及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為居民對商業醫療保險的需求提供了現實基礎和經濟基礎。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后,基本醫療保險所提供的諸如服務范圍、服務標準、起付標準、最高支付限額都是有限的,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多方面的醫療需求;同時,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為居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一項針對我國城市居民對各類商業保險需求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有28.3%的城市居民把商業醫療保險作為首選,其比例已超過了養老、人身意外和人壽保險。在保險消費和需求上,醫療保險排在了第一位。麥肯錫公司也預測,中國商業醫療保險市場在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間將快速發展,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00億元至3000億元。
(二)居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行為滯后于觀念行為
雖然我國居民對商業醫療保險有著旺盛的需求,但其購買行為卻滯后于其觀念行為。如我國目前商業醫療保費收入不到人身險保費總收入的1%。同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差距是很大的,即使與國際上以社會醫療保險為主、商業醫療保險為輔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醫療保險在保險深度與密度方面差距也是很大的。究其原因還是商業醫療保險的產品和服務水平落后,不能激起居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熱情,如醫療費包括門診費、住院費和重大疾病治療費?,F有醫療險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上。隨著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深化,人們對因住院引起的收入減少及護理費用、遺屬生活費用等各項保險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保險公司在這些方面服務覆蓋的不足十分明顯。各公司為了規避風險,采取了保險金額封頂的措施。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保險產品對一些大病、重病卻缺少足夠的保障。種種原因,使得居民認為購買現有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并不能解決自己的實際所需,因此,盡管有如此旺盛的需求,但始終對商業醫療保險持觀望態度。
(三)居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時的逆選擇行為及道德風險
在醫療保險中,由于供需雙方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被保險人往往做出不利于保險人的選擇,即逆選擇,主要表現為患病風險大的人選擇參加保險,而患病風險小的人選擇不參加保險或退出保險。同時,由于保險的存在,被保險人有時會做出不利于保險人的敗德行為,在醫療保險中主要表現為隱瞞病情與治療費用的騙保和騙賠,醫患雙方從本身經濟利益出發侵犯保險人利益。
我國商業醫療保險供給行為分析
(一)我國商業醫療保險有巨大發展空間
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商業醫療保險的空間在于六個方面:社會醫療保險中規定的個人自付比例部分和醫療費用超封頂線部分,社會醫療保險不保的特殊藥品,社會醫療保險不保的診療項目,社會醫療保險不保的醫療服務設施和非指定醫療機構,收入補貼型和護理津貼型費用,社會醫療保險未覆蓋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醫療保險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現行商業醫療保險產品結構不合理
由于保險公司在設計開發新產品時,對該產品的現實需求或潛在需求研究不足,客戶購買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產品以及市場發展趨勢和市場發展潛力等問題都沒有進行良好的分析,因此從供給上仍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如從險種和銷售量上看,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手術險、住院醫療和癌癥險上。險種的特點是責任范圍確定在某一范圍,如規定的疾病、指定的醫療服務等。而保障更為綜合的險種,如包括手術、住院和治療等內容在內的綜合醫療費用保險則以極其有限的形式存在著,但這幾方面卻存在著旺盛的市場需求。此外,各公司推出的同類保險產品中,保障范圍和限額趨同,可供投保人選擇的余地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市場對保障更為廣泛或對某一類疾病保障的需求。目前的這種局面不僅限制了投保人的選擇,抑制了旺盛的保險需求,還造成了保險公司同一類險種惡性競爭的局面。
(三)保險公司缺乏專業人才
相比于普通的壽險產品,經營醫療保險相對復雜,要求其從業人員在風險管理、醫療服務管理、條款設計、費率厘定、準備金提取、業務監督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專業水平,這就要有一批從事風險分析、風險選擇和風險鑒別的專業人員,但目前保險公司在這方面的專業人員仍很缺乏,這無疑成為制約商業醫療保險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解決商業醫療保險供需矛盾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以提高人們的認識
商業保險公司應向公眾全方位、多層面的普及商業醫療保險知識,增加社會各界的保險意識。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特別要宣傳商業醫療保險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人們對商業醫療保險的認知度。例如,保險公司應定期運用典型賠付案例,積極宣傳商業醫療保險在保證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同時,為防止保險欺詐,應向投保人宣傳最大誠信的重要性及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法律后果,盡量杜絕保險欺詐行為的發生。
(二)重視產品開發策略
商業保險公司應根據醫療保險的市場需求制定正確的產品開發策略。使險種結構不斷地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險種,諸如長期護理保險、包括門診在內的綜合保險等,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戶投保,以此來降低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此外,險種開發要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對于不同地區、不同收入階層、不同年齡群體應開發不同的險種,使險種具有差異化、個性化,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三)加快專業人才的培養
篇3
商業醫療保險與社會基本醫療保險是我國醫療保障系統的兩個重要構成,都提供了對被保險人因疾病導致費用損失的賠付和補償。但僅僅靠社會基本醫療保險是不能迎合旺盛的醫療需求以及減輕巨額的醫療費用負擔的。商業醫療保險市場在發達國家發展迅速,但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相對緩慢。
二、商業醫療保險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化水平不高
1、產品開發過程的局限
保險產品的研發主要依賴保險精算技術。然而我國對醫療保險精算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所需的有關醫療服務的數據積累的還太少,并且這些數據并不會在各家保險公司之間進行披露。由于技術上的局限,保險產品的開發也受到了限制,表現為產品種類單一,保障范圍狹窄,保障程度低等缺陷,這無疑滿足不了廣大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2、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醫療保險不同于壽險,它在風險預測、評估以及管理上的專業性較強,并且要求其從業人員具備對醫療知識、數據分析、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廣泛了解及專業技能。在核保過程中,核保人需要嚴格控制醫療保險中有可能涉及到的道德風險,因為這類保險一般不會涉及到被保險人的死亡,但某些疾病所引起的醫療費用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動空間。在理賠過程中,保險人為防止被保險人的逆選擇行為,會事先對其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測,來保證合同的有效性以及保險公司的利益。然而醫療保險公司在這類問題的控制能力有限,控制難度大并且成本很高。
3、從業人員專業性有待增強
商業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對其經營的優劣起到關鍵性作用,尤其在保險展業階段。然而保險人在展業過程中因缺乏素質常常會出現不規范的行為,例如人為盡可能多的提升銷售業績,不向客戶明確說明有關保險條款的具體內容,刻意強調被保險人所享有的利益而忽視其應承擔的責任,以次來誘使客戶購買保險。這種作為顯然不利于保險公司的健康發展,而這種現象在許多外資保險公司涌入市場并參與競爭后變得越發嚴重。
(二)容易引發道德風險
從經濟學領域解釋,當事人在經濟行為中,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謀求某種目的從而做出損害他人利益行為的風險,便是道德風險。而在保險領域,由于保險公司不能預知投保人在投保后的個人行為與想法,由此誘發投保人的道德風險。
保單成立并生效后,被保險人若發生合同承保范圍內的病癥,產生的醫療費用中大部分可由保險公司來承擔。所以投保人會選擇盡量隱瞞身體的真實情況以便支付較少的保費來取得較高的保障?;蛘邔ΡkU人存有依賴想法而不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因此誘發疾病的概率顯著上升。上述現象為不按常規履行保險合同而獲得醫療費用給付或賠償的行為,叫做事前道德風險?;颊卟患s束自己的醫療資源消費行為,再加上對疾病的過分憂慮的心理,會無形中造成醫療服務需求過度。這屬于無端增多醫療費用的行為以及對醫療保險的過度依賴心理,可稱之為事后道德風險。另外,出險后,保險金的報銷額度是可由病人和醫生來決定的。在利益的驅使下,醫生容易產生有悖于職業道德的行為。其可憑借在醫學領域的優勢對醫療服務費用造成很大影響。同時又缺乏約束其行為的有效手段,導致醫療費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圍,最終損害了保險人的利益。
醫療保險領域中的道德風險行為普遍存在,一般會體現在:第一,保單成立并生效之后,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健康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導致健康風險的發生幾率會增大;第二,投保人虛構保險事故,并利用虛假單據騙保;第三,被保險人出險后,當事人故意夸大其病情,主動要求醫院增加患者住院時間、過度用藥、檢查或采取一些沒必要的醫療護理等;第四,投保人同醫療機構人員相勾結,過度耗費醫療衛生資源的道德風險行為。
三、發展我國商業醫療保險的對策
(一)提高商業醫療保險公司經營專業化程度
商業醫療保險公司的運行需要一批專業型人才支撐,為了保證其業務效益,必須要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核保、理賠、產品開拓等各個領域培養并儲備一定的優秀人才。一方面,要設立嚴格的保險從業人員的從業準入標準,保證進入到保險行業的新人具備一定的保險學或醫學或法學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具備良好的素質。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已進入該行業內人員的培訓。只有整體提升整個行業員工的專業化水平,才能保證醫療保險公司穩定健康地發展。
商業醫療保險的業務特點和經營、運作模式與財產險、壽險的差別較大,這是醫療保險必須堅持專業化運營道路的最根本原因。其核心是經營理念專業化,即充分理解醫療保險區別于其他類保險業務的獨特性,樹立量體裁衣式理念,就是依據醫療保險的特征開展醫療保險業務;管理制度專業化,即建立并完善適應醫療保險經營要求的管理體系,包括建立單獨的財務核算制度、專業化的精算制度與風險管理制度、專業化的核保理賠制度與數據管理制度、專業化的服務體系與核準評估體系,運用專門的醫療保險信息管理系統等;人員隊伍專業化,即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育系統,逐步形成一批素質高、技術精、市場敏感度強的,由復合型管理人才、技術型專家人才、開拓型銷售人才組成的醫療保險專業化從業人員隊伍。
(二)加大力度控制道德風險
加強醫療風險管控并重視與醫療機構合作。商業醫療保險首先要對投保的醫療風險進行風險識別、評估、控制以及管理效果評價等,其中風險評估主要考慮風險發生頻率和損失程度,不僅注重醫療風險的事后風險控制,防止損失的擴大并維護雙方利益,還會提供為防范潛在風險而進行的完善的服務,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或抽樣體檢等方式。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應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為原則成為利益共同體。具體來講,雙方可以相互控股、參股或由保險公司出資設立醫院。通過投資醫療機構,保險公司有權利干涉醫患之間溝通的事項,減少了一些無關的醫療費用支出和醫療糾紛,準確而高效地控制了醫療風險。
篇4
兩次赴美,投身公共衛生事業
蔡江南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在經濟學教學與研究領域碩果累累:1982年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本科畢業,1984年獲得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之后留校任教,1990年成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之一,1991年獲得了我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1988年,他第一次去美國進修,當時他跟夫人結婚才三個月,但無法同行。1991年,蔡江南前往美國布蘭戴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個月后夫人順利來到美國,蔡江南打算長期在美國發展,于是開始了20多年的美國生活。
剛到美國不久,蔡江南的牙齒出現問題,牙醫建議他進行根管治療,即保留牙齒的根部,去除牙齒上面不良部分后再加上一個牙冠。當時這套治療費用是兩千美金左右,而他需要治療兩個牙齒。四千美元對于一個中國大陸沒有牙科保險的窮學生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最后,蔡江南通過華人醫生的優惠價格完成了治療,美國昂貴的醫療費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件事深深影響了蔡江南。在90年代初,中國人的平均工資只有三四十元人民幣一個月,在美國看牙醫如此昂貴,一般的經濟學供求理論對此又解釋不清,蔡江南發覺美國的醫療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巧的是,他的導師是布蘭戴斯大學衛生政策研究所所長,因此他有機會參與了導師主持的聯邦政府的一個項目:不同的定價方式對于控制醫療費用的影響。這份經驗對于蔡江南的啟發和幫助很大,幫助他走上了衛生經濟學和衛生政策的研究道路。
蔡江南根據聯邦政府課題的研究,又發展出了新的想法,并由此獲得了一個新的聯邦政府課題,并且發展了他的博士論文課題。1996年在這個聯邦政府項目和博士論文課題快完成的時候,蔡江南的5個導師為他寫了推薦信,他順利申請到美國特殊綠卡,實現了美國夢。之后,他加入了美國麻省衛生廳衛生政策研究的行列,參與了2006年通過的美國第一個全民醫改的麻省方案的設計和研究工作。麻省的醫改方案后來又成為奧巴馬醫改方案的原型。
西學東漸,助力中國新醫改進程
2003年SARS疫情在中國蔓延,國內公共衛生體系漏洞逐漸暴露,擁有國內外衛生經濟和政策知識背景人才開始被國內學界和政界重視。在上海市有關領導和復旦大學校方的鼓勵下,2006~2009年蔡江南回到復旦擔任經濟學院公共經濟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并且參與了我國新醫改方案的討論。2012年5月,蔡江南來到中歐,擔任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把研究工作重點放在了中國新醫改領域,并提出和發表了大量具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蔡江南認為,目前我國的醫療資源被行政高度壟斷,打破壟斷、實現醫療資源的社會化是解決我國目前醫療衛生體制中的所有嚴重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國醫改的必由之路。
蔡江南向記者解釋:“醫療資源有兩個層次的壟斷,第一,政府、衛生部門控制90%的醫院,而醫院又控制了很多醫生、藥品和檢查。在國外,很多醫生是獨立的,他們與醫院是合作的關系,并不是雇員。在美國有80%的醫生不是醫院的雇員,所以美國的醫保是付兩筆錢,一筆給醫院,一筆給醫生。”
壟斷之源除了醫生的問題,還有藥品。很多國家的藥品有70~80%在藥房購買,它不屬于醫院的收入(醫院只管住院用藥)。而中國則是相反的,70~80%的藥品消費是在醫院。檢查也是一樣,國外很多身體的檢查都有獨立的檢查中心,但中國基本是在醫院完成。
“醫院是終端,把藥品、檢查、醫生都控制住了。這樣的結果是,政府控制醫院,醫院控制資源,實際上資源被政府壟斷控制住了。還有就是醫院醫生的評級,包括科研的,編制的。醫保也是個很重要的資源,允不允許你進醫保,還有誰進醫保,由誰來定呢?現在整個醫療資源都被行政壟斷了?!辈探险f起時下醫療領域的弊端一針見血,毫不客氣。
醫療怎么做到社會化呢?蔡江南表示:“首先我希望公立醫院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立醫院,它主要是由政府出錢,是不賺錢的醫院,比如傳染病醫院、精神病醫院、老少邊窮醫院等,這類醫院是資本不感興趣的,是對患者是免費或者是低價開放的。”
其次,醫生可以多點執業非常重要。醫生如果可以變成自己的主人、而不是醫院雇員的話,就盤活這一社會資源了。醫生社會化,他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評價,他的勞動價值也得到體現。
“我主張在醫療籌資和醫療服務的提供,非營利的醫院占主要部分,就是錢一旦投下去就拿不出來了,這樣就變成社會的財產。我覺得將來的主流醫院就應該是非營利性質醫院?!辈探险f。
在醫療保險的模式上,蔡江南覺得政府出錢的保險和商業保險應該占小部分,社會醫療保險占大部分。我國的職工醫保就是社會性的醫保,由雇員和雇主共同交錢買醫保。
“總的來說,我提倡中國醫改的發展模式,是社會主導的模式而不是政府和市場主導?!辈探险f。
注重養生保健,提高健康管理意識
蔡江南教授平時工作比較繁忙,但每次見到他總能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講到養生保健方法,他總結:“我覺得保持個人健康實際上就是注重三個要點:飲食、鍛煉和心情?!?/p>
篇5
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味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考核,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專業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從專業性和實踐性上來看,醫療保險專業應該被定位為應用型專業。
尤其是本科層次的醫療保險專業人才培養,不應以學術型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為目的,而應定位于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專業發展目標,強化學生的相關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其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現有的醫療保險教學模式長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多數院校至今仍主要側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極為薄弱。
1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專業教師、實操指導性強的教材和模擬軟件。
(1)缺乏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
首先,目前大部分醫療保險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由于目前的就業問題嚴峻,很多醫療保險專業的畢業生都選擇通過繼續深造以留在高校, “躋身”高校教師行列。
因此,這些教師是沒有在專業實際部門工作的經歷或實踐的,雖然具有很高的專業理論水平,但是實踐領會與操作能力則明顯不足。在這方面,國外政界和教育教師界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為專業教育實踐環節的師資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通道。[1]而在我國,由于體制原因、學歷要求等,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實踐的專家由于沒有高學歷而無法從教。
其次,醫療保險專業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師專業能力與實踐教學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醫療保險需要教師既具有扎實的保險專業知識,又具有深厚的醫學底蘊。而某些院校醫療保險專業教師主要來自臨床醫學專業,這些教師有著深厚的醫學知識,但只有少數教師有過保險公司實踐經歷,多數教師對醫療保險專業知識了解有限,缺乏醫療保險的實踐經驗;另一個極端是,專業教師都來自于金融保險專業,有著深厚的金融保險學功底但缺乏一定的醫學知識。這些教師都很難將醫學知識和醫療保險實務有效結合。
(2)缺乏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材和模擬軟件。
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的核心課程中一般涵蓋了保險學、醫療保險學、社會保障學、人身保險學、健康保險學、醫院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教材數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論知識的介紹和管理條例的羅列。有些教材雖然名為“××理論與實務”,但是實務部分一般僅陳述某省市的醫療保險政策或者某商業醫療保險公司的條例、細則,缺乏實際操作內容的介紹和指導,缺乏相關案例的討論啟示與實踐延伸。
此外,醫療保險專業在許多高校并未配備實驗室或者與其他專業共用實驗室,并且各大高校在醫療保險實操模擬軟件的引進和開發方面投入過少。
1.2 缺乏專業教育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
由于醫療保險專業的特殊性,其專業教育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理論教學體系發展較為完善,而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其主要表現就是缺乏專業實踐教育教學基地。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后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認知和領會,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專業實踐教育教學基地的匱乏造成了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理性認知和感性了解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從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較快地適應市場發展和需求。
1.3 實踐課程設置層次不清、實踐內容缺乏連貫性和遞進性實踐課程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必須按照教學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組織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聯系的實踐課程。然而,現在部分高校開設的實踐課程沒有統一的、相互聯系的、遞進的、完整的實踐計劃和安排,造成教學混亂的局面,實踐課程教育的重點容易被學生和教師忽視,造成實踐課程被“混著過”,這些不利于實踐課程核心價值的體現和拓展,進一步造成了學生應付實踐課、教師胡亂安排實踐課的現象。[2]為了進一步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與醫療保險業相關的實踐課程,如去醫院醫???、商業保險公司等實操性實習單位熟悉相關專業崗位的職責及辦事流程,開展醫保政策實操手冊的學習,進行
數據處理軟件的上機實驗等。而這一類的實驗操作課程由于沒有統一、完整的教學安排,大部分支離破碎、流于形式,實際教學質量并不高,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
2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設計思路。
2.1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應具備的條件。
(1)“雙師”隊伍建設。
醫療保險專業教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包括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求授課教師既精通醫療保險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又要熟悉醫療保險業務,如醫療保險產品分析、醫療保險計劃設計、醫療保險核保理賠、醫療保險產品營銷等。然而,由于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的雙重壓力,一般的專職教師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所以,在師資配備時,可以考慮安排“雙師”教學,即醫療保險專業理論課程部分由專業教師承擔,而實訓教學,尤其是課外實訓教學部分由保險公司相關專業人員負責。[3]“雙師”教學既有利于專業教師專心負責和深化理論教學、從而減輕壓力,也有利于讓學生接受一線專業人員最直接、最權威的指導,親身體驗醫療保險實務操作流程,加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避免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另外,各院校要考慮培養具有“雙師”特征的專業教師。例如,將現有的專業教師分批送到相關崗位去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回校后便可勝任醫療保險專業相關課內實訓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賴外界師資力量的尷尬局面。
(2)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社會醫療保險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內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實訓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進行崗位模擬、現場討論、計算機模擬操作等教學。在校外,各大高校應當積極與企事業單位(如醫院醫保科、政府醫保局、商業保險公司等)、民間團體(如醫療保險協會等)合作,將其建設為長期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學習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物參與度和社會問題認知程度。另外,還應當聯系相關企事業單位,了解相關單位在未來發展的知識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據市場需要培育滿足企業發展目標與學生發展目標的人才。此外還應加強與外界交流,建立多種渠道,及時為專業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場信息和社會信息,以便學生在大學四年的時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計劃。
(3)實踐教學資料的準備。
實踐教學需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實踐教學指導教材、實踐模擬操作軟件等資料。體現出各部分實踐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實踐的方式及手段、實踐教學效果的考核和評價辦法。根據需要編制實踐教學指導教材一部,教學軟件可以通過外購或其他途徑取得。
2.2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形式。
(1)課堂實踐教學。
醫療保險專業本科課堂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基礎理論和基本制度兩個部分。在介紹基本理論知識時,由于側重于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討論的形式進行,具體形式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雙方辯論的形式進行;在基本制度運用階段,其實踐內容應側重于加深學生對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部分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內容設計上應能夠體現社會醫療保險職位的特點。可以按照醫療保險的職位設計實踐內容,在實踐過程中運用模擬實際職位手工操作與軟件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4]具體做法是:提供固定場所建立模擬職場和實訓室,引進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制度進行課堂教學企業化管理試點,裝備模擬保險流程各環節的專業教學軟件。
(2)校園實踐教學。
在學校模擬保險企業等開展有關活動,培養學生的保險文化和職業素養。組織辯論會、演講會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公關能力,培養其團隊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增強學生獨立處理問題和適應保險市場的社會競爭能力。通過各種公開和內部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競賽,普及相關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5]還可以組織專業學生在校內向同學開展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咨詢服務。
科研和創新活動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競賽也是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是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展現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平臺。[6]科技競賽特別是國家教育部等主辦的學科競賽,對于推動醫療保險專業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醫療保險專業要倡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挑戰杯”、“新苗計劃”、“未來學術之星”等校級大學生科研課題、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研比賽項目。
(3)社會實踐教學。
校外綜合實習部分結合學生畢業實習進行。
目前,醫療保險專業社會實踐中的醫學實踐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醫療保險專業開設醫學課程是專業工作的需要,但實際教學中總認為知道一些臨床醫學知識即夠用,忽視臨床操作技能訓練。因此,作為一個完整的校外實踐,醫院臨床實習是必不可少的。醫療保險專業本科的社會實踐部分應建立醫院臨床實習和保險公司、醫保部門“雙實習”制度。[7]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做法是:根據醫療保險專業的課程特點可以選擇醫院、醫保中心、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其校外實習基地,由實習單位教師指導學生從事具體的工作。其內容應體現社會醫療保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實際的工作程序安排實習的內容,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主,具體內容和程序可與實習基地教師合作確定。力求使學生在實習期間有良好的實習效果,獲得實習單位好評,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實現實習后直接與實習單位簽約就業。
(4)各實踐環節可以相互聯系、相互滲透。
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應當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和專業知識水平進行安排,可將醫療保險專業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專業認知實踐、課程實踐教學、獨立實驗課、專業課題調研課、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畢業實習等形式,開展課內外相關實習課程,課程內容層層遞進、相互聯系,形成整個專業實習課程整體流程,培養出實操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專業與市場對口的學生。[8]
1)理論課程與實踐結合。如《社會調查方法》這門課主要由操作性和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組成。綜合設計性實訓項目要求學生完成一項實驗課題,主要目的是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針對醫療保險改革中的熱點問題,設計問卷并進行
統計分析。每學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學生可自行組成小組、自行選擇課題方向、設計問卷、發放和回收問卷、做統計分析,最后撰寫實驗報告。
2)畢業論文與實踐的結合。如:承擔了校級科研項目的同學,由于有科研項目任務,因此會組織其他學生作為小組成員,利用暑期或平時的實踐課程進行問卷調查,然后進行統計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和對策,最終各位小組成員完成這個項目的子課題并分別作為各自畢業論文的選題,從而較為成功地將學生科研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有機結合起來。
2.3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對課程的考核應當體現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兩個方面。可以結合課堂內外的教學采用“過程評價+考試考核”綜合評價模式,考試考核學生對醫療保險學基礎理論、基本制度的掌握情況,其中過程評價主要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綜合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選擇相鄰兩屆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對照,以此來評價其教學效果。
3 結語。
一個完整的醫療保險專業本科實踐教體系應包括實踐教學條件、形式和評價,而開展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將有益于全面實現專業教學目標體系,并為教學條件和實踐管理提供較為具體的科學指導。充分挖掘醫療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擴展實踐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的整體,為學生能力的拓展和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杜樂勛,張文鳴。2007 年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59-60.
[2] 況成云,楊江林。公共事業管理醫療保險專業學生的素質[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國本科醫療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J].西北醫學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鄭先平,等。我國醫學院校醫療保險專業建設的理性思考[J].中醫教育,2007(1):11-13.
[5] 鄭先平,劉雅。對健康保險專業核保理賠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劉霖葉,等。醫學院校開設醫療保險專業培養模式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7):259-360.
篇6
近日,青島市物價局批復關于IBM開發的醫生會診人工智能產品沃森腫瘤的收費。據此,醫院可根據自愿原則,與病人雙方協商并簽訂協議確定具體收費標準。這意味著,醫療人工智能產品作為醫療服務項目,其商業化臨床應用和推廣受到主管部門認可。
沃森是當前醫療領域應用相對成熟的智能機器人,也是全球最早進入臨床的產品。據其中國地區分銷商百洋智能科技董事長付鋼透露,目前沃森腫瘤已經在八省落地,預計年底覆蓋150家三級綜合醫院。
但在本土化過程中,如何獲取各醫院醫療數據和診療方案,克服國內醫療信息數據孤島,并打動醫療機構和醫生接受這一新事物以及讓患者為高價埋單,都是沃森無法回避的問題。
醫生助手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新發癌癥病例約429.2萬例,其中,281.4萬例癌癥死亡。在治療方面,國內外存在巨大差距:國內所有癌癥患者的平均五年生存率僅為30.9%,而美國已達到66%。
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發現不及時,體檢體系不發達,中國50%的腫瘤患者入院就已是晚期患者,美國只有10%的入院患者是晚期患者;二是因為國內腫瘤整體治療規范水平不夠。
“要解決幾百萬人的腫瘤治療,一定是通過更先進的工具提高醫生的效率,提高一線醫生的診療水平。”付鋼表示,腫瘤患者對于治療方案、健康狀況確認的需求非常旺盛,以往很多腫瘤患者會在進行治療后或者在發現病情前就去一線城市甚至國外的醫院進行治療。這也是其引進沃森健康系列產品的主要出發點。
“沃森的開發是給醫生做助手,而非取代醫生?!盜BM沃森健康中國區總經理郭繼軍說。
據了解,沃森“學習”過程類似AlphaGo,由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MSKCC)歷時四年半訓練出來,它汲取了300多份醫學期刊、200余種教科書、超過1500萬頁的論文研究數據以及基于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的癌癥治療指南和MSKCC在美國100多年癌癥臨床治療實踐經驗等,并保持每月更新。
目前,沃森健康已研發出3種腫瘤科產品:沃森腫瘤、沃森基因解決方案和沃森臨床試驗配對。IBM沃森健康總經理Rob Merkel介紹,沃森產品目前已在13個國家開展臨床應用,并很快推廣到20多個國家。其中沃森腫瘤和沃森基因解決方案分別于去年8月和今年6月被引進中國市場。
以沃森腫瘤為例,接受患者預約后,腫瘤專家與患者實行面對面交談,根據患者病歷情況,擇病情重點現場上傳關鍵詞至云端,經過沃森的數據庫從中篩選和抓取有用的診療內容,并輸出四項內容:治療方案描述、治療方案遵循了哪些指南和治療思想、幫助尋找到患者的臨床醫學證據以及用藥建議,同時會評估患者采用該方案的療效與風險,最終由醫生決定是否采取。目前沃森的診斷治療范圍涉及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結腸癌、胃癌、卵巢癌和宮頸癌等治療領域。
據稱,和頂級專家組所給出的治療方案相比, 沃森腫瘤的治療方案已達90%以上的符合度,逐漸成為腫瘤專家的重要智能助手。
“沃森其實就是一個國際多學科專家的腫瘤會診意見。”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曉春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今年4月底其所在醫院沃森國際腫瘤診療中心開診并接診第一批病人。目前已經接診了256個病人,其中沃森腫瘤對33個病例給出的診療方案,與MIT專家做的治療方案比對一致率是96.8%。 沃森是當前醫療領域應用相對成熟的智能機器人,也是全球最早進入臨床的產品。
在張曉春看來,對資深專家而言,沃森腫瘤還是太年輕,其提供的方案更適合用于指導基層醫療機構對腫瘤規范治療缺乏認知的醫務人員。用沃森腫瘤培養年輕醫生、帶團隊,尤其對非腫瘤科室的醫生非常有用。
據了解,使用沃森腫瘤和沃森基因組學均需自費,沃森腫瘤價格是4500元/次,沃森基因組學為5000元/次。
本土化挑戰
根據規劃,沃森腫瘤今年底將進入中國150家三級綜合醫院。其在國內運營服務經銷商除百洋智能科技外,還有杭州認知網絡科技公司。
百洋智能科技首席營銷官王必全透露,目前已經接到很多醫院的合作意向,按照市齜從η榭隼純矗醫院引進速度和規??赡苓h超規劃,實際引進沃森腫瘤的醫院會在150-300家之間。
廣受追捧的背后,其應用實效和商業化成果仍有待時間檢驗。
“還是本土化不足的問題。”張曉春說,沃森腫瘤提出的方案都是基于歐美國家的病例,尤其是MSKCC的專家的一些成功案例,而腫瘤治療在人種、基因上是有差別的,沃森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否適合亞洲人群還有待研究。在藥品方面,國內自主研發的腫瘤靶向藥如果在歐美國家沒有上市的話,暫時也未被納入其認知系統中,這給中國醫生的診療帶來了一定局限性。此外,針對病情比較復雜的腫瘤患者,比如一些經過多線化療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患者,沃森腫瘤還不能很好地解決。
納入本土化案例及數據是其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郭繼軍表示,IBM將會從幫助醫療機構提升績效、基于國內醫療轉型需求的層面出發,解決數據整合問題,并逐漸積累和吸收中國醫生及研究人員的論文和循證研究成果。
但這并不容易。據了解,獲取訓練醫療人工智能所需的數據,主要是采用合作和并購方式,成本很高,數據來源的正當性也常受質疑。這一模式在國內開展起來可能頗具困難。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國內各醫院系統并不相連,也沒有統一規范的臨床結構化病歷模型標準,不同醫院的病歷書寫存在差異,非結構化的數據導致很難做到高效率的大數據挖掘。而且,由于國內臨床病歷缺乏規范,不少臨床實際治療、診斷細節在病歷中無法體現,此外,與國外患者離院后延續性的隨訪體系不同,國內患者離開醫院失訪率非常高,臨床病歷和高度碎片化的數據實際價值有限。
對于醫院而言,引進沃森的成本也不小。張曉春并未透露具體引進費用,但據她介紹,沃森腫瘤軟件不能直接在醫院HIS系統運行,需要另建系統并單獨設立專門的診所。
而推廣沃森產品,國內醫務人員的培訓不可或缺?!叭绻稚谌珖侀_,至少要訓練一萬名專業的腫瘤醫生?!备朵摫硎荆[瘤科是非常專業的科室,具體對于每個病人在不同的治療場景下,用好這一助手,需要與醫生溝通互動并開展培訓。
據付鋼稱,目前百洋已經篩選了500家醫院,配備相應的醫生培訓工程。這將付出大筆的培訓費用。
篇7
關 鍵 詞 醫療保障 全民免費醫療 全民醫療保障 比較 論文下載
醫療保障是關系到全體國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建立一個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障體制,不僅能夠使人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服務,而且對于風險分擔和經濟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正因為如此,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政府民生保障建設的重要內容。理論上,我國的醫療保障有兩種可選擇的路徑——全民免費醫療與全民醫療保障。全民免費醫療通過稅收籌資,為全體國民提供免費或低收費的醫療服務; 全民醫療保障( 以下簡稱“全民醫?!保? 則主要通過征收醫療保險費、建立醫療保險制度、輔之以其他制度的方式提供醫療保障。這兩種體制各具特色,各有利弊。正因為如此,中國究竟應采用何種形式,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
本文結合我國醫療保障發展的制度環境,從比較分析的角度,指出中國醫療保障發展的正確道路是建立一個公平、普惠、多層次的全民醫保體系,而不是建立全民免費醫療體系;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體制正在朝這一方向發展,但是,從全民醫療保障的角度與要求來看,目前的醫療保障體制在資金籌集、制度整合、保障水平、覆蓋面、公平性、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與難點,這使得我國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文章針對這些問題與難點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與難點,完善公平、普惠、多層次全民醫保體制的對策建議。
全民免費醫療與全民醫保之比較和區別
一般而言,全民免費醫療是指免除繳費義務,通過稅收籌資,由公立的、或者簽約的私立衛生服務提供者向全體國民提供免費或低收費的醫療衛生服務。全民免費醫療使所有人能夠根據治病的需要而非經濟支付能力來獲得醫療服務。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制度”( nationalhealth service,nhs) ,該制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服務范圍涵蓋了從預防到康復、從孕檢到臨終護理、從頭疼感冒的小病到心臟搭橋等大病的各類醫療保健服務,一度被英國標榜為“西方最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而全民醫保則是一種覆蓋全體國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全民醫保不僅包括以收入為基礎、由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的社會醫療保險這一主體構架,還包括針對少數弱勢群體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以及為滿足多層次醫療需求的補充性商業醫療保險制度。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近三十個國家通過構建以社會醫療保險為主體的制度達到全民醫保,其中典型的代表國家有德國、澳大利亞、法國等。
在我國醫療保障體制的選擇上,人們之所以聚焦于在全民免費醫療與全民醫保之間取舍,主要是因為二者都滿足我國醫療保障體制的最初構想。無論是全民免費醫療還是全民醫保都是為了滿足公民的醫療保障權利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具有非營利的性質,二者的目的如出一轍: 微觀上,都是為了解決全體國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改善人民群眾享有醫療衛生服務的條件; 宏觀上,醫療衛生是民生大事,免費醫療和全民醫保都是為了逐步解決醫療保障問題,彰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而讓全體國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從制度屬性來看,免費醫療和全民醫保同屬于強制性醫療保障,主要依靠國家權威,由政府集中領導和主辦,理論上要求將制度規定的人群全部納入醫療保障的體制之內。區別于自愿性醫療保障制度,二者的保障范圍比較廣,不僅保大病,而且保小??; 對參保條件沒有健康上的特殊規定,無論是健康的人還是患病的人都可以參與; 支付方式一般都是按照個人醫療費用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償。縱觀世界各國的醫療保障體制,以全民免費醫療或全民醫保為代表的強制性醫療保障占有主體性地位,可以有效避免自愿性醫保制度因保險費負擔過重或個人保險意識缺乏而造成的醫療保障缺失。
然而,全民免費醫療與全民醫保各具特色,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差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體系特征來看: 第一,兩種體系下的制度類型不同。實施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醫療衛生制度單一,往往通過建立統一的醫療體系來提供醫療保障服務; 而以社會保險為主的全民醫保往往通過建立多樣化的保障制度來滿足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如,日本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按照不同職業將居民分別納入到不同的醫療保險組織,整個國家的醫療保險由雇員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和老人保健三大部分構成; 德國的醫療保險體系除了包含法定的社會醫療保險以外,還包括私人醫療保險和特殊人群的醫療保險。第二,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兩種體系的覆蓋范圍不同。全民免費醫療體系從制度設計之初便覆蓋了全體國民,所有基于國民身份的人群,無論是 60 歲以上的老人、兒童,還是低收入人群、農村地區人群一律享受免費醫療; 而全民醫保的制度設計不可能一開始便覆蓋到全體國民,其覆蓋范圍有一個不斷擴展的發展過程,通常由某一類群體逐步擴大到不同人群,最終隨著體系的完善才能實現全面覆蓋。第三,公平性程度不同。全民免費醫療的獲得與個體收入無關,只依據醫療需求為國民提供全套建立在公共基金之上的醫療服務,公平性程度高; 而全民醫保的主體性制度即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主要依據是否參保來決定醫療服務的提供與否,再加上區域差異、行業差異、收入差異的存在,在進行具體制度設計之時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制度之間的差距,從而使其公平性程度較低。
從實現條件來看,二者亦有明顯的區別??傮w上全民免費醫療要求有更為成熟的實現條件。第一,要以雄厚的財政實力為基礎。全民免費醫療意味著由國家來提供醫療保障的全部費用,這些費用包括建設醫院、引進醫療設施和技術、擴充醫療資源、負擔醫務人員工資以及全國所有患者的就醫費用等,這就要求國家必須有足夠的稅收以保證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的運作。第二,要以良好的醫療衛生條件為保障。全民免費醫療易導致醫療服務與醫療技術缺乏競爭性,為保證良好的醫療服務質量,需要各級公立醫院、或簽約的私立醫院都要具備良好的醫療衛生資源,特別要求作為第一層次的社區診所擁有為國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能力。第三,要以平衡的國民經濟和醫療衛生發展現狀為依托。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醫療待遇差距明顯等都是全民免費醫療發展的壁壘。比較而言,全民醫保也有其特殊的實現條件。第一,全民醫保的主體性制度,即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需要由“多方買單”,所有具有支付能力的個人和單位都有繳費的義務,從而將國家的財政負擔分散到單位和個人。第二,全民醫保需要通過多層次的醫療保險制度來實現,風險的分擔可以在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進行,以避免醫療保障職能的缺位。第三,在多樣化的制度設計上,既要求根據不同的保障人群而有所區別,又要在整體上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有進一步整合的空間。當然,具體的繳費和支付水平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的收入相關。
從保障水平來看,根據各國的實踐經驗,全民免費醫療覆蓋面廣,公平性高,并且其保障水平整體通常高于全民醫保的保障水平。這是因為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多數是發達國家或者福利國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是其實現全民醫療保險的前提與必要保障。歐洲發達國家如英國、瑞典、瑞士、丹麥等都實行全民免費醫療,2009 年,上述國家的醫療費用支出占gdp 的比重分別為 9. 3% 、10% 、11. 4% 、11. 5% ,可見,發達國家有能力提供一個保障水平普遍較高的醫療衛生制度。與之相比,由于全民醫保體系的子制度比較多,各項具體制度的保障水平差距較大( 例如我國的公費醫療制度的報銷額度在95% 以上,而新農合的報銷額度只有 30% -40% ) ,具體制度之間的差異使得全民醫保難以達成一個相對統一保障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民醫保經過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后,其整體的保障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
我國醫療保障的發展之道——“全民醫保”
全民免費醫療在諸多國家和地區實行,這使得許多國人對其心向往之。究其原因,“全民免費醫療”天生就具有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人人都希望國家能夠為自己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然而,世界上并沒有“免費的午餐”;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完全免費的醫療制度,所謂的“全民免費”是相對的。
一方面,免費醫療與其他醫療體制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醫療費用的來源上。全民免費醫療的資金全部來源于國家及地方的財政,這些主要依靠公民納稅的財政資金說到底還是參保人自己繳的錢。因此,可以說,免費醫療的資金是將醫療保險中參保人繳費換成納稅人納稅。另一方面,免費醫療并非意味著公民不花錢即可獲得免費治療。根據《2010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在全球 193 個國家的衛生費用支出中,個人衛生支出為零的國家一個也沒有。那些通常被認為向民眾提供免費醫療的國家,如英國、瑞士、瑞典、加拿大、巴西等,2007 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 分 別 為 18. 3%、40. 7%、18. 3%、30%、58. 4% ,免費的只是基本醫療服務,保險目錄以外的諸如門診處方、牙科門診費以及較高檔次的醫療服務仍需自行付費。
除此之外,國內少數地區實行的“全民免費醫療”( 以陜西神木模式為典型代表) 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真正的全民免費醫療體制不用參保,所有戶籍擁有者或者所有居民都可以自動享有免費醫療。而根據《神木縣全民免費醫療實施辦法( 試行) 》,“未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不予享受免費醫療。”另外,神木模式也有各種費用控制方式,門診服務只有在繳納合作醫療保險費后才能免費享受。住院費設有起付線,也有自費的項目,起付線以下費用由患者自付。事實上,“神木模式”只是一種保障水平較高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鑒于絕對的“全民免費醫療”根本不存在,充分考慮到現階段的宏觀社會經濟條件,我國于2009 年頒布的“新醫改方案”最終摒棄了全民免費醫療的發展路線,選擇了走向全民醫保的戰略方向。我們認為,這是結合多方經驗與現實國情而做出的正確選擇。
首先,全民醫保更加符合我國的財政現狀。一般來講,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要高于社會保險制的國家,以英國為例,近年來英國醫療開支占gdp 的 9% 以上,用于 nhs 的預算高達 1000 億英鎊( 人均 1980 英鎊),可見,全民免費醫療需要依靠雄厚的財政能力為支撐。就目前的國情來看,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國民經濟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覆蓋 13 億人口的全民免費醫療體系如此龐大,必將造成沉重的稅收負擔,就像西班牙等部分發達國家一樣,易出現財政負擔過重,財政赤字高漲,免費醫療體制難以為繼的情況。所以說,我國并不具備英、美那樣的經濟實力,“多方負擔”的全民醫保體系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想在全社會盡可能做到公平的分配,使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只能通過向用人單位和個人征繳社會保險費的基礎上,發展多層次的全民醫療保障,從而滿足公民基本醫療權利的實現。
其次,全民醫保更容易把效率和公平有效地結合起來。按照薩繆爾森的“公共支出純理論”,如果把全部醫療衛生服務都劃歸為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搭便車”、高成本、低效率等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行全民免費醫療看似公平性提高了,但是醫療效率問題已然成為醫療保障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個人不付任何費用,肯定會形成大量的資源浪費與低效率,典型的例子是: 英國的醫療服務出現的排長隊現象,等待免費住院的患者不斷增加,特別是外科病人及慢性病人,有的地區要等待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除此之外,看病不花錢還可能造成小病大養,重復醫療,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時醫治,住院率上升等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最終導致醫療體系疲憊不堪。比較而言,全民醫保通過多層次的制度設計,將各類人群的醫療保障具體化、明確化,可以更好地把效率和公平兩者統一起來、平衡起來,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各類醫療保障制度的作用。全民醫保有利于在實現公平性的基礎上,提高醫療效率,完善醫療服務質量,使醫療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再次,全民醫保更加適應各類人群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收入差距明顯、兩極分化嚴重等現象,使得我們不能像英國那樣有較為統一的制度環境為社會保險稅的征收提供支持。全民免費醫療差異小、層次少,勉強實行很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財政負擔過重,二是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普遍偏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因此,我國在建立醫療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必須設計多樣化的保障制度來適應全社會各類人群多層次醫療保障需求。全民醫保在發展過程中允許多種制度的同時存在,即公費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能夠各自保障對應的人群。此外,全民醫保靈活性較強,各地區在貫徹執行中央總的方針政策的前提下還可以制定符合自身發展情況的制度和政策。事實上,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部分有能力的地區已經直接建立了“二元制”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也有些地區在醫療保險制度以外針對特定人群適當發展醫療救助制度或補充性商業醫療保險。
全民醫保發展面臨的問題與難題
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梢哉f,全民醫保的發展方向在我國已經基本確立,我們也正沿著“人人都能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道路不斷探索。盡管如此,我國目前仍處于體制發展初期,經驗不足,現階段的全民醫保仍然是不完善的全民醫保體制。這是因為我國所要實現的全民醫保是一個公平、普惠、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制,其真正的內涵不僅在于要無條件地滿足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障權利,而且要保證醫保費的繳納以及醫療費用的支付只與參保者的支付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基本醫療服務的提供應當主要與病人的基本醫療需求掛鉤,以此來實現醫療保障在醫療籌資和服務利用方面的公平性。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現有的體制離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醫保目標還相差甚遠,全民醫保在進一步發展中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和難題。
( 一) 財政投入不足,保障水平低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2011》,2009 年我國醫療衛生總費用占 gdp 的比重僅為 5. 15%。其中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 27. 2%,醫療費用的個人支付比例自 1978 年以來由 20% 左右提高到 50%左右,政府的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無論是從比重上還是從絕對數上都低于社會和個人的衛生投入。而在歐洲發達國家,醫療衛生費用約占gdp 的 10% 左右,其中的 80% - 90% 由政府負擔,可見中國衛生總費用中的公共支出部分在國際上處于較低水平。不僅如此,由于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籌資水平、報銷比例都偏低,使得我國相當一部分居民看病就醫的個人負擔水平仍然較重。個人支付比例過高,醫療保障水平較低是導致民眾“看病貴”的主要原因,嚴重的影響了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可獲得性。
( 二) 制度“碎片化”,既有損效率,又有失公平
盡管多層次的醫療保障是必要的,但是醫療保險這一主體性制度之下的多種子制度最終應隨著制度的完善而走向整合,形成統一、高效的醫療保險體系。單就這一方面來看,我國各地都有至少四種不同的醫療保險制度,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公務員免費醫療制度,不同醫保人群之間差距明顯,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再加上醫保統籌層次目前主要還停留在縣市級,每一個統籌區域內的醫療保險制度“各自為政”,其具體的政策規定、特別是權利和義務關系都有較大的差異??梢哉f,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體系是一種“碎片化”的體系,不僅有損醫療保障的效率,而且將造成統一勞動力市場的障礙,阻礙社會融合,有悖于“公平性”原則。
( 三) 補償模式與補償機制設計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除了常見的報銷比例過低,參保人自付比例較高之外,在補償范圍和補償方式上也存在著弊端。一般而言,常見病的發病率遠遠高于重大疾病,以“大病統籌”為主要補償范圍的制度設計,不僅對門診的報銷相對較少,而且弱化了對常見病預防和治療的重視,最終會加重醫療體系的治療負擔。后付制的補償方式對中低收入群體來說,尤其是在患大病、需長期住院的時候,墊付醫療費用成為一個難題。不僅如此,后付制的補償方式還會引起報銷時手續麻煩,補償限制過多的問題。具體來說,起付線過高使得報銷門檻過高,部分基本醫療風險得不到分擔;封頂線使得大部分窮人在患大病時醫療負擔仍然過重; 報銷藥品的目錄范圍較窄使得多層次的醫療需要得不到滿足; 對于異地就醫的人群來說,報銷程序的復雜更是阻礙了醫保的轉移支付。種種補償機制設計上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受益面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 四) 對醫療弱勢群體的保護不足
一般而言,收入越低,社會保險的參加率也越低。基于醫療保障制度最初形成的原因和現在遇到的困難,存在著一類“醫療弱勢群體”,主要包括: 失業人員、殘疾人、孤寡老人、農民工,以及被排除在“醫療體制”之外的人( 即那些從來沒有在“單位”工作過,靠打零工、擺小攤養家糊口的人)和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這部分醫療弱勢群體大多是位于極端貧困人口之上的大量邊緣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他們在遇到較大的疾病風險時,由于經濟能力的限制,很容易陷入極端困難和貧困的境地。我國的醫保制度尚不完善,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的目標與方式存在某種程度的偏差,本應最需要醫療保障的“醫療弱勢群體”得到的保護卻十分有限,這就造成了風險保護的錯配。較典型的是農民工群體,一方面新農合的制度設計針對農民工保護不足,在該制度下農民工通常要承擔高額的自負費用,且必須向籍貫所在地的縣級政府申請補助,不但補助金額很低,而且補助申領程序耗時很長; 另一方面,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易造成漏保,且流動性差,部分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非正規就業農民工被排除在制度之外,致使其基本醫療權利得不到保障。
( 五) 城鄉二元分割致使醫保缺乏公平性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公平。長期以來,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發達地區的城市,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醫護人員、藥品供應處于短缺狀態,管理手段落后,導致農民醫療的可及性遠比城鎮居民差。把有限的醫療資源優先滿足少數優勢群體的需求,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第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待遇不公平。據統計,2008 年我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為 14535. 4 億元,其中城市醫療衛生費用為11255. 02 億元,占總費用的 77. 4% ,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為 3280. 38 億元,占總費用的 22. 6%,農村居民在人均醫療費用籌資標準、參保人數和報銷比例上遠低于城鎮居民。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農村醫療保障待遇太低,使得很多參保人群在遇到疾病風險時仍不敢就醫,這就導致了社會保險中的逆向收入分配。
完善我國全民醫保體系的對策建議
全民醫保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要想最終實現多層次、高水平、廣覆蓋的全民醫保,不僅需要加強政府、醫院、用人單位以及個人等多方主體的支持與配合,還需要從整體上完善全民醫保的制度設計。根據目前的形勢和相關情況,結合上文分析的問題與難點,我們分別從覆蓋面、制度整合、政府責任、醫療衛生體制以及多層次的醫療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 一) 堅持強制性原則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繼續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
由于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自愿參?!痹瓌t,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部分因經濟貧困而無力參保的人,或者因繳費年限不夠,制度體制漏洞而被排除在醫療保險的體制以外的人群,這使得全民醫保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我們要把諸如廣大非正式就業人口、破產困難企業的退休職工、老知青以及農村低收入農民等“醫療弱勢群體”作為醫療保障擴面工作的突破口,促使政府積極地發揮醫療保障責任主體的作用,不僅要從政策層面上規定所有人群都要強制性參加醫療保障制度,還要有針對性地對低收入人群進行補貼,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目前存在的逆向財政補貼問題??傊?,要將全體國民都無條件地納入到相應的社會醫療保障中去,這在目前階段是可行且必要的。
( 二) 加快制度整合,走漸進的全民醫療保險之路
城鄉分割、地區分割、人群分割嚴重阻礙了我國全民醫保的發展,醫療保險逐步從“多元制”或“三元制”過渡到“二元制”,最終實現“一元制”已經勢在必行。我國應該選擇漸進式全民醫保道路,對于城鄉經濟差距不太大的地區,應優先考慮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這兩種制度合并,然后逐漸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接軌;對于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目前則要認真考慮不同制度間的銜接問題,待條件成熟后,再將不同制度合并。具體做法是: 首先消除制度間存在的明顯不平等; 然后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實現醫療籌資和服務利用方面的公平; 最后要逐漸提高醫療保障水平,促進全體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增進國民福祉。為此,需要中央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頂層制度設計,鼓勵條件成熟或基本成熟的地區( 最好是以地市為單位,條件合適時也可以以省市為單位) 進行醫保制度整合及醫保共同體建設的試點。我們認為,廣東省的珠三角地區,江蘇省的蘇南地區,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區可以成為第一批試點地區。這種試點,可以是醫保共同體建設的試點,即建立在區內“無障礙”參保與就醫的體系; 也可以是制度整合的試點,即將三種制度進行合并,或只先行合并其中的兩項制度??偟膩碚f,醫保共同體建設的難度相對較少,可以較大范圍的開展試點,并不斷擴大和聯通這些共同體,最終實現全國的統一。目前,國內的不少地區已開展了相關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還沒有形成全國的聯動態勢。
( 三) 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醫療保障
全民醫保并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必須付出一定費用,事實上,對于家庭收入水平很低、確實沒有能力付費的人群,國家應該破除按照市場經濟效率先行原則的做法,大力發展醫療救助制度。立足于讓所有社會群體公平地享受醫療保障,甚至是優先解決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問題,政府所屬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以低價格輔助貧弱人群獲得醫療衛生服務。此外,還可以通過財政制度安排,開辦醫療救助醫院和福利醫院,把醫療弱勢群體一次性納入醫療保障體系之中??偨Y國外的成功經驗,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醫療衛生財政開支集中在關注貧困和老年人口等弱勢群體的保障上,而讓一般的人群通過商業保險等多種機制得到保障; 法國也專門推出了公共財政共同分擔貧困人口的醫療費用的計劃,明顯減少了專家服務偏向富人的傾向。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更應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建議國家對一定收入標準以下的人群設置較低的起付線和較高的共付比例,減輕他們的負擔,減少和防止有病不愿看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
( 四)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可持續的運行機制
醫療保障是一項涉及多種關系、多個部門、多方主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合理的醫藥衛生體制有利于醫療保障效率的發揮,是全民醫保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全民醫保的發展過程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視的重點問題。按照中央的決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突出“三個重點”: 即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簡單地說就是健全醫保、規范醫藥、創新醫療。從這個角度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關于“健全醫?!保⒁獠粩嗤晟漆t療保險基金籌集、支付與管理制度,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在未來建立起國家統一的全民的醫療保障制度; 關于“規范醫療”,一方面要完善基本藥物制度,確保所有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能免費或低價向病患提供“基本藥物”; 消除醫療衛生機構開具“大處方”的誘因; 改善招標過程,以取得性價比更高的藥品; 另一方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推進醫藥分業,促使基層醫療機構由逐利性轉到公益性的運行軌道; 關于“創新醫療”,要繼續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拓展深化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 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全面開展便民惠民服務。
篇8
2009年,新醫改方案出臺后,國家加大了醫改投入。2010年,中國醫改投入將達4000億元。但這些變化能否治愈“看病難、看病貴”的頑疾,能否破解醫療問題的困局……都需要拭目以待。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改革也遇到瓶頸,尤其是財務危機,一度讓這項屢獲贊譽的制度受到質疑。即便如此,近些年來,各種向臺灣健?!叭〗洝钡摹案芭_考察團”仍絡繹不絕。許多地方的衛生部門、醫學院系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都組織過交流團赴臺考察,并稱臺灣的“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對于深化大陸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及醫院管理和醫保管理都有借鑒作用。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
同時,不少學術論文也開始研究臺灣全民健保,希望能借鑒“臺灣經驗”,同時避免其不足之處重演。
盡管臺灣全民健保瑕不掩瑜,但醫療保險界大部分專家認為,大陸終究無法完全照搬。早在2006年,就有大陸媒體算了筆賬:2005年,臺灣地區的人均國民收入達12381美元,約合人民幣10萬元,而以臺灣2300萬人口來計算,一年4000多億元新臺幣的醫療支出,相當于人均4300元人民幣,其財力十分雄厚。若以大陸13億人口計算,如果醫療費用人均支出4300元,則光這一筆支出,就將達到天文數字的5.5萬億元,而中國2005年的全部財政收入,也不過3萬億元。何況,現在臺灣自己也承認健保費用已不堪重負。
不過,也有考察者在自己的“交流體會”中稱,雖然臺灣地區經濟比較發達,人口較少,與臺灣相比,在現有條件下,大陸很難從財政上滿足衛生服務的需求,但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間資本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衛生服務”,臺灣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組織可以借鑒。
除了專業考察團外,大陸具有半官方性質的中國保險學會在中國保監會的指導下,2005年也曾特別組織了名為“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經驗借鑒暨兩岸健康保障體系比較”的課題。雖然課題組研究期間恰逢兩岸關系“最低潮”,但是兩岸學者的研究還是獲得臺灣衛生署和臺灣中央健保局的支持,時任臺衛生署全民健保副召集人劉在銓、臺中央健保局負責人朱澤民等人還赴大陸參加研討會,并做了專題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影響比較大的“社會保險”的課題,不是由社?;蛘咝l生主管部門組織,而是由商業保險的主管部門中國保監會組織。課題組曾經想研究“臺灣全民健保制度下,商業保險是否還有生存空間”,但正是這樣的研究初衷,卻最終形成了以介紹臺灣全民健保制度為主的課題報告,并集合成一本31萬字的學術書籍《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研究報告與借鑒》,成為大陸少數研究臺灣全民健保的較為詳細的學術作品。
當時,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教授參加了這一個課題,并作為課題報告的主要撰稿人。近日,《鳳凰周刊》記者專訪了朱銘來教授。
社保制度該如何定位?
《鳳凰周刊》:在臺灣實施全民健保前,也曾有過各類健康保險的管理業極其混亂的時期,但是為什么全民健保能如此迅速上馬?
朱銘來(以下簡稱“朱”):臺灣當時(全民健保實施前)的情況很像1998年左右的大陸,多頭管理,有公費醫療、基本保險、新農合等,除了公務人員外,保障水平不是很高。雖然有各種爭論,但是核心的內容還是希望未來發生醫療費用開支時,全民享受相同的保障水平。保費繳納按收入區分,但享受的醫療保障相同,這就體現了健保的公平性、福利性。
縱然,能很快上馬與他們的政治體制有關,政治因素影響很大,但是站在臺灣2300萬這個人口規模而且臺灣當時還是中等發達地區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在那個時間點,實施這樣的全民健保,臺灣當局是有底氣的,而且整體設計很不錯的。
我們在臺灣考察的時候也發現,其實大部分中產階級、高端人士對于健保制度的變遷似乎都不是很在意,但對勞工階層來說,這太重要了。
《鳳凰周刊》:在臺灣全民健保立法過程中,圍繞全民健保的保障范圍、保費如何繳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情況,各種方案都曾被熱議。如沈富雄就提出“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方案。如何看待這些爭議和這次臺灣健保的財政危機?這些又給大陸怎樣的借鑒和啟示?
朱:各種博弈其實涉及臺灣地區全民健保的定位問題。結合大陸最近幾年如火如荼的醫療保險改革,尤其是2009年的新醫改方案,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個社會保險制度,從廣義上講它是“社會保障”。保障的概念,實際上比保險要廣。按照我們國家的分類,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
臺灣全民健保實施前有不同的版本,大陸的新醫改也有很多方案。站在保險的角度,從保險的技術層面說,保險需要承擔的是“可保風險”,也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不是所有人同時發生。套用到醫療保險范疇,有些風險,如癌癥,就算小概率事件,而感冒的話就不能算,損失規模也很小。
現在的問題是社保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保險的角度的話,就應該保大病,防止因病致貧;如果站在社會提供公共福利的角度上,只要是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一切都可以保障。所以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和國家或地區的財政能力。如果只是保險的話,政府只是一個組織者,只是從定價、融資方面做些管控;如果定位為社會福利的話,政府除了是管理者外,還必須有巨大的財政投入。
臺灣的全民健保雖然帶有鮮明的社會福利特征,但也是社會保險模式。德國是社會保險的發源地。與德國籌集資金的方法類似,全民健保就是以薪資作為計費基礎。
不過對比兩者我們會發現,德國的承保單位是遍布全國的疾病基金會,這些經辦社會醫療保險的基金組織之間也有競爭機制存在,因此德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自我管理,讓醫?;鸾M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很有限。
而相比之下,臺灣的全民健保由政府設計健保局充當單一保險人的經營制度和自負盈虧的財務制度存在矛盾,缺乏經營機制使得改善經營的動機激勵不足,而政府財政又不予補貼,所以保費遭遇了財務危機。
大陸醫保改革還需“醫療全面改革”配套
《鳳凰周刊》:大陸現在的醫療保險管理模式和臺灣未實施全民健保前有些類似.也是多頭管理,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負責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管理,里面包含了醫療保險;還有衛生部,新農合就是他們在管理,如何看待這種管理模式?
朱:部門間肯定有利益關系。人保部和衛生部都曾出臺了基本藥物制度,兩個“基本藥物”,萬一出現了問題,該如何協調7這些都是問題。有學者曾提出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醫療保險,如臺灣的健保局那樣。我的觀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部門之間的博弈和沖突肯定有,會造成政策上的不協調。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為什么社保和衛生需要相對獨立呢?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不適合捆綁在一起,臺灣健保局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單一體制。保險人是健保局,衛生醫療的監管者是健保局的主管單位衛生署,身兼保險人和監管者兩重身份。承保、管理醫療機構、審查醫療費用等功能集于一身,會使得對健保運營的監督性明顯不足。不過臺灣的經驗不能復制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雖然健保局是衛生署管理,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捆綁在一起,但是他們的監督機制良好、輿論壓力比較大,也保證了他們的運營比較順暢。
現在問題是大陸的衛生部也承擔了部分保險的管理功能,比如新農合。新農合這個問題可以做個專題來探討,比如在天津,作為一個試點,新農合現在就歸社保部門管理。如果這些試點結果表明,歸社保部門管理的效果要好許多,那么新農合是該考慮歸社保部門管理。其實除了這兩個機構外,商業保險業可以參與進來,機構不怕多,主要是能形成良隆合作。
《鳳凰周刊》: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醫保改革的目標都是全民醫保。大陸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可否借鑒臺灣?評判一個醫保制度好壞的標準應該是哪些指標?
朱:臺灣全民健?,F在的覆蓋率接近百分之百,最新的數據是2300萬人口中,大約有2291萬人參與了全民健保。
臺灣健保的批評者主要焦點就是其財務危機,我覺得這并不是什么缺陷,而是一個可以預計的現象,是一個自然規律。這個制度是“全部覆蓋”,還是高水平,而且還“無封頂”,就像我上面所說的那樣,要么政府加大投入,要么提高投保人的費基(增加高收入的繳納比例)、提升費率。
其實他們也一直在改革,比如總額預算制度、加大催繳制度等。以他們2002年推廣的總額預算為例,如果要做“大而全”的醫療保險,總額預算制度就值得我們大陸去借鑒,一定要把醫療資源過度浪費給控制好,畢竟是保險,一定要有自付比例,而且要有總額預算等措施,用來控制“道德風險”。
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大而全”的醫療保險,都是最終想達到的目標。大陸目前最大的矛盾是“看病難、看病貴”,想依靠政府的力量“廣覆蓋”,人保部和衛生部最新的資料,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超過12億公民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爭取2011年時,能做到全面覆蓋。現在地方政府也加大了給付力度,以北京為例,城鎮職工最高給付是30萬元,相當于年均工資的6倍;城鎮居民的話,主要人群是一老一小,是15萬元。從現在看,基本保障水平已經具備了。
下面一件事情是,該如何持續下去?臺灣可以為我們提供經驗。即使醫療管控十分好,沒有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但是畢竟有幾個因素會導致醫療成本不斷增高,比如人口老齡化、醫療技術的進步,相應的醫療技術、器械,這些都有研發成本的,最終會攤到醫療費用里。
德國有著深厚的社會保險經營經驗,但是他們也很難以應付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在德國大聯合政府的改革方案中,健康基金業是由雇主與法定醫保投保人繳納的保費、國家補貼共同組成,完全自負盈虧的社會保險制度難免會陷入飛速上漲的醫療費用漩渦中。
臺灣全民健保這種模式,沒有政府的財政補貼還是很困難的。很多薪資不高但是收入頗豐的被保險人得到的利益很多,而真正的工薪階層卻成為社會的主要負擔,難免有失公平,以所得為基礎課稅的政府財政收入,以適當的比例參與社會保險,是有合理性的。畢竟,保障民眾健康水平,實現病有所醫,是政府當仁不讓的職能。
不過大陸現在面臨的問題比較多,現在有很多人在喊要汲取臺灣健保的財務危機教訓一類,我覺得還不到時候,我們首先現在要解決的是全部覆蓋問題一政府要加大投入,而且要把核心放在弱勢群體方面,尤其是老弱病殘,讓邊際產能最優。有錢人比較不在乎醫保,他們有商業保險,更有錢的人還會去空運醫療器械,去國外看病,這些本身都不是醫保的范圍內。讓最需要的人享受到醫療保障,把醫療救助和保險融合在一起。
現在看來,全覆蓋即將實現,但是已經覆蓋到的老百姓為何還是覺得“看病難、看病貴”呢?老百姓可能覺得我們今天談的這個話題離他們很遠,看個小感冒還是要花很多的錢。
一個是醫療資源覆蓋不均。在臺灣,實施健保前政府其實已經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醫院的分級、嚴格的轉診制度、鼓勵私人到醫療資源稀缺的地方建醫院等。另外一個關鍵是,今天我們的矛盾是,看一個感冒并不需要花300塊錢卻會花上這么多錢,而這涉及藥品資源、診療技術的合理利用等問題。這個是健康保險無法解決的問題,哪怕你的健康保險制度設計得再好。即使我們的自付比例只有20%,也架不住看一個感冒醫院要收你千八百的,老百姓還是會覺得貴。
我在美國讀書時,有一次發高燒。美國醫生抽血檢查后,說是病毒感冒,不需要打點滴,只給我開了退燒片。吃藥后,確實退燒了,但是不到倆小時,又發燒了,醫生還是說繼續吃藥,不會出事。我家屬當時很著急,和醫生理論了半天,但是醫生就是堅持不打點滴,因為你不是細菌性感染。后來,燒了兩天,每六個小時吃―次退燒片,病也好了。
篇9
關鍵詞:基本醫療保險;高校;保障型補充醫療保險
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在制度層面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以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為補充,以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底線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但就高校而言,其醫療保障體系仍處于轉型期,部分高校的事業編制人員參加了所在省市的基本醫療保險,部分高校依然實行公費醫療,地區差異較大。本文提出的發展高校保障型補充醫療保險體系主要是針對已經參加所在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高校。
我國建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國家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險制度,目的是保障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基本醫療需求,它的基本原則是“低水平、廣覆蓋”,也就是說基本醫療保險只能提供低水平、責任有限、普遍享受的醫療保障,難以解決不同收入者的不同保障需求[1]。因此同步發展補充醫療保險,有利于基本醫療保險的順利實施,有利于提高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障水平,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對于高校吸引和穩定人才、保障教職工的健康,減輕其經濟負擔,構建和諧校園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補充醫療保險的幾種形式
補充醫療保險,顧名思義,首先具有補充性,在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限定適當的覆蓋范圍,以補充基本醫療保險的不足,填補基本醫療保險的空白,以減輕或消除個人享受基本醫療保險時自付醫療費用的負擔[2]。與基本醫療保險不同,補充醫療保險不是國家強制實施的,而是用人單位和個人自愿參加的。在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種補充醫療保險模式:公務員醫療補助、商業保險公司的補充醫療保險、高校按照某一原則籌集資金自行管理的自保形式保險、工會等社會團體經辦的職工互助保險等,這幾種補充醫療保險模式各有其優勢和局限性。
1.公務員醫療補助。參照統籌地區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按照人均工資向社會保險機構繳納一定比例的公務員醫療補助費用,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其進行操作管理,對基本醫療保險中個人自付部分按比例補助。
優勢:公務員醫療補助在國家公務員系統已運行多年,醫療補助待遇隨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進行調整,政策成熟,穩定性好,且涵蓋工傷和生育保險。
局限性:參加公務員醫療補助需要按照人均工資的4%(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繳納醫療補助經費,相當于基本醫療保險費(9%)的一半左右,且隨基本醫療保險基數逐年上調,對參保單位(非公務員管理或非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經濟壓力較大,在異地就醫補助方面有欠缺。統籌地區執行同一補助政策,不能根據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制訂保險賠償條款,缺乏個性和靈活性。
2.商業補充保險。通過談判向商業保險公司支付定額的保險費,由商業保險公司來操作管理的補充保險。
優勢: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靈活便利,自由選擇性強,能夠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局限性:我國商業醫療保險起步較晚,保險公司在醫療保險方面的經驗和技術普遍缺乏,風險管理和控制水平較低。
3.職工互助保險。是由工會等社會團體經辦的,按照自愿原則,個人繳費形成基金。如參加人發生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醫療費用,由互助醫療組織按基金操作規定予以補助。
優勢:一定程度上提高職工醫療保障水平,不受職工流動的影響,只要在經辦機構的覆蓋范圍內就不會受到影響,因為經辦機構是獨立于各單位的。
局限性:對參加人員有一定要求,比如:工會承辦的需要是工會會員,退休職工不能參加。醫療補助種類較單一,補助金額較少。
4.直接為其教職工支付或報銷醫療費用。高校直接承擔起保險公司或醫療保險機構的職能,參照商業保險或公務員醫療補助等政策制定自已的報銷規則,為職工個人支付的醫療費用進行補償。
優勢:可以根據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政策,形式靈活。
局限性:既是保險人,又是支付人,缺乏專業知識和人員,無法實現對醫療費用的專業化監督管理和有效制約,無法有效監督醫療服務機構,實際產生的醫療費用將有膨脹趨勢。
二、補充醫療保險對于高校的特殊意義
1.緩解退休教職工經濟壓力。隨著人口老齡化,高校中退休職工人數增長較快。自1993年工改以來,退休人員收入增長較快,但總體收入偏低。以我校為例,截止到2009年11月,我校退休人員月平均收入為2653元。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醫療需求逐漸增加,而醫療服務價格和成本逐年攀升,僅靠基本醫療保險保障顯然不足。因此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學校,退休教職工對醫保待遇意見較大,通常是教代會和的主要內容。
2.填補基本醫療保險未覆蓋的保障內容。高校屬于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文件精神,暫不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其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有關費用,由單位自行支付。另外,生育保險也未涵蓋在基本醫療保險之內,需要用人單位單獨繳納。高校為保障其教職工的工傷及生育待遇,此項費用或者由學校直接支付,或為規避可能的風險采用補棄醫療保險的形式加以解決。
3.緩解不同地區醫療待遇的差距過大。醫療保障雖然不屬于能夠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激勵因素,卻是增加職工滿意度的重要保健因素。各地事業單位由于推進醫療保險體制改革的力度不統一,目前北京、南京等地的高校仍然沿用公費醫療的體制,實報實銷,醫療待遇較高;上海等社會保險推行力度較大的地方已經實行了基本醫療保險,個人需要承擔一定比例的醫療費用。不同地區的不同政策造成高校教職工享受的醫療待遇差距較大,不同地區的高校教職工之間易于進行福利待遇的比較。因此作為隱性待遇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保障對于人才隊伍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人才引進及穩定的重要因素。
上述原因客觀上要求高校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參加補充醫療保險,提高教職工的醫療待遇。
三、中國礦業大學及周邊高校參加補充醫療保險的實踐
中國礦業大學地處江蘇省徐州市,由于學校醫療費支出壓力過大,加之地方政府推行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力度較大,在徐高校于2001年參加徐州市基本醫療保險。為了解決教職工的門急診看病用藥報銷問題,也為退休教職工和低收入人群解除后顧之憂,2003年本校與當地一家商業保險公司簽訂了補充醫療保險協議。最初兩年參保效果較好,教職工滿意度較高。近幾年,由于醫療費用不斷上漲,退休教職工人數及年齡逐年增加,使得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見下表),為此保險公司曾多次提出提高保費或變更賠償條款,由于學校經費有限,最終選擇了變更賠償條款,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職工享受的醫療待遇逐漸縮水,教職工尤其是退休教職工意見較大。
徐州市另外三所省屬高校,也面臨著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后辦理補充醫療保險的同樣問題。其中兩所高校與我校類似,經過談判與商業保險公司簽訂了補充醫療保險協議,經過幾年的運作,一所高校因保險公司要求提高保費、教職工意見較大,已停止辦理,轉由學校醫保部門自行運作;另一所高校仍在堅持,希望在小幅增加保費的情況下,繼續參加商業補充保險。另一所學校參加了徐州市公務員醫療補助,由于沒有與商業補充保險的可比性,保險條款由徐州醫保中心制訂,全市統一,教職工意見較小。
四、高校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策略
1.構建符合高校教職工特點的補充醫療保險方案。高校應該認識到補充醫療保險作為一種福利對于吸引和穩定人才、保障人才健康的功能,發揮商業保險的優勢,在保險方案設計中與保險公司談判,確定相應的費率及服務范圍和質量,規劃符合高校教職工特點的補充醫療保險方案,形成完整的符合高校教職工特點的健康保障體系,而不只扮演支付保險金的角色[3]。
另外從既往工作中可以看出,高校在職和退休職工由于收入、年齡差異對醫療保障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能否根據兩類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個,是高校參加補充醫療保險時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同時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吸引客戶,避免客戶流失,維護資金平衡,促進其發展的重要手段。
2.做好參保前后的溝通工作?;踞t療保險加補充醫療保險是高校等事業單位醫療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和公費醫療體制相比,個人需負擔一定的醫療費用,高校應對教職工特別是退休教職工做好政策解釋工作,不能總向公費醫療看齊。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教職工的滿意度,對于參加何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事前事后要充分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及反饋。如參加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建立合理參保流程,比如招標采購等形式,排除暗箱操作。同時高校要作為教職工的團體人來尋求更加專業化的保險機構,還可以適當聯合同類型高校增加對商業保險公司的談判力量。
3.發揮其“補充”作用。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補充性原則必須堅持,在基本醫療保險無法觸及和覆蓋面上多做研究,但要避免出現提供過度醫療保障的現象。政府應制定法律法規對事業單位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行為進行管理,并加強監督審計,嚴禁已享受公務員醫療補助或公費醫療的事業單位用公款為職工購買意外傷害險以外的商業保險[4],保證高校補充醫療保險健康運行。
總之,高校的醫療保障涉及到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將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有效銜接,對于高校建立更加科學和完善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對于推進高校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毛圣昌.發展補充醫療保險的形式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 2002,(4):218-220.
[2] 陳文,等.補充醫療保險的需求理論及其政策意義[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4,(20):657-660.
篇10
關鍵詞:醫療保險;道德風險;防范;規避
引言
社會保險制度是我國一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社會階段的必然產物。近年來隨著醫保費用支出的持續高漲,道德風險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道德風險的存在導致醫療保險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和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對于社會醫療保險事業發展具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1社會保險體系下道德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
道德風險最早源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經濟哲學概念,是經濟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領域已經成為道德風險高發區,風險發生頻率高,風險分布廣泛,因道德風險所造成的社會損失也最為嚴重。在我國醫療保險市場中,基本醫療制度所涉及到的利益群體較多,各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更為復雜,醫療服務產品表現出的異質性、不可逆性和專業性等特點進一步加劇了醫療保險領域道德風險問題的嚴重性。從時間角度來分析,道德風險包括事前道德風險和事后道德風險。保險對于被保險人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事前道德風險主要是對被保險人的疾病發生概率產生影響,會導致被保險人將更多的支出用于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從而造成醫療衛生資源的過度消耗。在被保險人患病以后,所產生的醫療費用往往是不固定的,患者面臨多種醫療方案的選擇。而患者對醫療方案選擇的盲目性可能會造成對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這種情況下的道德風險就是事后道德風險。相對而言,事后道德風險的防范顯得更加重要。從微觀角度來看,道德風險又可以分為患者過度消費而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醫療服務人員的誘導性需求引起的道德風險。被保險人在投保以后,患病治療期間所產生的醫療費用對于醫療服務需求將會產生影響,由于社會醫療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投保人的醫療費用負擔,因此容易造成患者在選擇醫療方案時超出實際的醫療需求,產生醫療衛生資源過度利用的問題。另一方面,醫療服務人員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時候存在利用信息優勢誘導患者接受過度醫療服務的問題,這從本質上是由于醫療服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