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8:3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普遍小學校園有加強校園安全建設的意識,但是往往相應的安全建設舉措難以跟上,我們必須意識到校園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從制度及舉措上整改校園管理,建立相應的校園安全建設條例,保護小學生身心安全的相關機制,真正從制度上加強校園安全建設。本文將針對如何加強校園安全建設這一重要問題,提出可行的建議,從而促進校園管理的發展。
1從思想層面上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工作
校園安全建設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小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使小學生們能夠健康成長,當制度上出現了相應漏洞,或是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而導致的事故發生時,就需要小學生們自身樹立相應的安全保護意識[1]。所以我們要從思想層面上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學中我們會要求學生有發散性的思維。但是在安全教育方面,相關人員一定要規范好小學生的行為思想,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學校可以通過印發相應的有圖畫、有文字的安全教育手冊去幫助小學生們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從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個方面去幫助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陌生人的東西不能要,不能隨意與陌生人搭訕或者與陌生人離開,在遭遇火災、地震時應該有秩序地聽從指揮進行疏散等,要讓這些安全教育深植學生內心,使他們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與家長及時聯系的有效機制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現在學校與家長間的聯系可以采取多種聯系方式,建立與家長及時聯系的有效機制,也是為學生全方位安全建立的有效屏障。不僅僅是家長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安全動態,學校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安全動態[2]。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微信群、QQ群、掌握學生家長們的詳細聯系方式、居住地址及工作單位等多種方法,來保證聯系的暢通。
3加強對于教職工的安全責任教育
教師及保衛處的保衛人員等都是最為直接的責任安全負責人,在校園中直接對學生的安全負責,往往小學校園都會采取在特定時間段進行校園封閉的管理辦法,以此來保護校園安全,所以加強對于教職工的安全責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不僅僅如此還要劃分相應的責任范圍,明確責任內容,才能促使校園安全建設更加具有秩序性。
4完善學校的應急方案,提升遇到突況的應對能力
校園的安全建設不僅僅應該做好注重事件的預防,也要做好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所以在加強校園安全建設的過程之中,應該完善校園安全的應急方案,可以通過日常的消防演習[4]等進行對學生的引導和疏散等多種方式來幫助學校完善應急手段,這樣,一旦遭遇突發事件,學校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應對,從而提升遇到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將事故的影響降到最低。
5建立相應的聯動聯防機制
學校應該與當地的派出所、社區及所屬地區的相應單位建立良好的聯系,以此來完善相應的聯動聯防機制,從制度上排查校園安全問題,幫助校園安全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一旦孩子走丟或是被陌生人領走等問題發生,聯防聯動機制[5]可以第一時間進行事件的調查,或者第一時間阻止事件的發生,所以建立聯動聯防機制可以在校園制度建立的層面上幫助校園安全建設的發展。
6完善校園內相應的安全設施
對于校園內存在的安全設施,學校應該定時給予更新,例如滅火器等,按照相應的《安全校園建設標準》等,保障安全通道的暢通以及應急燈的正常使用,安全設施的完善是從硬件的角度上保證校園安全建設的,也是安全建設的相應基礎。我們要注重基礎安全設施的建設,從而加強校園安全的建設。目前的校園安全建設雖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之中,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校園安全建設觀念,通過從思想層面上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工作、建立與家長及時聯系的有效機制、加強對于教職工的安全責任教育、完善學校的應急方案,提升遇到突況的應對能力、建立相應的聯動聯防機制和完善校園內相應的安全設施等多種方式,去加強校園安全建設,從而促進校園管理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吐爾遜江.尼牙孜單位:新疆克拉瑪依市準東第一小學
參考文獻:
[1]王海霞.大學生參與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性與有效途徑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4,07:114-115.
[2]杜玉玉.平安校園視域下社區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研究[D].溫州大學,2015.
[3]焦慧慧.拿什么來保護你,我的孩子!———論法制校園安全建設[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5:11.
篇2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特征
1、學術性: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學術性。高校有層次較高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豐富的圖書資料、較強的科研水平、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擔負著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社會職能。
2、超前性:高校校園文化獨特的學術性,決定了它必然具有歷史的超前性。高校既要傳承原有的知識和文化體系,又要面向未來創造出新的精神產品和文化財富,這就注定使得校園文化必然要指向未來,具有歷史的超前性和探索性。
3、創新性:創新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性就在于要有創造新思想、新觀念,具有為國家提供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源泉的特質。
4、時代性: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無論從自身的發展來看,還是從其為社會文化發展服務來看,高校都應該跟的上時代的發展,順應時展的趨勢,這就注定了高校校園文化的時代性。
5、開放性: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校園文化的開放性日益明顯,網絡技術使校園文化與外界的交流跨越了時空的限制,開放性得以不斷增強,從而成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校園文化要不斷創新,這也注定其要有很強的開放性。
6、高品質性:大學師生文化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審美水平高,大學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研理念,很多學科和科研都走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大學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校校園文化即傳承有創新傳統文化,同時還吸收和融匯各國文化精華,使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得以不斷提高和升華,反映其優質、多功能的高品位。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
高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相應地就會產生符合該校特色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勢必會對師生產生一定的熏陶。一旦師生的行為及心理與其相悖,那么校園文化會發揮其導向功能來引導師生,使其行為及心理符合學校的既定標準。
2、規范功能
高校文化的規范功能主要體現在它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無形的,是對師生心理及行為及其價值觀的熏陶和影響,簡單的說是一種道德層面的約束。而制度文化則把這種約束轉化為強有力的有形的約束。一旦道德失去對個別背離價值觀的行為的約束力,那么制度文化將發揮其功能,對這種行為進行強制規范。
3、激勵功能
在共同的價值觀的感染下,高校人員為了自身的發展,為了學校的進步共同努力和奮斗,不僅增加了學校前進的動力,也增加了個體之間的團結力和凝聚力。
4、教育功能
良好的校園文使學生能夠得到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發展,從而使其成長為適應社會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5、輻射功能
高校文化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文化延續和發展為部分社會文化,其先進科學的文化將會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同時高校文化又要源源不斷地從社會文化這片土壤中汲取養分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
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不僅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還是在人才培養,傳承文化,科學研究,生產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
(一)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因此,高校的校園文化在物質,精神,制度及生態等方面的建設,不僅是自身的完善,更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二)校園文化建設為文化軟實力提升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體現。高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豐富的教育資源,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的交流平臺都為學生傳承文化,學習先進的文化并創新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為高校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時刻準備著。
(三)發揮對全社會的道德示范和導向作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是校園文化促進地方文化軟實力的一個表現。在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大學生知識豐富先進,思想端正,道德高尚,學習生活態度積極樂觀,對民族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知度和理解讀較高,他們在進入社會后,都會輻射和影響社會,從而帶來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傳承文化薪火推動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要發展要創新必須在牢固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礎上。而高校為文化傳承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通過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傳承文化而且能夠提升文化理念和品格。
(五)創新文化推動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才能夠持續不斷的發展。而創新精神是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高校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創新型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校園創新精神的提升也是社會文化建設進步的一大表現,同時也會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
(六)高校校園文化通過自身的作用為社會文化的大發展構建重要的發展平臺。繁榮和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提高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科技、信息、經濟等相互滲透、相互交融、互為條件的經濟發展形式。高校充分運用人才、校園網絡、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條件等多種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七)為軟實力提升提供專業支持。校園文化具有創新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各種新的文化產業和意識形態的層出不窮,大學就要跟上時代步伐,更新知識體系,積極開設新興專業,為社會培養適應時代的專業人才,積極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
三、結語
篇3
1.確定辦學理念。我校在廣泛征集意見的基礎上,經學校領導班子反復商議,確定我校的辦學理念是:厚德、博學、勤奮、和諧。厚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既有歷史傳統,又有時代特點。當今時代,“厚德”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加強日常道德修養,二是具有高遠博懷。博學:“博”,《說文》即寬廣、廣博之謂。作為教師,應學識淵博、造詣精深;作為學生,應打下厚實功底,提升綜合素質。勤奮:堅持不懈地(工作或學習)。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勤奮是騰飛的翅膀,勤奮是成功的階梯。和諧:和諧方能群策群力,和諧才會并肩攜手。與人和睦相處,構建和諧團隊,弘揚合作精神,共同走向成功。厚德、博學是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勤奮、和諧是奮斗的途徑和方式。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確立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分別是:校風:團結、誠信、奮進、創新。教風:求實、求精、求優、求特。學風:勤學、樂學、善學、博學。科學的辦學理念,明確的奮斗目標,前進才有動力,堅持才有恒心。
2.開展德育活動。
(1)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學校制定了“感恩教育”主題活動計劃,教育學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通過舉行感恩主題班會,編寫感恩板報,組織感恩征文,舉行感恩書畫展,走廊文化建設等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感恩,享受生活。
(2)開展“唱紅歌、讀經典、學榜樣”活動。結合“唱課前歌”活動,我校精選了“國歌”“走進新時代”“大中國”等十首歌唱黨、歌唱祖國、歌唱新時代的主旋律歌曲,組織學生學唱,并舉行了課前歌比賽演唱會。我校還組織學生誦讀“弟子規”和古典詩詞,并舉行了誦讀詩詞競賽。學有目標,行有榜樣。我校開展了學雷鋒、學張海迪活動,舉行雷鋒、張海迪事跡展覽,引導學生學雷鋒做好人好事,學張海迪勤奮讀書,立志成才。
(3)開展“多彩珠琪川”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利用家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組織學生開發“珠琦川的傳說故事、珠琦川的自然風景、珠琦川的山區特產”等等課題,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實踐素養和互助合作能力。開展這些文化建設活動,對于豐富學校文化生活,營造文化氛圍,展現學生風采,陶冶學生情操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優化育人環境,建設高品位的物質文化
我校在環境建設中,充分發揮全校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創意設計活動,讓師生享受自主參與的幸福和快樂,力求實現師生精神創造文化,文化培育師生行為,追求物質文化的高品位。
1.建設豐富多彩的園林文化。我們學校一進校門,東為“恩”字石刻,和我們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相呼應;西為“騰飛”天鵝飛翔小品。操場東側栽有櫻桃樹和榆葉梅,被稱為“馨園”,操場南側栽有松樹和梧桐樹,被稱為“毓園”。教學樓北側松樹矗立,群鶴飛舞。教學樓南側是“東方紅”文化廣場,“十”字甬路中間是圓形,正中間矗立石刻塑像,南北兩側甬路邊栽植松樹,西側栽植闊葉李樹,西側甬路一邊安放體育健身器材,供師生鍛煉身體。校園內水泥板路和彩磚甬路交錯相連,依次取名為“園丁路”、“鴻鵠路”、“清華路”、“復旦路”和“南開路”等。可以說景點造型設計巧妙,花草樹木錯落有致,師生漫步其中會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2.建設主題鮮明的走廊文化。教學樓大廳,左側為的詞“沁園春•雪”巨幅畫框。一樓走廊為“養成教育”名人名言和經典故事。二樓走廊為“感恩教育”名人名言和經典故事。三樓走廊為“勵志教育”名人名言和經典故事。樓道走廊兩側懸掛安全教育和文明禮儀揭示板。樓道文化與德育活動相結合,立足于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文明健康的行為習慣,并對學生進行道德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
3.建設富有詩意的班級文化。班級前面黑板上方是班訓,班訓既注重對學生品學方面進行引導,也講究語言對仗。黑板兩側為四表和“中學生守則”。南側是文明禮儀揭示板,北側是班級學生評比欄。班級后面是板報,及時更換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建設雅靜溫馨的宿舍文化。宿舍的文化建設,既有小家的溫馨感覺,又有勵志的情感色彩。宿舍走廊墻壁上懸掛著相關管理制度、和有個性的山水畫。寢室門牌為各省名稱,其中一樓為“館”,寢室門左側是重點大學簡介。雖為一簡單的名稱,也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
篇4
作者:晁愛麗 單位:宿州學院
學校的快速發展,教工數量逐年遞增,各項開支大幅攀升,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效益三者關系,用最小的用人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就是節約用人,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才能為學校事業發展減輕負擔。抓廉政降低行政成本。領導帶頭并要求全校師生員工增強憂患意識,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財務管理嚴格控制公務開支,執行學校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從嚴控制紙質文件和材料的印發、大力提倡使用電話和網絡聯系處理公務;盡量減少出差次數和人數;加強車輛管理,加強對燃油核算和維修養護的監管;嚴格公務用車審批程序,杜絕公車私用。合理配置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堅持和完善大宗物資設備采購和基建維修工程公開招標制度,科學調配全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優化實驗設置,擴大實驗室開放程度。盡量延長使用壽命,把好實驗物品領購關,降低消耗。重視規劃,避免人為浪費。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努力完善基建規劃,合理規避重復建設。注重基建項目調研論證,合理設計建筑規格和建造標準,加強質量監理和審計監督,有效降低維修和基建成本。
大學生缺乏節約意識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第一,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社會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公共服務明顯增多,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增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增收節支已是一種遙遠的記憶,節儉教育被長期忽視,勤儉節約的手段缺乏,倡導節儉的機制不完善。這些都不利于大學生節約意識的形成。第二,當代大學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獨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幾乎所有家長在子女上大學后,寧可自己在家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在金錢上的需求,不愿讓孩子受半點委屈。第三,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快速成熟又未真正成熟階段,理財教育和理財經驗缺失,進入大學,遠離家長開始獨立生活,不懂計劃開支。加強對大學生節約意識的培養節約是校園文明的組成部分,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形成處處搞節儉、人人講節約的良好氛圍,是構建節約型校園的需要,更是對學校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培養大學生節約意識應抓住以下幾點:一要切實喚醒大學生節約意識,有效杜絕校園浪費現象,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嚴格的規章制度,并用以規范、約束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長期堅持,使節約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風氣。二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使他們了解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歷史和我國能源形勢日益嚴峻的現實,深刻理解建設節約型校園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三要培育節約文化,養成健康科學的消費習慣。人們關于節約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是人的一種道德行為。節約文化是節約型校園建設的深層要素,是一種潛在的力量[5]。學校還要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加強宣傳教育,結合學校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節水節電管理考核,參與數據統計、分析和匯總等工作,向全校師生發出節水節電倡議書,倡導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校園內積極營造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體系中,要進行消費觀教育,在對其進行人生態度教育中,應著重進行革命樂觀主義教育、挫折和生存教育、艱苦創業教育,幫助他們摒棄不良消費習慣、自覺消除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不良傾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節約型校園建設不單是節約一點經費,更多的是一種教育,一種精神塑造[6]。節約是美德,是品質,是責任,更是境界。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以勤養志,以儉修德,讓每個人從點滴小事做起,從細微之處做起,以管理促節約,以節約求效益,積極創建節約型校園,為實現高校又好又快發展貢獻力量。
篇5
一、靜寧一中集體備課的現狀
2008年我校在后半學期分年級分學科進行集體備課,每周同課頭的教師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近期的教學工作安排和教學工作的協調,如今已經堅持進行了一年多。筆者認為,在學校將集體備課制度化以后,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學案等都需要進行整理和修改。結合當前我校校園網絡健全,各位教師的計算機終端和教室的計算機終端相連的實際,我校的集體備課如果能利用好校園網絡,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將集體的智慧更好地發揮出來。
集體備課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提高教師群體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網絡的迅速普及極大地帶動了高中教學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絕大多數學校制定了相應的集體備課制度,但主要是以傳統會議形式的集體備課,而涉及校園網絡環境下教師集體備課的內容較少。網絡必然要走進課堂,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師集體備課將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呢?與傳統集體備課相比,它在形式、內容上有什么樣的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集體備課是指學校內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分析教材重點、難點,并確定突破方法,撰寫教案的過程。
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教師個人備課過程中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可以將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師在整體上把握課標、教材、重難點,設計好教案。
當前大部分中學有自己的校園網絡服務器,并通過服務器接入互聯網,建立了電子備課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基本滿足公開課等特定目的的教學要求。大部分中學有自己的網站,有的還擁有自己的校園網絡中心和WEB服務器、FTP服務器,這些都為實現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提供了硬件環境。但由于各種原因,教師集體備課大部分情況還處于對教案、學案的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并沒有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CAI)的相關探討,關于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確定、制作、使用則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很少涉及。因此集體備課還沒有發揮其在新時代所應起到的作用。
目前,各個中學的集體備課大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形式、時間、地點,并制定出了比較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從集體備課的整體目的和要求等作出相應的要求,并與教師的福利待遇掛鉤。
2002年,我校順利通過省驗收,晉升為省級示范性高級中學,并于2005年11月建成校園網絡,先后為教學樓每個教室、實驗室配備一套海捷多媒體中控系統,各學科科任教師每人配備一臺清華同方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終端,同年開通了校園網和校園FTP;2006年我校對校園網進行了改版,主要增加了“教學之窗”欄目;2007年我校通過教導處和多家網站合作,先后為教師開通了“天星教育網”、“北京四中網校”、“高考資源網”、“三學苑”等有較好資源的網站賬號,供各位教師從網上下載教育教學資源;2008年我校為每位專業教學人員開通了校園網賬號,教師可以把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心得體會、教學心得發表在校園網上供大家學習討論。
在教學管理上我校實行年級組管理體制,在集體備課室建成后倡導集體備課,雙周周四晚上召開教研組會議,并在教研組會議后以年級學科備課組為單位,由年級學科教研組長牽頭對未來兩周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進行集體備課,在形成較為全面的系統后,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情具體實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或者直接與同科其他教師商討解決。
二、校園網絡建設對靜寧一中集體備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隨著校園網絡的開通和FTP站點的建立,教師可以在學科帳戶內建立、刪除相關文件,并可將在辦公室電腦上做好的課件上傳到校園FTP服務器,在和同科教師共享教學資源的同時能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和修改意見。到教室后教師可以直接將課件從校園網拷貝到電腦,通過中控系統隨時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特定的學科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集體備課室的建成及各辦公室均能通過連接到Internet,從而為教師獲得Internet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了保障,并為教師自身不斷學習新知識提供了機會。
3.我校通過購買北京四中網校、天星教育網等與教學實際相貼近的收費網站的課件資源,并將下載的課件資源在校園FTP上共享,充分擴充了實現多媒體教學的資源。
4.各學科指定一位對計算機操作較為熟練的教師對網絡下載的課件和其他資源進行歸類后上傳到FTP,其他教師可在使用過程中補充完善并應用于課堂教學。
(二)消極影響
1.辦公室電腦接入Internet,教師往往會將一部分時間用于玩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而對教材的研究和課后反思的時間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集體備課流于形式。
2.教師對在集體備課中用到的課件形成統一認識后,往往不再結合各自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是盲目照搬。
3.對于青年教師而言,由于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課程容量大,只能對教學目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把握,而具體到每一節課的難重點的把握就需要向老教師請教,但一般無法找同科頭的年長者請教。
4.網絡環境下集體備課的具體實施受到學校電力供應、儀器設備的安全穩定等客觀條件的影響,所以在有電子教案的同時,教師往往需要針對傳統教學方式準備教案,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工作量。
5.老教師對計算機知識欠缺,且他們往往認為自身有豐富的經驗,沒有必要再跟別人交流思想,因而不能很積極地投入到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中去。
參考文獻:
[1]陳小鵬.從“集體備課”管窺“教學軟資源的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02).
[2]陳留庚.新課程背景下備課組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校管理,2008,(05).
[3]張立英.中學教學中集體備課的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5,(09).
篇6
(一)實施互動教學,激發學生學生積極性
大學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認識到學生實現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其熱情高漲地參與到英語教學課堂中。互動式教學的主要形式為小組合作,師生和生生互相交流溝通,其能夠助長學生的討論氣氛,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能力,以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新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學習效果。互動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整體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其將全部的教學元素整合為一體,保證教師、課程與學生各種因素相互束縛與制約,并整體評價,以達到教學宗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實施方式為:
①教師引導。課堂開始,教師則應制定教學宗旨、教學方式、教學重點,制定教學計劃,依照課堂教學主要內容設計活動主題;
②鼓勵學生自學。學生自學包括預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復習、提出疑問、解疑答惑等。利用學校提供的英語教學書籍及互聯網資源進行自學,重視重點難點,巧妙解決問題;
③小組合作。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將活動的主題和注意點告訴給學生,對核心主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自己的疑惑。經過小組成員和教師的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二)強化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創建英語學習交流平臺
互動教學應打破教學課時少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學習英語的平臺。利用互聯網或者手機軟件等,如微博、微信、QQ、Skype等,創建學校自身的英語交流平臺,學校官網網站、微博,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校領導應重視校園英語文化建設,創建英語角及英語社團,加大對購買英文資料和刊物的資費投入,鼓勵突出表現的學生,將英語文化建設列入學校重點任務中。其次,全面利用宣傳工具。學校應在校內刊物報紙等信息媒介上定期更新英語知識和資訊,將卓越的英文小說、詩歌等刊登,創建“校園英語文化活動節”、“大型英語話劇演出”、“英語演講比賽”等等,豐富英語生活。充分利用學校廣播,在每天的1個小時時間播報英語新聞,用英語介紹國外美食風景等。其次,建立學校的官網微博,將學生和教師加到粉絲群中,每天固定時間更新狀態,并轉發一些英文消息和知識,提供相關英文連接,讓學生和教師可以自行下載,如英文電視劇、英文音樂、英文小說等。最后,組織宣傳活動。學校應建立學生宣傳小組,選出負責人,定期在學生內宣傳英語文化,組織英語愛好者共同學習英語,建立英語俱樂部、英語口語練習小組等,培養英語人才。
二、結論
篇7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建設策略階段
1數字化校園建設服務重心與主要內容
1.1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校園的說法來源于“數字地球”.它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人們對數字化校園給予了不同的詮釋,但目前還沒有比較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系統為依托,支持學校教學和管理信息流,實現教育、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網絡化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數字化校園服務重心
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學,教學是學校的本質屬性,是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規定著數字化校園建設必須圍繞著教學進行,一切技術與手段都應為“教學服務”而展開。據美國在l999年進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園計劃”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學認為“科技與教學的有效結合是目前面臨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和挑戰”。負責該項課題研究的凱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調查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意識到,對于大學應用信息技術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實際上并不在于技術和產品,而在于人。換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和學生……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逐漸認識到,在使用信息技術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幫助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這些設備。”這充分說明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是為教學服務的。
1.3數字化校園建設主要內容
硬件建設:備課和示教設備(如備課用計算機、掃描儀、數碼相機、攝像機、資源管理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室等);學習設備(如計算機教室等);管理設備(如校務、教務、政工、財務、后勤等管理用計算機、打印機等);網絡設備(如服務器、交換機、網卡、網線、光纖等)。軟件建設:操作系統,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軟件,課件制作平臺及工具軟件,示教及學習軟件。理論建設:教育理念建設.教育體制建設,教育模式建設,學習模式建設,教師角色形成機制建設,教育評價機制建設。
2數字化校園建設認識上的誤區
2.1重硬件.輕軟件,忽視理論建設
目前,數字化校園建設中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投資少,維持基本教學必須的軟件在數量、品種和質量上都嚴重不足,無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發揮;忽視軟件版權問題,使用盜版操作系統等軟件,埋下了潛在的危機,一旦遇到嚴格的維權行動。就可能帶來巨大的損失;沒有形成權威的機構和配套的政策、制度來保證示教和學習軟件的開發、升級、維護以及地方化,使師生能夠及時方便地得到適用的教、學軟件。而理論建設研究滯后,多是零散的、初級的,缺乏組織性和系統性,極大地制約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進程和健康發展。
2.2用技術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現實實施的可行性
軟硬件企業出于贏利的動機。其設計的各種軟硬件方案,從理論上講,具有明顯的先進性,但在實際上,往往了忽視了我國學校實施的可行性。(1)忽視了方案的經濟可行性。中國是窮國辦大教育,除少數發達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教育經費一直十分緊張,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筆資金滿足那些先進方案的開發建設。(2)淡化了方案的技術可行性。由于數字技術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學校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又使得教師無法率先獲得對先進的軟、硬件進行學習和演練的機會,使得這些先進的方案常常難被學校師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學校對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為增強產品競爭力和方案對學校的吸引力,企業常常在方案中應用新的技術,在宣傳中也大量使用帶寬、升級、擴展、浮點運算、網絡拓樸、資源庫等概念加大營銷力度,而這些企業著力渲染的功能,多數是學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設中的本末倒置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備課和示教設備以及學習設備是與學校中心工作聯系最緊密、對教育質量影響最直接、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最大的因素。備課和示教設備、學習設備是數字化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設備是提高管理水平,營造良好教學環境的工具。而網絡設備則是將前三類設備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共享、發揮系統功能的工具。如果沒有足夠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類設備,再好的網絡設備也是無法發揮其作用的。
由于對數字化校園認識的局限性,許多學校忽視了我國教育所能提供的經費條件、人員素質等辦學實力的現狀,表現出一種浮躁的心態,在實施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有技術上的一步到位和時間上的立馬實現的思想,把數字化校園建設這樣一件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簡單化,把發達地區和重點高校的特化經驗普通化,盲目應用到地方學校和中小學,使數字化校園建設失去了持續有序的發展動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設也暴露出問題。2002年8月26日《中華工商時報》網絡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連接,80%沒有充分利用。IT廠商們接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校園網建設大單,花費學校大量經費,苦心建起的校園網卻大部分閑置起來,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3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建議
3.1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理論研究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理論建設是相對于硬件設、軟件建設更為薄弱、滯后的部分。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決定了理論研究應該超前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理論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組織機構,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識別、分解.為研究的開展提供課題指南。(2)從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中小學、教育管理機構等部門遴選研究人員.建立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人才資源庫,使研究人員結構合理。(3)以系列課題形式將已識別的問題分解到相關研究人員手中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4)對研究的結論進行有組織的驗收、評估、實驗、改進和推廣應用。
3.2調整數字化校園建設核心和順序
調整數字化校園建設核心和順序,即調整現行“先建網——再開發資源——最后應用”的建設步驟,按照“先從教學應用著手——通過需求達到或超過供給的內在動力促進資源和網絡建設”的技術路線進行。(1)以服務教學、實現教學數字化為建設核心。將投資重點和優先項目調整到目前已經成熟和穩定的對教學起直接作用的設備上來。(2)管理設備及管理軟件的建設應注意數據、接口標準的統一,并圍繞提高管理效率、優化教學環境的主題展開,為后期聯網奠定基礎.同時注意加強管理數據挖掘功能,讓管理設備成為學校及各部門領導提高決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學校網絡建設應在教學設備和辦公設備的建設與利用達到一定水平.對數據共享與交換需求較旺盛,網絡技術標準趨于成熟時加大投入;應本著先內部網絡、后因特網的原則進行規劃,尤其是在中小學,不應過于強調互聯互通和適時交互的功能,與因特網相連可以在專線、拔號等方式中靈活選擇。
3.3推出符合實際的經濟型解決方案
不同地區學校的經濟環境和發展水平差異大.應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和建設進程。(1)高校和經濟發達地區學校可從現行企業的大量解決方案中選取適合的方案進行快速開發。(2)各地中小學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和建設步驟.建設中注意因陋就簡.在保證基本功能的情況下.盡量采用經濟的產品。(3)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不同級別、不同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多種建設目標、進程和評估方案.避免不發達地區和地方學校不顧自身能力與發達地區或重點高校盲目攀比現象.使建設持續有序地進行。
3-4開展教、學軟件的開發模式研究及實施解決教育軟件的版權問題、軟件的開放性和適用性問題。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強選擇軟件平臺的技術指導.把好軟件學習、使用人門關。以政府批量采購的措施降低采購成本。以政府控制軟件版權的策略解決教學軟件的開放性問題。(2)充分利用教師隊伍中科研能力強的群體自行開發實用的軟件。也可與企業聯合共同開發。
4持續搞好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步驟
4.1認識階段
在各級各類學校只有少量的計算機單機運行時。師生員工通過各種學習資料、媒體和參觀等形式對數字技術的用途開始形成理性認識并有意識地關注此領域的相關信息。學校領導開始關注兄弟單位建設情況。咨詢數字化教學對本校的發展可能產生哪些影響.在不同層次、不同進程和使用程度上開始進行建設規劃和經費、人員的安排和骨干人員的培訓與人才儲備。
4.2學習階段
學校的計算機數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辦公場所都有了配備.人們都可以從身邊直接感受到計算機應用給教學帶來的便利.只要愿意還可以有一定的上機學習時間。人們開始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習操作一些比較有名的商業教學軟件和由各種渠道交流、獲得的軟件。開始嘗試制作自己的課件,參加各種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教學競賽。開始嘗試在自己的一些課堂上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管理人員也開始運用各種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學校與外部的數據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過專門的網絡.而是以光盤等硬件存儲傳遞。有時也通過調制解調器上網傳遞。
4.3使用階段
學校計算機設備和數字化資源已經初具規模.基本能滿足大部分正常教學的需要。大多數教師也具備了駕馭設備、運用資源開展數字化教學的素養.并能夠根據學校教學實際進行資源的二次開發。計算機在學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經實現常規化.并能運用各種數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為學校的評估、規劃、決策等提供一定的參考。數據的傳輸和交流可以通過少量的電話線上網來進行。
4-4網絡化階段
由于數字化教學已經常規化。對于數據的需求、傳遞、交互的要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建設校園網成了當務之急。通過校園網把已經運行的教學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校行政管理系統、后勤保障系統等構成一個統一體.形成了完整的學校管理信息系統。由此。學校內部各環節工作有機地協調起來,許多工作自動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參與.學校管理和教學已經相當輕松,具有很明顯的研究性質.管理人員和教師的精力主要放在數字化資源的改進與完善。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方面。在這一階段。校園網已經通過寬帶與Internet互連.對外數據交流的流量也漸漸增大。但總的來看。學校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整體。對系統外部的依賴性還不是很強。
4.5信息化階段
篇8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關鍵就是扶正壓邪
(一)導向作用。校園文化是一面鮮明的旗幟,它引導著廣大青年學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規范作用。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維護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舉止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學校的獨特節日(如校慶)、典禮、儀式等,以學生群體行為規范的方式熏染著學生。
(三)篩選作用。校園文化,以及在它影響下形成的集體心理定勢,對一切外來信息、社會影響有篩選的作用。這種篩選作用源于校園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樹立一種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從而對青年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學生的行為系于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優良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師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五)塑造作用。校園文化是青年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浸染著青年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使他們各自的組織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揮,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個性與潛能。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其綜合素質極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須是向上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時代的氣息。因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把娛樂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潛移其品性、培養其情操、塑造其靈魂,作為指導思想。在種種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逐步孕育一種勤儉節約、勤奮苦讀、集體利益至上的氛圍,使校園內充溢高尚的文化學術氣氛。
二、校園文化的特征
(一)互動性。校園文化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教師作用是關鍵。
(二)滲透性。校園文化,像和煦的春風漂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在教師、學生、員工的觀念、言行、舉止之中,滲透在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態度和情感中。
(三)傳承性。校風、教風、學風等思維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或數代人自覺不自覺地締造的,而且代代相傳,相沿成習。
三、校園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進師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三)學子們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園文化的宗旨與任務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是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體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即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
(二)堅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三)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突出重點,反映學校有傳統、有特色的優良校風(包括教風、學風),即一個學校獨特的精神氣質。
(四)校園文化建設與創造良好的自然的環境、人文環境相結合。
六、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一)以學生為本,調動廣大學生主動性,積極參與。
篇9
數字化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堂文化這四個方面。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動力來源,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堂文化是數字化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1全力構建厚重的環境文化
校園環境反映了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潛移默化地傳播了精神文明。學校應當用心構筑多元化的環境文化,讓學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學校可以利用數字化校園的設施,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比如,建立一個學生成長網站,由師生共同參與,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改變,包括心得、體會、成績、獲獎情況等等,鼓勵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長處,用功學習。通過網絡,學生開辟了師生互動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構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1.2全力構建創新的教師文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師要時刻緊跟教學要求,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發現和肯定教師的價值,建立了相應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為教師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即能適應教師并使其能不斷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環境。
1.3全力構建多樣的學生文化
多樣的學生文化就是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優勢進行多樣化的發展。每個孩子的優勢不盡相同,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特點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需要自由發展的空間,學校應當努力構建這樣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1.4全力構建互動的課堂文化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在校生活的平臺,而課堂文化則是學校課程實施、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教學活動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綜合效應。課堂文化是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互動的一種體現,它影響著教師教學活動的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學校文化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以構建新型課堂新型師生為目標,改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使其朝著引導、互動、創新、體驗的方向發展,從而確保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激勵下,相互協作,自主探究,形成互動的教學文化,使課堂充滿生命力。
2數字化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措施
2.1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校園環境是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校園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全校師生員工。學校要對校園里的建筑、綠化、裝飾等進行精心的設計,以達到陶冶學生情操與培養學生思想目的。比如可以設立一些發人深思、激人向上的中外名家的詩詞警句,從而實現啟迪心靈、陶冶性情的目的。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是要搞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學校應加大學生宿舍、學生食堂、教室與體育館的投入,不斷優化學生的活動環境。
2.2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化成果
目前,現有的數字化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數字化校園資源的浪費與閑置。學校應當及時轉變觀念,提高數字化成果的應用意識,利用其優勢,充分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天地。比如,可以利用校園信息平臺,拓寬師生互動方式,讓師生互動更為自然。大多數學生對老師有種畏懼感,有問題不敢當面請教老師。也有些學生,在家有問題時無法第一時間問老師,問題一旦擱下來,也就沒了興致。這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qq群構建一個在線答疑的網絡平臺。通過這個互動平臺,學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告訴老師,老師可以對此進行解答,針對那些共性問題,教師可以在第二天的課上進行全班性的解答。除了學習上的問題,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老師請教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時間一長,學生與老師打成一片,師生文化相互交融。
2.3加強老師的數字化技術培訓
在信息化校園中,教師是文化建設的主力,學校要加強老師的數字化技術培訓,打造現代化教學的師資隊伍。教師的培訓要經常進行,同時培訓的面要廣,不僅包括一線的老師,也包括學校的領導,共同努力,構建現代信息化的校園建設。其中,可以鼓勵年輕老師積極發揮作用,幫助一些信息技術水平不高的老教師進步,并通過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帶動提高全體教師的應用水平,從而更好地建設校園文化。
3結語
篇10
關鍵詞:德育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
德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德育課程改革是由傳統的“說教課”、“講大道理課”轉變為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德育課程的實用性,增強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使教育內容具體化、生活化。校園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學校環境中人為創造、長期形成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可深層反映學校特點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品位,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當前德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筆者談了4個方面的體會。
1確立素質教育觀念,重視校園大環境的建設
德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德育教育觀念的深刻變化,是確立以育人為背景,教會受教育者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即在教育中確立素質教育觀念。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環境,首先必須是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即提升校園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種和諧、健康、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校園氛圍。所以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從確立素質教育觀念,重視人的生活環境做起。
建設校園大環境應著手于優美的校園、整潔的環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處的宣傳欄、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樹木、規范整潔的教室、美觀整齊的實驗室和實習場所、富有朝氣和生活氣息的宿命園區,充分體現著校園特有的人文風格;校園內人員整潔的儀容儀表、謙和得體的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習慣等,則反映出人員的精神面貌。優美的校園大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有意無意地影響、同化著環境中的每一個人,人們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經受著這種文化的熏陶。所以,美麗的環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種無聲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觀念——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樣的人的一種重要途徑。
2努力拓展校園文化空間。讓學生獲得積極的發展
學校文化環境是指校園內操場和行政辦公樓上的五星紅旗、校園內的雕塑、樓臺亭榭的對聯、校園內的文字標語、墻壁上的書畫、碑林、學校師生的書畫作品展等。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變精神”,作為育人場所,學校理應創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學生在學校活動的時問非常長,如果耳濡目染優良的文化,可以洗滌心靈,潛移默化地獲得優良文化意識的滲透。拓展校園的文化空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2.1讓校園充滿文化氣息
學校應該著力建設“文化長廊”,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園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訓”等。校園文化滲透各個角落,小則一句簡單的問候標牌,大則一座建筑物,如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護士是沒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溫馨警句,讓學生看了產生會心一笑的感覺,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2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
為了使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學校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題活動,讓整個校園動起來。
2.2.1結合德育的有關課程,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開展以“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反對”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的“祖國在我心中”教育活動;以優良公民教育為宗旨的“做個優秀公民”的教育活動;以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主題的“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主題活動等,作為促進優良校風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這些活動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從點滴的事情做起,從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為高素質的人。
2.2.2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在德育課程
改革背景下,對學生的評價是德育、教學、學生就業三者有機的結合。應結合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大力開展學生科技學術活動,營造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如舉辦“護士節”、“讀書節”、“科學節”等。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逐漸感受到“合格+特長”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學生的學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品位。因此,學校在擴大辦學規模,加大硬件建設的同時,不要忘了校園文化陣地的建設,為學生創設進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園氛圍,以滿足他們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強精神文明環境建設。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主體精神是素質教育的精髓,具體到德育更是如此,沒有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再好的德育內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們在十分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還給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園精神文明環境的建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學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們重視開展“爭三好、創優秀”和“文明班級”的評選,為學生樹立起身邊的榜樣。讓學生可以看看別人,對照自己,對學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加強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往群體和環境條件。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體活動可以使學生走進群體,多與同學溝通交流,可以提高集體榮譽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3.3為學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臺
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動力機制,我們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努力把學生的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參與組織評價文明宿舍、文明班級。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參與開展學校的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實現教師指導下的自我管理。如開展文化藝術節、學生辯論賽、校運會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環境建設。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學生的競爭壓力明顯增加,焦慮程度不斷加大,情感領域的困惑與沖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學內容的很大變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質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針對這些問題,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環境建設。學校應開設“心理話聊天室”、“心理咨詢信箱”,增強師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礙的學生有處傾訴;設立心理輔導室,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幫助學生確立自我意識,堅定學生“我能行”的信念;開展“挫折與人生”、“我的快樂學校生活”等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正確對待生活、學習、成長中的困難與逆境,培養學生內在的、永久的樂觀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