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研究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暴力的研究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惠州516057)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雙方合作層次較淺等問題。本文在對合作各方的利益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利益保障措施,旨在推動校企合作走向持續化、常態化和規范化。
關鍵詞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19-0203-02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簡介:吳?。?981-),女,湖北安陸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教學改革、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一、引言
自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職業教育就提出了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2015年3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廣西調研時指出,要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質量提升,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主動對接經濟、服務社會的能力。由此可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推進技能強國已經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國策。各高職院校也在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經歷了規模與數量的擴張后,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如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校企之間的合作多為提供實訓崗位、捐助教學設備等淺層次的合作,并沒有深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因此,本文通過對各方主體利益點的分析,探討高職院校如何與企業建立起長效的合作。
二、合作主體的利益點分析
無論高職教育哪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都是基于雙方的合作,而合作是獲取利益的一種手段,校企雙方如果預期到合作會給自身帶來好處,合作才有可能開展和運行。因此,要解決校企合作中暴露出的問題,關鍵是回答“憑什么合作”的問題,即尋找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點”就成為了促進高職教育與企業共同發展的關鍵。
1、企業
高職院校和企業作為不同類型的組織,其追求的根本目標各不相同。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追求的是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因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目標也離不開經濟利益,包括人才資源供給和技術合作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在提高企業聲譽、共享學校資源等方面的獲得的收益。學校擁有的這些資源和優勢,也是企業追求的利益所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的高低也取決于合作是否有利于企業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1)獲得發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來,許多行業出現技術人才“招工難”和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并存的矛盾現象,高職人才并不能準確適合企業的實際需求。而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到企業實習,可以降低企業的勞動力成本,緩解企業臨時工作或輔助工作的人力需求問題。通過校企合作,企業還能優先選擇優秀的畢業生,獲得適應其發展需要的結構合理、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人才。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期望中,人力資本需求占據著較重的比例:得到合格、可用的后備人力資源占 88%;改善員工結構占 52.6%;為技術更新做人員儲備占 52.6%。正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張黎明在2008年“雙百”論壇中所說的,和高職的合作應該能非常有效地幫助華為及其合作伙伴,降低人才培養的成本,提升企業的發展。
(2)獲得學校各種可利用的資源
校企合作中,企業往往希望可以共享院校所擁用的基礎設施如圖書館、體育場和無形的知識信息資源,依托高職院校資源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在職教育等,通過學校“雙師型”教師對員工最優化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技能。校企合作不僅是資源合作,還是技術合作。企業可以借助高職院校的科研、信息與技術服務,解決技術、管理、經驗方面的難題,從而提高企業的科研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企業形象的建立是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途徑,良好的社會形象可以使企業得到社會公眾的信賴和支持,是企業開展一切經營活動的基礎。因此,企業希望通過對教育的支持,間接起到宣傳作用,從而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此外,在與高職院校長期的合作發展中,也產生了針對學生群體的廣告效應,無形中擴大了企業的宣傳力度。我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期望的調查中,“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提升形象”也占到48.9%的較高比例。
2、學校
由于高職院校教育目標的特殊性,校企合作中學校更注重長效性合作,并且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相對較高。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目的主要包括企業提供的實訓基地、資金、信息、設備、提供兼職教師等,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只有在校企合作雙方利益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雙方的合作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
(1)有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其基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均指向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僅靠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是無法完成的。因此,高職院校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企業資源,并利用資源完成學生的實踐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實際工作經驗,提高職業能力和素養,并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此外,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院??山柚髽I的信息優勢,參考企業的人才質量標準,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要求,完善專業建設。這種順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培養既能頂崗操作又不乏后續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且有利于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的順利對接。
(2)有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校企合作離開了教師的參與,就不可能做深做透。而“雙師型”教師,在校企合作的發展過程中更是起到主導作用,“雙師型”教師可以培養出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熟練技能的學生。可以說,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要有“雙師型”教師。但我國高職院校的現有情況是,“雙師型”教師顯得尤為短缺,而大多數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職業技能。因此,學校希望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為專業教師提供去企業鍛煉的機會,從而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同時,也可以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實現校企的深度融合,從而加強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3)有助于學校硬實力的改善
基于實踐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設施設備用于實操。而高職院校的資金有限,在實訓基地建設、設施設備投入等方面顯得力不從心,從而制約實踐教學的進展。因此,學校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企業的資助,如捐贈、免費使用等形式,這將有助于改進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學校經濟效益。
3、學生
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而實際中學校和企業卻往往忽視或忽略學生的真實利益。對于學生來說,更為關注和關心的是未來的去向和發展。這一方面要通過在學校的學習獲得真才實學,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可以為學生從職業轉型到事業打下基礎。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需要更多的鍛煉和實踐機會,學會課堂中很難學到的知識和各種技能,從而為今后的生涯發展以及追求事業進步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另外,學生也期望在企業實踐中能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在獲得經驗的同時也得到一定數額的酬勞。
三、利益保障措施研究
組織間合作的根本動力來源于共同利益,沒有利益的驅動,合作不可能深入長久,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從本質上說,企業是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而學校是培養人才的社會公益組織。通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各方的利益訴求契合度不高,導致校企合作不能取得應有的成效。因此,在各利益主體間建立良好的利益保障機制,即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協調各主體的利益,是維持良好合作關系、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發展的動力。
1、轉變觀念,提高校企合作意識
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建立合作關系時,雙方都要端正合作目的,樹立正確的利益價值觀,不能只看眼前的好處,而應關注長遠的利益。高職院校不能只是為了完成項目申報任務或是辦學水平評估驗收等工作而進行校企合作,同時,在進行校企合作時,不能只追求合作的形式、數量。高職院校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以及專業、學校的長遠發展。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也不能只以盈利為目標,忽視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應該看到校企合作給企業帶來的活力和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影響。
2、換位思考,為企業創造服務
校企合作中企業之所以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因為在深度的合作中,企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獲得收益并不明顯。所以,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為合作企業尋找利益點,并深入挖掘自身潛能,主動為企業創造服務。比如,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等應適應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減少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培訓時間和資金;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參與社會實踐和企業科研項目,建設一支能夠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員工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的教師隊伍,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此外,高職院??梢酝ㄟ^舉辦論壇、研討會、主題聯歡會、比賽項目、募捐等各種活動,幫助合作企業和其他組織建立聯系,從而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并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建立考核機制,確保各方利益的實現
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運行,確保各方利益的實現,有必要成立由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學校等各方代表組成的管理機構。該管理機構負責校企合作相關基礎文件的制定,并建立嚴格的考核指標對教學過程各個環節進行管理、監控和評估,實現對學生、教師、合作企業的全程監督和適時考核,防止利益主體偏離積極合作,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在校企合作管理機構的領導下,實行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參與管理,有效權衡各方主體的利益需求,并邀請企業共同商討決策,逐步使企業由校企合作的接受者轉變為促進者,真正實現校企的互動雙贏。
4、構建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及時化解矛盾
高職院校和企業在組織文化、價值理念、管理體制、工作方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異,而差異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往往導致雙方在合作時產生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矛盾。如果缺乏及時的溝通和制度化的表達渠道,問題就得不到及時的解決,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容易導致合作的破裂。所以,校企合作管理機構還應設置專門的利益訴求平臺,使合作雙方的利益訴求可以通過公開的渠道,傳達至雙方的決策機構。此外,學生雖然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人,但校企合作雙方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利益訴求。因此,還應加強學生利益訴求的反映和溝通渠道,從而正真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目標。
四、小結
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過程中,校企合作主體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這既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基礎,也有可能成為雙方矛盾產生的根源。因此,我們在合作中要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地采取各種利益保障措施,確保各個主體利益的實現,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但這個長效機制的形成除了學校和企業的努力,還需要各級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保障和支持,這也是有待后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澧生,張華,成立平.基于利益機制的高職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7:157-158.
[2] 邱明娟.利益相關者參與下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發展的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3.
[3] 王翠華.高職院校與企業伙伴關系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4] 王斌,張英杰.企業參與職教校企合作利益訴求調查與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2,5:5-7.
篇2
【關鍵詞】暴力;對比研究;學生;精神衛生
【中圖分類號】R395.6 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9817(2011)09-1078-03
暴力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是15~44歲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校園暴力作為暴力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施加于學校成員(學生和教師)的能導致身體和心理傷害的行為。青少年是校園暴力的高危人群。伴隨青春期發育、體能增強,行為能力提高,但情緒不穩定,易受益惑,加之同伴影響力增加,反權威、尋求獨立等特征,青少年最易成為暴力的受害者,同時往往也是暴力的始作俑者。據WH0對48個國家資料的統計,各種形式校園暴力的年發生率高達60%。為了解柳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發生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筆者于2009年3-4月進行了本次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以柳州市區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柳州市全日制中學15所(普通高中3所,重點高中3所,職業高中3所,普通初中4所,重點初中2所),每所學校隨機抽取4個班,共調查學生3285名,收回有效問卷3173份,有效應答率為96.59%。年齡12~22歲,平均(15.18±1.82)歲。漢族學生1664名,壯族學生1277名,其他民族學生232名;男生1339名,女生1834名;重點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重點初中、普通初中人數分別為597,699,577,471和829名。
1.2方法使用“中國城市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進行現場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易導致傷害的行為、不健康、網絡成癮行為、物質成癮行為、缺乏運動鍛煉行為以及不良飲食行為共6個方面。本文只對暴力及校園暴力行為傾向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暴力及校園暴力行為傾向由9項指標組成,分別從軀體暴力、言語暴力、性暴力、情感忽視、不安全感等不同側面來反映。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的柳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專業人員擔任調查員,在學校校醫和班主任的配合下,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統一發放問卷,限時統一回收,學生獨立完成。
1.3暴力定義采用WHO關于暴力的定義:蓄意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者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剝奪的行為。校園暴力傾向包括發生在校內、上下學途中,學校組織的活動及其他所有與校園環境相關的暴力傾向行為。本研究將“凡遭遇過1次或1次以上暴力事件者”定義為1例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1.4不良心理一情緒障礙集聚判定標準
由以往12個月中發生的不良心理一情緒問題組成:“孤獨感”、“學習壓力”(因學習負擔或成績而心情郁悶)、“失眠”(擔心某事)、“傷心絕望”(持續2周以上且停止日?;顒?、產生自殺意念5項指標中“經常”或“總是”答案的為陽性,同時有2項以上指標為陽性的為不良心理一情緒障礙集聚。
1.5數據錄入和分析使用EpiData3.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調查數據進行雙錄入,計算各項相關危險行為發生的頻數和百分率,百分率之間的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不同性別學生校園暴力行為的流行現狀被調查的3173名學生在過去1a中有2020人在校園或往返學校的路途中遭遇暴力,發生率為63.66%,其中男生為71.40%(956/1339),女生為58.02%(1064/18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9.33,P
2.2不同類型學校學生校園暴力行為流行現狀被調查的3173名學生中,初中生、高中生、職業高中學生暴力行為發生率分別為69.31%(901/1300),55.63%(721/1296),68.98%(398/5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1,08,P
2.3不同類型家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流行現狀根據長期與被調查對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的組成情況,將學生家庭分為核心家庭、大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與隔代家庭(長期和學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中沒有父母親)5種類型。重組家庭和單親家庭是暴力行為發生的主要人群,不同類型家庭學生暴力行為的報告率見表2。
2.4有暴力行為學生不良心理一情緒障礙集聚情況有打架(軀體暴力)的學生同時伴有2種以上不良心理一情緒障礙集聚的占31.12%,無打架行為的為19.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77,P
2種以上不良心理一情緒障礙集聚的占54.40%,無被惡意取笑行為的為19.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4.99,P
3 討論
校園暴力已成為全社會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之一。有文獻報道,在我國中學校園內,以斗毆打架、勒索財物等為典型表現形式的校園暴力有蔓延發展的趨勢;另外,語言譏諷、歧視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
調查顯示,柳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的發生率為63.66%,其中言語暴力所占的比例最高,為46.52%;軀體暴力、犯和搶掠占了43.59%。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暴力,都會對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生長發育以及心理造成實際或者潛在的傷害。
調查結果顯示,各種類型的暴力事件發生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均是男生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的生理特點有關。一方面由于男女生暴力的表現形式不同,面對沖突時男性傾向于采用武力解決,而女性傾向于采用間接的語言形式解決,比如疏遠、排斥、誹謗等;另一方面男性的社會角色鼓勵其采取武力攻擊??梢娔猩切@暴力的高危人群,也是重點預防的對象。
破碎家庭的子女缺少溫暖環境,自卑心強,格外易將所有的挫折和批評(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詆毀”,從而激發強烈的暴力行為動機。單親或重組家庭的孩子遭受暴力的報告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家庭,可能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缺乏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成為弱勢人群,從而導致暴力概率增加。
暴力行為隨著年級的增高而下降,可能一方面因為隨著年級的增長,被施暴的同學逐漸擺脫了身體上的弱勢,從而減少了暴力行為發生的概率,提示應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早期干預。
篇3
關鍵詞 校園暴力 中小學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校園暴力定義
關于校園暴力的定義國內外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1996年世界衛生大會從醫學的角度對校園暴力做出了定義:蓄意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利,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利剝奪的行為。簡而言之,和在校師生直接有關的暴力行為,都可以界定為校園暴力。由于校園暴力主要發生在中小學校園,因此在這里我們主要敘述的是中小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暴力、欺凌行為。
2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
2.1家庭原因
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社會上產生各種紛繁復雜的觀念,家長在各種矛盾與利益的選擇中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而長期處于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國內有調查顯示,當家庭中出現親密伴侶暴力時,兒童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睡眠障礙、攻擊等適應方面的問題。而兒童一旦出現適應方面的問題,就可能引發問題行為。國內學者李濤等發現,兒童社會適應的不良通常表現為外化問題行為和內化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主要包括攻擊、違紀、多動等違道德和行為規范的行為;內化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等發生在個體內部的消極情緒問題。
2.2暴力傳媒的影響
如今的社會快速發展,新的傳媒方式正在不斷滋長。生長于新世紀時期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新興媒介的影響,這些新興媒介主要包括電視和網絡游戲等。由于電視電影節目良莠不齊,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并沒有發展完全,因此觀看這些電視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到這些節目的替代強化,將自己代入電視節目,容易幻想自己就是電視中的暴力人物,潛移默化地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攻擊行為。而相較于電影電視中的角色,電子游戲中游戲者可憑自己的喜好選擇角色屬于直接強化,即游戲者如果表現出攻擊性就會得到獎賞,這種對暴力的直接參與強化了攻擊行為,將使攻擊行為增加。因此網絡暴力游戲是誘發青少年暴力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2.3學校原因
在當今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輕德育重智育,一昧地教書卻忽略了育人。缺乏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使學生只注重成績,忽視自己道德建設。而學校對于校園欺凌事件的不作橐彩塹賈灤T氨┝ο窒舐漚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有些學校為了維護政績形象,秉持“家丑不外傳”的觀念,對校園暴力行為進行低調處理,將欺凌行為簡單的定義為學生之間的小打小鬧,因此不但不為受害學生討回公道,還積極做受害學生家長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能不追究到底。有很多受害學生和家長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煩,往往選擇接受道歉或者隱忍轉校,對施暴者的追究往往也不了了之,這無疑會縱容和強化施暴者“恃強凌弱”的思維和行為。
2.4政府原因
由于我國現有的教育法律體系及相關政策,沒有形成有效而又明確的依據來認定“校園欺凌”事件,使得對“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經常會不了了之。而受《未成年保護法》的影響,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都會從輕處理,或是由家長帶回去教育。因此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時候,由于沒有明確保護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以及由于對未成年犯罪的寬大處理,使得施暴者可以肆意妄為而不用擔心法律的懲罰。特別是對于處于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由于無責任能力,因此在違法犯罪后不會被判刑,只是讓家長領回家教育。這使得很多受害者家長在沒有有效方法避免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情況下,會鼓勵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對待校園暴力,而這種方式無疑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使校園暴力愈演愈烈。
3校園暴力的防治
3.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卻也是孩子問題產生的根源。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緒特征及其控制機制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聯系,父母采取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分干涉等負性養育方式越多,其子女有更高的憤怒情緒,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達。因此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耐心引導而不是拳打腳踢。平時要注重于孩子進行交流,關心孩子成長,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對待孩子所遇到的困擾能及時知曉,與孩子保持溝通,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建立民主化家庭。而對待家庭內部親密伴侶之間的暴力問題,可采取系統家庭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對改善青少年家庭環境、減少青少年家庭內的暴力行為有協助作用。有利于緩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3.2媒介方面
人際關系對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感、培養社會支持體系和應對壓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電視媒體和電子游戲誘惑,試圖使用虛擬世界作為替代來緩解現實中的社交問題。青少年學生很多是在現實生活中抑郁不得志,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與同學關系緊張淡漠才沉迷網絡。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在與同學交往中體驗樂趣意義,能夠有效緩解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依賴。而對于一些沉迷網絡游戲不能立即抵制誘惑的青少年,應該讓他們多接觸親社會視頻游戲。通過親社會這一游戲使其遠離暴力游戲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親社會行為納入自己的意識,減少暴力行為。已有研究顯示,親社會視頻游戲會促進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同時減少青少年的攻擊。
3.3學校方面
學校應該定期督促班主任對學生開展校園欺凌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欺凌行為的界定與后果,并且可通過小品、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體驗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內心感受。定期開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學生熱愛生命,敬重生命,同時能夠懂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學校心理輔導機構,并將學校心理輔導機構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時候,能找到地方去解決。班主任及任課老師應與學生多加接觸,留心有異常情緒的學生,及時的給他們心理幫助和輔導。同時應防患于未然,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自我防范方面的意識,教給學生對遇到暴力事件時,正確的處理方法,使學生在真正遇到問題時不至于孤立無援。由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因此應該在學校教育時注重對孩子進行自信心及社交能力訓練,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產生自信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4政府方面
政府應該盡快建立校園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校園暴力立法行為。健全暴力行為懲治制度,讓欺凌者受到應有的懲罰,才能有效地鼓勵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起來反抗。同時政府可以建立工讀學校,對那些有暴力行為,不適合在普通學校就讀但是不至于送入少管所的青少年,送入工讀學校就讀。在工讀學校應該進行常規的學校教育,使處于學習黃金期的青少年不至于荒廢學業,同時建立職業教育,讓青少年在工x學校里學會一技之長,這樣以后進入社會,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至于無所事事。更要進行法制教育,讓青少年能夠真正的懂法、守法、用法,明確法律的界限。
4小結
校園暴力的頻發,我們不能集中于哪一方面的過錯,也不能忽視每一個方面的原因。對校園暴力的杜絕與預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只要社會各方齊心協力,就能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還孩子一個清平世界。
參考文獻
[1] 秦秀清,朱雙燕.論校園暴力的類型及主體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報,2011,24(1):32-34.
[2] 李濤,徐振興,等.親密伴侶暴力中兒童的社會適應及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9):1448-1456.
[3] 邵陽,謝斌.男性暴力型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憤怒情緒特征與父母教養方式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4,481-483.
篇4
美國安全保衛管理體制的特點
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20世紀60年代,美國各地校園治安狀況日益惡化,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甚至出現了多起校園騷亂。面對學校師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狀況,華盛頓州第一個制定了相關法令,在各個高校建立警察機構。緊接著,各個州相繼制定了保衛高校安全的法律。在90年代,美國政府還制定了《校園安全法》,正式確認了美國高校的警察制度,以此來加強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使校園的安全保衛工作有法可依。
如今,美國在學校安全保衛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如《校園禁槍法》和《校園、社會禁毒及安全法》等?!缎@禁槍法》規定所有接受美國聯邦教育基金的地區必須通過《改善校園環境法案》,嚴格禁止在校學生攜帶任何槍支進入校園,否則學校將有權對學生做出開除的處分。由于的泛濫也容易引起暴力,對整個校園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美國議會又通過了《校園、社會禁毒及安全法》,此法律為防止校園暴力發生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也順應時代要求,總結了新形勢下校園暴力事件呈現出的新特點,豐富和深化了《校園安全法》的部分內容。
科學的安全保衛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安全人員對高校保衛工作的態度和認識。因此,先進的安全保衛理念對整個高校的安全保衛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美國校園的安全保衛部門認為自己的最高使命和任務就是保護生命,有著極強的責任意識。美國的校園安全保衛隊伍大都來自于高校的畢業生以及退役軍人或者警察,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擁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員擁有較高的學歷,比如碩士、博士畢業生大有人在。而且在應聘學校警察時還需要通過各方面嚴格的測試才能上崗。美國校園警察也較為重視為在校人員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例如,學生忘記帶宿舍鑰匙,只要一個電話,校園警察就會前來幫助;夜晚只要學生提出要求,校園警察就會義務護送學生。一般情況下,校園警察的巡邏車里都配備有急救包和藥品,隨時為傷者服務。
完善的校園警察制度 校園警察制度是美國校園保衛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以前,美國的校園安全保衛工作并沒有現在這樣嚴格,只有相關的保安人員負責看守停車場以及相關的校園教學設備等。為了應對日益猖獗的違法犯罪活動,保衛師生安全,美國各地相繼建立了完善的校園警察體制。
美國的校園警察部門并不隸屬于當地的警察局,而是由各自相應的學校來管轄。其人員大體由三部分構成:正式警察、保安人員和臨時負責安全工作的學生。正式警察有執法權,持有槍械,同時配有相應的警徽、警銜、制服等。保安人員則沒有執法權,同時也不能夠持槍,他們的任務是負責看守停車場和相應的教學設備等。臨時負責保衛工作的學生則是學校雇用的,一般負責巡邏等工作。校園警察的任務就是保衛學校師生的安全不受侵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負責學校安全事務防范,及消防、交通和急救等各方面的工作。美國的校園警察部門不同于當地警察局,因為他們還要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是他們的一個重要區別。
先進的技術設施設備 美國的高校并沒有圍墻,校園內的道路和校園外的公路都屬于全社會的公共道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穿越,可以說校園是完全開放的。因此,一些傳統的安全保衛設備早已不能夠適應新形勢下的校園安全保衛工作。于是,美國各高校充分依靠新技術,紛紛啟用了新的安全設備。例如,多功能的防火、防盜等監控嚴密的信息安全系統,使得校園安全保衛系統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格局。
一般來說,各高校都建有完備的電子監控系統控制中心,在各個交通要道、停車場乃至各個教室都會安裝有攝像頭,以對學校的每一個公共場所做到全天候的全面監控。整個監控中心不僅有監控,而且也集報警、調度、救助等多功能為一體。校園的各處都會有相應的報警電話亭,隨時準備接受各種救助。報警電話亭的電話直接與監控中心連通,只要拿起電話,監控中心就能夠確定報警人員的具置,并立即派人員去處理。另外,監控中心還配有相應的電話錄音分析系統,通過這個分析系統與地方警察部門的信息庫進行連接,從而能夠及時確認當事者的身份。
美國安全保衛管理體制對我國的啟示
高校安全保衛經驗作為推動校園安全的一種手段和方法是不分國界的,能夠為不同的國家所借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的高校安全保衛管理體制對我國有著較多借鑒意義。
加強高校安全立法 縱觀整個美國的校園安全立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立法是提高校園安全的前提條件。擁有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條文,才能夠為整個校園安全保衛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校園執法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在校園安全立法方面仍然處于薄弱的環節,并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應當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為學校師生的安全提供堅強的后盾。
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美國高校的安全保衛部門大都具有較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應當借鑒這種科學的安全保衛理念,強化高校安保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同時也應當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認真扎實地做好高校安全保衛工作。
建立高校警務站,實現安全管理社會化 美國為保障校園安全建立了一整套校園警察制度。在警察執法權方面,我國和美國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應當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讓當地公安機關在各個高校設立警務站,促進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社會化,以提升學校的安全保衛工作。
篇5
德育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初中教師應在各科課程內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為學生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德育教學當中還應進行安全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能夠健康安全的成長,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校應注重德育教學中安全教育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一、德育教學中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教學并未受到重視
雖然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德育教學依舊沒有引起部分學校的重視,部分學校依舊以學生的課業為主,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大部分學校并未進行實質性的德育教學,往往將課時用于教授數學、語文、英語等知識性學科,而德育教學并未擁有過多的課時。不僅如此,教師在教授課程過程中,也更偏向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并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學校不注重學生的德育教學,只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容易導致學生滋生心理問題,教師與學校不加以引導,學生便會逐漸產生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到學生心理健康。
(二)安全教育未收到重視
部分學校雖然實行了德育教學,然而并未意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課程如體育、化學實驗等,學生在活動或實驗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害。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更為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卻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或化學實驗過程中,往往不注意保護自身安全,即使教師對部分行為明令禁止,而學生依舊不愿以遵守,往往因此受到傷害。
(三)教師心理輔導不及時
如今,校園暴力頻繁出現,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師德育教學中安全教育存在問題。教師對學生心理活動關注度不高,大部分教師在完成教學之后便不再關心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行為毫無了解。學生在初中便需承受中考以及學習的雙重壓力,心理難免出現問題,容易與其他學生發生口角,進而演變成打架甚至是聚眾斗毆。學生出現斗毆現象后,學校以及教師的處理方式也極為簡單,往往不問緣由直接進行處罰,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對學生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德育教學中實施安全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教學
現今,德育教學已逐漸引起各學校的重視,學校開始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部分學校還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然而教師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同時,也應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如德育教學當中,教師鼓勵學生見義勇為,如碰到搶劫、偷竊等行為應及時制止。但是,如果教師在教授學生見義勇為的過程中,不考慮實際情況的不確定性以及初中生能力有限的問題,便會使學生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教授“見義巧為”,如記住歹徒的相貌或特征、大聲呼喊、報警等方式制止犯罪,注重自身安全的保護。由此可見,安全教育在德育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裳垖I的講師對學生進行培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德育教學的同時,也應注意安全教育。講師可向學生詳細講解保護學生安全的法律法規,并向學生介紹部分法律法規的遵守是為了維護學生自身安全,令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與此同時,也使學生的安全得到保障,從而使學生得以健康成長,降低意外事故產生的概率。
(二)課外活動
學校還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得到解脫,對學生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質也有所幫助。學校所組織的活動應對學生德育培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將安全教育滲透入活動當中,從而令學生在實際活動當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也形成安全意識。學校還可組織學生學習安全知識,讓學生掌握一定自我保護的技巧,在生活當中不僅可以自救,同時也可以救助他人。學校組織活動,在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安全意識得到加強。
學校可組織學生對附近住戶中的孤寡老人進行幫助,活動過程中,學校應安排教師對學生進行監督與保護,避免學生出現問題。教師在學生過馬路時,應引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從而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當學生到達老人住處并開始活動時,教師也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活動,對于具有一定危險性的事情,如燒水、擦高處玻璃等工作,教師應先確認工作的危險性,并為學生進行演示。學生在幫助老人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我國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而通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指導,學生也會逐漸掌握安全用電、用火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
(三)教師做好學生工作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之后,也證明學生逐漸步入了青春期。該時期大部分學生具有沖動、易怒的特性。同學之間容易出現矛盾與沖突,教師應在平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行為以及情感波動,避免學生之間發生肢體沖突,若學生之間發生口角,教師也不應對某一學生進行批評,應仔細調查事情的經過,作出客觀公正的評斷。教師還可依次找學生談心,與學生交流課程或生活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緩解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師在課堂外,也應要求學生抵制暴力,教授學生理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環境,保護了學生在校園內的安全。
教師可積極組織班級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使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產生沖突的時候,積極找教師進行調節,從而令學生能夠理智的面對沖突、解決問題。教師還可在班會當中播放部分校園斗毆的視屏,讓學生知曉校園暴力的后果,從而對校園暴力進行抵制。教師通過上述方法,不僅能夠令學生對集體更為熱愛,也對安全教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得以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我國大部分學校都應關注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同時,也不忘學生的安全與健康,從而令學生的生活得到保障,發展更為順利,為學生之后的生活奠定基礎。
篇6
關鍵詞:語言暴力;教師;中小學;述評
新修訂的《未成年保護法》于2007年6月1號正式實施,該法律明確規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隨著新版《未成年保護法》的實施,我國中小學校園中教師體罰學生的這種行為暴力現象也在逐漸減少,但與之相隨的是一些諸如侮辱謾罵、諷刺嘲笑等方式逐漸呈上升的趨勢。這種方式被稱為語言暴力。它雖不是體罰,但卻比體罰更能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對于教師這種語言暴力現象和其導致的后果也常有披露,希望借此讓人們對語言暴力這一現象有足夠的重視。但即便是這樣,教師語言暴力在目前的中小學校園中也仍然是一種普遍現象。本文以中國知網為資料來源,對所搜集的近十年來15篇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綜述,以期幫助人們深入了解教師語言暴力現象,為應對教師語言暴力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的概況
研究方法主要運用的是文獻研究法。對近十年來15篇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除了河南大學孫彩霞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并輔以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張雪梅撰寫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運用了調查法這個研究方法外,其余的13位研究者都是運用了文獻研究法來研究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這個問題。
研究視角是社會立法、執教環境這個社會視角、教師自身素質積累與提升這個學校視角和家長監督反饋這個家庭視角相結合。社會視角的文章有《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和《教師課堂暴力淺析》;學校視角的文章有《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對策》、《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校園暴力的成因及對策》、《教師課堂暴力淺析》和《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淺探》;家庭視角的文章有《教師語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對策》、《校園暴力的成因及對策》和《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由于研究者們在進行問
題研究時所采用的是多視角相結合,所以文章的視角分類也是有交叉的。
從所搜集的15篇文章來看,除了張雪梅所撰寫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研究者們的研究路徑基本一致。開篇先對語言暴力的內涵進行界定,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和對策。張雪梅的調研報告則是以調研情況和對應的統計圖表開篇,然后對統計圖表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二、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內涵研究
對于語言暴力概念的內涵界定,研究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主要從表現形式、表達途徑及形成后果這三方面來進行綜合界定的。但桑青松的界定更為科學、全面。他認為,語言暴力是指訴諸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教師語言暴力是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 致使學生的人格尊嚴、個人名譽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1]
(二)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成因研究
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們的分析雖然或寬泛或細微,但其觀點都基本一致,綜合起來有教師自身素質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兩大方面:
1.教師師德修養缺失。
相當一部分研究者認為,社會的急劇轉型和快速發展,導致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多元化。這樣的大環境,使得教師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匱乏和缺失,師德素養出現了“知行背離”。[1][4][5][6][11] 在執教過程中,教師的個人本位的思想占據了主導,甚至會把自己的個人負面情緒宣泄在學生身上,對學生施以語言暴力。除此之外,受傳統師生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對自身角色定位不當,[2]認為教師就應掌控一切話語權,在師生關系處于絕對的主導者、權威者。
2.教師心理壓力過大
由于生活待遇相對較低,生活節奏較快,以及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過高期望和要求,教師普遍心理壓力過大。[2][4][13] 由于缺乏一個有效的緩解途徑,教師便把對學生使用暴力性語言作為一個宣泄壓力的出口,以對學生實行語言暴力這種方式來排解自身壓力,以此來求得心理的平衡。這也是幾乎所有研究者都關注的一個因素。
3.現行教育體制的束縛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存在一些與實際的教學不相吻合的方面,對教師的要求也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 [5]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學生成績的好壞與否,以及在校表現的良好與否都與教師的晉升和職稱等掛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屢教屢犯的學生失去耐性,進而采用語言暴力就不足為奇了。[6]同時,我國的“應試教育”造成的激烈的教育競爭,使得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容易惡言相向,使他們更容易成為語言暴力的受害者。[6]
4.傳統文化觀念的負面影響
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師在師生關系中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對教師的一切言行必須無條件服從,稍有沖撞和冒犯都是大逆不道,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同時,家長也要求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教,認為教師的責罵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在這種大的社會期望中,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暴力也就持續并生長著。
這一點在桑青松的《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對策》和陳燕紅的《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淺探》都有所提及。
(三)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對策研究
對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對策研究,歸納研究者們所提出的種種對策,可綜合為教師自身方面研究和社會環境方面研究兩個大方面:#p#分頁標題#e#
1.提升教師師德修養
在教師的再教育過程中要以德育為重,德育的加強是減少教師語言暴力的基礎。因此,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2][4]培養教師個性品質的健康。同時,教師應樹立對話意識,培養對話精神,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5] 此外,教師在面對學生時,還應研究批評的藝術,充分認識語言暴力的危害,共創師生和諧。
2.緩解教師心理壓力
健全的心理機制,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保障之一。要使教師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就應該在學校建立心理輔導機構,每個老師要上好心理輔導課,并聘請心理老師幫助化解潛在危機。[6]對于教師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呵護方面的知識、技能、方法和技巧。[5]
3.營造良好的執教環境
良好的執教環境是減少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學校社會要通過政策調控為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執教環境,引導社會更新教育理念,[4]改善教師聘用機制,完善教師評價機制,變應試教育為名副其實的素質教育。完善教師交流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4]
4.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和教育規章中,能夠看到對教師行為包括語言的一些限制性規定,但沒有明確將禁止語言暴力納入其中,相關條款亦缺失。在立法遏制教師語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規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 23 條的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不得有侮辱、誹謗、歧視、恐嚇、貶損等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9]除了國家的法律法規應更完善外,教師也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家長則要依法實行監督機制,[1]對于學生,更應該加強他們權利意識教育,進一步落實依法執教。[4]
三、關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已有的研究對將來針對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成因和對策問題的深化和細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相對來說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彌補和克服這些不足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走向。
(一)缺乏深入的理論探討
研究者們對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的研究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只是研究者憑借自身的經驗和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來得出自己的研究結論,缺乏將教育事實或教育現象的研究與相應獨立學科的理論間的合理聯結。教育科學研究在理論層面首先應該指向教育理論本身,如果沒有適當的概念框架,科學研究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無效的。因此,在今后對此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應該尋求適合的理論來支撐所進行的研究過程及所得出的研究結論。
(二) 研究方法比較單一
對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的研究絕大多數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只有河南大學孫彩霞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和張雪梅所撰寫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采用了定量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但她們所做的定量研究的調查范圍小、樣本少,其結論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與代表性,而且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簡單的統計描述和比較分析上,假設檢驗式的量化研究相對較少,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細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將定性討論與簡單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為嚴格的參數估計和模型檢驗。
(三) 多學科綜合研究不夠
從研究學科看,介入對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的學科還較少,且大多數研究都是在某一學科的范疇內進行,缺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使得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的研究視野較為狹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與深入。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性質的領域,單從某個學科介入研究雖有重要的學科意義但也難免存在本學科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強各相關學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分析的同時,也應考慮采用經濟學、倫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四)缺乏對教師人文關懷的研究
縱觀有關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所有文獻,每個研究者在進行問題研究時的著眼點都是學生,都是站在學生的立場,謀求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分析的原因大都是教師自身素質問題,所采取的對策也大都是如何從教師自身做起。對教師自身的身心、教師的執教環境和當前的教育制度雖然都有所涉及,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還是有所缺失,今后的研究中,可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可行性對策來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五)深入的個性化研究不足
現有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中小學教師這個群體進行研究的,缺乏分層分類的視角。群體的研究注重了共性,但同時也忽視了群體不同成員的個性。這使得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受到質疑。例如在對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的問題進行研究時,可以對于教師的性別、年齡段、教齡、學歷和職稱做一個分層研究。顯然,不同層次的教師對學生所采取的語言暴力程度是不同的,暴力的成因和需要采取的相應的措施也是不同的。研究者們現有的研究還沒有對此問題做出區別性的分析探討。今后,對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可采取分層研究,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學性、可行性。
對于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學界的研究成果頗豐。這些成果體現了研究者們嚴謹的態度和開闊的思維。但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這個現象仍然存在,并且,會在將來的一段時期繼續存在著。研究者們所分析的原因是否透徹,所提出的對策是否可行,這些仍有待檢驗和反思。也正因為如此,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這個問題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仍值得我們去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桑青松.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7,12.
[2] 辛學偉.教師語言暴力的成因及對策淺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0,23.
[3] 張雪梅.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J].中國教師,2006,2.
[4] 孫彩霞.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8,5.#p#分頁標題#e#
[5] 付志娟.教師課堂暴力淺析[J].教師教育探索,2008,12.
[6] 陳華安.校園暴力的成因及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2007,4.
[7] 曹虹青.教師的語言暴力現象及根源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7,12.
[8] 文清.教師語言暴力源于心理壓力[N].北京科技報(健康•心理),2004-02-25(B26).
[9] 朱磊.立法應向教師暴力說不[N].法制日報(立法•人大),2006-02-28.(003).
[10] 韓宏莉.幼兒教師“語言暴力”現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1).
[11] 陳燕紅.中小學教師語言暴力淺探[J].教育理論研究,2008,1.
篇7
關鍵詞:日本 現代教育 問題
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指導下完成了教育改革,確立了現代教育制度。日本的現代教育為經濟發展培養了各個門類各個層次的人材,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經濟騰飛之路,創造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奇跡??梢哉f,現代教育對日本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日本的現代教育也出現了種種急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學歷主義的負面影響
日本是奉行學歷主義的社會,又稱為“學歷社會”。所謂“學歷社會”指在這個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甚至人格評價等不由其出身門第和實際能力決定,而由其教育程度的基本標志――學歷來決定。
近代在否定封建等級身分制時,學歷主義顯示了其積極進步的一面,但是,過分追求學歷以學歷定終身的作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在大學精英教育階段,人們圍繞升入大學而競爭,在大學教育普及化后,又圍繞升入一流名牌大學而競爭。一時間“考試戰爭”、“考試地獄”、“四當五落”(睡4小時可以考中,睡5小時落榜)以及“一浪”(一次落榜)、“二浪”(二次落榜)、“三浪”(三次落榜)等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在學歷主義的影響下,日本的教育成為“應試”型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強調機械記憶,缺乏創造力。培養出“模仿型”而非“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在學歷主義的影響下,60年代建立起“學力偏差值”(即標準分)進行高中升大學成績的統計。后來“學力偏差值”推廣到中學小學中,成為家長、學生、教師關注的焦點。為提高“學力偏差值”,學生被迫進入各種私塾和各種補習學校,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在學歷主義的影響下,日本偏重智力教育,忽視道德和人格教育,引發了許多嚴重問題,導致青少年精神空虛,人們感嘆“教育的荒廢”、“心靈的荒廢”。
二、劃一主義、平均主義的弊端
戰后日本實現了教育機會均等化和學制單一化,在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為保持全國教育水平的一致,文部省對中小學、高中課程以統一基準進行設置,但是,由于具體執行中缺乏靈活性,忽視了各地區差別和地區特色,不考慮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特長,采取“平均主義”、統一模式的教育。校內缺乏合理競爭,甚至運動會中為鼓勵全員參加而預先規定好比賽結果。日本的各級教育機關常常在平衡各種關系中大傷腦筋。“平均主義”、“劃一主義”使得日本教育培養出了“千人一面”的人材,培養出善于執行命令,缺少主動開拓精神的人材。這種劃一主義、平均主義與日本傳統的集團主義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在集團主義影響下,任何脫離集團的個人行為都受到排斥和抹殺。在一定范圍內,這種集團主義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劃一主義、平均主義”使得日本為適應全球化浪潮而進行結構性改革時步履艱難,這與21世紀國際社會對人材培養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經濟發達、心靈空虛
伴隨著經濟發展,日本的社會環境、家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學歷主義”和“劃一主義”等一系列教育痼疾尚未治愈之時,日本現代教育中又出現“拒絕上學”、“異己滅”、“校內暴力”“、”等一系列問題。
1.“拒絕上學”。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突飛猛進之時,學校中出現了拒絕上學的孩子,70、80年代這一問題仍未得到解決。90年代后愈發突出,其中,每60個中學生中有一人長期不到校。日本對此現象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導致“拒絕上學”的原因是現代社會心理壓抑、交往障礙等所致。為幫助“拒絕上學”的孩子,各地各校采取了各種對策,開展精神療法、住宿療法、訪問療法、家庭療法等種種嘗試。一些地方還舉辦免費夜校為“拒絕上學”的孩子補習功課。京都開設“惑星學?!?、岡山開設“地球學校”對不上學的孩子開展特色教育。一些地方舉辦了“拒絕上學”的海外研修班。然而,“拒絕上學”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進入21世紀,這一問題仍然一定程度存在著。
2.“異己滅”。“異己滅”是指在校內外,學生間由一定的一方,向特定的一方施加的肉體或精神上的侵害和虐待。“異己滅” 既是日文“いじめ”的音譯,又有“排除異己,結伙疏遠、打擊某一方”的含義,這一譯法形象地體現了原文含義?!爱惣簻纭钡闹饕憩F是心理層面上“冷漠”、“不予理睬”,物理層面上“藏東西”、“破壞物品”,暴力層面上“毆打”、“推搡”、“腳踢”等。日本“異己滅”由來已久,早在“寺子屋”時代就有“異己滅”現象,后來這一惡習廣泛存在于學校、軍隊、企業中。80年代以來,校內“異己滅”的規模和內容愈演愈烈,作為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和人權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近年來,不斷報道學校因“異己滅”出現人身傷害事件,嚴重時導致當事人自殺或被殘害致死。據統計,有過被欺辱經歷的學生,占中小學學生的11%,高中的9%。在中學生中,這一數字一度達到了17.5%,幾乎每一個5個中學生就有一個被“異己滅”的經歷。伴隨著“異己滅”出現的是關聯詞是“校園暴力”,尤其在美國屢次發生嚴重的校園槍擊暴力事件之后,日本教育界再次呼吁關注這一問題。在日本,“異己滅”也是“拒絕上學”的一個原因?!爱惣簻纭薄ⅰ靶@暴力”已成為教育和社會的一大弊病。這種病態現象反映了日本社會和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
3.“”。所謂“”,是雙向互動的:日本少女(特別是尚未走向社會的女中學生)接受日本成年男子的“援助”――貨幣、服裝、飾品、食品等物質享受;成年男子接受日本少女的“援助”――所謂“女性的奉獻”。據報道,“”在女子高中生中的比例高得令人吃驚,高二女學生中有32.3%有行為,高三女學生更高達44.7%。朝日電視臺等頗有影響的媒體還將此制作成娛樂節目公開播放,并公開“女”的聯系電話、價格、玉照等。事實上,“”并不僅僅存在于女中學生中,還廣泛存在于女大學生、女護士、女教師、家庭主婦等等日本女性之中?!啊币殉蔀槿毡疽粋€越來越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
“不上學”、“異己滅”、“校內暴力”、“”等一系列問題與少子化、家庭教育能力低下、學歷主義傾向以及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傳媒的影響及其他社會因素有關。
縱觀日本教育的成敗得失,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亦有其與生懼來的陰暗面與難以克服的弊端。為此,日本正在千方百計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尋求出路。
四、對中國的啟示
作為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中國和日本兩國國情不同,教育基礎不同,存在問題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各自不同之處。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正在重復或再現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的種種歷程,也正在或即將面臨相似的教育問題。如:日本的“學歷主義”在中國現階段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相對于日本的“劃一主義、平均主義”,中國是重點學校、普通學校的鴻溝,是教育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問題;相對于日本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不上學”現象,中國卻是由于經濟原因引起的 “失學”現象;在校園暴力事件方面,從小、中學直至大學都出現了一些典型案例,中國對此還沒有提高到全社會研究和關注的層面上來;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沖擊,日本的“”現象在中國大學生中也有所表現。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轉變,還需要加強教育理論研究、開展教育實踐,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配合。如何吸取前車之鑒,避免“學歷主義”的弊端、消除教育的地區差異、處理普及教育與鼓勵競爭的關系、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人生觀和道德教育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永明:《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井透:《日本戰后教育的回顧與反思》,王符、于兵譯,暨南大學,1991。
[3]本山幸彥:《近世國家の教育思想》,日?思文2001。
[4]大森直樹:《日本教育領域的現狀和問題》,劉悅譯,《外國教育研究》,2007.4。
[5]佐藤學:《全球化時代的日本學校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6.1。
[6]史 朝:《中國的日本教育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05.2。
[7]田 恒:《日本戰后體制改革》,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8]梁忠義:《日本教育文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型人格障礙對患者以及社會可造成有形或無形的傷害;而且無論是使用行為還是藥物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但研究人員發現可在兒童期和青春期時對此種障礙進行預防。預防是指,在障礙發生前介入干預治療。針對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介入預防措施會比較有效。
型行為開始于兒童期,并在后青春期達到高峰;具有型行為的兒童中,有10%-30%會在成年后發展出型人格障礙。成年后,患者的人格固化,使得型人格障礙難以治療。
風險因子
型行為的發生風險貫穿整個胎兒期至青春期。其中的非可變風險因子(例如遺傳因素),對預防來說意義不大。但像學業表現差、校園暴力及環境因素這樣的可調控風險因子,對于開展及時的預防策略來說,意義非凡。
較差的學業表現:一項針對14歲以下兒童的研究發現,較差的學校表現與未來的型行為有重要聯系。但我們還不清楚學業表現差完全是由于IQ低,還是受學校環境或教師個人素質這樣的因素影響。
欺凌:欺凌可以有不同表現形式,可以是言語的也可以是身體的。身體欺凌是型發育的主要預測指標。
環境因子:許多環境因子可促使型人格障礙的發生,例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母親較年輕,單親都可使兒童對這種人格障礙易感。同伴和社會影響也是風險因子。還有,暴露于家庭暴力、身體虐待、物質濫用都可促使型人格障礙的發生。
篩查
早期發現癥狀有助于預防。因此,醫生們很有必要熟悉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Table1中列出了DSM-5中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被歸為B群人格障礙)。
因兒童不愿報告自己或同伴的違法行為,所以一項詳細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在篩查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由醫療專業人員收集的數據,由教師及父母提供的信息是早期診斷的關鍵因素。
其他的篩查工具還包括篩查量表(The Antisocial ProcessScreening Device)。此表是一個可由教師或父母來完成的調查問卷,并且有助于及早發現型人格障礙。簡明版青年心理變態特征列表是一種準確的行為自我評估工具。
干預
Bor等人提出了一套基于患者發育年齡的邏輯策略干預型人格障礙的發展。
胎兒至兩歲間 當發現有母親存在致使胎兒出現型人格障礙的風險可能性時,盡可能立即介入干預措施。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對高風險的母親提供以教育為主的撫養家訪至兒童滿兩歲,結果使兒童終身的違法行為減少50%。研究同時發現分娩并發癥與兒童型人格障礙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作為預防措施,可為高危孕婦提前保健和個性化兒童發育教育。
3至10歲間 針對3至10歲間高危兒童的預防策略,相關研究發現教育對于父母及兒童來說都很重要。行為問題預防研究組(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發現,除了父母的親職教育外,為一年級的高危兒童提供提高情緒理解能力的相關課程,同樣可以顯著減少高危行為。
11至18歲間 對青年及少年(11―18歲之間)最有效的兩種治療方式是功能性家庭治療和多系統治療。在城市環境下,實驗性社會發展課程也可有效防止青少年的高危行為。
功能性家庭治療是一種基于家庭的短期治療,并且同時面向父母和兒童進行治療。此療法鼓勵個體認識消極情緒,并通過關注長期行為改變來調整這些消極情緒。
多系統治療,注重那些青少年周圍可負面強化違法行為的外界因素,力求打破這些聯系。兩種方法同樣有效,可依據青少年的個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案。
結論
篇9
生命教育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首次提出,早在1968年,他即在美國加州創辦了“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他還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生命教育一經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高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分層目標:一是通過對生命的認知,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過程,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從而培養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二是強化對生命的感悟,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并關心他人,培養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三是促進對生命的升華,使學生在認知和感悟生命的基礎上,敬畏和欣賞生命,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終目的。
二、目前高中生命教育的現狀分析
首先,從生命的角度透視,教育應該首先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完善。遺憾的是,高中學校中至今仍缺乏對學生生命關懷的教育氛圍,缺乏明晰的教會學生正確面對生命的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仍然是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要取向,過多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而學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沒能被放置于一個合理的地位。當他們的情感、心靈和個性被忽略時,他們對生命的漠視也就產生了。結果,一些高中生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發育不足,在精神上無所寄托,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懷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義危機,無法領悟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同時,高中生面對著繁重的學習任務,有時也會陷入與同學和老師之間人際關系的困境,導致他們處于和自然疏離、和社會疏離、和人自身疏離的困境焦慮中。因此,高中生自殺輕生、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其次,受中國傳統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響和束縛,人們往往只注重對“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視對“死”的談論。一談及死亡的話題,便認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對高中生的教育中,教科書里沒有死亡的概念,這方面的科普知識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的。對死亡話題的回避態度,也使高中生對死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恐懼死亡是因為不了解死亡。所以導致很多高中生出現自殺、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等事件,校園中還普遍存在著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象,這些都折射出高中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現象日趨明顯的現實。
三、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觀 教育
[中圖分類號] B82-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4-0120-02
一、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現狀
(一)對珍惜自身生命的意識不夠強烈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現象頻頻發生。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在我國,大學生自殺事件自2001年至2010年就發生了將近600起。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主要的自殺群體之一,他們在遇到來自學習、情感、家庭、人際交往、就業壓力等問題時,脆弱的心靈和承受能力無法應對,部分學生就產生輕生念頭,甚至走向極端,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課題組對貴州省某高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顯示:11.7%的大學生表示當遭遇到挫折時想到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解決,27.5%的大學生偶爾有或經常有自殺的念頭,5.69%的大學生認為死亡是解決一切痛苦的辦法。以上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生命的珍惜和保護意識整體上還不夠強烈。
(二)對尊重他人和其他生命體的認識不夠充分
在當今高校里,暴力事件也經常出現,特別是他殺事件作為最嚴重的暴力行為,已經成為影響校園和諧發展的一大因素。殺害同學、殺害老師、殺害學校工作人員的事件不再是高校里的新鮮事。例如,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事件”,這樣的事例都是危害極其嚴重的事件。校園暴力事件的隱患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根據課題組的調查,49.2%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三)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觀念樹立不夠正確
人的生命和動植物的生命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指單個的軀體的存活,而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的存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不但要進行死亡教育,更重要的還要進行對生命認識、態度、價值、意義等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從根本上理解生命的本質。隨著社會各領域和改革的不斷深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媒體的發展、中西文化碰撞和社會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盡管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其中,大學生不能夠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據中國人口宣教中心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調研報告顯示,“高達29%的大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覺得無聊、沒意思”。 生命教育應該突破狹隘的教育理念,從哲學的高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
二、影響大學生正確生命觀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環境的不利影響和家庭教育的不健全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人出生和成長的最基本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國前女子乒乓球單打世界冠軍邱鐘惠在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時說:“在認識人類的過程中,對我影響較大的,在家中?!币虼?,家庭對人的影響也是最原始和最根本的。隨著家庭物質條件的不斷優越化,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青年出生和成長在養尊處優的環境里,從小心理上就很脆弱。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家庭矛盾和家庭的不完整,也對孩子的生命觀形成有重大影響。同時,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受社會功利化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走向偏頗。
(二) 學校負面校風的影響和生命教育模式構建的不完善
學校是培養學生的主要陣地所在,學校教育具有專門性和目的性。高校日益形成的濃厚的功利化的校園風氣,在觀念層面上潛移默化地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正如魯潔教授所言:當今的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成為一種在工具理性操縱下的功利主義教育。大學生在學校里遇到的人際交往困頓、情感糾結、目標模糊等現象,都與學校校風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高校在生命教育模式和預防自殺機制構建方面的措施還不完善。部分高校沒有提前做好充分的預防機制,特別是沒有形成生命教育模式從理論研究到制度構建、從課堂教學到生活領域、從集體到個人的有序、有機、系統的整體模式。
(三) 社會文化環境的不良影響與大學生“本我”和“自我”的失衡
社會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物質生產基礎上的共同體,社會對家庭、學校、個人的影響都是緊密而又潛移默化的。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各領域的改革在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型媒體也在迅速發展,這些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促進社會進步發展的同時,也在產生一些不良的文化現象,需要我們警惕和辨別。如部分大學生模仿網絡上面的“安樂死”,相信“死亡是結束痛苦的”謬論。受不良文化的影響,他們消極怠惰,失去人生目標等。由于大學生人生閱歷的有限和心靈的脆弱,在面對社會大環境時,容易在“自我”和“本我”之間失去平衡。一方面,他們對社會不能有足夠的心理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各種負面文化和不良現象缺乏明確的辨析能力和堅強的抵抗能力。
三、高校對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培育和生命教育模式構建
(一)強化生命教育認識和深化生命教育理論創新
生命教育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但又包含著許多細致的內容,包括提高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調試心理、疏通感情、化解矛盾、促進身體健康、強化人生責任等內容。上世紀90年代,我國內陸的部分高校開始嘗試生命觀的教育。由于生命觀教育在我國內陸地區起步相對較晚,所以到目前,我國內陸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規模。但是,我國古代文化中早就有豐富的生命教育的理論,古人已經為我們奠定了重視生命教育的基石,特別是在儒、道、佛文化中,提倡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例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危垣之下” ,佛家的“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等都是講求對生命的愛惜和尊重。在進行生命教育理論創新的同時,更好地挖掘中華文化中關于生命教育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到今天的高校生命教育當中。
(二)加快生命教育課程建設和完善生命教育機制構建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內容和形式,應當具有獨立性和完備性。當前,我國高校在生命教育專門課程設置上還沒有取得有效性的進展,很多高校都把生命教育融合在心理咨詢、思想政治課教學當中,把生命教育當做附加教學內容。只有設置專門的課程,才能提高生命教育的系統性。在生命教育課堂上,給學生講述生命的起源、發展、偉大、價值等內容,才能全面強化學生對生命的理論認識。課堂生命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理論環節,還需要加強相關的責任制和規章制度建設,嚴格規定各學科、各部門以及個人等承擔的生命教育的內容和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
(三)拓展生命教育的實踐模式和創造生命教育良好文化氛圍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生命教育在進行理論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的同時,必須深入實踐,在實踐中進步和完善。引導學生到生命教育實踐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參加公益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革命英雄事跡等。激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生命的高貴和無價,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的重要性。好的文化對人的成長起著熏陶作用,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也對生命教育至關重要。特別是高校要加強生命保護和珍惜人生的宣傳,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先進作用,擴大生命教育的影響。建立生命教育網絡平臺是新形勢下有效的教育舉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抵制和杜絕各種不良文化的侵蝕,凈化校園文化環境;加強網絡監督和網站建設,凈化網絡環境。采取由點到面,面面俱到的措施,創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文化環境。
[ 參 考 文 獻 ]
[1] 徐海元,張艷紅,付海玲.大學生生命意識及生命價值取向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2] 劉繼榮.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培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3] 周滿江.孟子選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168.
- 上一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下一篇:管道運輸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