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種植范文
時間:2023-04-11 13:5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用菌種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是人口大國,耕地面積少、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產力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約我國農業建設發展的主要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應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步伐。食用菌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是采用循環生產的農業模式,它主要是推進農業資源向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有利于提高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
一、我國循環農業模式的研究
(一)循環農業的特征
減量化:節約農業資源的使用,減少農業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農業垃圾”的再次使用,提高農業產品的利用率;再循環:農業產品利用后的再次循環。
(二)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意義
循環農業模式是打破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利用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的特點,對農業廢棄物進行處理,有效地遏制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資源匱乏O問的眼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目標,循環農業的發展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這也是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循環農業提高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而農業循環經濟是構建社會循環經濟的重要因素,所以,循環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循環農業在發展中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的循環農業模式任然處于初級階段,技術型專門人才的短缺、農戶文化素質不高、模式的規劃不全面、資金的匱乏導致循環農業模式發展規模較小,在當前的農業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穩定的發展氛圍。
(四)對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提出的措施
要進行科學的規劃指導,制定一套長遠發展計劃;結合相關法律條例,完善循環農業的管理體制和運用機制;要全面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培養專門性技術人才,加強對該模式的深入研究力度;要致力于保護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食用菌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的分析
(一)食用菌種植的循環模式
食用菌種植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技術,它是以循環利用為核心,變農業廢棄物為農業生產的原材料,食用菌種植產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它主要是把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業垃圾循環再利用,例如:農業秸稈、果皮碎殼等都是食用菌種植的原材料。
1、“農業垃圾”的第一次利用
食用菌種植就是把那些不能被人體直接利用的“農業垃圾”通過菌絲體在纖維霉素的融合,將“農業垃圾”中的纖維素等成分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種植出人們可以食用的綠色、健康的食用菌產品。
2、“農業垃圾”的循環二次利用
已經分解過一次的“農業垃圾”還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把廢棄物加入農田中,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發展,還能作為家畜的飼料。食用菌的種植就是“變廢為寶”,充分的利用了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農業垃圾的再次利用
家禽的非編其實也可以利用到食用菌種植之中,在農業的生產中,食用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農業生產中廢物的多次循環利用,實現了食物鏈的良性循環。
(二)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市場發展前景
食用菌種植產業是人類循環農業發展重要產物,在我國未來的市場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食用菌產品是含有高蛋白有機物綠色健康的食品,它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它不僅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具有較高的醫用價值。人們對食用菌產業品的需求兩越來越多,所以食用菌種植產的發展前景很廣闊。而且食用菌種植產業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新型產業,它的生產利潤是最高可達到產值的75%。
(三)食用菌種植產業的效益分析
1、生態效益方面:
我國每年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是很龐大的,2015年我國的秸稈產生量達到7.5億噸,如果把這些秸稈焚燒,將會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生態環境。通過食用菌種植的方式,有效的利用這些“農業垃圾“,變廢為寶,不僅能解決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還能夠提高土地的肥沃能力和改善土壤結構,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經濟效益方面
食用菌種植可為農戶帶來很大的直接經濟收益,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安徽省廬江縣為例:近年來,廬江縣大力推廣開展食用菌種植這一新興產業,到目前為止,該縣建成食用菌專業村50多個,發展10畝以上園區100余個,總面積累計達2萬畝,菇戶1萬戶,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到2016年年全縣基地規模已達到2.5億盤(袋),產量達23萬噸,創產值22億元。,該縣不僅注重食用菌種植產業的發展效益效益,同時還注重將食用菌種植產業和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共同發展,延長食用菌種植產業鏈條,形成了“秸稈―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畜禽養殖―糞便肥料―還林(田)”的“綠色產業鏈”,這不僅促進生態環境與產業的互促共贏的局面,同時還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循環,提高了“農業垃圾”的循環利用率,促進了化工原料、交通運輸、包裝、印刷等領域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
三、結語
綜上所述,食用菌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秸稈和家禽糞便等“農業垃圾”處理困難的問題,通過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為食用菌種植提供了原材料,節約了種植產業的成本,同時,還達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保護了我國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丁強,王鴻磊,鄒積華,崔從光,宋俊芬,慕美財,高民,馬云飛.以食用菌種植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1(11).
篇2
關鍵詞:柳城縣;食用菌;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7-0259-1
0 前言
食用菌具有較好的營養保健作用,同時口感也較好,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珍品,被譽為“保健食品”、“綠色食品”、“山珍”。當今。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很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食用菌產量從1978年的5萬t增加到2010年的723萬t,增長近195倍,年平均增長24.7%,近年來,食用菌市場各品種銷售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因此食用菌產業是一項具有巨大開發潛力和發展活力的產業。
1 柳城縣食用菌生產概況
柳城縣位于廣西中部偏北,年平均氣溫20.2℃,年降雨量1300-1500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發展食用菌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主要種植品種有蘑菇、平菇、金針菇等,是廣西的蘑菇生產出口基地,常年蘑菇種植面積20-110萬m2。在1995年以來,又在全區較早地引進了茶樹菇、竹蓀、杏鮑菇、雞腿菇、大杯蕈、大球蓋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種。由于長期以來,缺乏龍頭企業和項目的帶動,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柳城縣的食用菌生產一直處在自發性生產狀態。
全縣有菌種生產單位和專業戶12家,有規模以上的食用菌加工銷售戶15家(加工鹽水蘑菇),有食用菌速凍生產線1條(日加工能力5t以上)。全縣生產的珍稀食用菌以鮮銷柳州市為主,加工的鹽水蘑菇主要銷往廣東汕頭等地。
2 柳城縣種植食用菌的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對于如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綠色食品的需求日益提高。食用菌是強身健體、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理想食品,也是我們人類的三大食物之一,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人民公認的高營養保健食品。在“民以食為天”“綠色健康飲食”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消費市場。
由此可見,種植食用菌的發展前景較好,柳城縣已有30多年的食用菌栽培歷史,群眾有栽培食用菌的基礎與經驗,2010年柳城縣食用菌的種植面積達279.8萬m2,產量1.4萬t,僅沖脈鎮食用菌栽培面積750畝,產鮮菇0.4萬t,而柳城縣種植食用菌的種類不斷增多,品種由單一的雙孢蘑菇、平菇發展到雙孢蘑菇為主,平菇、金針菇、真姬菇、袖珍菇、雞腿菇、草菇、茶樹菇、大球蓋菇、竹蓀等十幾個品種。此外,該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方面有一定進展,目前縣內具備周年生產企業有3家,年生產能力1000萬袋以上。
3 如何實現柳城縣食用菌種植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由于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業技術部門從事食用菌的生產和技術管理的時間較短,農業技術推廣等單位的技術力量和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還比較薄弱,建議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對這方面的投入。
目前,社會上菌種的生產和管理比較混亂,良莠不齊,有必要加強管理,但管理要有能力去管理,如果農業技術部門不參與菌種生產和技術推廣將如何獲得技術數據,如何制定標準。建議加大農業部門對食用菌生產與科研的投入,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實施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最終目標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市場,而市場的出路在加工,建議加強對本地食用菌加工的扶持。
同時,要加強技術引進與開發,不斷完善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要集中技術力量選適合本地生產條件的高產、優質菌株。實現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配套和組裝。要發揮縣甘蔗研究中心的技術和科研基礎設施優勢,積極爭取和籌集資金,增加液體菌種生產設施和高壓滅菌設施。
此外,還要堅持實施龍頭帶動戰略,促進產銷結合。由柳城縣農業局招商引進的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廣西格霖農業有限公司兩大企業落戶柳城,其中天地自然有限公司可年加工食用菌(鮮品)6000t左右,而廣西格霖農業有限公司則集生產、加工、科研檢驗、保險物流、市場營銷五位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目前正在籌建中。
另外,要加快基地建設和典型示范,著力培育示范基礎、示范村和示范戶。古砦、太平、沖脈、大埔以建設集中連片的生產示范基地為主,每個鄉鎮每年建設50畝的基地3個以上;其他鄉鎮則從抓示范戶做起,每個鄉鎮每年建設10畝的示范樣板1個以上,并逐步走上建立示范屯、示范村的工作路子上來。通過辦好高標準、高水平、群眾容易接受的示范樣板,讓群眾從中看得到效益,學得到技術,增強信心。
參考文獻
[1] 食用菌成為我國第六大種植產業[J].浙江食用菌,2008,(05):12-15.
[2] 楊建武,劉都才,夏志蘭,喻初權,田冬晤.湖南食用菌的開發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06):14-17.
[3] 李偉.食用菌商品運輸的質量保護[J].食用菌,2009,(06):17-19.
篇3
食用菌(ediblefungi)是可被食用的一類大型真菌,是繼植物性、動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類食品――菌物性食品。古今中外人們都將食用菌作為特殊食品,古希臘人認為食用菌能提高武士的戰斗力;古羅馬人將食用菌列為“上帝的食品”,只有節日才食用;中國人譽其為“山珍”“靈丹妙藥”;日本則推崇其為“植物性食品的頂峰”。在我國食用菌的藥用、食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將二十多種食用菌列為中藥,單獨作為藥品或者添加在其他藥品中混合使用。在崇尚自然、全力開發自然藥品、食品的今天,食用菌作為綠色健康食品更是受到人們的大力推崇。
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多樣,跨越幾個氣候帶,在眾多的山野中分布著形形的大型真菌,蘊藏量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食用菌46科720種,菌的種類豐富多樣。我國很多高原地帶植被豐富,氣候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類型,氣溫變化小,氣候溫和濕潤,可以說是個“天然大空調”,這樣一流的自然環境完全符合食用菌的生長條件。因此我擁有豐富的生產食用菌的原材料,食用菌的野生種類和種植種類繁多,如貴州織金的“紅根竹蓀”被公認為山珍之王,青海的冬蟲夏草被譽為“神菌”,靈芝、馬勃、茯苓的藥用作用更是人人皆知,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還有鮮美、嫩香堪比雞肉的雞樅菌、牛肝菌、羊肚菌,以及具有強身、抗癌、營養豐富的松茸、灰樹菇、猴頭菇、蜜環菌、紫花菌、刷巴菌,等等,很多菌都是我國所特有的品種,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將食用菌應用到藥品、食品中。
近年來國內外多學者針對食用菌的食療藥用價值、營養價值、栽培特性、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具體的研究工作,開發了很多新產品,證實了食用菌味美,營養豐富,具有良好的保健食療功能,很多菌還具有多種的藥用功能,對充分利用大自然中食用菌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大有益處。
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了解食用真菌的藥用價值、營養價值,以及栽培方法,更好地學習和運用這門知識和技術,下面就幾個方面和大家探討共同學習。
一、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
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中,就有十幾種是大型真菌,如猴頭菇、木耳、銀耳、茯苓、豬苓、馬勃、靈芝、松茸、冬蟲夏草等。
1.抗腫瘤。
科學研究表明,有100余種的食用菌具有抗癌作用,對肉瘤的抑制率達80%―90%,對細胞的異常活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食用菌中抗腫瘤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肽和雙鏈DNA等,這些抗腫瘤活性成分不是直接殺死了腫瘤細胞,而是活化宿主的免疫系統,間接地殺死腫瘤細胞。幾種食用菌對腫瘤的抑制效果如下表:
2.預防和輔助治療心腦血管系統疾病。
常見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有高血壓癥、高血脂癥、動脈粥樣硬化、腦血栓等,食用菌中的各種不飽和脂肪酸、有機酸、核酸和多糖類等活性物質可以降低血液膽固醇抑制血拴形成,改善心臟血液流動,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血脂。長期食用香菇、靈芝、平菇、雞樅、金針菇、黑木耳、猴頭菇、松菇、松茸、銀耳等,可以降低人體血清中膽固醇的含量,如靈芝可有效地降低人體的血液粘稠度;木耳、側耳等含有破壞血小板凝聚的物質,可以抑制血拴形成,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鳳尾菇、香菇可以降低腎小球濾速起降低血壓的作用,對腎形高血壓有較好的食療效果。因此,食用菌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療食品,現有關部門已開始從食用菌中提取這些活性物質用于輔助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3.提高機體綜合免疫水平,清除自由基。
人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自由基,會破壞正常細胞,使機體老化,使機體抗病防御能力下降,誘發各種疾病。
食用菌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活化人體免疫細胞,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激活淋巴T細胞和淋巴B細胞,多種藥用作用可以使機體免疫水平提高,清除自由基作用,抵抗衰老,多種古代醫療書都提到食用菌有固本益氣、補中、解毒等功效。
4.抗病毒作用和消炎作用。
食用菌中可以分離出一種RNA,刺激機體產生抗病毒的干擾素,抑制病毒的增殖,間接殺死病毒,是一種新的抗流感病毒的藥性物質。有的食用菌還可以產生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生素,消炎去痛,如假蜜環菌產生的假蜜環菌甲素和假蜜環菌乙素,可以治療膽囊炎和慢性肝炎;猴頭菌素對消化系統的炎癥有特效;雙孢蘑菇和香菇有清熱解表的作用;靈芝、金耳、銀耳有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5.治療胃病,養胃的作用。
猴頭菇片是一種常用治療胃病的藥品,可治療消化不良,助消化,對消化道腫瘤、胃及十二腸潰瘍致都有較好療效;平菇、金針菇也能治療胃潰瘍、胃炎、結石。
6.保肝補肺益腎作用。
冬蟲夏草、香菇、靈芝、茯苓、云芝等食用菌,均有保肝補肺解毒的作用,其提取物用于臨床上治療急慢肝炎。冬蟲夏草含有25%―32%的粗蛋白、游離氨基酸、尿嘧啶、腺嘌呤、麥角甾醇,能補肺益腎、止血化痰,常用于久咳虛踹、咯血、陽痿、遺精等。
二、營養價值
1.碳水化合物。
食用菌的營養成分中40%―82%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能源物質,食用菌碳水化合物中的水溶性多糖和酸性多糖都有較強的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的作用,德國科學家已經在食用菌中發現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核糖,以及其他的醛糖和酮糖。食用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種類遠遠高于其他的食品。
2.蛋白質。
食用菌的蛋白質的含量高,種類齊全,研究表明,其蛋白質含量,大大高于水稻、小麥、玉米和多數蔬菜、水果,其含有的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比例平衡,有十七種,尤其是人類必需的九種氨基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吉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組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食用菌中都可以找到,所以食用菌是人體攝取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的很好的來源,也是食用菌鮮美之所在。
3.脂肪和不胞和脂肪.
在人類的膳食結構中,動物性食物是人們攝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動物性食物中飽和性脂肪酸含量也很高,而人體攝入過多動物性脂肪會誘發很多心腦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食用菌各種蛋白質、氨基酸含量高,可與肉類媲美,但脂肪的含量卻很低,僅為干重的0.6%―3%,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脂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胞和脂肪酸占了很高的比重,多在80%以上。不飽和脂肪酸種類很多,其中的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膽固醇的含量,清除人體血液中的垃圾、延緩衰老,對高血壓、腦血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4.維生素。
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缺失維生物會引起多種疾病,如缺乏維生素A易患夜盲癥,缺少維生素B易患口角炎,缺乏維生素C易出現敗血癥,缺乏維生素D易出現佝僂病,缺乏維生素E會引起不育癥。而食用菌就是維生素的一個大寶庫,食用菌含有很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B、C、D、E、泛酸、吡哆醇、葉酸和生物素,據測定,每100克鮮草菇中維生素C的含量高達206.27毫克,這是其他蔬菜和水果中都無法相比,香菇的維生素更加豐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D原,每克干香菇含維生素D原高達128個國際單位,是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個正常人每天需要維生素D原為400國際單位,這樣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滿足對維生素D的需要,維生素D原是鈣質成骨的必需因素,所以多食用香菇可有效地預防軟骨病。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礦質元素。
人體生命活動中需要一定量的礦質元素,如K、Na、S、Ca、Cu、Zn、Fe,缺少了礦質元素人們的生活質量會受到影響,人們在飲食中是需要攝入一定量的礦質元素的,食用菌是人類膳食所需礦物質的很好來源,其含量最大的是鉀元素,占總灰分的45%,其次是磷、硫、鈉、鈣、銅、鐵、鋅等,很多食用菌礦質元素的含量都遠遠高于其他食品,所以人們可以通過食用菌攝取各種礦質元素。
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食用菌栽培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用朽木來栽種黑木耳、銀耳、猴頭菇等,我國食用菌栽培技術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的,現在已經發展成可以用很多種類的原材料,用很多簡單易行的或者復雜的細胞培養法生產食用菌。
1.木頭栽培法。
原材料是用砍伐的木料,在木材上打小洞,將先培養好的菌種填入小洞,用樹皮蓋住,定時澆水,主要用于生產黑木耳、銀耳、猴頭菇等。通過這種方法得到的食用菌菌體飽滿、品質優良,但在大力保護森林的今天不提倡砍伐樹木用作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
2.袋栽、箱栽、床式栽培法。
用馬廄肥、牛糞、麥秸、稻草、棉籽殼和雜木屑做主料,麩皮、米糠、玉米粉、復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維生素B作輔料,用食用菌專用塑料袋,或木箱、或食用菌栽培大床來載培,主要用于生產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針菇、白蘑、雞腿菇等。此法經濟方便,好管理,原材料易找,技術要求不高,菌體產量較高,這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3.室外栽培法。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園、菜地、休閑田中整畦搭棚進行。原材料和室內的一樣,只是管理方法有些差異。一般春季、夏季、秋季都可以栽培。
4.細胞培養法。
有的藥用的食用菌,不用長成菌體,只是產生菌絲即可,其藥用成分和菌體一樣,如冬蟲夏草、猴頭菌、蜜環菌就可以用細胞培養法在人工條件下大量的培養其菌絲體,然后從菌絲里提取有效成分,再加工成片劑。
通過以上對食用菌的藥用價值、營養價值、栽培方法的介紹,同學們了解到了藥用、食用真菌的對人體的利用價值、經濟價值和開發價值,產生了極大的學習興趣,更加愿意去主動了解和探索藥用、食用真菌,使之更好地利用于人類。
參考文獻:
[1]藥用微生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2]中藥炮制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
篇4
有很多食用菌生產者對環境保護認識不夠,生產結束后就將廢料長期堆放在菇(耳)場四周任其腐爛;有的則傾在河邊及公路兩側。這些處理方法有百害而無一利,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直接影響人們生產生活,而且對以后的生產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有些生產者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此,廣大食用菌生產者應時刻注意環境保護,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實踐證明,食用菌廢料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再利用,既可增加生產者的收入,也可保護環境衛生。
一、可栽培雞腿菇
栽培了平菇、香菇、木耳、蘑菇等品種的廢料,只要菌絲生長良好,培養料未被雜菌污染,則可將其曬干粉碎后添加30%到新原料中栽培雞腿菇,效益相當可觀。此法既可降低成本,也可進一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二、加工成菌糠飼料
食用菌廢料中仍有大量的菌絲存在,而菌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未被利用。將那些菌絲生長潔白、培養料未被污染的原料及時曬干,粉碎,添加10%左右到飼料中喂豬、雞等畜禽動物,同樣可實現降低養殖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三、用作果樹、花卉種植的肥料
種菇(耳)后的各種廢料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菌肥,如在蘋果、梨、葡萄等水果園內開環狀槽,槽深50厘米,把食用菌廢料深施后掩埋,可起到改良果園土壤、提高水果品質、增產增收的效果,且肥效持久,經濟實惠。在花卉種植中,把食用菌廢料與肥料混合后堆積發酵,用來作為花卉、苗圃、花盆的養花基肥,對種植花卉的土壤結構、透氣性、保水持水能力都有所改善,長出的花、草枝繁葉茂,花朵艷麗,而且可有效降低成本。
四、用作菇棚的加溫燃料
在北方,冬春季節自然溫度低,種菇的塑料大棚不輔以升溫措施很難出菇。但大多數生產者升溫用的燃料是煤炭,投資大,成本高。種菇者只需將升溫灶體結構稍加改變,改燒煤為燒食用菌廢料,每年便可節約大量的燃料投資。
五、用作沼氣池的添加原料
食用菌廢料可以解決農村中無禽、畜及秸稈的菌農的沼氣池原料添加問題。
六、廢塑料袋可以回收利用
生產中使用過的廢塑料袋經過回收加工,可以做成顆粒。既可以給生產者增加收入,減少資源浪費,又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篇5
中圖分類號:O4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4(a)-0000-00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數字化運算是信息處理的必要手段。用bR膜進行光邏輯運算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本文簡要介紹細菌視紫紅質在光邏輯門中的一些應用。
1 bR的光循環
細菌視紫紅質(bacteriorhodopsin,簡稱bR)是存在于嗜鹽菌屬鹽桿菌(嗜鹽菌)的細胞膜中的一種蛋白質。由于這種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與動物視網膜上的視色素—視紫紅質(rhodopsin)非常相似,因此被命名為細菌視紫紅質。bR有許多優良特性。處于基態的bR分子吸收光子后發生異構化,經過一系列中間態(K,L,M,N,O和P等)將細胞內的質子泵出胞外,返回初始狀態,從而完成一次光循環。光循環中最重要的兩個吸收峰分別位于波長568nm和412nm。bR的初態吸收波長為568nm的光子而被激發到高能態J,然后到達壽命最長的中間態M, 位于M態的bR分子可通過馳豫過程返回基態,也可通過吸收波長412nm的藍光后被激發到更高激發態后,再很快馳豫到基態[1]。
2 利用 bR膜的互補抑制調制透射特性實現邏輯運算
bR膜的互補抑制調制透射特性。用黃光(568nm)和藍光(412nm)同時照射bR膜,這兩束光有相互調制作用。如固定藍光光強,改變黃光光強,隨著黃光光強由0逐漸增大,黃光、藍光的透射性質可呈現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黃光被全抑制,藍光線性衰減;第二階段,二束光皆被全抑制;第三階段,藍光被全抑制,黃光線性增強。以此為基礎,張天浩等人[2]設計了二進制雙變量光子邏輯門與、或、與非、或非、0。
用bR膜調制透射特性實現光子邏輯門的原理如圖1所示。操作中,① 以兩束藍光(Ip1和Ip2)作為信號光代表輸入光,以光強可變的黃光(Iy)作為偏置光來調節bR膜的透射率,適當選擇黃光或藍光的透射光強作為邏輯門運算結果,可以得到0輸出、與、與非、或、或非、異或非及1邏輯。② 若輸入光是Ip1(或者Ip2)和Iy,另一束藍光作為偏置光調節bR膜的透射率,可實現A+ 操作。③若輸入光是Ip1(或者Ip2)和Iy,另一束藍光光強為0,可實現 +B操作。
3 bR膜應用于布爾全光邏輯門
bR具有全息記錄功能。將兩束具有相同偏振方向的相干光同時入射到bR膜上,全息光柵被記錄在bR膜中。用兩束光(記錄光)照射bR膜,同時再用第三束光(讀出光)以Bragg角照射bR膜,那么讀出光受到膜中全息光柵的衍射作用產生衍射光。利用bR膜中全息光柵記錄光、讀出光和一級衍射光三者偏振狀態之間的關系,李玉棟等[3]設計了全光邏輯門實驗裝置,實現了全光布爾邏輯操作。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衍射光的偏振狀態受到光柵記錄光和讀出光的偏振狀態的共同影響。實驗測量了不同偏振狀態的記錄光和讀出光組合下產生的一級衍射光的偏振狀態。若定義垂直偏振(V)為邏輯0,水平偏振(H)為邏輯1,在bR膜中實現的全光布爾邏輯操作見表1。當膜中記錄的是偏振全息光柵,①讀出光作為輸入信號,水平偏振,即邏輯1;一級衍射光C作為輸出信號,垂直偏振,即C=0;實現邏輯非(NOT)操作。反之,讀出光垂直偏振,即邏輯0;衍射光C=1,亦可。②兩記錄光A,B作為輸入信號,衍射光C作為輸出,保持讀出光為水平偏振,則當A=B=0時,或者A=B=1時,C=1;當A=0,B=1或者A=1,B=0時,C=0。實現邏輯同(XNOR)操作。③兩記錄光A,B作為輸入信號,衍射光C作為輸出,保持讀出光為垂直偏振,則當A=B=0時,或者A=B=1時,C=0;當A=0,B=1或者A=1,B=0時,C=1。實現邏輯異或(XOR)操作。在利用記錄光A和B的光強作為邏輯輸入,一級衍射光強C作為邏輯輸出時,可實現全邏輯運算。①A,B輸入光強為邏輯門輸入,C光強為輸出,可實現或門邏輯運算。②讀出光光強作為邏輯門輸入,C光強為輸出,可實現非門邏輯運算。③A(或者B)和讀出光光強為輸入,C光強為輸出,可實現A 運算。④同理可實現 運算[4]。
4 利用bR膜光循環特性實現邏輯操作
bR膜的光循環中有六個中間態(B,K,L,M,N,O),bR膜的雙折射性質可以將開關器件對比率提高103倍。用660nm、垂直偏振光作為探測光,570nm、與垂直成450偏振光作為泵浦光,二束光以450夾角入射到bR膜上,輸入信號在探測光中。鑒于泵浦光可以將bR分子從基態分別躍遷到K,L,M,N,O各激發態,有泵浦光時輸出信號大,無泵浦光時輸出信號小,進而實現了開關功能[5]。以兩束激發光分別作為邏輯輸入A 和B, 探測光的透射變化作為邏輯輸出光C, 可以實現0, 1, 與門, 或門, 非門等及復合邏輯門操作.
bR的光敏特性和光循環特性使其在光子邏輯門領域有了飛速發展。從利用非線性特性的全光邏輯器件到分子邏輯器件,從單一的邏輯門到復合邏輯門,進而實現了多功能全光邏輯器件。未來,全光邏輯器件的發展方向是動態器件,動態器件的發展將會使全光邏輯器件更智能化、功能更完善化。
參考文獻
[1] Oesterhelt D, Stocckenius W. Rhodopsin-like protein from the purple membrane of Halobacterium[J]., Nature., 1997,233:149-152.
[2] 張天浩, 張春平,富光華,等., 生物光敏蛋白應用于光子邏輯門的研究[J].,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1999,18:177-182.
[3] 李玉棟,孫騫,張春平,等., 利用bR膜實現全光布爾邏輯操作[J].,中國激光.,1999.,26:1103-1108.
篇6
訪問之初,我就問曾軍,你們的投資風格是什么樣的,是激進的,還是穩健的?你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還是趨勢投資,或者別的什么?
曾軍回答,我們既不激進,也不穩健,或者我們有時激進,有時穩健。我們既不是價值投資,也不是趨勢投資,或者我們有時候是價值投資,有時候又是趨勢投資。
具體采取那種風格和方法,都取決于市場,取決于在這個市場里面能不能獲得投資回報。
“看看我們的名字,金中和三個字就體現了我們的投資哲學,金代表金融,中和代表我們的投資哲學是中庸之道。”曾軍說。
《禮記?中庸》中記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翻譯這段話。“中和”實際是一種方法論,一種承認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學會包容正反兩面意見并加以融合、使人類始終和諧的一種方式、方法。
理解了“金中和”名字的來歷,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公司2007年2月成立以來的投資行為。
首先,我們以金中和2007年7月發行的第一只產品“金中和西鼎”為例,來看看其五年來的投資業績。
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兩點:一是五年來不管指數如何漲跌,“金中和西鼎”每年都保持正收益,真正實現了絕對收益;二是當年指數下跌得越多,金中和在私募產品中的排名就越靠前,比如2008年和2011年。
這充分說明金中和對風險的控制非常完美,無怪乎業內人稱“熊市之王”。
“控制住風險是一個成功投資人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曾軍說,“控制住風險不一定成功,但不控制住風險遲早肯定要失敗。”
事實上,中國最早的一代股民現在還能夠生存下來的已經很少,原因就是這些人也許有過很多投資成功的案例,但是一次大跌就可以讓所有成功化為烏有,而在投資周期中,5-8年就會碰到這樣一次大股災。
那么,怎么去發現風險,并控制風險?
曾軍說,在判斷系統性風險方面,每個人對風險的判斷都不同。金中和有自己的判斷體系,有幾十個判斷因子,但是每次起決定作用的就是3-4個因子。
那么,為什么是這三四個因子,而不是別的?
曾軍說這取決于投資團隊對市場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而怎么理解市場是一個投資團隊的素質、實力、性格等方面的綜合反映。
“我們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只做大概率有把握的投資,放棄不確定和無把握的機會。”曾軍稱。
金中和對宏觀的判斷準確性在業界是出名的。但是只要判斷就難免會出錯,曾軍也出過不少錯,所以他開始探索量化對沖的產品,這更符合絕對收益的目標。
“金中和未來將發行多策略的基金,比如股票多空策略、量化策略、期貨策略、中性策略等等”,曾軍說,“我們從2008年就開始模擬測試量化對沖產品,這是能很好控制風險的產品。”
“宏觀判斷+多策略”,看起來金中和控制風險的手段確實很美。
這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題――中庸之道。未來金中和的產品系列化,策略多樣化,讓不同的投資者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產品,正是中庸之道。
《禮記?中庸》中記載,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篇7
【關鍵詞】細菌藥敏實驗; 臨床用藥; 多重耐藥; 指導作用
隨著多重耐藥或經耐藥細菌在教學醫院以及綜合性醫院的流行,院內感染的機會也在不斷的增多。一些對青霉素和大環內酯類耐藥的肺炎鏈球菌,對3代頭孢菌素耐藥的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弗式枸檬酸桿菌,以及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銅綠假單孢菌和鮑氏不動桿菌等耐藥菌株的流行,加之一些新的病原微生物的不斷出現,使臨床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步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現在我國已經提早步入了抗生素高水平耐藥的國家行列,雖然抗生素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卻遠遠不及耐藥菌株變異更新的速度快。所以研究多重耐藥菌株的流行特點。在臨床醫生的用藥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我國是大腸埃希菌對氟喹諾酮類耐藥率極高的國家。我國重癥監護病房革蘭陰性菌耐藥監測網(NPRS)、SEANIR以及pvmc data 17年的耐藥監測結果均提示,大腸埃希菌對環炳沙星的耐藥率超過70%。而全球著名的SENTRY監測網提供的信息:亞洲太平洋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耐藥率分別為20%、10%、18%和3%。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①臨床濫用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呼吸道、泌尿生殖和腸道感染;②養殖業飼料中過量添加喹諾酮類藥物;③臨床送檢標本之前已經用過喹諾酮類治療,這就要求我們的臨床醫生在送檢各類標本做藥敏試驗之前,盡量不應用各類廣譜抗生素,只有這樣做出的實驗結果才能真正的指導臨床用藥。
1 銅綠假單胞菌(PA)和鮑曼不動桿菌(Ab)對碳青霉烯類耐藥性的變遷
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耐藥性在不斷的上升,給臨床治療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同時,它也是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NPRS結果提示:亞胺培南不敏感的銅綠假單胞菌高達20%~40%,而SEANIR的結果為22%,銅綠假單胞菌具有較低的外膜通透性,其外膜由微孔蛋白組成。由于PA大通道拷貝數較低或僅存在小孔道導致外膜通透性下降,是藥物不易進入菌體,因而對多種不同結構的抗菌藥物高度耐藥。OprD2是亞胺培南進入菌體的特異性通道,而頭孢菌素、青霉素類不能通過OprD2通道,PA對亞胺培南的耐藥主要是由于OprD2含量減少或丟失所致。另外PA還有至少3類主動外排系統,即MtxAB-OPrM、MtxcD-OprJ和 MexEF-OPrNoMexAB-OPrM參與多重耐藥,對美羅培南和頭孢烯類交叉耐藥。就主要與MtxAB-OPrM主動外排系統過量表達有關。
近幾年,多重耐藥或經耐藥的Ab流行,引起臨床感染專家和臨床微生物學家的關注。SEANIR提示,亞胺培南對Ab的耐藥率為11%,而PVMcHdata 2004年的耐藥率為30%。該菌在醫院環境中分布很廣,易存活,對重癥監護的患者有很大的威脅,尤其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Ab幾乎無藥可用。產碳青霉烯酶(主要是D類OXA-23、40、51、58)Ab不僅對碳青霉烯類耐藥,大多數還對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及氨基糖苷類耐藥。Ab外膜多種孔道蛋白表達下調,導致外膜孔道蛋白丟失,也會對碳青霉烯產生耐藥。Ab類似于MRSA很難從院內根除。對于Ab感染的患者,亞胺培南、美洛培南、頭孢他啶、氨基糖苷類或氟喹諾酮類聯合治療是仍然有效的方法。目前治療耐碳青霉烯類的Ab感染可選用抗生素極為有效,國外經驗用舒巴坦或氨苷西林舒巴坦及莫西沙星治療,也可以選用多粘菌素、粘菌素、米諾環素以及將上市的替加環素治療。
2 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結合,微生物實驗室的藥物報告
在各類醫院的臨床治療中,大多數感染性疾病都是應用各類廣譜抗生素,由于很多感染是由耐藥菌株引起的,所以廣譜抗生素根本沒有任何效果,反而極易引起由真菌引發的二重感染,對臨床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
以下是我院幾例感染病例,從中看出細菌藥敏試驗的重要性。腦出血患者,行微創術后,氣管切開,繼發肺內感染,微生物鑒定結果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頭孢類耐藥,呱啦西林/舒巴坦還未廣泛應用于臨床,無法購到,以致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同一療區,同樣是一例腦出血患者行微創術后患者,未行氣管切開術,亦出現肺內感染,右側肺不張,實驗室微生物鑒定亦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藥敏試驗亦為復方呱啦西林敏感,家屬從北京購回該抗生素,用藥3 d后,治療好轉,1周后,痰培養正常。2例相同的病例,卻有著不同的結果。可見藥敏試驗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解脲支原體是近些年來臨床頻繁檢出的一種條件致病微生物。在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誤區。臨床普遍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和阿齊霉素治療,很少依據實驗室的藥敏結果來用藥。例如:某患者感染解脲支原體后用阿奇霉素治療1個療程,沒有任何效果,停藥后,重新做藥敏試驗,結果為左氧氟沙星敏感,改用抗生素后,1個療程痊愈。再有反復尿路感染患者1例,由于經常發病,所以長年自行服用各類廣譜抗生素,癥狀緩解后,即停藥,爾后再次復發,再復藥,反反復復多次,最后因用藥無效入院治療,實驗室診斷為大腸埃希菌感染,而且為耐藥菌株,只有阿米卡星敏感,用藥1周后痊愈。
綜上所述,應該從臨床微生物的角度出發,為臨床提出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準確的依據,積極尋找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種類,早期進行目標治療,延緩耐藥菌株的發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這正是臨床工作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幽門螺桿菌; 根除; 鉍劑; 藥敏試驗
doi:10.14033/ki.cfmr.2017.10.0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0-0056-02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種寄生于人體胃黏膜組織的致病微生物,屬革蘭氏陰性菌,是消化系統許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原。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總體上仍然很高,成人感染率達40%~60%,盡管有多種根除方案,由于耐藥的日益嚴重,初治的失敗率超過了30%[1-2]。這些患者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幽門螺桿菌藥物敏感試驗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選擇藥物,在理論上看可以有效根除,有學者對此作出有益的探索[3]。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指出,對于治療失敗后的患者在有條件時,可以進行藥物敏感試驗,但作用可能有限[4]。那么,藥敏試驗對于臨床應用的價值如何?為此,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經標準方案初治失敗的Hp陽性患者114例,完成了幽門螺桿菌藥敏試驗在補救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的研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門診符合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且經標準方案初治失敗的患者114例納入本研究,采用完全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方法將其按1∶1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項臨床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幽門螺桿菌的藥敏試驗 將納入研究組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取得的胃黏膜組織4塊,置于裝有幽門螺桿菌保存液的增菌管中,于37 ℃培養箱中培養,在合適的培養基接種培養,在35 ℃、10%二氧化碳和85%氮氣環境中培養4 d。藥物敏感試驗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對從患者胃內采集到的幽門螺桿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目標抗生素主要包括阿莫西林膠囊、左氧氟沙星片、呋喃唑酮片、甲硝唑片、克拉霉素、四環素。
1.2.2 治療方案 對照組采用含鉍劑的四聯方案:雷貝拉唑10 mg+阿莫西林10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枸櫞酸鉍鉀220 mg,2次/d,14 d為一療程。研究組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兩種抗生素(劑量采用指南標準劑量)加用雷貝拉唑10 mg,2次/d,14 d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1)Hp根除療效判定:以14C尿素呼氣試驗作為判定的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療后4周復診,行呼氣試驗,陰性者認為根除成功。(2)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反酸、上腹痛)的改善情況,分為完全緩解(癥狀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癥狀減輕)及無緩解(癥狀類似甚至加重),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觀察患者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及腹瀉便秘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研究組患者幽門螺桿菌藥敏試驗結果
研究組患者阿莫西林膠囊、左氧氟沙星片、呋喃唑酮片、甲硝唑片、克拉霉素、四環素的敏感率分別為77.2%、22.1%、86.0%、24.6%、15.8%、82.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p根除率比較
研究組Hp根除率為94.7%(54/57),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3.3%(19/5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反酸改善情況比較
研究組反酸改善有效率為98.2%,對照組有效率為96.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上腹痛改善情況比較
篇9
一、規范準確
規范準確是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掌握標準的語言、規范的文字,是軍事教員教學的基本功。
(一)發音要規范
使用標準普通話,應該作為軍事教員基本的素養。軍事教員和學員大都來自于全國各地,分散在各個方言區,教員如果語音不準,甚至滿口方言,會人為造成學員接受語言信息的障礙,影響學員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更談不上好的教學效果。教員在教學中使用標準的普通話,不但能準確地傳遞知識信息,還能借此培養學員熱愛祖國語言的自豪感。
(二)語法要規范
教員在教學中除了要注意字詞的發音,還應力求讓每句話都合乎語法、邏輯的規范,做到教學語言在語法、邏輯上無懈可擊,無可非議。教學語言如果病句連篇、邏輯混亂,會大大影響教學內容的傳達和教員個人的形象。
(三)表述要準確
在語言規范的同時,教員還應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性。表述準確是指在授課過程中,無論是理論講解,還是概念、定義的闡釋,都應該用確切、嚴密的語言進行表述,不能含混不清,模棱兩可,更不能不懂裝懂,誤導學員;力求做到言詞準確,干凈利落,用語言的魅力去征服學員,吸引學員,激發學員的求知欲。
二、簡明易懂
軍事教學有其特定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傳達更豐富的內容,要求教學語言必須簡明易懂,做到“豐而不余一言,簡而不失一詞”。那么,教員如何在教學中做到簡明扼要、一語中的,體現個人的智慧呢?
(一)精心設計,認真備課,力求語言簡潔明了
教員在授課前要精心準備,形成清晰的講課思路,這樣才能在整體講述時清楚暢達,娓娓道來,學員聽來也就覺得頭頭是道。同時,教員要“看懂、吃透”教材。以便在熟悉精通的基礎上,駕馭自如。授課時,教員要圍繞教學目標,簡明扼要闡釋清楚每一個內容,而絕不偏離教學主旨去借題發揮,節外生枝。教員的語言,關鍵不在多而在于精,應當練就一種言簡意賅的本領。
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講: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簡潔明了、內涵豐富的教學語言體現出的是教員教學基本功的高超。
(二)深入淺出,善用比喻,力求語言通俗易懂
在教學中,教員在學員和知識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教員不能把簡單問題講得復雜化,落入“淺入深出”的弊端。也不能“深入深出”,把深奧的知識和道理深奧地還原在學員面前。而是要把有深度、有難度的教學內容講得形象化、通俗化,即所謂“深入淺出”。
同時,還要善用比喻。一個能把話說得魅力無窮的人,一定是一個善用比喻的人。人們說明問題或表達思想時,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解釋、說明、判斷或推理來實現。但當這些方法難以達到目的時,就要借助于打比方的方法來說明問題和詮釋思想。例如,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論述人品時講:“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講到時間流逝一去不返時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比喻既形象具體,又深入淺出,能夠很好地變深奧為淺顯,變抽象為形象,因而傳誦千古,對當時乃至后世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總之,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可以使教學信息的傳達更為簡便暢達,使學員接受知識的過程更加輕松方便。
三、節奏合理
教學中美的語言,能夠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氣氛。美的教學語言是抑揚有致,節奏合理。教員的語言美不僅可以豐富學員的知識,啟迪學員的智慧,而且還能引起學員的美感體驗,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一)追求教學語言的審美性
對于教員來說,雖然自然美、人文美、思想美都能打動學員心靈,但優美的語言才是實現這些目的最直接的工具。悅耳動聽的語言,符合人的感官審美體驗,會使學員更加興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因此,教學絕不能僅僅追求教學內容的優化,也應該注意使用節奏合理、抑揚有致的教學語言,把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藝術性融為一體,成為最佳的教學語言,更好地為內容服務。
(二)追求教學語言的節奏性
節奏是音樂的一個基本要素。語言的節奏性是指講話時語音、語調的高低和語速的快慢。語言有了節奏,就有了彈性,有了音樂美。因此,教員授課的語言節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長短有序,快慢適宜。這種語調高低、感情起伏的語言節奏,能引起學員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形象生動
在教學中教學語言應當形象生動、富有感情,避免空洞無物、枯燥無味。有位教育家講過,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要使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需注意以下兩點:
(一)幽默風趣、樂中明理
幽默藝術是教學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語言的幽默更容易實現教員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從而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員圍繞主題插入的一些妙趣橫生的材料或幽默生動的語言,能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釋放學員的緊張情緒,牢牢地吸引著學員的注意力,使學員學中有樂,樂中明理,增進師生的親和力,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克服不良口頭禪及體態語習慣
口頭禪大多是一種不良的語言習慣。如隨意重復的口頭禪和不文明的口頭禪,都無助于教員的人格美和形象美。有的教員由于思維速度與語言組織的不同步,有時導致亂用語氣詞和頻繁使用插入語,或者為了顯示語句的流暢加入大量銜接詞等,這都會使教學用語顯得美感不夠,甚至使學員啞然失笑。
另外,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體態語,是教員的一項基本功。教員授課中優美適度、大方得體的肢 體動作和眼神傳遞,會使學員心領神會、便于理解。而不良體態語,如摳鼻子、挖耳朵、顫腳尖等,或者在情緒激動時為了加強語勢,輔助以高密度的忘情揮舞性手勢等,都于教學無益,必須嚴格摒棄。
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教學活動也是一個在知識海洋里學習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因此,教員在授課時,要善于運用語言啟發學員,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每位軍事教員都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研究教學語言,加強自身的語言藝術修養,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菌斑控制;漱口;剔牙;刷牙
中圖分類號:R24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769-03
現代牙周病學認為,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發生的始動因子,所以通過適當的口腔衛生措施和用具來控制菌斑是牙周病的預防保健及治療中的重要一環。菌斑控制(plaque control)指的是日常清除牙菌斑并防止其在牙面及鄰近牙齦表面上的繼續形成,是治療和預防牙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牙周組織健康必不可少的措施[1]。
在我國的古代典籍及醫學著述中有許多關于菌斑控制措施的記載,無論這些措施的原始出發點是基于對美觀、禮儀、教規的要求,還是真正出于對口腔保健的認知,但殊途同歸,都對我國菌斑控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漱口 漱口液及漱口方式的發展
雖然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單純的漱口并不能消除菌斑,但它對保持口腔衛生、延緩菌斑的形成有積極的意義[1]。
我國最早見諸于文字的有關漱口的描述是《禮記•內則》中的“雞初鳴,成盥漱”[2]。目前較普遍地認為《禮記》中的篇章大多數寫就于春秋戰國時代,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已提倡早起用鹽水漱口。
除了用鹽水外,其它的漱口劑還有酒、茶、溫水等。如《禮記•曲禮上》中的“主人未辯,客不虛口”[2],唐孔穎達疏曰:“虛口謂食畢飲酒蕩口,使清潔及安食也”。蘇軾在《漱茶說》(1083年)談到了濃茶漱口:“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間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剔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已。”[3]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含有茶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有抗菌、防齲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來進行口腔保健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1330年)中提到:“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刺激口臭。”[4]
從漢代開始,人們對口腔不潔與口齒疾病的關系已有所認識,并有用漱口治療口腔疾患的記載。《史記•倉公列傳》記載了一則西漢名醫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前150年)治療齲齒的病例,提到其病因為“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并提到了治療方法,“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5],這也是我國最早用中藥湯劑漱口治療口腔疾患的記載。南宋張杲《醫說》(1189年)中還有用鹽水漱口治療牙齒出血的記載[6],并引東漢《金丹全書》云:“凡一日飲食之毒,積于齒縫,當于每夜刷洗,則垢污盡去,齒自不壞。”同時書中還提到“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養齒者。今觀智者每于飯后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斯存養之功可見矣。”[7]不僅認識到了飯后漱口的重要性,還認識到了睡前漱口比晨起漱口對護齒更為有效,這也符合現代口腔衛生概念。我國最早的漱口畫面見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此窟建于中唐吐蕃時期(781-847年),圖中可見受戒者左手持凈瓶,瓶口對嘴,仰面朝天,正在進行漱口的姿勢[8]。
2剔牙及其用具的發展
關于口腔衛生,除強調漱口等外,我國很早就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牙簽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穴居人時代,也可能牙簽的歷史更為古老[9],可以想見,當牙齒縫中嵌入食物殘屑后,人們會隨手找根小竹絲或細木條把它剔除,隨著剔牙成為經常性的需要時,作為常備用具的牙簽便應運而生了。
《禮記•曲禮上》提到“(與人共食時)毋刺齒”[2],意思是在進食時要注意禮節,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剔牙齒。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剔牙的文字描述。
而牙簽的文字記載始見于西晉。晉代陸云(262-303年)在致其兄陸機的《與兄平原書》中有“一日案行,并視曹公器物,……疏枇、剔齒、纖皆在”之語:在另一封《與兄平原書》中則說:“近日復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齒一個,今以送兄。”“”,通簽,“剔齒”,即剔齒簽。晉代的這一剔齒簽制法雖不知其詳,但從“今以送兄”一句可看出,此剔齒簽不是用后就扔的那一種,而是金屬(或就是黃金)制品,屬罕見之物[10]。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代三國東吳時代赤烏元年(238年)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長24.5cm的龍形器物。龍的口腔內突出長舌,舌背呈勺形,構成耳挖。尾部呈尖形,經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這是我國最早的牙簽實物[11]。可反復使用的牙簽不符合衛生,且用金銀打造者,亦非一般人用得起。所以古代多用的是柳木材料制成的牙簽,因為柳木“柔不傷齒”,故牙簽又名柳杖。清人高靜亭《正音撮要》釋云:“柳杖,柳木牙簽。”清代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三載蘇州有一對老夫婦,“削柳木為剔牙簽,以此致小康”[12],這表明牙簽在當時的消耗量已經非常可觀。
此外,從陸云的這兩封書信看來,牙簽較早的名稱叫剔齒或剔齒簽。這一稱謂一直延用至元代,元代趙孟《松雪齋文集•卷五•老態》詩有“食肉先尋剔齒簽”句,意為怕吃肉會嵌入牙間隙,要事先備好剔齒簽。此外還出現了剔牙杖、牙杖、柳杖等稱呼。
3刷牙及其用具的發展
現代牙周病學觀點認為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最有效的措施。我國刷牙的發展史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并且與外來的佛教文化有過密切的聯系,最初可能是伴隨佛教在東漢由印度傳入的[13]。
在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用楊枝(也叫齒木)來清潔口腔,楊枝是比丘所應該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佛教使用楊枝的緣起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有記載,一些比丘口氣臭穢,在與上座講話時,上座厭惡他的口臭,所以這些比丘將這種苦惱告訴給佛陀,佛陀于是指點比丘應該嚼楊枝,并且說明嚼楊枝有使口氣不臭等五種功德。我國最早使用楊枝的文字記載見于東漢時期安世高在公元148-170年間翻譯的《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書里提到,信徒在沐浴衛生時“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其中第六物便是“楊枝”,謂其可“除垢穢”,使“口齒香好,方白齊平”。但書中未詳細說明楊枝的用法。我國關于揩齒的文字記錄,首見于南北朝梁劉峻(462-521年)撰《類苑》一書所載的《西岳華山碑載治口齒烏髭歌》,但這里未提及揩齒的用具。唐代義凈法師(635-713年)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則對齒木的刷法作了詳盡的描述:“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齒木)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銅鐵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14]由義凈的記載可以看出,齒木的用法是先“嚼”,并指出“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這些汁液具有收斂劑的作用,對牙齦炎癥的消退有輔助作用。然后是“刷”,“少壯者任取(齒木)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意即把齒木一頭嚼扁或敲扁后,露出絮狀纖維,呈掃帚狀,用以刷牙,這就是現代牙刷的雛形。按現代牙周病學的觀點,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而牙菌斑生物膜不能被水沖去或漱掉,所以用齒木刷牙方法的出現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較前期的漱口和剔齒有了質的進步。最后是“刮舌”,把齒木撕開,曲成彎月形狀,刮除舌垢,以去除“牙中食在舌上膩存”。現代牙周病學觀點認為,正確地刷舌可以減少舌面菌斑并大幅度降低口腔中的揮發性硫化物,對牙周病及口臭的治療有積極的作用[15]。同時,《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還對“齒木”的取材及制備做了詳盡的說明:“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由此可見,楊枝是齒木,而齒木并不單指楊枝。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還提到了用齒木去除牙結石,“牙齒根宿穢,積久成堅。刮之令盡,苦蕩凈漱,更不腐敗。”這是我國最早的關于機械清除牙結石的描述。更精確的關于去除牙結石的記錄見于數十年后王燾在752年編撰的《外臺秘要》[16]。《南海寄歸內法傳》雖是義凈歷訪印度及南海諸國之時,詳細觀察記錄的各地見聞、戒律之實情,以及寺院中生活方式,其目的是給予當時持戒修行者以借鑒反省的作用,書中所載內容當時在我國可能并沒有完全得以開展。但毋庸質疑的是,這些記述對我國的菌斑控制措施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說明佛教文化的傳播,在中西醫學的交流以及衛生知識的普及方面曾經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中畫有一幅揩齒圖,一僧人左手持凈瓶,以右手食指揩齒。此圖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揩齒畫面。在莫高窟的晚唐第196窟(建于892-893年)西壁的《勞度叉斗圣變》中,則繪有勞度叉左手持凈瓶,右手拿齒木刷牙圖[8]。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使用齒木揩齒畫面。
揩齒的方法,除了用手指以及楊枝等齒木,在唐代還有專門的“揩齒布”,法門寺唐塔地宮內出土的《應從重真寺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物寶函等并新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帳》(簡稱《法門寺物帳碑》,874年)中有“揩齒布一百條”的記載[17]。
最早的植毛牙刷的實物見于1953年發掘的遼寧大營子村駙馬衛國王墓,該墓葬時間為遼應歷九年(959年),從隨葬品中發現了兩把骨制的牙刷柄,同出于一個白瓷盆中,甕內還放有鎏金龍紋的銀碗,盆、碗、牙刷柄同出一起。牙刷頭部呈扁平長方形,有8個植毛孔,分兩排,孔部上下相通,每兩孔間的距離相等,雖因年代久遠,牙刷頭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跡。牙刷柄呈細圓柱狀,整個牙刷的制法、形狀與現代的標準牙刷很相似[18]。這種牙刷后來在遼寧、吉林、河南、江蘇的宋遼金元的墓葬中時有零星的發現。到了宋代,我國有了植毛牙刷的文字記載。溫革(1006-1076年)撰《瑣碎錄》記有刷牙皆是馬尾為之,這就是植以馬尾的牙刷。1223年日本高僧道元禪師到中國的各山寺參觀,也親眼目睹了“僧侶們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馬尾,置于牛角制成的器物上,用于刷洗牙齒。”[7]錢塘人吳自牧(約公元1270年前后在世)《夢粱錄》[19]卷十三“鋪席”條記臨安(今杭州)街市的各色店鋪,其中有“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以及“諸色雜貨”條記有“鏡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可以證明,在南宋的都城已有專門制作和銷售這種新型牙刷的店鋪。顯然它們不是前文提及的不含復雜工藝的齒木牙刷,說明至晚從南宋開始,牙刷已成為某些城市中商品化了的衛生用具。明代高濂(1498年)在《遵生八箋》中還提到了棕制牙刷。
關于用牙刷刷牙的時間及其與口腔健康的關系,南宋嚴用和著《嚴氏濟生方》(1253年)中記載:“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汁楷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7]認識到了刷牙對預防齒疾的重要性。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4]。認識到了睡前刷牙比晨起刷牙更重要,已經比較符合現代牙周病的防治觀點了。現代牙周病學認為,睡眠時涎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功能減弱,細菌更易繁殖,牙菌斑更易形成,因此睡前認真刷牙更為重要。但在同時也有許多反對使用牙刷的記載,南宋周守忠(約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撰《養生類纂》中提至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7]《遵生八箋》也反對刷牙,可見當時人們對正確的刷牙方法尚缺乏認知。南宋醫家陳自明(1237年)在《婦人大全良方》中也提及“不可刮舌,恐致心氣;不可刷牙,恐致血逆”[7],這種反對孕婦在妊娠期控制菌斑的觀點至今在民間仍有流傳,導致我國妊娠期齦炎的高發。但這些資料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的牙刷已是常見之物了。
我國雖然在遼代就出現了植毛牙刷,而且到南宋時期,植毛牙刷在一些都會城市已經商品化,但可能刷牙的方法并不正確,從而影響了使用牙刷刷牙來進行菌斑控制這一措施的普及,以致在明清時期的許多文獻中仍不乏揩齒方和擦牙的記載。
古代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在使用各種工具揩齒刷牙的同時,還配以各種潔牙劑。最常見的是鹽,且在我國流傳久遠。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652年)中有:“每旦以一捻鹽納口中,以暖水含,揩齒……”的記載[20]。到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仍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的描述。關于藥物潔牙劑,最早見于《類苑》所載的《西岳華山碑載治口齒烏髭歌》,歌曰:“豬牙皂角及生姜,西國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份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方中的豬牙皂角、青鹽潔齒增白,固齒止痛;熟地黃、旱蓮草補腎填精,固齒烏發;升麻、木律消腫止痛;細辛通竅止痛;荷葉升陽去濕化濁;槐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諸藥合用揩齒,有固齒烏發的功效。唐代《外臺秘要》中記載的“升麻揩齒方”曰:“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份,寒水石分研,右六味,掰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16]不僅提到了牙粉的制作,還提到了具體的揩齒用具和方法。其后在《千金要方》等醫書中還有不少揩齒方,所用藥粉多有芳香祛風、解毒止痛、排膿消腫之功。宋《太平圣惠方》(992年)則載有藥膏揩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末、芍藥末,每用擦牙[21]。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宋代還出現了“牙粉行”,專門出售中草藥配制的牙粉,反映了當時牙粉制售的專業化和應用的普及程度。
4結語
我國古代人民已經認識到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已有漱口、剔牙等口腔清潔措施。在漢代開始,開始有楊枝清潔口腔衛生的方法傳入,并注意到了口腔衛生與口腔疾患間的關系。外來的佛教文化對我國的菌斑控制措施的發展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遼代開始,我國已經開始制造并使用植毛牙刷。在宋代,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已經商品化。綜上所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藥物制劑漱口,最早使用并制造牙簽、植毛牙刷、牙粉等菌斑控制用具的國家之一,在世界牙周病學的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歐陽翔英.牙周基礎治療[M]//曹采方.臨床牙周病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46-251.
[2]戴圣.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17-361.
[3]蘇軾.蘇軾文集•漱茶說:卷七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6:2370.
[4]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三家注點校本),1982:3235.
[6]徐治鴻.實用中醫口腔病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1:353.
[7]趙雙戰.牙刷溯源[J].中華醫史雜志,2006,36(3):186-189.
[8]余占海,白成平.從敦煌壁畫談我國古代口腔保健[J].廣東牙病防治,1996,4(2):31-32.
[9]周宗歧.口腔衛生小史[J].中華口腔科雜志,1954,1(2):156-158.
[10]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J].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1981,8(3):1-9.
[11]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J].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1981,8(2):23-24.
[12]王之春.椒生隨筆:卷三[M].長沙:岳麓書社,1983:37.
[13]周大成.隋唐時代的口腔醫學[M]//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史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76.
[14]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M].彰化:傳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經刊印處,1997:712-713.
[15]沙月琴,朱衛東.口臭與牙周炎及舌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2,37(4):300-303.
[16]王燾.外臺秘要:卷二十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606.
[17]韓金科.法門寺文化史[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400.
[18]周宗歧.遼代植毛牙刷考[J].中華口腔科雜志,1956,3(2):157-160.
[19]吳自牧.夢粱錄[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