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當產量法范文
時間:2023-04-10 04:1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約當產量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約當產量;一次性投料;分段投料;均衡投料
約當產量法是根據完工產品數量和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比例來分配生產費用,從而確定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的方法,其實質是將月末在產品數量按其完工程度或投料程度折算為相當于完工產品的數量。為了反映完工產品成本構成情況,分配生產費用時,應按成本項目分別計算。在分配材料費用時,常以投料方式和投料程度來確定在產品約當產量。約當產量法在工業企業的成本核算中應用很廣泛,不僅適用于同種產品的完工產品和在產品分配生產費用,也適用于不同種產品共同生產費用的分配計算,以下就此作細致的分析。
一、一次性投料方式下材料費用的分配
所謂的一次性投料方式是指在生產開工時一次投入加工產品所需全部材料的方式。這種情況下,月末在產品無論完工程度如何,單位在產品的材料耗用量與單位完工產品的材料耗用量相同,即投料率為100%。分配材料費用時可直接根據月末在產品的實際數量與完工產品的數量比例計算,不必求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投料率與生產工序的關系如圖1所示:
例1:東方公司的基本生產車間同時生產A、B兩種產品,本月共同耗用甲材料120000元。本月有關產品定額資料如下:A產品材料消耗定額為5千克,B產品材料消耗定額為3千克。A、B兩種產品本月產量及投料情況見表1及表2所示:
要求:在A、B兩種產品在間分配甲材料費用。
解析:如表1及表2所示,可以知道生產A、B兩種產品均屬于一次性投料方式,所以月初在產品消耗的材料只與上個月的材料消耗有關,而與本月材料費用120000元無關。分配本月材料費用時直接根據本月的投產量進行分配即可。
A產品原材料定額消耗量=800×5=4000(千克)
B產品原材料定額消耗量=1200×3=3600(千克)
本月甲材料費用分配率=120000÷(4000+3600)=15.7895(元千克)
A產品應負擔的甲材料費用=15.7895×4000=63158(元)
B產品應負擔的甲材料費用=120000-63158=56842(元)
二、分段投料方式下材料費用的分配
分段投料方式是指原材料分次投入,并在各工序開始時一次投入本工序所需全部材料。單位在產品的材料耗用量與單位完工產品的材料耗用量不同,月初最后一道工序之前的各工序的在產品繼續加工還需消耗本月的材料費用,月末最后一道工序之前的各工序的在產品的材料費用均不齊全,此時應按投料率來確定在產品的約當產量,并按約當產量分配材料費用。相應計算公式為:
某工序在產品投料率=截止本工序累計材料消耗定額÷完工產品材料消耗定額×100%
某產品應負擔材料費用的約當產量
=本月完工產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約當產量
投料率與生產工序的關系如圖2所示:
例2:仍以例1資料為例,但投料方式改為分段投料方式,B兩種產品投料情況見表3。
解析:原材料分段投入的情況下,根據上述公式,我們可以通過表4及表5分別求出A、B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A產品應分擔材料費用約當產量=785+103-86.5=801.5(件)
B產品應分擔材料費用約當產量=1185+136-124=1197(件)
本月甲材料費用分配率=120000÷(801.5+1197)=60.0450(元/件)
A產品應分擔甲材料費用=60.0450×801.5=48126.07(元)
B產品應分擔甲材料費用=120000-48126.07=71873.93(元)
三、均衡投料方式下材料費用的分配
均衡投料方式是指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是陸續、均衡地投入的方式,單位在產品的材料耗用量與單位完工產品的材料耗用量不同,月初在產品繼續加工還需消耗本月的材料費用,月末在產品的材料費用均不齊全,此時應按投料率來確定在產品的約當產量,并按約當產量分配材料費用。相應計算公式為:
其計算公式為:某工序在產品投料率=(單位在產品截止本工序前累計材料消耗定額+本工序材料消耗定額×50%)÷完工產品材料消耗定額。
某產品應負擔材料費用的約當產量
=本月完工產品產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月初在產品約當產量
投料率與生產工序的關系如圖3所示:
例3:仍以例1資料為例,但投料方式改為均衡投料方式,A、B兩種產品投料情況見表3。
解析:原材料均衡投入的情況下,根據上述公式,我們可以通過表6及表7求出A、B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A產品應分擔材料費用約當產量=785+85.25-70=800.25(件)
B產品應分擔材料費用約當產量=1185+105.25-95.75=1194.5(件)
本月甲材料費用分配率=120000÷(800.25+1194.5)=60.1579(元/件)
A產品應分擔甲材料費用=60.1579×800.25=48141.36(元)
B產品應分擔甲材料費用=120000-48141.36=71858.64(元)
四、總結
綜上所述,工業企業在計算產品成本的過程中,采用約當產量法不僅可以在同種產品的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材料費用,也可以在不同種產品的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共同材料費用。分配材料費用時在產品約當產量的計算,應結合不同投料方式和投料程度。在一次投料方式下,此時分配材料費用可直接按完工產品的數量和在產品數量比例分配,不必計算在產品的約當產量;在分段投料和均衡投料的方式下,均需以各種產品的材料費用約當產量來分配共同材料費用,則需根據不同情況計算在產品的約當產量。
參考文獻:
[1]張波.約當產量法下單位成本確定的新思路[J].財會月刊,2009(22).
[2]宋冬冬.約當產量法下原材料費用的分配[J].財會通訊,2004(21).
[3]孔琳.談“約當產量”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2(S1).
[4]劉琳.約當產量法與分步法的結合探微[J].財會月刊,2007(33).
[5]曹全清,謝桂芬.約當產量法成本核算審計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財會學習,2007(03).
[6]周玲,謝靜.完工產品和在產品的費用分配[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02).
[7]魯文章.約當產量法在成本核算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會計,1995(07).
[8]張廷松.約當產量法[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1995(09).
[9]李洛嘉.成本會計(第6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69-71.
[10]顧愛春.約當產量法在材料費用分配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0,9.
[11]吳宏遠.約當產量法在成本費用分配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刊,2011.
篇2
期初生產成本和本期發生的生產成本應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這是成本計算工作中一項重要而又復雜的工作。企業應當根據生產特點、組織特點及管理要求,選擇既合理又簡便的分配方法,對完工產品成本和在產品成本進行分配。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六種:
(1)不計算在產品成本。
(2)在產品成本按年初數固定計算。
(3)在產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費用計算。
(4)約當產量法。
所謂“約當產量法”,是指將在產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完工產品產量,生產成本按完工產品數量和在產品約當產量的比例進行分配的一種方法。
約當產量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完工程度
產成品成本一單位成本×產成品數量
月末在產品成本=單位成本×產成品成本
在計算在產品約當產量時,原材料成本項目和其他成本項目是有區別的。在計算原材料成本項目的約當產量時,應注意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如果原材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則不論產品完工與否,每一在產品數量應負擔的原材料費用與完工產品完全相同,因此,不需要計算在產品的約當產量。如果原材料是隨著生產過程陸續投入的,則需要計算在產品的約當產量。換言之,如果原材料是隨著生產過程逐步投料的,那么,各成本項目都按完工程度計算出相同的約當產量;如果原材料是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的,則原材料項目不需要計算約當產量(或約當產量就等于在產品數量),其他成本項目要按完工程度計算約當產量。
采用約當產量法,要求科學地確定在產品的完工程度,而這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企業可以根據月末在產品數量,采用技術或其他方法測算出完工程度。產品工時定額工作做得好的企業,可按每道工序累計單位工時定額除以單位產品工時定額計算得出。其中,每道工序中的在產品,其完工程度一般等于所在工序的50%(如果原材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則原材料項目視為全部完工)。
[例]甲產品的單位工時定額為100工時,經過兩道工序制成。各工序的單位工時定額是:第一道工序30工時,第二道工序70工時。則每道工序的完工程度可計算如下:
第一道工序=(30×50%)/100=15%
第二道工序=(3070×50%)/100=65%
(5)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
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計算是指先對在產品確定一個定額單位成本,月末根據在產品數量乘以各項定額單位成本,計算出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并進而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
在這種方法下,月初在產品成本加上本月發生的生產成本,減去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即為本月完工產品成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產品成本=月末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定額單位成本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成本-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
定額成本法適用于定額管理基礎較好、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動不大,實際成本脫離定額成本的差異可以相互抵銷的企業。
(6)定額比例法。
定額比例法是指按定額(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或定額工時)比例分配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
與定額成本法相比,定額比例法要求為完工產品和在產品制定比較準確的消耗定額,因此,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實際成本可以根據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或定額工時作比例分配。通常情況下,材料項目按定額消耗量比例分配,而其他成本項目則按定額工時比例分配。
在定額比例法下,相關的計算公式如下:
材料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實際材料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成本+月末在產品定額材料成本)×100%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材料成本=完工產品定額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工資(或其他費用)分配率=(月初在產品實際工資(或其他費用)+本月投入的實際工資(或其他費用))/完工產品定額工時+月末在產品定額工時)
月末在產品應分配的材料成本=月末在產品定額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完工產品應分配的工資(其他費用)=完工產品定額工時×工資(其他費用)分配率
月末在產品應分配的工資(其他費用)=月末在產品定額工時×工資(其他費用)分配率
篇3
有關費用要素與要素費用,《成本會計》教材標題是“費用要素”,也做了這樣的定義:“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活勞動的耗費過程。因此,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分為勞動對象方面的耗費、勞動手段方面的耗費和活勞動方面的耗費三大類,稱為企業費用的三要素。”然后將三大類耗費進一步劃分為九類,最后說明:“按照上列要素反映的耗費,稱為要素費用。”筆者對上述有如下異議:這里的“費用要素”與“要素費用”在定義上,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可以說是一個意思,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有兩個名詞出現,定義講述的又不是很清楚,使得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誤解。建議編者,出于簡潔明了考慮,這里統一用“要素費用”這個概念。
二、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1、材料成本核算缺乏原始憑證圖例
從教材中可知,本期耗費的材料成本的歸集,應根據領料單、限額領料單和領料單登記表等發料憑證進行。教材中并無這三種單據的圖例,尤其是限額領料單的圖例,實際教學中,學生是沒有接觸過限額領料單,建議編者在教材中應盡量反映常用的原始憑證圖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職工薪酬核算缺少原始憑證圖例
工資核算的原始記錄有:工資卡片、考勤記錄、產量工時記錄,從教材中可以看出,缺少這三項原始記錄的圖例,建議編者至少提供考勤記錄、產量工時記錄的原始記錄的圖例,便于在教學中讓學生對此知識點有直觀的了解。
三、生產成本在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1、約當產量法的編排不合理
編者先講述了約當產量的含義,就直接舉例進行約當產量的計算,這里學生對“完工程度”和“投料程度”完全沒有概念和認識。接著是“約當產量法的一般應用”,這里也是,只是簡單敘述“在很多加工生產企業,原材料是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的,這是無論在產品完工程度如何……”(這里不多講述,具體內容見教材P69),此時學生任然不知何為“投料程度”與“完工程度”,最后在在產品完工程度計算里,才對“投料程度”與“完工程度”有了較為簡明的敘述與舉例講解,這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很費解,也對教師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學難度。建議編者在講述完約當產量的含義之后,按“投料程度”與“完工程度”分別敘述與舉例講解,最后進行綜合的舉例講解值得一提的是既然第(三)標題是“在產品完工程度計算”,為何把“投料程度”與“完工程度”都作為此知識點的子項目?此點編者在編寫時不夠嚴謹與仔細。
2、定額比例法
從教材中可以看出,定額比例法計算公式講述不夠全面,只體現了以定額成本為標準的定額比例法,沒有體現到定額工時為標準的定額比例法,筆者認為即使是中職教材,也應盡量全面、簡潔的體現知識點。另外,教材中針對定額比例法所舉的例子有欠妥之處,除了基本資料外,將期末成本分配具體計算過程的計算表與分配明細表和在一起,當然這樣的確簡潔了,但筆者人為,這會對學生在學習時造成一種不嚴謹不細致的影響。
四、產品成本計算法
1、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晦澀難懂
從教材中可以看出,關于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定義、分類上敘述的是簡單,但不夠清楚明了,表7-1編制的過于簡單,起不到什么作用,本來一兩句話說的事,費了白天口舌方能講明白。建議編者對表7-1做一個清晰明了的關系表,將三種成本計算基本方法從“工藝技術過程特點和管理要求”、“生產組織特點”、“成本計算對象”、“成本計算期”、“在產品成本計算”幾個方面列示講述,這樣在教學中,學生自學都能一目了然,也便于學生記憶,勢必減輕教學難度。
2、品種法的例題表格不夠全面
從成本計算方法開始,教材中的例題開始獨立。筆者認為,教材中品種法的例題雖然較為全面,但仍有不足之處,體現在:到最后,沒有產品成本計算單及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成本分配表,不能體現生產成本期末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分配的過程,使整個例題缺乏完整性、連貫性、系統性,配套的習題集中也有這樣的不妥之處。雖然在配套的電子課件中展示了甲產品的產品成本計算單,但是學生學習時只有教材和配套習題,不利于學生課后全面、系統的復習。
3、簡化分批法的例題表格不全面
從教材列示的例題中可以看出,本月能夠結轉完工產品成本的有甲產品與乙產品,教材中列示出甲乙丙丁產品的生產成本明細賬之后就直接列示出結轉完工產品成本的分錄了,這里不夠連貫、全面,建議筆者在這里加入完工產品成本匯總表,以作為最后結轉完工產品成本會計分錄的憑據。值得商権的教學舉例情況還出現在:平行結轉分步法的舉例等等,需要進一步斟酌。
五、配套的習題集、電子課件存在的不妥之處
為了方便教學與學生學習,編者對《成本會計》教材配套了教學課件與習題集,滿足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需求。但仍有不妥之處:
1、輔助生產成本法數字錯誤
該知識點的計劃成本法例題中,教材中“制造費用”對應的錯誤金額是17964元,正確的應該是10216元,配套的電子課件中也存在相同的錯誤。相類似的錯誤在第六章、第七章都有出現。
2、配套習題集無參考答案
該出版者教材還配有光盤,但在光盤中只有對應的電子課件,沒有習題集配套的參考答案,另外習題集中存在編排方面的不足之處,這里就不做一一敘述。
3、電子課件為只讀模式
篇4
(一)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的會計假設 財務會計中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會計中同樣存在這四項假設,只是在具體內容及其影響對象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里的會計主體是人才培養活動的全過程;持續經營不僅有企業會計上的持續經營假設,更是指在單位批量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種核算聯貫性;會計分期在這里應該是以人才培養周期為主的一種分期;貨幣計量是指在成本核算中以貨幣為統一的主要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人才培養全過程,這一點與企業會計是沒有區別的。
(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的基本原則 為了規范成本會計工作,為成本會計信息的提供確定依據,應建立成本會計的基本原則。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中,應遵循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謹慎性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受益性原則、公正分配原則、合理性原則等。
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主體與分類
(一)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主體 高職高專學校中不同層次學生是其成本核算的主體。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有:全日制專科、夜大學專科、函授網絡專本科、其他成人教育、各類繼續教育及培訓班等。這些成本核算主體的培養模式、學歷程度、課時量均有不同,在成本核算方法設計時應區別對待。學歷班一般培養時間在2.5年至3年,其它繼續教育及培訓班有些是幾天,有些是幾個月。要探尋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分配公共成本,如,1:0.6:0.3:0.2:0.02等。
(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項目分類 主要包括:
(1)按其變動程序分為: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固定費用是指與學生人數沒有很直接聯系的費用,它不以學生數增減而完全同時增減。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水電費、供暖費、交通費、差旅費、郵寄費、網絡費、電話費等。變動費用是指與教學活動量或學生人數成正比例變動的費用,如教學人員經費、學生性費用、專用材料費、實習見習費、實驗費、畢業設計費等。
(2)按其與學生培養的關系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教學培養外費用。一是直接費用。直接費用包括直接人工費用、直接學生費用、直接材料費用、直接實踐費用、直接后勤服務費用等。直接人工費用是指因按教學計劃對相關學生進行培養而花費的,與相關班級學生有直接關系的專職教師人員費、外聘老師、企業專家師傅、教輔人員、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的工資、津貼、福利、獎金、過節費、社會保障費、其他人員經費。這項費用是人才培養的主要人工費,包括各教學班所應承擔的教師工資、津貼、福利、獎金、過節費、各項基金;實訓課程中指導學生實訓的教師或師傅工資及津貼;實踐指導師費用;論文指導師費用;專家講座費用;輔導員、班主任等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獎金、過節費、各項基金等。直接學生費用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直接花費在學生身上的費用。這些費用可根據其發生的實際數直接計入教學班級培養成本。包括對學生的各種補貼、貧困生資助、獎學金、學生保險費、軍訓費、資料費、活動費等。直接材料費用包括專用材料費、見習費、實驗耗材費、學習資料費、畢業設計費、運動會費用等。直接實踐費用包括實訓室實訓設備專用維修費、實訓室實訓設備專用折舊費、實驗費、實踐實習費等。直接后勤管理部門公共費用包括固定給各班級使用的專用設備維修費、固定給各班級使用的設備購置費、為指定班級服務的其他費用等。二是間接費用。間接費用包括招生過程、教學管理輔助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等公共性費用。招生過程部門間接費用包括各項人員經費、是上交招生管理費、廣告宣傳費、資料印刷費、考試成績管理、專用固定資產購置維修折舊費、交通費、差旅費、辦公費、業務費等教學管理輔助部門、科研部門和后勤管理部門所發生的間接費用包括專用固定資產購置費、維修費、折舊費、各項人員經費、交通費、差旅費、辦公費、業務費、科研費等三是教學培養外費用。教學培養之外費用就好象企業的營業外費用一樣,與人才培養無關。如學校在運行過程中發生的捐贈費、離退休人員經費、校企人員經費、大型修繕費用、基本建設費用、社會服務支出等。這些費用不能做為間接費用經過分配計入生均培養成本。
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計量基礎
(一)人才培養周期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周期也是成本計算期。學歷班一般培養時間在2年至3年,其它繼續教育及培訓班有時是幾天、幾個月,成本計算期就應根據其具體情況確定。
(二)人才培養過程 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包括供、產、銷三個階段,高職高專人才培養過程也大致可以分為招生過程、教學培養過程、學生管理過程、行政管理過程、科研服務過程、就業推薦過程六個環節。這里所探討的人才培養核算模式以這六個環節為主進行核算。這些過程是一系列相互聯系、能夠實現某種特定功能的生產作業集合體,將這些“生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歸集在一起,便構成分步法成本核算的基礎,它是一種職能式的平行結構,也是人才培養全過程。
(三)教學成本費用認定與分配方法 在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工作中,成本費用認定和分配方法正確與否是十分重要的。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的特點和成本管理要求。在大批量多步驟人才培養的情況下,不僅要求采用分批法認定核算對象和成本項目,也應根據人才培養的各步驟各階段實際情況采用分步法核算成本。
(四)編制成本核算信息表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是為社會、國家、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才培養投資與收費的依據。通過對大量全過程人才培養成本的歸集,編制成本計算表,系統反映每個教學班人才培養總成本和生均培養成本,為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提高辦學效率提供有效成本核算信息。
四、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具體方法
(一)招生過程人才培養費用歸集與分配 該過程主要完成與招生相關的各項任務。工作任務包括:招生計劃制定、招生宣傳、考生報名、考生考試成績管理、錄取等。由于各層次人才培養期間不同,發生費用時間也不盡相同,全日制學歷招生在每年的8-9月,而成人學歷招生在每年的5-6月,在日常核算中,可根據其受益對象進行大項的初步歸集,以便進一步核算。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相關任務所發生的費用均為間接費用,100%分配到各層次受益班級中去。以上所有成本項目數據從學校財務一級賬套中招生部門明細賬取得。
招生費用分配率=招生費總數/所有新生人數
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招生費用=該教學班新生人數×招生費用分配率
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二)教學培養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 教學培養過程主要完成與教學培養相關的各項任務,包括教學管理及教學輔助部門。其工作有:課堂教學服務、實驗實訓教學服務、教務管理、實訓管理、圖書資料服務等。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發生,應根據學生受益程度不同分析后歸集分配。
(1)教學培養過程直接費用歸集與計算。在學生人才教學培養過程中,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級的,如按課程安排的授課老師工資、論文指導師費、實驗實訓費、專家講座費等。在直接成本費用發生時就要按班級造表分類匯總,以便會計人員將相關費用直接歸集到各班級成本中,教學培養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可從學校一級財務教學班費用明細賬取得,直接認定后,所有相關教學直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
(2)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歸集中與計算。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是指不容易確認直接受益班級的其他教學輔助管理費用,包括教學管理部門、實訓管理部門(中心)、計算機信息中心、圖書館人員經費等。教學培養過程間接費用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配。以上所有成本費用項目從學校財務一級教學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學生人數分攤所有受益教學班級。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教學間接費用分配率=教學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按班級歸集)
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教學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教學間接費用分配率
(三)學生管理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 學生管理過程任務主要完成與學生工作相關的各項任務,其主要任務包括軍訓、技能競賽、科技活動、運動會、體能達標測試、獎助貸工作、畢業設計費、日常管理、各項活動組織等。學生管理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也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1)學生管理過程直接費用的歸集與計算。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可以分清直接受益班級的軍訓費、技能競賽、獎助貸金、畢業設計費、日常管理、學生保險費、各項活動組織費等,在直接費用發生時通過直接認定方法歸集,按100%比例計入相關人才培養項目中。學生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從學校一級財務賬學生管理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學生管理直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
(2)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的歸集與計算。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是指不容易確認直接受益班級的學生管理部門人員經費、學生管理部門日常管理經費、全校性技能競賽、科技活動、運動會、各項活動組織經費等。學生管理過程間接費用按以下方法進行分配。學校一級財務賬學生管理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學生管理間接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分配計入受益班級學生培養成本。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學生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學生管理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
各班所應分攤的學生管理間接費用=該班級學生人數×學生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
(四)行政管理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 行政管理過程主要完成學校整體運行各項管理任務。其主要工作任務有,財務管理、資產管理、人事管理、檔案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與服務等。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發生的費用均為間接費用,可根據學校是否有基本建設項目來考慮按90%或100%比例分配攤入各班級學生培養成本中。如果有基本建設項目發生,那么按行政管理間接費用的90%來分配到各教學班,如果該校沒有基本建設項目則按100%來分配到各教學班。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行政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行政管理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
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行政管理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行政管理間接費用分配率
(五)科研服務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 科研服務過程主要對全校教職工科研、創新工作進行管理和服務。其工作任務主要有:科研管理、科研課題及項目實施等。其所發生的費用中,根據其受益對象不同及學生受益程度分析,后勤管理人員相關的科研經費按50%對學生進行分配,教師發生的科研費用有一小部份是為社會服務的,所以按學生受益程度分析,以80%的比例進行分配。各非學歷班因為沒有受益,可以不參與分配。
科研服務間接費用分配率=(科研服務間接費用總數×應分攤比例)/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
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科研服務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科研服務間接費用分配率
(六)就業推薦過程費用歸集與分配 就業推薦過程間接費用按100%計入學生人才培養成本。具體成本費用信息從學校一級財務就業推薦部門明細賬取得,所有成本費用按實際發生數的100%按學生人數分攤所有受益學生班級。各非學歷班按“約當產量法”,計算人才培養完成比例系數后參與分配。
就業推薦間接費用分配率=就業推薦間接費用總數/所有學生人數(以班級歸集)
各教學班所應分攤的就業推薦間接費用=該教學班學生人數×就業推薦間接費用分配率
(七)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總成本計算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在經歷三年共六個學期的培養活動后,完成社會相應崗位對人才要求。所有產品——畢業生走進社會,融入崗位工作,實現就業。在學生畢業時,根據資料將人才培養全過程所有培養費用以教學班為中心歸集,形成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完全成本(總成本)核算信息。核算至此,高職高專全部人才培養成本核算告完成。
五、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計量差異分析
(一)院校之間各種差異引起生均成本客觀差異 高職高專院校之間的地域差異、物價水平差異、教師工資水平差異、不同教學模擬和教學方法差別、管理與監督程序差異都將影響生均成本計算結果,其培養效益也將隨之受到影響。
(二)成本核算基礎工作合理性與準確性影響形成主觀差異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難點在于成本費用發生的分類與歸集。人才的培養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當一項費用發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個,成本計算的對象也不止一個,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記入反映某一個對象的明細賬戶,而需要把這項費用在幾個對象之間進行分配。
(三)成本費用分配方法影響成本核算結果形成準確性差異高
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的另一個難點是分配方法的確定。所有成本費用發生后,哪個對象負擔的費用應該多一點,哪個培養對象應負擔的費用應該少一點;間接費用按什么比例計入人才培養成本;各非學歷班按什么樣的約當產量系數來參與分配等,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必須合理界定。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數據,在高校成本計算理論相對滯后的影響下,在高校會計制度不配套的情況下,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核算體系,成為實施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成本核算的關鍵。政府做為引導高校人才培養成本核算的主要力量,建立切實可行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指導規范建立高校財務日常核算體系,對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全面、準確、有效核算,為校方、社會、學生及家長提供真實可靠的人才培養成本數據,進一步推進高職高專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提高。
篇5
主觀題主要考查考生對知識全面綜合和系統運用能力。這類試題的特點是題材量大,實務操作性強,通常涉及幾章的內容,往往要把幾個知識考查點聯系起來考查,通常帶有案例分析的性質。綜合題由于涉及的內容多,一般要分成若干個步驟,所以,考生在考試時必須認真審題,仔細閱讀題目中給出的資料、數據和具體要求,理解題意思路要開闊,要善于將各知識點聯系起來歸納與分析;通過全面系統地分析找出最終的解題思路。再者,綜合題一般分為幾個問,這往往也是解題過程的一種暗示,因此考生要按題目所問的順序答題,同時要注意答題的前后因果關系的銜接和解題過程系統性。解題要領為:(1)詳細閱讀試題。對于主觀題,建議閱讀兩遍。經驗表明,這樣做是值得的,讀題是解題的首要步驟,正確的審題是答對的一半,而錯誤的審題則意味著“全軍覆沒”,其讀題要領是:先從試題的要求讀起,明確問題是什么類型的題型,用筆標注問題的關鍵信息和數據,看問題有無陷阱、誤區和盲區;然后,帶著問題去讀題干資料,閱讀時仍然用筆標注關鍵的有用信息,再對照問題與已知資料,一一作出分析、判斷,解題時不要忽略或遺漏重要的關鍵步驟和中間結果,這樣一方面能準確理解題意,不至于忙中出錯;另一方面,還可從試題中獲取相關解題數據與信息。(2)問什么答什么。不需要計算與本題要求無關的問題,計算寫多了,難免出錯。如果因為這樣的錯誤而被扣分是很可惜的。有些考生,把不要求計算的也寫在答卷上,以為這樣能顯示自己的知識,寄希望老師能給高分。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大多數閱卷老師通常認為這些考生,并沒有掌握主要的計算要領,不喜歡這類“自作多情”的考生;再者,這既會占用答題時間,又影響考試心態。另外,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有的考生在計算出答案后不注意題目問題的回答,而白丟分。(3)注意解題步驟。主觀題每題所占的分數一般較多,判卷時,題目是按步驟給分的。如果答案僅有一個得數是不給分的,而有些考生對這個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雖然會做但得分不全。這就是有些考生自以為考得很好,而成績公布后卻分數不高甚至還懷疑老師判卷有誤的一個重要原因。(4)盡量寫出計算公式。算式包括:算的是什么、計算公式、計算數據的代入、計算過程、得數和計量單位。在評分標準中,是否寫出計算公式是很不一樣的。通常評分標準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計算出正確答案即可,這里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如果算式正確,結果無誤,是否有計算公式可能無關緊要;但要是算式正確,只是由于代入的有關數字有誤而導致結果不對,是否有計算公式就變得有關系了。因為寫出了計算公式,評卷人員認為考生知道該如何做,是粗心或技術處理有誤,有時會酌情給一些分。(5)注意解題的計量單位。對于計算題、綜合題的答案,考生一定要注意帶上單位,并且單位一定要與題目的單位一致。比如:題目中的單位是元,那么答案就應是780000(元),而不應該是78(萬元)。或者題目中的單位是萬元,那么答案就應是78(萬元),而不應該是780000(元)。另外,解題時還要注意得數是要求取整,是四舍五入,還是只進不舍的。(6)要熟練運用計算器。財務管理上的計算要涉及到數學和統計學知識,對一些計算數據,采用計算器計算,既避免了大量計算可能產生的錯誤,也能節約計算的時間。比如:一次性收付款的折現率: i=n-1、連續復利終值系數的計算lne≈2.7183的計算;再如:貝他系數回歸預測法公式中:∑x2,∑y,∑x,∑xy利用統計鍵的計算等,都要求考生在考場上熟練運用。(7)認真檢查答案,核對計算結果,注意回答要點的清晰性。計算綜合題解答完畢,一定要認真進行檢查。一是要按做題步驟順序檢查計算過程,尤其是對關鍵性的、比較復雜的數據要重新計算一遍,以免出錯;二是要檢查計算結果有無明顯不合理現象。比如,有人計算出來的流動比率高達23:1,復利終值系數為0.6209等,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或不可能,只能說明計算有誤;三是發現錯誤進行改正時,必須對錯誤發生以后的各個計算步驟依次進行改正,不能遺漏某些項目,否則依然不能避免最終的結果有誤。另外,一定要注意回答要點的清晰性,尤其是小的主觀問答題。
二、主觀題命題考點預測
[例1]A公司的平均投資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凈負債500萬元,權益資本500萬元;稅后利息費用45萬元,稅后利潤60萬元;凈負債成本(稅后)8%,權益成本10%。分別要求計算:(1)剩余收益;(2)剩余經營收益;(3)剩余凈金融支出;(4)剩余權益收益。
[答案]
(1)剩余收益=稅后利潤-股權費用=60-500×10%=10萬元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8%×1/2+10%×1/2=9%。
(2)剩余經營收益=(60+45)-1000×9%=105-90=15(萬元)
(3)剩余凈金融支出=45-500×8%=5(萬元)
(4)剩余權益收益=剩余經營收益-剩余凈金融支出=15-5=10(萬元)
[例2]大中公司每年材料需要量為40000單位,單位進價35元,購料時需付運送成本,每單位5元。每次訂購的處理成本包括:人工3小時,每小時8元,變動雜費每人工小時7元;另外,固定雜費為每次5元,每年每單位的變動儲存成本為材料取得成本的5%。依據經驗,大中公司交貨期間內,材料使用量的概率估計見表1。
若發生缺貨,則每單位缺貨成本為2.5元。
試求:(1)最佳進貨批量(計算結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數)。
(2)最佳訂貨訂購次數(計算結果只進不舍保留整數)。
(3)正常交貨期間的再訂貨點。
(4)最佳保險儲備量(即安全存量)。
(5)考慮保險儲備最佳再訂貨點。
(3)正常情況下的再訂貨點(交貨期間平均需要量)
=0×0.6+400×0.09+450×0.08+500×0.05+550×0.12 +600×0.04+650×0.02=200(單位)
(4)最佳安全存量的求解過程見表3:
通過上述計算可知,最佳保險儲備量為400單位的總成本872.5元為最低。
(5)考慮保險儲備最佳再訂購點:正常再訂貨點+最佳安全存量=200+400=600(單位)
[例3]LZB陶瓷公司主要生產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兩種風格花瓶,該公司最近決定將傳統的成本計算制度改為作業成本制度。在實施全公司范圍的改革之前,想事先評價一下該項方案對公司產品成本帶來的影響。為評價該項改革方案的影響而收集的數據見表4。
在目前的成本制度下,維修成本、材料轉移成本以及生產準備成本均按機器小時分配到各花瓶。
要求:
(1)采用目前的傳統成本計算制度,計算每種花瓶的單位成本。
(2)采用作業成本計算制度,計算每種花瓶的單位成本。
[答案]
(1)總制造費用為1000000元,企業分配率為每機器小時16元(1000000÷62500)。
制造費用分配過程如下:
古典風格:16×50000 = 800000(元)
現代風格:16×12500 = 200000(元)
兩種花瓶單位成本分別是:
古典風格:(800000 + 700000)÷200000 = 7.5(元)
現代風格:(200000 + 150000)÷50000 = 7(元)
(2)在作業成本法下,3種制造費用作業有著不同的消耗比率,故形成3個制造費用成本庫。各成本庫的制造費用分配率計算如下:
維修:250000÷62500 = 4(元/小時)
材料轉移:300000÷800000 = 0.375(元/次)
生產準備:450000÷150 = 3000(元/次)
制造費用的分配過程見表5:
據此計算的單位成本見表6。
[例4]某投資人擬生產新型產品,這些新產品采用空間技術和材料,維修率極低,投資人相信他們的新型產品一定會受到市場青睞,因此準備組建一新公司生產此新產品,新產品的生產需要1000萬元,為了迅速和有效籌集到資金,公司聘請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李某擔任財務主管,李某上任后不久就說服了一家銀行公司提供資金,并提出了兩種融資方案:
方案(1):5年期債務融資600萬元,利率14%,每年付息,普通股股權融資400萬元,每股發行價20元;
方案(2):5年期債務融資200萬元,利率11%,每年付息,普通股股權融資800萬元,每股發行價20元。
公司的所得稅率為35%。同時銀行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如果發生某些不利情況使新公司的現金流目標不能實現,新公司第一年的經營能否維持。為此,李某制定了新公司在最不利情形下的經營計劃:李某認為新公司應維持50萬元的現金余額,新公司運營期初的現金余額為0,隨后將通過上述融資計劃籌集1000萬元,其中950萬元用于固定資產投資,其余50萬元用來滿足期初營運資本需要。在最不利的條件下,新公司可從新型產品的銷售收入中獲得400萬元的現金收入,另外從零部件銷售中還可獲得20萬元現金流入,同期現金流出預計如下:
原材料采購支出100萬元,工薪支出150萬元.納稅支出在兩種方案下各不相同,預計蕭條時的EBIT為100萬元;其他現金支出為70萬元(不含利息支出)。
要求:
(1)計算兩種方式下新公司的每股盈余無差別點(用EBIT)表示。
(2)如果新公司的EBIT預計將長期維持400萬元,若不考慮風險,應采用哪種融資方式?
(3)在經濟蕭條年份的年末,兩種融資方案下的現金余額預計各為多少?
(4)綜合上述問題,你會向該公司推薦哪種融資方案?
[答案]
(1)[(EBIT-600×14%)×(1-35%)]/20=[(EBIT-200×11%)×(1-35%)]/40
解得:EBIT=146萬元
(2)方案1的每股收益=[(400-600×14%)×(1-35%)]/20=10.27(元/股)
方案2的每股收益=[(400-200×11%)×(1-35%)]/40 = 6.14(元/股)因此,應選擇方案1。
(3)方案1
期初余額50
加:現金流入400+20=420
減:現金支出
原材料采購支出100
工薪支出150
利息支出600×14%=84
納稅支出(100-84)×35%=5.6
其他支出70
期末余額60.4
方案2
期初余額50
加:現金流入400+20=420
減:現金支出
原材料采購支出100
工薪支出150
利息支出200×11%=22
納稅支出(100-22)×35%=27.3
其他支出70
期末余額100.7
(4)綜合上述計算,可知應選擇方案1,既可以獲得較高的每股盈余,又能維持企業要求的現金流量。
[例5]資料:某產品5月份的投產和庫存情況見表7:
本產品需經兩道工序加工,月初在產品和月末在產品中,兩道工序的數量各占50%。兩道工序的材料消耗定額和工時定額見表8:
材料系在每道工序開始時一次投入;每公斤材料的定額成本8元;每小時的定額工資5元。
要求:(1)本月在產品明細賬見表9,試根據約當產量法將空白處填齊。
(2)根據標準成本法原理,分別計算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差異(材料的實際價格為每公斤8.5元,人工實際單位工時為4.5元)。
[答案]
(1)按照約當產量法計算產品成本,見表10:
有關計算過程如下:
第一道工序材料投入程度=90÷120=75%
第二道工序材料投入程度=(90+30)÷120=100%
期末在產品原材料分配時的約當產量=25×75%+25×100%=43.75
第一道工序工時投入程度=(70×50%)÷80=43.75%
第二道工序工時投入程度=(70+10×50%)÷80=93.75%
期末在產品人工費用分配時的約當產量=25×43.75%+25×93.75%=10.9375+23.4375=34.375
原材料分配率=(196000+500000)÷(650+43.75)=1003.24
人工費用分配率=(75000+180000)÷(650+34.375)=372.60
制造費用分配率=(50000+70000)÷(650+34.375)=175.34
(2)根據標準成本法原理,分別計算原材料和直接人工數量差異
材料消耗實際完成的約當產量=(25×75%+25×100%)+650-(100×75%+100×100%)=518.75
人工實際完成的約當產量=(25×43.75%+25×93.75%)+650-(100×43.75%+100×93.75%)=546.88
材料數量差異=(500000÷8.5-518.75×120)×8= -27411.76
材料價格差異=500000÷8.5×(8.5-8)=29411.76
人工效率差異=(180000÷4.5-546.88×80)×5= -18752
工資率差異=(4.5-5)×180000÷4.5=-20000
[例6]海龍公司擬與外商合作生產甲產品,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如下信息,見表11:
無風險收益率為5%,通貨膨脹率為4%,上述凈現金流量中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率,不考慮通貨膨脹的項目的折現率為10%。
要求:
(1)用凈現值法評價該企業應否投資此項目;
(2)計算考慮通貨膨脹時的折現率以及第4年的凈現金流量;
(3)假設某財務分析師認為如果等待1年再投資對企業更有利,依據是該投資項目未來現金流量的波動率為25%。應用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模型判斷該財務分析師的結論是否正確。
[答案]
(1)凈現值=135×(P/F,10%,1)+150×(P/F,10%,2)+160×(P/F,10%,3)+180×(P/F,10%,4)+200×(P/F,10%,5)+50×(P/F,10%,6)-400=135×0.9091+150×0.8264+160×0.7513+180×0.6830
+200×0.6209+50×0.5645-400 = 242.24(萬元)
因為凈現值大于0,所以應該投資此項目。
(2)折現率=(1+10%)×(1+4%)-1=14.4%
第4年的凈現金流量=180 ×(F/P,4%,4)=180×1.1699=210.58
(萬元)
(3)F=242.24+400=642.24(萬元)
Fx=642.24-135/(1+10%)=519.51(萬元)
PV(K)=400/(1+5%)=380.95(萬元)
d1=ln (519.51/380.25)/0.25+0.125=1.3732
d2=1.3732-0.25=1.1232
N(d1)=N(1.3732)=0.9147+0.32×(0.9162-0.9147)=0.9152
N(d2)=N(1.1232)=0.8686+0.32×(0.8708-0.8686)=0.8693
C=519.51×0.9152-380.25×0.8693 = 144.90(萬元)
由于144.90小于242.24,所以,該財務分析師的結論不正確。
[例7]請對H公司的股權價值進行評估。有關資料如下:
(1)以2006年為預測基期,該年經修正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見表12。
(2)以2007年和2008年為詳細預測期,2007年的預計銷售增長率為l0%,2008年的預計銷售增長率為5%,以后各年的預計銷售增長率穩定在5%的水平。
(3)假設H公司未來的“稅后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經營營運資本凈額/營業收入”、“經營固定資產凈額/營業收入”可以維持預測基期的水平。
(4)假設H公司未來將維持基期的資本結構(凈金融負債/凈經營資產),并持續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公司資金不足時,優先選擇有息負債籌資;當進一步增加負債會超過目標資本結構限制時,將選擇增發股份籌資。
(5)假設 H 公司未來的“凈金融負債平均利息率(稅后)”為5%,各年的“利息費用”按年初“凈金融負債”的數額預計。
(6)假設H公司未來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l0%,股權資本成本為12%。
要求:
(1)編制價值評估所需的預計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計算結果填入給定的“預計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中,不必列出計算過程)。
(2)計算2007年和2008年的“實體現金流量”、“股權現金流量”。
(3)編制實體現金流量法、股權現金流量法和經濟利潤法的股權價值評估表(結果填入給定的“實體現金流量法股權價值評估表”、“股權現金流量法股權價值評估表”中,不必列出計算過程)。
[答案]
(1)見表13。
備注:2007年個項目的計算過程:
營業收入=基期營業收入×(1+增長率)=10000×110%=11000(萬元)
營運資本凈額=本期營業收入×經營營運資本百分比=11000×10%=1100(萬元)
經營固定資產凈值=本期營業收入×經營固定資產凈值百分比=11000×100%=11000(萬元)
凈經營資產總計=1100+11000=12100(萬元)
凈負債=凈經營資產總計×資產負債率=12100×50%=6050(萬元)
稅后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經營利潤百分比=11000×15%=1650(萬元)
稅后有息負債利息=年初有息負債×利息率=5500×5%=275(萬元)
稅后凈利潤=1650-275=1375(萬元)
本期利潤留存 = 凈經營資產增加 × 資產負債率=(12100-
11000)×50%=550(萬元)
應付股利=稅后凈利潤-本期利潤留存=1375-550=825(萬元)
稅后經營利潤=本期營業收入×稅后經營利潤率=11000×15%=1650(萬元)
年末未分配利潤=年初未分配利潤+本期利潤留存= 4000+550
=4550(萬元)
2008年的計算過程與2007年類似。
(2)實體現金流量、股權現金流量
2007年實體現金流量 = 稅后經營利潤-凈投資 = 1650-1100=
550(萬元)
2008年實體現金流量=1732.5-605=1127.5(萬元)
2007年股權現金流量=應付股利=825(萬元)
2008年股權現金流量=應付股利=1127.5(萬元)
說明:存在其他正確解法,如計算結果無誤也可地方得分
(3)具體現金流量法股權價值評估表見表14,股權現金流量法股權價值評估表見表15。
備注:
預測期現值=550×0.9091+1127.5×0.8264=1431.78(萬元)(或精確值:1431.82萬元)
后續期價值=1127.5×(1+5%)/(10%-5%)=23677.50(萬元)
后續期價值現值=23677.5×0.8264=19567.09(萬元) (或精確值:19568.18萬元)
實體價值 = 1431.78 +19567.09 = 20998.87(萬元)(或精確值:21000萬元)
股權價值=20998.87-5500=15498.87(萬元)(或精確值:15500萬元)
備注:
預測期現值=825×0.8929+1127.5-0.7972=1635.48(萬元) (或精確值:1635.44萬元)
后續期價值=1127.5×(1+5%)/(12%-5%)=16912.57(萬元)(或精確值:16912.50萬元)
后續期價值現值=16912.57×0.7972=13482.70(萬元)(或精確值:13482.54萬元)
股權價值:1635.48+13482.70=15118.18(萬元)(或精確值:15117.98萬元)
[例8]已知LZB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銷售收入為10000萬元和12000萬元,稅前經營利潤為600萬元和580萬元,利息費用為125萬元和100萬元,平均所得稅率為30%和32%,2011年的股利支付率為60%。假定該公司的經營資產、經營負債與銷售收入同比例增長,可動用的金融資產為零,2010年末和2011年末的其他有資料見表16。
要求:
(1)計算2010年和2011年的稅后經營利潤、稅后經營利潤率。
(2)計算2010年和2011年末的凈經營資產和凈負債。
(3)計算2010年和2011年的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周轉次數、稅后利息率、凈財務杠桿 經營差異率、杠桿貢獻率和權益凈利率(資產負債表的數據用年末數)。
(4)對2011年權益凈利率較上年變動的差異進行因素分解,依次計算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利息率和凈財務杠桿的變動對2010年權益凈利率變動的影響。并進一步說明影響其指標變動的主要因素。
(5)若該公司市場部門預計2012年銷售增長4%,預計CPI為5.77%,在相關條件不變條件下,預測對外融資額(假定可動用的金融資產為零)?
(6)根據歷史經驗,如果資本市場比較寬松,公司的外部融資銷售增長比為0.3;資本市場緊縮,公司將不能到外部融資。假設公司計劃2012年的銷售凈利率可達4%至6%之間,確定LZB公司2012年銷售增長率可能的范圍?
(7)針對(5)的狀況,如果LZB公司狠抓資產管理和成本控制,估計2012年凈經營資產周轉次數提高1倍,銷售凈利率達到6%,問LZB公司是否需要向外籌資?
[答案]
(1)2010年的稅后經營利潤=600×(1-30%)=420(萬元)
2011年的稅后經營利潤=580×(1-32%)=394.4(萬元)
2010年的稅后經營利潤率=420/10000×100%=4.2%
2011年的稅后經營利潤率=394.4/12000×100%=3.29%
(2)2010年末的金融資產=180+80+94=354(萬元)
2010年末的經營資產=8000-354=7646(萬元)
2010年末的金融負債=460+54+810+760=2084(萬元)
2010年末的經營負債=4200-2084=2116(萬元)
2010年末的凈經營資產 = 經營資產 - 經營負債 =7646-2116=
5530(萬元)
2010年末的凈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2048-354=1730(萬元)
2011年末的金融資產=220+60+82=362(萬元)
2011年末的經營資產=9800-362=9438(萬元)
2011年末的金融負債=510+48+640+380=1578(萬元)
2011年末的經營負債=4800-1578=3222(萬元)
2011年末的凈經營資產 = 經營資產- 經營負債= 9438-3222=
6216(萬元)
2011年末的凈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1578-362=1216(萬元)
(3)2010年的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凈經營資產×100%=420/5530×100%=7.59%
2011年的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凈經營資產×100%=394.4/6216×100%=6.34%
2010年凈經營資產周次數=銷售收入/凈經營資產=10000/5530
=1.81(次)
2011年凈經營資產周次數=銷售收入/凈經營資產 = 12000/6216
=1.93(次)
2010年的稅后利息=125×(1-30%)=87.5(萬元)
2011年的稅后利息=100×(1-32%)=68(萬元)
2010年的稅后利息率=稅后利息/凈負債×100%=87.5/1730×100%=5.06%
2011年的稅后利息率=稅后利息/凈負債×100%=68/1216×100%=5.59%
2010年的凈財務杠桿=凈負債/股東權益=1730/3800=0.46
2011年的凈財務杠桿=凈負債/股東權益=1216/5000=0.24
2010年的經營差異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利息率= 7.59%-5.06%=2.53%
2011年的經營差異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利息率= 6.34%-5.59%=0.75%
2010年的杠桿貢獻率=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2.53%×0.46=1.16%
2011年的杠桿貢獻率=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0.75%×0.24=0.18%
2010年的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杠桿貢獻率=7.59%+1.16%=8.75%
2011年的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杠桿貢獻率=6.34%+0.18%=6.52%
(4)2011年權益凈利率比2010年增加=6.52%-8.75%=-2.23%,見表17。
評價:2011年權益凈利率比2010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凈經營資產利潤率降低,使權益凈利率減少1.82%,因此,可以認為使企業的基礎盈利能力出了問題,應繼續分解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并采用連環替代法分析:
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周次數
2011年凈經營資產利潤率=3.29%× 1.93=6.34%
2010年凈經營資產利潤率=4.2% × 1.81=7.59%
合計為-1.25%。
稅后經營利潤率下降0.91%的影響:
(3.29%-4.2%)×1.81= -1.65%
凈經營資產周次數上升0.21次的影響:
3.29%×(1.93-1.81)= 0.40%
合計=-1.65%+0.40%= -1.25%
結論:2011年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比2010年減少的主要因素是稅后經營利潤率下降。
(5)2011年公司的凈經營資產/銷售收入=1/凈經營資產周次數=1/1.93=51.81%
2011年銷售凈利率=(394.5-68)/12000=2.72%
2012年銷售名義增長率=(1+4%)(1+5.77%)-1=10%
2012年公司對外籌資比=51.81%-2.72%(1+1/10%)×(1-60%)
=0.3984
2012年公司對外籌資額=12000×10%×0.3984=478(萬)
(6)銷售增長率的下限:銷售凈利率為4%且不能向外融資的內含增長率g:
51.81%-4%(1+1/g)×(1-60%)=0解得:g=3.19%
銷售增長率的上限:銷售凈利率為6%且外部融資比為0.3的銷售增長率g:
51.81%-6%(1+1/g)×(1-60%)=0.3解得:g=12.36%
故:LZB公司銷售增長率的范圍3.19%~12.36%.
(7)2012年凈經營資產周轉次數=1.93×2=3.86(次)
2012年公司對外籌資比=1/3.86-6%×(1+1/10%)×(1-60%)=-0.49%
篇6
論文摘要:“成本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主干課程,特點是應用性、系統性較強,且特別注重實務操作。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通過“案例教學”和“仿真實訓”,可加強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準確進行成本核算,順利完成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
論文關鍵詞: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思考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查爾斯·霍恩格倫這樣描述成本會計“在商界任何一項成功——從偏僻的小店鋪到最大的跨國公司——都需要成本會計的原則與實務”這句話表現了成本會計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成本會計的應用性特點。“成本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主干課程,成本會計核算內容在各行業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成本核算正確,才能準確核算企業的利潤并促使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會計課程是以制造業成本核算為主,制造業成本核算過程又是枯燥、繁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各種分配方法、大量的計算公式感到“眼花繚亂”。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在“成本會計”授課中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應用型專業,高職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從事會計核算具體工作。成本會計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成本會計課程不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更需要在實踐中學會針對不同生產特點、組織形式、管理要求,進行綜合的成本核算與分析。由于企業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業不可能讓學生接觸到成本核算,學生到企業去實習成本會計是不現實的。目前高職學校成本會計教學大多以課堂教學為主,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
(二)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
“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以傳統的講授法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講授法教學主要借助授課教師的口頭語言講解知識,闡述、分析知識間的聯系。講授法教學之所以長期一直沿用,有它的優越性,講授法的優越性在于以講授為主的知識傳授方法具有高效率和經濟性的特點。而這種高效率是不利于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單一講授法教學方法的不足日益明顯。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公式多,不易區分
成本會計核算方法多,如輔助生產費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順序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五種;制造費用分配方法有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和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有在產品不計算成本法、在產品按年初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計價法、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約當產量法和定額比例法七種。對于上述分配方法,學生除約當產量法中對“約當產量”感到不好理解與計算外,單個計算方法來說則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方法多,公式多,學生容易張冠李戴導致計算錯誤。這是課程特點決定的一個教學難點。
(四)教學課件多,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基本上依靠課堂教學來實現,而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又主要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課本的選擇尤為重要。雖然市場上成本會計教材版本很多,許多教材附有電子課件,但課件內容單薄,幾乎是教材的“縮影”,作用不大。許多高校建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制作課件,但由于成本會計涉及的計算公式多、表格多,大部分課件僅把計算公式和過程表現出來,不能實現過程與數據形象的統一,給學生學習和理解帶來不便,教學效果不佳。
(五)從知識應用角度看,學生一般直接從高中進入大學繼續學習,沒有任何生產和實務經驗,對成本核算中哪些屬于已知數據,哪些屬于未知數據,已知數據的形成途徑和來源等不清楚,因此無法理清成本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難以將學習過程中的成本核算過程與具體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和成本核算過程建立比較直接明了的聯系;無法針對不同生產特點和類型的具體企業,組織成本會計工作,及時準確核算成本并編制成本報表。
二、“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讓學生了解生產過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由于各企業成本核算不盡相同,教師在授課中首先讓學生有感性認識,了解不同企業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條件的學校應在學習成本會計之前組織學生到管理完善和具有典型工藝過程的工廠參觀學習,讓學生看明白一件完整產品是怎樣從原材料成為產成品的,知道產品是經過哪些環節生產出來的。分步生產、分批生產是怎么回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正處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促使學生了解產品生產過程,同時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仿真實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會計電算化專業,“成本會計”課程安排在“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之后講授,學生已掌握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這為成本會計“仿真實訓”奠定了基礎。所謂“仿真實訓”,就是找一家典型企業,提供企業的基本情況,把企業某一期間的生產經營管理的原始憑證“復制”出來,也可以適當加工整理,在講授“成本會計”時,介紹企業情況,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倉庫保管員、領料員、填制記賬憑證的會計人員、登記賬簿的會計人員;讓學生明確材料收入、發出的流程,從原始憑證“讀”出內容,審核后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成本、費用賬簿,并對成本進行分析,找出提高利潤、節約成本的途徑,充分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題量可以不大,計算不要太繁瑣,重在體現工作流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與人溝通能力。
(三)加強備課制作,提高課件質量
成本會計課程內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計算過程多等特點。在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將公式、計算過程、表格寫在黑板上進行講解,花費時間太多,影響教學進度;而如果教師直接對著書講,感覺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成本會計課程提不起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將復雜的公式、計算過程通過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給學生,使得教學內容生動和直觀,如果能同時結合放映企業生產情景的動畫和音響效果。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記憶。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板書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教師互動。加強學生成本會計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非常明顯,高職院校教師應熟練運用計算機,加強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為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四)在成本會計教學設計中優化、強化案例教學法,以符合新的教學改革的要求
案例教學法是指將案例應用于教學,通過教師講授,組織學生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能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中的教學案例必須含有一定的問題,即思考題。思考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應先要求學生掌握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輔以一定的作業。而后再結合案例教學,才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當然,案例教學不能離開書本,去搞純粹的案例教學,都需要教師以某一有代表性的企業為案例,取得詳細的實際資料,通過加工整理,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模擬設計。對教學案例進行設計時需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要真實。成本會計案例必須來源于現實經濟生活,基本情節和數據真實可信,為學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經濟事項情景,展示出會計事項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思維創新和熱烈討論;二要有針對性。每個教學案例,都應該能突破課程中的某些重點、難點。使學生在該課程的某些問題上有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動性。會計案例的展示,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主角”,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操作進入會計處理的情景之中。
篇7
成本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源泉,是企業產生利潤的驅動力,任何一個企業的成功,都離不開成本會計。成本會計不僅能夠提品、服務和客戶等方面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夠為管理者計劃、控制和決策提供信息。因此,正確認識成本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增強經濟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成本會計在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對成本會計的認識不到位
仍未擺脫傳統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只注重生產領域的產品成本,而忽視其它環節和其它方面的成本,其結果是成本信息失真,造成經濟決策失誤和成本失控。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生產成本在企業總費用中的比重已不斷下降,而與產品相關的研究設計、供應、服務、銷售等活動引起的成本將不斷上升;其數額甚至遠遠超過生產成本。
將成本會計與成本管理混合在一起,不能突出成本會計的中心,達不到成本會計的目的,不能明確各部門職責。成本會計不管是包含于財務會計之中還是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本質特征是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的中心只能是成本核算,更具體地說,成本會計的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誰提供成本信息、提供哪些成本信息及成本信息的提供方式問題,成本會計的目標即會計主體在特定歷史時期與環境中對成本會計工作所追求或希望達到的預期境地或標準始終是利用成本信息資料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二)成本會計在實際生產上的應用不到位
長期以來,存在一種認識誤區:就是把成本管理作為財務人員以及少數管理人員的專利,認為成本、效益都應由企業領導和財務負責,而把各車間、部門的職工只看作生產者,導致廣大職工對于成本應該怎樣控制的問題無意也無力過問,造成成本意識淡薄。因此,也造成在生產過程中原料的浪費,一些已經預算好的數據在實際生產中不能準確的體現出來,造成成本預測跟實際數據的誤差等。
二、成本會計涉及到料、工、費的核算
在成本會計核算中料的核算也是起關鍵點。因此,在成本會計核算中采購問題應該得到高度的重視,而許多企業領導、財務人員在核算時卻忽視了這點。
(一)正確地處理材料費用的成本問題
材料費用是將企業的一定時期內耗用的材料,采用一定的方法計入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
材料費用的分配對象: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領用的各種庫存材料,應根據審核后的領料單。限額領料單或領料登記表、退料單,按照材料的用途歸類。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產品領用的材料,應計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科目,輔助生產車間為提品或勞務領用的材料,應計入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科目,生產車間一般耗用領用的材料,應計入“制造費用”科目,企業行政管理部門耗費的材料費用,應計入管理費用;企業銷售部門為銷售產品所耗費的材料費用應計入營業費用.
材料費用分配的方法:指把材料費用計入個消耗對象的方法.1)直接計入,即凡是單一產品領用的材料直接計入該產品成本中,2)間接計入,即對幾種產品共同耗用的各種材料費用,應該選擇適當的標準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計入各種產品成本中.分配間接計入的材料
轉貼于
費用應選擇適當的分配標準.如產品的重量,產量,材料的定額耗用量或定額費用等。
1、重量(體積,產量)比例分配法
材料費用分配率=應分配的材料費用/各種產品的重量(產量,體積)
某產品應分配的材料費用=該產品的重量(產量,體積)*分配率
2、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比例法
某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該種產品實際產量*單位產品材料消耗定額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實際總消耗量/各種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之和
各種產品應分配的材料費用=該產品材料定額消耗量(定額費用)*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二)職工薪酬的會計核算
職工薪酬是企業職工應得的勞動報酬及福利費的總額, 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支出的主要組成部分, 每個企業都不可避免涉及到職工薪酬的會計核算.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總額,包括各種工資;獎金;津貼.企業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記錄在期末按其發生部門、車間進行歸集和分配。基本生產車間生產工人的工資中可直接計入各種產品的直接計入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賬戶;不能直接計入的應按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凡是生產部門為生產管理而發生的人工費用,先計入制造費用中,然后采用一定的分配標準,分配計入產品成本中;凡是企業管理表明發生的人工費用,計入管理費用中。專職銷售機構人員的人工費用,計入營業費用中;企業福利部門發生的人工費用,工資部分由福利費列之。計提的福利費部分由管理費用承擔。
工資、福利費用的分配通常按各種產品的生產工時(實際生產工時或定額工時)比例進行分配公式:工資(福利費)分配率=生產工人工資總額(福利費)/各種產品生產工時(實際或定額)總數
某種產品應分配工資(福利費)=該種產品生產工時(實際或定額)*工資(福利費)分配率
(三)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及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及方法
費用的歸集與分配,應計入產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等都已按成本項目全部集中反映在“基本生產成本”賬及其明細賬的借方。如果產品已經全部完工,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歸集的生產費用之和,就是該種完工產品的成本;如果全部未完工產品成本明細賬歸集的生產費用之和,就是該種產品的成本;如果既有完工產品又有在產品成本明細賬中歸集的生產費用之和,還應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采用適當的分配方法,進行生產費用的分配,以計算完工產品和月末在產品的成本。
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本月完工產品+月末在產品成本
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幾種:
(1)不計在產品成本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
(2)在產品成本按年初固定數計算法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月末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
三、在產品成本按所耗材料費用計算法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費用-月末在產品材料成本
(一)約當產量法
在產品約當產量=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完工程度
某工序在產品完工率=(上工序累積單位產品定額工時+本工序單位產品定額工時*50%)÷單位產品定額工時*100%
某項分配率=(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費用)/(本月完工產品數量+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
完工產品費用=完工產品產量*該項費用分配率
在產品該項費用=在產品約當產量*該項費用分配率
(二)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價法
定額成本計價法,是指月末在產品按定額成本計算,該產品的全部生產費用(月初在產品費用加上本月發生的費用)減去按定額成本計算的月末在產品成本后的余額作為完工產品的成本。
月末在產品成本=月末在產品數量×在產品單位定額成本
完工產品總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生產成本)-月末在產品成本
(三)定額比例法
指產品在完工的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之間的按照兩者的定額消耗量或定額費用比例分配。
四、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在企業管理中重視成本會計
首先:增強成本觀念,提高廣大職工對成本管理的認識。保證成本預測與核算出來的結果能與實際生成相聯系。企業應該高度重視成本會計的,保證成本會計信息的真實,這才有利于經濟決策和成本的控制。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借助于財務軟件計算出更及時更準確的數據。
其次:加強成本理論的研究,提高我國成本會計水平
應本著創新精神、務實態度和嚴謹作風,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同實際工作者密切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從理論高度提煉成功經驗,同時,理論研究應針對我國成本會計實際問題致力于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講究實效,建立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研究對成本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
再次:成本會計工作者應更新觀念,樹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
最后: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抓好采購工作
在成本會計中需要計算的東西比較多,而且方法也比較多,因為它是涉及到料、工、費的核算。因此做好這些核算要先從采購抓起。首先,應該找出哪些是更好的有利于公司成功的關鍵采購目標。先于大處著眼,再落到細節。在決定有利于公司成功的幾個關鍵目標之前,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因素:供貨商品質,交貨及時率,下單到交貨的周期,成交價格,批量折扣,能滿足需求的服務,以及其它反應供貨商的表現方面等。然后,決定幾個對企業成功來說很重要的關鍵目標。這些信息應該用來制定供貨商評估的標準。標準來源于公司對市場的價值定位,也就是公司的戰略基礎。確定公司需要做什么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將引導公司決定實際需要去做什么。這將引導公司思考應該要求公司的供貨商,以便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制定你的供貨商評估標準又將涉及到采購人員評估標準的制定。這一切都是相互聯系的。
通過一個清楚的激勵體系來鏈接所有行動,并對業績的提高和業績目標的實現進行獎勵,而這些業績目標都是來自于公司的關鍵目標。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成本會計組織,提高全員成本意識和素質。為了適
轉貼于
應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必須完善成本會計的組織,建立和健全成本會計規章制度,實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管理成本,使決策層和所有部門、單位都重視成本,人人關心成本,提高全員成本意識和素質。對于成本會計人員來說,除了應具備會計職業道德之外,不僅要懂會計和財務管理,還要懂經營管理,特別是要熟悉生產技術,學會運用價值工程、成本最優化理論和方法;同時還要熟悉并掌握現代成本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學會預測、決策和控制,學會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本人認為:根據成本會計人員職責的要求,我國一些工業企業在成本崗位上要配備成本工程師,以利于成本會計做到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
篇8
一、“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體現
在《會計基礎》和《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對重要性原則的內容老師應該都有提及,但是學生們對此大多數沒有印象。而成本會計教學中前后多處地方都有涉及到該原則,所以可以不斷地強調。所謂重要性原則,是指對于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該單獨設置項目進行重點核算,比如對構成產品成本主要內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應該單列成本項目;如果某種產品所耗燃料、動力成本在成本當中所占比重較大,則在會計科目設置上應單獨設置“燃料”科目,而不是在“原材料”總賬科目下設“燃料”明細科目;在成本項目的設置上也是應增加“燃料與動力”成本項目,而不是并在“直接材料”成本項目。而對于相對比重較小的燃料成本,則不需要也不可以這樣處理。又比如,發生在輔助生產車間的制造費用,如果金額較大,則必須通過“制造費用”賬戶;但是如果金額較小,則可以直接歸集在“輔助生產成本”賬戶,不通過“制造費用”賬戶核算。還有,對于月末在產品成本的計算,如果在產品數量較少、不計算其成本對完工產品成本影響不大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計算月末在產品的成本,這也是重要性原則的體現。凡此種種,還有很多,貫穿前后。這樣不停地反復強調,不僅讓學生完全理解了該原則的內涵,同時也加深了對于成本會計核算內容更深層次的認識,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確區分成本項目和期間費用
這實際上是生產費用按經濟用途的分類。這是成本會計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許多學生在這點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經常容易混淆,會把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因此,在這一點上一定要反復地、不厭其煩地講(現在的中職學生理解能力真的就這樣,老師一定要適應),否則學完了整本書也相當于沒有學。
1. 成本項目:要素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分類而劃分的項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動力、制造費用等。
2. 期間費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三、正確劃分各種費用界限
成本計算實際上就是一個費用的篩選過程,這里面涉及到各種耗費的甄別問題,哪些能夠計入產品成本,哪些不能夠放進去,這是相當嚴肅而慎重的問題,容不得半點紕漏,否則辛辛苦苦計算出來的那個數卻又是不準確的,在實踐中還會因誤導企業的管理決策而出大問題!學生在這個問題上也是顯得相當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斷地講授與提醒。
1. 正確劃分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和非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
2. 在生產經營管理費用中把期間費用剔除,剩下生產費用是可以計入產品成本的。
3. 還要在權責發生制原則下正確劃分各個月份的生產費用。
4. 劃分各種產品的生產費用界限。
5. 劃分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的生產費用的界限。
在前面理論章節中講述這些內容的時候,學生未必能夠理解,更談不上消化。但是在隨后的具體章節中,這個問題也是需要反復地講的。
四、原材料費用的分配
這里首先需要向學生明確的是,企業若只生產一種產品,是不需要進行分配的;當兩種或以上的產品共同耗用材料時,通常可以有兩種分配方法,即定額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額成本法。其實這兩種方法是相通的,只不過分配標準不同,耗用量乘以單價就得到成本。這也是期中考試容易出到的題型,但是有一部分學生會在這里因為有少量的計算而犯怵,進而導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講一些典型的例題,并且趁熱打鐵,讓學生馬上進行課堂訓練,以達到加強、鞏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運用
輔助生產成本在整個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雖然不大,但是也影響著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所以忽視不得。并且從學習內容的角度上看,這里的的確確是一個難點。五種分配方法課堂上講授三種,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經常容易把學生的頭搞大!并且期中考試的計算分析題中,這是必出的內容,分數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學生恐怕十有八九在這里卡了殼,所以這個知識點需要老師多講,學生多練。
“交互分配法”需進行兩次分配:
1. 對內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輔助生產車間分配前的費用及其相互提供勞務的數量為依據進行內部分配。
費用分配率=待分配費用÷輔助生產勞務總量
2. 對外分配。以各輔助生產車間交互分配后的實際費用和外部門耗費的勞務量為依據進行對外分配。
費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實際費用÷非輔助部門耗費勞務總量
這里最關鍵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實際費用”的確定問題,其公式為:
交互分配后的實際費用=交互分配前的費用+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
學生在這點上能否真正理解顯得很重要。這里搞懂了,其它應該沒有大的問題。可以給學生如下思維定勢去理解:
“交互分配轉入的費用”:拿對方的,需要加上,做會計分錄時應該借記;
“交互分配轉出的費用”:給對方的,需要減去,做會計分錄時應該貸記。
如此這般講解,學生就能夠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會計分錄也能夠得心應手地做出來。
六、“制造費用”賬戶的月末余額情形
在《會計基礎》和《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老師對于這個問題應該會提及到,但是并不會講深講透,學生只知道是一個成本類賬戶,月末一般情況下沒有余額,那么到了《成本會計》課程再講述這個問題時,就應該跟學生講盡講全了。在進入該章節的內容之前,先出一道相關的判斷題讓學生思考,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叫學生回答:
A. “制造費用”賬戶月末肯定沒有余額;
B. “制造費用”賬戶月末一般沒有余額,若有,肯定是在借方;
C. “制造費用”賬戶月末一般沒有余額,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現在貸方。
學生們一般不會選A,大多數會選B,但是正確的答案是C。宣布答案時,他們肯定會感到迷惘,并且會有較大的興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時,就可以進入制造費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計劃分配率法”的講授了。通過典型例題的講解,學生們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費用”賬戶的借方登記車間實際發生的制造費用,而貸方是以計劃數分配結轉的,當實際與計劃不一致時,就會出現月末余額。實際數大于計劃數時,余額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會在貸方,表示節約。并且還要讓學生知道,年末需要進行余額的調整,在增加或減少12月份產品成本后,該賬戶肯定就沒有余額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計算月末在產品成本的問題
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成本與本月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四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成本=本月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通過這個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成本+本月發生的生產成本-月末在產品成本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倒擠公式”。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確地計算完工產品成本,就必須正確的計算出月末在產品成本。此時要跟學生強調,那就是產品成本的計算并非目的,最終目的是完工產品成本的確定。接下來就進入另外一個問題:月末在產品成本要不要計算以及怎么計算的問題,中職學校教材一般會提及到兩大類、七種具體方法,即:
(一)不計算月末在產品成本法
這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是那些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的企業,其核心是將當月發生的生產成本,全部由當月的完工產品負擔。
(二)需要計算月末在產品成本
具體有如下六種方法:
1. 固定按照年初在產品成本計算法
2. 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計算法
3. 視同完工產品成本計算法
4. 約當產量法
5. 定額成本法
6. 定額比例法
這六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月末在產品的數量較多,不計算月末在產品成本對于完工產品成本計算的正確性會有影響。而具體采用哪一種,則要視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
篇9
綜合復習與鞏固成本會計課程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會計核算的實際操作能力。
加深對成本會計核算過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為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實習內容:
本次實項內容:
1、各種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2、各種成本基本計算方法(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綜合訓練。
一、生產成本的歸集與分配是基礎部分,它對以后幾章內容有很大作用。
成本歸集與分配過程實際上就是成本計算過程。在本次實習中,我們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對材料費用、職工薪酬、其他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廢品損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七個方面進行了分章做題練習,經過實習我基本能夠對這些費用進行分配。在這些章節中難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題訓練,就能熟練掌握了。可以說這些章的內容不難,學好了這些,以后的部分學習起來就容易了。
在材料費用方面,分配費用比較簡單,比如一批材料為幾種產品共同使用,應根據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額或材料定額費用分配,從而計入各產品成本;人工費用方面,應按成本項目進行歸集,生產工人的計入生產成本,車間管理人員的計入制造費用,廠部管理部門的計入管理費用等,若生產多種產品,應按一定的方法如實際工時進行分配后分別計入各成本項目;輔助生產費用方面,在本次實習中,主要運用交互分配法分配,這里用的方法相對來說難度比前面的大,不過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費用的分配方面,將在生產環節發生的制造費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時比例、定額材料比例,分配計入各有關產品的基本生產成本項目中;廢品損失計算,在核算時,將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和可修復廢品發生的費用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借方,將受到的賠款和廢品殘值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貸方,然后結轉出凈損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的計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項內容,也是很難很重要的部分在實習中我們主要用約當產量法,定額成本法和定額費用分配法來做,在這里我們花費了好多時間。
二、各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綜合運用。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只是講了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業都用這中方法,在實習過程中花費了好幾節課;而分批法是按批別作為計算對象,是一種訂單生產,成本計算期與核算報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慮在產品和完工產品的分配問題;分步法是以生產步驟作為計算對象,適用于大量大批生產,分步法是最難的,分步法分為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分步法實際是品種法的多次應用,最難的部分是要成本還原,學習了這些方法后老師帶著我們對這些方法分別做了綜合訓練。
心得體會:
1、經過四周的實習,讓我真正體會到成本會計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作,它最考驗一個人的耐力與細心,每一個過程都是非常的復雜與繁瑣,所以一定要養成細心做事的習慣;
2、經過實習,使我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和熟悉了現代成本會計核算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加深了我對成本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對成本會計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練,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以前沒有學懂的一些東西,在這個實習過程中我基本把它們弄懂了,可以說這是對我所學知識的復習和深化;
4、實習中以前教我們財務會計的那個老師采用的方法就是讓同學來講,同學講后又親自來給同學講,我認為這種方法很好,它可以鍛煉同學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學的實習,同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來給同學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識。
實習中不足:
1、我們在實習的過程中只是根據實習教材做題訓練,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做一些題,但是沒有到校外企業進行實習,沒有在實際環境下親身實際操作過,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實際東西我們仍然不會做;
2、在實習過程中因為認識上有許多不足,要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真正結合仍需加強訓練,并投入更多的實踐。
實習建議:
1、我希望學校給同學聯系到校外企業進行實習,只是在教室里做題和講題不太好,并且有時會讓同學感覺到很枯燥;
篇10
綜合復習與鞏固成本會計課程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會計核算的實際操作能力。
加深對成本會計核算過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為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實習內容:
本次實項內容:
1.各種成本費用的歸集與分配。
2.各種成本基本計算方法(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綜合訓練。
一、生產成本的歸集與分配是基礎部分,它對以后幾章內容有很大作用。成本歸集與分配過程實際上就是成本計算過程。在本次實習中,我們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對材料費用、職工薪酬、其他費用、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廢品損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七個方面進行了分章做題練習,經過實習我基本能夠對這些費用進行分配。在這些章節中難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題訓練,就能熟練掌握了。可以說這些章的內容不難,學好了這些,以后的部分學習起來就容易了。
在材料費用方面,分配費用比較簡單,比如一批材料為幾種產品共同使用,應根據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額或材料定額費用分配,從而計入各產品成本;人工費用方面,應按成本項目進行歸集,生產工人的計入生產成本,車間管理人員的計入制造費用,廠部管理部門的計入管理費用等,若生產多種產品,應按一定的方法如實際工時進行分配后分別計入各成本項目;輔助生產費用方面,在本次實習中,主要運用交互分配法分配,這里用的方法相對來說難度比前面的大,不過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費用的分配方面,將在生產環節發生的制造費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時比例、定額材料比例,分配計入各有關產品的基本生產成本項目中;廢品損失計算,在核算時,將不可修復廢品的生產成本和可修復廢品發生的費用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借方,將受到的賠款和廢品殘值計入“廢品損失”賬戶的貸方,然后結轉出凈損失;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的計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項內容,也是很難很重要的部分在實習中我們主要用約當產量法,定額成本法和定額費用分配法來做,在這里我們花費了好多時間。
二、各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綜合運用。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只是講了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種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業都用這中方法,在實習過程中花費了好幾節課;而分批法是按批別作為計算對象,是一種訂單生產,成本計算期與核算報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慮在產品和完工產品的分配問題;分步法是以生產步驟作為計算對象,適用于大量大批生產,分步法是最難的,分步法分為逐步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分步法實際是品種法的多次應用,最難的部分是要成本還原,學習了這些方法后老師帶著我們對這些方法分別做了綜合訓練。
心得體會:
1.經過四周的實習,讓我真正體會到成本會計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工作,它最考驗一個人的耐力與細心,每一個過程都是非常的復雜與繁瑣,所以一定要養成細心做事的習慣;
2.經過實習,使我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和熟悉了現代成本會計核算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加深了我對成本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對成本會計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練,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以前沒有學懂的一些東西,在這個實習過程中我基本把它們弄懂了,可以說這是對我所學知識的復習和深化;
4.實習中以前教我們財務會計的那個老師采用的方法就是讓同學來講,同學講后又親自來給同學講,我認為這種方法很好,它可以鍛煉同學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學的實習,同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來給同學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識。
實習中不足:
1.我們在實習的過程中只是根據實習教材做題訓練,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做一些題,但是沒有到校外企業進行實習,沒有在實際環境下親身實際操作過,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實際東西我們仍然不會做;
2.在實習過程中因為認識上有許多不足,要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真正結合仍需加強訓練,并投入更多的實踐。
實習建議:
1.我希望學校給同學聯系到校外企業進行實習,只是在教室里做題和講題不太好,并且有時會讓同學感覺到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