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22 16:3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麥種植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S51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130-01
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于玉米。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饅頭、油餅、包子等食物;發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
阿勒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北部。地處東經85°31′37″-91°1′15″,北緯44°59′35″-49°10′45″之間。年平均氣溫僅4℃,屬于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無霜期平均為151天,非常適合種植春小麥。阿勒泰地區種植春小麥共經歷7個生育期,生育期天數共經歷95~135天。
一、種子準備
1.選用良種:合理調配品種,實行規模化種植。實行品種布局區域化、種植面積規模化、生產技術標準化,提高小麥質量安全水平。
2.種子精選:精選質量應還到:分級標準二級以上,即純度99%,凈度98%,發芽率90%以上,種子含水量不超過13.5%。
3.播前種子處理: (1)曬種 (2)種子包衣: 3%敵委丹種子量的0.15~0.2%+硼砂種子量的0.3%+水種子量的2%濕拌種。拌種后悶種5~7天播種。
二、選地、輪作與整地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1.選地:小麥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多數土壤都能種小麥。最適宜的土壤是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營養充分、通氣良好的土壤
2.輪作:小麥較耐連作,但不宜超過兩年,多年連作會使雜草泛濫、病蟲加重而減產。適宜的前茬為大豆、玉米、馬鈴薯等。
3.耕整地:(1)耕翻:伏、秋深耕18~22cm,耕透、耙透、土壤細碎、地面平整、上虛下實,墑情良好。(2)耙茬整地:前茬有深耕基礎的地塊,可實行秋耙茬,用圓盤耙帶耢子對角線耙耢復式作業,耙茬深度12~15cm。(3)春整地:翻后整地一般在春、秋季進行。對于秋整地質量差或秋耕未耙地的,在早春化凍3~4cm時及時耙地耢平,春季盡量減少翻動土層,減少跑墑。
三、基肥施用
每667m2小麥子粒500kg,需要純氮15~17.5kg,五氧化二磷7.5~10kg,氧化鉀15~20kg。 結合整地施足底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加部分化肥。基肥施用總需氮肥的30~50%,磷和鉀肥的全部作底肥。翻埋到土壤中,混拌均勻。
四、適期播種
當日均溫在0~2℃,表土解凍5~7cm時,可抓住冷尾暖頭、搶墑播種。春小麥適播期一般在4月5日~4月25日。
五、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原則:(1)以放穗為主,爭取適當少量的分蘗;(2)瘦地宜密,肥地宜稀;(3)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4)低產變高產宜密,高產再高產宜稀。根據品種、地力、播期和播種方式確定。一般667m2 40萬~45萬基本苗。
六、播種量
目前生產上機械播種采用的種植方式主要為7.5cm、15cm單條播和30cm雙條播(22.5+7.5cm)。播種量的計算,依據“四定”原則:以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 一般每667m2 用種量20kg~22.5kg。播種量(kg/hm2)=[公頃計劃保苗數×千粒重(g)×10-6]÷[發芽率%×清潔率%×(1-田間損失率%)] 田間損失率一般按15%計算,保苗不好的地塊按20%計算。
七、提高播種質量
1.機播作業質量要求:播行直(50米內偏差不超過5cm);下籽勻、播深一致(播深以鎮壓后不超過3~4cm為宜)、覆土均勻。
2.播種質量檢查:(1)播量檢查:計劃米間粒數=計劃播種量(kg/hm2)×行距(cm)÷千粒重(g)×凈度(%)。(2)播深檢查:檢查3~5點,每點3~5行,求出平均播深。(3)播行直線度檢查:用測繩沿播種機行走輪印中心線拉直,測量左右偏差程度。
八、小麥田間管理
1.補種,疏苗補栽
2.葉前浸種催芽補種或三葉期補栽。
3.壓青苗作用:一是提墑保墑;二是蹲苗壯稈。 壓青苗原則采用“三壓三不壓”。壓青苗時期: 2.5~3葉期進行,最好在3葉期壓苗最好,最晚要在拔節期前壓。
九、合理追肥
1.早追三葉肥。在麥苗二葉一心(三葉期)時追施,以N素化肥為主,以促進分蘗與穗分化同步進行。分蘗肥占總追肥的70~75%,追施尿素一般在110~150kg。弱苗先施,旺苗后施。施肥后,配合灌水。方法是用播種機將肥料播在行間3~5cm土層下。
2.補施拔節肥、孕穗肥。拔節期、孕穗期依據苗情差異,可撒施化肥,肥量占不超過總追肥的30%。旺苗可不施。
3.開花至成熟期根外葉面噴肥。用N、P、K化肥配合施用。1.5%~2 %尿素溶液1000~1500 Kg/hm2; 0.2%~0.4 %磷酸二氫鉀溶液1000~1500 Kg/hm2 。
十、合理灌水
1.灌溉原則:“三看”(看天、看地、看苗)、“兩適”(適時、適量)。
2.灌溉方法:畦灌、溝灌、噴灌、滴灌。
3.早灌三葉水、巧灌拔節水、灌足孕穗水、灌好抽穗揚花水、灌漿水和麥黃水。
十一、化學除草 雙子葉雜草可用2、4―D丁酯于小麥分蘗盛期時噴施。
十二、噴生長調節劑 可用矮壯素、壯豐安等,于小麥分蘗期末期至拔節初期,每隔5~7天,連噴1~2次。能防治病蟲害及時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蚜蟲和黏蟲等。
十三、聯合收獲 用谷物聯合收割機在小麥田中一次完成收割、脫粒、清選等工序的方法。損失率不得超過3%,破碎率和壓扁率不超過1%,清潔率不低于95%。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0-142-01
伴隨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對小麥種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在小麥種植方面,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小麥產量的提高,例如,用戶防治意識淡薄、技術水平落后和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等。因此,為有效提高小麥產量,用戶應掌握先進的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小麥種植技術
(一)進一步優化耕作方式
合理的耕作方式對提升小麥的種植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優化小麥種植土壤的肥沃性,要求不能多年使用同一塊土地進行同一種小麥的種植,這樣會減少土壤對小麥的營養的補充,導致小麥生長的養分大量流失。因此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懂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合理選擇和處理種子
麥種的選擇無疑是種植小麥最重要的環節,關系到小麥的產量。在選擇麥種的過程中要對小麥的品種進行選擇,擇取抗病能力較強,并且產量和品質都上等的小麥;應該對小麥種植地區的土壤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確定是種植冬小麥還是春小麥;在進行種子篩選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粒大飽滿,并且純度較高的種子,為小麥的優質高產奠定基礎。
(三)科學施肥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分,而土壤所供應的營養成分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施肥對提升小麥的產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麥的種植之前為了保證種子的成活率要先施加遲效性的底肥同時在播種時增加一些底肥能夠更好的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
(四)合理灌溉
無論是人類,動物還是植物都離不開水分的滋養。小麥亦是如此,科學的灌溉技術不但能夠促進小麥的優質高產,更能夠節約成本資金,節省人力物力的付出。目前我國小麥的種植灌溉技術有畦灌、溝灌、和噴灌。其中噴灌在近年來比較流行,因為它具有省水、灌溉均勻、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結構的特點。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
(一)實施藥劑拌種
在小麥播種過程中,用戶可以將具有殺蟲性質的藥劑和種子進行攪拌,能夠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用戶在選擇藥劑的過程中,應明確藥劑的作用和劑量,盡量選擇一些對小麥種子沒有副作用的藥劑,以免影響種子的正常發育。現階段,對小麥沒有副作用的藥劑是EC乳油,有很強的防病蟲害能力,在小麥播種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二)強化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返青階段,用戶應積極防治吸漿蟲、紋枯病等病蟲害。紋枯病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進程。在防治紋枯病的過程中,用戶可以將紋枯凈可濕性粉劑、三唑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與水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小麥的莖基部進行噴射。在防治吸漿蟲過程中,用戶應當利用甲基異柳磷乳油與土進行攪拌,以有效防止吸漿蟲帶來的危害。
(三)抽穗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在孕穗期與揚花期階段,應將防治的重點放在麥蜘蛛、赤霉病、銹病等方面上。在防治麥蜘蛛的過程中,應采用蟲螨克乳油;在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過程中,應定期進行觀察,當病害達到一定程度時,為防止其大肆傳播,應采用三唑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進而有效防治抽穗期間的病蟲害。
(四)灌漿期病蟲害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灌漿階段,是病蟲害的高發期,是小麥整個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因此,用戶應重點防治銹病、白粉病和麥穗蚜。在防治麥穗蚜過程中,用戶可以采用靈乳油和輝豐菊酯乳油進行防治,在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過程中,用戶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防治。靈乳油和輝豐菊酯乳油還能有效預防小麥葉枯病。
(五)春季強化病蟲害防治及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
春季是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期。在春季,用戶能否有效防治病蟲害,將直接影響小麥的整個生長期。春季是小麥的返青階段,經常會出現低溫、陰雨狀況,極易發生根腐病、白粉病、紋枯病。所以,在春季,應及時防治小麥病蟲害,如果發現有害蟲存在,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解決對策,以免病蟲害不斷蔓延,進而確保小麥的正常生長。
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季節的變化,并且熟悉和了解季節性的病蟲災害,對于季節性的病蟲害,用戶應依據季節變化特點,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而確保小麥產量的穩固提升。近年來,綠色農業這一理念逐漸滲透到農業生產領域,農作物中對化學藥劑的用量多少逐漸成為農作物綠色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傳統的一味的使用化學藥劑是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潮流的,也不被人們所看好。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的采取新的病蟲防治方法為綠色農業增加新的力量。要合理的安排播種時間,盡量選擇不在病蟲高發期進行播種;還要及時的除草,這樣不利于病蟲的滋生和蔓延;我們還可以采用純天然的物理方法進行去除害蟲,比如在不傷害莊稼的前提下可以多放置害蟲的天敵在田間。
三、結語
多年來,小麥一直是關系農民增收的重要大田作物,更是人民喜愛的面食的重要原料。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技術的提高才能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有顯著的提高,從而增加經濟利益。那么我們就要積極主動的采取科學的種植方法,并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做好病蟲的防預工作,使小麥健康的生長,保證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葉華江.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北京農業,2014(6).
篇3
[關鍵詞] 小麥種植 機械化種植 種植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193-01
當前,隨著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小麥種植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機械化種植技術把以前人工種植小麥過程中的松土、施肥、播種、除草等一系列需要人力勞作的任務都能很好、全面地完成,且機械化勞作過程比人力勞作有效,更加有利于小麥的種植、生產,促進小麥增收。同時,經過機械翻松的土壤,更方便小麥吸收土壤的營養,穩固小麥的根,使得小麥根部能夠扎入土層深部,加強小麥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增強小麥對水的吸收和儲備能力,以便更好地利于小麥生長。但是,盡管機械化種植技術為小麥種植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可從整體上來看,機械化種植技術也存在多方面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嚴格對待,同時采取相關解決措施,以便更好地處理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關于小麥種植機械化的優點
利于增長土壤的適耕期。小麥的播種必須在一定的時期內及時播種完成,才能使得小麥的播種取得良好效果,因為如果沒有在一定時間內及時播種,就會嚴重地影響到小麥的種植。同時,在小麥種植技術應用以前小麥種植地的土壤的適耕期十分短,且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小麥的播種、種植經常不能及時的完成。但隨著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一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大大縮短了小麥播種的時間,也方便小麥能夠及時種植,從而更好地增加小麥的產量,以便更好地保障小麥種植戶的利益;減少人力、物力的耗費。利用機械化技術來對小麥進行種植,能夠減少人力、物力資源的耗費,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也能夠更好地提高小麥種植的效率,使小麥種植戶在農忙時不用再擔心人力的不足,能夠安心地種植小麥。
2 小麥種植機械化的應用
隨著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的小麥種植業也有了巨大的發展,小麥種植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對于擁有廣袤土地的小麥種植戶來說,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的應用,為他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對平原地區的種植戶來說,機械化種植技術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成本,提高了小麥的產量,而小麥的增收也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處于我國中原地區的河南,也是我國的糧食種植大省。同時,河南省地勢平坦,屬于平原地區,對于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應用極為有利。并且,河南是我國的人口大國,較多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是極大的,而機械化的種植技術能夠提高小麥種植的效率,促進小麥增產,從而更好地滿足當地人口對于糧食的需求。同時,高產的小麥還能夠為當地小麥種植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 關于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
采用機械化技術種植小麥,總體上來說是為種植戶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1、機械化技術種植小麥存在的問題。第一,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在施肥時,會影響到小麥對肥料的吸收效果,使得在人力耕作條件下同等的肥料在應用于機械化技術時,造成小麥肥料養分的不足。因為在機械化種植技術下進行施肥時,還有部分肥料會存留在土壤的表面,而小麥對其也不能吸收,這一部分肥料就浪費掉了,且小麥的養分也不足,不利于小麥的生長;第二,采用機械化種植技術下的土壤,土質一般比較疏松,因此,在播種時,就會使得播種者不能很好地把握播種深淺,就會出現一些小麥播種深一些小麥播種淺的情況;第三,土壤壟溝出現較快。采用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土地,因土質比較疏松,而在播種后對土壤的鎮壓不太到位,就會導致土壤的壟溝出現較快。而壟溝的出現,對于小麥的生長是極為不利的,它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并且,在干旱時,壟溝不利于小麥根部儲水,會降低小麥的抗旱能力;2、關于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第一、加大對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優化。我國對農業方面的科研者一定要積極地對機械化種植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研究出性能更加優良的機器,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利于提高我國小麥的產量,為我國小麥種植戶帶來良好地效益。同時,更好地便于肥料的施行,使得小麥能夠充分地吸收肥料的養分;第二,加大對耕作者的培訓,提高他們對播種機械的操作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機械種植技術,便于他們更好地把握播種的深淺,從而利于小麥的種植效率;第三,把深耕技術與機械化種植技術結合起來,及時對土壤進行鎮壓。小麥種植戶在采用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結合深耕技術,在對土壤進行疏松后,一定要及時地對土壤進行鎮壓,并要鎮壓到位,不能敷衍進行,一定要嚴格對待土壤鎮壓問題。因為經過機械化種植技術疏松過的土壤,土質較為疏松,必須要及時、穩固地對土壤進行鎮壓,才能利于小麥的生根發育,增強他們的儲水能力,以便于在干旱時小麥能夠儲備有充分的水分來度過干旱。
篇4
[關鍵詞] 小麥 套種 西瓜 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8-0054-01
一、山東省東明縣地理氣候
東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是黃河入魯的第一縣,東臨菏澤市,東南與曹縣搭界,南與河南省蘭考縣接壤,西北與河南省長垣縣、濮陽市毗鄰,緣黃河北流之勢,當豫魯兩省之交,素有“三省通衢”之稱。是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武術之鄉、書法之鄉。
東明縣全境為黃河沖積平原,屬于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溫差別明顯。春天溫和干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溫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瑞雪。年降水量650毫米,光熱資源充足,全年日照時數2639小時,其中4-6月為780小時,7-9月為669小時,可滿足一年兩熟或三種三收的農業耕作。年平均氣溫13.7℃,極端最高42.2℃,極端最低-15℃。≥10℃積溫4440.9℃,年平均氣溫大于0℃積溫5100℃。初霜期約在10月20日,終霜期4月2日前后,無霜期200天左右。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平土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水利資源豐富,水質條件好,適宜小麥、玉米、、花生、瓜果、林木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二、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技術
西瓜是夏季人們解渴消暑的必備瓜果之一,隨著種植西瓜對于人們經濟效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西瓜種植方式相繼出現,小麥套種西瓜的種植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山東省東明縣,針對該地的獨立環境特征,具體實施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技術。
1.選擇精良的西瓜品種
優良的品種對于西瓜的高產是尤為重要的,在小麥套種西瓜的種植中,由于當時的時期正是夏季高溫季節,雨水多,也正是病蟲害高發的時期,因此在選種上,應該抗高溫、抗病蟲害較強的優質西瓜種子,在東明縣“豐收2號”、“章優王子”、“黑美人”“齊紅”“汴雜7號”等品種都比較適合在小麥田中套種。
2.適時播種,培育西瓜壯苗
首先要對西瓜的種植進行催芽,用溫度約為50度左右的水先燙一下西瓜種子,然后再把西瓜種子放于30度左右的水中浸泡3小時左右,然后將西瓜種子從水中撈出,去掉外皮,放置于毛巾等通風條件好包裹物種包好,然后等到發芽。待西瓜種子發出0.5cm左右的幼芽時即可。然后進行小麥套種西瓜播種,播種西瓜,要選擇避風向陽,排水條件較好的地段,做好播種前的準備,澆水、施肥,然后栽種西瓜植株,并采用地膜覆蓋的方法,促進西瓜植株的快速長成,盡快出苗。最后,在出苗的時候,要加強管理。出苗時一定要注意通風。盡量保持白天溫度24度左右,夜間溫度在16度左右,以保證幼苗的生長。同時在5月份,根據天氣的溫度實際情況,及時為西瓜幼苗撤掉薄膜,促進幼苗的生長,為苗子的種植做好準備。
3.適時種植西瓜壯苗
在山東省東明縣,套種西瓜應該選擇于5月中旬,選擇天氣陰雨或者在晴天下午的時候,將西瓜的壯苗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定植的穴內,用水澆頭,然后封土。在與小麥套種的過程中,注意施肥,注意小麥與西瓜植株之間的距離,保證兩者之間相互扶持,共同生長。
4.加強小麥套種西瓜的田間管理
對于套種的田間管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小麥套種西瓜的田地中,首先我們根據作物的生長需要,注意科學澆水。西瓜比較耐旱,須水量澆水,尤其在幼苗時期,對水的需求量較少,要根據天氣的實際情況,對小麥和西瓜田地適度澆水,保證良種作物的正常生長即可;其次應該合理使用基肥,由于是套種,小麥種植過程中已經使用了基肥,但是要想使良種作物能夠齊頭并進的生長,在種植西瓜的時候,也要使用基肥。麥套的西瓜正處于高溫時期,生長發育較快,因此應該在使用基肥的同時,注意氮磷鉀復合肥的使用,保證植株的生長,促進西瓜的果品良好。應該做好整枝除蔓和人工授粉的工作。西瓜作為一種枝蔓比較發達的作物,為保證西瓜植株的營養吸收,要對西瓜植株進行整枝除蔓,除了主蔓外,在西瓜植株莖部3-5個葉的地方,留一個供主蔓營養的側蔓,其他的枝蔓需去掉,以保證西瓜植株的營養吸收。同時,西瓜在授粉時期,緊靠昆蟲的授粉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小麥套種的西瓜地中,昆蟲活動相對困難些,所以需要人工授粉,以保證西瓜的高產。
5.做好墊瓜、翻瓜工作
墊瓜、翻瓜工作對于西瓜的生長也是尤其重要的,通過這一墊、一翻,能夠保證西瓜果實更好的成長。西瓜長出拳頭大小的果實時,更加需要認真的管理。首先,在西瓜果實下部整成斜坡式的小臺子,將瓜藤順直的放在上面,7月份是雨季,田間應挖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防治水浸泡西瓜腐爛。如果在雨天,一定要在西瓜與地面之間墊上一層草圈,以免西瓜果實被蟲子咬爛或者因地面過于潮濕而導致果實的腐爛。同時在果實定個以后,每隔幾天,就要對其進行翻個,使果實比較圓整,色澤附著比較均勻。
三、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種植技術積極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小麥套種西瓜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種植技術的推廣,一方面能夠節能資源的空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提高糧區經濟效益,保證田地的整體效益。這一技術的推廣,對于我國農業生產,經濟作物生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四、結語
我國現有的作物種植實際情況決定了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種植技術的重要性,它能夠在節省資源的情況下,保證最大的經濟效益。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作物種植工作經驗,根據山東省東明縣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于該縣如何進行小麥套種西瓜高產栽培種植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論證,并提出了切實的舉措,相信對于該地小麥套種西瓜技術有所幫助,同時對于我國土地耕種技術也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曲鳳翔,王兆宇.小麥套種西瓜雙受益[J]農村天地. 2001-06-15.
篇5
關鍵詞 小麥;種植;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6-0046-01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小麥的種植面積也在迅速擴大,在小麥的生產過程中,科學種植,不斷提高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該文針對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詳細的闡述,以為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提供參考。
1 播前管理
首先選擇適合當地種植條件、抗逆性強、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主要預防黑穗病和地下害蟲[1]。其次是土壤處理。播種前宜將除草劑施于地表;采用機械耕地、耙地,保證土地平整,上虛下實,結構良好;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施有機肥30~60 t/hm2,氮、磷、鉀肥占總肥量的60%。前茬作物收獲前7~15 d及時灌水增墑,提高出苗率。
2 播種管理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在最適播期進行播種;種植方式可采用寬窄行,即寬行17 cm、窄行8 cm;膜側種植寬帶60 cm為一壟,壟寬36 cm,壟間距24 cm。播量一般在330~375 kg/hm2,晚播品種要適當增加播種量[2]。為提高出苗率,播種時要保證深度一致,下種均勻。
3 田間管理
3.1 冬水
越冬前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漏水嚴重可適當補灌。切忌冰層蓋苗。
3.2 越冬防護
在越冬期防止牲畜啃吃、侵害幼苗。
3.3 鎮壓保墑
一般12月下旬土壤封凍后及時打碾,彌合裂縫,保溫防凍。次年2月上旬返青前后進行1~2次打碾提墑,促進返青。
3.4 追肥
根據小麥需肥規律分階段多次進行,播種后追肥;長勢較弱的越冬群體需要冬季追肥;返青期群體偏小的麥苗需要春季追肥;拔節前結合灌水追施尿素;孕穗期需追肥,可采用葉面施肥[3]。
3.5 合理排灌
分階段多次進行。未進行壓冬水的小麥,需及時澆返青水;未進行返青水的小麥,拔節期需及時澆水,4月上中旬及小麥孕穗期早灌頭水,適時管好抽穗水、麥黃水[4]。忌大水漫灌,以免出現倒伏或貪青晚熟的現象而導致減產。
3.6 防治病蟲害
小麥常見病害主要有小麥白粉病、條銹病、赤霉病、黑穗病、紋枯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麥紅蜘蛛、吸漿蟲、黏蟲等。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抑制小麥病蟲草害。盡可能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化學農藥,禁止施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
3.6.1 農業防治。即根據農業生態系統中昆蟲、作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采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技術使生態系統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不利于害蟲發生發展,或者直接抑制害蟲的種群數量。簡而言之,即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管理、栽培措施等防治害蟲的方法。例如,適時播種,有效減輕小麥銹病和紋枯病的發生;適時進行中耕除草,減少自生麥苗;秋播前,減少越夏菌源,減輕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的發生;合理施肥與灌溉提高抗逆能力等。農業防治雖然見效慢,但持效期長,而且省工經濟,還不污染環境,不易產生抗藥性。
3.6.2 物理防治。即不用化學農藥直接殺害或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物理防治手段包括: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人為捕捉或者設置障礙防止害蟲蔓延;結合害蟲的一些特性如趨黃性、趨味性、趨光性等,對害蟲進行誘殺。
3.6.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對人無害,無污染,不形成抗性。主要方法是以蟲治蟲,小麥病蟲害種類很多,同時病蟲害的天敵種類也繁多。應對病蟲害,向麥田引進天敵,保護和利用天敵,維持生物物種平衡,達到加強防治小麥蟲害,并保證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目的。
3.6.4 化學防治。盡可能避免使用高劇毒、高殘留的農藥;盡量使用生態化學制劑,如50%辛硫磷乳油拌種,可防治蠐螬、金針蟲。抽穗前,或小麥銹病病發率達5%時,或小麥白粉病病發率達10%時,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小麥蚜蟲發生時,用40% J樂果乳油1 500 g/hm2對水稀釋后噴霧。使用生態化學制劑,污染少,對小麥生長無太多影響,是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必然趨勢。
4 后期管理
抽穗到成熟稱為生育后期,包括抽穗、開花、授粉、籽粒形成與灌漿等,是形成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嚴重發生時期,要根據后期的生育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小麥成熟末期進行收獲。
5 參考文獻
[1] 周增蓮.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0(16):228.
[2] 周有印,謝付振.農業結構調整下的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J].吉林農業,2010(8):253.
篇6
選擇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種植小麥。耕層厚度>20cm,土壤有機質≥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150mg/kg。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耕深20cm左右,并耙透耙勻,做到上虛下實,以利種子萌發和根系生長。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干細土150~225kg隨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蟲。
2.選用良種
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3.種子的處理
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后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鑒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4.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5.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厘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6.合理密植、提高播種質量
前茬是水稻田,水稻收獲后要及時翻耕炕土,整好待播地,適墑播種,淺播勻種,確保一播全苗。理好溝渠,合理密植,播種形式統一為條播,以3米開墑,播幅為20M,幅距為30M,基本苗在16-18萬,保證每畝莖蘗數在30-35萬,有效穗24-26萬。
7.田間管理
7.1苗期與分蘗期
小麥出苗至分蘗期是以生長葉片、根系、分蘗為主的時期,小麥出苗后及時疏苗,確保苗全、苗勻,若遇干旱應及時澆水,確保小麥早扎根,早分蘗,形成壯苗,增強小麥抗寒能力。對長勢偏弱的小麥田,在越冬期應補施分蘗肥,可施有機肥30~45m3/hm2或尿素75~100kg/hm2,未施肥或施肥少的田塊,春季追肥應適當提前,在返青期施尿素60~75kg/hm2,以促進發根及分蘗。
7.2拔節期
小麥生育后期,應重施氮肥,可施尿素150~200kg/hm2,若干旱結合灌溉施肥效果更佳,對群體較大、苗情偏旺的應適當延遲到拔節后期至旗葉露尖進行施肥,施肥量適當減少。對于生長過旺的田塊,可用600mL/hm2壯豐胺對水450kg/hm2進行葉面噴施,可結合化學除草進行,也可用多效唑或肋壯素等。
7.3后期
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可用1%~2%尿素溶液進行葉面噴施,對缺磷鉀田塊可加噴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
7.4化學除草
7.4.1除草劑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防除單子葉禾本科雜草,多采用驃馬、驃靈、拉索、異丙隆、麥草靈等;雜草較多的田塊,可以將丁草胺與氟樂靈混用;闊葉雜草較多的麥田,多采用巨星、使它隆、苯黃隆、好事達、闊草清等;單子葉與闊葉雜草混生的田塊,可采用異綠隆、麥草星等除草劑。
7.4.2除草劑的應用
就溫度而言,麥田除草應以頭水后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為好;就作物苗情而言,宜早宜小。一般在小麥2~3片真葉、雜草2~3片葉時施用。除草劑的用量為:6.9%驃馬乳油750mL/hm2、75%巨星干懸劑15.0~22.5g/hm2、10%苯黃隆可濕性粉劑225g/hm2,以上藥劑均按說明對水噴霧。
7.4.3綜合防治,提高防效
一是選凈度高、含雜草種子少的麥種。二是對草害重的田塊實行輪作換茬。三是對田埂、溝邊惡性雜草多的地方,定向噴施農達、克無蹤等,凈化麥田周圍環境。四是土壤墑情差的,適量加大施藥量。五是對土質較沙的田塊不宜過量施用除草劑。六是當氣溫低于10℃時應停止施用除草劑。
8.小麥病蟲害防治
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是小麥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叢矮病、黃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擴展高峰期,也是為害盛期。此期是麥蜘蛛、地下害蟲和雜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個關鍵環節。小麥返青至拔節期主要病蟲的防治指標:紋枯病為病株率15%~20%,地下害蟲為麥苗被害率3%,麥蜘蛛為每米單行600頭。防治全蝕病可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250~3000g/hm2對水900L/hm2,返青期順壟噴灑;防治紋枯病可用5%井岡霉素2250~3000mL/hm2對水1125~1500kg/hm2噴麥莖基部防治,間隔10~15d再噴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濕性粉劑進行藥劑防治;防治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嘖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9.收獲期管理
9.1澆好麥黃水
小麥蠟熟后,適宜的水分供應能延長功能葉壽命,增強光合產物的積累和運轉,特別是少雨條件下澆好麥黃水還可防止后期干熱風害,提高千粒重。據調查,適澆麥黃水可增產1成左右。麥黃水要在小麥落黃后澆,以防造成貪青晚熟。此時小麥穗頭較重,澆水后遇大風易產生倒伏,應注意天氣預報,掌握在澆后10~12h內沒有4~5級以上大風,同時澆水量要小。
篇7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是我國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變,小麥種植密度增加,肥水條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稈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小麥病蟲呈加重危害的趨勢。加上氣候變暖,連續出現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間降雨不平衡,南澇北旱的情況頻頻發生等,致使病蟲發生情況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做好小麥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冬小麥中后期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是指小麥的返青拔節期、抽穗揚花期、灌漿期三個時期,這三個階段的主要生育特點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快速生長的時期;是決定小麥畝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以預防為主,以治病、治蟲為輔。在防治過程中提倡綜合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使小麥生產達到無公害綠色食品的標準。
一、返青拔節期
重點防治紋枯病、全蝕病、紅蜘蛛、地下蟲。麥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策略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要從麥田生態系出發,創造有利于小麥生長,不利于病蟲繁殖的環境條件,以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為主,輔以其它防治措施進行協調的防治。
1.病害
紋枯病防治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培養地力,合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無機氮肥。防止田間郁蔽,避免倒伏,可明顯減輕病害。要因地制宜確定適宜的播期,以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當紋枯病病株率15%以上時,每畝用15%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25%多病寧、3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對水40kg~50kg,可兼治白粉病、銹病。藥液要盡量噴灑在麥株基部,以提高藥效。全蝕病于返青拔節期每畝用蝕敵粉100g,或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100g,兌水40~60kg,灌于小麥根基部。
2.蟲害
紅蜘蛛防治方法用40%氧化樂果2000倍液噴霧。或者用速螨酮、牽牛星、掃螨凈等農藥按規定用量稀釋噴霧防治。地下蟲蠐螬、金針蟲和螻蛄分布廣,種群密度大,為害嚴重。要精耕細作、深耕多耙,適時澆水,施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可減輕以下害蟲的為害。對蟲口密度大,常年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用50%辛硫酸、40%甲基異柳磷乳油0.5kg~0.6kg,對細土25kg~30kg制成毒土,均勻撒施于地面,隨即耕翻入土中。作物生長期可順垅撒施或噴施,并結合中耕淺鋤混入土中。在螻蛄為主的地區,也可使用毒餌誘殺。將麥麩、花生餅糝或玉米糝等炒香,用50%甲胺磷、40%甲基異柳磷乳油等,按餌料的1%藥量和10%水量稀釋后拌入,制成毒餌,于傍晚順垅撒施,每畝用毒餌1.5kg~2kg。不僅對螻蛄誘殺效果良好,而且還可兼治蟋蟀、土蝗等。粘蟲目前防治粘蟲效果較好的常用藥劑較多,如敵百蟲、敵敵畏、辛硫磷、溴氰菊酯、殺滅菊酯等。防治麥田第一代粘蟲應掌握在幼蟲2齡~3齡盛期;防治麥套玉米第二代粘蟲應掌握在幼蟲1齡~2齡盛期噴藥。
二、抽穗揚花期
早控條銹病、白粉病,重點防治吸漿蟲,預防赤霉病。主要防治指標是麥蚜百穗500頭,1代粘蟲每平方米25頭,吸漿蟲蛹期每樣方(10cm×10cm×20cm)5頭、成蟲期10~25頭,條銹病病葉率為2%~5%,葉銹病病葉率為5%~10%,白粉病病葉率為10%。
1.病害
小麥穗期是條銹病、葉銹病、葉枯病、赤霉病和穎枯病等多種病蟲害集中發生期,此期也是小麥最終形成產量的時期,一旦發生病害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條銹病發生程度隨早春氣候的適宜程度而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種的變化,部分品種抗銹性喪失,存在著大面積流行的危險。小麥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孢子隨氣流傳播到感病品種的植株上后,以危害葉片為主,發病癥狀以葉片正面較為明顯,葉鞘、莖稈和穗部也受害。受害葉片初期形成灰白色小霉點,后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絨狀霉斑,嚴重時霉斑相互連成一片,以至覆蓋全葉,以后逐漸變為灰色,最后呈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點。合理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當病葉率達到10%時,每畝可用20%的粉銹寧乳劑50mL,或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g,對水60~80kg進行噴霧防治。赤霉病是典型的季節型病害,要以預防為主,穗期如遇連陰天氣,在小麥揚花后要及時噴藥預防。3月底左右,便可抽穗開花,直至灌漿成熟之際,均可感染赤霉病,使穗粒和芒上均出現淺紅色或桔黃色的斑點,便是赤霉病。4-5月,如雨水多、濕度大,則會加劇該病的發生和惡化。要徹底搞好三溝配套到位,務使明水能排,暗漬能濾,保證雨住田干,消滅病害發生的生態條件。每畝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多菌靈膠懸劑80g兌水40kg噴霧,若噴藥后24h遇雨應及時補噴。種植高感品種的麥田,應酣隋噴藥2~3次。
2.蟲害
常年以麥蚜發生面積最大,為害最重;防治麥蚜每畝用10%掃螨凈20g,或10%11比蟲啉20g兌水40kg噴霧;小麥吸漿蟲雖然是在穗期為害的害蟲,是小麥上的毀滅性害蟲。防治適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為了提高防治效果,應在蛹期適時開展防治,可采用毒土熏蒸的防治措施,即每畝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250mL,或1%林丹粉和細沙土20~30kg拌勻,均勻撒施于麥田,然后淺鋤,施后澆水防治效果會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或防治不及時,在成蟲期防治可在田間小麥70%左右抽穗時,每畝用40%毒死蜱乳油50~75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60mL兌水40~60kg噴霧防治。可用1.6%阿維菌素6000~8000倍噴灑,防治麥葉峰。
三、灌漿期
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危害的高峰期,必須做到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混合施用,進行一噴三防,提高小麥抗旱、抗倒伏能力,預防干熱風。重點控制麥蚜,兼治銹病、白粉病和葉枯病。
1.病害
小麥白粉病、銹病、蚜蟲等病蟲害混合發生區,可采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分別計量,混合噴藥,進行綜合防治。每畝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g,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60g,或25%丙環唑乳油30~35g加10%11比蟲啉可濕l生粉劑20g,或40%毒死蜱乳油50~75mLE水40kg噴霧。
2.蟲害
穗期重點防治蚜蟲。在蚜蟲盛發期,噴施10%11比蟲啉可濕性粉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對天敵安全的農藥,效果顯著。不得在穗期使用有機磷等高毒農藥防治穗蚜。在天敵單位與蚜量的比值超過200以上方可施藥防治,低于150可暫時不防治,以發揮天敵的控蚜作用。
篇8
[關鍵詞] 種植 小麥 高產栽培 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168-02
小麥是石登鄉主要作物糧食之一,種植面積13000畝,用它來做面飼料和釀酒,酒渣可以做飼料,受到廣大老百姓的青睞,我在2002至2005年間大竹箐村陂大坡組種植小麥E33新品種繁育基地示范樣板為例,針對我鄉小麥生產季節干旱缺水這一關鍵,探討配套技術增產原理。
近幾年來,我鄉小麥減產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從2008年以來, 小麥在生育期間,經常出現不利于其生育的前期干旱,后期高溫雨澇,抽穗期多風雨等天氣,即不利于小麥穗分化,又不利于小麥后期灌漿,同時,也容易引發小麥葉部和穗部病害,大風雨還易導致小麥倒伏。由于有些田地坡度大,沒有具備灌溉條件等因素,只能“靠天吃飯”,麥苗出現遲長,這樣小麥收成低或有些糧農幾乎顆粒無收的局面;二是糧農總體科技含量低,從而無法達到高產的目標產量。
1 播前準備
1.1 選地:選擇地勢平坦、坡降小、冬季積雪穩定、麥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塊,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壤土或沙壤土,前薦作物:為油菜、豆科作物、綠肥等。
1.2 澆足底墑水:澆足底墑水足墑下種是確保苗全苗壯的重要增產措施,有水澆條件的地塊一定要澆足底墑水,要求灌勻灌透,不沖不漏這樣不僅能滿足小麥發芽出苗和苗期生長的需要,保證苗全苗壯,而且為中、生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墑,另一方面要快收快耕,搶墑播種,隨耕隨耙隨播,盡量提高播種質量,確保全苗。
1.3 施足基肥:俗話說:“麥是胎里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要想達到小麥高產的目的,最好的方法是測土配方施肥,即測定土壤養分含量以后,根據土壤養分情況和小麥需要的養分量,確定使用肥料的種類和施肥量。根據我鄉旱地小麥生長的特點,基肥的施用應掌握,保證小麥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后期不早衰,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一般要求畝施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1000-1500 公斤,或者腐熟的羊糞1000 公斤,氮肥8-9 公斤,磷肥8-10 公斤。基肥要結合深耕整地,均勻撒施后翻埋土中,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損失。
1.4 深耕整地:近幾年來,農機具的更新換代很快,目前石登鄉已普遍采用旋耕機進行耕地。連續多年只旋耕不深耕的麥田,在旋耕15 厘米以下的土層,易形成堅實的犁底層,不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和土壤蓄水保墑。正確的耕翻方式是,旋耕3 到4 年,用鏵式犁等機械深耕或者深松一次,破除犁底層。深耕或者深松要逐次加深,一次加深一點,不宜一下耕得太深,否則容易翻出大量生土。具體耕地深度是:畜力犁耕18-22 厘米,機耕25-27 厘米。耕翻后的麥田表層土壤疏松,必須經過耙耢以后才能播種,否則易導致播種過深,從而影響小麥分蘗的發生。因此土地耕翻之后要及時耙耢,耙碎土塊,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實,達到“深、細、透、實、平”的要求。精細深耕整地,是確保播種質量,以利小麥發芽出苗和幼苗生長,奪取小麥高產的重要環節。
2 播種
2.1 精選良種:根據我鄉氣候特征,宜選用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好、耐旱、耐寒、耐貧瘠、抗倒、抗病、成熟較早、株型緊湊的優良品種。如8124、鳳麥29、雜14、云麥和E33等。
2.2 種子處理:播前對種子進行曬種、選種,選用粒大飽滿的種子、藥劑拌種和發芽率發芽勢試驗是幼苗健壯及豐產的潛在的基礎。
2.2.1 曬種:曬種在播前選晴天將小麥種子攤在席子上厚度以5-7厘米為宜連續暴曬2-3天直到牙咬種子發響為止曬種時要經常翻動使種子吸熱均勻改善種皮的通氣性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鐵板石板和瀝青路面等上面曬種以防高溫燙傷種子降低發芽率曬種后要注意測定發芽率以便確定播種量
2.2.2藥劑拌種:對地下害蟲一般發生區可采用藥劑拌種的方法進行防治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拌后堆悶4-6小時便可播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對麥銹病、黑穗病根腐病紋枯病等發生區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20%三唑酮乳油0.5千克加水2.5千克拌麥種250千克。
2.3 適時播種:適時播種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培育壯苗最經濟最有效最簡便的技術措施。總的原則是要求前期有利出苗,中期有利減輕或避免霜凍危害,后期有利于麥粒的正常成熟。霜降至立冬為我鄉最佳播種時期,旱地麥則要根據雨季給早遲搶墑播種。
2.4 合理密植:每畝播種量15-18千克,每畝基本苗26-28萬,有效穗26-28萬,穗粒數30-40粒,單產300-350千克。土質差、無灌水條件的旱地麥,由于要搶墑播種,整地質量相對差一些增加到18-20千克為宜。
2.5 合理播種方式:在精細整地,良種和播期適宜的條件下,播種質量的優劣就成為影響壯苗的關鍵因素,對播種質量的具體要求是播量行向準確,播種方式合理,落粒均勻,不重播漏播,行距一致,覆土深淺一致,深度適宜,不留田邊地頭。其中覆土深度適宜,深淺一致和落粒均勻對幼苗生長影響最大,采用深開溝(10-13厘米),淺覆土(3-4厘米)、迎風向(與風向垂直),集中施蓋肥的播種技術。在上述適宜覆土范圍內土壤粘重,墑情好可適當淺些,沙性土墑情差或干旱地,可適當深些、與適期播種的冬小麥相比,晚播麥宜淺些。小麥應選擇順風向開溝種植,整個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高,所以旱地小麥迎風向開溝播種很重要。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的是“76763”和“98153”的條播方式,即7尺開墑,6尺墑面,播7行,播幅6寸,行距3寸或根據當地情況,適當調整。
3 田間管理
3.1 冬前田管:
3.1.1護青:做好護青工作,防止畜禽啃食和踐踏麥苗。
3.1.2適時冬灌:當麥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時,應及時冬灌。一般麥田冬灌在日平均氣溫2-3度時進行。或者在地表白天化凍晚上微凍時進行,冬灌量為40-50方/畝,并防止麥田低洼處積水和結冰。
3.1.3小麥雪腐、雪霉病發生區,在地表白天化凍夜間微凍時,每畝噴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
3.2 返青期田管:
3.2.1春耙:開春后地表開始發白時耙地,耙深3-4cm,以橫耙或斜耙為佳,耙后帶柳條耱,提高耙地質量,達到增溫保墑的作用。
3.2.2雪墑追肥:麥田返青后,對底肥不足,長勢偏弱的麥田每畝追施尿素5-6公斤,促進麥苗快速生長。
3.2.3化學除草:野燕麥防除,當燕麥草3-5葉時,每畝用驃馬40-50ml,兌水噴霧防除。雙子葉雜草防除,在小麥起身期,每畝用2、4―D丁酯60-70克,兌水噴霧防除。
3.3 拔節抽穗期田管:
3.3.1化控:對生長過旺的麥田在拔節前后畝用150-200克矮壯素兌水噴霧,防止基部節間過長,造成后期倒伏。
3.3.2追施拔節肥:生長勢較弱,群體過小的田塊,除追施返青肥外,在澆頭水前每畝追施尿素8公斤左右。對生長較旺的麥田每畝追尿素5公斤。未追過返青肥的田塊,在澆頭水前每畝追尿素10-12公斤,對生長較旺的麥田每畝追尿素8-10公斤。
3.3.3灌水:小麥起身后,一般主莖葉齡為春二葉期,及時澆頭水,灌水量為60方/畝,頭水后,二水間隔10-15天后。要灌勻、灌透,灌水量50-60方,
3.3.4病蟲害防治:項目區冬小麥主要病害有銹病、白粉病、黑穗病。在白粉病、銹病發生的地塊,畝用25%粉銹寧30-40克,兌水噴霧防治。黑穗病的防治可采用藥劑拌種。蟲害有蚜蟲、皮薊馬等,在小麥挑旗后,用菊酯類農藥葉面噴霧防治。
3.4 揚花成熟期田管
3.4.1灌水:小麥抽穗后,麥田不能缺水,要保證麥田濕潤。間隔15天左右灌一次水,灌水量為60方/畝,輕灌麥黃水。
3.4.2根外追肥:小麥揚花后灌漿初期,畝用尿素100克兌水3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可有效提高小麥的千粒重和產量。
篇9
關鍵詞 小麥新品種;淮麥33;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046-02
淮麥33是由江蘇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成的半冬性、大穗、多抗小麥新品種,該品種以煙農19作母本,鄭麥991作父本進行雜交,經過7年精心選育而成。在河南省各試驗點表現突出,全部增產,尤其是抗寒性好,該品種集父母本的優良特性,具備抗病、抗倒伏、高產、穩產的特性,于2014年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國審麥2014001號),推廣前景十分廣闊。
1 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淮麥33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全生育期228 d,與對照周麥18成熟期相當。幼苗半匍匐,苗勢壯,旗葉寬,上沖,葉色青綠,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穗近長方形,穗較大,結實性較好;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千粒重高;冬前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節較快,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冬季抗寒性好,后期耐高溫能力較好,熟相中等;株高83 cm,莖稈彈性較好,莖稈蠟質重,抗倒性較好。
1.2 產量表現
淮麥33除了具備較好的冬季抗寒性,其分蘗能力較強,且成穗數量較多,可謂產量三要素的完美結合,實地數據顯示,其平均成穗數為585萬~675萬穗/hm2,此外,淮麥33具備良好的結實性,平均千粒重達39~45 g,平均穗粒數37~45粒。
根據2011―2012年度試驗數據,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的試驗結果顯示,淮麥33的平均產量為7 519.5 kg/hm2,相比于對照周麥18增產4.7%;隨后連續2年度續試,平均產量分別為7 606.5、8 934.0 kg/hm2,比對照周麥18分別增產9.9%、6.1%。2015年6月7日,省農業廳組織小麥專家在鶴壁市鉅橋鎮劉寨村實打測產驗收,平均產量11 683.5 kg/hm2。
根據國家試驗區域種植結果,2年內34個試驗點中32個點實現大幅增產,增產點率高達94.1%,其中,2012―2013年度數據顯示,共計有17個點匯總均增產,其中,河南周口、駐馬店、新鄉、鄭州產量均排名第一;2013―2014年度數據顯示,共計有15個點匯總均增產,其中,河南周口、駐馬店、新鄉、產量均排名第一。
1.3 抗逆性
淮麥33株高適中,植株苗勢壯,莖稈彈性較好,基部節間粗短,旗葉短寬、上沖,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耐干熱風性強。實例說明,2014年5月中旬,河南多地迎來多年不遇的高溫多風的天氣,在此惡劣條件下,當地很多品種出現早衰,然而淮麥33葉片濃綠,籽粒飽滿,表現出良好的耐干熱風特性。此外,其抗紋枯病,感赤霉病、白粉病,高感黃花葉病毒病的能力也很好。
1.4 品質性狀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010―2012年2年平均結果:容重843.0 g/L,粗蛋白含量12.9%,濕面筋含量27.7%,穩定時間5.7 min。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整地施肥
播種前先要挑選地勢平坦的地塊,具有良好的耕性、配套齊全的排灌設施,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以上,最好能夠連片集中種植,這樣便于統一的機械作業與栽培管理。整地是在適耕狀態耕后耙耱,采用輕型圓盤耙耙耱保墑,確保土地平整細碎、上虛下實,同時要保證地邊整齊、整潔、墑度適合。播種時要施足底肥,為了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栽培成本,建議在翻地前進行常規施肥,施用有機肥22.5~30.0 t/hm2、磷酸二銨225~300 kg/hm2、尿素150 kg/hm2,施肥后立即深翻,深度以25 cm為宜。并在播種前澆足底墑水,灌水量不少于1 200~1 500 m3/hm2,一定要均勻灌透,不沖不漏,嚴格確保灌水質量。
2.2 適期播種,精量勻播
淮麥33屬于半冬性中晚熟品種,適宜播期較長,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均可播種。按正常年份,河南地區10月5―25日播種都能正常越冬。播種前應當確保適墑,且整地質量適宜,播種量控制在180~270 kg/hm2為宜,如果地塊質量較差,可以適當考慮增加播種量,但一定不能過多,以免帶來群體過多影響產量問題。
播前要進行藥劑拌種,為了對小麥銹病、黑穗病、白粉病進行很好的防治,建議在播種前采用15%粉銹寧或25%多菌靈藥劑進行拌種,用量控制在種子重量的0.2%~0.3%之間。
可以采用24行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行間距保持在15 cm左右,播種行筆直、下籽均勻、接茬準確,播種深度控制在4~6 cm之間[1-2]。
篇10
1、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是預防和控制病蟲危害的關鍵時期,該期的防治不僅對苗期病蟲害的控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為以后的綜合防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期防治重點是根腐病、黑穗病、螻蛄、蠐螬、金針蟲等種傳、上傳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選用抗病蟲品種、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針對當地的主要病蟲害選用抗病蟲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用2%立克秀按種子重量的0.1%~4.15%拌種,或20%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50%多菌靈叮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暈的0.3%拌種。拌種,可有效預防黑穗病,注意用可濕性粉劑拌種時-定要干拌,千萬不要兌水。在地下害蟲重發區,每畝可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5~1千克,加水2~3千克,拌細沙土20~25千克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種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蟲害的一項有效措施,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如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ml與100kg種子進行包衣,可預防根腐病等多種病害,若加入適量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則可病蟲兼治。
2、拔節期
小麥拔節期是根腐病等根病浸染擴展高峰期,也是危害盛期。此期是地下害蟲和雜草的為害盛期,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個關鍵環節。小麥根腐病每畝用50%強力殺菌劑50毫升、加水40公斤噴霧,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防治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每畝40~50毫升噴麥莖基部。
3、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小麥孕穗至揚花期是小麥形成產量非常重要的時期,又是多種病蟲集中發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蟲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此期是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的最關鍵時期,應切實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確保小麥優質豐產。孕穗至揚花期是赤霉病、散黑穗病、麥蚜等多種病蟲集中發生期和危害盛期。赤霉病在小麥開花至灌漿期是赤霉病危害適期,對產量和品質影響最大。因此,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可選用農藥多菌靈、滅菌丹、托布津或甲基托布基,按配比說明施用,可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赤霉病發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多雨、高溫高濕的季節,務必抓住雨停間隙的時機,噴藥防治2~3次,以免違誤農時,降低防治效果,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5~7天防治一次即可。噴藥時最好加兌磷酸二氫鉀,以提高結實率和粒重。麥蚜是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若蟲、成蟲聚集在莖稈、穗部汲取汁液,導致葉片、莖稈枯萎,籽粒秕瘦,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麥蚜防治重點在小麥抽穗至乳熟期,防治麥蚜藥劑應優先選用生物制劑或毒性小的藥劑如抗蚜威等,并注意減少用藥次數和藥量,盡量避開天敵敏感期施藥,遇風雨可推遲施藥。可選用大功臣、抗蚜威、快殺靈、蟲螨克等農藥進行防治,用藥量為:大功臣每畝10克,抗蚜威每畝10克,快殺靈每畝30毫升,蟲螨克每畝20毫升,均兌水50公斤噴霧。
4、灌漿期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防治重點是根腐病、麥穗蚜等。防治根腐病用25%敵力脫噴霧,施用量為每公頃1500g;或用15%粉銹寧噴霧。用2.5%輝豐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殺靈乳油375~525mL/hm2,對水750kg進行噴霧,可有效防治麥穗蚜。以上殺菌殺蟲劑可一次性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