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9-21 18:14:38

導語: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和經濟安全的底線[1]。小麥是中國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2]。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總產、單產和外銷量均居全國首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河南省小麥在產量、品質、種植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提升小麥的種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帶動河南省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所在。

1發展現狀

河南省位于華北地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省小麥的生長發育具有分蘗期長、幼穗分化期長、籽粒灌漿期短的特點。河南省以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為主,小麥和玉米輪作,對早熟性要求較高。

1.1總產實現穩定增長

自2012年以來,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540萬hm2以上,2018年達到574萬hm2,占全國小麥面積的25%,穩居全國首位。河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6年小麥年產量逾3500萬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麥總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3753.13萬t,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8.5%,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表1)。河南省小麥總產量從2012年的3223.07萬t增長到2020年的3753.13萬t,增長了16.8%,年均漲幅1.8%,實現了穩定增長。

1.2小麥單產水平持續提高

隨著一大批高產小麥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以及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落實,河南省小麥單產水平快速提高。2020年河南省小麥單產水平達到6.61t/hm2,居國內各小麥生產省份小麥單產的首位。2021年修武縣小麥高產示范田小麥產量達到了13.47t/hm2,較全國小麥單產紀錄(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國小麥高產紀錄。

1.3優良小麥品種選育取得重大進展

河南省小麥總產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種創新帶來的單產提高,品種對小麥增產的貢獻率達45%以上。河南省育成的小麥品種數量和應用面積均居全國領先水平。2009—2020年,全國范圍內通過國審的小麥品種共有440個,其中河南省育成的品種有133個,占總品種數的30.3%。2010年以來,河南省育成的矮抗58、鄭麥366、鄭麥7698、周麥22、百農207等品種的生產應用面積均在66萬hm2以上。小麥新品種選育及推廣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共11項,其中河南省獲得二等獎4項、一等獎1項。

1.4小麥種植結構逐步優化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河南省省長提出“四優四化”工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重點示范推廣了鄭麥366、新麥26等一批能夠替代進口小麥的優質新品種和配套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十三五”期間,河南省優質小麥規?;N植面積已由100萬hm2發展到200萬hm2,占全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5.86%,涌現出了如延津優質強筋、淮濱優質弱筋、息縣釀酒小麥等新型優質專用小麥。河南省小麥生產質量、種植效益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小麥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支撐。

1.5創建新型小麥產業經營聯合體

河南省率先探索出了“科研單位+企業+合作社”三位一體的優質小麥訂單生產經營模式,初步實現了優質小麥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科研單位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提供優良新品種和專業化配套技術服務;加工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優質商品麥進行加價收購、貿易和深加工;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種植效益為推動力,組織農戶建立規模化生產基地。各方簽訂合同,明確權益和職責,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產業聯合體,從而實現了優質麥生產、收購、銷售及加工的有效銜接,有效解決了優質小麥產銷脫節的難題。

1.6小麥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不斷創新

按照“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地塊必須耙實”技術標準要求,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機械深耕等技術措施。嚴格把握播期、控制播量,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機械勻播技術以及前氮后移技術,不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還大幅提升了小麥品質。利用監測預警技術,加大病蟲害防控力度,在播種期防控率達到100%;大力推行“一噴三防”防病延衰技術,促進灌漿、提高粒重,防治技術實現集成聯動。1.7小麥加工企業數量及產能全國領先河南省在小麥加工領域居全國領先水平。河南省小麥面粉產量常年在2700萬t左右,居全國第一位,占全國總產量的30%以上[3]。中國小麥粉加工50強企業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安徽、廣東、江蘇、陜西等省份,其中河南省小麥粉加工50強企業最多,共有8家,居全國第一位。河南省生產出大量的速凍餃子、凍湯圓、方便面、饅頭。河南省的餅干產量也居全國第一位。

2存在的問題

2.1小麥單產水平仍有上升空間

當前,我國糧食年生產能力約6億t。據測算,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4.5億人,糧食需求將達到7億t。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為了滿足未來國內糧食需求,保證糧食產量年均至少增長1%,要守住“18億畝的耕地紅線”,通過提高單產保障糧食總產量的增加。為了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依靠科技進步,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提高小麥單產,仍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促進河南省小麥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4]。

2.2優質專用型小麥品種不夠豐富

長期以來,生產上追求產量最大化,導致河南省小麥高產品種多、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相對缺乏。目前河南省推廣的優質品種基本上都是強筋品種,弱筋品種較為缺乏[5]。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場對小麥的需求呈多元化,其中對釀酒專用、高抗性淀粉、富鋅等營養、健康的小麥需求日益旺盛,但相應的品種嚴重缺乏,滿足不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6]。

2.3小麥種植效益偏低

現階段河南省小麥種植仍以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為主,短期內難以形成規?;a模式,導致生產成本過高,僅肥料投入就是美國的2倍左右。同時,近年來優質小麥價格持續走低,與普通麥的價格差距明顯縮小,基本維持在2.5元/kg左右,與普通麥的價格差已不到0.2元/kg,優質麥種植效益顯著下降。優質麥的生產、收獲、儲藏和銷售等環節均需要一定的費用,一些合作社、糧食經銷商或中間代理商因風險承擔能力弱,且缺乏快速、有效、安全、穩定的金融融資渠道,而不敢擴大生產,導致合同履約率偏低,嚴重影響到農戶種植積極性。

2.4產業化組織形式較為單一

目前,優質麥生產仍以政府主導,或以企業及生產者自發結合生產為主,科研單位參與度有待提高,“產、學、研、用”不能有效結合,“產、供、銷、加”脫節現象仍普遍存在,中間缺乏交流的平臺、聯系的紐帶以及有效的組織形式和運轉模式。

2.5產業鏈仍需進一步延長

現階段的小麥品種與品質尚不能滿足多元化的加工需求,精深加工和副產品利用很少,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河南省小麥加工企業大多數仍以普通面粉的初級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的專用粉僅占加工總量的11%左右,專用預混合粉和營養強化粉比例不足1%。亟須對產品結構調整升級,延長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3對策

3.1加強政策支持,實現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也是我國糧、油等農產品重要的加工和貿易中心,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但是,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北部,受生產條件(水利和農田基礎設施)、耕作制度以及生產成本和生態環境的制約,進一步提高單產難度很大;同時,河南省也面臨著如何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前提下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問題。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議繼續對河南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小麥育種投入,確保河南省小麥產量、質量雙提升,實現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完善農機具補貼機制。加大對農業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大力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

3.2加快科技創新引領,強化科技創新對小麥產業的支撐

良種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是種業發展的命脈[7]。大力發展現代育種技術、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是河南省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對小麥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拓寬研發經費來源渠道,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小麥科技創新,提升科研資源集中度,提高科技研發效能。同時鼓勵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注重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繼續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科技創新成效。二是加快推進育種技術創新,積極廣泛利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三是加快組建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基礎學科建設,加快高素質農民培養,推動科研院所與糧食大縣和加工企業對接合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積極引進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為小麥產業科技持續創新提供智力保障。

3.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一是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耕地地力提升,統籌退化耕地治理、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輪作休耕等土壤改良措施,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藥一體化等栽培技術,切實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和糧食產出能力。二是在規?;N植過程中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所需的配套設備、發展電力灌溉、修建道路、推廣機械化收割等,從而降低人工成本,為小麥豐產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3.4創新生產組織形式,構建科研成果轉化新體系

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新型經營主體的組織紐帶作用以及科研單位的技術服務優勢,建立全產業鏈合作關系,優化產業布局,整體銜接推進,實現小麥產業快速發展[8]。一是搭建產、學、研、用對接平臺。以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為抓手,推動科研單位、高科技企業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深層次合作,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實現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上中下游有機銜接的協同協作新格局。二是促進產創融合。以創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樹立目標意識、產業意識和協作意識,促進產創融合、科企融合。大力培育加工龍頭企業和加工集群,改變糧食加工企業數量多而散、規模小、研發弱、品牌影響力小的現狀,加快推動優良專用新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孵化和標準化生產,提高加工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整體提升河南省小麥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快成果推廣體系構建。發揮科研院所、相關高校等單位的技術優勢,組織專家以科技特派員、科技副縣長等身份,通過蹲點、掛職等方式提供長期成果技術推廣服務。

3.5加快小麥大數據平臺建設,以推進產業實現信息化

以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為載體,構建小麥生產大數據平臺,提升小麥產業信息化水平。在病蟲害監測防控、墑情苗情監測、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農機作業等生產服務中,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推動信息化與小麥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建立小麥產業網上信息交流平臺,做到供需信息透明、公開,實現科研單位、加工企業及合作社三方信息互通。利用大數據平臺,建立糧源信息系統,建立小麥分級收儲體系,確保小麥優質品種能夠按質論價和單收單儲;加強商品麥物流信息建設,形成以信息化、系統化為特征的現代糧食物流模式。

作者:楊帆 周正富 張揚 馬政 朱昆 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