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范文
時間:2023-03-18 10:5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針灸推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方法:選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頸椎病患者,根據頸椎病的不同類型,采取相應的針灸推拿方法進行治療。
結果:80例患者中痊愈54例,治愈率為67.5%;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25%。
結論:采用針灸推拿方法治療頸椎病,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頸椎病 針灸推拿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9-0030-01
頸椎病是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致使神經、血管、骨髓等受損所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頭頸背疼痛、麻木等,嚴重者可能會肌肉萎縮。常見于中老年人,發病率高,近年來,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人員。目前對頸椎病的治療多采用保守療法,效果良好。2009年5月~2011年5月,筆者根據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針推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臨床診斷分型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并對頸椎拍攝X線,發現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形以及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等病變。
①頸型:頸后部疼痛、酸脹,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頸部肌肉緊張,僵硬感有壓痛。②神經根型:一側頸肩反復發作的疼痛、麻木。仰頭、咳嗽時癥狀加重,手指麻木、活動不靈。壓頭牽拉試驗陽性。③椎動脈型:與頭頸活動相關,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嘔吐、視覺障礙、耳鳴耳聾、頭痛偏一側,嚴重者可出現猝倒。引頸旋轉試驗陽性。④交感神經型:心慌、胸悶、手足多汗。⑤脊髓型:雙側下肢沉重無力麻木,有踩棉花感,逐漸發展行走困難。⑥混合型:同時出現兩個以上癥狀稱為混合型。
本組全部病例共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25~68歲,平均46.4歲,病程8-15年,平均42.3年。其中頸型14例,神經根型18例,脊髓型6例,椎動脈型17例,交感型10例,混合型15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針灸療法。選穴時,根據受累神經根的不同及不同辨證分型,選取有關經脈的腧穴。針灸的主穴有3個:風池、大椎、頸夾脊。配穴:曲池、手三里、合谷(上肢麻木酸痛偏橈側);外關、中諸(上肢麻木酸痛偏尺側);肩井、曲垣、肩、肩外俞、天宗(肩背酸痛);秩邊、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昆侖(下肢麻木酸軟無力);印堂、太陽、天宗、合谷(頭痛頭暈)。操作手法:針刺以提插捻轉,中度刺激手法為主,每次針刺事件10~20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對年老體弱者用補法,有外傷血瘀劇痛者用瀉法。
1.2.2 推拿療法。患者正坐,頭部稍前傾,充分暴漏推拿穴位,推拿師用拇指或掌根部按揉風府至大椎段穴位。然后按揉頸椎兩側(第1~第7椎),上下來回按揉10~20次,使肌肉溫熱松弛。隨后采用頸項部拔伸旋轉法,頸椎斜扳法及端提頸椎法進行小關節復位。脊髓型頸椎病,有骨折,年老體弱者,不宜使用上述三種小關節復位法。最后,振擊大椎、提拿揉按兩側肩井,拍打上肢及肩背結束。臨床根據病情表現不同,可加減手法。
1.3 評價標準。治愈:陽性體征、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恢復;顯效:部分癥狀消失;有效:部分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為改善[2]。
2 結果
本組80例患者中痊愈54例,治愈率為67.5%;顯效15例,占18.75%;有效8例,占10%;無效3例,占3.75%;總有效率為96.25%。
3 討論
頸椎病目前發病率較高,且年輕人發病率越來越高,一般認為工作生活中姿勢不當或疲勞所致的頸椎退變,慢性勞損和頸部外傷是發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發生多為風寒外襲,氣血失和,導致經絡不通所致,屬頭痛、眩暈、痹證、痿證、項強、頸筋急、頸肩痛等病證范疇[3]。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氣血虧損、筋肉失養、經絡受阻,可導致頭部及上肢多種癥狀,而頸椎病主要與督脈和手、足太陽經密切相關,故針灸推拿治療時多循督脈和手、足太陽經[4],以達到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疏經通絡的目的。根據經絡循行路線,后項部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所過;側頸部為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所通過。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懸鐘穴為髓之會穴,大杼穴為骨之會穴,三穴通調,既能疏通督脈、手太陽經、足太陽經、足少陽經之經絡,又能起到壯骨,生髓,疏筋止痛的效用。
在針刺過程中,必須熟練掌握針刺的深度和角度,以提高療效、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對此前未有針灸治療經歷的患者,應先耐心向患者講解操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其緊張心理;同時要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病患處,以提高療效。空腹者忌針灸治療;體質虛弱、精神緊張者應采取臥位,以防暈針。如出現暈針,要先起針,再協助患者去枕平臥,輕者給服溫開水,重者指掐人中、中沖穴。如患者緊張發生滯針應囑患者放松肌肉并留針片刻,等肌肉解除痙攣后出針。
頸椎病是一種屬慢性病,自我保健,建立良好地行為方式是預防治療頸椎病的重要途徑。經常活動頸椎能夠緩解肌肉緊張,達到預防式緩解頸椎病目的。①工作之余多做頸部保健操,加強頸部功能活動鍛煉,活動量由小變大,以適宜為原則,切忌急劇大幅度的劇烈活動;②睡眠時,宜選擇質地柔軟符合頸椎生理曲度的枕頭,一般以10cm左右為宜。③改變高臥位看電視、看書的不良習慣。采用以上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逐漸養成一種健康行為習慣,可以有效以減少頸椎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50
[2] 孫傳興.臨床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36-124
篇2
關鍵詞:針灸 推拿 減肥
【中圖分類號】R24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57-01
1 引言
很多肥胖都是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關,比如攝入過多、運動太少等,針灸減肥和推拿減肥對上述原因導致的單純性肥胖效果比較明顯。單純性肥胖,是由于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沒有特定病因。臨床上采用針灸減肥和推拿減肥的以女性為多,相對來說,兒童肥胖接受治療的比較少。中醫從臟腑辯證分析肥胖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有關,通過針灸推拿可以達到調理臟腑,使肝脾腎臟之功能恢復正常。本文就針灸推拿的減肥方案提出幾點意見。
2 針灸減肥的原理
2.1 加速血液循環。針在體內停留40分鐘,眾多穴位在針的刺激下,經絡便活躍起來,加速了血液循環,同時釋放出體內的熱量,達到減肥目的。在操作正常的情況下,治療者會有一點點酸、脹、麻的感覺,不過針灸一完畢,這種感覺就會馬上消失,便可像正常人般隨意行動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針灸方法,因為看上去,身上密密麻麻扎滿針,的確可怕。但是,綜合各種方法來說,它適合那些不喜歡運動,又不愿意每天吃減肥藥的愛美女士,它的針直接指向肥胖細胞,即使有點痛也是可以忍受的。
2.2 降低食欲。對肥胖人士來說,熱量多也是導致肥胖的原因,因此針灸時可以把體內的熱量喚發出來,肥胖者就會覺得沒有了饑餓感,大多數人做過減肥針灸后對美味佳肴不怎么動心了,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抑制食欲來達到減肥的目的,肥胖者可以心甘情愿地放棄美食,不會再受誘惑的煎熬。減肥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針灸減肥其實也是多管齊下來達到瘦身目的,一方面通過降低人體的食欲,再則還需要改善身體的一些問題(如便秘、內分泌失調等),然后再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總體說來還是通過從脂肪生成的源頭到增加脂肪的代謝兩方面入手達到減肥瘦身的功效。
2.3 調理胃腸功能。胃腸調理綜合效應多數體現在食欲下降以及大便通暢這兩個變化,我們知道,很多肥胖的原因,就是因為攝入太多,所以胃腸功能的調理對減肥作用非常大。沒有這么想吃東西了,這是很多接受針灸減肥的人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由于針刺能延長胃排空的時間,所以能使本來比較亢進的食欲得到抑制,甚至下降。另外,還能改善腸道功能。比如說有些便秘的人在針灸減肥過程當中,腸道蠕動加強了,排泄作用也增強了,這都是針灸能增強腸道作用的結果。
2.4 改善機體新陳代謝。這里的代謝,包括糖代謝、脂肪代謝等。針灸能增強新陳代謝的速度,使身體燃燒脂肪增加,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另外很多肥胖的人都有代謝功能的障礙,有的是脂肪代謝障礙,有的是糖代謝障礙,在針灸過程中,可以看到代謝的改善,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癥患者,在針灸過程中往往病情也能得到調整。
2.5 調節內分泌系統功能。很多肥胖是發生在青春期、產后、更年期這幾個階段,特別是女性,這幾個階段都是內分泌改變非常劇烈的時間段。在針灸減肥過程當中,很多伴隨著月經不調、閉經等癥狀的女性,在減肥過程中并沒有針對這些癥狀進行治療,但往往通過針灸,就能改善原來的癥狀,這都是內分泌得到改善的結果。
3 針灸減肥的常用手法
3.1 耳針。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腸、饑點、內分泌、腦、胃。
操作:每次選1-2穴,以雙側耳交替方式扎針,每周耳針貼敷2-3次,10次為2個療程,而每次療程間隔5-7天。
3.2 體針一。
取穴:主穴為關元、三陰交。
配穴:依據辯證分型而取。
屬脾虛濕帶:內關、水分、天樞、豐隆、列缺、脾俞。
屬濕熱內盛:曲池、支溝、大橫、四滿、內庭、腹結。
屬衡任失調:支溝、中注、帶脈、血海、腎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據癥型酌加配穴3-4個。每次均留針半小時,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每次療程間隔5天。
3.3 體針二。
取穴:主穴為天樞、中睆、大橫。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內庭、三陰交。
操作:天樞、大橫接電針儀,然后持續通電15-20分鐘,每日獲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4 芒針。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關、梁門透歸來。
操作:選芒針備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針。
3.5 艾炙。
取穴:主穴是陽池、三焦俞。
配穴:地機、命門、三陰交、大椎。
操作:每次選主穴與配穴各一個,用隔姜灸扎針。
4 推拿減肥法
這種不靠藥物的自然療法,可對經絡系統及臟腑功能進行調節疏導,達到清胃熱、利水濕、助脾運、活氣血,使體內蘊積的脂肪消解。它的特點是,能有效減輕肥胖患者的異常饑餓感和疲勞感,增強食量控制的能力,少吃多動,進而達到減肥目的。循經推拿減肥是運用傳統推拿手法,在肥胖患者身體上循著經絡走向進行推拿,并針對一些特定穴位,進行重點刺激,來達到減肥目的的一種純自然療法。對經絡系統及臟腑功能進行調節疏導、協調陰陽、撥亂反正、清胃熱、利水濕、活氣血,使體內蘊積的脂肪消解、濁濕排泄、陰平陽秘。能有效地消除或減輕肥胖患者的異常饑餓感和疲勞感,使得自主運動和控制食量的自控能力明顯增強,較易做到少食多動的要求。減肥期間,始終能保持攝入總熱量低于消耗總熱量,從而消耗掉體內過剩脂肪,達到減肥的目的。具體包括對脾經、胃經、肺經、膀胱經經絡及穴位進行推、拿、點、按、揉、摩、滾等手法刺激。患者取自然仰臥位,術者循肺經、胃經、脾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中府、云門、提胃、升胃、腹結、府舍、氣海、關元等穴。換俯臥位,椎拿膀胱經、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有并發癥者加相應經絡和穴位。每日按摩1次,每30次為一療程。效果不佳者,間歇1周,再行第2個療程。治療期間要求患者限制食量,并逐漸增加體力活動量,讓機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消耗量大于攝入量,從而消耗掉體內過剩的脂肪,達到減肥之目的。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灸推拿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針灸推拿減肥操作簡便、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因此很受肥胖患者歡迎,針灸推拿減肥對12—60歲的中青老年肥胖者效果較好。
篇3
肩周炎是骨傷科臨床上常見病種之一,其病因是指肩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或退行性變,致使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粘連。從而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與年齡、氣溫、季節有關。近幾年,筆者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本病146例療效奇特。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46例患者中,男62例,女84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6歲,以45-59歲為最多。好發于秋冬季節,患病部位:右肩88例,左肩58例。病程最長2年5個月,最短15天。患者全部在門診診療。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肩髃,天宗、肩井、臂臑為主穴,據肩關節疼痛部位和經絡循行路線,再隨癥加減:極泉、肩貞、肩前、肩髎、曲池、外關,后溪,中渚,合谷。操作方法:囑患者側臥,以75%的酒精消毒后,醫者持55mm毫針,將針剌入穴位后,行捻轉提插得氣后,配以電針儀25分鐘后。再以灸條2.5cm長插入毫針上溫針灸,取針后拔罐8分鐘。
2.2 推拿。在肩關節周圍以揉,滾,拿捏,點壓,彈撥等法放松肩部周圍軟組織。次以搖,拔伸、搓抖,旋轉活動肩關節。再囑患者平臥,醫者一手固定肩關節,一手托住患肘向上緩慢上舉肩關節,致患者肱骨外展上貼枕頭為佳。撕開粘連,如患者疼痛,囑其喝一碗溫開水。2-3分鐘后方可緩解疼痛。時隔一天后內收肩關節,使患手摸住另一側肩關節即可。二天后后伸患肩肩關節,使患手抬至對側肩胛骨即可。切記手法輕重緩急為要。不可濫用暴力。
以上1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間隔一天便可。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痊愈:肩關節活動完全恢復,疼痛消失。好轉:肩部時有酸脹放射痛,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無效:疼痛時有減輕,但肩關節活動障礙沒得到改善。
3.2 治療結果。146例患者經針灸、拔罐、推拿治療2個療程肩關節活動如常,疼痛與體征消失的88例,占60%,經治療3個療程全愈的26例,占24%,經治療4個療程全愈的16例,占11%,經以上治療4個療程好轉的6例,占5%,總治愈率95%,總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58歲,農民,2011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右肩疼痛難忍,時有向下放射痛,活動受限2個月,夜不能眠或眠中痛醒,不能摸頭洗臉,曾口服中西藥物及理療未見好轉。查:右上肢上舉內旋,外展試驗均為陽性,右肩峰下滑囊處,肱二頭肌肌腱處壓痛明顯。舌淡紅,苔白,脈弦緊。診斷:肩周炎。取穴:肩髃、天宗、肩井、臂臑、極泉、肩前、肩貞、曲池、外關。取55mm毫針,用以上方法針灸推拿治療,3日后疼痛減輕,5日后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活動障礙大有好轉。10日后全愈,經3月后隨訪未見復發。
篇4
[關鍵詞] 針灸;穴位推拿;小兒腹瀉;中醫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b)-0115-02
小兒腹瀉屬祖國醫學的“泄瀉”之范疇,其主要是脾胃受損所致泄瀉之癥,中醫辨證觀認為稚陰稚陽之體,五臟六腑未全形成,亦或全卻不壯,加之小兒“脾常不足”,易致乳食、寒濕、生冷入體,久之積滯而傷脾胃致腹瀉。本研究主要探討針灸結合穴位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運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瀉患兒79例,其中觀察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6月~3歲,平均1.17歲,病程1~7 d,平均3.1 d;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7月~3歲,平均1.21歲,病程1~7 d,平均3.0 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使用針灸進行治療,其中針刺取脾俞、關元、止痢、足三里、天樞5穴,致健脾補胃,并及補腎之功,于脾腎陽虛者則加刺腎俞、關元2穴位,以溫腎壯陽固本,脾虛瀉重者加足三里、關元(熱補法),食積不下者加建里(平補平瀉法),嘔吐者加內關(平補平瀉法),重灸中脘,如兼有外感風寒者加大椎、風門(熱補法),針灸之時各穴施捻轉提插之法,運針1 min后起針,灸法取中脘、天樞、神闕、止瀉4穴,以神闕為中心,自上而下由左及右,取穴用艾卷盤施灸之,各穴15 min,每天2次,以連續治療5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推拿處理:取位于魚際外側中點天門穴,位于手臂橫紋下0.5寸板門穴位,及位于手臂橫紋上0.5寸橫門穴進行推拿,與針灸同時針對以上各穴左手對稱的推拿按摩處理,操作者雙手握住患兒左右腕部,右手拇指輕推天門入虎口,輕柔按摩直至患兒皮膚局部出現皮膚的微紅,之后使用同樣的方法對患兒板門、橫門進行順序推拿,同樣每天2次,以連續治療5 d為1個療程,在治療后的1個月內觀察患兒體重指數變化情況,并統計其臨床效果。
1.3 效果評價及觀察指標
療效判斷[1]參照1994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治愈:大便成形,每日1~2次,全身癥狀消失,積分下降95%以上;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積分下降70%~95%;未愈:大便次數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積分下降70%以下。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不同時間段患兒體重指數比較
觀察組從治療后1周開始患兒的體重指數即顯著高于治療前(P < 0.05),且一直維持到治療后4周,對照組治療期間患兒體重指數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同時觀察組治療后1、2和4周患兒的體重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為30.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χ2=6.951,P = 0.008)。見表2。
3 討論
小兒內腑甚嬌嫩,形氣初形未全,其中消化系統尤為表現明顯,患兒肝腸功能尚無定向,此外,小兒生機蓬勃,正值生長發育,機體所需營養供應要求甚高,其胃腸道消化系統負擔較重,較易出現脾胃功能受損,一旦外感六或內傷乳食,即會傷及脾胃功能,出現消化功能的功能紊亂。對照組只要通過對脾俞、關元、止痢、足三里、天樞5穴行針灸法,其中止痢穴位于小腿內側三陰交穴與陰陵泉穴連線中點,是脾經上的一個特殊敏感點,灸療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等功效[2]。達到健脾補胃,并及補腎之功,發現患者單純使用針灸治療其體重指數無明顯變化,且治療后1個月其治愈率僅7.5%。
小兒泄瀉首先要查找病因[3],對因治療,均勿在未查明原因之前濫用抗生素,以免造成患兒腸道菌群失調,推拿是通過手法對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增加機體抗病能力[4]。小兒推拿由來已久,古書最早對小兒推拿方法進行記錄的是《五十二病方》中的“嬰兒病癰方”。《小兒推拿秘訣》提出“余惟小兒無七情六欲之惑,弟有風寒水濕傷食之證,具初生臟腑脆薄,不經藥餌,稍長又畏藥難投,惟此推拿。”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決定了適應性差,調節、修復能力也差[5]。對于小兒推拿的手法[6],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過特殊手法作用于小兒肢體較易被患兒所接受,并有效被小兒內臟所感知,通過刺激機體表面的神經、血管,促使神經末梢觸發至機體內部,并激活,而有效地促進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的調整,達到改善患兒內臟功能,起到防病、治病、促進發育的目的,針對小兒腹瀉患者,其具有健脾養胃、和氣血調陰陽之功效。本研究觀察組其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體重指數在治療后1周顯著增加,并且在各個觀察時間點均高于對照組。推天門入虎口,推板門入橫門,均有調理腸胃,運化脾土之功效,使精華得以運輸[7]。推拿通過手法對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8]。所以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針灸聯合穴位推拿治療小兒腹瀉能較快地增加患兒體重,改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 唐英,尚清. 艾灸法治療小兒慢性腹瀉20例[J]. 中醫研究,2011,24(10):70-71.
[2] 沈賢新,黃振. 艾灸止痢穴配合大腸俞拔罐治療小兒腹瀉27例[J]. 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1):1968-1969.
[3] 雷學維. 小兒氨基酸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160例[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2):184.
[4] 徐美芳. 推拿加艾灸治療小兒秋冬季腹瀉60例[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7):2156.
[5] 劉海維,張潔隴. 中醫外治法在小兒遷延性、慢性腹瀉病的應用[J]. 現代中醫藥,2009,29(6):42-43.
[6] 張紅. 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小兒泄瀉150例臨床探討[J]. 按摩與導引,2008,24(8):24-25.
[7] 許海文. 推拿加艾灸治療小兒腹瀉47例[J]. 按摩與導引,2008,24(8):27-28.
篇5
摘 要 目的:探討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方法:觀察并比較推拿結合針灸、玻璃酸鈉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論: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針灸 推拿 肩周炎
Clinical analysis of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Xiang Shih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Changchun city,13002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Methods: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assage and acupuncture、sodium hyaluronate were compared.Rseults:The therapeutic effect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i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ssage and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as significant.
Key words Acupuncture;Massage;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肩周炎是以關節活動受限、肩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肩周軟組織慢性無菌性炎癥性病變,臨床多以功能鍛煉及鎮痛為主要治療措施,治療效果欠佳[1-2]。本文將采用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48例,治療效果較好,且未出現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肩周炎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3]。觀察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43~68歲,平均(52.6±6.4)歲,病程6~32個月,平均(19.5±4.8)個月;對照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42~69歲,平均(53.1±3.9)歲,病程7~31個月,平均(19.8±3.4)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對照組采用玻璃酸鈉治療,具體如下。首先用螺旋式動作以注射部位為中心向外旋轉消毒,用2 ml一次性注射器從喙突外1 cm下刺入肩關節行關節穿刺,注射2 ml玻璃酸鈉,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針眼,1次/周,連續4周1個療程。觀察組采用推拿結合針灸進行治療,1次/日,15次1個療程,共2個療程。具體方法如下:采用捏、拿、按等放松的手法按摩、松解肩關節周圍,每次大約10分鐘,然后用拉伸手法恢復正常功能位3~5分鐘,注意避免采用暴力手法以免拉傷韌帶、關節等;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消毒足三里、膽囊穴后,直刺約1~1.5寸,然后提插捻轉強刺激使針感持續3~5分鐘后起針。
療效判定:治療1個月后評定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VAS肩痛評分評價患者的療效[4]:肩關節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肩部疼痛消失為治愈;肩關節功能改善、肩部疼痛減輕為有效;肩關節功能無改善、肩部疼痛無改善為無效。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結 果
比較兩組治療1個月后的治療效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8%,而對照組總有效率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中醫認為肩周炎是因為風寒濕阻滯經脈、影響機體氣血運行導致的肩關節周圍的慢性反復性疼痛。內因為本,外因為標,治療應標本兼顧。推拿和針灸是中醫主要的治療方法。針刺以循經選穴和局部選穴為主[5]。
本研究采用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的總有效率高于玻璃酸鈉的總有效率,表明推拿結合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散瘀止痛,緩解肩部痙攣的肌肉、肌腱,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減少致痛物質的釋放,緩解或治愈臨床癥狀,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
綜上所述,推拿結合針灸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慕遠,蒲沁沁,劉申易,等.不同刺激方法治療肩周炎療效比較[J].中國針灸,2013,33(2):109-112.
[2]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203.
[3] 周振東.頸肩部慢性疼痛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93.
[4] 周繼榮,趙悅.針刺與推拿治療肩關節周圍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7(17):287.
篇6
【關鍵詞】單純性肥胖癥,針灸治療,推拿,耳穴貼壓。
【中圖分類號】R72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2-0001-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56例,男10例,女46例;年齡最大52,最小17歲;輕度肥胖18例,中度肥胖32例,重度肥胖6例,經診斷均為單純性肥胖癥。
1.2診斷標準根據2001年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織提出的中國承認體制指數分類標準進行診斷,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輕度肥胖,實測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30%,BMI≥30―40;重度肥胖,實測體重超過標準體重50%以上,BMI≥40。
1.3治療方法
1.3.1針刺方法
1.3.1.1基本取穴(陰陽平和型)關元,上脘,中脘,下脘,天樞,水分,大橫,帶脈,足三里,三陰交均用平補平瀉針法。
1.3.1.2辨證配穴脾虛濕盛型配陰陵泉,太白,豐隆以補法為主;胃腑實熱型配內庭、曲池、支溝、腹結均為瀉法;肝郁氣滯型配太沖、肝俞用瀉法;脾腎陽虛型配脾俞、腎俞、太溪用補法。
1.3.1.3操作方法令患者仰臥,舒適,穴位常規消毒。用40~75mm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后,實證用補,虛證用瀉法,補瀉完畢后,將G6805電針治療儀接于針柄上施以連續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min。前3天每日一次,以后每隔日一次,30天為一療程。
1.3.2耳穴貼壓
1.3.2.1取穴內分泌,神門,饑點,三焦,交感,脾,胃,皮質下,大腸,肺。
1.3.2.2方法每次取穴3~5個,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粘貼敷于穴位上。病人每天饑餓時,餐前半小時及睡前自行按壓2~3分鐘,從局部酸疼感為度,夏日隔日1次,春冬秋隔2天一次,每次貼壓一側耳廓,兩耳交替輪換,10次為1療程。
1.3.3推拿方法推拿方法主要是腹部的推拿:①點揉中脘、天樞、氣海、關元、水道;②疊掌摩腹;③運腹法,雙手手掌吸定臍部做順時針運動;④雙手十指用力抓緊,抓住,揉捏皮下脂肪,以患者能夠耐受為止;⑤雙手指掌揉捏腹部,手法緩和,用力均勻持久。
2結果
56例患者中,顯效30例,占53.57%;有效23例,占41.07%;無效3例,占5.3%;總有效率94.64%。
3討論
篇7
[關鍵詞] 肩周炎;推拿治療;針灸治療;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7(c)-0120-02
目前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臨床中肩周炎發病率持續走高,患者發病后肩關節運動受限,在工作和生活中均受到嚴重影響,且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肩頸壓力也會逐漸增大,產生諸多不良反應,因此,加強對肩周炎的臨床診治探索具有積極意義。肩周炎在中年人中發病比率較高,且多集中于女性,臨床治療方式多樣,比如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等,為探討推拿與電針灸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選取2009年4月―2012年7月間入該院進行治療的肩周炎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應用推拿和電針灸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入該院進行治療的肩周炎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納入研究患者均為診斷為單側肩周炎符合標準且同意參與研究。患者臨床表現以肩周疼痛為主,病程綿延長,受天氣影響變化較為顯著,少數患者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和“扛肩”現象,X線檢查結果顯示多位陰性,多數患者存在骨質疏松情況[1]。將80例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前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者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37~59歲,平均年齡(45.2±3.6)歲,病程1~15個月,平均(5.8±3.1)個月,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37~58歲,平均年齡(44.3±3.7)歲,病程1~19個月,平均(6.2±3.2)個月。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按摩和藥酒擦揉治療,研究組實施推拿按摩和電針灸治療。藥酒擦揉:對照組患者選用舒活酒,對其患部進行擦揉,持續5~10 min/次,以患部發熱為宜。推拿按摩:推拿按摩的目的是促進患者患部經血活絡,因此主要以滾揉法、舒筋活絡法和點按穴位法為主。實施滾揉法時,患者采取坐位或者仰臥位,醫生使用指揉法和滾法在患者肩關節和上肢內側進行治療,多次反復,并且指導患者進行關節的外展和外旋活動。患者采取仰臥位時,對其患肢肘部進行滾揉,另外一手針對肩外側和腋后部,配合患者肢體的上舉和內收活動進行[2]。之后,對患者的肩前部和側胸外上部進行滾揉,并且配合患者做起動作,對患肢進行牽伸和后伸活動。采取舒筋活絡法時,患者適宜采取坐位,醫生從患者手腕部開始,到肘部、肩部和頸部以此實施推撫,手掌著力避免過度用力,然后擴展到患者的上肢、肩內側與外側還有后側,反復持續20余次。點按穴位主要以患者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為主,以該穴位產生酸脹感為宜。電針灸治療:對于首次治療患者對于痛域和肩關節活動情況進行記錄觀察,然后去學,以肩前與肩或肩與俞(隔次交替使用),外關與合谷為主,選用神經刺激儀,將兩對電極分別粘貼連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關二穴。刺激參數為:連續波、高頻(100 Hz)刺激10 min后轉為低頻(2 Hz)刺激30 min,強度(10±2)mA(合谷、外關刺激強度可適當降低),隔日治療一次,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痛域和肩關節活動情況進行再次記錄和觀察。期間需要注意的是連接完成后,漸次增加各輸出端的強度直至適量,肩關節活動范圍測定肩部內旋、外旋測定時,肩外展達不到90°時,采取最大外展,避免患者的保護性聳肩行為[3]。
1.3 療效判定
治療效果以風濕類疾病治療委員會擬定標準為參考制定痊愈、顯效、好轉、無效4個標準,以痊愈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患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疼痛明顯堅強,功能基礎恢復,但是天氣變化時仍會出現疼痛;無效:患者情況未好轉好惡化。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使用JOA標準進行評分[4]。
1.4 統計方法
臨床所得數據均使用統計軟件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x±s)表示。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情況,見表1。從表中對比情況來看,研究組患者治愈率92.5%遠高于對照組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研究認為,肩周炎的最好治療方式是動靜結合,以藥物治療配合針灸和功能鍛煉等能夠取得較好效果,該次治療以動靜結合理念為指導,選用推拿按摩和電針灸療法,刺激患者穴位,改善其經脈瘀阻現象,降低患者患肢的受累程度,很好的促進了其肩關節功能恢復,且無不良反應安全性高,是臨床治療中優秀的綜合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推拿和電針灸治療肩周炎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適宜推廣。
[參考文獻]
[1] 孟大勇.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8中旬刊):180-181.
[2] 陳紅.關節松動術結合電針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6):62.
[3] 李建軍.中醫結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7):139-140.
篇8
【關鍵詞】針灸 推拿 肩周炎 療效觀察
【Abstract】 This paper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by the curative effec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ink have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Acupuncture Massage Periarth ritis of shoulder Curative effects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是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1]。主要見于中老年患者,嚴重影響患者肩關節功能活動及生活質量。本科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該病60例,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為本科近3年門診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最大者65歲,最小者42歲;有外傷史者6例;病程最長者6個月,最短者7d。
1.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所有病例均有肩部疼痛,以夜間為甚,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局部壓痛;X線檢查無骨、關節病變,均符合肩周炎的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2.1針灸治療 取穴:患側肩髃、肩貞、肩前、臂臑,雙側曲池、合谷、血海、陽陵泉。針灸方法:常規消毒,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5min行針1次,平補平瀉,虛、寒證者加艾條溫灸。
2.2推拿治療 針灸結束后對肩關節局部先施以揉法,手法以輕為宜,時間3~5min;繼用拿、捏法,手法稍重,時間3~5min;再用運動關節法,作肩關節各個方向被動運動,幅度逐漸增加,力量由小到大,以患者疼痛能耐受為度,時間5~8min;最后以搓、抖法結束,手法輕柔,時間2~3min。
針灸推拿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d。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1個療程治愈者17例,2個療程治愈者30例,3個療程治愈者7例,好轉6例。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56歲,于2008年5月16日初診。左肩部疼痛伴功能障礙1月。1月前出現左肩部疼痛不適,逐漸出現左肩功能受限,自行貼“麝香壯骨膏”無效,病情逐漸加重。就診時患者左肩部疼痛,肩前部壓痛明顯,肩關節外形正常,功能活動受限,“扛肩”現象較明顯,舌淡苔薄白,脈緩;左肩關節攝片無異常。以上述方法治療,1個療程即愈,隨訪半年無復發。
5 討論
由于肩部活動范圍大,故肩部肌肉、肌腱、韌帶等經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關節大范圍活動的牽拉,較易勞損而發生變性[1],導致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形成肩周炎。本方法治療肩周炎,肩髃、肩貞、肩前、臂臑位于肩關節周圍,“穴位所在,主治所能”;肩髃、臂臑、曲池、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大腸經經脈循行過肩部“經脈所過,主治所在”;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血海穴屬脾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活血、止痛之功;虛、寒加灸,乃“寒者溫之”之意;再輔以按摩治療,以進一步疏通經絡、止痛,逐步恢復肩關節功能。在本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還必須注意:一是在治療前應先攝片檢查肩關節,以排除骨、關節本身的病變;二是如果是因為骨折而繼發的肩周炎,須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才能配合按摩治療;三是在治療的同時應根據患者病情,教會患者鍛煉方法,要求患者配合肩部功能鍛煉;四是按摩及功能鍛煉應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以防加重患者肩關節損傷。
參 考 文 獻
篇9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好發于五十歲左右中老年人,故有“五十肩”之稱,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我科采用針灸治療、手法推拿、功能鍛煉等方法,配合臨床護理治療,取得瞞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男20例,女30例,年齡35-70歲,平均45.2歲,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長者3年,所有患者患病在疾病的早期都有肩部明顯的酸痛的表現,疾病嚴重的患者進行外展、上舉等動作時會有受限的表現。
1.2 治療方法 推拿方法:用掌揉、拇揉、滾法等放松肩2-5min,點按肩井、肩髃、肩髎等穴位2-5min;彈撥攣縮肌腱韌帶,用掌揉法緩和肩部疼痛。針灸方法:針致痛點、粘連點,即阿是穴;配穴:循經選用肩髃、肩髎,肩貞、曲池、臂臑、外關等穴位。康復訓練療法:我們指導病人采用手指爬墻、兩手抱頭、擴胸分肩、旋摩肩周法等方法治療肩周炎。
1.3 護理及康復示教方法
1.3.1 心理護理 ①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病室盡量保持整齊清潔,適時在患者的病室中播放輕松的音樂,改善其心情。②應多和患者進行溝通,增進關系:對患者應以和藹、熱情的心態和其溝通,讓其對護理人員有充分地信任,加強溝通可改善護患之間的關系,良好的關系對治療有很大的幫助。③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和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以了解患者的情況并針對性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1.3.2 對患者飲食方面的干預 患者食物應以清淡為主,不可過于油膩、辛辣等,并應進行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酒,應多食用營養豐富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1.3.3 護理 患者擺放肢體的位置對其恢復有一定的幫助,其可避免患者出現攣縮、痙攣的表現,促進疾病好轉。患者可選擇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上述可輪流交換,此三種對患者疾病的恢復有很大幫助。
1.3.4 治療 ①推拿:給予患者進行按摩應要對其各項表情進行觀察,并不斷詢問對按摩有什么感覺,從而調整治療。②針灸:在對患者進行針灸之前應先進行詳細的講解,讓患者對各項治療知識有明確的了解,接電針前,要認真檢查避免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注意觀察患者,如患者有暈針的表現時要立即進行拔針,并給予治療。
1.3.5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工作 對患者進行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可改變患者的不良習慣,從而加強治療效果,可告知此疾病的鍛煉方式及應注意的各項情況,并應注意自身應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進行鍛煉以預防疾病復發。
1.4 評價指標 ①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②顯效: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功能接近正常。③好轉:疼痛與功能均有所好轉。④無效:治療前后無改變。2 結 果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針灸推拿治療腰間盤突出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1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分組治療,治療組采用針灸與推拿結合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的針灸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療效分析經統計學處理(P
【關鍵詞】針灸;推拿;腰間盤突出癥;臨床
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癥,是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表現為腰腿疼痛和腰部活動受限、伴一側或兩側下肢外側感覺減退或區域性麻木、脊椎側彎、腰背肌痙攣等1。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隨著人們現代生活的緊迫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高達15.2%2,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現對我院2011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針灸推拿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1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在22-74歲之間,平均48歲,40-65歲80例,占絕大多數;病程為4天-21年;單純腰痛患者31例,單純腿痛患者9例,單側下肢疼痛患者39例,腰部及雙下肢均有疼痛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經臨床及CT或MRI確診。將該86名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患者,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型上均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只是單純的針灸不推拿,治療組采取針灸與推拿相結合的方法,兩組均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中間休息3d-5d,2個療程后統計數據。
(1)對照組 單純的采用針灸治療:病人取俯臥位,腎俞(雙) 、大腸俞(雙) 、環跳(患側) 、委中(患側) 為主穴,穴位常規消毒后,以25-40mm毫針刺之,提插捻轉,用平補平瀉手法,手法得氣后留針45-60分鐘。
(2)治療組 首先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同對照組,針灸結束后,患者繼續取俯臥位,在患者的腰背部、臀部以及腿部用滾法為主,配合推法、揉法進行推拿治療,促使患部氣血循行順暢,加速突出髓核中水腫的吸收,進而減輕椎間盤對于神經根的壓迫。最后,可以配合斜扳、旋轉復位及抖法結束治療,以調整關節紊亂,松解粘連,有利于椎間盤回納。
1.3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能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狀態。(2)顯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殘留輕度不適感,但不影響正常工作。(3)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改善,部分恢復工作。(4)無效:經治療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43例患者,痊愈26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86%1。
以上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且復發率極高,主要表現為腰痛及坐骨神經痛3。近些年來,中醫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有很大的進展,治療方法有很多種,而且療效都比較確切,如針灸、推拿、中藥熱敷、電針灸等方法都是中醫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就目前而言,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方法是首選療法,且最為重要的措施是防止復發4,還可使患者免遭手術的痛苦。
在眾多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中,針灸結合推拿法是較常用的,且療效較顯著的方法。針灸治療腰突癥具有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消除神經根部水腫等作用,從而減輕椎間隙的壓力,但卻對椎間盤的“突出”改善不夠。推拿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用傳統的中醫手法,推、揉、滾等手法的合理運用,能解除肌肉痙攣, 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神經根粘連,促進炎癥和水腫吸收,糾正腰椎小關節紊亂,恢復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及脊柱的內外平衡,有效恢復腰部的平衡穩定功能5,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為了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臨床上將針灸與推拿配合運用,相得益彰,本文對針灸推拿相結合法與單純的針灸法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表明,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獨特的療效,總有效率為100%,顯著高于單純的針灸治療組(P
參考文獻
[1] 莊燕紅.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9):4401-4402.
[2] 陳龍.安針灸推拿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5):128-129.
[3] 袁俊山.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2):1548-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