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遷移范文
時間:2023-03-24 03:0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戶口遷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社會流動性減弱己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問題,具體表現為收入的代際流動性降低、職業的代際傳遞固化。隨著貧困治理的深入,解決長期貧困問題開始進入到理論研究和貧困治理決策者視野中,其中貧困家庭代際傳遞被認為是貧困治理的關鍵。影響貧困代際傳遞家庭因素包括父輩素質、受教育年限、性別、營養投資、基因遺傳和疾病等,家庭外部因素包括文化背景、機會平等與政策制度等。卓瑪草和孔祥利(2016)對農民工的職業代際傳遞研究發現,農民工代際間職業分布存在代際差異,但在職業流動呈現代際差異中嵌套著職業代際傳遞與繼承的共性,農民工代際職業流動范圍存在明顯的分割性,表現為農民工非精英群體與農民工精英階層之間存在著職業“藩籬”。陳全功和程蹊(2015) 從生命歷程中重要事件的視角研究了貧困代際傳遞的變化,出生和就業是影響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個體事件,貧困代際傳遞一般發生在孩子出生時期,代際阻斷一般發生在父母或孩子能夠進行農業生產或打工獲得穩定收入時期,土地、教育和戶籍是影響家庭代際傳遞改變的重大宏觀事件。理論和實證的研究均表明,勞動力的區域流動使發達地區基于社會環境優勢獲得欠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溢出效應,并抑制其教育公共投資的激勵,差距隨著經濟和教育投資的不同增長路徑越來越大,欠發達地區教育投資的代際傳遞使社會經濟有陷入“低發展陷阱”的危險。
收入改善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遷移決策,個體選擇遷移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戶口所在地獲得適合的就業崗位較難;二是在外地就業可以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三是很多個體前往有更好的就業機會、經濟發達的地區,原因在于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提升和發展空間的差異。同樣,個體選擇不遷移也有其內在原因:一是不必遷移;二是不能遷移。前者是指個人能力或者父母的社會網絡關系有助于找到滿意的工作;或者即使遷移能找到更高工資的工作,由于遷移存在較高的額外成本和風險,使得不遷移成為最佳選擇。而后者是指由于存在遷移障礙,部分勞動者無法承擔遷移成本而放棄遷移,或者由于本人健康、信息缺乏、家庭等因素的影響而不能遷移。在父輩代際收入傳遞路徑中,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社會網絡關系與遷移決策高度相關。因而,可以理解為在子輩受父輩收入影響基本成型的前提下,通過遷移改變其從父輩繼承而來的差異,并最終通過收入變動改變代際收入彈性。這可能更多地展現為在沒有較好社會資本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低的個體,可以通過遷移獲取更好的就業機會。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代際貧困的研究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視角進行了分析,但是基于微觀層面對貧困家庭外出務工及戶口遷移對于家庭代際傳遞的改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針對農村地區絕對貧困戶家庭和低收入的戶口遷移與代際收入傳遞的影響研究。結合當前國內外學者關于人口遷移對社會流動、收入流動的影響方面己有的論述,本文的主要創新之處在于以下幾點:第一,人口的地域流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兩代人并未生活在同一地區,而地區間收入水平以及實際收入水平的差異勢必影響父輩代際收入傳遞效應的準確估計,較大估計上的偏差將會影響對戶口遷移對貧困代際傳遞削弱效應的認識。第二,己有研究未考慮人口遷移對父輩代際收入彈性的影響。跨區域的勞動力流動,可能改變原有的貧困代際傳遞機制,更關鍵的是遷移可能給遷移者帶來更多公平選擇的機會,比如重新擇業、社會網絡關系的此消彼長等。因此,在考慮人口遷移的情況下研究貧困家庭父輩代際收入傳遞,可為如何實現精準扶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基于此,文章嘗試戶口遷移對父輩貧困代際傳遞的削弱影響,同時研究除經濟因素影響外的其他代際傳遞路徑影響因素通過遷移之后的改善情況,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根據己有相關研究分析,提出文章的相關假設:
篇2
1、當事人攜帶本人身份證以及原件和復印件,到想轉去戶口的目的地戶籍所在地派出所,辦理一張準遷證。
2、到戶籍所在地派出所,出示戶口遷移證,轉移戶籍關系。到目的地戶籍所在地派出所確認戶口遷移,當地派出所一般會出具戶口變更聯系單。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基礎證件,當事人的戶口本及身份證原件、遷出地的集體出具的同意戶口遷出證明、戶口遷入地的集體及戶主出具的同意接收證明;
2、其他證件及資料,當事人的遷移戶口申請書、購房入戶、提供勞動合同、提供結婚證;
3、帶上述資料及證件,到戶口遷出地的派出所戶籍科,申請領取戶口遷移證并注銷原戶籍的常住戶口;
篇4
[關鍵詞]駐秦高校 大學生 戶口遷移 戶籍管理 戶籍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3-0013-03
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我國公民重要且主要組成部分,近十多年來由于高校的不斷擴招,2012年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達三千多萬,也就是說有這么多大學生牽涉到戶口狀態問題。每年的高校錄取人數和畢業生人數相加從十年前的400多萬到2011年的1300多萬,涉及到上學戶口是否遷移和畢業戶口遷出等問題,他們是3~5年短期內遷徙變動最大的群體。這個龐大的人群戶口處于什么狀態?有什么問題?生活的怎樣?應該是當今社會不容忽視問題,他們生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工作,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的駐秦高校,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與燕山大學和我校一樣,學生來自全國大部分省份。大慶石油學院秦皇島分校、中國環境干部管理學院及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是駐秦三所職業專科學校,生源也來自我國部分省份。這6所高校在大學生戶口遷移問題上存在相同情況和問題,具有共性,也就是說我們6所駐秦高校學生戶口遷移現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折射出當今社會及高校的普遍現象。戶籍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作為多年從事高校學生集體戶籍管理者,深知大學生們在戶口遷移過程中碰到的困難,為他們戶口處境擔憂。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感受到了戶籍制度改革的進步,同時也感受到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誤讀或不理解有關戶口政策、某些單位和個人不履行職責等,導致大學生在戶口遷移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理順高校大學生的戶籍管理?我國的戶籍制度怎么改革才能使大學生們少走彎路?減少社會行政成本?使他們把更多的經歷投身到學習和社會建設中去,這是我們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當然,戶籍制度改革不是說想改就能一步到位的改革,這是一項關系到國民生活的系統工程改革,需要不斷探索,循行漸進,更需要有識之士的關注和參與。
一、駐秦皇島高校學生戶口遷移的現狀
(一)上學戶口遷入高校
大學生戶口遷移從計劃經濟時代考上大學戶口統一從原籍遷移來學校,到2003年公安部規定“大中專院校學生入學后是否遷移戶口,可以根據本人意愿自由決定”。這經過幾十年的跨度,也是適應社會發展形勢國家采取的便民利民措施,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進步。大學生入學時戶口遷移率從計劃經濟時代的100%,逐年下降,到2011年9月,駐秦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育部所屬)入學戶口遷移率50%、燕山大學入學戶口遷移率20%、我校入學戶口遷移率12%左右、大慶石油學院秦皇島分校遷移率29%、中國環境干部管理學院遷移率6.4%、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遷移率6%左右,分析其原因:1.我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農村,以前是上學追逐“農轉非”,向往城市生活,大中專學校畢業后包分配工作,遷戶口擁有“國家干部身份”,到現在的自己擇業且就業難,無所謂遷移戶口。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和鄉鎮,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本地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加強,附著在戶口上的優惠待遇也會顯現。這是大學生不遷移戶口的客觀原因。2.各地正積極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在農村歷來戶口與土地、宅基地等掛鉤,如戶口遷出意味著放棄所擁有的農村改革政策帶來的待遇。另外,看見本村的大哥大姐們上大學戶口遷往學校,畢業后沒有就業,戶口再想遷回家,就難上加難。這是近幾年大學生入學戶口遷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偏遠及相對貧困地方的新生還是愿意把戶口遷來高校,有部分學生還認為戶口遷來高校是為了畢業后方便找工作以及在校方便辦事等原因(有些事情只能在戶口所在地辦理)。調查顯示,層次較高的高校大學生戶口遷移率較高,戶口遷移率也與生源地有關。這似乎預示著“戶口遷徙自由”的開始。
(二)高校畢業生戶口在校保留
2002年,國務院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規定:“學校可根據本人意愿,將其戶口轉至入學前戶籍所在地或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和檔案管理機構將其在校戶口及檔案遷回其入學前戶籍所在地”。這也是國家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采取的權衡之策,但隨之出現了空掛戶、人戶分離,多年留校戶口無人問津等現象。實例一:2003屆畢業生李某,因戶口在校保留,直到2010年來電話詢問戶口之事:“戶口打回我原籍了嗎?原籍怎么沒有我戶口?”殊不知戶口是本人或人來校到所在地派出所辦理遷出后再到原籍派出所去落戶的過程,不懂戶口遷移手續或誤讀政策的大有人在。《意見》中指出:“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和檔案管理機構將其在校戶口及檔案遷回其入學前戶籍所在地”。這問題就出現了,筆者認為檔案管理和戶口管理是兩回事,檔案管理應該是“公對公”,學校檔案管理機構可以將“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的檔案,按“機要”郵寄或派專車送到畢業生原籍的省(市、縣)人事局或教育局存放保管(不需本人)。戶口則不同,即使學校戶籍管理部門在當地派出所把保留在校兩年的畢業生戶口統一辦理了遷出(遷往地“入學前戶籍所在地”)手續,也就是一張紙式《戶口遷移證》(有效期一個月),需要本人和委托人來校取這張《戶口遷移證》,再憑畢業證、報到證、身份證在一個月內到遷往地派出所落戶。這個《意見》中有關政策表述不太明確,有不可操作性的一面,使畢業生誤以為高校會將其戶口自動遷回到其原籍派出所。實例二:2005屆畢業生趙某和王某戶口在校保留,原因就業單位不解決戶口和沒有就業,戶口又不愿遷回原籍農村,趙某直到六年后要結婚登記了、王某因為要辦理第二代身份證了,才想起戶口還在學校保留,不得不千里迢迢來校辦理有關手續,他們經過幾年在外工作和打工經歷,感覺戶口還是遷回原籍比較安全妥當,嘆息道:想當年何必把戶口留在學校呢。這無疑給畢業生本人增加了時間和財力上的浪費,諸如此類現象并非個別。至今我校、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燕山大學還有不少往屆畢業生戶口在校擱置。戶口保留在校產生的弊病,使高校戶籍管理部門工作處于被動,多年畢業生變遷無法與他們取得聯系。這給高校和當地派出所戶籍管理帶來難度,造成社會管理缺失。
(三)大學畢業生戶口遷出
臨畢業半年和一年前,大學生們大部分都離校忙于實習和找工作,無暇顧及學校辦理的各項畢業手續等,對戶口遷移手續更是糊涂。現象一:學校戶籍管理部門把《戶口遷移證》發到其手中,還不知道這是與他息息相關的戶口。不明白戶口遷移辦理程序和有時效性,從而造成戶口遷移出現尷尬局面。提醒他們在一個月內到遷往地址的派出所落戶,但往往《戶口遷移證》不是過期了、丟失了就是放在口袋里不去辦理落戶,形成所謂的“口袋戶”。只有等到要開具有關證明或要辦理身份證了才想起戶口的作用,再四處打聽自己的戶口在哪。來校詢問后才知道其畢業時戶口已遷出了,在自己“口袋里”放了幾年,這時因為《戶口遷移證》過有效期了,需要持《戶口遷移證》到遷出地派出所更改有效期,才能到遷往地落戶,這就給其本人帶來諸多不便和麻煩。現象二:2010年畢業生孫某,畢業時暫沒找到合適工作,按有關政策其戶口可以遷回原籍(河北某縣農村)落戶。高校為其辦理了回原籍的遷出手續,但到原籍派出所落戶時不予辦理,告知:要落戶到父母戶口簿上,必須把“非農業轉成農業”戶口。后來孫某找關系花了不少銀子才把戶口落回了家。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并找不到關系的畢業生,戶口就只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待,下一步不知如何是好。目前,我國有12個省份取消了戶籍二元登記制度,也就是說沒有“農業與非農業”之說。取消“農業與非農業”登記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進步,但有的地方是可以不執行上級政策,還是有故意刁難之意呢?畢業生這個弱勢群體又奈何呢?孫某埋怨道:早知現在,何必當年把戶口遷到學校呢。
二、駐秦皇島高校學生戶籍管理模式
(一)九月份,入學時新生戶口遷入學校
高校戶籍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分院系專業審核、統計、登記,把戶口遷移證的各項信息輸入計算機管理。我校所在地派出所管理了轄區駐秦6所高校,學生人數幾萬,雖然新生戶口遷移率下降,但每年遷移戶口人數不少,2011年當地派出所錄入新生戶口也有4500人左右。由于當地派出所落戶數量大、時間集中且資源有限,為了不耽誤轄區居民辦理業務,并照顧各高校學生盡快落戶,派出所只能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加班加點為各高校辦理。大學生遷來的戶口往往到年底或來年三四月份才能落戶妥當,在落戶前這段時間,如果大學生身份證丟失就無法辦理有關事情,如果銀行卡丟失沒有身份證,只能在銀行辦理卡掛失處理,本人無法取款使用。這種現象在駐秦高校學生中時常發生。
(二)六、七月份大學畢業生戶口從高校遷出
高校戶籍管理部門要提前一兩個月核查畢業生遷往地址信息。在這期間畢業生身份證丟失等原因想申辦身份證,當地派出所一般不受理,因為我省身份證辦理周期為1~2個月,這段時間戶口有變更移動的話,導致其身份證信息和戶口信息不一致,受其影響就不能順利辦理身份證。反之,派出所受理了其申辦身份證,在身份證下發之前,戶口就不能遷移變更。辦理畢業生戶口遷出和新生戶口遷入一樣,有幾個月戶口處于“真空期”。這段時間大學生們不能行使自己的各項權益,給他們帶來的不便和損失也在所難免。
(三)高校無法直接利用公安網進行戶籍管理
出于安全,公安網只能在公安系統內部使用,不能在外使用,各高校也無法直接利用公安網進行戶籍管理。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學生集體戶籍,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高校投入人力、財力開發自己的戶籍管理系統軟件,盡量達到公安部門的一致要求,實現戶籍管理的查詢、統計、遷移、打印等各項使用功能。在新生入戶和畢業遷出時,把學生的戶籍信息逐項輸入計算機管理。學校戶籍管理部門把學生戶籍整理完成后,再預約時間排隊到當地派出所將學生戶口信息連同照片錄入公安網,這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落戶,只有落戶了學生才能辦理與戶口相關的業務。在辦理畢業生遷出時也是一樣,在公安網上查詢畢業生信息并輸入遷往地址,打印《戶口遷移證》,這才算是真正的遷出。這就導致一個學生戶籍信息在高校和派出所兩個部門重復登記,浪費時間和資源,也增加了公安部門和高校的行政成本。駐秦6所高校戶籍管理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管理。
三、探討戶籍制度改革要“以人為本”的有效對策
第一,高校大學生戶籍管理是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大學生成為“口袋戶”“人戶分離”“空掛戶”等現象,只有在戶口遷移過程中才能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是不了解戶籍辦理手續形成,有的是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有人為因素也有社會因素。雖然我省早在2003年就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之說,但感覺是“換湯不換藥”,特別是農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取消。如果附加在戶籍上的各種待遇取消,還原戶籍的本來面目:戶籍只是作為公安部門單純的人口登記管理,為社會治安提供幫助。戶籍制度改革與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剝離,就會減少或杜絕戶口遷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
第二,其實大學生戶口遷移到高校,并非是實際意義上的“常住戶口”,3~5年畢業生不論是否就業都是要遷離高校的。短期內來回遷移戶口,不僅增加了社會行政管理成本,而且會帶來上述所列舉的各種問題,從而造成戶籍管理秩序混亂。雖然十年前公安部門就出臺了大中專學生入學遷移戶口可以根據本人意愿自由決定,遷移率也有所下降,但是,從近幾年大學生戶口遷移情況來看,出現的問題還是不少。試想大中專院校學生上學不再遷移戶口,只憑身份證或戶籍證明來校登記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等畢業后落實了工作單位,再根據本人意愿是否從原籍老家遷往工作單位。鄰省遼寧和山東,幾年前就執行的錄取本省新生戶口不遷移的措施值得我們借鑒。
第三,我國實行實名制居民身份證已有近27年的歷史了,現在公安部門的戶籍管理系統實行全國聯網條件也基本成熟,這就為公民居民身份證的唯一性、準確性和通用性提供有效保障,這也增強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的可行性。我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達2.61億人。試想,如果能夠探索一條可以在異地(居住地)公安機關申請補辦身份證和護照等業務,不需要再回到戶口所在地派出所辦理等,這將大大地方便民眾,節約了開支,降低了成本,也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戶籍管理制度在社會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正處在社會各項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和改進時期,戶籍制度改革有它的歷史性、重要性和復雜性,加快其改革步伐,也是要“摸著石頭過河”循行漸進的過程。建國60多年來,我國的戶籍制度經歷了從自由遷徙時期到嚴格控制時期再到取消遷徙自由權利,直到今天遷移政策放寬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今天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我們還是感覺到戶籍制度改革滯后于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現實。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的改革,加大戶籍改革力度和步伐,這是民眾的訴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戶口遷徙自由”,這是我們戶籍制度改革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2011]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2012-02-23.
[2]訪談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戶籍改革研究專家王太元談“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EB/OL].人民網強國論壇,2012-02-28.
[3]王亞煌(中國經營網專欄作者).戶籍改革是開始而不是結束[EB/OL]. http://.cn,2012-02-24.
篇5
1、因婚姻變化、家庭成員變化、住房結構變化需分戶的,憑新家庭的成員名單和房管部門出具的房屋產權證明或單位分房證明。
2、屬結婚或離婚分戶的,憑《結婚證》或離婚證明,經派出所外勤民警審核同意后到派出所戶籍室辦理分戶手續。
1、到目前戶籍所在地戶口登記機關開具遷出證明。
2、辦理遷入手續。
3、不同省區對戶口遷移手續問題還作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可到當地的公安戶口登記機關進行咨詢。
【法律依據】
篇6
賣房子戶口不一定必須遷移。根據《戶口登記條例》的規定,原則上你作為出售方有義務遷出戶口,遷出后你可以找親友掛靠或加入單位集體戶口皆可。但規定并非法律,無法強制出售方遷出,還是要雙方在簽訂購房合同之前協商獲得公識,并在合同條款里加以注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十條
公民遷出本戶口管轄區,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件,注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公民遷往邊防地區,必須經過常住地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醫院各科室門診設置分診護士目的是優化醫療流程,規范醫療服務,加強醫患溝通,與患者攜手共進,和諧共存,為患者減輕病痛,創造一個美好的開端。良好的分診護士會起到提高醫療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經濟效益,改善患者體驗與感受。
1作為口腔科門診護士首先了解就診患者的特征,因人而異,適當做好分診工作,創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就診環境。
1.1患者身份各異 患者來自世界各地,其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生活經歷、語言等都不盡相同,患者就醫的經濟保障方式不一樣,如自費、公費、社保、大病統籌、農村合作醫療等,這些種種不同作為分診護士都要有所了解,分診時才能有的放矢,維持良好的就醫秩序和環境【1】。
1.2病情復雜 患者有初診和復診之分,有時還可能有急診或者重癥患者,還有住院患者來會診等等,護士分診時做到心中有數,優先急診或重癥,再就是老年人要注意,安撫患者受傷的心靈。
1.3就診的隨機性 雖然對于復診患者醫生都已經預約下次復診時間,但是總有個別患者不安照預約時間來復診,解決了一時之痛就忘了還要復診,這樣就增加了門診醫生工作壓力頜緊張。
1.4心態多樣化 由于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經濟條件、生活經歷等不同,加上所患疾病不同,患者對疾病治療需求和治病心態表現不一,有的對所患疾病知之不多,對醫生說的治療方案基本會同意;有的患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悲觀失望,信心不足,有點久病成醫,一知半解,對治療方案會反復質疑;有的患者在外面已經看過數個診所,最后又到醫院來確診,對醫生的治療方案有疑問;有的家庭經濟條件差 ,僅需簡單治療,甚至不治,耽誤治療效果;有的條件優越或公費,所患疾病只需簡單治療即可,他們往往要求醫生用好藥、貴藥等等。
2 熟悉口腔科門診患者以上的特征后,門診護士分診時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2.1以患者為中心,適應新的醫學模式 新的醫學模式已經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的新模式,那么醫院服務模式也應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將患者的需求、情感放在第一位,加強溝通,注重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優良滿意的門診診療服務。
2.2加強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簡單的問診掌握所有就診患者的大概需求,對初診、
復診患者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更好的分診,提高工作效率,必要時講解分診的目的,使患者樂于配合。
2.3分診時注意優先急重癥或老幼患者 護士在接診每位患者時簡單的問診掌握重要信息,對患者的病情心中有數,分清輕重緩急,急重癥患者優先處理,老幼患者優先,并且判斷迅速準確,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搶救措施,不耽誤一分一秒,以免延誤治療最佳時機。
2.4注意對候診患者進行通俗易懂的心理撫慰和疏導 每位患者都認為自己的病情急而重,這也是患者求醫心切,一到醫院希望醫生馬上就給自己看病,但是口腔科門診患者大多數以治療為主。是一個細而精,用時較長的操作,個別患者一個復診過程就需半小時左右,甚至有的患者要一兩個小時,因此候診患者焦急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分診護士就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針對這些患者進行心理撫慰和疏導,做到細心、耐心、熱心的解釋、安撫,使候診患者有親切感頜安全感,能夠安心等待。或給患者講解一些口腔保健小常識也是不錯的主意啊。
總之以上是本人在口腔科門診分診五年來總結的一點體會,只要護士在分診是本著以患者為中心,對就診患者病情做到心中有數,初診、復診、急診分門別類,分清輕重緩急,安慰體貼患者,最老愛幼,做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有求必應,密切配合,才能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質量、人性化、全方位醫療服務,造就和諧融洽的門診醫患關系。
篇8
所謂戶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登記條例》為核心的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規定以及配套的具體措施。廣義的戶籍制度還要附加勞動就業制度、福利保障制度、醫療保健制度等輔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轉業安置、子女落戶等方面衍生出的許多具體規定。目前的戶籍制度將對公民進行“城與鄉”、“內與外”的劃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使外來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醫療、就業保障等諸多權利難以實現。在許多大中城市,孩子若沒有所在城市的戶口,上學都要比當地市民多花不少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急劇向城市流動。受現行戶籍制度及城鄉教育非均衡狀態的制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非戶籍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益凸顯。由于在現行戶籍制度下,教育、醫療、就業及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依附于戶籍。目前一些大城市。受土地、水源、環境等資源客觀因素的限制,其戶籍管理仍然沒有放開。仍然實行較為嚴格的戶籍準入制度。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大城市長期居住,卻無法獲取所在城市的戶籍,從而導致其教育、醫療等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在教育方面。一長期以來,城市外來戶籍人口子女不能享有與戶籍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權利。甚至基本的義務教育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由此產生了諸多教育公平問題。在當前情況下,保障大城市非戶籍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
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和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是教育平等的基本內涵。我國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這一規定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的受教育權利的重視和保護。然而,教育資源乃是社會中一種競爭激烈的稀缺資源,且我國的教育資源也并非平均地分布,而是根據二元戶籍制度被劃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塊。另外,教育資源的分配還明顯向城市傾斜,對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實行差別對待。這種不平等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第一,農村孩子難以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義務教資源。正如上文所述,城市的不斷發展。使得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其后果不單單是農民工的合法權利難以得到保障。他們的孩子也有可能遭受同樣的境遇。因此,如何讓外來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享受與城市兒童相同的義務教育就成了非常棘手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說,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的割裂。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以前,外來兒童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就必須向學校繳納數額不等的“贊助費”、“借讀費”,或稱“擇校費”。盡管教育部2010年底公布的《教育部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規章的決定》刪除了《小學管理規程》第12條一“并可按有關規定收取借讀費”這項規定,仍然有不少學校利用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知識不足,以及他們“害怕孩子上不了學”的這種擔憂的心理,置國家政策與法律于不顧,強行收取所謂的“贊助費”、“借讀費”等費用。而有些學校在法律嚴禁收取“借讀費”后,就直接不再接收借讀生了,將外來兒童直接拒絕在校門之外。外來兒童的受教育問題著實讓人擔憂。他們出身貧寒。希望通過受教育、學習知識來改變自己將來的人生。可是。農村戶口這塊絆腳石已經讓他們輸在了義務教育的起跑線上。
第二,高等教育的戶籍壁壘。高考是改變人命運的重要機會。可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本來就非常稀缺、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又傾向于分配給具有城市戶口的居民。于是,就造成了農村戶口的考生與非農戶口考生之間在機會上的不平等。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考生在接受著中國最好教育的同時還享受了國家給予的較低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優惠。而一些教育水平不高的省份,高考錄取分數線卻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高考錄取機會的不平等,再加上義務教育起點的不均等,使得農村戶口的考生享受平等高等教育資源這件難事,變得難上加難。另外。高考錄取分數線依據戶籍來劃定還造成了另外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高考移民”。像北京和上海這種東部經濟發達的省份,內蒙古和新疆這種西部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比較低。針對這兩種不同情況,“智慧”的中國的考生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移民計劃”,即“高中移民”與“高考移民”。
二、非戶籍地人口受教育權利保障建議
(一)近景方案:加大對非戶籍地人口受教育權特別是義務教育權利的保障力度
依法實施和切實保障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公平。第一。進一步完善非戶籍常住人口管理辦法。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是最適宜的方法。但該方法面臨很大的問題,即非戶籍常駐人口數量上的無序流入。針對這一問題,應該通過規范人口管理使非戶籍常住人口的“無序流入”轉變為“有序流入”,從而為流入地政府的管理減小阻力。第二,同步規劃和配置非戶籍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資源。據學齡人口分布狀況,結合公建配套等城市規劃措施,制定基礎教育資源發展規劃,增加次中心城區等人口大量導入區的基礎教育資源的供應量,增加對農民工子女集中的區域公辦學校的投入,改建、擴建一批學校,擴大容量。第三,充分發揮民辦學校的作用。一方面要提高公辦學校接受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比例,畢竟公辦學校在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和扶持民辦中小學發展,給予民辦學校適當的資金補助,充分發揮民辦中小學在解決非戶籍人口子女義務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制定農民工子女學校設置標準,扶持符合辦學設置標準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民辦學校,逐步淘汰規模小、不符合設置標準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對納入民辦教育管理的農民工子女學校,每年給予經費補貼,助其改善辦學條件。
(二)遠景方案:推動戶籍制度改革
我國傳統的戶籍制度伴隨我國的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早已無法擔當起新的歷史使命。社會在飛速發展,面對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與完善,社會民主化、文明化的推進,這套戶籍制度的局限性也越來越突出,以至嚴重影響了當前的經濟發展。
我國的戶籍制度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登記制度,它承擔著一些其他的社會功能:區分了城鄉戶口的差別;對人口的流動,尤其是農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動進行限制;和不同的戶口類別相對應,有不同的福利標準等等。正是戶籍制度的這些附加功能使得戶籍制度與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當前的戶籍制度改革必須從剝離戶口上的附加利益著手,使戶口的登記和證明的原本作用回歸。通過建立全面、深刻的戶籍制度改革,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界限,實行一元化的居民身份制度,允許城鄉居民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并進一步促進城鄉居民在自由流動過程的全力保障。應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城鄉統一,使城鄉居民在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下享受平等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特別是對于農業人口,應使農民進城不進城完全尊重農民的意愿,不進城的農民同樣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篇9
關鍵詞:茶葉企業;出口貿易;商務英語;互文性翻譯
當前在翻譯活動開展過程中,互文性理念的應用,不僅是翻譯理論的成熟與完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該過程中,融入了相應文化內涵。與其他產品所完全不同的是,茶葉產品中包含了豐富完善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茶葉企業出口相關產品時,不僅要注重對茶葉產品的成分、特點及產地等基本狀況進行翻譯,同時也要注重將茶文化理念內涵融入其中,從而提升人們對茶葉產品特點及內涵的全面了解。
1我國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狀況分析
隨著當前國際貿易發展不斷成熟,如今茶葉產品在整個國際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進一步加大,當然,我國作為傳統的茶葉大國,也是整個傳統茶葉產業發展的發源地,無論是具體的茶葉產業優勢,還是整個茶葉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內涵,都更具時代優勢。因此,結合國際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實際需要,調整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狀況就極為必要。客觀來說,當前我國整個茶葉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茶葉產業自身的優勢,還是整個茶葉產業的具體發展內涵,都需要結合整個時代的具體特點,進行創新和優化。在整個國內茶葉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茶葉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還是整體特征。其都很難與整個茶葉產品出口貿易活動要求相契合,因此,如何解決整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就極為必要。總的來說,我國茶葉企業在對外貿易工作開展過程中,其存在自身的優勢。首先,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葉產業生產基地,無論是茶葉產地,還是茶葉品種,都有著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可以說,在整個國際茶葉產業競爭過程中,我國極具競爭力。但是在我國茶葉產業整體競爭過程中,其紅茶貿易處于劣勢地位。其次,不僅如此,當前茶葉企業對外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其未能適應整個市場發展的具體需要,茶葉產品品質亟待提升。此外,在茶葉企業對外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整體經營理念較為欠缺,尤其是缺乏與國際市場的有效融入,從而限制了整個出口貿易活動的有效開展。
2茶葉出口貿易中商務英語的應用需要認知
對于我國茶葉企業對外出口貿易活動開展來說,語言上的障礙和不足是限制整個出口貿易活動開展效果和質量的重要元素,因此,翻譯活動開展的狀況就直接關系到出口貿易活動開展的品質和有效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其主要應用的是商務英語,尤其是該語言形態更符合茶葉出口貿易活動開展特點及內涵,在商務英語活動開展過程中,簡潔、高效就成為其首要要求,因此,結合茶葉企業出口貿易要求,創新翻譯機制就極為必要。事實上,對于出口貿易活動開展來說,除了實際上的應用需求外,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介紹,才能夠實現理想的貿易成交活動。而這就是商務英語活動開展的最大價值。當然,想要應用好商務英語這一媒介,其需要充分與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實際相結合,也就是說商務英語活動開展,需要展現和詮釋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的相關信息內涵。當然,大量外貿實踐活動充分證明,良好的翻譯活動,不僅能夠給與消費者相應美好印象,同時也能夠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對于不同語言體系下的消費者來說,了解茶葉產品的重要方式,就是閱讀整個產品的翻譯資料。所以,可以說良好的翻譯活動,更能幫助我們有效推廣茶葉產品。當然,在衡量茶葉產品外在翻譯活動開展效果時,其翻譯的簡潔性、具有美感、客觀真實、科學等等就成為衡量整個翻譯活動開展效果的重要指標。
3互文性翻譯內涵
理解不同語言體系下,想要實現理想的交流效果,需要借助翻譯活動的有效開展。翻譯指的是結合具體的翻譯理論和相關方法的有效應用,從而實現整個語言體系差距上的有效消除。當然,整個體系化翻譯活動的有序開展,也是各種文化體系下,文化傳播與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對當前整個翻譯活動開展狀況進行分析,不難看到,互文性翻譯理論的應用,不僅是翻譯技巧和方法的創新,同時更是整個翻譯活動實現最佳效果的基礎和關鍵。在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翻譯效果,其需要注重對茶葉產品的有效探究,同時也要對茶葉產品體系中所融入的文化內涵進行有效融入,實際上,在茶葉產品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不同語言體系下都有著自身文化機制,而任何翻譯活動開展,都需要結合翻譯實際來具體開展,必須將茶葉產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屬性進行詮釋和發揮,通過整體展現,從而實現理想的出口茶葉產品翻譯效果。在茶葉企業出口產品商務英語翻譯活動開展過程中,不同文本體系之間都有著相互聯系,而茶葉產品中所具有的信息內容有著關聯上的一致性,通過有效關聯,從而實現對茶葉產品內涵的準確認知。當然,使用互文性理論時,要對其中所包含的詞匯內涵進行準確辨析,從而實現理想的翻譯效果。在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實現對茶葉產品信息內容的精準表達,其需要借助其他相關信息進行參考,尤其是選擇合適的文本資料進行借鑒,從而實現理想的翻譯效果。
4我國茶企出口中商務英語的互文性翻譯應用思路
結合茶葉企業經營發展狀況,以及國際貿易活動不斷成熟這一客觀形勢,如今商務英語活動開展過程中,要結合合適的載體,通過制定完善的策略,結合互文性翻譯理論的有效應用,從而實現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的理想效果。其一,在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注重對茶葉產品名稱,進行互文性翻譯理論。在整個茶葉產品的名稱翻譯時,不能機械地借助詞匯和翻譯技巧和方法開展翻譯活動,而應該從茶葉產品名稱形成的自身實際出發,尤其是要結合文化屬性的有效融入和詮釋,從而引導不同語言體系下的茶葉產品認知。當然,一些知名茶葉,通過名稱的傳播,就能夠給人們帶來直觀聯想和認知。其二,在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在企業宣傳材料翻譯活動開展時,要注重互文性翻譯理論的有效應用,企業外宣材料翻譯活動具有自身特殊性,尤其是整個文本材料,往往呈現出與茶葉企業相關的產品特點。而在翻譯外宣材料時,要注重將整個材料的科學性與文化性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推動整個茶葉企業出口貿易。事實上,互文性翻譯理論不僅是對傳統翻譯活動中所使用的結構主義的傳承,同時也是翻譯技巧的創新與提升。而在該翻譯理論應用過程中,互文性理論更多強調的是翻譯活動本身的不確定,所以可以說,互文性翻譯理論不僅是常用的翻譯理論,同時也是滿足當前翻譯活動開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茶葉企業出口貿易交易活動開展時,必須注重將互文性翻譯理論的全面融入,其要注重從文化差異性視角出發,尤其是要將中西方茶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差別和不同,進行有效對比和詮釋,通過注重對我國茶葉產品體系中所使用詞匯內涵進行深層次剖析,從而提升翻譯效果。此外,還要注重引導人們從實際應用視角來了解相關內涵,盡可能準確翻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理念,從而實現理想的交易效果。對于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來說,其需要注重文化差異性,特別是將不同文化體系下的語言習慣和文化應用內涵進行全面融入,從而實現理想的語言交流效果。
5結語
當前茶葉貿易發展不斷成熟,茶葉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所具有的優勢進一步凸顯,而想要實現理想的貿易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對整個茶葉企業出口貿易狀況進行全面認知。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現階段茶葉企業出口貿易活動開展過程中,其主要障礙和限制性因素在于其語言上的不同,因此,有效開展翻譯活動就極為必要。
參考文獻
[1]張銀銀.從互文性角度看閱讀在商務英語翻譯學習中的作用[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6):117-118.
[2]王盈秋.淺談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評價[J].英語廣場,2015,(18):129-131.
篇10
關鍵詞: 新貿易保護主義;出口貿易;對策
一、 我國出口貿易遭遇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總體現狀
(―)中國外貿仍遭受著傳統非關稅壁壘的束縛
1、反傾銷數量總體上升:近年來,外國對華反傾銷案件涉及的產品范圍呈大規模擴張的趨勢,涉及的商品類別正在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向科技密集型產品延伸,范圍很廣,集中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和出口競爭力的“拳頭產品”上。在經濟危機下,各國經濟普遍低迷更是加大對中國制裁。
2、保障措施全面展開:《入世議定書》第16條規定,中國加人WTO后12年內,如果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在進口至任何WTO成員領土時,其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進口成員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威脅或造成市場擾亂,則受此影響的WTO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直至采取保障措施。此外WTO成員還專門針對中國的紡織品設置了特別保障規則。
(二)中國出口貿易面臨的新貿易壁壘
1、技術壁壘:大量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等技術性貿易壁壘內容紛繁復雜,使我國的企業難以掌握。而且目前我國國內的這些標準與國際標準還存在巨大差距。在可以預見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技術性貿易壁壘仍然會是影響我國出口的主要壁壘,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會持續。
2、綠色壁壘:我國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東南亞、歐盟、韓國等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大多數是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成員”,也是綠色貿易保護主義最為盛行的地區。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環保方面的優勢,并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將貿易與環保緊密掛鉤,使我國的外貿出口市場范圍縮小,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出口經濟的影響
(一)我國出口貿易量總趨勢是不斷下降
從出口市場看,主要表現在對以美國為主的歐盟、日本、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速下降;從出口貿易方式看,占中國出口比重較高的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一般貿易出口增速放緩;從出口貿易主體看,集體、私營等中小企業出口增速下降明顯,企業關停倒閉數量增加;從出口貿易產品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多數勞動密集型產品與“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增速大幅下滑。
(二)通過美元貶值加迫使民幣升值壓力消弱了我國出口相對競爭力
美國是全球原料及商品的最大消費國,美元貶值的間接結果就是美國消費價格的上揚,這影響了我國與東南亞地區出口產品的相對競爭力。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是我國對美出口減速的主要原因,也導致企業出口成本普遍上漲。
(三)我國商品出口結構受到影響
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產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結構狀況決定了我國出口產品很容易受到反傾銷、環保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影響和沖擊。金融危機引發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商品出口結構調整產生影響。高能耗物耗出口受到更多抑制,碳排放價格正在逐步形成,還有碳關稅等等,都會形成限制。新貿易壁壘的直接影響,表現為對市場準入的影響。
(四)中國外貿出口企業面臨利潤下降、流動性不足和失業率不斷攀升
價格下行的結果是利潤空間的壓縮。美國經濟放慢有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價格走軟。這對主要集中在資源性行業的國有企業也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另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能源價格的向上調整和環境成本的加大等都有可能侵蝕企業利潤。目前,許多中國出口企業已經在掙扎的邊緣,加上之前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工資大幅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已經對出口造成巨大威脅。
三、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應采取的對策
(一)政府部門在宏觀層面上的措施
1、針對貿易保護新壁壘,在制度和標準上加以改善。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雖頒布實施了一些新的法律、規則,較好地做到了與國際規則接軌,但與發達國家完善的對外貿易法律體系相比,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應盡快制定、調整與國際標準相一致的國家標準。一是建立和完善貿易壁壘調查制度;二是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進口貿易管理體制;三完善我國技術標準,應對更為隱蔽的技術壁壘。
2、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制約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改善我國貿易環境
作為WTO成員,我國應積極參與WTO的多邊貿易談判,逐步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利用有效的多邊貿易規則約束和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有效化解我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出口企業在微觀層面上發揮市場主體功能
1、全面、準確地了解WTO規則,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我國不少出口企業由于不了解WTO規則而遭遇外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或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為此,必須盡快熟悉和掌握世貿組織規則,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的法律和法規以及國際市場和行業動態,特別是要了解WTO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反傾銷協議》等文件,一旦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立案調查,涉及立案調查的企業就應積極應訴,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利益。
2、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轉變經營觀念
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對外貿易的直接參與者,企業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出口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制止盲目競爭和低價傾銷的行為;制訂合理的價格策略和市場營銷策略,密切跟蹤和關注國際市場的價格走向,根據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隨時調整出口價格和出口數量,確保出口規模和經濟效益的雙增長;加快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全面增強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的轉變,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從數量為目標向效益為目標的轉變。
3、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創建自主出口品牌
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實施出口品牌戰略是應對新保護貿易壁壘的重要策略。首先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增加產品研究與開發的資金投入,充分利用自有資金和籌措資金,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提高生產工藝水平、產品技術含量以及產品標準化水平。實施出口品牌戰略,創建自主出口品牌,提升自主出口品牌的價值含量,打造國內外一流的名牌。此外,當品牌走向國際市場時,企業更要充分考慮尋求國際的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張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與中國的對策探討[J].商業時代.2013(01)
【2】王佳麗.論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及其應對[J].人民論壇.2012(32)
【3】金澤虎.析金融危機催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特色與危害[J].對外經貿實務.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