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范文

時間:2023-03-18 20:3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名著導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名激趣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讓學生從一提起名著就痛苦萬狀轉變為抱著名著不肯放手呢?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如此看來,一切還得從激發興趣做起。

1. 以名人名言激趣。我們既可以用名人名言來宣傳閱讀經典名著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名人名言來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如我們借盧梭的“每一個成長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應該讀它”來宣傳《魯濱遜漂流記》,借司各特的“《魯濱遜漂流記》也難以在敘述的刻薄性和多樣性方面與其媲美”來推介《格列佛游記》,借茅盾的“一片冰心安在,千秋童稚永存”來宣傳《繁星?春水》,借“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來激發學生閱讀這兩部古典名著的興趣。

2. 以名媒名片激趣。四大名著早已被拍成了電視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賞、評價,吸引學生走近文本。“百家講壇”等電視、電影及網絡媒體,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我們要結合媒體熱點,抓住學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激趣、拓展,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從而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

二、從導入手

導,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如果說閱讀讓學生神游馳騁于名著世界,那么導則是教師潑墨揮毫、盡情抒寫了。

1. 從課文導入。名著中有相當多的名段婦孺皆知,我們可以以這些名段為誘餌,吸引學生走近名著。比如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真假李逵等;比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又比如小人國官員選拔,飛島國科學院等。這些片段生動精彩,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感受到快樂。

2. 讓學生引導。課程標準建議教師主動積極地去創造、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及個人特長自主選擇。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由學生主持“名著導讀推薦會”,讓學生暢談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名著,自己從中汲取了哪些營養。如此現身說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啟發他們的思維、激活他們的情感,而且最有可信度,最契合學生的實際。

3. 以方法引導。先賢陶行知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有關方法的知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的利器就是方法。

(1)計劃先行一步。新課標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計劃應該包括每學年讀哪幾本名著,每周要做多少讀書筆記,要寫出自己的感悟與體會,特別要注意捕捉思維的火花。

(2)將精讀與略讀相結合。正如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所言:“讀書既要精,還要博。有的書要細嚼慢咽,有的書要快讀,有的書只要嘗嘗滋味就可以了。”無關緊要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對于重要章節則應該含英咀華。

(3)進行交流總結。要經常開展閱讀成果交流和匯報活動,交流的方式應該靈活:可講述故事情節,可談作者的創作背景或作者的文風,可評析重點章節,可推測作者的創作意圖或自己對作品的感悟,等等。讓學生有話可說,讓交流落到實處,以此推動、監控閱讀過程。

三、自讀感悟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治學之道,既要善于讀書,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悟,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1. 讀后悟感。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辟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內容的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諷刺和抨擊。感,不僅要心到,也要口到、手到。寫下來,組織成文,讓這些思想的精髓永遠散發芬芳。

2. 讀后悟寫。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對眾多學生影響深遠,摹仿者眾多。寫的方式很多,仿寫、改寫、續寫,對理解、體味文章,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頗有益處。

篇2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7~9年級的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

如何更有效地閱讀名著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嘗試。

一、家校聯手,合力培養

每接手一屆學生,語文教師都應該和家長溝通,強調閱讀名著的重要性,告訴他們,語文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當然學不好語文。同時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薦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錄,從而與家長取得共識,家庭、學校雙管齊下,形成合力,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促使學生在老師與家長的督促下進行名著閱讀。

二、結合大綱,精挑細選

學生的閱讀有其年齡的特點,同時過渡性、閉鎖性、動蕩性和社會性又是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分析能力還不高,對作品的選擇、閱讀自然存在種種不足。因此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大綱推薦一些優秀書目。

1.共同參與,確定計劃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我們在選擇、確定閱讀篇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參與閱讀計劃的制訂,合理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選擇。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有些名著篇幅較長,內容較深,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其閱讀的積極性。因此,在計劃實施的初期,我們應選擇一些篇幅較短、文字淺顯的名著,或者向學生推薦名著的學生讀本。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讀完,然后再推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這樣便能降低他們閱讀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慢慢適應并喜愛上名著。

3.合理安排,把握進度

閱讀要課內外相結合,每周把一節課作為固定的名著導讀課,其余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每人每天讀10~20頁。長期堅持下去,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養成,閱讀的目標就能達到。

三、適當刺激,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人們只有在活動中對某種事物萌感,才會去學去做。”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前提。于漪也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會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學生一旦對語文閱讀這一科目發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提高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運用繪本,激發閱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名著一般都較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我們可以用繪本連環圖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出示《香菱學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進行圖片的描述,并展開聯想,這里面究竟發生了一個什么故事。然后告訴他們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個片段,作者又是怎樣來寫這個故事的呢?這個人物還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還講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播放影片片段激發閱讀興趣

用影片片段可以很好地激起閱讀興趣。如播放《荒島余生》的一個片段:主人公在一個荒島上,赤腳艱難地走在水中,腳爛了,鮮血從紅腫的腿腳上流出來。主人公咬著牙,脫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腳上,拄著棍子繼續前行。主人公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才出現這一幕,學生都很想知道。這時候就可引導學生去閱讀《魯濱孫漂流記》。

3.成語俗語激發閱讀興趣

成語故事或是俗語一類的東西,學生比較愛聽,我們可用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向學生講“石遷偷雞――不打自招”。如果學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這個故事說給學生聽。接著告訴學生,這是《水滸傳》中的一個故事,《水滸傳》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給出幾個有關的成語、俗語,讓學生在下個時間,把和這些成語、俗語有關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4.課堂拓展,課外延伸

這是采用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進行拓展,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里面的人物描寫非常細致,于是教師就可告知學生,《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個個性情不同。學生自然就會自己在課外找書看。

四、知識競答,提高學生參與度

“開心辭典”之類的欄目,已深入人心,學生更是愛看,并且百看不厭。我們也可以采用類似的知識競答的方式保持閱讀興趣的持久性。

五、深度閱讀,鼓勵創造

對于名著的閱讀,如果僅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節等表層意義上,這樣的閱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更強調探究性閱讀,如“對課文內容能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篇3

一、“名著導讀”的教學現狀

1.教師――無底氣

長期以來,由于課堂上不要求教學名著,造成許多語文教師對名著并不關注,甚至相當部分的名著從未讀過。因此,現在突然面對“名著導讀”,他們顯得底氣不足。另外,教材中的“名著導讀”除了附錄中的有限資料外,沒有其他權威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教師面對“名著導讀”真有焦頭爛額、捉襟見肘的尷尬。

2.學生――無能力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多轉向了“短、平、快”――他們更喜歡閱讀圖文并茂、貼近生活、文字簡短的內容。而名著多是“大部頭”,與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加上受認知水平和人生閱歷的限制,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很難真正走進名著,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這就很難激起他們閱讀名著的欲望。另外,即使有一部分學生喜歡讀名著,但因為有沉重的學業負擔,最后他們也只能選擇放棄閱讀。

3.家長――無意識

急功近利,一味關注考試分數是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讀名著需要大段的在家時間才能完成,而許多家長認為,課外閱讀會影響學生學業成績。于是,教師布置的名著閱讀作業往往得不到家長的配合和支持,而學生也就借機逃避閱讀。

二、加強“名著導讀”教學的策略

幾年來,筆者進行了大量的摸索和實踐。事實證明,只要從學生實際和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引導,名著閱讀就能“峰回路轉”,實現“真閱讀”“深閱讀”。

1.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讓他們自覺地愛上閱讀。教師需要巧妙地利用教材,抓住各種時機來激發學生一窺名著的欲望,以達到讓他們主動拿起書本的目的。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方法一,利用相關影視作品來推薦名著。例如,上老舍的《 濟南的冬天 》一課時,我順勢插入對名著《 駱駝祥子 》的介紹。課后不久,又利用班隊課讓學生賞析電影《 駱駝祥子 》。放完電影之后,我告訴學生原著比電影更精彩。就這樣,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紛紛去找原著來看。方法二,通過比較閱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 隆中對 》一課時,我就引導學生比較《 三國志 》與《 三國演義 》中對“三顧茅廬”這一情節描寫上的異同,從而引導學生重點閱讀《 三國演義 》。此外,還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名人效應”以及教師現身說法等多種方式,來喚起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

2.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吸取智慧營養

為了保證閱讀的效果,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必要的指導,其中鑒賞名著的活動必不可少。對語言經典、文字優美的名著,可采用手抄報、朗誦會等形式進行鑒賞;對情節生動、故事精彩的名著可采用故事會、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鑒賞;對思想性強、內涵豐富的名著,教師則要進行具體而細致的鑒賞指導。此外,還可采用讓學生寫“讀后感”,并推薦在墻報、班刊、校報等處發表的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還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通過辯論會、知識競賽、講故事、名句朗誦等形式,檢測他們閱讀名著的效果。比如七年級時讓學生讀《 伊索寓言 》。寓言短小精悍,沒有多大的閱讀障礙,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其寓意,就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進行檢測。總之,名著閱讀后的檢測十分重要,這并非多此一舉,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吸取智慧營養,實現二次閱讀。當然,檢測的方法應多種多樣,切忌死板、單一。

3.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道路上的各種障礙

語文教師要為學生閱讀名著提供條件保障,這個條件保障概括起來是“三個保證”。首先,要保證閱讀的時間。基本思路為“課內外結合,以課堂帶動課外,以課外為主”。課堂上教師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營造氛圍,以此來帶動他們課外的閱讀。在課外時間的選擇上,要注意充分利用各個假期,盡量從學生實際出發去布置閱讀任務。其次,要保證認識到位。這個“認識”,指的主要是任課教師和家長對名著閱讀的認識。語文教師要熱情溝通,耐心講解,努力提高他們的認識,只有當任課教師和家長的認識提高了,誤區消除了,他們才能成為推動學生閱讀名著的有力臂膀。再次,要保證書籍的來源。名著除了從圖書館借閱,更主要的還是要學生自備。學生在購買前,教師要引導他們購買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原著,盡量不買簡寫本、改編本。如條件有限,可以合作購買,互相借閱。總之,對于學生在名著閱讀道路上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我們都要想方設法替他們解決。這樣才能使他們心無旁騖地在書桌前端坐下來,有足夠時間捧起名著,細細品味精神大餐。

篇4

關鍵詞:認知過程;高中語文教科書;練習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2)10-0014-03

教科書改革與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以下簡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是課程改革的成果之一,作為教科書重要組成部分的練習系統必然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內容。安德森等認為認知過程依賴于它所用的教材,以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名著導讀”的練習“思考與探究”為例,參照安德森“認知過程維度”,對“思考與探究”進行分析,以期為語文教科書建設和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

運用安德森認知能力完善分類學,從認知過程維度對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名著導讀”的練習進行分析,即對練習中題目描述預期認知過程的動詞加以區分。泰勒認為“稱述目標的最有用形式是按照行為類別和內容兩個維度稱述,行為類別指意欲通過教學發展的學生的行為類型”,“目標稱述包括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動詞一般描述預期的認知過程”。具體做法是:把題目中的每一個行為動詞劃分為一個認知活動點,然后依據安德森認知過程維度,按照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大類認知類目及其十九個亞類,對“名著導讀”中的“思考與探究”的題目進行歸類,并統計其題目的認識活動點的數量、比例,進而描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名著導讀“思考與探究”的認知類目狀況,參照語文課程標準和統計結果進行反思討論,并提出建議。

(二)研究工具

安德森等認為教學目標旨在促進保持知識和遷移,在對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的基礎上,把原來一維的認知分類修訂為認知維度、認知過程維度二維。認知過程是指學習者頭腦內部對不同知識的認知操作,相當于對不同類型知識的掌握程度,認知過程維度包括六大認知類目十九個認知過程亞類:(1)記憶:從長時記憶庫中提取相關信息,包括再認、回憶;(2)理解:從口頭、書面和畫面傳播的教學信息里建構意義,包括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說明;(3)運用:在給定的情境中執行或使用某程序,包括執行、實施,執行即把某程序運用到熟悉的任務;(4)分析:把材料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并確定各部分之間如何相互聯系以形成總體結構或達到目的,包括區分、組織、歸屬;(5)評價:依據標準或規格做出判斷,包括核查、評判;(6)創造:將要素整合為一個新的內在一致或功能統一的整體(“產品”),包括生成、計劃、產生(創造)。

二、結果與分析

(一)名著導讀練習中認知過程維度各類目練習題概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中,名著導讀板塊的“思考與探究”共30道練習,依據描述預期的認知過程的行為動詞可以細分為51個子問題,分析如下(見表1):

安德森等認為教育的兩個最重要目標是促進知認保持和遷移[1]。在六大認知類目中,記憶與保持密切相關,其余五個類目與遷移聯系緊密。不難發現,人教版高中語文名著導讀練習中沒有屬于促進保持的“記憶”認知類目的題目,全部是屬于促進遷移的題目。其中,屬于“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五大認知類目的題目占總題數的百分比分別是43.14%、5.88%、5.88%、17.65%、1.96%,各認知類目的題目數量占總數的百分比差別大(見圖1),理解類題目比例最大,其次是分析類題目,創造類題目比例最小。從認知過程的十九個亞類來看,題目在各個認知過程中分布是不均衡的,除再認、回憶、核查、生成、計劃五個認知過程外其他亞類均有題目,其中以“說明”比例最高,占21.57%,“區分、評判”比例相當,均占17.65%,其他認知過程類目的練習比例較小、差別不大。各認知類目中不同認知過程中練習的分布、比例不同,有的認知過程中沒有題目,如記憶類目中各認知過程下均沒有題目,創造中生成、計劃沒有題目,評價中核查沒有題目;理解類目下,說明認知過程的比例最大,其次為解釋,其他認知過程亞類的題目差別不大;運用中執行多于實施;分析中區分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組織和歸屬。

(二)各類目在每冊教科書中的概況

分析可見:各類目在每冊書中的比重差別大,且分布不均衡(見圖2)。理解類目的練習題在每冊的比重都是最大,其次是分析類目的練習題。且分析、理解類目練習題的比重都大于等于評價、運用、創造和記憶類,但是這兩種類目的練習題在每冊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是逐年增加的。五冊教科書中,評價類練了必修1和必修3外其他冊都有,且數量變化不大;運用類練習僅有兩個,創造類練習僅在必修3中有一個,沒有記憶類練習。

(三)分析與反思

篇5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名著導讀

名著閱讀有諸多的好處:它可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可以讓學生們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識品位。那么有這樣多的好處,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們的閱讀量,現在通用的各種教材里面都相應地有關于名著導讀的欄目,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了解更多的中外名著,以便于使他們愛上這些名著。在近年來的中考中,實行新課標的實驗區相繼出現了關于名著導讀的題目,這些題目的樣式也越來越多:有的是要求同學們來介紹一下整篇名著的故事情節,有的是要求同學們來介紹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還有的是要同學們對于名著進行一點點的點評。那么之所以名著閱讀要走進教材、走進中考,它的根源在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也提出了明確的質和量的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每冊教材也都規定了學生本學段必讀的名著篇目及相關導讀內容。可見,新課程設計“名著導讀”欄目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然而,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還沒有沖出“少慢差費”的怪圈,教學中仍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大語文教育”的觀念,多數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方法不當,課外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初中生的名著閱讀現狀,更是不容樂觀,尤其是農村初中學生的狀況更令人堪憂,完全不能完成《標準》中的要求。我們實際教學中出現許多與《課標》相悖的現象。

教師在教學中也容易忽視“名著導讀”教學。一般會讓學生自行多看幾遍,為了應付考試,在期中、期末等大考之前就“簡介和評價”,“精彩選段”部分跟學生講一下,劃一下重點,根本不指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很難保證,名著閱讀更是極其貧乏。學生閱讀興趣本身就不濃,許多學生一看見厚厚的一本書,就產生畏懼心理。一些年代久遠的名著所寫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情感無法激起學生們的閱讀欲望。加之,學生生活閱歷尚淺,領悟不了其中蘊含的情感,根本無法和人物形象深入對話,體驗不到閱讀的快樂。還有就是學生時間不夠,農村初中生雖有寄宿制,在校時間長,但自由支配的時間極少,課業負擔重,沒有閱讀時間。總之,教師對“名著導讀”的漠然,學生對名著閱的貧乏,再者書籍資源的稀少,“名著導讀”教學根本就是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效果。

那我們應怎樣解決問題,走出困境,讓學生真正享受名著閱讀的快樂呢?

一、老師應高度重視“名著導讀”,做好指導

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導讀”欄目的設置,體現了國家將名著閱讀已提高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來,旨在引導一種健康理性的閱讀風氣,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為學生個人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要深刻認識到“名著”中人性的光輝,對學生成長,人文素養養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名著中情節、語言的運用,對學生閱讀、寫作有著莫大的幫助,比單純的技法指導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有時間、有精力去閱讀。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閱讀習慣,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氣質修養,塑造他們健康的個性和人格。教師文學底蘊的深厚,決定了教學的高度。教師也應經常閱讀名著,提高自身文學修養,與學生交流,帶動學生激情,提高名著閱讀數量和質量。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前提。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便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名著閱讀興趣。可以精心設計導語,抓住學生情趣激發點,點燃名著閱讀導火線,讓學生在興奮中閱讀。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精彩視頻片段,從網上下載如《品讀》、《百家講壇》《人物》等精品欄目,通過視覺,聽覺刺激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近的作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初中生可閱讀簡易讀本,降低閱讀難度,這樣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學生容易接受。當然,激發閱讀興趣的方法多種樣,教師在平時教學之中足夠重視,主動引導,便一定能有更多適宜于學生的激發興趣方法。

三、學校要著力營造“讀名著、講名著”氛圍

學校應組織開展讀名著、講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題活動,開展好“經典誦讀”興趣小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讓學生閱讀名著后有收獲和提高。全校養成一種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學生減負工作的開展,學生課業量相對減少,統一上課時間相對縮短,學生的晨讀時間和課外活動時間相對增多了。我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和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晨讀和課外活動以及晚自習時間,安排其中一部分時間開展讀名著、講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題活動。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可分小組進行,教師流動監督、指導,訓練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也可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競賽、演講和讀書討論活動。長期堅持,就能促進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從而激發興趣,形成習慣,既積累知識,豐富大腦,又能鍛煉語言組織、語言表達和記憶能力。

當然,家庭和學校要密切配合,從“應試教育”的怪圈中走出來,家長不要把學生禁錮在作業中。教育主管部門應支持和資助學校,要加強圖書館的管理,多添置一些中外名著等書籍,充分利用好圖書資源。

【參考文獻】

[1]《用多種方式引領學生閱讀名著》

篇6

關鍵詞 導讀;導讀課;課外閱讀

一、激發興趣,引導“我想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前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導讀的目的之一就是導趣。這不僅體現在求知和學習的層面上,而且還要體現在心理的層面上。也就是說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

(1)精選優秀讀物,激發其閱讀興趣。在《一百條裙子》的導讀中,教師從談話激趣開始,引發孩子的閱讀期待。在上課伊始問孩子,你擁有多少條裙子呢?有一個小女孩說她擁有一百條裙子,你相信嗎?孩子聽到這樣的開場白往往是不敢相信,因為他們會以為那是真正的一百條裙子。就這樣,他們的閱讀的欲望被激發,深入閱讀也就順理成章了。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閱讀興趣。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里,電視、網絡以排山倒海之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由于年齡、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孩子對直觀的、生動的多媒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春光燦爛豬八戒》,孩子們看得前仰后合,都覺得豬八戒很可愛,這時教師可告訴孩子,吳承恩的《西游記》寫得可精彩多了,除了豬八戒,唐僧、孫悟空等在作者的筆下更是活靈活現,教師可推薦給孩子少兒版的《西游記》。

(3)以成功的典型引路,使孩子心有所動,興從中來。《一百條裙子》這本書,每讀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于是,教師在課始就跟孩子說,這本書老師已經讀了三遍,今天和孩子們繼續讀第四遍,第五遍,相信會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收獲。

二、巧妙切入,引導“讀什么”

1.以“情節內容”為切入點

故事情節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們可以選擇精彩的內容情節串講,以“情節分享”貫穿始終。如《一百條裙子》的導讀中,就主要選擇了這樣幾個章節:“旺達為什么被人嘲笑”、“旺達為什么傷心地轉學了”和“旺達為什么令同學刮目相看”。使孩子既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對旺達的可憐和可敬有所感知,并能帶著這樣的情感基調興趣盎然地去閱讀整本書。

2.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

人物形象鮮明(眾多)的作品,我們可以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的導讀設計不僅引發孩子的閱讀欲望,而且引導孩子在閱讀作品時隨著人物命運變化的過程加深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

曹文軒兒童文學作品《草房子》一書中的四個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禿鶴、細馬均個性鮮明,性格豐滿。導讀一開始,教師出示書中描寫桑桑的小故事:把家里的櫥柜的腿都鋸了,改裝成鴿籠了,媽媽氣得不行。用家里的蚊帳到河里去抓魚。夏天最熱的時候,把棉襖穿在身上,因為他一直感到奇怪,為什么棒冰裹在棉被里不會化,可能夏天穿得越厚越涼爽。有一次,把爸爸最珍貴的榮譽本拆了,裝訂書本。讀著這些小故事,當興奮和微笑寫在孩子的臉上時,教師問孩子: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孩子?這個調皮的孩子是誰呢?他還做了哪些事情呢?既而揚起《草房子》:書中還有許多和桑桑同齡的孩子。他們都在書中等著你們!

3.以“作品語言”為切入點

“語言是思想的物質外殼。” 經由語言的通道,孩子找到了進入作品的途徑,在語言的曼妙境界里感受形象,領悟情感,為精神增色。不同作家的作品暉映著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導讀時,可以從精彩語言、特色語言入手,“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海洋中去”。教師可以聲情并茂朗讀精彩片斷,帶著孩子初步感知作品語言,也可以和孩子互動,師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在朗讀中邁入語言的殿堂。

三、方法滲透,引導“怎樣讀”

導讀課僅僅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還是不夠的,還要滲透閱讀整本書的方法,指導孩子怎樣閱讀一本書,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我們可以采取講述和大聲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導讀,“講述”是用精彩的敘述性語言把章節內容經過概括后生動地講給孩子聽,而“大聲讀”則是有選擇地把精彩片段念給孩子聽,兩種方法的結合可以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里,既了解內容情節,又對語言風格等有所感知。

(1)觀察封面。在指導孩子看封面圖時讓孩子了解小女孩住在荒涼的山坡上的一座簡陋的房子里,感受到小女孩的孤單和貧窮。孩子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產生疑問:這樣貧窮的女孩為什么會有一百條裙子呢?這樣激發了孩子想看這本書的熱情。

(2)自主閱讀。教師適當地選擇幾個章節,讓孩子自主閱讀,以激發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不要避免像“交流課”那樣把主旨內涵都提煉出來,局限了孩子自我閱讀時的多元理解與感悟。更不能像課內閱讀課那樣,要求有深刻的感悟,因為,兒童文學是在快樂中感動孩子的,只要心有所動,情有所感就行了!

篇7

名著的閱讀想要有收獲,一定要講究閱讀方法,而學生因為受到主客觀各方面原因的影響,很難把握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一來,想從閱讀方面獲益就成了一個較大的難題,而教師的引導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難題。那么,教師的“導”該從哪幾個方面去著手呢?

一、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不能僅為考試而閱讀,閱讀的目的在于閱讀本身,而閱讀的動力則在于對閱讀本身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剛開始讀書時,無需分課內、課外,無需分大俗、大雅,而應尊重學生的閱讀愛好。作為高中生,他們的好奇心理、探究心理又面臨著一個大爆發的階段,一些神話故事類的作品可能會引發他們極大的閱讀興趣。比如,希臘神話中神的出世、神的家庭、神的創造、神的戰爭,人類世界的起源,英雄傳說等故事內容都可能引發他們強烈的閱讀興趣。當然,尊重學生的閱讀愛好并不意味著讓學生放任自流,我們老師可以幫忙學生做最基本的引導:只要思想內容健康,行文規范絕少錯誤,任何報刊書籍都可以去讀。因為閱讀達到了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對于大部頭的名著,其密密麻麻的字跡,厚重的分量往往會讓學生望而生畏,老師可以嘗試著給學生進行名著“導”讀。名著因為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而學生的閱讀愛好也各自不同。比如,《三國演義》吸引的讀者基本是男生,作品中一個個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之間的心心相惜以及一場場描寫得十分精彩的戰役,這些都讓男生恨不得化身于其中去馳騁、去廝殺,最終成就自己的理想;而《紅樓夢》中寶黛的愛情故事以及作品中大量的好詞好句吸引的則是感情相對細膩的女生,因此不可能一開始就布置學生必須讀某某幾本名著。針對這種情況,我嘗試著讓不同的學生選擇各自喜歡的名著、各自喜歡的人物進行解讀分析,然后在課堂上作精彩的講解。例如,在組織學生讀《紅樓夢》之前,我先找了一個對《紅樓夢》很感興趣的學生,讓他對其中最感興趣的人物進行探究分析。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對林黛玉如是評價:“黛玉是一個水邊的女子,她有著如水般的靈動,如水般的圣潔,如水般細膩的情感,用水來形容黛玉,不為別的,只為她那不盡的淚水……”最后他在課堂上的精彩講解更是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其他同學所讀的名著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于是就有了再繼續從頭細讀的欲望,這樣就達到了引導學生閱讀的目的。

二、學會精讀

因為課外閱讀時間的限制,因為理解能力的局限,很多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時往往是粗略地、走馬觀花地閱讀,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良習慣。這樣就難以從閱讀方面獲益了。

要讓學生學會精讀。精讀是其他所有閱讀方法之基礎,學會了精讀,掌握閱讀本領才會成為可能。當然,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對所有的作品進行精讀,那么學生在閱讀課本中的名著節選等美文時,因為有老師的指導、有同學的交流,就一定要進行精讀。比如,選入課本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老師除了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人物形象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布局謀篇(處處埋下伏筆),甚至文章個性化的語言、藝術手法(大量的細節描寫)等方面作精細的分析鑒賞。只有在課堂上進行反復的精讀訓練,學生才能夠學會精讀,才能夠在沒有老師的指導時去閱讀鑒賞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的朵朵奇葩。

培根說:“在人類的一切消遣活動中,閱讀無疑是最高尚的。”培養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一個人,尤其少年人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名著作為整本的書,有著一般文章所沒有的深厚內涵和復雜結構,需要學生調動各種閱讀技能和知識積累,對其進行整體的把握和思考,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因此,教師對名著的“導”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語】課標  名著   閱讀

 

初中語文每冊后面都有名著導讀,名著導讀推薦的都是文學名著。那么什么是文學名著呢?

文學名著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充滿著濃厚的文學意味和人文氣息,蘊藉著跨越歷史時空的審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學作品。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首先,文學名著應當是進步的,催人奮進的。文學名著素來被視為一個國家文學的精神所在,它是時代民族生活的藝術概括,是對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把握;文學名著有著高雅的審美情趣,獨特的藝術開拓,是人們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學名著是理想、正義等精神的化身和社會時代的代言人,充滿了對人類精神價值和終極關懷的不懈追求。其次,文學名著具有潛在的強大的文明動力。人類歷史不斷超前發展,但人們對理想、正義、幸福、美德的追求是永不間歇的,文學名著就是理想、正義、幸福、美德的載體。譬如:閱讀《論語》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閱讀《傅雷家書》你就懂得怎樣教育子女,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你會知道怎樣扼住命運的咽喉與之搏斗,閱讀《巴黎圣母院》你會知道什么是美和愛 ......

因此,初中語文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在新課標指導下編寫的各種版本的語文課本,都有名著導讀,如初中語文人教版的每冊語文書后面都推薦了二三部文學名著讓學生閱讀。由于中考語文試題中考查文學名著閱讀題的分數只有三五分,因此長期以來,許多語文老師對學生的課標規定的文學名著閱讀持冷漠態度。有些語文教師不要求學生買名著閱讀,只要求學生把語文書后附的名著導讀節選的精彩片段讀一讀。有些語文教師不問不管,認為名著閱讀是語文課本的附屬物,不屬于自己的教學任務,自己把閱讀課文和習作訓練上好即可。

我認為文學名著是古今中外長期考驗認定的優秀文學作品,它語言規范、流暢、精當,內容、思想情感健康積極向上,以形象的文學語言、鮮明的文學形象教育人,激勵人。對于從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師應該很好地指導學生閱讀好課本后推薦的文學名著。學生讀好它,一方面能規范、錘煉他們的語言,增強他們駕馭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在人生之初,可塑性強,受到文學名著中主人公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熏陶,能心懷大志,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因此語文課本后面的文學名著閱讀屬于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教師不應該袖手旁觀,也不應該只讓學生泛泛讀一讀,淺嘗輒止就算了。而應該指導學生去讀,把課標規定的文學名著閱讀落到實處,讓學生讀出成效來。

那么,怎樣指導學生落實新課標規定的文學名著閱讀呢?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七年第一學期一開始就讓學生購買課本后推薦的名著,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做到周周閱讀。讓學生采用泛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進行閱讀(自己認為精妙的詞句段落要精讀)。精讀中要做批注,即結合語言環境對自己有感悟的詞句段落進行賞析,賞析的角度有:修辭方法的作用、寫作手法、語言特征、文章結構、思想情感的表達等等,學生自選角度。教師對學生每周讀的頁數作出規定,并定期收上來檢查閱讀情況,用甲乙丙打出閱讀等級,表揚讀得好的,鼓勵中等的,批評并幫助讀得差的。從七年級第一學期的寒假開始至九年級第一學期的寒假 ,提前讓學生購買下學期語文書后面推薦的名著,利用寒暑假并按老師要求的去讀,把它作為一項假期語文作業。

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學生每讀完一部名著,教師應要求他們寫讀后感,只選一個角度寫好即可。要么從思想內容角度寫,要么從寫作手法角度寫,要么從語言運用角度寫 。學生寫后,老師批閱,把寫得好的讀后感放在班內朗讀、點評,以便其他同學借鑒。這項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又使他們獲得了精神食糧。譬如:讀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有位同學寫了《冰心奶奶教會了我寫現代詩》的讀后感,文中寫道:寫現代詩并不難,只要你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就容易捕捉到生活中剎那間的靈感,然后用三言兩語書寫出內心的感受和思考,讀起來有意味即可。還附一首小詩來說明。

     友誼

友誼猶如田地里的禾苗,

不除草,施肥,澆水,

它會瘦弱,枯萎,消逝。

友誼的禾苗

需要呵護,滋養。

讀了法國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里》,有同學寫了《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幻小說》的讀后感,文中寫道:凡爾納有非凡的想象力,沒有到過海底,卻把海底的景色寫得如此生動,讀來引人入勝,使讀者如臨其境,還對現在的海底潛艇做出了預言,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因此科幻小說一定要有想象,要有符合科學原理的想象,才能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英國夏洛蒂.勃朗特寫的《簡.愛》,有位女同學寫了《女性美不在容貌而在品行》的讀后感,文中寫道:簡愛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卻以真摯的感情和自尊自愛自強的高尚品德贏得了東家羅切斯特的尊敬和愛戀。我們女生應該向簡愛學習,學習她的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品質。在現在讀書的黃金時期,不要注重外貌,好穿好打扮,應趁著青春年華勤奮學習,為將來自己能自尊自強地立足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召開讀名著交流會。當學生讀完一部名著,寫完讀后感之后,教師主持召開一次讀名著交流會。全班分成六個小組,每組確定一個主持人,負責交流。每位同學結合文本,聯系實際,談論自己感悟最深刻的。每組評選一位講得好的同學,在全班講解,最后老師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自己和學生與眾不同的感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進行深刻解讀,進而達到師生互動交流。這項活動,既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又開闊了學生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演講能力,還能使他們廣泛汲取文學名著的精神養料。

例如:學生讀了傅雷的《傅雷家書》,開了一次讀書交流會。學生們只會從父母和子女建立朋友關系的好處去談讀書感悟,這與他們認知水平有限有關。傅雷摯愛兒子,以朋友式的口吻教育兒子怎樣做人,我從四個方面給學生談論:1、事業,要不斷精鉆。2、婚姻,要志同道合,寬容體貼。3、家庭,要和睦相處,勤儉持家。4、處世哲學,要有曠達的胸懷。學生不但獲得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再如:學生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開了一次讀書交流會。

學生能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發表富有個性化的談論。有同學讀了《范愛農》發表了《愛農悲在社會,更悲在自己》的演講。其中講到:愛農悲在失敗的社會沒有他的用武之地,更悲在他自身。在逆境中沒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抗壓力太差了。他是留過學的人,在家鄉把私塾教好也能混碗飯吃。再不行,憑自己高大的身體種幾畝田地,也能養家糊口呀!而愛農不能,他遇事不順就一味發牢騷,發牢騷能解決問題嗎?發牢騷不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使他越來越糟糕。

篇9

摘要: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主閱讀是它的起點。因此,要求教師的“導” 要有充分的針對性,而課堂上的合作交流是實現教師、學生、名著三者間互動的有效交流方式,閱讀評價則是檢測閱讀效果的主要方式。

關鍵詞 :閱讀教學;導-學-評;合作;展示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8-0074-02

作為教學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與之相應的閱讀教學也應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獲得自己探究和發現的喜悅。但是,現實的閱讀教學,尤其是名著導讀教學,常常讓高中語文教師無所適從,而名著導讀課則往往淪為學生重量不重質的課外自讀方式,有些學生甚至不讀原著,只看故事梗概,這樣,從文學作品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與發現就無從談起。

針對這一尷尬的閱讀現象,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課題研討交流,收獲很多,筆者通過所在課題組的教學研討活動,對高中語文“導—學—評”閱讀教學模式下名閱導讀教學的實施途徑有了一些認識。

一、名著閱讀學習小組的建設

福建語文教學高中階段要求學生閱讀的名著主要有七部:《紅樓夢》、《三國演義》、《家》、《子夜》、《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復活》。這七部名著涵蓋了古今中外不同時期、不同思想、不同階級的人物眾生相,內容豐富,但學生對這些作品的閱讀興趣卻并不大。為了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積極閱讀、個性閱讀的渠道,給教師提供一個名著導讀教學的有效途徑,首先要搞好學習小組的建設。

學習小組的組建宜以“互助、互補”為原則,以便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每組成員以六人為宜,并要注意各小組間語文能力的均衡,以利于推動小組間的競爭性閱讀。小組成員由師生共同選出。組長由組員推舉、自薦產生,并負責語文教師與同學間的閱讀溝通工作,進而更好地激發每個組員的表達欲望。

同時,為了更好地提高各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意識,讓組內成員更好地分享名著閱讀快樂,激發每個成員的閱讀熱情,可讓各小組自擬組名,組織“最優點評”、“最佳團隊”等評選活動。例如,筆者所任教的班級,每個小組的組名都各有特色,像“凱旋在子夜”、“分久必合”、“一家人”、“圣母院的歌聲”等,甚至有的小組每個成員都仿照大觀園詩會模式自取雅號,如“學中仙”、“思無邪”等。

名著閱讀學習小組的有效建設,是高中語文“導—學—評”閱讀教學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

二、指導學生自主閱讀

名著因其篇幅長、容量大,不可能在課堂45分鐘內讀完,因此,指導學生積極、持續地進行課外自主閱讀是名著閱讀教學的起點。

首先,教師可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在學生閱讀名著前設定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解答問題的熱情跳進名著閱讀的殿堂。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紅樓夢》時,就設置了三個開放性的閱讀問題:①賈寶玉與現代青年間的異同點?你有賈寶玉身上的哪些特質?②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紅樓夢》中一些詩、詞、曲的隱喻義,并與結局作對照,發現其中的聯系。③紅樓女性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幾個?為什么?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有針對性地獲得發現的、思考的樂趣。而這些與樂趣又能促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持續閱讀,為課堂上的師生、生生交流做思維上的準備。

其次,引導學生在名著閱讀中進行“圈點批注”,讓學生在讀書時也能寫出自己的個性化旁批,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課外交流中,筆者發現有些學生的書中密密麻麻地批注著自己的個性化理解,例如,有學生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理解為:曹操形象的塑造最貼近生活中的人性,他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多才多藝的一面,既能寫詩作文,又能指揮作戰,因此他的形象塑造更接近真實。

再次,指導學生“反復看”。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或不甚了解的部分反復閱讀,不斷深化對名著的理解。有的學生說自己因為對《紅樓夢》的喜愛而反復閱讀其中的經典情節,發現閱讀感受常讀常新,而且因對其人物情節的熟悉,在寫作時不由自主地引經據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三、課堂合作品讀、學習

在學生自主閱讀名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課堂討論,是實現“學”與“評”的有效手段。

首先,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討論氛圍。課堂討論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提出討論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與思維含金量。教師可在課上設置質疑環節,引導各學習小組討論可解決的問題,提交組內討論卻未能解決的問題,讓全班共同討論。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師生交流中的“首席”作用,通過恰當地點撥、充分地鼓勵、積極地評價,創造性地引導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討論積極性,不時穿學習活動,如讓各學習小組組織名著知識競賽、演講、精彩情節再現等實踐活動。同時也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學習、思考、感悟,充分領略從名著閱讀中獲得的成功與喜悅,從而獲得一種“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快樂。

其次,師生的質疑、答疑是課堂合作閱讀交流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質疑。例如,在課堂合作閱讀《紅樓夢》一書時,有的學生質疑:“《紅樓夢》一書大多筆墨實際上也不過在對日常生活瑣事進行描述,為何卻成為流傳百年的名著?”有的質疑:“秦鐘這一角色似與全書主線無關、他的存在有何意義?”有的質疑:“如果林黛玉沒有死去,賈、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緣嗎?”課堂上,一個提問引發另一個疑問,如此,學生的思維更活躍,閱讀熱情更高漲。

另外,教師的答疑與解疑要有啟發性、漸進性,不必一步到位。要留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思考,同時讓其他學生醞釀回答,讓課堂留有一定的空白,以此顯現名著閱讀的效果。例如,在針對學生的質疑“如果林黛玉沒有死去,賈、林二人有可能成就姻緣嗎”時,筆者提示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婚姻與愛情所考慮的問題一樣嗎?”回顧《紅樓夢》中賈、林的愛情中考慮的問題與家長們考慮的問題,把思維之“球”再傳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思考,并在討論交流中針對相關情節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打造高效、愉悅的閱讀教學課堂。

四、閱讀成果的展示

本環節是針對課堂交流中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果,讓組間同學整理、分享閱讀的成果。讓那些或受到他人問題的啟發而拓展開去的閱讀體驗,或在自讀時形成的個性化解讀,或在交流討論中達成的共識,或在思維碰撞中產生的新思維火花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者可以是學習小組組長,可以是推舉產生人員,也可以是小組全員參加,輪流亮相。同時,展示的過程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同樣以《紅樓夢》閱讀為例,在展示《紅樓夢》閱讀成果的時候,有的學習小組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有的以誦讀的形式,有的以報告的形式,有的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各具特色、各有創意。

五、課堂閱讀評價

評價環節主要由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組內自評由小組長組織完成。教師的評價應客觀,防止全褒或全貶的評價語出現,同時要能及時捕捉各組展示的問題點和閃光點,力求評得學生心服口服。在《紅樓夢》閱讀教學的最后階段,筆者和學生對各小組的展示進行了總結性的評價,并就“《紅樓夢》中人的個性與時代特點的關系”等問題做了一番深入的探討,一起歸納了幾個經典情節中的人物個性,評選出最佳小組與個人。該環節重在促進參與學生的反思與評價,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總之,“導—學—評”閱讀教學模式下名著閱讀教學的各個實施途徑并非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導—學—評”的閱讀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可操作的閱讀教學模式,該閱讀模式的實施對語文課堂教學的管理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陶永彬.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指導[J].考試周刊,2009,(31).

篇10

沈杰

中學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學生掌握更廣泛的知識,對于語文課程來說,除了學好書本知識,還應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國家教育部門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學生的必讀書目。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擠出時間來有興趣有效率地閱讀呢?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方法。

一、 興趣導入法:

興趣是閱讀的前提,學生沒有興趣的閱讀只能是應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促使學生搞好課外閱讀的關鍵。教師可利用課堂有意識地講一講名著的精彩之處,講得越生動,越能把學生閱讀原著的胃口吊起來,若是能和正在學的課文結合起來就更為有效。如講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可以向學生推薦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 典故聯系法;

語文課文教學中會牽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識,不講透就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正是調動學生閱讀的好機會。我在講《驛路梨花》一課的背景時,講到了課文標題的出處——陸游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原詩有一句“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我不但把有關寒食節的來歷和介子推的故事渲染一番,還趁機把歷史內容豐富的《東周列國志》推薦給了學生。

三、 巧設謎團法:

中學生正處在求知欲很強的年齡段,利用其喜歡探究問題的特點,在介紹課外書籍的時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內容講透,留一些懸念讓學生課下解決。在講讀《范進中舉》一文時,我故作神秘地告訴學生:“范進中舉以后還發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們可以下去找來讀讀……”結果很多學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進不顧母喪去打秋風”的鬧劇,還有興趣地讀起了全書。

四、 設題助讀法:

近來各地的中招考試,頻頻出現涉及指定課外閱讀名著的填空題,在平時的練習中,我也經常設計一些類似的題型,來幫助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課外閱讀。如為幫助學生熟悉《水滸傳》的人物,我就設計了題,讓學生找出水滸108將中的三位女將,找出原來是軍官后被逼造反的將領;為幫助學生熟悉《西游記》的情節,就讓學生畫出唐僧取經的過程圖等等。學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時,基本上也把原著速讀了一遍。

五、 分段承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