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學范文
時間:2023-04-04 13:2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俗文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典文學對大眾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經典文學經過歲月滄桑而依然閃爍奪目的光彩,飽受風吹雨打而依然風韻猶存,似陳年結釀,愈久愈純,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傳。從作品內容來看,經典文學的影響更久遠。經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汲取了通俗文學的精華,是通俗文學的升華。經典名著凝結古今人類智慧,擁有深刻思想內涵,反映一定時代的精神。百家爭鳴,一部《論語》讓儒家的仁愛傳承千年,,魯迅犀利的語言讓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文藝復興,莎士比亞的作品展示的復雜人性觸動了多少人的心靈;泱泱華夏,一部《史記》展示了半邊歷史畫卷。名著的深刻內涵讓其經久不衰。
經典文學是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的明鏡。它凝結往日的智慧,舊年的時尚:刻寫歷史的年輪,歲月的創痕。一如遠古留下的化石,向我們訴說著隱藏其中的古老秘密。文學名著造就了一個時代的偉大和輝煌,正如同古希臘文明、文藝復興,也正如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時代,英國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文學名著以其超越時空的震撼,影響著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
其次,經典文學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學名著早已滲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環境之中。經典文學對讀者的影響更深,更廣。經典名著深刻的思想內涵觸及到的是讀者的心靈層面。誠然有些名著誕生之初是通俗文學,但它作為通俗文學影響的只是一代人,而它成為經典后卻影響代代人,通俗文學功在當代,但經典文學利在千秋!
文學名著構建和影響著我們所處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空氣,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他的力量雖然無形,卻如同那無數的溪澗溝壑為人類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汩汩泉源。正如儒家經典《論語》,也許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親身讀過,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深受其影響。《論語》思想內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在這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中,我們感到心中流過的是一條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長河。
第三,名著對歷史、社會、人類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無論其深度,廣度還是持續度,都是通俗文學所無法比擬的。四書五經影響著我們所處的文化氛圍,我們的一舉一動;《論語》中的思想逐漸融入民族精神,融入華夏文明;《資本論》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社會。經典文學以其廣大受眾和深刻內涵,從各個方面對人類社會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經典,終將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在這里,在當今這個浮躁喧嘩的文化工業時代,我們提倡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我們不應迷失在消費文化鋪天蓋地的席卷之中,也不應放棄那些曾經令人肅然起敬的人道主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文學名著自產生之日,或難以兼容于時代驚世駭俗:或激起時代共振,狂掃文壇,最終大浪淘沙鑄就成經典傳世絕唱。它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內心的純粹和高尚,引發我們對社會的終極關懷和對生命的深刻體驗。它所承載的文化力量將是永遠不變的,即使將來我們無所不能,我們依然離不開人類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撫慰,離不開我們美好的回憶和純真的夢想。
文學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納天地日月之精華。感滄海桑田之變幻,奏乾坤寰宇之輝煌。
反方觀點
通俗文學比經典文學更能推動文學的發展
第一,通俗文學是經典文學產生的必要根基。通俗文學產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邊,被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有著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文學。回顧文學發展的歷程,“經典文學”就是在“通俗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眾所周知的《詩經》已成為經典,而《詩經》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國風》。《國風》它首先屬于通俗文學,再如《三國演義》等經典亦是由通俗文學發展而來的,它們經過文人的潤飾、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淘洗而成為經典文學作品。可以說,通俗文學是經典文學產生的基礎,是經典文學的土壤,經典文學是通俗文學這塊土壤中長出來的一顆參天大樹,試問,沒有供大樹扎根生長的土壤,何來參天大樹呢?
自古以來,通俗文學被許多正統學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謂正統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視。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陽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因為它產生于“草根階層”,有著社會最大比例人群的擁護與支持。《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現在已經成為文學名著的作品,問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學。
第二,通俗文學比經典文學更容易為最廣大的民眾所理解,接受,有更廣泛的受眾基礎。通俗文學就在我們的周圍,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最能迎合大眾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最能展現人民的審美觀,也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雖然所有的通俗文學,不一定都能成為名著,但絕大多數的名著,在其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名著是通俗文學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讀者敬畏多于親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畢竟是少數,能讀懂文學名著的人也是少數。文學名著有其特定的閱讀群體和專家群體,而通俗文學就沒有,它遍布各個階層。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讀過一本文學名著,卻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學的作品。
從根本上說,文學是人學,文學的發展必須以人為根本。而通俗文學以其通俗性關注了最廣大的受眾――廣大的人民群眾,它以通俗平易的形式為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經典文學往往因其思想或藝術富于深刻性,一般知識水平的讀者往往不易理解,把普通讀者拒之門外,這難道不是給文學的廣泛傳播,發展造成障礙嗎?
第三,文學名著的影響力往往不是來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藝術形式對名著的通俗化演繹。譬如,正是評書、曲藝,戲劇等通俗化的藝術形式讓《三國》《水滸》《紅樓夢》《西游記》這樣的古典文學名著走八千家萬戶,貼近尋常百姓。而大部分評書、曲藝、戲劇也是通俗文學的一部分。
篇2
關鍵詞:金庸;武俠小說;商業價值;通俗文學
在華人文學世界里,金庸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就像“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只要有華人在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在華人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金庸武俠小說所刻畫的是一個特殊的古代世界,一個具有想象性、虛擬性和游戲性的遠離現實的世界,它最大的特點及優長是娛樂性、消遣性、通俗性、流行性。
金庸武俠小說雖然具有某種“高雅”性,但它從根本上講是通俗文學。通俗小說是與嚴肅小說(或稱高雅小說、純小說)相對應的,它是供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層民眾飯后茶余消遣的。因此它要真正與“俗眾”相通,就得以遷就大眾現存的接受能力、審美趣味、以及流行的社會價值觀為必備前提。
一是金庸小說作為通俗文學自有它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的道德傳統和美學優勢。
金庸是在杭嘉湖平原的秀麗山川與豐厚的人文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傳統文人,他的血液中,流淌的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溫柔血脈。查家在清代“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皇帝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金庸自幼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經歷過動蕩時勢之后,金庸獨自在異鄉,通過他的武俠小說展示他對人性無限豐富性的獨特理解,也正是他的小說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宿命。他的小說中深厚的傳統文化、文學和歷史的底蘊,確實給武俠小說帶來了極大的提升。如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武功招式名稱和心法口訣,小說語言及故事背景、內容中的詩詞歌賦、藥方、食譜等等,無不深深烙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子。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曾說:“金庸小說所涉及的思想,可以說是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幾乎包羅一切,而在文學方面,則詩、詞、歌、賦、對聯、謎語、小曲應有盡有,而且都十分妥帖得體,毫無勉強做作或捉襟見肘之感,相反使人感到游刃有余、長才未盡。”作者調動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深廣學養,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像陳世驤教授指出的《天龍八部》那種“悲天憫人”、博大崇高的格調,沒有作者對佛教哲學的真正會心,是很難達到的。
金庸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描寫景物常常美不勝收,引人入勝。如“這當兒也不容他多所思量,片刻間便已到了谷底,站直身子,不禁猛喝一聲采,只見左邊山崖上一條大瀑布如玉龍懸空,滾滾而下,傾入一座清澈異常的大湖之中。大瀑布不斷注入,湖水卻不滿溢,想來另有泄水之處。瀑布注入處湖水翻滾,只離得瀑布十馀丈,湖水便一平如鏡。月亮照入湖中,湖心也是一個皎潔的圓月。”(《天龍八部》)
還有對女子容貌的描寫,“只見一個身穿藕色紗衫的女郎,臉朝著花樹,身形苗條,長發披向背心,用一根銀色絲帶輕輕挽住。段譽望著她的背影,只覺這女郎身旁似有煙霞輕籠,當真非塵世中人” (《天龍八部》);
寫中華美食:洪七公閉了眼辨別滋味,道:“嗯,一條是羊羔坐臀,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還有一條……”“肉只五種,但豬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幾般變化,我可算不出了。”黃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么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 。
但通俗文學既然是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所以必然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俗文學。從金庸小說的創造目的來說,它是通俗文學的一種,從一開始便是與市場和商業性緊密聯系的。
舉個例子來說,《神雕俠侶》的第一段于一九五九年在《明報》創刊號上發表。約刊載了三年,也就是寫了三年。這三年也正是《明報》最初創辦的最艱苦階段,在這篇《后記》中,作者寫道:“武俠小說的故事不免有過分的離奇和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實上不可能,人的性格總應當是可能的。楊過和小龍女一離一合,其事甚奇,似乎歸于天意和巧合,其實卻須歸因于兩人本身的性格。”
金庸先生的好友倪匡也認為:“悲劇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創作開始時,也以悲劇為主旨。”但為什么又沒有呢?倪匡又說:“金庸在寫《神雕》的時候,正是《明報》初創時期,《神雕》在《明報》上連載,若是小龍女忽然從此不見,楊過凄凄涼涼、郁郁獨生,寂寞人世,只怕讀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報》。”
因此對金庸而言,讀者喜不喜歡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考慮因素。當時安排《神雕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相逢,是所有讀者的愿望,金庸也就“順應民心”安排了他們雙宿雙棲。太注重商業考慮和讀者好惡,一直是武俠小說被詬病之處。金庸小說當然也免不了這個俗。 無論從金庸小說著想,還是從《明報》著想,讀者喜不喜歡一直都是金庸小說創造和構思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這樣必然就消弱了金庸小說的文學成就和藝術價值。
其次金庸小說塑造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的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大亮點。各有特色的女性角色參與到男性為主體的江湖中,使“大俠們”的形象更為立體和豐富。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對比前人的武俠小說融入了更多的現代意識,是女性形象在小說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但由于作者本人的男性意識和傳統女性觀的局限,就會發現,金庸的小說擅長的是“眾女追一男”的模式,這不僅僅是金庸小說有的毛病,也是整個武俠小說慣有的毛病。金庸認為,女性應該“不把名譽、地位、面子、財富、權利、禮法、傳統、教條、社會責任等看得那么重要,而專注于愛情與家庭。女性形象在金庸小說中仍屬于附庸地位,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男性角色服務, 金庸先生認為,女子應該是溫柔的、無心機的,只應該與愛情發生聯系,而女強人、女政治家、有手段和心機的女人是令人恐怖的。――這是一種怎樣的女性評判標準?!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后記里說:“周芷若、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倆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 因為小昭是以愛情為中心的,為了張無忌,“別說做教主,便是做全世界的女皇,我也不愿”。嚴家炎在《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中提出多次出現的“-----男主人公總是被好多年輕美麗的女性包圍著”的現象說明:“金庸小說積淀著千百年以來以男子為中心,女性處于依附地位的文化心理意識,雖然作者自己也許并沒有明確意識到。”■
參考文獻
1.錢理群: 《金庸的出現引起的文學史思考―――在杭州大學金庸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通俗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2.金庸:《金庸全集》.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3.林以亮等,金庸訪問記[G] / / 江堤,楊暉編選.金庸:中國歷史大勢.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篇3
9月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文化藝術出版社、文藝報社共同主辦的“玄幻武俠作家龍人作品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鄧友梅、張鍥、張炯、梁鴻鷹、舒乙、閻綱、周明、崔道怡、何西來、金堅范、雷達、傅溪鵬、李炳銀、查振科、杜家福、趙春強、解璽璋、鄭治清、吳祚來等出席會議。
龍人于1983年開始致力于武俠小說的創作,至今已歷經20余年,著有《亂世獵人》《洪荒天子》《滅秦》《封神雙龍傳》《正邪天下》《霸漢》《玄武天下》等20部作品。他的作品在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上市后,掀起了一股東方玄幻武俠文化的風暴,被各大網絡爭相連載,目前網絡總點擊率已過10億,在從未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他的圖書發行量在千萬冊以上。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而且必須要重視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專家們肯定了龍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張炯說,從古代的神話到中國古典小說像《西游記》《封神演義》等都是很有想像力和幻想力的,龍人的這種繼承和發揚,對活躍我們當前的文學創作來說,應該是值得提倡的。同時他的小說多數以中國歷史為背景,融合當下最為流行的時尚的文學元素,對傳統武俠樣式加以奇異的改造,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傳達我們民族優秀的精神傳統,這一點也是值得稱贊的。何西來認為,漢文化的推廣只有孔子學院不行,只有于丹講諸子也不行,我們還需要像龍人這樣的玄幻小說,有浸透著中國文化精神的這樣一種小說,我們應該為他的創作鼓勁。鄧友梅則語重心長地說,作為通俗文學,語言也很重要。文學是一個語言藝術,故事可以編,細節可以編,惟獨語言是編不出來的,他希望龍人包括和他一樣的從事通俗文學寫作的作者們還是要拿出時間來下功夫學習來提高自身語言的魅力。吳祚來認為,寫作的人應該有一些文化的擔當,如果能在作品里加進一些人文的東西,加一些對真理、自由、博愛、人權、維護的精神,將不僅僅是一個一般的通俗讀物,而是有真正人文價值的武俠作品。
在崔道怡看來,這是既可欣喜又未免憂慮的事情。欣喜的是以武俠和玄幻小說領先的通俗文學作品,豐富了創作的園地,使文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眾化、普及化。然而這種非主流洶涌澎湃,主流只受小眾的青睞的態勢,又不得不讓人心生憂郁:商業文學時代的不斷深入,會給文學帶來怎樣的未來?雷達認為,今天是一個不斷出現新鮮的陌生事物的時期。在今天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背景下,包括人文觀念變化的背景下,文學發生了變化,包括文學品種、文學作家的構成等,讀者本身和需求也發生著變化。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對這些新現象和事物進行怎樣的引導。他希望,通俗文學和純文學要互相的借鑒和互相的啟發,通俗的東西要汲取一些高的審美要求。
篇4
1.文學愛好者帶來了更多的作品,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和繁榮
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主流和社會政治密切相關。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體被李澤厚概括為了“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新時期初文學的基本主題被季紅真描述為了“文明與愚昧的沖突”。在20世界80年代,王朔小說和新寫實小說出現之后,文學逐漸向娛樂性和世俗性轉變。這種現象的出現,對文學界帶來了一定沖擊,引起了“雅文學”與“俗文學”的較量。雖然通俗文學遭到了學界的一些評判,但是通俗文學在中國大陸的閱讀量是不能質疑的。80年代以來,港臺的文學作品在大陸得到了廣為流傳,例如金庸、古龍、亦舒、三毛、瓊瑤、溫瑞安、黃易等人的文學作品;受到影視的青睞并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影響的王朔的小說。盡管如此,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幾乎沒有通俗文學史的地位。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網絡文學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網絡文學的作者的寫作方式各種各樣,作品當中具有特別的意味,作品當中富有生活氣息,運用的語言比較幽默生動,具有文學通俗化的趨勢。比如江南的同人小說、安如意的詩詞解讀等都極富有才情。又因為網絡小說只是作者的興趣所在,他們的職業和寫作并沒有什么聯系。比如蔡智恒是一名水利工程師、安妮寶貝曾經是一名銀行職員等。近十年來,網絡文學先后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俠、青春校園、懸疑推理等通俗題材作品的浪潮。由此可見,網絡文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繁榮和發展。
2.網絡文學使文學真正在民間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當代文學受到了不同的批評的聲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中國當代文學體制的落后和僵化。網絡文學打破了僵化的文學體制,可謂是功不可沒。網絡寫作門檻低,所以有更多的人群參與到了文學寫作的隊伍中來。網絡文學創作者可以說是文學愛好者,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在網上可以盡情享受寫作的樂趣。總之,能夠依靠網絡上的寫作出名,歸根結底靠的還是個人文章中彰顯的才情,受到了千萬讀者的點擊,這就豐富了文學的發展樣式。比如出現的超文本小說、互動小說、網絡文學批評以及接龍小說等文學創作樣式。有人認為真正的網絡文學是依靠網絡才能成長的文學。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是發行量達到上百萬次的優秀短信,短信的內容十分生動和豐富,并且還能真實的得地反映現實生活,不僅樣式新穎,還極富有想象力,有的是文言文,有的是白話文,還借助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比如夸張、排比、比喻、借代、對偶、擬人、雙關等修辭。總之,網絡文學的發展以其批評自由、活潑、生動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充分發揮了讀者的幽默和機智,使文學在民間真正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二、中國當代網絡文學存在的不足之處
篇5
“小男人”——王高旭
小男人?哈哈,不用說你也知道他的形象了吧。王高旭天生一副文弱書生的摸樣,雖然名字是有個高,可是是個小個子,白白的臉蛋,他那瞇瞇眼好像是因為看書看多了而變小的。在我們班他手無縛雞之力,可被同桌的女霸王欺負死了。
“開心果”——熊建宇
“哈哈哈”“呵呵呵”看,那里的幾位笑的前俯后仰的,一定是我們的開心果,熊建宇在惡搞了。熊建宇是我們班最愛說笑的人了。說起他的本領不得不讓人佩服。他那奇怪的表情,和五花八門的動作,一鳴驚人的語音,總逗得我們捧腹大笑,所以,他是我們班的開心果!
“笑面虎”——洋鑫
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那種笑是不會出聲的,皮笑心不笑。坐在他后面的我可是遭殃了,每次寫作業他就會不懷好意的轉過來,“嘿嘿嘿”一陣奸笑。我不禁打個寒顫,“我有一題不會,借我參考下吧。”我不說話,“默認了嗎?”邊說著就拿走了。真是笑里藏刀啊!
“小諸葛”趙濤
(小諸葛?一定很聰明,每次考試都第一吧)大家肯定都這么想,是的他就是我們班的小諸葛,琴棋書畫不會,洗衣做飯嫌累,游戲樣樣精通的小諸葛。最近我們班流行上了三國殺,基本沒人都會一手,下課就對上一把,小諸葛可是戰無不勝,就沒人愿意和他玩了,他就用計謀了,讓一位不會的同學替他上,他就在邊上當幕后黑手,真陰險啊……
篇6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書出版后,“娛樂”這個詞匯便成為“深度”、“思想”:“嚴肅”等詞的死敵,被思想界、文化界精英視為墮落和庸俗的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有名望的作家們也紛紛與其撇清關系。在書中,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的出現使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無聲無息,不知不覺,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固然,波茲曼的觀點是對的,是對當下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時代的一記當頭棒喝,值得所有的人警醒。然而,在娛樂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的情況下,“娛樂”一詞還不至于聳人聽聞,更不是讓人們失去思考能力的罪魁禍首,不應因此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娛樂”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秦王,以相娛樂。”從最初的詞義而言,是“娛懷取樂,歡娛快樂”的意思,這是《現代漢語大詞典》上的解釋。在做動詞時,意為“使人歡樂”;在做名詞時,意為“歡樂有趣的活動”。“娛樂性”則可解釋為“可以達到娛懷取樂目的的歡樂有趣的活動”。當然,詞典上的解釋還不足以讓我們準確地理解“娛樂”一詞在當下語境中的定義。假如你到百度百科去搜索“娛樂”的詞條,你會驚訝地發現,其定義被解釋為:“娛樂可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讓公眾喜悅,并帶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它包含了悲喜劇、各種比賽和游戲、音樂舞蹈表演和欣賞等等。”這一定義,源于《媒介效果:理論與研究前沿》一書中由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詹寧?布萊恩特及多琳娜?米龍所著的第二十一章中“娛樂作為一種媒介效果”的一段論述。這個定義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轉載,可見它的釋義已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可。
如果娛樂的含義可以按上述兩位教授所界定的內容去理解,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八卦資訊”,那么,在我看來,“文學的思想性與娛樂性可以并存”就不是一個悖論,而是一個可以證實的命題了。通常而言,嚴肅文學與消費文學總是相對立的,一個僅供消費的文本不可能為讀者提供思考的深度。然而,“文學的思想性與娛樂性是否可以并存”這一話題,就像“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是否有嚴格的分野”的爭論一樣,呈現出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近年來更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并越來越傾向于一個統一的共識。既然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已沒有涇渭分明的鴻溝,當下的文學作品也日益趨向于雅俗共賞,在文學觀念不斷地向未來開放的今天,“文學的娛樂性”也隨之發生了概念的易移――假如娛樂即為“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讓公眾喜悅,并帶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那文學的娛樂性便可理解為文學作品借助敘事技巧給讀者所帶來的觀賞性和愉悅感了。由此而言,文學的思想性與娛樂性在作品中并行不悖就理所當然了。
放眼古今中外,思想性與娛樂性兼具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可以隨手拈來,從遠古的《詩經》,到當代的小說,我們遇到這樣的作品并不需要靠運氣。在《詩經?齊風》的《雞鳴》一詩中,有“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這樣兩段對話,它借助人物語言打趣逗笑,把妻子催促早起上朝,丈夫留戀床笫而撒嬌耍賴的情境生動地表現出來,讓人忍俊不禁,會心一笑,充滿了娛樂意味。到了《水滸》《西游記》,以通俗的語言和跌宕的故事來愉悅讀者的功效就更強了,文學作品的娛樂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閱讀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而在歐美,從威廉?毛姆、雅?哈謝克到索爾?貝婁,絕大部分的讀者能從《午餐》《好兵帥克》和《拉維爾斯坦》等作品中獲得輕松一刻的歡愉,為作家以詼諧犀利的語言對某些面目可憎的人物所作的絕妙形容和描述產生強烈的。這種閱讀的不啻觀賞了一場精彩的球賽,其娛樂性是顯而易見的。至于當代中國通俗文學的教父式人物王朔,其作品的娛樂性更是不言而喻,可以說,大凡讀過王朔小說的讀者,幾乎沒有人不在《頑主》《過把癮就死》《動物兇猛》中啞然失笑,享受了一次痛快淋漓的閱讀體驗,近乎在文字中過了一把極限體驗的癮,實在娛情樂性。在這些經典的作品面前,誰又敢說它們沒有思想性?毛姆、哈謝克、貝婁乃至王朔,他們的文學地位早已得到了公認,他們作品的社會意義也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這些堪稱奇書的作品只是把娛樂當作一種手段,而絕非目的。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的結尾寫道:“使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這就是娛樂至上所帶來的弊病,它提醒我們不要讓一切公眾話語都以娛樂的形式出現,當然也包括文學。要在文學作品中做到思想性與娛樂性兼具,絕非易事,一不小心,很可能就兩腳踏空,滿盤皆輸。對此,魯迅曾經指出:“俗文之興,當興二端,一為娛心,一為勸善。”假如我們能謹記這一點,那么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思想性和娛樂性就不會有失偏頗,本末倒置了。
篇7
但一方面是各地不斷涌現的民間文化熱,另一方面卻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民間文化現狀和前景憂心忡忡,他們為民間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奔走呼號。到底什么是民間文藝?當代的大眾文化、流行文藝、通俗文藝是否就是現代的民間文藝?民間文藝與平民文藝、鄉村文藝是否可以畫等號?民間文藝的開發與商業文化、流行文化的運作能否實現互利雙贏?
民間文藝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集體創作,其作者往往是復數的、匿名的。在這一點上,民間文藝與通俗文藝、作家文藝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從更深層次來說,這種差異乃是根源于三者不同的生成緣由和文化追求。民間文藝是從民眾文化生活的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是民眾深層精神需要的自發結果,而不是商業小眾受利益驅動特意制作的“人工制品”,也不是士大夫追慕文化資本的“附庸風雅”。民間文藝是民間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與民間文化生活水融的生活情態,它不具有通俗文藝和高雅文藝那樣濃重的個體性、人為性、后驗性,也不與生活分離而飄向精神的蒼穹,它始終根植于日常生活,保留了文藝與世俗生活、衣食住行未曾分離時的原汁原味。
民間文藝也不同于大眾文化、流行文化,民間文藝雖然像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一樣廣為傳播和風行于市,但它們的生成狀況和傳播路徑卻大為不同。民間文藝來自民間,它是原生態的草根文化,是民間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從來就不在生活之外,不是生活之外的人為裝點。而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則是商業“小眾”借助大眾傳媒處心積慮進行策劃、包裝、炒作,誘導大眾的“行為秀”。民間文藝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傳播,它孕育于民間里巷,在上流社會的附庸風雅中蒸發和彌散。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則是從上而下地推廣開來,它是天際無根的云霓,由商人和其雇傭的藝人創意和制作,在鬧市迅速流播,并逐漸蔓延向村野。
民間文藝洋溢著民間情調和草根精神,它以其民間性、平民性、原生性、稚拙性而區別于宮廷文藝、廟堂文藝,也顯示出了與精英文化對立的文化品性。但由于具體時代語境的復雜性和民間社會權力關系的纏攪性,民間文藝在實際上與廟堂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往往并非涇渭分明,而是盤根錯節,纏絞為一。近百年來,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大量民間文藝作品陸續得以整理出版。然而,細查這些作品不難發現,許多民間文藝往往依賴于上層社會和文化精英的采擷、整理,如是它才得以保存和流播。而它同時也必然在這種“關注”中變形。以民間神話為例即不難看出這一點。如果說神話本是“初民的知識的積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觀,宗教思想,道德標準,民族歷史最初期的傳說,對于自然界的認識等等”(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那么,經過史家和文人的轉述和修改,后世幸存下來的神話在越來越符合理性邏輯的同時也失卻了原初的面貌。其中,由史官采入史籍的部分轉變成了“歷史”,并往往與特定政權統治的合法性、神性發生了關聯,打上了鮮明的統治階級思想的烙印。《史記?殷本紀》記載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是為殷祖;《周本紀》記載姜履巨人跡而生稷,是為周祖。神話變為了“史實”,而商周的統治也因此有了天命的依據。而由文人整理的神話則越來越被雅化。以西王母的故事為例,最早記載西王母的《山海經》中記載的西王母是一位“豹尾虎齒”、“蓬發戴勝”、“司天之厲及五殘”的兇神。而到了后世的《穆天子傳》和《漢武內傳》中,西王母則逐漸變成了詩謠酬唱、頗有威儀的風雅女神、群仙之首。那些沒有被史官、文人所采用、整理、加工的民間文藝則逐漸堙滅無聞了。
與神話相比,民間傳說與文人創作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史材詩筆”的唐傳奇、元代戲曲、明清小說有許多就是文人改編、整理民間傳奇故事的產物。關漢卿名劇《竇娥冤》的故事源于民間流傳甚廣的“東海孝婦”傳說。蒲松齡《聊齋志異》更是對民間鬼故事進行深加工的藝術奇葩。這些民間傳說、故事在被文人整理改編時本身也在不斷嬗變。以中國四大民間傳奇之一的《白娘子傳奇》為例,白娘子故事始出于唐代文言小說《白蛇記》,講元和二年,隴西人李廣在長安為一身著白衣的靚麗女子所惑,被“化著一攤清水”。此文言小說應是對民間傳說的加工潤飾,這時的白娘子還純粹是一個害人的蛇妖,而到了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中,白娘子妖性減弱,執著于愛情的一面則得到了強化。到清代中期方成培編寫的《雷鋒塔傳奇》中,白娘子更變成了一個美麗善良、堅貞不屈、執著于愛情的中國傳統女性。
如果說民間文學在脫離其自發產生和流行的環境之后,雖被扭曲,大失原貌,但畢竟還是保存了下來,那么許多其他民間文藝形式則沒有這樣幸運。當前雖然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出于各種目的在大力保護民間文藝,但其結果并不理想。例如,四川綿竹是明清時期中國年畫生產的四大基地之一,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結構、風習的深刻變化,綿竹年畫瀕臨困境。雖然現在四川省把它列為民間文藝保護的重點項目,但曾經洋溢在這種文藝形式和這個年畫之鄉中的勃勃生機早已失落。目前雖還有些家庭在生產傳統的手工印刷填色的年畫,但他們的存在依賴的是政府文化部門的保護和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而不是民間自發產生的需求。歷史上印刷年畫用的木質模板現在也只有極少的老年人能夠刻制。同樣,朱仙鎮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等的保護也不容樂觀。在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潮中,許多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得到了搶救和保護,但這也不過是使它們存在于類似博物館的環境中,它們曾經葆有的民間性卻早已喪失了。
民間文藝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藝之間同樣也并非涇渭分明。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民間文化和民間文藝成為了資本和商業的新寵,被納入了資本運營的軌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業開發。民間文化的大規模開發一方面使民間文藝、民間文化得以走出深閨,播于都城,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在使民間文化、民間文藝淪為商業資本和消費文化的附庸。面對這種局面,人們更多的時候往往義憤填膺地指責商品化邏輯扭曲、戕害了民間文化,了民間文藝。但實際上民間文藝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從來就不是不可兼容。中國古代的勾欄戲曲、平話鼓書、歌舞雜耍等民間文藝的演出往往就是廟會、趕集、市貿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性的商業活動。宋代的廟會已與廟市有機結合,同時具備了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宋代以降直至民國,廟會長期集商貿、藝術、信仰、游樂于一體(參看陳艷冰《民間文藝活動的經濟意義》)。現代中國的許多民間文藝樣式如東北的二人轉、西北的皮影戲、吳橋雜技、山東琴書大鼓、海陸豐的正字戲等也恰恰是借助商業性的經營和演出才獲得生路,得以維持和發展。在此,鄙俗的商業算計與高尚的精神娛樂不但不相沖突,反而水融、相得益彰。
通行的教科書一般認為民間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區別有三點,一是民間文學由人民大眾集體創作,而通俗文學則是個人創作;二是民間文學是口頭創作和流傳,而通俗文學則是書面創作和流傳;三是民間文學反映整個民族或某一個群體的思想與情趣,而通俗文學反映個人的生活感受,且創作的動機多與商業因素相關(參看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但在面對民間文藝的事實時,這種界說往往捉襟見肘。例如,唐代的說話是當時民間非常流行的一種文藝形式,元稹曾為此寫有“光陰聽話移” 的詩句。作為一種口頭藝術,大多數說話故事沒有具體明確的惟一作者,因此,說話似乎可以看做是一種民間文學。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說話都是以話本為依據的,而且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指望民間自發產生大量話本故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在說話者的背后,一定有為了商業利益而不斷創作的商業作家。如此說來,說話又符合通俗文學的標準。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 兒童文學素養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64-02
兒童文學素養概念是:教師在接觸兒童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真正理解并熱愛兒童的態度,具備的小學語文教師對兒童文學的審美、鑒賞和創作能力,并因此而形成的教育觀、兒童觀等等。它的獲得不靠傳授、講解,而主要存在于主體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實踐生活中。小學語文教師與兒童文學素養的關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
一、小學語文教師與兒童文學的關系
小學語文教師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有著共同的教育對象: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
兒童文學可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小學生喜歡的教師要有一顆永不泯滅的童心,要誠實公正,還要博識多才。具備良好素質的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來自覺培養自身的素質。而閱讀和教授兒童文學作品,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顯然有著很大幫助。首先,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幫助小學語文教師更好地理解兒童、接近兒童。兒童文學作品因其閱讀者的特殊性,必須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和心理特點,反映兒童典型的心理特征和思維方式。教師在閱讀和教授兒童文學作品時,無論其閱讀興趣如何,都可以借此了解兒童的興趣愛好,接受學生天真無邪的感情的渲染,也可以從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還可以激發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當小學語文教師閱讀和教授兒童文學作品時,會用心的為兒童營造充滿快樂的學習氛圍,根據兒童文學作品的類型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自身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教學效果比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師具備兒童文學素養的重要性
兒童文學素養直接影響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質量,但根據調查顯示,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現狀卻不樂觀,體現為缺乏兒童文學審美素養理論知識,對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量嚴重不足,對兒童文學審美教育的觀念沒有深入理解。導致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各種層次的師范院校以及小學語文教師自身對兒童文學課程不重視。另外,應試教育也極大地束縛了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審美素養的提升,使他們不懂得兒童文學的審美特征、創作手法等,嚴重影響了第九次課改的進展和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制約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許多語文學科的教師不知該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兒童文學作品真正享受閱讀的自由與快樂。小學語文教師對兒童文學素養的缺乏將使語文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此外,兒童文學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語文老師的兒童情懷。一個有兒童情懷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會讓自己的教學課堂多一點兒童視角,多一點文學氣息。由此可見,兒童文學素養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至關重要。
三、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具備兒童文學素養
俗話說,欲求教好書,必先做讀書人。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大量地去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大量閱讀兒童文學實踐中豐富自身的兒童文學閱讀經驗,提升閱讀審美情趣,并從中提煉出清純的、具有童趣的兒童文學語言,才能善于講述兒童文學作品,讓處于童年期母語的孩子的身心浸潤于兒童文學的海洋。能夠善于在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挑選出優秀與經典作品,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兒童文學滋養,同時把這種熱愛傳遞給孩子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大量積累可以和孩子分享有關兒童文學的豐富閱讀經驗和閱讀資源。教師應廣泛閱讀各個時期本土和域外作家的兒童文學經典佳作。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加強兒童文學方面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全面認識和理解兒童文學,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兒童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從情感到語言,呈現著其他文學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確、美麗、溫和的品質,煥發著源自純真童心與純粹人性的理想光輝,教師越是對兒童文學投入更多的熱情,和兒童一起體驗來自兒童文學的歡樂和感動,越是會擁有一條更清晰與學生心靈碰撞的橋梁,更會收獲一份永不泯滅的童心。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再次,小學語文教師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初步嘗試文學創作并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嘗試一下兒童文學創作的樂趣,這與教學是互補的,可以在創作中了解孩子。教師具有豐富的生活素材,教師要隨時動筆、記錄、整理學生的趣聞,把生活中的事進行整理,在注意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創造出真正走入兒童心靈、富有想象力和獨特審美趣味的優秀兒童文學佳作。
篇9
一、誦讀古詩可培養學生良好的理想情操。
初中階段是學生記憶力較強的時期,開展各種朗讀、背誦、演唱、講演等語文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語文聽說能力發展,提高學生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好方法。既能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又能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通過誦讀含咀,熏陶感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使他們“博于學問,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
古代的詩詞,內涵豐富,主旨深遠,有許多是詩人內心崇高精神的自然流露,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厚與仁慈,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懷,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思想。“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告訴我們人生要追求什么,“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勸誡我們要珍惜時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叫我們要珍視父母之愛,及時回報。通過讀這些古詩,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比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囫圇吞棗、口干舌燥的硬塞要有效得多。
二、誦讀古詩詞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當前,隨著語文教育改革討論的不斷深入和國家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視,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語文課應把培養學生想象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而誦讀古詩,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詞,情感豐富,語言凝練,往往短短幾十個字,就表現出豐富的內容,曠遠的意境,“詩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維”(別林斯基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閱讀這些古詩,可讓學生從有限的語言文字的建構中引出無限的想象,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語文課堂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獲得美的渲染和語感的培養,體現出人文的關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于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如《天凈沙?秋思》,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個字,學生每讀一句就會想象出一幅畫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樹、無精打彩的烏鴉――敗落凄厲的背景畫;潺潺的流水、纖巧的小橋、溫暖的茅屋――充滿安謐與生機的圖畫;荒郊古道上一匹精疲力盡的馬冒著凜冽的西風在躑躅而行;日暮途窮,一個羈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嘆喟。一句話就是一幅畫,通過誦讀,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腦子里構成了一幅幅特色獨具的畫面,從而培養了想象力。
三、誦讀古詩詞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意馳心動的,便是所謂“詩眼”。它可以是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給寫活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二句憑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通過誦讀詩歌,可以讓學生認識美,享受美 ,從而創造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于自然的色彩、聲息、動態細致入微的表現,構成一派有聲有色、新鮮優美又愉悅的意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展示了一幅清新自然、寧靜純樸的山中美圖,誦讀這樣的詩歌,學生在受到陶冶的同時,同樣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提高了審美能力。
四、誦讀古詩詞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古代的詩詞,無論哪一首,都包含著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情感體驗和思想方式,呈現出詩人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帶領學生去學會品味詩歌出神入化的藝術手段、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與遣詞造句的方法,就是對學生再創造能力的培養。
修辭運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處地敘事狀物、傳情達意,在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則以擬人居多。詩人既“能以奴仆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王國維《人間詞話》)。風月花草,在詩人、詞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擬人的辭格被廣泛采用,這些妙用辭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詩人精心鑄煉的詩眼。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詩眼在于“知”字,雨本無知,因人而知,詩人同樣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寫善解人意之春雨,頓生妙趣。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通俗文化;引進;教學
一、為什么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進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是指那種來自與民間并被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鐘文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更加接地氣兒,它具有時代性、流行性、娛樂性、非主流等特點深受廣大初中生所喜愛。
自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來,我國的通俗文化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隨著廣播電視、新聞網絡、電子雜志地不斷更新進步通俗文化的傳播也越來越迅猛,通俗文化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例如,新詞給力、神馬、不名覺厲等等。初中生對這些通俗語越來越追捧,同時,流行語對初中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語文是最基本的課程,語文與生活中的通俗文化休戚相關,語文學習的目地是為了更好地讓大家適應生活,獲得與人進行各種交流與溝通的語言功能與表達能力。通俗文化就是生活中的語文知識,把通俗文化引進課堂,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書本中的知識。人們偏見的認為通俗文化是難等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化,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王元化曾經在《對當前文化工作的一點感想》中說道:“歷史上那些有意義的通俗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例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話本等等,雖然在當時是通俗文化,但在今天都成了我們必須學習了解的高雅文化了。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引進通俗文化的方法
(一)借助與流行音樂幫助同學學習語文
中國的詩歌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從歷史上看,中國最早的詩歌都有曲調都可以吟唱。現在流行音樂深受廣大初中生的喜愛,有追捧,其中有許多的流行音樂都融入的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傳統,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深厚與悠久。例如,為廣大初中生所耳熟能詳的《青花瓷》中“素眉勾勒秋千話北風龍轉丹屏層鳥繪的牡丹一如你梳妝黯然騰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SHE的《中國話》中“全世界都在學中國化,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這些歌如此優美,不僅能夠陶冶我們的性情更能讓我們學到許多語文知識。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初中生對這些流行音樂的喜愛,把這些流行音樂引進課堂,例如,在講詩詞《水調歌頭》時,老師可以給同學們播放各種版本的歌曲《水調歌頭》,在講《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播放伊能靜的《念奴嬌》古詩配上流行新曲,加上明星的唱,一定能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那些古詩詞變得更容易被理解。但不可忽視的是:流行音樂中有特別多口語化的語言,表達過于不正式,語文老師可以帶領同學把這些語言與詩詞中的語言進行比較分析總結,這樣還能加深同學對詩歌的記憶。
(二)把優秀影視劇作品引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引起同學學習的興趣
影視劇作品極具藝術價值,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是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藍本,融入演員的演技、攝影師的攝像技術、導演的深厚功底等等精良制作而成,真實的場景加之深厚的情感,能夠在觀看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文學水平中學語文老師要積極地從眾多優秀的通俗影視作品中尋找出適合初中生觀賞的作品,將生活中的通俗文化更進一步地引進初中語文課堂,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使初中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例如,老師在講《木蘭辭》時可以播放電影《花木蘭》,讓初中生在真實的戰爭場景中理解感受花木蘭的勇敢,堅強以及她對父親深深的愛。
(三)引導同學在日常所見的廣告語中學習修辭手法
通常廣告的語言都是比較精煉且極具吸引力的,給人以過目不忘的感覺,廣告的目標就是想法設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進而抓住他們的購買欲望,很多廣告創意人為了使自己的廣告達到應者云集的效果,就在廣告語中應用各種特色的修辭語句,其中有句式齊整的詩詞、有對仗工整的對聯、有恰當精妙的成語,既生動又形象,此外,這些廣告語中還準確地應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如,排比句、反問句、感嘆句、疑問句、擬人句、夸張句……可謂是豐富多彩。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眼鏡廣告“胸中存灼見,眼底分秋毫”,它之所以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這則廣告對仗工整,句式齊整,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如、衣服廣告“衣衣不舍”就巧妙地借助于成語諧音,生動形象,吸引人的眼球。
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向同學們講一些同學們所熟知的廣告語的寫作技巧與手法,安排同學們借鑒他們所喜愛的優秀的廣告語,進行廣告語的模仿與創作,同學們在創作中能不斷加強對語文知識點的回顧與更新,而且還能幫助同學記憶詩詞,成語,此外,這種學習方式還可以教會他們正確的使用修辭手法。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通俗文化的意義
通俗文化適合各種人群,因為它是人民創作的,更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能更好的被初中生所接收,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語文成績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俗文化比較流行跟的上時代的潮流,形式多樣,內容多彩,深受廣大初中的喜歡與追崇,把合適的通俗文化引進課堂,不僅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人性化,還能使我們的課堂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進而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通俗文化可以延伸語文教學的內容,使初中語文課堂更加專業有生命力,現代化社會是個大發展大開放的社會因此語文教學也應該更加開放,新課標改革下的語文教學目標之一:初中教師要致力于建設開放青春有活力的課堂。引入通俗文化可以幫助初中同學提高學習效率,開闊初中生的現代視角,幫他們掌握更多的社會交際能力,以滿足他們成才與成長的需要。
結語:新課程改革目標要求我們的教育者,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根據不同初中生的不同特點,把優秀的通俗文化引入語文教學中,靈活應用并正確引導,變通俗為精華,對初中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趙勇.大眾文化[J].外國文學.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