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交融
時間:2022-11-25 04:17:07
導語: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交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藝術特性與演唱技法各不相同,美聲唱法的技術和天賦門檻更高,其演唱成果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而通俗唱法的專業性較低,更側重于表現情感,具有更大的受眾群體。兩種演唱技法看似不盡相同,在演唱技巧、氣息控制和聲音要求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但實際上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將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相結合,能通過取長補短彌補自身唱法的缺陷,并提升演唱質量,對推動聲樂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通俗唱法
音樂欣賞類別的多元化,使得聲樂演唱愈發需要整合多種不同的演唱技法,賦予聲樂藝術更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美聲唱法的高技術性與通俗唱法的大眾性,能夠完美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的提升聲樂演唱質量。在聲樂教學中,應充分通過分析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異同,推動兩種演唱技法的交融,從而推動聲樂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概述
美聲唱法起源于宗教音樂,在16世紀意大利歌劇興起的背景下,美聲唱法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隨后,19世紀美聲唱法在德奧的傳播,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美聲表演藝術家,對西方聲樂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相比其他聲樂唱法,美聲唱法的特點在于其采用了混合聲區唱法,兼顧真聲與假聲,且在演唱過程中調動所有能用的共鳴腔體,使演唱呈現出音響的聲音特色。一般而言,人的呼吸方法主要有三種,其一是上胸式呼吸,是通過吸入少而淺的空氣量,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這種呼吸方法容易造成喉嚨與頸部肌肉緊張,應用于美聲演唱會產生缺乏彈性的直聲。其二是腹式呼吸,是依靠調節軟肋與小腹的呼吸方法。這種方法吸氣較深,會使得演唱音色偏低,尤其是中低音區音色沉悶。其三是胸腹式聯合呼吸,這種呼吸方法綜合運用胸腔、橫膈膜、兩類與腹部肌肉,被認為是最適合美聲唱法的呼吸方法。該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很好的控制和儲存氣息,能夠廣泛用于高、中、低三個聲區。通俗唱法又叫做流行唱法,最早源于歐洲,形成了如爵士、搖滾、說唱、民謠等藝術風格,并于20世紀30年代在我國傳播。通俗唱法的特點在于發音相對自然,與正常對話差距不大。其在中聲區演唱時通常使用真聲,而在高聲區演唱時則使用假聲。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傾向于貼近生活實際的真聲演唱,由于很少使用共鳴,需要借助音響的擴音效果,因此對話筒的使用也屬于演唱技法。通俗歌曲的語言大多質樸且飽含情感,詞句通常不進行過多的雕琢,甚至會直接出現口語化的歌詞。通俗唱法更加貼近大眾,具有生活化的特性,其節奏和旋律強烈,重視對親情、愛情、友情等情感的表述,貼合當代人的心理體驗。
二、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差異
1、演唱技巧方面。美聲中常出現真假音的轉換,對于演唱者的共鳴要求較高,需要在演唱時隨時保持唇舌位置的一致性,進而讓聽眾感受到演唱者的聲線美感。而通俗唱法以真聲演唱為主,對于真假音的要求不高,使得通俗唱法的唇舌變化較大。且豐富的歌曲類型大多比較淺顯,作品形式豐富多彩,有很強的節奏感與韻律感,能夠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享受。2、氣息控制方面。美聲唱法要求氣息從兩側聲帶間的聲門呼出,這種唱法的能夠賦予歌曲更強的感染力。而突出聲門作用,需要演唱者充分利用胸腔、鼻腔、口腔等形成聲音共鳴,并發揮自身的演唱技法控制聲音的音色,使聲音更加通透、干凈。而通俗唱法對于氣息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演唱者通過口腔、鼻腔和咽喉部分發生,不需要引發聲音的共鳴,只保證聲音優美且富有節奏韻律即可。3、聲音要求方面。聲帶能夠控制音調與音色,美聲唱法對于聲音長短與厚薄的特殊要求,使其對表演者的聲帶天賦要求較高。美聲唱法分為高、中、低三音,優秀的美聲表演藝術家往往具有很寬的音域,能夠駕馭不同唱法。而通俗唱法的普及性使其對演唱者的聲帶天賦要求不高,且不存在明確的聲音區分,只對演唱者的音質有較高要求,優秀的演唱者必須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賦予觀眾以音樂的審美享受。
三、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共通點
1、演唱方法能夠相互變通。聲樂藝術的普及和發展使得美聲與通俗唱法的壁壘日趨消解,歌曲的演唱往往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從而通過音調、音色的轉變傳遞出不同的情感。此外,在保障氣息穩定的前提下,靈活運用不用的唱法對歌曲進行演繹,既能夠有效提升演唱者自身對不同唱法的掌握水平,還能夠賦予聽眾以新鮮感,使聽眾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因此在歌曲演唱中,美聲與通俗唱法實際上可以相互變通、自由切換。2、聲音方向的共通性。雖然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在技術層面截然不同,但二者都需要聲音靠前,要求吐字清晰快速,不能將聲音含于口中,可見兩種唱法實際在聲音方向上有共通之處。此外,兩種唱法都要求演唱者熟練掌握聲帶的發聲技巧,通過更靈活的運用聲帶以達到提升歌曲表現力與感染力的目的。3、氣息把控的相似性。聲樂演唱中,演唱者需要頻繁的進行換氣,有明顯的換氣聲會對聲樂演唱的整體效果產生顯著的破壞作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使用氣管呼吸,但由于其換氣聲比較大,在聲樂演唱中通常以胸腔呼吸,能使呼吸更加平穩,不會破壞整體的演唱效果。對于氣息的控制是影響演唱效果的關鍵,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通俗唱法,都傾向于選用急吸緩呼的呼吸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在演唱中通過共鳴器官實現共振效應,兩種唱法在氣息把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4、都對音樂素養有較高要求。任何演唱技法都會對演唱者的音樂素養有較高要求,即便是音樂技能門檻較低的通俗唱法也不例外。從音樂理論的角度來看,音樂素養包含樂感、音準、節奏感等。不同音樂素養的來源各有不同,如節奏感、聽覺等屬于先天能力,而音準或樂感則是通過后天培養產生的。先天素養的缺失,可以通過后天學習補足,這些基本的音樂素養,是演唱者完成聲樂表演的重要基礎。
四、聲樂教學中兩種唱法的交融
1、通俗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借鑒。美聲唱法是一種對演唱者專業能力要求較高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借鑒美聲唱法,主要集中于借鑒其發聲和呼吸方法,進而提升演唱者的聲樂演唱水平。通俗唱法相比美聲唱法的最主要特點,在于其親近自然的風格能夠賦予觀眾更強烈的審美體驗。在保留通俗唱法藝術特征的前提下借鑒美聲唱法,能夠發揮美聲唱法強感染力的特點,增強通俗歌曲的吸引力。如英國女高音莎拉•布萊曼,利用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其古典的演唱風格使得兩種演唱技法得以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演唱的專業性與感染力,還充分表現出了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同樣的,如被譽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安德烈•波切利,與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都在通俗歌曲演唱中融入了美聲唱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2、美聲唱法對通俗唱法的借鑒。美聲唱法是歷史悠久的、具有明確規范體系的演唱技法,對西方歌唱藝術影響深遠。美聲唱法充分發揮人的演唱能力實現藝術表達,其高雅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聆聽美聲唱法時能夠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影響聽眾的修養與內涵。但受主觀或客觀因素的影響,美聲唱法在我國發展水平較差,缺乏群眾基礎,為推動美聲唱法的大眾化傳播,應引入通俗唱法以迎合大眾審美,通過形成一定的受眾群體使美聲唱法逐漸成為聽眾所喜愛的大眾藝術。意大利歌手安德烈•波切利的古典專輯《圣潔之聲》與單曲《大地之歌》等,都實現了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受到了聽眾的一致好評,獲譽無數,證明了美聲唱法借鑒通俗唱法的可行性。3、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教育融合優秀的聲樂演唱需要演唱者有很強的專業能力,但如何評價聲樂演唱的質量又顯得十分簡單。評價聲樂演唱質量的標準只有一個,即能否讓聽眾喜歡。將兩種唱法融合形成新的唱法并非創造性的思想,在我國早已有過實踐。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通俗歌手劉歡與美聲歌手莎拉•布萊曼合唱的《我和你》,充分發揮了兩種唱法的優勢,使歌曲不僅擁有極高的傳唱度,還兼具極富感染力的歌喉。同樣的,作為通俗歌手的費玉清,在演唱中頻繁使用共鳴,使通俗唱法帶有了一絲美聲唱法的美感,雖然與真正的美聲唱法不盡相同,但也形成了極富個人特點的演唱方法。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對美聲與通俗唱法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兩種唱法可行的融合渠道。聲樂藝術的發展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使得傳統聲樂演唱技法必須不斷革新,才能符合觀眾的審美偏好。對于聲樂教師而言,掌握多種聲樂演唱技法是極其困難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想要向學生開展聲樂教育,必須保證教師熟練掌握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通過互融互進,合理借鑒,實現演唱技法的博采眾長。此外,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相對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中應充分引入已有的成功案例,實現抽象向具象的轉化,讓學生直觀體驗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途徑。如、宋祖英、閻維文等歌唱藝術家,雖然并不屬于典型的通俗歌手,但其演唱技法有明顯的通俗唱法元素,這些歌唱藝術家都開展過美聲演唱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見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閡。同時,需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聲樂表演評價標準,聲樂演唱的成果并非取決于技術水平高低,而是取決于能否為聽眾所接受。只堅持高技術含量的美聲唱法為依據,輕視更大眾化的通俗唱法,顯然不利于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高莉.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藝術特點的論述[J].神州民俗,2013,(23).
[2]楊文華.淺析美聲、通俗唱法在教學中的碰撞與融合[J].北方音樂,2015,(20).
[3]楊小棠.音樂劇中美聲與通俗唱法相融之研究[J].藝術百家,2009,(02).
作者:張趙蒙 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 上一篇:應用型聲樂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