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范文

時間:2023-03-14 18:2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設情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創設質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性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例如在上高一數學“正方體截面”課時,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IT方體截面”課件,積極參與活動,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屏幕上淺藍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個正方體中,類似于這樣的三角形有幾個?”,“如何截正方體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間有何聯系?”,“用一把無比鋒利的刀猛地朝一個正方體的木頭砍下去,它的截面將是什么形狀的圖形?”……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數學知識的存在,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另外,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發展的空間。

2、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貝弗里奇教授說:“獨創性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這種使兩個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遙遠想象”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象,如同給了學生一塊馳騁的空間。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課本上的圖形是“死圖”,無法表現圓錐曲線的形成過程,而黑板上的圖形因技術原因很難畫得準確,更何況有誰能讓黑板上的圓錐曲線連續變化呢?又有誰能一給出離心率就馬上顯示相應的二次曲線呢?筆者用《幾何畫板》設計并創作“離心率與圓錐曲線的形狀”課件,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課件,讓學生獨立探索。”

3、創設糾錯情境,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護理能力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學生在解題時,常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對此,教師應針對學生常犯的一些錯誤,創設糾錯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研究錯誤的原因,尋找糾“錯”的良方,在知錯中改錯,在改錯中防錯,以彌補學生在知識上的缺陷和邏輯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增強思維的嚴謹性。學生常常想當然把平面幾何的有關性質照搬到立體幾何中,教師在黑板上很難表示清楚,無法使學生滿意。筆者用《幾何畫板》設計并創作“邊對應垂直的兩個角”課件,由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課件,自主探索,自己糾錯。

4、創設實驗情境,培養數學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篇2

情境教學的實效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導”,這種“導”決不是對課堂教學的絕對操縱,它應該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留出空間,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行為,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授內容的理解和創造性的發揮,以及學生對教師行為所做的各種積極的反應,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的同時,也要注重思維空間的創設,讓學生通過情境,能夠有所想,有所悟,真正體現出情境教學的價值。在情境教學的實踐中,筆者嘗試從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創設引發思維的空間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保證學生對該情境的內容有一定的體驗,才能使情境內容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感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進行情境創設。陶行知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教學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沒有生活的教育,是理論的空談,而教育不能應用于實踐,則是失敗的教育。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也說:“教育即生活,是經驗的繼續改造。”學習無外乎就是經驗的再習得,而經驗來自生活,情境設計必須結合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才能使學生有所體悟,從而在教師的協助下,自行完成知識的建構。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憲法》內容,就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在某次公開課上,有教師在開課伊始,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找幾位學生表演憲法地位之爭的小品,雖然小品的表演活躍了氣氛,使課堂一下子充滿了激情,但是在為什么說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的探討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卻很茫然,反應快的學生除了翻閱教材,并沒有自己的觀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相關的個體經驗,對憲法相關知識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無法進入相關的知識探討環節。

2.滲透教材的關鍵知識點,強化預習的效果。課堂學習不是絕對的自學,但自學能力卻是學習能力的一個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們知道,學習不外乎就是經驗的再習得。經驗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從教育的功能上看,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所以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仍是主要的。間接經驗的習得沒有感性認識的環境,需要學生對即將探索的知識領域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所體悟,從而激起學生對進一步的知識深化產生積極的思維動力。在上述情境設計的案例中,在學生沒有相關的個體經驗的情況下,就非常有必要在教學之前,強化預習的質量,經過仔細預習的學生,對情境探究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再結合本情境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深入探究,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二、創設拓展思維的空間

在學習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學生拓展性思維能力,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創設引發學生不斷深入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地提高。拓展思維的一個關鍵,就是教師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這就是說,教師要善問,不能信口亂問,形式呆板,要體現出一定的深度和遞進性,并在情境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的各種發現,不要輕意下定論,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拓展思維的目的,相反還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厭惡,思維受到抑制。

這里,我們仍以上述憲法內容的教學為例。如果授課教師僅僅就憲法地位之爭作結論,不再深入探究下去,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完成了相應的教學任務,但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仍然是淺顯的,就好像過眼煙云,不求甚解,最理想的結果也不過是靠硬性記憶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實在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

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在憲法地位之爭的基礎上,繼續設疑:為什么說憲法是根本大法?你怎樣理解憲法中的相關規定?這些相關規定說明了什么?憲法的地位給了你什么啟示等等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同一情境的不斷深入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理出本課的知識脈絡,對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提升,而通過學生自行建構出來的知識,不僅容易被理解,也對其今后的學習起到了示范作用,長此以往,必將能夠促使學生養成和提高拓展思維的習慣與能力。

三、創設創新思維的空間

現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創新的精神,形成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既包括多角度分析,也包括逆向思維,質疑問難,在進行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相應地處理。

創新思維與拓展思維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拓展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的思想火花,正是在不斷地拓展思維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不斷地涌現出智慧的閃光點。

在上述情境中,教師可采取兩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一,可不由教師指定情境內容,而是由學生根據教材的要求,自行排演小品,有意地留出一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憲法的理解情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創造性地進行編排和演出,效果要優于教師預先設定任務;其二,在進行拓展思維問題設疑時,要多設置一些能夠引發學生進行多維向思考的問題,并在探究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難得可貴的種種創造性思想。此外,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逆向思維。

比如,在談到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問題時,教師設疑:如果沒有憲法,這個國家會怎樣?憲法為什么要規定國家的根本問題?如果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不是在憲法中體現出來,結果又將如何?這類能夠引發學生逆向思考的問題,會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刻。而在進行憲法內容分析時,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憲法為什么要將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作為主要內容?這些基本權利的保障要依靠哪些力量?引導學生從公民的身份和地位、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及法律的執行部門即國家機構等方面進行多向思考,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當然,這樣做對教師本人的學識和能力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要求教師對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要作適當地引導。

篇3

一、設疑

“疑”能使學生從心里產生困惑,教學中若能設計一些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疑竇頓生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十分有效。例:在學習SO2、Cl2化學性質后給出這樣的問題:分別把SO2、Cl2通入品紅溶液中現象如何?把SO2、Cl2同時通入品紅溶液中現象又如何?漂白能力是否一定加強?

學生回答:品紅溶液都褪色;但第二個問題現象如何?學生頓時生“疑”,這個“疑”在學生思維過程中起了“催化”作用,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了深刻的認識。

二、引辯

化學知識的蓋子如何揭,除教師精心設計揭蓋方法外,還應注意利用學生的不同意見,積極引發他們通過辯論創設一個自由、活潑的思維情境,往往能夠起到把握實質、弄清問題的作用。通過有趣的激烈辯論,引發學生主動去分析事物、認識事物,同時,也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三、制巧

有些化學問題,若用常規方法,則十分繁冗,很難下手,若能抓住題目的特征,尋求簡捷、巧妙的解法,讓學生置身于求新、求異、求巧的思維情境之中,亦能達到訓練思維的目的。例:向100 mL 1 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70 mL 5 mol/L的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鋁元素以哪兩種形式存在?其物質的量之比為多少?常規方法學生做起來非常麻煩。此時,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從整體分析,便能發現充分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為Na(AlO2和NaCl。利用電荷守恒得:n(Na+)=n(AlO2-)+n(Cl-),n(AlO2-)=n(Na+)-n(Cl-)=(0.35-0.3) mol=0.05 mol。又根據鋁元素守恒得n[Al(OH)3]=n(Al3+)-n(AlO2-)=(0.1-0.05) mol=0.05 mol,n(AlO2-)∶n[Al(OH)3]=1∶1。學生驚嘆:此種解法是何等的簡單!

四、疏導

篇4

一、質疑問難營造情境,享受求知樂趣

教學伊始引入情境,激發閱讀期待。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巧設懸念,質疑問難營造情境,享受求知樂趣。

請看《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當我看到小小的荷塘的時候,為什么我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了呢?請大家讀讀第五自然段。(生邊讀邊思考)

師:讀了這一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為什么說池塘里的荷葉像一把大傘呢?

生:“嬉戲”是什么意思啊?

生:雨點怎么會在荷葉上唱歌,這是真的嗎?

生:小池塘有小魚,有蜻蜓,有風吹,怎么會是靜靜的呢?……

師:小朋友可真會提問題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書里呢,我們來讀一讀,邊讀邊想,看你能不能找到?(生讀第五自然段)

師:看大家讀得這么認真,老師也想來讀一讀這一段,好嗎?(配上一段優美的旋律,老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你們所讀懂的吧!

(生圍繞剛才所提問題發表自己的感受)

生:老師我知道嬉戲的意思就是指那些小魚在池塘里玩耍,他們與小伙伴們一起玩得多開心啊!

生:我知道為什么把荷葉比作一把大傘了,我看見圖上的荷葉好大好圓,與傘特別像,要是下起雨來,摘下一片荷葉可以當傘呢!

生:是的,老師,那荷葉這么大,摘下來不但可以遮雨還可以遮陽,躲在下面多涼快啊!

生:我知道那雨點怎么會唱歌了,它從天上掉下來,落在荷葉上會發出“嗒嗒嗒”的雨點聲,那不就是像雨點在唱歌嗎?……

師:大家能夠通過自己讀書弄明白文章中不懂的地方,真是了不起啊!

這樣的設疑、釋疑環境,能讓學生充分地展示思維過程,也使其他的學生受到“豁然開朗”的啟示。學生就在這種自讀自思、自問自解的氛圍中體驗到了閱讀分析的思維方法,積累了語言材料,豐富了語感經驗,并體驗到了自己讀書尋求答案帶來的成功和獲取的求知樂趣。

二、放飛想象豐富情境,提升閱讀深度

在語文教學中,對意境的分析最能打動學生,最容易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要領會意境,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閱讀體驗,放飛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

如《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第5節內容是這樣的:荷葉像一柄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小魚來了,在荷葉下嬉戲,雨點來了,在荷葉上唱歌……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抓住詩歌最后的省略號創造意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釋放自己的心靈體驗,提升閱讀深度。

請看如下教學實錄:

師:可愛的小池塘長滿了綠綠的荷葉,開著美麗的荷花,那荷葉靜靜地舉著像一柄柄大傘,小魚在下面做著游戲,雨點在荷葉上唱著歡樂的歌。多美的景色呀,老師也想來讀一讀這一段,好嗎?(配上一段優美的旋律,老師有感情地讀著)

師:看這兒有一個省略號,什么意思呢?誰來說?

(生回答后明白小池塘里熱鬧著呢)

師:大家開動小腦筋,發揮你的想象,你還想在小池塘里變點什么?

(生在小組里交流)

生:我想變只小青蛙,捉了一天的害蟲,在池塘里痛快地洗個澡,然后跳到荷葉上睡一覺,醒來在荷葉上呱呱地唱歌,多開心啊!

師:你可真是一只又能干又快樂的小青蛙啊!

生:我想變一只小烏龜,在池塘里與小魚、小蝦一塊玩捉迷藏!

生:我想變一只小蜻蜓,展開透明的翅膀在池塘里飛來飛去,飛累了可以把荷葉當成我的停機坪,在上面休息。

生:我想變一只蟋蟀,躲在池塘邊的草叢里唱歌乘涼……

篇5

一、源于生活,凸顯實效

教師在進行情景教學方法應用的時候,素材應當從學生的生活中擷取。通過生活情景的展現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真實”,讓學生了解到,如何在生活中進行英語應用,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小學英語教材對于此方面也予以了高度重視,教師在進行情景演繹的時候,也要注重與教材的緊密聯合,從而達到“左右逢源”的教學奇效。

比如,我在進行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教學的時候,將很多廚房用具和食品搬到教室中,給學生們營造了一個廚房的環境。我將學生們的課桌進行拼接,讓其成為“灶臺”,通過鍋碗瓢勺的擺設,帶給學生們廚房的氛圍。同時,我還帶來了很多食物素材,有馬鈴薯、面包、雞蛋、西紅柿等等,通過這些工具讓學生們“炒”出一盤好菜。廚房對于學生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學生能夠在廚房中進行英語使用,這無形中打開了學生們的學習思維。同學們依托于“工具”進行了廚房情景再現,有的同學說道:“I’m washing some potatoes.”有的同學說道:“I like the eggs.”課堂教學氛圍愈加高漲,學生們應用英語的積極性也得到了相應提高。

從生活中探究英語學習的路徑,從生活中感受英語學習的魅力,是最可靠的學習,沒有任何一種學習方式能夠與之相媲美。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搜集關鍵元素,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將所學習的內容落到實處,解決重點,提升學習能力。

二、融于趣味,展現樂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自我的把控能力還不足,課堂注意力非常容易渙散。具有趣味性、多種形式的情景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們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之上,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官享受。因此,教師要注意在進行情境創設過程中不斷調整設置方法,注重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綜合運用,將英語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

比如,我在進行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8 Dolls教學的時候,便帶來了很多玩具,有女孩子喜歡的芭比娃娃,有男孩子喜歡的變形金剛,還有很多小動物玩具,音樂玩具等等。但是,我所帶來的玩具并不僅僅是提供給學生們進行玩耍的,而是讓學生們結合這些玩具,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情景表演。通過情境表演的方式將自己喜歡的玩具介紹給大家。學生們紛紛開動腦筋,探討最佳的展現方式。有的同學組成小組,通過故事演繹的方式介紹芭比娃娃的外貌:“This is her hair, her hair is long.”有的同學則進行獨劇表演:“I love this transformer.”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讓學生們感受到了玩具的有趣,并在進行劇情演繹過程中對英語進行了深化和學習。

教師在創建情景過程中既可以借助于道具,也可以借助于語言,還可以借助于形體動作。總之能夠激發學生運用英語的方式都可以進行嘗試。教師要勇于開拓思維,帶給學生更加多樣化的情景創建渠道。

三、結合媒體,感受真實

多媒體的應用對于教師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對其進行高效利用,如何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則還需要教師們的認真思考。將多媒體與情景環境創建融合在一起,能夠帶給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更加具有學習氛圍的環境,讓學生在科學技術的輔助下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在進行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教學的時候,便運用了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我首先使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了學生們經常會見到的“車水馬龍”,在川流不息的車行人流中,出現了一個驚嘆號的標志;緊接著畫面發生轉變,一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去就餐,旁邊一個叔叔剛要拿出香煙想要抽煙,小朋友則指著墻面上對香煙打著叉號的標志提示叔叔,叔叔很不好意思地將香煙收起來。此時,我看到同學們都沉浸在視頻的播放中,于是借這個機會向同學們問道:“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ymbol in the film?”學生們對于這些標志都非常熟悉,“Danger!”“No smoking.”等標志內容紛紛被同學們說出。之后,我還讓學生們觀看了No eating or drin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等標志的英文視頻,這讓學生們樂享其中,受益匪淺。

多媒體在創建情景教學環境中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視頻的播放,還可以通過聲音的傳播來達到真實環境的模擬,從而為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創造更大的空間。教師對多媒體進行應用的過程中要做好素材的選取,讓多媒體播放的內容能夠與教學實質相契合。

篇6

小學英語教材在教材內容編寫上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和編排了大量視、聽、說、唱、畫、游、演、做等語言實踐活動。現在的教材重視語言知識的擴展。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把知識進行大膽、大量地擴展,最終讓學生能舉一反三。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創設情境,脫離了生活實際,反而會成為教師與學生的負擔,導致教學低效。就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恰當地創設情境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做法。

二、情境教學的實施原則

1.貼近生活,展示情境。教師應該設計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的作用,把抽象的語言形象化。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讓所學致于所用,在親身體驗中獲取成功的喜悅。

2.從興趣出發,創設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具有邊學邊玩的天性,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識。創設出一些情境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3.時間張弛有度,難易適當。為了創設出一定的情境,教師可以編排有趣的故事,動人的音樂場景,當然故事中所涵及的語言是要難易適中的,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習得語言。若故事過難,有許多生詞,學生們聽不懂,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情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問題情境,巧設懸念。首先,我們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給學生留下一點問題,創設出一種信息差,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參與需要與愿望,以飽滿的學習情緒、積極的態度主動地學習。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6BUnit1Who is younger?時,提出了Howold is Jack?課文中只提到了Tommy的年齡,同學們必須在理解了本文比較級的用法之后,通過理解句子He’s one younger than me. (he 是指Tommy,me 指Jack)后,得出問題的答案。

2. 故事情境,探究新知。兒童是伴隨著故事成長的,故事對于語言教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故事中不僅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還蘊含著一定語言知識,能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同時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英語課程標準的一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在圖片和動作的提示下聽懂簡單的小故事并做出反應,二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講述簡單的小故事。

比如本學期,我在教授牛津英語2BUnit2 At the zooPart B(詞匯)時,學生在掌握monkey和tiger后,我用英語,配上肢體動作分別講了有關猴子和老虎的小故事《猴子撈月》和《狐假虎威》,并且從這兩個故事中,他們還學到一些新單詞well (井)、fox(狐貍)等等,收獲頗多。

3. 游戲情境,激發興趣。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們喜歡游戲、比賽的心理特點,注意創設任務情境,體現活動的合作性與互動性,并借此培養學生的互助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創設好任務情境,發揮小組學習的合作與互動作用,不但能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每一個學習過程中,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創設好任務情境,還需要教師預先精心設計,作好充分的準備。比如在執教牛津5B Unit 6 A PE lesson時,為了對新授新知up/down/right/left進行反饋,每組選一名同學上講臺前來,蒙住眼睛,組內的其他同學幫助他,但只能提醒up/down/right/left,看哪個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缺少鼻子的小人貼好。這樣的游戲競賽讓學生在游戲中學,使課堂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4.音樂情境,揭示主旨。一直以來,在英語課前讓學生唱一首英語歌曲是最好的熱身手段,有助于將學生帶入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有時在做新課前的Free talk 時,教師放一些緩慢的音樂,這樣有助于降低學生的緊張度,使學生盡情發揮,大膽開口。所以,在兒童英語教學中,使用音樂已成為教師常用的英語課堂教學手段,因為音樂不僅豐富課堂內容,而且陶冶情操,如果使用恰當,還能解讀中心思想。曾經在某學校聽“英語閱讀”模式課,有一位老師上的是The ugly duckling,在最后揭示丑小鴨變成天鵝時,執教者運用多媒體播放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學生們在音樂聲中體會主旨,升華內涵,教學效果很棒。

四、英語情境教學的后續思考

1.在創設任務情境時,教師要先作簡明的示范。教師的指令、要求要清晰易懂;要保證留給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練習完后一定要組織交流、檢測和評價。

2.利用實物、圖片、手勢、動作、語言及課件創設直觀的情境,使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并使學生從開始學習英語時就懂得語言是為交流服務的,讓他們在實踐中將英語與情境建立直接的聯系,逐步減少利用母語的心理過程。

3.有時所學內容比較枯燥乏味,但若把它編成富有節奏、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或小兒歌,引導學生不時地chant,適當地輔之以動作,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這些順口溜和小兒歌通常能加上語調,并能靈活運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篇7

關鍵詞:作文教學 情境教學 生活情境滲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眾所周知,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通過寫作可以滋養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啟迪自己的智慧,這是寫作的內在價值。古人常說“情動而辭發”,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這都說明了“情”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無論從學生的思維特點,還是心理特點,或是語言表達的特點都是符合學生寫作規律的。因此,情境作文教學即以情境創設為手段,以情感激發為核心,注重改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學與智能訓練、語言表達、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變單一封閉式教學為多元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本文就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

1.充分運用課本資源創設生活情境滲透,引導學生思考、作文。課本是學生語文課堂學習中接觸得最多的文本,盡管每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但是只要挖掘,每篇課文都有很多可以激發學生思考、想象、創造的契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抓住那些有疑點的、有爭論的、有想象空間的地方引導學生思考、想象,再口頭交流,然后寫成文章。

2.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班級、學校、家庭)現象、社會熱點話題創設生活情境滲透,激發學生爭論、作文。現代中學生活潑好奇,盡管平時學習負擔重,但對身邊、社會上的事情還是很關心的,尤其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環境及感興趣的體育、文藝等方面。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捕捉住這些方面的話題激發學生討論、爭辯,進而完成作文。如現在網絡歌曲很盛行,學生也很喜歡,但有些歌曲歌詞低俗,對未成年人影響極壞,一些老藝術家也痛批網絡歌曲的惡俗風氣。可以組織學生以“我看網絡歌曲”為主題進行了討論,先進行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老師加以點評指導,然后自由作文。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智慧都有了碰撞,學生既能輕松地作文,又培養了口頭交流、多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3.充分運用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創設生活情境滲透,指導學生體驗、作文。學生作文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總覺得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沒什么可寫的。其實不是沒東西可寫,而是他們沒注意觀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點滴來創設情境,引導他們觀察、體驗、感受。

4.充分運用閱讀材料創設生活情境滲透,引導學生感悟、作文。有許多文章生動感人、富有哲理,閱讀它們可以讓心靈受到洗禮,觸發寫作的靈感。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提供這些文章的書面材料,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想象、感悟,而后交流討論,進而當場作文。如:母愛、父愛、親情類的作文是老生常談了,學生經常寫,就‘是寫不出新意,不能從平凡生活的點滴細節中體會其可貴。因此,課堂上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文章,如《愛與身體一起生長》、《母愛給了我力量》、《天底下最美的母親》、《母愛無處不在》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感受、聯想,敲開學生記憶的閘門,激起學生情感的火花,再進行交流、作文,這樣學生的作文就不是無病,“為賦新詞強說愁”了。有些文章能激發想象,可以進行再創造。如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如小說、童話、寓言等),可以提供給學生,引導他們認真閱讀、思考、揣摩,而后進行想象,大膽地重編。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思維被激活了,通過由讀到感、由讀到仿、由讀到創,學到了作文的方法,增加了間接的生活積累,提高了作文能力。

5.充分運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滲透,啟發學生想象、作文。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可以給學生直觀的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以刺激學生的創作欲望。如:課上播放一段音樂給學生聽,誘導學生根據聽到的展開想象,寫成作文;聽讀故事或開頭或結尾,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進行改寫、續寫或補寫;讓學生觀看一幅或一組圖畫,進行想象編寫故事。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多種感觀被調動起來,視聽訓練與培養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效果。

6.充分運用活動、實踐創設生活情境滲透,激勵學生參與、作文。只有真實的生活體驗,才能寫出實實在在的有內容的文章。學生的生活體驗較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先動起來,去做一做,玩一玩,然后再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最后再寫一寫,讓學生在動中思考、積累,在動中歸納、作文。如要進行說明文寫作訓練,讓學生先做一個小制作、小實驗等,然后組織學生說一說.交流制作的過程、方法,再將制作的過程寫下來;要進行游記寫作訓練,可以先帶領學生游覽某個景點,提出注意事項,游覽過后及時記下游覽過程、感受,教師組織交流,補充游記的知識,最后學生自由作文。要進行劇本寫作訓練,可以先確定范圍、話題,讓學生自由組合、搭配,進行表演,然后師生共同活動,明確劇本寫作的’要求,再讓學生形成文字。

篇8

一、對比分析,創設遷移情境

政治課的不少概念具有很強的可比性,有的概念文字相同而涵義不同,如哲學中“物質”概念與“具體物質”,學生常把二者混為一談,認為物質就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物質就是山、水、土、衣服、鞋子等。為了讓學生搞清概念,教師不妨分析幾何中的某種多邊形與具體多邊形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如“四邊形”這個概念,它是從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四邊形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共性,而不是指具體某一四邊形的個別特性;但它又存在于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的個性之中,離開具體四邊形的個別特性,四邊形這個共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和“四邊形”與具體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混淆起來。這樣創設遷移情況,不僅能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以疑啟思,創設問題情境

政治課要想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教師就應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思想產生矛盾,從而創設一種問題情境。例如:在講“價值”的概念時,筆者設疑如下:“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那么,價值也就是勞動本身,對嗎?”“那么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有價值,是商品,對嗎?”這一下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多數學生做了否定的回答,筆者便接著歸納:“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雖然耗費了人的勞動,但它不是商品,因而沒有價值。”接著,筆者又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些商品不是勞動產品(如未開墾的處女地、原始森林、礦藏等)也可以出賣,也有價格,這是否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為什么?”這個問題一提出,又引起學生的激烈爭論。這樣,學生就在“無疑―有疑―釋疑”的過程中掌握了“價值”的概念。

三、音樂渲染,創設聯想情境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容易激起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想象和聯想,這種強烈與微妙的教學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例如:在講“聯系”這一概念時,先播放歌曲《說句心里話》,接著讓學生思考:作為軍人的“我”為什么還要想家?“我”為什么還要出來當兵?“我”和媽媽、“她”之間,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回答后歸納: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最后,教師再進一步指出這種關系就是“聯系”。

四、漫畫入目,創設直觀情境

篇9

美鍵詞:跳出課文 聯系生活 表演 音樂 競賽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因此,課文教學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如果語文教學仍像往常一樣,教師憑借著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就能打動學生,就能讓學生進入課本情境,我看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是很難實現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大膽改革,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使他們在課堂上大膽發揮,大膽想象,暢所欲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任你嘴皮磨破,想把所有的知識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學生是無動于衷的,這樣的收益也是甚微的。所以課堂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啟發式教學,做到教師有“啟”而學生有“發”。下面談談本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點滴做法。

初中語文課里有不少文章是蘊含著深情厚意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含的深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要對課文字字句句進行分析,更要引領學生跳出課文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內,這個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如在教學《驛路梨花》這篇課文中,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們都明白這自然界盛開的潔白的梨花,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更是象征世上世世代代相傳的雷鋒精神的梨花。老師結合課文,再引導學生發掘在自己身邊周圍的好人好事的故事,從而使學生能親歷生活中處處有梨花,處處有默默無聞幫助別人的人,學生也就明白了課文中體現的那群哈尼族小姑娘的美好心靈。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內容。從而為學生們創設7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上,也絕不能滿足于對課文的分析,而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中的語文現象。這個時侯,同樣需要通過巧妙的啟發,讓學生進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教學《人類的語言》這篇課文的過程中,針對“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一語言實質,引導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到生活中去采擷變化無窮的語言之花。那學生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變化無窮的語言呢?學生的回答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從課本中走向生活,使課本有限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語言術語更加直觀,更加容易理解、領會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發現了語言就在自己身邊,從而學生會不由自主地、主動地開拓語言的運用環境,課堂的輻射面大大擴展了,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有的時候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一種表演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而迅速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過程中,有一些十分適合表演的素材。如騙子織布的動作,老大臣觀察的動作,我在教學課文過程中請兩位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到講臺現場給全班同學表演,從而調節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進入情境的角色中去。再如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和魯迅的《孔乙己》這兩篇小說,都有很好的表現方面的素材。在《范進中舉》中,讓學生做出范進中舉時的怕、笑等動作,同時結合語言,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很快地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寫語言有了較深的認識。在《孔乙己》中,讓學生以講臺桌作為酒店的柜臺,讓學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通過這樣的表演教學,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把課本里的文字變成可見的情境表演,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通過這樣的表達教學,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朗讀中的音樂效果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去感受意境美。音樂與文學本來就都屬于文藝,其中自然有許多相通之處。音樂和文字都是通過一種媒介,喚起客體心中感受,調動以往的經驗,重視某種場景或者是感情。兩者互有長短,所以課文教學有的時侯可以利用音樂與文字的優勢,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同時也用另一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過程中,在師生有感情地感受課文內容后,教師再放有柔和音樂配樂的朗讀帶,要求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聽朗讀帶去想象四季如春的春天的畫面,學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再如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也放朗讀加配樂的錄音帶。教師不但可以用語言激發來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的情境和意境,而且可以憑借那配樂來使課堂充滿氣氛,學生在婉轉動聽的配樂聲中,進入詩的意境,自然能體會詩句的妙處。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表現自己。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運用競賽手段,激發學生的競賽情境。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學習法,利用課文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讓學生在一種緊張的競賽情境中去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教學阿累的《一面》的過程中,作者雖與魯迅先生見過一面,但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尋找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是如何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的,看誰找得快?學生被激發了,全部地、主動地、積極地、認真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同樣也把體現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感情的問題也交給學生去理解。學生大多都能在這種競賽的情境下解決問題。

篇10

關鍵詞:情境;寫作靈感;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062

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要求學生“養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能及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規范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思想,能正確對待社會語言現象。”這個目標又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我們作文教學的目的,要把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要引導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要讓學生認識到,文章是為了同別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經驗的需要而作,這才是作文的真正目的。

文章貴在真情實感,惟有真情實感才是有靈魂的,才會打動人。這就需要設境。情境作文教學設境很重要。設境是教師根據寫作要求以及寫作題目創設寫作情境。境設得好能使學生寫作運筆如飛、一揮而就。境設得不好則會事倍功半,打不開學生的思路,激發不起學生的寫作情思。因此,設境是情境作文教學的關鍵。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作文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活動情境

情境作文教學把活動視作兒童主體的活動,突出兒童在情境作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在優化的特定情境中進行,既有教師的意圖,又有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角色,使兒童投入再現教學內容的角色、體驗角色和評價角色的心理活動中,產生進入情境角色的感覺。

1. 參加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也是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它不但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還讓學生在實踐過程的感知、體驗中豐富了作文素材,如科學實驗、養小動物、栽花種草、制作小玩意等,也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如我們當地一對年輕的夫妻為了救鄰居雙雙毀容,我們班級組織了“愛心跳蚤”活動,學生將自己的東西搬到學校義賣,將賣得的錢捐給那對夫妻。事后,筆者請他們將這活動記下來,不管從哪方面切入都可以。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這次活動進行了記錄,揚揚灑灑,寫得非常好。再如,我們班上假日小隊的學生在情人節、母親節賣花賺錢,然后寫下的心理體驗都非常形象生動。

2. 運用角色活動。運用“角色表演法”讓學生扮演文章的人物,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栩栩如生地創演或重演事情經過,讓扮演者親自體驗事件中的人和事,讓觀看者親眼目睹事件的全過程,這樣大家都能在寫作中形象生動地反映出所見、所聞、所感,寫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來。如一些可以表演的課本劇,如學生感興趣的小品啞劇等,都可以讓學生創造性地處理情節、登臺表演。這樣,表演者和欣賞者都能入情入境、體察細微。表演者的創造性、多樣性,反映出情節內容的豐富性以及真實的情感體驗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好的寫作素材。

通過一定的活動情境的設置,學生有了自己真切的體驗,一旦激發,便會如山澗之溪水,奔流不斷,產生一吐為快之感。這樣,作文的“要我說”就變成了“我要說”,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文是自我表達的需要,是與人交流、分享的需要,當然會產生親切感與積極的情趣,促使情感的閘門不由自主地打開了。

二、創設節日情境

小學生愛幻想、善于模仿、心底純潔、容易動感情,他們希望一見題材就能勾起喜怒哀樂,引起追思回憶,使他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中秋節、端午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或其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只要教師用心布置、加以引導,很容易在這樣一些特殊的日子營造出寫作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沖動,從而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表。

例如,勞動節,我們可以設計別開生面的一次勞動――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等;清明節,用文字和自己亡故的親人說說話;新年時,辭舊迎新,反思自己一年來的收獲和不足,并寫下自己新的一年的打算;“母親節”“父親節”或“三八節”等可以給自己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寫一封信。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書信似乎漸被冷落遺忘,人和人之間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溝通談話都很少了,相信彼此心里肯定也有很多無法口頭表達的東西,所以“通信作文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作文本身。”一次母親節,筆者就讓學生每人給母親寫一封信,要求情感真摯,表達自己對母親真實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是容易被激起的,一旦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豐富、更深刻、更生動。善用特殊的節日情境,學生都有話可說,而且作文內容充實、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再者“文以載道”,這樣善用節日情境,對學生的心靈也有洗滌凈化的作用。

三、把握特殊情境

情境作文教學以新穎的、優化的情境形態為刺激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刺激大腦皮層的興奮。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教師留心,到處都會發現可營造學生寫作情境的契機。例如突然下雪了,突然霧很大等。把握生活殊的情境,使學生從具有新穎性的特殊的客觀事物的觀察中,得到新的感官上的滿足、愉悅,喚起學生運用語言描述特殊情境的熱情。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任何東西,凡是顯示生活或者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鼓勵學生把握自己生活殊的點滴小事和情感體驗,激發他們自我表達的興趣,從而養成勤于動筆的好習慣,說真話,抒真情,從而提高了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