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貨幣政策范文
時間:2023-03-18 10:2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緊縮貨幣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貨幣政策從‘穩健’轉為‘從緊’,發出強烈的政策信號。相比前幾年,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已有較大不同,這一政策的出臺也是基于政府對物價連續上漲、貨幣信貸增長過快等宏觀形勢的準確判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彭興韻分析。
事實上,這一表述凸顯中國明年發展任務的新變化。中國社科院4日的2008年《經濟藍皮書》指出,減少貿易順差、抑制投資以及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成為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
平抑物價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物價問題是重點:“目前價格上漲的壓力正在加大。”
事實上,今年8、9、10月中國CPI上漲率分別是6.5%、6.2%、6.5%,已經達到連續3個月超過6%。近幾個月來,豬肉等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物價飛升。
此外,中國自今年8月15日起將利息稅稅率從20%下調至5%,此舉相當于加息近72個基點。然而,10月份CPI增速與中國目前3.68%的稅后基準利率相比較,負利率水平仍高達300個基點,且連續11個月處于實際負利率之中,顯示未來加息的空間依然很大。
同時,央行頻繁動用貨幣政策工具,以期減緩通貨膨脹壓力并抑制引發物價上漲的過剩流動性。自2006年初以來中國已經6次上調基準利率,7次上調貸款利率,并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對于明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指出:“目標在于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還要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
“也就是從物價這個著眼點出發,考量的是宏觀調控的全局性與協調性。”專家認為,在這個前提下,資源性價格改革還將繼續推進,只有還原資源性產品價格才能促使投資回落、進而形成經濟良性增長,也許短期內會給物價造成壓力,但長期對經濟發展和物價平穩有利。
此外,國際游資因預期人民幣升值將會繼續大量涌入中國,造成中國國內流動性過剩,進而沖擊中國物價水平,這也將增加中國政府未來的調控難度。
央行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中國當前流動性形勢依然嚴峻,央行有必要繼續加強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等工具,同時逐步發揮特別國債的對沖作用,加大對沖力度。
抑制投資
國家統計局11月16日公布,1-10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8.9萬億元,同比增長26.9%,為今年最高增幅,同時也略高于去年1-10月的26.8%,由此推算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約31.7%;累計和當月的投資增速均創出今年年內新高。
固定資產投資是衡量鋼鐵和建筑材料等過熱領域投資的一項關鍵的宏觀經濟指標,同時也是此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法國巴黎銀行的分析師們指出,市場擔憂地產開發領域及制造業的投資增長,認為這些行業已持續過熱;一系列最新數據說明中國央行采取緊縮措施是必須的,有關年底前將再次加息的預期也因此獲得支撐。在專家們看來,政府準備且采取更加積極的緊縮措施來控制通貨膨脹是必須的,以此來避免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或2009年初出現硬著陸。
并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1月16日的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仍居首位,同時,中國正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
嚴控貸款
會議指出,將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對此,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宏觀部經理李慧勇解讀說,“從緊的貨幣政策”這一提法是新的提法,這表明明年的貨幣政策會在價格和數量兩方面進行調控。
業內人士預計,明年人民幣加息會在100個基點,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或提升至15%水平,央行將繼續擴大特別國債的發行,并提高向市場直接發行的規模。根據其預測,明年人民幣將實現更快的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將超過8%。
由于今年各商業銀行貸款發放額度“超標”太多,李慧勇認為,明年央行可能會嚴格按季度考核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情況,不會等問題出現,再采取措施。
國金證券指出,截至9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2.8%。在此背景下,雖然存款準備金率年內已上調9次,但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依然處在較高水平,金融機構的放貸能力并未受到太大影響。正是基于這種判斷,國金證券認為,央行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篇2
由表1中的分析數據可知,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因其行業的特殊性具有很高的自有資金負債率,而其他行業則基本在100%上下浮動。除了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綜合類這兩個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小,其他行業自有資金負債率很明顯在貨幣緊縮階段明顯增大,均值也由1.62增加到2.02。同時,各個行業的資產負債率指標也有明顯的增加,均值由35%增加到39%。這說明在由積極轉向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下,中小板上市公司通過債務融資來取得發展資金,這一做法可能存在犧牲對投資者負債的償還保障,增大自有資金負債率,但總體上來看,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整體資產負債率并不高,風險還處于可控的范圍內。短期負債比例和長期負債比例,分別反映了企業短期和長期負債的風險水平,任何公司不論是長期或短期債務均不能過重,否則除了可能引發財務危機外,還會因不能還債而錯失更好投資機會,導致業務萎縮。由表格中數據知,除個別行業外,與2008~2009年的貨幣寬松環境相比,在2010~2011年的貨幣緊縮環境下,中小板上市公司普遍增大了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的數額,其中長期負債比例的均值增加2%,短期負債比例的均值增加3%。這一現象反映出雖然在央行收緊貨幣供應的情況下,中小板上市公司還是能夠得到銀行和其他渠道的資金支持。這一點和國內中小企業在近兩年內資金短缺嚴重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已經上市的中小企業質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對負債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小板的各行業流動負債比例普遍較高,不同階段中小板企業的流動負債比例均值達25%和28%,而批發零售行業、房地產行業的流動負債比例則達到了40%以上。通過和資產負債率的均值比較可以得到無論貨幣政策如何變化,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主要負債來源還是短期負債。而長期負債比例除比較特殊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行業外,其他行業的長期負債比例在不同貨幣政策階段均值在5%~6%。由此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債務期限的構成并沒有受到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負債經營率是企業長期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比,反映企業經營資本中長期負債所占的比重。在貨幣緊縮階段,除了傳播與文化產業、采掘業的負債經營率減小,其他行業都產生了更大的負債經營率,說明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增多,企業自有資金利用外部資金水平提高,自有資金潛力得到進一步發揮,企業盈利能力增強。
在中小板上市的244家公司在2008~2011年金融危機期間,債務結構變化如表2所示。由表2知,各指標在2008年、2009年與2010年、2011年差別明顯。自有資金負債率和負債經營率平均水平明顯升高,長期負債比例增速明顯大于短期負債比例,且兩者都有顯著提高。說明企業提高負債,犧牲風險獲取收益,在不一樣的宏觀環境下采取不一樣的政策:與積極的宏觀環境相比,穩健環境下,負債風險減小,而長期負債風險更小,增大負債成為企業的一致選擇。由相關公司資產負債表計算得出,2008年6月30日中小板塊板塊255家公司中有194家資產負債率低于30%,有241家低于50%,占企業總數的94.1%,只有14家高于50%;而2011年6月30日有169家資產負債率低于30%,有239家低于50%,占企業總數的93.4%,另外有16家高于50%。自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后,3年來資產負債率差距比較明顯:資產負債率高的公司數量增多,資產負債率低的公司數量減少。說明金融危機后,我國宏觀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上市公司在穩定的經濟大環境下普遍采用增大負債維持企業的經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國宏觀政策持續穩定,公司資產負債率逐漸增大,債務結構逐漸優化,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和融資方式也逐漸成熟化。從負債結構比例和資產負債率的變化來看,2010年、2011年與2008年、2009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企業看待風險的態度,因而經營模式也產生了不同。在我國宏觀政策調整的影響下,中小板上市公司均能結合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相應的財務結構調整。在國民經濟整體增速降低的情況下,通過增大資產負債率等措施提高資金的籌措能力,中小企業整體債務風險依然處于可控范圍,反映出中小企業上市公司良好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在不同的宏觀環境下企業會從自身風險和收益出發,采用不同的財務風險控制模式,籌集經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中小板上市公司雖然在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貨幣緊縮環境下依然能夠通過長短期債務融資來籌集發展資金,并得到市場的認可,這和近年各地出現的中小企業倒閉潮相比較已是天壤之別,說明中小板上市公司有著健康的融資結構和健全通暢的融資渠道,緊縮的信貸規模并沒有對這類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具體原因應該與中小板上市公司健全的內部控制和良好的融資結構以及較強的獲利能力有很大的關系。
本文作者:夏士東工作單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橋分公司
篇3
[關鍵詞]緊縮政策 雙順差 擴大內需 監管
一、經濟背景分析
本年度下半年,央行提高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也是三年以來的央行首次加息,同時也預示著貨幣政策可能走向緊縮的趨勢。不斷走高的通脹壓力和通脹水平對于央行適時調整貨幣政策造成一定的壓力,此時出臺加息政策的一個顯著目標就是管理通脹預期。從統計數據看,當前我國貨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國內物價上漲的同時人民幣對外連續升值,通脹的預期不斷上升;經濟發展過多依賴出口貿易,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經常賬戶與資本金融賬戶雙順差,國際收支失衡。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見表1),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對收入和內部調節作用較為有效,財政政策趨于無效。所以這種背景下的緊縮性政策主觀上是為了抑制通脹,但在客觀上對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影響。
二、對國際收支的負面影響分析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里,國際收支在會計核算最后總是平衡的,但在實際當中,國際收支經常存在出現不同程度的順差或逆差的失衡,并且現階段我國國際收支的失衡主要是結構性和收入性的。
根據一般性原理,在實行支出增減型貨幣政策進行國際收支需求調節時,存貸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是重要方面(本次政策屬于此)。這種上調利率趨于緊縮的貨幣政策一般意義上會造成資本和金融賬戶中資本流入,逆差減少或順差增加;而對于經常賬戶短期則會導致成本增加,收入下降需求減少物價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收支逆差減少。然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外資的涌入又會造成本幣升值的壓力,導致出口成本上升出口減少,貿易收支逆差增加。個人認為出現了一種順差逆差悖論的有趣現象,這種互抵機制取決于國內出口商品的總需求平均彈性,如果彈性系數E變化較小,則逆差較多;如果E較大,則順差成分大,就現階段來看我國的E比較大,順差居多。
于是緊縮性的政策在貿易順差和國內通貨膨脹并存的環境下,一般會導致順差的進一步強化也即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加劇;這也符合米德沖突關于內外均衡沖突矛盾的論斷,雖然有利于穩定物價,同時也造成順差擴大;斯旺模型(見表1)中支出增減性政策有利于解決內部均衡而對外部均衡不利的論斷也驗證了這種效果。國際收支順差程度的增加必然導致本國貨幣國內供給量的增加,這會使國內過熱的經濟更加深化,價格上漲的趨勢進一步強化,內貶外升造成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貿易順差的擴大化一是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可能造成未來國際收支逆差的急劇增加,不利于未來出口;二是加劇了國際貿易間的摩擦和匯率戰,貿易條件惡化增加了未來國際間經濟交流的不確定性,尤其對中國這樣的以出口需求為主而不是內需拉動GDP的貿易大國更是加劇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波動;三是我們付出高亢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造成國民經濟福利損失,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對于未來的國際收支穩定同樣不利。
三、合理化的建議對策
1. 擴大內需是實現國內均衡發展,促進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徑。促進國內收入分配的均衡,擴大內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過度依賴于出口;利用稅收手段,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改變順差在國內,利潤在國外的不利局面。
2. 在有效防范風險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資本流出的限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進行全球性戰略性投資,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逐步推動境內機構開展境外證券投資。
3. 堅持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保持匯率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增強匯率彈性,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 使匯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調整, 減弱匯率穩定要求對貨幣政策效應的約束,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 發揮匯率作為價格杠桿對國際收支的調節。
4. 有效監管投機資本的流入
現階段由于我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資本與金融賬戶中充斥著大量的投機資本,因此我國金融監管當局要盡快完善對投資資本的監測預警和管理機制,及時掌控短期國際資本流入的源頭、動機、途徑、結構和規模,及時監督管理不良資本的流入。
四、總結
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貨幣當局更要注重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充分考慮整個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各個經濟要素之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系,有針對的對經濟宏觀方面進行有效的調節與監管。調節的重點要充分考慮國民福利的得失,站在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引導經濟走向積極健康的方向,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正常化,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系統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抗打擊能力,克服短視的行為。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加強對國際流動資本的監管,密切關注其對我國金融系統的沖擊,打擊不健康資本。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 存款準備金; 商業銀行對策
正論:
一、我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背景及其情況
從緊貨幣政策就是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達到緊縮經濟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以及公開市場業務來實施。在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過熱運行,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央行果斷采取行動,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2.25%提高到2.50%。時隔半個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11月16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9天之后,中國人民銀行19日晚間再次消息,決定從11月29日起,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進入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1月14日宣布,從2011年5月20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二、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今年以來,央行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緊縮貨幣政策,如“窗口指導”、發行央行票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旨在抑制信貸增長過快。
1.“窗口指導”對銀行的影響:
今年以來的三次“窗口指導”會議都是嚴控貸款投放,銀行的貸款過快增長將受到控制,但對銀行的盈利不會產生直接影響。發行定向央票對銀行的影響:今年以來央行發行定向央票共計2500 億元,發行對象主要是貸款發放較多的銀行,以抑止貸款增長過快。發行定向央票屬懲罰性手段,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但對銀行盈利影響不大。
2.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的影響:
一般而言,銀行首先會用超額準備金來補充法定存款準備金,由于法定存款金利率高于超額存款金利率,反而會增加銀行凈利,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估計增加凈利1%左右,其中深發展凈利增幅最大。
3.加息有助于擴大銀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將有助于提高貸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投資需求較為旺盛的情況下,貸款需求不會因加息而受到影響,貸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會因為加息而縮小。加息對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調影響弱于貸款。由于加息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顯低于貸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將使銀行利差收入得到擴大。加息對宏觀經濟緊縮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貸的增長,因此加息后銀行凈利息收入增長會有所提高。
4.央票發行對銀行貸款存在擠出效應,對銀行盈利造成負面影響
2003-2006年央票當年增加值占當年金融機構資金運用總量分別為4.6%、22.8%和16%,央票對貸款的擠出效應趨于明顯。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遠低于一年期貸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對銀行貸款擠出將對銀行盈利產生負面影響。而定向發行央票屬懲罰性手段,發行對象主要是貸款發放較多的銀行,在于抑止貸款的過快增長,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對銀行盈利負面影響更大。
5.銀行資金運用壓力將加大,但金融市場利率走高對商業銀行資金業務帶來積極影響
未來一段時間央行仍將執行緊縮為主的貨幣政策,帶動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持續走高。金融市場利率走高盡管會影響現有票據和債券的市值,但由于銀行債券投資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現有債券市值所受影響較小。但是,債券市場收益率的上升會提高銀行未來的債券投資收益。因此債券市場收益率的提高,對銀行資金業務收入的影響正面為主。
三、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整體影響結論
綜上所述,當前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利弊共存,有利之處在于:一是銀行資金面寬松的環境不會改變;二是增加銀行利差和資金業務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銀行調整資產結構,優化資產質量。弊端在于貸款快速增長勢頭將有所放緩,對利息收入總額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四、對策建議
總體來看,央行實施的以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為主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不會對經濟增長和金融環境產生嚴重的沖擊,不會改變銀行資金面持續寬松的局面,對銀行經營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限。商業銀行不應過分擔心央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而應抓住經濟快速發展、金融環境較為寬松的良好發展環境,加快各項業務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慶云.基于緊縮貨幣政策條件下的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D]. 重慶大學,2009
【2】:科技信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 年 第 8 期《從緊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羅偉波(蘇州大學商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篇5
今年國內外的經濟形勢雖然異常復雜,但所幸的是,中國經濟行至年尾,尚未出什么大的波折。如今時間已跨入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明年經濟政策的基調需要在會上確立。為此,中央現在正進行著一系列的調研討論。作為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貨幣政策的走向尤其引人關注。一些相關人士也就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1日稱,我國貨幣政策已基本明確轉向穩健,目前站在加息通道的第一個臺階上。他認為,下一步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妨考慮“一松一緊”的搭配。2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表示,在經濟確定穩定增長時,可以考慮轉向穩健的甚至謹慎的貨幣政策。由于流動性規模巨大,中國經濟有形成資產泡沫的風險,央行可考慮通過收緊貨幣政策來抵御這種風險。他指出,貨幣政策應重點關注資產價格,在必要時控制資產價格波動。
在上述的言論中,無論是賈康還是李稻葵,都建議在未來收緊貨幣政策。當然,中國貨幣政策的最終走向,還是要依據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并參考國際經濟環境才能得出。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央行目前都保持極低的利率水平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受困于日元升值和通貨緊縮的日本率先開始第二輪量化寬松,公布了5萬億日元的資產購買計劃。接下來,萬眾矚目的美聯儲議息會議3日結束,現在市場人士幾乎都認為美聯儲宣布數額的資產購買計劃。高達6000億美元。在英國,削減財赤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讓英國央行也準備實行量化寬松。而歐洲央行雖然聲稱暫未考慮量化寬松,卻并未停止在公開市場上買人歐元區國債。
盡管主要經濟體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能夠采取簡單的跟隨策略。目前在發達國家的經濟運行中主要存在兩大問題:其一,通貨緊縮的威脅。其二,沉重的公共債務。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通脹壓力日漸沉重,CPI節節走高,樓價居高不下,而政府的財政狀況良好,債務占GDP的比例較低。此外,處于發展中的中國也確實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情況,具備一定的財政刺激空間。于是,歐美等國采取的“緊財政、寬貨幣”的組合,到中國完全可以掉過頭來,實行“寬財政、緊貨幣”,如此才有對癥下藥之意。
收緊貨幣政策固然可以抑制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泡沫,但不可避免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是否可以承受這一沖擊呢?1日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10月份PMI為54.7%,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為連續第三個月回升,經濟回穩的態勢進一步明顯。再加上“十二五”規劃已確立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基調,經濟增速的適度下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對于通脹何時見頂,各方還爭議不斷。退一步講,即使CPI漲幅真能在近兩個月達到峰值,短期內也難以回到3%以下。于是,在促增長和抑通脹的權衡中,抑通脹將考慮得更多一些。
至于收緊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央行應該會價格型和數量型工具并舉。數量型方面,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在高位,再上調的空間不大,因此還是以加大公開市場的凈回籠為主。價格型方面。10月份央行已初試加息。雖然加息可能會吸引市場的國際熱錢的涌入,但考慮到目前資本賬戶仍處于嚴格管制之下,套利資金進出不便,熱錢的主要目的是追逐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而加息恰可抑制資產價格上漲。如此,能降低熱錢流入的規模,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而兼顧到央行的外部目標。
篇6
內容摘要:貨幣政策效應是非對稱的,經濟過熱時的緊縮作用大于經濟蕭條階段的刺激作用,因此貨幣政策的操作也是非對稱的。本文認為在世界經濟還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基于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我國當前在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時應保持謹慎。
關鍵詞:非對稱效應 寬松貨幣政策 退出
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經濟陷入了近年來少見的低迷狀態。在困難形勢下,我國政府推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貨幣供應量M1和M2增幅達到近年來高峰,各商業銀行2009年一年新增加的本外幣信貸規模達到10萬億元左右。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保持平穩增長作出了貢獻,但也帶來了兩大隱憂: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出現了過快上漲。進入2010年后,國內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是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應盡快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近期內我國是否還應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基于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及其行為經濟學解釋
(一)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
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前,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效應是相對穩定的,實施緊縮性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是對稱的,即貨幣供應量與產出是線性關系。直到大蕭條時期,擴張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復蘇幾乎沒有產生影響,才使學者們開始感到,只有緊縮性貨幣政策才是有效的,同時流動性陷阱隱含著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利率之低使央行不可能再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回升。弗里德曼將貨幣政策比喻為:“貨幣政策是一根繩子,你可以拉緊它來抑制通貨膨脹,但是你不能夠推動它來恢復經濟。正如你可以把馬牽到水邊,但你不能強迫它去喝水一樣”。他所指的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驗證了凱恩斯的觀點。在其后的數十年,關于“緊縮性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地抑制經濟過熱,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在治理經濟衰退時卻顯得無能為力”這一觀點逐漸為經濟學家們所認同。因此一般認為,在經濟緊縮階段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加速作用小于經濟擴張階段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減速作用。貨幣政策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不僅依賴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強度,而且依賴經濟周期的具體階段,這種貨幣政策對真實經濟產生不同的作用及其機制被稱為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
(二)貨幣政策作用非對稱性的行為經濟學解釋
對于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的原因,可以利用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行為經濟學的有限理性和異質性的假設構成了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假設前提。中央銀行通過向市場發出信號、引導公眾預期來調控宏觀經濟活動,這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機制之一。因為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受到邊際報酬率、通貨膨脹趨勢和市場情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眾預期和情緒調整是不對稱和異質性的,使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具有了不確定性,并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經濟主體的信心會發生改變。在蕭條時期,即使利率水平非常低,對經濟回升的悲觀思想也會使企業減少投資、消費者縮減支出。這就是大蕭條期間和日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發生的事情。這里所說的非對稱性是指相對于蕭條期間的悲觀情緒要遠大于繁榮時期的樂觀情緒,而不是指相對于緊縮性貨幣政策有效而言,擴張性貨幣政策是不發揮效應的。第二種解釋是正向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向的通貨膨脹趨勢是有限理性的社會人做出不對稱調整的根源。經濟環境是預期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市場氣氛中,由于從眾的心理規律的存在,有限理性的社會人行為具有趨同的趨勢。當經濟運行在正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擴張期),人們預期價格水平還將持續上漲,貨幣政策的正向沖擊將得到加強,而負向沖擊將受到削弱;當經濟運行在負向的通貨膨脹趨勢區間內(經濟蕭條期),人們的預期普遍低沉,從而使貨幣政策負向沖擊增強,而正向沖擊受到削弱。因此,由貨幣政策沖擊引起的價格和產量調整的不對稱就自然出現了。
國外的許多實證研究證明了貨幣政策作用的非對稱性的存在。Cover(1992)的研究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文獻之一。Cover用M1來代表貨幣供應量,使用兩步OLS法,考察了美國1951-1987年的季度數據,檢驗貨幣政策對產出非對稱影響的存在性。結果發現,美國緊縮性貨幣政策比同等程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更大。
我國貨幣政策非對稱效應的實證研究
一些學者對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劉金全(2002)使用貨幣供給增長和利率變量兩種指標對貨幣政策狀態(擴張性和緊縮性)進行了度量。他的實證研究發現,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減速作用大于擴張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加速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使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和貨幣政策指標,如使用二項離散選擇模型(劉金全、張艾蓮,2003)和VAR方法(劉金全、云航,2004),都支持了劉金全(2002)的結論。劉明(2006)運用LM檢驗和t檢驗,對中國1999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數據進行了檢驗,得出中國貨幣政策的閥值處于-0.09至 0.05之間,并認為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和“閥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觀信貸市場上的信貸配給造成的。
(一)數據選取
判斷和檢驗貨幣政策效應的非對稱性,必然要涉及兩個主要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描述或者度量貨幣政策的形式,即說明什么是緊縮性貨幣政策,什么是擴展性貨幣政策。本文使用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化表示貨幣政策的強度,具體而言,使用月度的M1增長率與趨勢水平的偏離作為貨幣政策緊縮或者松動的標志;二是如何判斷經濟周期的階段性,即判斷經濟是收縮的還是擴張的,常用的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態的指標主要是實際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本文使用月度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變動反映經濟周期。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樣本期間為1996年1月到2008年6月。
(二)實證研究
本文首先對M1的月度增長率GM1t進行H-P濾波,將H-P濾波作為序列中的趨勢水平, M1的序列減去H-P濾波便是貨幣增長率中的偏離成分,表示為GM1t,當GM1t大于零時,對應數值表示為GM1t+,由于此時貨幣增速與趨勢水平相比具有擴張趨勢,因此表示貨幣政策是松動的;當GM1t小于零時,對應數值表示為GM1t-,由于此時貨幣增速與趨勢水平相比具有收縮趨勢,因此表示貨幣政策是緊縮的。
獲得貨幣沖擊序列,并分解為正向沖擊和負向沖擊后,將月度的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GYt基于常數、線性趨勢項T、貨幣擴張程度GM1t+、貨幣緊縮程度GM1t-的當期及各期滯后值進行回歸,具體回歸方程分別表示為:
在上述模型中,正向貨幣沖擊的系數和表示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沖擊作用,當它不等于零時,說明擴張性貨幣政策具有實際效果;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表示緊縮性貨幣政策沖擊的作用,當它不等于零時,說明緊縮性貨幣政策具有實際效果。這時可以通過回歸系數之間的約束檢驗,判斷貨幣政策是否存在非對稱作用。貨幣政策作用對稱性的原假設和備選假設分別為:
如果檢驗拒絕原假設H0,則認為存在貨幣政策的非對稱作用,進一步比較正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與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如果前者較大,說明擴張性貨幣政策具有更為顯著的作用,反之,則緊縮性貨幣政策具有更為顯著的實際作用。
對檢驗貨幣政策非對稱作用的線性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通過比較各階模型的值和信息準則,本文選取n=2,p=4。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檢驗結果。
檢驗結果說明:一是無論是擴張性貨幣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對我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并且兩者作用的方向相反,這與理論是相一致的。同時負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的絕對值大于正向貨幣政策沖擊的系數和的絕對值,說明緊縮性貨幣政策比擴張性貨幣政策更為有效;二是對于對稱性假設的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這說明我國貨幣政策的作用在統計上存在顯著的非對稱性。
相關政策建議
貨幣政策效應非對稱性意味著在經濟擴張階段,利用貨幣政策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是有效的,但經濟蕭條階段利用貨幣政策擴張經濟是低效的,因此應更多地采取財政政策,若同時采取貨幣政策,其力度應該比擴張時期更大,因此在貨幣政策操作上也應該采取非對稱性原則。從1996-2006年我國利率調整的實際來看,確實存在著非對稱現象。在1996-1999年間,央行連續7次調低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利率從10.98%降低到5.85%,每次下調的幅度都較大,1997年10月23日的這一次調整更是下調了144個基點;在2004年至2006年間,央行3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從5.31上調到6.12,每次上調都是27個基點。
在復雜局勢下,貨幣政策方向的調整非常重要。由歐盟債務危機所帶來的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再加上貨幣政策在經濟過熱的緊縮作用大于經濟蕭條時的刺激作用,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退出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上應保持謹慎態度。 當前可能并不是我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退出的有利時機,應在繼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適度、節奏和結構等問題。當世界經濟出現明顯回暖時,應考慮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退出時,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也要保持適度,防止我國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
參考文獻:
1.曹永琴,李澤樣.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形成機理的理論述評.經濟學家,2007.4
2.肖本華.行為經濟學范式下的貨幣政策規則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
3.趙進文.中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貨幣政策 擴張 緊縮
西方經濟學的中國悖論
從1993年開始,我國經濟出現高增長―高通脹并行,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采用了被稱之為“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并且成功地于1996年實現了“軟著陸”:即不必以經濟的大幅度下滑來糾正經濟連年超高速增長的結構失衡和通貨膨脹。緊縮的貨幣政策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適度增長,同時還降低了通貨膨脹率,被稱為“中國的奇跡”。而在西方經濟學中,無論是IS-LM模型,還是AD-AS模型,缺少了擴張的貨幣政策,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低通貨膨脹下的經濟增長的。我國1993年至1998年間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具有濃郁的緊縮意味,有學者得出西方經濟學不適合中國的結論。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
我國貨幣政策的深層次分析
表1列出了從1992年至2002年我國各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從中不難看出,我國從來沒有實行過真正意義上的緊縮政策。所謂“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從來都是“適度從松”,即使從年增長率上來講,也有1/4的年份中,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是較上年遞增的。
為什么我國政府會把所實施的貨幣政策稱之為緊縮的呢?筆者認為:這是人們把政策的方向與力度混淆在一起造成的結果。絕大多數國家在絕大多數時期的貨幣政策在方向上都是擴張性的,所不同的只是擴張的力度問題。正由于這樣,我國已經在其貨幣政策中默認了擴張這個大前提,在此前提下,才有擴張力度的“適度從緊”。具體說來,1992年以后,全國經濟出現過熱,因此,中央政府有意適當降低經濟的增長率,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現實經濟增長率還低于潛在增長率(對我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有學者估算大致在8%~10%之間),因此我國事實上沒有必要實施嚴格的緊縮政策。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樣的概念,但實際上實施的卻是“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的適度增長。簡言之,單純緊縮的貨幣政策是決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增長。
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擴張與緊縮有兩種劃分方式。一種是絕對量意義上的擴張與緊縮,是方向性的。另一種劃分方式則是相對量意義上的擴張與緊縮,也就是比較各年增長率的變化,如果當年的增長率較去年的增長率低,就稱之為緊縮,反之則稱為擴張,這也是我國所采用的說法。但就習慣上,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緊縮與擴張都是指絕對量意義上的,而且這種提法也很符合近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運行和貨幣總量上都呈現一個增長的走勢。還有,我們在提到GDP或是其它經濟指標的時候,通常都是將當年的數值與上年度的數值進行比較,而不是將增長率的變化值當作是增長或是下降的標準。由此,我國的貨幣政策給人的印象是:始終缺乏方向感,明明一直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卻被冠以“適度從緊”,而近些年更是改為“穩健的貨幣政策”,何謂積極,其含義很不明朗。筆者認為,可以模仿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劃分模式,將貨幣政策首先劃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區間,將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劃分為溫和的(一位數的年增長率)、高速的(二位數的年增長率)和超級的(三位數的年增長率)。
結合我國國情的模型說明
在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其經濟在基本達到或接近達到充分就業的基礎上運行,因此,經濟增長率較低。而對我國而言,經濟正處于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當中,這一轉軌過程所釋放出來的生產力是相當巨大的,此外,我國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失業人口,現實經濟增長率還明顯低于潛在的經濟增長率。
下面結合圖1進行分析,使用AD-AS模型,針對我國“軟著陸”期間的發展實際情況,以M1的增長率變化為例,對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效果做一說明。
假設最初我國經濟在A點處于均衡,總產出為Y0,低于潛在總產出Y*,價格水平為p0。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實施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M1的增長率從1994年26.84%下降到1995年的22%,減少了約5個百分點,而同期經濟增長率從1994年的12.7%下降到1995年的10.5%,零售物價上漲率也從21.7%下降到14.8%,在圖1中則表現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AD和AS曲線發生移動,由AS0和AD0分別移動到AS1和AD1位置,從而總產出從Y0增加到Y1,價格水平從P0上升到P1,在B點取得新的均衡。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繼續推行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M1的增長率進一步降低到18.9%,而同期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從1995年的10.5%下降到1996年的9.6%,零售價上漲率從14.8%下降到6.1%。在圖中表現為AS和AD曲線雖然繼續向右移動,但明顯移動距離減少,僅移動到AS2和AD2位置,從而在C點達到新的均衡。此時,總產出由Y1增加到Y2,價格水平從P1上升P2。總體而言,我國經濟走出了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軌跡(在圖中用Lt來表示)。
從上述結合我國經濟實際的分析可得結論:在“軟著陸”后,我國所執行的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能夠推動經濟每年保持適度的增長,同時使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走勢,執行“適度偏緊”(即“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發展也有一定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小安.中國貨幣政策的形成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魏永芬,王志強.貨幣總量度量方法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金融研究,2003
3.安休富.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必要性、條件與對策.當代財經,2003
4.余永定.新形勢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探討.新金融,2004
篇8
關鍵詞:穩健貨幣政策;前緊后松;交叉有效;數量工具
作者簡介:邱強(1969-),漢族,江西臨川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經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國防經貿。
中圖分類號:F8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3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5-83-02
一、 穩健貨幣政策的正確解讀
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1年我國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將改變2008年11月以來一直實施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多專家解讀為中國貨幣政策基調的重大改變,甚至根本改變。這就可能給讀者造成一個誤解,認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因此,有必要對2011年的穩健貨幣政策進行正確的解讀。
穩健貨幣政策并不等同于緊縮政策,它可以是緊縮的貨幣政策,也可以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其實質就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貨幣政策。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脹,需要控制通脹,就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如果出現經濟蕭條,需要防止通貨緊縮,采取的就是寬松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我國并不是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我國最早是從1998年開始提出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當時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克服國內的通貨緊縮趨勢,從之前從緊的貨幣政策轉而實行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此后穩健的貨幣政策一直延用到2007年,但從1998-2007年這十年間我國的經濟形勢曾發生過巨大的變化。其中1998-2002年出現通貨緊縮現象,所以這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防止通貨緊縮;而2003-2007年間則出現通貨膨脹現象,所以,這階段主要任務是防止通貨膨脹。
穩健貨幣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因為賦予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三個特性,所以現在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內涵更加豐富了。不再是某一年度只采取單一的緊縮的貨幣政策或者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是同一年度前半年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后半年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如2008年。也可能總體從緊,但局部領域則采取寬松政策,今年就可能這樣。
二、2011年貨幣政策的主要特征
2011年貨幣政策的整體基調是穩健,為了保證穩健,在具體貨幣工具選擇上主要體現以下3個主要特征:工具選擇方面數量工具會成為優先選擇,價格工具會相對謹慎采用;貨幣供給方面采取總體趨緊的前提下,局部會適度放松,對沖操作頻繁,富有彈性;對于外部輸入的流動性采取疏堵結合,強化交叉有效。
(一)數量工具為主,價格工具為輔
穩健貨幣政策主要以數量工具為主,價格工具為輔。數量工具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的優點。尤其是公開市場業務,對于收縮和放松流動性,時點可以精準把握,大小和規模也相對容易控制,效果也可以事先估計和預測到。這是國際上采用較多的貨幣調控措施,我國近年來也經常采用。2010年公開市場業務也主要是凈回籠貨幣,2011年初這種趨勢會繼續保留甚至擴大,僅1月就凈回籠貨幣650億。
另一數量工具存款準備金率在國外倒是使用不多,但我國央行卻使用較多。2010年以來,至2011年3月25日已經連續實施9次,每次都是0.5個百分點,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調到20%的歷史最高水平。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的存款準備金是有利息的;二是各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較多。所以,實施起來對金融機構的影響不會太大,推行的阻力不會太大。
價格工具主要有兩種,即利率和匯率。加息和人民幣升值都容易帶來負面的影響,可能會沖抵緊縮的貨幣政策效果。由于當前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依然實行低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如果我國加息勢必加大美元和人民幣的利差,導致套利的熱錢流入,這樣又會進一步激發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息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強,熱錢流入速度更會加快,大量的外匯占款又將加大人民幣的供給,從而抵消了貨幣緊縮數量工具所帶來的效果。
但價格工具又具有數量工具所不具有的天然優勢,就是加大資本的使用成本,打擊投機行為,并改變投資者對于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預期。目前倘若不采取加息等貨幣手段,通脹勢頭將難以打壓。為此,2010年以來,中央銀行先后3次調高了基準利率,但與9次調高準備金率相比,頻率緩和得多,不過2011年隨著歐美的經濟逐步復蘇,歐美加息的可能性加大,這樣我國加息的空間就會逐步加大。總之,價格工具容易受制于人,使用應特別慎重。
(二)緊中有松,富有彈性
穩健貨幣政策除了堅持貨幣供給總體偏緊的原則之外,還要緊中有松,供給富有彈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社會融資總量及貸款總量合理適度增長。社會融資總量調控應按滿足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銀行信貸作為社會融資總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要與實現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目標相吻合,特別要考慮經濟增長目標和通脹控制目標,從反危機特殊時期的非常態應對,轉向適度的增長。
二是要優化信貸結構,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采取從緊政策,收縮信貸,而對改善民生、促進消費的行業和產業,以及需要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則要放松信貸,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樣,可以做到寬緊相濟,優化金融機構的信貸結構。
(三)疏堵結合,交叉有效
為了使國內貨幣政策的實施不受外部流動性的沖擊,或者為了讓國內貨幣政策效果更顯著,央行對外部流動性采取了疏堵結合的方式,達到交叉有效。其中對待熱錢流入采取堵的方式,通過專項行動打擊熱錢流入。2010年2月起,在13個外匯業務量較大的省(市)組織開展應對和打擊“熱錢”專項行動。共查實197起涉嫌違規案件,涉案金額73.4億美元。2011年隨著美國的第二次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美元貶值預期更加明顯,熱錢流入的形勢將更加嚴峻,因此,此類措施和行動的力度將會加強。
對于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采取兩手措施將流動性向境外疏導。一是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范圍。2010年將境內試點地區由上海和廣東省的4個城市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境外地域范圍由港澳和東盟擴大到所有國家和地區,明確試點業務范圍包括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其他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2011年將會由試點地區逐步向全國推廣,逐步過渡到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二是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使用本外幣對外直接投資。2010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590億美元,同比增長36.3%,其中21家QDII機構投資額度83.2億美元。2010年末,各試點地區共辦理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386筆,金額701.7億元。2010年10月,新疆率先開展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2011年本外幣無論是規模還是范圍都將擴大。
三、2011年全年貨幣政策走勢展望
2011年貨幣政策總體走勢是前緊后松,上半年主要采取偏緊的政策,下半年則采取偏松政策。由于受到農產品、資源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外流動性充裕以及輸入性通脹壓力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2011年我國物價總體上將維持持續上漲態勢。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正翹尾因素平均將達到2.77%,并在6月份達到年內峰值。
面對日益膨脹的物價,不斷上漲的CPI,居民感覺到難以承受。據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第4季度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物價滿意度為1999年4季度以來最低,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13.8%。73.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增15.6個百分點;居民對未來物價上漲預期加劇,未來物價預期指數升至81.7%,較上季提高8.5個百分點。
由于居民對通脹的預期較強,通脹壓力較大,因此需要通過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政府為了表示治理通脹的決心,2011年前期總體上必然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控制好貨幣供給總量,即M2增長應低于適度寬松時期,降至以往穩健貨幣政策階段的一般水平。只有貨幣供給總量回歸常態,才能實現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動性總閘門的要求。
2011年下半年,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將逐漸減弱和消失。一是正翹尾因素逐漸減弱;二是由投資需求和貨幣投放推動的產出缺口在2010年第二季度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之后逐漸收窄,預計在2011年年中,產出缺口收縮將會影響到物價,使物價出現下行;三是價格運行周期接近尾聲,導致物價將在年中回落。從1999年至今4輪周期,每輪大致25個月左右。本輪周期從2009年7月開始上行,到現在已經運行了21個月,如果前三次周期規律仍能發揮作用的話,那么在2011年7月前后物價很可能會見頂回落;四是2010年以來貨幣政策持續收緊,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為應對物價上漲壓力,管理通貨膨脹預期,2010年內央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2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2011年僅過去2個月就1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2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頻繁強力度的貨幣政策已經初步見效。從M1與M2同比增速的“倒剪刀差”來看,這一倒剪刀差最高的時候是2010年1季度,隨后就出現持續回落,目前已經收縮到2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可以預計在未來半年左右物價回落的可能性較大;五是兩次匯改之后人民幣彈性增強,人民幣未來穩步升值可期,這將有助于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六是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維持弱勢復蘇對我國出口不利,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的持續上行;七是資產價格穩步調整也有助于物價將平緩回落。
依交行研究所的測算,全年CPI平均水平將達到4.5%左右,年內物價高點月份可能將超過6%,而2011年PPI平均水平則有可能上探至5.2%。因此,隨著物價的回落,下半年緊縮的貨幣政策將逐步放松。(責任編輯:李綜藝)
參考文獻:
[1] 易憲容.貨幣政策走勢分析[N].京華時報,2010-12-20.
[2]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2011年上半年CPI或突破6%[EB/OL].網易財經,2011-1-20.
篇9
1979年-1982年,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ker)改變了當局的貨幣政策方針。他的預期是,通過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美聯儲可以在更大幅度降低通脹的同時,使閑置產能和失業率的增幅小于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所預測的幅度。
不幸的是,對于美聯儲和美國經濟來說,凱恩斯主義模型才是對的,它們對通縮的代價的預言完全正確。此外,這一貨幣緊縮期帶來了預料外的后果。花旗集團等金融機構發現,使它們免于破產的完全是監管寬容,許多拉美國家陷入了長達五年以上的蕭條。
接著,1988年-1990年,時任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進行了新一輪貨幣緊縮,這輪緊縮摧毀了過度負債、資本不足,以及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美國儲蓄貸款機構的資產負債表。
為了防止隨之而來的衰退惡化,聯邦政府被迫救助了資不抵債的機構。州政府也被拖下了水:得克薩斯州(Texas)將相當于全州三個月總收入的資金,用于援助該州的儲貸銀行及其儲戶。
1993年-1994年,格林斯潘再一次勒緊貨幣政策,結果驚訝地發現,小規模緊縮可以給長期資產價格和企業借貸成本帶來重大影響。幸運的是,格林斯潘愿意自己的決定,立刻中止緊縮周期,雖然負責制定政策的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多位委員對此表示抗議,但事實證明這一舉動防止了美國重新陷入衰退。
最近的一次緊縮是2004年-2007年,也是四次緊縮中破壞力最強的一次。格林斯潘和他的繼任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都不明白,在經歷了長期監管不足后,房地產市場和金融體系已經變得多么脆弱。這一雙重錯誤――在放松監管后錯誤地收緊貨幣政策――至今仍在折磨著美國經濟。
如今,美聯儲似乎馬上又要開啟緊縮周期了。眼下經濟正處于非常時期。美國失業率也許暗示存在通脹抬頭的風險,但就業人口比仍表明美國經濟舉步維艱。事實上,工資形勢表明,較之失業率,就業人口比是反映經濟蕭條程度的更好指標。而在十年前,沒人會將今天的就業人口比作為貨幣緊縮的依據。
事實上,就連美聯儲也不相信美國經濟面臨著過熱的緊迫威脅。美國通脹不但低于美聯儲的長期目標,并且至少三年內都將如此。而美聯儲要在它自己的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財政政策過于拘束的時候才會改變政策。
與此同時,考慮到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和關聯性,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在海外產生負面效應(并給美國國內帶來反作用力),特別是考慮到目前中國的市場波動以及歐洲的經濟萎靡。
你很有可能會認為,美聯儲不顧歷史教訓和當前的經濟不確定性,急于收緊貨幣政策,是由于對官方決策影響力過大的商業銀行在背后推波助瀾。畢竟,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是基于它們每年(通過消極和相對安全的長期投資)所賺的收益,至少比它們向儲戶支付的利率高3%。而這只有在美國國債收益率高于當前水平時才可能實現。
篇10
一、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是通過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反映出來的。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及中性貨幣政策。運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對保險市場的影響不同。
(一)不當的貨幣政策會影響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
1.在市場貨幣供求均衡或貨幣供應量小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打破市場供求的平衡,加劇市場的不平衡,導致貨幣供應緊張,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物價跌落,經濟停滯,即通貨緊縮現象。這對保險市場非常不利表現為:首先,影響保險市場的有效需求。從個人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失業增加、收入減少、個人對保險的有效需求相應減少。從企業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市場需求不足,使市場競爭激烈,許多企業被淘汰出局,生產經營規模縮小;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產品價格下降,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利潤下滑,許多企業因此發生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難和償付困難。為了節約費用開支、降低成本,企業一般會選擇自保或其他轉移風險的方式,盡可能擴大自擔風險的限額,減少對商業保險的需求。因此通貨緊縮使保險投保人的投保愿望、投保能力、投保需求降低。其次,緊縮性貨幣政策使保險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降低。一方面由于保險市場有效需求減少,市場規模的偏小,保險市場的競爭顯得尤為激烈,為了拓展市場,開拓新業務,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降低費率,加大業務投入,提高服務質量將是許多保險公司的必然選擇,這將影響他們的承保利潤;另一方面,通貨緊縮,資本市場萎縮,減少了保險資金投資運用的機會,增大投資風險,影響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二者的減少必然降低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從而削弱其償付能力。
2.在市場貨幣供求平衡或貨幣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貨幣供應超過市場對其需要的量,過多的貨幣投入將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通貨膨脹。這對保險市場發展仍然不利。由于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保單保值和增值能力下降,保險的預期保障程度降低,使人們投保的積極性大受影響,表現為退保的大量增加,保單繼續率下降和新業務發展困難。同時,在費率缺乏彈性的條件下,由于保單實際賠付率(或給付率)小于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而投保人所交的費率卻是按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來確定的。這樣實際上是減輕了保險人的實際經濟責任,損害了投保人的經濟權益,保險人處于有利地位。這種狀態會使保險公司獲利豐厚,并誘使更多的資本、機構和其它稀缺資源擠進保險供給行列,導致保險市場供過于求,引起市場的失衡。
(二)恰當的貨幣政策有利于保險政策作用的發揮
在市場貨幣供大于求時,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可抑制總需求,減少通貨膨脹;反之,在市場貨幣供給小于需求時,則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增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的正確運用可使社會經濟走向健康之道,并消除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對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為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保險政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保險政策的正確與否將影響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正確的保險政策可促進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增強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而不合理的保險政策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例如在通貨緊縮時期,國家一般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貼現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研制開發新產品,降低產品成本,生產價廉物美,適應社會需求的優質產品提供風險保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2)通過開辦個人消費信貸保險業務,為商業銀行開辦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解除后顧之憂,以增大個人消費信貸規模,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3)通過開辦各種個人保險業務,為社會公眾個人的財產安全和人身風險提供經濟保障,解除顧慮,激發其消費欲望。(4)擴大保險資金直接運用規模,調整資金運用方向借以影響公開市場業務,進而影響市場利率。
又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國家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抑制過度膨脹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經濟保障,促進企業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提高社會商品供給能力,實現社會商品總量與貨幣總量的均衡。(2)增加保險商品供應,提高服務質量,刺激保險需求,推遲居民對社會產品的消費,改變儲蓄和消費的比例。(3)縮小保險資金直接運用的比例,增加國債或銀行存款規模,以控制信貸規模。
可見,通過保險活動一方面可鼓勵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增加或控制社會產品總量;另一方面又影響貨幣供應量,刺激或抑制社會需求,雙管齊下,有利于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從而穩定貨幣。當然,如果保險政策運用不適,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
三、近幾年我國的利率政策及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中,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最為直接。1998年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為了抑制通貨緊縮,我國政府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在這一輪經濟周期的調控過程中,國家將利率作為主要的政策手段,自1996年5月第一次降息之后,在短短的幾年中已連續8次降息,擴張性利率政策的頻繁出臺,利率的連續下調對我國保險市場(特別是壽險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動搖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使投保人的投保意愿下降
連續下調利率,迫使以銀行利率作為保費計算基礎的我國壽險公司不得不隨之頻繁調整壽險保費的預定利率(如下表),不斷上調保險費率,這有違費率應相對穩定的原則,社會公眾對此感到無所是從,難以接受,從而影響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同時,由于我國的壽險產品儲蓄性過強,保險宣傳不當,公眾保險意識尚欠成熟,使許多人買保險時總是將目光緊盯住資金回報率,單純地將費率與銀行利率相對比,因此,費率的不斷上調必然會影響到投保人的投保意愿,近一兩年儲蓄性險種銷售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二)對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造成極大的沖擊,影響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利率的調整一方面影響著保險資金運用的收益,另一方面每一次利率的調整也形成了高利率保單熱銷的景況,使我國保險業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境地。
1.利率調整對保險資金收益率的影響。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受《保險法》規定的限制,只能投資于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務院批準的其它方式。1998年10月保險資金允許進入全國同業拆借市場,1999年10月保險資金獲準通過買賣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由于國債市場、債券市場容量有限,進入證券市場方式以及其它資金運用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國保險資金仍然有相當的比例(大約為30%~50%)存放于銀行。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主要由銀行存款利息、債券收益和證券投資收益構成。前二者收益直接與銀行利息掛鉤,后者的收益也間接地與銀行利息發生聯系,這是因為股市的波動與經濟的增長率和利率的變化息息相關。由于銀行利率的連續下調,使我國壽險公司的損失達280億人民幣。因此,銀行利率的下調,對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的影響極大。保險資金運用收益難以彌補前些年較高預定利率險種所帶來的巨額利差損。
2.利率的調整使我國壽險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的境地。由于我國保險業在經營管理體制上長期存在不注重效率,盲目追求保費收入的問題,使得各保險分支機構將其保費收入最大化作為其利益的唯一硬約束。此外,由于銀行利率下調與保險預定利率下調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每一次銀行利率的下調都大大地刺激了壽險需求,形成了公眾購買保險的熱潮,各保險公司以此為契機,大量銷售高利率保單拓展業務,帶來保險公司業務的高峰,其結果是壽險公司積累大量的利差損失,形成嚴重的“利差倒掛”,極大地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進而影響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
擴張性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顯著的,但它對我國保險市場也有著促進的一面,主要表現在:(1)利率不斷下調,保單預定利率也隨之下調,促使保險公司從以往的以高預定利率保單為主的價格競爭中擺脫出來,而轉向產品服務質量方面的競爭,進而促使保險市場競爭更加有序規范。(2)利率的下調迫使保險公司轉變經營戰略,放棄過去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轉向通過調整險種結構、控制經營成本、提高資產質量等來緩解利率下調對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近幾年我國利率政策的調整,對我國保險市場建設,保險業的穩健經營有著直接的制約、促進和破壞作用。如何制定相應的保險政策,消除利率政策變動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我國保險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而又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韋生瓊。人身保險[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李強,鄭立平。利息率波動對壽險市場的影響[J].黑龍江金融,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