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體系范文

時間:2023-04-09 02:3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術創新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技術創新體系

篇1

1.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技術創新,指出技術創新就是通過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來創造新的價值,以獲取經濟上的成功,包括要素創新和產品創新。創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成本而使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更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進質量以及保證使用而使產品或服務對消費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從而在整體上推動著企業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作為重要產業部門,交通運輸技術創新的惠及之處遠遠大于某一單一的市場主體或者客體,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的結果的作用明顯之處就在于惠及上至政府官員,下至普通勞動大眾。因而,交通運輸技術創新是改變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的有效途徑。

2.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瓶頸

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管道運輸構成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也為技術創新構成了某種程度的瓶頸。

2.1交通運輸系統結構復雜

交通運輸由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管道運輸五種運輸方式組成,這五種運輸方式相互聯系而組成一個統一的運輸系統,而每一種運輸方式又是一個獨立的運輸系統,各有各自的結構系統和功能系統。交通運輸技術創新,就必須考慮五大運輸系統間以及系統內的協調問題。交通運輸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物流業發展的載體,實現物質的有形流動,需要多種運輸要素的綜合作用。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工具是交通運輸系統中兩個最重要最基本要素。與五大運輸方式相關的產業其技術創新又有其自身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又需要專門探討。因而,這種一環扣一環的系統關系性,為交通運輸技術創新帶來系統結構上的障礙,構成創新的瓶頸之一。

2.2運輸技術創新主體“多頭化”

確定交通運輸技術創新主體是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準備。然而,交通運輸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就決定了交通運輸系統技術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如鐵道部鐵路規劃部門在鐵路建設總體規劃的技術創新問題、鐵路運輸管理部門作為鐵路運輸如何提供優質服務中的技術創新問題等。這些相關部門技術創新工作是捆綁在一起的, 因而決定其技術創新主體不僅有鐵路建設的各大中鐵局集團, 還涉及到鐵道部、交通部科研院所和相關支撐高等院校。所以,交通運輸技術創新就必須首先考慮到創新主體“多頭化”的特點,這些“多頭化”為交通運輸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帶來巨大難題。

2.3交通運輸產業效益失衡、競爭與壟斷并存

交通運輸產業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混合體,是社會基礎結構部門,其主要功能是為其它組織提供服務,實現人和物快捷、方便的位移。交通運輸的基礎性特征使得這一產業帶有半公半私的性質,同時帶有一定的壟斷性。如何運用市場杠桿調動其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把市場的壓力真正變成具體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是在技術創新體系建構中必須注意的,也構成技術創新的難題。

2.4交通運輸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分離

交通運輸的職能是實現人和物產生空間上的位移。這一職能是由五大運輸方式相關的企業來完成。如收費公路投資企業,提供的主要是服務,而這類企業所直接追求仍然是最大經濟利益。與經營投資企業利益相關的則是基礎服務設施,若沒有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經營性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如何使交通運輸主體和服務性主體有效地開展技術創新,就構成交通運輸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的一大難題。

3.交通運輸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對策分析

針對交通運輸技術創新瓶頸特點,在改變這一瓶頸的措施中,服務創新無疑是交通運輸業技術創新的核心。

3.1突出服務創新的核心地位

作為政府,在使社會交通運輸體系四通八達,運營效率快捷方便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同時,要考慮從服務上實行創新,改變固有的管理理念,同時監督建設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基礎設施質量和工作效率;作為交通運輸經營性企業而言,更多的是要考慮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如何改變服務,如何進行服務創新,如何通過建立靈活、便捷的信息網絡和運輸手段的改進,提高運輸效率,從而使精通運輸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作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應該考慮如何通過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的改進使公路能夠得到高效的利用, 確保公路運輸安全、暢通。

3.2分工明確、職責鮮明

政府作為交通運輸的主體,主要職責是負責投資和監督;交通運輸經營性企業主要從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交通運輸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交通運輸的運營管理和協調。創新主體各子系統之間要分工明確,職責鮮明。避免權責不對等而造成的“”和“舉人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局面。

3.3吸收再創新

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化吸收再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三種基本形式,作為國家第三產業,引進化吸收再創新實則是降低技術創新的研發費用,從而降低了交通運輸技術創新的投資成本,從隱性上比原始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增加收益,節約國家資源。因而,引進國外先進交通運輸創新技術進行吸收再創新無疑也是一種交通運輸技術創新的手段。

4.結論

針對交通運輸技術創新的瓶頸進行分析,要解決該領域的技術創新問題,則應該從服務創新、明確交通運輸技術創新各子系統間的分工和職責以及引進吸收創新方面著手,只有這樣,交通運輸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

參考文獻:

篇2

行政垂直管理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對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的管理主要采取以政府為主體和行政手段為主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一方面,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作為一種典型科層組織的性質,要求對各種經濟活動的管理方式與其相適應,并從而使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管理采取垂直型管理方式成為其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由于經濟改革與體制轉型的不均衡,我國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體制的轉變也嚴重滯后于其它經濟領域。進入21世紀之后,當其它領域的經濟主體性質及其活動方式已經基本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時,我國的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及其活動仍然具有典型的國家政府行政機構屬性和計劃經濟運行的特征。在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作為技術創新基本環節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至今或者仍然是政府機構,或者是依附于政府機構的社會事業單位。農業技術創新機構的這種政府行政組織或準政府行政組織屬性,實際上構成了政府直接管理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制度和組織基礎,使采取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方式,成為政府對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管理最為方便的選擇。以農戶組織為基礎在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分散的農戶經濟組織構成了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基礎性組織形式。在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組織結構中,居于主體地位的廣大分散經營的農戶和少數的農業企業,在農業技術創新鏈條中處于終端位置。他們既是我國農業新技術的接受者和實際使用者,也是整個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最基礎的經濟組織形式。而從農業技術創新的實踐看,這種建立在家庭聯產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戶生產組織,受其生產規模和自身組織特點的制約,實際上既不能形成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也不能成為農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有效組織者。

現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

應該承認,我國現行的緣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僅與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體制和現階段農業生產方式有著必然聯系,而且也確實曾經對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起到過重要的制度支撐作用。但是,同樣應該承認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技術創新模式的轉變,其已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現代化對農業技術發展的要求。歸納起來,其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與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方式不適應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既是對農業技術創新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在組織關系構架上對農業技術創新規律的反應。審視我國現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與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的方式不適應。技術創新方式或模式,是指技術創新的具體實現形式。隨著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方式的演變,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已經演變成為一種以生物技術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技術研發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技術經濟綜合性活動。因此,現代農業的技術創新,不僅以對現代生物及相關知識的積累和綜合運用為條件,借助于更多人才、信息、資金、實驗條件和社會組織的支持,而且也必須以現代農業企業組織運行為基礎,通過農業企業的行為實現各種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市場化運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現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存在的最重要問題是其不能反應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方式的特點和要求,從而難于形成有效的農業技術創新運動過程。2.技術供需難于實現有效銜接有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僅應該能夠為農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足夠的需求動力與技術供給,而且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二者能夠有效銜接起來,形成圍繞市場運動而進行的技術創新活動實踐鏈條。由此來考察我國現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其弊端之一在于難以使農業技術創新的需求與供給實現有效銜接。一方面,政府目標函數與農業發展技術要求不完全一致,使政府的農業技術創新決策不可能真實反映農業技術創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典型的層級型管理組織的特點,不僅必然導致農業技術創新供給與需求信息反饋渠道不暢、效率低下,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在反饋和流通過程中的嚴重失真,使政府決策難于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尋求有效的農業組織形式,疏通農業技術創新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實現需求與供給的有效銜接,是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重構的客觀要求。3.技術創新激勵不足、效率低下在政府主導型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政府作為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動者和組織者,雖然確實具有集中有限資源辦大事以及利用公共權力以較低的價格向農戶提供公益性強的農業技術產品等優勢,但是由于缺乏市場激勵與調節,這種技術創新模式所存在的缺點也同樣明顯,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農業技術創新激勵不足。相關資料表明:我國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不僅低于國外農業大國,而且也低于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農業科研投入密集度只相當于中等收入國家20世紀80年代平均水平的60%左右,并且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農業技術創新效率較低。造成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效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現行農業推廣體系不合理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效率低下;二是在現行技術創新體系架構下,政府主導和主要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技術研發過程導致整個技術創新運行系統效率低下。

篇3

新華網消息,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加速全要素整合,促進全產業鏈創新,提升遼寧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遼寧省科技廳研究出臺了《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方案》和《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管理辦法》,啟動新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切實為全省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高度融合提供重要載體。

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總體思路:按照“企業主體、市場機制、任務導向、政府服務”原則,面向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突出全要素整合、全產業鏈布局,建設共性、專業和綜合服務三大類平臺,構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整合人才鏈、提升經濟與社會價值的“4+1”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一是推動建設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分析全省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判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瓶頸;面向重點領域開展前沿應用基礎研究,為重點產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推廣、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吸引和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二是推動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圍繞企業重大技術需求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技術研發能力,促進成果轉化;引進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和團隊。三是推動建設以社會化服務為內涵的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面向全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政策信息、先進技術引進、在線知識服務、前沿信息采集等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開展信息、金融、知識產權、財務、法律培訓等新型技術創新專業服務;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企業技術需求,高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推進產學研合作。到2017年,全省力爭建成10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50個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和10個產業技術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開發出100個“中國第一”的重大創新產品,打造100個創新人才團隊,建立起與遼寧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有力支撐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創新型遼寧建設。

篇4

【關鍵詞】石油高校管理;技術創新體系

高校作為創新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不僅在知識的傳授、傳播、創新方面起到基地的作用,而且要在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方面起孵化器和輻射源的作用[1]。因此,衡量一所地方高校,其辦學成功與否和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就是能否積極主動適應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要求[2]。作為石油高校,東北石油大學堅持以貢獻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領域,推動企業科技進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提高育人質量。

一、增強科技原創能力,為石油工業提供智力支撐

從中國石油工業的現實來看,諸如勘探開發技術的提升、油氣資源儲量的增加、石油化工技術的提高、油氣資源的充分利用、替代能源的開發等關鍵問題最終都要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來解決,為此,石油高校的科技工作應該突出加強這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加強基礎研究,先導研究,提高石油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力,主動適應和引導石油科技發展方向;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強國際合作,聯合攻關,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石油工業科技進步;

三是學校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上要通過凝煉方向、匯聚隊伍、構建基地實現科技能力和水平的跨越發展。

四是形成占據優勢或形成獨特的研究方向、研究隊伍、研究基地。在已有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實力、提高水平,產出獨特的高水平成果,更好地適應石油工業科技進步和發展的需要。

二、有效提升育人水平,為石油工業培養創新人才

石油工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特點是:國際化、復合式、創新型。

(一)以通才教育為基礎,突出培養復合式人才

石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更加強調通才教育模式,加強學科專業的交叉滲透、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復合程度。

(二)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

第一,創新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作為對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為建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奠定思想基礎和目標要求。

第二,強化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創新意識和個性的發展。建立完善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氛圍。

第三,突出能力培養,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優化知識結構,促進學科專業知識的交叉復合。

(三)以特色教育為基礎,突出培養國際化人才

第一,進一步強化石油主干專業的外語教學,突出應用能力和專業外語能力的培養。

第二,對石油主干專業的學生強化WTO知識和跨國石油公司管理知識的教育,加強國際作業規范的教學工作,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他們面向世界的意識。

第三,加強面向國外的文化教育。利用專家講座、課外活動和互聯網宣傳增加學生對這些國家的了解和理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以產學研結合為紐帶,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一)瞄準企業需求,搭建“四個”平臺

1、構建科技創新平臺

學校從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需要出發,本著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統籌規劃布局、促進學科交叉、鼓勵校際合作、加強人才培養等原則,從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特別是石油石化工業基地建設的緊密結合出發,加強對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重點組織重大項目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2、構建科技轉化平臺

以大學科技園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集高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創新人才吸納、培育為一體。通過推動政府支持,多元融資,建立大學科技園。以此作為學校人才和科技優勢與石油石化企業等社會資源緊密結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平臺。

3、構建科技服務平臺

設立校內預研科技項目,使更多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技術骨干提前進入企業急需攻關課題的前沿領域,加強承擔企業項目的前瞻性和針對性。

4、構建科技合作平臺

與石油石化企業、地方其他企業合作,建立一批起點高、運作規范、管理到位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面參與企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和科研項目的開展。通過這種合作關系,建設共建科研基地,共同培養科技人才,共享科研成果。

(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握產學研合作關鍵

1、發揮“人和”優勢,以兼職教授為紐帶,全面開展產學合作活動

“人和”的優勢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學校原來隸屬石油行業;二是建校初期教師參加油田會戰,與油田科技人員建立了密切關系;三是學校畢業生大量分配到油田,進一步加強了學校與油田的關系。校企雙方互聘兼職技術人員,擴大雙方的聯系與合作。

2、發揮地利優勢,校企共建研究基地,形成長期合作關系

在加強產學合作辦學的實踐中,我們始終強調發揮地處大慶、靠近東北三大油田的地利優勢,以油田為主要合作對象,形成長期合作關系。

建立創新型國家是黨和政府確立的奮斗目標。需要企業、政府和高校多方協作、互利雙贏,共建區域創新體系。高校要樹立新的辦學理念,堅持教學立校、科技強校、服務興校,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社會作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環節,只有這樣,高校科技工作才能真正走出校園,服務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國內外;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12/tp.2016.04.114

一、引言

各國的實踐經驗證明,技術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直接推動著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一個國家的金融部門能否有效的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創新,關鍵在于金融部門的運作效率以及金融與技術的結合程度。技術與金融的相互融合既是技術與金融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也是各自發展的內在要求。本研究將通過大量文獻分析,總結各國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的國際經驗,考察我國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的研究現狀,為進一步深入對金融體系支持技術創新研究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論基礎。

二、國外學者對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

在國外,很早以前就要專家從事對于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他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銀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

(一)銀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技術創新的概念源于熊彼特的“創新理論”。1912年,熊彼特出版了他的名著——《經濟發展理論》,在書中,他提出了獨特的“創新理論”,并以此在經濟學界奠定了地位。他創造性的定義了創新的概念: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應函數,即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的組合。熊彼特在書中論證了貨幣、信貸及利息等金融變量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創新的影響,著重強調了三項內容,包括金融資本對創新的作用,信貸資本是實現企業利潤的前提,企業家功能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銀行的信用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為能夠為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提供必需的購買力,這種購買力是源于銀行的信用創造,而不是傳統的觀點認為的來源于銀行吸收的儲蓄,真實票據的貼現以及抵押。他認為,功能齊全的銀行,能夠辨別并資助那些最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并輔助其完成創新活動,這種信貸提供給在循環流轉中運行的而企業。20世紀50年代以后,索洛(R.M.Solow)等人修正和發展了哈羅德-多馬模型,進而建立了經濟增長與資本積累相互關系的模型,在該模型中,“資本”概念進一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被視作是“金融”與“技術”的有機結合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金融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及結合機制。遺憾的是,這些模型沒有能夠深入研究金融變量對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希克斯(Hicks)深入研究了金融市場效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他認為,促使產業革命發生的首要的條件并不是技術,而是投資,投資使得這些技術能夠在較大的范圍內廣泛實施,只有合適的金融體系才能實現這種投資。這種投資具有大規模、連續和長期的特征,促使了新技術的廣泛采用。史密斯(Smith)使用世代交疊模型來證明金融市場的效率能夠直接影響技術的選擇,他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金融市場成本高,則經濟只會選擇發展期較短的技術。當交易市場的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市場才可能傾向于選擇發展期較長的技術。在金融市場的功能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方面。Saint-Paul(1992)在對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散功能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金融市場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法,是通過為經濟主體從事生產率水平和風險水平較高的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保障來實現的。Hellwig(1991)和Rajan(1992)的研究認為,銀行在信息處理與揭示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當銀行與創新主體進行交往時,能夠獲得其它渠道難以獲得的大量信息,從而產生利用信息獲得信息租金的動力,結果造成企業開展高利潤經營項目的動力被銀行的市場力量削弱,也就阻礙了創新。Weinstein和Yafeh(1998)的研究表明,當銀行遵循穩健的經營原則時,銀行作為債權人,其信貸投資通常表現為內在的回避和厭惡風險的本性,因此,哪些創新程度大、預期經濟效益高、風險大的創新項目難以獲得信貸支持,如果以銀行來主導金融體系,則不利于創新。Stulz(2000)認為,如果銀行能夠對創新項目進行有效監控,就能夠根據創新項目進展情況以及其資金需求情況,合理高效的為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因此,銀行基于有效監控,能夠為分階段融資的創新活動提供合理高效的外部融資。不變生產函數是以“銀行VS證券市場”角度進行研究的假設或理論起點,這樣的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忽視金融對技術創新的特殊作用。例如金融對技術創新實施的信息收集功能和管理功能,金融對技術創新本身的促進功能等。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促進功能的內在機理,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較為充分的論證,建立了得到公認的理論體系,但關于金融安排對技術創新過程的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還很不充分,相關文獻較少,因此,本研究以此作為出發點,有其必要性和價值。

(二)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作用的研究逐漸興起。在理論研究方面,通常的研究結果認為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呈正相關關系,風險投資有利于技術的創新發展。Hall(2002)認為,風險投資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只有較好的解決了技術創新融資過程中遇到的融資成本高、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問題,才能呈現出遠高于其它資本市場工具的促進作用。Kaplan和Stomberg(2003)的研究認為,風險投資是一種權益融資,既能夠滿足初創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還可以通過參與科技企業董事會、制定總體發展戰略、對公司行為進行監管、對核心管理層進行評價考核及雇傭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其快速成長。Casamatta(2003)的研究結果表明,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的經營業績通常好于沒有得到風險投資的企業,風險投資能夠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風險資本獲得與否是企業創新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與理論研究基本一致,即風險投資能夠促進技術創新。Paul(1995)對隨機抽取的794家風險企業進行實證,結果表明,風險投資傾向于對早期和高技術企業進行投資,這是信息不對稱程度最高的階段,當投資集中度減小是,投資監控頻率加大,風險投資者會定期收集并管理、分析信息,對于幾乎不可能上市的風險企業,風險投資者將保留追加投資的選擇權。Kortum和Lerner(1998)的實證研究表明,美國風險投資促進技術創新的效率較傳統企業的R&D投資要高得多,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實質性的。Kortum和Lerner(2000)選擇了美國20個制造行業,研究了1965~1992年間這些行業的年度數據,建立了一個專利生產函數模型,用于衡量R&D費用、創新程度和風險投資之間的相關性。經實證分析,發現風險投資資本對專利量的促進作用相當于傳統R&D投資的3.1倍;使用本模型的研究還發現,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間,風險資本與8%的美國工業創新有關,而1992年~1998年,在風險資本快速發展期間,風險資本與美國14%的技術創新有關。

三、國內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現狀

金融體系通常包含兩個部分,即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體系,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兩個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也有明顯區別。

(一)金融體系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李松濤(2002)的研究表明,直接融資是技術領先者首先考慮的金融支持模式,銀行信貸則是技術追趕者傾向的融資支持模式,也就是說,技術領先者主要選擇直接融資而技術追趕者首先考慮間接融資。孫伍琴(2004)從金融功能出發,提出:商業銀行不適合為高收益、高風險的高科技產業融資,因為商業銀行的風險內部化,存款人的不同觀點無法在信息處理上反映出來;而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部分風險,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使得不同的投資者能夠表達不同的意見,因而能夠更好的支持技術創新。李悅(2008)的研究認為,在處于生命周期初級階段的新興產業和處于成長階段的創新型產業融資方面,金融市場具有優勢,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從而在技術創新的長期階段具有顯著優勢,商業銀行則在成熟產業的技術推廣方面效率更高。

(二)資本市場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鄧樂平和孫從海(2001)的研究認為,活躍的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風險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進而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風險資本市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和高速發展。辜勝阻等(2007)研究表明,資本市場如果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的融資支持,其必然是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因為創新具有層次性,階段性,企業具有不同的規模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三)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風險投資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國風險投資開展較晚,我國相關研究起步也較晚,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葛寶山、盧艷秋(1998)對高技術產業風險投資進行了宏觀機制分析,認為高技術風險投資的內部動力來自于高回報,外部動力來自于扶持風險投資的優惠政策,作者提出,對于風險投資涉足的領域,需要進行適當的限制,政府應當限制風險資本投資于有關的高技術領域,并且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管理體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如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呂煒(2002)探討了風險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微觀層面的關系,他認為預約資本化機制是風險投資構建的一個特殊的產權認定機制,有限合伙制是其典型形式,以市場化方式將技術、管理等資本化,然后給創業體安排一個適當的股權結構,這樣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術成果的潛在市場價值,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技術創新的不可預期性和不確定性。龍勇和常青(2008)研究認為,風險投資對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創新幅度大的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王玉榮和李軍(2009)使用回歸分析法,選擇了我國在2007年擁有風險投資股東的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通過實證研究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研究認為,企業自主創新資本的投入強度與風險投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四)政策性金融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進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國內對支持技術創新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開發性金融支持體系和中小企業融資金融體系方面。李志輝和李萌(2007)認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建立開發性金融支持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擴大中小企業融資邊界、降低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度、使中小企業獲得潛在的外部利潤。黃剛、蔡幸(2006)的研究認為,以為高技術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的金融機構為核心,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投資體系,包括風險投資基金、政策性擔保機構、證券市場等內容,才能夠較好的解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王華(2007)的研究認為,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彌補中小企業融資缺口,既能體現政府適當干預經濟的目的,又能降低政府行為對市場效率的破壞力。

結語

西方國家對金融支持體系及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較早,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并成功指導實踐,值得借鑒和推廣。國內該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能夠學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成功經驗,結合本國國情進行了研究,但各研究領域仍需繼續深化,尤其是要緊密結合本土企業發展特點及金融環境的實際情況,才能對經濟發展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StulzR.,WilliamsonR.Culture,Openness,andFinance.JournalofFinancialEeonomies,2003,70(03):313-349.

[2]孫伍琴.論不同金融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4(02):182-185.

[3]李悅.產業技術進步與金融的市場化趨勢:基于銀行與市場功能比較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35-40.

篇6

一、低碳電力技術的構成

(一)高效潔凈的發電技術采用高效潔凈的發電技術,有助于電力企業提升其發電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例如超臨界發電技術、天然氣聯合循環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地熱聯產發電技術等等。

(二)可再生發電技術利用自然界中不斷再生并且有一定規律的得到補充或重復利用的能源來發電,這些所利用的能源一般具有自我復原及持續利用的特性。目前,已被發現且被用來發電的常見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但是,由于這些能源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一直沒有進行大力推廣,因而加大對這些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研究尤其重要。

(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該技術能夠將工業與能源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碳進行有效分離,然后通過碳儲存手段,把其輸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進而有效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四)高效儲能技術將太陽能、風能發電和儲能裝置相結合,能夠有效解決并網問題。目前,較為成熟的儲能技術主要是抽水蓄能電站,由于常常會受到自然條件的約束,難以大規模的發展。而有望進行大規模實際應用的主要包括超導儲能、蓄電池、超級電容器儲能、氫儲能等等。近些年來,大容量、大功率、長壽命的蓄電池技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例如釩電池的充放電狀態切換只需0.02s,響應速度為1ms。目前正進行商業化運行的釩電池,功率已經高達6MW,能夠很好地配合新能源來發電。在新能源分布式利用的背景之下,還可以和蓄熱、蓄冷技術相結合。

(五)高效用能技術該技術是指通過用戶能效分析管理和需求響應提高用能效率,主要用于家庭能源管理、樓宇用能管理等方面。對于家庭用戶,可以借助智能電表、智能家電及其他智能用電終端,通過能源管理節能支持系統及相關服務網站,對家庭耗能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并且獲取相應的用能建議。對于樓宇用能管理,可以通過用能管理系統,對整個樓宇的各類用能系統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目前,美國加州的愛迪生、太平洋天然氣與電力公司所實施的需求響應項目能夠降低系統1.4%-4.1%的高峰負荷。

二、低碳電力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

(一)保障電力供應的安全可靠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的發展,還對低碳發展有著正貢獻。當電力系統對電網擾動能夠安全、平穩地處理時,系統所要求的備用電廠就更少,同時也就意味著更低的碳排放。尤其是在“智能電網”全面建設時期,存在特高壓直、交流的混聯接入、輸、變電設備的老化、可再生能源的并網、極端惡劣天氣的影響及其他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都會讓整個電網的運行機理更加復雜。電力企業不得不提前配置大量的備用電廠,以便在故障出現時,一方面能夠保障正常供電,另一方面能夠為故障的處理爭取更多的時間,而這最終也就會導致更多的碳排放。

(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項目對配用電集成、配網自愈、用電互動等關鍵性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現有的研究從智能電網怎樣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還不多,特別是對整合需求及分布式能源的主動配電網技術的研究還處于初期。主動配電網能夠讓分布式電源和主動配電系統相整合,并非只是和電網連接,實現分布式電源的優化運行,進而通過改變網絡拓撲來實現對網內潮流的控制,使得分布式電源不僅是電網的附屬品,而成為扮演虛擬電廠的角色,在適當的并網協議和監管之下為誒點系統提供電力支持,最終實現對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能源效率的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開展低碳電力規劃、優化調度、低碳效益評估驗證等,面向低碳發展的能效優化技術的相關研究及應用。

篇7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12-0076-04

隨著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21世紀尤其是在中國已加入WTO的關鍵時刻,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對于一個國家維持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現階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是一個政策體系,是一國政府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激勵、引導、保護、協調和規范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及其他相關創新主體行為而采取的各種直接的和間接的政策與措施的總和。包括國家政策法規、市場環境、管理體制等創新外部環境,它們是維系和促進創新的保障因素,還包括激勵機制、投入機制、運行機制等創新機制,它們是保證創新體系有效運轉的各種機制。

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主要包括法律支持體系、金融支持體系、財稅支持體系及社會化服務支持體系等四個方面。

1 法律支持體系

中國尚未制定出一部不分所有制性質的關于振興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鄉鎮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個人獨資企業法》、《公司法》和《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這些立法或以所有制為標準或以企業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中小企業,也有一些法律法規從功能上扶持中小企業及其技術創新,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但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

2 金融支持體系

中國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近99%依賴于金融機構的貸款,而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高度壟斷的金融體制傾向于為國有企業尤其大型國有企業配置資金,優惠政策上幾乎全對大中型企業傾斜,很多中小企業不能滿足信用社、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貸款條件,貸款相當困難。對于直接債務融資,票據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直接短期資金融通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同時發行企業債券的嚴格要求更讓中小企業望塵莫及。風險投資在中國開始起步并逐漸成熟,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中發揮著越來越為重要的作用。200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中小企業板塊,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方面的重要突破。

3 財稅支持體系

財政政策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方式分為以下方面:第一,財政補貼。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給予專項補貼,如研究補貼、培訓補貼等。第二,政府專項基金。通過制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開發計劃和中小企業創業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第三,政府采購政策。2003年1月1日,中國頒布實施《政府采購法》規定,政府采購應當優先安排向中小企業購買商品或者服務,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但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并無專門針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只有一些在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和折舊政策方面使中小企業受益的稅收規定,并散見于各種稅法規定或文件規章中。

4 社會服務化支持體系

中國社會服務體系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最近幾年在探索建立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咨詢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起以來,不僅咨詢服務的機構驟增,咨詢業的收入迅速增長,而且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隨著人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人才服務機構相繼建立。目前已形成了全國與省、市、縣人才市場的四級網絡。此外,為新創高技術企業或進行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孵化器在中國也有了迅速發展。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1 法律環境建設不夠完備與具體

近年來,中國政府為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創造了一些條件,但是在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常常越俎代庖,凡是較為重大的項目,從規劃到建設管理都一把抓。同時,與西方國家相比,在法規政策上缺乏有效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優惠措施,造成了對中小企業的歧視,缺少有關專門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雖然中國于2003年1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但由于它是調整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法律,故沒能規定得很具體、細致,可操作性十分有限,這就必然會影響企業追求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2 融資環境差,技術創新資金缺乏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初步形成了國家、企業、個人技術創新投入多元化格局,建立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等多種投資渠道。然而,當前技術創新資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礙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最大因素,這說明技術創新投融資體制還不適應中國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需要。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造成資金緊張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資渠道不暢。

3 財稅支持體系的缺陷

從中小企業財稅支持體系來看,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政補貼的應用環節有待完善。二是運用政府采購制度為中小企業創造業務投資的機會也還有待完善。三是從稅收方面來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對技術創新的扶持手段單一、力度不大。四是在稅務服務上,為中小企業提供稅法咨詢、納稅輔導、建賬建制輔導等服務相對不足。五是“稅費倒掛”現象依然存在,中小企業的負擔仍然很沉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4 缺乏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由于缺乏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特別是產學研聯合不夠以及大中小企業合作不夠,中國中小企業在人才培訓、信息咨詢、技術開發指導、技術成果的轉讓與推廣、法律支援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制約了其進行技術開發的能力。中小企業很難建立自己獨立的人才培訓機構與儲備系統,也很難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機構。因此,如果沒有建立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小企業將很難依靠自身的實力進行技術創新。

三、對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保障體系

法律法規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據。通過這些法律,可以明確中小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中小企業發展的基本方針,保護中小企業的合法

權益。

1 盡快制定專項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于2002年6月29日的正式公布,這對于規范政府的行為,對于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但該法案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太籠統、不易操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的弱者地位決定了法律對其保護是應該具體的,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方面西方國家的有關法律建設則先進了許多,其法律規定都是相當具體、明確的。所以,在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基礎上,必須以其為總綱,盡快研究制定一系列的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某一方面諸如公平競爭、產業扶持、創新扶持、金融扶持等專項法規,作出明確而具體的法律規定。

2 清理現有的政府規章

按照政府許可的原則,對現行的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府規章、政策規定在前一階段初步清理的基礎上進行徹底清理,大幅度減少政府行政性審批。按照WTO非歧視性原則,使中小企業的發展不能再有歧視性待遇,從而實現“兩個平等”,一個是政治平等,就是從長遠考慮出發,所有出臺的政策法規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一視同仁;另一個是機會平等,就是在產業準入條件、經營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發放等方面向中小企業打開大門。

(二)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金融支持體系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個比較完善的中小企業發展金融支持體系應該包括:

1 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

從長遠考慮應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該銀行的設立主要解決中小企業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對中長期銀行貸款及直接融資的需求,對需要扶持的中小企業發放免息、貼息和低息貸款。但在目前階段,專門設置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似乎不太可能,可將農業發展銀行代替政策性銀行的功能,也可委托現有商業銀行辦理中小企業政策性融資業務。

2 創新直接融資方式

一是發展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在眾多中小企業中,有許多無論到創業板市場還是到二板市場,其條件都不具備,但仍存在融資需求的發展創業投資基金就是為這些中小企業服務的,特別是其中的高科技企業獲得創業和發展所需資金就得靠這一重要來源。二是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是一種以長期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某一產業,特別是處于創業階段的新興產業,以追求因企業成長而獲得長期收益為目標的一種投資基金。其功能之一在于將成千上萬份分散的中小額風險投資資金集聚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風險投資。這是一種比較適合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的直接融資方式。

3 拓展間接融資渠道

其一是建立綜合配套的融資體系。調整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國有商業銀行,應成為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糾正過度流向大企業的傾向,安排一定比例(比如不少于1/3)的信貸資金給中小企業。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制度創新,除可考慮擴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區間外,還可對中小企業貸款比重較高的商業銀行,實行諸如沖銷壞賬和補貼資本金等措施,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其二是拓展相應的銀行中間業務。銀行在商業化改革過程中,要積極拓展中間業務,開辦信托、委托、保險、擔保、咨詢、保管和投資銀行業務等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其三是拓寬其他融資渠道。比如發展融資租賃業,嘗試發行中小企業可轉換債券等。

(三)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財稅支持體系

1 實行財政援助

一是財政補貼。財政補貼就是政府為使中小企業在經濟和社會的某些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而給予的財政援助,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它不僅可以有力地促進某種產業、某類企業的發展,而且清楚地表明了政策意圖。財政補貼通常是無償支出,但補貼是有限的,,而且是非普惠的,是要體現財政效率原則的。二是政府采購。該措施可以規定政府采購單中劃定一定比例給中小企業,規定大企業必須向中小企業分包一部分零配件和產品,規定在商品和服務質量無明顯差別的情況下適度優先采購中小企業產品等等。三是補助金。補助金制度是一事一時的臨時措施,且納入政府年度財政支出預算中,是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一種直接援助,補助金主要投放于創業、技術研發與地區結構改善等領域。

2 提供稅收優惠

第一,取消按所有制性質制定的稅收政策優惠,使各種經濟成份在稅收政策上待遇平等,為各類經濟性質企業提供公平的稅收政策環境。第二,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改變目前外資企業優惠多,內資企業優惠少,使內資企業處于不平等競爭地位的現象,要體現對中小企業的照顧。第三,加快企業折舊,對中小企業一定數額的利潤再投資實行稅收抵免,投資的凈資產損失可以從應納稅所得稅額中扣除。第四,對一部分具有特殊功能、確需特殊優惠的中小企業,應實行先征后退或定向補貼的做法。第五,允許個人獨資和合伙小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之間進行選擇。選擇前者的企業應稅所得,只納企業所得稅,不納個人所得稅;選擇后者的企業應稅所得,不納企業所得稅,而據股東應得份額并入股東個人所得中,繳納個人所得稅,避免重復課稅。

3 切實減輕稅費負擔

在進一步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清理不合理收費項目的基礎上變費為稅,使中小企業的負擔穩定在合理的水平上。作為財稅制度進一步改革之前的過渡措施,可以借鑒局部地區采用的“一道費”做法,即取消形形的收費項目,代之以政府的一次征收,以此杜絕各部門、各方面向中小企業亂伸手、亂收費、亂攤派的現象,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

(四)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

市場經濟的理論與發達國家實踐已充分證明,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調控,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中小企業發展相當重要。

1 健全社會服務網絡

從世界發達國家看,許多國家除了在政府機構內部設立必要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外,還設有比較健全的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它們按市場化運作,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政府主導型,即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或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參與和協助建立;(2)社會自主型,即由社會各方面根據市場需求自主建立;(3)行業組織型,作為實施政策的助手和溝通政府與企業的橋梁;(4)混合型,即由以上主辦者共同建立的機構。我國這方面的社會團體和民間機構還不太健全,即使是已經建立起來的,也需要進行業務規范,特別是應當對那些收費和服務嚴重失衡的行為進行必要的整治,以提高服務質量。

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成立后,再聯通區域、行業和社會各類服務機構,通過存量資源調整、社會各方參與,調動和吸引各方面的力量,在人才、技術、信息、市場開拓、法律咨詢等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網絡。新設立的中小企業可獲得社會化服務中心推薦的社會中介組織提供的財務會計、資產評估和審計等服務,服務費用享受優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組織對中小企業創業者進行的創業培訓,培訓費用全免;對中小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培訓費用給予補貼。

2 建立信息服務系統

首先,要把加快中小企業上網步伐作為當務之急。其次,中小企業要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擴展市場,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自我革新能力和縮短革新周期,提高管理水平,尋找合資合作對象,提升高層競爭能力等。再次,實現內外網絡并舉,盡快實現企業運作電子化、網絡化。

政府應集中資金,運用先進技術,加快對現有信息網絡的升級改造,加快信息傳輸平臺、多媒體寬帶網、數據庫的建設和完善。政府是各種信息最高權威的擁有者,在各級政府中,可設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的機構,要積極創造條件,盡早規劃建設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全國性、地區性中小企業信息網。

3 建立咨詢診斷系統

中小企業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扭轉經營管理的落后局面,建立咨詢社、診斷所等機構,運用科學方式找出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可以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嚴格地說,中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還談不上具有真正的企業發展戰略,因此在經營上表現了相當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要幫助企業在分析掌握政府對這個行業在宏觀政策和法規上方向性的動態,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長期發展戰略,找準產業定位,重組產業優勢。

篇8

關鍵詞:外商研發投資;區域創新體系;實證檢驗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AZD007);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IODJGZ02)。

作者簡介:劉曉寧(1982-),男,山東棗莊人,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山東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服務貿易和跨國投資研究。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1-0027-05 收稿日期:2011-05-31

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關聯的、推進創新的制度組織網絡,其目的是推動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競爭的日益加劇,區域創新能力已成為地區經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在經濟與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一國的區域創新體系越來越多地受到外商投資、特別是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研發投資出現新的動向,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科技創新成為各國化解危機的重要手段,跨國公司也希望通過增加研發投資來拓展新市場,獲取競爭后勁。在此背景下,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發展中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投資的首選地,而中國更是首當其沖成為研發投資的必爭之地。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但由于跨國公司研發投資是一種企業行為,其投資動機與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并不會必然促進我國的科技進步;相反,還會通過吸收我國科技資源,造成逆向技術擴散等,給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因此,能否正確評價外商研發投資對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的作用,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利用外商研發投資的政策。本文采用省際面板數據考察外商研發投資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探討外商研發投資對區域創新體系的作用,為我國制定相應政策提供依據。

篇9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 技術創新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b)-0040-01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得到了長足進步。作為一種集成了機械、電子及計算機等技術的綜合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突破了傳統機械和電子在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機械技術與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實現系統的最優化。特別是在新時期,機電一體化技術在集成各種新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該文在分析機電一體化技術淵源及現狀的基礎上,對其在新環境下的創新發展趨勢做了展望。

1 機電一體化技術概述

1.1 機電一體化淵源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其起步發展較晚。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其逐漸與傳統的機械技術交匯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此后,以微型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向機械工業領域滲透,機械和電子已不再彼此分離。新形勢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著機械工業技術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綜合了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測試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正朝著以實現高功能、高質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諸方面技術要求的最佳功能價值系統工程技術方向發展。

1.2 機電一體化技術現狀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技術水平。特別是隨著機電一體化越來越成為制造產業發展的主導,其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工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對其發展給予足夠重視。目前,引領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歐國家。日本在智能傳感器、智能工業機器人及柔性制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西歐則在研發集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生產及管理于一體的柔性系統,以實現制造業的機電一體化。美國也在更新自己的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實現設計―生產―質量控制一體化的新型加工技術。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在機電一體化技術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礎差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自主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在先進數控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儀表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 新時期機電一體化技術展望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其處于制造技術的發展前沿。近些年來,在微電子技術及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下,新時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呈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微型化等新的發展趨勢。

2.1 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化趨勢

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來越表現出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加工領域,需要機器完成更加復雜困難的任務。這就要求機電產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夠獨立的進行推理判斷、自主決策。智能化的發展主要與機器人技術聯系緊密,隨著模糊數學、神經網絡、灰色理論、心理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將更好的取代人,使社會的生產生活變得更加簡單便捷。

2.2 機電一體化系統化趨勢

機電一體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其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隨著社會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的。特別是依靠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實現自身的體系化發展。未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將更加開放、更加靈活。通過開放式的總線結構及豐富的擴展接口,機電一體化可以將機械、動力、環境及人等各因素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這將極大釋放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潛力,增加其應用的對象范圍。

2.3 機電一體化微型化趨勢

微型化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另一重要發展趨勢。隨著工業生產加工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進行更加精細的加工。這就要求相應的加工設備能夠微型化。同時,微型化的設備不僅占用空間小,而且能夠集成實現功能的復合擴展。考慮到各種微型機器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將更加普遍,傳統笨重的機械電子設備將朝著小型化、輕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中具有智能、動力、運動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將逐漸朝著微型化的方向發展。

3 結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新發展表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和微型化的發展趨勢。相比過去,機電一體化技術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篇10

【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創新教育 實施策略

創新教育是以創新人格的培養為核心,以創新思維的激發為實施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基本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素質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時代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終要求和目標。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展的條件是民主。”課堂教學民主是培養和形成創造性思維的根本保證。師生關系融洽、和諧,互相尊重,互動學習,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學氛圍的主要因素。傳統教育中,課堂氣氛嚴肅,往往是“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一種被動局面,學生很少有自己提問的欲望和權利,根本談不上什么創造性思維的運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教學,能把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各種媒體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現形式靈活,將教學活動變得活潑、有趣,使學習氣氛變得輕松、和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內化、吸收的熱情,能進一步促使學生創造能力的迸發。

例如,關于數學“垂直”概念的交流課,教師在引出課題時用Flash制作了一組跳水的動畫,當畫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動作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而當人物沒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計算機即傳出“啪”的一聲,學生幾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過后,畫面上打出字幕:“他為什么沒有成功呢?”所有學生幾乎同時喊道:“不垂直”。教師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課的主題“什么叫垂直呢?”接著教師講解有關垂直的概念。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順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憑教師用嘴來說就顯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積極探究的認知心理,所以興趣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花肥,是引領學生走進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二、運用信息技術質疑問難,激活思維,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常,人們只有在創新意識的引導下,才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而創新意識則是在質疑的情況下產生的。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所以,培養創新思維要從培養質疑問難開始,教師應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注意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興趣,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授《圓》這節課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用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五邊形和圓形分別制作成馬車的輪子,讓一只小猴坐在馬車上,通過點擊鼠標,逐個演示運動過程,這樣不同車輛行駛的過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現出來,很快能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為什么只有圓形做的輪子才能使猴子“平穩”地坐著前進呢?由于有了疑問,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圓》的知識學習中,主動分析各種圖形的特點。

通過學習與思考,明白圓周上每一個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圓心的運動軌跡相對“平穩”,而其它圖形周邊上的點到它的中心距離相差較大,所以不能使車子平穩前進。

通過多媒體的直觀、生動演示,創設出了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產生“疑”,并促使其獨立思考,在思考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活躍想象,激發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偉大科學家愛恩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的形象演示,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靈感,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梯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回顧前面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兩組Flash動畫:(1)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補法;(2)將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師及時鼓勵學生想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這種拼補法或均分法來推導呢?學生經過對比聯想,發現平行四邊形也能分成相等的兩個梯形,而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此學生歡呼雀躍:這是用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于是教師適時的提供材料,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能更好地進入課堂的學習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

四、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過程,鼓勵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中直觀的聲像結合、變小為大,化靜為動、超越時空界限的特點,讓學生感受事物的變化和生成過程,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與愿望。例如:生物課中教學《生殖和發育》這一課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胚胎生長發育過程的課件,感受胚胎的發育過程:通過一個受精卵的不斷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繼續發育分化成各種器官、系統,最后生長成胎兒。課件觀看完畢后,教師適時的穿插展開,聯系科學界所運用的克隆技術,讓學生據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過程,以及說說對克隆人的看法等等。

這樣的課堂教學彌補了傳統的講授性課堂教學中一味說教、講解、學生難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過具體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克服了人類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現象的本質,克服了學生觀察的困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鼓勵,將問題開放化,來觸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間的聯系,從而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激活思維,提高學生探究的質量,為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施.信息技術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