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7:1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學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培養思維的自覺性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情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情趣。如教學第一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9加幾”。例:9+2運用湊十法,引導學生觀察例題的實物圖和圖解,結合操作活動。“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導學生把思路遷移到學習例2:9+3、9+7。
創設問題情境,還要在一些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適當創設一種“人為障礙”的現象,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學第二冊“元、角、分的認識”。老師在黑板寫1、10、100,然后問:誰能在每個數后面加上單位名稱,并用等號把這三個數量連起來?這時學生對問題感到新奇:100總比10和1大,怎樣用等號連起來呢?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學生陷入深思!接著教師把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到本節課教學的內容上。
2、要重視說的訓練,提高思維的自覺性
(1)讀說訓練
小學生好說好動,善于模仿,開口讀的記憶方法比默記的效果好,多種感官同時參加學習的效率高。思維的發展和語言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思維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情況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反過來,由于語言的經常磨練,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在學習上的這此有利特點和根據思維的發展與語言訓練的辯證關系,注意加強說的訓練。提高學生思維的自覺性,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說算理、講思路。
(2)說理訓練
計算與解答應用題,要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說理訓練。如14—9=?要求學生不僅能正確迅速說出得數,還會講出是這樣想的:9加5得14,14減9得5。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開始解答簡單應應用題時,就要注意指導學生讀題訓練,如第二冊第90頁例6:“有黃花5朵,紅花比黃花多3朵。紅花有幾朵?”圖示是實物圖和文字表達的長方條形圖結全。圖分成哪兩部分?怎樣算紅花的朵數?”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直觀圖示和操作活動,按照“想”的三個問題,讓學生依次說出:紅花的朵數多。紅花的朵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與黃花同樣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黃花多的3朵;要計算紅花的朵數,就是把紅花中兩部分的朵數結全起來。
(3)表述整數四則堅式計算方法。
培養學生能根據法則,結合豎式計算,口頭表述演算過程。有條理的邊想、邊說、邊算。既幫助學生從抽象的法則中順利步入運算之門,保證多數學生初期運算的正確性,又有效地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教學第二冊的兩位數加兩位數中的進位加例3:34+28=()。豎式的下面寫上:“個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進1,個位寫2。”學生開始計算進位加時,容易忘記進上來的1,為了避免遺忘,強調要把進上來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學生要忘記。為此,在教學的初期,可教給學生口頭表述演算過程的方法:個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進1,個位寫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寫6;和是62。
在學習新知識時,體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學生思維的自覺性就會逐步提高,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前提。
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速度,思考問題嚴密、敏捷、反應迅速等。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很重要,從一年級起就要注意培養,要重視雙基訓練。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決問題的方法。
1、基礎題要教好練透。
使學生弄清算理,掌握計算思路。在此基礎上,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組織一系列的有效訓練,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迅速的進行口算和簡便計算。
2、簡縮口算思維過程,提高口算速度。
簡縮思維過程,就是口算時中間環節的計算要短暫地保留在記憶中,這需要一定靈敏的瞬時暗記能力。開始小學生缺乏這些能力,通過訓練,就能逐步適應,從而提高口算速度,達到了口算訓練過程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冊的減法與乘法口算例題: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兩道例題,分別是兩步和三步的口算題,先讓學生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口算訓練,到了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把口算中間環節——口算結果暗記來來,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數。
3、抓聯系找規律,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其知識之間存在著的內在聯系、規律性的東西。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學生學習9加幾。初學時9+3需要詳盡表述口算過程(9和1湊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經過一些練習,學生掌握口算步驟以后,引導學生在題組9+2、9+3、……9+9的練習中,找規律簡化思維過程。經過觀察比較,學生就會領悟到“9”加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出1與9湊成10,剩幾就是十幾。找出了規律,最后省略思維過程,直接得出結果。這樣既使計算準確又提高了速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三、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靈活性是善于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進行思考,能根據條件和問題的變化靈活地轉換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靈活運用知識來處理問題,學習時能舉一反三,遷移能力強。
1、綜合訓練
例如,教學了運算定律和一些性質后,在學生掌握了各種簡算方法的基礎上,可設計一些綜合訓練題。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讓學生運用口算和簡算綜合進行計算:
1÷125[想:(1×8)÷(125×8)=8÷1000]=0.008
1.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
+15.1)=0.74
以上的綜合練習題,學生進行計算時,需要進行觀察分析、綜合、判斷等較復雜的思維活動,需要靈活、準確地應用學過的運算規律、運算順序與性質及充分運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確和迅速。
2、變式練習
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十分廣泛,如四則計算,可變換數據、運算符號或計算步數,在訓練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又能排除各種干擾,自覺認真審題,不斷提高計算能力。在應用題教學中可變換敘述形式、變換已知條件與問題的敘術順序等形式,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提高應用題解答的能力。在幾何教學中可改變圖形的形狀、方位等形式。這樣,既可幫助學生全面的認識圖形,更準確地感知其本質特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靈活性。超級秘書網
3、一題多解
(1)選擇解法
小學教材中有些應用題可以用多種解法。要引導學生尋求不同的解題思路,探討和比較哪一種解法簡便。在解法沒有指定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較佳的解法。
(2)多種解法
篇2
關鍵詞:大學生教學評教教學質量
學生是教學的載體,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應是學校一項基礎性的日常工作之一。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工作是高校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重要措施,對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確保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實施評價的主體不同,當前國內高校推行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可以分為四種: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價、領導評價和督導專家評價。四種評價方式各有利弊,單獨采取哪一種方式都是不科學的,因此在加強教師自身職業素養的前提條件下,高校應致力于“構建以教師自評為基礎、學生主觀的評教結果為重要依據、督導專家定性評價為決定權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創新模式”。這種教學質量評價創新模式是一個涵蓋各方面工作的系統工程,與高等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相關部門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等各個環節息息相關。本文就其中的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這個環節進行研究,對評價方式的重要意義、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學生評價的重要意義
學生作為教學的載體,教師教學活動的直接對象,對教師教學質量最有發言權。其評價結果既有主觀性,也有體現性,對促使教師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是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推行,學生成為高等教育需求者,或者說是教育市場上的高額消費者。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個消費者對消費市場有著終端的作用,因此學生最有資格和權利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乃至學校的培養計劃。從經濟學理論上分析,在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校在客觀上說也是一家“廠商”,是人才的加工廠,它為社會提供的是“人才產品”。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即消費者),對教師的教學思路、策略、手段與方法等的感受最為深刻,只有學生才最能了解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真正地能提高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力;是否真正地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否使他們從學習中真正獲得了知識;是否真正地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所以,教師教學質量的優劣應以學生的學習質量及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標準。
第二是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現代的教育觀是以鼓勵“學生參與”為中心的教育觀,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起來。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學生的想法可以與教師共同分享,包括對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教學過程的質量和效果,不能僅僅局限于是否完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更重要或更本質的應反映在學生的發展上,即對學生的發展有何影響,這就體現了在教育中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永遠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體現了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的思想,是學校尊重學生和促進學生發展的現代教育平等理念的體現。
第三是學生評價教師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不斷地接受到來自學生的評價信息后,客觀上會促使其承認學生作為“人”的獨立性,增強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從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其在備、教、輔、改、考等各個教學環節以及平時對學生的教育之中更加仔細,并努力加強業務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最終實現教與學相長。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而辦學水平的提高,又能吸引高質量的生源,使學校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第四是建立健全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與教師都是學校的主人,學生能夠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他們就有一種自身地位得到提高的感受,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在這樣一種氛圍和環境下他們就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接受教師的“服務”(教育教學)。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接受教育,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二、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學生評價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許多高校都采用了網上評教系統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應該說,科學、有效的學生評價活動在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等方面有著其他評教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相關理論和研究的不足,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似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學生評價教學質量的可信度問題。無可否認,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思想已經比較成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足以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但事實上由于感受性的評價存在主觀性,并非每個人都能以最客觀的眼光審視教學質量,使得這種評價方式可信度不夠理想。
首先,學生對評價本身重要性的認識存在不足。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普遍存在著不重視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問題。雖然我國大部分高等學校都采取學生評教的方式評價教學,但往往流于形式,淪為走過場,大部分的學校對評教工作的宣傳不到位。比如,有的學校根本沒有任何宣傳工作,沒有告訴學生這些評價是基于什么目標,或者某些高校只在評教現場由工作人員向學生宣讀評教意義。經過調查顯示,學生的評價動機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結果影響很大,學生較較遜地把認識或不甚了解評教的意義會導致評價結果有較大差異。即學生對評教工作認識不夠,則評價工作可能流于形式。由于學生心目中還沒有樹立起主動關心教師教學質量的熱情與積極性,還沒有真正認識到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對學生和教師的重要性,學生可能會認為,評價教師是學校或老師們的事情,與自己沒什么關系,因而把學生評教僅僅當作學校布置下來的一項任務來完成,采取應付策略。他們在評價時存在任意打分的現象,如給所有老師打相同的分數或對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的老師打一個中庸的分數,甚至有的學生叫其他同學代替評教,而且很多時候評教工作是在教師任課結束的時候進行的,因而分數本身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其次,學生評價教師還可能存在兩個道德風險。一是打“報復分”。既有學生“報復”老師,也有老師“報復”學生兩種情況:前者是指當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或者給學生的分數比較低時,一些學生會給老師打“低分”;后者是指當老師知道學生給自己打分不高時,會在考試時為難學生或讓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不讓學生考試及格;二是打“感情分”。打“感情分”存在于老師“籠絡”學生和學生“籠絡”老師兩種情況:前者是指一些老師通過平時放松對學生的要求來換取學生的高分或好感;后者是指學生企圖通過給老師打高分,來換取老師的較松要求和考試時給高分。
最后,學生的學識水平也可能導致學生評價可信度的降低。學生評教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受知識水平的限制,有時無法客觀正確地判斷教師的教學水平。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們對教學方法與教育理論知之甚少,甚至某些師范專業的學生在評教的時候也沒能用教育理論理性地去思考教學問題。另外,學科之間有學術性和趣味性的差異,而學生通常都喜歡趣味性強的學科。有的學科教學形式比較多樣,教師會在講臺上口若懸河,講得滿教室爆笑,課堂氣氛搞得非常活躍;有的學科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課堂氣氛可能會比較沉悶。相比較而言,學生當然更加喜歡前者,而對后者的教學質量就不能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
第二是正確對待學生評價結果的問題。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這一評價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所采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高校不能正確地對待學生評價結果,帶來了不少問題。
一方面,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存在著以學生評教結果作為教師獎懲的唯一標準的情況。有的學校將評教結果按等級、按分數張榜公布,將學生評教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優秀評定、年終考核、獎酬金發放相聯系,甚至與開除教師評聘掛鉤。這顯然夸大了學生評教的作用,是一種簡單化、功利化利用學生評教結果的錯誤傾向。這樣的做法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可能會造成一些老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利用過于重視獎懲性,忽視發展性。獎懲性評價注意教師在評價之前的表現,發展性評價關注教師在評價后的進步,即重點關注教師的未來,以促進教師的專業進步來推動學校的發展。不同的評價目的觀將直接導致教師對評價結果的不同反映。單純將評教結果用于教師人事管理,僅僅對教師工作進行簡單的鑒定、認可、判斷、證明和區分,會讓教師感到是懲罰性的檢查,容易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評價很難得到教師的支持和認可,從而影響了評價的有效性,使評教活動在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并未發揮多大作用。因此,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應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獎懲性評價為輔,注重為教師提升業務水平提供信息、咨詢和改進的建議,更應注重教師評價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功能,從而使學生享受到高質量和高水平的教學服務。
第三是評價指標不夠科學。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是對教師教學活動數量與質量的具體要求,是衡量教師教學活動及其效果的依據。該指標體系的制定應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和導向性等原則。科學的評價指標對教師教學質量起著指揮棒的導向作用。而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師評價指標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評價內容不夠全面。多數評價指標的設計都集中于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技能等,很少涉及課程、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師生關系、學生自身狀況、學生考試成績等重要教學環節,不能全面、公正、合理地評價一位教師的教學工作狀況。其次,評價指標缺乏一定的區分度,指標設計標準有余、特色不夠。很多學校所有教學人員共用一種調查表,未能反映各門學科之間的特點和各類教師之間的工作性質,以及不同課程內容的教學特點。最后,某些評價指標過于細致,把教師的板書設計、教學態度和儀表、授課形式及紀律等作為評教指標并賦予較大權重,限制了教師富于創造性的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同時也無助于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問題及對策建議
學校通過教師評價活動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組織者首先應盡可能創造良好的評價氛圍,讓師生不感到自己有壓力。對教師評價前,組織者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以創造出真誠、寬松、民主的氛圍。通過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關系,使學生樂于參與,從而增強評教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更重要的是,通過評教的主動參與過程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并把評價教師當作一種責任去履行,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從而提高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結果的可信度。
第一是提高教師、學生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活動的認識水平。一方面,要通過在校園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項活動增加學生對評教活動的認識。如借鑒某些學校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手冊,并要求考試的方法,或者開展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活動等辦法。另一方面,要增加評價結果的透明度,不管是獎懲性評價還是發展性評價,學生都需要看到了評價的效果才會去重視它,才不會把其當成學校形式化的活動,才會在評價的時候認真對待。
第二是防止學生評價存在的“感情分”和“報復分”現象。一方面,為打消學生害怕老師“報復”和學生“取悅”老師(或老師感激學生)的心理,可以選擇在期中偏后一點的某個時間,讓學生在相關部門的直接組織下,對教師進行評價。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向學生鄭重聲明,所做評價,一不直接交給各個系、部;二不立即進行統計公布,而是等到下學期開始(或老師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交上來后),再對評價表并進行匯總、統計。另一方面,為防止學生利用評價活動“報復”教師,相關部門也需要在開展相關活動提高學生對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活動時讓學生明白:學生客觀評價教師,必將有助于學校管理部門督促老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最終和最大的獲益者無疑是學生本人。反之,如果不能做到公正的打分,尤其是不能給那些要求嚴格、責任心強、課堂教學水平高的老師以一個公正的評價,則會挫傷教師本人的工作熱情,最終利益受到損失的仍然是學生自己。
篇3
[摘要]本文介紹了在校內實施的“加強學生實驗,培養學生物理實驗素養和能力”的教改情況,探索改進、完善后的教改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308(2000)03—0012-04[中圖分類號G633.7
為切實推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自1997年8月開始我們諸城市西郊學校物理教研組全體物理教師和實驗員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各級教研室的指導下,在九七屆初二學生中開展了周期為兩年,以“加強學生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物理實驗素養和能力”為課題,以有效落實“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實驗,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現將經過第一個實驗周期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和完善后的教改實驗過程和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作用作——總結,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和實驗目的
素質教育具有自主性、全體性、全面性、創造性和發展性等特征。要切實推行素質教育,就必須根據學科特點,找準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各學科特性的接榫點。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在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提高初中學生的實驗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判斷,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的關鍵。通過對我國現行教材(93年人教版)和發達國家物理教材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在重視“實驗教學”,特別是“學生實驗教學”方面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如西德初中物理教材(塞爾肖夫·烏勞貝爾著)中實驗次數(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為344個,是我國(138個)的2.5倍;尤其是學生實驗,西德(296個)是我國(19個)的16倍;我國的演示實驗(119個)是西德(49個)的2.5倍。從我國的總體教學現狀看,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一個高分數,教師更是重理論輕實驗。這樣勢必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素質方面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的自我發展更是危害無窮。因此,“加大物理實驗的力度,尤其是增加學生實驗的時間和次數,把學生實驗作為創造物理情境,探索物理問題的主要手段”是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和科學之路。鑒于此,我校確立了“加強學生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物理實驗素養和能力”的教改課題。實驗的主旨是探索一條“在現行教材編制體系基礎上,創造條件盡可能將演示實驗和課后小實驗變為學生實驗或學生隨堂實驗,變以演示實驗為中心為以學生實驗為中心,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從而真正突出物理學科特點。以學生實驗為主線,創造物理情境,激趣設疑,引導學生準確觀察、動手操作、深入思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以同步增長,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高的新途徑。
二、推行實驗需要的物質條件和配套措施
1.實驗儀器的配備
根據我校實際情況,一方面由學校籌集資金將教材中演示實驗或小實驗中涉及的實驗器材或學具盡最大能力象配備教材中規定的學生實驗器材那樣配齊、配足;另一方面,對一些能自己制作的器材,由教師或發動學生及學生家長動手制作齊備。為實驗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實現兩個轉變
(1)改變實驗室的管理方式
把原來必須由任課教師定時、統一組織到實驗室做指定學生實驗的封閉式管理變為由任課教師集中組織或學生自己向實驗員申請隨時到實驗室進行實驗的開放式管理。
(2)改變和增加實驗員的職能
學校聘請和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物理教師擔任實驗員。把實驗員原來只負責管理實驗儀器和準備實驗的職能變為除管理儀器和準備實驗外,還要負責管理和指導利用課外時間到實驗室進行實驗的學生的實驗操作情況。
(3)根據初中學生好奇心強,自制力差,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操作等實驗習慣,經常出現實驗紀律混亂、容易損壞實驗儀器的情況。在推行教改實驗前制定出嚴格、完備的實驗室制度和實驗儀器損壞賠償制度,以保證實驗改革的順利實施。
三、教改實施過程
1.宣傳、發動階段
改變原來一切以“應試”為中心,不重視初中物理緒論課教學的傳統教學方法。首先通過緒論課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物理學科特點、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的方法及意義,并能初步了解初中階段物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參觀物理實驗室,有目的、有計劃的向學生介紹或演示部分有代表性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實驗儀器、學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從而激發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求知欲和求成欲;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實驗在學習和研究物理學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向學生宣布這次教改實驗的計劃、措施和意義以及學校制定的實驗室制度和儀器損壞賠償制度;并由學校專門組織實驗班學生家長召開“物理實驗知識專題講座”報告會。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充分了解學生實驗在物理教學和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中的作用以及在這批學生中推行該教改實驗的意義和配套措施。以取得學生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從而保證實驗的順利實施。
2.具體操作過程
第一步:根據著名教育學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首先由教師在講授每章(或單元)前精心設計和編制出該部分內容的“信息綱要圖表”——主要是把準備講授內容中涉及的實驗及所用器材(包括學生能自己準備的隨堂實驗或小實驗器材)、需要觀察的現象(或記錄的數據)以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歸納、總結物理概念或規律的問題;本章(或單元)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等內容提綱攀領、簡明扼要地表示出來,給學生提供依靠點。然后指導學生以“信息綱要圖表”為引導用1-2節課時間自己閱讀本章(或單元)教材,使學生初步了解這一章(或單元)涉及的實驗及所用器材,要求掌握和知識點和知識結構總體框架。
第二步:在學生對將要學習章節(或單元)內容從總體上初步了解的基礎上,任課教師和實驗員要做好實驗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如把這部分內容中用到的實驗器材在檢查無故障后到實驗室內的專用儀器櫥中;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到實驗室以實物為例為學生講授各種儀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等效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到實驗室分組輪流操作各個實驗(主要指由演示實驗轉變成的學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放手讓學生根據預習和“住處綱要圖表”提供的信息自己確定所要操作實驗的順序,自己選擇實驗儀器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按實驗要求獨立操作實驗和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或數據)。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和實驗誤差進行分析處理,并由學生自己通過討論初步設計完成每個實驗的實驗報告。
第三步:在學生初步完成實驗報告的基礎上,教師再根據指導學生實驗和檢查實驗報告獲得的反饋信息,以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的事實性實驗依據(實驗報告)為線索,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并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刻度尺、天平、量熱器等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規范要求高的實驗和電學部分中電路圖的連接、儀表的使用、電路故障的排隊等復雜實驗在講授新課過程中高標準、嚴格規范地為學生演示一遍,把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給學生強調清楚,為學生課的演示實驗,可以變為隨堂實驗,選擇適當時機穿插在講授新課過程中指導學生操作完成。并鼓勵學生開展小制作、小創造、小發明和撰寫小論文等活動。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對實驗的操作、觀察和思維來發現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討論、修正自己的認識、取得共識、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加以應用。
第四步:在講授完一章(或單元)的內容后,再引導和發動學生利用課外活動、科技活動或自習課等外時間在規定期限內隨時向實驗員申請到實驗室,在實驗員的指導和監督下,嚴格按實驗要求,重新規范操作一遍由演示實驗變成的學生實驗,并把授課前完成的每一個實驗報告作以修正和補充。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積極動手、動腦、獲得直接經驗,更有助于學生對已掌握的物理知識的鞏固、深化和應用。
四、教改實驗的特點和作用
1.通過改變實驗室管理方式和傳統授課模式,改變了原來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時完全由教師操作或只有極少數學生能操作實驗,大多數甚至是全體學生只能看實驗的教學狀況,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自己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這樣必然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自主、平等、進而主動”的心理作用;再加上物理實驗本身都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故對激發每個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訓練培養學生動手做、動腦想的習慣和能力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2.在這次實驗改革中注重了學生預習五一節的教學。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信息綱要圖表”指導學生預習,為學生的實驗過程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做好知識儲備。這樣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究的習慣和自學能力、自我發展能力都大有裨益。
3.通過這次實驗教學改革,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操作練習時間,并且使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能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完成每一個實驗和指導學生獨立設計完成每一個實驗報告。從而使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能力、對實驗儀器的選擇能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能力、對實驗數據和實驗誤差的分析處理能力以及學生在實驗中靈活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實驗的能力都得以長足發展。
通過這次實驗教學改革,使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充分利用學生通過實驗創設的物理情境和獲得的事實性實驗依據為引導,啟發學生在對實驗過程中獲得的大量直覺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活動中掌握物理概念或規律的實用,并加以應用。這樣對培養學生以實驗為基礎來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態度,在問題解決及探究中的自主性和有創造性的吸收知識的良好學習素養,掌握物理學習的科學方法都會產生傳統教學方法不可比擬的作用。
Strengtheningthestudyonphysicalexperimentteachinginsecondaryschool
DONGGuo-rongLIJian-zhong
(Zhuchengwestsuburbschoolforemployee’schildren,Shandong262200,China)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學語文;大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學語文教學特色
中學語文教學當然包括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但高中語文教學與大學本科階段的語文教學有緊密的聯系,時間銜接自然,課程內容的照應與過渡更顯著,故本文中學的語文教學主要談高中部分,高中語文與大學語文關系密切。
高中學生在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系統學習后,經中考升入高中,此時最大的求學目標便是高考升學,正如眾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課程都圍繞著高考指揮棒來轉,為對付此國內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語文課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應試教育化,綜合能力弱
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目的肯定是為了對付高考,所以凡是與高考相關的利于高考的教學訓練活動都會進行,而凡是與高考無關的或在其次的教學訓練活動都不會進行,或進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寶貴時間。高考是個指揮棒,歷年高考真題也是個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動向,嚴摳語文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就是語文教師制勝的秘笈和法寶,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較弱。
(二)重視打基礎,口徑較狹窄
因為高中的語文教學嚴格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所以一般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也呈現出重視打好基礎,語文的知識面、涉獵面都顯得較為狹窄,特別是學理科的學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識點上,對未來學習的適應口徑較窄。
(三)集中在課堂,實踐活動少
由于高中階段應試教育的特點所限,高中語文學習也主要集中在課堂上,以課堂教師講授學習為主,社會實踐活動較少,課外閱讀靠學生自覺和學有余力。高中學生語文課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動,但一般來說科研活動都有限。
鑒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語文教學特色,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注重學生課內外學習相結合,不但為應試,圍繞高考指揮棒轉(這是現實國情所定),還應為學生將來大學的學業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礎,更應重在激趣,激發、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樹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不知會為多少孩子打開探究世界之大門,會激發多少孩子對浩瀚宇宙蒼穹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獻身科學的熱情,語文課程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
二、大學本科生語文教學特色
一般地我國大學對本科生都開設有較多的人文類選修課,包括大學語文這類課程,有的學校還將大學語文課作為必修課,有的作為選修課。大學里的語文課主要有如下特點:
(一)寬口徑,重素質
大一新生經過高考千軍萬馬的廝殺,闖過獨木橋,進入大學后,真可謂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們擺脫了高考的束縛,進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學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被激發出來。相較于高中的應試教育,大學語文的教學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視野更廣,層次更深,內涵更豐富。寬口徑,為以后的學業和事業打下良好的綜合素質基礎,讓大學生的學業、事業適應性更強。
(二)多討論,有實踐
大學語文課都會有討論環節,討論課較多,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參與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思考,各抒己見。有的討論甚至引發辯論,給學生更多啟迪和收獲。
大學生有較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講座、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這些都可成為大學語文學習和發揮的第二課堂,如成為作文的素材來源,為多種文體實踐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學生積極參與性強。
(三)時間自由,閱讀較充裕
大學生活學生自主掌握的時間較多,相較高中學習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閱讀的時間較充裕。鑒于大學語文學習教學的這些特點,筆者認為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開列出參考書目,推薦對的好書讓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文素質,教師還可多出一些思考題,供學生思考學習,激活其思維,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開拓視野,如讀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申報一些人文類的科研課題,進行科研活動。
三、研究生語文教學特色
這里所說的研究生語文教學包含廣義和狹義的兩個方面,廣義的語文教學可以包括語言文學類(鑒賞的、專題的等)的選修課程,狹義的語文教學主要指研究生學科教育(語文)專業的教學工作。本文主要談談狹義的研究生語文學科教育專業的教學特色。
(一)心智成熟,適應性強
碩士研究生經過大學的學習,有的還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他們具有一定的學習、工作經驗,一般心智都比較成熟,社會適應性較強,有的人還已成家,所以碩士研究生一般來說,都有一定的寶貴閱歷,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導師主要在關鍵處點撥,起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廣度,具學術創新性
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定的學術性,具有探索性。語文學科教育探討大、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規律,主要研究教學法,也涉及教材的編選、評價等,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更應突出其創新性,力求出彩出亮點,給大中小學的一線語文教師以啟發和借鑒,并力求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上升歸納為一定的理論,使之具有普適價值。由此,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最后定稿結論中都必須非常強調有深廣度,具備一定的學術性,有創新點,這樣的論文還可投稿發表出成果。
(三)討論為主,重視成果
碩士研究生語文學科教育課堂更重視討論,討論和教師講授約各占50%。因研究生課堂一般人數有限,比較便于組織開展討論,教師可事先布置若干討論題或閱讀材料,到時研究生們積極參與,暢所欲言,教師及時點評、總結,這樣的教學常能達到預期目標。
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考試更多的也是寫論文形式,教師、學校都鼓勵研究生在校期間盡量多地發表文章,重視成果,為未來讀博進一步深造和事業打下良好基礎。碩士研究生或就業或進一步深造,在學術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師對語文學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語文教學上也會著重講學習研究的方法,教師可提出供學生探索的一些問題,圖書資料查閱獲取的途徑,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則,鼓勵研究生將平時的課業論文、畢業論文等修改后積極投稿發表等,有異于大學本科的語文教學,研究生語文教學常常是小課堂和導師制,研究生還可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做研究,其學術性和創新性都大大加強了。
四、中學大學研究生語文教學的銜接與拓展提升
篇5
論文關鍵詞:生理學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生理學作為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臨床醫學、影像醫學、護理醫學、檢驗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為多門后續學科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隨著生理學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理學教學在教學內容上也要求不斷更新。如何適應在新形勢下教學的改革,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方法,以重視素質教育為指導原則,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如何能夠幫助學生轉變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形成的固化學習思維模式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逐步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把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相結合,因材施教,加強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等一系列問題,是擺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對如何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一、加強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生理學的教學質量取決于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方面。為了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實踐鞏固和加強理論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實驗、論證性實驗、研究性實驗、模擬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等等。首先使學生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在課堂教學時,能加強對理論知識掌握和理解,再進行實驗、實習,便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實踐教學對生理學來講,尤為重要。如果生理學的教學缺少或消弱了實踐這一環節,就如人走路缺條腿一樣,是不健全的,對于教學來講就是不完整的。它會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減弱。因此,在新形勢下要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不斷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課堂靈活多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具體教學實踐中,由日常多見的問題引人,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逐漸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更易集中,從而起到較好的效果。并且,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做到內容簡潔、不繁瑣。
例如骨骼肌的微細結構,消化道的結構等已由組織胚胎學教研室講解;脊髓和腦的結構等已由解剖教研室講解;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學生在中學已經學過,可以留作自學等等。這些內容在生理學中可以不講或者少講,以便節省時間,使授課內容集中于基本點、重點和難點,有效緩解了醫學生課程門數多、內容繁瑣所造成的學習壓力,效果佳。同時,也注意將本學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前沿動態融合到教學中,以達到更新知識、拓寬視野的目的。
(二)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討論式教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這一特點,可采用討論式教學法,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專題,布置各小組,讓學生查資料、寫講稿、并上臺講,教師再加以補充、歸納和總結。通過這一教學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進一步加強,給學生創造了合作學習、鍛煉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質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綜合表達、展現自我的能力。
三、迎合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合格人才
目前,在學校普遍存在開課時數有限的問題,這樣設備的利用效率就會偏低。為了加強和提高學生們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慮對學生開放實驗室,使學生們帶著問題隨時可以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場所。應充分利用現有實驗設備,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協調好教學、科研、生產的設備使用條件下,合理安排教學與對外服務的關系。充分利用和發揮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使用潛力,實行對外開放,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實驗設備的投資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運用專業優勢為社會服務,而且能不斷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加強與生產實際的聯系,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有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四、重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目前,由于教師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上課講話、玩手機、打瞌睡、等不良現象。筆者認為要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做到重視講課技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生理學開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用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指出的“生理學當然是有生命的物體的物理學,特別是它的化學,但同時它又不再專門是化學,因為一方面它的活動范圍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階段。”為開題,營造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重視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生理學的很多內容都是執業醫師資格技能考試的重點,在講課時應該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滲透其中并加以強調,以便學生今后順利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重視教學思路,提高學習就業機會。考試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試應有目的性,以便讓生理學考試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接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檢驗一名醫學生能否邁入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診療活動的標準,間接反映了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所以,生理學考試的部分內容應該參考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并在考試前列出復習提綱,指明重點,為其今后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奠定基礎。
五、結語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針對生理學教學工作的現狀,在尋找教學規律、改良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教改效果,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但此項改革還剛剛起步,有待今后與各位同行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楊玉濤.從學生能力培養談醫學實驗教學改革[J].教學研究,2000.
篇6
1.1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動物生理學實驗內容多為傳統的驗證性重復實驗,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偏少,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因此,結合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改變教學觀念,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將實驗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側重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2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手段的改革
動物生理學實驗具體設置包括家兔呼吸運動的調節、動脈血壓直接測定、離體腸管運動觀察、蛙腓腸肌標本制作及肌肉收縮等內容。實驗內容較難理解,原理抽象,操作繁瑣,實驗課教師講解得枯燥,學生聽課較費勁,印象不夠深刻。筆者實踐表明,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針對以上問題,采用多媒體技術將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以動畫形式展現出來,能夠圖文并茂,補充實驗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為了節省教師實驗講解和課堂演示的時間,筆者利用課余時間親自操作實驗,把實驗手術操作過程全程拍攝,在課前播放給學生,以達到使其很好地對實驗進行預習的目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做實驗時的效率,同時也可避免在對家兔手術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導致意外死亡,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筆者通過運用多媒體與傳統方式的結合,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實驗考核成績、實驗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學生對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
1.3動物生理學實驗體系的改革
動物生理學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大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不愿意親自操作實驗,以至于得到的結果不夠理想,去抄襲他人的實驗結果。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把動物生理學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設計實驗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驗證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使其熟悉和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正確處理及分析實驗數據。例如實驗課涉及動物的保定、麻醉、各種注射方法及相關手術操作等內容,實驗前利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觀摩,討論實驗過程落實具體步驟。傳統的實驗教學多為灌輸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動物機體是一個整體,各個器官、系統之間緊密聯系在一起。單一驗證性實驗往往從一個知識點分析某一器官機能,實驗項目較單一,不利于學生對理論課上各章節知識點的融會貫通,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筆者嘗試開展綜合性實驗,如在開設蛙的坐骨神經與腓腸肌標本的制備時,同時安排刺激強度和不同刺激頻率對肌肉收縮的影響,加深神經細胞動作電位機理的理解。針對各個系統間相互作用和聯系開設了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綜合實驗內容,將器官、系統間活動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考慮某一因素對動物體器官、系統影響,從而訓練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開展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活動對具有較好創新課題進行資助。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的創性能力,筆者結合動物生理學實驗內容,分成若干個研究課題方向。在實驗課前指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分組,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最后以開題報告的形式向教師匯報,通過討論后實施以保證實驗的可行性。近年來開展了不同對家兔麻醉效果研究及家兔皮膚移植手術研究等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學生所寫論文在學院學報上發表,培養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1.4動物生理學實驗考核體系的改革
以往動物生理學成績考核注重理論考試成績,多忽視實驗考核成績,不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動物生理學實驗成績的考核多以實驗報告書寫和平時出勤情況來評定成績。傳統的實驗考核模式單一,未能充分反映學生實驗過程的真實水平。實驗成績的評定不能單靠實驗報告的好壞,要制定出較為合理的評級體系,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對動物生理學實驗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由單一考核方法改為平時成績+實驗報告書,同時在學期末增加綜合實驗操作考試。實驗報告書不再是實驗操作步驟和實驗結果,而是結合理論課知識對實驗出現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實驗報告成績中對實驗結果分析占50%,做到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對理論內容進一步理解。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在學期末增加綜合實驗操作項目,其考試內容不再是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內容,主要在于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對試驗藥物配制、動物麻醉、動物手術操作、生物信號采集處理系統裝配和使用等進行考核,重點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以上考評體系引導學生在動物生理學實驗中動手動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2結論
篇7
摘要德育教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發揮學科教學的特點,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學科教學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關鍵詞生物德育教育方法
一、運用生理知識滲透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內在的科學文化素養,科學文化知識在塑造健康的心理,培養積極的人生,優化人文素養方面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力求運用生理知識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正所謂“因教成德”。為此,在講解“人的生殖和發育”一節課時,要抽出5至10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關生命珍貴的教育。如果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不要退縮,生命來之不易,應該加倍地去珍惜。如果在需要付出努力的時候懈怠了,將來一定會后悔的。通過幾分鐘的舉例,使學生深刻認知生命的來之不易,重新認知自己,感悟人生,從而懂得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并化作不懈奮斗的動力。
二、圍繞探究課題開展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生物教師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因此,教學中,應該從生物學的特點出發,認真挖掘教材中愛國主義的教育素材,尋找知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如探究“對人體的危害”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危害個案的錄像片,使他們目睹到:毒癮發作的人,輕者頭暈、耳鳴,重者嘔吐、涕淚交流、大小便失禁、渾身打顫,難受得撞墻、自殘,甚至自殺,更有甚者喪失理智和人性,為了獲取,不惜傾家蕩產,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原因,吸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危害?老師適時指出,人腦中本來就有一種叫類嗎啡肽的物質,用以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吸毒后,外來的嗎啡肽進入人體,減少并抑制了類嗎啡肽的分泌,最終使其完全停止分泌,只能靠攝入外界的嗎啡肽來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一旦停止吸毒,人的生理活動就會出現紊亂,產生劇烈的痛苦,只有繼續吸毒,才能解除痛苦,這就是所謂的“上癮”。不僅如此,吸毒會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嚴重損傷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影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使人的體質衰弱,精神頹廢,壽命縮短。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者向我國大量輸入鴉片,毒害麻痹我國人民,掠奪我國財富,從而達到侵略我國的目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加深認識。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學生主動地獲取對人類危害的知識,進而增強終身遠離、拒絕、珍愛生命的意識,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又如抓住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課題“調查媒體對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報道”,明確了調查中要特別關注我國生物學技術發展的報道,開展調查研究活動,看看祖國的生物科技發展情況,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報告會的形式總結自己的調查研究結果。通過這樣的調查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三、借助美學因素熏陶審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對提高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和塑造人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要途徑。學校的審美教育應貫穿于包括生物學在內的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在達到認識、技能領域里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美育目標。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教材中的美學因素,這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美學因素不僅存在于研究對象生物之中,還滲透于其理論體系的構思與表達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從生物學知識中發掘和提煉美學因素,努力把它上升為美的形態,從而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學之美。
篇8
一、當代高中生素養的現狀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內在品質,是人文精神的價值體現。培養當代高中生人文素養,對于養成其良好的精神風貌,對于造就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今社會正處于一次大規模、全方位的轉型時期,“轉型”至少包含兩層內涵:一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是經濟體制的轉型;二是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過渡,是社會形態的轉型。在社會的這種巨大轉型中,在傳統與現實的交鋒中,各種新觀念紛至沓來,從不同程度上影響當代高中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以及價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內心潛藏著浮躁和不安。當代高中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將肩負起中國發展與振興的重任。他們的人文素養如何,將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視科學和發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對于人文教育卻不夠重視,往往把科技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視,而人文素養教育則因缺乏實用性而成為微不足道的陪襯。這種狀況極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礎,致使許多學生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應具有的文化素養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帶來的負面影響下,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呈滑坡趨勢。
二、通過歷史教學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我們要認識到,人文教育有其獨具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人文教育才會真正有成效。那么,人文素養教育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是關于自然知識的傳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養”的教育,我們不能用科學教育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養”的教育當成了“人文知識”的教育。因為精神的創生只能由精神來完成,精神的升華只能通過精神來感化。根據人文教育的這一特點,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上,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課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圍。
第三,人文教育思維模式不同于科學教育思維模式。根據人文教育的這一特點,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學生不能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個知識的接納者,而是要主動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古代的人文知識,與之產生心靈的契合和同化,把其中所隱含的人文特質化作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中。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加強高中歷史經典文化教育。精彩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極易引起人們的急躁情緒和心理失衡,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現象,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別是年輕一代人的腦袋中,有點空蕩蕩,霧蒙蒙。于是乎,商業文化以它扎實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過海,乘虛而入,大有雷霆萬鈞、無堅不摧的架勢,鬧得不少人心蕩神迷,追腥逐臭。根據筆者的調查,大部分高中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他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是肯德雞、麥當勞,最喜歡過的節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等洋節,嘴上以夾雜幾句洋文為時髦,在哲學方面有些人能夠大談特談亞里士多德,卻不知老子哲學……
(二)設置歷史為必修課.增設人文類選修課程。筆者以為,無論文科理科,都應該把歷史作為必修課,使高中生對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學遺產有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熏陶與陶冶。同時開設多門人文課程。將它們列人教學計劃,使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修,規定每個學生必須至少選修七門人文類課程且成績合格才準予畢業。這樣,就既照顧到學生的個人興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壓力。
(三)加強高中教師師德教育。師德包括許多方面,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善良、公正與責任感是其師德的核心構成要素。
1.善良。教師的善良表現為對其教育對象的關心和愛。歷史教師在扮演著知識的傳授者、班級的領導者、紀律的維護者等角色的同時,往往還扮演著家長人的角色。因此,學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體諒、耐心、溫和、親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為核心的。歷史教師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師不能給學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也很難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賴。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師面對學生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在課堂提問時,有些教師往往習慣于提問自己喜歡的一部分學生,對其他學生則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在課堂觀察時,有些教師往往習慣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歡的那么幾個學生,對其他學生則常常視而不見;在處理學生沖突時,有的教師先入為主,偏袒自己喜歡的學生,不能一碗水端平。這些都有違公正原則。當然,要求教師做到絕對的公正,有些強人所難。教師的個性特征,學生的不同表現,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教師的判斷。而且,對基礎、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用一個尺度進行衡量和評價,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學實踐中,盡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學生的成績、個性、性別乃至相貌而對學生產生好惡之情,應該是值得追求的一個目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師以身作則的前提。
參考文獻:
[1]王曉東,陳桃源主編.高中歷史應用能力訓練教程[M]
篇9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作為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努力營造“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保持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情緒,思索判斷的神態,躍躍欲試的舉止,使英語課堂氣氛濃郁,生動活躍,而從開發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提高英語語言素質,以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為了在英語教學中創設并保持“這種良好的氣氛”,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同時,在教學中如何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值得我們探索的課題之一。
一、師生關系的涵義
“關系”從詞議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間的某種性質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聯系,在社會心理學中稱之為“人際關系”。人們在協同活動和交往中,實現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際關系”的形成包含認識、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導作用,制約著人際關系的親疏、深淺和穩定程度。
在學校,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們幾乎天天上課與學生接觸往來,因此,“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際關系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古今中外,教育家們都十分重視師生關系,并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高度的評價。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無拘無束”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高昂學習情緒,挖掘學生創造潛能的直接因素,它不僅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正如古人所云:“親其師,信其道。”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到達這種“移情”心理效應,教師應注意做到:
1、用“愛、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愛”字,即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英語學科、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生。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的美德。于漪曾經說過:“要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熱愛學生是人民教師的天職,我們要把熱愛事業、熱愛未來的強烈感情傾注到教育對象身上,對他們滿腔熱情滿腔愛。沒有愛,可以說也就談不上教育。”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體現一字“勤”字。在英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勤于學習,勤于探索、勤于實踐,為提高教學質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勞動。再次,知識上要追求一個“博”字,教師要掌握廣博的知識。當今社會的發展,以突飛猛進的科技進步為顯著標志,教師要不斷積累知識、更新知識,充實自我,交給學生一把通向新世紀科學寶庫的金鑰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樹立一個“范”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周禮》中稱:“師者,人之模范也。”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表,而且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教師要恪守師德、嚴于律己,處處作學生的表率。
教師要憑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智慧、嚴謹的作風,敬業的精神贏得學生真誠的敬仰和愛戴,并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威望,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2、用“真誠、理解”對待學生
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而不是“唯我獨尊”。首先,教師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所謂真誠,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飾自己的缺點,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使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機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擔他們的感情。同時,還要把這種理解交流給學生,使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理解。只要教師能夠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感態度,就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學習的信心,發揮學習潛能。
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尊師愛生的新型人際關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際關系,但師生關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際關系的特點,從組織關系看,教師是領導者,學生是被領導者;從教學關系看,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從心理關系來看,教師是師生之間心靈橋梁的精心架設者,學生是積極響應者。由此可見,教師是師生關系的主要方面,其行為對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心理需求。一個人只有和他人構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他才能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實現自我的價值,展現健康的精神風貌。學校中,和諧、融洽、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中學英語從“應試教學”向“素質教學” 轉軌的進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篇10
1.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現狀
十多年來,很多高師院校都提倡向學術性和綜合性大學看齊,在教育教學上,過分地強調學科專業研究,忽視了師范院校本身的培養目標,脫離了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研究不重視,致使學生的教育研究能力越來越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其掌握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全面綜合的考察,更準確地了解和評價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檢查和衡量教育質量的高低,并培養學生的專業研究素養。它直接關系到是否全面執行全程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可以說是學生科研能力的統合體現。因而也是體現其教育研究能力現狀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主要從師范生畢業論文撰寫的現狀來略談其教育研究能力的現狀。
1.1 教育研究意識現狀
師范生的科研意識主要指的是他們在主觀上有沒有開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對教育教學中問題的發現與探究,其主要體現在學生論文的選題上,教育研究類論文的數量,往往體現出該院(系)整體師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但近幾年來,畢業論文質量逐年下滑的同時,在選題上,一邊倒的全是學科專業研究類課題,嚴重缺乏學科教育研究類課題。師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質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嚴重偏離培養“教育研究型”師范人才的目標。以韓山師范學院生物學系為例,本文對近三屆(2010屆-2012屆)師范類學生畢業論文撰寫的情況作了簡單統計:近三屆的師范類畢業生總共有340人,在論文選題上選取教育研究類的共有25人,占三屆師范生比例的7.35%。因此,從整體而言,其學生的教育研究意識還是相當薄弱,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不善于發現與探究,缺乏對教育研究的興趣與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質現狀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質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具有及時發現、科學分析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收集資料和信息處理的能力、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創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師范生,缺乏作為一名未來教師所必應具備的教育研究素質。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寫作基本功不夠扎實。表現在有的論文中心論題不突出,論文結構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邏輯層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種文獻資料以及信息處理能力不強。具體表現在缺少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資料,沒有寬闊的資料收集來源,且引用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科學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
2.提高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強教育研究類論文指導
盡管不少高師院校十分強調要提高師范畢業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勵并加強師范畢業生對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撰寫,但是并沒有落實到實處,以致在選題上,一邊倒的全是學科專業研究類課題,嚴重缺乏學科教育研究類課題。其主要原因有:1)學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研究經費只有區區幾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沒有),要對師范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訓練,的確有點困難;2)傳統的高等師范院校在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上存在著重基礎知識教學、輕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現象;3)在校師范生缺少教學實踐經驗,盲目地進行教學研究,容易出現脫離實際,流于資料堆砌的現象,而進行學科專業類畢業論文,他們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再將同類例文的數據修改并將其注釋略作改動,即可成為自己的畢業論文;4)在高師院校中,老師缺少面對中學的專業教育研究類課題,大多數的教學改革課題都是針對高校課程,學生參與度不高;5)許多老師帶學生做畢業論文,所給的課題基本都是該教師的專業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項目中的子課題,學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們的課題研究,故而大多數老師不愿帶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的畢業論文。
顯然,傳統的師范生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已無法滿足基礎教育對“教育研究型”師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師范學院應以培養“教育研究型”教師為目標,及時地調整培養模式,特別是在畢業論文上,應加入、加強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指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努力培養學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養,為其從教后的教育教學科研打下良好基礎,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
3.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實現途徑
針對畢業論文是對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培養途徑。接下來本文探討如何對畢業論文進行改革,以達到提高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學系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為研究對象,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3.1 畢業論文方向內容改革
擴大師范生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加強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在鼓勵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同時,予以一定的要求。對有能力帶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老師做出硬性規定,規定其至少帶4位學生做教育研究類課題,而對每屆師范畢業生硬規定至少要有50%的學生做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有的學生要考研,因此其畢業論文方向可選學科專業類的)。鼓勵師范生積極參與面對中學的教育研究類課題,自主發現問題并作出選題方向,盡可能滿足自身作為一名未來教師的需要。
3.2 畢業論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畢業論文絕大多數是學科專業類論文,因此其論文形式比較單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這種單一的畢業論文形式已無法滿足師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應拓展畢業論文方式方法。師范生在撰寫畢業期間,應積極地走出實驗室,到教學一線去開展畢業論文,學校為此應該多與中小學合作,建立長久的見習實習聯系,讓學生能在做畢業論文時,有學校可去、有對象可研究,學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開展研究。鼓勵學生在教育見習和實習中開展畢業論文,實習中或見習的學生就是師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對象(在我們從業之前)。在見習、實習等教學實踐環節中,將課堂所學的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以此作為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成果形式也應該多樣化,除了撰寫論文之外,還可以將制作的優秀課件、優秀教案、優秀教具作為畢業論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數的說明。優秀的課件、教案或教具,不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內涵,更是學生對課程深入了解與剖析的體現,只有具有較好較強教育研究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揮想象,展開思維,制作出新課標改革下適用于面向新時代學生中學課程教學的課件、教案、教具。因此,應鼓勵學生針對中學課程教學,進一步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制作相關優秀課件、教案、教具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的成果。對畢業論文成果是課件、教案形式的,應以一定章節的課程量制作。而教具應是以某一知識框架內的所有相關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質的要求下,對量進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給學生逃避進行其他繁難畢業論文提供便利或途徑。
3.3 畢業論文考核方式改革
針對畢業論文方式方法的多樣化,畢業論文考核方式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學生完成初步的畢業論文初稿后,經指導老師審查,再進行相應的修改。而以非論文形式作為成果的畢業論文,也由指導老師審查,以及有經驗的教師或相關人員給予意見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對于學科專業的畢業論文應由學科的資深教授組織團隊進行審核,再給予評價;而教育研究類的論文應由從事教育研究的專業教師進行審核并給予評價。從而確定優秀畢業論文的選取與確立。除此之外,在答辯方面,對每種形式畢業論文的答辯,應由相應資深教授主持并當任答辯審核員,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畢業論出審核考察并給予建議和補充,尤其是教育研究類的畢業論文,更應如此,學生可通過老師們所提的問題和所給的建議作進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為畢業論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對教育研究的進行。
3.4 畢業論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進傳統的畢業論文管理制度,從院到系再到導師,再由導師到學生,建立“院-系-導師-學生”四者于一體的管理模式,相鄰兩者相互監督,導師應定期對學生畢業論文進行指導和指正,學生應多向導師請教與探討。每篇畢業論文,導師應不低于10次指導次數,做畢業論文期間師生見面不低于10次。學院(系)應對參與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的學生給予經費,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給予發揮,為學生聯系中學以便開展研究。對教育研究類畢業論文在政策上也應有所傾斜,放寬學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優秀畢業論文名額和獎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研究,選擇教育研究類課題作為畢業論文,為其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作鋪墊。
4.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