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30 23:1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文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任舉林
在胡楊的生長地,有人稱胡楊是“會流淚的樹”,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胡楊為什么會流淚,沒有人知道它們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其實,胡楊本來并不是為荒漠而生,更不是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為愛而生,為水而生。胡楊一生追逐著水的足跡,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隨到哪里,它們如一對形影不離的戀人。但是后來,總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變遷、改道,總是那些不穩定的水流先遺棄了胡楊。在這個世界上,對水一往情深的不僅僅是胡楊,還有其他的植物、動物,當然還有人類。水是一個被追捧和寵壞了的任性公主,她誰的情都不會領,她從來沒有,也不會因為胡楊而改變自己的性情,水只往水能夠留存的地方流動。水的存在并不是要讓人感動,而要讓人追隨和迷戀。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絕望的胡楊把自己的根系瘋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綁縛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歷程,與其說是一種選擇,莫不如說是一種面對和擔當。胡楊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獨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為曾經的滋潤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價。多少個世代之后,當人們在沙漠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胡楊的殘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斷定,在很久以前,在歲月深處,那里曾有河流過,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故事發生。
胡楊知道水容易流失,所以對水格外珍惜。胡楊在與水相遇的時候,用水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充滿,像一個戀愛的人讓愛把自己充滿。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們流出了淚水,是因為太多的水分使它們變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種情義或機緣觸動,或許,也很容易因為對于前途的擔憂或悲觀而陷入深深的憂郁。
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楊做過讓人類難以置信的努力和改變。且不說葉子的革質化,也不說枝條上遍布絨毛,單說它們奇異的葉片。一想到它們的形態,我的心總會為之一動。如果說奇,當然也有足夠的新奇,胡楊幼小時生出的樹葉如細細彎彎的柳葉,而長大時又生出了近心形或寬楔形似楊而非楊的寬展葉片,一棵樹上竟然出現了不同的葉子,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有幾種不同的樹長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一種生命形態因為另一種生命形態而近于奇跡的修正或調適。那是一種近似于蝴蝶出蛻一樣艱難的脫胎換骨,那是在一個獨立的生命里分蘗出另一個并不相同的生命。
水存在于胡楊的生命里,而胡楊卻只能夠在水的身邊生長、甜蜜一定的時日。這是胡楊注定的命運,從這種生物誕生的那天起,它的運程和結局就已經注定。但胡楊,并不感到不公,它們一代代、一茬茬重復著同樣的生存過程,重復著同樣的生命故事,它們并沒有抱怨,并沒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沒有因為命定的苦難而放棄抗爭,而改變不屈不撓的守望。
但最后的光環還是落到了胡楊的身上,并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樣,久久罩住它們那些閃光的苦難。而那些苦難,以及與苦難相伴一生的光環和品格,卻都是來自于對某一種事物的始終如一的執著和依戀。
胡楊終究因為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成為胡楊,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東西。它們活下來,成為沙漠邊緣的奇跡,成為生命和愛的標本;它們死去,成為綠色和水的一支悲壯的挽歌,成為一段令人難以平靜的傳奇。
閱讀賞析
篇2
唉!我們家的這群雞真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呀!開始會想養雞是為了訓練家里的狗兒們不抓別人家的雞,我們家的女王狗“華光”,當初就因為流浪在外,吃了鄰人三十多只雞,且聽說每當它得手時,會把雞甩在脖子后,以便縱逃,這行徑自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我們只得用誘捕籠把它逮回來,不然早晚會被人毒死。
把它帶回家后,好生馴養,吃食不缺的但就是忘不了打野食的樂趣,只要一放封,便要到鄰人處獵食,為此,也不知賠了多少錢和煙酒,之后就只能拴著養,看它那悶氣又有些不忍,便想自個兒養雞試試,不相信它會連自家的雞都吃。于是鄰人送來三只雞,一公兩母,公的叫“紅冠”,它的冠長得真是鮮紅欲滴,另兩個女生一叫“娥皇”、一叫“女英”,而它們一只黃、一只花,所以也可以是“小黃”、“小英”。
我們為它們一家三口準備了一口大籠子,白天任它們在院子里游走,晚上就好回籠子安眠,但這紅冠是打死也不肯進去,第一天用掃把趕,它老兄便飛到對岸投奔自由去了,第二天早起過河去找,怎么也尋不著,直到正午突然聽到它在對岸草叢中“哦哦哦”啼叫,認準方位再次過岸把掃把一轟,它就又飛回來了,自此什么事也不敢勉強它,怕它一火又離家出走。
小黃、小英兩姝真是蕙質蘭心,才入住兩天便一喚就來,且肯就著人的手吃食,不時還讓人抱在懷里撫弄,紅冠雖心高氣傲不肯親近人,但卻疼老婆疼得緊,平日帶著兩姝在院子闖蕩,只要有好奇貓狗靠近,它一定沖向前怒張著羽翼捍衛,此外若覓得美食,必發出奇特的叫聲,呼喚老婆來享用,平日小黃、小英睡籠里,它老兄便睡在籠子上守衛,但值寒流來襲,它便甘冒著被囚禁的危險,進籠子陪伴老婆,且是張開自己的羽翼,一左一右地護擁著它們,真是新好男人典范。
這小黃、小英入住沒多久便開始生蛋,當我第一次捧著剛生還溫熱的蛋,心底真是感動,從小嗜蛋如命,吃了不知多少的蛋,卻第一次親睹它的生產過程,真是令人驚嘆呀!而因為家里貓狗多,每回小黃、小英都要躑躅好久才選定下蛋地點,但不知怎的往往選了好久,卻是最危險之處,有時竟然站在墻垣上就打算生了,且常是屁股朝外打算來個空投,害得我只能在一旁守著,等他們一下蛋便接著,不然全便宜了那些狗兒們,但也因此我在它們眼底成了個偷蛋人,每次生完蛋,它們便會惡狠狠地回頭瞪我一眼。
后來鄰人勸我們,即便不宰不吃,雞的汰換率仍高,可能的話,還是該未雨綢繆多繁殖一些當備胎,于是我們便把已收集了的蛋,托人用孵蛋機孵化,沒想到成功率特高,一孵孵出了十三只,有純黑的,有米底帶褐紋的,卻沒一只是標準小黃雞,其中一只特皮,因背上有個阿拉伯數字“7”的花紋,所以取名叫“小七”,這只皮雞特愛飛踢別的手足,要不就如履平地地從其他兄弟身上踏過,若有小蟲飛進它們的箱子,也唯有它會半飛半跳地捍衛自己的領空。
一時之間,家族里添如此多口,真有些讓人忙不過來,光是換它們箱底的報紙,一天就要十來回,因為它們是吃得多、喝得多,拉得也多,不時還要放它們在院子里跑跑跳跳,這時便要全程看護,幸而有兩三只狗會幫忙守衛,只要有好奇貓靠近,狗兒們便會做驅趕動作,我想那意思應該是:“這是媽咪的寶貝,我不能動,你們也休想!”有時小雞玩得歡愉,一下煞不住車,還會跳到守衛狗的腦袋上,只見狗兒動都不敢動,只待我冒著冷汗把小雞揮趕下來,狗兒才松口氣地吐起舌頭來,我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克制力,才能壓得住狗狗捕獵的天性,這些在它們面前蹦蹦跳跳的小球,不是美食是什么?真真是難為它們了,至此,倒真的是達到了當初養雞的目的了。
(選自《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海峽書局出版社,2013年版)
賞析
《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一書中,作者用有趣生動、富有深情的文字,描寫了一段人與動物用心交流的歲月,令人動容。選文一段段讀下來,你的臉上是否露出會心的微笑?作者筆下的雞狗全然有了人的情感,喜怒哀樂一一配備,教人莞爾。這并不是簡單的擬人手法,因為作者看待它們用的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友善、充滿愛心的目光。
寫物,沒有細致的觀摩,沒有投入情感,寫出來的物終究是死物,所以說,文章寫得深刻有力固然需要下一番苦功,而經營一手有趣、耐讀的文字,也一樣。
彩色的夢
查 干
在潔白的北方
潔白的蝴蝶飛揚
這里是玉的世界
還是雪的家鄉?
夜晚
曠野里一片白茫茫
風,不再咆哮
寒冷卻瘋狂地闖蕩
北方
沒有星光的北方
路,那么遙遠
沒有犬吠
也沒有包房
空曠,空曠……
我和我的駱駝
在雪地上扎營啦
它舔了幾把鹽
我啃了幾塊干糧
我說,老伙計我們睡吧
它愉快地倒臥在雪地上
我躺在它暖暖的胸脯下
在這北方的
寒冷的雪光下
我進入甜甜的夢鄉
在這白色的夜晚
我的夢是彩色的
在這寂寥的曠野里
我的夢是沸騰的――
我們是在海上
我的駱駝銀須飄揚
它原是一位艄公
不知踏碎過多少波浪
它笑著指了指遠方
呶,那是一個島嶼
上面長有很多很多
彩色的詩章
沒有人去收割
成熟了,就漂流在海上
我知道,你動心了
那么來吧,我們
快去修補三角風帆
(選自《遠處的星光》,席慕容主編,圓神出版社,1990年版)
賞析
從草原到大海,從一個開闊的國度,進入另一個無邊的世界,是夢,是彩色的夢搭起了橋梁。
這是一首蒙古族詩人的詩歌,意境遼闊,詩情卻不粗糲,豪邁裹不住柔情。在夢里,彩色詩章長在海中的一個島嶼,等待詩人收割。想想,你的“彩色詩章”在哪里?
教 育
[美國]E?B?懷特 著 賈輝豐 譯
我家有一位三年級學子在鄉間學校就讀,我越來越景仰學校的那位教師。她不僅包攬了一、二、三年級的所有課程,還設法悄沒聲地有效履行多種職責,監管他們的健康、他們的衣著、他們的習慣、他們的母親,還管他們打雪仗。她從事這項奧吉亞斯式①的艱辛事業二十余載。寬容又精明。她為孩子們在教室取暖的爐子上煮飯,無論是冷卻他們的狂熱,還是加熱他們的冷湯。她都勝任愉快。她設計他們的校服,清理他們的爛攤子,分享他們的信任。我兒子已經將老師視為摯友,我想他對她講的悄悄話遠比講給我們的更多。
整整一個夏天,我們都為從城市學校轉入鄉間學校發愁。我一向贊成公立學校,而非私立學校,即使只是因為在公立學校,你可以碰到各式各樣的學生。我懷疑,這種偏見,部分是為了回護我的以往(我除過公立學校對其他一無所知),部分是出于被動防衛,免得哪位少年陶瓷藝術家去燒窖的路上踢了我的小腿。妻子則不熟悉公立學校,除了溫莎小姐的盥洗室外,(早年)從未見識過什么公共建制②。盡管兩人背景不同,但我們都明白,轉學這件事影響的不是我們,而是學子本人。在紐約,兒子上的私立學校,繳納中等學費,領受半開明教育,享用現代化水暖設施。他學得很快,身體健康,我們都很滿意。那是一種激動人心,豐富多彩、實行軍事化管理的生活,偶爾會有快樂的間歇和小小不言的意外。圣誕天使昏倒,得由博士之一救場的那天,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教育的意義。此后幾個星期,我們的學子在家中不停搬演,我想他從此很難忘得干凈。
他的學校生活很規律。早上,他穿外衣和一件舊運動衫(私人書院標準制服),在保姆或父母中的一位陪同(或拖曳)下走到兩個街區外拐角處校車的招手停車站。這輛飛車嚴守時刻:瞧見我們候在冰冷的馬路邊,一個疾停,張開大口,將孩子吞進去,咆哮著揚長而去。這很像火車接收一袋郵件。在學校,學子給五六個教師和一名輔導員折騰上六七個小時,上午十點左右,靠橘子汁恢復生機。在煤渣鋪就的院子里,跟著體育教練做室外活動,在餐廳,吃膳食學家炮制的午餐。他很快學會閱讀,嫻熟和靈敏程度令人欣慰,還學會制作半致命的印第安人武器。每逢哪位同學發燒病倒,消息就通過電話不脛而走,人們慌忙打電話給醫生,討論潛伏期和續命良方。
在鄉下,可以說,情況就兩樣了,更為隨意。我們的學子穿燈芯絨褲子、圓領衫,蹬一雙橡膠短靴,帶上裝了午餐的錫飯盒,黎明即起,去往村里的學校,路上走兩英里半,就在墓園旁邊。如果道路通暢,汽車打得著火,他可以沾老爸的光,搭車上學。雪下得太大,或汽車熄火,或禍不單行,他就只能自己溜達。下午放學,天氣好時,他要么走路要么搭上一路或半路的順風車回家,天氣不好時,有車伺候。學校的地下室有一間化學廁所,樓上是兩位教師。一位負責一到三年級,一位負責四、五、六年級。他們很少或干脆沒時間單獨操練,更沒時間傳授獨門秘訣。他們只教他們知道的,能有多快有多快,能有多嚴有多嚴。學生上課時乖乖坐在書桌前,課間休息時在室外瘋跑。
學校里沒有人領學生游戲。他們玩警察捉強盜(不過他們管它叫“監牢獄”),互相投擲――冬天是雪球,秋天是野薔薇果。看來玩得很開心。他們還做飛鏢,疊紙風車,玩撒棍兒(挑棒游戲),學校自己賣點廉價糖果,生意挺紅火,就在教室進行,糖果里夾著“彩券”,大獎是用紙板條做的假香煙,和真的一樣。
我們至今仍對最初的焦慮記憶猶新。兒子也因變化而不安。九月第一個爽朗的清晨,我們開車送他上學時,車里充斥的緊張氣氛,幾乎要沖決車窗。后來,我們接他時,他等在路上,拎著他藍色的小飯盒,我們問這一天過得如何,他簡單答道“挺好”,讓我們如釋重負。如今,將近一年之后,我們發現,兩個學校僅有的區別是,在鄉下,他夜里睡得更好――這大概更得益于空氣,而非教育。我們拿鄉間學校與城市學校對比,盯著他追問,他回答說,主要的區別是白天過得似乎比城里快得多。“像閃電一樣,”他說。
(選自《人各有異》,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①奧吉亞斯,希臘神話中的國王,有一極大牛圈,蓄養兩千頭牛,三十年未清掃過,后由英雄赫拉克勒斯一夜內打掃干凈,為其十二項業績之一。
②溫莎小姐1886年在波士頓建立一所五至十二年級的女子學校,作者妻子為該校校友。
賞析
鄉間學校和城市學校有什么區別呢?作者用交叉的手法,從老師、飲食、授課、游戲等方面進行羅列描寫,沒有刻意一一對比,但不同躍然紙上。這種寫法,值得同學們借鑒。作者的文筆簡潔干練,遣詞造句嚴謹又不失詼諧,透露出令人誠服的睿智。
寫作的人,一定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細膩的心,眼睛用于觀察,心則用于感受。兒子學校的瑣碎事,全裝在父母的腦里。父母對子女的關注,豈是短短的文字可以表達,但含蓄如這篇文章,讀來也能深深體會濃濃的愛意。
魚
謝武彰
小時候,我生長在一個大家庭里。由于人多,我們家每天都要買很多魚。
那個賣魚的人,是從海邊來的。每天清晨三四點鐘,他就挨家挨戶地,把魚掛在屋檐下。到天亮時分,魚也掛完了,他再回過頭來收錢。只要他開口說多少錢,大家毫不懷疑地把錢給他。
奇怪的是,祖父從來也沒有把魚提去稱一稱。這情形看長久了,我心里覺得奇怪。有一天我問祖父,祖父笑一笑,說:“我信任他。”
當時,我并不太明白祖父的話。
每天清晨,賣魚的人還是把魚掛在全村的屋檐下。
那么久的日子里,只有一次讓我們感到疑惑。有一天早上,我們正在找魚,心里也在想:他為什么沒把魚送來?而這時候,賣魚人卻回來,要跟祖父收錢了。
大家正在想不通的時候,小堂弟從屋子后面跑來,說屋后的柴堆下,大花貓正在吃魚。大家趕過去一看,賣魚的人說:這些魚是他送來的。
后來,賣魚的人不再來了。祖父說,他過世了。
有一次,祖父買魚回來,家人說斤兩一定不夠,一稱,果然是偷了斤兩,我們不禁回想起小時候那不知名的賣魚人來。
(選自《新小讀者》,2009年第3期)
篇3
關鍵詞:文學作品 文化差異 漢語語言
引言
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之間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應當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有哪些,才能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特征做出判斷。從人們的思想習慣、生活習慣上入手,從文學意圖與文學特征上找出共同點,對翻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英美文學作品漢語譯本特點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體現
譯文學作者能拉近中國讀者與西方人的距離,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到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過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給人以心靈上的碰撞。了解文學作品的社會背景、語言特色、作者意圖,必須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義特色,而作為西方文化根基的《圣經》更是諸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人文精神藍本,了解《圣經》帶給西方人的精神沖擊力,就能夠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風格、思想特點,讓中國人接觸到更多的外來元素,可以打開自己的思路,開闊自己的視野,獲得更多的新鮮知識。
小說《老人與海》中“aman”在這部作品里很重要,他體現的是一種奮斗的形象,所以將其翻譯成“男子漢”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觀念,突出了小說要表達的“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使我們感動,為其悲壯而落淚”的意思。
(二)中國人思維模式的滲透結合
翻譯英美優秀的文學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慮中國的思維模式特征,因為翻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準確的翻譯,用優美、和諧、恰當的中國語言開啟中國讀者的心靈之窗,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展開一段文學翻譯旅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融合中國文化元素,協調其中的各種利害關系,并用中國人的處世態度來體現其中關鍵性的內容,使翻譯出來的中文內容更符合中國讀者的意愿。
西方文人的邏輯思維方式帶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們在表達思想上有著較為深刻的含義,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將簡單的一句話或者詞語進行深刻揣摩,最終才能呈現出精湛的中文語句來,比如戲劇《哈姆雷特》中,短短幾個單詞卻闡述了作者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深思,中國的翻譯者對其有以下幾種翻譯:第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第二,“為父報仇,還是就此作罷,這是一個問題”。第三,“捍衛真理,還是忍氣吞聲,卑賤地活著,這是一個問題”。三種翻譯方案是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的,各有所長,不論是對事還是對理,都能迎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但是考慮莎士比亞本人想表達的意圖,第三種翻譯內容還是比較準確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維。
(三)歸化與異化技巧的雙重應用
西方人素來就擁有“超人”主義的個人價值取向,將自己的發展看得較為重要,所以實現個人價值,體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是他們持有的思想意識。我們在一些英美的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實例,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結合當下中國人的思想來做出分析,把個人與整體進行結合,得出最終的中文翻譯內容,讓中國的讀者能夠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內容。
因為我們國家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發展積淀,呈現出的風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在許多詞語的運用上又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關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單個詞語在翻譯過程中的效果,必須還要考慮作者本身的意圖,不能被自己的風俗習慣所制約。比如“紅”這個詞在中國是比較吉利的詞語,而在西方國家多表現“虧損”、“發瘋”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現赤字”的意思。翻譯者要靈活做出判斷,根據全文來判斷許多詞語的意思,結合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找準翻譯的標準手段。
二、英美文學作品經典漢語翻譯譯文分析
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語言特色進行剖析,通過其中典型的語言句子翻譯的案例,系統地說明歸化與異化技巧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將其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差異與精神概念詳細地講述出來,可以觀察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性的內容是什么,幫助我們體會翻譯工作的獨特魅力。
譯文:要是他還流著血,我就把它涂在那兩個侍衛的臉上!因為必須讓人家瞧著是他們的罪過。
這是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的麥克白與夫人之間的對話,這里還是體現了麥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點,但是麥克白夫人是非常機智的,她能在第一時間給麥克白出謀劃策。所以翻譯者應該在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強調人性的陰暗面,用“gild”的雙關語體現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狡詐,用“瞧著”來代替“seem”,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譯文:他在早晨的陽光中看來是個健壯、活潑、漂亮的人,大約四十歲,穿著黑色的工作服,白領子,黑絲結。
這是戲劇大師蕭伯納對希金斯教授出場的一段經典描寫,蕭伯納將人物形象的由遠及近的描段發揮到了極致,在本段中,為了讓廣大讀者認識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著特色,蕭伯納特意將早晨的陽光作為喚醒人物的靈魂,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結合全文來做好判斷,將方式狀語“as a...man”及后面的修飾語“dressed in...”,分別譯成了幾個分句,所有主語皆因為“He”承前省,使語句更加順暢,沒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夠通過新的排序,使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理解,讀后可以對希金斯教授這一形象與作者產生共鳴。
將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特征運用到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當中,讓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達意圖是什么,閱讀過程中就不會與作品中的內容產生“隔閡”,比如在《呼嘯山莊》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話,如果直譯其意思,可以翻譯成“像戈丹人一樣聰明”,但是英國戈丹這個地方是一個小的村莊,那里的人們都是比較愚蠢的,所以知道這一點,結合全文的意思,將作者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諷刺效果表現出來,將其翻譯成“愚蠢無比”的四字成語是比較貼切的。
往深處講,還應該讓讀者在看清一個英語的直觀意思之后,了解更多的畫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藝術表現意圖,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說叫《A Farewell to Arms》,譯者將其譯為“永別了,武器”,恰到好處,又能點明小說的主題,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知道小說是屬于什么類型。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據小說的意思,應該將其翻譯成“武器”,用“永別了,武器”這樣的句式來當題目,讀者看了會產生親切感,在表現小說主題的時候,更容易體現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有多嚴重。
結語
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應該適當調節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既要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內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抓住雙方的心理概念,通盤考慮翻譯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關鍵性的語言等因素做了細致的分析,聯合文化、精神思想、風俗習慣等內容的體現手段,為翻譯中經常出現的關鍵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與分析,希望能夠給更多的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帶來良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楊慧.翻譯對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的潛在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2]李瀟.文學翻譯中文化霸權的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篇4
漢語里的“時尚”一詞可以說是舶來品,因為它是對英文“fashion”的譯讀,而后者在語義上又首先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衣著方式。毋庸置疑,在今天的時尚語境中,時髦的衣著方式亦即“時裝”依然占據著首要的位置,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當前的時尚大潮也在以天馬行空的勢頭開拓它的疆域,并且至少擴展到以下三個層面:裝飾類時尚,亦即圍繞人體以及各種日常用品展開的裝潢活動;休閑類時尚,亦即人們在休閑時間從事的體育健身、旅游觀光、野外探險、電腦游戲等娛樂活動;藝術類時尚,亦即人們廣泛參與的通俗音樂、電影電視、流行舞蹈等藝術活動。于是,擁有如此廣袤領地的它,便從原來有些貶義的被追趕的“時髦”,搖身一變成為當前生活中一種最火爆最炫目的文化現象,甚至構成了當代人一種頗有標志性意味的生存方式。按照某些人類學家的定義,所謂“文化”就是指人們生活方式的有機整體、人們在自己的存在中形成的各種具有價值規范的行為模式。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文化”,我們當然可以名正言順地談論“時尚文化”的課題了。
盡管彌散到美容美發、短信聊天、閃客漫畫這些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時尚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依然擁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倘若我們采取現象學的態度直接面對那些充斥街頭巷尾、沙龍會所、報刊專版乃至電視新聞的時尚事件,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就是它們極力炫耀的那些生猛鮮活的感性內涵:五光十色的絢麗形象、狂放不羈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馬的震撼體驗……這種強烈的感性內涵,正是嚴格意義上的“時尚”區別于其他那些同樣能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行為方式的本質所在。無論如何,人們很容易就能品味出為了追趕時髦與出于虔誠信仰而佩戴十字架的微妙差異;同樣道理,不管“學習外語”以怎樣的勢頭風靡天南海北,它也不可能像“跳踢踏舞”那樣被看成是本真意義上的“時尚”。因此,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時尚”可以說就是人們出于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新穎流行的感方式。
由于這一機緣,時尚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美”的濃郁意蘊。眾所周知,鮑姆嘉通正是選擇了“感性學”(Aisthetikos)這一術語為“美學”學科命名的。盡管受到西方哲學傳統認知理性精神的影響,他偏重的主要還是所謂“審美”的認知感性內涵。但在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這些非理性主義哲學家那里,本能感性、肉身感性等對于美和藝術的統御作用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調。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無論是“羊大為美”、還是“羊人為美”,這兩種語義詮釋所突顯的,恰恰都是“美”在本能感性、肉身感性向度上引發人的感性愉悅、構成人的感性存在的鮮明特征。就此而言,我們當然沒有任何理由否認旨在炫耀人的感性生存的時尚文化的美的屬性。
其實,在上述三類時尚現象中,藝術類時尚原本就是一些嚴格意義上的審美活動,其一般本質與那些古典高雅的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并無二致。至于裝飾類時尚亦即美容美發、服裝飾物、家居裝潢等,它們的感性形象也總是呈現出無可否認的美的特征,在許多時候甚至以“炫美”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即便那些相對缺失感性外觀的休閑類時尚,同樣也能憑借它們的感性本能內涵、自由游戲規則和強烈愉悅刺激,與美的王國建立密切的關聯。舉例來說,作為當前流行時尚的探險、蹦極、攀巖、滑翔以及各類“極限運動”,與其說是旨在爭金奪銀的競技體育項目,不如說是充滿游戲情趣、追尋高峰體驗的感性“炫美”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尚的語境其實可以在總體上完全納入“美”的語境之中,以致我們能夠順理成章地把它看成是一種具有美的價值規范的特定文化現象;甚至是人在感性向度上展開的一種獨特的美的存在樣態。
二
如是強調時尚文化的“美”的內涵,當然能夠解釋從美學視角研究時尚文化的可行性,但似乎還不足以證明確立時尚美學這門學科的必要性。畢竟,假如時尚美與自然美、人體美和藝術美沒有什么有意義的差異,甚至還可以設法還原到這些美的現象那里,那么,我們在現有美學理論的框架中探究時尚美也許就足夠了,不必勞心費神再去建立一門相對獨立的時尚美學。
然而,時尚美的確具有一些與其他美的現象不同之處。總體上,時尚美的獨特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時尚美的人本性。近來在幾乎所有的話語系統中,“以人為本”都成為一句點擊率極高的響亮口號。但我們讓時尚美也來追趕這一“時尚”,卻有其自身的特定理由。問題在于,與傳統的自然美和藝術美有所不同,時尚美并不是某種位于人的存在之外的異質客觀對象,而人們也不只是在主客二分的模式中作為所謂的“審美”主體去面對、欣賞和評判作為客體的時尚美。相反,如上所述,時尚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人自身的一種美的存在樣態,一種旨在炫耀人的感性存在、確證人的感性價值的生活方式;即便那些設計出來的時尚產品,也只有融入到人的這種存在樣態之中、構成人的這種生活方式的內在要素,才能成為本真意義上的“時尚”。因此,人的存在構成了時尚的本根,時尚則只有服務于人的人性生活、滿足人的人性需要、實現人的人性愿望,才有可能維系自身的存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時尚美在本質上是人本性的而非異化性的。誠然,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以時尚事件外在地束縛扭曲人的本真存在的異化現象,但時尚美的內在發展卻必然要求消解異化性、復歸人本性,使其真正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現象。
其次是時尚美的大眾性。這一點直接受到了時尚文化自身本質——“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行為方式”——的內在規定,并與經典藝術美的精英性形成了鮮明反差。誠然,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即便精英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經典作品,也必須經過普通受眾的欣賞和評價才算真正完成,但嚴格說來,經典藝術美的價值首先還是在于藝術家個人靈感、想象、才能和創意的體現,普通民眾的接受和參與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才能顯示其意義,并且難以徹底擺脫“被動接受”的烙印。相比之下,流行時尚美的價值卻明顯不同,它往往直接取決于普通民眾的主動選擇和積極參與,以致在時尚語境中,“火”這個字幾乎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能夠成為衡量各種時尚事件價值實現程度的一條準繩。其實,今天的旅游觀光和人體美飾之所以能成為“時尚”現象,也是因為它們不再像以往對自然美和人體美的鑒賞那樣,只是屬于文人雅士的個體性特權,而是變成了普通百姓的大眾性活動。
再次是時尚美的肉身性。像其他美一樣,流行時尚美也具有在功利基礎上超越功利的特征。但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這種超功利性主要是通過炫耀人的肉身感性內容(生命活力、性感惑力、氣質魅力等)實現的。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這些因素大都具有生理本能的內涵,與人們的實用功利需要也密切相關。所以,雖然經典藝術美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肉身感性,但它往往會憑借隱飾、變形、轉移、升華的方式遮蔽或消解這些內容,以致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把“無關于利害”列為美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流行時尚美卻反其道而行之,盡可能通過直接、明白、堅執、彰顯的方式,敞開或澄明各種肉身本能的因素。舉例來說,西方人體繪畫和古典舞蹈雖然無可否認地包含本能的內容,卻總是試圖在其表現形式中消除這些內容的蛛絲馬跡,著重展示人的存在中那些更富有精神意蘊的因素,相比之下,當今時尚領域的人體裝飾和流行舞蹈,卻仿佛不屑于掩飾它們蘊涵的本能因素,反倒通過精心設計的外觀炫象,有意敞開和高揚這種肉身感性的內容,甚至某些與本能沒有多少關系的時尚事件(如家具裝潢、汽車造型等),也極力標榜自身在這方面的誘惑意味,以致“性感”成為時尚語境中濫用程度最高的一個詞匯。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時尚文化的這種肉身性就把它拒斥在“美”的大門之外,因為它歸根結底還是在以超功利的炫美形象顯現人的本質力量(肉身感性層面上的本質力量),而不是通過功利性的占有活動滿足人們的物質實用需要。進一步看,這種“以高揚肉身的方式超越功利”的特征,同時也構成了時尚文化的一個內在悖論:一方面,如果時尚文化不能充分超越實用功利,它就無法成為美的現象——某些低俗的時尚事件正是因為在炫耀肉身本能的時候沒能超越功利,才難以充分呈現“美”的價值,另一方面,如果時尚文化沒有充分高揚肉身本能,它又很難成為時尚現象——某些高雅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在超越功利之后沒能高揚肉身本能,才難以充分地“時尚”起來。
最后是時尚美的設計性。從美的形成與人類行為相關的角度看,如果說現實美(包括自然美以及梯田大壩之類的人工美)的特征是“伴生性”,亦即通過某些并不是以“美”為直接目的,而是以實用功利為基本取向的生產活動所產生,藝術美的特征是“創作性”,亦即通過藝術家以“美”為直接目的的創作活動所產生,那么時尚美的特征則可以說是設計性,亦即通過某些既以“美”為重要目的,又包含其他價值取向(像獲得大眾認同、成為流行時尚、實現使用價值、贏取經濟效益等)的設計活動所產生。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時尚美的創造活動,同時也向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事實上,在藝術美的創造中,除了受到媒介、對象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定外,藝術家的自由想象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大展身手,相比之下,在時尚美的創造中,諸如時代的特點、大眾的喜好、流行的趣味,乃至產品的用途、市場的需求等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發揮限定作用,使其相對缺失自由創作的內涵,更多具有藝術設計的意蘊。英文里的“fashion”在作為動詞時具有的“借助工具塑造成型”的語義,已經從詞源學角度折射出時尚美的這種設計性特征;當前時尚語境中頻繁出現的“包裝”一詞(不僅指各種時尚產品的“包裝”,有時候甚至指某些流行偶像的“包裝”),更充分地體現了時尚美這種針對大眾口味量身定做、八面玲瓏的獨特之處。所以,如何在種種非審美因素的限定中確保審美價值的充分實現,也構成了時尚文化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除上述特征外,時尚美還具有自炫性、體貼性等重要特征;具體到各種時尚現象,其獨特之處就更為豐富了。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使得作為一門分支學科的時尚美學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三
鑒于以上理由,目前我們很有必要開展時尚美學的理論探討。概括地說,作為美學的一門分支,時尚美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在于:從美學視角考察時尚文化的本質特征,把握時尚文化的內在規律,探討時尚文化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時尚文化的種種基本特征,必將推動時尚美學確立自己的概念范疇、建構自己的話語系統、提出自己的研究課題,從而形成與其他分支美學有所不同的概念體系、理論內容、基本架構和思維模式,最終使其真正自立于美學之林。例如,時尚美的大眾性勢必會要求時尚美學將關注點聚焦到普通民眾的炫美需要、心理訴求、趣味喜好、主體角色等問題上來,而不是像傳統美學那樣只是偏重于考察少數精英的創作心理、靈感想象、才能技藝、審美理想,從而在質的意義上大大拓展美學研究的視域、豐富美學研究的內容。同時,時尚美的肉身性不僅會引導時尚美學提出諸如生命活力(生存本能)、性感惑力(本能)、氣質魅力(個性認同)等概念,考察肉身感性對于美的王國的深度建構功能,而且也將迫使美學理論深入探討美的超功利性與肉身感性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探討某些類型的美如何能在超越功利的基礎上敞開和炫耀人的肉身感性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像傳統美學那樣只是偏重于考察美和藝術對于本能感性的遮蔽、消解、凈化和升華。至于時尚美的設計性,一方面可以維系時尚美學與技術美學(設計美學)的親和性,另一方面也會確證它自身語境的獨特性。誠然,技術美學可以將研究領域擴展到工業產品、環境規劃、商品廣告甚至企業形象那里,時尚美學在設計方面則只是涉及某些時髦流行的生活用品,研究領域似乎相對狹小,但是,不僅時尚美學探討的休閑類和藝術類時尚遠遠超出了技術美學的視野,而且時尚美學對于人們炫美需要、趣味愛好、肉身感性、深度本能、行為方式等問題的考察,也是技術美學難以涵蓋的。歸根結底,時尚美學指向的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工藝生產現象,而首先是一種具有重要時代意義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在理論深度方面顯然要比技術美學更勝一籌。此外,時尚文化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的人體彩飾、卡通漫畫、網絡藝術等新興現象,也將促使時尚美學乃至整個美學理論始終保持自己的開放性和進取性,迎接美和藝術的發展不斷提出的種種嶄新挑戰。
篇5
注重執筆姿勢
米芾的書法崇尚自然天真,也注重書法基礎。米芾臨摹古人的優秀作品,非常注重選擇優秀的范本,提倡學習作品真跡,反對學習石刻。米芾說過“石刻不可學”。他認為即使書法大師親自寫在石頭上,由刻工雕鑿后,也會使點畫原本的神韻受到損害,并且在石刻過程中,刻工的藝術風格會或多或少的摻入進去,石刻后就改變了書法的原本神韻。人們應該學習真跡,這樣才能感受到書法大師的精髓,并得到樂趣。
米芾的書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米芾的執筆姿勢有關。米芾通常采用“五指保管法”的執筆方式,把毛筆頂端放在手心,五指環捏筆管,好象撮東西的姿勢。一般人在執筆寫大字時,往往用力握筆,使得字沒有神氣,失去了自然飄逸的那種感覺。米芾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執筆很輕。這樣可以不受束縛,自由流暢。
米芾說:“筆輕,手心虛,自然出于意外。”米芾強調外在的點畫肥瘦,只有在行筆創作中掌握好運筆速度、運筆力道,才能使書法作品達到較高的水平。米芾認為書寫需要對各種技法進行綜合運用,不能偏執于一種。米芾評點各家的作品,也是在書寫技法上著眼。寫字結體要排均勻,適當配合使用澀筆、快筆、重筆、輕筆,不能只偏重一面,防止出現毛病。
品評書法,語言明白平直
米芾的個性獨特,書法作品特點鮮明。米芾評論別人的書法作品,推崇平直明白的評論語言,反對過分渲染的語言,反對品評具有濃重的文學色彩。米芾不提倡學習古人論書言辭的隱晦、不甚清晰的表達態度。書法這門藝術在表達書法大師的感情時是朦朧的、隱性的,不能直截了當地說清楚,書法品評需要借助于具象的事物。米芾提出書法作品要意義明確、能夠使人了然。米芾在《書評》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也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書評》里有很多人和事的比喻,和讀者生活很近;語言方面的形象性很強,平直明了。例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說:“觀賢人論書,比況奇巧,征引迂遠,‘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要在入人,不為溢辭。”
崇尚自然天真的特性
米芾生性率真,在言行舉止上也不同于常人,人們送給他一個稱號“米顛”。米芾的書法作品崇尚書寫真性情,反對矯揉造作。米芾在《答紹彭書》中提到:“何必識字難,放筆一戲空”。米芾對書法作品的觀點,延續了蘇軾等人崇尚“意”的書風。米芾雖然有時行為怪誕,但對書法作品的喜愛卻深入骨髓,不具有半分的夸張和矯飾成分。通過米芾的書法作品,可以感受米芾對書法深深的喜愛之情,不是美色、功名所能夠代替的。米芾把自己同書法相互融合,然后進行書法創作,流露出真正的性情。書法對于米芾沒有半絲的功利性,而是純粹的主體審美體驗。
米芾的執筆姿勢也能使其自然性情流露出來,最自然地傳達出自己的感情。米芾的書法藝術作品來自真性情,他對流俗深惡痛絕。對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學書的行為,他不屑一顧。媚上的流俗、學書晉身的做法,米芾大為反感。米芾的作品不學權貴、不蹈流俗,真切地反映真性情。
米芾于《答紹彭書》詩中寫道:“何必識難字,辛苦笑楊雄。自古寫字者,用字或不通。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可見,米芾對書法的觀點延續了尚“意”的書風。
強調筆法的變化與和諧
米芾晚年的書法藝術,主要有四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米芾自言的“跋尾書”,如書贊王羲之的《王略帖》;第二種是大字類型,像《吳江舟中帖》《虹縣詩帖》《多景樓詩帖》等;第三種是模仿晉人書法書風的行草書帖,像《草書九帖》;第四種是行書帖,像《紫金研帖》《復官貼》。這些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不同的體格。他的“跋尾書”,筆畫或粗或細,體勢緊勁,有些展拓之狀,具有很俏麗的書姿;行書大字有弩張之態,筆勢也比較放縱,有“刷字”的特色;草書九帖模仿晉人草書,同王羲之的《十七帖》路徑相同。米芾晚年的書法作品筆畫更加遒勁,在結構上也更加展拓。他的《向太后挽詞》屬于很少見的小楷書,楷中有行,同唐代的楷書不可同日語。米芾曾經說,行書十行不能抵楷書的一行。他對楷法的理解同唐代書法家不同,主張字的大小相稱,要隨字態而變化,不能盲目追求整齊劃一。他反對“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做法,主張小字要同大字一樣,筆畫方面也要做到有鋒有勢。
篇6
關鍵詞: 三毛散文作品 作家風格 藝術賞析
三毛是作家中最神奇的存在,她的奇才與情感交合展現出罕有的旺盛生命力,猶如沙漠中的綠洲,吸引了全球眾多作家與讀者的眼球。三毛的世界是傳奇的,這一段傳奇與她自身傳奇的生活息息相關。三毛的文字從寶島臺灣漂移至阿非利加洲北部的沙漠綠洲,跨域千山萬水、掃過滾滾紅塵,這一段艱辛的文學過程造就了她不平凡的文學品位,也成就了她不平凡的傳世佳作。
一、三毛作品擅長描繪異域風情與民俗文化
三毛作品以散文為主,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正好符合三毛對于異域風情的認知,流浪生活的描寫是那個時代文學青年記憶里的瑰夢。與我們有著相同的皮膚與眼珠,但是有著不同的對于異域風情的執著追求,這樣的差異是其作品魅力的源頭之一。在《沙漠觀浴記》中,三毛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一幅場景――獨特的沙漠洗浴。對于絕大多數的沙哈拉威人而言,洗澡是一件奢侈而且神圣的事情。在一個狹小的屋子內,成排的人占滿了房間的旮旮角角,每個人手里拿著一小塊石片,沾著水在剮蹭自己的身體。黑色的污垢如蔓延的泥油,在異族人眼中是無法理解的臟亂。當所有污垢都被暴力摩擦劃得松動時,水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登上舞臺――沖洗身體。三毛也為我們展現了沙漠里奇異的審美觀――以胖為美。受限制于宗教的束縛,日常生活里的女人需要嚴嚴實實地掩蓋自己,密不透風的裝扮是人人需要遵守的。于是,在沙漠洗浴之時,女人的胴體全然在眾人面前,豐腴肥碩的黑色身體勾起人們原始的欲望。瘦得發柴的三毛本人則在黑色胴體面前宛如白色的小口長條,好比乳牛身旁一株白色小木,黯淡無光。
三毛介紹了沙漠里的早婚現狀與奇異婚俗。在這里,一個八歲、十歲的孩子就要承擔起母親的職責,女婿需要倒插門六年才有自由身。新婚之夜的前一晚是新娘離家出走被尋找的過程,而迎娶新娘則是一件大事。婚前的掙扎要以撕破男方的皮膚為表征,結婚不努力掙扎是讓人無法接受和被集體恥笑的。對于貞潔的傳統觀念依然存在,紅色印記的白布是一個女子一生的清白所在。
二、三毛作品人物形象搖曳多姿,具有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
三毛作品的人物形象是搖曳多姿的,具有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在《哭泣的駱駝》中,沙伊達是美麗溫柔的,巴西里是俊逸無常的,英格老板是刻薄陰冷的,巴沙軍曹是冷傲孤僻的,姑卡是愚昧無措的。人物有明確的性格特點,小人物受被作者青睞,濃墨重彩的描寫往往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在《這樣的人生》中,三毛選取細小的事件,比如瑞典老人義務打掃、艾力克熱心幫助鄰居、“我”辛勤耕耘種菜等,借由最細小事件的刻畫、展現最淳樸的仁善之德。此外,那位老人在音樂會后不自覺的感動行為,更是體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與勃勃生機。主體的深化不再是三段式的機械引出,而是已經在人物的描寫中糅合。那一代的讀者從中領悟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歲月的清洗不能遮掩皺紋下年輕的心。
三毛對于人文主義的體現集中于國人的強烈歸屬感。在《親不親,故鄉人》中,三毛用大段文字描寫了眾多令人發指的國人行徑。比如在國外,一些國人在西餐廳酗酒鬧事,對服務生或者門衛大打出手,在公共場合隨意大小便,問候打招呼缺乏基本的禮貌,人前人后表露出難以抗拒的不通情達理與愛占小便宜的心理特征。三毛對這些惡性的控訴透露出的不僅是對于少數人的痛心,更表露出的是濃濃的愛國之心與熱烈的赤子情懷。那一代的讀者慢慢感受到這樣一種氛圍,這一代的讀者也激起胸中的波瀾。正如三毛所講,在一塊平行的大陸上,在每一條熟悉的街道上,你和我都只是擦肩而過的路人;但是當我們邁出國門,炎黃子孫的熱度會燃燒,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為都不再是個人,而是代表中國。
三、三毛作品景語皆情語,筆觸風趣詼諧
三毛作品景語皆情語,筆觸風趣詼諧。在三毛眼中,沙漠太陽的熱烈可以似巖漿一樣流淌,瓢潑大雨可以是萬千顆豆子打在身上的重量,我們很難接受雄奇瑰麗的想象存在于這樣一個美麗的面容下。在《芳鄰》中,三毛拒絕拉布的母親將駱駝遺骸放進冰箱,母親用“拒絕我的驕傲”回答三毛;在《沙漠中的飯店》中,三毛對丈夫荷西吹牛說粉是春天里的第一場雨,荷西則呆呆地難以理解這一段東方式的幽默,以一句“你當我傻啊”回應,忍俊不禁是讀者的共同反應。三毛與冰島女人的談話盡顯睿智與幽默,而與丈夫荷西相遇之前的談話更是讓我們在捧腹之余亦感覺到欣慰。比如原文中寫道:“結婚以前,大胡子問過我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隨后的荷西的反應是正常而自然的,那就是“這是一個要嫁給有錢人的女人”。但是荷西愛著三毛,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試探道:“如果你要嫁給的人是我會怎么辦?”三毛慢悠悠地說道:“只要吃飽就行。”神來之筆是荷西立即追問道:“你吃得多嗎?”“不多不多,而且為了我們我可以少吃一點兒。”這一來二去的情話交代了三毛的愛情源頭,也讓讀者透過這輕松詼諧的語調感受到了一對新婚燕爾爽朗的性格特征與俏皮的青春神態,他們的深深相愛沒有一個字直接表明,但是躍然紙上。
四、結語
用大愛播散人間真善的種子,用文字書寫人間情感的脈絡,這是三毛的作品,也是三毛傳奇的一生。熱愛她的讀者在內心里愛上了這個文字性感的女人,卸下了厚厚的職場面具與微笑面具,喚醒了在都市中漸漸迷失的現代人的內心情懷。三毛是真切地活在紙頁上的昨日情人。她的溫存與撫摸把快樂帶到了苦難的世界,構建起了情懷的理想主義天堂。微笑的眼淚是最符合三毛作品展現出的情感描述的,她對靈魂的淺唱低吟掩埋在對于生活瑣事的描寫中,她是夢中的橄欖樹,愛在流浪途中澆灌,在寂寞山田上扎根。三毛作品的藝術魅力已經遠遠超過自身的感情限界,在無數讀者的理解中升格為一種普世價值理念,這正是三毛散文作品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三毛.白手起家.撒哈拉的故事.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77.
篇7
關鍵詞:欣賞能力提高情感文化情境創新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長期以來,學校美術的評價只是單純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評價,忽視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呢,本文進行了如下闡述。
一、學生如何在欣賞中與畫面交流
新美術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概念,其目的是強調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美術活動來體驗和感受活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和價值觀念。美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象來感悟美術作品,這種活動更需要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感的體驗。
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品為主的,它通常表現藝術家某種思想和觀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
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審美經驗、知識修養的不足,能對美術作品積極主動地欣賞是比較困難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怎么喚醒沉睡的人?”我想這句話應該能給我們以啟迪。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和激發,其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其一是引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形象、情節,特別是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如蒙娜麗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過生動恰當的語言描述,以此為突破口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其二是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想象,但是問題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點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態度來評價學生的回答,這一點很重要。
二、教會學生領悟美術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的時候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種者》就有必要介紹有關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畫面的意思,欣賞蘇聯雅布隆斯卡婭的《糧食》時,學生就應該知道當時蘇聯經過戰后洗禮,人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
我們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術現象也隨處可見。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還可以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活動相結合,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
三、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著手
每一個同學的審美都是有差別的,任何一件優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欣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美術欣賞的魅力所在。美術欣賞教學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能搞教師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應該有差異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學生的各種見解和感想。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看法、觀點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美術欣賞教學應該看重其學習的過程,不要過于追求結果,也很少有統一性,告訴學生這些,有利于他們進行積極思維,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鍛煉獨創思維的能力,增強美術欣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核心,以新課程標準為開展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針,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美術課堂教學的重點逐漸從傳統的以傳授美術技能技巧為主的單一模式轉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開放型的、以美術文化滲透為主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的軌道上來,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篇8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談判溝通策略
隨著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企業之間的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商務談判重要性日漸顯現。由于中美文化差異對雙方商務談判的影響至深,所以中國談判人員要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獲得成功就必須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提高談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主要包括語言及非語言行為、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四個方面,它們對中美跨文化商務談判的影響很大。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差異。中國自古講究禮儀,言語當中多是體現自謙和敬人。在聽到別人贊揚時,中國人一般表示用謙詞來表示謙虛。中國人在交談中必須使用稱謂,以示對對方的尊敬。美國人講究平等,在美國晚輩可以直呼長輩和上司的名字。對于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則會表示感謝,接受贊揚。
非語言行為上的差異很大,僅列舉以下兩例就可見一斑:(1)目不轉睛地看。中國人以此表示好奇或驚訝,美國人認為這是不禮貌、使人發窘的行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美國人以此表示叫別人過來。
2.風俗習慣差異。風俗習慣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動。中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愛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話、議論和誤解。美國人則比較實際,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美國人在與人交往時不會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等方面,他們認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而在中國卻經常詢問這些內容。美國人喜歡直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中國人則以一種委婉的方式來表達意思。美國人一旦被問及某事,一般必須給予一個比較明確的答復。而中國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國常見到長輩與晚輩見面時相互拍肩膀、親吻的情形,而在中國幾乎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美國人非常守時,而中國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遲到。在許多生活習慣上中美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3.思維方式差異。中美思維差異主要體現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對立上。中國文化側重整體思維,整體思維就是按照整體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世間萬物,分析問題總是從事物的總體出發,注重思考整體事物整體功能、復雜關系和運行過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內部結構。美國人側重個體思維方式,它把復雜的事物分解成簡單的要素,逐個地進行研究。
4.價值觀差異。中美價值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立上。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是集體主義,它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的基礎。因此中國人以和為貴,并非常重視特定集體的利益或價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主義,即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其主要內容是相信個人價值,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強調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發展。
二、中美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中美文化上的差異影響著兩國人員商務活動的正常開展。文化上的差異嚴重影響中美商務談判人員之間的溝通,中斷談判議程,并使談判陷入僵局甚至失敗。
1.存在使商務談判雙方發生誤解的風險。中美商務談判人員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語言,除此之外還有非語言性的交流。但由于兩國語言和非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雙方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
例如“山羊”一詞,在漢語里沒有什么特殊意義,而goat在英語中卻表示“色鬼”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鬧鐘”就變成“色鬼牌鬧鐘”了。還如對中國人來說,盯著人看表示不尊敬;而在美國,直盯著說話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這樣的不同理解會使談判雙方都誤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
中美之間還有很多語言和非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這為中美雙方談判人員的溝通制造了誤解和障礙。
2.存在使商務談判議程無法統一的風險。由于中美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談判者傾向于采取橫向談判,即把談判要涉及的問題橫向鋪開,也就是把幾個議題同時討論,同時取得進展,然后再同時向前推進,直到所有問題談妥為止;美國人則傾向于采取縱向談判,即明確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后,逐個把條款談完,這個條款不徹底解決,就不談第二個。
橫向談判與縱向談判是兩種完全迥異的談判方式,如果雙方都堅持按自己的方式來安排談判議程,談判便無法進行了。
3.存在使商務談判陷入僵局的風險。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中方的談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對立和非直接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絕或反駁,而是迂回曲折地陳述自己的見解。美國的談判者則力求闡明自己的觀點,語言表達直接,是非分明,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和好辯性。美國談判者的這種直白的表達方式會傷害到中國人的自尊心,因為對方不給自己面子。中國談判者的委婉的表達方式則會令美國人不適應,因為他無法真實地領會中方的態度。
這些差異將使談判過程變得艱難,甚至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4.存在使商務談判最終破裂的風險。中國商人之間注重友情,一般可以通融變更合同條款。美國人則注重利益,他們一旦簽訂了合同,非常重視合同的法律性。如果簽訂合同不能履約,那么就要嚴格按照合同的違約條款支付賠償金和違約金,沒有再協商的余地。這兩種對待合同的不同態度會為簽約后的履約帶來困難,并可能使談判成果化為泡影。
中國人熱情好客,對來訪的美方談判人員會悉心照料,熱情款待。這種待客方式美國談判人員會覺得太鋪張浪費。而美國人則是平等待客,不會優待客人。這種待客方式很容易讓中方談判代表認為美方不友好。這樣不同的認識會使雙方難以信任對方而有可能直接導致談判無果而終。
三、中國商務談判人員的應對之策
1.專家型團隊組合策略。美國人的談判團隊一般由專家組成,他們有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背景,而且美方非常重視合同的法律性。所以中方談判團隊一定要安排談判、技術、財務、翻譯等方面的專家或顧問,特別是法律方面的專家。這樣在談判過程中出現的各方面才能應對自如,在合約簽定方面才能保證無紕漏出現。
2.營造氛圍策略。中國談判人員尊重美方的文化習慣能夠營造一種平等、融洽的談判氛圍。如美國談判者喜歡直接談具體條款,中方談判者可以從對方的習慣出發調整思維從具體條款開始談判。這樣會使美方覺得中方對他們的尊重,進而他們也會相應尊重中方的一些不同于他們的談判行為。這樣談判的氛圍會變得和諧友善。
3.沉默和傾聽策略。針對美國談判人員準備充分和專業性的特點,中方談判人員在談判前要認真做好市場信息、對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談判過程中可以使用沉默策略,通過多聽多思,在傾聽的過程中獲取對方更多的信息。
4.務實語言策略。中方談判者在與美方談判時,要采取直接、堅決的務實語言策略。在談判是盡可能直接了當,冷靜地爭論,避免使用諸如“可能”、“也許”之類模棱兩可的回答。語氣要堅決而禮貌,要明確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態度和意見。
5.多方案策略。針對美國談判人員自信和注重實際利益的特點,在談判陷入僵局時中方可采用多方案策略來作出有條件讓步。多方案策略就是在談判前確定多種雙方可以接受的要價方案,在談判遇到僵局時提出來來討論,可以為談判提供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6.拖延策略。根據美國人談判講究效率的特點,中方談判人員可以運用拖延策略獲得主動權。拖延策略就是通過拖延談判時間來化被動為主動,迫使對方在談判要價上作出讓步。這樣還可以使美方談判代表有壓迫感,從而盡早簽署合約。
7.彈性承諾策略。由于美國商人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嚴格按合同履約,所以中方談判人員運用彈性承諾策略來保護自己合情合理的要求。彈性承諾策略就是強調合同內容要有適度彈性,將未來合同期內可以預見的多種情況及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都寫入合同。這樣就不會因情況變化、更改合約而遭遇賠償。
8.簡約禮儀策略。由于美國人的實用主義談判觀念,中方談判人員可以運用簡約禮儀策略。就是在交往過程中運用簡單而實用的禮儀,達到友善、尊重的目的。在語言上用敬語稱呼但不必過于自謙;在行為上溫文爾雅;在服飾上男士著西裝革履,女士著套裝套裙;在接待上簡單而隨意。
參考文獻:
[1]劉園: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01-17
[2]周忠興:商務談判原理與技巧[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01-01
[3]周桂英: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中美商務談判的影響[J].江蘇商論,2007(12)
[4]楊欣欣:中美價值觀念差異及其對語言文化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1999(1)
篇9
手機,又稱移動電話,相對于固定電話,原本是可以跟隨人移動的通訊工具,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加,手機可以實現上網、收發郵件、閱讀新聞、拍照、購買商品等服務,是通訊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的產物,成為網絡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儼然就是迷你電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訊技術(例如3G)、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就是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而且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隨著科技的創新,3G等新的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手機的通訊功能將漸漸被淡化,新聞傳播、娛樂游戲、移動虛擬社區、信息服務等附加功能不斷增加,繼手機上網、手機游戲之后,手機小說、手機報、手機電視、手機電影等新業務都已出現。通過手機收看電視、閱讀報紙、瀏覽小說手機像一張大網,正在整合眾媒體。
二、手機媒體的特征
手機具有高度的便攜性,可以隨身攜帶,在有移動網絡覆蓋的地方隨時傳播信息,極為方便。傳統媒體的報刊、電視、廣播的用戶反饋過程相對緩慢,郵寄信件、撥打熱線,用戶反饋渠道匱乏。而在手機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短信等方式可以很快的反饋用戶意見,傳播的互動性強,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隨時與傳播機構進行互動交流。手機媒體實現了觀眾主動收看電視節目的要求,可以隨意選擇收看時間、收看地點,甚至收看內容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這些手機媒體的特點直接給受眾提供了新的體驗,給受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我國手機網民人數從2007年0.5億,到2011年的3.56億,到2014年的5.57億,可以看到我國手機網民每年都在增長,手機媒體越發成為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手機媒體的功能多元,手機搜索、手機銀行、手機支付、手機新聞客戶端等等,手機媒體稱為新興媒體中最亮的一個焦點。
三、手機媒體的創新
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視頻用戶數量超過計算機網絡視頻用戶數量,成為收看網絡視頻節目的第一終端,近兩年用戶在PC端收看視頻節目的比例在持續下降,而手機端的比例則在持續上升。這也表明,手機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能夠很好地給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手機媒體正日益替代傳統媒體和計算機。手機媒體實踐對傳媒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新聞傳播學上也有創新意義。
1、內容創新:豐富了新聞產品形態
人人都有手機,都有麥克風的時代,UGC使新聞產品形態和內容極大的豐富,傳統媒體報紙可以通過手機報發送簡要的報紙圖文內容,可以通過移動互聯在手機網站上展示音視頻內容,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客戶端推送內容;廣播也增加了與受眾溝通的渠道,手機廣播APP客戶端可以隨時接受廣播信號,并且可以收聽任何網絡廣播電臺節目,還可以通過手機廣播APP、微博與節目主持人進行互動,也可以關注廣播微信公眾號;手機電視的發展,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觀看電視直播,也可以搜索已播出電視內容,電視傳統的線性播出方式缺點得到很好的改進。傳統的媒體都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新聞報道形態,打破了傳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種傳播媒介之間的融合加強,逐漸走向深度融合,現在媒體著手建立的全媒體運營中心,充分調度各方面資源,全新聞形態產品的展現,給受眾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感官體驗。
從手機網絡的2G到3G,到了如今的4G,移動互聯網的和手機媒體的發展促使接收新聞信息變得更加方便。全媒體、自媒體等傳播渠道不斷出現,專業新聞生產與用戶自制將同時并存,共同擔當起監視環境的社會責任。
2、傳播方式創新:融合多種傳播類型
手機的通訊具有人際傳播的強大功能,但隨著手機功能的增加,手機媒體也具有了大眾傳播的功能,手機傳播將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組織傳播融為一體,甚至還滲透著自我傳播。手機媒體不僅可以提供線性方式傳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線性方式的點播和下載,實現了實時性傳播和異時性傳播的共存,人們不僅可以了解正在的新聞,而且可以了解過去的新聞。
在手機媒體傳播中,信息接受者自主性、選擇性增強,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擇和發送信息,信息及時互動得以實現。受眾可以在線收看新聞、電視、電影等多媒體節目信息,也可以分享給朋友,實現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無縫對接。傳受雙方可以迅速實現互動,地位平等。互動性的增強,接入互聯網的手機十分強調互動性,能夠即時實現新聞信息的傳播和受眾的反饋,例如人民日報微博上一條消息,關注的微博用戶都可以收到,不關注的用戶也可以檢索到,并可以點評或轉發,極大地提高用戶和媒體提供者的互動性。
3、理論創新:縮小信息溝
信息溝又稱知識溝,這是由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等人提出的假設,認為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傳播的信息的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這樣,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呈現擴大趨勢。而此時的大眾傳播媒介為傳統的傳播媒介,閱讀報紙的文化水平限制、廣播電視的線性傳播及不易儲存性等,無疑限制了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受眾。
但隨著手機媒體的普及,降低了受眾接觸大眾傳媒的門檻,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同時,多媒體信息多渠道的傳播,使受眾有了自己選擇、大量接受新聞傳媒信息的可能。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縮小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信息溝的擴大。首先,手機的技術特性促進了城鄉間信息溝的縮小。其次,手機信息的特性促進了城鄉信息溝的縮小。再次,由于目前一大部分農民擁有功能強大的山寨智能手機,使他們能夠依靠這種單一媒體就可獲得比傳統媒體容量更多的信息。
篇10
【關鍵詞】川端康成;美學;伊豆的;悲傷
一、川端作品感傷美學的根源
(一)幼年時的孤兒本性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區花町。幼年父母雙亡。1901年父親去世后在第二年母親也相繼去世。川端康成從小體質虛弱,在祖父母的過度保護下每天閉門不出。在讀小學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外面的世界。在讀小學不久祖母去世不久外出的姐姐也去世了。1912年讀初中時最后的親人祖父也去世,不得不被黑田家收養后開始了住校,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這時候,川端康成已經是一名徹徹底底的孤兒。這樣的經歷給川端康成幼年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陰影
(二)“物哀”精神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讀出日本傳統美及自然美,精神上的余韻美,女性特有的柔美。高中時期川端康成被《源氏物語》所打動內心,成為了他最初的精神搖籃。此外,他的作品不僅處處充滿悲傷,也處處能夠感受到美麗。所以我認為《源氏物語》中的“物哀”精神也影響到了他對美的意識。所以,“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悲傷美學的根源之一。
(三)佛教“禪”精神
此外,川端康成也吸收了佛經中有關世界上內容最豐富的文學。受到佛教禪的影響,川端康成的審美情趣也與佛教意識息息相關。用理想的光芒來照亮讀者苦悶內心,拯救也是川端康成文學思想特征之一。所以,佛教禪的影響也是川端康成悲傷美學的根源之一。
二、《伊豆》的悲傷美
《伊豆的》是川端康成初期的代表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了高中生“我”一個人踏上了伊豆的旅行,途中不經意間遇見了一家正在巡回公演的流浪藝人,隨后便搭伴旅行的故事。他們內心深處都很溫柔淳樸,使主人公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情。其別是那名天真無邪的小,深深地被她的歌聲所打動,也被她舞步的輕快、優美所吸引。
《伊豆的》中的主人公“我”在小說中至始至終對那名純潔、天真無邪的年輕單相思,仿佛如天使一般圣潔。“我”一直與她保持一定距離,不敢有任何過火的行為。“我”對一直懷有淡淡的愛意,深深地藏在心理,這是一段模模糊糊縹緲的愛情,也可以說這部作品是因作者初戀失敗而描繪出的幻想愛情。作者通過這樣如夢如幻的想象試圖達到浪漫愛情的成就感,從而撫平自己從小孤兒本性的傷疤。戀愛對川端來說整體都是超負荷的,是他生命的桎梏。現實當中無法現實的愛情只能通過文學中幻想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當“我”向茶館的老板娘詢問今晚這些藝人們住哪的時候,老板娘的回答帶著及其輕蔑的口吻回答道:“那種人誰知道會住在哪兒呢,少爺,什么今天晚上,哪有固定住處的喲。哪兒有客人,就住在哪兒唄。”老太婆的話,含有過于輕蔑的意思,甚至煽起了我的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讓那位到我房間里來吧。
這也成為了“我”與之間的感情交流。在這次共同的旅行中,“我”對這群流浪藝人漸漸敞開心扉,并發自內心感謝他們。對我來說,他們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人們去輕蔑,我也徹底忘記了他們是流浪藝人這件事。我的這種平凡的好意仿佛穿透了他們的內心。而普通人卻對這群流浪藝人帶有輕蔑的態度。一次的內心沖突和感情升華,青年學生的切身感受到了整個社會對的蔑視,讓她們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自己作為孤兒長大的性格深處也同樣充滿悲傷。所以可以說《伊豆的》奠定了川端康成文學作品的悲傷基調。在這種悲傷的氛圍中,“我”與心與心的交流幻化為互相的慰藉,從而兩人的卑微,陰暗內心的深處都獲得了救贖。“我”也變得自信開朗。通過這樣的心理變化,作者在《伊豆的》結尾處采用了巧妙的筆致描寫。原文中寫道:無論別人多么親切地對待我,我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明早我將帶著老婆子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我感到一切的一切都融為一體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伊豆的》如抒情詩一般優美,男女主人公之間沒有任何結果,通過描寫純真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說是川端康成文學所特有的悲傷美學的表現之一。
結語
本文以《伊豆》為中心,探討了川端文學獨特的悲傷美學。
川端康成初期的文學作品是根據人生的悲傷及寂寞而構思出來的,這正是通過佛教的幻想境界所創造出來的一只幫助悲傷寂寞人們的援助之手。他的文學特點并不是“純粹的超現實的形而上學理念”,而是通過主觀的反省并主要以客觀揭示人物的社會環境。
川端康成的作品完完全全地反應出日本人內心的精髓。此外,他的作品也促進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東方文化。所以,川端康成對日本文學的發展及東西方文學交流起到了極大貢獻。本篇論文通過川端康成的作品解讀來探究川端美學的形成特點,川端美學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價值,有待我們做更深入、更廣泛的探究。
參考文獻:
[1]葉渭渠 譯《伊豆的》[M].南海出版社.2013
[2]川端康成著 葉渭渠 唐月梅譯.《雪國?古都?千只鶴》[M].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