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類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1 06:23: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類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普類英語閱讀;備課技巧;閱讀方法;知識輸出
科普類題材的英語文章涉及內容廣泛,如,計算機技術(Book 2 Unit 3 Computer)、天文地理(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生物醫藥(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機器人(Book 7 Unit 2 Robots)、克隆技術(Book 8 Unit 2 Cloning)、發明創造(Book 8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話題如“環境”這一話題也和科普緊密關聯。科普類英語閱讀是高考考查閱讀能力的重點,也是難點。然而,教師在處理現行高中課本中涉及科普類的文章時,請捫心自問是不是只是走過場一樣把課文教完,然后做一下習題中的幾篇閱讀材料,對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來的學生對科普類文章束手無策就不足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類英語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類英語閱讀文章與教師的備課技巧分不開
科普類英文閱讀文之所以難不僅是因為內容對考生來說生疏,而且還因為新名詞、新術語多,語句長而難懂。即使一些我們挺熟悉的詞匯在科普類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義,如,family的普通詞義是“家”“家庭”“家屬”“親屬”,但在動物學、植物學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 of the cat family(貓科動物)。即使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科技領域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自身素質是第一因素外,備課的充分與否,導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在教學這類文章要求學生和你一起互動時,應該鼓勵學生用漢語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可表達的知識面就寬了,知識程度就加深了,這就相應的對英語教師的要求提高了一個檔次,教師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外,對一些學科間的滲透也必須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們在教授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時,教師自己對行星的英語、漢語以及相關的詞,如,
circle,the solar system,astronomy等必須充分掌握,不要臨時想不
起來或者講錯,這樣就失去學生對于自己的可信性,學生會對你的課嗤之以鼻的,接下來要讓學生聽你的課那就怪了,更不要說培養他們的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了。我上這課時先給學生說:“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live in the world forever,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這一句話引起學生用漢語、用英語爭先恐后地出起主意來:有的說可以學秦始皇去研制長生不老藥,有的說練太極,一些事先有去預習課文的學生就回答說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個回答克隆的學生的話題問:“How can I clone another myself”或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cloning?”自然而然地轉入我要講的話題“cloning is a way of making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我再問:“How can we clone a plant?”接著就談起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嫁接、扦插等技術來科隆植物的歷史,學生覺得這課很新鮮又是他們本應該知道的知識,不聽才怪……你看課
堂不拘一格又不脫離課本,多好是不是?所以這類閱讀文興趣的培養和教師的技能技巧分不開,而認真備課是關鍵。
二、正確指導學生系統地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語教師自身是研究語言的,他們大多數對科
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比較陌生。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科技類文章時往往是一筆帶過或采用翻譯的方式,只要求學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無法讓學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奧秘,學生無法體會到探討科技問題時的愉悅,也就不能主動地拓展自己這方面
的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的局限又導致學生閱讀時會被一些專業詞匯和句式難倒,因此正確指導學生對生詞詞義進行判斷,一定要認真閱讀原文,分析原文對新發明、新創造、工藝新流程是如何解釋、如何定義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生詞詞義,根據上下文練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詞典。教師授課過程中,大多圍繞著“感知―識記―理解”的模式進行機械操練,而忽視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遷移學科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還應該借助多媒體、模型展示、圖示、數字運算等科學方法進行教學。一定要認真閱讀、分析原文對科學發明創造誕生過程的介紹和工藝流程過程的介紹,并且邊讀邊畫,建議借助草圖幫助教學,最終達到正確理解。
三、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和重視對知識輸出的能力
說出來這個環節才是高中英語教程的最終教學目的,教師在處理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常規文體文章時都會處理地很好,可是在處理科技類閱讀文時因為比較抽象等原因而覺得沒必要做或學生做不來而放棄掉,這是不可取的,換句話說缺了這一環節這節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建議多采用一些學生和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動手制作、小組討論、語言游戲等交際性活動。而且,在這過程中,教師只要當好知識的“腳手架”這一角色,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成長、發展、創造,當好與學生并肩戰斗的“戰友”,與學生共同研究合作,以合作的方式開展的“協同教學”(team-teaching)方式達到師生共同成長,擺脫英語教師孤軍奮戰的感覺。我曾經在提問學生對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這個問題上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就碰上卡殼現象,憑你怎么鼓勵就是沒
有學生來互動,后來一了解,發現學生要么怕講不全面不好意思講,就是怕講錯被人笑。所以我就采取“協作學習法”,我先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允許用漢語發表看法,請班上層次較好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用英語把它們表達出來,我再把它們一句一句地都寫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學生加上適當的連詞使它們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材料,當然在檢查合格后要求學生背下來,從而達到對知識輸出的培養,實現原有知識的再構建這一目的。所以,只要肯動腦筋,科普類英語閱讀文的知識輸出這一環節在“有心”的教師眼中相信只是“紙老虎”一只。
總之,教好科普類英語閱讀文從教師角度來講,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明確科普類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的,遵循科普類英語的教學規律,充分認識科普類英語的特
點,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既要得到“魚”又學會了“漁”,最終實現從感知學習到靈慧學習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敏,楊秀芬.科技英語閱讀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篇2
1、7月24日,填報文理類本科普通批、藝術類本科普通批、體育類本科、春季高考本科普通批第一次征集志愿,填報文理類專科提前批、民航飛行技術專科專業志愿。
2、7月29日,填報文理類本科普通批、藝術類本科普通批、體育類本科、春季高考本科普通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填報高職院校專項計劃、文理類、藝術類、體育類、春季高考專科普通批首次志愿。
3、8月13日,填報文理類、藝術類、體育類、春季高考專科普通批征集志愿。
篇3
一、故事類閱讀理解技巧點撥
1.選材特點
高考記敘文閱讀,以短篇故事類居多。這類文章一般描述的是某一件具體事情的發生發展及結局,有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故事一般取材于真實的生活事件,通過故事來贊美或譴責等等抒發某種情感。
2.故事類文章的命題特點
此類文章的命題往往從故事的情節、人物或事件之間的關系、故事前因后果的推測以及故事的主旨大意等方面著手,推理判讀能力。
3.故事類文章的解題技巧
(1)理清文脈與主要信息
閱讀故事類文章,理清人物或事件之間的關系,有的以事件發展為線索,有的以一句富有寓意的話為主線。只有抓住了主線索,才不會在解題時偏離正軌。
故事類閱讀理解所涉及的題目多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幾個小題的正確選項結合在一起基本上構成了文章的主脈絡或文章的提綱。因此在解題的過程中,考生如果能關注文章的主要細節,就能一氣呵成,保證做題的準確性。
(2)注意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高考英語故事類文章常伴隨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達,因此,議論和抒情往往夾雜其中。這些體現作者觀點或思想的語句在閱讀時可以畫線,它們往往體現文章中心或者寫作意圖,屬于必考點,要仔細體會。
二、科普類閱讀理解技巧點撥
1.科普說明文特點
科普說明文的文體特點:(1)大量使用專業詞匯、復合詞、縮略詞及利用前后綴構成的派生詞。(2)句子結構復雜,長難句較多,考生對其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解題。
教師首先要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其了解近幾年內容越簡單的文章,題目的思維含量更高,難度越大,如故事類。相反,內容龐雜、生詞術語較多的文章,在事實性更強的情況下,閱讀理解的題目卻相對會簡單,如科普類說明文,這也是命題者調控試卷難度的手段。
高考試題中科普說明文以總分總的結構模式最為常見,即先引出說明對象,然后闡述說明對象,從而使讀者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對說明對象做總結,或做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
2.科普說明文解題技巧
(1)運用Skimming(略讀法)和Scanning(查讀法)閱讀技巧,巧妙解答細節
①采用略讀法,快速閱讀短文,考生不需要逐字去讀,而是要重點留意文章的開頭、結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段尾句,把握主題思想與段落大意。
②摸清文章結構后,讀閱讀問題,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到短文中圈定大致的答題范圍。
(2)精讀首尾兩段或段落首尾句,準確解答主旨大意和結構題
科普類說明文通常有主旨大意判斷題,以考查考生對通篇文意或某一段落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結合這類文章的篇章結構特點考慮。首段與結尾往往提出或歸納了文章的某一要點或中心思想,因此正確理解文章首尾兩段是解答全文主旨題的關鍵。
三、新聞類閱讀理解技巧點撥
1.選材特點
新聞類閱讀材料的內容多數是與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的話題。如:國內外有影響的事件和最新的科技發明、科技進步等等。根據報道的內容兼具記敘文或說明文體裁的特點。
篇4
關鍵詞 日本;科普圖書;編撰形式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3-0125-03
什么是科普圖書?這是一個帶專業性的問題,在概念方面,常能見到廣義科普、狹義科普、大科普、小科普、傳統科普、泛科普等說法。從表面上看,似乎輪廓十分清晰,但具體到某一本書是不是科普圖書,卻往往難以斷定,目前我們所說的科普圖書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英語有popular science books(科普圖書)的說法,通俗性較強。此外,更多見的是science books(科學圖書),這個稱謂下包括哪些科學書籍,科學專著算不算,未見明確的界說。在這個名稱下通常見不到實用技術類的讀物。日本科普圖書尚沒有特定的分類,筆者參觀筑波大學未發現為科普圖書所設定的專門類別。至于何謂科普圖書?筑波大學從事科學傳播多年的渡邊政隆教授將其定義為“為青少年及需要科普的成人所編寫的科學讀物”。
1 日本科普圖書概況
日本科普圖書出版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形式多樣。重視質量,一絲不茍,強調科學性。近二三十年來,由于彩色印刷的普及,更使科普出版物豐富多彩。除一般圖書外還有各種類型的科普文庫?叢書、譯叢、圖說、圖鑒、百科、大系、少兒讀物、聲像出版物等。日本講談社有一句豪言壯語,“讓每個人的口袋里有一本科普書”。同時日本也涌現出不少科普作家、翻譯家和畫家,如當代著名日本科普作家木村繁、天文科普作家山本一清、天文科普譯作家小尾信彌、天文科普作家和天體攝影家藤井旭、科普美術家巖崎賀都彰等。日本出版的科普書,門類全,品種多,數量大,對重要的書不斷重版。
日本還培養了一批高產優質,頗有水平,文章又很能感染人的科普作家,例如專寫物理題材的都筑卓司,他的杰作不少,著名的有《趣味物理學》、《四維世界》、《麥克斯韋之妖精》、《測不準原理》、《時間機器》、《空間真是彎曲的嗎》、《場是什么》、《從大爆炸到銀河鐵道》、《十歲孩子的相對論》等,文字優雅,情節動人,能吸引各個階層的讀者,在某些地方超過了阿西莫夫的同類作品。湯川秀樹和朝永振一郎均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名聲大,威望高,但都非常喜歡寫科普書。例如湯川的《看不見的物質》、《物理講義》、《最近的物質觀》、朝永的《鏡中物理學》、《物理是什么》,后者曾被評為巖波書店1979年最暢銷書,前后重印了十三次。
筑波市立圖書館青少年科普圖書展區一瞥
2 日本科普圖書形式特征分析
圖書的形式特征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描述,如圖書是否原創、圖書的體例、圖書的文字風格、圖書的裝幀形式等。本次調查主要收集圖書的編著狀態、是否是叢書、是文學形式還是非文學形式以及是否為彩印等方面的信息,選取的200種樣書來源為日本書店和圖書館抽樣調查及日本亞馬遜網站銷售的科普讀物,日語稱之為“科學本”。主要為近兩年出版的科普圖書出版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生物等學科門類,本次調查的科普出版物形式為科普圖書,期刊雜志不在此次調查范圍之內。
1)科普圖書的編著狀態。圖書的編著狀態主要有原創、翻譯、編譯、匯編等。本次調查的200種日本科普圖書中原創科普圖書占71%,位居第一;其次是匯編的科普圖書,占21%;通過翻譯或者版權引進的國外科普圖書占8%。
2)科普圖書的叢書形式。在科普圖書的出版上運用叢書形式較為普遍。200種科普圖書中有54%以叢書的形式出現,有46%以非叢書的形式出現。
3)科普圖書的文體形式。科普圖書的文體形式,是分析科普圖書特征的重要視角。文體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概念,本次調查僅從文學表達形式和非文學表達形式兩方面對科普圖書作出區分。
來自200種科普圖書的信息表明,非文學表達形式是科普圖書的主要文體,文學文體和非文學文體的比率分別為72%和28%,科普圖書的非文學表達形式幾近文學表達形式的3倍。
4)科普圖書的印制形式。圖書印制形式也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本次調查主要是關注科普圖書的色彩,分為“黑白”、“套色”、“有彩頁”和“全彩”4種情況。
來自200種科普圖書的信息表明,全彩印制的科普圖書最多,占總數的58%。黑白的占22%和14.2%。套色的占17%,有彩頁的占總數的3%。青少年科普讀物絕大部分為全彩精裝銅版印制,筆者還看到專門為方便圖書館收藏的硬殼書皮版本,封底印有“圖書館收藏專用”的字樣。
總體來看,日本經濟實力較強,公民的科學素質較高,已經具備了學習型國家的氛圍。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科普圖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圖鑒類科普圖書豐富龐大。日語“a”字的含義為“模范、榜樣、借鑒”,“龕a”即以圖例來進行說明示范,這種編撰方式直觀形象,生動有趣。日本作為漫畫王國的優勢自不待言,除此,攝影業的發達也是圖鑒類圖書發達的成因,日本有各種攝影組織2000多個,包括全國專業攝影組織和業余攝影組織,其中,自然科學寫真協會計有會員400名,這為圖鑒類圖書的圖片資源提供了豐富而專業的素材庫。
第二,科普圖書中的原創比例較高。在日本,作者個體并非科普圖書創作群體的主流,日本有很多編輯公司(Editing Company),這些規模或大或小的公司網羅了經驗豐富的科學編輯、設計者,成為科普圖書創作的主要力量。身為個體的創作者,包括科研人員、醫生、記者、教師、甚至家庭主婦,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創見授權給編輯公司來進行編撰加工。此外,各科學組織機構以及媒體也是創作科普圖書的力量,包括官方及民間各研究所、協會組織、報紙雜志編輯部等,例如宇宙科學研究樂部、讀賣新聞科學部、科學館等均是是科普作者隊伍中的一員。
第三,選題廣泛,趨于精細化。日本科普圖書選題極為豐富,可謂無所不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再到實用技術等領域,在注重廣泛的同時,日本科普圖書選題還向縱深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一個母題可以延伸出N個子選題,從不同的維度對同一個母題展開延續性書寫,如此輻射型選題的結果是使對母題的科普論說全面、明晰而透徹。下圖是筆者在筑波大學書店拍到的以“野鳥”為母題的相關科普圖書,計有近20余種,分別從名稱、圖說、觀察、攝影等角度來展開各自的“科普”書寫,其精細化可見一斑。不過,因其選題之深廣,也出現了選題雷同,內容重復的現象。
筑波大學書店野鳥類題材圖書一瞥
第四,編寫規范嚴謹,講究科學性。日本科普讀物的目錄分類專業、系統、精細。例如秋本俊二撰寫的科普讀物《不可忽視的航空旅行知識》,采用問答式編撰方式,可以看到諸如“為什么客機的窗戶那么小”、“為什么機長與副駕駛員的套餐不一樣”之類精細的問題,在講述客機衛生間的運作原理時,作者以“飛機上的排泄物會不會散落空中”這一問題引發敘述,令人讀來覺得有趣且生活味十足。此外,日本科普圖書撰寫嚴謹,很多都附有參考文獻,但中國的科普圖書卻未發現此項。
第五,印制精美,全彩圖書比例較高。翻閱日本科普圖書,常有閱讀時尚精美雜志的愉悅感,泛著光澤的銅版紙材,細膩精微的攝影插圖,使人在享受視覺的饕餮盛宴中兼獲科學知識。日本相關學者指出日本科普圖書為何制作精美時指出,日本的科普作者(writer)和設計者(designer)協同參與進了創作過程,緊致的配合使得產品不斷被優化,精品頻出。
3 結論
日本作為亞洲中國的近邦,在科普創作領域有豐富的值得中國借鑒的經驗。從中國近幾年的圖書出版銷售情況來看,科普讀物市場整體趨冷。根據核心數據庫數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出版科普讀物 1812個品種,包括少兒科普圖書,占全年新書全品種的不足1%,整體比重較小。科普圖書在形式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選題雷同、同質化現象凸顯;內容過于晦澀不夠普及;內容表達過于程式化;編排形式過于死板;引進版比重過高。從中國科普創作的情況來看,也面臨窘境,常常是許多搞科研的一線工作者不愿意動筆寫科研,當然,這與科研成果評定機制也有關系,科普作品并不計入科研成果;還有的是想寫但文筆表達又跟不上,致使科研領域較新的點子或創意并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科普作品,面向大眾。如何改善科研與科普創作“兩張皮”的困境?日本科普創作的機制為我們提供了某種借鑒,由科研學者出點子,再授權編輯公司(Editing Company),由專門的科學編輯來組織撰寫,進行專業化的編寫運作。不過,日本科普編輯行業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產業鏈,中國目前缺乏這樣專業化運作的編輯公司。產業想往專業化發展,必然要求人員的高度專業化,英國早有專門對鑒定統覽圖書色彩的編輯,負責色彩審訂的編輯甚至是那一群體的編輯同仁中收入最高的。近年來,中國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不斷調整,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科普圖書編撰市場期待新的建制,以期勃興,其間契機或許值得我們側目以視。
參考文獻
[1]上海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中心編[M].上海科普資源狀況(2008版).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
[2]徐楓.新編攝影大全[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科學技術普及概論編寫組編.科學技術普及概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
篇5
科普類說明文雖然和“科”有關系,但它畢竟姓“語”,所以必須要上成語文課,必須要有濃濃的語文味。
1. 精準的詞句運用。說明文的語言雖不特別生動,但特別精準。如果教師不適當加以引導,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比如《神奇的克隆》一課寫道:“……高等動物一般要通過雄性和雌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才能繁殖后代……”中的“一般”又如“許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領”中的“許多”等。要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揣摩,是否可以去掉這些詞?如果去掉這些詞,結果會怎樣……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詞語看似多余,其實是必須的。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找類似的詞語,進一步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
理解詞語的精準,這是第一步。作為語文課,“運用”才是基本原則和基本途徑,是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語文課程滑向“非語文化”“泛語文化”的可能。比如說,我們還可以在課外找一些類似的句子,在學生的習作中找些句子,體會哪些地方的詞語用得很精準,哪些地方的詞語用得比較模糊。如果經過這樣不斷的長期訓練,學生的語感一定會有提升。
2. 多樣的說明方法。《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教學目標中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學習科普類說明文,要讓學生好好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本篇課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舉例子和分類別等三種。當然,在講說明方法的時候,不能脫離課文實際,要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感,而不能空洞枯燥地講這些術語。
3. 精彩的布局結構。這篇課文雖然是說明文,但其中的布局結構還是很精彩的。先由神話故事引出什么叫克隆,再分類說明動植物的克隆情形,最后寫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有著誘人的前景。課文逐層說明,步步深入,結構十分清晰,給讀者比較初步又比較可感的有關克隆技術的知識。
4. 恰當的遷移運用。科普說明文多數語言直白,淺顯易懂,在教學時不妨留出時間與空間進行適當的遷移訓練,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比如在課文第8自然段講到人們利用克隆技術,能夠培植人體的皮膚進行植皮手術時,有個省略號,這里是一段空白,可以讓學生補白;比如學完課文,我們可以推薦一些類似的課外讀物,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學習,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眼界,激發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本文的寫作結構,介紹一樣事物……
二、 兼具科學味
科普類說明文,是語文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和一般的語文課又不一樣。如果說科普類說明文姓“語”的話,那它就名“科”。因此,普及課本中所承載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也是科普文章教學的任務之一。比如本篇文章學完,學生應該對“克隆”的知識有個粗淺的認識,對類似的科技新知識產生興趣。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克隆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問題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的光輝,這些都應成為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內容。雖然這一點并不顯性,但蘊含在課文中,需要我們教師鉆研教材時認真揣摩,自然融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中。
三、 挖掘情趣味
篇6
技巧一:選擇作者很重要
約稿的前提是要有一個作者群。發現、開發并培養新作者,永遠都是編輯光榮而神圣的職責。目前醫學科普作者一般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直接從事某個專業工作的醫務人員,他們擁有某個專業的第一手素材,也更深地了解這些素材的內涵,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會受到讀者的關注。例如心血管疾病專科的醫生寫文章時就會從患者最需要了解什么、治療這一疾病的最佳方法以及新的理念等方面人手,這樣容易受到讀者的歡迎。雖然許多醫務人員也熱心寫科普文章,但總體上重視程度不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編輯與他們溝通不夠也是原因之一。不少醫務人員由于不熟悉科普文章寫作方法,或者不了解期刊的需求特點等原因而不主動寫也有的是不清楚哪些題材可以利用、從哪個角度入手。所以編輯應主動與他們聯系,為他們講解醫學科普文章的寫作技巧,談自己的編輯思路,培養他們成為期刊的有力支持者。
第二類是醫療衛生單位內專門負責寫報道或衛生宣傳教育的人員,他們寫作功底較好,也掌握較多的信息,熟悉醫學各項業務。他們能提供時效性、針對性較強的稿件。
第三類是科普文章寫作的愛好者,對寫作以及醫學科普期刊的需求比較熟悉,有的也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寫的文章是東拼西湊,導致信息不準確等不足之處。
筆者認為,編輯應把約稿的主要精力放在第一類作者身上第二類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編輯可請他們介紹更多的作者對第三類作者的稿件要加以鑒別,可選用他們有創意,且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的文章。另外,作者群中以醫學專家為核心,同時還要根據期刊內容的需要,組織心理、養生等方面的專家,使稿件內容在具有醫學權威性的同時,更貼近生活。
技巧二:約稿要爭取主動
以前,期刊是以作者一編輯一讀者為模式,而新的期刊編輯模式是讀者一編輯一作者,編輯依然處于中間位置,其地位看似未變,但作用卻不同。編輯如果仍坐等稿件上門勢必嚴重影響期刊質量,所以要想滿足讀者的需求,編輯就必須強化讀者意識、增強問題意識,主動出擊,找米下鍋,加強約稿。編輯能否敏銳地發現讀者的需求,約來高質量的稿子,將直接影響期刊的形象。
編輯工作就是在讀者和作者(醫學專家)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即把作者豐富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轉變成有益于廣大讀者健康的指南,同時又把讀者在預防保健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反饋給醫生。雖然醫學科普作者也在不斷改進作品的內容和寫作手法,但作為編輯把怎樣的作品推到讀者面前,應有自己的理解。主動約稿,要勤于與作者交談,并同時對作者的寫作進行必要的干預和指導,發現他們文章中的精彩之筆并予鼓勵,指出某些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對質量一般而選題較好的稿件進行精心修改或改寫,使之成為該作者的范文,并引導作者參照范文進行撰寫。
技巧三:約稿要講藝術
在主動約稿的同時還需講究約稿的藝術:
1、尋找適合讀者口味的選題向作者約稿。盡量找專業對口且在寫作素材方面具有優勢、寫作風格符合編輯要求的作者。約稿時編輯除了告訴作者一些設想、要求,還應多聽作者的意見。從事某項專業的作者往往會有好的意見,或會告訴編輯該選題又有哪些新的切入點,有時作者的不經意中含著有價值的選題。同時編輯也可向作者請教該專業的業務問題,以加深對該專業的了解。
2、約稿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作者的問候、感激或稱贊,引起作者的好感說明自己要約稿的內容及寫作形式和字數要求,內容表述要清楚,以免給作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說明回稿時間。
3、約稿中可能會遇到的幾個問題及處理辦法:
篇7
從2003年春季SARS的流行到2009年甲型HlNl流感的蔓延,使得各級政府部門及普通民眾都充分認識到了醫學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醫學健康科普教育,是一項投資少、收益大的衛生保健戰略措施。加強醫學科普教育,可以提高民眾的健康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并進而提高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提高社會整體的勞動生產力,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此,醫療界的專家學者指出讓醫學歸于大眾,并指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強調了醫學健康普及的重要性。要向大眾普及醫學健康知識,離不開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重要媒介。而醫學科普期刊更是應當積極宣傳科學的防病知識,為保障大眾健康盡一份責任。
醫學科普期刊的宗旨是面向大眾以普及、傳播和推廣醫學科技成果,介紹和宣傳醫學知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因為“醫學”有較強的專業性,“科普”有廣闊的讀者層面,醫學科普期刊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它既有學術期刊的科學性和嚴密性,也有一般科普期刊的實用性和知識性,還有休閑類期刊的新聞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說,醫學科普期刊是一種寓教于樂型的大眾類期刊。醫學科普期刊因為面向大眾、面向市場,因而市場化就成了醫學科普期刊的最大特點。但目前市場上醫學科普期刊有200多種,競爭異常激烈,而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才能辦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的特色科普期刊。醫學科普期刊的創新,主要是期刊編輯工作創新。醫學科普期刊的編輯工作創新包括編輯理念創新、選題策劃創新、編輯技術創新。
編輯工作創新首先體現在編輯的理念創新上,理念創新是醫學科普期刊編輯工作創新的前提。期刊編輯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念創新:
擺脫傳統思想理念束縛,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要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不斷學習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提高業務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開闊的文化視野,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準最佳的創新結合點,以新制勝。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人們開始關注如何能使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社會上與健康有關的行業,如醫療保健、美容整形、健美健身等,相繼誕生并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就要求期刊編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加強學習,才能把大眾最想知道的信息及時、科學、有效地傳播出去。
科普期刊編輯在編輯過程中要加強主體思想理念創新,要有自覺的市場意識。醫學科普期刊是面向大眾的,讀者是其最根本的生命源泉,而期刊質量的好壞,將決定其市場占有率。因此,編輯應牢牢把握市場這個概念,以市場為導向,辦出符合市場要求的期刊;應突出醫學科普期刊的思想性、科學性、文藝性、通俗性、趣味性,辦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期刊。
科普期刊編輯樹立先進的現代文化建構理念至關重要。當前正在向現代成熟市場社會轉軌,而這將導致文化轉型,作為期刊編輯不僅要完成文化選擇與文化傳播的任務,更需要肩負起文化創新和文化建構的重任。
要求編輯的知識理念實現從積累向創新的轉變。理念創新是要以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實踐經驗不斷豐富的過程。這就要求編輯具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編輯只有具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才能有足夠的能力來判斷稿件內容是否處于學術前沿、是否具有創新內容,以鑒別其學術水平和發表價值。《婚育與健康》雜志的宗旨是向大眾普及醫學生殖健康知識,為了實現編輯的知識理念從積累向創新的轉變,雜志社要求編輯輪流到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等科室進修,這樣編輯在編審稿件過程中就能把醫學臨床上最新的信息和知識及時運用,傳達給讀者。
編輯要樹立起辦精品期刊的理念。期刊的質量決定期刊的市場命運,醫學科普期刊的大眾性特點要求其必須實施精品戰略,這就要求期刊編輯增強精品意識,要善于捕捉全新信息,選擇新穎的題材,用嶄新的角度去表現主題,同中求異,異中求新,從而辦出“篇篇可讀,期期精彩”的特色科普期刊。
期刊編輯只有實現上述理念的創新,才能站在知識創新的前列,策劃出具有創新意義的選題,編輯出有新內容、新觀點、新方法的科普文章。
選題策劃創新
選題策劃是醫學科普期刊的起點,它也是期刊編輯工作的重點,編輯的策劃工作不僅僅表現為編輯對版面內容及其形式的謀劃,而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期刊的價值取向和觀念定位,它最能體現期刊編輯工作的創新。有高質量的選題策劃,是提高期刊質量的關鍵,醫學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選題要有預見性。醫學科普期刊以提高大眾健康素質為宗旨,而疾病、疫情、健康素質等都存在一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因而編輯的選題要有預見性,具有引導作用,把讀者尚未意識或明確的健康問題提出來供讀者參考和討論,這樣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例如秋冬季節人們注重進補,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學進補,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進補方式也存在差異,《婚育與健康》針對這個話題,策劃了《秋冬進補,南方北方不一樣》、《科學進補,秋冬季節給男人一點“”》等文章,標題科學詼諧,內容實用可讀,深受讀者歡迎。
學術問題科普化、樸素化。從事醫學領域科研的專家學者們所研究的問題(如基因工程等)帶有很強的專業性,其所探討的問題也充滿學術性,這一點作為普通大眾是很難明白的,但是人們熱衷于他們的研究結果將給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并且希望能弄明白這種結果將帶來什么好處,在這里編輯的工作就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編輯可以從成果報告、學術期刊、學術研討會等信息來源渠道獲得科技前沿信息,從中抽取與大眾直接相關的內容,以樸素化的語言轉化為科普知識。例如現在不孕不育人群越來越多,試管嬰兒技術成為重要的輔助生育技術之一,《婚育與健康》策劃了《天使落入凡間,我的寶寶來自“廣寒宮”》,文章用“廣寒宮”巧妙比喻冷凍胚胎技術,把深奧難懂的醫學知識科普化、樸素化。
“舊題”出“新意”。現如今,醫學科普期刊那么多,報道的內容難免會出現重復現象,但是隨著醫學知識的發展,很多以前不很相關的問題如今聯系緊密,因此,編輯在選題時就應考慮從“舊題”里面策劃出“新意”。如每年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每到這個時間各個媒體都會宣傳預防艾滋病的相關知識。而《婚育與健康》曾策劃出一個專題:《多彩的誘惑與陷阱,少女和女人遠離艾滋病魔》,刊發有三篇典型案例,每篇都有近800字的“醫生點評”,全面涉及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因為文章可讀實用,后被多家媒體轉載。
計算機的發展和信息網絡化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使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交往等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給期刊編輯工作帶來了一次技術性的革命,實現了編輯工作的現代化。在傳統的編輯作業方式中,由作者通過郵局將手寫稿或打印稿郵寄給編輯部,而編輯部也主要通過信函或電話與作者聯系,這樣就會浪費很多的時間。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就徹底地改變了這種局面,作者通過網絡投稿系統進行電子投稿,編輯部可以在瞬間就收到作者的來稿,通過組織專家在線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從而大大縮短了出版周期。這樣可以將編輯從繁雜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將精力用在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中,從而大大提高期刊的質量。因此,醫學科普期刊的編輯技術創新勢在必行。
利用網絡投稿系統投稿、組稿。例如當一個新的選題出現時,編輯可以在線組織專家和大眾參與談論。能及時把最新的醫學科普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給大眾。
利用音頻、視頻、在線聊天軟件組稿、審稿、編輯、校對、電子簽付印等。例如對一些工作比較忙的醫學專家利用音頻或視頻采訪的方式記錄他們的觀點和臨床工作經驗,然后整理成文字。
電子期刊、手機報、3G技術的運用。把紙質期刊做成電子版本,通過網絡、手機、3G技術傳播,能有效地擴大受眾面,提高市場占有率。
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醫學科普期刊只有確立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以質量為生命,緊緊抓住大眾的需求,才能抓住期刊生存的市場和命運,更好地向大眾普及醫學健康知識。
篇8
關鍵詞:科普從業人員 科學素養 職業差異性 測評研究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c)-0208-04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Scientific Literacy Evaluation Study Based o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Cai Yumin Zhang Na
(1. Guangdong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Guangzhou Guangdong,510070,China;2.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
Abstract: As a key group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ree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scientific literacy level is of great relevance to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effect. From a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valuation’s nee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8 groups: exhibition interpreter, exhibition researcher and designer,theoretical researcher, education activity developer and performer,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staff, media producer and network developer,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technical staff as well as other staff. Applying a fuzzy 5 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including scientific terminology, scientific awareness, sci-tech social function, sci-tech history, sci-tech side effect), targeted a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within Guangdong province, particularly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evaluation study is carried ou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and n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is also carried out, with a conclu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future training.
Key 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actitioner; Scientific Literacy; Occupational Difference; Evaluation Study
科普事I是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陣地,決定著科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相關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科普事業處在穩步發展之中,科普從業人員的數量逐年上升。科普從業人員作為大眾科普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科普工作的主體與關鍵,其自身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科普效果的好壞,與受眾接收科普知識的準確性密切相關。為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環境,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根據《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建設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勢在必行。
然而目前為止,科普從業人員的科學素養調查尚處于空白狀態,該研究選取科普從業人員作為測評對象,建立科學的科學素養測評機制,對科普從業者的科學素養展開系統研究,及時、有效地衡量科普行業從業者科學素養水平,既能為提高科普行業從業者科學素養提供指引,也可為創新型科普人才培養機制提供新的視角。該研究旨在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監測和評估體系的建設奠定分眾測評基礎,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構建科普監測工作網絡,開展科普從業人員科學素質監測調查和科普工作統計,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科普從業人員科學素養測評研究》于2015年啟動并完成了調查數據訪問收集和統計分析。調查范圍主要集中于廣東省內主要地市,并拓展至全國主要科普場館。調查數據樣本涵蓋了科技主管部門、中學、高校、科研院所、科學技術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國土資源博物館、濕地類博物館、專業科技博物館、水族館、天文館、自然保護區、文化宮、活動中心、動物園、植物園、標本館、圖書館、農業科普基地、其他類型科普基地的科普從業人員,及非科普行業非科普從業人員對照組。此次問卷共收集有效訪問樣本數630份,其中科普從業者524份,非科普從業者106份。
關于科普從業人員的定義,學界尚未給出明確界定,參考科技館等科普機構內的專業技術劃分,該研究認為科普從業人員包含以下職業劃分:(1)講解員;(2)展品設計與研發;(3)理論研究員;(4)教育活動開發與實施;(5)行政及運營管理;(6)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7)運行維護及技術保障;(8)其他。該研究的理論模型為基于職業差異性的五維度科學素養測評體系[1],該體系是由米勒經典三維度模型發展而來的,具有權重的科學素養五維度模型,可針對不同職業人群的科學素養水平進行比較性測評。以下就對該次調查中關于職業差異性的測評結果進行展示與分析。
1 職業構成基本調查信息統計
從調查結果看,按照該課題界定的科普從業者8類人群中,“行政及運營管理”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3.2824%,其次為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所占比例為5.7252%。由于后者相對而言,屬于新興的職業類別,因此從業者隊伍任未形成規模(如表1)。
2 科學素養測評總體情況
2.1 測評的綜合結果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按照前面給出的科學素養綜合評價模型,科普從業者的綜合得分與對照人群的綜合得分非常接近,兩者相差僅2.4825個百分點,科普從業者的科學素養綜合得分還略高于對照人群。這說明,科普從業者的科學素養水平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至少沒有低于一般公眾人群的科學素養(如表2)。
2.2 不同職業的測評結果
從統計結果可看出,科普從業者的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的科學素養綜合得分最高,達到71.9318。此外,其他項的結果相差不大,排名最前的三位是講解員、展品設計與研發、理論研究員。這個結果也大致反映出我國科普隊伍8類從業者的總體文化素質水平,其中新興職業人群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的得分最好,這與這類人群接觸的廣泛知識傳播有關(如表3)。
3 各維度測評的總體情況
3.1 各維度測評的綜合結果
從表4可以看出,科普從業者與對照人群在五個維度上,最高的維度都是科學意識,最低的維度為科技史。兩者相差較大,說明科技史是并沒有很好地在科普從業人員和非科普從業人員中形成較好的積淀。兩類人群對科技發展史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欠缺。其他維度上,科普從業者的科學素養得分略高于對照人群。而在科技副作用維度上,非科普從業者對照人群的得分,與科普從業者幾乎持平。
4 科普從業者各維度的測評結果
4.1 科普從業者對各維度的認知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科普從業者對各維度的認知程度均較高,最高為科學意識(76.55%),最低為科技史(47.14%),在這兩個維度上的認知差異也最大,相差29.41個百分點。從統計結果還可以看出,科技史與其他四個維度間的答對率差幅較大,均超過了10個百分點。而在科學意識、科技社會功能、科技史四個維度上,兩兩之間相差幅度不大,都在10個百分點以內,其中科學意識與科學術語相差僅為1.34個百分點,差幅最小。這說明科普從業者對科技史而言,較其他四個維度的認知程度相對偏低,而對其他四個維度的認知程度則相對較高且相互比較接近,由此可見科普從業者對科技史的認知程度還有待提高。
4.2 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間的測評結果
從統計結果來看,科普從業者不同的職業人員在各維度上的得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所有維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類在科學意識上的得分最高為79.6667,最低的是科技史維度上的得分為44.6154。除了科技史和科技副作用,不同的職業人員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較高,兩兩間的差距不大。所有職業人員在科學術語與科技意識維度上的得分較高,最高的得分維度主要為科學意識。總體上看,不同職業在各維度的上的得分差異不大,得分趨勢也趨于一致(如表6)。
4.3 科普從業者不同職業對各維度的測評結果分析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類人群對科學術語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別(c2=3.499,P =0.835)。從表7中可以看出,各職業類人群對科學術語的認知程度差異不大。講解員類職業人群對科學術語的認知程度最高(74.84%),教育活動開發與實施類最低(73.85%), 兩者相差近10個百分點。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類人群對科學意識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別(c2= 6.544,P =0.478)。從表8中可以看出,各職業類人群對科學意識的認知程度普遍較高,其中最高的為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類(79.67%),最低為運行維護及技術保障類(74.03%),兩者相差5.64個百分點。各類人群兩兩之間的認知程度差距很小,其中前四類人群的認知程度差幅不到1個百分點。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類人群對科技社會功能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別(c2=3.739,P =0.809)。從表9中可以看出,各職業類人群對科技社會功能的認知程度普遍較高,其中最高的為教育活動開發與實施類(72.55%),最低的為講解員類(70.02%),兩者相差2.52個百分點。另外,教育活動開發與實施類職業與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類職業對科技社會功能的認知程度非常接近,兩者差幅不到1個百分點。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類人群對科技史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別(c2=16.08,P =0.024)。從表10中可以看出,展品設計與研發類人群對科技史的認知程度最高(51.50%),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類人群的認知程度最低(44.62%),燒呦嗖6.88個百分點。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科普從業者各職業類人群對科技副作用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別(c2=11.053,p=0.136)。從表11中可以看出,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類職業人群對科技副作用的認知程度最高(70.00%),運行維護及技術保障類最低(59.22%),兩者差幅10.78個百分點。另外,除了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和運行維護及技術保障類職業人群外,其他各類人群對科技副作用的認知程度兩兩之間的差副很小,不到2個百分點。
5 結語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科普從業者的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的科學素養綜合得分最高。排名最前的三位是講解員、展品設計與研發、理論研究員。這個結果也大致反映出我國科普隊伍8類從業者的總體文化素質水平,其中新興職業人群影視媒體創造及網絡互聯網開發的得分最好,這與這類人群接觸的廣泛知識傳播有關,可見在各級科普機構在開展科普從業人員科學素養培訓過程中,需要將更多類型的科普工作者納入創新實踐隊伍中來,與時俱進,不斷接觸最新的科技情報和科學知識,提升自身科學素養,才能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為公眾提供內容更加豐富的前沿科普體驗。
參考文獻
[1] 王可煒,陳曦,梁皚瑩,等.科學素養研究的新視角:基于職業人群的測評方法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252-256.
篇9
關鍵詞:科普閱讀;科學素養;科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5-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89
當前小學生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習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很少有學生會去主動閱讀科普讀物。學生不去閱讀科普讀物,對科學知識不夠了解,無法產生興趣,自身的知識面就會比較狹窄。小學科學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科普書籍,并且利用網絡平臺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
一、加強課外科普閱讀的措施
(一)營造良好的科普閱讀氣氛
學校的圖書館要專門建立“科普角”,舉辦各種借閱活動,利用各種手段吸引學生到圖書館借閱科普書籍,提高圖書館科普書籍的借閱率,擴大科普書籍的流通面積。在每個班級當中,建立圖書角,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歡的科普圖書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教師可以設置專門的閱讀課,讓學生互相借閱科普圖書。在科普網絡閱讀平臺建立專題欄目,從而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科普閱讀資源,促進學生的交流。
(二)建立科普閱讀部落
建立個性化的課外閱讀部落,以文學作品的題材為基礎,分成各個不同的部落。例如:科幻小說部落、科普童話部落、異想天開部落。在每個不同的部落設置從下到上的等級制度,根據不同的優勢將學生分配到相應的部落。通過閱讀積分的方式,吸引學生去閱讀,當學生的積分達到一定數值,就可以獲得升級,并同時擁有升級部落的權利。
開展豐富的科普閱讀部落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科普閱讀獲得樂趣。例如,科學教師可以組織智力搶答競賽;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南極大冒險》等科幻電影,并且讓每個學生觀看之后寫觀后感;可以組織學生閱讀科普小說、童話等,并讓學生大膽想象進行寫作,鼓勵他們向科學版專欄投稿,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三)加強網絡閱讀平臺的交流
在學校范圍當中,可以建立科普網絡閱讀平臺,通過論壇的形式開設科普閱讀專欄,并且定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科普圖書,推薦人員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和學生。學校可以聯系校園電子圖書館和各種網絡閱讀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后感到論壇當中,讓學生在論壇當中討論對文章的看法,共享閱讀資源,獲得更多的收獲,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閱讀當中。
(四)推薦課外閱讀部落的書目
讀書網站要不斷推薦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書籍,教師要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推薦的科普書籍要具有吸引人的題目和豐富的內容,例如《十萬個為什么》《地球家園》等,使學生的閱讀面不斷拓展。教師和學生也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使推薦書目不斷得到充實。
二、加強課外科普閱讀的作用
(一)家長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外科普閱讀
通過各種科普閱讀活動,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科普閱讀的作用,明確表示,科普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今后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外科普閱讀活動當中。
(二)提高學生的科普閱讀興趣
利用各種科普閱讀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交流閱讀經驗,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利用課外時間閱讀科普圖書,更加喜愛科普書籍和科學課,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積極,使科普閱讀活動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校塑造良好的科普閱讀氛圍,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創新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例如在講解“太陽系”的時候,通過閱讀各種書籍和雜志,學生可以明確冥王星屬于矮行星,因此當今太陽系只有行星。閱讀大量的科普書籍,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思維靈動性,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且在全校范圍內營造積極閱讀的氛圍。
(四)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利用各種科普閱讀活動,可以保證教師深入了解科學教學。明確要想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不僅要利用課堂時間,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科普書籍的興趣。營造愉悅的科普閱讀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在科學的海洋當中獲得成長。改革當今的科學課堂教學,更好聯系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建立完善的課外科普閱讀體系,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課外科普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在當今的小學科學教學當中,教師需要豐富課外科普閱讀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外科普閱讀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從而引導學生不斷追求科普閱讀的愉悅感,使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斷提升。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更好地發展小學科學教育,提高科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成錦平. 打造綜合性實驗教學平臺 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以高中物理實驗課程基地建設為例[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0).
[2] 周世華. 提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策略[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12).
[3] 李園. 高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16(14).
[4] 黃秀絹. 論物理教育對提升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作用[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7).
篇10
關鍵詞:氣象災害;氣象科普;工作機制
2015年4月28日江蘇省常州市遭遇冰雹災害,常州市氣象_緊急雷電黃色預警信號、雹橙色預警信號及相關避險指南,但這次災害還是造成了巨大損失,主要原因在于當地群眾缺乏科學的災害預警和災害防御知識。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受災人口20821人,農作物絕收面積605.99公頃,房屋損壞19104間,直接經濟損失15721萬元。鑒于此,氣象和科普部門采用持續有效創新的方式實施氣象災害科普是氣象和科普行業的重要任務。
一、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社會價值
(一)氣象災害的危害
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洪澇、干旱、熱帶氣旋、低溫冷凍、風雹、濃霧及沙塵暴等,共7大類20余種,進行細分可達到數百種。中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發生非常頻繁、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澇以及臺風是最為常見且易造成嚴重危害的災害,此外沙塵暴、霜凍、冰雹、霧災等災害的危害也比較大。
建國以來,洪澇災害年均受災面積約3000萬公頃,共造成26.3萬人死亡、11074萬間民房倒塌,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幾百億元,重災年達到1000億以上。干旱對區域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也會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危害。自1949年以來,全國每年因干旱而受災的農作物面積達到667萬公頃以上,重災年達到2667萬公頃以上,每年因旱災減產的糧食有幾百萬噸到3000萬噸。我國的沿海地區時常收到熱帶氣旋的影響,尤其在7月~9月最為集中,約占全年登錄數的77%。20世紀平均每年有6.5次登陸,最多20次(1961年),熱帶氣旋給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嚴重,從全國范圍來看,平均每年此類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總災害損失的10%以上。
(二)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現實意義
從國外經驗來看,氣象和科普部門及時有效地開展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會使公眾形成對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意識。當氣象災害來襲時,公眾就會迅速采取各種各樣的防災減災措施,并且積極落實,合理安排生產生活。一方面,推實施氣象災害科普能幫助公眾了解所在地的氣候特點,有效掌握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多發氣象災害及其規律;另一方面,有效實施氣象災害科普,讓公眾了解氣象災害的成因、特點以及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知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
二、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
氣象災害科普,顧名思義,就是有關氣象災害的成因、易發生的時段地點、預測預報技術以及防災減災知識等的科學普及。目前,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方式主要有:
一是建設氣象災害科普場館,這些場館通過放映相關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視頻、展出各種各樣的氣象災害圖片,以及相關的文字說明等形式,著重介紹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多發地點和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內容。氣象災害科普場館為廣大群眾了解氣象災害、學習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知識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如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合肥氣象科技園,每年可以接待約5000人次進行學習參觀。
二是氣象和科普部門組織的氣象災害科普活動。政府和氣象部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尤其是在氣象災害多發的地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對氣象災害科普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災害科普推廣活動。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和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既可以將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傳播到公眾當中去,又可以讓人們從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中獲益。
三是學校將氣象災害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少學校開展了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知識競賽、組織學生進行氣象災害科普文章的撰寫、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氣象災害科普的活動。氣象和科普部門應當注重加強同學校的合作,在學校定期舉行氣象災害科普的講座,并聘請專家、高校的教授、知名的學者為同學們演講授課。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更應當注重同學們與氣象災害科普實施人員的面對面交流,讓同學們真正了解氣象災害科普知識,把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牢記心中并正確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氣象災害科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氣象災害科普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方式較為單一,并且缺乏持續性和創新性。目前,氣象災害科普推廣的主要形式還是以氣象和科普部門的對外集中宣傳為主,宣傳缺乏創新性,而且對外集中宣傳階段性很明顯,宣傳時間跨度較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快節奏的生活里,不少群眾會忽視此類單調的氣象災害科普宣傳。這種情況的時常發生,嚴重降低了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效果。
其次,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廣度還不夠。近年來,隨著極端的天氣發生概率逐漸遞增,對那些特殊的地域,如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和氣象災害時常發生的地點。特殊的人群,如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缺乏的農民等。針對這些地區和人群則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科普工作。而此前的氣象和科普部門在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過程中,并沒有在特殊的時段,如極端氣象災害集中發生的時間,對農村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宣傳普及。而這些特殊的地域、時段、人群卻非常需要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只有把握好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增加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效果,保障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再次,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還很缺乏,且現有場館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總量不多,中西部地區很多市縣沒有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現有氣象災害科普場館建設也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管理手段上極其落后薄弱;還有相當一部分氣象災害科普場館由于運營狀況差,完全或幾乎沒有收益,日常運行難以為繼。
此外,缺少專業的氣象災害科普人才。目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主力軍依然是氣象部門的一些氣象專家和學者,專門科普工作人員極度缺乏。在不少省份,尤其是一些偏僻的縣市氣象部門,嚴重匱乏氣象災害科普人才,有些氣象部門甚至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作為分流機關人員措施,導致氣象災害科普推廣人員基本素質偏低、專業知識欠缺等情況,這嚴重制約了氣象災害科普實施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的改進方案
(一)增加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財政支持和管理力度
首先,各級財政部門應該加大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經費投入,將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經費列入到氣象事業費用的預算中去;其次,各級氣象部門還應該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工作的管理放在優先地位。近些年來,各級氣象部門大多成立了氣象災害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并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納入到氣象科技事業發展體系中,但成效尚不明顯;再次,各級氣象學會還應加強對所屬科普工作委員會的管理,盡快組建一個以氣象科研單位、教育部門、業務單位三方共責的氣象災害科普網絡,通過選調專業人才,從人才和組織上對氣象科普工作予以保障。
(二)開展氣象災害科普人員的培養和培訓
氣象災害科普工作實施的主體是氣象災害科普的工作人員。氣象和科普部門可從氣象類高校招收一批具備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優的畢業生來充實氣象災害科普隊伍,也可從氣象部門挑選合適的工作人員來從事氣象災害科普工作,而這些從業人員必須要通過相關專業技能考評;此外,從高校和社會上招募一批有熱情參與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志愿者,也是彌補人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即聘請氣象行業專家、科普專家或高校教師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進行階段性集中授課,對學員進行專業知識考核并頒發相關培訓證書。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可以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形式來提升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
(三)創新氣象災害科普工作方式
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應不拘一格,一定要以更加有效、持續、創新的方式將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傳遞到社會各層面。積極拓展氣象災害科普讀物、電視專題、新媒體科普等新途徑,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科普效果;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應該充分利用諸如“世界氣象日”這樣的主題,推動氣象科普文藝匯演進社區和農村,讓公眾在欣賞精彩表演的過程中接受氣象災害科普教育。
(四)加強氣象災害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興建或完善一定數量的科普基地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災害科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相關部門要及時制定氣象災害科普基地的發展規劃和計劃,做好氣象災害科普教育基地的經費預算和實地調研;二是要整合相關氣象災害科普資源,優化管理體制,不斷豐富氣象災害科普基地的氣象災害科普內容;三是氣象災害科普基地要結合場館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管理標準,努力實現規范管理和運作,把基地教育效用發揮到最大。
(五)加大對信息閉塞地區的氣象災害科普力度
當前,在許多交通不發達、信息比較閉塞的中西部偏遠地區,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比較淡薄,而這些地區往往是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地區。因此,應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科普力度,一是要經常組織專家學者去當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二是要著力同當地政府、村委會緊密協作,編寫、散發通俗易懂且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氣象災害科普手冊;三是要與當地的中小學合作,加強中小學氣象科普教育,從小抓起,通過中小學生影響其家庭。
參考文獻:
[1]高慶華等.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進展[M].氣象出版社,2009.
[2]何學勇.氣象科普基地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陜西氣象,2004(06).
[3]杜婧,張脈惠,朱獻獻.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A].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C].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09.
[4]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02).
[5]成海民,王躍峰,薛玉敏.談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J].中國科技信息,2010(18).
[6]王曉莉,陳世銀.氣象科普與和諧社會[A].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C].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09.
[7] 施威,劉青,李忠明.西方氣象科技引進與中國氣象事業近代化[J].閱江學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