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1:4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低碳生活
在最近幾年,全球的氣候,一下子變暖了許多。秋天要等到10月份才到,夏天4月份就開始了。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原來,是人類自己闖的禍。
21世紀,人類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快。使我們的地球逐漸變成一個熱球。也就是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暖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二氧化碳,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造成的。二氧化碳。現在全球汽車越來越多,地球也就越來越糟。我們周圍的環境越來越惡劣。
二是家庭電器,夏天天氣炎熱,在家吹空調成了人們的一大愛好之一。可是空調會向外排放大量的甲烷氣體,還會浪費電。所以要盡量少用空調或不用空調。
最后一點是:保護水資源。在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可是能喝的卻只有百分之二是淡水。動物和植物都需要淡水。動物的生物鏈嚴重破壞。水成了問題,人們就大量開發礦物質,燃燒出了C02氣體嚴重破壞臭氧層。南極和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洞。這樣下來的話,人類的生活會受到嚴重的破壞。
這樣下去,太陽就會直直射入南北極,冰川就會融化。然后,陸地變少,人類也就少了。如果我們不保護,總有一天我們人類會從這個星球上消失的。我們可以從低碳開始:一、少買衣服,二、不吃牛排,三、要住小房子,四、綠色出行,這幾個方面做起。然我們共創美好的家園吧!
坪山中心小學
篇2
(一)以科普文學優勢,促文化產業發展
它可以有許多種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技巧。科普文學包括科普小說、科普散文、科普詩、科普戲劇,除此以外還應包涵科普童話、科普寓言、科學家傳記、科普游記、科普文學通訊、科普民間故事等體裁。基于科普文學尤其是科普童話和科普小說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且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因而為公眾所喜聞樂見,符合廣大少兒的興趣,迎合游客的娛樂心理,能夠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因而不乏進入市場的優勢。科普文學的發展可有效帶動科普文化產業的發展。科普文學與特色資源相結合,尤其是與地方文化及旅游資源相結合,形成產業鏈,既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又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是提升河北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科普文化產業是一項創新工程。基于原創科普文學作品的影視制作、動漫制作、科普展教、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和生產等都屬于創新。發展科普文化產業也是一項環保工程。科普文化產業屬于非污染性產業。由于河北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原創科普文學作品應突出環境保護主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河北科普文化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河北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提升。創建“河北科普文學創作與產品研發示范基地”是發展河北科普文化產業的首要環節。依托基地可以培養一批科普創作與產品研發骨干,提升其在科普創作與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發揮其在科普事業和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基地可由河北各級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作家協會、科技文化類型的雜志社和出版社、科普創作協會等部門聯合組建。基地可每季度舉辦一次科普文學征文大賽,并著力支持獲獎作品的刊登和出版,繼而支持企業界把獲獎作品開發成科普文化產品。獲獎作品的創作素材應取自河北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地理資源和文化資源,獲獎作品應凸顯作家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應從河北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強調,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做到落細、落小、落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科普文學,是實現“三落”的實招。在創建示范基地方面,“綿陽市仙海科普創新基地”可被視為“他山之石”。它是四川綿陽市首家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主管部門為綿陽市科技局。它是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為特色的科普創新基地,有綿陽科學小說和科普創作博物館、綿陽科學傳播研究院、科技開發部、科普影視中心、保健咨詢服務中心等。基地受托協助組織編輯出版《中國少兒科學小說選》系列叢書,并積極推動基于科普文學的廣播影視、動漫、口袋書等多種科學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基地創辦了國內首家“科學小說網”,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科普聯盟成員,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綠色網絡文化產品”。
(二)加強政策支持
發展科普文化產業離不開政策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總的來說,政策導向應堅持公益性科普和經營性科普相結合,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以各種形式進入科普文化產業領域,既重視經濟效益又重視社會效益,既重視政府引導又不輕視市場推動,既重視自主創新又不忽視引智引資,既重視培育龍頭企業又不忽視扶持小微企業。各級政府應該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園區、基地、產業群與產業鏈建設為重點,引導企業在內容和形式上加大科普文化產業的創新力度,鼓勵廣大從業人員創作開發承載河北優秀文化、展示當代河北形象、面向國際市場的科普文化產品,大力支持與科普文化產業直接相關的文學創作、藝術創作、出版、翻譯、設計、編導、配音和市場推廣,等等。支持入駐河北的科普文化企業參加境內外重要國際性文化展會。鼓勵科普文化企業借助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拓展國際業務。支持科普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鼓勵科普文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加大科普文化產品的研發投入,保護企業及個人的知識產權,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或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在資源和政策方面對省內科普文化企業跨省、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和上市融資給予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科普工作。”河北省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整合河北省科普和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引導投入,對科普文化產業實行政策傾斜,擴大扶持范圍。不僅注重“見績獎勵”的扶持方式,還要注重“見業幫培”的扶持方式,注重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獎勵配套、減租減稅等多種扶持方式。
(三)重視引才育才
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趙致真認為,從歷史上講,中國缺乏崇尚科學的傳統;從現實看,人們片面追求“商業化”,科普領域缺乏吸引人才的機制。所以,河北省人力資源部門應結合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引進、培育發展科普文化產業急需的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具體地說,要發展科普文化創意產業,必須大力引進和培養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相關領域包括科普文學創作領域,科普影視、動漫制作領域,科普網絡游戲開發領域,科普信息服務領域,大眾科普廣告及教學片制作領域,科普教育培訓領域,科普文藝節目的編導及演出領域,等等。從海外引進人才可以促進河北科普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河北科普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美、日、韓等國的科普文化創意產業都比較發達。要積極從這些國家引進人才。引進海外人才可借助海外華人協會、國內各海智組織、各高校校友會的資源,開展河北的引才政策宣傳。引進海外人才還可通過本省舉辦的或者通過其他省份(如江、浙、粵、川)舉辦的大型引智會議進行政策宣傳、機遇宣傳和項目引進等活動,增強河北在海內外引才的吸引力。河北政府應加強與企業、作協、科協和京津冀各高校的合作,充分調動河北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作家、企業家和教授引才薦才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引薦海外相關項目在河北落戶。總之,要積極發揮河北臨近京津的地理位置優勢、整合各類資源,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不僅要大力引進人才,還要重用和優待人才。各級政府應大力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創造良好條件,提供優質服務。可以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建造專門的創業園區和生活園區,使之產生人才集聚效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河北政府部門應注重選派省內專家去國外考察調研,圍繞美、日、韓等文化強國的科學文化傳播、公眾參與科學、科學教育開展、科普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考察和交流,并與國外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科普文化開發項目的合作。
(四)整合資源、創新載體
《河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各種報紙、刊物應當開辟科普宣傳專欄、專版;電臺、電視臺應當開設科普專題節目;影視生產、發行、放映單位應當加強科普影視作品的制作、發行和放映。各出版單位應當多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少年兒童科普讀物及音像制品。這里強調的是整合資源、共同關注。同時,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領域的各類所有制的文化企業,還有教育廳管理的各類學校,都可以關注科普,助推河北省科普文化產業的發展。
1.組建科普藝術團。文化部門及學校應積極組建科普藝術團,定期派科普藝術團服務城鎮、鄉村和學校。政府應鼓勵科普藝術團通過“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等形式,把科普文化產品直接送到受眾家門口,方便廣大群眾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方式學習科普知識,提高文化素養。科普藝術團應把科普話劇、科普小品和科普相聲作為重點演出內容。
2.成立科普文化產業促進會。河北省科技、文化、科協部門應聯合成立科普文化產業促進會。科普文化產業促進會可以在機關、院校、企事業單位、文藝團體、學會等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搭建起協調、溝通、合作的平臺,有利于推進河北省科普事業和科普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科普文化產業促進會可以聚集科技界、文學界、藝術界、商界、政界的智力資源,為科普大眾化、多元化、藝術化、產業化提供智力、資金和信息支持,并組織開展科普文藝作品的征集活動,負責科普文化研究項目的管理工作。
3.建設河北科普文化傳媒網。河北文化部門應著力建設河北科普文化傳媒網,以發揮新媒體在科普傳播中的作用,推動科普文化產業進入“數字化”發展的快車道。河北科普文化傳媒網的最大板塊應是“科普文學”。通過“科普文學”網絡平臺可以鼓勵民眾創作與當地文化特色、科普資源和旅游資源相關的科普文學作品,為進而開發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普旅游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科普文化產業打下基礎。通過科普文化傳媒網,還可以推介中外優秀的科普文化創意作品,如科普圖書、科普動漫、科普影視、科普文藝演出等活動。
4.創辦特色雜志。科協部門應主辦并主管以河北科普文化產業為主題的特色雜志。此特色雜志應以提升讀者的科學精神、弘揚河北的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河北的科普文化企業、介紹國內外發展科普文化產業的經驗為宗旨。此雜志不僅要重視自然科學的普及,還要適當關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普及。
二、結語
篇3
關鍵詞:科普影片紀實手法表現主義
除具備傳統科教片“以科學為內容,運用多樣的電視傳播手段,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以及弘揚科學精神”的特點,。科普影片不僅講述知識,還關注科學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它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敘述故事。然而,單一遵循紀錄片“客觀、真實”的紀實主義風格,再加上原本就顯得枯燥乏味的內容,必然出現情節牽強附會、科學知識難以普及、受眾不滿意等情況。因此,創作科普影片時,堅持知識的科學性以及秉承紀實主義風格的前提下,融人表現主義會使科普影片更具觀賞性。
一、紀實主義風格VS表現主義的特征
科普影片作為紀錄片的一種。主要運用的是紀實方法。在我國,說到紀實方法,一般指的是巴贊的理論。巴贊認為紀實主義是“存在先于含義”。紀實主義反對主題先行,導演只需“把事實交給大家”。它只是客觀存在,主題就已在其中了,并非導演賦予的。紀實主義所表達的意義,則來自現實本身,它是現實說話。
巴贊的紀實理論是建立在攝影影像本體論的基礎上的。他認為影像“按照嚴格的決定論自動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預,參與創造”。“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他還認為“攝影的美學特性在于揭示真實。”而主體的人,對客觀世界往往有成見和偏見。只有把人排除出去,客觀世界才能真實地呈現出來。在表意方面,他反對“含義先于存在”,主張“存在先于含義”,要求“僅僅通過對現實表象的展現揭示出現實的含義”。在結構方面,他反對人為地戲劇結構,要求具有“具有更多的生物學的特點”,“故事的發生與發展具有生命般的這是與自由。”在鏡頭方面,他反對理性蒙太奇,倡導長鏡頭。
對于科普影片,紀實手法是其基本表現手法之一。客觀跟隨拍攝、長鏡頭記錄已經是紀錄片屢見不鮮l的方法。以事實為主體的科普影片雖然有眾多風格、樣式差異,總體屬于影視紀實藝術是事實。然而攝影師要選擇被拍攝對象、角度等,紀實主義“不讓人介入”卻是很難達到的。有相當一部分紀錄片還是堅持主題先行的,然后再根據主體表達選擇素材,結構情節。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的。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的。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后,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于美術界,后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
表現主義藝術觀念淵源于德國文化精神。雖然它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于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總體上來說,表現主義在各個領域中的影響是融會貫通的。表現主義者對社會現實和人類前途有很大的關注,顯現出一股干預生活的熱情,但他們重視主觀世界,特別是精神、情緒、思想的的強烈的呈露。創作者們不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質。表現主義,以其極大的主觀性著眼于人類精神與體驗的直接表現。在抗衡著印象主義客觀性的同時,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共性特征。
二、表現主義在科普影片創作中的運用
表現主義作為科普影片除紀實主義外的創作理念,在內容確定的前提下應用于科普影片的表現手法、畫面拍攝及“再現”手法、解說詞的行文用詞等方面。
基于表現手法的動畫形式,既可準確地表達深奧難懂的科學內容,更適合給知識水平較低的受眾。
科普影片《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該作品由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制作,榮獲北京高教學會電化教育研究會2009年度“金燭獎”一等獎及第十屆北京科技聲像作品“銀河獎”三等獎)正是以一個動畫短劇作為開場闡釋了動畫里的主人公種植棉花失敗的原因。表現主義的“主題先行”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正因為創作者要表現當下很多棉花種植者共同的憂慮——棉花如何成功種植、如何高產,片子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必然會引起觀看此片的棉花種植者的共鳴。另外,貫穿整個作品的兩個對話人物,除了真實的以記者身份出現的解說員,還有一個就是自始至終的動畫虛擬人物——種植棉花的老爺爺。即該作品中出現了棉花種植者的代“言”人,借這個虛擬人物的口,代表普遍棉花種植者說出了他們遇到的問題,似乎有悖于科普影片遵循的紀實主義風格,在作品中植入了主觀意識,加入了創作者的主觀意念,但是這些所謂的“主觀意念”正是創作者調查研究了眾多棉花種植者在種植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后,將具體的問題總結為普遍存在的問題,將棉花種植者這個群體化身為一個生動的虛擬人物,使內容具有科學性的同時,更具實用性、藝術性及觀賞性。
在《熱帶人工植物群落》中有一組動畫,在講了一大堆人工森林在科學上的可行性后,以動畫展現未來人工森林的宏偉壯觀的創面結束全片,它是通過動畫手段模擬移動鏡頭與推進鏡頭的形式進行表現。畫面橫移,轉過一榕樹,沿著一條伸向銀幕縱深而永遠走不到頭的森林大道中前進,加上以主觀鏡頭的方式,使觀眾好似乘坐未來的交通工具暢游瀏覽未來科學世界。從而將影片情緒推向。
由于并不是所有科普影片都需要動畫,在不該用動畫時就不該強行植人動畫,否則不僅在科學內容上造成混亂,而且對整個影片藝術效果也是極大的破壞。
在畫面拍攝手法上,運用“畫面再現”既可使普及的科學知識更豐富,也可使畫面更具藝術觀賞性。
北京科影攝制的《鈣與生命》,里面拍攝的人物環境并沒有以紀實手法表現,而是帶有較強的表現主義風格,使人物環境處理有了人為制造的象征性,使科普影片更富想象力及內涵。在保證科學內容真實的情況下,創作者用于突破表現形式上的束縛。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趙立魁在拍攝《第十三片綠葉》時便談到:“我與攝影在開拍《第十三片綠葉》之前便統一思想,決定對影片的微觀部分(科學內容的核心)一定要真實地‘再現’,使其可信;對于外在部分,即小麥形態和科學實驗的環境背景,光線色彩等等一律進行加工‘表現’……”由于小麥的自然狀態是叢生的,葉片交錯擁擠在一起,實拍出來顯得很雜亂。創作者將它一棵一棵分離出來,栽在土箱里,再用燈光從逆側方向打透,于是我們可以在片中觀賞到綠葉在暗背景下格外醒目,主體突出,一目了然,深色的環境基調又造成一種莫測的神秘感。在《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拍攝過程中,由于沒有到播種期,創作組在當地專門開辟了一小塊實驗地,進行了播種演示,而每個關鍵步驟可重復演示,便于拍攝者運用不同景別的鏡頭展示播種細節。播種“畫面再現”不僅彌補了因植物生長期時間限制造成的畫面缺失,更呈現了較為完整的細節。
在運用“畫面再現”這種表現主義手法時,需注意尊重客觀事實,科普影片只有在做到內容符合客觀真實,才可在這個基礎上探討“畫面再現”手法的成功與否。
在解說詞的行文用詞上,從說明文到記敘文的轉變中,“戲劇化”的語言不僅可生動表現科學內容,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加深受眾的理解與記憶。
在科普影片《搶救大白鱘》的開篇是從“人”切入,而不是從“事”切入的敘事結構,改變了原本開篇解說詞設計的初衷。鐘倩在《用“故事”去包裝科技影視作品——<搶救大白鱘>創作體會》中指出原本關于白鱘的知識介紹是:白鱘是什么科、什么屬、為什么這么珍貴、瀕危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是發現到搶救。而改變后的敘事結構是:先講危教授這個人物辛苦尋找白鱘多年,再引出白鱘這種生物,于是全片很自然地就從“介紹白鱘”的說明文變成了以“向往白鱘”開頭的記敘文。
富有表現主義的“戲劇化”手段也被運用在了科普影片《棉花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新技術》中,在作品開篇,虛擬人物——種植棉花的老公公與記者的對話,即是一段解說詞的“戲劇化”變身。將原本要說明的內容以生動的對話形式展開,引出了棉花種植者的疑惑,求知欲。
當然,解說詞的行文用詞不僅在作品中體現為具體文字、語言,也可抽象為畫面,用畫面中自帶的文字來表現。例如在科普影片《珍惜土地》。中,有一組鏡頭。采用人、土地、指示燈示意動作與電子跳字的方式表現我國土地、人口糧食三十年的變化。數字跳動很快,令人眼花繚亂。而具體數字卻無法讓人看清。這些快速運動的數字變化,正是創作者用“戲劇化”的表現手段,給觀眾造成一種速度驚人,問題嚴重,刻不容緩,不能等閑視之的緊迫心理。于是在視覺上形成撞擊,敲響警鐘。在受眾思想上造成一種緊迫感,從而激發受眾的情緒,與影片產生共鳴,加深受眾的記憶!
可見,在表現主義應用于科普影片創作過程中,既要考慮一個科目內容講清楚適當的空間,又要考慮語言環境遣詞用句本身對表達科學內容的衰減作用,只有把握到位這兩個方面,才可在行文用詞上做到爐火純青,恰到火候!
三、表現主義在科普影片創作中的發展趨勢
科普影片作為紀錄片的具體類型,紀實手法是其基本表現手法之一。客觀跟隨拍攝、長鏡頭記錄已經是紀錄片屢見不鮮的方法,以事實為主體的紀錄片雖然有眾多風格、樣式差異,總體屬于影視紀實藝術是事實。然而攝影師要選擇被拍攝對象、角度等,紀實主義“不讓人介入”卻是很難達到的。有相當一部分紀錄片還是堅持主題先行的,然后再根據主體表達選擇素材,結構情節。
紀錄片不允許虛構,但需要想象。伊文思曾經說過:“有人認為紀錄片不是藝術,因為它沒有想象,這個看法不對,從拍攝之前到最后的剪輯完成,自始至終不能脫離想象”。
表現主義的多種手法與紀錄片的紀實風格在很多科普影片得到了完美結合。
例如《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它表現的奇特景象往往是建立在影片的事實基礎上的,如利用俯拍、仰拍等奇特角度拍攝的令人驚嘆的畫面效果,用高科技程控技術操縱的變速攝影拍攝的超低速和超高速畫面,將現實情景抽離出來,達到其本質的特征,影片的紀實風格與表現主義有機統一,互相渲染,相得益彰。
篇4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12月普外科18名專科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4~46歲,從事普外工作3~12年,其中本科8名,專科10名。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9名,兩組護理人員在性別、年齡、學歷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9名護理人員均接受崗位培訓1年,內容包括《普外科常見疾病護理常規》、《護理操作技術規范》、《急救護理》以及《醫療器械的使用與保養》等培訓;觀察組9名護士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繼續教育培訓。
1.2.1職業道德培訓
堅守職業道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先決條件,普外科護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護理職業道德,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1.2.2健康教育知識培訓
普外科護士對患者提供護理的同時,還要教會患者自我防護知識和技術,改變他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和態度,讓他們能夠達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1.2.3人際溝通能力培訓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能促進護士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解除患者的防御心里,創造一個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彼此平等寬松和諧的就醫環境。
1.2.4心理護理能力培訓
心理護理是開展護理工作的關鍵,護士要以心理科學理論為指導,影響、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消除各種疾病心理因素,起到縮短患者治療時間。
1.2.5護士心理素質培訓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取得患者信賴的基礎,它直接影響患者的思想情緒和治療效果。普外科護士要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特別是在危重患者的搶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更應沉著冷靜、敏銳的觀察,運用豐富的護理知識、熟練的護理技能及時有效的判斷處理。
1.2.6計算機能力培訓
掌握現代化信息網絡知識是護士必備的能力,是開展護理工作的必備條件,大量的護理工作都需要計算機來完成。比如電子歸檔、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記錄等,都需要通過計算機的統計數據有效跟蹤監測,及時掌握病情動態信息,保證護理工作有序的開展
1.2.7臨床護理研究
開展臨床護理研究是護理工作向縱深發展的有效手段。護士要不斷總結護理經驗,要在外科護理的理論、內容、方法、技術、管理以及人才培訓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護理水平,促進護理工作的不斷發展。
1.2.8相關知識培訓
如護理管理與衛生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的培訓等。
1.3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由護理培訓中心5名資深教師對兩組護士在護理職業道德、專業護理技能(理論占70%,操作30%)、健康教育知識、人際溝通能力、護理研究等5項統一以筆試形式進行考評,總分為100分。采用護士長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普外科相關知識評分,主要包括危重患者的護理,常用急救知識,患者疾病評估內容與方法,康復性訓練,突發事件的處理以及衛生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等,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專科護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越高。患者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該問卷設滿意、不滿意、基本滿意三項對患者進行調查。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篇5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病區住院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先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80例。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齡(33.8±2.5)歲,實施普通普外科護理;研究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32.6±1.9)歲,實施人性化護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人性化護理方法
1.2.1合理優化普外科人力資源
護理管理人員要科學合理優化人力資源,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根據每位護理人員的學歷、性格、業務水平等進行分析與評價,挖掘每位人員的知識才干與業務潛能,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分工,資源利用最大化。
1.2.2定期開展人性化護理培訓
定期開展全科室護理人員的人性化護理培訓,積極培育良好的人性化護理氛圍。創新地將一些先進的服務理念運用于普外科護理管理實踐中,不斷提升普外科護理的管理與服務質量。
1.2.3提高醫護人員服務意識
優秀的護理服務態度是普外科護理人員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職業素質,應該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為患者實際著想,從內心真正幫助患者,真正為廣大患者服務,認真解決患者的內心想法,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
1.2.4人性化護理的實施
①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靈活地處理好患者內心情緒比較波動、治療依從性不高、日常生活難以自理等各種問題,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②尊重與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認真聽從患者的各種心理訴求,積極幫助患者減輕內心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排憂解難。③護理人員要跟患者加強交流,盡量做到儀表大方、準確使用語言,促進護患雙方情感的交流互動。
1.2.5強化激勵措施
適當的激勵可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與工作熱情。在普外科護理工作中可以引入相關激勵機制,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有機結合起來。實施績效獎金,充分激發工作積極性。評選“星級護士”、“優秀護士”,并與績效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增強榮譽感與使命感,促使護理人員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護理工作去。
1.3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院普外科護理管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以后,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質量也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人性化護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指導下實施的一種護理模式。這種模式講求對每一名護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之滿足,同時讓每一位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照料與重視。普外科護理工作繁重,護理人員長期在高負荷、高強度的環境下工作,自身的工作主動性與積極性均受挫,從而大幅度降低了護理質量。為此,應該認真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高度重視給予患者、護士以人性化的關懷,打造和諧、祥和的護理人文環境,實現人性化的普外科護理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領導者要積極轉變傳統的護理管理經驗及觀念,不能單靠規章制度來對廣大護理人員給予監督、約束與控制。而是在普外科護理管理實踐中充分使用人性化護理,大力提高普外科護理人員的自我管理意識,不斷激發出積極性與熱情,讓護理人員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業務技能,并將盡可能大的精力投入到護理工作去。
4結語
篇6
20世紀90年代至今,國際互聯網(Internet)在全球迅猛發展。它能提供通信、檢索、最新動態和娛樂服務,這為優化田徑普修課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我校小學教育(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小學體育教師,因此,少兒田徑內容作為我校田徑普修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適宜的。為此,課題組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深入調研收集了來自三方面的田徑教學內容資源,第一來自國際田聯和中國田徑協會網站中提供的相關少兒田徑資料;第二來自部分優秀小學網站中提供的田徑教學內容;第三來自師范院校尤其是以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的兄弟院校相關田徑教學內容資源。經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后對我校田徑普修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刪掉小學中不開展的和偏難的教學內容,如鉛球和標槍;降低難度動作教學,如教學中降低欄架高度和欄間距;增加趣味性強和團體性項目的教學內容,如在跑的教學中增加迎面接力,在投的教學教學中增加壘球和實心球技術的教學,增加跑、跳、投三項融合項目的教學;變化田徑項目教學內容,如跑教學中不僅有變速還進行變向教學,投的教學中不僅有遠度投教學還有定點投教學。經過調整和優化后的田徑教學內容更貼近小學田徑教學,使內容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隨著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的進行,田徑普修課時有過去的280學時左右減至目前的70學時左右,在有限的時間內還需保證教學質量,因此必須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能夠提供多樣、便捷的交流方式和強大的檢索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通過互聯網建立了微信朋友圈、E-mail等在線信息網絡交流平臺,構建了不受時空限制的師生互動平臺,如教師能夠上網為學生提供和推薦優秀的田徑網站、視頻等資源,學生也可在線向老師咨詢、探討或辯論問題,從而能使學生全面的認識事物、培養學生思辨思維,這正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二、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理論、實踐學習的相互滲透,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曲線、動畫和視頻等信息進行有序的編輯和整合,形成一個多視覺表達的信息載體。它不僅可以刺激人體視、聽等多種感覺系統,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更便于學生理解、思考,起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題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制作了田徑普修理論課的多媒體課件和收集編輯了田徑教學項目的視頻資料,包括田徑運動概述、田徑運動教學組織、田徑運動場地、田徑運動技術原理及主要教學項目技術動作視頻。在傳統的田徑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理論教學和技術實踐教學分離,如一般在學期末或學期中集中進行理論教學,這樣的教學安排,理論和實踐脫節,不能充分實現理論對實踐的遷移及指導作用。因此,在對2013級小學教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進行的田徑普修課中,任課老師借助于Ipad、Surface等計算機終端,在新技術學習的開始,先進行該項目有關的理論課教學,包括項目的發展史、項目技術原理、技術特點及進行相關技術動作視頻觀摩,然后進行技術動作學習,最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與計算機終端中的視頻進行對比和任課老師的講解,掌握新技術。這種教學順序優點如下:第一,能夠激發學生對新技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第二,能夠在學習開始建立正確的動作表像,傳統教學中僅以教師示范為主,而通過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有重點、有步驟、多角度的實現動作的展現,還可以通過分解、回放、慢放等技術手段,能更清晰的將動作展示給學生,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需要,進而提高了學生對動作表象的記憶和痕跡。第三,技術原理學習為后面技術動作學習會產生遷移和指導效果,有效學習的發生往往產生于對事物深入理解之后,如學生在進行跳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蹬擺配合”、“運動補償”等概念的學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對技術的掌握。
三、使用視頻圖像技術記錄和分析學生技能表現,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
視頻圖像是人們利用各種工具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觀測客觀世界而獲得的,視頻圖像處理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圖像的采集、獲取、編碼、存儲和運輸,圖像的合成和產生,圖像的顯示和輸出,圖像的變換等。科學統計表明,人類從外界獲取信息約75%來自視覺系統,也就是從圖像中獲得的,視頻圖像及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實現人們從圖像中獲取大量信息的設想。長期以來,高校田徑普修教學以學生運動技術掌握為中心來實施,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基本是教師示范和自我練習,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不同程度地忽視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意志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和培養。因此,在2013級小學教育(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的教學中,使用了Sony公司生產的DV攝像機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進行現場錄像,并利用移動便攜錄像采集和圖像處理系統對錄像進行技術處理和制作,通過課堂回放、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到對他們自己的技術動作的觀摩和互相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技術動作反饋的實效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利用圖像處理技術,把學生技術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常見錯誤動作進行定格、回放、慢放等方式,引導學生一起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這樣在教學的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四、應用計算機管理優勢,加強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關注其全面發展長期以來,田徑普修課程在以“學生運動技術掌握”為主的教學思路影響下,多數學校教學評價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理論筆試、理論口試、運動技術考評、全能項目測試及教學實踐考試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多為定量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甚至有的還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加強對其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評價是十分必要的。在田徑普修開課初期,任課教師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學生填寫,老師收集整理學生資料等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運動經歷、身體素質等情況,最后通過利用計算機的文件管理技術對資料進行整理和編輯,創建學生學習檔案,為后繼教學內容和個性化強度安排提供依據。在田徑運動中,有許多技術不僅結構復雜,還需在瞬間完成一連串復雜動作,如跳遠中的空中動作、投擲項目中最后用力順序、跨欄架技術等,是學生接觸較少的動作,教師的關注和即時評價對學生技術動作學習掌握有很大影響。在實踐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和問題并進行評價,這對增加學生自信和提高學生練習效果都有很大作用,同時任課教師需將這些評價編輯、輸入計算機中,不僅是后繼教學的反饋資料同時也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情感投入及能力表現的真實記錄和反映,這些都能為學生最后的定性評價和綜合評價提供詳實客觀的資料依據。
四、結語
篇7
(1)普通外科學專業性強,名詞繁多,信息量大,雖然學生對臨床課程興趣較濃,但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參與意愿不高,對教師指導依賴程度大;
(2)臨床病例涉及內容廣,如頸部、乳腺、腹部等部位,不同部分獨立性較強,但在水電酸堿平衡失調、器官功能不全、術前術后處理等方面有共性;
(3)教學和臨床脫軌,教材各章節編排缺乏有機聯系,學生最初接觸時會感到難度較大,從而對普通外科專科知識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為下一步臨床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PBL在普通外科學教學中的實施
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在授課前一周發給學生,要求從病因、機制、臨床診斷、治療與預防等方面去思考。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學校圖書館書籍資料、數據庫和網絡資源,查詢相關資料,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答問題。最后由授課教師對內容進行點評,有針對性地講解存在的共性問題,總結出需掌握的知識點,進一步強化本次課程的基本內容及學習要點。課程結束后進行測試,包括基礎知識、病例分析等。具體選擇病例時,要掌握以下原則:
(1)選取普通外科的常見和多發病例;
(2)病例設計不能太過復雜,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能夠基本診斷;
(3)每一個病例盡量向學生指明可供參考的書目,避免學生查閱資料太困難而逐漸失去興趣和信心。例如急性胰腺炎和腸梗阻是普外科教學的重點,是較為合適PBL教學的病案。
3、PBL應用于普通外科學教學中的優勢
(1)學生通過獨立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獲取、甄選、評價信息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2)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提前準備病例資料,閱讀大量文獻,熟悉相關學科知識。促進了教師對本專業醫學知識的復習和再提高;
(3)同時通過與學生間的教學互動鍛煉了交際能力、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概括總結能力。
4、PBL應用于普通外科學教學中的問題
(1)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對PBL教學法不適應,過分依賴教師最后的學結而不主動參與學習;
(2)PBL教學法中教師的工作量較傳統教學法大,花費時間多;
(3)欠缺能夠勝任PBL教學的老師。
5、討論
篇8
論文摘要:在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體育理論課的課程建設成為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以《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實施為背景,綜合運用文獻資料、邏輯論證等研究方法,探討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就相關問題提出擬解決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體育理論課;公共體育課;課程建設
1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課程要求的轉變
1.1理論課教學的意義
新一輪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體育實踐課的改革成了人們重視的焦點,使得體育理論課的課程建設處于相對被忽視的地位。體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體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是“授之以漁與授之以魚”的關系,只有讓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學生正確地進行鍛煉。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識的教與學的活動,在這里學生不僅是接受與儲存知識,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體育教學理應加強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避免鍛煉的盲目性,使理論更好地指導體育實踐,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也在發生著變化,“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體育教學思想被5個領域的教學目標所代替。高校體育理論課作為體育課程的兩大(理論課與實踐課)組成部分之一,對5個領域的目標的實現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對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指導科學鍛煉和實現高等教育體育教學目標意義重大。
大學體育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前最后階段的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對大學生終身體育習慣、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體育教育是發展性的而不應是終結性的,這就是說,大學的體育教學除了要使學生得到體育鍛煉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系統的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方法,因此,必須重視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
1.2高校體育理論課程與健康教育的關系
進入2l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體育課程目標都呈現出擴展的趨勢,體育理論不再僅僅囿于運動知識的傳授,而是拓展到了健康甚至體育文化層面。我國的健康教育遲于發達國家,但是我們已經敏感地意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大學體育課程更名為“體育與健康”,這不僅是課程名稱的改變,也反映了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的全面轉變。
雖然我國將大學體育課程更名為體育與健康,但是事實上,極少有高校專門地開設健康教育課,即使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內容,很多也是以講座的形式開展的,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證。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規定對高校健康教育做出具體要求,但是就體育健康課程的性質和體育理論課程的性質來看,完全可以將這兩部分加以整合。已經有學者提出:作為學科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結合,或者重構一門包括體育、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等內容的綜合性《體育與健康》學科,這是我們所面臨的難題。
2高校體育理論課程現狀與反思
2.1教學難度的加大與理論課相對被忽視的狀態
從課程規定性來看,與199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相比,2O02年的新《綱要》所規定的理論課教學時數減少了2%,然而新《綱要》的理論課程理念和目標卻在不斷延伸,使得理論課程建設的難度加大,任務更加繁重。
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理論方法的傳授,以至于課程的訓練意味甚濃,教育意義下降。在高軍等對我國21個省68所高校(13所重點大學,55所普通院校)進行的理論課教學調查中顯示,達不到規定學時數的學校有59所,占調查學校的86.8%,其中有9所(占調查學校的13.2%)學校小于等于4學時,僅占總學時數的5.6%。在斯華琴等針對江蘇省32所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中顯示,“達不到規定學時數的學校有26所,占調查學校的81.3%,其中,有6所學校(占調查學校的18.9%)小于等于4學時,僅占總學時的5.6%。”這些數據都與教育部2OO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所規定的理論課教學要求相去甚遠。
2.2課程權力的下放使體育教師教學難以適應
2005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高校“努力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教學形式”,這一規定,使高校體育教學的靈活性大大增加,體育教師的主動性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但是,幾十年來在統一的規范要求下形成的思維定勢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從傳統的教學范式中走出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2.3課程體系的拓展使部分教師難以勝任體育理論課教學
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結合,不僅是課程名稱的改變,更是課程體系的拓展。因此體育教師不僅要具有體育理論的教學能力,還要能勝任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這一要求對原有體育師范教育規格下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提出了挑戰。
3構建新的體育理論課程內容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普遍遇到的難題是理論課教學內容難以選擇,這也是進行體育理論教學的難點。特別是在《綱要》規定的理論課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合理的理論課程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3.1確定課程內容的框架體系
課程內容決定于課程目標,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目標集中反映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它是國家對2l世紀人才體育教育的要求。在學校教育中,課程是知識的載體。一直以來,體育理論課所包含的內容難以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似乎運動項目知識、健康知識、健身知識等都可以納入體育理論課教學的范疇。
日本的體育理論教學內容包括生理學、運動醫學、環境學營養學、衛生學、以及疾病和預防等。美國可以說是體育課程靈活性最大的國家,幾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內容體系,以至于美國的高校體育理論課程內容包括了體適能健康、行為改變、健康營養、身體成分評估、心肺耐力測評、應急評估和處理等十幾個方面的內容。事實上,要求所有的體育理論課教學都包含這些內容是不可能的。在這里,特色教學尤為重要雖然不能要求學生掌握整個框架內的所有內容,但是有選擇地確定一個系統的內容體系還是十分必要的。
3.2處理好體育理論課的健康教育內容
在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在強化了體育理論課教學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難題,健康教育的范疇更加寬泛,容易使體育理論課內容的選取泛化,甚至使課程內容臃腫,教學目標難以明確,同時枯燥的內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
“學校體育的首要目標是為了學生的健康,而影響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體育無法解決健康的全部問題。”體育理論課內容的選取要圍繞體育這一關鍵詞進行,否則,內容的泛化會使體育理論課教學目標難以達成,這就要求必須處理好健康教育和體育理論教學的關系。
3.3處理好課程內容安排與新教學形式的關系
安排好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學生自主選擇的運動項目相關性與兼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的體育理論課程內容安排大都是以運動項目為主線。三自主教學形勢下。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體育課程模式,選項課教學、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出現使傳統的理論課程的內容排列不能很好的配合實踐課教學。課程結構的排列方式在新的教學形勢下顯得至關重要。美國高校的體育理論課程是按健身功能排列的,例如發展力量素質、發展耐力素質等。我們可以借鑒這種課程內容的組合排列方式,運動項目的理論知識則可以穿插到實踐課教學中進行。
4完善體育理論課程的保障體系
4.1體育理論課程的師資保障
我國高校體育教師數量眾多,但學歷結構參差不齊,更有許多公體課老師術科水平很強,理論水平卻不高。特別是在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形勢下的公體理論課教學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拓展體育教師補充渠道,吸收高學歷體育人才,嚴格把守體育教師引進規格。對于在職教師的培養是提高現有師資水平的最直接最經濟的方法,也是保障教師知識更新和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針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理論課教學培養的培訓還不多見,有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教師的在職培訓,并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規格。
4.2與新課程相配套的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它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媒體,也是學生學習的媒介,教材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的培養質量。目前我國高校選用的體育教材可分為統編教材、省編教材、自編教材幾大類,但是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理論課教學質量。在這些教材中,內容雷同、重復現象嚴重,有的雖然是新版教材,卻和幾十年前的老教材內容體系相同。
在三自主教學形勢下,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使得項目教學的范疇擴大,再加上新興運動項目不斷地被接納進入高校體育教學,一本教材難以對各運動項目做詳盡的介紹。力求包含更多運動項目的教材反而顯得淺嘗輒止,達不到教學效果。現行的教材當中,理論知識的介紹普遍占比重較少,運動項目知識占了大部分比例。在教材編排上,要突破原有教材模式的限制,使教材的改革與課程改革同步,這樣才能增強教材的實效性。比如將基本理論和項目理論分別編寫成冊,使基本理論教程普適所有學生,運動項目理論按項目的類屬聚合分類編寫成冊,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項課對應選擇。
4.3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的檢查,是保障課程質量的手段之一。課程的檢查機制是課程得以實施的保障,尤其是對于涉及所有大學生利益的體育公共課。但實際情況是體育理論課程的檢查機制不能很好地配合《綱要》的要求,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理論課的教學并未納入評價指標當中。
5引入現代化教育手段,改革體育理論課程教學
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程的現代化建設,是在體育師資有限的條件下迅速有效提升教學實力和教學質量的可行方法。信息化的全面滲透帶來了現代教育全方位的變革,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領域,如何利用信息化的便捷來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校體育的新課題。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信息化建設程度普遍不高。學分制的實行以及三自主教學形勢下的不同教學模式探索,使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學與課程管理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因循傳統的教學管理手段。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任務量的。網上選課系統、體育教學軟件的開發利用,為新形勢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提供了科學基礎,是高校體育教學突破現實困境、拓展教學空間的契機。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6.1.1理論課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目前體育理論課與體育實踐課嚴重不對稱的現象迫切需要得到改變。
6.1.2體育理論課的課程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相應的評價和檢查機制。
6.2建議
6.2.1健全課程保障體系,建立課程的評價檢查機制。
篇9
關鍵詞: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實施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凱,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煉,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2003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實施至今已有六個年頭。作為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綱要》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評價等七個方面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為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本《綱要》的制定緊密結合現代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非常適合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學的需要,全國各普通高等學校確應全面、認真地貫徹、執行本《綱要》,根據本《綱要》的精神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本《綱要》的精神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視不夠,學時不足
《綱要》第五條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然而,在全國高等學校中,能達到此標準的學校寥寥無幾。據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學期體育課教學時數在30~34學時之間,即四個學期共計120~136學時,更有甚者,有的院校體育課設置不超過60學時,體育課課時被以各種理由削減或被其他學科擠占。究其原因,與領導重視不夠有直接的關系。
雖然現在各院校的領導對學校體育的認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側重點仍有偏頗之處。許多院校把體育教育的重點放在提高運動隊的水平上面,從而忽略了正常的體育教學,因為運動員、運動隊出成績可以迅速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體育教學很難達到這一效果。
曾經說過:“正確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要真正使體育教學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首先要提高領導干部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綱要》規定的學時要求,為全面貫徹和落實綱要精神提供基礎保障。
二、“三自主”實施困難
《綱要》第九條規定:“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雖然大部分高等學校都能盡力實施“三自主”教學,達到《綱要》的要求,滿足學生日益上升的體育需求,但受學校場地、器材、師資等條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統、學生自身時間、與其他課程的協調等因素的制約,“三自主”的實際落實有很大困難。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個自主“自主選擇課程內容”是最容易實現的。大部分學校都為學生設置了多種體育課程供學生選擇。第二個自主“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在具體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部分學校的體育教師隊伍存在專項結構不盡合理的情況,且這種情況多存在于50歲以上的教師中,讓他們根據《綱要》的新要求實現轉型,從教學大綱的單純執行者轉變為教學內容的開發者和創造者,進而實現“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的目標是有一定難度的。第三個自主“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是執行中最困難的。在相當一部分學校中,自主選擇上課時間只是一種口頭承諾,因為體育課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課,這個階段也是其他基礎學科課程安排最緊密的時期,若想全面落實“三自主”原則,必然涉及各學校教務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難度可想而知。只有將學生四年的課程進行綜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決“三自主”原則落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根據目前各學校體育教師、課程安排的具體情況,如果將第二個自主和第三個自主調整為“學生自主選擇為主,學校適當調配為輔”會更具有現實意義。
三、課程內容銜接困難
《綱要》第十一條規定:“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并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的銜接。”然而,現實中大學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只是一種空談。要想實現大學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真正銜接,首先要解決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大學生進行關于中學時代體育課程的調查中發現,除了來自大城市的學生外,其他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整地上過體育課,特別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沒有體育課,更有甚者,極個別的學生連足球、籃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決中學階段體育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學校對文化課成績好而體能弱的學生應不偏袒、不放縱,不要為了學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損害了學生們的身體健康。身體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中學時代是學生們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這一時期打不好基礎,養成不愛鍛煉的習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總理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關于教育改革問題。對于教學改革,教師、學生包括家長都反映強烈,希望課程設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的實際,要求減輕學生負擔。”而現實情況是:知識多、身體差,課業負擔多、身體鍛煉少。在現在的大學生中,極個別的學生連400米慢跑都無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質指標明顯下降,更有甚者,在體育課上發生大學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機銜接的研究,盡早構建一種科學的、可行的體育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師面臨的挑戰
《綱要》第十三條至第二十條圍繞體育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做出了詳細規定。總理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制定教育規劃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社會系統工程,難度大、任務重,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確實,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中要實現這八條規定還任重道遠。
教師是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開發的核心執行者,是教學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全面落實《綱要》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教師必須全面深刻理解《綱要》的內涵、優化教學內容、嘗試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這些無疑對習慣于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組織實施教學的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體育教師數量的增長遠不及學生數量的增長速度,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隨之成倍增長,大部分教師達到每周10~20節課。繁重緊張的教學任務壓得教師窮于應付,疲憊不堪,很難有時間進修、培訓,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歷水平,更不要說靜下心來考慮教學改革與創新,開展經常性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從而造成教師的業務素質停滯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時,有一部分教師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識相對落后,教學觀念、教學手段仍然是以競技為主,與信息時代新的教育觀有較大的差距,不能適應《綱要》的要求。總之,在體育課程建設和資源開發方面,成績不顯著,不能全面落實《綱要》的規定。各高等學校、各級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體育教師的管理,重視體育教師的在職進修和培訓,加強體育教師的自身建設,以切實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滿足《綱要》對體育教師的要求。
《綱要》自頒布實施已有六個年頭了,大部分高等學校能夠積極實施《綱要》的各項具體內容,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全面實施《綱要》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現實問題,如學校領導重視不夠,體育場地、器材、師資力量等不能滿足《綱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實加強領導,建立監管機制,真正將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才能使本《綱要》得到全面落實。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 2002
[2] 蘇玲,張楠. 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0)
[3] 吳燕丹,王建軍.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實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0)
篇10
(1)記敘文閱讀。記敘文是一種常見的英語文體。就廣義而言,敘述性文字包括小說、故事、傳記、歷史等,在教材上占有不小的篇幅。記敘文的要素概括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由、經過、結果。即將五個“W”(who, when,where,
what and why)。入選中學教材的外國名人故事或小說篇目,如: 提供了絕好的素材。閱讀時要學會從事情本身的發展去理解故事情節。通過作者的重要細節描寫聯系故事情節去領會作者的意圖,對細節描寫要重點關注。
( 2) 說明文閱讀。說明文主要是對事物或現象的發生、變化、特征或功能進行介紹,其目的在于對所寫事物進行解釋,回答“怎么樣”、“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就是以說明文為主編排課文的。漢語中對說明文的要求是“說明對象是什么”,“說明的順序是什么”、“用什么說明方法”,這一要求同樣適用高中英語說明文閱讀。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比較、列數字、畫圖表、引用等。 說明文一般來說層次分明、結構嚴謹、邏輯關系清楚,呈現為“總——分——總”的結構。說明文都有一個(或多個)明確的被說明對象以及與被說明對象有關的主題。如No Smoking, please一文中,吸煙是object,吸煙引起的危害是theme。作者通過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對這一現象加以說明和介紹。該文以數字說明為主,如:In China:38% of the population smoke,89%of smokers are male; in 1989 the government received 25 billion ...說明信息分布的模式呈現一種立體格局——各個側面(細節)之間既有系統的、有機的聯系,以形成對主題的完整概念,又有各個側面同文章中心的聯系。在教這類文章時,教師可列出與課文主題密切相關的數據、表格、提綱等,幫助學生尋找理解的重心,使文章脈絡變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