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行業現狀范文

時間:2023-11-06 17:2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普教育行業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普教育行業現狀

篇1

關鍵詞:科普 人才 建設 思考

中圖分類號:G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7-180-02

1 導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發展思路的改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科技的強力支撐,而科技水平發展和提高最終是由人才來決定的,所以國家對人才尤其是科學技術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科普教育工作是基礎教育,國家未來人才發展都是從基礎教育開始,民族振興更離不開科普教育。國家還專門出臺了《科普法》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等,極大的推動了全國科普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2 科普教育人才隊伍的發展現狀

(1)隨著國家對科普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科普場館的建設力度在不斷加大,科普人才隊伍也相應地在不斷壯大。政府出臺了科普教育的相關措施和政策,建設了一批新型科普場館,如科技館、科學館、科學中心、天文館、青少年科技宮等,大力推進科普事業的發展,引導公眾參與科普教育和科普活動,公民的科學素質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調查結果顯示,1998年至今,我國科普場館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科普教育人才隊伍也相應壯大了。科普工作者在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公民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2)在不斷壯大的科普人才隊伍中,各種專業人才包羅萬象。從專業上來分,有材料、建筑、電子、機械等工程類的,有數理化等基礎理科類的,有漢語、外語、法律、新聞等文科類的,有教育、心理學等綜合類的,有行政、金融、經濟等管理類的;從學歷上來分,絕大多數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大部分是本科畢業,也有碩士、博士等研究生,還有參加各種在職學歷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業務知識的:從年齡和經驗上來分,在正當旺年的,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積累了一定的資歷,也有了一定的職務和職稱;更多的是年輕一代剛從學校里畢業不久的,他們朝氣蓬勃,富有創新思維,期待在事業上尋求發展;從工作內容來分,有場館運營管理人員,有科普展品輔導員、展品講解員、展品維修技術員、展品研發人員,隨著科普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創新,近幾年新興崗位越來越多,有科普電影放映員、科技課教師、科普劇和科學秀表演人員,等等。不同年齡不同專業的人才在服務科普教育對象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識上相互補充,經驗上以老帶新,相得益彰,在推動科普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努力建設一支技術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科普人才隊伍。

(3)由于各種原因,科普人才隊伍流動性很大。科普教育工作實際上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工作,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補充。然而,由于工資待遇、科普工作者對工作的使命感、科普工作者對事業挑戰性的認識、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科普人才隊伍的流動性卻比科研單位、學校教師隊伍的流動性要大得多。

3 科普教育人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科普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表現在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

(1)管理體制的問題。科普場館大多都是公益性機構或事業單位,需要政府長期投入。在這些科普設施建設初期,政府安排和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場館硬件建設,小型場館投入了幾千萬元,大型場館投入了三四億元甚至十幾億元,并配備了相應的科普人才隊伍參與管理和運營,軟硬件的投入和配備都到位了。隨著科普場館的持續運營,政府對于科普場館軟硬件的持續投入顯得有點吃力,落后于科普場館發展的需要。對科普場館的持續投入和科普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從事這些工作的科普人才的工資待遇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其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也隨之受到影響,一定程度地制約和影響了科普教育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待遇留人遇到較大挑戰。科普人才的工資待遇不高,從單位性質來比,公益性科普場館屬于事業單位,而科普工作者的工資待遇卻明顯低于公務員;從工作任務與目標來比,屬于科普教育工作,而他們的工資待遇卻明顯低于教師;從專業技術方面來比,展品的研發與企業的科研接近,而他們的工資待遇卻低于企業的同類技術人員。社會上各種待遇更高的就業機會吸引著科普人才,加上自我創業的情況,導致高素質的科普人才流失嚴重。要留住高素質的科普教育人才,使他們能夠長期安心從事科普教育,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3)科普人才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職稱評定是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肯定與激勵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有利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不斷成長。然而,目前廣泛從事在科普教育戰線的科普工作者在職稱評定面前卻遭遇諸多困惑與尷尬,在專業發展上找不到目標與歸宿感。主要表現在:

在場館建設初期,相當一部分科技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資歷,也具備相應的職稱或職務。場館投入運營幾年以后,有資歷的面臨職稱晉升的問題,新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面臨職稱評定的問題。這在全國科普行業都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他們普遍感到在職稱評定時無合適的評審系列可以選擇,在每年的職稱申報工作中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找不準申報方向。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在科技館、科學館、科學中心等單位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定職稱時只能向工程系列、文物博物系列方向勉強靠攏,這種做法不科學,也不合理,更不利于廣大科普人才的合理發展。因為科普教育工作既不像工程系列那樣注重復雜的工程技術研究,也不像教師系列那樣注重學校教育的研究,更不像文物博物系列那樣注重歷史文物的研究,比如說科技館,它是科普教育陣地,它向公眾展示和傳播的是各類基礎科學原理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激發公眾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公眾的探索精神,鍛煉公眾的動手能力,提高公眾的參與和實踐能力,旨在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它有其自身突出的行業特點,有別于其它行業,所以,對于科普工作者的職稱評定應有一套符合自身特點和發展要求的評審辦法,才有利于科普教育事業和科普人才的健康發展。

4 措施與建議

為了實現《2005―2020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預期目標,廣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必須著眼于長遠,建立長效機制,采取得力措施。要為科普場館軟硬件設施的持續

高效運營提供可靠保證,建成和建設高質量的科普場館,創造條件培養和建設一批高素質的科普人才隊伍。加強科普人才隊伍的自身建設,用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增加同行內及行業與外界的交流,設立科普人才激勵機制。

(1)科學增加科普場館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運營期間軟硬件設施的持續性投入,這樣才能保證場館的持續運營和良性互動。一方面,定期更換和更新科普展品,用內容來保持和提高公眾參加科普教育和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為科普人才搭建長期從事科普工作并深入開展科普創新、創作、探索和研究的平臺;加大科普展品研發、更新的資金投入,不斷推出新的科普產品。按照科技場館建設標準要求,執行展品更新率每年不低于10%、研發費用每年不低于5%的標準。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普人才的工資待遇,并想方設法為科普人才解決專業發展和生活方面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科普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科普人才,促進科普教育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2)加強科普人才隊伍的自身建設。從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人才隊伍中,專業和素質各不一樣,有研究型人才,有管理型人才,有表演性人才,各具所長,應該調動他們的內在積極性,培養他們對科普工作的神圣使命感和光榮感,開展各種專業技術和業務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職業情操、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以更好地服務于科普教育事業。同時加強研發人才隊伍建設,創造展品研發和創新的條件、機會和環境,與行業佼佼者交流與合作,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支持他們出成果,用事業留住高素質的科普人才。

(3)加快推進科普教育職稱制度建設。為科普人才提供充分的專業發展空間,引進他們樹立明確的專業發展目標,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解決他們的職稱評審問題。職稱評定是對科普人才階段性專業技術工作和業績的評價和肯定,也是引導他們追求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當務之急的是應在職稱評審的《各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設置》增設科普教育系列。其適應范圍主要是科技館、科學館、科學中心、青少年科技宮等從事科普教育的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應成立科普教育系列評審委員會。可以在從事科普教育的相關單位中精選資深專家組建該系列專家庫,每年隨機按一定比例抽取專家組成各級評審委員會,按照資歷要求、業績成果等實際情況合理科學評定職稱。

(4)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激勵機制,建立和健全科普創作獎勵和表彰機制。

開展各種全國性創新型的科普交流活動,也是增加行業凝聚力、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科普人才的有效辦法之一。目前,在科普領域的交流活動中,有展品講解員、科普劇、科學秀等區域性或全國性大賽,也有科普電影周、科普電影博覽會等新形式的科普活動,還有新展品展示交流會,科普動漫電影作品比賽,等等。科普工作者通過這些專業平臺,展示優秀作品和成果,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信息,提高專業水準,共同推動科普事業的發展。將獎勵和表彰機制引入交流活動中,使參賽者體會到專業方面的成就感,使觀摩者學有榜樣。

國外的一些機構在這方面有較為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公共服務獎、印度國家科普獎、英國皇家學會的法拉第獎、美國科促會的科普獎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還設有一項世界范圍的科普獎――卡林伽科普獎。這些獎項對科普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也應該探索設立國家權威科普獎,或者以科學家的名字來設立獎項,如錢學森獎等,給科普工作者以前進的動力和奮斗的目標,引導和激發他們把科普工作當做終生追求的事業,并從中孕育出杰出的科普人才和專家。

(5)積極推動科普工作進社區,鼓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加科學傳播活動。社區是集聚著廣大居民群眾的社會基層單位,科普進社區,是科普工作不容忽視的重點之一。通過科普進社區,提高社區居民對科普教育和活動的參與度,增強科普工作開展的實效,同時也相應提高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關注度,使更多的人認可和肯定科普工作所做出的成績和帶來的好處。

上海市有關部門在幫助和激勵科研機構組織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活動方面開展了扎實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發揮所屬學會人才薈萃、知識密集的優勢,組織和發動科研機構的科技工作者走向社會參加科普活動。這些經驗值得向全國宣傳推廣,各地科協和科普機構應組織科普工作者學習取經。

篇2

在努力體現職教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學校樹立起科技興校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加強了科普教育的投入和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動手動腦和創新能力培養。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 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創設科普文化氛圍

科普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最直接的途徑,是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動手能力鍛煉的有效手段,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科普活動,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德育處人員、班主任為成員的科普活動領導小組,各專業組配合具體落實各項工作,保證了活動的有序開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圍。

學校充分利用廣播、墻報、黑板報等形式進行科普宣傳,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學習型學校建設,促進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很受學生歡迎。

為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參加科普活動,在活動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我們以專業為主線,挖掘各種蘊涵于專業教學、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中的宣傳陣地,耳濡目染、自然相機地滲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見,摸得著,不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實踐功能。

一件件科技作品展示了學生不斷更新的科普意識和科技能力,更加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開展科技創新的強烈欲望。

二、加強師資隊伍和科教園地建設,確保科普活動順利開展

教師在教學中,從實際出發,結合專業特點強化科技實踐活動,不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學校每年保證投入一定的科普活動經費,確保科普教育和活動的順利開展。結合專業建設,學校組建了局域網、廣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動設備設施。由于客觀的原因,學校校園場地十分緊張,盡管如此,我們仍把科教園地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即將動工的綜合實訓大樓已規劃建立科普活動基地。

二、搭建活動舞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新生的科技產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為調動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我們組織了三個層次的科普活動,誘導學生在科普方面的智力和創造力。

第一層面 普及型科學活動

1、組織科普知識講座

一方面,學校(每周星期三下午)定期組織全校學生進行科普知識講座。由各教研組輪流推薦業務素質高,科普意識強的教師,結合專業和行業特色介紹科技發展歷史、現狀、前景及科技應用實例等身邊的科學知識。

另一方面,積極邀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科普知識、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講座。本年度,我校積極邀請校外輔導員到校進行了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演練、禁毒、預防艾滋病、法制等講座,同學們通過聽講座、觀摩,大大地提高了學科學、用科學、安全防范、遠離、遠離浸害的思想意識。

2、組織開展常規性課外科技活動。

學校每周有一次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間,活動指導老師在興趣小組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設計、指導和服務。

平時的雙休日,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科學考察、調查、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

第二層面 技能訓練型活動

學科教育滲透科普教育,不但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而且也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它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發明創造才能。

為讓一些對科學有更多興趣和愛好的學生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培養的機會,在普及的前提下發展孩子的個性。我們把科技制作活動與專業技能訓練相結合,深入開展科技制作活動。我們主要集中專業優勢,在機械、電子、計算機等三個專業進行創新和開發,組成課外科技制作活動小組,進行重點指導。每個組都完成了一項項很有創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機械專業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魯班鎖、金屬工藝畫、電子專業制作的趣味電路、控制裝置、計算機專業制作的動漫作品、卡通人物、游戲軟件等都受到師生的廣泛關注,在校園工藝節上大放異彩。

第三層面 創新作品制作活動

篇3

論文關鍵詞:科普輔導員,培養方向,評定方案,探索

一、科技館輔導員培養評定的背景

(一)科技館輔導員現狀和問題

我國的科技館建設起步較晚,在歷史上落后于發達國家,現今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家對科技館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科技館迎來了事業大發展的機遇期,一批老館在更新改造,新的科普展品不斷涌現,這都對科技館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館輔導員,作為科技館建設、發展、創新的核心和靈魂,培養、提升科技館輔導員素質是重中之重。但從科技館輔導員的現狀來看,仍存在以下幾類主要問題。

1、輔導員缺乏專業培訓,自身科學素養有待提高。由于科技館行業自身的一定特殊性,加上國內高等院校少有科技館相關專業,目前國內科技館的從業人員,很少從科技人員中挑選,輔導員專業不對口,科普知識儲備不足,輔導員更多擔負的是簡單看護、操作機器、引導等簡單的工作。科技館輔導員接受的能力培訓較少,普遍沒有受過科學傳播和大眾教育專業的專門培訓,對科普展品的科學內涵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多科技館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因科技館專業人才缺乏導致科普展品雷同、方式單一等問題。

2、缺乏有效的激勵考核體系,輔導員缺乏工作積極主動性。由于國內絕大部分科技館仍屬于事業單位,由財政全額撥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統一規范和制度,缺少輔導員考核評定標準,激勵制度不夠完善健全,科技館各部門之間缺少良性競爭與互動,溝通較少。。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輔導員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責任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些問題的存在從根本上制約著科技館事業的發展,,長期以往,科技館事業將缺乏生機與活力,很難適應新時期公眾提高科學素養的需求。

3、科技館缺乏創新性綜合型科普人才。在現代社會,科普活動不能年復一年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要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科技發展,求新求變,才能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當前全球科普工作都普遍面臨邊緣化、不為大多數人所關注的困境,中國也不例外。要突破當下的局面,就要加強展品展項原創性,加大展品創新力度,創新展示形式,不能僅僅滿足于原有的展項,一味模仿復制。這就對科技館輔導員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輔導員的任務不在局限于傳統的講解、展示,還要求輔導員能夠進行專業的實驗設計人員和實驗輔導,創新展示內容。可以說創新性綜合型科普人才正是當下科技館所缺乏和急需的。

二、科技館輔導員培養的方向

展覽教育是科技館的核心和門面,輔導員又是展覽教育的核心。提升輔導員綜合素質是決定科技館核心競爭力構建的關鍵,是科技館服務質量提高的關鍵。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培養一支適應科技館發展的優秀輔導員隊伍,必須從日常講解服務、科普實驗設計、展品拓展創新、方言外語培訓、觀眾市場的開拓等方面展開。筆者認為對于科技館輔導員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點幾大方面展開。

(一)培養輔導員與觀眾靈活互動的能力。科普輔導員是連接科學共同體與大眾的紐帶和橋梁,詮釋過程中需要運用各種方法將復雜難懂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現象解釋給普通大眾,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除了科學知識,科普輔導員更需要掌握有效傳遞科學知識應具備的技巧和知識。如何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用的溝通互動方式,是輔導員培養中的重點,講解的語調語速語氣和肢體語言、眼神交流都需要輔導員靈活掌握,適時運用。溝通技巧方面,不同的年齡階層觀眾有不同的喜好。在跟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時最好蹲下,以便保持和孩子們一樣的視線高度。年輕人比較注重個人空間和隱私,在和年輕人講解時最好保持一拳以上的距離。而老人們則更喜歡親近,因此拍拍他們的手臂或者保持可親的微笑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向觀眾提供服務時,要開展個性化教育,提供“菜單式”服務。

(二)培養輔導員創新教育的能力。科技館作為學校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在探索開發教育活動時也要與時俱進,并且符合當下中小學生對于教育活動的口味,開辟新穎的,與時代、與生活接軌的,互動式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科技館的工作主要面向的群體是青少年,在教育形式上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創新式教育、趣味式教育,充分發揮教育的啟迪作用。這就需要輔導員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創新的方式,把高深的原理通過簡單的演示展品和動手娛樂表現出來。一成不變的展示內容和傳統的展覽宣傳方式將使科技館失去吸引力,造成科技館核心競爭力的降低。只有符合大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才能受到公眾的認可和歡迎,目前科學表演、科學秀、科普劇都是比較新穎、符合觀眾喜好的教育形式。但是,當下能創作科普劇本、能即興表演、能調動觀眾氣氛、樂于開拓創新的綜合型輔導員正是我們所缺少的,這就需要加強輔導員創新教育能力的培訓。

(三)培養輔導員的外語運用能力。當前,隨著科技館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前來科技館參觀的外國游客和團隊日益增多。僅僅依靠原有展項圖文版上單一的英語說明,已遠不能滿足外國游客的參觀需求。同時,國內科技館與國外科技館之間的交流學習培訓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包括意大利的歐盟科學詮釋者學院,科技館國際論壇、年會等等,都要求參與者具備一定程度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輔導員原先掌握的簡單的日常詞匯,已不能滿足館際交流培訓的需要,也無法讓外國游客賓至如歸,盡興體驗。兩年一屆的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也將英語考核納入其中,并且是輔導員獲得高分的關鍵。新時代的輔導員必須要加強外語的培訓學習,尤其是加強口語能力和科技類詞匯的積累,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得將展品展項展示給外國友人。

三、科技館輔導員評定方式設計——以浙江省科技館為例

輔導員是科技館工作的靈魂與核心,除了要打造一支召之則來,來之能戰的強有力的輔導員骨干隊伍。科技館還要以科學、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加強對輔導員的績效考核和等級考試,以鞏固培訓成果,提高科技館服務工作質量。筆者工作的浙江省科技館,就制定了《科普輔導員綜合素質達標評級方案(試行)》,推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輔導員等級考試方式,推行以來對科技館輔導員素質的提升和員工積極性的激勵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力求為輔導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

(一)輔導員評級考核制度。浙江省科技館的輔導員考核實行評級考核制度,分別為一級考試、二級考試和三級考試。考試通過后,由單位分別聘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輔導員。對于不同級別的輔導員有不同的考核內容和任務要求,考試內容隨著等級的升高,難度不斷加大,考察的范圍也更加全面。

一級考內容包括,科普知識筆試,樓層模擬帶團講解和平時表現三大內容。二級考內容包括科普知識筆試,科技館全程講解,展項拓展講解、實驗秀表演、日常英語問答和平時表現六大內容。三級考則對輔導員的外語能力和普通話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通過前兩級考核的基礎上,能夠用英語實現全程帶團,與外國游客順暢溝通,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甲以上。每位浙江省科技館輔導員在工作滿一年后,自愿報名參加一級考試,獲得一級輔導員等級后滿一年參加二級考試,以此類推。科普輔導員在獲得相應等級資格后,根據其平時工作表現和實際技術水平,報館長辦公會議批準后聘任一級或二級、三級科普輔導員并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實行聘期制,聘期一般為一年,一年后根據日常工作表現等進行重新復核認定。崗位合同工在獲得等級資格后,工資薪酬將獲得一定提升。

(二)評級委員會構成和評分。“展廳輔導員綜合素質達標評級委員會”,由一名館領導任主任,館人事工作負責人和展教部負責人擔任評委會委員。并在評級委員會指導下,成立考核小組,成員由館長、副館長和各部門部長構成。針對日常英語考核還特別邀請了英語老師進行英語的單項考察。考核的總分為一百分,一級考分數構成為:科普知識筆試40,樓層模擬帶團講解40,平時表現20。二級考的分數構成為:科普知識筆試20,科技館全程講解20,展項拓展講解20、實驗秀表演20、日常英語問答10和平時表現10。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素質全面,業務過硬,向綜合型科技館人才發展。

(三)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為了能夠讓輔導員能夠在考核中有更佳表現,浙江館特別安排了禮儀、講解藝術、表演創作、英語口語等各方面的培訓課程,同時也邀請了國內外知名科技館進行了交流研討。2009年迄今,分批派出優秀的科普輔導員參加上海科學詮釋者培訓、意大利熱那亞科技節、英國曼徹斯特科技節、各大國際科技館論壇的參觀學習,對開拓輔導員視野,提升創新意識,積累科普宣傳經驗都有較大幫助。

浙江省科技館自2010年開始實行《科普輔導員綜合素質達標評級方案(試行)》后,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顯著提升。一定程度上也迫使輔導員不能再死背硬記自己都不一定理解的講解詞,而必須真正理解并融會貫通有關知識。并且在考核中培養出了一批能寫會說,能唱會演、素質綜合的輔導員。其自編自導自演的各類科普短劇、實驗秀如《神奇的氣球》、《5秒鐘做冰淇淋》、《法老之蛇》等等在館內外表演時,都深受觀眾喜愛和歡迎。

四、結束語

科普輔導員是科技館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科技館都缺少對科普輔導員系統、長期的專業培訓,輔導員的等級評定和激勵機制的建立也較為滯后,導致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工作主動性不強,綜合型科普人才成為科技館行業發展的短板。如何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評定方式、考核制度,通過學習和評級等方式來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是當下工作的關鍵之一。浙江省科技館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和努力,但也仍在不斷探索改進之中,優秀科普輔導員隊伍的打造還需要科技館全行業人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曾川寧 , 賈志榮. 科技館員工培訓工作與人才培養. [J].科協論壇,2008,3

2 林愛兵,劉穎.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現狀調查. [J].科普研究,2008,2

3 劉璐.科技館科普教育活動的探索與實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16

篇4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部對高職院校辦學理念不斷提升,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以及辦學費用的巨大投入,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契機。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作為將來深入社會一線工作崗位的技能型人才,通過科普學習現代醫學知識,了解醫學健康保健,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預防職業病等,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醫學知識;科普;高職院校;職業病

高職院校自身培養的雙師素質教師或是從企業市場聘請的高級職稱的兼職教師,共同特點就是擁有較高的科研素質和一流的科研技術操作水平,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有著豐富的經驗。高職院校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科學研究是樹立堅定的科學思想,通過自身掌握的科技知識,運用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科研能力;開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生創業就業為主的科學研究。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包括對廣大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術技能培訓,高新技術產品的推廣應用等,是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傳承,但其主體或重心還是現代職業文化的傳承、現代科技創新文化的傳承。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帶來很多現實的問題。比較突出地表現在進入高職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對獲取知識缺乏主動性。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場所,采取積極高效的教育措施,通過醫學科普宣傳,使這些將來深入工作一線的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不良生活方式會造成亞健康,以及預防職業病等,從而增強現代高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醫學保健知識的現狀

本文主要以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電子郵件問卷和隨機現場咨詢結合的方式,總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到143份,回收率95.3%。從此次調查問卷的統計情況來看,對于接受醫學知識的途徑主要來自于微信和網絡,占到74.82%,接受過醫院的專業衛生保健宣傳講座的僅為17.46%;對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見疾病的預防了解群體比例為52.41%;對醫學知識的科普建議,35.28%希望了解健康食療保健,26.33%希望了解臨床急救,5.16%希望了解兩性生殖健康等。顯示學生對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了解,有12.5%的學生認為是肢體接觸傳播,33.7%的認為是體液傳播,認為同室居住、餐飲傳播的也分別占到了24.3%和39.5%。根據調查統計的情況,高職院校學生的醫學保健知識的現狀如下:

1.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思想上不夠成熟,價值觀也處于形成階段,當前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在其群體里蔓延,煙草酒精和網絡虛擬世界的誘惑,很大程度地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亞健康的狀態。煙草和酒精的毒害,長期熬夜打游戲的狀態,暴飲暴食的習慣讓例如心血管、頸椎病、慢性支氣管炎、眼睛黃斑區病變等疾病趨于年輕化。

2.由于向來國內對性知識教育持保守態度,大學生對性和生殖健康知識的了解比較少。有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了解性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電影電視、報紙雜志等,這樣獲取的性知識往往缺乏科學性,甚至容易誤導學生。高職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成長過程中,對青春期的性心理面臨各種困惑,而往往學校對這方面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等流于形式。

3.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技能型人才,將來從事的行業主要在生產一線。例如電子商務類專業將來從事的工作主要為室內辦公,長期在電腦前久坐容易導致肥胖和頸椎病等;烹飪類專業將來從事的工作環境要求持久站立,容易造成下肢靜脈曲張,以及油煙熏染導致慢阻肺、支氣管炎等疾病;建筑機械類專業將來從事操作類工作,條件艱苦,而且長時間出差飲食不規律,容易導致胃病、肌肉勞損等,而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往往缺乏針對性職業病預防的科普。

二、對策與建議

1.樹立正確價值觀,定期開展醫學科普講座。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學校,承擔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義務。高職教師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學生有了遠大目標,就會脫離低級趣味,有披荊斬棘的勇氣克服困難,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醫生作為特殊職業群體,有著崇高的理想,定期開展醫學科普講座,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促進心理健康。同時,醫學科普講座也能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包括急救常識,怎樣撥打急救電話,學習心臟復蘇的按壓、人工呼吸的方法等,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突發緊急情況下可以有效自救和幫助他人。通過聯系專職醫療工作者定期為高職院校大學生開設健康保健系列講座,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優勢,聘請專業醫生參與對高職學生的醫學健康科普教育的宣傳和服務工作,科普內容可根據高職學生的需要量身定做,針對性講解,包括職業病防治、飲食與健康等。

2.開展校園性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高職院校大學生年齡正值16—25歲的青春期,身體逐漸發育成熟,性生理帶來性心理變化,通過專業的醫學知識,結合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各種性心理問題,對青春期的困惑進行有效必要的正確引導尤為重要。通過醫學科普手段,包括展板宣傳、電話心理咨詢、定期講座等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青春期的困惑,客觀對待性生理變化,培養科學理性的性道德觀和戀愛觀。

3.培養積極有效的體育運動愛好,預防職業病的發生。有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的職業病發病率逐年增加,群體性發病情況也經常發生。如何減少職業病的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所以在高職院校通過專業的運動醫學科普宣傳,運用醫學的知識和技術對學生進行醫學監督和指導,從而達到防治傷病、保障學生的健康、增強體質和了解預防職業病知識的目的。例如長期進行電腦操作的學生,下肢久坐血液不暢,頸椎、手腕承受壓力容易變形,所以可以通過游泳、羽毛球等體育運動有效釋放肩部、頸部及手腕的壓力,同時也促進下身血液循環。運動醫學的科普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動作技能外,更重要是幫學生形成自我保健和熱愛體育的思想意識,當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就會懂得如何運用體育鍛煉來增強體魄,遠離職業病,而且影響身邊的人讓其終身受益。高職教師除開教學和科研基本工作外,科普工作也是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拓寬科普經費的渠道,設立科普獎勵機制,優化學校的科普校園氛圍,從而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綜上,醫學知識科普工作將對高職院校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廖倫建.地方高職院校科普工作的責任與擔當[J].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5,(21):319-325.

[2]儲爭流.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及教育對策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1):157-158.

[3]劉曉梅,陳尚,鄭輝.蘇州地區高職院校衛生科普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社區醫學,2013,11(4):58-59.

[4]沈莉,沃建中,彭彧華.大學生性知識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2,21(6):45-49.

[5]黃永順.以“弱勢群體職業衛生學”引領我國職業病防治工作[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3,26(4):308-310.

[6]許志峰.論高校大學生的高級科普內容與形式[J].科普研究,2007,(5):132-134.

篇5

一、貴州發展科技旅游的優勢

(一)可開發的科技旅游產品十分豐富

貴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加上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可用于開發科技旅游的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可以開發以下科技旅游產品:

1、科普教育科技旅游產品

貴州省可依托現有的科學技術館、科研基地、研究所等,全面拓展科普教育旅游產品的升級、創新。除此之外,貴州的許多大型風景名勝區,如荔波樟江、馬嶺河、萬峰林等都是發育在喀斯特地區,三疊系地質遺跡景觀十分獨特,這些喀斯特地貌景區和三疊紀地質遺跡具有獨特的科普教育意義,主要的可建設產品有平塘大射電望遠鏡、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喀斯特地質公園、赤水丹霞地質公園和安順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2、觀光體驗科技旅游產品

貴州一直以來的旅游產品都以觀光型為主,可結合貴州現有觀光旅游產品,在觀光旅游中融入高科技服務,支持觀光旅游深度發展,進一步提升大眾旅游者滿意度。主要可建設產品有3D虛擬觀光體驗旅游產品、旅游景區自助導航科技產品和旅游景點講解服務產品等。

3、生態科技旅游產品

由于地理條件的影響,貴州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省份,主要的農業類型是山地農業,可以利用貴州原生自然生態環境,依托生態農業、特色農作物、觀賞花卉等重要資源,結合生物化學、遺傳基因等科學技術的應用,全面推廣生態科技旅游產品。主要可建設產品有貴州原生農業示范區、農業博物館、休閑植物園等。

4、養生科技旅游產品

充分利用高科技生物技術手段、生物工程技術、生命科學等,開發具有養生、保健,滿足人們對于生命健康要求的旅游產品、購物品。主要可建設產品有養生保健旅游產品、健康食品等藥用保健產品、森林溫泉旅游度假區產品。

5、體育科技旅游產品

依托貴州特有山地環境,打造體育科技旅游產品體系。主要可建設產品有小型飛機旅游產品、熱氣球旅游產品、戶外體育旅游產品和體育旅游裝備展覽產品等。

(二)政府重視,旅游業成為貴州的經濟支柱產業

2012年的國發2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把貴州省建成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說明國家對貴州旅游業的發展十分重視。貴州省省長趙克志在第七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說到,經過貴州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十一五”期間,全省旅游業總收入由2005年的251.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億元,旅游接待人數由3127萬人次增加到12913萬人次,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4.3%和32.8%。與2007年相比,2010年全省旅游業增加值占GDP和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提高了1.4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達到6.6%和14%。旅游業已經成為貴州省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二、貴州科技旅游發展現狀

雖然貴州可開發科技旅游的資源極其豐富,但由于科技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品類型,在開發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

(一)開發力度不夠,與市場需求脫節

科技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其所具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以至于貴州至今都還有沒一部關于科技旅游方面的規劃,從而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由于開發力度不夠,導致科技資源浪費與閑置的現象出現。貴州的許多科技場館、科技園區、工農業園區、科研院所、以及自然景觀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利用;游客對科技旅游需求越來越多,許多游客、特別是中小學生對科技旅游有著強烈的需求,而貴州的科技旅游產品目前還無法滿足其需求。

(二)科技含量較低、吸引力有待加強

日前,與其他行業相比,貴州旅游的科技水平還較低,致使旅游業發展質量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主要表現在科技旅游產品的簡單模仿,科學設備的展示和陳列方式單一,科技成果、科學原理、科學知識的說明和解釋不到位,自然景觀類產品和人文產品比例失調,即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綜合開發設計的新產品為數稀少,高科技特色不突出,科技成分少,真正稱得上科技旅游的景點屈指可數。總之,科技旅游科技含量的缺乏,使貴州旅游業的吸引力不強。

(三)從業人員素質較低,解說體系有待完善

科技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識和旅游專

業背景的綜合素質人才,以適應科技旅游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嚴重不足,直接影響科技旅游資源和產品的開發以及經營管理的成效,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貴州絕大多數的科技旅游景區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對科技內涵的挖掘不夠重視,基本解說系統不完善。游客在旅游時,更想知道人們創造這一科技成果的原始啟發、創造過程和基本原理。

三、貴州科技旅游開發的策略

(一)規劃引領,項目帶動

規劃編制在旅游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貴州需要做一些與科技旅游相關的規劃,如《科技支撐促進貴州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可以邀請相關機構和專家參與,成立由專家小組和編制團隊,對規劃進行指導和編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鑒發達地區規劃的先進成果,深入挖掘國家和省內外的政策資源,在搞好與國家有關政策制度和貴州省相關規劃銜接的同時,與相關部門和人員加強交流與溝通,征求多方意見,提高規劃的指導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讓規劃停留在“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階段。

(二)政府重視,投入財力,培養專業人才

科技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有潛力的產業,政府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積極引進項目的同時,要加大對科技旅游的財政投入。并在稅收、金融等各個方而給予優惠政策。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人才體制機制,創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條件和氛圍;相關的旅游院校要不斷完善與旅游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對學生進行科技與旅游相關的教育和培訓;積極引進一批旅游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整體提升旅游人才素質。

(三)科技與旅游有機結合

新信息技術與功能系統的運行和實施將會引起人們旅游出行方式的變化,并將帶來旅游業的重大變革。利用信息技術和科技成果,提升貴州旅游業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撐能力。大力實施智慧旅游計劃,包括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兩個方面的建設。通過推動貴州智慧旅游的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對貴州旅游業發展促進作用,提高信息技術在貴州旅游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實現智慧旅游改善貴州省整體旅游環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質,提升游客全程旅游體驗。

篇6

1.1明確科普工作的社會定位科普具有典型的公共產品屬性,即消費上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論是政府投入的面向全社會免費開展的科普宣傳活動如科技周、科普日、科普進校園等大型科普活動、科普講座,以及免費開放的科技館、博物館、科普大篷車、科普宣傳欄等科普基礎設施,還是一些NGO組織建立的科普網站如“果殼網”等,都是提供全社會共享,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科技傳播與普及是關系到社會全體公眾整體的共同利益、關系到社會長遠的發展需要并為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提供服務的一項社會事業”[3]科普工作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科技創新型國家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如果將一個社會的科學創新能力比作金字塔塔尖,那么,全社會的科學素養正是這個塔尖的龐大基座,沒有這個堅實的巨大基座,就沒有那迸發創新的靈感與火花的塔尖;科普教育作為學校常規教育的良好補充,相對學校教育而言,它具有自主性、生動性、趣味性、可實踐性、可選擇性等特點,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既可彌補青少年在學校教育中難以直觀了解的科學知識,也可使成年人有接受終生教育的機會,這正體現了國家倡導的終生學習理念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科普基礎設施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一部分,能為城市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提升一個城市的品質和形象,豐富新型城鎮化建設內涵,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2營造良好的社會科普環境

1.2.1構建良好科學傳播氛圍科普的開展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引導社會形成良好的崇尚科學的風氣,從而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社會風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流文化的倡導,是娛樂至上還是崇尚科學,這需要一個氛圍的構建!豐富的、令人喜聞樂見的科學傳播手段構建出的科普資源環境,能夠為社會公眾營造觸手可及的良好的科學傳播載體;對國家科普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的宣傳,能夠讓社會公眾了解國家對科普的重視,從而引導和提高社會公眾對科普的關注度;對現有科普資源如科普網站、科普書籍、科普場館、科普活動等進行宣傳,能夠激發公眾主動參與科普的興趣,奠定科普自覺的基礎,等等。通過這些方式構建良好的科學傳播氛圍,能夠讓科學普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社會公眾吸取科學知識就如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像攝取食物一樣變成日常功課,如果從孩童時代就處在這樣一種良好的科學傳播氛圍中,熱愛科學自然很容易成為人們一輩子的良好習慣,因為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強行灌輸所難以比擬的。

1.2.2完善科普工作運行管理機制《科普法》強調“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并在“第三章社會責任”中對需要承擔科普責任的部門和群體作了詳細規定,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各級行政部門和各類社會組織及群體都有履行科普工作的職責,但是,由于缺乏具體的運行管理機制,在實際工作中,科普工作的開展更多地取決于各部門本身的科普意識強弱,意識強的,這項工作開展得多一些,意識弱的,這項工作就開展得少一些。以氣象部門為例,由于該部門有著長期堅持開展科普工作的優良傳統,目前已建立了以各級氣象主管部門主導、各級氣象學會具體承辦、各級氣象業務部門協助開展的國家、省、地、縣4級氣象科普體系,2007-2012年的5a間,142個國家級、79個省級、186個地市級氣象科普基地接待參觀者850余萬人次。蓬勃開展的氣象科普,使得全社會的氣象意識得到增強,增進了社會對氣象科學知識的了解、對氣象工作的理解、對氣象事業發展的關注,促進了公民氣象科學素質的極大提高,理解氣象科學、利用氣象科學知識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大為提高,趨利避害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大為增強,反過來也促進了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促進了我國氣象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是科普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而有效的科學普及工作,又可促進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1.2.3增強社會科普意識科普是一項社會事業,它強調社會參與性,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下,必須盡可能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動員盡可能多的有科普能力的單位、團體、組織和個人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盡可能調動民眾接受科普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不能讓科普活動成為“沒有觀眾的演出”。

1.3提升科普能力

1.3.1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科普基礎設施是科普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科普的基礎。“科普公共基礎設施主要指科技類博物館(包括科技館、科學技術博物館)、基層科普設施(如科普畫廊、科普大篷車等、科普活動站)、數字科技館以及其它具備科普展示教育功能的場館(如青少年科技館)等類型。”[5]。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科普經費逐年增加,重要科普場地———科技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的建設發展迅速,但從全國來看,由于部分科普場館在建成后缺乏后續投入、管理機制不完善,使得展品無法維修、更新和擴充,專業管理和講解人員缺乏,展教形式無法豐富生動,導致展教功能削弱甚至難以為繼,門庭冷落,參觀者寥寥無幾,處于“守攤子”的狀況,統計顯示,2010年全國科技館平均接待觀眾量和單位建筑面積接待觀眾量與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2]。

1.3.2豐富科普活動內涵、提升科普活動質量科普活動是體現科普能力的載體。科普活動包括科普講座、科普論壇、科普展覽、科普咨詢等等。每次科普活動都應從受眾、內容、主題、場地布置、參加人員,活動資料發放內容、方式、對象等方面精心設計,使之既有對參與者的吸引力,又能傳達活動組織者的科普意愿。同時,科普活動要不斷豐富內容,充實內涵,在科普內容上既可涉及基礎科學知識、生產生活常識,也可包括災害防御與處置的基本技能等,比如遭遇不同自然災害時如何自救、逃生的應對方法,生活食品、用品優劣的判別方法等等,形式上可加強趣味性互動式體驗科普,以提高對參與者的吸引力。如可確定科學主題,借鑒國外“以學習為中心”的科普展覽理念,精心設計參觀者能夠親身參與體驗的大型科普展覽活動,如在氣象科學普及方面可以“大氣奧秘”為主題,設計大氣環流的游戲式展覽活動,讓參觀者在模擬的場景中體驗一粒水分子是如何演化成各種天氣現象。

1.3.3探索多部門聯合開展科普工作機制,提升科普社會效益科普工作的開展,盡量擴大受益面是一個基本原則,但目前科普活動更多處于被動接受的現狀,缺乏科學的、創新性好的科普活動策劃,科普資源分配不均、各部門開展科普活動各自為政,科普活動的覆蓋面有限,科普活動的參與程度有“馬太效應”現象存在,多寡不均,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因此,應探索多部門聯合開展科普工作機制,提升科普社會效益,如嘗試與教育部門進行合作,相關部門組織專家等科普資源、教育部門組織推薦學校,在中小學、特別是面向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學校開設常規化的科普課堂模式來聯合開展科普活動等,以擴大科普的受益面,提升科普社會效益。

1.3.4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員王亞平的那堂精心策劃、內容豐富、講解生動形象的“太空一課”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航天員通過在軌講解和實驗演示,使得學生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這堂妙趣橫生、堪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普及課,對于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示范意義,科學,通過這種令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能夠做科普的人恰恰都是優秀科技人才,“有一瓶水才能給人半瓶水”,否則,以己昏昏,又如何能使人昭昭呢?因此,要破除傳統觀念,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高層次科技人員兼職參與科普,加強科普組織與科技工作者的聯絡,讓那些樂于做科普的科技人員能夠有通暢的渠道參與科普。同時,要加強對現有專職科普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促進知識更新,創新科普工作思維,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1.3.5加大科普經費籌集力度美國科學促進會于1989年推出了題為《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的報告,提出這樣的理念:“如果廣大公眾不了解科學、數學和技術,沒有科學的思維習慣,科學技術提高生活的潛力就不能發揮。沒有科學素養的民眾,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沒有指望的”。“世界的變化已使得科學素養成為每個人的需要,而不為少數人所特有”[7],科普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它面向所有國民,必須堅持其公益性原則,在經費籌集上堅持政府主導、多方籌措。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交流中心,建筑面積4.5萬多平方米,年保障經費4千多萬加元,均為財政撥款。美國航空,航天展覽館的經費也由政府撥給。[8]同時也要廣開經費籌集渠道,將《科普法》中關于“依法對科普事業實行稅收優惠”、“科普組織開展科普活動、興辦科普事業,可以依法獲得資助和捐贈。”、“國家鼓勵境內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設立科普基金,用于資助科普事業。”、“國家鼓勵境內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財產資助科普事業;對捐贈財產用于科普事業或者投資建設科普場館、設施的,依法給予優惠。”等條款落到實處,鼓勵社會參與、社會捐贈(包括企業捐贈和個人捐贈),吸引社會力量辦科普。

1.3.6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建立優秀科普資源共享平臺科普資源包括科普場館、科普人才、科普圖書、科普音像資料、科普展覽、多媒體科普游戲等。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公民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顯攀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資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載體,科普工作也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通過制作多媒體科普宣傳資料、建立科普網上課堂、開發科普趣味游戲網站、完善數字科技館的建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快速、直接、互動性良好的傳播媒介等等,建立權威的科普知識渠道,使優秀科普資源通過網絡實現共享,提高優秀科普資源的社會利用程度。

2結語

篇7

關鍵詞 氣象科技服務;現狀;發展建議;河南濮陽

中圖分類號 P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19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在氣象業務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濮陽市氣象科技服務發展一直堅持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日益形成了以公眾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氣象業務為依托的氣象科技服務體系,為濮陽市氣象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創新與開拓庀笠滴褚約胺務領域的中堅力量。

1 濮陽市氣象科技服務現狀

1.1 不斷建立完善農業氣象科技服務基礎設施

近年來,濮陽縣氣象局認真做好“三農”專項試點工作,根據濮陽縣高標準糧田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調整村級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預警機、電子屏、田間小氣候氣象觀測站、多要素站布局,并制作了沙盤模型,建成20個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26個村級氣象信息服務站、6個企業(專業合作社)氣象信息服務站、4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共安裝電子屏(含液晶顯示屏)38塊,預警接收機146部,可視化RYQ-4型田間農林小氣候觀測站1套、棚內RYQ-4型田間農林小氣候觀測儀3套、四要素站設備1套、土壤水分自動測試儀2部,氣象科普教育宣傳欄74處近800 m2,完善了濮陽市鄉鎮氣象信息服務平臺、氣象預警信息平臺。對20個鄉鎮、26個重點村及47家種植養殖大戶、合作社開展開展“一對一”貼身式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1-2]。

1.2 大力開展專題氣象科技服務

針對關鍵性事項開展專題氣象科技服務工作。一是及時制定氣象服務方案,細化服務內容。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制作“三夏”期間滾動天氣預報和噴藥(肥)、夏收、夏種、晾曬等農用天氣預報,提出針對性農事生產建議,服務“三夏”生產。二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12121電話、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預警大喇叭、互聯網等及時為政府、有關部門和農民群眾開展專題服務。三是加強大風倒伏、干熱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跟蹤監測,及時制作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采取有效措施。四是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做好秸稈焚燒火點監測工作,確保禁燒工作圓滿完成。五是做好麥收前期病蟲害防御工作,做好病蟲害防御[3-4]。

1.3 加強全市危化品防雷安全檢查工作

定期檢查全市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的防雷年度檢測情況。檢查全市危化品防雷年度檢測、防雷安全大排查和防雷安全管理、防雷安全隱患整治落實等是否到位,以及各縣區防雷監管部門是否依法履職盡責到位。

2 濮陽市氣象科技服務存在的不足

雖然近年來濮陽市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社會公眾缺乏氣象科技知識,氣象科技服務體制不健全,導致工作職責分工不明確;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很少拓展新領域、開發新項目,缺乏氣象科技服務人才,尤其氣象信息產品開發、經營策劃與營銷人才還不足,影響著氣象科技服務的快速發展。

3 濮陽市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發展建議

3.1 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氣象知識水平

要定期開展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工作,建立氣象科普基地,加大公眾對氣象知識的了解,認識天氣預報產品種類及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標志,學會根據災害嚴重程度等采取對策,減少或避免氣象災害導致的生命財產損失。

3.2 做好氣象科技服務的調研工作

氣象部門要深入農業、工業、林業、交通等行業開展氣象調研工作,了解當地對氣象科技服務的具體需求;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氣象科技等研發工作,同時對各類氣象信息進行深加工,開發滿足社會公眾要求的氣象科技服務產品,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科技含量。

3.3 加強氣象科技服務的管理

建立完善氣象科技服務管理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氣象科技服務發展措施,逐步形成“界面清晰、責權明確、管理規范、監督有效、成效顯著”的氣象科技服務管理體系,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氣象科技服務標準化實施方案,不斷提高氣象科服務工作的標準化以及規范化水平。

3.4 加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

加強氣象科技服務信息制作平臺的建設,主要包括天氣實況及監測分析評估服務系統、決策氣象服務系統;完善氣象科技服務信息系統及氣象預報預警平臺建設。主要包括氣候預測業務系統以及災害性天氣預報業務系統等,全面提高天氣預報預警水平。

3.5 加強氣象科技服務隊伍的建設

建立有效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采取外引內培方式,引進氣象科技專業人才,補充到氣象科技服務隊伍中,并定期對氣象科技服務人員開展培訓,為氣象科技服務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4 結語

濮陽市氣象部門須高度重視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氣象科技服務隊伍的建設,不斷創新服務方式,開發研制出氣象科技服務新產品,以更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推動氣象科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5 參考文獻

[1] 賴虹,周N,王麗平,等.贛州氣象科技服務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2(9):38.

[2] 陳健,王志剛.貴港市氣象科技服務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4):95-97.

篇8

(重慶科技館 重慶 400024)

摘 要:重慶科技館與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工業之光”展廳的首期展覽——“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2011年底正式開放,該展覽中所有展品全部由企業提供。在建設過程中,重慶科技館為促成合作和使展覽達到滿意效果,做了大量的工作部署。就展廳的定位思考、社會資源的開發引進和展覽的內容建設及運營管理方面采用的技巧和策略進行了理論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 :社會資源;科技館;科普展廳;共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18

收稿日期:2014-10-09

重慶科技館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展示教育平臺,溝通專家與市民的科技文化傳播交流平臺,面向全市的科普展覽資源開發與服務平臺。三個平臺的建設,尤其是科普展覽資源開發與服務平臺的建設需要科技館具有公益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特征。

重慶科技館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合作共建的“工業之光”展廳(面積為1 850m2)首期展覽——“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于2011年12月2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作為省級科技館中的企業展廳,展示主題為“智慧驅動綠色未來”:智慧是汽車知識和汽車文化的集成,科技創新、科技進步給人類創造更好、更環保的汽車產品;而科技普及使人們更好地使用和養護汽車產品,綠色出行;“驅動”則是汽車動力的表現詞。展覽分設汽車歷史、汽車科技、汽車體驗和汽車未來四大展區,總價值約3 835萬元的35件套展品全部由長安汽車提供。

此次共建從定位思考、開發引進、展覽建設(資源科普化)乃至達成預期效果并非易事,重慶科技館為之做了諸多部署,現將其中的思考、策略和技巧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和總結,供大家參考。

1 定位思考

重慶科技館“工業之光”展廳不同于2009年9月9日建成開放的另外七個常設展廳,重慶市政府對其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展示重慶科技成果,重慶科技人物,重慶工業企業、新興產業、工業園區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科技成就,展現企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為落實市政府要求,重慶科技館結合科技館自身的特性,對展廳的定位作出以下思考:

1.1 服務企業

最佳辦法莫過于讓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等社會資源直接作為展覽主體參與建設。并且,企業作為展覽的主體,具有如下優勢:

(1)在整個創新體系建設中,企業是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他們在長期直接面對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在其專業領域積累了雄厚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以及對行業發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能促使產、研、用、思真正結合,能為展教內容建設提出獨到的見解,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

(2)企業在投資上更具有靈活性,一旦展覽符合企業期望,企業一方面能為展覽提供大量的財力、智力支撐,另一方面還有可能持續投入、優化展覽,讓展覽常展常新。

1.2 服務觀眾

“工業之光”展廳作為科技館的常設展廳之一,必須要使觀眾滿意。選題貼近公眾,明確的主題,豐富的展覽內容以及好看、好玩、好奇的展品等要素是觀眾是否喜歡展覽的關鍵之所在。因此,本次展覽不宜將太多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的科技內容雜合在一起,辦成無法理清邏輯的、雜貨鋪式的、無鮮明主題、無故事線和無知識鏈的展覽。那么,應該有針對性地集中展示1~2家(個)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

1.3 因地制宜

“工業之光”展廳面積為 1 850m2,一般企業無法支撐如此面積的科普展覽,為保證言之有物,應該在大型企業中篩選合作單位,打造“館中館”形式的企業專題展覽。

2 開發引進

既然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是展覽主體,如何引導和引進合適的社會資源參與展覽便成為關鍵的一環,重慶科技館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下列措施:

2.1 尋求政府主導

小型企業關注市場,而大型企業更加關注政府的政策導向。于是,館領導決定向政府單位借東風,向上級主管部門市科協求助,由市科協與市科委溝通協調,共同發文主導宣傳“工業之光”的共建政策,借助于政府單位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吸引相關社會資源的注意和重視。

2.2 分析雙贏結點

科技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以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為己任,最為看重社會效益。企業作為盈利性單位,最為看重經濟效益,大型企業更擅長、更注重通過品牌運營來實現其利潤最大化,公益性質的科普展覽是大型企業提升其品牌形象、體現社會責任感的良好途徑。

2.3 宣傳展廳優勢

為落實首期展覽的招商工作,我館詳細歸納并宣傳“工業之光”的優越性,同時面向社會資源制定了招展的基礎性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參與展覽建設。

2.3.1 說明科技館的區位優勢和公眾號召力

重慶科技館位于重慶市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域,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十大社會文化事業基礎設施重點工程之一,是面向公眾的現代化、綜合性的大型科普場館。觀眾參觀人流量年超100萬人次,正在逐步成為公眾接受科普教育和都市旅游的新去處,并且“工業之光”展廳建成后將對公眾免費開放。

2.3.2 制定招展的基礎性優惠政策

①科技館成立專門的建設小組,協助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進行展覽內容規劃;②科技館在首期展覽中承擔布展費用;③科技館在首期展覽中免收場租費和運營管理費;④考慮到企業投資成本因素,科技館承諾首期展覽的展期不低于1年。

2.4 針對目標營銷

實際上,科技館起初便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主題觀眾都會喜歡,并不是所有的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都能夠支撐1 850m2的科普展覽。如果能和重慶百強企業中的第一名(長安汽車)合作,選擇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集成多種現代科技的汽車作為展覽主題,既有利于獲得百姓較高的關注度,又有利于展覽內容的配置,科技館與長安汽車強強聯手還將提升“工業之光”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為展覽建設和運營的成功增加勝算。為促成與長安汽車的合作,重慶科技館對其采取了多渠道合圍的營銷策略:

2.4.1 政府發文

市科協和市科委發文和召集全市多家企業召開館企對接會,宣講招展的相關信息、要求和優惠政策。而企業的對口部門和參會人員往往不是企業的決策層,其對品牌運營的認識高度不夠、理解不深,未必會將招展信息傳遞到企業決策層。

2.4.2 私人接觸

科技館領導托人將重慶科技館“工業之光”展廳的共建信息和招展政策告知長安汽車總經理,引起決策層的注意,將壓在部門的、來自于政府的招展資料調到決策層案頭上。

2.4.3 參謀輔助

聯合長安汽車的車展長期合作單位,從專業層面向長安汽車決策層出謀劃策,為之分析、論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5 采取激將方式

常言道:請將不如激將。重慶科技館通過市科協和市科委主導的館企接洽會與多家企業(行業或工業園區)建立聯系,特別是與長安汽車的市場競爭對手緊密聯系,營造競爭態勢。鑒于長安汽車在重慶的企業地位,而“工業之光”建設又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典型公益科普案例,如果競爭對手率先與重慶科技館達成合作協議,占領了本次品牌運營的絕佳制高點,必將陷長安汽車于尷尬的境地。所以,長安汽車勢必爭取合作的成功。

通過上述措施,形成初步的合作意向便是水到渠成。

3 展覽建設

展覽建設內容為王,形成合作意向之后,內容規劃便成為關鍵,為此,重慶科技館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合作:

3.1 成立優勢互補項目小組

企業對展覽邏輯、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等方面的把控具有權威性;科技館對觀眾的需求和展品的互動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專業優勢;還需要一個展覽設計單位來完成整個展覽的表現方式。因此,重慶科技館建議企業先行確定一個布展設計單位,由科技館、企業和布展設計單位成立項目小組,共同設計、規劃展覽。

3.2 組織基礎調研

科技館聯系、組織項目小組成員一起到中國科技館、北京朝陽公園“索尼探索科普樂園”、廣東科學中心、深圳工業展覽館、上海科技館和上海汽車博物館等類似場館進行考察學習,增強小組成員對科技館科普展覽特性的認識,了解目前相關展覽的現狀,了解公眾對此類展覽的喜愛程度、需求及期望,向國內同行學習,統一建設目標,即將“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建成一個觀眾喜愛、內容豐富、長安汽車特色的科普展覽。

3.3 確立觀眾導向

企業期望一次投入能獲得更長的展覽周期。我館不與企業簽訂固定時長的展覽協議,以觀眾是否喜歡為導向,以年度參觀人流量作為考核指標,決定第二年展覽的去留,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機制,激勵企業在內容建設時充分考慮觀眾感受,不打顯性廣告,并注重在展品數量、展覽形式和展教資源上加強配置。

3.4 貫穿始終參與

盡管所有展品由企業投資,展品的所有權歸屬企業,但我館在展覽的主題設計、展區劃分、展品構成、展示邏輯、展品招標、展品設計、展品監造、展品安裝調試、展品驗收中都全程參與,并在選擇展品展示形式和展品生產廠家時發揮重要作用,保證了展覽和展品符合預期。

3.5 強化內容審核

一方面由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寫真、說明牌等展示內容和背景知識進行審核,以確保知識的準確性。另一方面由重慶科技館對展示內容進行公益性確認,排除廣告式用語。

4 多贏局面

經過近一年的共同建設,“工業之光”展廳如期開放,開放儀式上,黃奇帆市長對長安汽車和展覽給予極大的肯定,并承諾積極支持長安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

近兩年的運營過程中,“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仍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長安汽車對展覽進行了持續的投資,每年撥付一定的資金用于展品維修維護;2013年替換更新了5件互動性更強的展品,以增加展覽的持續吸引力。

科技館和長安汽車以展廳為紐帶和依托,結合雙方資源為社會團體和普通觀眾配置了豐富的展教活動,包括展廳“尋找汽車人”系列主題科普活動、長安汽車的國務院千人專家做科普報告、參觀長安汽車生產流水線、組團到長安汽車的汽車研究院參觀汽車研發、觀看汽車碰撞實驗等內容。

“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向觀眾普及汽車知識,使交通參與者更加了解、認識交通工具和交通法規,知危險、會避險,達到了交通安全教育的目的,2012年被重慶市交巡警總隊命名為“重慶市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授牌后1年時間內,市交巡警總隊和江北區交巡警支隊在展廳內結合展覽內容開展面向社會的主題科普活動,至今已累計開展活動19場次。

隨著展覽的不斷升溫,長安汽車將“長安汽車科技專題展”展覽項目報送重慶市經信委,申請“重慶市工業設計中心”授牌,目前正在評審中。

自2011年12月29日建成開放至今,展廳的參觀人流量已突破45萬人次,實現了觀眾、企業、科技館和其他相關單位的多贏局面。

5 結語

篇9

一、職業教育受我國經濟轉型期多重擠壓

1.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管理制度的雙重擠壓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計劃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廢除;一方面是市場經濟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轉型期產生的特定的,既非計劃經濟,又非市場經濟的獨特型態的管理制度。大教育下的職業技術教育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仍然是無序運行,普通教育的理念充填著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界。97年后,除了《職業教育法》,一部分省、市、部門頒布了一些實施細則外,總體上沒有形成一整套健全的適應市場經濟的職教法法律制度體系。(這個法律體系包括:職教辦學機構管理辦法、職教撥款和經費籌集制度、職業技術技能鑒定標準體系、職教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評估體系等),我認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社會總體對職教的定位,在理論上缺乏較為統一的認識,在實踐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據。(2)缺乏對典型的,有全面推廣意義的辦學、教學經驗的總結、提高及推行。(3)政府機構調整還未顧及職業技術教育,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雖然呼聲很高,但實施中碰到許多困難,政府職能的定位還須等待;各級政府在政府行為上受某些領導偏見或認識不足的影響,法規制度形成的動力不足。如政府支持的專項研究,政府對制度的建設的迫切感、使命感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和意識不夠等。從管理法規,到政府的管理職能、政府管理機構組織、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觀念的取向、所采取的措施等,既保留計劃經濟由政府包辦“計劃驅動”的那一套,又有新時期市場經濟產生的“需求驅動”那一套,還有轉型期“計劃、規劃前瞻不準確”的問題。(4)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實際上還未達到與普遍教育并駕齊驅的地位。重學術、輕應用;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還在教育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傳統的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還被作為衡量標準套用于職教。(5)各種獨立的職教管理標準、規程、制度,沒有進行統一的整理、修訂;質量考核標準,國際規程等沒有全面引入職教考核制度。等等。

由上述原因可見,傳統普教思維、理念和現代職教思維、理念的碰撞;新舊制度間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時期的制約因素與擴展需要同存,所引發的論爭增添了改革的風火。

2.轉型期職教受計劃經濟管理思想和市場經濟思想的多重擠壓

人常說“慣性是可怕的”。習慣了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職校的管理人員以及習慣了傳統普通教育的教師、學生和社會,對學術型、研究型普通大學辦學思想和管理模式備加推崇。他們習慣了傳統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對應的政府管理行為,認可傳統教育的評價觀、質量觀、辦學水平觀,鄙視職業技術教育。他們雖然對照搬蘇聯50年代的經驗有反感,但又對現代市場經濟不理解,把資本主義30年代所實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混淆起來。他們的心態是矛盾的,其管理行動往往是投機的。職教機構的管理工作者和大部分師資受普通高校傳統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的影響,他們重視理論教學,不注意或忽視技術技能教學;他們欣賞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傳統三段式教學,鄙視“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教試驗;他們習慣于以教師為主導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對實驗教學、示范教學、研討式教學不適應或看不起。

3.轉型期職教受同時存在的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的雙重擠壓內外專家認為,我國下個世紀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依靠引入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增值產業驅動。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落后的生產方式,生產工藝流程的產業不可能一日之間被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生產技術取代。這就存在落后的生產工藝、技術不斷被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取代的轉型過程。鑒于職教理論水平的有限與對生產過程工藝水平的了解不夠,沒有對專業教學模式進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設計,難以與區域產業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發展所需求的知識技術技能緊密聯系起來。二是我國職教師資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師資知識老化,實踐技術技能缺乏,習慣于傳統學科學術教學、對產業及相聯領域工藝流程、管理技術了解不夠。況且我國目前的職教師資培養提高措施也缺乏聯系新生產工藝、技術的渠道和參與生產實踐的要求,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例如沿海地區引進外資、合資發展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工藝和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水平,而許多師資對之甚少了解或毫無接觸,對國際規程,國際慣例,國際標準和管理規范不熟悉,當然所培養的學生其知識、技術、技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談不上培養與國際接軌的職教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的21世紀,如果我們的職教不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工藝,還在灌輸舊有的生產方式和落后的技術、工藝,則這種職教當然是落伍的了。三是我國職教的辦學條件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需要。許多學校的實訓工場、實驗室設備簡單、落后,而校外實踐工廠、實踐場所又缺乏先進的適合于職教的場所,也無法使職業技術教育與先進技術接軌,只能“紙上談兵”。

4.轉型期職教受傳統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現代的教育思想的擠壓,變革與阻滯、保守與創新的沖擊是教育思想論爭的主調

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引入和職業技術教育異軍突起,職教成為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的一種教育。在整個教育界,教育思想的革新,沖突相當突出。傳統普通教育,以課堂講授學科知識為主,以應試作為教學動力的驅動和最終評價途徑。了解普通教育價值觀,質量觀、評價觀的許多職教管理人員和師資在實踐中感到彷徨、無所適從、甚至抵觸,反對。大多數人還未轉過彎來或雖有所認識,沒有新法(新的教育方法)。一部分平時注重實踐環節的,通過學習、實踐,很快就適應了職教環境;一部分平時注重學術理論探討的人,或習慣于普通教育教學的人,教學現還未改變;而另一部分人,則在過渡時期、滲雜新舊。在我國經濟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其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思想以行業、產業專門人才為中心;而在走向市場經濟階段的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思想應以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為中心。教育方法上過去主要是課堂講授,職教和普通學校職業化課程,應提倡啟發式、學導式教學。特別是職教技術技能教學,主要通過示范教學、學導式教學等方法培養“厚基礎,高技能”的專門人才。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職教從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與傳統普通教育距離拉大。在這個轉型期,教育思想的變革與阻滯、保守與創新的沖突,不僅在社會,在整個大教育,而且在職教機構內部(包括教師)在論爭。也只有通過論爭、試驗和改革,才能使新的教育手段、教學方法適應職教教學的要求,真正辦出職教特色。

5.轉型期參與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的“競爭”思想沖擊著傳統的教育視野

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面向21世紀的轉型期,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目前,應重點研究經濟國際化中引發的高、中職教育與國際接軌問題,特別要注意“經濟參與國際競爭和人才國際化”兩大問題。職教機構要以國際眼光來培養人才,為增強我國各行業、產業的國際競爭的各種能力服務,實現走向國際市場的戰略。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不僅對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的經濟地位、現狀及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全國各地參與國際競爭也將逐漸擴大。以廣東為例,進出口占全國40%,大量企業不僅從專業,而且從素質上;不僅是國有企業、鄉鎮企業、合資企業,而且是外資企業、私營企業,甚至個體戶,都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由于技術更新速度加快,企業、行業的生產技術、管理規程、產品質量都通過與國際標準接軌來增加競爭力;用國際質量標準管理制度對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認證越來越普遍,許多企業既將之作為營銷手段,又作為企業內部工作流程制度。為此,這些行業、產業、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際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應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觀念意識,而且應具有適應國際競爭的才能。

我國目前的職業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上,一是缺乏培養國際型人才的緊迫感;二是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三是缺少對國際標準、規范和先進技術技能的學習、了解;四是師生缺少在國際競爭環境中體驗、實習(在國外實習)的感性認識和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國際競爭相比,國內行業、產業、企業間的競爭更趨火熱,市場已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從短缺經濟(計劃經濟時期)變成過剩經濟(市場經濟時期),企業要生存,要盈利,必須從管理、產品技術創新、質量控制、營銷手段方面優勝才行。職業技術學校與培訓機構,除了給受教育者“競爭”意識教育外,同時應教會他們掌握盡可能新的技術、知識、工藝還要注意技術文化的養成和創造給他們更多的社會實踐、生產實踐機會,使他們在參與國內外競爭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二、多重擠壓下的轉型期職教,目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

1.繼承傳統與借鑒西方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從80年代引進西德“雙元制”到90年代引進“CBE”,反映了各級政府和一些職教機構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條性,缺乏科學思想。下面僅就發展型態進行分析。

實用型黃炎培先生創辦的“中華職教社”成立80多年,是影響我國現代職教時間最長的學術研究團體,對我國現代職教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陶行知、黃炎培等教育家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陶行知以鄉村生活為中心設置課程,注重勞動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強學生技能培養的思想。實用主義的影響,在80?90年代我國職教中有一個口碑是“管用、實用、夠用”。這個口碑在我國還沒有自己獨特的模式,但是,這個“口碑”本身又是缺乏統一標準,統一管理規程和準確科學根據的模糊的、可塑性過大的職教型式,在90年代,逐漸被模塊式課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薦,率先在華東、東北等工業發達地區推廣。這個型式以“突出技能”為特色,強調社會、企業、學校、個人的融合合作關系。在該時期計劃經濟還未完全被市場經濟取代時,職業學校與就業企事業間是“公對公”的關系,所實行的就業政策是國家分配,不存在失業問題。在當時企業生產科技變化不很大的情況下,職業技能教育對社會職業和企業生產的適用周期比較長,突出技能訓練(特別是制式訓練)所起的作用明顯,對當時生產條件下的職工技能培訓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職校與企業的關系的改變,科技發展使職校職業技能訓練對社會職業和企業生產的適用周期逐步縮短,特別是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產生,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逐步推廣,對職教人才的技能、技術要求日新月異強調基礎訓練、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檔次的呼聲越來越高,雙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國那樣的政府、企業、學校、個人合作關系在中國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礎和社會支撐,逐漸顯露其不適應性,難于全面推行。盡管如此,“突出技能訓練、強調實踐訓練、基地的建設”的思想被認為是辦出職教特色的重要標志。雙元制模式經過中國式的改革,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符合四個合作關系條件下的中等職教,還在繼續試驗。

工專(師專)改進型

從80年代初開始,許多高等工程專科學校,逐漸由本科壓縮型的專科教育,改制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學,從師專文、理科專業中派生出一批高職專業。這些學校或專業,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課程的痕跡相當明顯。有些已經辦出了職教特色(如有名的上海電機專科學校、常州工業技術學院、惠州大學等);有些則還沒有從傳統普通工程專科教育中脫胎出來,分不清“高職”與“高專”。

模塊型

90年代,各地又引進世界銀行推薦的加拿大CBE模式。這個模式歸結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把職業人才的知識與技能培養要求用“課程模塊”一一對應,用活的課程模塊與多方向的專業方向對應。受教育者根據個性選擇和要求,選擇適合的模塊課程學習,教育機構也引導學生根據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來選擇課程模塊,達到預定的“能力要素”。CBE較為科學的課程設計與要求,無疑比“管用、實用、夠用”進步。CBE產生于60年代。鑒于該時代科技發展,經濟發達水平的限制及CBE主要以中等職業崗位為對象,對制式訓練和科技度不那么高、變化不那么大的專業教育比較適合,許多高、中等職校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紀初科學技術發展迅猛飛進時,對信息產業、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的不適應。有關專家認為,CBE模式在有選擇的使用在某些傳統專業、制式專業或科技度不那么高的專業,經過改造創新、有較大的發展意義,但對高新技術產業型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應采取“基礎型”型式。

基礎型

以綜合大學職教學院為代表的以培養高職本科和高職研究生的試點院校,在研究世紀之交信息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行業、產業“現場工程師”人才的培養后,注意到“寬口徑,厚基礎”的知識與技術技能在未來人才發展中的持續性作用,強調職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強調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注意處理好長短期知識、技能與素質需求的關系,注重于較高水平的職業、技術、職業群、技術群型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開創了我國本科、研究生高職人才培養的先河,代表著我國職教向本科、碩士、博士層次人才培養的趨勢。缺點是對高層次高職人才(如學士、碩士、博士)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技術與技能水平的定位、標準如何突出職教特色,還未有完善的、具說服力的、循序漸進的,有突破性的經驗和實例,有待于下一步探索、定型。

多元整合型

一些學者在研究了普通教育“學科、學術本位”教學和職教“能力本位”教學后,從大職教的觀點(普通高教是廣義職教的一部分,專門教育是重要的職業教育,狹義職教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操作型、管理型人才的教育)出發,認為,必須根據專業的不同,其所需要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技能含量的不同,素質要求的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論是普教專業或者是職教專業(狹義的),不論是普教職業化或職教基礎化專業;或者各種介于普教與職教之間的專門教育專業(如律師、農藝師、醫生的法學、農學、醫學等有關專業),不要刻意去強調普教、職教的特色;不要刻意去劃分某一種訓練是職業訓練還是技術訓練,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專門教育??而是根據所培養人才的素質、知識技能的實際需要和課程目標要求,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取舍。

問題是,是否由于某些介于普教與職教(狹義的)之間專門人才的教育問題,就去否定探索職業技術教育(狹義的)統一規律和特性呢?在狹義的職業技術教育理念下,探索其客觀規律對它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可對專門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應注意的是須對具體的專業、具體的課程采取對應的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條件和時間安排等教學要求,不能將廣義職教的理念與狹義職教的理念借位。

經過多年的探索,各級政府和各個職教機構已經逐漸從繼承傳統和學習西方中清醒過來,企圖構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職教模式。問題是還有一批同志在盲目的照搬與硬套之宮,不去研究這些模式的精髓,長處、短處、適用環境,從而使辦學實踐走彎路,阻礙了職教改革的健康發展。

2.快速發展中的職業技術教育面臨嚴重滯后的專業設置、課程規劃和教材建設問題單純計劃經濟時代,職教專業的產生是根據國有企業、事業的需要布局,并仿照普通高等學校的專業派生出來的。隨著改革開展與市場經濟的產業和發展,轉變了經濟結構的組成成份(根據97年統計公有占43%、私有21%,其余為鄉鎮企業和外貿、合資企業),也改變了職教人才需求的組成格局;隨著經濟建設的活躍,高新技術產業份額的增大,職教各類、各層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職教根據行業、產業變化的專業設置也隨人力資本市場的改變而改變。由于市場的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中,計劃調控有時顯得無所做為,有時又受辦學單位利益驅動的左右;市場調控中一方面是不了解市場、缺乏論證、預測、造成決策錯誤,一方面是過份短視,聽任利益的驅動。“熱門”專業:管理類、財經類專業出現了“緊缺??一哄而上??過剩??調整”的過程。這個調整是教育在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中對計劃調控和市場調控把握不好所付出的學費。

篇10

生態旅游概念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后,迅速在我國落地生根,得到了政府、企業及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同和積極參與,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過于快速的發展使得人們沒有時間認真去思考和理解生態旅游,甚至好多地方對生態旅游存在誤區和認識偏差,這種誤區不同程度地給一些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帶來了損害,同時大量涌來的游客對生態旅游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超出了環境容量,這種壓力主要是環境破壞和能源消耗上。而進入21世紀隨著低碳經濟的興起和發展,“低碳”這一詞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低碳旅游作為旅游業為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而在低碳經濟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型旅游發展形式,它以全新的理念指導旅游觀念、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低碳旅游的提出為生態旅游區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北京地區為例,以低碳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態旅游區發展,探討生態旅游區低碳發展途徑,為解決目前北京生態旅游區面臨的困境,以及北京生態旅游業又快又好地發展提供依據。

一、生態旅游區界定

目前,有關生態旅游的概念和理解未被統一,但生態旅游的自然性、環保性、科普性、可持續性得到了學術界的共識。根據生態旅游概念及作用,把生態旅游區界定為:以生態美(自然生態、人文生態)來吸引游客進行旅游活動的區域,目的是讓人們回歸自然,培養生態保護意識,在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環境的優化組合、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北京多樣的地形地貌條件為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內容豐富的載體,北京山地約占全市面積的2/3。北京生態旅游區主要集中在山區,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構成,涵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及水利風景區等。

二、北京生態旅游區實現低碳發展的必要性

北京作為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具有龐大的旅游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涌入生態旅游區,使得旅游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而北京又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能源嚴重依賴外部。突破能源和資源的束縛,轉變抵消的能源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市迫在眉睫。低碳理念的產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為解決如上問題提供新的途徑,也為生態旅游區實現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客觀要求

旅游業碳排放量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旅游人數的增加而逐年上升,也對自然資源有著極強的依賴性,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氣候變化、海平升也會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因此,發展低碳旅游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目前,中國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4%。2012年,北京旅游業占全市GDP的比重為7.5%,旅游總收入3626.6億元,全年旅游總人數達2.31億人次,入境過夜游人數突破500萬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按照國家旅游局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將達到46443億元人民幣,相當于GDP的7%,旅游產業將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起重要作用。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逐步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兩年,我國出臺了兩個重要的政策,一個是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另一個是“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進生態旅游”,這預示著我們迎來了生態旅游大發展的時代。因此,發展低碳旅游,尤其是生態旅游區實現低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是首都生態涵養區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明確了北京的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將全市從總體上劃分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4類區域。其中,生態涵養發展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延慶5個區縣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區部分(后加入)。生態涵養發展區是首都生態屏障和重要資源保證地,是構建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區域。主要任務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

生態涵養發展區內分布著北京地區近80%的動植物資源和覆蓋率高達65%的森林植被,擁有豐富且種類繁多的生態旅游資源,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自然風景區、濕地公園等絕大多數都分布在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旅游區實現低碳發展有利于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同時作為旅游區,通過低碳旅游區建設,讓人們了解什么是低碳,有助于傳播低碳理念,從而構建和諧、可持續區域。因此,生態旅游區落實低碳理念、發展低碳是首都生態涵養區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決目前生態旅游困境的有效途徑

近20年,北京生態旅游發展迅速,已具備一定規模。就拿北京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為例,1985年北京市首個自然保護區――百花山自然保護區批建以來,至今共有20處國家級、市級、區縣級自然保護區相繼建成,總面積達1142.258km2,占國土總面積的7%。但由于人們對生態旅游認識不夠充分,受利益的驅動進行盲目模仿或過度開發,缺乏科學規劃指導,管理水平低下,基礎設施落后等原因,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對旅游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能源消耗大、固體廢棄物增多、破壞環境,不同程度地給旅游資源和自然保護區帶來了損害和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開展生態旅游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必然影響吸引力,旅游區運行不樂觀。另外,一些生態旅游區為了吸引游客,引進大量項目,大多項目是高耗能的,不僅破壞了自然景觀效果,也對景區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過程中每個環節(即吃住行游購樂)都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目的。生態旅游區實現低碳發展能夠有效防止或降低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項目、旅游商品、娛樂設施等旅游活動過程中游客對資源和能源造成浪費,還能夠有效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為實現旅游區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依托生態旅游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開展低碳環保教育,從而強化生態旅游科普教育功能,豐富其內涵,對低碳理念的傳播也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生態旅游區實現低碳發展是解決當前生態旅游困境的重要途徑。

(四)為生態旅游區發展提供可量化依據

低碳旅游是一種可量化的旅游,它可以計算出自己在旅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購買綠色電力或植樹進行“碳補償”。如一次1200km的航空旅行,會產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進行碳補償,則需要種植2棵樹木。因此,隨著碳排放定量分析方法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能夠為生態旅游區構建和評價提供可量化的依據,促使旅游區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更好的保護生態旅游資源,降低生態旅游區能源消耗,為生態旅游區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北京生態旅游區發展現狀及問題

北京地區的生態旅游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中末開始開展的,八達嶺長城、十三陵等風景名勝區開發較早(1982年)。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市建立了近80家各類生態旅游區,成為開展生態旅游、科研考察、教學實習、科普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主要場所。其中自然保護區20個(包括森林類自然保護區和濕地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1365km2,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8%;森林公園共21處,總面積約757km2;地質遺跡保護區8處,其中國家地質公園3處、市級地質公園2處、地質遺跡保護區3處,總面積713.27km2,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4.3%;風景名勝區共26處,其中國家級2處、市級8處、區縣級16處,總面積為2224.2km2。從分布來看,這些生態旅游區主要分布在山區,與西部山區相比,北部山區各類生態旅游區數量相對多而分散。

北京是開展生態旅游較早的地區之一,開發力度較大,由于開發時間較早,缺乏規劃的科學指導,生態旅游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對生態旅游的認識不到位,包括旅游界、部分區縣和部門、部分景區及企業仍存在對生態旅游認識的偏差和誤解,影響生態旅游健康持續發展;(2)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表現為旅游目的地的生態承受能力受到威脅,生態旅游區的環境污染嚴重;(3)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旅游區的管理機制不健全,加上管理體制存在條塊分割,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問題,還導致各部門權責不明;(4)資金不足,缺乏穩定的投入機制,導致保護站點建設數量少質量差、保護專用設備缺乏、保護手段落后;(5)環保教育設施薄弱,達不到游客需求;(6)旅游基礎設施的生態兼容性較差等。

四、發展途徑與建議

(一)減少旅游交通排放是關鍵

旅游六要素中,“行”即旅游交通,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環節。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會因交通工具的不同有較大差異,如飛機的碳排放量遠高于汽車和火車。北京的生態旅游區大多地處偏遠山區,離城區較遠,隨著北京私家車數量的猛增,自駕游逐步成為時尚,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減少旅游交通碳排放是關鍵,應結合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及完善旅游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提升遠郊旅游公交的綜合服務水平,讓游客享受到方便而舒適的旅游體驗;鼓勵人們多采用火車、公交車等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生態旅游區內禁止私家車行駛,一律使用環保交通具出行,如環保車、自行車等,從而減少景區內的碳排放。

(二)加強住宿和飲食方面的節能減排力度

由于離市區較遠,觀光游覽的游客通常很難當天返回,在生態旅游區內的停留時間普遍為2-3天,由此產生的住宿和餐飲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可忽視。通常,游客在出游期間,尤其是住星級賓館,水、電、氣等使用量明顯高于平日,這對生態旅游區環境和能源造成巨大壓力。因此,應加強生態旅游區內的飯店的管理,政府通過制定政策鼓勵和引導它們實行節能減排目標,推出優惠政策或補貼政策鼓勵已有的飯店或新建的飯店向“綠色旅游飯店”標準或節能環保型飯店轉變,加大生態旅游區環保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支持采用綠色經營模式,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水平。

(三)通過低碳技術的不斷創新來實現跨越發展

低碳旅游景區的構建除了理念創新,還需要技術創新,低碳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成果應用直接影響著旅游景區實現低碳化,是實現低碳景區的關鍵手段。低碳經濟發展中,碳減排、碳儲存、碳轉化需要更高的技術,新能源的應用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在旅游方面,需要低碳技術對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進行改造。運用減碳技術,對飯店、旅游景區的高能耗、高排放領域設備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實現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在星級酒店研制使用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大力采用太陽能供暖、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等。旅游建筑需要運用低碳技術營建“綠色建筑”、“低碳建筑”。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應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作用,政府可通過制度的建設和政策的制定,加快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低碳技術平臺和能力建設;通過建立低碳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使國內外智力資源向北京匯聚,聯合攻關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低碳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等,實現低碳旅游景區跨越式發展。

(四)發揮生態旅游區的科普功能,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生態旅游區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進行科普教育,人們到生態旅游區除了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原生態文化、釋放心情等之外,還要進行環保方面的科學教育和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因此,生態旅游區構建中強化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應以提高人們節能減排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水平為目的,以科普館或博物館或科普展廳建設為載體,傳播和宣傳低碳相關知識和生態科學知識。指示牌、標識牌、旅游線路和旅游道路、環保廁所和環保垃圾桶、旅游商品等的設計都要體現低碳環保內涵。

(五)啟動低碳認證制度,并建立評價體系

在旅游景區、酒店的設計和建造時必須進行生態評估,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這是低碳旅游景區建設的基本要求。

旅游景區實施低碳旅游認證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內涵,防止對低碳旅游概念的濫用,進而規范旅游市場。目前國際上旅游認證項目分為大眾旅游、可持續旅游和生態旅游三種,而低碳旅游認證體系的建立尚未得到人們的重視。可以借鑒綠色環球21標準體系、ISO14001認證等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相關認證標準,制定適宜我國低碳旅游業發展的認證體系。根據一定的規范與標準,對低碳旅游企業、服務和產品,尤其關注個體或特定地點的旅游經營與運作是否有助于環境保護和確保當地居民獲益進行審核,并提出改進意見,完善低碳旅游的合理化管理及運行。

(六)制定低碳旅游發展政策,建立低碳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