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癡情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5 01:0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示癡情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示癡情的詩句

篇1

【關鍵詞】 正直淳美;純真圣潔;清麗雅致;大膽執著;堅如磐石;張顯人性

“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一句句感天動地的執著愛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聲聲凄婉絕唱的癡情告白;“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滴滴催人淚下的相思傾述……

生命長河,情路幽幽……

焦仲卿和劉蘭芝,“十三能織素”的劉蘭芝,被焦母以“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為由將這對相愛的人兒活活拆散。焦仲卿在驟聞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的消息時,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何其悲哉!

陸游與唐婉,曾青梅竹馬,相敬如賓,共享清香枕,可后來卻“世情薄,人情惡,人成各”,一個悲吟:“山盟雖在,錦書難托”,以致“淚痕紅鮫綃透”;一個哀嘆:“怕人尋問,咽淚裝歡”,以致“病魂常似秋千索”。

張生和崔鶯鶯,長亭送別,一個“酒席上斜簽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一個“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以致在“西風緊,北雁南飛”時,有了那“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千古絕嘆。

杜麗娘與柳夢梅,現實社會中不能結合,就化為鬼魂。他們因夢而愛,因愛而死,因愛還魂,因愛結合……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到后來徒留“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杜十娘與李甲,七年風塵生涯,只落得萬種風情付流水;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感天動地;牛郎與織女,終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往今來,多少癡情的人兒,為了愛情,舍棄功名,拋卻自我,付出了她們鮮活的生命!透過那幽幽的情愛之路,尋覓那悠悠的情愛之源,《詩經》,讓我們仿佛嗅到了那遠古愛情之花的古樸馨香與淡淡的辛辣。從那一首首“情詩”中,我們感受到了《詩經》中蘊含著的種種不同愛情觀念――

一、正直而淳美

《詩經》中的愛情詩,或書喜憂得失,或寫離合悲歡,或描愛情成功,或記愛情失敗,但她們無不體現出“正直淳美”的特點,其間的感情都是純正而健康的。

對于《關雎》,孔子評價它:“樂而不,哀而不傷”。它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采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內心的敬羨與想象之中,盡管這位“君子”的追求失敗了,但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正直淳美、積極健康、令人感動的。你看,那位在河邊“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窈窕淑女”是多么美麗動人啊,她已將這位“君子”的心深深地吸引住了。當這位君子“求之不得”時,盡管他為思念自己的夢中情人而“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但他總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人品才能贏得這位夢中情人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她、吸引她,這位覓愛的人兒,真不愧為真正的“君子”。真正體現了當時民風之淳,人性之正,聲氣之和。

二、純真而圣潔

《詩經》中所描寫的愛情,或來自人們生活,或來自山野鄉間,因此,它總透著最原始、最野性的真實,毫無半點禮教和貞潔觀念的束縛,沒有摻雜任何世俗功利的考慮,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純真而圣潔的情感。

如《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土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它描繪古時三月上巳

之日,人們紛紛聚集到河邊舉行祭祀,男女青年談情說愛,互贈芍藥定情的場面。這在道家眼中或許會稱之為“”,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它未經禮教的桎梏,它是一種活潑生命、自然的人性淋漓盡致的展現。它標志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如山野中不敗的鮮花――浪漫與明媚。

又如《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恩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東門,有女如荼,匪我恩且。縞衣茹蘧,聊可與娛”。該詩以鄭國城東門男女春游盛況為背景,寫其所見所感。在“如云”,“如荼”的眾多美麗的游人中,只有一位衣著儉樸的姑娘打動了他的心,他喜歡的只是那位――“縞衣綦巾”人兒。面對外界的誘惑,面對花花世界,他都眼空無物,心凈無塵,以純真而圣潔的情愫愛著那位儉樸的姑娘。

三、清麗而雅致

在《關雎》中的君子眼里,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么美麗;在《月出》中的小伙子看來,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么動人;在《簡兮》中的少女眼里,那“碩人吳吳,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的舞師是多么雄健有力!由此可見,《詩經》常書男才女貌的心悅美,多記含蓄多情的幽雅美。

《蒹葭》則是體現其清麗雅致的名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本詩描繪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在那凄清而落寞的情調之中,詩人清晨冒著微霜,在岸邊久久徘徊;面對那悠長、曲折的秋水,他只能遙望癡想,透過薄霧和蘆葦叢,凝視著河的對岸――“伊人”的仙鄉瓊樓;“伊人”長裙飄飄,款款地出現在詩人那癡情的視線中……為了接近“伊人”,詩人沒有輕言放棄,而是執著地一會兒逆水而上,一會兒又順流而下,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她、接近她。可“伊人”呢?一會兒仿佛在水中的孤島上,一會兒又仿佛在水草交接之處,一會兒又仿佛在水邊的沙灘上,但詩人始終不能走進“伊人”那“蓬萊仙境”,給人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顯得是那樣的神秘莫測,虛無縹緲。詩人尋覓“伊人”的求索之旅,似在傾述著一種悠悠的、哀婉的相思苦楚,將其幽雅之美體現得完整無遺。

四、大膽而執著

《詩經•召南•有梅》“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頃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梅子其實是象征著青春時光的流逝,歲月對任何人都是無情的,這姑娘覺得青春的時光將要逝去了,于是急著尋找愛情。她說:樹上梅子還有七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切莫放過了良辰美景!她愛那個小伙子,她不說她愛他,而告訴那小伙子切莫放過良辰美景。后面的詩句越說越熱烈,她說:梅子落地紛紛,樹上只剩三成了。追求我的小伙子啊,就在今朝別再等!看來她越來越急了,因為時光流逝,青春漸少了。最后的詩句更顯其大膽,她說:梅子落地紛紛,收到我的籃子中。追求我的小伙子啊,你開一開口我就答應!

由此可見,在《詩經》的愛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大膽表白、信誓旦旦、瘋狂追求、真正體現出了古人對愛情的真摯、大膽、熱烈、執著、無我,超越一切,甚至生死。

五、堅如磐石

《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這是寫一位戍邊的戰士久役在外,想念并回憶與妻子分別之時的愛情詩。想起了當時出征之時與妻子生離死別時拉著妻子的手而發出的“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但那殘酷的戰爭現實讓自己的諾言難以實現。詩末幾句則更有其深意:“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殘酷的戰爭將使我難以活著與你相見!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我那‘與爾偕老’的誓言恐難以兌現啊!”這一唱三嘆,感情之強烈,在愛情詩中實在是嘆為觀止,這位戰士對愛情的忠貞,對誓言的恪守,仍讓今天的人們為之動容!

又如上文所舉《鄭風•出其東門》,那位男子在詩歌中表示的愛情誓言別具一格。一開始他就說:出了東邊那城門,美麗的姑娘多如云。雖然姑娘多如云,不能動我半點心。為什么不能動他半點心?因為他心中早已經有了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縞衣綦巾”的那一位儉樸人兒。

正是如此,“白頭偕老,同心永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芝蘭千載茂,琴瑟百年和”這些體現中華民族忠貞不渝愛情的經典名句,依然回蕩于耳。

六、張顯人性

在《關雎》這首熾熱感人的情歌中,那位男子愛上了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但他又不能追求到深愛的人兒。對悠悠的河水、迎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便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相思的苦楚,以致出現了幻覺,仿佛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著和諧歡樂的婚后生活。詩人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飾自己的愿望,這種濃烈的感情和大膽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的自然張顯。

篇2

――希爾維亞?普拉斯

希爾維亞?普拉斯是20世紀最著名的女詩人之一,獲得過普利策文學獎,引領“自白派”詩歌浪潮。她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是美國少女的必讀書。她與英國桂冠詩人演繹了浪漫的愛情童話,卻又從天堂直墜地獄……

緣起劍橋

希爾維亞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海濱小鎮溫思羅普長大,父親是一位昆蟲學家。8歲時,她深愛的父親去世了。這是她第一次接觸死亡,也是她一生的轉折點。

開朗、單純的希爾維亞變得多愁、敏感。她熱愛上了寫作,通過詩歌宣泄情感。上高中時,她的短文就時常登上《十七歲》《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名刊。

1955年,希爾維亞從史密森學院畢業,并獲得了獎學金。秋天,她懷揣著詩人夢,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文學。

來到劍橋幾個星期后的一天,希爾維亞買了一期新出的《波多爾夫評論》。薄薄的小冊子里,署名為特德?休斯的幾行詩打開了她的心扉:“他想要裸身站立,在野獸狂奔的漆黑的深夜中醒來,昆蟲們交尾,樣子如同相互殘殺。”狂野詩句觸動了少女的情愫,她開始四處收集特德的信息,想結識這個詩壇新星。

1956年2月10日,劍橋大學女生聯合會的大廳里,聚會漸漸步入。得知特德在其中,不喜聚會的希爾維亞興沖沖闖入大廳,高聲詢問:“誰是特德?休斯?我非常仰慕他的作品,我要認識他!”

看著這個一襲紅衣、狂放不羈的金發美女,人們停下旋轉的舞步,發出善意的哄笑。一個頭發卷曲、棱角分明的俊朗男子擠出人群,站到希爾維亞面前,用力盯著她的眼睛:“我就是!”說完,他霸道地把她拉到懷里,重重親了她一下。

希爾維亞毫不示弱,抓起特德的手,和著爵士樂翩翩起舞。年輕的生命迸發出原始的激情。不一會,他們溜進一個偏僻的房間,狂野地接吻。特德把嘴唇移到希爾維亞的脖子時,她在他臉頰上狠狠咬了一口,“我要讓你記住我。”

特德摘下她的一只耳環,朗聲笑道:“以后就由我來保管它啦。我會去找你的。”說完,他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幾個星期過去了,特德始終沒出現,等待的日子讓希爾維亞度日如年。

3月23日晚上,希爾維亞拋下少女的矜持,來到特德的公寓。真不湊巧,特德不在,希爾維亞坐在門前癡情守候。夜深了,她孤獨地躑躅在清冷的街頭,愁腸百轉。

她沒想到,那晚,特德也偷偷跑到她屋后,朝著認定的窗戶上扔泥巴,叫著她的名字。打開窗戶的卻是一個陌生女孩。他尷尬地請女孩把一張留言條轉給希爾維亞,內心無比失落。

希爾維亞看到留言條時,幸福的暖流蕩漾心中,“我要立刻見到他”的念頭強烈地敲打著胸膛,她沖入春寒料峭的雨夜,再次跑到特德的公寓,嬌羞地說:“我知道應該矜持些,可等得太久了……”話未說完,她就被特德擁進寬大厚實的懷里。

特德溫柔地撫摸希爾維亞的臉頰,意外地發現,她耳邊有一道傷疤。希爾維亞淡然地說:“當我感到沉寂、空虛時,死亡像是一種藝術,在心中優雅地舞蹈。20歲那年,我的精神幾乎崩潰,躲進家里的地下室,服藥自殺。媽媽把不省人事的我拖出來時,我的臉在地板上劃破了,留下傷疤。”

特德心痛地吻著她,“我會讓你永遠快樂。答應我,這樣的事不要再發生。”

沐浴在愛情的陽光下,希爾維亞興奮地給母親寫信:“我遇到了世界上最棒的亞當,他是一個睿智的詩人,我已極端地墜入愛情里,哪怕最終被傷害我也義無反顧。”

母親不太喜歡特德,因為他沒有穩定收入,且貌似花花公子,但希爾維亞表示“他是世間唯一能與我匹配的男子”。

兩個人都滿懷詩歌創作的熱望和野心,彼此欣賞著。愛與詩歌水融,他們覺得無法與對方分離了。認識四個月后,他們喜結連理,許多雜志說這簡直是“珠聯璧合”。

情迷英倫

婚后,希爾維亞醉心于為特德制作美味蛋糕和菜肴,然后與特德到鄉間踏青,和他尋找靈感。

然而經濟窘迫,他們無法維續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房租、水電的賬單如雪片般飛到破舊的小公寓,他們不得不面對生存壓力。為了讓特德安心創作,1957年4月,他們回了美國。希爾維亞在史密森學院謀得一份教職,這成了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

在希爾維亞苦心營造的創作氛圍里,特德不久就獲得“紐約中心詩詞”大獎,成為耀眼的明星。

然而選擇教書,對希爾維亞來說不啻于災難。教授之間無休止的爭論,還有叫人喘不過氣的工作量,戕殺了她的靈感。整整一年,她都沒有作品問世。而此時,特德大量的作品在《詩》《國家》《大西洋月刊》等雜志發表,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功。

在丈夫的陰影下,希爾維亞變得更加敏感、神經質。一次下班途中,在街上看到特德曖昧地和一個涂著厚厚口紅、穿著卡其色短褲的女孩說笑,她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沖過去呵斥女孩勾引她的丈夫,引得路人駐足而視。回到家,特德氣憤地嚷:“她只是我的學生,如果我要她,會第一個告訴你!”

希爾維亞很懊悔,但也隱隱感到婚姻中的危機。為了重建自己在婚姻和創作中的位置,1960年,她不顧親人反對,執意和特德搬到英國倫敦。

然而她并沒有得償所愿,那年,大女兒不期來到人間,讓貧窮的家庭更窘迫。無錢請保姆,喂養孩子、打掃、做飯、整理特德和自己那些成山的郵件讓希爾維亞心力交瘁。而特德完全忽略了她的感受。

特德認識了BBC的女主持茉伊拉?杜蘭。他借口討論如何制作“孩子的收音機系列”兒童節目,時常早出晚歸。

一天早上,特德接到杜蘭的電話后匆匆出門,直到深夜才醉意朦朧地回來。希爾維亞聞到他身上女人的香水味,醋意油然而生。她悲憤地燒毀了特德新作的草稿。特德憤怒地甩了她一個耳光。

這一巴掌,在寂靜的夜里如此清脆刺耳。兩人都驚呆了。沉默許久,希爾維亞才黯啞地說:“你說過要讓我永遠快樂,可現在我不快樂!”

特德心里涌起酸楚,這個被生活重擔湮沒了才情的女人讓他愧疚不已。他擁她入懷,“對不起,我發誓不會背叛你。”

自省后,特德承擔了一些家務事。1961年夏天,他又掏出所有積蓄,在德文郡買下一所房子。鄉下生活寧靜,讓希爾維亞找到了初婚的快樂。

然而,寧靜很快被打破。兒子尼古拉斯1962年1月17日出生后,希爾維亞患上了產后憂郁癥。而且,特德又開始夜不歸宿。

7月的一天,希爾維亞帶孩子們到朋友家做客,回到家時,看到了刺心的一幕:特德和一個女子擁抱著躺在床上,這女子竟是她最好的朋友阿西亞。

希爾維亞連表達憤怒的力氣都沒有了。她默默地把特德的作品,以及自己為丈夫寫的贊美詩的手稿搜集到一起,拿到后院付之一炬。紙灰翻飛,像是他們漸行漸遠的愛情。

凄美謝幕

和以往不同,特德沒再苦苦懇求原諒。冷眼看完希爾維亞做的一切,他平靜地說:“我們應該分開一段時間,讓彼此都有一個自由空間。”然后他走出了家門。

幾天后,特德寄來了離婚協議書。想到自己傾其所有,為特德掙得名聲,換來的卻是無情拋棄,希爾維亞陷入了無助的深淵。她絕望地開車來到海邊,把兒女留在車上,自己緩緩走向大海,她又看到了死亡那優雅的舞蹈。

就在她轉身再次回望時,襁褓中的兒子哇哇大哭,呀呀學語的女兒則趴在車窗上笑著喊 “媽媽”。父親去世給自己帶來的傷痛記憶猶新,她怎可以把這種陰影留給孩子們。

希爾維亞哭著跑回車上,把孩子們緊緊摟在懷里。她因為母親這一角色,變得堅強。1962年7月,她帶著孩子回到倫敦,在離特德和阿西亞同居的公寓不遠處,租下了一套公寓,她相信總有一天特德會回家。

孤獨、絕望一點點吞噬著她的心靈。痛苦中迸發出可怕力量,點燃了她的寫作熱情。夜深人靜,難以入睡的她用鋒利、誠實又熱烈的筆鋒寫詩。只有在詩歌中,她才能完全釋放自我,逃避現實,尋求慰藉。

盡管特德在外四處留情,但還是愛希爾維亞的。他時常去她的住處,關心她和孩子,還帶些小禮物。希爾維亞重燃希望。1963年2月10日晚上,他們認識七周年的日子。她給自己卷了時髦的大波浪,涂上鮮艷的口紅,穿上當年的紅裙子。

不一會兒,特德帶著玫瑰來了,看到希爾維難自禁。兩人瘋狂地滾到了床上。激情過后,希爾維亞癡情地問:“你還愛我嗎?你什么時候搬回來?讓我們回到鄉下重新開始,好嗎?”

“沒有誰比我更愛你。可我還不能回來,因為阿西亞懷孕了。”

篇3

關鍵詞:《詩經》;愛情詩;愛情觀;原因;影響

The Concept of Love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During the year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eople respect free love. On the one side, in their mind, love was an emotion which was lively and frank, simple and since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emphased the loyalty of love. When faced with the frustrations of love,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pursuit. Choosing their own sweetheart, m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women prefect to educated men and successful men.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was refered to three reasons, they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ocial systems and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of love has an great effection for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mes, Concept of Love, reason, effection

愛情作為人類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學作品中歷久彌新的永恒話題,從古至今,無數的文學作品歌之詠之。《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愛情的詩 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謂是文學作品中表現愛情的濫觴之作。通過對《詩經》中愛情詩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詩經》時代人們的愛情觀。

愛情觀就是人們對待愛情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對于《詩經》中的愛情觀,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剖析,一是理想愛情的標 準,二是面對愛情受挫時的態度,三是擇偶標準。進而分析《詩經》時代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和看法。在此基礎上再簡要分析產生這種愛情觀的原因和對后世的影 響。

一、《詩經》中的愛情觀剖析

1、理想愛情的標準

1.1自由大膽、熱烈率真

    《詩經》中的愛情詩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現了一種對自由戀愛情的追求,大膽、熱烈、率真。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能夠自由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對女性,沒 有后來封建社會時期的種種嚴格的束縛。《鄭風·野有蔓草》就講述了一個邂逅的愛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在仲春之時,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見鐘情,最后“與子偕臧”。《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 奔者不禁。” 《鄭風·溱洧》則更是詳細的描繪了陽春時節青年男女相會踏青的場面,這在當時是一種風俗,表明是允許自由戀愛的。

    《召南·摽有梅》中則更是塑造了一個內心火熱,期盼愛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 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著這美好的時光,快與我相會”,十分強烈的表達了女性在內心深處對情感寄托的欲求。這是何等 的大膽與熱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夠這樣熱烈,率真的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

    《鄭風·褰裳》則向我們表現了一位懷著熾熱感情的、大膽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 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熱情奔放,把女性面對不解風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1.2忠貞專一、生死相守

   《詩經》中的愛情不僅僅追求自由戀愛,更強調愛情的忠貞專一、生死相守。這是《詩經》時代人們愛情觀的一大特點。

   《鄭風·出其東門》表現了一位忠貞專一的男子。“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 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雖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為自己只是專注于縞衣的意中人,表現了其對自己愛人忠貞不渝的真情,這在古代實屬不 易。

    《邶風·擊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傳千古。《王風·大車》中“谷則異室, 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懷。由此可見,《詩經》向我們傳達了對待愛情忠貞的態度,用情專一的精神,這是從古至今,在婚姻愛情中, 人們所一直尊奉的準則。

    1.3純樸真摯、平等和諧

   《詩經》中的愛情也是純樸真摯的,很少帶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來自于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愛情也是平等而和諧的。

   《衛風·木瓜》描述了一對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贈禮物的場面。“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 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我將以“ 瓊琚”、“瓊瑤”、“瓊玖”作為回報,而這“匪報也”,而是“永以為好也!”只是為了表達我對你的重視。雖然男女所送之物的實物價值有差別,但實際上在情 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達愛意的寄托,雙方情投意合,這是多么純樸真摯的情感!

    《陳風·東門之枌》中同樣也描繪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之后互贈禮物的場景。“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 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在小伙子看來,姑娘像荊葵花一樣美麗;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給他一束花椒以表達感 情。這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贈送給意中人簡簡單單的花椒來表達情感,其實這正是當時樸素和諧的愛情觀的一種表達,不重物質,重精神的觀念。

    《鄭風·女曰雞鳴》描繪了清晨夫妻二人的一個簡單對話,寥寥數語就將家庭的溫馨,濃濃的愛意表現的十分貼切,給人一種幸福之感。“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 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 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在清晨,妻子說雞叫了,該起床了,丈夫說天色還早,妻子又說,“你快起床看看天色,啟明星都亮了,”之后,丈夫起床,出門 打獵,獵得野鴨和大雁,共享佳肴飲美酒,彈琴鼓瑟,互贈佩飾,和諧美好。這種純樸真摯的愛情,在什么時代都令人羨慕。

2、對待愛情受挫的態度

愛情就像麻辣燙,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有理想的的愛情,必然有愛而不得的情況,就包括相思單戀、禮教父母的約束,和親人遠征的閨怨,乃至婚姻破裂。

2.1相思單戀之苦——執著追求

表達相思、傾訴單戀之苦,歷來就是愛情詩的一大主題。《詩經》中表現相思之苦的詩歌卻有一個特點——雖是相思不得,卻不言棄,永遠執著追求。這也是《詩經》愛情觀的一個特點。

《周南·漢廣》是典型的表現一個人單戀的詩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嘆,往復回環,深深的表達了男主人公對“游女”的可望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表達出了一種純潔的、真摯的愛戀。

《秦風·蒹葭》就屬于一首表達男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相思與追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 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不論道路“且長”、“且躋”還是“且右”,我都將去追求。這就表現出男主人公對自己心上人的一種執著追求與熱烈情感。

有所顧忌和勇于突破

在《詩經》的時代,周公之禮初具。男女交往在周代還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隨著社會發展,到春秋戰國,男權強化,男女之防就逐漸變得嚴格了。父母媒妁之 言雖然不像后來由儒家不斷強化了的禮制那樣嚴格,但是對于當時的婚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方面。這在《詩經》的愛情詩中也有反映。

《鄭風·將仲子》就反映了一個女子因為害怕父母、兄長、鄰人的閑話而不敢與心上人交往的心理。“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 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 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這正表現的是女主人公迫于輿論的壓力而所造成的兩難境地,一種矛盾而又畏懼的心理。

《鄘風·柏舟》卻表現了另外一種情況——面對世俗的壓力,為了愛情,勇于抗訴。“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諒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只因為女主人公的母親不了解女兒的心意,阻礙了女兒和其心上人的 結合,女主人公沒有放棄與軟弱,而是發出了“之死矢靡慝”的誓言和“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抗訴。

2.3親人遠征的閨怨——愁緒與溫情

《詩經》時代,戰爭頻繁,征人遠役,音訊難通,而戰爭又會破壞很多東西,給人帶來緊張與不安,在家的妻子就難免會有閨怨,思念遠方的親人,這是時代的產物,一直在整個古代社會,閨怨詩始終是愛情詩中的一大主流。

《王風·君子于役》就是一首描寫妻子思念遠征丈夫的詩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到了傍晚,家禽家畜都回家了,而丈夫卻沒有回來,進而聯想到丈夫在 外地的冷暖饑渴。情感真摯自然,流露出一種溫情和思念。

《衛風·伯兮》表現了一位因思念愁緒滿懷的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 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心上人不在身邊,連梳妝都覺得沒有意思,以至于后來因思念而頭疼心痛。內心充滿 了對心上人的思念,幽怨柔婉。

2.4婚姻失敗(棄婦詩)——女子的控訴與無助

古代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男子負心,二三其德也是常有的事情,面對這樣的情形,《詩經》中所表現的,對女子來說有無助與控訴,也有對男子負心的譴責和聲討。

《衛風·氓》就全面的敘訴了一對男女有相戀結婚到男子負心,拋棄女子的全過程。女子并沒有什么過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是男子負心,女子對此表示了控訴,也對女性提出了勸誡,“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最終,“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毅然地離開了背信棄義的負心人。這表現出了《詩經》時代,面對婚姻失敗,婦女的一種反抗精神。

《鄭風·遵大路》則形象的表現了棄婦的無助。“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丑兮,不寁好也!”這是 一位癡情女子再為挽救自己的婚姻愛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條大路上,女子拉著男子的衣袖,哭泣著不要被拋棄,這是多么的無助!這同時也表明女子對男的的深 情。

《詩經》中的棄婦詩有很多,包括《邶風·谷風》、《邶風·新臺》、《鄘風·墻有茨》等。這些詩一方面反映了女子的無助,另一方面也對無情無意的負心漢做出了批判。這也從反面說明,《詩經》時代,對待愛情的專一原則是被人們所廣泛接受與認可的。

擇偶標準是愛情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分析《詩經》中擇偶標準對于全面了解《詩經》中的愛情觀也是十分必要的。

3.1男性的擇偶標準

《詩經》中所反映出來的男性的擇偶標準首先就是貌美溫柔,其次也看中良好的品行修養。這可以從下面的詩句中看出。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

“白芽純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鹿》)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鄭風·有女同車》)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發現,在男性的眼中,最關注的是“手”、“膚”、“領”、“齒”等容貌的美好。此外,再還注意到了“淑”“德音”等性格與品質。

3.2女性的擇偶標準

《詩經》中女性的擇偶標準和男性是有所不同的,女性雖然看中男性外在的威武雄壯,但是更關注的的是品性、學識和作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衛風·淇奧》)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衛風·伯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鄭風·子衿》)

上面這些詩句中并沒有太多對男性外表的描寫,而主要是“切磋琢磨”“為王前驅”和“青青子衿”等表現人的學識、品性的文字。這就可以看說女性的擇偶標準不僅僅是威武雄壯,更關注的是人的學識與作為。

通過上面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詩經》中所反映出的愛情觀。在《詩經》時代,人們推崇自由戀愛,認為愛情是一種熱烈率真,純樸真摯的情感,同 時也強調要對愛情忠貞專一,生死相守。當面對愛情的挫折時,也要執著追求,勇于突破。在選擇意中人時,男性多看重容貌,同時也注意溫柔的性格和美好的品 性,女性則在關注男性外表的同時,更加看重其學識與作為。

二、《詩經》中愛情觀產生的原因

愛情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必然會受到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對于《詩經》愛情觀產生的原因分析也主要基于以上幾個因素。

《詩經》收錄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這個時期,禮教初設,但當時的禮教主要是對上層王公貴族的約束,而對普通民眾并沒有很強的約束力,并 且,雖有禮教,卻古風猶存,即原來原始社會群婚制、偶婚制在進入周代的一夫一妻制時,前兩者在風俗中仍有所遺留,像上巳節,“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 也,奔者不禁。”這一方面是民俗遺留,另一方面,也是國家出于人口增長的目的所鼓勵的。因而才有了《詩經》時代人們對愛情的大膽與熱烈追求。

另外,“在早期社會中, 人們對于自然和人類本身不了解, 加上生活環境的艱苦, 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很簡單, 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也處于相對單純、質樸的階段。”“由于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詩經》時代仍處于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 人們的思維仍帶有初民式的純樸簡單”①, 因而人們對于愛情的表達也顯得純樸、自然、真摯,是一種人性之中真性情的流露。

《詩經》所記載的時期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的時期,農耕文明逐步向前發展,隨著男子在生產活動中的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地位也越來越 高,因而男權也逐步加強。女性由于喪失經濟地位,因而也逐步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淪為男性的附庸,另外加上完全從男權角度提出的禮教對女性的約束,因此 《詩經》中當女性遭到玩弄、拋棄時,發出了強烈的抗訴。同時,這也說明對愛情忠貞不二是當時公認的道德品質之一。

三、《詩經》中愛情觀的影響                               

《詩經》中的愛情詩作為我國古代愛情詩的濫觴之作,其所表現出來的愛情觀不論是對社會風俗還是對文學的影響,無疑都是影響巨大的。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言,《詩經》中所提出的對愛情的忠貞不二,生死相守,和勇于反抗禮教、勇于突破限制的觀念以及擇偶標準中所表現出的審美元素影響巨 大。像漢魏時期的《孔雀東南飛》、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隱的無題詩、李清照的部分詞作,乃至后來的《西廂記》、“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等 作品無不受其影響。甚至對五四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都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意義。

    此外《詩經》中的愛情觀,直率坦誠,活潑健康,具有無窮的生命力。為后世一代一代的青年男女做出了榜樣與標桿,甚至對于今日急功近利的青年男女,更是一種教導和感懷。僅從愛情觀這一點來看《詩經》的影響和作用,作為六經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注釋:

①劉東岳,蘇國偉:《論<詩經>愛情詩表現方式的特征》,載《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84頁。

參考文獻:

[1]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寶龍,于衍存.詩經論稿[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

[4]朱守亮.《詩經》中婦女愛情婚姻問題之探討[A]. 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168-179

[5]劉東岳,蘇國偉.論《詩經》愛情詩表現方式的特征[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6):83-85.

[6]田園春.《詩經》中愛情觀芻議[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11):27-30.

[7]孟新芝.《詩經》中愛情詩賞析[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6,(9):61-64.

篇4

【關鍵詞】詩經 成語 民俗 倫理思想 禮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82-04

一 《詩經》成語的界定及民俗文化的含義

成語是漢語詞匯有的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于古代經典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成語不但有深厚的內蘊,還具有意味深長的修辭價值,運用成語實際上就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含義深刻,運用得當,可以起到言簡意賅、增強文勢、豐富語言意蘊的作用。在深入探討成語蘊涵的民俗文化之前,對《詩經》成語的界定和民俗文化的含義做以下說明。

1.《詩經》成語的界定

《詩經》成語是指首創于《詩經》之中和后人從《詩經》中加工提煉而成的成語。凡是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之一的即可判定為《詩經》成語。本文先以《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詩篇為原典,再參考目前國內收錄成語數目最廣泛的由劉潔修主編的《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來收錄整理源于《詩經》的成語。根據整理篩選,出自《詩經》的成語共有343則,其中出自“國風”的成語共153則,出自“大雅”、“小雅”的成語共172則,出自“頌”的成語共20則。但經過仔細比對研究之后,發現其中有數則詞語與《詩經》原句有所出入、后人對其進行添字、刪字、換字等改動或其性質不符合成語的定義的情形。

第一,《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同時有“鳩居鵲巢”與“鵲巢鳩居”兩則成語。該成語出自《召南·鵲巢》,原文為“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但翻閱許多文學典籍,可以明顯發現前者較具有慣用性。現今成語字典多以“鳩居鵲巢”為主,因此“鵲巢鳩居”應刪除。

第二,經過后人錘煉加工后的成語。用抽選法構成的成語——抽選法是指后人直接從原文選取最能概括原文字句意思的詞組成新的成語。如:鳳鳴朝陽:《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第三,用換字法構成的成語——換字法是指在詩句原文中本來就存在某些四字結構,后人在使用時,特意用其他字代替原文中的某些字,整個四字結構改動后的意義與原文的意義基本一致。如:畢恭畢敬:《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該成語將“必恭敬止”中的“敬止”改為“畢敬”,改動后的詞義保持不變,念起來更加順口。

以上這些都屬于《詩經》中的成語。

2.《詩經》成語體現的民俗文化的含義及類別

漢語演變的歷史說明,成語是詞匯中最富于穩定性的語言現象。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在語言發展內部規律的支配下,一般詞匯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成語則大都沿用下來,古今成語一脈相承。這樣,社會文化的深厚歷史沉積和印記,也就殘存在成語里。所以通過對成語詞源的考察,能看到民俗文化的諸多方面。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的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斷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范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游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等。

例如,表現日常生活民俗方面的成語,“令儀令色,小心翼翼”贊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儀,辦事謹慎守法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稱道他聰明而富有智慧,保全節操盡職責;“夙夜不懈”贊揚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勤奮忠君。均出自《大雅·烝民》。

《詩經》成語中表現勞動生產民俗方面的成語也占有一定比例。成語“千倉萬庫”出自《小雅·莆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中國農業正處于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當時已種植黍、稷、稻、麥、菽、麻等各種谷物。成語“時和歲豐”反映了當時黃河流域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

二 《詩經》成語體現的民間觀念

民間觀念是指在民間社會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生活禁忌、倫理道德、萬物哲理的觀念。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間諸神、情戀婚姻觀念、人生哲理、君臣之禮、長幼之禮。

1.倫理思想

農業社會是一種群居的生活形態,在這樣的形態下,必定十分注重家庭內的倫理關系,《詩經》反映出的家庭關系,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產生。《詩經》對傳統家庭倫理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對于探究家庭思想的起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孟子曾提出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本章節旨在由《詩經》成語,探究其中的倫理思想要點。

第一,父子之倫理。在中國古代西周宗法制度之下,父權地位相當崇高,因此它也是孟子的“五綱”之首。但在《詩經》中,父親與子女、母親與子女的關系還尚平衡。并且,《詩經》中有諸多夫婦相提的詩篇,相當符合子女應由父母共同撫養、共同教育的實況。

“寒泉之思”出自《詩經·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此詩以諷喻的方式說明人子孝親之情。寒泉在浚之下,猶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卻?能侍奉其母親,為人子者當感到相當愧疚。可見《詩經》當時的思想即為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當盡其心力孝養之。

“生我劬勞”出自《詩經·小雅·?莪》“??者莪,匪莪依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全篇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詩。抒發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的遺憾,沉痛悲愴,凄惻動人。

從中看出子輩對父輩深深的孝順之情。子女盡孝,一方面是根源于天生之血緣親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子女在成長過程之中,必須依賴父母付出心?給予照顧。在農業社會,父母撫養子女成?一種必要而自然的義務。

第二,夫婦之倫理。夫婦之間的倫理包括周代基本施行專偶的一夫一妻制,戀愛結婚也不再是男女個人的事,而是和兩姓之好。男女婚姻要遵守周禮所規定的婚姻規范,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解釋說,“媒合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鐲妁。”以及婚后男女相敬如賓、恩愛和睦的觀念。

成語“逃之夭夭”、“宜室宜家”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婚禮贊美詩,用桃花鮮艷比喻新娘的貌美,用桃子的肥大、樹葉茂盛來比喻給家族帶來的人丁興旺、家業隆盛,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新嫁娘的贊美并不止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

周代社會男尊女卑,一家以男為長,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女子在婚姻中時常處于被動地位,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成語“載笑載言”、“信誓旦旦”、“二三其德”、“夙興夜寐”均出自《詩經·衛風·氓》。這首詩全方位地展示了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婚姻生活。女主人善良、勤勞、賢惠,沒日沒夜地操勞家務,希望能與丈夫白頭偕老。男主人公貌似忠厚,開始“信誓旦旦”,騙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戀和最終的以身相許,婚后卻“二三其德”,負心,以致最后拋棄了女主人公。本詩肯定善良、勤勞、純潔、忠貞的愛情觀,斥責負心、喜新厭舊、不道德的婚姻觀。這帶給當時婦女相當大的痛苦,但是她們無力反抗,只能在內心獨自哀泣。這些《詩經》成語從正面細述夫妻恩愛的和睦場面,對詩中女主人公對男子任意棄妻,另尋新歡的行徑予以譴責,也從反面表現出反映出人們對“夫妻恩愛”的家庭倫理觀念的崇尚。

第三,兄弟之倫理。在《詩經》當時的宗法制度下,政治權利由宗族地位繼承。這種地位和權利繼承的關系,勢必造成兄弟之間的爭奪,因而引發彼此之間的一些矛盾。但由《詩經》成語中與兄弟之倫有關的幾則,可以發現兄弟間的關系,最主要是互敬互愛。可見這種骨肉相連的血脈關系是千古?變的。

成語“兄弟孔懷”,出自《詩經·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作者以典型的情境、常人難能的事情來表現兄弟間真摯厚重的情感。“如兄如弟”,出自《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昬,如兄如弟。”此詩以兄弟間相愛憐比喻夫婦間新婚快樂之情,可見當時對手足骨肉之情,重于夫婦之情。

成語“鹡鸰在原”,出自《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有永歡。”比喻兄弟流落在外,多指遇到危難而急待救援。現今形容十分寬裕,還有多余的。此?之意在言友好之兄弟,能夠互助合作。相反,不友好之兄弟則會鉤心斗角、互相陷害。也是說明兄弟之間友好互助的重要性。

2.情戀觀念

《詩經》成語中約五分之一的部分是書寫男女相思情戀和婚姻的。成語“君子好逑”、“夢寐以求”、“輾轉反側”、“左右采獲”均出自《詩經》的第一首《周南·關雎》。君子追求的對象是“窈窕淑女”,但并不容易,于是朝思暮想,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于是千方百計,用琴瑟、鐘鼓取悅心上人。樸實地展示了一個男子的癡情、執著和純真。

雖然在禮治下婚姻有許多不幸之處,但擋不住男女熱烈地追求向往自由的愛情。成語“一日三秋”,出自《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見,如三歲兮。”可見男子對女子一往情深,思念之深切,表現出來的態度顯得相當大膽直率,毫不掩飾。

“死靡它”,出自《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愛情的力量使少女的意志堅強,但是父母之命的壓力卻又不得不讓她感到兩人未來的渺茫。她的內心既悲愴又不滿,因此發出?撕心?肺的呼喊。在當時婚俗已受到禮教干預,言論已不容非禮的自由結合的社會環境下,仍表現出?忠貞不移的生死之戀,這樣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分析上述成語不難發現,在西周時期,在禮教束縛較少的一些地區,男女間的婚戀是較為自由的。從這些戀歌中,我們也可知,美滿的婚姻需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才能符合人性的需要。《詩經》中的婚戀詩篇,反映的正是如此互愛的婚配思想。

三 《詩經》成語體現的社會組織民俗

《詩經》的編纂是西周禮治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它是為服務于周代禮治而搜集編纂的,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承載了豐富的禮治文化內容。作為“六經”之一的《詩經》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禮教的內容,這些內容都可以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

1.《詩經》成語中描述的禮樂活動

《周禮·大宗伯》對“五禮”解釋為:“吉禮:包括祭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社稷等十二個對象的典禮;兇禮:包括喪禮、荒禮、吊禮、恤禮、襘禮五種典禮;賓禮: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六種天子款待四方諸侯的典禮;軍禮:包括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種典禮;嘉禮:包括飲食、冠婚、賓射、饗宴、賀慶六種典禮。”《詩經》成語內容并未涵蓋周禮的所有部分,下面將對其中的封國禮、祭祀禮、賓禮、軍禮四個部分詳細說明。

第一,封國禮。成語“駿極于天”,出自《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從這首詩可以看到周天子封建諸侯之禮的一些狀況:一是周天子親自冊封諸侯,并為其選定疆土,賜予百姓;二是周天子親自委派重臣為受冊封的諸侯“定宅”、“徹田”,營建城邑寢廟,遷其家臣,并準備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三是周天子賜予受封諸侯車馬,并親自為受封諸侯送別餞行。其目的是讓申伯“式是南邦”、“南土是保”。

周天子賜予受封諸侯車馬、禮服,親自委派重臣為受冊封的諸侯“定宅”、“徹田”,營建城邑寢廟,遷其家臣,并準備好就封途中所需要的一切以及親自為受封諸侯送別餞行。其目的是表達宗親的親密情感,顯示恩典,團結宗親諸侯,使他們從政治、宗法兩方面親附周天子,起到宗子維城的作用,這就是賜命冊封之禮的禮治意義所在。

第二,祭祀禮。關于“祭祀禮”的成語,主要集中在“頌”的部分。大致可分為幾個類型:祭祀天、祖先、云、社稷、山川、農耕、農神田祖。

成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縱觀全詩,詩人哀傷萬王無道、周室將亡,抱怨上天驕縱無道,借托文王指斥殷紂王的手法以刺萬王,托古諷今的手法發揮到淋漓盡致。從中可以看出,周人祭祀上天祖先少了盲目地崇拜,多了理性的思考,對上帝的祭祀除了信仰之外,還夾雜著功利的需求。

成語“繩其祖武”,出自《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年,受天之祜。”從詩篇的內容來看,言武王能順先祖之德,成其祖考之功,以成孝道,從而得上天保佑,故有萬民仰慕順孚,賢臣輔佐,享萬年之福。可見,這類祭祖詩對于激發后代的光榮和自豪,激勵后代子孫繼承發揚先祖的光榮,學習先祖、建功立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

成語“濟濟蹌蹌”,出自《詩經·大雅·楚茨》“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這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樂歌。這種祭祀本身是向祖先報答保佑豐收之恩、祈求祖先賜福的。《詩經》里的祭祖詩在表達子孫后代對列祖列宗的孝心和感恩之情,祈求先祖賜予福佑的同時,可以激發祭祀活動參與者對祖源的自豪感,激勵他們學習和發揚先祖美好的品德與美政,建功立業,使宗族成員感到同根而生、同根同源、同聲同氣,增強宗親觀念。另一方面,起到了強化上下尊卑的等級意識的作用。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周代人對祭禮的重視程度,祭祀天地祖先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反映,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第三,軍禮。按照《周禮·春官·大宗伯》解釋,以軍禮“同邦國”,共包括大師、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項目。在這項目中,大師之禮是天子或諸侯的征伐行動;大田之禮是天子或諸侯的定期狩獵;大均之禮是用武力在統治區內校比戶口,厘定賦稅;大役之禮是用武力無償征用民工,來完成興修城邑、開河造堤等重大工程;大封之禮是用武力來勘定國界、劃分封地之間的疆界。

“克奏膚功”,出自《詩經·小雅·六月》“四牡修廣,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膚公。”后來指能取得巨大的功績,得以成就大功。全詩是按照邊警、受命、出師、勝利、凱旋犒宴這個過程來記述的。著重點也是王師威武嚴明的浩大聲威,對凱旋后的宴飲表現也較詳細。

《詩經》不是禮書,不會詳細地記錄軍禮的所有儀節。四字成語短小精悍,更是很難將復雜的禮儀敘述詳細。上述成語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都突出描寫周師作為仁義之師、威武之師、嚴明之師的雄壯形象和無堅不摧的巨大聲威。這些詩歌用于軍禮,樹立“大宗惟翰”、“宗子惟城”的大宗形象,對于提高軍隊士氣、增強各諸侯國的信心和向心力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第四,賓禮。周代賓禮就是指那些被儀式化的外交活動,周王室對服從中央政權而來朝見的諸侯國,表示以賓客相待,所以稱為賓禮。它可以看做是中央政權與諸侯國之間以及眾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活動,通過一定的儀式和典禮鞏固王室的地位,使諸侯國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成語“優哉游哉”,出自《詩經·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優哉游哉,亦是戾矣。”單從這幾句只能略見皮毛,縱覽全詩可以發現,諸侯行朝禮后有車馬服飾之賜,也可以看做是朝禮后賜命之禮。因為國君待臣以禮,自然臣下必事君以忠。其次,諸侯來朝,根據自己的爵位準備好車馬服飾,以待周王效勞。車馬服飾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以此來區別貴賤尊卑。諸侯來朝,自然會根據自爵位等級準備服飾車馬,以明其身份爵位。

成語“百兩爛盈”,出自《詩經·大雅·韓奕》“韓侯迎止,于蹶之里。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按周禮,諸侯朝見周天子應當執玉。《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

2.《詩經》成語中體現的禮治思想

《詩經》作為宗周禮樂文明的載體和宗周禮治的工具,它包含著豐富的禮治思想內容,主要包括敬德保民、法天而治的思想、以別異立天下之序的思想、以親親致天下之和的思想、以自律求天下之安的思想。禮樂文化是古人將“禮教”與“樂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體系,它們的本義,就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法天而治、憂國思政、勤政為民。

第一,以禮為教、法天而治的思想。“率由舊章”,出自《詩經·大雅·假樂》“干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這是一首為周成王頌德祝福的詩。而本詩的主旨在頌揚周成王能遵循周族先輩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訂的規章制度,平時處事嚴謹端莊。可見在那個時代,先王先祖的典章規范,非但不是過時的舊條,而是受到后人景仰的智慧結晶。

成語“繩其祖武”,出自《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于萬斯?,受天之祜。”其主旨是在頌揚周武王能繼承光大先祖的功業,為臣民和后繼君主樹立了可以效法的榜樣,推進了王業的發展。由作者贊美周武王能繼承祖德承上觀點分析,可以發現當時對于祖先懿德是極為推崇的。

總體來說,法天而治的思想體現在宗周禮制中,并在宗周禮治中得到了貫徹。這種思想作為禮制的一部分屬于社會控制的手段。按照禮的規范和周“德”的要求去實施,從而保證統治者的行政行為切實保護和不損害被統治者的利益,保持百姓的對統治者的向心力,帶有神道設教的色彩。這正是宗周法天而治思想的禮治學意義。

第二,憂國思治、勤政為民的思想。《詩經》詩篇中有相當多描述大臣憂國思政。勤政為民的思想,這種思想尤其在《小雅》中最為常見。這種思想的產生,代表的是當時已由純粹敬天逐漸發展到重人事的思想進步。

成語“憂心如惔”,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句中明言詩人憂國憂民,乃其對太師尹氏的憤怨。太師在當時具有相當高的地位,但尹氏卻荒廢國事、任用小人,失去了民眾的信任。而導致尹氏如此荒誕不經的根本,其實在于幽王的昏庸,其既不躬親朝政,又不制止尹氏之亂政,終將使國家處于極為危殆的處境。

成語“干戈載戢”,出自《詩經·周頌·時邁》“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此章寫出周武王在結束武功之后,天下安定,諸侯在位,因此決定開始重用賢才,收起兵甲,施行文治。因為唯有識人唯才、施行德治,才能長久統治天下。由此反映了早在周代便已有了這種追求和平的政治思想。“綱紀四方”,出自《詩經·大雅·棫樸》“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這里在贊揚周文王能持續不斷地培育人才,依賴他們的才能,有條有理地治理國家,并由此顯露出他高貴的品德。因此唯有君王具有美德,不聽信讒言,才能重用賢才,達到天下一統的境界。

無論是勤政愛民或是以德感化四方,由成語所表現的《詩經》政治思想,都是周代統治階層為了達到穩定政權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說,當時的統治階層,已經意識到以民為本和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密不可分。在古代專制帝權的情形下,能有如此進步思想實屬難得。

參考文獻

[1]瞿繼勇.《詩經》成語的文化闡釋[J].社科縱橫,2011(12)

[2]李大農.成語與中國文化[J].南開學報,1994(6)

[3]蔡廷偉.《詩經》成語文化透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3)

[4]李新建.成語與諺語[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5]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劉鴻雁.燕趙典故成語的文化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3(2)

[7]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7

[8]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陳澔.禮記集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唐旭東.《詩經》與周代禮治文化[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11]鄭玄注.周禮[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

[12]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