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來詩歌范文
時間:2023-04-10 17:2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相信未來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微信將進一步控制訂閱號的內容方向,政經、金融討論方向的公眾號尤其是做進一步的封鎖和控制,否則訂閱號將成為下一個輿論的爆發地。
二、微信將進一步扶持服務號,打造服務號電商生態體系,推動服務號C2C的大力發展。微購物、微店,微商城等產品的切入已經證明其爆發能力。從服務號開通菜單功能,服務號開放9個API借口,到服務號開放申請微信支付;足以證明微信商業化進度正在全面推進。
三、目前公眾號整體數量在300萬+,微信整體國內用戶數在5億;從當前微信公眾號的訪問數據來看,圖文轉化率在30%的已經很少,大部分的賬號的圖文轉化率平均在15%;這也就說明每個微信用戶已經開始關注大量的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同質化嚴重(尤其是信息類);微信將進一步控制微信公眾號數量,以提升整體微信各位用戶體驗。
四、微信在衍生產品上的發展,微社區、風鈴系統成為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的福音,對于如何延伸粉絲的需求,提升粉絲的閱讀體驗上有了更多的可選項目。當然,這也就奠定了,未來的微信生態中,運營將成為微信操盤的最重要環節。
五、微信廣告進程,微信在2014年2月份左右開始灰度測試廣點通文字鏈廣告,僅有部分大號有灰度測試權限。按微信及廣點通的下一步戰略,未來微信在廣告形態上會出現:1.微信頂部不會出現任何廣告(為用戶體驗著想);2.微信圖文傳播底部廣告形式將多樣化(除文字鏈之外,還將實現圖片和富媒體),以提升廣告轉化;3.廣點通將廣告投放管理后臺植入微信公眾號后臺,微信公眾號管理者將獲得更多自主權(可選擇性投放廣告、同時為本公眾號廣告進行CPC定價);4.廣點通將為微信公眾號管理者提供后臺自動廣告費結算功能。
六、微信將在下一個版本重點提升微信個人用戶的體驗,同時也為草根微信公眾號運營者提供新的機會點:1.將在微信中再度開放搜索功能,能搜索到自己未關注的公眾號的message(此功能未被證實)2.重新定位朋友圈生態鏈,目前朋友圈信息傳播太廣,閱讀者無法精準定位信息,后期將在朋友圈信息中增加檢索和訂閱功能。
七、微信開發者規范化,當前微信已經到了發展高峰期,微信在騰訊云的基礎上,開放了微信云的申請;將對整體微信開發領域進行整理,從當前形勢來看,后期將全面規范化,只有微信云的開發者才能獲得更大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以及對接口的開放等底層技術支持)。
篇2
隨后,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說這首詩歌是“綠色的”,因為它連續運用多個意象,表達詩人的苦難和堅定的信念,不僅傳達了詩人自己的心聲,也傳達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充滿了無盡的希望。
正準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領悟詩歌時,一位女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首詩也可以是白色的。你看,詩人雖然已經是一個大人了,但是他還有清澈如秋水般的純潔,明朗像水晶般的透明。雋永的詩句和兒童一般執拗的真誠深深地讓我們感動。‘’雖然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但是我們能真切感受到在那黑暗污穢、沉重壓抑的環境中詩歌如雪一般的純凈。因此,這首詩歌也可以是白色的。”
她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突然間,我意識到我的學生會對這首詩歌的顏色有不同的見解。況且,只要他們能言之成理,又何嘗不是領悟詩歌,不是對詩歌的“再創造”呢?干脆以此為契機,讓他們各抒己見吧。
不一會,一位性格開朗的學生說:“這首詩還可以是紅色的,詩中充滿了真誠和力量,回蕩著一種英雄氣概,是一種指向心靈深處的感悟與吶喊,整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堅定的信念,他相信未來一定會是光明的。詩人深情地歌唱了希望,歌唱了對人類的愛、對世界的愛,給當時處于迷惘與失望之中的人們以希望之光。對未來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陽那樣噴薄而出,把整首詩都染紅了。”
這時,學生都笑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一位平時表現很深沉的學生說:“這首詩還可以是紫色的。紫色代表著憂郁失望,又象征著高貴不屈.詩中‘蜘蛛網’、‘爐臺’、‘余煙’、‘灰燼’等幾個意象,描繪了那個荒蕪艱難的時代;‘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鮮花’‘別人的情懷’、‘凝露的枯藤’寫出了生命由鮮亮而黯淡、由飽滿而枯竭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以食指為代表的青年人生中的失意、落寞和不快。然而,詩人又高昂著堅強的頭顱,奏出了心底的最強音.《相信未來》像一首雄渾的交響樂的主旋律,在那個陰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時代,為人們的心靈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一位急不可待的學生脫口而出:“還可以是五顏六色的。因為詩歌本身意象繁多,色彩豐富,而且意象之間有意識的組合,給我們帶來跟以往詩歌截然不同的新鮮感覺。另外,未來總是美好的,五彩斑斕的,所以是彩色的。”
離下課還有五分鐘時,個頭高高的班長站起來說:“這首詩還可以是黑色的。因為它像黑色大理石一樣莊嚴靜穆,在沉默中孕育著無可反駁的氣勢、無所畏懼的精神,強烈地震撼了讀者的靈魂。雖然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松而是壓抑,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但從詩人那壓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那堅定不屈的信念。”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發表了自己關于顏色的見解之后,一位學生迅速建構了自己的見解。教師根據這位學生的精彩發言以及課堂里自發的“熱烈的掌聲”,很快發現,學生可能根據“顏色”這個支架,對這首詩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于是展開了充分的討論。正如這位教師所反思的:這一節課雖然沒有按照既定課程計劃執行,但讓我更加體會到,只要能確認學生“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合法性”,學生就有可能對課文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建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地閱讀”。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篇3
一、在詩意中感受文化底蘊,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感受傳統,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充滿寫實意義的《詩經》到散漫主義氣息的《離騷》,再到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現代詩,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是值得后人所細細品味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的巔峰時期,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感受“詩仙”李白的浪漫和灑脫,也可以在“詩圣”杜甫的憂思之中體味愛國的赤誠;宋朝時期以詞為題材的文化形式開始達到輝煌時期,家喻戶曉的婉約詞人李清照和愛國詞人辛棄疾,用生命見證了詞的發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課外詩歌練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沉浸在濃厚的詩歌文化氛圍之中,懷著對先賢的敬仰之情,自然就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學生對詩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義是蘊含在詩篇中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詩歌語言精煉,它是作者觀眼前之景,抒內心之感慨的表現形式。語文教材之中所收錄的詩歌類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學生的審美追求,向其傳達一種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踐行“中國夢”需要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學觀,強大的正能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體味詩詞中所散發的愛國情懷,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的平臺。
(三)以審美情趣的提升,促習作素材積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內容充實程度以及框架結構之外,一個重要的評閱點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詩”入文,正如美人發髻恰到好處的一枝發簪,能夠給評閱老師帶來一種視覺的美感,從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準。同時,學生在品讀詩句的時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語言,也可以是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高尚的情操,這種熏陶自然會成為學生構建自我審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詩性美”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
(一)側重誦讀,感悟詩歌語言
將詩性之美遷移到學生審美情趣的構建之中,可以將重視誦讀練習作為一個切入口。本身語文教學就是一門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科,而詩本身就具有一種凝練的文字美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誦讀食指的《相信未來》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充分了解食指創作該詩的時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時期,作者卻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復誦讀到“相信未來”的時候,聲音應洪亮、鏗鏘,飽含著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歌頌。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便能感受到一種堅持不懈的力量和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此時,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體味古詩之美
古典詩詞當中,創作者將自身或喜、或憂的情感,依托于具體的物象傳達出來,引領學生感悟詩詞之美,就需要讓其挖掘出詩詞意象,感受美化的詩詞魅力。一輪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種相思之情;一株臘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臨寒的傲骨;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暢想巨浪拍岸的氣勢。學生通過把握詞句意象,不僅僅激發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也增強了學生對自然美的一種追尋。
(三)品味情感,升華道德品質
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學生在品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充分調動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醞釀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為教授主體,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感受一種向上的道德情操,從而不斷的升華其道德素養。比如,學生在品讀蘇軾的《赤壁賦》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背景介紹以及情感飽滿的朗讀,指導學生在詞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間,體會其曠達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的字里行間,升華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對未來的期許。師生通過互讀互評的環節,來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傳達的正能量,從而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
(四)精選詞句,提高習作文采
將詩性之美轉換為自身的財富,提升自身的審美認知,需要平時的點滴積累,“積跬步”才有“至千里”的可能。對于高中生而言,即將面對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應試教育階段,眾多高校還是要看綜合文化成績最為遴選學生的標準,因此重視語文成績,尤其重視占據語文試卷很大分值的作文成績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準備“札記本”,將平時看到的詩句之中的優美語句進行摘錄,進行分類積累,從而提升其行文水平。
篇4
關鍵詞:朗誦;群眾文化;詩歌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199-02
一、體面而經濟的活動方式
與其它活動方式相比較,朗誦活動幾乎不用任憑投資,不用購買樂器、不用較大的排練場、不用購置演出服、不用編曲配器、不用音棚貼聲等,撫順的詩歌朗誦愛好者甚至拒絕手持紅色文件夾在臺上照讀,認為那樣不敬業、不認真、不能盡情的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影響了與觀眾互動與交流,這樣又除去了購文件夾的款項。無論什么表演形式,人民群眾的認知度是非常重要的,相互輝映,才能達到繁榮熱烈的局面,撫順的朗誦愛好者說“朗誦詩歌就如同走進星級酒店,我們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時候從氣質到儀表,從服飾到風度都要展現一種教養”。喜歡詩歌的聽眾說:“詩歌離我們很近,很親切,你融入了,熱愛了,有什么可遠的,說白了,詩歌的語言就是不直接說,文學著說,含蓄著說,優美著說,朦朧著說,凝煉著說…”他們覺得體面而有趣、對心靈又是不間斷的陶冶,朗誦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同時也在不斷提高著鑒賞的水平,傳播中獲得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詩在一個城市中的印跡
古詩中描繪的每一個城市或景點,那里的人們總是津津樂道,向外地的朋友自豪的講起某某大詩人來過此地,哪一首著名的篇章是寫此地的。那么撫順的老百姓都會背誦幾句《煤者頌》――“煤都之夜呵/安祥而又不平靜/煤都的夜色呢/黑黑透紅……”這是詩人郭小川在撫順體驗生活時寫下的。同樣詩人賀敬之的《雷鋒之歌》就流傳更廣,因為撫順是雷鋒的第二故鄉,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每當有大型活動的時候總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朗誦,或群體、或雙人、或單人,讓一個在平凡的生命中創造不平凡業績的普通士兵,常駐人們的心里,讓釘子精神、助人為樂的精神,成為這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在一個三線城市當中,有1900多個群眾文化團隊,雖然朗誦團隊的占有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對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象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象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象嚴冬一樣殘酷無情”,這是一段雷鋒日記的搞抄,人們從中發現,年輕的雷鋒是一個文學青年,是一位詩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無論是郭小川、賀敬之還是雷鋒,他們的激情與詩作都為這座城市擴大了影響,在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那么朗誦活動的責任就是要把這種印跡守護好并不停的傳播。
三、朗誦活動的可行性
撫順市群眾藝術館曾把詩的舞臺搭在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把數百個詩歌題目像謎語的謎面一樣寫在彩條上,沿街懸掛,讓愛好詩歌朗誦的路人選題之后走上臺來,即興朗誦,活動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想上臺者絡繹不絕,朗誦者深情投入,路上駐足傾聽,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那一天應該是這座城市詩的節日。“創作與朗誦共進,青春與詩歌同飛”―一位大學生的留言,表達了他的熱愛和感慨。在各企事業年會、機關聯歡會、學生班會上都能聽到朗誦的聲音,撫順還定期舉辦五月詩會、十月詩會、詩歌創作朗誦大賽等,讓更多的人有登臺表現的機會,有的作者的作品沒有機會在報刊上發表,朗誦也是對作品的一次立體的表現,他們有找朗誦者朗誦的積極性,反過來朗誦者對作品質量的要求,又促進了作者的創作,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中,也促進了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新的思考,該怎樣把創作團隊和朗誦團隊組織起來,協調的向前發展。《撫順晚報》上曾設了一個專欄《朗誦詩壇》,選了三十五首適合朗誦的著名詩篇,每期一首,均請專家講解詩歌并指導在朗誦中的要點,很多人認真收藏,如獲至寶,出現了一個辦公室通過復印人手一份的場面。想著老百姓所需,把詩歌藝術放在一個沒有門坎的廣場,讓老百姓信步而來。放聲朗誦是一項可行、可持續、可推廣的群眾文化工作。閱讀詩歌當然是一種優美,朗誦詩歌自然是一種豪邁,聆聽詩歌必然是一種幸福。
四、作品通過朗誦產生的效應
篇5
其實,中學生讀不懂新詩和不會寫新詩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新詩的語言特點及寫作技巧缺乏必要的了解。詩歌的語言雖然來自日常語言,但又超越日常語言。正如宋代詩論所言:“作詩,不可太熟,亦須令生。”詩歌的語言就是對日常語言的偏離和陌生化。詩人創作時往往有意調用一些寫作技巧,來使詩歌的語言偏離日常習慣,達到陌生化的效果,從而傳達出微妙的詩思。因此,要想學會賞析和創作新詩,了解以下七種常見的表達技巧尤為必要。
一、精選動詞
詩歌創作時錘煉表現意象動態的動詞十分重要,因為動態的意象較之靜態的意象更能凝聚讀者的審美注意,一個恰切的動詞會讓詩歌意象變得靈動鮮活,從而使整首詩歌的藝術水準躍升到更高層次。如陳敬容的《哲人與貓》:“雨鎖住了黃昏的窗,讓白日靜靜凋殘吧。”“鎖”這個動詞形象地點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給人的心靈造成的陰影,白日因這雨的緊“鎖”而靜靜凋殘。
二、移就活用
在新詩中,詩人常常故意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移用于乙事物,一些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詞性也會被臨時改變。通過移就和活用,可以擴大詞匯的意義空間,挖掘詞語的表達潛能,增強詩歌的審美表現力,使詩歌意象出現新奇、陌生的形態。例如,江河的《讓我們一起奔騰吧》中的“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愿望”一句,“青蔥”本是用來形容植物濃綠的詞語,而“愿望”常用“美好”等詞語來形容,詩人用“青蔥”來形容“愿望”,就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恰到好處。又如楊雅涵的《清明》中的詩句:“三月的輕煙細雨/淅瀝著千年的緬懷/鮮活著生命的莊嚴。”其中“淅瀝”、“緬懷”、“鮮活”、“莊嚴”四個詞語都屬于詞類活用,哀思充溢字里行間。
三、一詞多義
小說、散文的語言一般為了避免歧義,往往只顯示一種意義,而在詩歌語言里,詩歌作者為了制造意象的多義和內涵的豐富,卻有意創造一詞多義的詩句。如食指的《相信未來》這樣寫道:“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淚水/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里的“紫葡萄”分明是指希望的果實,“鮮花”表面是指“戀人”,實質是指“自己收獲的果實”。一個詞隱含著兩層不同的意義,詩句自然顯得蘊藉多情。
四、省略跳躍
新詩寫作通常要做到言簡意賅,講究簡約之美。因此,詩歌中常常充滿了意義省略和情緒跳躍,前面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往往沒有可以覺察的聯系,需要依靠形象思維和生活經驗仔細加以體會。這些意義省略和情感跳躍為讀者預留了發揮想象的巨大空間,也使詩歌意蘊無限,經得起多次閱讀與闡釋。如顧城的《弧線》:“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少年去撿拾/一枚分幣//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詩人的詩情是跳躍的,“鳥兒”、“少年”、“葡萄藤”與“海浪”彼此并不搭界,它們的情態從四個側面反映了“弧線”帶給人的審美思考。
五、語序倒裝
倒裝是為了加強語勢、協調音節或錯綜句法,是故意顛倒詞句次序的一種修辭方式。變化后的句子會顯得異常新奇、突出,往往能增強語勢,構成豪邁的筆力,引起人們的特別注意。例如鄭愁予《錯誤》中的兩句“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按照通常語序應為“你的心是小小的緊掩的窗扉”,“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通過倒裝,顯得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向晚”放在句子的末尾,仿佛讓人看到黑暗慢慢浸染了天地,可是盼望的人兒卻沒有蹤影。我的心好像也順著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痛苦地延伸下去。“緊掩”倒裝更突出了那女子的心有多么封閉。
六、近比遠比
所謂“近比”,是指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似關系極為明顯,讀者讀后可以馬上接受。如顧城的《生命幻想曲》中的詩句“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把“陽光”比作“瀑布”,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謂“遠比”,是指本體和喻體之間相似性不明顯,二者跨度很大,讀者粗看起來一時難以接受,這種比喻陌生化效果強烈,給讀者帶來的審美刺激也更大。例如舒婷的《致橡樹》:“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紅碩的花朵”與“沉重的嘆息”之間的差別很大,顯然屬于“遠比”。
七、感覺挪移
篇6
2、你筆下擁有一個色彩絢麗的世界:愿你,也相信你,擁有另一個筆下輝煌的圖景。。高考順利!
3、沒有了旋律,就沒有了詩歌,沒有了色彩,那是怎么樣的糊口?愿春天賦于你絢麗是色彩、無窮的但愿、夸姣的未來!
4、想說愛你,感覺太沉;想說喜歡,感覺太輕;一每天地眷戀,一夜夜的無眠,我只有數著相思的綠瑩簾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順意!這兩天的考試過程中,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考過一門,就不要再想了,重要的是吃好,喝好,休息好,營造一種良好的應考氛圍,祝愿你考試順利!
5、愿輝煌的陽光,青春的活力,秀美的容貌,舒心的微笑永遠屬于你!
6、第一行歪斜的腳印,已被歲月的風塵抹平;而糊口的道路呀,還在你的腳下延伸。我祝愿你:大步邁上新的征程,并留下一串串閃光的腳印!。高考順利!
7、我知道你很努力了,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加油,十年寒窗苦讀待今時,但愿你能夠施展出自己的超常水平、金榜落款、實現心中那夢寐以求以求的夢想!遠方的我默默的為你祝福,愿你考試順利!夢想成真!闖出自己出色的人生!永遠的好朋友在為你加油呀!相信自己,才會更精彩拉!朋友一定要成功呀!一切順利!
8、親愛的,就要進考場了,我在這大大的北方城市里,為你祝福,我相信,你知道的,我的祝福伴在你的左右,我知道,你一定會贏的!
篇7
尊敬的家長:
大家好!感謝大家能在百忙之中來參加今天的家校交流會。感謝上一學期家長對我們學校的信任與支持。
新教育是以讓所有人都過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活動,以營造書香校園為途徑,獲得知識,塑造人生,實現個人價值,利于社會發展。今天我來談談新教育對我們班級的影響。自從新教育引入我校,我們班級也緊跟熱潮,開展新教育,我是從這幾個方面來開展的。
一、讀。晨讀近現代詩歌,午讀同一本書。晨讀是孩子們最精神的時候,聲音洪亮,精神飽滿。我們可以自由加入動作,全班起立一起來做運動,根據詩歌的句意任意舞蹈,最后在統一選定合適的伴舞,再著輕輕音樂,吟著美妙的詩歌。美哉美哉!
二、寫。午讀我們結合實際進行書寫訓練,主要寫書上的生字詞,主要強調坐姿,字筆姿勢,雖然現在是高科技時代,經常是要電子稿件,但是能夠寫出一手漂亮的字總是讓人羨慕的。
三、畫。每周我們都會做各種題材的手抄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做手抄報產生興趣,才會想方設法去閱讀、去思考、去設計,從而獲得知識。鼓勵學生去做手抄報,比如:把她們的手抄報貼出來展示,給予獎勵等,還有讓更多的人來看他們的作品,有了讀者,孩子的勁頭就更大,我們每周二、周五都有特長課,在三七班有一部分外班學生來我們教師上課,我讓其他班的來看我們的手抄報,進行點評,我再把建議反饋給三七班的孩子,繼續努力改進。
四、思。自我反思,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孩子經過一天的學習,生活,也要會有反思和感悟,這些我課堂習作總有所體現。
五、我校陸續開展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不讓孩子在被動中學習,讓學習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長對新教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孩子一提到學校會覺得快樂,幸福。
篇8
青年人,奮斗吧
——讀《繁心春水》有感
當我翻開了《繁星春水》這本書,才發現這里不僅寫了母愛、童真,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當我看到寫青年人的詩篇的時候,不禁心潮涌動,深深地被感動了;詩歌短而精妙,催人奮進;給我無盡的回味和思想的啟迪。
“青年人呵!為著未來的回憶,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圖畫。”這首詩一讀就懂,作者勸誡我們要把握好現在,勤奮努力的學習,為未來白發蒼蒼的時候想起來,能有一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的值得驕傲的回憶。小心翼翼地描繪著……“青年人!相信自己罷!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也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相信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這樣的人生才會精彩。如果路走到一半,就灰溜溜地逃走了,那只能像老鼠一樣看不見生活的多姿多彩。不要管別人如何,只管做好自己,或許別人會在你背后竊竊私語,那又怎樣?把最真實的自己拿出來,看看這世界,一片燦爛……“青年人!只是回顧么?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取得了一次好成績就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嗎?你錯了。世界在不停得進步,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才在往前趕。如果整天沉浸在那一次的“回顧”中,或許你已經被拋在很遠很遠了,抓緊時間,不斷向前,跟上前進的腳步。“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每一天都是一頁,我們珍重地著筆于屬于我們的人生詩篇。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們應當抓緊時間,勤勉上進,把握好每分每秒。或許當你走到人生的盡頭,望望那無盡頭的詩集,發現,原來我的人生如此精彩,綻放得如此燦爛!雖然我們現在僅是少年,但在不遠的將來,我相信,會有一撥又一撥的青年人去奮斗,去拼搏,去創造屬于他們的未來……
初二:余敏0310
篇9
IT和詩,這兩條看似平行互不搭界的線,在2 6歲的代騰飛身上卻順理成章地有了一個交點――“IT詩人”。目前任職于成都一家著名IT公司項目經理的他,曾主導了多個大型軟件項目的開發,目前經管的PDA掌上支撐系統項目則在成都電信營業廳得到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青春飛揚》。
代騰飛大學時代曾任編碼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參加過國家“863”計劃科研課題及下一代ADSL標準的研究,曾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重慶賽區一等獎。目前在公司任項目經理和黨支部書記的代騰飛,談到第一部詩集《青春飛揚》,提到最多的便是“文理結合”。他引用溫總理的話一言以蔽之,“文學藝術可啟發科學思路”。
他說, 出版這本詩集的目的, 就是想將自己的職場生活以及事業道路上的感悟與讀者分享,“知識結構文理皆備,大腦獲得平衡才能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更正確,更容易獲得成功。”
IT和詩,相得益彰
代騰飛文理結合的思想始于高中階段。從小學到初中,他都是全校數一數二的尖子生,高中時數理化成績依然是全校的佼佼者,語文學科則相對有些薄弱。其高中語文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老師找到代騰飛,主動為其補習語文,引領他多看文學方面的書籍,并耐心開導:只有文理結合,將來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我的第一首詩《志出鄉關》就是那會兒寫的。”代騰飛言語間充滿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那時他并沒有要發表的想法,只獨自品嘗著將情愫抒之以詩的感動。
高考填報志愿, 代騰飛所有的志愿里都填了計算機專業,“當時很希望去清華大學學習”。陰差陽錯,他被調劑到了另一所大學的計算機學院。與其他遇到同樣情況的學子相似,彼時的代騰飛內心迷茫而抑郁。詩歌恰如貼心老友,傾聽著他的理想,慰藉著他的心靈。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會寫詩,而且寫得不錯,這樣的事情顯然不多見。代騰飛很快為許多人所熟知,不少同學信任地托付以“終身大事”,懇求他情詩以博女友芳心。眾人的“推波助瀾”,使代騰飛寫詩的興趣更加濃厚,偶爾也會去學校BBS上發上幾首。
大學畢業后,代騰飛選擇了他喜歡的IT行業。初涉職場,他開始發奮學習專業技術,虛心向前輩及同事請教。天道酬勤,工作兩年代騰飛即被提升為公司項目經理,隨后參加并主導開發了多個大型軟件項目。這些經驗對他來講十分寶貴,不僅使其業務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更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作為公司的項目經理, 項目的設計、管理任務的分配以及與客戶溝通等職責都屬于其工作范圍,不可謂不忙,代騰飛就像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任務的多線程處理器,運行得游刃有余。他說,IT行業容易帶給人浮躁,寫詩則可以轉換思維,放松大腦。代騰飛的詩歌中浸透著收獲成功時的快樂和工作不順時的痛苦。他將苦與樂盡訴筆端,展示了IT職場特有的生活片斷:工作中因為攻克某個難題而興奮不已,通宵達旦與同事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還有這個行業所不可避免的,每天面對計算機的枯燥。上班途中,下班后回到住處,每逢靈感閃過,他便記在手機或本子上。
“我寫詩都是有感而發,從不強迫自己。以前不會,現在不會,今后也不會。”面對成名后是否會不得不寫的疑問,代騰飛堅定地說。他的詩歌遵循其倡導的“散靈說”,寫詩強調個性、真情和創新,不拘于古代詩歌格律,重視抒發靈感以及情與感、意與境的融合;內容方面則主張文學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必貴古賤今。
翻開《青春飛揚》, 諸如《I T 生活》《掛著QQ只為等你》等詩歌有著濃郁的IT生活氣息,恰如其分地將現代生活融入到了歷史悠久的詩歌體裁。
他坦承,寫詩令他在精英匯集的IT行業與眾不同。這個男孩顯然懂得,當今社會人才濟濟,一個有特點的人更易自我推銷。
“不論IT行業的工作,還是詩集的出版發行,良好的人際關系都相當重要。”他說,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相得益彰。
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
中國有句古語,“三十而立”。作為“80后”,作為一個渴望自主創業的年輕人,代騰飛希望在深愛的計算機軟件領域能有所成就。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擔任更具挑戰性的職位。問及IT界有無他的偶像,代騰飛笑道:“自己就是自己的偶像。”他認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做自己的偶像,定下目標,然后努力去實現。
代騰飛并不避諱曾經創業失敗的經歷。一次是2003年剛到成都時和朋友一起創業,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打開市場,努力付諸東流。另一次則是由于合作伙伴之故未能如愿。這些經歷對他來講,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他感慨,創業之前一定得深思熟慮,千萬別盲從。但是即使失敗了,也不要害怕,準備好各方面資源從頭再來。“不論在IT行業還是IT詩歌方面,今后的創業一定會成功。”他自信地微笑。
在談到“IT詩人”的未來時,代騰飛說:“中國教育界一直提倡文理結合,復合型人才將更受歡迎。”他顯然不是關在屋子里的詩人,《青春飛揚》中《也感山西黑窯洞》《天橋被汽車撞翻有感》等小詩體現了詩人不僅注重內心自我,更關注民生社會的濟世抱負。作為公司的黨支部書記,別人打游戲的時間他會用于看新聞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做到思想上與時俱進。
代騰飛認為“IT詩歌”不會夭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詩歌源自現實生活。詩集《青春飛揚》收錄了代騰飛創作的約300首詩歌,分為勵志篇、人生感悟篇、游感篇和情感篇等四個篇章,記錄了一個IT學子在其青春路上奮斗的歷程,內容涉及工作、學習、生活、情感等各個方面,語言樸實而感人,不見辭藻的堆砌和粉飾,唯有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要飛得更高
IT行業無疑要求相當的理性思維,詩人則需要感性的情懷,當“I T”和“詩人”這兩個似乎不相關的詞語組合到一起時,便“碰撞”出了代騰飛剛柔相濟的性格。家境貧困使他早早領悟人生艱辛,但他相信“愛拼就會贏”。工作后,他毅然挑起了養家的重擔,盡其所能孝敬父母。對家庭的責任感自然而然滲透到他實現自我、兼濟天下的人生目標中,代騰飛寫詩的視野放得更寬,處處可見他胸懷天下的感情流露。
代騰飛寫詩之初只為自娛,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朋友意識到其詩歌文理結合,對他人將會有很好的啟發和影響,便鼓勵他將高中至今寫就的詩歌整理出版,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青春飛揚》。
《青春飛揚》發行后,社會反響很熱烈。不少有理工科背景,但愛好詩歌的朋友致電代騰飛,與之交流思想,著名書法家李秋月先生題詞予以支持,四川某報還將他聘為簽約作家。他透露,IT詩刊目前已在北京大學著手成立,第一本詩刊將逢北大110周年校慶之際與世人見面。
代騰飛信奉“ 讀萬卷書, 行千里路”。他說,游覽自然美景能開拓視野,還可以陶冶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采訪臨近結束時,代騰飛即興用自己的名字作了首詩:
代郎才俊志更堅,
騰霄寰宇氣沖天。
篇10
關鍵詞:現代詩歌 誦讀 品味字詞 揣摩手法 聯想 寫作
詩歌是通過精煉、生動、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來創造鮮明獨特的形象,構成優美而深遠的意境,能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思想感情,表達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學體裁。而現代詩歌在感情抒發上則顯得更加奔放,其不受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所套,不講究語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詩歌內在的旋律與和諧的節奏。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詩歌都比較感興趣,因為詩歌富有節奏,有些詩歌用韻整齊,讀起來瑯瑯上口,很有音樂的美感。“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對詩歌感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并且,因為有興趣,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的減負措施。但是,現在的詩歌教學卻令人擔憂,老師對詩歌單元不夠重視,認為在課堂上讀一讀,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學生也不會花多大氣力去學詩歌。上到初三,因為課程緊張,詩歌單元往往成為自讀單元,教師不再講解,學生自然也不會去閱讀。詩歌為何成為附屬品,可有可無?我看是跟現在的考試制度有很大關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熱門話題,前幾年寫作要求是“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現在雖然寫作要求有一條是“文體不限”,但歷年來也極少有考生寫詩歌,滿分作文也從不是詩歌。為了迎合考試和閱卷老師的口味,在教學與考試當中,詩歌被逐漸排除在外。再看看現在的文壇,著名的詩人有哪些?屈指可數。小時候,我讀過席慕容的詩,讀師范時讀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詩中優美的意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但現代詩歌似乎沒有了發展,即使有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其他的如小說、散文卻是得到迅猛發展,小說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筍般涌出。試想一下,學生在學校沒有了讀詩的興趣,以后還會有寫詩的興趣嗎?所以詩人少也在所難免了。這樣看來,現代詩歌的教學在初中就應該重視起來。
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詩歌教學,讓學生對詩歌感興趣,獲得美的享受,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并產生寫作的欲望呢?
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感受詩歌語言文字的美。
在閱讀的過程和方法中,《語文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當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屏棄繁瑣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思考來感受課文內容。”在語文課上,只聽見老師的滔滔不絕、不聞學生的瑯瑯讀書聲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詩歌具有獨特的形式,富有美感節奏感的詩句更是適合朗讀。誦讀,相對于文字來說是具體的,是形象化的。朗讀得好的,是基于將相對抽象的文字,經過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體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聲音表達出來。艾青說:“詩必須有韻律。”教學中,緊緊圍繞詩歌的這一特點反復誦讀,就能使學生進入到藝術氛圍中,加強對詩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的時候,用了最樸素卻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讀法。朗讀時,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分散讀,個別朗讀,教師范讀或聽錄音,齊讀,齊背。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幾分鐘,初步感受詩的停頓、節奏、重音。這個時候,學生還不是把握得很準。然后由一兩個同學來讀詩歌,其他同學參與評議。評議也是可以有多種形式,師評生,生評生,生評師。讀讀議議中,學生逐漸體會文中的感情了。接下來聽錄音,標節奏和重讀的詞,一般來講,能鮮明地表達詩人的感情的詞語,包括中心語和修飾語,就應該重讀。然后分散朗讀。一次次地朗讀,學生對語調、語速的快慢、音長音短、節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較好了。每讀一次,也是學生對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這個時候,老師也要來一次聲情并茂的范讀。范讀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情的先導。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詩歌,通過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帶),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意境。我在范讀這篇課文時,“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我讀得輕緩抒情,學生評價時說好像看到了太陽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愛和最美麗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讀聲中顯現出來。
二、品味推敲詩題和字詞,揣摩藝術表現手法。
今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和培養,注重選材的教育功用與人文價值的充分體現。詩歌賞析題目前尚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考查內容較為淺顯明了,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對于誦讀詩歌的語感表達能力、品讀詩歌進行情境體驗的能力、對詩中人物形象的認知能力等。基于這樣的要求,在教學中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詩,就要抓住詩的題目和關鍵詞。有許多詩的題目就點出了詩的主旨。余光中的《鄉愁》,題目告訴我們他在詩中抒發了思念家鄉思念祖國之情,《雨說》的詩題點出春雨告訴孩子們要笑著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寫出天上的繁華。通過推敲詩題,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情感基調、寫作視角等,為進一步揣摩藝術手法打下基礎。
推敲詩歌的字句,要注意詩中最傳神的字詞。從這些字詞,往往可以感受詩人寫詩的用意。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體會詩歌的感情可以從詞語的感彩入手,抓住關鍵詞語(即“詩眼”)所蘊含的豐富感情,比較各種不同詞語句式表達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問學生: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嚨歌唱”?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嘶啞”一詞寫出鳥兒飽受折磨,痛苦不堪,這樣寫實際也寫出中國人民受盡帝國主義者的蹂躪,更能突出作者對侵略者的憤恨。
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強,表達技巧相當豐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現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如何指導學生把握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這就要指導他們體味詩中所運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構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從而看詩詞的意境。詩中的意象看似隨意,實際都是詩人精心選擇的。例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這都是客觀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則為詩的意象了。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內容。“土地”象征遭受戰亂、受苦受難的中國和人民,“河流、風”象征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來。作者運用這些意象表達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感情。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語意的跳躍、意象的模糊,要靠讀者的想象。沒有想象和聯想就沒有詩歌。“想象”是無中生有,聯想是“由此及彼”。指導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就應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補充詩里沒有的內容,聯想詩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未來的事物”、“生長的力量”、“一陣微風”、“一片陽光”,這里運用比喻,從這些比喻中,可以聯想到什么?學生通過對詩的反復朗讀和思考,自然會體會到前兩個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點,他們充滿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后兩個比喻寫出詩人的歌聲要像“微風”一樣吹拂少男少女,像“陽光”一樣溫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凝練;揣摩藝術手法,又讓學生了解到詩歌創作的技巧,為寫詩打下基礎。
三、堂上推薦和課外積累優秀詩作,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索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
呂叔湘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閱讀是人們獲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人的思想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給學生打造的一筆終身財富。由于考試和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的滯后,應試教育的格局迄今尚無根本改變。因此通過大量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簡單有效的方法,多數老師不愿實施。我在教學中除了規定學生每學期閱讀名著之外,還向學生推薦優秀詩篇。這一年中,推薦了《再別康橋》、《死水》、《中國的土地》,詩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堅持開設“閱讀課”,每次都有一個專題。在詩歌閱讀交流課上,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同學之間也相互推薦新詩。一個學年下來,每個學生就讀了幾十首現代詩。有些詩歌是高中才學的,現在他們才讀初一就已讀得瑯瑯上口了。在課外的積累中,學生會發現,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語言比詩歌的語言更凝練。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詩歌語言構建的意象在我們面前展開,能積極地拓展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的聯想與想象獲得巨大飛躍。這優美雅致的語言,給我們無限音樂般的享受。詩讀得多了,就會產生寫詩的興趣,所以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創作。
四、用教師的寫作來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興趣。
現在的初中生,向師性和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能寫一手好字、能寫好文章的老師,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學生的歡迎。他的學生也必定會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寫文章。朱永新的論文《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其中有一個觀點說到師生共同寫日記,就是倡導師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在寫隨筆日記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促進超越自我。寫是形式,但寫帶動的是思考,是實踐。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對他的這個觀點,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師堅持寫日記,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堅持寫文章,并拿出來和學生分享,這應該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我教學詩歌單元,也嘗試寫一些詩歌。在課堂上我滿懷激情地朗誦自己的詩。我的《游賀州姑婆山》、《母親是一面旗幟》這些詩都得到學生的喜愛。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也產生了寫作興趣,開始嘗試詩的創作。七年級的楊振宇同學寫的《愛與恨》,“有一種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濤/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禿平的高山長成茂盛的森林/氣餒的人遇見它重現希望的陽光/它是那么偉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愛/是愛給予的力量/還有一種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籠罩厚厚的烏云/能使美好的家園瞬間變為廢墟/能使美麗的草原變成干旱炎熱的沙漠/她來自每個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會隨時間逝去而變得暗淡/愛卻會散發熠熠光芒。”這首詩雖稚嫩,也不押韻,但他看到愛的力量,聯想豐富,抒發了情感,實在難得。還有其他學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調描繪兒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頌》以樸素的語言贊頌蜜蜂奉獻精神等,這都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小詩,他們能大膽想象,寫出不同風格的詩,這不正是現在教學所提倡的創新嗎?想象是創造的先驅,是人類騰飛的翅膀,詩歌的創作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