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詩句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03:3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節的詩句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宋) 蘇軾
千騎試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燭影搖紅·上元有懷》
宋朝文學家張掄
雙闕中天,鳳樓十二春寒淺。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瑤池宴。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云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
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 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墒菈m緣未斷。謾惆悵、華胥夢短。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
2、《臨江仙·都城元夕》
(宋) 毛滂
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云。
蓬萊清淺對觚棱。
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
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
小屏風畔冷香凝。
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
3、《踏莎行·元夕》
(宋) 毛滂
撥雪尋春,燒燈續晝。
暗香院落梅開後。
無端夜遮春,天教月上官橋柳。
花市無塵,朱門如繡。
嬌云瑞霧籠星斗。
沈香火冷小妝殘,半衾輕夢濃如酒。
有關元宵節的古詩1、《詩曰·元宵爭看采蓮船》
(宋) 姜夔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2、《詩曰·貴客鉤簾看御街》
(宋) 姜夔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3、《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 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描寫元宵節的詩句1、《和黃門舅十五夜作》
唐朝文學家蘇颋
聞君陌上來,歌管沸相催。
孤月連明照,千燈合暗開。
寶裝游騎出,香繞看車回。
獨有歸閑意,春庭伴落梅。
2、《解語花·上元》
(宋) 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闯w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3、《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
(宋) 劉克莊
篇2
一、創設誦讀情境,激發誦讀情感
德國一位學者說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幾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這幾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這幾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見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僅靠教師的語言,學生很難展開豐富的想象,而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可有效創設身臨其境的畫面。如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學生僅從詩句表面很難想象詩人描繪的詩情畫意,應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視頻資源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集中起來,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輕柔的樂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學生在欣賞中對古詩詞的描繪進行再造想象,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詩文的意蘊,從而增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感,使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心中再現,很好地引導學生馳騁想象,理解詩文的內涵美、韻律美。
二、利用數字資源,提高學生誦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誦讀的方法,誦讀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應于抒情詩文。古詩文誦讀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我們使用課程資源中媒體資源上的朗讀資源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通過輕柔、舒緩、恬美的語言范讀古詩,再配上資源中的音樂與動畫,創設一種具體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的“先入為主”的情境,使學生在抑揚頓挫、和諧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古詩的聲韻之美。然后讓學生跟著錄音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自己大聲朗讀、低聲吟誦、指名讀、齊聲誦讀和分小組朗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采用七巧板拼圖,深刻理解古詩文意境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其中頗具影響的便是詩詞,或氣勢磅礴,或以言壯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來詩畫同源,以畫傳詩情,以詩表畫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帶學,借學促美,陶冶情操,全面發展”,將古代語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過學生筆端構畫出來,使之想象力得到發展,表現力得到提高,繪畫語言得以豐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圖畫意境表現出來。筆者用網絡數字資源提供的音頻誦讀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應用七巧板拼圖。如運用七巧板拼圖教學“兩只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學生的拼圖與數字資源上的動態畫面相對照,學生興趣濃厚,詩意理解深刻。
四、創新誦讀方式,推動學校古詩文閱讀
我們運用數字資源在課內讓學生理解古詩,感悟古詩之美,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積極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通過賽詩會、誦讀表演、古詩文情節劇等開展經典誦讀。同時還根據季節的變換,讓學生收集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關的詩句,遇到節假日,讓學生收集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有關的詩句。筆者還設計了一些古詩文活動方案,如個體活動方案:收集喜歡的古詩文,設計名人名言卡,匯編某一主題的古詩文,如勤學篇、立志篇等;集體活動方案:中秋朗誦與“月”有關的詩文內容,對對聯,走進
(下轉頁)
(上接頁)
古詩意境等。每年學校都開展“經典誦讀節”,大力開展中華古詩文誦讀,同時還開展中華書法和繪畫活動。在體育課上,有的學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時候背誦古詩,有的學生在玩拍手游戲時背誦,課間活動玩“丟手絹”“切西瓜”等游戲時用古詩配合表演。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進一步激發了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為提高語文素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利用網絡環境,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網絡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全面性深受學生喜愛。在經典古詩文學習中,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誦讀。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們整合相關的數字資源,建立了“琵琶行專題”學習網站,并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讓學生參與網站的建設和學習。學生通過專題網站進行學習,發現了學習的樂趣。對《琵琶行》中的經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所描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境,通過動畫模擬視頻資源,學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在網絡中自我學習經典古詩文的興趣。
篇3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詩詞歌賦 豐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數以萬計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它們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光彩奪目。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熟讀、背誦、鑒賞和運用教材中的詩詞,還要善于運用詩詞歌賦來豐富語文課堂,從廣度和深度上開發詩詞歌賦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營造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讓學生領略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語文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情畫意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閱讀,補充課文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立足詩詞,培養素養
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一個量的積累。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應運用詩詞歌賦來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語文的海洋里,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詩詞歌賦短小精悍,有好些詩詞在孩提時代學生就已經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的素養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不妨先來看一個頗有趣味的現象:老版高中課文第一冊第一課《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樂府詩《西洲曲》;第二課《長江三峽》,引用了杜甫《夔州歌》《詠懷古跡》和古代歌謠;第三課《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詩經》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問的《桂陽三日述懷》。一個單元,三篇課文,篇篇都引用詩詞歌賦。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打開每天的報刊雜志,你會發現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詩句做題目的;看看電影電視預告欄,你也會發現有些片名與古人詩句不無關系。這說明了古代詩詞歌賦的優秀篇什,是古人千錘百煉的成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詩詞歌賦篇幅雖短小,但同樣有起承轉合,有完整的結構,有格局,有意境。在寫作教學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簡潔、方便的特點。比如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之類的作文題,我們就可以拿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做例子,思考如何組織材料,如何布局謀篇。如果寫《送別》之類的作文題,則可以拿李白的《贈汪倫》為例,夾敘夾議,寫景抒情相結合。
五、了解民俗,積淀底蘊
古詩詞歌賦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和風俗民情,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積淀底蘊。
篇4
【論文摘要】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我認為,設計“小專題”教學,使之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性,在“樂”、“行”、“活”、“思”中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依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精神,目前實驗區實施的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所選的文本比傳統教材豐富了許多,也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個性化發展。但是,面對文本豐富的語文教材,與有限的教學課時數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們如何處理教材呢?眾所周知,豐富的教材內容不等于豐富的教學內容,“課文只是例子”,我們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處理教學內容,而應該用教材教,以“小專題”的創新設計理念處理教學內容,尤其是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要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所謂“小專題”,就是指依據課程目標,結合自身情況和學生實際,“靈活適度”地處理教學內容,并通過反復閱讀理解文意,再對課程內容采取增、刪、改、合、立等手段設計專題,利用二、三個課時進行探討,使學習走向深入,最后對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評價。這種“小專題”教學,探究角度要新,論題開口要小。中學生因視野、經驗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種大而泛之的論題。在“小專題”教學設計過程中,既要促使學生動口、動眼,也要促使其動手、動腦,讓多種感官協同“作戰”;既要促使學生查閱資料、調查訪問,又要促使其實踐操作、親身體驗??傊靶n}”教學設計要有利于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小專題”教學,“設計”而有所得呢?筆者認為,關鍵是“小專題”教學的設計必須具有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對教學內容不斷創新。
一、“小專題”設計講究趣味性——“樂”中求發展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性,是促進個性化發展的“劑”。因此,“小專題”的設計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專題的論題內容就有興趣,就躍躍欲試。這樣才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不愿”為“情愿”。如學習《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時,在學完蘇軾和辛棄疾詞后,我與學生們討論出一個共同探究的問題:“在宋詞史上,蘇軾和辛棄疾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請課外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收集相關資料,以‘我看蘇辛詞’為小專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將探究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比缓髮W生根據任務分組活動,最后用一節課進行交流。
又如,教學《祝?!芬晃?,應整合《孔乙己》、《故鄉》、《藥》、《狂人日記》等小說,抓住情節的曲折變化及深刻意蘊,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喚起學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獨特的魅力。我設計“誰殺死了祥林嫂”小專題探究,指導學生將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劇的人生及悲劇產生的原因。這種著眼于情節和主題的“小專題”設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引發學生對人物性格、人生經歷、祥林嫂與周圍人的關系,以及魯鎮的文化背景進行整體透析。學生在對諸多細節描寫的解讀中可以發現,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某個具體的人殺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將悲劇歸罪于封建禮教,應從魯鎮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這樣一個善良、勤勞的無辜女人逼上絕境的。小說超越了《狂人日記》對封建禮教的單維度的批判,從多維度對傳統文化中的違背人性的因素進行反思。另外,還可以從“看”與“被看”的人際關系角度,透視人的深層文化心理,從具體語言中品味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性中殘忍的一面,喚起學生的悲憫心,呼喚人性的回歸。
這種“小專題”教學中的問題探究,不必過分重視學生探究的結果,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在快樂學習中求得個性化發展。
二、“小專題”設計注意實踐性——“行”中求發展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確,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因此,“小專題”教學的設計也要注意實踐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實現認知的第二次飛躍,即把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如走進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過增、刪等手段設計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小專題”教學。
1.走進文本,感受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
(1)默讀“古為今用、學寫歌詞”知識短文(聽《濤聲依舊》歌)
問題:與張繼的《楓橋夜泊》相比,歌詞保留了哪些意象?韻腳怎樣?
(2)感受李煜《虞美人》譯改成的詩。
問題:揣摩哪些意象,展開了適當的想象?
(3)明確譯改詩詞的要求(見幻燈片略)
焦點:①用現代語言再現古詩詞優美的意境和優雅的語言;②關注譯改詩作韻律的和諧、語言的精練。
(4)《青玉案·元夕》釋題
①辛棄疾簡介;②元夕——元宵節。
2.品讀文本,指導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
(1)誦讀《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讀后感受是什么風格的詞?
麗詞:寶、雕、香等;細節:蛾兒、雪柳、黃金縷(婉約)
2)有人說,此首詞從內容上屬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紐在哪里呢?并說明理由。(探究問題)
:①揣摩藝術形象。如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中的“白頭翁”,《定風波》中的詩人的形象;②知人論世: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的主張。
(2)示范譯改“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譯改現代詩句(見幻燈片略)
2)譯改現代詩句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見幻燈片略)。
(3)品讀譯改“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1)點化“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揣摩“花”“樹”意象,展開想象。
①“花”“樹”——焰火
②“沒有吹開……吹放……吹落了……”句式說話。(改)
(4)仿譯改“寶馬雕車香滿路”
1)寶、雕——華貴(換)香——胭脂香(添)
2)學生參與譯改(見幻燈片略)。
(5)學生互相譯改“鳳簫聲動……”“蛾兒雪柳黃金縷……”(見幻燈片略)
3.拓展文本,開展以詩譯改詩(詞)實踐活動,把你最喜愛的唐詩(或宋詞)譯改成現代詩。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譯寫詩詞。此時學生胸中涌動的必定是實踐中所得的真知實情,筆下流淌的必然是實踐后的歡快與欣慰。學生在完成這一專題教學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感覺器官,也鍛煉了思維器官,而且培養了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
三、“小專題”設計重視開放性——“活”中求發展
篇5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是超越了單一學科的界限,它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程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有機的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它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雖然是語文學習,但更重要的是綜合實踐。通過綜合性學習,“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搜集、整理、分析,與同伴交流合作,自主學習,改變過去機械訓練、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實施四年來,在廣大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還沒有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領域,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它只不過是語文教材的附庸,沒有重視這一版塊在語文學習中應有的位置。近年來,初中畢業會考中出現了綜合性學習能力的考查題,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墒谴蠖嘟處熀鲆暳司C合性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往往是通過專題的訓練,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應付考試。在這里,語文綜合性學習被閹割,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被篡改,這種現象亟待引起高度的重視。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一是農村中學由于地區的差異,經濟貧困,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設施嚴重不足,教學資源相對缺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性,而農村中學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困難。二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偏低,由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上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下滑,有很多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處于小學四五年級的水平。這給綜合性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語文教師多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不適合農村學生為由而放棄教學,這完全背離了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中教師地位和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教師開發課程主要表現的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上。一方面,教師要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另一方面,要開發新的“地方校本課程”,還要開發課外課程資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發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p>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應該要針對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創設綜合性學習的環境,提升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其實,農村中學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也十分豐富,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目光由教材轉向生活,善于挖掘身邊的資源,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本人作為農村教師,收集了一些教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案,供苦于沒有教學資源的語文教師借鑒,讓綜合性學習回歸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去。
1.關注家庭生活。要求學生搜集家庭成員不同時期的照片,調查了解照片的背景,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照片,撰寫照片說明,介紹自己的家庭,講述和照片有關的人和事。本方案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關注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學初,可結合九年級教材中“獻給教師節一份特殊的禮物”設計活動方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對科任教師和校長進行采訪調查,按照老師的工作和生活,設計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筆錄或錄音,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班上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調查的結果和感想。
3.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可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空間。七年級教材中“為本地人物立傳”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意見選擇合適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村長、一個技術能人、一名富翁、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也可以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郵遞員或街道清理工。再根據大家關心的問題設計調查提綱,進行調查訪問,寫成人物的傳記或事跡介紹。
4.關注民情風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情風俗??梢髮W生針對本地的某一節日或某一習俗進行觀察調查,按照其時間順序寫出經過和風俗習慣,穿插適當的說明材料。可以選取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也可以選取婚喪嫁娶的習俗。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5.關注個性發展。教材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中有很多是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它能尊重學生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教材中的“編一份手抄報”、“編演短劇”、“自己給自己出一本書”,這些都屬于這一范疇。像“編演短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多方面的展示學生的個性,能使每一個學生找到發展自己個性的空間?;顒又杏袆”镜木帉?、道具的制作、背景的布置、音樂的處理、劇目的演出等,整個過程能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關注科技發展??萍嫉陌l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對科技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教材中設計的“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和“從古詩看古代交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視野投向科技世界?!皬墓旁娍垂糯煌ā本C合性學習的設計,可以要求學生分組搜集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古詩,從中摘錄出涉及到交通的詩句。從道路交通和通訊交通兩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同現代的交通、通訊進行比較,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極大的便利,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為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盡管農村中學經濟落后,學生素質偏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城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認真學習,把握新課程的理念,積極創造條件,就能找到適應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的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