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課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2:2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最后一頭戰象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站在江灘上那美麗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心中不禁波濤起伏:這……這里就是我曾經與戰……戰友們浴血搏殺,奮勇殺敵的戰場啊!這飽經風霜的江水,至今還流著我和戰友們的鮮血啊!
我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心中不禁想起了二十幾年前的事:那是我已負傷,是寨子里淳樸善良的村民們,把我細心照顧起來,這份恩情,我至今也無法忘卻,謝謝你們!
我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這上面仿佛還殘存著當年我們奮勇殺敵是揮霍的鮮血,這種氣息,戰友!你們為什么要這么快離我而去呢?
我昂起頭,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怒吼道:“歐——歐”為什么?為什么?上天!你為什么這么早就奪去同我在戰場上浴血搏殺的戰友們!我早已看透了生死,視死如歸,可為什么你只留我孤獨存活?
這二十幾年來,每天雖優哉游哉,沒有生命危險。但卻上了往日那份熱血,意念與勇氣,這樣,又有什么意義!
老天,你回答我,你回答我啊!為什么?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愛意;快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113-01
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否快樂,是否有所收獲,都是由我們教師來調控和掌握的,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課堂,快樂學習,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語文課堂以“情”為首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們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刻濃濃深情的語文時光
1、注重開發學習興趣
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 豐富的 老師曾說過:“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直觀演示、旁征博引、巧設懸念等方法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教學氣氛。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開課后我便讓學生質疑,提出了如“為什么是最后一頭?其他戰象呢?”“最后一頭戰象怎么了?”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很快把學生吸引到了課堂。
2、注重文章與課堂相互“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通過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依依話別的情景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教學時我用富有激情的導語、過渡語反復詠唱“親人們深深呼喚‘再見了親人 ’”這樣一詠三嘆的方式,將課文中所體現的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表達了出來,而且將學生的感情也激發到了,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中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愿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篇3
一、弄清圖意、再現形象――插圖練筆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配有插圖,作為特殊的對話成員――插圖,不應該在閱讀教學中被忽視\被遺忘。雖然有些插圖只是一筆帶過,但細致入微再現情境,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重要資源,引導學生在弄清圖意的基礎上,聯系課文的內容加上合理的想象讓插圖“活起來、動起來”,從有限的畫內想象到無限的畫外。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一課配有普羅米修斯被捆綁在懸崖上的插圖,在引領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遭受懲罰”這一重點段時,我讓學生圖文結合,仔細觀察畫面,想象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想象他還會遭受到怎樣的折磨,他會說些什么。學生寫道:“夏日炎炎,烈日炙烤,普羅米修斯的表情依然那么堅毅,他心里想,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他憤怒地搖動著碗口粗的鐵鏈,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吶喊:‘宙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絕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還有的寫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普羅米修斯一直被捆在高加索山上,盡管狂風終日吹打著他,暴雨鞭打著他,但一想到人類在火堆旁載歌載舞的情景,想到人類利用火驅寒取暖,想到人類津津有味地吃著用火烤熟的食物……他好像忘記了疼痛。他的內心被一股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那就是對人類的愛!”
這樣的練筆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普羅米修斯遭受的煎熬,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利用插圖,不要遺棄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
二、讀寫遷移、嘗試運用――仿寫練筆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在閱讀教學時,適時有效進行仿寫練筆,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之法。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2課《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作者先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用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這樣的水形成對比,突出漓江水的獨有特點,接著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在引導學生感受漓江水的特點時,我先帶著學生品讀描寫漓江水的語句,感受文章獨特的語言美,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文段的結構、語言進行仿寫。這時學生便信手拈來。
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進行段的仿寫,還可以進行篇的仿寫。比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作者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描繪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和豐富的物產。在教學中我們在與學生品析這些精彩篇章后,讓學生嘗試運用這種文體結構寫一寫“家鄉的美景”“美麗的田野”等。這樣的練筆模仿加創造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情到深處、激發想象――補白練筆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補白”這種課堂練筆形式。“補白”訓練,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3課《最后一頭戰象》第14自然段中有這樣一段話:“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 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篇4
閱讀活動是從朗讀開始的,運用朗讀,能幫助朗讀者以聲解義,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其語文能力,如何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在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究與創新。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分層訓練,循序提高
朗讀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練習,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領悟、體驗、提高。可以把朗讀訓練分為“默讀、閱讀、朗讀、誦讀”四個階段,然后明確每個階段要達到不同的目的,默讀一感知、閱讀一領悟、朗讀一體驗、誦讀一提高、由淺入深、由點及面、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我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用“英雄垂暮”“重披象鞍”“憑吊戰場”“莊嚴歸去”,這幾個小標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節,使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領悟到閱讀較長的文章時,可以用抓主要情節概括文章內容的學習方法。接著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課文第7、第14自然段,抓住“沒想到噶羧見了象鞍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在上面久久地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和“它站在江畔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清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抬頭看,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一、歐一、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的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叫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哧哧跳出水面。”這些描寫噶羧的動作、神態的關鍵詞語,走進噶羧的內心世界,感受到噶羧對戰友的深切懷念,及為自己活著,沒有隨同戰友死去的自責,從而領悟到噶羧的忠誠、善良。并指導學生帶著這感悟體驗去朗讀這些詞句,最后在樂聲中有感情的朗讀。這樣分層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感受戰象噶羧的高尚情懷。
二、理解朗讀,融情入理
在朗讀時,首先要領會作品主旨,確定朗讀基調。如《月光曲》這篇文章,經過深入研讀,我們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音樂家貝多芬為盲姑娘兄妹彈奏樂曲并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故事,著重表現了貝多芬對窮人的深切同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也深深打動了貝多芬。從該文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態度,主要是同情和親切,這就是該文的基調。根據這一基調可以整體考慮運用深情親切的語氣,輕柔朗讀清脆的聲音,緩慢的速讀來朗讀這篇文章,這些聲音形式概括起來就是真摯親切、輕柔舒緩,這就是朗讀《月光曲》的基調。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布局結構,氣氛朗讀的感彩。如《凡卡》第一部分敘述了寫信前的準備,凡卡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繼而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作者通過人物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刻化了這個九歲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幼小的心靈上重壓著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悲哀,朗讀時語調要低沉、緩慢。第二部分由寫作開頭對爺爺的稱呼,喚起了他對鄉下生活的回憶。回憶的部分朗讀時基調要上升,要明快輕松,語調要親切自然,要注意體會一個九歲孩子沉浸在過去甜美生活的回憶中的歡樂心情。
三、賞識評價,樹立自信
篇5
一、預習作業:重點前移,有備而學
預習作業中,不僅要告知學習目標,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不僅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還應教會學生怎么學。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六單元《走進田園》的預習作業進行解讀一
[片段一]
趕快檢查一下自己的朗讀情況吧!
1.文中詞語我會讀。
麥浪 棚架 蠶桑 白鷺 雞冠花 大麗菊
覓食 搗衣 耘田 向晚 歸巢 月明人靜
催眠曲 鑲嵌 遮掩 風趣 裝飾 順序
率領 此起彼落 房前屋后 天高地闊
極目遠眺 遼闊無垠 悠然自得 芽苞初放
2.文中詞語我會記。
此起彼( )房前屋( )天高地( )
3.文中畫面我豐富。
我見過( )的鳳仙、( )的芍藥、( )的雞冠花、( )的大麗菊
學生揣摩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表達方法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要想體會作者怎樣遣詞造句,如何狀物,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摘錄記誦顯得極為重要。在預習時,我引導學生不僅關注內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且關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習重點前移,學生有備而學。
二、課堂練筆:每日10分鐘,傾吐吸納
閱讀若不能激活孩子的言語欲求,就難以煥發生命的光澤。課堂上,我們積極創設、捕捉隨文練筆的機會,保證每天10分鐘左右的練筆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得意”而不“忘言”。以《最后一頭戰象》為例,可從以下方面創設隨文練筆機會。
1.在聯想中傾吐。例:
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
此處可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進行聯想,想象人象分離時的依依不舍,感悟人們對戰象難以割舍的情感。
2.在情境中傾吐。例:
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邊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
這是筆者閱讀教材時備受觸動的段落。火紅的朝陽,清波蕩漾的江面,嘩嘩流淌的江水,震耳欲聾的吼叫,英雄垂老時的嘎羧,再加上凝重華貴的象鞍,作者的文字渲染出一種特定的情境,面對這樣一種浸潤著生命色彩的呼喚,學生怎能不“情動而辭發”?
3.在留白處傾吐。例:
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很大,凝望著天空。
有誰能如此坦然地面對死亡?有誰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 嘎羧靜靜地挖掘墓地,靜靜地躺在那里,它在告訴我們什么?此處練筆的設計,不僅引導學生回望整篇課文,在回環的閱讀中深入嘎羧的內心,而且在補白時能進一步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領悟真諦。
三、課后作業:走向生活,言語重構
為促使孩子將積累的文本語言重構為自己的所思所言,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1.根據記敘文編寫劇本。我們以課文為典范,根據張籍的《秋思》編寫了劇本。在孩子們的筆下,簡單的“見秋風”三字,生發了意蘊豐富的一連串畫面,他們用“見秋風”串聯起整個劇本,頗富詩意。
2.研究排練課本劇。一千次的感情朗讀比不上一次課本劇表演。對于課文,我們常常不做任何剖析,就原封不動地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將之還原成文字與畫面,再現歷史。
3.評書、單口相聲、誦讀展示。除了課本劇表演,我們還有評書、單口相聲、誦讀展示等多種方式任孩子們選擇。形式不一,可學習的路徑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自己選擇內容,自己去咀嚼、消化,尋找方法。知識經過思考,方具存活的生命力。這樣的言語重構活動就是將文章涵泳于心頭、筆端、嘴角的一次次的閱讀實踐。
四、假期作業:積分大本營,不愛也難
寒暑假期間,如何布置讓孩子喜歡的作業?教師如何有效評價?筆者以四年級的暑假作業為例進行介紹。親愛的金小小:
愉快的暑假又來到,積分活動開始了,活動細則快知曉!
積分途徑一――網上發表
1.整理本學期的日記、作文,選擇滿意的進行修改,自己發表到班級博客的“細數陽光”欄目中,邀請老師和家長、同學進行評價,每篇可兌8-10分不等。
2.擷取暑假生活中的見聞撰寫日記,自行發表在班級博客上,邀請老師和家長、同學進行評價,每篇可兌10-20分不等。
積分途徑二――悉心閱讀
1.7月份讀完《愛的教育》,根據閱讀提示等思考文中的問題,在書上批注,和家長進行交流。7月30日19:00,在班級QQ群舉行讀書沙龍,由“金小小”文學社策劃主持,結束后統計發言情況,并整理發言稿傳至班級博客。有事不在線需請假,并提前發送讀后感至班級博客。讀后感積分為20-100分不等,批注積分同讀后感,“十佳發言人”獎勵20分,優秀主持人獎勵50分。
2.8月份讀完《柳林風聲》,要求及獎勵細則同上,8月28日19:00,在班級QQ群舉行讀書沙龍。
3.自行閱讀書籍,填寫《暑期閱讀之旅》,家長簽署“鑒定意見”,每本可兌10-50分不等。
積分途徑三――規范作業
完成《暑假樂園》中分層圈畫的作業,認真做完的可兌20-100分。
積分途徑四――多彩活動
鼓勵大家進行有創意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班上有幾位小作家在寫小說連載,還有的準備啃大部頭的古典小說,“金小小”航模社已經安排好暑期活動計劃,其他社團負責人要緊跟步伐。凡參與班級社團活動的同學,均可根據付出的心血與汗水換取相應積分。
積分途徑五――電話連線
篇6
我喜歡優雅的老師。
教小學二年級學生寫字,老師先示范寫。一個老師一口氣示范寫了4個,然后讓學生來寫;另一個老師示范一個,讓學生寫一個,再示范一個,學生再寫一個。我覺得后者更優雅,她示范字是真想給學生看的,第一個老師只是想給評委看。
也是教學生寫字。一個老師示范寫完之后,說:“請同學們快速寫兩個!”另一個老師示范寫完后,說:“請同學們認真練寫,這兩個字雖然簡單,但是不對稱,寫的時候要注意。”我覺得另一個老師更優雅,她是真教學生寫字,學生也真能寫好,第一個老師只是在趕時間,學生匆匆寫完,怎么會有收獲?
學生有時候會說出讓老師吃驚的話。
一個老師教《我是什么》,她問學生:“水娃娃的脾氣你喜歡嗎?”學生大多數說喜歡溫和的水娃娃,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喜歡暴躁的水娃娃,它很可愛。”書上說水暴躁的時候會沖毀堤壩,淹沒莊稼,給人們帶來災難。
老師一愣,接著說:“小朋友暴躁很可愛,水暴躁起來可愛嗎?”
一個老師教《淺水洼里的小魚》,她問學生:“小魚和小男孩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一個學生說:“小魚和小男孩之間發生了愛情故事。”
老師微微地笑了,說:“這樣說就更好了:小魚和小男孩之間發生了一個關于愛的故事。”
我覺得教《淺水洼里的小魚》的那個老師更優雅。她沒像聽課的老師一樣見笑,巧妙地幫助學生換了一個準確的詞語;教《我是什么》的老師,一下子發現了學生的問題,卻沒讓學生自己充分地說說理由,說的過程中自己認識到暴躁并不可愛,而是說“小朋友暴躁很可愛”,這話同樣會讓不少學生吃驚。
《圓明園的毀滅》讀到最后,老師把學生又拉回到寫“昔日的輝煌”那一部分,依次再讀,每一句后面加上“沒有了”、“也沒有了”、“都沒有了”,讀得學生心潮澎湃,義憤填膺。然后她說:“如果有機會去北京,請你一定親自去看看圓明園的廢墟,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會告訴你更多的事情。”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讀完了,老師問:“你們還有不懂的問題嗎?”一個學生問:“為什么作者說十五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一個學生問:“為什么他好像知道,又模模糊糊地懂得?”“‘堪稱楷模’是什么意思呢?”順著這些問題,討論深入到了做人和作文的層面。
篇7
關鍵詞:語文;激趣;課外閱讀
新課程一直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面對眾多的學習科目,面對日益繁重的學業,如何利用課堂閱讀平臺,有效地指導學生能夠“讀書破萬卷”呢?筆者這幾年都在教高段,努力實踐的也正是“加強課外閱讀,把知識教活,把學生教活”這樣一個理念。
一、擴大視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課堂閱讀中不光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讓學生心靈得到放飛。
背古詩是有教材可依的,但古詩背完了后,我們又應該向學生推薦什么呢?于是就想到了宋詞。宋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勝于唐詩的。可宋詞的范圍太大,學生能利用的時間又太少,所以我們需要精心挑選宋詞。有時與課文銜接,如學完《將相和》后,我想到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里有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于是,我找到了這首詞,順便通過網絡,查到了一些有關廉頗后來的故事,一起出示,W生很感興趣。
二、合理規劃,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讀書
人生有涯,書海茫茫,誰也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何況,書品如同人品也是有上中下之分的。由于學生正處在心智發展時期,辨別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學生自己選擇課外書有一定的盲目性,這樣就要求教師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書刊。有選擇地讀書,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讀更多的好書,取得最好的閱讀效果。
我布置給學生的課外閱讀分兩大內容,一塊是家里的課外閱讀,主要是我推薦一些名著,讓學生去讀,如每周周末,我都布置一個閱讀兩小時的作業,要求家長簽名,有時為了檢查閱讀情況,我會安排一次知識競賽,有時,為了檢測閱讀效果,我還會從網上尋找一些題目,讓他們先做再討論。關于這部分閱讀,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推薦名家名篇
課外作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現代著名作家的文章被選入課文中。如:六年級有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魯迅的《少年閏土》、季羨林的《懷念母親》等文章,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說一說還讀過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興趣課外還可以找一些文章來讀讀。于是,我便推薦沈石溪的《狼王夢》,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等。有時我也事先推薦,如為了配合學習課文《詹天佑》,我會課前推薦閱讀美文欣賞《我要比洋人強》,以此來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面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推薦貼近學生校園生活的書籍
楊紅纓、秦文君等作家的作品反映學生校園生活,如《淘氣包馬小跳》《女生日記》《漂亮老師和壞小子》等,已經成了學生耳熟能詳的小說,這些校園作家的作品主角都是中小學生,小說描述的是校園內時常發生的事情,文中的主人公的經歷和孩子們相似,孩子們可以從書中學到很多與朋友相處的技巧,書中主人公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可以給孩子們很多提醒。此外,文章語氣詼諧幽默,一些語言已經成為孩子們的新新語言,因此這一類的書籍可以推薦給孩子們看。
三、開展活動,展示課外閱讀成果
經常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課,能大大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舉行朗誦會、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課本劇的表演、讀書心得座談會、讀書知識會、辯論會、優秀讀書筆記展評等。教師要對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嘗試和認同,并且盡可能地交給學生去組織。最后對學生的閱讀活動作出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并且對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我使用的比較多的是知識的展示,如從網絡上尋找一些情境詩句填空,模擬電視中猜一猜節目,說一段書中人物介紹,學生猜測是哪位人物,這種展示趣味性較濃,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開展活動也要因人而異。
課外閱讀,博覽群書,是為“厚積而薄發”提供一片廣闊的天地。作為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走進書的王國,吮吸書的芳香,探求知識的奧妙,著眼于孩子們一生的發展來為他們積淀文化底蘊,相信孩子們將一生受益無窮。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參考文獻:
篇8
一、 在疑難處靜思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生遇到疑難,思維暫時堵塞時,教師不要急于把答案奉上,應“放一手”,讓學生潛心讀書,疏通思維。
在學習《去年的樹》一課時,有個學生這樣問:“小鳥為什么要離開大樹呢?如果她不離開,就可以阻止伐木工人,大樹也就不會被砍掉了。”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呀!雖然我們提倡學生有“獨特的見解”,但是當學生的價值觀發生偏頗時,教師應當做一個舵手,及時地引領,不讓孩子迷失方向。于是,筆者就把“球”踢了回去,引導學生用心去默讀全文,找到答案。兩分鐘沉默過后,孩子們發言踴躍:“這只鳥兒是候鳥,冬天一定要去南方過冬。”“寒冷的冬天到了,鳥兒如果不去南方就會被凍死,就再也不能和朋友在一起了。”筆者追問:“如果小鳥留下了,能改變大樹的命運嗎?”“不能,因為小鳥的力量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阻止人類的行為。”“讀到這里,你還有什么話想說嗎?”“我想對砍樹的人說,你太可惡了,你傷害了大樹,讓一對朋友永遠不能再見面。”“我想對人類說,請你們不要隨意砍樹,樹也是有生命的。”……學生對課文有了多元的解讀。
短暫的寧靜為課堂的熱鬧積蓄了能量,在寧靜中,學生的思維更廣泛,更深刻,雖“山重水復疑無路”,但終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
二、 在合作前靜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合作學習”成了當前的時髦。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曾因為“合作學習”而遇到過這樣的尷尬。
一次,筆者執教《釣魚的啟示》,文中“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筆者在此處安排了一次小組合作討論。可是由于時間倉促,筆者匆匆喊停,結果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的答案單一,沒有深入、多元的解讀。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組合作之前筆者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討論交流又沒有給以充分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還沒來得及深入思考,所得到的答案也都來自于平常思維敏捷但思考不夠深刻的學生,而那些平常思維深刻的學生在這樣的場合中根本靜不下心來思考。
合作學習要想真正有所成效,在合作之前教師必須給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讓每個孩子都能靜靜地想一想,在此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才能有思想碰撞,才能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張揚。
三、 在處靜思
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情感的處,教師應為學生留下一片靜寂,引導學生深入情境,體驗文本的精神內涵。
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當我們還沉浸在圓明園的瑰麗奇幻之中時,王老師微笑的臉突然變得嚴肅,他說:“但是,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了!(語調悲涼,圈出“不可估量、舉世聞名、化為灰燼”) 這一切早已永遠消失了!(語氣沉郁,圈出“不可估量、宏偉建筑、化為灰燼”) 這一切早已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化為灰燼了!(神情憤恨,大力圈出“不可估量、珍貴文物、化為灰燼”)此刻,全場一片靜謐。在近20秒的可怕的靜謐中,學生臉上的笑容不見了,有的變得嚴肅了,有的眼中閃著淚花,有的心中燃起了憤怒之火,美麗的幻想破滅了,一種活生生的撕心裂肺的感覺在每個人的心底油然升起。這短暫的寧靜,為課堂營造出了跌宕的情致,創造出了悲劇的極美境界。
四、 在寫話時靜思
寫是在動態活動中的“靜態體驗”,無聲的書寫能讓學生漸入文境,使思維之花悄然綻放,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寫話:嘎羧死了,他的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仿佛在訴說著什么?請用幾句話寫下來。(此刻,教室只有沙沙的寫字聲,學生們用心靈在與文本對話)
生:嘎羧仿佛在說,伙伴們,你們可知道,這么多年來,我雖然得到村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我的內心是多么寂寞孤獨呀!今天我終于能和你們躺在一起啦,可是你們又在哪里呢?
師:嘎羧在訴說著無邊的孤寂,深情地呼喚著伙伴的靈魂。
生:嘎羧仿佛在說,我永遠也忘不了二十多年前那血腥的戰場,忘不了在鬼子的槍口下喪生的親人們!人類呀,為什么要發生戰爭呢?難道你們就不能和睦共處嗎?
師:是呀,嘎羧多么痛恨戰爭呀!
生:但愿我永遠是最后一頭戰象,但愿戰爭的硝煙能從人間散盡,但愿和平之神能駐足人間!
師:愿世界永遠和平,這是嘎羧的心聲,這是你的心聲,也是我們全世界人民的心聲。
……
靜思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單一節奏,填補了對話間隙留下的真空地帶。此刻,筆尖流淌的不僅是文字,更是飛揚的思緒,心靈的感悟。
篇9
一、巧用插圖,創設情境,激發聽說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來自興趣,興趣能夠引起注意,從而導入識記和理解的思維環節,進行語言表達。課文大量的插圖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利用插圖配上“畫外音”作誘因,引人入勝,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表達欲望。
在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告別了都市的高樓大廈、喧囂與繁華,今天我們將一同去感受美好的鄉間生活。緊接著,配上輕松、愉悅的音樂,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寧靜、閑適的鄉村風景課文插圖,圖上雅致、清新的田園生活,配樂、插圖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明確聽說的目的后屏息凝視,從那專注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沉浸在畫面所描繪的情景之中了。靜觀片刻,老師對學生說:“來到鄉村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回答:“我感到鄉村非常安靜,靜得能聽見小溪輕輕流淌的聲音。”“鄉村非常閑適,沒有都市的喧囂、緊張。”“鄉村生活非常靜謐,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由于聽說目的明確,學完全進入了詩詞所描寫的意境。
筆者在教學中根據詩詞所表達的不同意境來設計不同的導語或情境,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老師配樂誦讀,這樣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很快與詩詞所描繪的意境產生一種和諧的心向,構起閱讀期待,促進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了他們的聽說興趣。
二、巧用插圖,角色配音,培養聽說習慣
有的課文插圖場面十分感人,仿佛是電影故事中突然定格的鏡頭,它集中反映了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如《最后一頭戰象》插圖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十分感人,從插圖中我們看到嘎羧的忠誠、重情義,與村民的深情厚誼。學生觀察插圖想象,給插圖配音,同學們躍躍欲試,之后暢所欲言。
有人要當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沙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
有人要做波農丁——用粗糙的手指輕輕地撫摸著嘎羧粗壯的大腿,好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老人猛地轉過身子,向村民說:“鄉親們,就讓我去送行這個與我們相伴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吧!”音低沉緩慢,鏗鏘有力。
有人要替嘎羧說話——“波農丁,村民們,再見了,二十六年前是你們救了我,還待我這么好,我就要走了,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我仿佛看見了二十六年前,人們把我從江畔救回了寨子,取出了子彈頭,小心翼翼地幫我涂上藥,扎好繃帶。當我睜開第一眼時,人們眼里閃著晶瑩的淚花;當我走第一步時,人們歡呼雀躍。二十六年來我悠哉游哉,往事歷歷在目,我是那么不舍,是那么留戀,是那么感激,現在我只能繞著寨子走三圈了。”
還有人要扮小孩——孩子們捧來糯米粑粑和甘蔗,想起了以前和嘎羧做游戲時快樂的情景:在象鼻上滑滑梯,在它身上爬來爬去,夏天一塊戲水,今天就要和他們分別了,怎能不傷心?有的依依不舍地摸著它的長鼻子,有的緊緊抱著嘎羧的大腿不放,有的久久摩挲著嘎羧的脊背。
給插圖配音,他們入情入境,以自己的個性理解、詮釋了不同角色的正常心理,多種體驗豐富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當時的氣氛十分熱烈,學生表達情緒空前高漲,他們都成了故事里的人物,配音相當投入,課文內涵深入人心。學生也從說一兩句話,到說一段意思連貫的話,圍繞重點說具體、詳細、條理等,聽說的習慣得到了培養。
三、巧用插圖,聯系生活,養成聽說的習慣
插圖是生活的再現,學生能從插圖中聯想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從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中,說出自己更加深刻的認識,表達自己更加真摯的感情。作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插圖,明確圖意,開拓思維,獨立思考,聯系生活,想象情景,用心感受,化靜為動,構成立體,用心中之筆,敘自在之事,抒自然之情,聽他人之言,想補充之語,養成邊聽邊想、先想后說的良好聽說習慣。
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短短幾句話通過一個久役士卒在歸途中的回顧與自述,反映了戍邊生活的艱苦、保家衛國的豪情和思鄉懷親的憂傷。這是一首愛國戀家、服役思歸的情緒矛盾、苦悶之作,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悵觸于懷,黯然神傷。學生很難體會到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
利用插圖,聯系生活,化靜為動,再現情境,同時配樂引導:春天,士卒即將離家從軍時的心情怎樣?父母是怎樣為孩子準備行囊的?到村口送行看到楊柳時心里想說什么?是怎么和家人分別的?到了邊塞,士卒內心是什么樣的?冬天,士卒回來沒有功成名就,不見家人內心又是怎樣的?
筆者執教時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小組展開討論。由于班級有90%的學生是隨遷子女,他們與家鄉的爺爺奶奶分離,有的兩、三年才回老家與他們團聚,回家是那么期待,離別是那么難分難舍,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歷歷在目,爺爺奶奶的諄諄教誨仿佛還在耳際。
學生明確方法,聯系生活,想象畫面,各抒己見。有的描述:聽說兒子從軍,母親燈下為兒子縫制衣裳,傾盡了老人心中對孩子的牽掛、不舍和擔憂。即將離家的兒子看著年邁、體弱的老母心情多么復雜。從軍那天兒子與老人依依惜別,老父親斟了一杯酒遞給他,他跪下來,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再給父母磕了三個響頭。父親把他扶了起來,母親幫他整理好了衣服,他躊躇滿志離開了。若干年后他落魄回家,雪紛紛揚揚地下,他內心無比惆悵。有的聽后評價,補充兒子與老人依依惜別后的情景:兒子到了邊塞,想到了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一想到故鄉,就淚流不止,數年如一日。今天回來了,物事人非,迎接他的是雪花飄舞……還有的敘述:記得三年前的春天他接到命令去從軍。那天,風和日麗,全村人都來給他送行。路邊的楊柳隨風飄動著她的秀發,發出沙沙的響聲,仿佛在祝福他。他滿懷激情從軍而去!幾年轉瞬即逝,卻沒有功名。今日他重返故鄉,路上雨雪飄落,走到了村口只有那棵楊柳依然還在,只是它低垂著腦袋,為他嘆息憂傷。望著楊柳,他心潮起伏……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巧用插圖,把文質兼美的佳作,描述成美妙的語境,運用精妙的語言,表達出深邃的思想,闡述出獨到的見解,把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轉換聽說的方式,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既能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或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創造了語言運用的訓練機會,強化了語言表達的訓練力度,不失為一條聽說習慣的培養之“路”。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課文插圖,播下聽說習慣的種子,使聽說習慣在課堂上生根開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附:
潛心利用插圖 培養聽說習慣“三字經”
看插圖 細觀察 明圖意 想聯系 口述圖 語通順
分主次 抓要點 言有序 口齒清 聲響亮 會想象
近生活 懂尊重 細聆聽 明條理 說不全 別心急
動腦筋 互補充 細描述 有疑問 大膽說 能深入
篇10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作文 寫作指導 高效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愿意為寫好作文而不辭辛勞、廢寢忘食的時候,我們的作文教學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于是,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文,就成為了我們語文老師需要下工夫去琢磨的事情。在學生最初接觸作文的日子里,我為了讓學生感覺作文其實并不難,在平時的課文閱讀和日常生活中,總是要將閱讀、生活和寫作聯系起來,漸漸地,學生寫出了好作文,我就像撿拾珍珠一樣,一路將學生的優秀作文收集起來,匯編成“書”……而今,一談起作文, 同學們不再是愁眉苦臉, 而是滿心歡喜,因為, 學生是全方位的參與, 是快樂的參與,是在交流自己生活經歷和分享人生經驗,是在展示自己文學才華,是在享受成功的喜悅。而這一切,均源于他們愛上了作文,喜歡上了寫作。
一、說話過渡寫作
先說后寫,讓學生感覺作文并不難。從同學們升入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我就在作文教學上花費了不少的功夫,每次作文課都要根據單元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有的是先開展有關的活動,有的是布置學生回去收集資料、參觀、觀察或采訪,當學生掌握了這第一手材料之后,我們才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他們的活動成果,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和評判。要讓學生充分地“說”,在說過之后教師再加以點撥指導,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最后才讓學生動筆來寫。這時,好多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作文的初稿。因為,將他自己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并不難。 這記錄, 就是非常生動和具體的作文。比如,剛升入三年級的第一單元的作文是《我的課余生活》 。我就是這樣讓學生先在班上介紹自己的課余生活,有滑冰、釣螃蟹、玩游戲、下棋等等。學生講后我再加以點評。最后,學生寫作的時候都有話可說,而且有的學生還能將這篇文章寫出一定的韻味。如:有個同學在寫《種花》時,不僅條理清晰地寫出了種茉莉花的過程,還將種花過程中弄得滿臉是泥,引得大家笑話的有趣情景寫了下來,并且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我趕緊跑到鏡子前一看,臉上沾滿了泥,都快成大花貓了。 我馬上去把臉洗干凈了。 雖然臉弄臟了,但我心里卻是樂滋滋的。種花雖然簡單,但是多么有趣!我把種好的花放到陽臺上,我相信過不了幾天,它們將開出美麗的花朵,我的家也會變得更香。”(學生三年級時的習作,見《起航》)
二、閱讀過渡寫作
先讀后寫,讓提筆寫作成為學生的習慣。新教材在作文訓練的安排上,一般都是跟隨單元課文閱讀來安排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閱讀和作文訓練聯系起來作總體的思考,將寫作和閱讀融為一體。具體說來,在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優美句、段進行仿寫,還可以設計情節讓學生根據所學的課文, 進行補寫、 續寫、 改寫等片段作文訓練。如: 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山中訪友》《彩色的翅膀》《最后一頭戰象》等文章,就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再結合圖片或電視、電腦、課外書上了解到的知識,以及自己的合理想象,對一些段落進行補充描寫……這樣的寫作,學生就感到有范文作為依據,很容易下筆,訓練的效果也好。久而久之,當學生養成習慣之后,一讀到有特色的語句就會摘抄下來,自覺地進行模仿。這樣做,一方面會使學生養成時刻將讀到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習慣,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學習語文不再只是局限于課堂,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進行語言的學習和訓練,最終使提筆寫作成為學生的習慣和愛好。
先讀后寫,還包括在作文課堂教學時,布置學生先讀一兩篇優秀的作文,也可以預先布置班上的寫作高水平的學生,先行一步進行寫作,然后將這些文章作為范例在課上閱讀,同時,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這些文章的選材、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展開討論,進行集體評議。這樣做,既拓開了學生的思路,又能有效地避免學生在具體寫作時犯雷同的毛病。
三、嘗試成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