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鄭振鐸范文
時間:2023-03-20 03:2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最后一課鄭振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名人背誦給我們的啟發
古往今來,許多大學問家都非常重視背誦,他們中間很多都是背誦高手,他們在青少年時代通過大量的背誦,打下堅實的文化、文學底蘊。
開明書店的主人章錫琛有一次曾對鄭振鐸說:“茅盾能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鄭振鐸不信,兩人約定賭一桌酒。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大家在開明書店聚會,章錫琛請茅盾背《紅樓夢》,并由鄭振鐸指定一回,茅盾果然滔滔不絕地背了出來,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有一個特殊嗜好,那就是背《新華字典》。不但正著背,還能倒著背。有時候,問起哪個字在第幾頁,莫言都能答得出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識記和背誦,教學和智力發展就是不可思議的。 老舍先生也說:“只有‘入口成章’,才能‘開口成章’。”
二、讓學生愛上背誦
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背誦呢?
1.教師的榜樣引領。模仿是小學生的天性,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就是最好的榜樣。語文老師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學生背誦的自己要帶頭背誦。作為語文老師,不但要會背誦所教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還要能背誦與文本相關的經典詩文。如教《示兒》一文,講到“愛國詩詞”,我一口氣背了《過伶仃洋》《春望》《滿江紅》等多篇詩詞,學生個個瞪大眼睛,躍躍欲試。
2.形式多樣的方法指導。教師根據背誦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指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1)嘗試背誦法。在初步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熟讀幾遍,然后合上書本嘗試背誦。通過試背發現背誦的難點,然后集中“火力”,攻克“堡壘”。難點解決了,通篇背誦也就迎刃而解了。
(2)詞句提示法。給學生提供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送學生一根“拐棍”,變“爬著走”為“扶著走”,降低背誦難度。再由易變難,脫詞背誦。如指導背誦《孔子游春》一文中描寫泗水河畔美麗春景的部分,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出示關鍵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練習背誦:陽光____,泗水河邊____,____,____像____,在給____。大自然多像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____是她____……
(3)提綱概括法。有些背誦文本較長,但其本身有著清晰的脈絡,這樣的文本適宜用提綱概括法化整為零,有序背誦。這種方法可分兩步走:一是列出提綱,分段背誦;二是在分段背會的基礎上合背全篇。如背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通過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飛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別大海。再指導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背誦,最后三部分連起來背。如果遇到拆分后段落還是較長,也可再細分出小層次一一對待。如指導背誦《金蟬脫殼》一課,可以先把需背課文分成“脫殼時”“脫殼后”兩部分。再把“脫殼時”分為“背——頭——腳——尾”四部分,把“脫殼后”分為“翅膀變大——顏色變深——翅膀斑紋——觸角光環”四部分。拆分后逐一背誦,再連綴在一起背誦,既提高了背誦的效率,又理清了文脈。
(4)情境再現法。在背誦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適當的表演,可以讓枯燥乏味的背誦變得生動有趣。如《金蟬脫殼》一課,在指導學生背誦蟬尾出殼這段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正在脫殼的蟬,邊表演邊背誦。既能真切體會蟬尾脫殼的動作和順序,又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獲得背誦的樂趣。情境再現法尤其適合低中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喜幻想,好表現,中低年級的課文很多也適合表演。
(5)競賽法。背誦比賽,不僅迎合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比賽不分課內外,只要條件許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比誰背得對,比誰背得快;可以學生之間賽背,也可以師生對抗;可以你背一遍我再背一遍,也可以“開火車”、“接龍”。這樣,學生背誦的興趣濃厚,也就不覺背誦為“苦”了。
3.尊重差異,因材施教。一班之中,學生學業水平、記憶能力有高有低。語文教師必須尊重這種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對待記憶力強的學生,要提高背誦要求,增加背誦量。對背誦吃力的學生,可以適當降低一些要求,做到讓優生“吃得飽”,讓后進生“能消化”。
4.背誦、閱讀、寫作三結合。背誦離不開閱讀,只有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才能變“死記硬背”為“巧記活背”;而熟練背誦又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兩者相輔相成,“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學生通過背誦,積累了大量規范的語言文字材料,語文老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將書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習作中加以運用,讓學生充分享受語言運用的樂趣。
篇2
關鍵詞:優化;語文;練習設計
策略一:課前練習需要“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形式新穎有趣的練習,能滿足學生好奇探索的心理,使他們樂于作業,愿意練習。因此,在課前練習時,教師可以采用游戲、謎語、闖關等方法使得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中。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我們應該更通過練習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提高,注重課前練習的實效性。如,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時,我設計三個問題:“誰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做什么?”“徐悲鴻怎樣學畫?”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這個練習,學生掌握了課題,初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并有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策略二:課內練習力求“扎實”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力求扎實有效,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既要又一定的數量,更要講究練習的質量,在實踐中,我發現,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1.練習設計的內容要“精”
練習的內容要圍繞數學目標,精心選編,努力做到少而精,確保練習一步到位。如,在《掌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對課文“補白”的方法讓學生走進英子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英子的腿腳落下了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勢,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當同學們 時,她 地想 。”在理解“掌聲”的含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在掌聲里,我們看到英子的淚流了下來,因為她從同學們的掌聲里感受到了 。”“故事講完了,教室里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一次,我想用掌聲告訴英子 。”“從那以后,英子看到同學們 時,她 。”由此來體會掌聲對英子的改變。這樣,不但讓學生走進英子的內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生生對話,全方位地認識英子,而且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使文章的從內容到思想都顯得更加豐滿。
2.練習設計的形式要“活”
很多語文課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但是,如果靈活地設計課堂練習,把音樂、表演帶到語文課上,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那將會是充滿活力和情趣的。多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我重組教材,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入手,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疑問?”從學生的疑問中整理生發出值得探究的問題,設計練習:“為什么說這些天鵝是多么可愛的鳥呢?你從哪里讀出了它們的可愛?”這位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體會天鵝的可愛時,我利用配樂朗讀使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不斷體會老天鵝的勇敢頑強,這群天鵝的團結以及它們為了生存而不惜生命的斗爭,就是在那鏗鏘的音樂中,學生的情緒達到了,天鵝群所散發出來的生命的光輝也映照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坎上。而在教學《三袋麥子》時,我讓學生演一演文中的小豬、小猴、小牛,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物內心,感受它們三個的不同個性,同時也知道了做事應該有計劃,肯動腦,要勤勞,學生便獲得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策略三:課后練習設計能夠“拓寬”
美國有一個教育研究者庫伯,他做的分析研究發現,對小學生學習來講,家庭作業幾乎對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什么影響。
基于這樣的研究結果,我們在設計練習時不能單一追求量,尤其是課后作業,在沒有老師督導的情況下,練習的設計更要激發學生興趣。練習設計要拓寬內容和視野,體現“分層設計”理念,防止“吃不飽”和“吃不了”的情況,留給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時,我設計了“作業超市”。(1)我想把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抄下來。(2)我想有感情地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3)仿照文中描寫珍珠鳥外形的寫作方法,用從“部分”到“整體”的結構描寫你熟悉的一種小動物。(4)推薦閱讀:鄭振鐸《燕子》《鸕鶿》,孫犁《黃鸝》,老舍《我家的貓》。(任選一題,可以多選。)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這樣,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練習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這樣做,我們的課堂練習一定會像繽紛的奇花異果一樣,在新課程理念春風的吹拂下,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扉,使數學百花園的空氣帶著絲絲清香滋潤學生的心肺,讓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讓學生樂學、愛學。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質疑精神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6-0047-0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可以說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一種變革。這種變革主要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并從根本上改變師生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并提出質疑。語文教師能夠通過學生的各種反饋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能夠切實履行好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轉變當前學生為配角的身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
一、改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質疑
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于嬉游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擢擾之則衰痿。”在他看來,“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所以,在學生質疑精神培養上必須由老師加以合適的引導才能實現良好的效果。大致來說,就是老師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克服不敢質疑的心理顧慮。
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老師應該盡量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并努力創設出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問的一種良好氛圍。比如在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中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和心理活動進行深入的探討,然后再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上課。老師和學生的具體表演,能夠幫助學生們了解課文的具體內涵和真正意義,而且也在無形中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能夠讓學生和老師在平等的條件下一同學習和討論問題。
總的來說,教師要改變與學生交流的態度,力爭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顧慮,才能夠讓學生敢于發出質疑之聲。例如話語的鼓勵、恰當的肢體動作、及時的表揚、適時的贊揚都能夠增進師生感情并讓學生提高積極性,在課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二、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于質疑
從某種角度來看,培養質疑精神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只有在學生發現問題后才能進行思考,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一)設問質疑
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巧妙地設問,以誘導的方式來讓學生關注這一問題,并促使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比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描述菲利普夫婦躲避于勒的具體情景時設置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菲利普夫婦洋洋得意之時,遇到衣衫襤褸于勒的時候,菲利普夫婦的動作、心理、語言和神情會發生哪些變化?語文老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思考,使學生加深對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關系的理解。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設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而且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通過質疑來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較質疑
比較質疑主要是在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通過比較方法來學會質疑,比如運用修辭比較、前后比較、人物比較及文章的主旨比較等方法來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和理解海燕形象,可以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海燕和其他海鳥(如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行為表現,如海燕的“飛翔”“渴望”“飛舞”“呼喚”與海鴨等的“飛竄”“躲藏”“”等,通過比較,概括出海燕勇敢無畏和海鴨等恐懼膽怯的行為特點,從而讓學生理解海燕象征著英勇樂觀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形象。推而廣之,引導學生將同樣的比較方法應用于鄭振鐸《貓》的質疑和學習,這樣幾次下來,學生的質疑興趣會大大提高。
(三)聯想質疑
這一方法主要強調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質疑,因為聯想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修辭聯想、時間聯想、情景聯想等。以豐子愷的《竹影》這篇課文為例,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重點講解“童年游戲中包含著藝術創造”來引發學生思考,比如“華明用鉛筆描寫自己的影”“弟弟拿來一把木炭分給我們來描竹葉”等都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加以模仿,并引導學生對“假如我們用綠顏料來撇竹葉”的效果加以猜測,從而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這樣學生不但會理解用木炭描竹葉的游戲中實際上有藝術的成分和中國畫的“意與符號”的特點,而且大大提高了閱讀時解決有價值的質疑問題和問題的能力。
三、起好教師主導作用,使學生有效質疑
一直以來,我國教師的地位在學生心目中是神圣且不可撼動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觀念在作怪。進入新世紀后,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沒有被摒棄,極大地局限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的培養。正因如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要切實轉變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定位,并有效改變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知識。教師在教育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但不能顛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老師可以通過故意犯錯,來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質疑的機會,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老師在組織學習《出師表》這篇古文時,將“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翻譯成“先帝沒有因為厭惡我惡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訪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將“卑鄙”這一古今異義詞翻譯成“品行惡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見識淺陋”。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聯系上下文發現,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逐利,只求在亂世中安穩度過一生,這充分地說明了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其品行不可能惡劣,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的“有意犯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并有效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還能促使學生在探討與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優秀品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其判斷能力,培養其質疑精神。
總而言之,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還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探索和想象能力,為初中生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級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目前我們的初中生普遍缺少質疑精神,因此,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以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仍是今后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課題之一。這對于提高我國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然.質疑,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石鐘山記》教學案例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