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法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22:0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理論法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理論法學論文

篇1

由于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學生的交際水平,因此,教師在法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法語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法語文化,熟悉中法的文化差異,如果教師只關注單詞和語法結構,會極大地挫傷大家的積極性,定期組織學生表達自身的法語思想學會在適當的場合運用適當的法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指出學生的問題,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適當羅列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法國人說法語的習慣,這樣能夠更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中法文化差異,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說出法語,避免只講述法語語音和詞匯的情況。此外,教師應該多比較中法文化,增強學生對法語文化的敏感性。

2.教師應持續進行法語教學學習

教師應該不斷為自己充電,進行法語學習,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變化,日常積累時不能只上升法語基礎方面,應該重視法語文化方面,多閱讀這方面的小說、多看這方面的電源、多聽這方面的音樂、多關注這方面的網站等等,總之,讓自己愛上法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法國文化,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法語課堂上多進行法語語境訓練

為了鍛煉學生的能力,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討論的范圍主要是法國文化方面,這些也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刺激他們多說,還可以模擬法國的日常生活場景,用法語展現出日常生活,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既掌握了法語,也熟悉了法國文化,此外,還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文化問題,及時糾正,效果顯著。

4.要求學生課后多了解法國文化

課上,教師可以播發一些積極向上的法國電影和音樂,提高他們的法語文化素養,教會學生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法語學習方法,這些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學生慢慢領悟,但是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只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此外,由于課后的時間比較多,教師多鼓勵學生閱讀法國書籍,書籍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特點等等,還要多看法國電影、多聽法語音樂、多瀏覽法語網站等等,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課下以組的形式查找資料,并進行整理,上課時按組進行匯報,這樣能夠增加學生對法國文化的了解,并且還提升了表達能力,總之,通過這種多途徑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感受法國文化,深層次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法語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語法上比較中法文化

由于兩個國家的文化不同,導致這兩種語言的語法句子結構不同,漢語中很多句子沒有主語和謂語,但是法語句子中必須有主語,這充分顯示了兩種語言的差異,尤其法語重形式的特點反映了法國民族文化,因此,教學中比較法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非常重要。

6.結束語

篇2

現在各院校的教學方法仍然多限于“一本書、一支筆、滿堂灌”的單向型灌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較少涉及法律文化背景介紹或是語言能力的拓展訓練,更是缺乏情景、交際、案例等實踐教學法。案例,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淵源,大陸法系的重要參考材料,在法律專業學習與應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既然法律英語是一種法律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可能也不應該將案例排除在外。案例教學法,即將案例作為教學中的核心及承載物,在案例學習、討論、歸納、結論中實現法律知識及語言技能的習得。案例教學法著重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資料搜集、分析歸納、深化理解及思維方式,在語言傳授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完善思維模式,加強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案例教學法大大逆轉了傳統的由教師“一言堂”的枯燥氛圍,案例的引入無疑將是課堂變得生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法律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是極為必要的。

2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與傳統教授型的教學方法不同,案例教學法不僅專注于“教”,更強調“學”,這就要求教學雙方角色的轉換,真正做到由學生做主體,教師退回到輔助的角色。(1)案例的主導地位。案例教學法中強調案例的主導地位,一切教學內容均是以案例為中心而展開。師生在課前均需對案例的相關內容有充分的準備,包括資料搜集,案例閱讀,初步思考等;教學過程中就案例中涉及核心問題教師應做出適當的引導,提供學生充分討論的空間;課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做出結論,由教師做出點評。由此可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案例的準備、引入、講解、分析、結論,都要求師生雙方的積極參與,每個教學環節都是通過案例實現了某個教學目標。(2)啟發性及實踐性。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不會給出唯一的或是確定的答案,只在恰當的時候給出適當的啟發,這就給了學生充分思考大膽假設的空間,其根本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該問題。真實案例的引用,讓學生可以將已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通過理性的分析,相互間的討論,做出自己的判斷或得出自己的結論,以實現理論知識向專業實踐的轉化,這也很好地彌補了校園中的學生無法很好地接觸現實社會的缺憾。(3)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動態性。案例教學中,教師僅負責案例的篩選及準備,并做出適當的啟發和引導,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均由學生做主體,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教學過程中,這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同時,案例教學也是一個動態教學過程,強調的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案例資料之間的交流,在小組討論和總結發言的教學環節更加強調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不斷交流。(4)強調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案例教學的價值,不僅在于案例中極為豐富的信息量對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對已掌握的各種知識和技巧的靈活應用,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各種教學組織模式的優化過程,使學生在學識之外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選取有用的信息,策略地分析判斷,從而使認知能力得以提高;小組討論中,學生學會了彼此交流學習及合作;在小組陳詞階段,學生體會到了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在教師點評的環節,學生學會了如何做出有價值的評價。在這樣一個個體行為和小組行為交叉進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提高了自身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也學習到了珍貴的團體合作和競爭精神,人格發展更為健全。

3如何選擇適合的案例

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和載體,案例的選定尤為關鍵,如何才是一個好的案例呢?筆者認為應當具備如下的幾個特點:(1)一個好的案例應該講述了一個好的故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好的故事,應該具有吸引人的情節,但這個故事是發生于真實世界的,也是與學習者的個人經歷相關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這個故事也許并沒有既定的結局,卻經得起研究和學習,能提供給學習者充分的發揮空間。(2)好的案例應具有時效性。好的案例要反映當下的現實狀況,通常應發生在過去5年以內。當然,一些經典案例無論過去多少時間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更多的真實案例應該是與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正在發生的,這才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此案例學習研究的必要性及價值性。(3)好的案例應與學習者息息相關。一個好的案例所涉及的場景或情節應該是學生們所熟知的,或是很有可能直接面對的,這能有效地激起學習過程中的共鳴感,更加不遺余力地參與其中。

4以《消費者法》為教學內容的教學實踐

為了更為直觀地體現案例教學法在法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筆者以《消費者法》作為教學內容進行一次教學實踐,具體教案如下。教學內容:消費者法。學生人數:55人。教學目標:(1)讓學生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合法權利。(2)培養學生在消費者權利糾紛案件中對相關法律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包括詞匯、句型、口語表達及書面撰寫能力。(3)提高學生作為消費者的權利及義務意識,能夠做到合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同時主動踐行自己的當然義務。教學重難點:(1)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各項權利義務。(2)如何尋求法律途徑解決消費糾紛。(3)相關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教學資料:(1)充分利用教材。(2)多媒體輔助。教學實施:(1)課前準備:學生分為8~10人一組,共6組,課前要求每小組準備兩個有關消費者維權的案例,并做出簡要的分析。教師將12個案例進行分類篩選,并選出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兩個留作課堂備用。(2)課堂導入:以提問方式引入本課教學內容:Ifyouboughtanewbookinthebookstoreanddiscoveredafewmissingpages,butthebossrefusedtochangeanewforyou,whatwouldyouliketodo?1)Youacceptthelossandwillneverbuybooksthere.2)Youreasonwiththebossandinsisttoreplaceit.3)YoucomplaintoCommerceandIndustryBureau.4)Youasksev-eralfriendstohitthebossanddemandthereplacement.在學生作為選擇后,以簡單的問題引起學生對消費者權益問題的思考:1)Whatrightsdoconsumersentitledtoenjoy?2)Whatorganiza-tionsinourcountryprotecttherightsofconsumers?3)Whencon-sumers’legalrightsareviolated,whatshouldtheydo?4)Ascon-sumers,whileenjoyingrights,whatobligationsshouldcitizensper-form?(3)案例引入:案例1:暖瓶水爆炸傷人案件。案例2:旅行社虛假宣傳欺騙團友案件。(4)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就以上兩個案例做出分析討論,給出解決建議并作發言。(5)教師總結:1)點評各小組討論情況。2)總結教材要求掌握的消費者各項權利與義務及維權途徑。3)強化相關英語詞匯、句型。(6)強化練習:提供一案例,要求學生就本課學習到的法律知識和英語語言技巧做出對該案例的分析。

5總結

篇3

無論從法學教育目標的改革,還是從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來看,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類的認識習慣總是遵從先關注現象,然后分析本質,案例恰恰給了學生認識的場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從中找出內在的法律關系,舉一反三,從而形成對法律關系穩定性的掌握。我們的法學教育改革也將側重點放在了法律職業教育的培養,也就是說要培養一大批能在實踐中應用法律的人才。而法律實踐就是不斷的處理大量的實際案件的過程,因此,通過案例分析,掌握內在規律性有助于解決現實問題。當然,案例教學法的廣泛應用,對學生學習法學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主體,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學習效率不高。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開始關注教育模式與方法,也不斷地研究如何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導向作用。此時如果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學生會有相當高的學習熱情,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才會有機展開。變重理論為重實踐。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將刑法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典型案例,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通過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變一言堂為互動式學習。如果今天的刑法學教師仍然堅持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在給學生將純粹的理論,學生會感到非常的枯燥乏味。但如果我們講案例教學應用于課堂,通過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討論,將抽象的理論通過淺顯的案例來呈現,整個教學過程會比較生動,學生更容易接受。變靜態為動態學習過程。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熟練準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做大量有組織、有準備的工作,能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融合與貫通。與此同時,教師要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討論結果有一定的預判,并做到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水平。變低效為高校的保障。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呈現出低效狀態,教學效果不明顯。通過將案例引入課堂,并不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跟緊教師,跟緊討論的節奏,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回答,能在較短時間內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并能檢驗教學的效果。

2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現狀及常見誤區

盡管案例教學法對于刑法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也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將其引入中國,我們很多刑法學教師都會在課堂上應用這種教學方法,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性和功能性被忽視甚至是被誤解了,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常見的誤區。

2.1把案例教學法當成了理論知識的解釋說明

在刑法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都保有這樣的想法,案例就是對理論知識的解釋說明,就是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將案例當做傳授理論知識的一個過程,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它忽視了案例教學法的重要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強調教師或學生要提前準備案例,在課堂上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究,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2.2拋開教材,將案例當做教材

我們在實踐中總是會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前面的教師不重視案例教學法,而又有部分教師將案例的功能擴大化,拋開了教材的內容,課講得很吸引學生,但學生不能從中學到相應的理論知識。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我們都知道講課必須以教材為基本框架,所以案例的選擇也要緊緊圍繞教材來進行,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適合用來進行案例教學的,比如刑法學總論的很多內容、刑法的基本原則等用案例教學是很難說清楚的,如果機械地將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應用,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再有就是案例選擇既要與知識點密切相關,又要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相對應。因此,教師應避免單純追求案例選擇上的新奇,試圖通過新奇的案例吸引學生的眼球而忽視教學實際本身所追求的價值,則背離了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初衷和目標。

2.3將案例教學法當做唯一教學方法

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不能簡單地看做非此即彼,要懂得發現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關聯性。案例教學法的優點不言而喻,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有助于學生增長實踐應用能力,但它并不能代替課堂教授法。因為,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是以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為前提,沒有理論,案例討論也無法深入。但是案例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欠缺系統性、體系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刑法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如何提升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的成效

3.1選擇適合教學的案例

案例的選擇對案例教學法來說至關重要,如何選擇適合教學的案例,我想遵從以下標準,我們就能選出合適的案例。

3.1.1案例選擇要有針對性

在選擇案例時,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最好能用來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生討論學習案例,加深對課程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并學會分析案例的方法和過程。因此,案例的選擇所涉及的知識點不能過于松散,針對性要強。

3.1.2案例選擇要典型

刑法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應確保典型性,能突出反映相關的法律關系,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能清晰的掌握其中蘊含的理論知識和法律原理。當然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與法律原理內在的關聯性,而不是案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否則我們的案例教學會適得其反。

3.1.3案例選擇要保持新穎性

也就是說我們在選取教學案例時,要具有時代感,能反映出當代社會的法律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緊跟形勢,才能吸引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果我們選擇的案例都是過時的,學生根本不了解,分析完了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么我們的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

3.1.4案例選擇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

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案例時,確保案情簡潔,難度要適中。如果案情過于復雜,難度又高,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不能理解,則學生就無法入手,頗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口之感。如果案情過于簡單,學生一眼就能洞穿答案,則同樣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1.5案例的選擇應能啟發學生思考

案例的選擇要能啟發學生不斷深入思考,這就要求案例本身應有一定的拓展空間,既能進行有效分析,又保持一定的疑難度,為學生留下討論學習的空間。比如,對于安樂死相關案例的分析,從而對幫助自殺行為的定性留下討論問題。

3.2多途徑、寬領域的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

案例教學法雖然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但如何達到這種教學方法的功效,則需要我們不斷的考慮與探索多種教學模式。3.2.1創新課題案例教學方式對于案例教學,除了課堂講解案例,我們還可以采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進行小組對抗,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感官刺激,利用模擬法庭的模式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案件本身,學會換角度考慮問題,我們甚至可以考慮讓學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來深刻體會案件中的法律知識的關聯性。只有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2.2不局限于自有教師,也要將眼光放在校外

我們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請相關的法律專家來學校做法律前沿報告,提升學生專業方面的時代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利用課外時間來學校為學生做典型案例解析,將審判的整個過程完整展現在學生面前,點出審判過程用到的法律原理,這樣學生的學習更具實效。

3.2.3不局限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將學生從課堂引向課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法律實踐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豪感,比如,在校內為其他專業的學生、為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特別是校園暴力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識的宣傳,又比如,在社區進行法律知識宣傳與咨詢、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相應法律知識普及,鼓勵學生到公檢法等部門調研、實習,這些都能極大的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3.3在總結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

篇4

作者:王嘉順 單位: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社會學研究中的演繹邏輯類型及其特點

在前文已經提到社會學研究中的理論檢驗就是借助于演繹的邏輯,才能夠從抽象的理論中得到相對具體的假設,進而通過對假設的檢驗來實現對理論的檢驗,但是在降低理論抽象層次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夠嚴格遵循一定的演繹邏輯規則就有可能出現研究假設與理論不處在同一邏輯體系下的情況,如果是那樣,就不能真正驗證所需檢驗的理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介紹演繹的兩種類型,一個是邏輯演繹,另一個是經驗演繹,這兩種方法都有一些自身的先天不足。對于邏輯演繹來說,這種方法主要在自然科學中應用,而運用最好的就是數學。數學可以用非常抽象的語言將處在不同抽象層次的公理、概念、定理聯結在一起居于同一邏輯體系之下。數學主要是根據一些已知的公理為基礎,然后根據一定的演繹規則推理出需要的定理。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也借鑒了這種方法,他們也大致應用這種定理化方式來演繹理論假設,所不同的是他們演繹的基礎不是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而是一些暫時假定成立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可能是通過歸納邏輯得到的,也可能是經過前一階段的檢驗而獲得暫時的穩定性,但是不論何種,都存在各自邏輯方法上的缺陷帶來的理論有效性的質疑,因此在應用這些理論來演繹出更低抽象層次的假設時就有可能使研究假設帶上理論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此外,社會學中的理論都包含必要的概念,而有一些流傳甚廣的理論中的概念沒有被清晰定義過,并且社會科學內部并沒有對所有的概念及其測量方法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是邏輯演繹的一個優點就是它能從原先那些無法被驗證的公設①中推演出研究命題,并且保證這些研究命題和推演出它們的公設處在同一個抽象層次。而對于經驗演繹來說,由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畢竟不如數學的研究對象那樣單純,社會學不太可能根據邏輯演繹方法推演出如數學那樣抽象的命題或者研究假設。所以實際上,社會學的研究者為了能夠得到可以被直接觀察、直接檢驗的研究假設往往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將理論抽象層次更加降低。在得到研究假設之后,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將假設中的概念與其變量聯系起來,在經驗層次上得出更加具體的假設也即工作假設。在得到工作假設這一過程中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操作化,即給概念下操作性的定義,正是通過這一步驟,研究者可以收集到能夠反映概念內涵的資料。可以看出經驗演繹可以克服邏輯演繹的不足。經驗演繹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及概念降低抽象層次使之轉化成可以被觀察到的指標,從而使理論在經驗材料中得到檢驗。并且由于有了具體的指標,研究者可以根據具體的指標收集所需的資料,從而避免收集資料上的盲從性。但是與邏輯演繹所擅長的相反,經驗演繹的缺陷就在于理論中的概念及其變量、指標是處于不同的抽象層次上的。

社會學研究中的演繹邏輯使用通過簡單的分析

我們可以在理論檢驗的初步階段應用邏輯演繹的方法從既有的理論中推演出理論假設,應用這樣的推演方法可以保證研究假設和推演出它們的理論處在同一個抽象層次,從而使理論和收集的資料保持一致的邏輯關系;而在檢驗的后一個階段,研究者可以應用經驗演繹的方法,在得到具體的研究假設之后,運用經驗演繹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將假設中的概念及其變量聯系起來,以使理論得到具體的驗證。但是還應該看到即使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后,雖然可以解決部分方法上的不足,但是還有些缺陷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概念的內涵檢定及其變量、指標的確定。某個概念究竟具有哪些維度,不同的維度究竟需要哪些變量、指標來代替是一個理論素養和經驗積累的問題。社會學研究中有時需要對某些概念進行測量,而選取概念的哪些維度則要視研究者的需要而定。當然每個概念的情況各不相同,有時是不同的研究者對其認識不同,而對于一些相對比較經典的概念,就算研究者之間已經形成比較接近的認識,但是對于概念的內涵及外延的界定不清楚,仍然會造成對概念的內涵檢定及其變量、指標的確定的不清楚的問題。

篇5

初中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欲,具備初步的獨立思考和鉆研能力,但自學能力較差,往往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學化學來說,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的又一新起點,趣味的化學實驗、悠久的化學史,日常生活中生動的化學事實所展現的新世界,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情況下,學生憑著一時的興趣來接受化學這門學科。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課程難度的增大,有的學生越學越覺困難,到學完初中化學了,仍會有學生說出“我怎樣才能學好化學?”、“我似乎沒有摸到一點學化學的門路”等類似的話。因此,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除了要“傳道授業”、“供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教給學法”、“授之以漁”,使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受益終身。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淺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科學地預習

課前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但初中學生往往自學能力較差,認為自己看一遍書就是預習了,常常不能抓住重點,也不能發現問題。因此,上課時,仍然是“漫無目的”不能起到預習的作用。

要使預習有效果,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上新課時,一般都花了5~10min來指導學生預習。在學習預習前,我都給學生列出本節課的預習提綱和要求,使學生有目的去預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第五章第一節“碳的幾種單質”一節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出如下幾個預習題綱:1.什么叫單質?一種元素只有一種單質嗎?舉例說明。2.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有何異同點?3.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是同一種元素——碳所組成的?4.為什么金剛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異性?5.無定形碳通常有什么物質?聯系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列舉它們的用途。在預習中,學生能自我解決一部分問題,即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肯定,對未能解決的問題能有針對性地通過聽老師講來解決,減少了聽課的盲目性,學習積極性很高,同時有讓學生跳一跳才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點,又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聯系,富于思考性。長期堅持,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同時讀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學能力得到培養。

二、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使學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初中學生對化學實驗往往只是看熱鬧,覺得好玩而已,他們不會觀察實驗,不會利用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現象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我注重教會學生掌握將實驗作為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如:在教氧氣的性質一節時,我一邊演示,一邊教會學生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及現象,從物質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等到化學性質——物質在氧氣里燃燒。此時,著重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如何從現象到結論;在進行氫氣性質一節的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知識,如物理性質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個實驗就幫助學生得出一個結論;在二氧化碳一節的教學時,便與學生一起做實驗,做完后,再要求學生由現象得出結論。經這樣的引導,學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為今后學習化學打下基礎。

三、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在教學中,我常常教學生采用對比、歸納、總結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比較是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使學生獲得準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靈活運用。在比較中,要特別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異以及相異物的共性。例如:學生學完原子、分子的知識后,我與學生一起對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別列表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對比歸納能力。學完溶液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自己列表比較過濾和結晶、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等概念。通過比較,學生對概念的深度、廣度,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記憶能力得到培養。

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有系統性,我們在教學中還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例如在一至三章的學習中,我們以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讓他們學會這種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再由學生們討論、老師總結,指出優缺點。

四、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解題能力

篇6

在提倡讀書的同時,趙匡胤竭力褒揚孔子和儒學,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國子監學舍,修飾先圣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親自為孔子、顏淵撰寫贊辭,命宰臣分撰余贊,車駕一再臨幸焉。所有這些,對宋初儒學的復興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治者對儒學的厚愛激勵著儒生們奮發求學,貢獻智慧,儒生門的奉獻也確乎沒有辜負統治者的期待。有鑒于宋初的政治格局與外部環境,儒學的復興最先體現在《春秋》學這一熱點問題上。因為在儒家諸多重要經典中,只有《春秋》學的大一統和尊王攘夷的宗旨無須經過多少改裝,就可以用來為宋初的現實服務。因此宋初儒家學者出于最直接的現實感受,很自然地將研究的視點集中在《春秋》上。據《宋史•藝文志》著錄,宋人有關《春秋》的著述在二百種以上,而僅僅在宋初學者劉敞之前,所列宋人《春秋》傳注就達十七種一百八十四卷。據此可知宋初儒學復興確以《春秋》經傳之華為主。其中如孫復的《春秋尊王發微》,明確宣布他的研究目的在于尊王,在于正君臣之分,明大一統之義,開宗明義地強調隱公"元年眷王正月"的基本主題就是"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無王而作也,非為隱公而作也。然則《春秋》之始于隱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終也。"在他看來,《春秋》之所以書"王正月",原因在于"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嚴其終者,必先正其始。元年書王,所以端本;正月,所以正始也。"這就是他所揭示的《春秋》尊王的微言大義。

作為"宋初三先生"之一,孫復的《春秋》學研究不僅為有宋一代《春秋》學研究開風氣,定調子,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舍棄傳注,直探經文本義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是儒家經典研究史上的一種范式革命,它的價值似乎不在于儒學的復興,而在于儒學的更新。對此,歐陽修、朱熹以及四庫館臣等都深明其中的意蘊,不論他們是否贊成孫復的具體學術觀念,他們都不能不承認孫復的研究方法對后世儒學進程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在他們看來,孫復于《春秋》的研究結論不必盡信,然而其方法確實對后儒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僅就方法而言,孫復不惑傳注的做法淵源有自,這實際上是唐中期以啖助、趙匡、陸淳等為代表的懷疑學派思想傳統的必然延續;也就是說,包括孫復在內的宋儒,繼承啖、趙、陸的學術傳統在合三傳為通學的同時,依然懷疑早期傳注的權威性,以為儒學的真正復興,不在于記誦傳統傳注的訓詁,而是要結合現實社會需要,拋開傳注,直探經文本義。易言之,儒學復興的真正出路,不在于對傳統傳注的因襲,而在于重為注釋,講究與現實相關的微言大義,從而使儒學在內容與形式上都能回到經典的形態。

疑傳尊經是宋初儒學的基本特征,他們以回歸經典為號召,展開了一場遠比中庸疑傳學派規模更大的懷疑運動。這一運動由孫復肇其始,中經其門人石介、十建中、張炯等人的發揮,加之范仲淹i歐陽修等文壇祭酒的呼應,至慶歷年間繼續深化,終于演化成由疑傳向疑經的根本轉變。這一思潮的必然結果,不只是對傳統儒學極大的沖擊和挑戰,而且必然意味著儒家精神的解放,為拋開傳注、自由議論的性命義理之學開辟一條通路。

如果說對儒家經傳的懷疑思潮是由孫復肇其始的話,那么范仲淹與歐陽修的呼應與支持則是這一運動得以開展的最大助力。嚴格地說,范仲淹和歐陽修都不是純粹的學者,作為文壇祭酒和執牛耳的人物,他們在宋初最早倡導儒學復興,并將儒學的憂世情懷坷宋初現實密切結合起來。這種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復蘇,既是對早期儒學"士不可以不弘毅"精神的認同與復舊,當然也是對漢唐煩瑣經學的批判與揚棄。它的意義除使士大夫崇尚風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外,便是啟導儒家知識分子不能脫離現實,惜首窮經,而要學以致用,積極干預政事,議論國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開口攬時事,論議爭煌煌"。這實際上開啟了宋儒自由議論的風氣。

自由議論是一切學術得以進步的基本條件。末代儒學之所以獲得超越漢唐的進步,并影響此后數百年,一個最為重耍的前提就是末代統治者雖然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但同時尊重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自由議論。宋太祖曾立下誓規:"不殺士大夫",而且"不欲以言罪人"。知識分子面對這種情勢,在自由議論的同時,當然極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必要的游戲規則。試看宋人文集和各種語錄,天下事似乎沒有他們不敢議論者,但卻極少見他們有與統治者直接對立的情緒。于是末代儒者不論是對現實的憂患,還是對傳統的批判與懷疑,都極易獲得統治者的同情和支持,因為統治者不難覺察他們的忠誠心跡。

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宋初知識分子首開自由議論之風,這種風氣對儒學的直接影響便是使以孫復為代表的懷疑精神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視為正常而不視為異端。尤其是范仲淹對孫復的竭力舉薦,更使宋儒的懷疑精神獲得相當的自覺與充分的發展。與范仲淹時代相當的歐陽修,雖也同樣不是一個嚴格的儒家學者,但憑借他那大文學家的睿智與敏感,對儒家經典提出多方面的質疑,從而使宋初的疑傳疑經思潮達到,并終于導致儒學發展的轉變。他大膽批評被欽定為儒學標準解釋的唐代《九經正義》,掇諸人情史實,疑經疑傳。他認為,儒家經典經過秦火的摧殘早已大量散失,漢唐以來的諸家解說收拾亡逸,發明遺義,正其訛謬,得其粗備,故而有參考價值。但同時又必須看到,自孔子歿,群弟子散亡,而六經多失其旨,再經秦火,六經之旨更隱而不顯。因此漢唐以來的諸家解說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畢竟不可盡信。因此他對儒家群經的可信性提出全面質疑,從而使宋初的疑經疑傳思潮達到高峰。但由于歐陽修畢竟不是一個純正的經學家,他的大膽懷疑雖對學界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然而其論證過程總顯得粗疏。真正將這種懷疑轉化為一種正面的研究并進行詳盡論證的,還是劉敞等人。劉敞的《七經小傳》標志著儒學由漢唐訓詁之學向宋明理學的正式轉變。

《七經小傳》雖然不乏穿鑿之辭,但其畢竟首開議論之風,將原先奉為至上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經典拿出來議論一番,因此其價值不在個別論點的得失,而在學風的轉移,在于學術范式的革命和重建,那就是義理之學的興起并終于取代訓詁之學而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儒家學者一改漢唐諸儒的章句訓詁之學,轉而探求儒學的身心性命之學,從而促進新儒學體系即理學的開創和奠基。

篇7

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在斯密、韋伯、馬克思、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下簡稱森)等學者那里,已經進行了論述。斯密難題就是圍繞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至今仍然是經濟倫理研究的“千年難題”。

經濟倫理學研究的方法,如果按照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來分類,我們可以將之歸結為三種:第一,從倫理學到經濟學的路線;第二,從經濟學到倫理學的路線;第三,經濟學和倫理學的綜合路線。

  從倫理到經濟

倫理思想,作為先導意識,在歷史上和現實中,是與國家的治理聯系在一起的宏觀方略。經濟作為“經世濟民”的手段,一直服務、服從于社會倫理大思路。一種經濟政策、實務的出臺、運行,都需要得到倫理的首肯、支持、辯護。所以,從倫理來觀察、說明、論證經濟的合理性,是人類思維的一貫傾向。

中國先秦儒家就是按照“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進行國家經濟管理的。孔子的《論語》在倫理學說的基礎上,描繪了治國安邦方略,包括對于經濟活動的原則性對策。儒家圍繞人學、倫理中心問題,在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上,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以此做指導,進行經濟活動,主張“以義導利”、“以義制利”、“義利雙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濟倫理模式,爭取實現“富而仁”的境界。倫理規范決定、限制著經濟利益的分割。它強調家庭血緣人倫關系,以親子、長幼等家庭關系為孝悌的出發點,并進而將孝悌理解、擴展為仁道這一普遍價值倫理原則的根據。從小范圍的家庭、親戚血緣關系,延伸到社會、國家、政治生活中,嚴格規定君與臣、官與民、上級與下級的相互關系等等,已涉及到每個人在社會復雜關系中的獨特;從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在人的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本源意義看,儒家以家庭血緣人倫為軸心,展開其倫理體系,來說明經濟活動這些人類事務性工作對于倫理的實現的工具作用,勾畫了經濟倫理的原則性框架——為仁而富(目的)、“富而仁”(要求)、富中有仁(過程)。

古希臘的柏拉圖,第一次提出建立“正義”、“美德”的“理想國”。他的經濟、政治理論,有意識地建立在理想倫理思想構架體系上。在其著作《理想國》中,社會不同人等都有對應的職位、角色,從事天份,就是服從正義。他把人分為三等,認為政治的意義是神用金子做的哲學家管理國家,這些人是“杰出”、“最優秀”的人物;而由神用銀子做的武士則管理軍隊。這兩類人的工作就是支配人民,實現正義,為民謀利,這樣政治就達到最高“善業”程度。最下等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的,那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的唯一責任是勞動生產。經濟活動是《理想國》理念、政治藍圖的具體體現,個人嚴格按照天份,進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正義的,既符合經濟上的職業倫理,又符合社會和人生倫理。當時的所有城邦之中,公民都可以分成為三個部分,即富人、窮人和介于兩者中間的中產階級。富人由于生活奢侈,只會發號施令,不能審慎地考慮問題;窮人則往往由于卑賤而自暴自棄,只知服從而不堪為政;同時,貧富兩階級互不信任,不管它們中的哪一個階級執政,都會引起黨爭而發生動亂。只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形成最好的政體;因為中產階級較為穩定,他們既不象窮人那樣希圖別人的財物,也不象富人那樣引起別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也不會受人謀害;所以最適于當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仲裁者”。在這種中產階級統治的國家中,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還要實行以下幾條原則:第一,財產應私有公用,這樣可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第二,公民(這里主要指中產階級)應輪流執政,不得搞終身制;第三,必須實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對于柏拉圖的社會倫理、經濟定位理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進行了批評,認為是頑固的專制主義、與西方現代自由、平等思想大相徑庭。“柏拉圖的道德準則是嚴格的實用主義;它是集體主義或政治實用主義的準則。道德的標尺是國家利益。道德不過是政治的保健術。這是集體主義的、部落主義的、極權主義的道德理論。”(注:波普爾著,鄭一明等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頁。)但是,無論如何,柏拉圖在倫理體系對于經濟問題的貫通上,是有杰出貢獻的。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政治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在論述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時,就堅決主張“國家的目的”是“美好生活的普遍促進”。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在論述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時,就將經濟學的主題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經濟研究就與人類行為所追求的目的相聯系。而經濟動機是工具理性、形而下之學,尋求幸福才是價值理性、目的因、形而上之學、智慧之學、高貴之學。他認為“人天生要過城邦生活”。經濟活動應該遵循愛、中道、友誼、國家正義(合法、恪守法律的好公民)、公平交易、比例平等等一般人性特征和道德規則。

新教運動從宗教的、道德的意義,說明經濟、世俗的勞動現象。道德主動參與、影響經濟生活,只有在高級信仰與日常經濟活動相互結合,寓高尚、神圣于世俗、平淡之中,提倡勤儉、節約、慈善、謹慎、勇敢、寬容、正義等美德,進行持續不斷的艱苦的勞動、創造、達到富裕,才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行為。世俗勞動是一種“典型”的禁欲活動,上帝本身對其選民的賜福表現為他們的勞動取得了成就(即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了財富)。如果娛樂是為了一個合理的目的即如果它是增強身體機能所必要的娛樂,那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它成為一種純粹享樂的手段,或者成為喚醒自豪感、原始本能或邪惡的賭博本能的一種手段,則應受到嚴厲譴責。清教徒的新道德(禁欲主義、經濟合理主義思想、自由主義)與經濟活動相結合,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事實。新的宗教倫理作用于經濟生活,造就了第一批數量眾多而且異常勤奮儉樸的近代企業家和科學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沿著傳統文化的演繹思路,從倫理的“主義”到經濟的“問題”,自然包容、形成了經濟倫理的統合。“從《圣經》到蘇格拉底,再到20世紀的存在主義者,‘我們是否應該信奉倫理價值?’和‘我們怎樣才能最好地區分正確與錯誤?’,一直是縈繞著不可回避的,并且明顯是難以處理的。這些問題不僅在我們每天的個人生活中出現,同樣在我們的職業活動中產生。”(注:Edward  J.Ottensmeyer,Gerald  D.McCarthy.Ethics  in  the  workplace.New  York:McGraw-Hill,Inc.,1996.1.)

在經濟倫理學界,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科的學者,看待經濟學,進行經濟倫理研究,一般采取了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模式。他們成為研究經濟倫理學的重要力量。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的羅爾斯《正義論》對于正義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哈佛大學哲學系的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對于分配正義的審視,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系的狄喬治(Richard  T.De  George),就是主要代表。

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路線,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倫理學以哲學領域的世界觀高度,對于經濟問題有高瞻遠矚的把握;對于經濟現象,有獨到的見解,有深入的學理上的分析、論證;經濟活動的具體實踐,都可以在倫理學人類社會幸福的目的、宗旨下,得到體現,顯示了倫理學作為理論的強大包容、解釋力量。

但是,它存在的欠缺也是不可回避的。倫理學的研究,偏重于理論思辨的邏輯推理和演繹,以致于使得其中的許多理論存在著空泛、不實用、不具體、不精確的傾向。而市場經濟與道德的研究,是特別需要面對經濟生活復雜的內容的,不能光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進行簡單的邏輯推定。過去我們運用抽象概念、判斷、推理,來論證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常常造成某些結論和社會現實不相符的后果,對于社會、群眾的認識造成誤解,甚至在實踐上帶來預想不到的危害,是值得認真反思的。

  從經濟到倫理

經濟生活、經濟研究中,經常面臨倫理問題,導致了經濟學、管理學等應用學科學者們思考、探討經濟中的倫理問題。例如:美國圣母大學工商學院的恩德勒(Georges  Enderle)、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茅于軾、汪丁丁等。

經濟倫理學應該關注、研究的內容,其實質就是運用倫理理論進行觀照、解決經濟活動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經濟問題導致倫理的追問,使經濟倫理得到重視。德·喬治先生認為,經濟倫理學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一般倫理學原理在經營活動的具體案例與事件中的應用;……第二個方面是元倫理性有關內容;……第三方面內容是對企業預先假設前提的分析;……第四,對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有時會超出倫理學的范疇而涉足于哲學、經濟學或組織理論等其他知識領域;……最后一項內容是對值得推崇的道德標準和典范式道德行為的描述。”(注:理查德·T·德·喬治,李布譯:《經濟倫理學》(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頁。)經濟活動中的職員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環境、利潤與社會責任所關聯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服務環節,都與倫理發生密切關系。企業宗旨、價值觀、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經營,都需要從倫理的觀點加以認識。

經濟注重效率,同時自然帶來倫理上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它給人們帶來的福祉是明顯的,充裕豐厚的物質財富,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最終的倫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它隱含著對人的尊重。效率的提高,其核心內容即是“人盡其才”。這也正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正效應之所在;另外,它破天荒首次撕破了遮掩在人們面孔上的虛偽紗布,將功利請到人們議政的殿堂里,功利作為道德的內涵終于得到輿論的認可,效率則是道德功利性的外在表現。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僅僅是言利和競爭,它同樣需要互助友愛,同樣需要人們具有較高思想境界。民族道義、古道熱腸、仗義執言、助人為樂等等,到什么時候都是需要的。在人文關懷與市場競爭、效率優先之間,應該有這樣一種更高更純的“黏合劑”——公平機制。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結合,成為經濟倫理的關鍵內容。“涉及到利潤、增長、技術進展的問題,都有倫理上的維度:這些包括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社會總體的影響,工作環境的質量和特征,以及消費者的安全。”(注:W.Michael  Hoffman,Jennifer  Mills  Moore.Business  Ethics[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0,1.)

今天經濟倫理學之所以能夠興盛,甚至成為經久不息的社會運動,其根本原因是現實經濟的發展和改革。有什么樣的經濟秩序,必然會有與之匹配的道德要求。遙想當初,計劃經濟時期,道德內容與當今時代有著巨大的反差和變異。彼時,人們崇尚的是中庸平和,重義輕利。知識分子恥于言名利,科技人員不敢自詡專家,農民去市場賣個雞蛋都要像做地下工作。這就是所謂“道德的自身合理性”。從道德產生根源看,合理的道德體現著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從道德的社會性看,合理的道德是合價值與合工具的統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他的“合理性”概念所特有的含義出發,將人的合理性行為分解為價值合理性行動和工具合理性行動兩種。再從道德自身看,合理道德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統一。而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形式和社會道德都源于人的利益及其利益現實的需求。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就在于,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是與一定的道德觀念指導相關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市場經濟取消自然經濟,既體現經濟自身運行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也蘊含著社會倫理中推陳出新的道德必然性。“經濟倫理學是關注今天經濟世界的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也許是最容易誤解的學科。經濟倫理學領域面對特定的經濟實踐是否可以被接受的問題。”(注:O.C.Ferrell,John  Fraedrich.Business  Ethics.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1.3.)

市場經濟確定的社會動機與目的,就是試圖為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這就是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之所在。效率原本是個經濟學范疇,是資源有限前提下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市場經濟推出一系列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迥然不同的道德內容,但注重效率的全新的道德內容卻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就像現代作家沈從文筆下的田園風光,一旦受到商品經濟的侵襲,竟也變得古道不再,至少也是摻雜了許多世俗的東西。經濟秩序發生了裂變,又何必苛求道德的亙古不變?

從經濟來認識倫理問題,有自己的特長。實證分析,細致入微,比較嚴密,改變了倫理學的空洞缺陷;效率的引進,使倫理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在實際生活中的可行途徑。

但是,經濟中的倫理研究,存在著不少弊端。尤其是在經濟學忽視、否認倫理維度時,就更加明顯暴露出來。有的經濟學家甚至完全拋棄了道德的考慮。“作為經濟學家,對人的價值偏好和道德標準是‘管不著’的,經濟學家只是在人們已有的價值標準條件下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行為的后果,以及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原則上,經濟學家就其職業本身來說,可以為希特勒服務,也可以為丘吉爾服務;可以為黑幫服務,也可以為政府服務。就這個意義上而言,經濟學是‘道德中性’的學科,經濟學家是‘不講道德’的。”(注:劉偉等:《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講究效率,使經濟學成為功利主義獨霸的園地。功利價值、效用意識,逐漸被拔高到至上的地位,成為衡量行為的唯一標準。這樣,美德、正義等人類社會許多不能或者不好確定現實價值的東西,被置若罔聞,人們的行動在狹隘的圈子旋轉,為了暫時利益,忽視長遠利益;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價值;強調自己利益,忽略他人利益。森一針見血地指出,長期以來的經濟學已淪為工程學,沒有人性內容了。“‘工程學’方法的特點是,只關注最基本的邏輯問題,而不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東西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等這類問題。在這里,人類的目標被直接假定,接下來的任務只是尋求實現這些假設目標的最適手段。較為典型的假設是,人類的行為動機總是被看作是簡單的和易于描述的。”(注:阿馬蒂亞·森著,王宇等譯:《倫理學與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73頁。)

  尋求經濟與倫理融合

在古代的人類知識與智慧學說中,保持著經濟與倫理原始樣態的自然結合。作為經濟倫理學,它是演繹與歸納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上的整合,是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向交融。其研究內容既有“主義”,又有“問題”。“主義”是涉及倫理價值、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東西,“問題”是聯系實際的經濟現象、倫理困惑。經濟倫理學就是在經濟學和倫理學之間進行聯系、加溝通、搭架橋梁,使其最終融合起來。

到近代,亞當·斯密覺察到了經濟與倫理的難題,并且開創了試圖將兩者相結合的思路。

斯密經濟學上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建立了“富國裕民”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倫理學上的《道德情操論》,闡明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夠圓滿地解決經濟上利己與道德上利人的矛盾,也就是早在19世紀中葉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就提出了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有的叫作“斯密難題”、“斯密悖論”),即《道德情操論》表達的利他主義和《國富論》利己主義的論述相互矛盾的問題。

其實,斯密是把《國富論》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論》中思想的發揮。經濟學和倫理學,按照斯密時代蘇格蘭大學中的學科分類法,屬于“道德哲學”這一門學科,而且不是這門學科的全部,只是該學科的兩個構成部分。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談到本性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為動機時說,富人只是從這大量的產品中選用了最貴重和最中意的東西。他們的消費量比窮人少;盡管他們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貪婪的,雖然他們只圖自己方便,雖然他們雇用千百人來為自己勞動的唯一目的是滿足自己無聊而又貪得無厭的欲望。在《國富論》中,斯密又談到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的行為動機。他說,把資本用來支持產業的人,既然以牟取利潤為唯一目的,他自然總會努力使他用其資本所支持的產業的生產物能具有最大價值,換言之,能交換最大數量的貨幣或其它貨物。

斯密從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出發,來解釋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因。也就是說,經濟上的欲望,歸于道德的、情感的因素。《道德情操論》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在《國富論》中則寄希望于競爭機制,只是論述需要的側重點不同;但對自利行為動機的論述,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是把“同情”作為道德判斷核心的,而其作為行為的動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承認有種種行為動機,不僅有一般的行為動機,而且有善良的行為動機。這些動機包括自愛,這也就是《國富論》開頭所說的自利,而不是“自私”。斯密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從利己主義倫理原則來說明“經濟人”的活動,他認為,每個人追求財富,就是為了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贊許,是由于“虛榮而不是舒適或快樂”,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窮人因為貧窮而感到羞辱。

經濟與倫理的結合,是通過神奇的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公平的承擔者的“紐帶”聯結的。《國富論》中這樣來論述:“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注: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7頁。)在這里,這只“看不見的手”是用來比喻說明競爭過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被用來說明對財富的獲取欲本身,如何實現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做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并為不斷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資料。”(注:亞當·斯密著,蔣自強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0頁。)可見,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國富論》中所起的作用更為基本。在斯密看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的,而在那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必將促進社會繁榮。社會利益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正是由于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使經濟達到“自然平衡”。同時,它可以實現人類社會政治、文化上的平衡。斯密通過互利交換的現實,來闡明其觀點。社會法規正是作為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具體表現,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處、各得其所。

在當代,試圖恢復古代、近代思想家對于經濟倫理全面思考的學者中森是杰出代表。

森積極探索了經濟倫理的貫通,深刻揭示和論證了倫理學與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由此導致的現代經濟學的貧困和倫理學的缺陷,進行了經濟與倫理相輔相成的創造性勞動。森指出,經濟學和倫理學相得益彰、工具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經濟學在歷史上是作為倫理學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經濟學關注真實的人,而不是被狹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經濟學研究就不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直接相關,而且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追求有關。經濟學跟倫理學的這種關聯,規定了對人類社會更基本的目標的評價和增進。

篇8

關鍵詞: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科學發展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管理視線轉向能帶來價值增值的環節,由此作業成本法、經濟增加值法開始流行。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不再僅限于自身的發展,與外界的合作也變得更加重要,由此供應鏈管理、價值鏈管理開始受到重視。這些方面決定了現在的會計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環境的變化,構建新的會計理論框架成為必然。這種會計模式就是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價值鏈會計模式。

價值鏈會計理論內涵

“價值鏈”一詞最早是由著名的企業競爭戰略專家麥克爾•波特于1985年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提出。美國ABCTechnologies公司和美國價值鏈機構把價值鏈定義為一種高層次的物流模式,從原材料作為投入資產開始,直至把產品通過不同過程售予顧客為止,當中所有的增值活動都可作為價值鏈的組成部分。而價值鏈管理是對這一過程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方位管理。只有資金增值了才能產生價值,所以價值鏈管理最關注的是資金流。價值鏈引起了企業管理理論的變化。

我國著名會計學家閻達五教授認為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那么會計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管理理論發生了變化,會計也應有相應的變革。閻達五教授在價值鏈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價值鏈會計這一新興概念。價值鏈會計把傳統會計對單個企業的研究擴展到了對整個價值鏈的研究。總的來說,價值鏈會計可以定義為“在從供應商到顧客這條價值鏈上收集、利用、加工、存儲、分析價值信息,實施對價值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和反映,保證價值鏈高效、有序運轉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價值鏈會計提出后,關于價值鏈會計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多,構建價值鏈的理論框架也就成為重點。只有理論框架構建起來,價值鏈會計才能應用于實際。另外,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因此,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才能真正適應環境的需要。

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

價值鏈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活動的最高層次,它為會計活動指明了方向。傳統會計目標反映企業的資金活動,為會計信息外部使用者以及內部管理者提供信息。價值鏈會計是建立在會計是管理活動論的基礎上,是價值鏈管理的一部分。因此,應從企業內部管理角度考慮價值鏈會計的目標。

首先,價值的創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價值鏈會計應動態地反映價值的運動。其次,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看作價值的增值環節。價值鏈的整體實現最大增值,從而提高價值鏈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獲取最大利潤是價值鏈會計的目標。但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往往會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只有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上,才能使內部管理者從戰略的角度思考企業的長期發展問題。而且科學發展觀不僅要考慮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社會的發展。只有在實現了企業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后,企業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最大增值。所以價值最大化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還應包括整條價值鏈的社會價值最大化。

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可以總括為動態反映價值的運動過程,不斷優化價值鏈,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控制,實現價值鏈的價值最大化。

價值鏈會計對象

會計對象是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所反映和監督的內容,也就是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傳統的會計對象針對的是企業內部的價值運動。而價值鏈向上延伸到了供應價值鏈,向下延伸到了客戶價值鏈,從而擴展了價值鏈會計所反映和監督的內容。

價值鏈會計假設

會計假設是會計工作的基本前提。會計所處的環境極為復雜,有了合理、科學的假設,才能使會計工作正常進行。價值鏈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比傳統會計更復雜多變。雖然傳統會計的假設在價值鏈會計中依然可以存在,但是其具體范疇還是受到了沖擊。要使價值鏈會計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成熟,價值鏈會計假設的合理設定非常重要。

會計主體假設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企業大量出現,企業主體不再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有形實體;另一方面,企業作為一個集團存在,擁有很多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又各有很多合資公司。一個企業的枝節蔓延得,錯綜復雜,相互交錯;而且,有的公司的成立只是為了完成某個項目,項目完成公司也就不存在了。現在的并購活動越來越頻繁,企業的存與亡只是瞬息之間。所以現在企業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會計的主體經常變化。

而價值鏈管理使傳統會計主體從單個企業擴展到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會計主體的邊界大大延伸。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確定好會計主體,走出傳統會計主體是企業的禁錮,才能明確價值鏈會計工作的范圍。

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目前,虛擬企業的存在以及企業競爭的加劇,使企業持續經營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很多企業都面臨著隨時被清算和終止的命運。所以持續經營假設似乎顯得更加重要。為了及時向有關方面提供企業信息,在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中,人為地將其分割開來,形成一個個的會計期間。會計分期假設也很必要。

但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數據庫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每筆交易瞬間就可完成,也可以及時處理向相關者提供報告。用戶需要信息時可以隨時從系統中調出。而競爭、兼并、企業虛擬化使得非持續經營的企業大量存在。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已經可以不存在于價值鏈會計中了。

貨幣計量假設會計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而現在會計只能核算那些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業務。對于經營管理活動中不能以貨幣計量的活動,如企業的人力資源、企業的競爭力等沒有納入會計核算范圍。價值鏈會計是在會計管理活動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貨幣計量假設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人提出“貨幣計量假設擴展為價值計量,以核心企業為主體衡量整個價值鏈是否增值,對于人力資源、知識資本、金融風險等難以用貨幣計量的因素,可納入價值鏈會計的范疇。”

價值鏈會計原則

傳統會計有十三大原則,這其中除歷史成本原則外,對于價值鏈會計基本適用。歷史成本原則反映的是經濟業務的實際成本,但是市場價格是變動的,資產的價值也就會或增或減。歷史成本反映的價值是過時的,對于經營管理決策不具有相關性。價值鏈會計的目標是要使整個價值鏈增值達到最大化。它所要求的價值必須是現行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反映價值鏈上的價值。所以在價值鏈會計中必須將歷史成本原則改為現行成本原則。現行成本原則是用現行成本或重置成本來代替歷史成本,可以反映出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真正價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價值鏈會計可以擴展三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社會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比其他任何資源都重要。人力資源會計的提出適應了這一變化。人力資源是企業持續創造價值的源泉,所以在價值鏈會計中應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

社會性原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自身的發展,還應該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社會價值最大化才能真正體現出企業乃至整個價值鏈的價值最大化。對企業業績的評價可從社會的角度全方位考慮,這是價值鏈會計的社會性原則。財務-[飛諾網]

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即要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前剛剛興起的和諧會計以及逐漸成熟的環境會計就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只有企業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價值鏈上的價值才能實現最大化。所以可持續發展原則應納入價值鏈會計的原則中。

價值鏈會計計量

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已不能完全適應價值鏈會計,可以采用價值計量的形式正確反映價值鏈會計中無法用貨幣計量的經濟事項。但是,直接從貨幣計量過渡到價值計量是有難度的。在價值鏈會計中,可以先采用貨幣計量為主、多種計量形式(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并存的方式。價值鏈會計的計量可以建立在兩種目前流行的方法上,一種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簡稱ABC),另外一種是經濟增加值法(EconomicValueAdded,簡稱EVA)。

價值鏈成本會計價值鏈成本會計主要是從成本的角度去計量價值鏈的整體價值。只有成本達到最低,才能使價值鏈的價值最大。作業成本法目前在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中得到應用。所謂作業成本法就是對價值鏈的作業和成本動因進行分析,以便區分價值鏈中哪個環節的作業是增值作業,哪個環節的作業是非增值作業。在剔除非增值作業后,尋找新增值的上下游企業,動態地達到降低成本,實現價值鏈最大增值的目標。

價值鏈價值會計價值鏈價值會計是直接從價值的角度計量價值鏈的整體價值。經濟增加值法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方法,最大的誘人之處就在于它把投資決策、業績評價和獎金激勵統一起來。經濟增加值法把經濟利潤作為企業的目標,與目前會計采用的會計利潤有所不同。經濟利潤不僅考慮債權資本成本,還考慮股權資本成本,即:

經濟利潤=息前稅后營業利潤-稅后利息-股權費用

價值鏈價值=期初投資成本+經濟利潤現值

所以,經濟增加值的目標與價值鏈會計的目標完全一致。價值鏈會計的計量方法在此基礎上可以逐漸完善起來。

價值鏈會計的報告模式

價值鏈會計的實時性和信息化決定了傳統報告模式的局限性。傳統財務報告不能報告非財務信息,報只是定期,使用者不能隨時得到所需信息。所以傳統報告模式已不能適應價值鏈會計的需要。

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ge,即可擴展商業語言)是財務信息處理的最新技術,國際聯合會一直在推廣這一標準。中國礦業大學張濤提出,由于XBRL是企業網絡財務報告的標準,統一了網絡數據定義和格式,計算機可以統一識別網絡報告的基本元素,所以用戶可以快速、可靠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財務信息。另外,用戶還可以便捷地對查找到的財務信息進行利用。所以XBRL的報告模式符合價值鏈會計特點,它提高了報表編制效率,及時提供信息;增加了財務數據在不同時期、不同企業的可比性,有利于企業管理者利用財務數據進行決策。

綜上所述,在會計的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在構建新興會計研究領域價值鏈會計理論框架時,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才更能完善價值鏈會計體系,促進價值鏈會計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閻達五.價值鏈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會計研究,2004(2)

2.李百興.價值鏈會計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財會通訊,2003(7)

3.張濤.基于面向對象技術的價值鏈會計構建.財會通訊,2005(3)

4.綦好東,楊志強.價值鏈會計的目標確定與職能定位.會計研究,2004(2)

篇9

(一)憲法學的學科定位及其教學特點憲法學是教育部公布的法學專業必修的十四門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在整個法學的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中一般被定位為法學的基礎理論課程。從憲法學的研究和教學內容上來看,其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憲法基本理論、憲法基本制度和憲法的實施。目前以此為教學體系的憲法學教材非常多,其中以周葉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憲法》最具代表性。在這部教材中憲法的基本理論知識占據了近乎一半的篇幅,可見憲法學科的理論性問題之多。另外,盡管憲法學中也會涉及到國家制度等問題的學習,也涉及到具體的憲法規范,但是由于憲法在我國本身不具有司法適用性,即憲法規范不能應用于訴訟,所以教學上探討的往往是對有關憲法事例的評價,而非真正的案例分析,這也使得憲法學的教學較為偏重理論問題的探討,而缺少具體的實踐性操作。

(二)憲法學教學存在的問題目前來看,憲法學的教學存在以下主要問題第一,憲法學教學體系受理論體系的影響和制約,導致教學內容偏重理論性,學生的學生興趣不高,影響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獲取。從筆者所在的學校來看,法學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要求較高。同時,憲法學課程的教學對象通常是大一新生,正面臨著從高中狀態向大學狀態的轉變,在這一時期學習法學的基礎理論課程本身就不太容易,因此,如果課堂的教學再偏重理論性的話,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對該門學科的興趣。第二,有關憲法教材也偏重理論知識,缺少專門針對應用型法學人才編撰的憲法教材。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對老師來講,它是教學依據,對學生來講它是學習對象,但目前的憲法學教材既不能滿足教師的實踐教學需要,也無法滿足學生對應用性知識的獲取,更不用說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了。第三,教師缺少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學往往按照教材的理論體系安排,導致教學的整體應用性不高。受憲法學學科特點的影響,教師對憲法學實踐教學關注較少,沒有系統的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也偏重于理論教學,課堂教學多以講授為主,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當前的法學倡導應用型教育的理念格格不入。而其他法學基礎理論課程如法理學、法制史、立法學等也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思考改進這些法學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提高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

二、對法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實踐教學的探索

結合以上對憲法學教學問題可知,當下急需對包括憲法學在內的法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此,筆者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憲法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對學生開展了專業基礎理論課實踐教學問題的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5份,調查主要設置了以下問題:學生所知道的法學實踐性教學方法有哪些?覺得開展實踐性教學必要性有多大?所在學院有哪些實踐性教學?學院哪種實踐性方法占得比重最大?你實際參加過哪些實踐性教學?參加這些實踐性教學的原因是什么?參加哪種實踐性教學收獲最大?認為自己從實踐性教學中學到了多少知識和能力?所在學院的實踐性教學存在哪些問題?所學的專業知識對實踐性教學有多大幫助?認為當前法學教育應該注重理論學習還是司法實踐?覺得中國的法學院教學應該采取哪種模式比較合適?從實踐性教學中得到的最大體會是什么?

以及你認為實踐性教學有什么弊端?通過本次問卷調查,我們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學生對于實踐性教學的相應需求。比如多數學生認為目前的法學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理論性太強,學習困難較大,學習興趣不高。就實踐教學而言,實踐教學手段單一,多采用案例教學,課堂教學多以講授為主,實踐性環節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對于如何加強實踐教學,學生的意見是在課內實踐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課外實踐活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以憲法課程為實驗對象,設計法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具體操作方案。即通過課內教學實踐環節與課外集中實踐環節的銜接,綜合采用社會調查、案例分析、法庭旁聽、法理辨析等綜合實驗教學方式構建基礎理論法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比如以憲法課程為例:我們將課堂教學外的所有由教師指引、學生參與,在于培養學生樹立憲法學思維、增強其憲法學價值觀的教學方式都納入到憲法實踐教學的范疇,并認為憲法學實踐教學應該具備專門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計劃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從形式上應包括法律診所、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模擬法庭等幾種主要教學方式,具體如下:

1、憲法學法律診所教學法診所教育與憲法學教學的契合點在于可以通過一個虛擬的環境診所環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憲法權利與現實權利”、“憲法與部門法的關系”、“人權保障與社會正義”等憲法范疇的基本含義。并明確憲法學法律診所的教學步驟:一是對個案做出分析、尋求法律依據時增加尋找憲法依據,二是案件辦理結束后,引入原理分析步驟。

2、憲法學社會實踐教學法憲法學實踐教學法主要是社會調查。從步驟上看,是先確定調查目標,再涉及具體方案,其出發點在于解決或者明晰某種憲法規范和憲法原理的社會表現。基本調查方法可以體現為典型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同時從社會調查的內容來看可以從憲法制度、憲法權力、公民權利和憲法實施等諸方面進行開展。

3、憲法專業實習教學法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憲法產生效力方式的多元性,目前可供學生實習的場所主要集中在憲法權力的行使機關,包括權力機關,政協機關,各級人民政府。除此之外,還包括群眾性的自治組織。

篇10

1.1“能指”與“所指”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而不是一種分類命名集;語言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并提出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來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要注意的是,所指和能指二者都是心理性的,而非物質性的。所指并非客觀地描述世界或事物,而是“這個事物的心理復現”,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本質理解。同時,能指也并非指語音或聲音,而是聲音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人們對聲音產生的感覺與潛在音響形象的合一,其本質是儲存在大腦中的音響形象;聲音只是引發音響形象的工具,不借助聲音我們也可以進行在默讀或自言自語,這就說明了能指的抽象性。

1.2“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

(1)“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這是符號的任意性原則中明確指出的,比如“天空”這個觀念與其法語中的能指“ciel”沒有必然的或內在的關系,不同語言對于同一個概念使用的“能指”不同也恰恰說明了這點。但“能指對它所表示的觀念來說,看來是自由選擇的,對使用它的語言社會來說,卻是強制的”。在語言使用中,個人不能隨意為一個“能指”搭配“所指”。(2)“能指”和“所指”互相對立卻又互相依存,共同構成符號。語言符號是概念與音響形象的結合,缺一不可。“所指”表達了語言符號的內容,“能指”體現了語言符號的形式。二者需要有對方才能有自身的價值,也才能表達出語言。

2“能指“”所指”理論與法語詞匯

2.1詞匯中的“能指”

“能指”是儲存在大腦當中的音響形象,它主要借助于聲音來引發,聲音是思想的工具,詞匯中的聲音自然就是每個單詞的發音。此外“,語言中只有音響形象,我們可以把它們譯成固定的視覺形象”,即用文字把它們表示出來。因而詞匯當中的“能指”需要由詞的語音和拼寫兩個方面來喚起。例如法語“水”這個概念是由[o]這個聲音來引起我們的聯想,用文本符號eau表示。

2.2詞匯中的“所指”

“所指”是概念,對于詞匯來說便是詞的意義。英國著名語言學家Leech對詞匯意義做出較為詳細和系統的劃分:概念意義和聯想意義。聯想意義又包括五種: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和搭配意義。(1)概念意義是詞匯的基本涵義,比較直觀也比較明確。如mouton表示“綿羊”,changer表示“改變”,faire表示“做”等等。教材中的詞匯表一般都是以這種方式對詞語進行解釋,方便記憶。在學習的初級階段,詞語的概念意義有助于學生迅速記住單詞并掌握基礎涵義。(2)聯想意義是在詞匯概念意義基礎上受到社會發展、風俗習慣以及時間演變等等因素而延伸出的涵義,通常在具體語境中顯示出其意義;它使詞匯的語義更加豐富,使用也更加靈活多變。先來看看詞匯的文化涵義,它是詞匯社會意義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特征,經過歷史的積淀,通常結晶在詞匯層面上。如mouton的基本語義是“綿羊”,綿羊溫順的性格使這個詞可以表示“溫和的人”,unmoutonenragé表示“一個突然發脾氣的老好人”;又如dragon指的是神話中的一種兇殘的動物,象征著魔鬼,一般翻譯為“龍”,轉義為“兇惡的看守;悍婦”,中國學生很容易因為自身文化背景把它與中國神話中象征祥瑞、權威的“龍”等同起來,在理解和使用上就會出現誤區。再以詞語的搭配意義為例,意義的體現與搭配息息相關。如果沒有注意changer的用法,學生會把changerlachambre和changerdechambre的意義等同起來,事實上,前者表示“改變房間(的樣子)”,后者為“換房間”;再如,uncoupdefil表示“一通電話”,donneruncoupdemain表示“幫一把”,coup在不同的搭配中意義不同。詞匯聯想意義的掌握有利于學習者進行正確的表達。

2.3詞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

正如在語言符號中一樣,詞匯的“能指”與“所指”對立統一,共同構成了詞匯。而由于詞匯書寫、發音與詞義關系的任意性與偶然性,增添了學習詞匯的難度。

3“能指”“所指”理論對法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真正掌握詞匯包括能夠正確地拼寫和發音,熟知詞匯概念意義和聯想意義,能夠理解不同語境、不同搭配中的詞匯意義,能夠在正確地語境中使用和表達,等等。在教學中對詞匯的記憶和使用要兩手抓,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性質的詞匯采用相應的方法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3.1詞匯學習最基本的是讀和寫,也就是詞匯的“能指”

法語是一門拼讀語言,發音的規律性有助于書寫形式的記憶。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發音,通過教師講解示范、模仿錄音帶和反復練習等方式使學生掌握每個音素的發音方式,并重點區分相似音素。同時要注重發音規則的掌握,比如an,en,em,an幾個字母組合都是發[ǎ]。建立良好的語音基礎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讀寫問題。

3.2詞匯的“所指”決定了它的使用

教材中的單詞表只是提供詞匯的基本涵義,教師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拓展。在學習的入門以及初級階段,過多的解釋容易引起記憶混亂、增大學習難度,教師應側重于概念意義和詞語基本搭配,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并進行簡單的運用。如donne(r給)表示“給某人某東西時”固定搭配為“don-nerqch.àqn.”,不可根據中文習慣隨意編造。待學生積累了一定詞匯并初具詞匯使用思維之后,加重對詞匯各種聯想意義的教授,如donner還可以表示“判斷,認為”等多種意思。此外,詞匯的文體意義、文化涵義、感情意義等也可根據學生水平和興趣進行擴展。如初學“Salut”和“Bonjour”這兩個都可以表示“你好”的詞時,教師一般都會告訴學生前者多用在親朋好友之間,而后者可用于正式場合,這樣的對比既拓展知識,又能激發學生興趣。

3.3強化詞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系是詞匯教學不可忽視的部分

詞匯的能指與所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使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只知其形、不知其意”或相反的情況。教學當中,也應當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加強二者之間在腦中的聯系,促進記憶和使用。首先是直觀教學法,即利用實物、圖片等工具將單詞的形象結合句子呈現出來,這種適用于各種物體,讓學生在見到物體時,腦中自然蹦出相應的詞匯。其次是詞匯的多聽多用。聲音是喚起音響形象從而引起概念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通過重復句子、創造語境等方式加強詞匯的“出鏡率”,在反復運用中自然熟練起來。再次是尋找和總結規律。能指與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但是在長期的使用中詞匯的構成和語義仍然有一定的規律,老師可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構詞法、詞源法的介紹就是很好的方法。如前綴“-re”多表示重復,后綴“-iste”表示從事某行業的人或專家等等,學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知識結合這些方法輕松記住新詞匯。最后是詞語的歸類和比較。歸類可以讓零散的詞匯變得系統,例如在lesmoyensdetranspor(t交通工具)以下就有bus(公交車),métro(地鐵),train(火車),tax(i的士)等。而同義詞、反義詞、同音詞、發音相近的詞之間的互相比較可以讓詞語的形象和概念在腦中更加清晰,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