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歇后語范文

時間:2023-04-04 15:5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滸傳歇后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滸傳歇后語

篇1

水滸傳歇后語1

1賊去了關門——遲了(第5回周通)

2甕中捉鱉——手到拿來(第18回劉高)

3閻羅王面前——沒放回的鬼(第21回閻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蓮)

5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鄆哥)

6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第24回王婆)

7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燒身(第21回作者)

9燈蛾撲火——惹焰燒身(第27回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來(第39回作者)

11割貓兒尾拌貓兒飯——自供自(第62回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軍校)

13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第101回作者)

水滸傳的歇后語2

李逵罵宋江——過后賠不是

李逵斷案——強者有理

李逵敬酒——非喝不可

李鬼劫路——盜名欺世

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林沖誤闖白虎堂——單刀直入

林沖雪夜上梁山——逼的

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孫二娘開店——謀財害命

石遷偷雞——不打自招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

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墻頭——上不來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孫二娘開店——謀財害命

石遷偷雞——不打自招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

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墻頭——上不來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軍師——無用(吳用)

武大郎攀杠子——夠不著

潘金蓮不在家——沒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點子

武大郎玩夜貓子——啥人玩啥鳥

武大郎趴在橋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楊志賣刀——英雄末路

老虎撲食——三股勁

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王倫)當寨主——不能容人。

(高俅)當太尉——一步登天。

(母夜叉)撒潑——惹不起。

(武大郎)看戲——人云亦云。

(解珍、解寶)坐班房——難兄難弟。

大郎)上樓梯——步步高升。

花榮)射箭——百發百中。

(張順)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識。

黑旋風李逵——(有勇無謀)。

武大郎開豆腐店——(人軟貨不硬)。

武松打虎——(一舉成名)。

時遷報警——(賊喊捉賊)。

時遷進牧場——(順手牽羊)。

時遷照鏡子——(賊頭賊腦)。

張天師捉妖——(拿手好戲)。

林沖看守草料場——(英雄無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墻頭——上不來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抱打不平

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孫二娘開店——謀財害命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

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梁山的軍師——無用(吳用)

武大郎敲鼓——懵了點子

武大郎玩夜貓子——啥人玩啥鳥

李鬼的板斧——冒牌

楊志賣刀——英雄末路

石遷偷雞——不打自招

宋江的綽號——及時雨

宋江的軍師——吳(無)用

林沖買寶刀——哪知是計

林沖誤入白虎堂——禍從天降

三拳打死鎮關西——痛快

李逵賣煤炭——黑對黑

潘金蓮熬藥——暗地里放毒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不懷好意

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篇2

2、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3、閻羅王面前——沒放回的鬼。

4、花木瓜——空好看。

5、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6、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7、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8、披麻救火——惹焰燒身。

9、飛蛾撲火——惹焰燒身。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來。

11、割貓兒尾拌貓兒飯——自供自。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13、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

14、老虎撲食——三股勁。

15、李逵上陣——身先士卒。

16、史進認師父——甘拜下風。

17、林沖上山——。

18、孫二娘開店——謀財害命。

19、石遷偷雞——不打自招。

20、潘金蓮給武松敬酒——別有用心。

21、李逵升堂辦案——亂打一通。

22、武松看鴨子——英雄無用武之地。

23、武大郎上墻頭——上不來下不去。

24、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25、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抱打不平。

26、賊去了關門——遲了。

27、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28、閻羅王面前——沒放回的鬼。

29、花木瓜——空好看。

30、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31、孫武子教女兵——十捉九著。

32、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3、披麻救火——惹焰燒身。

34、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35、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來。

36、割貓兒尾拌貓兒飯——自供自。

37、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38、雪獅子向火——酥了半邊。

39、林沖買寶刀——中了詭計。

篇3

虎歇后語在中國無數歇后語中,有的與虎有關,如“照貓畫虎―――差不離”、“老虎頭上拍蒼蠅―――沒那么容易”、“老虎的頭發―――沒人理”、“墻上畫老虎―――樣子兇”、“虎口拔牙―――好大的膽子”、“紙糊的老虎―――嚇不住人”等。這些歇后語詼諧風趣,令人過目難忘。

虎成語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少成語與虎相關,如“燕頷虎頸”、“虎口逃生”、“兩虎相斗”、“如虎添翼”、“狼吞虎咽”、“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歸山”、“騎虎難下”、“虎視眈眈”、“談虎色變”等。這些成語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虎諺語民間流傳著不少與虎有關的諺語,如“人憑志氣虎憑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齊,虎怕成群”、“一虎可敵千羊”、“前門進虎,后門進狼”、“人不辭路,虎不辭山”、“進山不怕虎傷人,下海不怕龍卷身”、“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等。這些諺語雖語言樸實,卻寓意較深,讀來頗有韻味。

虎詩在浩瀚的詩海中,有一些詠虎的詩句,如唐代岑參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馴鷗”、南宋范成大的“無謂秦無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黃庭堅的“車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宋代陳師道的“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經年。眾口不成虎,諸公更薦賢”、清代趙翼的“危崖石裂藤絡罅,老樹皮皴虎磨癢”等。虎年來臨,低吟高哦幾首詠虎詩,別有韻味。

虎謎在謎苑中,有的謎面中含有“虎”字,如謎面為“初生牛犢不怕虎”,打《水滸》人物名二(謎底:童威、童猛);謎面為“虎子”,打《水滸》綽號一(謎底:母大蟲);謎面為“形狀像老虎,口中念彌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賊”,打動物名(謎底:貓);謎面為“縛虎容易縱虎難”,打四字口語(謎底:抓住要害);謎面為“狼吞虎咽”,打食品名(謎底:快餐面)。而有的謎底與“虎”字有關,如謎面為“猜燈謎”,打《水滸》綽號(謎底:打虎將);謎面為“此謎棘手”,打花名(謎底:虎刺);謎面為“身穿皮襖黃又黃,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嘯一聲驚天地,百獸之中堪稱王”,打野生動物名(謎底:虎)。虎年之時,猜猜虎謎,也頗為有趣。

虎聯在聯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對聯,別有一番情趣。如:“虎去雄風鎮五岳;兔生瑞氣秀三春。”聯語清雅,頗具情趣;又如:“水月觀魚躍兔走;山海關虎嘯龍吟。”聯語上下相對,自然流暢,可謂珠聯璧合;再如:“華夏虎年虎添翼;神州龍誕龍騰空。”聯語構思巧妙,對仗工穩,字里句間洋溢著盛世的勃勃生機,讀來令人振奮。

虎畫古今有不少畫家喜歡畫虎,如大畫家張大千為使所畫的“虎”形神兼備,曾自己養虎,細心觀摩,被傳為佳話。國畫大師張善子,人稱“虎癡”。他所畫的《十二金釵》圖,以虎擬人,將12位花容月貌的女裙釵畫成神韻各異的斑斕猛虎。把猛獸和美女這全然對立的東西統一在繪畫里,顯露了獨到的藝術見解。現代著名畫家劉奎齡一生畫過不少虎,所畫的《虎威圖》、《虎嘯》等,早已成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虎戲在戲苑中,有的戲與“虎”字有關,如元朝雜劇《虎頭牌》、昆曲《虎囊彈》、京劇《虎牢關》、《臥虎溝》、《胭脂虎》等。由古代小說《水滸傳》改編的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武松打虎》,素為人們津津樂道。文學巨匠郭沫若曾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篇4

有一天,喜鵲姐姐正在分報紙。青蛙看到了,連忙喊:“喜鵲,麻煩你每天給我送幾份報紙來,可以嗎?”喜鵲姐姐毫不猶豫說:“當然可以了!”

第二天,喜鵲姐姐當真送來了3份報紙《人民日報》、《社會新聞報》、《晚報》送給了青蛙,青蛙見報后,連忙對喜鵲姐姐說謝謝。喜鵲姐姐笑著飛走了。

青蛙坐在井里,把報紙上的每一個字都背得滾瓜爛熟。連接這樣一年過去了,青蛙在井里看報紙,而小鳥卻在外面快活。

青蛙覺得自己學的知識增長很多,見識也廣多了,認為自己差不多能贏小鳥了,要出去跟小鳥比試比試,于是青蛙通知了所有的動物,在森林里開展了一場智力比賽。

激烈的比賽開始了,大象伯伯宣布比賽規則:雙方搶答,答對了就加十分,共十道題。小鳥在心里自言自語地說:“井底之蛙,也想跟我斗。”而青蛙卻胸有成竹,信心百倍。比賽正式開始,大象伯伯問道:“我國什么球五連冠”小鳥沉思考慮的時候,“叮咚”青蛙想出來了。“我國女子排球五連冠。”“正確”大象伯伯一聲大叫。他接著問:“我國四大名著分別是什么?”一、二、三、開始,大象伯伯一聲令下,這次是驕傲的小鳥搶到了,小鳥說:四大名著是《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也答對了,給小鳥加十分。

時間一點點過去了,最后是青蛙以80比20過了小鳥,從此沒有人瞧不起青蛙了。

篇5

【關鍵詞】閱讀;名著;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149-01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思維十分活躍,他們不再對神話和傳統故事感興趣,他們的興奮點在于對未知世界的發現和探索,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和憧憬,對未來技術的幻想等。所以,出現了科幻熱。隨著出版市場的活躍,供給現代中學生的讀物選擇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范圍越來越廣。所以,現代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多元的。但是,中學生對我國的傳統名著的閱讀興趣越來越淡薄,如何激活中學生閱讀我國古典名著的興趣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這樣的經驗:

首先要化整為零,由淺入深。因為現代的許多中學生喜歡讀圖,看漫畫,現代快餐式的閱讀使學生懼怕讀大部頭的圖書,為了不讓學生拿起書來就害怕,所以要先化正為零,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吊起學生閱讀的胃口。

怎樣化整為零呢?

首先由問題入手,設計幾個簡單的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入門。簡單的原則是:耗時不多,學生只要用少量的時間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覺得有意思,自己愿意主動去讀去做。學生只要讀入了門,以后的其它問題,即使你不去問他們,他們也會來找你來問個究竟。這個階段也可以叫做“引狼入室”。

例如:我在讓學生讀《水滸轉》時,學生不滿地說:“電視劇都看了一百遍了,還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說:“那好,我來考考你們,請你們說出水滸一百單八位英雄的綽號分別是什么?一百零八位英雄各有什么本領?他們分別使用什么兵器?有幾位是女將?……”學生們開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全的。到了第二天,有幾個學生找到我說:“老師,我把水滸中一百零八將的綽號全都找到了,同時也把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名稱也全都找出來了。”我問他們:“有意思嗎?”學生高興地回答說:“非常有意思。”

以上問題都是表層的,只是為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已。接下來,就應該抓住良好的開端,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入深一層的閱讀。也可以叫“誘敵深入”法。可以這樣設計:說出你喜歡的梁山好漢的長相,找出幾位語言上有特點的人物,他們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這樣幾個問題,很快就會讀完這部名著,并不覺其苦,而是自得其樂,饒有興致的去讀。

其次,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成語、歇后語、俗語入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三國演義》是一部文言小說,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易接受。可以先讓學生收集與三國人物有關的俗語和歇后語,如: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強,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等。劉備的天下――哭來的,扶不起來的皇帝――阿斗。讓學生根據自己找的俗語來讀書中的有關章節。那么學生在讀有關章節的時候,為了弄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他就會去看相關的情節。這樣,無形中就擴大了閱讀的范圍,學生就會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就會讀完這部小說。

第三,從戲劇入手,以引起興趣,領學生看《空城計》、《草船借箭》、《諸葛亮三氣周瑜》、《武松打虎》、《殺惜》、《白帝城托孤》等戲曲表演。然后讓學生比較原著內容與戲劇所表現的內容有什么不同,這樣引導學生去閱讀,使學生逐漸對原著產生興趣,以達到“引狼入室”的目的。學生一旦被吸引進去后,就會欲罷不能,就能自覺主動地去閱讀了。這樣就能達到我們誘敵深入的目的。

第四、局部閱讀法,根據小說的結構特點,可以讓學生采用專題閱讀法。如:《水滸傳》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完全可以像讀人物傳記一樣來閱讀此書,如,讀有關林沖的章節,讀有關武松的章節,讀有關宋江的章節等,讀有關李逵的章節。專題閱讀的好處是:能夠對一個人物的故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可以減輕學生閱讀的心理負擔。殊不知,所有的故事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當你關注林沖時,你就不得不關注魯智深,當你關注宋江時,你就不得不考慮李逵的結局。另外,學生在閱讀中,對自己喜愛的人物的命運始終的關注的,這樣,盡管是專題閱讀,但是,閱讀的范圍遠遠超出了你所規定的范圍。

第五、采用比較法閱讀。如:林沖與楊志的比較,柴進與魯峻義的對比,武松與魯智深的比較等。諸葛亮與司馬懿之比較,林黛玉與史湘云比較,劉備與袁紹比較等等。讓學生在比較中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比較閱讀的方法,盡管縮小了閱讀的范圍,但在理解的層面上加深了。

篇6

1、先組詞,后選詞填空。

精:(精彩)(精心)(精美)

(1)肖歡的競選演講非常的(精彩),贏得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2)媽媽在醫院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于昨天康復出院了。

(3)教師節前夕,王老師收到許多同學送給她的(精美)的禮物。

2、按要求寫成語或四字詞語。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坐井觀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劍)

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滴水穿石”的近義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繪聲繪色

(有聲有色)(活靈活現)(

惟妙惟肖)

娓娓動聽

(滔滔不絕

)(彬彬有禮)(

井井有條

3、用“—”畫出句中錯別字,并在括號內寫出正確的字。

我做完作業,迫不急待地座到電視機前,觀看全國象聲大塞。(及坐相賽)

4、用√選擇加點字正確的字形、字義或讀音。

(暮

)春

云(綿)

(震)驚

迫不(及)待

奮筆疾書(快

兇相畢露(完全)

不足為奇(值得)

痛悼(dào)

機械(xiè)

鳥棲(qī)蟲居

5、按要求改寫句子。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這種好事難道我們不應該去做?(改成陳述句)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這種好事我們應該去做。

我躺在海面上,細浪在我耳邊回響著。(改成擬人句)

我躺在海面上,細浪在我耳邊唱著悠揚婉轉的歌聲?。

修改下面的病句。

(1)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和嘹亮的歌去秋游。

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和唱著嘹亮的歌去秋游。

(2)李玟學習非常勤奮,被光榮地評為“十佳學習標兵”的稱號。

李玟學習非常勤奮,被光榮地評為“十佳學習標兵”。

關注生活,活用語文。

1、暑假中,黎明小學的同學為遠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書籍……雖然這些東西都不是新的、貴的,卻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這真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填歇后語)

2、讀說明書,回答問題。

鹽酸哌侖西平片

[適應癥]

本品為選擇性抗膽堿藥,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減輕胃酸對胃腸壁病灶的刺激,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愈合,適用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亦可用于應激性潰瘍。

[劑量]

口服一次50mg(2粒),一日2次,或遵醫囑,飯前半小時服用,4~6周為一療程。

[注意]

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貯藏]密封遮光、干燥處保存。

〈1〉、哪些疾病可服用“鹽酸哌侖西平片”?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應激性潰瘍

〈2〉、這藥怎么服用?

口服一次50mg(2粒),一日2次,或遵醫囑,飯前半小時服用,4~6周為一療程。

〈3〉、吃剩的藥能否放在陽臺上?

不行,

密封遮光、干燥處保存。

先把下列歇后語、諺語補充完整,再選擇合適的填在括號(填序號)。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4)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5)師傅領進門,(

修行靠個人)

元旦聯歡會學校要舉行文藝節目匯演,我們班出什么節目呢?幾個班委在一塊商量,不一會兒就有了主意,這正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領到節目的同學刻苦排練,因為他們知道(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元旦那天,節目既精彩又豐富,有的演課本劇,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詩歌朗誦……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這幾句話用詩句來表示是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表達友情的詩句你知道的還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林沖棒打洪教頭”這個故事出自古典小說《水滸傳》。由這部小說你還想到的故事有

(風雪山神廟)、

(誤入白虎堂),聯想到的成語有

(逼上梁山)、(

武松打虎)。

第三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1.賈島反復推敲《題李凝幽居》中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2.韓愈認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一是“敲”表明你是個懂禮貌的人

二是“敲”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

3.我們還學過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1.文中的姐妹分別叫

(程思愛

)和

(程思晴

),請用橫線畫出表現她們家生活艱難的句子。破銅爛鐵和廢紙張殘器具隨處可見,一個女孩忙著將各種廢品分門別類地碼整齊。

2.文中的“奇特的妙計”具體指的是

,(姐妹倆輪流上學),“每張獎狀最初只有一個名字,另一個名字的字跡歪歪斜斜”這是因為(

獎狀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要補上另一個人的名字)。

3.“思晴的臉瞬間紅了,她低下頭,將腦袋埋進兩膝間”,此時思晴心里可能在想(因為家里窮,需要姐妹輪流上學)。

4.讀了這篇文章,請你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們要像文章中的姐妹學習,不怕辛苦,勤奮學習。我們的學習中的困難要有勇氣去克服。

篇7

[關鍵詞]民間說書 通俗小說 評話 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7)07-0132-05

我國古代的通俗小說是在民間說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影響民間說書。胡士瑩在《話本小說概論》中說:“明代已有《三國》、《水滸》等成書,晚期并有《三言》等成書。所以明代的說書,大抵是根據文學作品再加發揮的”,“到了清初,《水滸》、《三國》、《說岳》、《西游記》等淵源于說話的長篇小說,《三言》等淵源于說話的短篇小說,早已廣泛流傳;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出版后,《紅樓夢》也接著問世。這些,都為說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1] (P614) 既然民間說書多以古代通俗小說作為取材或演說的對象,那么它們對于通俗小說的傳播與推廣,就必然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古代通俗小說的普及得力于民間說書的傳播

清末黃人在《小說小話》中說:“平話別有師傳秘笈,與刊行小說互有異同。然小說須識字者能閱,平話則盡人可解。故小說如課本,說平話者如教授員。小說得平話,而印入于社會之腦中者愈深。”[2] (P267) 此言甚是。潘建國在《明清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一文中曾指出,明代民眾的識字率還不足百分之一,而識字量能達到閱讀小說的水平,并且買得起小說、有興趣和時間閱讀小說的,更是寥寥無幾。[3] 可現有文獻資料卻顯示,明代的“愚夫愚婦”對通俗小說竟然耳熟能詳。袁宏道《東西漢通俗演義序》:“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婦,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談及劉季起豐沛、項羽不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等事,無不能悉數顛末,詳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寢,訟言之不倦。”[4] (P883) 清人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也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小說演義之書,未嘗自以為教也,而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這些“村哥里婦”、“以致兒童婦女不識字者”,為何竟能熟知“小說演義”呢?其實,主要就是靠民間說書和戲劇的傳播與推廣。解|在《觚庵漫筆》中就指出:“《三國演義》一書,其能普及于社會者,不僅文字之力”,同時還“得力于評話家柳敬亭一流人,善揣摩社會心理,就書中記載,為之窮形極相,描頭添足令聽者眉飛色舞,不肯間斷。”老舍《制作通俗文藝的苦痛》一文也指出:“有人說《三國志演義》是最偉大的通俗作品。是嗎?拿街頭上賣的唱本兒和‘三國’比一比,‘三國’實在不俗。不錯,戲班里,書館里,都有多少多少以‘三國’為根源的戲劇,歌詞,與評書。可是這正足見‘三國’并不易懂,而須由伶人,歌者,評書者,另行改造,替‘三國’作宣傳。‘三國’根本是由許多傳說湊成的,再由不同的形式宣傳出去,專憑它本身的文字與內容,它絕不會有那么大的勢力。”[5](P10-11)《三國演義》如此,其他小說在民間的傳播也不例外,下面以評話(評書)為例,來探討民間說書與通俗小說傳播的關系。

二、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的宣傳與推廣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明中葉問世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因而很快便成為民間藝人爭相演說的對象。徐渭《徐文長逸稿》卷四《呂布宅詩序》即說:“始村瞎子習極俚小說,本《三國志》,與今《水滸傳》一轍,為彈唱詞話耳。”錢希言《戲瑕》卷一《水滸傳》說:“文待詔諸公,暇日喜聽人說宋江,先講‘攤頭’半日,功父猶及與聞。”袁宏道游無錫時,聽朱叟說《水滸》,認為其所說“與俗說絕異,聽之令人脾健”,并賦詩贊曰:“一語快西風,聽君酣舌戰。”[6] (P353) 李延昱《南吳舊話錄》卷二十一“寄托部?莫后光”條云:“莫后光三伏時寓蕭寺,說《西游》、《水滸》,聽者嘗數百人。雖炎蒸爍石,而人人忘倦,絕無揮汗者。”可見,藝人演說的《三國》、《西游》、《水滸》等,頗有藝術感染力。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還舉例說:“里中兒代庖而創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其實,不光“里中兒”如此,甚至就連明末一些義軍首領居然也會被說書藝人宣揚的忠義思想所感化。陳康祺《燕下鄉脞錄》說:“明末,李定國初與孫可望并為賊,蜀人金公趾在軍中,為說《三國演義》,每斥可望為董卓、曹操,而期定國以諸葛。定國大感曰:‘孔明不敢望,關、張、伯約,不敢不勉。’自是遂與可望左。”[7] (P616-617) 有些義軍首領還曾從藝人演說的《三國》中汲取了豐富的軍事智慧。劉鑾《五石瓠》卷五說:“張獻忠之狡也,日使人說《水滸》、《三國》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7] (P563) 明末清初著名說書大家柳敬亭,則以擅長說《水滸》、《隋唐》、《三國》等而名噪一時,張岱、錢謙益、吳偉業、冒襄、黃宗羲等即對其精湛的說書藝術倍加稱贊。

清代民間說書更為盛行,尤其是揚州、蘇州一帶,民間說書可謂盛況空前。康熙時費軒《揚州夢香詞》即說:“揚州好,評話晚開場,略說從前增感慨,未知去后費思量,野史記興亡。”并具體記述:“評話每于午后登場,設高座,列茶具,先打引子,說雜家小說一段,開場者為之斂錢。然后敷說如《列國志》、《封神榜》、《東西漢》、《南北宋》、《五代》、《說唐》、《西游記》、《金瓶梅》種種,各有專家,名曰正書。煞尾每云:‘未知去后如何,且聽下回分解。’”[8] (P81) 可見,當時揚州評話多以小說作為敷衍對象。乾隆初,董偉業《揚州竹枝詞》說揚州地區是:“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9](P188) 諸明齋《生涯百詠》卷三《說書》也說:“一聲尺木乍登場,滾滾滔滔話短長。前史居然都記著,剛完《三國》又《隋唐》。”[9] (P193)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虹橋錄下》則更具體地記載了乾隆時揚州的說書情形:

郡中稱絕技者,吳天緒《三國志》、徐廣如《東漢》、王德山《水滸記》、高晉公《五美圖》、浦云玉《清風閘》、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惡圖》、顧進章《靖難故事》、鄒必顯《飛蛇傳》、謊陳四《揚州話》,皆獨步一時。

在這些著名的說書藝人中,吳天緒演說的《三國》獨占鰲頭。李斗還舉例說:“吳天緒效張翼德據水斷橋,先作欲叱咤之狀,眾傾耳聽之,則惟張口努目,以手作勢,不出一聲,而滿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這種以形傳神的表演技法,真讓人匪夷所思。

與李斗大約同時的清涼道人,在《聽雨軒筆記》卷三《余紀?評話》中,也對浙江杭州地區流行的評話有所評介:

小說所以敷衍正史,而評話又以敷衍小說。小說間或有與正史相同,而評話則皆海市蜃樓,憑空架造,如《列國》、《東西漢》、《三國》、《隋唐》、《殘唐》、《飛龍》、《金槍》、《精忠》、《英烈傳》之類是已。

據此可知,評話《列國》、《東西漢》、《三國》、《隋唐》、《殘唐》、《飛龍》、《金槍》、《精忠》、《英烈傳》等,皆由“敷衍小說”而來。評話與小說之不同在于,“小說間或有與正史相同,而評話則皆海市蜃樓,憑空架造”。

乾隆以后,演說小說名著的評話藝人,更是名家輩出。如生于乾隆后期的鄧光斗,即以“跳打水滸”聞名,而宋承章演說《水滸》則以口鋒潑辣見長。后來,王少堂繼承鄧、宋兩門書藝,兼取各家之長,致力刻畫歷史人物,描繪三教九流,借助豐富的生活積累來塑造形象,經過長時間的鉆研、變革、發展,形成說表細膩、神采奪人的藝術風格,成為揚州評話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咸豐、同治年間,李國輝則以擅長演說《三國》而享譽書壇。時人桃潭舊主《揚州竹枝詞初稿》贊之曰:“粲花妙舌吐珠璣,《三國》評詞李國輝。”① 著名的“康派《三國》”創始人康國華即是其高足。康國華擅說以諸葛亮為中心的“三把火”,即《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他以其精湛的藝術功力說活了孔明,形成了獨特的“康派《三國》”藝術,他本人也被譽為“活孔明”。其傳人有康又華、康重華等。與李國輝同時的說書藝人任德成,諳熟《三國演義》,博覽漢魏詩文,并在說表藝術上有所獨創,成為“任門《三國》”創始人。藍玉春則是“任門《三國》”最有成就的傳人。他于《后三國》中增加了不少“刀馬書”,如《葭萌關》、《定軍山》、《漢中大戰》、《獨擋斜谷》等,著力渲染和烘托打斗的精彩場面,因此自成一家,人稱“藍派”。清末至民初,在揚州常有數十人同期演說《三國》。與揚州評話《三國》相映生輝的是蘇州評話《三國》。同治、光緒年間評話藝人許文安,演說張飛,神態活現,有“活張飛”之稱。其徒黃兆麟則有“活關公”、“活趙云”之譽。黃兆麟之徒張玉書,以評說為主,重說表,擅組織關子,描述人物形象細致,注意人、情、理的結合,因此成為蘇州評話說《三國》的杰出代表。

與南方評話藝人遙相呼應,北方的評書藝人也愛說《三國》、《水滸》等小說名著。清代北京說《三國》的藝人,已知最早者當推康熙、雍正年間的王鴻興。清末張嵐溪,曾專在皇宮內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說《三國》,在評書界甚有影響。后來,吳闊瀛在鼓樓市場說《三國》,長于變口,如摹擬關羽時用山西口音,摹擬司馬懿說話時用河南口音等,皆饒有情趣。[10] (P92) 說《水滸》的著名藝人,則有雙厚坪、高勝泉、徐坪玉、蔣坪芳等。雙厚坪長于說“武(松)十回”,能夠巧妙地傳達人物神韻,對原著情節多有豐富、發展。其說書沉穩細膩,一段“挑簾裁衣”,即可說上半個月,僅王婆為西門慶設計勾引潘金蓮的所謂“十分光”就能說兩天。[10](P673) 安太和為評書界說《西游記》的掌門,因學孫猴兒惟妙惟肖,故有“猴兒安”之稱。其弟子恒永通,“每演《西游》,不論大小場口,坐客滿堂,真有追著聽的座兒”,[11] (P155) 其演說豬八戒最佳,當時觀眾有“見者如觀真豬八戒”的評價。

由此可見,正是借助于民間說書的傳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古代小說名著才得以家喻戶曉,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的。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曾說:“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處處為梁山之盟,所謂‘大碗酒,大塊肉,分秤稱金銀,論套穿衣裳’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會之腦中,遂成為哥老、大刀等會……。嗚呼!小說之陷溺人群乃至如是!”[12] (P7) 其實,如果了解《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下等社會的傳播途經,那么就不難明白“小說”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實際上是與民間說書的大力推廣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的。

三、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的充實與加工

說書藝人在演說古代小說名著時一般都不會照本宣科。著名評書藝人連闊如就說:“他們說的書和本兒上要是一樣,聽書的主兒如若心急,就不用天天到書館去聽,花幾角錢在書局里買一本書,幾天能夠看完,又解氣又不用著急,誰還去天天聽書,聽兩個月呀?”[13] (P267) 因而,有經驗的說書藝人往往都會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在演說的書目中融入豐富的生活細節、風俗民情和民眾的愛憎情感,從而使其所講的人物故事活靈活現。大致說來,他們對古代小說名著的充實加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書目的故事性、傳奇性和連貫性。我們看揚州評話《三國》,就會發現藝人們只以曹、劉、孫三方面的龍爭虎斗為主要線索安排回目,敷衍故事,刻畫人物,故而其情節沖突就更緊張激烈,結構也更為緊湊連貫。如《前三國》只從關羽《土山約三事》講起,小說中官渡之戰前面的內容就舍棄了,而接下來的關目如《身在曹營》、《斬顏良》、《誅文丑》、《掛印辭曹》、《五關斬六將》等,又都緊緊圍繞關羽展開,與關羽無直接關系的情節也都被摒棄或簡化了。《中三國》只圍繞《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做文章,以曹操、周瑜等為陪襯,重點突出諸葛亮的過人才智。蘇州評話還圍繞赤壁之戰,改編出“東吳十條計”:周瑜叫魯肅送“安營圖”給孔明修改,欲借孔明改圖犯法殺之,為“誘人犯法計”;周瑜令孔明至鐵聚山劫曹軍軍糧,欲借曹軍之刀殺孔明,為“借刀殺人計”;周瑜于三江口設宴請劉備,欲殺掉劉備倒掉孔明依靠的大樹,挖掉孔明生存之根,為“倒樹尋根計”;蔣干盜書為“反間計”;周瑜欲借造箭未完成任務為由殺害孔明,為“挖坑逮虎計”;周瑜打黃蓋為“苦肉計”;龐統獻連環計為“連環計”;周瑜派兵封鎖孔明南屏山借風返回之路,待東風一起即殺孔明,為“甕中捉鱉計”;孔明在南屏山以周瑜之弟周濟為替身,自己乘趙云早就準備之船逃之夭夭,為“金蟬脫殼計”;劉備招親為“美人計”。這十計中原作只有五條,另五計為藝人增添。十計環環相扣,關子特別抓人,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開打交戰豐富多樣,故有“大書之王”之稱。由此可見,藝人在改編小說時,總要煞費苦心地圍繞主要人物與主要矛盾來設計關目,經營和組織扣子,以便使故事情節既驚險又曲折,一環扣一環,使聽眾欲罷不能。

其二,對小說原著既有繼承又有豐富和發展。繼承,主要是從原著那里獲取“書梁子”(主要人物故事和情節框架),以便根據原著提供的故事情節和敘事脈絡來加以演說;豐富則主要是在原著情節敘述的空白處或粗疏處增添了大量的生活化細節,使情節血肉豐滿;發展是指根據原著提供的情節邏輯,進行合理的虛構和拓展,增加原著所沒有的故事情節,或對原著的某些故事情節予以改動、矯正,使其更符合生活情理。其中,細節描繪的豐富細膩,可以是民間說書的一個最突出特點。前文曾提及北京評書名家雙厚坪說潘金蓮“挑簾裁衣”,能說半個多月,僅王婆為西門慶設計勾引潘金蓮的所謂“十分光”就能說兩天。當然,這與他們喜歡節外生枝有關,但說表之細膩,無疑是極重要的因素。老舍曾說,評書藝人善于“從四面八方描寫生活,一毫不茍,絲絲入扣”,他能“把書中每一細節都描繪得細膩生動”。[14] (P418) 比如,“說武松喝酒,便把怎么喝,怎么猜拳,怎么說醉話,怎么東搖西擺的走路,都說得淋漓盡致。他要說武松怎么拿虱子,你便立刻覺得脊背上發癢”。[5] (P44-45)(老舍:《大眾文藝怎樣寫》)那么,藝人們為什么要在原著的基礎上大量增加細節呢?這顯然與說書藝術規律的制約不無關系。說書是訴諸聽覺的藝術,它對聽眾意識的刺激是短暫的,必須立即奏效。因此,只要是應該交代的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要一一交代,不能遺漏,而且它還必須通過細致入微的描繪,造成形象、可感的畫面,才能使聽眾“聽得到”,“看得見”,心里頭明白,所以它不僅要敘述人物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還要不斷地說明人物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做。至于人物的善惡、美丑,事情的來龍去脈等,也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來不得半點馬虎。藝人行話即云:“交待不清,如鈍刀殺人。”“表書不清,聽客不明;襯托不到,聽客直跳。”[8] (P639) 這樣一來,其細節描繪必然會大幅度地增加,在文字上自然要比小說顯得“嚕蘇”一些。說書藝人往往還會矯正小說原著中的思想局限。例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能借東風,是因為他“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能呼風喚雨”,這就把諸葛神化了。而揚州評話《火燒赤壁》則把諸葛借風,歸因于他熟習荊襄一帶冬天的氣象規律,說他借風是蒙人的,是為了分散周瑜的注意,趁機溜走。這就比原著合理多了。

其三,說書藝人還喜歡在演說小說名著時加入當地的風俗民情。如揚州評話《水滸》演說的武松、宋江等人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北方,但是藝人卻有意以揚州的市井小民為對象,描繪和塑造書中當時當地的各色小人物,諸如衙役、書吏、丫環、使女、販夫、走卒、堂倌、屠夫等等,無不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另外,它在描繪書中環境時,也大量地插入當時揚州的建筑設施、民風習俗,賦予書目內容以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時代氣息。蘇州評話藝人說《水滸》,也在有關回目中敷衍了江南的人物風情,《武十回》中王婆、喬鄆哥、何九等,均被描繪成蘇州式的市井小人物;《宋十回?初會牡丹亭》中對琵琶亭、潯陽江的描寫都體現了江南園林建筑的景色。這樣做,顯然容易讓當地聽眾倍感熟悉親切,恍若身臨其境;同時,也可以賦予書目以生活實感和時代意義,使書目常說常新。

其四,說書藝人在演說小說原著時一般都要千方百計地強化或增加人物、故事的趣味性,以便調劑書情,活躍氛圍,迎合聽眾的審美口味。各地行藝口訣中都有“無噱不成書”的說法。研究揚州評話的著名專家陳午樓甚至說:“趣味性是揚州評話的命脈,幽默感是揚州評話的個性”,“要求處處有科趣,時時見幽默,且用精湛的揚州方言表現出來,這是揚州評話最顯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15] 不過,說是“地方特色”,不夠確當,因為對趣味性、幽默感的強調和追求,是許多說唱文學共有的特點。所以,老舍說:“提到趣味,通俗文藝或者比任何種文藝都更聰明一些,仿佛它早就曉得‘沉悶是文藝的致命傷’這一句話。”[5] (P20)(老舍:《通俗文藝的技巧》)那么,說唱藝人是怎樣來制造趣味的呢?一是利用人物言行與情節沖突來生發趣味,藝人謂之“肉里噱”,如張飛、李逵、程咬金、豬八戒等,就是說書藝人用來生發趣味的喜劇性人物;二是藝人穿插在書中的趣聞、笑話和科諢等,藝人謂之“外插花”。評書大王雙厚坪即精于此道,他“當場能抓現哏,詼諧百出,真有‘翻堂的包袱’。什么叫翻堂的包袱哪?江湖藝人,不論是哪行,在臺上把人逗笑了,調侃叫‘抖包袱’。多好的書料也不如好包袱有價值。……若能把全場的書座全都逗笑了,那調侃叫‘翻堂的包袱’。”[13](P266) 可見,趣味性是直接關系到書目能否叫座的重要法寶之一,故藝人才會常說:“噱乃書中寶。”

其五,說書藝人在演說小說原著時,還存在一個如何將小說原著的書面語言轉換成口頭話語的問題。因為故事主要是講給復雜而眾多的聽眾聽的,書面語尤其像《三國演義》那樣“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聽起來不容易接受,所以說書藝人就不能不把書面語轉換成聽眾所熟悉、了解、歡迎的口語甚至是方言俚語來講,這樣才能保證不識字的文盲也能聽得懂。如此一來,改編本的口語化色彩就要比原著濃厚得多。例如,揚州評話《三國》就是以口語方言講述的,甚至還經常活用當地流行的俗話、歇后語,頻繁地使用語氣詞、象聲詞(常見的就有:啊、噢、嗯、哎、呔、嚯、、喳、噓、啊喲、嘿嘿、嗨嗨、嗯咳、嗚嗚、哦哦、咦喂、噗咚、咕嚕嚕、嘩啦啦、嚓嚓嚓、咚咚咚咚、哈哈哈哈等),故而當地群眾聽來就親切易懂。這也可以說是說唱文學區別于原著的一個重要特色。

總而言之,民間說書對古代通俗小說名著不僅起到了宣傳和推廣作用,同時還對它們進行了多方面的藝術加工,正因如此,它們才能變得更加通俗易懂,為民眾喜聞樂道。侯寶林等所著的《曲藝概論》說:“實際上,劉備、關羽、諸葛亮、武松、李逵、魯智深、唐僧、豬八戒、孫悟空,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所以能夠家喻戶曉,說唱藝人顯然立下了不朽功績。在勞動人民還不掌握文化的舊時代,是曲藝和戲曲藝人使這些英雄形象變成群眾的親密朋友。”[16] (P116) 因此,當我們談到明清小說名著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不能忽視民間說書對于小說名著的宣傳推廣、充實加工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士瑩. 話本小說概論[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黃霖、韓同文選注. 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下)[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潘建國. 明清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J]. 復旦學報,2001,(1).

[4]丁錫根編著.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5]老舍. 老舍曲藝文選[M]. 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

[6]袁宏道. 聽朱生說《水滸傳》[A]. 馬蹄疾. 水滸資料匯編[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朱一玄、劉毓忱編. 三國演義資料匯編[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8]中國曲藝志(江蘇卷)[Z].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9]周良編著. 蘇州評彈舊聞鈔[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10]中國曲藝志(北京卷)[Z].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

[11]張次溪. 天橋叢談[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夏曉虹編. 梁啟超文選(下)[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13]連闊如. 江湖叢談[M].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14]老舍. 談《武松》 [A] . 王派《水滸》評論集[C]. 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90.

[15]陳午樓. 從長篇小說發展到長篇評話[J]. 揚州師院學報,1985,(1).

篇8

【關鍵詞】中學生;課外積累;語文學習;開源;導流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卡萊爾說:“書籍是當代真正的大學。”雖然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途徑多了,但最主要的還是來源于書本。人們從書本獲取知識的手段不外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老師教授的課堂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課外的自學,即課外積累。課外積累對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課外積累對中學生作文寫作起到開源和導流的作用

課外積累是課內閱讀的繼續和補充。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學生課外積累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積累比課內教學更重要,正如呂叔湘先生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課外積累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積累。”

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大,生活環境的擴大,日益意識到課外閱讀積累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對一些寫作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基本上都閱讀過這些名著:《西游記》、《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阿衰漫話》、《豌豆》、《世紀門檻的足跡》、《七年級開竅作文》、《中學生限字作文》、《淘氣包馬小跳》、《菁華閱讀》、《少年文藝》、《中學生天地》、《少年兒童必讀的小故事大道理》、《智慧故事三百篇》、《十萬個為什么》、《學海風暴》等。豐富的讀物,不僅增加了他們的課外知識,更是提高了他們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在作文寫作中起到了很好的開源與導流作用

二、課外積累對中學生口語聽說起到開源和導流的作用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學習語文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掌握這一交流工具。通過對課外的閱讀積累,學生可以掌握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成語、歇后語等經典詞句,這對課堂閱讀有著很大的幫助。

成語作為一種傳統悠久的固定著的語言形式,其簡潔、具有較強的變現力,而且很多成語還關系著一連串的經典故事。如果中學生在課外積累中掌握了大量豐富的成語、歇后語等詞句,無疑會給他們的課堂閱讀與語言表達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據統計,一些注重成語積累的學生,90%的學生都在口語聽說中表示自己見過這個成語,對這個成語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某校1班學生在上課時遇到這么一個成語——七月流火,老師詢問下面學生這個成語大概是什么含義,很多學生答不出來,。老師就進一步詢問,你們聽到這個成語后,覺得是溫度上升了還是下降了。當時很多學生都說溫度上升了,可有一個同學卻說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老師讓這位學生解釋,學生就說在學完《詩經》節選后,自己看了其他的節選,其中就有《詩經·國風·豳風》,里面有一句是這樣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當時對于七月流火進行了注釋。由此可見,課外積累在語文閱讀學習和口語聽說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課外積累可以增加中學生對文學常識的了解

文學常識是語文學習中的基本組成部分。雖然近年來全國各省都沒有把文學常識列入高考語文考綱之內,但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和了解卻是必不可少的。中學生通過對文學常識的積累,可以很好地掌握語文教材中作者的相關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某校經常性開展文學常識競賽活動,各個年級的學生紛紛報名,并且非常認真專心地準備,一些在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學生還被送往各大電視臺參加一些常識答題之類的節目,比如江蘇電視臺的《一站到底》等節目。

四、關于加強中學生課外積累的建議

隨著電腦的迅速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的到來,中學生課外積累的范圍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更是聚焦到了電腦熒屏之中。然而,很多中學生對課外積累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被調查的學生中70%無課外閱讀計劃;1/4的學生一學期未看一本書,沒有一個學生一學期讀5本以上的課外書。這種課外閱讀的隨意性,將無法實現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課外閱讀量。在讀物的選擇上,存在盲目和隨大流的現象。對此,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一)從學校的視角來思考

本文筆者認為,學校應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培育校園課外積累文化。在校園顯眼的地方貼上“書是知識的海洋,書里有精彩的世界”、“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等等讀書的名人名言,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四季園”安放木質長條凳,以便學生在此靜心讀書。鼓勵學生利用午休時間、課外活動時間到長條凳上手捧課外書籍進行閱讀。

(二)從語文教師的視角來思考

筆者認為,可以在教室后墻上建立班級圖書角。課外讀物來源于學生自己的,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用壓歲錢、零用錢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課外讀物,這樣一來班級圖書角的書就會逐漸增加和更新,全體學生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讀物。

(三)從中學生的視角來思考

作為踐行者,學生首先就要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然后在積累過程中慢慢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逐漸培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桂嬌.讓我悄悄地愛上你——淺談課外積累興趣的激發[J].陜西教育(行政),2010(3):43.

[2]艾比布拉·熱合曼.淺談如何把課外積累與寫作相結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5).

[3]楊梅.巧 “鏈接”,促積累[J].考試周刊,2011(46):74.

篇9

關鍵詞:活躍閱讀;教學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0-121-01

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 “活”是語文教學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如何活躍閱讀課堂教學,讓教師與學生一起快活的流連于奇山異水之中?筆者的切身體驗就是——活動激趣

劉國正先生說:“教室的四壁不應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這樣,會使教學充滿生氣,使語文訓練多趣而有效。”語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愛好活動是學生的天性,把活動引進課堂,讓語文與生活零距離接觸,是活躍閱讀教學的首選。

一、課前快樂對對碰活動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然離不開扣人心弦的導入。每節課開課前3分鐘,掌聲有請若干學生輪流上臺進行說話訓練——快樂對對碰,不僅給學生鍛煉的機會,還可以活躍氣氛。說話內容可以是課外收集到的成語故事、名言警句、古詩對聯、也可以是路上見聞、電視見聞、可以是說同學、說自己、說老師、說身邊的人;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內容;可以朗讀自己的得意作品,還可以猜腦筋急轉彎、猜謎語等,“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情感的漣漪隨著話題激蕩起來了。如教學《秋天的懷念》,讓學生以生活中熟悉的“花”為話題,說含有花的詞語、謎語、詩句、或歌名等,學生或組詞,或吟詩,或唱歌,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教師話鋒一轉:“看到花我們想到美麗,詩人想到圣潔,可是一位雙腿癱瘓的作家,想到的不僅是這些,還有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課中穿插競賽活動

教育家魏書生說:“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高,即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的投入到競賽中。”當小學生注意力分散或感到疲勞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競賽活動,可以活躍思維。如教學《世紀寶鼎》1、2自然段,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限時寫出有“鼎”字的“成語大串連”競賽活動(或成語接龍活動)。教學《燕子》中描寫春景美的語段后,讓學生寫出描寫春天的古語或古詩擂臺賽,學完課文,還可以寫出含有“燕”字的成語。教學《第一場雪》中“瑞雪兆豐年”可以讓學生進行收集諺語比賽。教學《草船借箭》中講到黃蓋,可以給學生說出含有人名的歇后語,學習《匆匆》,可以來個“時間名言警句大家說”等,讓學生在激烈的競賽活動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浩如煙海,感受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三、適機組織辯論活動

篇10

作者: 樊社剛

單位:宜陽縣白楊鎮漫流學校

小學作文教學中,寫作素材的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水平的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本文從學會用觀察手段積累寫作素材和通過提高閱讀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兩方面入手,探討了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中素材積累的有效方法。

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素材積累有效方法

作文教學一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題。現階段的小學生絕大多數不喜歡作文,怕寫作文,討厭作文。究其原因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的缺乏導致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下筆”、“無材料可寫”。那么,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愛好寫作,而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呢?筆者經過多年作文教學的實踐,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

1.學會用觀察手段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離不開環境。豐富多彩的自然、社會環境與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實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這些只有靠實際觀察才能獲得、積累和掌握,才能形成寫作的素材與題材。觀察對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重視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據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為了寫好武松打虎,曾經翻山越嶺去訪問老獵戶,請他們介紹老虎的生活習性、動作神態,以及老獵戶與老虎搏斗的詳細情境,全部記錄下來。施耐庵還不怕危險,帶著干糧,親自到深山中去尋覓老虎的蹤跡。一連幾天幾夜不見老虎影子,但他不灰心,終于在一個夜里,他聽到老虎狂嘯,看到老虎飛奔而來,老虎的奔騰跳躍,他看的真真切切。經過這樣耐心細致的訪問和觀察,施耐庵獲得了生動可靠的第一手素材,寫出了扣人心弦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來。

古人尚且如此,作為小學生更要養成處處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要把觀察的所得、所知、所感和各種細微特征及時記錄、隨時積累,這樣才會使材料越來越豐富,寫作時厚積薄發、得心應手地選擇材料。

學生的觀察也需要進行明確的引導。首先,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重點、目的。另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鮮的有意義的目標。

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引導孩子們種植植物。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后,孩子們留下了許多優美而有質感的文字并經歷了一次的心靈蛻變:“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師要發什么。有的同學收拾桌子,準備充分;有的同學東張西望,焦急等待;有的同學安安靜靜,等待老師。終于,老師發下來第一包,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黑黑的,小小的,圓圓的,中間還有點凹陷進去。有點像縮小版的芝麻,又有點像蠶籽。一開始,我們小組里都以為是蠶籽。所以都推三阻四,倒給別人。后來老師說,這些是花種,同學們才得以安心。”

“小芽兒依偎在一起,像是在說悄悄話;風兒吹過的時候,像是在跳舞;陽光照耀時,像是在享受溫暖的陽光浴……”

“多肉的生命力頑強,無論如何對待它們,它們都從未放棄生命。向上舒展著,舒展著。植物和人一樣有生命,有感情。我們經歷的坎坷是學習中的難題。而它們的坎坷是陽光的暴曬,風的躁動和雨的擊打,它們或許哭泣過,但過后便一笑而過。在多肉面前,火熱的內心變得平靜,傷心的哭泣也變成了內心中無限的動力與快樂!”

2.通過提高閱讀能力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淺,涉世未深,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比較少。而完全憑想象胡編亂造是寫不出好作文的。而傳統文化典籍中的思維方式與富于生命力的語言句式,給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契機。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

課外閱讀的引導首先要從良好習慣的培養開始,主要培養自覺閱讀、動筆閱讀、多形式閱讀的習慣。

(1)自覺閱讀指學習的興趣濃,千方百計找書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哲學經濟、文學藝術廣閱博覽并持之以恒。

(2)動筆閱讀指閱讀過程中隨時動筆圈、劃、批、摘、記,將書中有用的素材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形成讀書卡片、筆記,到寫作時,便可自如運用;

(3)多形式閱讀,如,粗讀、精讀、詳讀、略讀、泛讀、速讀等均需掌握,并會根據需要和讀物內容決定讀書方式,提高閱讀效果,積累廣泛而又精要的素材。同時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語、歇后語等,在閱讀欣賞之后,還必須反復吟誦,瑯瑯上口,達到熟練背誦。到寫作時,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遷移,成為錦上添花的習作素材。

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少年兒童喜愛的中外文學名著,并適時開展諸如講故事比賽、寫成語比賽等活動,有意識地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摘抄名言名句,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結合課文,鼓勵學生勤于動筆,對課文中精彩的語句或片段,鼓勵學生背誦、抄錄和仿寫。我認為,只有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身臨其境,才能獲取和積累寫作素材,寫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實感。因此,我們不僅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還引導學生把所聽、所見、所想、所感有條理地記錄下來,以便整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