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沁園春長沙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開發資源,提供閱讀經典的有利條件。
學生對經典閱讀的困擾主要有:①書籍資源不足,來源單一、貧乏。②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③不知該如何讀,或感覺閱讀難度大。從多個渠道為學生開發閱讀資源,創造有利條件,是經典閱讀有效進行的基礎和前提。
學生閱讀的書籍來源僅靠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們可以充分開發圖書資源,將個人、班級、學校、社會等資源有效整合、利用,定期舉辦校內圖書交流會,師生將個人圖書擺放在特定區域,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交換或借閱,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編排班級借閱圖書次序表,定期借閱學校的圖書;聯系新華書店、圖書館、讀書社等社會公共資源,為學生集體辦理借書證,從而獲得更豐富的書籍資源。
為保障經典閱讀的有效進行,就要舍得投入時間。教師可以間周安排兩課時,由學生依據個人興趣進行自由閱讀,教師負責解惑,不對學生的閱讀做過多干涉;或者進行班級統一主題的集體閱讀,確定某一專題進行集體閱讀,佳作推薦、方法引領、佳篇點評、閱讀心得交流等形式相互結合,使學生能夠真正靜下心來進行持續性的閱讀,有充分的時間徜徉于文字之中,品味、思索其精髓。教師可以每月召開一次閱讀方法指導講座,介紹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及時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困惑。總之,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的經典閱讀“開燈放行”,提供便利。
二、立足課內,開拓經典閱讀的視野。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經典作品,以課堂教學中的經典文本為起點,與課外經典書冊閱讀相結合,將學生引領到更燦爛輝煌的文學經典殿堂前,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經典閱讀水平。
我們要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一般規律和常用方法,提煉課內外閱讀的鏈接點,得法于課內,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最終轉化成能力。(1)以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如學了泰戈爾的《金色花》,鏈接閱讀泰戈爾《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詩,體會作者采用同一手法、表達同一主題的詩歌內容、情感。(2)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可以從內容、感情、手法、時代特點等角度建立鏈接點,進行作品的對比拓展閱讀。如學毛東澤的《沁園春·雪》,拓展閱讀他的《沁園春·長沙》,加深對“沁園春”這一詞牌的認識,進一步領略一代偉人的胸襟和抱負。(3)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其實,很多課文只是經典作品的冰山一角,以選段為例展示經典作品的優美語言、巧妙構思、深邃思想,以此激發學生閱讀整篇、整冊書的興趣,這也是教材編寫的目的、原則之一。因此,學了《爸爸的花兒落了》,自然要引導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學了《智取生辰綱》,就不能不推薦《水滸》。
立足課內,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意蘊深厚的經典文化內容,并以此為突破口,架起溝通課堂內外的橋梁,才能使學生在原汁原味的閱讀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自主閱讀的方法和能力。
三、有序指導,有效開展經典閱讀。
閱讀需要方法,進行“讀—思—記—評”的閱讀指導,可以保證閱讀的有序、有效開展。
1.讀,即廣泛、有序地閱讀。首先,規劃閱讀內容。每學期初向學生提供推薦必讀書目5本,選讀書目10本,盡量兼顧古今中外、不同風格,并提供誦讀篇目,提供閱讀和誦讀的大體進度規劃,由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具體落實。其次,規劃閱讀時間、形式。將經典片段的誦讀和具體的閱讀方法指導分散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節假日為學生提供經典閱讀書目,指導學生假期進行整冊書的閱讀,并跟蹤反饋。
2.思。思考和閱讀應該是同步的。可以采用發放閱讀提示單、填寫“我的問題”交流單等多種形式,引起學生思考。讀前思考:對本書的作者了解程度,選用哪種閱讀方法更有效,此次閱讀的核心目標;讀時思考:作品寫了什么內容?哪些語段引起我的共鳴或感慨?讀后思考:作者的真正意圖,作品最突出的寫作特色,與讀過的題材(手法)類似的作品比較異同。通過多層面、多角度的深思,養成勤思善問的習慣。
3.記。讀寫結合,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選形式做好讀書筆記。可以摘抄、批注、寫讀后感、寫簡評、續寫、改寫,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從作品中獲得語言、思想、心靈的收獲,讓經典閱讀成為流向自身語文積累的活水。
篇2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中學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現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所謂情感教育,從最根本上的涵義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人對受教育的人進行教育所應實施的真正的教學。語文和其他的學科相比,更具情感性,因為語文教學中的文章都是作者通過對現實的觀察、體驗和感悟,經過情感、文勢的積累,最后到如大山之勢,噴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騰,或悲天憫人,或怡然悠閑,或纏綿悱惻等多種情感態勢。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情感與認知相互交融滲透,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情感觀,這是現代教育“塑造完整、全面發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特別是作為一名現代中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機能,并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大大提高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效果。
那么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情感教育,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擴寬學生的精神空間呢?筆者就此作了以下幾點有益的嘗試:
一、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聲音因素
這種方法主要包括樂曲、歌曲、戲曲等音樂以及名篇名段朗誦錄音等形式的引入。
(一)音樂的引入。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之前,先利用電腦和投影儀在大屏幕上打出楊洪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標題,再用音響播放該歌曲,使學生們先沐浴在三國古戰場的悲壯氣氛中,并借此從情感上為蘇軾這首詞確立悲憤的感情基調。這樣先入為主的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先確定感情基礎,有利于學生理解詞尾蘇軾的早生華發的慨嘆。
(二)朗誦錄音的引入。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如學習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琵琶行》一課時,我這樣安排教學,首先利用電腦播放張曉峰于1979年根據本詩創作的琵琶曲《琵琶行》,同時在樂曲的襯托下,播放瞿弦和朗誦的《琵琶行》。名家的朗誦,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使同學們化身為詩人,走近琵琶女,去感受音樂的美妙,去體味琵琶女早年生活的歡快,去感悟琵琶女晚年情感的落魄,使同學們在心中初步確立了詩人與琵琶女哀怨愁苦的縷縷情思。這樣,通過學習,同學們學會了從生活中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
二、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圖形因素
這種形式包括在投影儀上顯示圖片以及利用畫圖現場繪畫等。
(一)圖片的介入。介入圖片指的是用名畫、照片等具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的比較直觀的教具進行教育教學的形式。例如學習余秋雨的《廢墟》這一課時,我先利用投影儀將圓明園的遺跡照片在大屏幕上顯示,然后滿懷激情的導入課文:我先講圓明園為何被稱為世界“萬園之園”,然后我突然轉述它是如何慘遭毀壞化為廢墟的,最后,我指著大屏幕上的殘垣斷壁充滿激憤之情對同學們說:“這是什么,是恥辱!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是無言的悲哀!然而,多少年來,它支撐著殘缺的身軀挺立在那里,為什么?難道它僅僅是向我們展示它的傷痕,它的淚跡,它的悲哀嗎?不,它是在吶喊,它是在召喚!”這樣導入了新課,既使學生產生了對侵略者的仇恨,也激起了學生對祖國強烈的愛。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于“強大才是硬道理”這一至理論斷的理解,使學生增強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信念。
(二)利用電腦畫圖板現場繪畫。這是將視覺藝術融入語文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形式,需要教師通過課文情景,創造性地繪制畫面,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即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去創造。在這個過程中適時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教育。如在學習的《沁園春 長沙》這首詞時,在同學們的初次朗誦中,我及時用鼠標在畫圖板上畫出詞中作者眼中寒秋的景物:山、林、江、舸、鷹、魚。并讓學生指出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山――紅,林――染,江――碧,舸――爭,鷹――擊,魚――翔。然后我再次利用鼠標將前三個景物著色,把后三個景物加上特定的姿態,使其有動感。如此之后和同學們探討:古來文人多悲秋,為何筆下寒秋的景物卻是生機勃勃、絢麗多彩的。聯系時代背景,大革命正在蓬勃發展,故地重游,回憶起往昔與戰友們在這里戰斗的歲月,心潮起伏,浮想聯翩。作者將這種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并得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博懷和凌云壯志。同學們不僅學習了一首詞,而且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每一位同學都確立了遠大志向,扎扎實實搞好學習,不愧對國家的重托和父母的期望。
三、在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視頻因素
視頻主要包括與課文有關的電影、電視、話劇、戲曲以及同學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視頻給人的感覺更生動、更形象,它的介入,可以使同學們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增強對文章主題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