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2 22:5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戰爭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李白《發白馬》
3、三十遴驍勇,從軍事北荒。——張玉娘《從軍行》
4、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于謙《岳忠武王祠》
篇2
【關鍵詞】財政科技投入;經濟增長;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科技投入已經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科技投入可以說是科技進步的動力和能源,科技投人的數量和使用效果直接影響科技水平和科技競爭能力,同時也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科技進步在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定量測算科技投入對各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各產業經濟增長對科技投入的影響,是現在許多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不同的地區,科技投入的方式和結構的不同,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是完全不同。因此。研究不同地區的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優化各省科技投入結構,提高科技進步水平,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本文試圖從實證的角度, 運用協整理論、因果關系檢驗等方法, 利用1990~2010年度經濟數據, 分析江蘇省地方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論將為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制定科技決策和財政政策,對江蘇省的科技興省戰略及加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證分析
1、變量確定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江蘇省各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S1,S2,S3)反映經濟增長情況,選取江蘇省財政用于教育、科學技術的支出(T)反映江蘇省的財政科技投入。為避免數據太大波動以及數據的異方差,分別對各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記LNS1,LNS2,LNS3和LNT。數據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年鑒:(單位:億元)
2、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在對數據進行協整檢驗前必須進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方法檢驗時間序列LNS1,LNS2,LNS3,和LNT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LNS1,LNS2,LNS3和LNT是非平穩的,一階差分后只有LNS1變平穩。但二階差分后全部變平穩,他們變成二階單整序列,可進一步檢驗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
3、協整檢驗
根據上面平穩性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為二階單整,對其進行協整檢驗,對協整檢驗主要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兩步法,對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經濟增長關系而言,意味著只存在一個線性的協整關系。
首先對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經濟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他們之間的長期線性均衡關系,得到回歸方程:
LNS1=4.850521446+0.4294239547*LNT
R2=0.985474 R2=0.983658 F=542.7313
LNS2=5.098093452+0.7146706118*LNT
R2=0.941528 R2=0.934219 F=128.8183
LNS3=4.390028148+0.7698714208*LNT
R2=0.976598 R2=0.973673 F=333.8503
從回歸方程的估計結果看,模型的擬合度和修正的擬合度較高,各項檢驗參數不為零,F統計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方程統計性質良好。
然后,檢驗殘差e的平穩性。通過該方程式計算的殘差序列e并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見下表:
從表中可知,各殘差是平穩的。也就是說明江蘇省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經濟增長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從長期看,財政科技投入對第一產業的彈性為0.4294,第二產業的彈性0.7147,第三產業的彈性為0.7699。即財政科技投入增長1%,第一產業將增長0.4294%,第二產業將增長0.7147%,第三產業將增長0.7699。可以看出財政科技投入對第二三產業的拉動作用比較顯著。
4、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上面的協整檢驗結果告訴我們,江蘇省的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也就是是由于財政科技投入引起各產業經濟的增長,還是各產業經濟增長帶動政府的財政科技投入。利用1990-2010年度的江蘇省財政科技投入與各產業數據,對LNS1和LNT,LNS2和LNT,LNS3和LNT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S1與LNT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財政科技投入是第一產業發展的單向granger原因,而LNS2與LNT之間確存在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LNT與LNS3兩者之間也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財政科技投入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單向granger原因。
三、政策建議
財政科技投入作為一項科技財力資源,是科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進步、振興經濟以及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國家的財政科技投入的多少,往往與這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與水平呈正相關,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充分發揮它在技術進步中所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是江蘇省市實現科教興市戰略的重要政策舉措。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優化財政科技投入。財政科技投入是引導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引導科技發展上起著基礎保障,引導和調劑作用,也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財政在科技上的支出要處理好各類科技計劃的關系,優化科技經費的投入方式。當前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科技計劃,科研項目,工程研究種類繁多造成了資金利用效率低。優化財政科技投入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復投資有著重要作用。
2、加強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資金運行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提高整體科技水平,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政府科技投入資金管理機制,保證科技資源流向富有活力和最有效率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領域,不斷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政府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地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3、是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財政科技投入對象的局限性是影響河南省財政科技投入的配置水平提高的一個關鍵因素。科技投入是一種創新性的生產性投入,應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建立由政府、企業和民間機構等構成的多元化的投入主體。對于公益性的科技活動,以政府為主進行投資;而對于非公益性的科技活動,應以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為主要投資主體。
4、是完善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規,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的結構。要建立、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把財政科技投入納入到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上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關鍵就是對公益性科研活動和公益性的科研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財政科技經費, 明確各類經費的功能,實行分類管理,避免重復交叉。
參考文獻:
[1]吳宇軍;王麗;王峰;彭華濤.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的政策建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09.
[2]劉戰偉.河南省財政科技投入和經濟增長的動態均衡關系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01,07.
篇3
就這樣,電視劇與網游狹路相逢。要知結局如何,請先跟隨小編一起,對游戲進行一次全方位評測。
游戲畫面寫實考究
一款游戲吸不吸引人,畫面第一眼的感覺極其重要。
與其他同類網游相比,《水滸無雙》走寫實的畫面風格。官方工作人員向小編透露,為了完美展現水泊梁山硬派大氣的場面,游戲研發人員曾到梁山故里山東梁山縣駐扎一個多月時間,獲取大量第一手實景素材。
經過精心周密的素材準備,再加上成熟3D引擎技術支持,《水滸無雙》畫面呈現出硬朗、大氣的氣韻。目前,《水滸無雙》畫面最高支持1680×1050像素大小,給人帶來純正高清畫質享受。
純粹水滸角色扮演
小編試玩后認為,《水滸無雙》這款游戲最具市場吸引力的,應該是它的水滸角色扮演玩法和卡牌系統。
在中國,梁山泊108好漢替天行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水滸無雙》采用劇情副本的形式,將眾多為人所熟悉的場面,包括“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沖風雪山神廟”、“武松斗殺西門慶”、“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血濺鴛鴦樓”、“眾好漢江州劫法場”等故事再現出來。
在游戲里,小編達到10級的時候,就進入了第一個劇情副本“武松景陽崗打虎”,分別扮演武松、西門慶、武大郎、潘金蓮等人,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游戲研發團隊還將植入獨特的卡牌系統。據了解,這一系統最初的靈感來源,是90年代末在各大中小學校風靡一時的小浣熊方便面水滸卡牌。《水滸無雙》的卡牌與小浣熊卡牌有異曲同工之妙,玩家在使用卡牌之后就會變身為不同的梁山好漢,如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等,甚至還能使用各自的專屬兵刃和武功,整個游戲玩法也會因此變得妙趣橫生。
國戰、水戰全都有
與同類網游相比,《水滸無雙》的戰爭系統極其完備,不僅有幫會戰、萬人國戰,還有國王爭奪戰、奪船戰、水戰等具有水滸特色的大規模戰斗玩法。
據官方介紹,游戲研發團隊深入研究了小說中“高太尉征梁山”,梁山“征遼”、“征田虎”、“征王慶”、“征方臘”等戰爭描寫,加入了眾多全新內容。例如在梁山水寨爭奪戰中,小船、箭塔等攻防被廣泛運用,而到了國戰中,火炮、投石車等攻城器械又給戰爭帶來更多變數和刺激。
篇4
【關鍵詞】語境 第二語言詞匯學習 多媒體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00-01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基石,詞匯學習貫穿英語學習的始終,詞匯能力在言語交際中舉足輕重。但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詞匯習得研究卻一直被忽視,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如何促進第二語言詞匯的學習才成為語言學界關注的問題。
語境條件與無語境條件是兩種最為常見的詞匯學習條件。在語境條件下,第二語言目標詞匯不是單獨呈現的,而是將它放人由該種語言構成的上下文情境(通常是句子、語段或篇章)中推測目標詞的含義。無語境的學習指以詞表的形式單獨呈現第二語言詞匯,除目標詞外,僅呈現由第一語言對該詞的翻譯、解釋。
本文重點分析近幾十年來國外該領域的實證研究,對國內的相關研究也將有所涉及,旨在對語境與第二語言詞匯學習的研究動態進行回顧與展望。
一、研究回顧
近幾十年來,語境與第二語言詞匯學習的國內外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兩個問題:不同條件下學習效果的差異,語境條件與詞匯記憶效果的保持。
(一)在語境條件與無語境條件下學習效果的差異
語境條件下的學習更注重對語境中意義的理解,強調第二語言詞匯的輸人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上下文情境一同出現的。Krashen 在1987年提出的監控假設理論(Monitor Hypothesis Theory)強調通過真實自然的語言輸人以及充分的交流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受這一理論的影響,許多學者比較傾向于語境條件下的學習。
Beheydt認為脫離語境來學習單詞是荒謬的,因為孤立的單詞無法顯示其多義性,根據語境變化詞義是單詞的一個基本特征。Schouten在她的著作中也強調了在語境中學習詞匯的重要性,她說:“在有意義的文本中呈現單詞無疑更可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減少了混淆的機率。語境和孤立的單詞或者句子不同之處在與它提供了語言和心理的現實環境。”
國內外有些學者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以上觀點。1988年Li Xionglong調查了語境線索在推斷和記憶目標詞匯的效果。他通過實驗的對比分析認為在語境條件下學習目標詞匯效果比無語境條件好。
然而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與 Krashen的監控假設理論并不相符。他們的研究表明兩種方式的學習效果沒有顯著差異,或者無語境條件的學習效果好于語境條件下的學習。
Cohen &Aphek研究了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學習希伯來語詞匯的情況。研究發現,只有當學習者達到一定的語言水平時,語境才會發揮其作用。當學習者語言水平較低時,這兩種學習條件在學習效果上無顯著差異。1982年,Pickering的實證研究發現翻譯的學習條件能讓受試者更容易地學習單詞。
(二)語境與詞匯記憶效果的保持
許多學者認為以無語境方式學習的詞匯由于在學習者的記憶中缺乏認知的基礎而非常容易遺忘,而語境條件下的學習詞匯過程中要求學習者可以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度地加工,因而有助于學習效果的保持,進行長期記憶。
Kan在韓國漢城的一所小學開展了實驗,考察他們學習英語詞匯的情況。研究發現在即時回憶單詞定義、聽力理解、知識轉換三項測試中,語境學習顯示了明顯的優越性。因此他認為語境學習在詞匯的長期記憶中有著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學者對語境條件下學習詞匯有利于詞匯的長期記憶這一觀點提出質疑。Mondria &Wit-de Boer對法語學習者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他們給受試者提供了八種語境,每個句子中都包括了目標單詞,讓受試者學習。結果表明根據語境猜測詞義和單詞的長期記憶沒有相關。
二、思考與展望
從以上國內外實證研究的文獻回顧可見,國內外研究者就語境條件與無語境條件孰更有利于第二語言詞匯學習的爭論尚未達成共識。思考這一爭論存在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語境與學習者自身。
(一)爭論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語境方面。語境條件在第二語言詞匯學習中固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第二語言構成的語境有時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學習者由于詞匯量和語言背景知識小,無法根據語境做出正確的推理,對于初學者和年齡較小的學習者更是如此。
第二是學習者自身的原因。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及學習習慣、邏輯推理及記憶能力等因素都會影響語境條件下第二語言詞匯的學習效果。
(二)多媒體語境
如上所述,語境條件可以提供較為豐富的信息,有助于學習者進行深度的加工,因而在第二語言詞匯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為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便捷,多媒體語境學習條件將成為語境與無語境這兩種學習條件之間的橋梁,既保證學習者利用語境對語言信息進行深度的加工,推測目標單詞的含義,又能使學習者對推測結果進行核實,避免錯誤的推測,從而促進第二語言詞匯學習。
與常用的文本語境相比,多媒體語境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大量自然、生動、形象的語言信息及與之相匹配的情境信息,能夠使學習過程更為靈活,更具適應性和趣味性,使語境學習的優勢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嚴重缺乏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環境,然而基于多媒體的語境學習恰為學習者提供了這樣的語言環境和學習方式,因此多媒體語境下的第二語言詞匯學習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應該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在多媒體語境條件下學習第二語言詞匯的學習過程、學習特點、學習效果及影響因素(如目標單詞的難易度、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者的興趣、學習策略)等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2]Beheydt, L. Vocabular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J].Dutch Crossing, 1987,32:3-25.
[3]Schouten-van Parreren, M.C. Vocabulary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 which conditions should be met when presenting words in text[J].AllA review, 1989,60:75-85.
[4]Li, X. Effects of contextual clues on inferring and remember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 [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402-413.
篇5
論文關鍵詞:預算管理體系 企業管理 企業預算 預算指標 企業發展 管理觀念 三個層次 管理特征
一、傳統預算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傳統預算僅指用貨幣來量化,將達到企業戰略目標所涉及的經濟資源予以有效配置,并以計劃的形式具體地、系統地反映出來的基本工具。傳統預算是企業明確戰略目標、落實責任、考評績效的工具以及管理信息生成的基礎。具有以下特征:
(一)預算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引導企業從“現實管理”向“戰略管理”轉變。科學的戰略和強有力的執行手段是企業成功經營的兩個基本方面。戰略解決的是公司定位與目標:執行手段包括實施戰略的路徑選擇和運營管理模式的確定。而預算管理已成為企業執行手段特別是管理模式的重要內容。預算指標的確定與分解過程實際上是企業戰略目標的落實過程以及圍繞戰略目標進行的資源配置過程。戰略是企業長期的目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定要予以階段化和具體化,這就是要根據戰略目標制定經營(年度)計劃,經營(年度)計劃再分解為具體的(年度)業務計劃。而預算則是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年度)計劃的細化和實現的有力保障。
(二)預算管理是一種量化管理,引導企業從“感覺管理”向“數據管理”轉變。預算是計劃的數量化、價值化(以下簡稱“量化”)的表現形式,這里的“計劃”既包括配合長期戰略目標而制定的每年年度經營計劃,也包括企業每年具體的業務計劃,如銷售、生產、采購計劃、技術改造計劃、新產品開發計劃、人力資源計劃等。
計劃指標量化具體直接.便于設計、收集、計算和評價,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預算作為一種管理工具,就是要對計劃目標的所有指標予以量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施、控制、業績考核、評價和激勵,這也是預算優于其他管理工具的一個顯著特點。
(三)預算管理是一種理性管理、人本管理,引導企業從“即興管理”向“理性和人本管理”轉變。從預算編制的方式來看,如今企業預算管理過程更多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多次循環”的形式,該過程實質就是預算各項“量化”指標及其具體實施內容的理性回歸過程,大到戰略、經營(年度)計劃,小到具體業務計劃乃至每個關鍵績效指標(KPI)的制定,以及整個預算編制、執行、考評、激勵機制的建立,都必須建立在信息資料廣泛的收集、分析基礎上.也建立在整個經營管理團隊及廣大員工的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基礎上。預算管理將人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使企業日趨理性并進行人本管理,一方面將大大增加企業各級員工對預算指標及其具體實施內容的認知度.有利于提高預算整體執行效果,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盲目決策、武斷決策等即興管理方式給企業帶來的不良后果,大幅減少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現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越來越有賴于員工的創造力.其經營更要求理性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緊密結合,這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四)預算管理是一種資源整合管理,引導企業資源分配從“無序”向“有序”轉變。預算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優化配置企業有限資源的過程。預算可將企業的財務資源和非財務資源與各職能部門的業務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透明的程序進行配比,從而可以分清“輕重緩急”.達到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和統籌運作,并對其運作實行監督、控制和考核。通過資源的整合和集中運作,有利于加強各部門、各單位的溝通與協調,強化企業對資源的控制與管理,以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二、擴展預算(全面預算管理)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全面預算管理是指在企業管理中,對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的未來情況,進行預算和控制的管理行為及制度安排。它是將業務流、信息流、人力資源流與資金流整合于一體并進行優化的管理系統。
(一)全面預算管理是一種全員(部門)參與、全過程管理、全業務涉及、全資源控制的企業管理模式。它引導企業從“無責任管理”向“全面責任管理”轉變。預算管理能協同各種業務活動和管理方案。使企業內部各部門、各環節均能統籌規劃、協調行動,有效地聚集各項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使之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有序的集合。同時作為一種管理機制,兼具預算規劃、編制、執行、控制.業績考核、評價、激勵等功能,成為落實責任和分權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與第一層次的預算相比.全面預算管理除包含第一層次預算的所有特征外,更加完善了預算的系統性.豐富了預算的管理功能。
(二)全面預算管理是閉環管理,引導企業從“開環管理”向“閉環管理”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強調“閉環”管理.“開環”管理是不受控的,無法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而“閉環”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它能夠有效地根據自身管理活動的特點,將業績評價結果與獎懲機制緊密聯系在一起,全程對企業的經營狀況予以管控、反饋、激勵并及時滾動調整,已成為企業全面閉環管理的有效工具。
(三)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為根本出發點。全面預算管理結合市場狀況,將企業管理的職能化整合為企業管理的整體化.講究聯合管理、聯合行動.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從而增進企業經濟效益。企業全面預算注意把握市場的特點和變動,分析市場規律.并在實際工作中較好地運用這一規律為企業創造效益。
三、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不僅包含狹義及擴展層次預算的各個方面,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寓戰略管理系統、預算管理系統、績效管理系統三位于一體的閉環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從“三線管理”向“一線管理”轉變,使戰略規劃、全面預算和績效管理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并通過三者的高效互動,以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與企業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已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立、完善和實施必須有企業文化的支撐。另一方面,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建立、完善和實施也會對企業文化形成影響.促使企業自發形成了契約化、數量化、透明化、程序化的企業文化。所以,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已成為企業文化的載體,是企業步入文化管理階段的金鑰匙。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促使企業一些管理觀念的改變,使其更契合企業文化的精髓。
(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能引導企業從“責任管理”向“承諾管理”轉變。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由于其是三位一體的完整強大的管控體系和功能,將促使企業全面遵循其既定的考核、控制和激勵的“游戲規則”,形成人人爭先、積極主動的良性競爭、合作的氛圍,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被動做”為“主動做”,而且是全力以赴地主動去做。
(三)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從“個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文化治理”轉變。企業創業時一般是遵循“個人治理”的經驗管理模式,該模式在創業初期能夠適應企業的發展,但到了企業發展與擴張時期,就會存在很大問題.該階段基本談不上科學管理,也更談不上預算管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它的運轉就只能靠精心設計的機制、流程、程序、制度,它不會因個人好惡而輕易偏移方向.這種“制度治理”管理模式就是把企業各有機組成部分規范化、制度化、使企業系統有機地融為一體.確保企業實現飛躍和可持續發展.這一階段相對應的是狹義和擴展的預算管理。“文化治理”是企業管理在法治模式基礎上的升華,是以人為核心,以文化為支撐,以制度為基礎,以戰略為導向的管理模式。處于“文化治理”階段企業的員工必然越來越趨向于自我管理,并在共同目標和共同價值觀下發揮創造力。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對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6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網絡英語;構詞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9 [本刊網址]http:∥
一、網絡英語新詞的定義
一般來講,網絡語言有兩種分法,分別為狹義和廣義。廣義定義主要有三點:一是同網絡專業詞息息相關;二是為網絡聯系的特別語言,也可以看做是網絡蓬勃發展派生出現了新語言;三是在BBS和聊天室聊天時所運用的語言。在本文中,我們所研究的網絡語言是和網絡相互聯系的所有表達方法和詞匯。
二、網絡英語新詞構成特征
(一)網絡英語詞匯構成中的變異性
1.詞義變異
利用提喻、借代、隱喻等方法讓詞義變化,或者讓詞義出現降格、升格、縮小、擴大等方法都能夠實現詞義變異。例如,“menu”正確的釋義應該是選單、菜單等,而現在卻被看成“菜譜”,兩者的意義大相徑庭。再如“bug”意思是昆蟲,而在網絡中卻被理解為“故障”。究其緣由,原來起初的計算機故障就是小昆蟲所致,讓先前的電子管計算機被迫中止工作,所以才有了“故障”一說。
2.詞性變異
轉變詞性的現象,我們稱為詞性變異。例如,“Google”一詞轉變較為流行,“I googled you”和“Let me google that”的意思是“我在網絡上搜索你”,“讓我上網搜索下”。類似以上說法顯然都在日常英語中有所展現。“google”一詞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加直觀的表現。
3.合成變異
把兩個詞語合成也能出現新的解釋。針對合成詞有很多方法,例如簡縮法、引申法、比擬法、說明法等。合成詞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根據現有的語言來進行合成。類似合成詞在網絡英語中更是多如牛毛,例如“login ID”、“login name”意思是登入用戶的姓名和登入網站的用戶姓名。“online transac-tion”、“cyber cast”、“cy-ber cash”分別為在線交易、網上播放、網絡貨幣等。
(二)網語語體的個性化
1.拼綴法的巧妙運用
有的時候,新詞是另外單詞中部分詞組合而成的,此種用詞素合成的方法就是拼綴法。他們的形成過程具有特定的規律,也被看做是形態規則。許多計算機詞匯就是這樣形成的,利用這些形態來構成新的詞匯。拼綴法的構詞方式較為簡單,且詞義更是簡單易懂,例如informercial=informa-tion+con-mercial,翻譯成漢語就是商業信息電視片。
2.派生法的功能凸顯
前中后綴就是詞綴的三種方式,他們共同構成了派生。而使用范圍最廣的是前綴和后綴,“re-”重新,rehi:hi again又來了,“-ware”軟件,free ware免費軟件;share ware共享軟件等。
3.縮略語的大量涌現
為了迅速獲得應有的目的而出現了一種語法就是縮略法。此類詞語一般截取的是每個單詞的首字母,例如NZ:New Zeal-and;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等。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詞匯的意義較為固定,也容易受到大家的認可。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結合英語的發音,把不發音的詞匯給省略掉從而出現了新的縮略語,thot=thought;nite=night等都較為典型。
4.別具一格的替代現象
第一,數字代替拼寫。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數字較為直觀便利,所以在網聊中應用的較為普遍。例如somel=some-one。同性戀者如果想要表達時,也會隱晦的用數字來表示419()。
第二,同音字代替拼寫。一些詞匯和單詞采用一樣發音的字母,CU:see you回頭見,IC:I see明白等等。此類詞匯大多都是編撰的,含義更是多種多樣,所以運用時要根據情況而定。
(三)網絡語言的超文本化
網絡語言的出現并不是僅僅和語言相關,還使用了鍵盤上面的各種符號,另外網絡圖片和超鏈接也應用的恰如其分。網絡英語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被看成一種混合語言。其中,里面的表情符號更是被大家認作為“現代象形文字”,這在英語中獲得了很大認可。例如“:-)”符號的意義是微笑。在以“Z”為例子,三個“Z”就構成了睡覺的意思。哭的表示字母為“TT”,其實“tear”的第一個字母就是“T”,用它來表示更加的形象具體,我們可以看到淚水從臉上流下來的樣子。
三、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
(一)網絡英語新詞將會繼續增加
社會性是語言的基本特征。因此,網絡英語詞匯的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社會的變化進步、經濟技術的日益發展、文化的促進、國際間的融合等等。從某種方面上來講,網絡英語新詞能夠更加準、明晰的反映社會發展的變更。新詞的出現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全新詞反而出現了更多,舊詞也會在新時代賦予新的意義。
(二)網絡英語新詞向求簡方向發展
語言能夠呈現出社會特征,簡單化將成為語言發展的最終出路。網絡英語出現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交往,交際過程需要更加的簡單化。用最簡單的字符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是網絡社交發展需要實現的目標。同時,舊詞、縮略語在表面上看來意義差不多,表達上兩者對等,然而舊詞更加正規化,縮略語反而過于隨便。縮略語得到更多的認可度,英語詞匯的簡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用法也會變得更加靈活,一詞多義、一次多功能的現象將會出現。
(三)網絡英語新詞向趨繁方向發展
在互聯網交流平臺的幫助下,網絡文化開始不斷影響我們的日常工作和學習,最終出現很多派生品。要想快速地用語言來表達新事物,反映事物的存在特征。語言就會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把原有詞匯進行重新整合加工,最終出現一種新詞,更加的確切的表達現在的意義。所以說,將來很多很多的舊詞慢慢地也會演化,實現組合、疊加,從而讓新詞賦予新的含義,呈現出繁瑣的特征。
(四)網絡英語新詞向多語化方向發展
無論是何種語言都不能孤立無援的存在,大家在交流過程中,不得不從另外的語言中汲取新知識,獲得新進步,英語也應該如此。由于網絡跨文化的交際一直存在,交流更加快速,由此就會出現很多的英語用語,并出現更多的碰撞。英語廣泛地吸收了新詞,不僅僅讓新詞有了新的解釋,也讓外來詞具有更多的含義。如mao tai(茅臺酒),su shi(壽司),他們大多都走進了詞典和字典中。同時,網絡交際的出現讓英語更加的本土化,英語變體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例如韓式英語、日式英語、中式英語等。由于具有強烈的本土化色瓷,導致拼寫、語法、詞義和發音等收到母語的影響而發生了改變,例如,blur的本意是非常模糊,污痕等,慢慢的、困惑的成為新加坡英語的解釋。Skin ship原意是友情、皮膚,而在韓式英語中則被看成、握手等。在中式英語中,long time no see,drink tea分別為意為很久不見、喝茶。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等中式表達更是大張旗鼓的出現。跨文化交際讓我們的網絡英語變得更加兼容并蓄。
(五)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方向發展
網絡本身就是虛擬的,大家在這個交際平臺上交流。由于空間很寬松,所以網絡新詞就會出現很多個性化特征,這和傳統語言不一樣。它打破了傳統語言的規范,變得更加開放和實用。無論是何種形式,只要便捷都能拿來使用。所以說,網絡新詞變得更加隨便,完全脫離了語法的限制,單詞拼寫更加的簡單等。另外,網絡英語新詞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那就是語體交叉。口語和書面語混合使用,縮略語、字母詞、詞性、字母詞等交相使用,各個領域的詞匯混合在一起等。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信息傳播的越來越快,交流變得更加簡單、隨意和精準。面對未來,網絡語言更加重應用化,這將成為發展的必然走向。
篇7
關鍵詞:分形理論;不規則動詞,自相似性
一、引言
在古英語向中古英語再到現代英語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英語從綜合性結構的語言逐漸變為分析性結構的語言,呈現不斷精煉、簡化的趨勢,詞形變化由多到無,詞序也大大固定。本文以英語不規則動詞的演變為例,以混沌學的觀點審視這一變化。
二、分形理論與英語演變
混沌學的分形理論把在結構、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的研究對象統稱為分形,分形內部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應是整體的再現和縮影。分形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自相似性,就是跨尺度的對稱性,它意味著遞歸,在一個花樣內部還有另一個相似的花樣;二是結構精細,即在任意小的尺度內部都包含整體特征。分形之間及分形與整體之間存在“同構”關系。
以分形思維看,英語的演變是一個非線性的動態系統,呈現明顯的混沌特質。英語發展的整體趨勢和其語言各個構件的發展趨勢具有自相似性。古英語具有綜合性語言的顯著特征,有著豐富的詞形變化,往往一個詞形表達多種語法意義,名詞、形容詞、動詞、代詞等均有復雜的詞尾變化,如古英語的名詞有性、數、格的詞尾變化,名詞的性分陽性、陰性、中性三類,sunne(=sun太陽),heone(=heart心臟)屬陰性名詞;wifmann(=woman婦女)屬陽性名詞;wrf(=wife妻子),eild(=child小孩)卻被看作中性名詞。這些特點在現代英語中都不復存在了。英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大大地削減了詞形的變化,逐漸接近漢語的詞形無變化的特點。英語的句法結構也隨著發生巨大變化,古英語中詞序可以不同定,詞序倒裝和半倒裝的現象經常發生,詞序的語義功能不很明顯,到了中古英語時期語義的表達主要依賴于詞序。現代英語中則以S(主)+V(動)+O(賓)的詞序為主了,這正是分析性語言的特點。
以上所述,英語的整體發展走向深刻體現在英語的各個語言層面,就英語的不規則動詞的歷史演化來看。也有相似的特點。
三、英語不規則動詞的演化
現代英語動詞的基本形式――動詞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的構成有規則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兩種。規則動詞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有原形加-ed形成,不規則動詞卻不以加-ed的方式構成過去式和過去分詞。這些動詞的數量不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不規則動詞表錄入的為283個,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新英漢詞典》不規則動詞表錄入的不規則動詞為343個,但較為常用。不規則動詞并非絕對不規則,它在英語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最初的形式相比,已面目全非了。
(一)古英語中的動詞
據李賦寧先生的劃分,古英語時期從公元5世紀開始,到12世紀中葉為止(450-1150)(李賦寧1991)。古英語動詞分弱變化動詞(weak verbs)和強變化動詞(strong verbs)兩類。弱式動詞只有詞尾變化形式,其特點是給這類動詞的詞干加上一個齒音輔音[t],[d]或[(d]的詞尾來形成過去時,如:walk,walked[w(:kt];fear,feared[fi(d]。弱變化動詞在現代英語中叫做規則動詞。強變化動詞相當于現代英語的不規則動詞。古英語共有約300個強變化動詞,保存在現代英語中約有60個。超過2/3的古英語強變化動詞已完全消失了。有的動詞根本沒有流傳下來,其他的都變為弱變化動詞了。古英語強變化動詞的特點是:動詞的詞干元音在動詞的四個主要部分的形式中都發生內部元音變化,即元音交替:如動詞singan(to sing)的四個主要形式:不定式singan;第一、三人稱單數過去時sang;第二人稱單數過去時sungest和各人稱復數過去時sungon;過去分詞sungen。兩類動詞的詞尾有著豐富的形態變化,均擔負著人稱、數、時態等各種語法功能,它們都有陳述式、虛擬式、命令式、不定式等形式。以cepan(keep)為例:
從上表可以看出,古英語中兩類動詞的詞尾變化形式基本是一致的。
(二)中古英語的變化
中古英語時期(1150-1450),英語的語法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其主要表現是屈折形式(即詞尾變化)的逐漸消失,大約到15世紀時。古英語中的300多個強式動詞差不多有1/3消失了,使得多數動詞變為規則動詞。如,古英語helpan(to help),healp(I,he,hekped),hulpon(we,ye,they helped),從14世紀開始,這個動詞就以采用過去時和過去分詞的弱變化形式helped,古英語中不定式以-ian結尾的動詞的現在陳述式單數第二人稱的詞尾是-ast,單數第三人稱及復數個人稱的詞尾是-a(而不定式以-an結尾的動詞的相應人稱的詞尾則分別是-eat和-e),但在中古英語里這些詞尾都統一變為-est和-eth了。
在古英語向中古英語的演化過程中,動詞形式的變化并不是突然實現的,在二者之間有一個過渡的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些動詞通用兩種動詞形式,help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有hold和helped兩種,helped這種新形式在一些人中很流行,而holp這種舊形式也許在保守的鄉村紳士中很通行。但發展的最后結果是helped淘汰了holp,強式動詞climb盡管在13世紀變成了弱式動詞,但它的強式同時還在使用,因此我們還可以在喬叟的作品中找到“clomb”的書面形式。動詞過去式stope(跨步;踏)與stepped,rewe(劃運)與rowed,clew(用爪子抓)與clawed等,也并存使用一個世紀有余。英語中沿襲下來的不規則動詞有13個動詞同時保留兩種變位形式。這正是動詞系統運動的混沌性質,代表著演化的不穩定狀態,是無序和有序的對立統一。
(三)現代英語的變化
早期現代英語(1450-大約1700)時期,英語的屈折形式繼續消失,在中古英語的基礎上,早期現代英語的動詞也發生了一些演變。首先,動詞一般現在時單數第三人稱的詞尾形式已從-eth演變為-e.15世紀開始出現的-s詞尾形式。16世紀得到推廣并與-eth并存,到17世紀在書面語中取代了-eth。同時,動詞一般現在時復數第三人稱形式有時也用-s詞尾,如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這樣寫道:Whose ownhard dealings teaches them suspect the deeds of others,其次,早期現代英語中另一個特點是:強變化動詞繼續向弱變化動詞轉化。動詞bide(等候;忍耐),crow
([公雞]啼),crowd(擠;擠滿),flay(剝…的皮),mow(割;刈),dread(懼怕),sprout(發芽),wade(趟水)等都是這個時期轉化為弱變化動詞(即規則動詞)的。
在后期現代英語中(1800-)英語不規則動詞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在許多名作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下列句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近一兩個世紀中,又有許多動詞朝弱變化動詞轉化:
1、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where bunt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sung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ang”)
2、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versea-born salamn,(sate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at;sea-born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ea-borne)
3、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shook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haken)
4、He was at good as his word:for he rode immediately to his house and the most valuable furniture stole out of it,(Tom Jones)(stole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tolen)
5、They received it with deep flooding silence but spake never a word and left the room without a bow,(Elizabeth Celghorn Gaskells)(spake相當于現代英語的spoke)
6、Seven year,my lord,have,nOW past since I waited in your outward rooms,(Samuel Johnson)(past相當于現代英語的passed)
篇8
摘 要: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中,數字媒體已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并正在滲透到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眾多方面,“數字媒體內容平臺”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優先主題。當前隨著數字媒體應用的廣泛化和深入化,數字媒體理解面臨著媒體對象復雜性、媒體數據規模化、應用需求多樣化等挑戰問題,已成為制約數字媒體應用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必須研究媒體內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類媒體認知的計算模型、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的優勢,并且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為達到上述研究目標,需要重點解決3個關鍵科學問題:針對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構建符合媒體理解層次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框架;針對媒體對象固有的多義性、多態性,發展刻畫媒體對象多義性和多態性的表示體系;針對媒體計算應有的協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約媒體處理協同性和高效性的技術瓶頸。該研究圍繞該項目的三大科學問題之一――“媒體認知具有的層次性、整體性──如何符合媒體認知的特點”,開展共性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從視皮層細胞與網絡水平的信息加工機理、雙光子成像手段、理論建模、計算機仿真等幾個方面研究視皮層神經機制是如何支撐視覺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建立模擬視皮層神經機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層次實現認知層次性與整體性的理論與方法,建立神經科學與計算科學在視覺問題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并進行實驗驗證,為提高數字媒體理解的理論與技術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詞:數字媒體 視覺認知 層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
篇9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起承轉合;四格漫畫;融合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從上古歌謠、《詩經》、《楚辭》發源,歷經漢魏六朝的發展,到唐宋時期達到,即使是元明清時期,亦頗有佳作傳世。其所描述的內容涉及社會風貌、自然山水、離情別緒、傷春怨秋、吊古諷今等方方面面,蘊含著無比豐富的人文精神,體現出不可或缺的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古典詩詞對于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著重大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擬從中國古典詩歌章法結構的起承轉合出發,探討其與四格漫畫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方式。
一、融合的可能性
中國古典詩歌章法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與四格漫畫講究開端發展結局的特點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起承轉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結構章法之一。這種結構章法并非詩人創作詩歌時有意為之,而是后代研究者在廣泛研究前代詩人的創作后的理論總結。從先秦開始,各個時代各種體式的詩歌中都有應用。正如傅若金《詩法正論》云:“以絕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第四句是合。律詩第一聯是起,第二聯是承,第三聯是轉,第四聯是合。古詩長律亦以此法求之。《三百篇》如《周南?關睢》則以第一章為起承,第二章為轉,第三章為合。《葛覃》則以第一章為起,第二章為承,第三章為轉,第四章為合。《卷耳》則以第一章為起,第二第三為承,第四為轉合。《湍盡貳扼斯》《桃夭》《兔D》《]q》《漢廣》,則每章四句自為起承轉合。《汝墳》則以第一章為起,第二章為承,第三章為轉合。《麟趾》每章則以第一句為起承,第二句為轉合。”(傅若金 9-11)也就是說,通常所說的律詩絕句中使用起承轉合是常見的,就是在《詩經》中,也有起承轉合的使用。
簡單講,起指起句,一般講究開門見山,直接扣題;承,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伸深化,要從容;轉,轉句,要變化,既是結構上的轉折,也是思路發展的關鍵所在;合,合筆,結句,點明題旨,收束全詩,講究淵深雋永,作為情感和主旨的聚焦之處,結句一定要渾然圓融,婉曲蘊藉,戒言盡意窮,索然無味。元代范德璣的《詩格》所云“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即是此意。
而四格漫畫,顧名思義,就是以四個畫面分格來完成一個小故事或一個創意點子的表現形式。四個畫面涵蓋了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情節轉折及幽默的結局。這與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非常相似。四格漫畫的特點有三:短小精悍;簡單有趣;輕松隨意。也就是說它更著重的是點子創意,畫面不需很復雜,角色也不要太多,對白精簡,讓人容易輕松閱讀。
要使中國古典詩歌與四格漫畫的融合變成可能,重要的是將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與四格漫畫所講究的發生、發展、、結局對應起來。王昌齡《出塞》是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詩歌的內涵極為豐富深厚。作為一首絕句,按照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可做分析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起),萬里人未還(承)。但使龍城飛將在(轉),不教胡馬度陰山(合)。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起,是開端。這一句起得非常高妙,以明月照邊關代稱戰爭,以具有特定含義的時間名詞秦、漢,將眼光投向深遠的歷史中。“萬里人未還”是承,是發展。在深遠的歷史長河里,歷朝歷代戰爭的最主要的要素還是人。因此承句是對于起句的延伸深化。起承兩句,塑造了具有歷史厚度和空間廣度的群像,這一群像的震撼力非常強大。如何用四格漫畫表現這種比較抽象的開端和發展,值得深思。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兩組四格漫畫據此詩而來。起承兩句的畫面分別如下:
圖一兩格包含起承二句之意,第一格忠實地畫出了明月照邊關的意象,畫面非常精美,不足之處在于對于戰爭的表現過于含蓄;第二格是一個特寫,擷取千千萬萬遠征之人遺留在后方的妻子兒女間的對話來表現承句之意,尤其突出了妻子含淚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不足之處在于概括力,詩歌所呈現出的群像的震撼力沒有得以表現。
反觀圖二,第一格畫面中,既有明月照邊關的意象表達,也有戰爭的必須要素戰士奮戰且死傷遍野的畫面,這一畫面所交代的內涵與原詩之意非常吻合,且對于原詩句是有具體詮釋的。
圖二之二,更有震撼力,一排排荷戟帶刀的征人正前仆后繼奔赴前線,毋須多言,那種視死如歸義無反顧自然蘊含其中。戰爭的義與不義不是他們應該考慮的問題,至于生死也不是他們所能掌控的,他們只需在戰爭的旗幟下浴血奮戰即可。這一格與圖一的第二格堪互為表里。這是表,那一幅是里。結合起來看,所揭示的內容有更豐富有力。
起承兩句渲染具有普遍意義的戰爭的殘酷性已經到達極致,“但使龍城飛將在”是轉,這一轉,是面對無望的戰爭找尋僅存的希望,既然鷲不可避免,那么但愿有良將守邊,可使百姓免于水深火熱。“不教胡馬度陰山”即是此意,這是合筆,是結句。但轉合兩句,卻也有另一層含義:“龍城飛將”自是良將,但古往今來也屈指可數;大多數的戰爭中卻是視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庸才。這兩組四格漫畫中,對這兩句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圖三兩格中,第三格是一個偉岸的背影,便是“龍城飛將”的具象化,畫面簡潔有力,將軍的堅毅果敢可視可感。第四格是將士拼殺衛國的身影,畫面中規中矩,但對于主題的表達稍有欠缺。竊以為,第四格有平和安詳的要素為佳。
圖四之一,其中身著紅色披風的將軍,并非是“龍城飛將”的具象化,而是泛指歷朝歷代戰爭中數不勝數貪功冒進的庸才。披風的鮮紅喻指的正是:將軍的赫赫戰功,是多少士兵的鮮血染紅的。可知畫作者對于此詩的解讀有進一步深化:能體會到本詩所要表達的對于戰爭的譴責更多于對于忠臣良將的思慕。這一幅與圖三第三格亦可互為表里:此為里,是對原詩翻出一層的理解;彼為表,是對于原詩的忠實表現。合而讀之,此詩境界可全然而出。
圖四之二,畫面中持戈背面的是侵入的胡馬,正面的那個虛化的形象則是“龍城飛將”的具象化,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畫面的優點在于,在那個虛化的“龍城飛將”的身后,是得以保全性命的士兵與士兵們身后可以安居樂業的百姓。這個畫面背后的蘊含令人贊嘆。
這兩組漫畫作品,各有優劣,可反復斟酌補足之。通過這種實踐分析,可知,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適合用四格漫畫來表達。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中國古典詩歌與四格漫畫的融合有其勢在必行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中國古典詩歌在新時代的傳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體表現如下:
1.偏于傳統的傳播方式
中國古典詩歌作為我國古老的文化遺產,其內容是確定的,有一些作品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其長久以來的傳播過程中,紙媒幾乎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在新媒體已經遍地開花的時代,其傳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時代差異造成的文字閱讀障礙
中國古典詩歌在創作和傳播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字――文言文。文言文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其高度的凝練性,寥寥數字即可表達十分豐富的內容。隨著時展,語言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異,許多內涵豐富的文言文逐漸變得艱澀深奧,難以讀懂。而這種閱讀障礙的產生,必然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傳播造成極大的困境。
3.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介的沖擊
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人已經習慣于將手機作為最重要的閱讀媒介。手機閱讀有著非常卓越的優越性,這是事實:一來,手機的普及性使得閱讀這件事情變得門檻很低且非常方便。網絡上的電子圖書,一般來講價格便宜購買方便。不用抱著厚厚的沉重的書本,一部手機就可以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字的作品裝進去,隨時隨地進行閱讀。二來,各種讀書類的APP,更使得這種閱讀媒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而這,對于傳統的閱讀和傳播方式產生的巨大沖擊不難想象。如何在將中國古典詩歌的傳播也納入到新媒體時代的閱讀體系中,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4.網絡流行的各種惡搞行為所導致的對于傳統文化包括古典詩詞的誤讀
曾經風靡一時的“杜甫很忙”風潮,將中學語文課本中詩圣杜甫的一幅畫像當成了惡搞的對象。有論者說此舉可以舒緩各種壓力,還可以開拓思維,不必過于緊張,但是作為天天與青年學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卻深深知道,這樣的風潮對于詩圣杜甫及其作品在學生中的普及并無任何作用。在我播放了“杜甫很忙”的視頻后問學生,是否知道杜甫是何許人也,代表作品有哪些,學生照舊不甚了了。
網絡上還有一個流行的段子:“唐詩基本可以總結為: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宋詞基本可以總結為:小資喝花酒,老兵坐床頭,知青詠古自助游,皇上宮中愁。剩女宅家里,蘿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樓。”這樣的總結,究竟有何益處?對于了解唐詩宋詞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的某些話或許有些許的道理,可大部分有嘩眾取寵的嫌疑;對于不了解唐詩宋詞的人,對堪稱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兩顆明珠的唐詩宋詞會誤解到何種程度可想而知,還會有人對這樣的作品產生興趣,探究閱讀嗎?
在筆者任教的課堂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一次講湯顯祖的《牡丹亭》,請學生談談對于其中人物的看法。有學生提到,《牡丹亭》其實就是講柳夢梅這個潘咳綰文嫦最后終于娶了杜麗娘這個白富美的故事。不能不說,學生的說法有趣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幫助理解則可,若是出現在書面文字中,不免又減損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悠長韻味。
綜上所述,陷入困境的中國古典詩歌傳播必須要多層次全方位地尋找更多的傳播途徑,使其傳播效果最優化,而與四格漫畫的融合便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二)二者融合可以促進四格漫畫內容的豐富和更新,以及表現手法的發展
中國古典詩歌與四格漫畫的融合對于四格漫畫的發展也大有裨益,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可以豐富和更新四格漫畫的內容,而且為了配合中國古典詩歌這個特殊的內容,其表現手法也會有相應的發展。
一般而言,四格漫畫在表現上的特點主要是強調敘事,以短短四格涵蓋了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情節轉折及幽默的結局。而中國古典詩歌中,有敘事詩,也有抒情詩等等,其融入,必然會導致其內容的拓展以及表現手法的發展。
三、融合方式初探
在二者具體的融合過程中,要學會用現代生活情景演繹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橋段,巧妙嫁接或引用當今的一些熱點事件、詞匯,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對四格漫畫感興趣。在保證四格漫畫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內容、形式、風格等都可以靈活多變,最終歸結到“感染力”上。要吸引讀者看下去,作品必須有亮點,或者敘事好、或者構圖設計好、或者創意好、或者畫面好、或者搞笑有趣味,或者發人深省等等。與此相反,平鋪直敘,過于書面、說教則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根據詩歌側重點不同,采用適合的方式
1.對于“故事性”較強的詩詞,重在內容的講述,在進行四格漫畫創作是可以改編,向趣味性方向發展,在情節安排創新上可以大膽一些,情節和表現形式只是一個載體,把故事中要傳達的道理講明白就行。哪怕用現代人生活情境和事件去演繹故事都可以,只要能準確生動的傳達出詩詞故事內涵就可以了。
2.對于“情感性”較強的詩詞表現,通常注意處理兩個極端:
其一是覆和破壞,有惡搞的意圖,反傳統觀念,有寓教于樂的意思。不過這個“度”很難把握,容易造成惡俗現象,扭曲愿意,失去文化傳播的意義和價值。
其二是深挖故事內在的情感,走情感路線。抒情,唯美是很好的表現形式,盡量用情感喚起讀者的心理認同,使之產生共鳴。日韓 漫畫風格很具代表,用繪本漫畫表現手法效果會很不錯。對白(獨白)可以通俗易懂一些,要真切,有發自內心想說的話的情感狀態。
3.對于“意境性”很強的詩詞,可以參考中國古代詩畫名作,會有很大啟發,這里是通過四格漫畫創作把虛幻的意象轉成具象的圖景。這里難度最大,需要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美,把自己體會的虛幻的意境表現出來,用插畫的形式表現可能更能感染人。
4.對于注重“吟唱”詩詞,要盡量保留詩句原貌,這類詩詞中大量的經典詩句是需要原文朗誦、吟唱才能體會其意義和價值,不能強行的改編,會很大損傷詩詞的原文學意味。建議盡量保留詩詞原貌,直接配圖,能準確客觀表現詩詞的原意就行,只做書籍插圖 配置,起到輔助認識的作用即可。
(二)構建系列作品
在進行足夠的練習、自由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系列作品。前期的聯系和自由創作可以為后期的系列作品創作提供參考、積累素材甚至是后續的模板。然后統一角色、統一風格,分期推出系列作品。
總之,中國古典詩歌與四格漫畫的融合是雙贏的,既可以很好地傳播中國古典詩歌,又可以更新四格漫畫的內容及表現手法,意義重大。希望本文的探討可為引玉之磚,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傳播提供更多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傅若金:《詩法正論》.國家圖書館藏明代胡氏文會堂刻本.
[2]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3]毛翰.詩歌押韻與起承轉合.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月,第16卷第1期80-82.
[4]吳正嵐.宋代詩歌章法理論與和“起承轉合”的形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3,40(2):114-120.
篇10
歷史的文化積淀,足有五千年之久。即使傾盡一生去博覽群書,恐依不能知解莊子之逍遙何為自由,依不能揣測出魚玄機狠心撻死寵婢內心所涌動的情感糾結,依不能體味司馬遷忍辱負重的辛酸苦悶。世界很大,可以包攬百態仍是平靜無言地停留,世界很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既可以“天涯若比鄰”般的相近。古老的文明延續,不知曉在如何的境遇中,讓它的涵養和蘊藉漸漸地淡化在人的浮躁的心底。想深根究底地追覓那遺失在每個人心靈最震撼的一幕,讓每個人都能滿懷熱忱為歷史的洪流增添一抹彩虹。
古詩詞,中華的文化精粹,曾經風靡的文字盛典,卻在繁華的喧囂中銷聲匿跡。亦或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的考試程序,一些詩詞還能在一群孩童口中耳聞能詳,作為平時打鬧的情趣。然則,還有多少人會記得如何平仄,如何對仗,如何用韻。網絡風起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均是利用平庸粗雜的話語。若是誰運用古詩詞與人交流,似乎就變得“奇珍異獸”般受到來自四方的睥睨眼神。在文化瑰寶面前,作為中華名族的一份子,豈能不肅然起敬?沒有學會如何作詞寫詩,最好還是封筆。在淺顯地賞閱了古代文人騷客如何作詞寫詩時,神色頓時由紅變紫而又變白。內心不住涌動著失落,驚慌,惶恐。一首好詩的促成,不是學會了幾個令人覺得生僻精美的詩詞,胡亂的堆砌就可以自詡為佳作。在詩詞的構造中有許多我們需要掌握的入門要領,也正因為要領的繁瑣冗長,沒有人愿意用自己空閑時間用在研究如何用詩造詞上,讓詩詞走出人們的視線。
傳統文化習俗的延承。“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又重陽”,紀念屈原的端午等等。不能遺忘的傳統,也在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不管是因為洋節更令人生氣盎然,還是無心過節,但是作為中國人是應該對于自己的東西決不能放縱地讓別人拿來炒作,為自己的國力增添一份外力而利用曾經與中國有過瓜葛,就明目張膽地挑釁。追古溯源,中國的文化精髓怎別人就一言兩語將我們遺落的作為自己追捧的對象,還樂此不疲地大肆宣揚。這是一種文化的竊取,這也是中國的悲哀。
那些曾經的戰爭歷史,那些曾經的英雄事跡,那些曾經的邊聲角起,那些唯美贊歌。還有多少人去拾遺,還有多少人去叨念,還有多少人會聆聽。如今的有關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綴上了濃重的商業氣息,雖可以賺足觀眾的眼淚,但是又怎能以經典著稱,深刻地烙印在人的心口。在歷史教科書的授成,我們能學到的只是漫天星辰里微弱的一顆,還有這之外的,又有多少人會記得去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