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工作總結

時間:2022-09-11 02:30:48

導語:紀念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念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工作總結

70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濟陽這片富饒、祥和的土地,屠殺無辜、制造慘案、罪行累累、罄竹難書。不甘凌辱的濟陽人民奮起反抗,譜寫了氣勢恢宏、浩氣長存的反侵略、反壓迫、反奴役的輝煌篇章。本文通過記述濟陽黨組織的建立以及建立后領導廣大群眾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反映出革命先烈們那種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通過總結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八年的艱苦斗爭,流血犧牲,換來了偉大的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轉折點,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因戰爭失敗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在政治上,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崛起、共產黨和人民力量的壯大,為完全改變中國的政治命運奠定了基礎;在經濟上,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避免成為被掠奪的殖民地經濟,最終走上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經濟的光輝道路;在思想上,新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得到大發展、大傳播,愛國主義得到極大弘揚,實現了又一次民族的思想大解放。

在全民族抗日中,中國共產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濟陽這片土地上,濟陽黨組織帶領濟陽人民進行的艱苦卓越的斗爭,為奪取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日軍暴行———慘痛的歷史罄竹難書

1937年10月,日軍沿京浦線南下進犯濟陽境內,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濟陽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

1937年10月16日至26日,日軍飛機先后3次轟炸濟陽城,炸死無辜村民11人,重傷4人。11月13日,日軍進逼濟陽縣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衛隊旅第一團由前線退至濟陽,在城北董家道口、郭家、朝陽村一帶設伏,又令縣長孫駿昌指揮聯莊會及縣警備隊3000余人守城御敵。此次保衛戰,守城團丁傷亡2000余人。韓復榘隨即率隨從換便衣撤回濟南,縣城失陷。14日,日軍開始大屠殺。日軍分為若干小隊進行搜捕,凡是搜出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斬盡殺絕,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濟陽慘案”。一連七晝夜,南門外黃河灘上及黃家場園尸疊血流,慘不忍睹。據事后統計,從縣城淪陷到七日屠城的一段日子里,日軍共打死守軍200余人,殺死民丁1800多人,殘殺無辜百姓402人,重傷19人,奸淫婦女102人,燒毀房屋550余間,使上百個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見濟南市抗戰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記錄)

1937年11月29日,入侵四區(今新市鎮)大莊的日軍中有3人到韓家村騷擾,被農民楊佐文殺死2人,1人逃回大莊。傍晚時分,百余名日軍包圍韓家村、呂家河崖,野蠻屠殺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達100余人。燒毀房屋380余間,燒掉糧食20余萬斤,燒毀大車30余輛,其他農具、家具、衣物全部被燒光,使呂、韓兩村幾成廢墟。

日軍侵占濟陽期間,實行殘酷的法西斯統治,不斷進行“清鄉”、“掃蕩”,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我縣抗日根據地、堡壘村實行令人發指的“三光”的政策,并不斷增設據點,擴編治安軍,數以千計的抗日工作人員、黨員和群眾慘遭殺害。濟陽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條件,遭到極大的破壞,生命、財產安全無法保障,民不聊生。縣內商號、店鋪大多被毀、被搶,數年之內不能復業;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遭到致命破壞,廠房、作坊被炸,機器設備等基礎設施就地毀壞,從業者生命不保,四散逃生,市場蕭條。學校大部分被迫停學,開辦的學校也必須接受日偽的奴化教育。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田園荒蕪,鄉村凋敝,人民群眾顛沛流離,農業生態環境遭到致命破壞,城鄉經濟全面崩潰,社會秩序極度混亂。

二、播撒火種———濟陽黨組織的建立及早期活動

具有反抗精神的濟陽人民不甘于日軍的蹂躪,到處充滿了復仇的情緒。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人,敏銳地看到蘊藏在民眾之中的這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和巨大的革命力量,毅然擔負起了組織民眾抗擊日本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重任。

1937年抗戰不久,黨組織就在濟陽、商河、臨邑邊界開始活動。當時,共產黨員李逸民、張彩云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1937年8月,濟商邊界組織成立了濟陽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點燃了濟陽的抗日烽火。這是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青年的抗日組織,濟、商、臨邊界的一些進步學生紛紛加入了這個組織。民先隊員在敵后秘密張貼宣傳品,搜集情報,傳送文件,宣傳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活動,為壯大抗日力量和濟陽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38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蕭華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抵達樂陵縣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挺縱”政治部成立了軍政干校,培訓抗日軍政干部。商河的劉剛平與濟陽的江蘭馨、楊好連、傅懷倫等人先后參加學習,并在那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們畢業后分赴各地,組織發動抗日活動。劉剛平、江蘭馨遵照八路軍“挺縱”政治部的指示,回到家鄉,在民先隊員中秘密發展黨員,并于1938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濟商邊聯合支部。

1939年2月,濟陽縣第一個黨支部在四區史家寺村誕生。黨支部成立后立刻投入了領導全縣人民抗日的洪流,秘密接送來往干部,傳遞信件,發展黨的組織,深入宣傳發動抗日斗爭。史家寺黨支部的建立意味著濟陽的抗日斗爭從此有了共產黨的組織領導,同時,也為全縣其他地方樹立了建黨的榜樣。從此,星星之火漸有燎原之勢。到1939年秋天,史家寺周圍的江店、賈寨、王家等相繼建立了黨支部,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

1939年10月23日,在八路軍“挺縱”政治部的協助下,濟商邊區工作委員會(史稱東路工委)正式建立。東路工委爭取仁風偽團副趙學信率部分人員反正,組建了濟陽縣大隊。1939年12月,根據魯北地委指示臨邑縣委書記劉江明在小劉家(今屬臨邑縣)組建中共濟陽縣工作委員會(史稱西路工委),劉剛平任書記。1940年夏,西路工委配合臨邑縣大隊攻打日軍垛石橋據點,殲滅日軍8名,偽軍40余名,繳槍30余枝。1942年8月,在濟陽三區(今孫耿鎮)成立齊濟縣工作委員會和齊濟縣抗日民主政府,統一領導濟陽、齊河兩縣抗日斗爭。縣政府設在齊河,濟陽為視察團,并組建了濟陽縣大隊。1944年1月,中共濟陽縣委和濟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濟陽的黨組織誕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并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戰爭結束時,全縣中共黨員發展到1176名,設立支部118個,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革命干部。黨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崇高威信,中共濟陽縣委已成為全縣人民的領導核心。

三、敵后浴血———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斗爭

抗日戰爭期間,濟陽先后存在過包括國民黨軍隊在內的不少抗日武裝,但是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人民,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

濟陽抗日武裝的主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濟陽縣大隊。在歷史上,縣大隊有三個:一個是濟陽東路工委時期的縣大隊,組建于1939年10月,1940年編入八路軍魯北支隊;另一個是濟陽視察團時期的縣大隊,組建于1942年8月,1943年6月改編為第三區區隊;還有一個是齊濟縣大隊,組建于1943年7月,1944年1月濟陽縣抗日民族政府成立時改編為濟陽縣大隊,一直活動到抗戰勝利。縣大隊活動的時間長,經歷的戰斗多,不僅在濟陽縣沉重地打擊了敵人,還配合周邊縣的抗日武裝,南征北戰,東討西伐,成為濟南北部地區一支讓敵人談虎色變的抗日勁旅。

濟陽軍民利用伏擊戰、突襲戰、麻雀戰等戰術,開展敵后抗日武裝斗爭,給了日本侵略者以無處不在的沉重打擊,為建立、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0年2月,濟陽東路工委率縣大隊配合“挺縱”五支隊二營在陳、羅一帶,伏擊以渡邊中佐為首的閱兵團48名日軍,除1人逃跑外,其余47人全部被擊斃。這次戰斗轟動了濟、商、惠(民)三縣,進步師生為這場戰斗編寫的歌謠在當地廣為傳唱:“渡邊鬼子愣頭青,坐著汽車下武定。腰里掛著東洋刀,手里抓著望遠鏡。眼看來到陳羅莊,碰上挺縱子弟兵。大清早上接上火,一直打到掌上燈。一車鬼子完蛋了,除了一幫害人精”。1943年7月的太平伏擊戰中,縣大隊以較小的代價,一次俘敵500余人,繳獲輕機槍10多挺,步槍300余枝,震懾了齊濟一帶的日偽軍。1943年10月5日,地區隊、齊濟縣大隊和回民支隊在鹽店于家遭1000余日偽軍包圍,在激烈的突圍戰中,戰士們打得英勇頑強,給敵人以重創,殲敵100余人,縣大隊有33名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齊濟縣縣長李聚五高度評價了這次戰斗,他在紀念這些烈士的碑文中寫道:“我主力部隊不避艱險,不怕鋒銳,與日軍在此作殊死戰斗。戰斗中英勇壯志震天震地;赤心鋼膽,結成鐵城;猛打猛沖,給鬼子一迎頭重創。這場戰斗后,日軍未敢輕于由此入境,敵人昔日的往來大道,成縣大隊今日南部的虎門關。先烈的犧牲直接威脅和打擊了敵偽的瘋狂。”1944年8月,中共濟陽縣委制定了小反攻計劃,縣區武裝配合渤海軍區二分區部隊,先后拔除日偽據點6處,截獲日軍汽車2輛,俘敵200余人,繳獲機槍5挺,步槍200余枝。1944年9月4日,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濟陽縣全境解放。

八年抗戰,濟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武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到抗日戰爭結束,全縣除先后有2000人補充到主力部隊外,縣區武裝發展到1000余人,基干民兵14000余人。縣大隊、各區隊配合主力部隊或單獨作戰數百次,殲敵1200余人,俘敵3000余人,繳獲各種武器3000余件,子彈數萬發,汽車10余輛,戰馬70余匹,拔除據點45處。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總動員。濟陽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八年抗戰中,為國捐軀的中華兒女何止千萬。濟陽的一大批黨員和優秀兒女為民族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把鮮血灑在了濟陽的大地上:濟陽縣東路工委組織部部長楊好廉、冀魯邊軍區政治部主任楊忠、濟陽縣縣大隊副大隊長朱寶承、縣大隊一小隊隊長杜鑫三、視察團手槍隊戰士韓德勝、共產黨員江蘭馨等等。這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先烈的英名將永載史冊。

四、總結經驗———開創濟陽美好未來

正如所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這場戰爭雖然已經過去70年了,但它具有非凡的意義,它給人們留下的歷史經驗,是值得永久珍惜的。

學結黨領導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懂得,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列,積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華民族實現了由受侵略凌辱向民族獨立的偉大歷史性轉變。日軍的主要對手,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己任的、代表著中華民族覺醒的政治力量和凝聚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縱觀八年的抗戰歷史,中國共產黨既用正確的綱領和明確的政治路線,又通過各項適當的政策和策略,實現了對抗日戰爭的堅強領導和在統一戰線中的核心作用;既在對敵作戰中突出地表現了殺敵在前,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又在堅持敵后斗爭中表現了不怕犧牲,不怕困苦的頑強意志,是危難中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抗日戰爭中名副其實的中流砥柱。

學結黨領導人民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懂得,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之源。建立、維護、鞏固和發展由中國共產黨倡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不分民族、不分派系、不分政黨、不分地域的民族大團結為基礎的。抗日戰爭的勝利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是不可分離的。可以說,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就沒有全國抗戰;沒有全國抗戰,沒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作全國抗戰的中流砥柱和團結的核心,就沒有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正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使我們贏得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全體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是民族生存的需要,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偉大復興的歷史性需要!

學結黨領導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的近代苦難史,每一頁都在證明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證明: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國家振興、民族富強,我們才能免受欺辱,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濟陽作為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欠發達地區,更應發憤圖強、勇于擔當,大力弘揚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不屈精神,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縣人民,不斷開創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局面。

五、結語

“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0年前救亡圖奮的歷史重任已由先輩們在血火交融的時空中完成,今天,偉大的抗戰精神則需要我們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來奮斗。作為黨史工作者來說,要以“研究歷史、總結經驗、理論創新、資政育人”為己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研究黨的歷史,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挖掘黨的歷史資料,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