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名句范文
時間:2023-03-27 02:5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唐詩宋詞名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鬃亂。——蘇軾《洞仙歌》
2、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3、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杜牧《歸?!?/p>
4、門隔花深舊夢游,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于秋。——《浣溪沙》
5、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6、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秦觀《浣溪沙》
7、可惜東風,將恨與閑花俱謝。——史達祖《三姝媚》
8、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劉長卿
9、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0、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1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13、昔日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落淚。——周邦彥《解連環》
14、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15、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周邦彥《蝶戀花》)
16、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杜牧《山行》
17、櫻花凋零離人淚,梅雨落盡孤客愁,一城春水向東流。——《浣溪沙》
18、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劉克莊《木蘭花》
19、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黃公紹《青玉案》
20、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2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2、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23、載酒買花年少事,渾不似、舊心情。——盧祖皋《江城子》
24、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5、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26、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27、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28、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29、兩地離愁,一尊芳酒凄涼,危闌倚遍。——蔡伸《蘇武慢》
30、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3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32、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3、生怕倚闌干,閣下溪聲閣外山。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還。——潘方《南鄉子》
3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5、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
36、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37、漏箭移,稍覺輕寒,漸嗚咽、畫角數聲殘。對閑窗畔,停燈向曉,抱影無眠。——柳永《戚氏》
38、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晏殊《木蘭花》
39、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40、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4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4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43、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44、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周紫芝《鷓鴣天》
45、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賀新郎》
46、江流千古鶴猶在,濤聲依舊花滿樓,幽夢無痕水悠悠。——《浣溪沙》
47、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8、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趙令時《清平樂》
49、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50、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1、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自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5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53、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4、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55、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5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58、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夜合花》
59、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6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6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62、離腸未語先斷,算猶有憑高望眼。更那堪衰草連天,飛梅弄晚。——盧祖皋《宴清都》
63、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
64、夜闌風靜彀紋平,少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
65、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66、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67、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68、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69、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0、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72、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
73、最關情、折盡梅花,難寄相思。——周密《高陽臺》
74、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晏幾道《阮郎歸》
篇2
關鍵詞: 《西廂記》 典故運用 獨特
《西廂記》里的主題思想“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大家可謂是耳熟能詳,作品里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它的影響可見一斑?!段鲙洝纺氰矁灻赖恼Z言藝術,不僅僅使得普通大眾視若珍寶,歷代文人墨客也都為之扼腕贊嘆不已。王驥德在《新校注古本西廂記》中贊道:“今無來者,后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徐復祚在《曲論》中說:“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泵鞒膶W家、評論家朱權曾贊《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1]其“花間美人”的贊譽尤為傳神,將《西廂記》中的語言美形容得恰到好處,而其語言美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曲中多處典故的運用。
本文主要探討《西廂記》中典故的運用及其獨到之處,經常在“尚雅”的詩詞中出現的用典的藝術手法在“尚俗”的戲曲中同樣可以增添亮色,有著獨特的魅力。
一、《西廂記》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用典是文學創作尤其是詩詞中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它方便于比況和寄意,也可以充實內容、美化詞句,可使得文辭妍麗,聲調和諧,所以這一手法被運用得十分廣泛。
元曲作為一種較之唐詩宋詞比較通俗的語言藝術,它超越了中國古代韻文文學的敘述經驗,把唐詩、宋詞從象牙塔里拽了出來,蹈入了天真率意和通俗化,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所以元曲很少用典,這與唐詩宋詞的區別尤其突出。
但是在《西廂記》中,王實甫用典也頗多,使得句句都文采斐然,字字珠玉,“作者不僅善于熔煉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煉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糅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俗話說,量體裁衣”[2]。
在此列舉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典故的運用。
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中第一折里:“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典故出自車胤和孫康囊螢映雪的勤學故事,是大家廣泛熟知的;[點絳唇]中“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出自晉明帝司馬紹事,曾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典故出自《晉書·明帝紀》,言遙遠難及,喻愿望沒有達到,自然地道出了張君瑞功名未遂的感嘆。“將一座梵王宮疑是武陵源”中的武陵源這一典故,表述了張生無意見到鶯鶯后的欣喜,將普救寺當做心中的“桃花源”。第二折中“雖不能勾竊玉偷香,且將這盼行云眼睛兒打當”中的“竊玉偷香”即代表男女私通;“往常時見傅粉的委實羞,畫眉的敢是謊”,畫眉的典故出自于《漢書·張敞傳》。張敞經常為婦畫眉,后遂用為夫婦相愛的典故。第三折:“我雖不及司馬相如,小姐你莫非是一位文君?”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贏得了文君的芳心,這個典故乃是文學史才子佳人的典型。這里張生欲借琴追求美人,也意指兩人心有靈犀。
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第一折中“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成秦晉即結為夫婦,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通婚,“秦晉之好”廣為流傳。第三折《賴婚》“成也是你母親,敗也是你蕭何”,鶯鶯埋怨母親悔婚一事,借用“成也蕭何敗蕭何”這一典故。張生的唱詞“可憐刺股懸梁志,險作離鄉背井魂”和“計將安在?小生當筑壇拜將”,其中頭懸梁錐刺股的發憤苦讀典故和劉邦為韓信筑壇拜將的典故都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第二折里《鬧簡》:“他人行別樣的親,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鴻案。別人行甜言美語三冬暖,我跟前惡語傷人六月寒。我為頭兒看: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付擲果潘安?!边@段紅娘的唱詞中使用了三個有名的典故,首先是孟光梁鴻舉案齊眉的典故。故事本為妻敬夫,即梁鴻接孟光案,這里反說為妻接夫案,紅娘意在譏諷鶯鶯主動邀張生幽會。而離魂倩女和擲果潘安更是廣為人知,分別代表多情的女子和美男子,這里即是指鶯鶯和張生。第三折《賴簡》:“一任你將何郎粉來搽,她已自把張敞眉來畫?!焙侮躺瞄L抹粉飾面,張敞擅為女子畫眉,紅娘的這一句唱詞唱出了郎有情、妾無意的意思。她認為張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書生。
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應為整本劇的,其中也包含《拷紅》和《長亭送別》很有代表性的兩折,沖突十分明顯,很有代表性,每個人物的性格在此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第一折中,鶯鶯的唱詞“勿以他日見齊,使妾有白頭之嘆”,化用卓文君在得知丈夫要娶妾,悲痛欲絕,后作《白頭吟》這一典故,道出“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感嘆。已委身張生的鶯鶯以此典故告誡張生希望他不要辜負自己。第二折中“當日個明月才上柳梢頭,卻早人約黃昏后”是化用元好問的詞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一句是廣為熟知的。第三折中,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同樣是這一折中,[耍孩兒]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币痪?,明顯是出自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典故。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鶯鶯內心的悲戚。
二、《西廂記》用典的獨特之處
《西廂記》的用典之獨特從大的方面來看首先便是元曲用典的獨特,它可以代表元曲這類文學體裁中用典的特點:
“元曲用典,按時代來說,范圍更大,因為元曲比較通俗,使用了大量口語、俗語,用典不像詩詞那么多;元劇雖然故事內容豐富,但正旦或正末唱詞中抒感的內容仍然比詩詞狹窄,所以用典的內涵范圍比詩詞小。另一方面,元曲用典雅俗兼容,卻開了另一扇大門,這又是它不同于詩詞的地方?!盵3]
(一)運用的典故多是通俗易懂
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說:“傳奇不比文章,文章作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作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故貴淺不貴深?!盵4]元曲是雅俗共賞的,它的受眾范圍很廣,可謂是男女老少皆宜。這樣的特殊性,使得元曲并不會像詩詞文章一類“曲高和寡”,只有飽經詩書的文人雅士才可以解其中之意,如果元曲也這樣,那便是失敗的作品。
“元曲用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雅、俗典故兼用,尤其喜歡用小說、戲劇的典故。這是元曲不同于詩詞風貌的特點之一”[5]。這也與元曲本身就是雅俗共賞的特點大有關系。
《西廂記》中運用的典故多是通俗的,即使不是婦孺皆知,也都是常見的,大家易懂的。王實甫多選用民間傳說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戲曲故事,避免了觀賞時不知所云的尷尬。像上文中列舉出來的武陵源、竊玉偷香、文君之意、螢窗雪案、張敞畫眉、離魂倩女、孟光梁鴻、成也蕭何敗蕭何、秦晉之好、頭懸梁錐刺股、筑壇拜將、白頭吟等一系列典故,都是在之前的作品、傳說中經常見到的,人們不會覺得晦澀難懂。大部分即使是不清楚其源頭,也都算是耳熟能詳,都大體清楚其表達的意義,在欣賞戲曲的時候,不僅可以更好地體會唱詞,而且會使受眾充分體驗到“花間美人”的聽覺感受,不再是過于口語化的唱詞,而是帶有唐詩宋詞般美的享受。
(二)運用的典故多化用唐詩宋詞等作品中的名句
曲中的典故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唐詩宋詞中的名句。名句一般是在唐詩宋詞及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中的佳句,是廣為傳頌備受稱贊的句子。這些句子經過時間的打磨,流傳甚廣。一般人也許不清楚整首作品的原貌,但是對于其中的名句一定是有所耳聞,也知道其大體的含義和內涵。作者將其巧妙地化用,拓展了意境,渲染了氛圍,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因為是名句,所以大家觀之都不會覺得陌生,這一手法避免用典過于糅雜、陌生的尷尬。
《西廂記》中這樣的實例有很多,大家最廣為熟知的北宋范仲淹的《蘇幕遮》詞中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被王實甫巧妙地將葉字換成花字,把它移到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曲中,成了“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經過換化這一句又成了一個千古名句。
第一本第四折[折桂令]中“燭影風搖,香靄云飄,貪看鶯鶯,燭滅香消”,化用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枕冷衾寒,燭滅香消”
前文列舉典故時提到的《拷紅》中紅娘的唱詞“當日個月明才上柳梢頭,卻早人約黃昏后”,《長亭送別》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以及第二本第三折中的“恰才個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馬淚痕多”,都是明顯的化用詩詞名句的典故。
這樣化用名句巧妙運用詩詞典故的手法,是極為精彩的,用一句話來總結便是“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隱辟,其句則采用街談巷議,即有時偶涉詩書,亦系耳根聽熟之語,舌端調慣之文,雖云詩書,實與街談巷議無別者”[6]。
三、對《西廂記》用典的評價
西廂記的用典也遭受一些學者的非議:“《西廂記》中曲辭、科白均堪稱用語奇妙、珠圓玉潤、優美鏗鏘。尤其突出的是在曲辭中引用了大量的詩詞、典故,更增添了耐人尋味的藝術力量。但對于這一點,不少人是采取批評態度的,以為詩詞,典故的引用使文辭過于典雅,艱奧,不易為廣大群眾所領會、欣賞。”[7]
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元曲作為一種通俗的文學,從本質上來看卻是越通俗越好越白話越好。它是一種民間藝術,曲高難免和寡,在推廣上有一定的缺陷。從戲曲的社會功能來看,戲曲的宣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它能反映社會現狀,反映民間心聲,更能激起大眾的興趣和共鳴。所以更通俗的唱詞會達到更好的效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少有戲曲能超越的《西廂記》的地位及影響力,所以《西廂記》應是有其獨到的地方,語言藝術的優美可以說是一大亮點。
在我看來,雖然元曲是雅俗共賞的一種文學樣式,并不推崇大量用典,但是《西廂記》中的典故一來大多都是耳熟能詳的,二來多是化用原本大家已經熟知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晦澀的程度,避免了“掉書袋”,讓人們徜徉在佳句中,進而樂在其中,而不是不知所云。同時,典故運用的效果是極其明顯的,如果沒有這些語言的點綴,《西廂記》的確會更加通俗化和口語化,但它的語言藝術就會大打折扣,也很難獲得“花間美人”的贊譽。
參考文獻:
[1]姚品文.朱權的太和正音譜[J].中文自學指導,1994(04).
[2]施桂芳.從長亭送別探析西廂記的語言藝術[J],語文天地,2009(12):22.
[3][5]呂薇芬.元曲的用典使事[J].文史知識,2002(2):37.
篇3
讀書當快意自得,不必正襟危坐讀,皓首窮經讀,卻可以春秋讀,山水讀,品茗讀,對酒讀,消閑時可讀,解悶時可讀,幾無時不可讀,亦無處不可讀,只需以快意為帆,閑適為屐,風雅作伴,悠然前導,興來即往,優哉游哉,跋涉詩山詞海,看風光滿眼,于此含英咀華,不亦快哉!
選讀法:名山勝景,總不乏碑刻題詠,或者有些標志指明佳處。詩詞集中,選者亦煞費苦心標示注解,以期讀者入此詩詞“大觀園”內,有跡可循,既明了作者行文的草蛇灰線,又可從其中挑選可情可意的詩境暢游一番。按圖索驥,選讀精粹,不亦快哉!
標讀法:書中所作的標志,疏漏之處,也自難免,書中留白之處,讀時正可以隨性發揮,在閱讀中自行標注,就如同游人每跋山涉水,觀景覽勝,常有能獨辟蹊徑的,而后能到達險遠處的奇偉、瑰怪、非常主觀,不亦快哉!
快讀法:快意唐詩宋詞,以輕松自如的心境博覽詩人情事、雅事,甚至是糗事、荒唐事,于合不攏嘴之時,“眼前直下三千字”,“一夜看盡長安花”,不亦快哉!
緩讀法:“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快意閱讀之中,也可以“解鞍稍駐初程”,選擇自己屬意的詞句密詠恬吟,探索其中深遠綿邈之趣,消得浮生半日閑,不亦快哉!
倒讀法:將千古以來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特別拎出,尋根溯源,覓其原文,看作者如何分解。人讀書都向后翻,我則書向前翻,不亦快哉!
筆讀法:書中精彩處,紛呈雜現,就如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并時有幽花,橫斜兩三枝,令人眼中一亮。雅好詩詞的人,徜徉其中,盡可撿拾自己中意的佳詞妙句,援筆錄下,久而久之,或者自成卷帙,不亦快哉!
誦讀法:坡給人家的詩打“十分”,卻說“三分詩七分讀”,語氣里自然充滿戲貶。但平心而論,詩詞一經誦讀,確實增色不少,就說:“非高聲朗誦不能得其雄偉之概?!睍械奶圃娝卧~炫人眼目,動人心處,持抽念誦,逡巡屋內,不亦快哉!
聽讀法:詩詞既然有念誦之美,也就有了聽詩聆詞的雅趣。情人愛侶間,若是爭睹一書,更不用一拆兩半,只要一人講,一人聽,使聽者用耳朵讀書,用耳朵感受詩風詞韻,領略詩詞的音律之美,不亦快哉!
勾讀法:背誦古詩名句,總把熟悉的句子用紅筆勾去,而專揀生疏的詩詞看,年深日久,這些句子也能為我所用,不亦快哉!
校讀法:筆者深知校讀是一種苦讀,但還是想向大家推薦此法。如果對詩詞愿意深究探討的人,可以參照《全唐詩》、《全宋詞》等集子,不但能增加對詩詞的把握,而且還可以幫助編者指出紕漏、提出意見,不亦快哉!
添讀法:將古今典故、詩詞名句,如網絡鏈接一般,層層演進,連綴成珍珠項鏈般耀目的篇章。這種讀法極為開放,可以無窮拓展。閱讀當中,也可將自己所知所感,而書中未曾談到,一一添加進去,那時候,便“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不亦快哉!
競讀法:讀一本書,如果有二三知己,相互切磋,那是極快意的事情。當年李清照夫婦二人就常玩這樣的把戲,“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后”。自家讀書也可以采用這種做法,非徒做斗智競知的游戲,而是增進感情的雅事,不亦快哉!
說讀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謅。讀完好書,可將其中的精彩片斷,在茶余飯間,作為談資:抖落出來,既可以博得眾樂,又能增添自己的品位,也是很愜意的事情。筆者曾經用過數回,屢試不爽,欣欣然自以為風雅之徒,不亦快哉!
夜讀法:魯迅說: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挑燈夜讀,卻不必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雄心,只需跟著感覺走,“泛若不系之舟”,眼疲即睡,不亦快哉!
晝讀法:晝夜讀書,不妨信步陽臺,就撲面清風而讀,或靠窗而坐,明窗凈幾,泡一壺茶慢品,一目十行,不消字字句句都記上心頭,不亦快哉!
雨讀法:若夫“風也蕭蕭,雨也蕭蕭”之時,蟄居小樓中,一書在手,也不管風聲、雨聲,悠然自得,“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不亦快哉!
風讀法:一冊在旁,隨手翻弄,風吹哪頁讀哪頁,如阮步兵那樣“率意獨駕,不擇徑路”,自在舒心,不亦快哉!
春讀法:至若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吹面不寒,一片勃勃生機當中,捧讀摯愛之書,風光滿眼,咀嚼詩詞歌賦,品嘗美文楹聯,齒頰留香,沁人心骨,不亦快哉!
冬讀法:冬陽不暖,冬夜漫長,不宜外出,蝸居小屋,最好就是隨性讀書。金圣嘆就把雪夜閉門讀禁書,列為人生最大樂事。讀書不一定非要是禁書,只求令人愜意,弄瓶二鍋頭,把盞看書,或者竹爐湯沸,以茶當酒,酒香茶色之間,搖首吟哦,不亦快哉!
旅讀法:大凡出遠門,旅途中多有閑暇,若無旅伴,一冊在身,隨意而讀,往往不期然書中詞句就與窗外風光景致暗合,一時間詩情畫意,堆來日艮底,眉間心上,不亦快哉!
枕讀法:秋冬之夜,倚枕看書,或躺,或靠,或斜,或趴,都無不可,熒熒燈下,攤開書卷,隨意讀幾行文字,也不抱什么修齊治平的宏愿,身心俱暢,不亦快哉!
廁讀法:周作人認為入廁讀書,“看隨筆一類最好,頂不行的是小說”,尋覓些閑適如詩話者,流暢同隨筆者,專供暇時翻檢,可以了不經意地讀,待某事畢后就拋擲一旁,不亦快哉!
野讀法:古人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章山水本一家,出外冶游,在一泓蕩漾、綠風撲面的山野鄉間,開卷讀書,真的是“受用一綠”、“字俱碧鮮”,不亦快哉!
篇4
關鍵詞:高考 詩歌閱讀 設計
高考作為我國高利害的公開考試之一,對學生有的影響深遠,而高考試卷的要求就變得更高,才能更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水平。在語文試卷中,詩歌閱讀是必考部分,近幾年,古詩閱讀的設計似乎形成一個固定模式,導致學生的古詩學習較為局限,有些學生甚至在追求詩歌閱讀的通用答題模式,可想而知,這種設計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陷入一個誤區。是否有更好的、更合理的詩歌閱讀設計方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一、大陸高考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回顧一下當前我國高考詩歌閱讀常見的設計思路,以201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為例。
示例一 2014年新課標Ⅰ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綠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以作秦觀。
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
③劫:圍棋術語。
8.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9.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并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兩句寫山勢高險,即便是善飛的黃鶴、輕捷的猿猴都很難越過。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鳥以抒發自己的悲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p>
示例二 2014年新課標Ⅱ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單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祥。
8.韋莊在詩中用什么方法表現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分)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的兩句是“______,______?!?/p>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______,______”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課標卷Ⅰ詩歌閱讀設計依然采用常見的模式,一首古詩鑒賞題和補寫題的形式。課標卷Ⅱ詩歌閱讀鑒賞題采用不同的設計形式,圍繞“燈前”這一共同意象選取2首詩歌作為閱讀材料。補寫題呈現形式有一定改變,加大了難度,不是單純地考察學生背誦和回憶,需要加入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鑒賞材料依舊是出自唐詩宋詞,是學生不熟悉的古詩詞;補寫題來自課本、課程標準或考試大綱規定的必背篇目。詩歌閱讀考察的內容主要側重詩歌的內容、意象、情感、表達技巧和重要名句等,重在評價學生準確提取重要信息、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運用所學表達技巧的能力等。題目答案一般是固定的。
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香港于2009年實行高中新學制,學生結束三年制高中教育后,參加中學文憑考試,這相當于我國大陸的高考。了解一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詩歌閱讀的設計。
示例三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節選自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樣本試卷)
根據《秦風?蒹葭》與下面三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甲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乙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劉禹錫《竹枝詞》
丙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于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于無水的小溪,
――那是,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里的……
遺落在那里的――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于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鄭愁予《雨絲》
(a)《蒹葭》與《望天門山》在體制上有何不同之處?試略加分析。
(b)四首詩歌內容均與河流有關,試從每首詩摘舉一例以證。河流對各首詩歌的主題產生什么作用?試分別說明之。
(c)有人認為“文學源自現實,卻比現實更具感染力”。試以《望天門山》《竹枝詞》或《雨絲》任何一首,證明此說法。
香港詩歌閱讀設計選取4首詩歌作為評價內容,以課內詩歌為基礎,匯集其它材料,同一主題(如示例二所選材料都與河流有關)讓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內容產生內在聯系,這種方法將更多的材料整合為一個整體,匯集古今的多首詩歌,使得閱讀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課內詩歌以不呈現的方式出現,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重在考察學生對不同時期詩歌特點的掌握、詩歌主題的理解以及詩人所選的特定意象與主題的關系。允許學生的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分析總結
香港和大陸的古詩詞閱讀設計思路存在明顯的不同,我國高考古詩詞閱讀設計或許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構思方面,比較閱讀的方法更能夠加深問題的難度,更有利于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學生的認知過程劃分為6個維度,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我國當前詩歌閱讀重在評價學生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維度的能力。如何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是試卷設計者必須深思的一個問題。今年課標卷Ⅱ也在進行一定的嘗試,認識到需要改變詩歌閱讀的固有設計思路,使設計不拘于模式的限制。
第二、選材方面,兼顧課內課外、古今中外。雖然現在的閱讀設計兼顧課內課外,但是不難發現,課內材料一般是出自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要求學生必備的內容,課外主要選自唐詩宋詞。這種設計思路的弊端之一是會導致日常教學對中外現代詩歌的忽視。比較閱讀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納2首或2首以上有共同點的詩歌,豐富閱讀的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
第三、任務方面,設計應該更為豐富?;貞浱囟ǖ拿洹⒗斫庠姼璧膬热荨⑶楦泻捅磉_技巧這些任務的設計重在考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考察學生其它較高層次能力的任務也非常重要,比如香港詩歌設計中分析《蒹葭》和《望天門山》兩首詩歌體制的不同,分析某首詩歌與某個觀點之間的一致性(香港C題)等等。又如課標卷Ⅱ區分“燈前”這一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
篇5
月亮在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稱的,也有叫做“嬋娟”、“娥”、“玉童”、“銀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輝”、“淡月”的不同;其形狀有“圓月”、“殘月”之分別。通過不同的抒寫,月亮表現為不同的意象組合,它們各具風韻,表達著不同的情意。下面我們就對古詩詞中出現的“月”之意象作一簡單地梳理。
(一)望月懷遠:古詩詞中大量的懷遠之作都有懸掛在天邊的月亮陪伴,無論它是“殘月”、“斜月”,還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黃昏月”,約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獨處的人們思念遠方親友的最佳時機,望月懷遠成為古代詩歌傳統主題。
“昭昭素明月,暉光燭我床。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形飸阉?,泣涕忽沾裳。”《漢樂府》中的這首《傷歌行》先寫月光擾人,夜不能寐,最后點明癥結所在――“懷所思”。這是相當完整的月下懷遠主題的佳作了。尤其是“昭昭素明月”四句更是精妙的典型,后來許多月下懷遠的詩歌都能看到這幾句的影子。
此后,如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孟郊的“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等等,都是分離遠隔的人們在那天涯共有的清朗月光里,借明月以寄相思的書寫。在一次又一次的吟唱當中,明月被賦予了情感,它不但撩人離愁,更擔負起了向遠方的親人傳遞思念之情的重任。
(二)借月思古:人們以我觀月,移情于月,使月皆著我之色,所以詩詞中又有了借月抒發歷史滄桑、時光流轉之感慨的名句。詩人在一輪明月似乎亙古不變地照耀下,面對家國興亡、人生風雨、是非成敗,必然會生發出對歷史、對人生、對時間、對空間的無盡思緒,明月成為了詩人言己之志的絕好意象。
在《春江花月夜》中張若虛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巧妙地以“月”作為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將歷史與現實組接在一起,傳達出深沉的歷史悲涼感。這其中寄托了詩人對時間、人世的感慨,那似乎年年永相似的明月,引起人們無盡的詠嘆與哀思。
李煜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吟唱中將“秋月”當做一面鏡子,映照著詞人敏銳的時間意識和綿綿無窮的悵恨。詞人通過對“月”的詠嘆,把一種飽含人世滄桑巨變的無法解脫的傷感傳遞給了后人。
月亮作為一種意象形式,它生息不已又圓缺不定,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喚起了具有廣大空間的人生喟嘆,觸動著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現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空間,浩渺悲壯的天問意識。
(三)托月明理:日升月落,月升日落,人類及自然界其他動植物的生命每到一定期限就要完結。人類就從這種自然的更迭變化中悟出生命的哲理。
蘇軾通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書寫使得其筆下的月充滿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他通過對月亮的自然運轉規律去完成對人生、社會的思考,進一步形成透徹的認識,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帶給人的啟示。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對應起來,讓人們認識到面對的苦難人生應當像自然界中的月亮順應自然規律那樣,及時進行自我調節。這正是詞人通過自己的思考,借用月亮引導人們認識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
篇6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學習動機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于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于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熏陶。這有待于高中語文教師進行有效的反思。
一、當下詩歌教學現狀
在高考指揮棒效應明顯的大環境下,設想如果不考詩歌,又有多少學生真正主動的搜集詩歌、背誦名句、感悟意境?因為“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當代高中生浸泡在媒體文化、網絡文化、大眾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學生拒絕傳統,崇尚個性,已經失去學習詩歌的動機。如果詩歌教學與現實脫節,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更加厭惡詩歌學習,這與詩歌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周易》中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币虼?,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道德的崇高與審美的品位是學生對詩歌的自覺式追求。現從心理學視角,從學習動機的心理層面,以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第三專題: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談高中詩歌教學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傳統的詩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形成符號化認識。如談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稱“詩圣”,思想是“憂國憂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稱為“詩仙”,將他與浪漫主義緊密聯系,想到他的詩歌風格“豪放灑脫”……這已形成當下標準化、范式的詩歌教學模式,在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思維定勢”。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引導學生以知人論世為起點,多元化解讀文本,找到傳統與現實的平衡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與創新能力。而《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夢”屬于想象的類型,教學中帶領學生跟隨李白的思維踏上多彩的追夢之旅,找到神仙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銜接點,回歸現實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王國維說:“詩人對自然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比耸亲匀恍耘c社會性的結合體,鑒賞詩歌除了進入意境中外,還可以獲得情感的愉悅、心靈的共鳴、審美的體驗。而高中生鑒賞詩歌,有三大步驟:讀懂詩歌、感悟意境、創新理解。其中激發學習動機是前提和基礎,感悟意境是領悟與內化,創新理解是目的與結果。
三、學習動機心理優化
“詩歌教學是重點更是難點,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個參與者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存,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多層次、多角度地品味詩歌?!倍芗ぐl學生學習動機最有效的途徑是課前問題的設置。“課前預習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于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p>
1.目標預設,引起內部需要。針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我確定的課前預習目標是:(1)溫故知新,復習已學習的關于李白的詩句;(2)知人論世,了解李白豪邁灑脫的生命軌跡;(3)詩海探珠,聯系詩歌談別人對李白的評價;結合這一學習目的,我創造性地選用詩歌名句,分別是溫馨預習“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學子用功時”、知人論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詩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并將這些學習目的作為學案,課前復印給學生。
學習動機的培養途徑中最重要的一條:引起學生內部需要,轉化學習動機。這段文字中,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詠與音樂的魅力;魏武與海的淵源;邊塞詩的雄渾豪放與美國西部片的蒼涼之美;“愴然而涕下”與“英雄淚”的異同點;“三赤”名篇與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柳永與“奉旨填詞”的故事;李煜與倉央嘉措、納蘭性德三個“情圣”的人格魅力。
2.比較閱讀,激感共鳴。“比較閱讀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實踐和訓練、測試手段,在未來的教學和測試中將更加受到重視。 要提高比較閱讀的質量,必須熟悉比較閱讀的思維方法:求同和求異?!睙o論求同還是求異,這段文字都能從音樂、地理、影視、文學、宗教等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引起內心的共鳴,維持其對新鮮知識的好奇心。
高中詩歌教學,務必要抓住學生的心理,“以人為本”讓學生自愿、主動地接觸詩歌,獲得詩歌意境的美感體悟,在傳統與現實中找到平衡點。而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化鑒賞能力前提和基礎,是詩歌教學的先覺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開放;資源;互動;平等;交流
雷切爾?卡森曾這樣說:“我真誠地相信,對于青少年,感覺遠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為孩子的求知欲鋪路,遠比規定孩子吞下他還吸收不了的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一、開放課程資源,營造互動氛圍
用活教材是課程標準的新理念。2011版課標再次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角色表演,雙向互動
中學生的表現欲望都比較強烈,希望能得到他人關注和肯定,基于這些學情,讓學生把教材進行排演,妙趣橫生的表演會使教材內容鮮活起來。
2.話題辯論,生生互動
古人云:一言興邦。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能言善辯可以使語言魅力四射,教材同樣為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教例:八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走上辯論臺”。教師可以在活動前精選兩個辯題,一是上網利弊談,二是我看克隆。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辯題查閱資料,“我看克隆”還可結合課文《奇妙的克隆》進行思考,然后學生根據所選內容自動分成兩部分。而每部分又可根據所持觀點的不一致分成辯論雙方,展開辯論,然后開個評勝論負會。辯論中,學生們引經據典,爭論不休,朵朵思想的火花也在辯論中競相開放。
3.文本交流,多向互動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運用語言的多彩舞臺,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應激活學生思維,讓他們發問,使他們爭論,誘發他們自由表達,營造開放、互動、平等的交流氣氛。學了《月球上的足跡》,讓學生說說對月球的認識,進而說說對宇宙的認識以及對環境的認識。
二、開放交際情境,拓寬交際途徑
1.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教材中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口語交際訓練的最好話題,是系統、快速地提高學生口語交流能力最好的突破口。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運用,在實踐中實施這一開放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
2.開展活動,點燃激情
教例:我是導游。根據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的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鄉或到過的名川大山作導游,怎樣做好導游?導游詞該怎么說?利用多媒體,模擬情境,設計仿游實踐的教學環節。
在綜合性活動的專題訓練中,雙向或多向互動是顯性的,情境是開放的。滿足了不同學生的發展和要求,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和舞臺,從而讓綜合性活動鮮活起來了。
三、開放語言積累,快樂自由表達
丁培忠教師說:發展學生的語言有著廣闊的天地,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機會去發展學生的語言。
1.吟詩誦詞,妙語連珠
誦讀唐詩宋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積累,例如教學《漫游語文世界》與《怎樣搜集資料》的綜合性學習時,可結合“課外古詩詞背誦”及“名著導讀”,拓展課堂。開展“唐詩宋詞我最能”和“名著名篇我最愛”的競賽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充分領悟了古詩詞的韻味美,養成了千古名句常掛嘴邊的習慣。
2.談天說地,妙筆生花
通過口語交際這一活動的輔墊,學生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說影視、談書籍、評時事、逗趣聞、做廣告……教師設立話題,讓學生在辯論爭議中積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么學生寫作時必將文思涌動,下筆有神。
篇8
在一個人的星空里,吟唱著屬于自己的快樂,享受著孤獨,感受著孤獨帶來的靈感,彈琴作畫或伏案耕耘或品讀喜歡的書籍。在孤獨中醞釀生平中的成就與輝煌,在孤獨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周國平是這樣描寫孤獨的:“和別人混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向往看到我的同類。但解除孤獨畢竟只能靠相愛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擾亂了孤獨,反而使人更感孤獨——-”。
靜,則心安,靜可以磨練一顆從容的心,從容淡定的心境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吸取更多的知識來營養不俗而孤傲的靈魂。堯舜禹夏商周,游刃涉獵于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和著唐詩宋詞的清韻,蕩漾在知識的海洋里。只有抱定一顆寂靜的心態和孤獨的處境,才能進入這歷久彌新的輝煌殿堂。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孤獨中以詩為伴、以詞為友。孤獨涵育了她的創作靈性、賦予了她聰穎智慧,也歷練出了她卓越的才華,知識的淵博。孤獨中才思洋溢,傳世名句遙深哀婉動人,卓爾不凡,千年不朽。才情的飛揚讓思念和憂傷在筆尖下化作了千古絕句的文章,且人格高尚,具有巾幗之賢淑,更有須眉之剛毅,被后人稱作千古第一才女。
一個人的旅行沿途的美景更加秀麗,天馬行空,逍遙歸真。望高山流水,或潺潺小溪,朗朗蒼穹聆聽著我的獨言獨語,碧草藍天,天高地闊上下呼應;淡淡的浮云飄散在空間,變化著各種曼妙的舞姿,像衣袂相連的仙女輕盈盈的下凡,伴我前行;鳥兒低空飛翔,嗅聞著花兒的芬芳。空氣清新宜人,微風揉揉吹拂面頰,一個人陶醉在大自然里。這不是孤獨,這是一種攝取,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精神自足強勢的體現。
孤獨的另一種境界是自我凈化的世界。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道盡了此種境界中的悠然之樂和閑云野鶴般的輕松與灑脫: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篇9
那么如何培養呢?大家知道,鑒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包括理解和鑒賞兩個過程和層次。理解,指搞懂文學作品的詞意、句意、段意和全文大意,亦即弄明白所表達的內容。鑒賞是指鑒別、體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寫作技巧、篇章結構及作品的風格,鑒別欣賞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社會意義,并對這些作出恰當的分析、評價,亦即體會它寫得怎樣好,怎樣達到內容、形式的完美統一,品味它的藝術魅力??梢娫姼璧蔫b賞是一種藝術認識活動,它始終伴隨著活生生的形象和內心情感反應,同時還要用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評價。這就要求詩的鑒賞者必須理解構思、把握形象、領會意境、探究技巧、品賞語言。基于上述認識,在培養學生鑒賞古代詩歌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我把握了以下幾個基本點。
首先,應重視誦讀。
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當代的古典詩歌教學雖然不可能通過“讀書百遍”而達到“其義自見”,但誦讀仍應該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古典詩歌的重要方法。我認為,誦讀不僅僅是一個“讀”的問題,它是民族文化的產物,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情懷的獨特表現形式,是我們祖先求學修德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抒懷言志的重要手段,因而,對我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誦讀仍應該作為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仍應該是學生充分認識祖國語言的典雅優美從而提高其閱讀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誦讀要講究方法。古典詩歌節奏與詩歌誦讀關系密切。按照音調節奏讀出詩歌的抑揚頓挫,方能獲得審美愉悅,因此教給學生講一些詩歌節奏的基本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學朗讀的基礎。誦讀要讀出神韻,這里所說的神韻,通常指文學藝術作品深沉的內在美,古典詩歌有哪些內在美呢?愛國精神、民族氣節、傳統美德、哲學睿智以及意境、情感等,都有獨特的魅力,都是誦讀時必須表現出來的。
其次,要向學生點撥鑒賞的技巧。
第一,知曉“活用”
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歷代評論家都說它一個“綠”字用得好?!熬G”本來是個形容詞,而這里卻帶著個賓語“江南岸”,顯然是被當作動詞用了,它的意思是“使……變綠”或“吹綠”。詞性一改,既含有原來綠的意義,又帶上了動態。讀著這首詩,使人似覺春風有情,仿佛看到了千里江南,春風激蕩,大地泛綠,百草搖曳的情景,作者把景寫活了。像這種把本來屬于某種詞性的詞臨時用作另一種詞性的詞,語法上叫作“活用”。詩詞中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名詞活用為意動詞,不及物動詞活用為及物動詞等。
第二、留意“互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蓖醪g的這兩句詩,本該說成“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可是七言詩句受字數的限制容納不下,于是不得不一分為二拆開,解釋時仍要合起來講才算完整,這就叫“互文”或“互文見義”?!盎ノ摹币粊砜墒昭院喴赓W之效,二來可避免重復,增加語言的美感。遇上“互文”現象,應該上下補充,參互解釋,不能孤立理解,否則會鬧出笑話。又如《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也是“互文見義”,應理解為“主人客人下了馬一起走上船?!?/p>
第三,添補,“節縮”
即將節省濃縮了的字詞重新補充出來。古代詩詞節縮的不僅有連詞、介詞、助同等虛詞,同時也有充當句子主語、謂語的實詞。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節縮了比喻詞,添補為“山河破碎(像)風飄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又如社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惫澘s了連詞,添補為“國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時(而)花濺淚,(因)恨別(而)鳥驚心”。從上面兩例可看出,如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在合適的位置上添補上節縮的字詞,語言就暢達,意義就顯豁了。
第四,還原“語序”
即將那些由于聲律、平仄的嚴格限制和表現修辭的特殊要求而不得不臨時錯位的句子成分再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采用此法,大有妙語解頤、柳暗花明之妙。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主渭倒裝,還原后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币馑际牵合匆碌呐与x興而歸,竹林里傳來一片歡聲笑語,漁船順流而下,蓮花在水中輕輕搖動。又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是狀語錯位,還原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意思是:天外掛著七八顆稀疏的星星,山前灑落兩三點零星的細雨。
第五,解讀意象
所謂詩的意象,是指主體(詩人)審美思想與審美情感的“意”,同作為審美客體的景象、事物和場景的“象”,在文學語言中的融合和契合。換言之,它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形象”(翁先宇《鄭愁予的賞》)。說得再筒潔些,就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唐德語)。如大詩人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痹撛娡ㄟ^描述四種景物形象來使情思具體化,四種景物不是客觀的自描,而是浸泡在情緒中的主觀感受,是滲透了主體的情感、意志和審美理想的意象。我們讀這首詩正是從四個描述性的意象中,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及朝氣蓬勃的春天的熱愛和贊美。
第六、體味意境
意境是詩人通過形象描繪出來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或自然景色)融合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就是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去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情是什么。《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耙酪馈睂戃娙顺稣鲿r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圖貌”,又反映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是“與心”,即情景交融,寫出了意境。
篇10
從鹽城市近三年中考對古詩鑒賞的考查情況來看,分值一般在5~6分,2011年考查《雁門太守行》,2012年考查《登岳陽樓》和《望洞庭》,2013年考查《峽口進友人》,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選材由課內走向課外,由一首詩的賞析到兩首詩的比較閱讀。一般課外的詩歌相對簡短,有些是小學課本上或課外推薦的古詩,《雁門太守行》《登岳陽樓》是初中課本中的古詩,《望洞庭》出自小學課本,這也體現了九年一貫的教育方針。從考試的題型來看,有這樣的幾種:選擇題(近兩年相對少了)、描繪寫景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境、從多角度賞析名句等。
而不管以什么樣的題型出現,讀懂詩歌才是關鍵。我們要指導學生反復咀嚼古詩給我們傳達的內容、提供的信息,從而準確解讀古詩。因此讀懂才是以不變應萬變。我認為要想理解古詩,必須強調四讀:讀詩題,明確所提供的信息;讀作者,了解其創作風格;讀注釋,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走近詩人,理解其心境;最關鍵的是讀詩句,找出描寫的意象,抓住重點字詞,品析其語言特色。
一、讀詩題,明信息
讀標題是讀懂一首詩的第一步,也是切入點。往往標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時間、地點、人物、寫作緣由等。《蟬》《孤雁》這些詩題概括了寫作內容,《錢塘湖春行》告訴我們寫作的時間和地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些詩題揭示了寫作緣由。我們還可以從詩題推測出詩人暗示的內容。如《蟬》,通過對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為人處世的態度,進而可以明確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再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類送別詩,往往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對友人的勸勉。只有讀懂了詩題,才能明確詩人所暗示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詩歌所傳達的內容。
二、讀作者,定風格
不同的作者所寫的作品往往風格各異。往大處分類,唐代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流派。杜甫就是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登岳陽樓》《春望》等傳達的就是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在晚唐時期的詩人“小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在詩中往往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統治者的控訴。宋代詞人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表現了他的雄心壯志,語言風格粗獷豪放。陸游是我國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留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統一中原的愛國情操。把握一般詩人的創作風格,也是讀懂詩意的前提。
三、讀注釋,知背景
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痹娙藙撟鞯淖髌吠x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別是一些課外的詩歌,內容下面補充一些注釋,往往會向讀者介紹詩人創作的背景,給讀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有助于理解詩歌的內容。如元稹的《西歸絕句》,從前面兩個方面,即文題和作者,我們還無法讀懂內容,但是注解介紹了本詩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春元稹從被貶地奉召還京途中。這個注解向我們傳達了重要的信息,作者被皇帝召回京,全詩洋溢著興奮喜悅之情。對于考題中出現或補充的注解,我們一定要利用這些信息來讀詩,從而分析詩人的情感。
四、讀詩句,品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