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范文

時間:2023-04-03 09:3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十三歲的際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田曉菲,她的十三歲,在對自己的反思中充溢著昂揚的自信;十三歲的她,在對北大的觀察描述中顯現著敏銳的思想和青春的情愫。

田曉菲七歲時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許下一個心愿:她也要到北大讀書!一粒幼小的種子在她的心里萌發了幼芽;當她十歲時,坐車從北大門口經過,她卻不看北大,因為她堅信:她將來一定會到北大讀書!萌發的幼芽含苞欲放;果不其然,經過她的不懈努力,在十三歲那年,他跨進了北大的校門,她的愿望實現了,此時,花蕾,變成了一朵嬌美的花兒。

這時我領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實現夢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報,蒼天不負有心人。李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工夫深,鐵棒就可以磨成針。”

“沒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系之舟’。”田曉菲是不會像永遠靠在避風港灣的小船一樣,而是要積極的駛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業!

北大,的確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到北大讀書是件容易的事嗎?沒有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不行的!有時,我真的好羨慕田曉菲,為什么十三歲的她在北大的教室,而我卻在初一的課堂上!我知道,我們之間是有差距的,雖然我不像她那么優秀,在十三歲那年就進入北大,所以,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著,踏踏實實地走完人生這短暫的一條路。永不氣餒,永不言敗!

篇2

關鍵詞:巖石邊坡;穩定系數;失效概率;隨機場

中圖分類號:TU4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4764(2017)03012909

Abstract:The stability of rock slopes i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rock materials based on theory of random fields. Both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al coef cient along the main sliding surface are treated as Gaussian random elds, and the mean value, variance, covariance of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al coef cient are determined. Spatial correlation lengths and the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cohesion and coef cient are obtained. Threedimensional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rock slopes is analyzed to obtain the factor of safety and probability of failure of rock slop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ohesion and coef cient of fri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afety of rock slopes.

Keywords:rock slopes; factor of safety; probability of failure; random fields

邊坡失穩已與地震、火山爆發并列成為世界三大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源)[1]。當邊坡巖體內發育有層間軟弱夾層或較大的斷層、節理和裂隙時,則容易發生滑動破壞。在邊坡穩定性分析過程中,需要考慮巖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最受不確定性主導的分支學科,因為它通常與高度變化的天然材料密切相關。巖性參數誤差有3個主要來源,即材料固有變異性、統計誤差、系統誤差[2]。固有變異性是指即使在各向同性巖石介質中,巖石性質表現出變異性。由于現場采樣和實驗室數據的有限性,巖石屬性的統計數據(例如均值和標準差)受(統計的)不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類不確定性會隨樣品數量的增加而減少。系統不確定性是由于實驗室和原位條件存在不同因素,如實驗規模、各向異性和水飽和度等[3]。筆者重點研究材料的固有變異性(其在均質材料中也會比較大)及其對失效概率的影響。

傳統邊坡穩定性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剛體極限平衡法、赤平投影法、有限元法以及模擬試驗等。為了避免材料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影響,這些方法對于設計參數、穩定系數等一般都采用偏保守的值進行設計。為了考慮參數的變異性和不確定性,在傳統方法基礎上引入隨機場理論十分必要。一般情況下,得出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并且找到精確解也有相當困難。祁小輝等[4]采用譜表現法建立了表征土體空間變異性的隨機場模型,提出了考慮土體空間變異性的邊坡最危險滑動面隨機分析方法。蔣水華等[5]提出了基于多重響應面與子集模擬的邊坡可靠度分析方法。舒蘇荀等[6]提出一種能合理考慮土性參數空間變異性的邊坡模糊隨機可靠度分析方法。Einstein等[7]在巖石邊坡中采用了蒙特卡羅方法計算。唐小松等[8]研究了表征抗剪強度參數間相關性的Copula函數對邊坡可靠度的影響,提出了無限邊坡失效概率計算的直接積分方法。Pantelidis等[9]和Griffiths等[10]等分e用一維跟二維隨機變量考慮巖石空間變異性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Gravanis等[11]研究了巖石材料屬性的空間變異性對巖石邊坡失效概率的影響。然而,Gravanis僅僅研究了重力作用下巖石邊坡的二維穩定性問題。但是實際邊坡或滑坡體是三維問題,將三維問題簡化為二維問題,會帶來計算結果的較大誤差。為了合理地評價巖石邊坡的穩定性,筆者將Gravanis的二維隨機場方法延伸為三維隨機場方法,并把底面摩擦系數和粘聚力視為高斯隨機變量,分析巖石邊坡的三維穩定性問題。

1基于隨機場理論的巖石邊坡三維穩

定性分析1.1高斯隨機場的幾個假定

為簡化計算模型,做如下假設:

1)高斯過程:聯合概率分布函數為多元正態隨機分布過程,其巨大的優勢是只需均值向量和協方差矩陣就可以確定其完整分布函數。

2)平穩性或統計均勻性:聯合概率分布函數的空間非獨立性,即它依賴于點的相對位置關系。這個假設意味著均值、協方差和高階矩是常量,且聯合概率分布函數也是恒定的,不隨時間和空間變化。

篇3

一、讀本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直接運用讀本中的資料。既可以豐富語文教材的內容,擴大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彌補教材的某些缺失,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1.通過讀本資料同課文的對比,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利用《語文讀本》同教科書課文進行對比教學,不但能增加初中學生的閱讀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與把握課本和讀本文章的意義。

例如: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中,作者展現了對北大的感情,但是這種感情對于普通初中學生來說卻是十分抽象而遙遠的。因此,我們將語文讀本中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這篇文章拿來,同《十三歲的際遇》進行對比,從而很容易的發現兩篇文章的不同,并讓學生深刻記憶和把握。

具體的對比如下:在《十三歲的際遇》這篇文章中,田曉菲回憶了自己同北大的淵源關系,“于是,自從小心翼翼地佩帶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車窗外一掠而過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夢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識來對付的、不折不扣的現實。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許多階段,那么與北大的際遇,便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側重于自己北大兩年的生活和學習,從而表達出對北大的熱愛與稱贊,也描繪出即將離開北大的依依不舍,以及離開北大后對今后生活的渴望。而在《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中,王海桐只用很少篇幅寫了幾句對北大的向往,通篇文章主要寫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從幼兒園到高考的求學過程中,面對壓力、競爭等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所產生的疑惑以及思考。正應了作者那句“注定我永久的掙扎和反抗”,作者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向直抒胸臆,從而給我們勾勒出一個為了求學北大而努力進取的學子形象。

經過這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到我國高等學府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從而為學生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和刻苦求學的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讓他們更加明白該用怎樣的心態去學習,以及今后會面臨怎樣的坎坷之路。

2.發揮讀本對教科書的補充功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課文

《語文讀本》是初中語文教科書不可或缺的補充資料,也是輔助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的重要工具。通過將教材與其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語文讀本》中的很多文章是對以教材所選課文的進一步拓展和適當延伸,它完全可作為語文教材的一種補充閱讀,從而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語文教師決不能將《語文讀本》拒絕在課堂之外,而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師的教學設計,彌合“教材”和“讀本”之間的鴻溝,打通兩者的壁壘,充分發揮語文讀本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科書的七年級上冊的《三峽》,酈道元用16個字對三峽的秋景進行了描繪:“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聲,哀轉久絕”。這種描繪方式在我國現代敘事手法中,幾近絕跡,所以無論景色描述或是用詞習慣,對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都十分困難。這就需要用現代白話文文章進一步對三峽進行描述,從而讓學生能夠簡單而輕松的理解三峽景色。《語文讀本》七年級上冊方紀的《三峽之秋》和八年級上冊蕭乾的《初冬過三峽》都可以作為對教科書中《三峽》景色描繪的補充材料。

在《三峽之秋》和《初冬過三峽》這兩篇文章中,《三峽之秋》主要描繪了在中秋三峽不同的秋景,從而將三峽的風光以色彩鮮明的手法,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初冬過三峽》,則是蕭乾初冬經過三峽,親身所見、所聞。他主要渲染了三峽的云彩、山峰和水勢,通過這些見聞為我們展現出一個氣象萬千的初冬三峽景觀,同時也贊揚了人民征服自然的勇氣和謀求生存的本領。

經過這兩篇語文讀本文章的補充,在讓學生感受到三峽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可以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用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三峽各種季節的美麗風光。

二、讀本在學生課外閱讀中的應用

讓學生自行對《語文讀本》進行閱讀,就是將自主的課外閱讀權交還給了學生,這樣做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而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讀本文章的閱讀,使其自行地對教科書課文進行理解,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課程標準”對教科書,一般要求精讀,訓練比較系統,力度也比較大;對《語文讀本》,一般要求略讀,運用從精讀方面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去獨立閱讀。做這樣的區分是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學時兩者相輔相承,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讀。

當然,這種讓學生去自己閱讀、自行學習的方式,也并不是對學生完全的放任自流。我們教師也要在適當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或進行問題指導等。例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了問題,那么教師就要及時的在這個問題上,給予學生提點和指導。對于那些較為重大或普遍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單獨輔導和討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學。最后當學生進行完自行閱讀和理解之后,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情況進行檢查,一直到學生們把所讀的文章讀通、讀懂為止。

此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語文讀本》時,也要注意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鼓勵他們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分析課文,同時也要培養他們正確運用分析、比較、概括、對比的能力,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能向這一目標努力,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對話關系

語文閱讀重在理解,目的是創造。從教學過程來看,師生間的互動和對話是教學的重點,而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也不可或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正是在關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民主氣氛的創設,形成閱讀主體的雙向交流,從而讓文本在閱讀中帶給學生豐富的體驗,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關注學生和文本間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

在新課改背景下,閱讀課堂教學可謂豐富多彩,任務教學法,活動教學法,探究式閱讀等等教學模式的應用應接不暇,而當我們冷靜下認真反思這些教學模式時發現,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多注重形式上的活躍,而忽視了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關系的建立,從而讓學生沒有深入到文本中,閱讀理解只流于表面。

要建立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關系,首先要讓學生多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連字詞都沒有弄懂,連基本的文意也不清楚,何來談論,更不用說交流。在讀的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多地講解,而要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只有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討論才會有話可說,學生在文本中和作者建立起感情的互動后,心靈才會被打動,也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走入到文本中。

其次,要尊重學生的讀。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閱讀中學生所采取的朗讀方式可能不一樣,教師不應整齊劃一地進行要求。有的學生喜歡放聲讀,有的學生喜歡默讀,有的則喜歡帶著問題去讀,有的學生則喜歡在一定情境中進行閱讀,無論哪種方式,只要能讓那個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就是最佳的閱讀方法,教師不應過多強求。如《十三歲的際遇》的學習中,有的學生讀得快,有的學生讀得慢,當問及學生時,他們說,我們也十三歲但卻沒有作者那樣的感受,只能在想象中去感受,所以想讀快點,然后再體會。

二.關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成為主體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引導與主動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首先就需要從教師角度出發來進行思考。就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因此,對學生的尊重就顯得尤為重要。尊重要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起,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首先要擺脫“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其次則是要在引導方式進行區別對待。如在《故鄉》的教學中,教師以問題“‘冒著嚴寒’說明什么”來作為引導,一部分學生在閱讀中就能很容易明白,“冒著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寫出我回故鄉急切的心情;但有部分學生對“我回故鄉急切心情”不甚理解,此時教師再以回家過年的故事來作為引導,從而讓這部分同學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

三.關注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讓合作促進提高

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實質上是一種合作關系的建立。通過合作,首先是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生從傳統的“獨立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新奇感讓學生更樂于參與,如在學習文本的生字詞過程中,通過小組分工,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強,效率更高。二是在合作中學生能取長補短,讓自己的優點得到展現,缺點得到彌補。

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閱讀基本以任務形式進行下發,即教師將文本的閱讀以問題任務的形式布置到各個小組,小組成員在合作中來完成自己的任務,當學生在其他組的對比下真正將閱讀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完成時,自主性加強,學習效率會更高。

篇5

人生中有些事,真是機緣巧合。像我這樣的人,以前是不大喜歡動的,卻在一位跑過多年馬拉松的兄長影響下,居然也開始跑步了。記得那還是2003年,在北京跑步的人并不多見。過后,影響我跑步的兄長回國,我在京雖然也堅持跑,但基本上是一人在跑,身邊的朋友大多覺得跑步是件很難的事,即使跑個一千米也要叫苦不堪。當然,那時我也從不認為自己會去跑馬拉松,只是覺得跑步出出汗也挺好的。大約過了六年光景,到了2009年,我偶然看到村上春樹的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書里作者如此寫道:“三十三歲,是我當時的年齡,還足夠年輕,但不能說是‘青年’了。這是耶穌死去的年齡,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凋零從這個年紀就開始了。這也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在這樣的年齡,我開始了長跑者的生涯。”真巧,當時我也33歲。讀完此書,我做了一個決定:報名參加北馬,這也是我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2009年的夏天和秋天,為了首馬不被關門,我著實是很認真的訓練,結果首馬以4小時36分的成績順利完賽。跑完后很有成就感,因為以前總覺得,跑馬拉松不是我要干的事兒。此后的三年間,我保持著每年一到兩個全馬的節奏,平時則以慢跑居多,生活也一樣過得緩慢而平靜。2013年的春天,又是很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參加了吳敏教練在京舉辦的健康跑特訓營,我成為了她的第二期學員。在二個多月的受訓中,系統的學習了很多關于跑步的新知,而且也結識了一大幫熱愛跑步的朋友,收獲真的是不小。我在結束特訓營的學習后,創建了一個奧森30KM LSD約跑群。初衷也很簡單,就是想讓熱愛跑步的一些跑友平時自由地交流探討,每月再去奧森約跑一次30KM的長距離。該群自成立以來,為大家暢所欲言計,基本以草根跑者為主要構成,成員由起初的幾人,到一年后的今天,已經超過百人。而且每月一次的約跑,無論嚴寒酷暑,甚至不巧碰上霧霾天兒也從未間斷過。原因無它,我想大約就是大家熱愛跑步吧,一份簡單愛,簡單跑。就足夠了。因為跑步,我的體重也由當初七十五六公斤減至目前的62KG左右,今年在廈門馬拉松中我也順利跑進四小時內,這樣的點滴進步,對我來說,內心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體重與成績并非就是我最為看重的。我更在意的是,藉由跑步,帶給我的身與心變化,精力充沛,內心平和去行事為人。人生旅途中,會有各種際遇。順境,逆境你都得一一經歷與品嘗。而我在一日復一日的奔跑中,很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是的,路很長,但只要腳步不停歇,充滿無盡可能的未來永遠就在你的前頭。今年我在一些朋友的鼓舞下,樹立了一個新的目標:2015年完成首個越野IOOKM跑。

若放在以往,馬拉松的長度我已視為畏途。而如今,我開始鼓足勇氣,在公路跑之余,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跑山訓練。這當中,很多跑友給我支持,如“金牌橄欖IOOKM”“老濕”帶我跑山,參加間歇跑訓練等,我內心里唯有感激,并堅信在經過今年一年的訓練積累和充分準備下,明年我一定能順利完賽IOOKM的!行文至此,回顧自己在奔跑路上的種種經歷和內心感受,還有身邊諸多跑友的成長與進步,我只覺得大家都積極向上,熱忱友善。我們既在奔跑,也在修心,而這何嘗不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的修行?!一句話,跑者皆為有福之人!

文/鄭敏

篇6

關鍵詞:中學語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對培養青少年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法紀觀念和文明習慣,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內容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走出離開教材離開教材的思想內容進行純工具訓練的誤區,要把社會的主流價值(如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1.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的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教材的思想點,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之中,21世紀需要德才兼備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從學校中培養出來的。因此,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尤其落在語文工作者的肩上,這是由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語文工作者既要教書,還要育人,做好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

2.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與藝術探索。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道德和思想品質教育,是語文教師應盡的義務,當然語文教學應以語文教育為主,不能因為強調德育教育而沖淡了語文教育的本色主體。因此,德育教育在教育中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與藝術。

2.1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

2.1.1閱讀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在講解課文之前,先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明白文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新的語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有情景交融的詩歌,有詩意盎然的散文,有引人入睡的小說,有催人淚下的劇作,這些文章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朗讀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可使學生了解志愿軍戰士,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使他們深切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1.2分析教師,進行德育教育。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現在有些學生迷戀電腦游戲,而心浮氣躁,面對紛繁復雜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難以辨別真偽。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語文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美德教育

3.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3.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

4.人生觀教育

4.1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篇7

媽媽是高中教師,我從小就經常聽她和學生談理想,談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那時,大學只出現在他們的話語里和我模糊的夢中。大約是上了初中吧,接觸到了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忽地,大學變得那樣真切,不再虛無。這篇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北大的熱愛與依戀之情浸潤了我稚嫩的心,讓我對大學心馳神往。而大學真正成為我決心為之奮斗的目標,還是在我上了高中以后。

在歷史課上讀到馬克思后,我便開始崇敬起這位偉人。馬克思17歲就樹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理想,此后用一生為之奮斗,燃盡了自己的一切,照亮了全人類前進的道路。于是我開始思索,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生將追求什么。我并沒有得到什么宏偉超凡的答案,我的心中只有一個聲音,就是對知識的渴望。我熱愛知識,所以我在學校不倦地求知;我恐懼愚昧,所以我遠離無知的一切。智慧是人類特有的財富,也是人類不懈追求的財富,而在我看來,學習求知是獲得智慧的唯一道路。因此,大學清晰地出現在我道路的前方,成為我日夜期盼的棲身之地。大學是神圣的知識殿堂,里面彌漫著知識的清香,散發著思想的光芒,蘊藏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對于一個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少女來說是多么大的吸引啊!于是,美麗的大學夢為我插上了一雙翅膀,讓我開始朝著理想飛翔,即使有時逆風,我也會無畏地向著心目中的圣地前進。因為我知道,既然選擇了前方,就注定風雨兼程。

于是,在高中這兩年多的學習生活中,我時刻鼓勵自己,警醒自己。我選擇了文科,因為我喜歡體驗人文情感,讓動人的文字盡情撥動自己敏感的心弦,與作者的心靈共振;我喜歡探索歷史,讓歷史的車輪緩緩地滾過我心間的小路,轆轆地朝向遠方;我喜歡分析地球的奧秘,讓瞬息萬變的宇宙在我的腦海里印成卷卷畫冊,沙沙地翻過一頁又一頁……漸漸地,我的知識豐富了,我離大學近了起來,我愈加渴望嗅到大學的氣息。此時的大學,已清晰地出現在我的夢中,引領著我去追尋,去邁向更高的境地。當然,追尋中我也曾有過挫折,有過惆悵,有過憂傷。每逢此時,媽媽和二胡就是我最貼心的伴侶。媽媽是我的引路人,總能及時地把我拉出陰影,安慰我,鼓勵我,提醒我;而二胡則是我的精神寄托,我在它悠揚的旋律中沉靜下來,自我反省,重新整裝,再上征程。就這樣,我不斷地受到風雨洗禮,又不斷地穿越烏云尋找陽光。不斷地受挫,又不斷地成長。

經過長久地努力后,我也想真切地感受一下大學,看看她的真實面容。可是我只能在網上欣賞北大復旦的校園風貌,體味那一張張校園剪影背后散發的人文氣息。我盼望有朝一日能真正成為她們的子女,在她們的懷抱中靜靜享受知識的樂趣,在她們的目光中成長為一個有膽實有作為的青年,去探索人生的真諦。

篇8

一.巧妙設疑,強化問題的過程

1、巧設激趣問題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激趣性問題,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使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可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作為主題,用語言表述出記憶中那最美好、最深刻的畫面。在學生的心中,他們的樂園既有現實美景,還有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后,教師直接將學生帶入魯迅先生所描述的童年樂園——百草園。指導學生分析此段落中具體而生動的描寫,體會那動物的可愛奇妙、瓜果的甜美清新、童年的天真快樂。然后提問:魯迅先生在課文中生動體現出童年中那豐富情趣、自由輕松的百草園生活,有何目的?引導學生將其與三味書屋中那枯燥乏味、束縛單調的讀書生活進行對比,則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題:揭示出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表現出作者關注兒童健康成長的情懷。

2、注重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與針對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提出不同性質的問題。例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先提出事實性問題:在酒店喝酒的兩種人,他們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何作用?然后提經驗性問題:①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魯鎮”為真實地名嗎? ②作者塑造出“我”這一人物有何作用?其次提出分析性問題:在文中不同人都笑孔乙己,這些人的笑有何不同?寫眾人笑有何目的?討論性問題: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般而言,“大約”與“的確”是互相矛盾的,作者如此寫是否為病句?我們該如何理解?最后提創造性問題:①是何原因導致孔乙己這樣的窮困潦倒、好喝懶做又迂腐不堪?這樣,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增強問題的針對性,同時拓寬學生的認識與思維空間。

二.重視思考與討論,啟發學生思維及對比優選的過程

語文閱讀是從文章提取所需信息的過程。第一、教師指導學生從中獲得信息,需學生思考;第二、學生自主提取信息,更需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思考,通過精心準備、周密策劃教學內容來發散學生的思維。

其次,當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當其見解并不一定正確,這時則需運用一種有條理、有范圍、有方向的思維方式,從而得到與邏輯相符合的正確答案。

例如:教學《十三歲的際遇》一文時,讓學生思考:①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作者是如何評價自己和北大朝夕所處的兩年時光的?你們同意這一評價嗎?其原因?②作者說:“我不僅為北大感到驕傲,也要讓北大為我感到自豪。”有的人認為作者如此說有些狂妄,有的人認為如此是作者自信的表現,還有人認為這反映了作者入學之初的幼稚無知,你們如何看待?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或者以辯論賽的形式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

三.教師適時點撥,提高學生知識升華的過程

第一,點困處,增強表達。在閱讀學習中,學生經常會碰到疑難問題,若不及時解決,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可先拋出錯誤的觀點,增強學生表達,然后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學習,作者在描述祥子于暴雨中拉車的情景中,三次將祥子與坐車人進行對照描寫,這有何作用。教師可如此說:這好像重復羅唆,需改改或刪去。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以示反對,然后說明原因,這樣就解決了問題。通過對照描寫,揭示出拉車人的痛苦、辛酸、憤懣、矛盾;坐車人的殘忍、冷酷、蠻橫,充分體現出文章主題:造成祥子為代表的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主要原因并不為惡劣天氣,而是社會根源,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這樣,經教師點撥,有利于學生把握人物個性,深刻理解文章主題,領悟文章構思的獨具匠心。

篇9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順德區選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②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感染學生,三首歌詞《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岳陽樓記》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鼎湖山、黃山、桂林、岳陽樓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寫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學生學了不僅感動,而且羨慕,更有一些學生帶回家和家人欣賞,說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偉人細胞》可以讓學生學會友愛,重友誼。《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像順德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生大多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十三歲的際遇》講述了中學生田曉菲十三歲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啟發學生早立大志,為理想而奮斗。《貝多芬傳》通過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謳歌歡樂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敬業和樂業》則告訴學生如何對待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區選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感染學生,三首歌詞《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岳陽樓記》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鼎湖山、黃山、桂林、岳陽樓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寫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學生學了不僅感動,而且羨慕,更有一些學生帶回家和家人欣賞,說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偉人細胞》可以讓學生學會友愛,重友誼。《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像**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生大多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十三歲的際遇》講述了中學生田曉菲十三歲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啟發學生早立大志,為理想而奮斗。《貝多芬傳》通過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謳歌歡樂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敬業和樂業》則告訴學生如何對待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