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信局十三五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21 05:07:42
導語:經信局十三五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2020年工作總結
今年以來,區經信局積極貫徹落實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六穩”“六保”等政策措施,強化項目謀劃推進,精準施策幫扶企業,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生產形勢持續向好。
(一)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一是規模工業穩定向好。1-10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較1-9月份提升0.2個百分點,高于全市0.7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三區第一,其中當月增長8.1%,較上月提升0.3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縣區第一。預計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左右。
二是工業投資較快增長。1-10月份工業投資增長9.5%,較上月提升8.6個百分點,高于全市11.1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縣區第一;技改投資增長41.7%,較上月提升3.2百分點,高于全市30.9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市縣區第二。預計全年工業投資增長10%以上,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搶抓復工復產。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做到預案先行,分類分批有序復工。相繼制定印發加強復工企業管理、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等各類指導性文件,建立復工復產管理推進、包保聯系、指導督查、協調服務、政策扶持五大機制,派出工作專班對重點企業進行跟蹤督查,建立返淮人員動態臺賬,密切監測健康狀況。累計深入企業指導復工復產756家次,積極幫助30多家企業聯系購買防疫物資,籌措口罩8萬多只陸續發放給復工企業,全力幫助企業做好防控保障、供給保障、用工保障、物流保障。
二是加大項目推進。圍繞食品制造、信息技術兩大主導產業,強化項目謀劃儲備,加大要素保障和協調調度,加快項目推進實施。全年編排并動態實施重點工業項目19個,其中續建項目9個,計劃新開工項目10個,總投資68.9億元。目前,9個續建項目中,今麥郎飲品、阜邦生物科技等6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完美生物科技正在安裝調試設備,計劃12月份試生產。11個計劃新開工項目中,博大新能源、聯旭科技等4個項目正在安裝調試設備,電子信息產業園4棟廠房已封頂,家家悅2棟廠房主體正在施工。
三是擴大優質增量。加大對工業經濟新增長點的培育,通過對新建投產企業和“小升規”企業加強調度推進,緊盯竣工投產、營業收入、材料申報等重點環節,目前已有今麥郎、阜邦生物、人良生物、德蘭和創、盛美諾等13家企業納規,1-10月份完成產值2.4億元,拉動全區制造業增長5.8個百分點;皖駿汽車制造計劃12月份申報納規。預計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3家以上,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拉動全區制造業增長6個百分點左右。
四是積極盤活存量。針對“僵尸企業”情況,“一企一策”制定切實可行的盤活方案,通過招商盤活、兼并重組、司法拍賣、協商收購等方式分類分批處置。目前,全區共摸排上報“僵尸企業”25家(其中納入省調度17家,納入市調度25家),共涉及土地1278.77畝,其中天宏、三和諾、天地人成功拍賣,盤活土地356.28畝;良友木業通過協議收購,盤活土地17.39畝;中易物流通過收購重組,盤活土地130.21畝;天燕食品、頂味食品、豐碩食品、伯洋紙業等企業通過二次招商,盤活土地398.94畝。
五是推進科技創新。高標準舉辦了省調味品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開展產業、技術、人才交流合作;成立了省調味品產業創新聯盟,積極與合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組織舉辦了“楊府錦杯”省第七屆工業設計大賽食品創新設計專項賽,通過鼓勵企業推動設計成果轉化,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引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加強新產品研發和商標品牌建設。金冠玻璃、正大源被認定為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企業;尊龍環保、油西建材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產品;合眾機械等3家企業產品被認定為“工業精品”;徽香昱原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曦強乳業被認定為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金富士等2家企業成功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專精特新板掛牌。
六是釋放政策利好。制定出臺《區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若干政策》和《關于支持工業企業戰勝疫情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兌現區新型工業化第二批、第三批政策資金1751萬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促進企業加快發展的財政獎補、降成本、科技創新、減稅降費等系列政策措施,組織思朗食品等41家企業89個項目申報爭取制造強省、市新型工業化、民營經濟發展、疫情防控政策資金3176萬元,幫助曦強乳業等13家企業進入國家、省級重點保障企業名單,并獲批專項再貸款1.91億元。累計為各類企業減免各項稅費1億元,為45戶重點企業發放一次性穩定就業補貼1280萬元,切實讓企業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全力支持企業加快發展。
七是加強幫聯服務。開展了“四送一服”“三包三抓”和奮力推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完成“四送一服”兩個專項行動,落實落細“四送一服”聯系包保機制,扎實推進規上工業企業大走訪大幫扶。“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用工社保、融資貸款、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產品銷售等實際問題,及時做好問題分辦交辦、調度催辦、限時督辦等工作,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各類問題,共走訪調研企業532家次,收集辦結各類問題25件。
二、“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情況
“十三五”以來,我區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中國碳谷·綠金發展戰略,以品質建設為統領,以產業招大引強、扶優扶強為抓手,以企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為目標,主動作為,明確任務,落實舉措,全區工業經濟在轉型發展中實現新突破。
一是產業基礎發展良好。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主導產業調整成功獲省政府批復,主導產業由原來的單一食品產業調整為食品制造(生物科技)和信息產業。圍繞兩大主導產業,統籌打造信息產業園、源創客科技小鎮、生物科技孵化基地三大平臺,推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截至目前,全區規模以上企業數達69家,特別是食品制造產業發展迅速,規模以上企業數達34家,其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信息產業逐步壯大,一批新一代電子信息企業成功簽約落地,目前全區共入駐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28家,主導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凸顯。園區形成了以嘉士利、今麥郎、蘇太太等食品企業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群;以完美生物、盛美諾生物、阜邦生物等企業為主的生物科技產業群;以深圳裕維鑫達電路板、大川電路板、臺灣奇揚智能科技等智能制造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群,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打下良好基礎。預計202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是2015年的2.1倍,“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16%左右。
二是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積極引導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研發,加快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重點骨干企業裝備技術進步加快推進,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依托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校,建設了中國農業大學實驗站、黃淮海食品研發中心、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和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全區企業已擁有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企業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家、省“專精特新”企業17家。
三是品牌特色優勢顯著。通過突出抓好品牌培育,實施商標戰略,區已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截至目前,全區工業企業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省著名商標30個、名牌產品11個、省“工業精品”4個。其中,思朗餅干、曦強乳制品獲評“中國好食品”,徽香昱原公司被評為“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尊龍環保、油西建材產品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綠色產品;曦強乳業等2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徽香昱原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此外,積極引導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的制定修訂;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大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工業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達70%以上。
四是交流合作不斷擴大。積極對接淮海經濟區,參與“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成效。開展境外企業洽談合作,先后引進香港錦泰食品、美國新選擇、完美集團、新西蘭公司等食品企業。加快進出口主體培育,鼓勵企業開展自營出口,全區共有進出口實績食品企業5家,電子信息企業2家。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春秋季糖酒會、世界制造業大會等知名展會,鼓勵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全力打造展會品牌,連續七年舉辦中國食品工業博覽會,好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為加快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引進和推動一批VR/AR研發、產業、展示、人才、金融、公共服務等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落地,成功舉辦首屆2019VR產業峰會,簽約VR企業17家,為做大VR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聚奠定良好基礎。
五是發展環境全面優化。“四送一服”活動深入開展,建立了聯系包保、問題交辦、協調調度、督查督辦推進機制,持續開展走訪調研,摸排、收集并持續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用地、環評、施工、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各類問題;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服務,開展項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全方位精準對接,全力支持企業加快發展。產業配套政策逐步完善,相繼制定出臺了《區綠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區支持新型工業化若干政策》、《支持VR產業若干政策(暫行)》等各類扶持政策,通過專項資金引導、強化要素保障等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培育一批經濟效益好、產品質量優、發展前景廣的行業骨干和龍頭企業,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三、當前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困難和問題
“十三五”期間雖然我區工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全區工業企業傳統型、粗放型居多,產業層次不高,產業鏈條較短,沒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生物科技、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培育發展階段,沒有形成集聚效應。二是在企業規模上,企業產值規模和稅收貢獻小,綜合效益低下,存在“大生產、小市場”的現象,缺少引領行業的“領頭羊”和成長潛力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支撐。三是在產品檔次上,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企業生產品種相對單一,核心產品和拳頭產品少,大部分產品檔次和市場占有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四是在品牌特色上,地方知名品牌特色不突出,小品牌數量多,對于區域品牌宣傳塑造重視程度不高,區域品牌在全國競爭力弱。五是在技術創新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意識差,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研發投入和技術研發的應用不夠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新產品開發、升級換代速度緩慢,產品和技術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六是在發展環境上,受能源、原材料、物流、人工成本等提高的影響,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加大生產經營風險。企業缺少成熟的產業技術工人,高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引進難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 上一篇:鄉鎮疫情防控倡議書
- 下一篇:經信局十四五工業經濟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