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七天樂范文
時間:2023-03-26 22:5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一七天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五一七天樂,音樂也快樂,耶!”呵呵,這就是我“五一七天樂”的口號,還不錯吧?首先我要解釋一下“五一七天樂,音樂也快樂”的意思,因為在我的五一七天里沒有一天是不和音樂有關的,所以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我這的內容,就往下看吧。
5月1日
音樂原名:愛情三十六計
音樂解讀名:嘔吐三十六計
五一七天長假,我到姥姥家去玩。沒有想到的是,原本開心的兩天,卻被暈車給攪和了。
去的時候還好,由于準備齊全,沒有暈車。回來時就很不爽了,老媽和我剛坐上車子沒一會兒,我就想吐。于是老媽為了避免我吐在車上,就用手帕捂住我的嘴巴,害得我憋啊憋,差點背過氣去了。一路上,老媽不停的變換招數。一會兒給我按摩,一會兒讓我睡覺,一會兒……一大車子的人都看著我們,以為來倆雜耍的。嗚嗚,當時那叫一個丟臉啊!但是老媽的“三十六計”使完之際,車也到了,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啊!
5月3日
音樂原名:睡美人
音樂解讀名:睡美人全家
昨天來了一大幫子我老爸老媽的親友團。吃喝玩樂過后已是晚上12點鐘,連我也被吵到很晚才睡著,而老爸老媽更是激動的徹夜未眠(這是他們自己告訴我的)。
一眨眼,早晨已到。我們全家都在呼呼大睡,也好,我正好也可以睡個懶覺,竊喜過后,我倒頭大睡。于是,“睡美人全家”(真是慚愧,慚愧,本人長的并不美,真是有愧于睡美人這個名字啊)。早飯和午飯一頓將就吃了。用老爸的話來說就是:“早上不吃飯,就等于節約了糧食,而我們節約了這些糧食就等于促進了國家的糧食產業,我們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啊!。”聽到老爸這番話,才知道就連睡懶覺都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啊!
5月4日
音樂原名:不得不愛
音樂解讀名:不得不看
嗚呼!經過幾天的鬧騰,本以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從我妹口中得知本晚七點半某臺要放電影《購物狂》,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電影啊。好吧看就看吧。最后竟放到了10點多。看完后,由于這部片子太過搞笑,興奮到12點多還未睡著。
唉,不得不看,我的眼睛離不開,好象身不由己不能自己很失敗,可是每天都看的精彩……
5月5日
音樂原名:東風破
音樂解讀名:大風破
也不知今天刮了什么風,就只知道這風挺大的。本來奶奶家的瓶瓶罐罐都堆在一起,象一堵墻。而今天這風也不知道發的什么脾氣,一口氣吹倒“這堵墻”了。瓶瓶罐罐全都掉下來了,摔得粉碎,全都破了。可真所謂“大風破”啊。
是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大風破,大風吹破墻上的瓶子,猶記得瓶瓶罐罐全都摔碎了,而如今瓶子摔碎奶奶生氣你沒看見……
5月7日
音樂原名:黑色毛衣
音樂解讀名:白色毛衣
今天我和老媽身上都穿著白色衣服,呵呵,特別搭配。恰似一套母女裝。來一個熟人就問這是你女兒吧?喲,真象,很漂亮啊。我聽了之后,心里真是爽啊!
我和老媽穿著兩件耀眼的白色衣服走在街上,仿佛兩個亮點,不少人回頭看我們,原來我和老嗎的回頭率也是這么高啊。就連老媽也好象年輕了十幾歲,我們倆當時心里那叫一個美啊!
篇2
目前,不少電臺對節日收聽市場的變化研究不夠、理解不透、把握不準,一廂情愿,閉門造車,無的放矢,策劃缺乏針對性,節目缺乏可聽性,致使主觀愿望與實際效果產生巨大的落差。
節日廣播要花開別樣紅,應圍繞“日子”,打節日主題牌;制造“樂子”,打娛樂休閑牌;當好“地主”,打地域文化牌;搭建“場子”,打假日活動牌。
關鍵詞:節假日;廣播節目;現狀與出路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9-0128-03
一、引 言
相對于節日期間黨報可以“放膽”大量援用新華社電訊稿,甚至動輒縮版、停刊的“瀟灑”;也有別于電視節假日娛樂節目唱主角,電視劇連著播的“快意”,作為“弱勢媒體”的廣播實在沒有這樣“笑傲江湖”的資本。本在傳統媒體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廣播,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生存環境愈加嚴酷。于是,有著強烈憂患意識的廣播更不輕言放棄每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而四季不斷的“中國節”、“神州日”就是廣播的機遇。根統計,一周雙休和黃金周長假制度實行后,假日時間已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節日長假、小長假就有近三十天。如何充分利用假日機遇,搶占收聽市場,讓節假日的廣播花開別樣紅,成為廣播人苦苦探尋、不斷嘗試的課題。普天同慶的節假日,廣播人痛并快樂著,難并求索著,累并耕耘著。
二、節日廣播,想說愛你不容易
“這個五一小長假你如何安排啊?”“上班做節目唄,還想上哪里去!”確實,對于無數的廣播人來說,四海同樂的節假日就是他們尋常的工作日,甚至比起往日更為忙碌而艱辛。節目要出新出彩,一個接一個的廣播戶外活動一般都安排在節假日舉行。仿佛是一臺永不停轉的機器,永遠忙忙碌碌的廣播人自嘲自己是“新聞農民工”。
然而,播下的是牡丹花,收獲的卻是苦菜花。令無數廣播人糾結的是,節假日的高付出卻常常是種瓜得豆、南轅北轍。央視―索福瑞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春節期間,北京廣播市場的整體收聽率比節前一個月下降了30%,其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下降了20.8%,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下降了32.5%。2009年春節,這一情況依然如故,期間北京廣播市場的整體收聽率又比節前一個月下降了29.9%。其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下降了28.7%,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下降了29.5%。其他節假日廣播的收聽狀況大同小異,同樣不令人樂觀。
毋庸諱言,節日期間由于百姓生活節律的改變,加上電視及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方式的沖擊,廣播想要保持原有的收聽率甚至再掀一個收聽的小,確實有點似一廂情愿的“單相思”。但以近30%的幅度下滑也著實讓廣播人觸目驚心。究其原因,筆者分析以為,癥結在于廣播人沒有認真地“望聞問切”,找準節假日收聽市場的規律,對癥下藥,投其所好。或“一藥治百病”,創新不夠;或“病急亂投醫”,胡亂用藥,結果不免差強人意。
(一)拷問市場,節假日誰在聽廣播?
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每家媒體都有其相對固定的受眾人群,也有相對恒穩的市場覆蓋。但這些“色塊”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因時而異,沉降起伏。媒體只有準確把握市場變化的脈動,以變應變,有的放矢,順勢而為,才能穩固甚至拓展市場,否則難免盲人騎瞎馬。
根據央視―索福瑞公司的數據,節日期間,廣播的收聽市場總體來說會有一定的萎縮,但細分到各個人群則有增有減。如20歲以下人群和學生群體出現了11%的漲幅,50歲以上人群和退休人群收聽比例也較平日有所增加。而21歲至40歲的中青年、白領等聽眾則出現了10%和16%的降幅,這說明節假日廣播的主要聽眾在“老少兩頭”,中青年、白領等人群由于生活規律的調整或尋找其他休閑娛樂方式,暫時告別廣播。
(二)拷問廣播,我拿什么奉獻給你?
如果說聽眾是廣播的上帝,那么節目就是廣播奉獻給上帝的“禮品”。對于節日廣播節目的生產,目前除了極少部分地方臺存在“名抓實放”,敷衍了之,以常態節目的簡單播出滿足廣播在“響”以外,許多電臺把它作為一個展示自我的絕佳機遇,在別人“不為”時刻意“有為”,以求達到“趁虛而入”的效果。但客觀地說,不少電臺對節日收聽市場的變化研究不夠、理解不透、把握不準,一廂情愿,閉門造車,無的放矢,策劃缺乏針對性,節目缺乏可聽性,致使主觀愿望與實際效果產生巨大的落差。
策劃不夠,無必聽性。思路決定出路,有什么樣的出手就會有什么樣的收獲。節日節目不同于常態節目,要想受眾愿聽、愛聽,必須根據不同節日的特點,聽眾的需要,提前謀劃,選準主題、強化主題,策劃與之相契合和匹配的內容、形式,并綜合運用新形式、新技巧、新媒體來全力表現,使節目立意新巧,面目一新。必須不拘一格,“反常”而為,以求不同凡響。因此,節日廣播應圍繞“日子”打“節日主題牌”;制造“樂子”打“休閑娛樂牌”;當好“地主”打“地域文化牌”; 緊貼“情字”打“人文親情牌”;搭建“場子”打“節日活動牌”。只有讓五“子”登科,才能唱響節日廣播。目前,不少電臺對節日節目的策劃或缺乏創新、流于一般;或缺乏深度、流于膚淺;或缺乏聯動、流于單一,對聽眾來說無必聽性的理由。
內容貧乏,無可聽性。在節日節目中,娛樂休閑無疑是重要的組成元素。作為移動空間的第一媒體,音樂娛樂節目最符合廣播伴隨性收聽的特質,制作上也相對便利些。于是乎,不少電臺每當遇到節假日就打破節目的常規設置,冠以“某某特別節目”,制播天數不等的節日特別節目,打造所謂的廣播聽覺盛宴。但內容除了少量的新聞資訊及服務信息外,音樂娛樂節目幾乎充斥節日廣播,成了“節日主題音樂節目”,有的甚至淪為“碟片播放器”。廣播的固有優勢如“信息集散地”、“新聞首報站”、“溝通零距離”等功能大為削弱。可以想見,以這樣的節目、這樣的產品投放市場,無異“揮刀自宮”,哪來的市場“賣點”,又豈能吸引聽眾、鎖定聽眾?收聽數據的滑坡實為必然。
形式單調,無愿聽性。根據節假日收聽市場的變化制作特別節目,是廣播人多年求索的智慧結晶,也是迫于形勢(媒體競爭的壓力)與現實(解決員工輪休問題)的無奈之舉。客觀地說,這一做法不論愿景還是創意都是好的,但不少地方電臺在操作實施過程中流于模式化、簡單化,形式單一,了無新意,缺乏創新。有的簡單地圍繞節日主題,邀請嘉賓走進電臺進行訪談直播,中間穿插大量的主題音樂即成為節日特別節目;有的雖進行了周密的前期策劃,甚至別出心裁進行項目臺內招標,舉全員之力精辦節目,但事先的錄播讓節目遜色不少;有的雖進行了假日節目的整體策劃,但全動、數頻同播的模式讓一些專業特色鮮明的頻率流失了不少特定的聽眾。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至于“線上節目,線下活動”和節日廣播跨地區的聯動合作就更少嘗試了。
三、節日廣播,陽光總在風雨后
全年約三分之一左右的休息日,近一個月時間的節日長假、小長假,這是廣播不能放、也不敢放的收聽市場。如何讓節日廣播真正成為“聽覺盛宴”,筆者以為只有根據節日收聽市場的變化,不斷地創新創造,才能出色出彩。廣播業界的一位精英有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我們廣播是一只兔子,電視是大灰狼,因為有大灰狼在后面不停地追,我們才會在前面不停地跑!”。其實,所言的“奔跑”,就是一個探索創新的過程!
(一)圍繞“日子”,打節日主題牌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一”、“十一”等等,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習俗,或吃湯圓觀花燈;或吃青團插艾草;或吃粽子賽龍舟;或品月餅賞明月……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節”不同。因此,在策劃節日廣播節目時,必須根據各個節日的不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打節日主題牌。2010、2011年,南通電臺與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市民俗學會等,先后舉辦了“全城猜燈謎,萬人鬧元宵”、“端午情絲,泛舟濠河”、“重陽喜登高,千叟看大橋”等特別節目和主題日活動,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特別是“全城猜燈謎,萬人鬧元宵”活動,電臺在鬧市區的城市廣場――環西文化廣場張燈結彩,布置了四千個大紅燈籠和謎語,并在城市四十多輛公交車上也掛上了近千條謎語,讓全城百姓一起來猜謎競答、歡度元宵。八仙桌、對襟衫、紅燈籠、猜謎語、載歌載舞鬧元宵,中間穿插現場記者連線報道,元宵節習俗與南通地方民俗的講述。“線上節目、線下活動”讓主題節目精彩紛呈,僅主會場就吸引了四千多市民熱烈參與。
(二)制造“樂子”,打娛樂休閑牌
對大多數的市民來說,節假日是放松身體、娛樂身心的休閑日,或遠足郊游,或K歌茶敘,或居家休息。因此,廣播應充分利用自己伴隨性、貼身性的收聽特點,制造“樂子”,迎合受眾的節日休閑需求。這方面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給廣播人予深刻的啟迪,央視的《夢想劇場――過節七天樂》可謂新招迭出,招招吸引眼球。從“五一七天樂,農家也快樂”到“暑假七天樂,學生也快樂”;從“國慶七天樂,電影也快樂”到“過年七天樂,超級模仿秀”等等,讓人忍俊不禁,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難忘的假日。
其實,伴隨性、貼身性、互動性的特點更能讓廣播在節假日一展自己之長,贏得聽眾的喜愛。近幾年來,南通電臺根據假日市場收聽的變化,鎖定“旅游人群”,與周邊城市電臺策劃了“游在大江南北,情在青山綠水”旅游特別節目,講述名人逸事、講解名勝古跡、評點風味小吃、推介特色產品。為豐富主題節目,還策劃舉辦了“自駕游”活動。鎖定“娛樂人群”,策劃設置了“食遍通城,耳朵傳菜”餐飲特別節目,并舉辦了“誰是摜蛋王”摜蛋比賽;鎖定“居家人群”,開展了“幸福家庭”評選活動及現場直播,讓“聽得見的精彩”與“看得見的精彩”交相輝映,深受聽眾歡迎,熱線電話與短信不斷。
(三)當好“地主”,打地域文化牌
得自然真氣,山水靈氣,每一個地方都有其厚重的歷史底蘊,燦爛的地域文化,靚麗的“城市名片”,而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城市名片都是廣播不竭的節目資源,只要選準時機、找準切口、精心策劃,就一定能激發聽眾的興奮點,取得不同凡響的效果。南通有“一山”(狼山)、“一水”(濠河)、“一城”(中國近代第一城)、“一橋”(蘇通長江大橋)、“一人”(張謇)等若干張旅游名片,又有“建筑之城”、“紡織之城”、“體育之城”、“文博之城”、“長壽之城”、“風電之城”、“造船之城”等城市名片,但如何將這些城市名片、地域文化巧妙地運用到節日廣播節目中,確實煞費苦心。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南通電臺抓住南通籍奧運健兒在賽場上一日連奪三金的“新聞眼”,于8月7日(農歷七夕)牽手全市六縣(市)兩區共九家電臺,共同策劃主辦了“奧運南通廣播日”特別節目,全市十一套廣播頻率全天十小時同步直播。節目巧妙地融合“北京奧運元素”、“南通奧運元素”、“南通體育元素”,并將北京奧運會體操冠軍黃旭的媽媽、擊劍冠軍仲滿的父親、跳水冠軍陳若琳的爺爺、奶奶以及南通少年體校的優秀教練、體育局官員一起請進直播室,講冠軍的成長史,說南通的體育史,評“世界冠軍的南通現象”,對南通體育之鄉的文化名片進行了淋漓盡致地詮釋。
節目中,在北京采訪的前方記者還通過多種途徑,連線采訪了正準備比賽的體操冠軍黃旭以及前奧運冠軍林莉、李菊、國家體育總局和江蘇體育局的領導,將精心設計的“包袱”盡一抖落,吊足了聽眾的“胃口”。當天上午,我們還在南通體育公園舉辦了規模盛大的“北京奧運南通廣播日”廣場活動,冠軍爸爸、冠軍媽媽、金牌教練等一一亮相與觀眾互動,腰鼓、武術、健身操等表演奪人眼球,各界人士環城長跑“紅動南通”。奧運南通日真正成為南通的廣播日。
(四)搭建“場子”,打假日活動牌
廣播是聽覺藝術,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于是有人把廣播稱作“耳朵媒體”或“盲媒體”。但廣播又是大眾的媒體,收聽人群多為普通百姓,貼近性、服務性是辦好廣播的基本準則。對節日廣播而言,要想撬動收聽市場,必須堅持“看得見的廣播,聽得見的精彩”的理念,線上辦節目,線下做活動,通過活動把廣播植入聽眾心田。唯此,節日廣播才有較高的收聽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廣播的形象才會更加生動活潑。而且,通過舉辦“看得見的廣播”,可以“堤內損失堤外補”,彌補因節假日正常聽眾的流失而造成的收聽率的下滑。
三年多來,南通電臺每年都舉辦大量的活動,從2008年的七十多場,到2009年的上百場,再到2010年的一百二十多場,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場活動,最多時一天有三場,大部分活動都安排在節假日舉行。
難忘的2010年盛夏七、八兩月,為了推動南通文明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化,南通電臺在全市策劃、開展了“市民最滿意的社區”評選暨“我們的社區”廣播系列直播活動。每周五、六、日晚上,廣播人放棄休息,冒著高溫酷暑先后深入二十一個社區,集中開展“我們的社區”廣播系列直播活動,以藝術的形式,寓教于樂,挖掘文明典型,宣傳文明知識,播撒文明新風。廣播的盛宴,社區的節日,活動吸引了三萬多名市民現場參與,近十五萬人參與投票,成為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踴躍參與文明創建的有效載體,也是一次“看得見的廣播”的生動詮釋。《中國廣播報》、《視聽界》等全國、省級報刊都以整版甚至跨版的形式,圖文并茂,宏篇報道南通電臺的創新實踐。該活動還獲得2010年度南通市宣傳文化改革創新獎。
被譽為南通婚戀服務第一品牌的“新人妙會”,是由南通電臺與政府部門聯手策劃、精心培育的民生服務平臺、特色文化品牌。開辦3年來,廣播人利用各個節日特別是五一、十一、七夕節、情人節等,深入工礦企業、機關賣場,開展大型相親交友活動,并為50多家企事業單位提供常年服務,先后幫助3000多名單身男女成功配對。目前,注冊會員已發展至1萬5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