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9 06:1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巴黎圣母院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巴黎圣母院賞析

篇1

關鍵詞:卡西莫多、克洛德、愛情、人性、禁欲主義

可以說,雨果的集中展示了兩個男人的愛 情悲劇:卡西奠多由于畸形丑陋,愛而無望,最終只能抱著心愛之人的骸骨完成愛的儀式,實現愛的愿望;克洛德因為內心的陰暗丑陋也無緣獲愛,最終心靈扭曲。以我不得他人也別想他人得到的心理殘忍地毀滅所愛,自己也遭報應。這是 一個由于美與丑極端對立,無法和諧從而導致的悲劇。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情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單相思,單向的追求,其結局是愛而不得的悲劇。然而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卡西莫多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克洛德則采取了罪惡攫取的手段。

卡西莫多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情中靈的成份居多。卡西莫多對外界一貫是冷漠與封閉的,他對姑娘的關注首先緣于感恩。自從在廣場的恥辱柱上領受愛斯美拉達的施水之恩, 卡西莫多的生命之門便向她訇然開啟,渴望著姑娘進入他的生活與世界。他開始在鐘樓上興奮地搜索和追隨愛斯美拉達的身影,悄悄地觀賞姑娘驚人的美貌 ,在日復一日的欣賞中,卡西莫多生出了對姑娘的愛慕。愛斯美拉達即將受刑時,卡西莫多迅猛地將她劫持到圣母院保護起來,也是在這時,卡西莫多有了和姑娘的近距離接觸,有了正面交往 的機會。卡西莫多對姑娘極盡溫存,但他極度的丑陋使姑娘驚恐不安,絕望、傷心之余,卡西莫多選擇了退避,卻始終細致地照料姑娘的飲食起居:送飯送水時,總是側過臉去,以免驚嚇姑娘;為了不讓姑娘生厭,總是離得遠遠的,卻又凝神觀望、守護著自己的女神,避免任何人傷害她;甚至于為了姑娘的快樂,他忍著心靈的痛苦前請衛隊長菲 比斯赴姑娘的約會; 克洛德趁夜凌辱姑娘,被他狠狠地懲罰;奇跡大院攻打巴黎圣母院時,卡西莫多竭盡全力、拼死保衛姑娘;當姑娘在圣母院消失了蹤影,他絕望萬分,痛苦長嚎。最終,摟抱著愛人冰冷的尸骸死去,實現了想望的愛情。

克洛德的愛情始終與相聯,也就始終與禁欲斗爭相隨。從最初的理性克制到無法 自制的激情放縱 ,直到人性喪失,淪為惡魔,克洛德的靈魂經受了極其慘烈的灼烤,卻沒有避免沉淪的命運。被愛斯美拉達吸引之初,克洛德 自覺地選擇超越 。他力圖如往昔般用他的意志、理性來回避、抗拒這份誘惑;而后又請求主教下令,將愛斯美拉達逐離廣場,以使心靈歸于平靜。但是,愛的欲望很快在克洛德的內心深處彌漫 開來,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摧毀了理性的堤防。這時 他便支使卡西莫多擄取姑娘 ,紛至沓來的還有深夜尾隨,在 妒火中刺殺情敵;繼而為了隱匿自己的罪行,嫁禍于姑娘,使 其被捕,慘受刑罰;姑娘身陷圖圄,他借機要挾,誘逼她用愛情換取 自由;當他傾吐、跪求愛情而斷然遭拒時,便利用權勢 和陰謀兩度將姑娘送上絞架。

在愛情的追求中,卡西莫多散發出靈性與善性之光,它們遮蔽了他丑陋的軀殼,閃耀著一種純凈的靈魂之美;克洛 德恰相反,原有的善性與理性之美逐漸褪盡,進而衍化出猙 獰的惡行。在人性的走向上,二人呈現出上升和沉淪兩種迥 異的向度。

值得關注的是:兩位男主人公在愛情降臨前都處于心靈 的封閉狀態,遭遇愛情而不可得時,為何一個走向了崇高的 自我犧牲,一位卻走向了邪惡的深淵? 卡西莫多與克洛德在遭遇愛斯美拉達前,心靈雖呈封閉 狀態,內質卻有極大差異。

卡西莫多與克洛德共同生活在 巴黎圣母院狹小閉塞的 環境中,基本與世隔絕。卡西莫多是父母 、社會的棄兒。因 為天生畸形 ,嬰兒時代便被父母遺棄 ,而后因為同樣的原因 受到社會的排斥、譏嘲甚至仇視。小說對此有兩處深刻的描 寫:一是作為棄要被放到廣場左首的床板上時,上流社會的 貴族貴婦們以厭憎的語氣提議將他燒死;二是在胡鬧節上以 小約翰為首的普通民眾對卡西莫多極盡譏誚與挖苦。對任 一社會階層而言,卡西莫多都不是作為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 丑陋的怪物存在著,缺乏他人的同情與尊重。他耳聾、背駝、近乎啞巴,原本就存在交流的障礙,面對社會這堵冰冷的墻, 他越發封閉自己,讓自己的天地局限于克洛德與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出身于富裕家庭,父母期望他做一個出色的神 父,他很小就被送入神學院修習神學。克洛德不負父望,刻苦鉆研學問,成長為一個博學之人,20歲即當上懶人祭壇的 神父。他寬厚、善良,富有激情。父母在瘟疫中喪生后,他接過撫養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的責任,并且感到了情感的滿足 和快樂;丑陋的棄要面臨被燒死的厄運時,他一聲不響抱走了可憐的要兒。耐心撫養這個人間怪物。克洛德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墻內,他對社會的封閉不是由于社會對他的排斥與敵意。他好學、專注、虔誠,無休止地沉浸在知識的探索中,無暇顧及身外的世界。他的精神世界完滿、自足。同時, 作為教職人員 ,奉行的禁欲主義思想也使他自覺地遠離女性和世俗。因此,克洛德對社會的封閉是一種自覺意義的精神遠離,沒有任何被動的成分。

卡西莫多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在圣母院終日與克洛德和大鐘為伍。他看似沉默寡言,內心卻潛伏著深厚的情感,靈魂渴望著他人的尊重。胡鬧節上,他被民眾推選為胡 鬧王,身披節日盛裝,擁上國王的寶座游行時。他“展示出既傲慢又摻雜著辛酸的快樂表情”,何等“驕傲幸福”!卡西莫 多沒有受到任何文化、社會的熏陶和束縛,內心世界是一個極其純粹的自然人。他的情感認識極單純極自然:施恩于我者,必回報其人;侵犯我者必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他更多的是自閉與漠視。對于撫養他的恩人克洛德,他卑屈得像個奴隸;對于鄙視他的眾人,他兇惡得如同魔鬼。因此,身受愛斯美拉達的恩情后,那只獨眼流出了一顆碩大的眼淚,象征了他靈魂的震動和感情的復蘇,也預示著他全都生命對這份憐憫與尊重的回報。克洛德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墻里,在清心寡欲的苦修生活中,在走向成年的歲月里,寬厚、善良的天性日漸萎縮,心靈變得荒蕪,孕育著畸變。“他作為神甫變得越來越嚴竣,作為人變得越來越憂郁。” 一方面,禁欲意識與本能的沖動經常發生激烈的沖撞。他憑借自己堅毅的意志,采取肉體自虐、專注于工作、科研等方法緩解、壓制。而一旦放松了對本能欲望的約束,他就把自己視為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敵人。

“他變得加倍嚴厲,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恪守清規。” 肉的痛苦使他變得異常嚴肅、陰郁、冷漠,也使他未老先衰,三十多歲已經禿頂,額頭開始打皺,呈現為外在的丑。另一方面,克洛德遭遇重大精神危機。“據說,他便嘗知識樹上的全部果實之后 ,或者仍未饜足,或者感到惡心 ,最終去吞禁果。四大學問,他已全數吞下。可是他的肚子還未吃飽,已對它們生厭,于是他只有往前,往下挖掘 ,在全部已告完成的,物質的,有限的學問底下搗騰;他可能拿自己的靈魂 去冒險。”田這時,克洛德精神世界的完滿性暴露出虛幻的弱點,沒有對現實的依傍,當精神的立柱變得飄渺,他生活的空虛也隨之顯露。成人世界的煩惱,精神世界的困惑,附之以情感認識的蒙昧,使克洛德的生活由明朗轉向晦澀、陰郁,人格經歷變異。

這種心靈的質地為即將到來的愛情行事作了鋪墊,它在愛情光降之時,直接而微妙地影響到各人的情感態度和認識。具體表現為:

首先,不同的社會文化影響附予二人不同的角色定位 ,影響到對待愛情的心靈狀態。卡西莫多與克洛德雖然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的同一環境。 卻處在不同的文化的包裹之中。卡西莫多無知無識,被放逐于社會之外,不受任何宗教、文化的影響和束縛,作為一個極純粹的自然人,心靈封閉卻潛伏著善性,可以自由自在的發展而不受干預、遏制。這就使得卡西莫多能夠任憑自然本性和自己對情感的主觀認識對待愛情。克洛德在長期的隱修生活中,教士角色的認定根深蒂固,對知識的探求并沒有將他從思想上解放出來,實質上還給他豎起了一道文明的藩籬 ,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強化了克洛德對宗教文化和自我教士角色的認同。這種宗教和文化的教化作用直接加強了克洛德的禁欲主義意識 ,壓抑、隔離著克洛德對世俗情感生活的想望和需求。久而久之,克洛德的禁欲思想深入骨髓,戕害他的靈魂 ,扭曲他的人格。因此當愛情伴隨著強烈的席卷而來時,克洛德并未感到愛的 喜悅,卻因生出罪惡感,惶恐不已。從愛情降臨之初,他就處在禁欲與的心靈沖突中,在隨后展開的更為真切的生命體驗中,克洛德的內在沖突越發劇烈,即便當他拋棄上帝,選擇愛情時,他也沒有真正擺脫靈肉沖突對自己的折磨。所以,禁欲意識對愛情的堅決狙擊,使得克洛德非但不能順從本性坦然地追求愛情,反而將愛情異端化了。

其次,成長的經歷、對愛情的認知決定了二人追求愛情的不同行為。卡西莫多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生活中渴望平等和尊重。在與人的有限交往中,情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被世人歧視,被克洛德施恩,而后生發出對世人的敵意和克洛德的感恩。他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慕是情感的自然發展。它緣于姑娘對他的施恩,而后經歷由感恩到審美再到愛的萌生的過程。卡西莫多雖然形似怪物,卻是極具靈性的生物。上帝在漫不經心地捏造他丑陋的軀殼時,卻為他精心雕琢了一顆聰穎、細膩和善感的心靈。在圣母院、大鐘與卡西莫多的默契中貫徹著一種靈性,一種對自然萬物的精神、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初涉愛情的卡西莫多憑借這種靈性細膩地感受、理解愛情。卡西莫多近乎“完美”的丑陋注定了他愛情追求的無望。愛斯美拉達對他無可遏止的厭憎令他痛苦、絕望,但他不以為忤,只是悲哀地嘆息:“我的不幸,就在于我還是太像人樣了。我情愿完全是一只野獸,就像這只羊兒。” 他曾借“粗陶”和“水晶”的形象提醒姑娘——愛情“要看心靈,別看面”,這樣的真知灼見是克洛德難以企及的。可見,卡西莫多在愛情追求中,更多地考慮到他愛,尊重對方的感受、選擇,對愛極盡呵護和付出。他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是一種充滿著互愛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單相思,它含蓄而深沉,理性而崇高,其走勢是健全、正常的。

篇2

【關鍵詞】聲樂專業 法語語音教學 模式 課程設置 法語歌曲演唱

隨著我國聲樂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出類拔萃的聲樂人才參與到國際聲樂比賽和登上國外的歌劇舞臺。在此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想唱好外國聲樂作品,不懂外國語音、發音規律,僅僅靠唱譯文或者是聽錄音單純的模仿是無法真正表達作品,是不具備競爭力的。所以,學習、研究外國語音對于聲樂專業教學來說是勢在必行的。

一、聲樂專業法語語音教學

(一)課程設置

隨著高等專業藝術院校學科建設的發展,聲樂專業的各科課程設置越來越完善。其中,應外國歌曲、歌劇教學的要求,開設了不少外國語語音課,從最早的意大利語、德語到現在的法語語音課。

法語語音課一般來說是開設一個學期,是演唱專業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有些院校是選修課),考試合格有2個學分。

任課老師方面,大多數院校選擇在這方面有較深造詣的聲樂教師兼任,也有聘請外語院校法語專業教師的。不了解音樂和演唱的外語專業老師只會教語言的發音規律,而熟練掌握法語語音規律的聲樂教師,則能更好地將演唱、音樂要求和語音發音相結合,起到“歌唱正音”①的作用。

(二)教材選擇

各院校一直以來沒有固定的法語歌曲教材,一般是授課老師按課程的進程及內容來選編。有音樂專業院校中聲樂教師、歌唱家編撰出版的,也以有外語專業院校的法語入門、初級教程等作為語音方面比較規范的參考。如《意法德英——歌唱語音指南》《法語歌唱正音》《法語發音快速入門》等。

(三)教學內容

1.母音、輔音范讀及講解

語音的教學分為母音和輔音部分。法語元音有[a][e][ε][?][i][u][?][o];混合母音[?][?][y];鼻母音[ε?][?][?][??];半母音[j][w][?],其中以鼻化元音比較難掌握。輔音有[p][b][t][d][f][v][k][g][s][z][?][?][l][?][m][n][r]([?])。

2.法語的音節劃分

音節劃分是語言發音的最重要規則,音節分錯,發音就會錯。音節必須要由母音形成,單獨的母音可以形成音節,但是單獨的輔音卻不行。最簡單的音節就是由一個輔音和一個母音組成,但是很多音節是由混合母音和輔音組合的,這最容易讓人產生混淆,要背下來。

在法語歌曲中,作曲家往往是按語言的重音來安排音樂中的高低強弱,所以掌握重音才能更好地體現語言在音樂中的連貫性。法語的重讀音節一般來說是落在單詞的最后一個音節或者是句子的最后一個母音上,如果單詞中有專門的重音標示:較重音“`”、次重音“?”、抑揚記號“?”、分音記號“¨”,則要按重音記號來重讀音節。

3.法語的聯誦

想要唱得流暢連貫,準確且熟練地掌握聯誦規則是必不可少的。聯誦,簡單說就是在一個節奏組內,如果前一個詞以不發音的輔音字母結尾,而后一個詞以元音開始,則前一個詞詞末的輔音字母發音,它與后一個詞的詞首元音相拼合讀,構成一個音節。

4.法語語音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構思

課件的使用有利于教師展示其教學內容,使得課件在課堂上與紙質教材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多媒體教學軟件由文本、動畫、音響、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組成,圖文聲像并茂,能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會讓學生有更高的學習興趣,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來關注教師的課堂授課內容。

這個課件設計最大的特色在于把法國印象派的畫作和這個時期的藝術歌曲結合在一起展示,印象派的畫作畫面生動鮮活,通過捕捉大自然的瞬間變化來凸顯對內心主觀意象的表達,讓學生在欣賞光影交錯的畫作時去感受歌曲語言的線條和音樂的律動。這對于學生在音樂理解上有很大的幫助。

5.語音對比記憶教學法

學生學法語之前已學習了意大利語及德語語音,它們的發音規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比學習會更有利于記憶。

首先,意大利語和法語相比,法語語音較低沉、含糊,意大利語則清脆、嘹亮。意大利語沒有復合母音而法語有,意大利語單詞往往以元音結尾,這有利于初學者保持歌唱連貫性。在這一點上,法語有相似之處,詞尾的輔音一般不發音。在某些發音規則上,這兩種語言是一致的。但是法語具有獨特的鼻元音,這是它獨特的魅力之一。

其次,法語和德語的比較,有句話說“法語如花,德語如鐵”,其實就反映了兩門語言語感相差比較大的問題。這是我們學習中要注意的,在發音規則上,德語強調輔音比較多,不管是詞首還是詞尾的發音一律要清晰,這是德語鏗鏘的標志;而法語詞尾常發音的輔音只有四個“c、f、l、r”,沒有了輔音的阻擋,詞與詞之間的連接更加流暢柔和。

最后,對于我們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習法語時,這兩門語言的比較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許多混合母音,但是它們的許多拼寫相同的輔音卻發音不同。

6.法國藝術歌曲和詠嘆調、流行歌曲歌詞學習以及音像欣賞

每節課應安排學生聽音頻或看視頻。教師應選擇一些經典的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以及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音樂劇作品來教授歌詞和作品賞析。建議從以下曲目選擇:藝術歌曲如福列的《月光》《愛之歌》《夢后》《搖籃》《奈爾》;馬斯內的《悲歌》《睜開你藍色的眼睛》;李斯特的《當你入夢》,德彪西的《曼陀林》《旋轉木馬》。詠嘆調如比才的歌劇《卡門》:《愛情像只頑皮鳥》(女中)、《花之歌》(男高)、《我說什么也不怕》(女高)、《斗牛士之歌》(男中)、《這是媽媽的一封信》(二重唱);馬斯內的歌劇《維特》:《春風啊你為何喚醒我》(男高);古諾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我要生活在美夢中》(花腔女高)。音樂劇及流行歌曲,如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時代》《月亮》《愛的對白》《圣母瑪利亞》;流行歌曲《繾綣星光下》《只要你愛我》《伊蓮》《我愛你》《我記得》。

(四)考核辦法

第一項是教師指定考核內容,即從所教授過的歌曲里抽一首由學生朗讀歌詞;第二項是學生自選一首歌曲朗讀或者演唱。(演唱有加分)考核是從音標的拼讀、拼寫、單詞重讀音節和句子的重拍、語調以及歌詞內容的大概了解、演唱、學生紀律考勤等方面衡量打分的。

二、法語歌曲的演唱

(一)法國藝術歌曲

說起法國藝術歌曲,大家首先會想起福列的歌曲《月光》,古色古香人物風情畫似的曲調、唯美的鋼琴聲始終和歌聲相互纏繞融合,把如水般的月光夢幻般的舞步描繪得惟妙惟肖。這就是法國藝術歌曲的魅力。

如同當時的印象派繪畫一般,歌曲也是通過簡潔流暢的形式來表達含蓄、細膩的感情,體現的主要是作曲家感受到的一種印象性、象征性的意境。所以,我們在學習和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個基本的風格特點,切忌和意大利歌曲、德國的“lieder”混淆。值得一提的是,法國藝術歌曲與來源于民歌的歌曲不同,它的沙龍氣質反映出更多的浪漫主義情調,作品中常流露出高雅的藝術氣質,它不是大眾性的娛樂作品,而是具有高度藝術性的。

其次,與詩歌的完美結合是法國藝術歌曲的一個重要特點。詩人用暗示、含蓄、象征的手法來反映內心世界,而音樂家則從詩歌的意境出發在音樂中再現。作品基本上是以法國詩歌為歌詞,對其進行旋律化處理,注重把握詩歌的節奏,音樂和詩意的融合。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真正地體會歌詞的含義,并通過不斷地誦詠歌詞來把握歌詞的韻律和節奏感。

再次,想要演唱好法國藝術歌曲,語言是第一關。法語一直被認為是最優美的語言,具有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是情感與語調的完美結合品,音樂線條也是隨著語言的抑揚頓挫而塑造出來的。法蘭西語言的別樣美感讓作曲家善于使旋律線條合乎歌詞語調的起伏,使音樂和法語的節奏重音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樂思和語言成為和諧的統一體。

法語的元音比其他語言更為豐富,具有獨特的語調、鼻化音和聯誦,使得法語比起其他語言具有音樂性。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隨著語調起伏創造出來的,因此在演唱前必須反復朗誦歌詞以達到發音的準確和語言的流暢。

(二)法語歌劇詠嘆調

要演唱好一首詠嘆調,我們首先要熟悉這部歌劇和人物,了解作曲家和他們的音樂時代。所以,對于大學里年輕的歌手來說,因為語言和音樂能力的緣故,法語詠嘆調往往會留在最后一年學習。

法國歌劇蓬勃發展起來是在19世紀下半葉。輕歌劇的代表作曲家是奧芬巴赫,他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最負盛名。其中花腔女高音詠嘆調《木偶之歌》、女聲二重唱《船歌》都是音樂會的熱門曲目。輕歌劇的聲音要更輕松、明亮些,表演也要活潑大膽一些。

抒情歌劇中代表作有古諾的《羅密歐和朱麗葉》《浮士德》,托馬的《迷娘》,德利布的《拉克美》,馬斯內的《曼儂》《維特》等。此類歌劇旋律優美抒情,戲劇性不太強。但是需要歌手有比較高超的演唱技巧,特別是女主角的詠嘆調如《我生活在美夢中》(古諾《羅密歐和朱麗葉》)、《珠寶之歌》(古諾《浮士德》)、《林中小鳥》(德利布《拉克美》)等。法國最重要的歌劇之一《卡門》,音樂充滿了迷人的旋律,群眾場景豐富多彩。作曲家不僅準確表達了對場景的把握,而且也非常精于用音樂刻畫人物、區分角色。

法語的流行歌曲稱為“Chason”,是從10世紀法國游吟詩人所吟唱的世俗歌曲中慢慢從“Melodie”分化出來的。它沉醉于旋律,歌詞的選擇迎合了大眾的口味,漸漸地發展成現在旖旎迷人的“香頌”。雖然法語流行歌曲“Chason”在中國的影響力比起英美流行樂要小很多,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中法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我們更多地領略了法國流行歌曲的魅力。特別是法國音樂劇《巴黎圣母院》的成功引進,使得國人為之震撼和著迷。

演唱法語流行歌與藝術歌曲發音有些不同,比如說“r”字母,前者發小舌顫音,和口語發音一樣;而后者演唱時發大舌顫音,和演唱古典歌曲語言發音一樣。

結語

法語是一門精致而優美的語音,我們學習法語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音樂劇及流行歌曲的前提條件就是熟練地掌握這門語言的發音及其規則。

本課程授課形式由教師單一教授轉變為課堂結合多媒體設備的運用,通過將法語語音發音拼讀、拼寫、畫作、歌曲、音頻視頻融合在一起教學,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掌握法語語音,同時復習了之前學過的意大利語、德語,也了解了相關時期的音樂美術和文學歷史。對提高學生演唱能力及音樂素養是有很大好處的,也是增強聲樂人才競爭力的必要的途徑之一。

注釋:

①歌唱正音,是指在舞臺上歌唱和朗誦時的一種發音方式和要求。(張建一,法語歌唱正音[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陳言放,詹世華.意法德英——歌唱語音指南[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2]陳玉琳.法語發音快速入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4.

[3]喻宜萱.喻宜萱聲樂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 2004.

[4]王文俐.利德 麥樂迪 羅曼斯——歐洲藝術歌曲及其鋼琴伴奏研究[M].北京:文藝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初中歷史;審美教育;作用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和審美教育有關的一些滲透點

1.勞動美教育的滲透

人和動物的最根本區別便是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人類產生了和審美有關的能力和活動。在和大自然不斷斗爭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能力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產生了審美意識。比如,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和山頂洞人有關的想象畫,山頂洞人已經有了皮制衣服和由獸骨、貝殼制成的項鏈和裝飾品,這也直接說明了山頂洞人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意識。

歷史教材中經常出現中外著名的畫作和建筑,比如《最后的晚餐》和巴黎圣母院,等等。這些畫作和建筑的美麗也能夠將人們對審美的探索和追求很好地反映出來,這些畫作和建筑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材料。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美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本身是高尚的。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尊重勞動者。

2.行為美、道德美和理想美教育的滲透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也是進行社會美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社會美又可以分成理想美、行為美和道德美幾種。教材中關于行為美和道德美的例子比較多,比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能夠將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體現出來;林則徐,為了人民不惜丟掉官位被流放;關天培死守虎門,為國捐軀等等,都能夠體現道德美,其現實教育意義都比較強烈。能夠體現理想美的有哥倫布為了自己的理想橫跨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等,都能夠鼓舞學生,讓學生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藝術美教育的滲透

人們對世界進行認識、再現以及評價,藝術美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其能夠直接將學生的審美能力體現出來。初中歷史中運用的人類藝術文化的成果也比較多,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藝術作品。通過賞析這些作品,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還能夠很好地宣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審美教育的原則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進行美育教育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歷史教學本身的特點。歷史教學不但需要將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唯物主義觀點,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教育。中學生本身的模仿性比較強,并且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比較強,所以,教師在通過初中歷史教學進行美育教育的時候,必須遵守下面幾項原則。

1.根據思想性原則進行審美教育

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教師需要落實思想性的原則,將學生的熱情有效轉化成為學生實現崇高理想的動力。

2.堅持感情激勵的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熱情,這樣才能夠通過歷史畫卷的展示,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更有熱情,從而進行審美教育。

3.堅持直觀性的原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時,應該將歷史教學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圖片、電影等,直觀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4.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歷史課本身不是美學課,其有自己的教學目的,教師進行審美教育時必須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教學,不能只為了審美教育而進行審美教育。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真正認識到其重要性,并根據相關的原則滲透審美教育,在做好歷史教學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篇4

文學評論界對敘事與小說的關系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作為表述方式的敘述和作為被表述的對象的故事。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也可借助這種理論讓學生更深入走進小說的閱讀鑒賞。同時,我們也可將小說文本進行比較閱讀,發現它們敘述故事在情節安排上的異同,借此激發學生對小說文本的閱讀鑒賞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小說講述的魅力。

一、敘事情節情感與理性的色彩比較

小說敘事情節的色彩與小說中敘事視點密切相關。敘事視點即“誰”站在什么位置講述故事。由于故事講述者的身份立場不同,故事本身便具備了不同的色彩傾向,那么情節的布置與流向也不同。我們可以借助蘇教版“和平的祈禱”這一專題中《一個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兩篇小說進行這方面的分析。兩篇小說都以二戰為背景,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視點,展現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傷害。但由于兩篇小說的主人公站在了這場戰爭的相對立場,一個代表了戰爭的正義方而另一個卻是非正義的一方,因此兩篇小說在情節的設置上呈現了不同的傾向。《一個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借索科洛夫這個普通人在戰爭中從成功逃亡,聽到妻女被炸死的消息,重燃希望尋找兒子到聽到兒子犧牲,埋葬所有人生希望與歡樂的起伏情節,將讀者的情感激發,在濃烈的情感流露中,折射出俄羅斯甚至是所有遭遇戰爭的民族承受的悲劇,它的情節設置中流溢中濃烈的情感色彩。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伯爾,卻選擇了德國一個年輕人去講述他在戰爭中的診治途中的所思所想,情節也設置了傷病醫院是不是曾經自己就讀學校的懸念,但對于有關我的遭遇的情節敘述的色彩呈現出了客觀的傾向,隨著外界環境的觸發冷靜地敘述。這樣的情節安排與敘述旨在觸發讀者的理性思考,客觀與冷靜地去分析這些情節背后作者對戰爭的深入思考。在這樣的對比閱讀中,可以讓學生領會不同的情節敘述色彩與作品意蘊之間的聯系,對作品的藝術感受也更加深入。

二、敘事情節的戲劇化與生活化比較

小說家對情節的布置可謂用心良苦,或伏筆鋪墊,或懸念貫穿,或曲折回環,力圖通過各自的敘述技巧使作品更有魅力。對讀者而言,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沖突的情節布置自然是小說有吸引力的必備因素。戲劇化的矛盾沖突不僅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意圖的展現方面有重大作用,同時形成激烈緊張的閱讀氛圍,引人入勝。同樣是表現人性美與善的小說,節選自《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和《邊城》節選卻在情節設置方面呈現了截然不同的敘事風格。前者聚焦于一個看臺,人物形象充滿個性,伽西莫多外表丑陋內心美好,克洛德道貌岸然。伽西莫多在行刑過程中遭受眾人恥笑,到神甫出現,再到愛斯美拉達德出現,情節設置充滿了矛盾沖突。在這種矛盾沖突與戲劇化情節變化中,完成了個性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展露。而沈從文的《邊城》節選卻以從容閑散的筆調,盡情描繪湘西優美的山水和純樸的風俗場景,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戲劇沖突。湘西端午的熱鬧,翠翠與儺送的相遇,水手的聊天等平常人物的平常故事,寫來仿佛不是小說而是生活情景的再現。但卻將湘西的風情人情和作者的審美傾向浸染入讀者的思想。生活化的小說原來是另一種韻味。這也是我們在閱讀此類小說時應注意的地方。兩種不同的敘事風格,一個情節緊張激烈,一個閑散悠淡生活味極濃,讓讀者領略了小說不一樣的敘事方式和審美傾向。

三、敘事情節留白方式比較

留白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手法,小說的創作同樣也運用到它。留白藝術手法的恰當運用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加深對作品意蘊的探究。高中課本中不乏運用這種手法的小說,但是留有余味的方式和效果卻是大不一樣的。為使學生在這方面有所體悟,可以將歐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和汪曾祺的《鑒賞家》進行比較閱讀。小說《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主人公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說的重要的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不僅使小說產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老貝爾曼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晚是懷著怎樣的信念不計后果地與風雨搏斗,畫上了那一生的杰作。在此處,學生能夠充分調動想象力,融入自己的情感,領悟小說的深刻意蘊。敘事時情節的留白給讀者帶來了審美心理的愉悅。但是留白不只停留在對情節的這種處理。汪曾祺的《鑒賞家》將這種藝術手法運用得更加微妙有致。題目為鑒賞家,但是小說中的人物誰是鑒賞家,汪曾祺在情節發展時未曾點明。葉三能賞果賞畫,季陶民能賞葉三,幾件敘述的小事中,已構建出審美留白。更有意思的敘事在于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敘述葉三賣果子,這對于寫葉三賞畫的作用不可小覷,從中可看出葉三脫俗的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足見其見識和鑒賞力。話中有話,看似隨意自然,實則曲折有致,文字背后耐人尋味。敘述出的情節背后仍能給出巨大空間給讀者,真是不得不佩服小說家敘事的匠心。兩個作品所運用得留白方式雖說不同,賞析中卻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 美育滲透 含蓄美 形象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可見美育作為陶冶情操、凈化靈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形成正確審美判斷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與語文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就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藝術作品的美育滲透問題談談筆者的認識。

一.文學作品中含蓄美的特點及表現形式

所謂含蓄,就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無窮韻味。宋代歐陽修對此理解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六一詩話》)在我國傳統藝術中,如文學、繪畫、書法、建筑等,無不講求含蓄,無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藝術的含蓄美。蘇軾曾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天下之至言也。”從創作的角度來講,含蓄就是不要一語道破;從欣賞的角度來講,就是要求不能一覽無余。文學作品只有具足了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尋味。這在我國古典詩詞中運用得很成功。“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詩人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中人幽怨的情態,著重于從“怨”字落筆,寫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錢鐘書評價此詩說道“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這就是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美感吧。

二.課堂教學是美育滲透的重要環節

含蓄美作為藝術美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表現手段,作為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一個重要方面,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名人名作賞析中,如能適時恰當地加以滲透,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塑造出理想、健康、高尚的人格。

(一)披文入情,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縱覽中學語文教材,幾乎每篇文學作品都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文學作品張弛有度的情節,波瀾起伏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優美動人的語言等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所選課文感情真實、高尚、強烈,讀者必然受到感染和影響。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者辭動而情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是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巧妙的構思表現出來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具有很好的審美教育作用。如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作者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分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無私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寶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愛……小說極力渲染古老邊城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風俗美、作者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美德,呼喚傳統美德的回歸。教師教學若以此為憑借,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定能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激起他們蓬勃向上的追求正義的感情,使他們的靈魂得到“凈化”。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的同時,還要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準確的理解美,欣賞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質決定的,所以要認識一個對象是美是丑,不僅僅要觀察他的種種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它的內在本質。《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論外貌其丑無比,可是內心純真善良,憨厚淳樸,他對艾斯梅拉達愛慕至極,但他卻不依自己的“丑”去驚擾“美”,最后力圖用自己的“丑”去捍衛“美”,以至于為美殉情,這個敲鐘人是個形丑而神美的典型。相比之下,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婦六親不認、自私冷酷、貪婪勢利和愛慕虛榮的丑惡嘴臉便一覽無余。因此在文學鑒賞中應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善與惡,美與丑,逐步樹立健康的審美觀。

(二) 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美德,在語文教材中大量的優秀作品,不但文筆雋永,內涵豐厚,意境悠遠,而且愛國情感隱含其中,民族節操躍然紙上。教學中傳授知識與愛國主義教育并重,鑄造學生愛國主義靈魂,是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從事美育教育的職責所在。如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辛棄疾《水龍吟》:“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郭沫若的《爐中煤》:“啊! 我年輕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這些都可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學欣賞時,除了講透作品主旨,領略含蓄的藝術魅力之外,還要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教育注入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明白這些作品之所以千古傳唱,經久不絕,是因為注入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激情、不屈的民族節操,才使得作品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使學生明白只有愛國,才能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以美儲善”,塑造出理想的“完美人格”。

(三)激發學生豐富想象力,培養學生形象思維

藝術的想象是欣賞文學作品時教師與學生藝術再刨作的過程,恰當地運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誘導學生在把握作品主旨和形象的同時,又引導學生要善于超越作品形象,去把握與理解作品的“象外之象”,作者的“弦外之音”,進一步想象領會更多更深的作品內涵,感悟更廣更美的藝術意蘊。如杜牧《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全詩旨在諷刺統治者窮奢極欲。但作者卻未從正面鋪陳,只寫了千里送荔枝事件。千萬人的血淚與痛苦,換來的只是楊玉環輕輕的一笑。這時作者所言者甚少,而所蓄者甚多。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打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美學的角度來講,作者很好地處理了“藏”與“露”的關系,使詩含蓄有余,韻味悠長。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講,要使學生明白文學就是用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運用形象思維,展開合理的想象,形象地展現作品描寫的情景,是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內涵的關鍵。研究歷史,關心社會,關注生活,珍惜擁有的一切,引發學生對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思考。

三.美育教育任重而道遠

篇6

表達技巧這一考點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內容:(1)文有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2)文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細節描寫、象征、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欲抑先揚、先抑后揚、巧合等)以及所起的作用。(3)明確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4)結構方式及其作用(前后照應、創造懸念、埋下伏筆、總結上文、點題等)。(5)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語言精練、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準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等)。

針對小說表達技巧性的題目,我們在組織答案時一般應遵從如下思路:

1.小說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

2.表達了什么內容。明確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么內容。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除了了解、分析表達技巧的相關考查內容及答題思路,我們還需要掌握表達技巧的一些相關知識。

一、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包括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其中敘述與描寫是小說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一)敘述

1.敘述方式及其作用。(1)順敘:按時間(或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2)倒敘: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而是把某些較后發生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造成懸念,引人入勝。(3)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4)補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作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5)平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2.敘述視角。敘述視角有“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兩種。全知視角大多見于傳統小說,敘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間,對所發生的故事、各個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時候還跳出來對人物評頭論足,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全知視角不受時間、空間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讀者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限知視角的特點是敘述講究遮蔽作者意圖,故意隱藏一些環節,讓讀者自己去推理、判斷與評價。

(二)描寫

1.正面描寫:直接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心理和行動,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2.側面描寫:從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中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包括環境描寫和周圍人物的反應、評價等。

3.細節描寫: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豐滿,有血有肉有靈魂。

二、表現手法

小說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襯托、象征、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突轉等。

1.烘托、襯托和對比。“烘托”與“襯托”不同,“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而“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

“襯托”和“對比”的區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較,以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2.“象征”和“比喻”的區別。象征是以物示義,即不把意思直接說出,而讓讀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對象一般是讓人看得見、聽得見或摸得著的一種具體事物、具體人。

兩者范圍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對象是整篇文章,或者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話,因此在范圍上遠遠超過了比喻涉及的范圍;比喻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局限于一兩個句子中。

【閱讀訓練】

董師傅游湖

宗 璞

董師傅在一所大學里做木匠已經二十幾年了,做起活兒來得心應手,若讓那些教師們來說,已經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園里各處修理門窗,無論是教學樓、辦公樓、教師住宅或學生宿舍,都有他的業績。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還有他做的幾扇雕花窗戶,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董師傅精通木匠活兒,也對校園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識,可能聘他為業余園林鑒賞家,其實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開花落,人去人來;教師住宅里老的一個個走了,學生宿舍里小的一撥撥來了。董師傅見得多了,也沒有什么特別感慨的。家里妻兒都很平安,掙的錢足夠用了,日子過得很平靜。

校園里有一個不大的湖,綠柳垂岸,柳絲牽引著湖水,湖水清澈,游魚可見。董師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來湖邊大石上閑坐,點上一支煙,心靜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為什么,學校里的人越來越多,校園漸向公園靠攏。每逢節日,湖上亭榭掛滿彩燈,游人如織。一個“五一”節,董師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來到湖邊,看遠處樓后夕陽西下。天漸漸暗下來,周圍建筑物上的彩燈突然一下子都亮起來,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歡那座塔,一層層燈光勾勒出塔身的線條;他常看月亮從塔邊樹叢間升起,這時月亮卻看不見。也許日子不對,也許燈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無所謂。

有人輕聲叫他,是前日做活兒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同鄉,名喚小翠。她怯怯地說:“奶奶說我可以出來走走,現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師傅忙滅了煙,站起身說:“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說,“你看過了嗎?”小翠仍怯怯地說:“什么也沒看見,只顧看路了。”董師傅一笑,領著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著湖邊走,走到一座小橋上,指點說:“從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體發光的塔,在水里也發著光。小翠驚呼道:“還有一條大魚呢!”那是一條石魚,隨著水波蕩漾,似乎在光輝中跳動。又走過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橋,從亭中可以環顧四周美景。遠岸丁香、連翹在燈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擠滿枝頭,好不熱鬧。亭中有幾副楹聯,他們并不研究。董師傅又介紹了幾個景點,轉過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別介紹了自己的創作――雕花窗戶。

小翠一路贊嘆不已,對雕花窗戶沒有評論。董師傅也不在意,只說:“不用多久,你就慣了,就是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這樣的。”他頓了一頓,又說,“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對著這湖、這樹,倒不覺得好看了。”

倆人走到校門口,董師傅在一個小攤上買了兩根冰棍。倆人舉著冰棍,慢慢走。一個賣花的女孩跑過來,向他們看了看,轉身去找別人了。不多時,小翠說她認得路了。董師傅叮囑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隨地扔,自己轉身慢慢向住處走去。他很快樂。

(選自《小小說》2014年5月)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董師傅每晚到湖邊閑坐的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篇7

賞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時,學生始終無法領略其妙處;欣賞“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時,學生沒法品味其意境;《安塞腰鼓》《竹影》《橋之美》之類的藝術美文也只能從文體學角度簡單剖析,好比一個美艷多姿的佳人給剔除了血肉來欣賞骨架,暴殄天物啊!

直到有一天,觀賞了電影《莫扎特》《貝多芬傳》,片刻,即被其深邃豐厚的旋律與意境震撼了!直到有一天,欣賞了凡?高的《向日葵》《星空》,霎時,即為其狂放不羈的色彩與畫面驚呆了!直到有一天,親自登臨了泰山,游歷了故宮、頤和園,瞬間,即給其美輪美奐的空間與架構折服了!其實文學既有遠親又有近鄰,那些年我們也一起追過音樂、建筑、美術、舞蹈、時裝、歷史……這些年為何不常過門串串呢?

由此,日常教學中我擬制“我最欣賞的一種(座)建筑”“我最喜歡的一曲純音樂”“我最欣賞的一部電影”“我最_________的一個歷史人物”等演講話題加以誘導,學生沉浸其中,佳作頻現。在此節選幾則以饗讀者。

我最欣賞的一座建筑

游魚

真正的建筑大師,會賦予建筑呼吸的權利。

瓦爾斯溫泉浴場坐落在瑞士有著8千萬年前原始水體的瓦爾斯山谷,這里的人們享受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青銅時期。

然而1994年,卒姆托的到來才使這里孤寂了千萬年的水真正找到了親密的知心愛人。

卒姆托一走進村莊,便被覆蓋在屋頂上的片麻石吸引住了!它們被任意切割、隨意擺放,在晨曦中泛著點點微光,竟然有幾分水的靈動。卒姆托被深深打動了。他即刻決定:他的建筑全部采用這種遍布當地的石材。

于是近在咫尺卻始終有緣無分的石頭和水,經由卒姆托寬厚的手掌溫柔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種不同厚度的石材切割,看似隨意堆砌,如同迷宮一般。灰色片麻石靜靜,綠色水體悠悠,每一個游客都感到輕松愉悅。礦石切面上長著白色的眼睛,那是云母,是礦物的結構,一層一層,沉淀了生命的長度。不像玻璃,純凈到無知覺;不像鋼鐵,冷漠到刺骨。石頭用眼睛凝視著水,用堅實又溫暖的身體環抱著水,溫柔得滴水不漏。

我最欣賞的,是那無處不在的伸縮縫。無論是階梯還是天窗,卒姆托都為它們設計了一些縫隙,看上去就像是為石頭們累了伸懶腰預留的空間。人們將身體浸在水里,任熱量被石頭吸收,隨水霧擠進那窄縫的天空。

陽光懶洋洋地走著貓步,好奇地窺探著這對戀人:水被照得透亮,如同單純的少女,而石頭則留下了大片的陰影,為她遮蔽小小的羞澀。

陽光不能太多,否則會驚擾這對戀人的私語;但又不能沒有,否則會感到沉悶壓抑。卒姆托用他天才的敏銳拿捏著這個微妙的尺度,讓石頭和水既親密又有間。

從外觀看,瓦爾斯溫泉浴場理性得有些突兀―――毫不變通的幾何線條、強烈對比的色彩與柔和的綠色山谷格格不入。但這正是卒姆托所堅持的:他們像遺世獨立的愛人,只將柔情和親密獻給對方,不為取悅任何人。

升騰的霧氣模糊了眼前的線條,旁邊的一切都退到了陰影里,隱約能聽到水的淺唱、石的低吟:原始、寧靜、深邃、永恒。

我最欣賞的一幅畫

黃志浩

這幅畫的名字叫《一部電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為什么不畫一個火冒三丈幾乎快炸了的年輕人或者一個抖抖索索、滿嘴牢騷的老太婆,偏偏選取了這么一個不具任何個性特色的中年男人呢?畫幅不大,只是用鉛筆涂繪了一個電梯轎廂的背景,外加一個乏力癱坐的男人,沒用色彩進一步豐富畫面的內涵,挺隨意的。

一條腿平放在地板上,另一條腿微微曲起;一只手臂搭在膝蓋上,手腕無力垂著,與另一只手隨意地連在一起。后背緊貼著轎廂,頭無力地靠著,眼皮垂著,眼袋厚重,連嘴角也耷拉著,上唇的胡髭也因營養缺乏而泛灰,臉上蒙滿了灰塵……

他得等多久呢?唉!

這個滿臉滄桑的中年人也許是個經理,我想。也許那天他實在太賣力了,忙了一整天,又加了若干小時的班,他筋疲力盡地走進電梯,不幸被困在了里面。空無一人的大樓像一座墳冢,電梯轎廂像一口憋悶的棺材。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開電梯門,卻怎么也邁不開腿,遂癱坐下來……

一些看似簡單的短線條卻突顯了他的疲憊。另外,作者還給他扣了個帽子,蓋住了他雜亂的毛發,遮住了雙眉,擋住了空洞的眼神。我能感受的僅是眼前的陰影所構成的謎。不知他是否渴望看清風掠過花園的痕跡?是否盼望陽光撫平身上的每一寸皺褶?忽然,我發現,這位被電梯卡住的經理并不孤單……

我最喜歡的一首輕音樂

童秋怡

熟悉嗎?對,這是廣為流傳的、經典的《魔獸爭霸》的背景音樂。這首《亡靈序曲》是由芬蘭一個名為“夢境傳說”的樂隊譜寫的。拋開《魔獸爭霸》的游戲背景和亡靈族擁躉者的偏愛,單就曲子本身的意境和傾向而論,它也不失為一首具有代表意義的金屬類純音樂。

開頭是一段舒緩而堅韌的鍵盤獨奏,空靈的樂聲將人引向廣遠,仿佛置身在一個寧靜卻不斷積蓄著力量的城池,一場激戰即將到來。隨著金屬質感電吉他的加入,樂曲的氣勢愈加恢弘,仿佛能看見亡靈們受到巫師的召喚,穿上了鎧甲,佩上了圣劍,迎著漫天風雪,面無表情地向著那敵陣進發。

架子鼓忽然發力,將樂曲推向了,節奏快而沉重,金屬味道愈加濃烈。亡靈們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有的只是忠誠,永遠追隨著喚醒他們的人,直至身體骨架戰斗至粉碎也永不后退。徘徊在無邊的夢境里,他們戰斗著,用佩劍獵殺敵人的性命,踏著同伴的頭顱繼續向遠方進發。這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如狂風暴雨般將所有的激情揮灑得淋漓盡致。水撫不平指骨上的舊傷,殘破的盔甲掩不住戰士的信仰。重新回到最前方,號角聲又在遠方吹響!信仰黑暗,渴望力量,忠誠邪惡,向往統治,他們流著高貴的血,卻把墮落看作是一種升華,不死的亡靈永垂不朽。

這段音樂那樣振奮人心,卻又莫名的傷悲。亡靈是極為特殊的種族,他們本已在無盡的地獄里安息,軀體卻一次又一次被喚醒,任由巫師驅遣,為之殊死戰斗。亡靈們沒有希望,除了忠誠就是孤寂。是他們已經喪失夢想還是夢想已離他們遠去?看見那些灑在空中的血液了嗎?那些液體是沒有溫度的,因為亡靈的心沒有熱量。

“當最后一艘船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我在巖石上凝望,任思緒如煙般慢慢彌散,編織成我的夢境傳說。”仿佛是亡靈們的哭訴,這一小段低沉的獨白是整首曲子最動人之處。緊接著就是一段重燃曙光的旋律,他們選擇用戰斗證明希望與勇氣,于是重新握緊手中的劍,為了召喚他們的人,為了想要守護的東西永遠地戰斗下去。

輕盈的貝司使曲子旋律更加婉轉,那遙遠的前方仍是希望,亡靈們不生不滅,永遠在這陰陽之間徜徉。沒有人可以傷害他們,一切都是夢境。跌宕起伏的旋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全身的熱血都在沸騰,心緒早已飄向了那橫尸遍野的狂亂戰場。要戰斗,要戰斗,即使背負著不應存在的使命也要戰斗。這重復了不知多少遍的旋律重新迸發出力量。

整首音樂讓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憂傷、神秘的意境。而就在人們想要看到最后的結局時,音樂卻在綿延的音符中悄然結束。音樂保留了金屬音樂連續猛烈的伴奏,淡了狂亂、低沉和無序的節奏,少了狂躁、恐懼和迷惘,多了一份神秘。那段迷離的獨白,就如破曉前黑暗初現的第一縷晨光,也許那便是直接而又真實的夢境傳說。

我最想與之“月下共酌”的歷史人物

老頭聲情并茂地誦讀完《月下獨酌》,我便對那個鐘情胡姬的風流才子有了除卻崇敬的向往:執一盞玉杯應邀于他,嬌聲說道:“與君共酌,奴家甚喜!”旋即否定:我當束起發髻,扮上男裝,與他共享一個酩酊大醉的夜晚!

他豪邁奔放,飲盡一杯濁酒,我朗聲吟唱,激起一樹驚鳥;他舞文又弄劍,引得月光垂憐,我輕歌又曼舞,招得清風徐來。我大擺市井之不快,他一吐朝政之腐敗;我相邀于明月,他舉杯向星辰。

流瀉的月光映在他棱角分明的面頰,這世間最狂妄、最多情的眸子,流轉于世間。落寞、孤傲、自矜,隱于他的眉間。風流才子、一生漂泊,嬉笑怒罵皆渾然天成,亦望不穿人生,更無法預知千年以后的定格。

玉壺高舉,瓊漿傾瀉,酒滴晶瑩。他忽而大笑,時而慟哭,發髻打開,長發飛下。左手執酒,右手挽發。他以發,暈開墨汁,搖晃間,徒留一紙孤意;他啞然失笑“我輩豈是蓬蒿人”,道盡一腔狂傲。而后,頹坐石凳,眼底全是張狂后難消的失落。

沒有言語,不斷舉杯,我邀清風,他邀明月,他邀知己,我邀故友,我們共邀人生與抱負。對君如對鏡,無需言辭,皆是那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狂人、癡人,皆是那天資聰慧卻常遇瓶頸的怪人、瘋人,皆是那渴望驚世駭俗卻歸于平淡的癲人、傻人,皆是那能邀月共歡卻又只能孤燈獨坐的奇人、異人。與你瀟灑并肩,稱兄道弟,罵完一眾小人,泄完一腔憤慨,豪邁舉杯,對飲成五人。落寞之時,拍拍肩膀:兄弟,走一杯;失意之際,端起酒杯,傾一壺烈酒;暢快瘋癲之極,吟詩作對,揮盡千古絕句。

翌日,悄然作別,無須惺惺相惜的離別、揮別、訣別,只是淡然隱退。作他一夜知己,飲他一壺月光:這世間尚有一人愿與他一同邀月,舉杯星辰。癡傻如他,癲狂如他,追他的影子,步他的舞蹈,為他一生慰藉且牽掛。

若是有幸,能得與他賦詩一首,名曰《贈摯友》:講一個女扮男裝的癡人在月夜與之共瘋的傻事、樂事!

教師收獲

篇8

[關鍵詞]愛情電影;淵源;分類;特色;阻礙

愛情電影作為一個類型電影,影片中展現出來的純真的愛使人們在享受的同時,更給人們一種向導,使人們的情感得以抒發,健康而美好,這是一個主旋律。當人們熱切地盼望愛情出現的時候,這就是在沙漠中的一抹綠色,灰暗生活中的一個亮點,它可以使人們感同身受,有了情感的一種宣泄,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一劑良方。

眾所周知,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描繪的都是愛情這一主題。在電影作品中,愛情是人們向往的美好事物,這是人類最偉大、最永恒的主題之一。借助電影這個媒介,人們可以更真誠地審視生活中的愛情,將愛情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是人們追求的理想,是對愛的一種向往。

愛情電影泛指以愛情為表現主題并以愛情的萌芽、發展、波折、磨難直至團圓結局或悲劇式結局為敘事線索的類型電影。確切地說,愛情片往往以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以傳統影視結構來說,電影以二人的相識為故事的開端,以兩人的感情發展為影片的主要敘事重點,主要展現愛情雙方是如何從相識到相愛的,電影中會刻意安排一些波瀾,使愛情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這也與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相一致,在經過了敘述愛情的主要經歷之后,以戀人的團圓性結局或者悲劇性結局收場。愛情片主要以愛情的藝術表現為主要吸引點,一般以對愛情的追求和為了愛情產生的矛盾為推動力,這也符合愛情是藝術創作主題的要求。

一、愛情電影的歷史脈絡

首先,愛情電影源于生活。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社會生活。真實的世界給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和基礎。愛情片源于悠久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古今中外,眾多的愛情故事和神話傳說就是很多愛情片廣泛的社會淵源。在西方世界里,溫莎公爵與辛普森的傳奇愛情經歷就是一個經典。從1931年溫莎公爵與辛普森相識相愛,親王被辛普森的魅力征服,他們之間的愛情一直這樣延續著。直到1936年,親王繼承王位,成為愛德華八世,他在遭受了國內外眾多的干擾下,依然決定與辛普森結婚。因此,1937年的愛德華八世遜位成為溫莎公爵,他們也終于成為夫婦,但是他們也被永遠禁止回到祖國。這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它本身也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來源。中國古代,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糾葛也是電影創作上的經典,被多次拍攝,或許這就是愛情帶給熒屏的力量。因此,無論是平民階層還是上流社會,無論是普通情侶還是貴族伉儷,他們之間的愛情生活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生活的土壤,愛情影片只不過就是一張白紙,空無一物,它也就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感傷。

其次,愛情電影的文學淵源。很多電影都源于文學作品,兩者之間可謂唇齒相依。愛情片往往定位于一種受到愛情敘事傳統影響的類型,很多的愛情片在創作的題材上、敘事、主題表現上都具有文學性,是文學作品給其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愛情的篇章最早可以從《詩經》那個年代看出,中國古代的愛情是很單純的。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寫了一個貴族子弟追求一位淑女以及求之心切的心情表達;“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就描寫了女子對愛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真摯的感情流露。到了漢代,樂府詩的很多作品描繪了愛情與婚姻生活,他們對愛情的表白直接明了,毫不掩飾。《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故事,表現了他們生死相伴的愛情,這個故事被多次搬上熒屏,影響深遠。《上邪》中“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語氣犀利,表現了情侶之間對愛情的深切渴望以及對愛情忠貞的決心。唐詩中也有很多描寫愛情的經典詞句,使愛情故事具有新的境界。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都是愛情的經典詩句。之后,無論是宋詞還是元曲乃至明清的傳奇小說,都對愛情這個題材進行了不同的敘述和深層次的創作。以曹雪芹的《紅樓夢》最為經典,作品展現出了一個多層次復雜的愛情悲劇,以薛寶釵、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在這個封建社會體系中,戀人之間的真心相對最終被封建包辦給打破,使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層悲壯的意味。在外國的不同時期,描繪愛情的文學作品也很多。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一部反抗封建社會的愛情悲劇,戀人由于家族情仇而無法相愛,最后走向了毀滅。《紅與黑》《簡·愛》等都是對愛情的深刻思索,成為永恒的經典。所以,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古往今來數不勝數,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可以使人們對愛情的認識更加深化,對社會問題的探索更為直接,加之應有的深層社會基礎,愛情電影就會被人們接受,并廣泛流傳。正基于此,愛情片在表現主題上面,表現的愛情是高于一切的,愛情可以戰勝一切矛盾,這是基本的價值精神。

二、對愛情電影的概述

作為一個電影類型,愛情電影長久以來占據著熒幕的主要部分。在西方,從默片時代的《灰姑娘》就可以反映出一種模式,它將愛情與喜劇很好的結合,也是愛情電影的一種創作雛形。以后我們可以從《羅馬假日》《龍鳳配》等很多作品中看到這種模式,而現代的電影如《風月俏佳人》《諾丁山》等也可以看出是這個模式的翻版。這樣的故事雖然年代不同,地域與國家不同,但都可以滿足人們對愛情童話的深切向往。因此,故事都在延續著,這樣的愛情電影具有一定的傳奇性,這是電影對愛情的深切演繹。20世紀30年代末,《亂世佳人》問世,這部好萊塢的經典愛情作品可謂是屏幕上的第一夢,影片的故事也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對愛情渴望的經典。郝思嘉與白瑞德之間的愛情早已成為浪漫主義愛情的經典象征,這樣的愛情雖說具有一定的悲劇性,可生活中的悲劇性因素是永恒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貼切。到了40年代,戰爭席卷了整個世界,很多的愛情電影都似乎是在戰爭中展開的。《魂斷藍橋》和《卡薩布蘭卡》就是那個時期愛情影片的經典之作。《卡薩布蘭卡》格調清晰,音樂淡雅,對愛情的定義具有一定的憂傷色彩。《魂斷藍橋》至今也令觀眾迷戀,影片那富有意境的故事以及悲歡離合都成為一個經典。50年代的《羅馬假日》和《七年之癢》使這段時期的愛情片具有浪漫迷人的色彩,影片風格迥異。到了八九十年代,《人鬼情未了》《泰坦尼克號》都是愛情影片中的佼佼者,這也是由于電影特技的運用和電影觀念的更新,人們可以從電影中更加深切看到那些愛情的演繹。

在中國,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愛情電影十分含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涯歌女》《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涉及了愛情故事,但是作為反封建壓迫的影片,愛情的描寫很清淡。之后的一段時間,愛情片雖然也有,但是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有了長足的發展。《廬山戀》《芙蓉鎮》《牧馬人》等,雖然表現的故事不同,但是卻反映出了“”后人們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純真愛情的熱烈歌頌。90年代以后,《我的父親母親》《暖》等一大批愛情片出現,它們用電影語言講述了唯美的愛情故事。

港臺地區在80年代新浪潮電影之后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愛情電影,如《半生緣》《胭脂扣》《甜蜜蜜》《花樣年華》等,它們不同的風格共同闡述著對愛情的定義。此外,瓊瑤的愛情電影也占據了愛情電影的主要位置,她的電影如《煙雨蒙蒙》《心有千千結》等都影響了一代人。

三、愛情電影中的障礙因素

愛情電影中的障礙因素指的是在愛情電影中,戀愛雙方為了實現愛情必須經歷的種種障礙和磨礪,對障礙的設置是為了使影片更具有一種緊張和懸念,這也是為影片服務的,真是有了種種障礙,才使得愛情進行得更加精彩,同時,障礙的設置也是導演和編劇對影片內容的綜合體現,這也夾雜著社會的因素。

通過分析眾多的愛情電影,我們可以看出阻礙可以確切地分為幾類。

首先,愛情電影中的主觀障礙因素。在愛情片中,主人公的主觀障礙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決定了愛情的走向。愛情在感情雙方的性格、個性、愛情觀等之間搖擺,很多的人性東西也是值得思考的。忍耐因素,很多的愛情片中的主人公保持一種忍耐,在理智與感情中掙扎苦惱,愛情故事也變得委婉動人,使人觀后內心感傷。道德因素,道德與責任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在愛情電影中,主人公的道德與愛情有了更為深刻的碰撞,在涉及婚外情等愛情題材影片中,道德趨向問題尤為突出。羞澀的因素,表白的勇氣與羞澀制約了愛情發展,就如同《戀戀紅塵》中因為那段沒有說出口的表白而成為永久的遺憾。

其次,愛情電影中的客觀現實障礙因素。這是愛情電影中比較明顯的障礙,外界的壓力和一些客觀的因素共同構成了客觀的阻礙。雖然愛情是平等無私的,但是摻雜了種種客觀因素的愛情,是會阻撓愛情的繼續的。外表因素,《巴黎圣母院》中的男女主角或許就是體現,外表的差異造成了他們之間愛情障礙的出現。階級不同的因素,這也是很多電影中出現的愛情阻礙之一,不同階層的人受到外界的阻撓會更多,《羅馬假日》就是其中的代表。戰爭因素,以戰爭為大的時代背景的愛情片都會出現這樣的阻礙,愛情雙方會因為戰爭分離,個人的意志很難改變大的時代背景。災難因素,地震、海嘯等災難性的障礙因素也在愛情電影中出現,如《泰坦尼克號》,在災難來臨之時,愛情雙方對愛情的忠貞和信念就得以體現。長輩因素,父母和家庭長輩的反對或許是很多愛情電影最基本的阻礙之一,因為父母是愛情雙方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力量強大,往往造成悲劇性的結局。政治因素,這在《我的父親母親》中可以看出,政治環境造成了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愛情被阻礙。疾病因素,很多的愛情電影就是因為主人公一方的疾病與死亡造成了強大的阻礙,或許愛情與生命都是愛情片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參考文獻]

[1] 沈國芳.觀念與范式:類型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 徐懷靜.懸崖上的舞蹈:邊緣電影三十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 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4] 姜敏,黃鐘軍.電影作品賞析[M].石家莊: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5] 宋子文.臺灣電影三十年[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音樂課堂;探索;實踐

“用音樂裝點生活吧,相信你的人生會更美!”

這是在學生的成長手冊中我最喜歡寫的一句話。在與音樂朝夕相處的二十五年里,音樂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它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當成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后,我更希望把這份快樂和幸福的感覺傳遞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感悟音樂,讓美妙的音樂融入他們的生活。努力營造一個充滿美感、智慧與和諧的生命化音樂課堂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一、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勢在必行

研究表明,“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急劇增強”、“他們的情感更加豐富多彩,逐步趨向深刻而穩定”、“自我意識也逐漸成熟”。①教育對于處在青年初期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長期過重的學業壓力和課業負擔,如今相當多的中學生存在著精神發展狀態缺陷和不足的現象,甚至出現了與花季年齡不符的焦慮、壓抑與消沉。在社會媒體的影響下,他們過分關注流行音樂,對民族、古典音樂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耐心。此外,高中生常常在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時顯得困難重重;欣賞音樂時經常是被動聆聽,缺乏思考;缺少合作意識,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如此現狀,不得不讓人感到憂慮。

構建生命化課堂勢在必行。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它蘊含了豐富的生命價值,為生命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平臺。音樂課程是學校高中階段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本質是“人”的教育。音樂美育在“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情感塑造”和“精神人格的構建”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②因此,音樂課程應當在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構建生命化課堂是新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一個終極目標。要企及這個理想境界,除了學校和教師,還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的配合。處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一定要樂于探索、勇于實踐、勤于反思,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實際情況,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積極創新教學,形成生命教育意識,使學生真正從學校教育中受益。

二、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方法和策略

音樂學科蘊含了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要尋找每個教育時機,發揮教育機智,把學科知識與人文精神巧妙結合起來以達到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③我很慶幸自己能通過“音樂”這樣一個充滿靈性和魅力的文化載體,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音樂課要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智慧,豐富他們的情感,讓學生體驗生命的意義,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這也許就是音樂教育的真諦所在。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與設計

1.深入挖掘音樂教材內容中的生命內涵。

我校現用的是上海市高中試用教材《音樂欣賞》(上海音樂出版社),它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告訴學生:音樂的創作、表演與欣賞具有怎樣的規律和特點,音樂是如何表現對象和內容的,什么是音樂的美,音樂具有哪些特征,音樂的本質是什么,音樂與人和社會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涉及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方面內容,揭示音樂文化內涵,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單一音樂內容的創新思路,符合高中生的思維發展的需要,具有豐富的生命內涵。

音樂中的自然——如門德爾松的藝術歌曲《乘著那歌聲的翅膀》和管弦樂《芬格爾山洞》,旋律優美、流暢,其音樂風格“傾向于安詳與幻想,抒情與明朗。他用肯定的態度對待生活與大自然,因此他的音樂具有光輝的色彩,優雅而溫柔。”④又如維瓦爾第《春》、約翰·施特勞斯《藍色的多瑙河》、格羅菲《暴風雨》……這些描繪性很強的音樂作品,時而清麗明快,時而雋永飄逸,時而恢宏壯麗,音樂形象生動,其強烈的色彩感,會激發出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

音樂中的情感——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以情感人”的音樂能充實青少年的心靈,讓他們在享受音樂美的同時得到情感的滿足。歡快、激昂、抒情、莊嚴、詼諧、無奈、憂傷、悲憤……欣賞中,通過對音樂的審美體驗,進而產生合理的想象與聯想,我們能從音樂中感受到作曲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并且形成各自獨特的情感體驗。音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音樂中的高尚與純潔,讓情感得以升華。

音樂中的精神——音樂是歷史的產物,時代精神的寫照。像賀綠汀《嘉陵江上》、冼星海《黃河頌》、柴可夫斯基《1812莊嚴序曲》、法國歌曲《馬賽曲》、《國際歌》……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讓我們聆聽到時代脈搏的跳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意義深遠。永遠銘記歷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音樂中的哲理——無論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中“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斗爭走向勝利”的思想、李斯特《前奏曲》中對“人生是什么”的困惑與思考,還是柴可夫斯基《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中“走出逆境,不斷奮進”的頑強斗志……這些充滿哲理的音樂語言,能有效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在音樂中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

音樂中的旅行——乘著音樂的翅膀,我們可以走遍神州大地、周游世界各國,從《繡荷包》、《茉莉花》、《看秧歌》、《山野情歌》到《櫻花》、《伏爾加船夫曲》、《云雀》,從《流水》、《十面埋伏》到《小步舞曲》、《五個樂章》……音樂可以跨越地域、超越時空。通過了解不同民族、國家和不同時代、風格的音樂,學生可以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學會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形成多元文化意識。

音樂家的故事——音樂欣賞時,我們總會提到美妙音樂的創造者,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華彥鈞……這些生活悲慘,但在音樂這個領域有著非凡造詣的音樂家們,他們的故事時刻告訴我們:苦難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勇敢面對苦難,它能拓寬人的生命情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選擇和補充生活化的典型音樂素材。

新課程的內容要強調“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在有著優良音樂傳統的德國,就是“把音樂教育置于整個文化氛圍之中,以音樂為鑰匙,探尋音樂與其他姊妹藝術,從而理解本國家、本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風貌,使音樂服務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成為學生現實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⑤

上海市高中試用教材《音樂欣賞》很好地體現了“以音樂為支點的文化教育”理念,透過大量經典音樂作品,讓學生在對音樂本體的學習基礎上,逐漸拓展到文化的外延。但在選材上有一定局限性,幾乎沒有涉及音樂與影視、音樂與戲劇的內容,還有在通俗音樂方面,顯得量少且過于陳舊,沒有體現與現實生活中音樂的融合,缺乏時代性特征。為了讓教學內容的安排更生動、更符合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善于引用現實生活中的音樂素材,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例如第一單元“民間流傳而成的音樂作品”。這節課的知識要點是通過欣賞不同地區、風格的《繡荷包》、《茉莉花》等民歌,使學生懂得民間音樂是人民大眾集體創造的成果,它與民俗風情、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并知道民間音樂“流傳性”和“變異性”的特點。在聽賞實踐環節我增加了“綠箭”口香糖廣告和“世博”宣傳片的內容。前者成為了課堂的一個小興奮點,學生驚訝地發現民間音樂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而后者則讓大家再次重溫了那激動人心的壯麗場面,優美抒情的《茉莉花》旋律化為了氣勢磅礴的管弦樂,帶著大家一起憧憬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熟悉的作品讓學生牢牢記住了民間音樂的兩大特點。可見,教師要留意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音樂,并將它們靈活地應用在教學中。這既保持了音樂課的新鮮度,又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中知識點的理解。

(2)及時抓住中外音樂界的熱點,適時補充教材內容。

CCTV音樂臺、上海藝術人文頻道和《音樂周報》是音樂教師了解當今中外樂壇新動態的窗口。我們要及時把音樂界的重要事件傳達給信息渠道相對單一的學生,使音樂課顯示出“與時俱進”的特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青歌賽”。自從1984年第一屆大獎賽開始,優秀的歌手和作品不斷脫穎而出,它可謂是中國樂壇最重要的賽事之一。然而知道它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原生態”是2007年“青歌賽”的一大亮點,我就在課上增加欣賞了蒙古族“呼麥”、新疆“木卡姆”、侗族大歌……這些奇特的民間藝術珍品,讓學生大開眼界,知道了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年的“青歌賽”引入了“合唱”,參賽隊水平之高超令世人贊嘆不已,學生也完全被這種表現力極強的人聲演唱所折服。令我欣慰的是他們已經感受到合唱的巨大魅力,在英國“國王合唱團”來滬演出期間,主動要求我在課上播放他們的演唱錄像,并對其表演進行了點評。事實證明:學生并不完全排斥民族和古典音樂,有時只是因為“不了解”。 只有讓學生“知道”了,他們才會去“關注”,進而引發對不同音樂的“廣泛興趣”和進一步的“了解”,由此產生音樂學習的動力,提高音樂欣賞的品位。

(3)巧妙利用“跨界”音樂,拉近學生與民族、古典音樂的距離。

“跨界”是近年世界樂壇流行的一個現象。無論是用流行音樂的表現方法演繹古典音樂,還是用古典音樂的表現方法演繹流行,或自創一些融合古典與流行曲調的曲子,跨界音樂融貫古今,比起流行音樂更內斂,較之古典音樂又更為活潑。課上我經常會利用一些“跨界”音樂導入民族或古典音樂的學習,像女子十二樂坊、曾格格和馮曉泉、陳美、古典辣妹、馬克西姆、馬友友、莎拉·布萊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演奏家和歌唱家的創新之作,學生常會顯示出濃厚的欣賞興趣,教學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音樂教師要為他們打開通往斑斕音樂世界的大門,做他們的音樂領路人。

(4)合理借鑒其它音樂教材,有效拓展教學內容。

以我區為例,現在高中音樂課使用的教材有三種:1、上海音樂出版社的高中試用教材《音樂欣賞》2、上海音樂出版社的高中《藝術》(試驗本)3、由教師自編的校本教材。二期課改至今尚未有一本統一的高中音樂教材,這說明所有的試用教材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再者教材是編寫者提供給教師的一個“范本”,它是教學的一個載體,作為教學第一線的高中音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與自身的情況靈活地運用現有的教材,在尊重現用教材大綱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拓展性教學。比如適當引進原生態民歌、爵士樂、音樂劇、影視作品等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音樂,可以開闊學生的欣賞視野,有利于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需求,是生命化音樂課堂的重要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絢麗多彩的音樂環境中,感到“學習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融入課堂,讓音樂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音樂智能的發展,還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聽動互補”為原則,增強學生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實現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滲透生命教育。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他來說不是對象。”——馬克思

1.討論歸納法、比較鑒別法

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要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感知音樂要素的基礎上,充分體驗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展開合理的想象與聯想,在討論中啟發學生,感悟音樂中的生命意義。如“跨越美丑唱真愛——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一課。我嘗試讓學生從演員的音色、表演、旋律風格、歌詞、演唱形式、舞蹈、布景、道具、燈光、造型等多種角度進行音樂劇賞析。在欣賞《襲擊圣母院》時我設計了這些問題:這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你感到的是哪兩種力量的對抗?劇中的黑衣人是誰?活動的柵欄具有什么象征意義?在知道故事結局之后,請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在你心目中,卡西莫多是個怎樣的人物?你如何定義美與丑?雖然教學內容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但是在問題情境的逐步引導下,他們完全能夠感受人物的內心情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體會音樂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美和反封建的深刻主題。

比較也是音樂欣賞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往往能引起學生更多理性的思考,培養對音樂的鑒別能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趣味。

2.即時教學法、談話交流法

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隨機出現的一些關鍵問題,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心,關愛、尊重、相信學生,鼓勵他們在學業上的不斷進取。例如:有一個高一女生A在欣賞到古典音樂時總會出現一種極其厭煩的表情。事后我了解到:原來這個女孩從小就被熱愛古典音樂的父母逼著學習圓號。枯燥、嚴厲的多年訓練讓她漸漸地對古典音樂產生了反感情緒。到初二考出圓號十級時,她已經對古典音樂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可見,在家長和教師的重壓之下,孩子雖然通過機械的重復練習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曲目,但從教育的整個過程和最終結果看,卻付出了孩子情感的巨大代價。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必須付出愛心與耐心,進行及時溝通,化解心結。雖然情感修復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相信,隨著對藝術的進一步的了解,她一定能愛上古典音樂。

3.鼓勵引導法、探究發現法

音樂教學離不開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親身的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在歌唱、演奏、創作、表演中建立自信,抒發內心情感,展現自我風采。教育要挖掘學生的潛能。音樂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研究學生的愛好、個性,因材施教,在唱、奏、跳、演、賞、創方面給予積極地指導。

4.親身體驗法、欣賞指導法

合唱經常是一種長時間聽覺、聲音的枯燥訓練,需要犧牲自我,需要有堅強毅力。音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吃苦、合作的精神。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挫折,讓他們逐步認識“和諧”是合唱的最高境界,培養合作意識。

在課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音樂上持久的愛好,為他們提供各種音樂書籍、音像資料,并進行閱讀、欣賞指導,讓他們不僅能夠熱愛音樂,而且還能夠博愛音樂,成為具有一定音樂文化修養的現代人。

(三)教學評價的反思與改進

傳統的觀念把教學評價單一地理解為老師對學生的“考查”,具有片面性與狹隘性。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一個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音樂教學評價也是如此,它包括教師教學評價與學生學習評價兩個方面,兩者互相滲透與影響。及時、正確的教學評價對教師教學水平、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師教學評價的反思與改進

除了少量公開課、隨堂課教學中教師能夠得到同行的指導外,日常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的是自我評價的方式對教學進行反思與改進。這種單向評價往往帶有主觀的色彩,它過于注重教學計劃的實施,而忽略了我們教育的對象——學生的真實感受。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從教和學不同角度,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觀察與交流方法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比如我校采用錄像技術進行的課例研究方法,就是將教師從“如何教”的視角轉化到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的實際教學效果上。把常態課的視頻資料轉化為文本信息,教師可以從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自己的每一句話語、學生的每一個反應、回答出發,仔細觀察課堂,在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先進理論學習,不斷改進與完善課堂教學。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尊重學生的音樂觀點,了解學生對音樂課的感受與想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新時代的教師,只要肯在細節上下功夫,勇于探索創新,勤于實踐反思,課堂一定能閃爍出智慧、靈動的火花,學生也一定能在精彩而且真實的課堂中受益。

2.學生學習評價的反思與改進

《課標》中指出:“學生學習評價應以音樂課程目標作為準繩,以音樂基礎能力為基點,在審美情感與審美實踐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1)采用激勵性評價機制,實現從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

心理學家發現,在課堂上,學生普遍存在著對教學評價的緊張、焦慮的情緒,一旦學生在自我價值、能力方面獲得了正面評價,他們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進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反之就有可能使學生萎靡不振。筆者認為,只要學生認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教師就要給予肯定的評價,承認他們在音樂學習上的點滴進步,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領域有足夠的自信,從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習態度必須作為學期總評的重要依據,包括課上認真聆聽音樂作品、善于傾聽他人感受、大膽表達個人觀點、積極參與課內外的音樂實踐等各個方面。因為跨班較多,周課時數少,音樂教師可以每次著重觀察5-8位學生,課上及時表揚、鼓勵或指正,課后做好記錄,同時在各種藝術類活動中觀察學生的表現。

(2)采用不同側面的評價方法,綜合考查學生的音樂能力。

高中音樂課以欣賞為主,教師可進行階段性的書面測試,考查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內容可涉及各種音樂知識,如聽辨器樂和人聲音色、樂曲的節拍和節奏、樂曲的主題、表演形式和音樂風格、調式等,也可以論述題的形式闡述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認識。

當然,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教學評價不僅要面向全體,還必須注重個性的發展。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音樂傾向,可表現在唱、奏、跳、演、賞、創等各個方面。每個學期可安排一次音樂技能測試,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音樂特長,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為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同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做到全面客觀地評價每一位學生,以此促進他們音樂智能和個性的發展。

(3)采用師評與生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

由于學生的充分參與,這種評價方式能夠增強評價的民主氣氛,有利于相互學習,提高學生音樂評價能力。它可以運用在音樂技能考查中,根據教師制定的評價量表,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打分,根據學生互相(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的結果綜合評定成績。

三、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注意事項

(一)落實“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音響的變化需要靠聽覺去辨別。訓練一雙“音樂的耳朵”,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音樂教育的關鍵,也是構建生命化音樂課堂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如果沒有對音高、力度、速度、節奏、音色、和聲等要素的正確感知,欣賞者是無法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體驗的。要充分認識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體會音樂中的生命內涵,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欣賞者必須提高其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與聯想等綜合素質。因此,審美體驗仍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

(二)做到“少說教、多感悟”

高中生容易帶著一種懷疑和逆反的情緒來對待教師告訴他們的東西。為了讓學生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課堂要實現從說理教育向感悟教育的轉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以音樂為中介,傳達情感、交流思想、培養興趣、樹立信心、鼓勵創新,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注重教師自身生命教育素養的形成

音樂教師要具備對音樂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斷學習,形成生命教育意識,提高生命教育能力。

教師、學生——同樣在經歷生命歷程的生命個體,教育是我們的精彩生活,在大量知識與技能的背后,教育應該帶來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這也許對于教師、學生的意義更大。讓我們共同追求、創造自由、和諧、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編寫,《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1月,P90-91.

[2]馮長春主編《音樂美學基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224-225.

[3]陳虹,高中生命教育探微,選自《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論文集》,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