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春曉的意思范文

時間:2023-04-04 08:5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春曉的意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詩春曉的意思

篇1

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二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的完善?我動了一些腦筋。

首先,讓學生在“問”中發現古詩奧妙無窮。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里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片段一:

師:(兩手放背后,學古代文人的樣慢步踱進教室,邊踱步邊吟詩《春曉》)

生(許多):我也會念。(并輕輕念起來)

師:(出示詩《春曉》)那我們念念,想想你會不會有問題?

生:這首詩是誰寫的?

生:那個人干嗎寫這首詩?

生:他寫的是什么意思

生:寫這首詩的人是什么時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覺曉”?

生:“春曉”是誰?(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詩人的樣子!

生:最好我也會寫這樣的詩。

生:如果有一個神奇的機器貓把我帶到古時候,該多有趣。

……

瞧,雖然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已經會念這首《春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且,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會敢于用自己的獨特思維進行提問。即使有的問題顯得非常天真、幼稚,可這都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學生在問中想象,在想象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喜歡了學古詩。

其次,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詩意。

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古詩的意思,并且會說呢?

片段二:

師:《春曉》一首詩才20個字,可里面知識可豐富了,想知道嗎?

生:想。

師: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動發現,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組成小小組,一起動腦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嗎?(生開始交流)

師:大家一起來說一說。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覺。

生:對,“眠”是睡覺,“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覺。

師:春天,晚上睡覺會怎樣呢?

生:我認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覺得睡在被窩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來。

師:是呀,睡得舒服,一覺醒來卻發現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說春天到了,晚上睡覺睡得好甜,不知不覺是早上了。

師:說得真好,那“曉”是什么意思?

生:“曉”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陽升起來了,“曉”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陽。

生:“曉”就是天亮了。

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臺,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了合作精神。并且,學生發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篇2

古詩走進課堂,作為一名教師,經過幾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我有了些感悟。

一、 進入詩境

帶領學生進入詩境的方法有多種,可根據古詩自身的特點來選取相應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個人遭遇作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和寫作特色,這樣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了,而且對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準,為詩歌的吟誦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充分了解詩歌寫作時的歷史背景是進入詩歌意境的前提,也是進入詩歌意境的鑰匙。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了解到作者與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再去體會“唯見長江天際流”所包含的兩重意思,既寫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聯系現實

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作為入境古詩的橋梁。例如教學《望洞庭》時,引導學生回憶游覽南湖、凈月潭等熟悉的景點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再去學習詩歌,就會興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過一個小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學《贈汪倫》時,先講述發生在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理解詩人寄予詩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二、解好題眼

古詩題目簡潔、含蓄、深刻,弄懂題意,內容便略知一二。題意理解的關鍵是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如竇桂梅教學《游園不值》一課時,對于“不值”講解得就非常有創意:“不值嗎?值!”讓人拍案叫絕。

三、 理解詩意

用我們的感官去參與古詩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準關鍵

對于古詩中關鍵字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字面意思,還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區別,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學《滁州西澗》時,抓住“獨憐幽草澗邊生”中的“憐”,弄懂它是喜愛、憐惜的意思,“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則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從而體會作者對歸隱山林、安閑生活的向往!

2. 聽——古樂悠揚

恰當的音樂背景的播放,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進入古詩的意境。如在教學《春望》一詩時,播放一首《霓裳曲》讓學生感受盛唐繁華,隨著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傷感、蒼涼的古樂,詩人對往日盛世繁華的懷念,對如今悲慘遭遇的無奈,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這樂曲中滲入到了學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詩境要學會賞析,整體把握,如《春曉》一詩的前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不說春光使詩人心情愉悅,而是使飛鳥怡然自得,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同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同理,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聲和景營造詩歌的境界。“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用一支出墻的紅杏使滿園春色盡現我們眼前,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有一個敏銳的鼻子,嗅出古詩中的味道。

4.想——聯想畫面

學生要充分了解古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揮想象力,將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像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如在學習《憶江南》一詩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啟發學生想象在這這如夢如幻的江南里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美景怎能不令人懷念!這情懷怎不令人追憶!

5.讀——誦讀成韻

古詩注重音韻的和諧,所以朗讀一定要講究節奏。如五言絕句可用“二二一”節奏或“二一二”節奏,七言絕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節奏,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當然誦讀古詩最重要的是讀出情來。現在很多教師以讓學生高聲誦讀來增加效果,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們扯著脖子高聲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樂》、想象瑰麗的《將進酒》、蒼涼悲壯的《從軍行》、憂國憂民的《示兒》,不禁汗顏,莫讓這一聲聲吼毀掉我們中華千年的文化瑰寶。

那么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就要我們的教師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學時做好功夫,還要以身示范,進行朗讀指導,用我們的聲音,我們深刻的體會去誦讀,從而感染學生從對我們的模仿到自己心靈的進入,然后從他們喉嚨中發出的就是詩人的慷慨豪邁和淺唱低吟了。

四、 用好輔助手段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下輔助手段,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悟。

1. 以詩作畫

“畫是有形詩,詩是無形畫,詩畫同源”。教學中既可以借助配畫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也可以詩詞為內容,任由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畫心中所想,描繪出詩詞中的意境。

2. 以詩寫文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古詩補白、改寫、仿寫、寫讀后感、獨立創作等多種練習形式讓孩子將自己的理解與想象用文字描繪出來,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3. 以詩成戲

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能力強,所以對于他們進行的古詩教學,可以邊說邊唱,邊講邊演。如教學《古朗月行》時,學生了解“白玉盤”、“瑤臺鏡”、“青云端”、“搗藥”這些詞意,在之后的朗讀和背誦中,用手勢和動作將他們形象的表演出來,恰當的肢體語言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記憶與理解。

4. 以詩放歌

古詩的語言生動,充滿音韻之美, 極適合配樂演唱,谷建芬老師專門為孩子們學古詩譜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曉》《出塞》《長歌行》……課外的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岳飛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等。課堂上讓學生欣賞并學唱,自然興趣盎然。同時還可以開展給古詩配新曲的活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的調動。同時為了給古詩找對曲子,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內蘊有了透徹的了解。

五、 創新設計作業

詩歌教學的作業,應該多層次,富有個性化,既能夠對課堂學習加以鞏固,又能使學生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得到更大的發展。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設計如下作業:(1)說:把詩歌的內容說給家長聽一聽;(2)畫:畫一幅表現詩歌意境的畫;(3)寫:寫一段話,將詩中所描繪的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景展現出來。多元化的作業形式激活了學生的智慧,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與信心。

當我們聽到校園里回蕩起朗朗的誦讀聲,這是古典文學生命力旺盛的體現,當我們看到課堂上學生滔滔不絕地引經據典,這是民族文化振興的曙光!讓我們引領著孩子們在古詩中漫游,用古詩的神韻去滋潤他們的心田,領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無窮樂趣!

篇3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1)

古詩,是古人留下的珍貴文化。如果把文化當作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那古詩就是這個大花園里珍貴而獨特的一朵美麗的花朵。

在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我的媽媽就開始一字一句地教我讀詩、背詩,比如:《春曉》、《梅花》等。

父母帶我外出游玩時也用詩句給我講解一些景物。記得有一次,我來到泰山,站在山頂望著那些矮小的群山,看著腳下泰山的秀麗,想到了杜甫的這首《望岳》中的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還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不就是描寫這時候的泰山嗎?

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學了許許多多的古詩,也明白了它們所蘊含的奧秘。

古詩猶如一個搖籃,在它的呵護下,我逐漸成長。

記得有一次,那時,我剛剛開始學習滑旱冰,常因為不熟練而摔倒了無數次,就當我準備放棄的時候,我聽到了旁邊一個小朋友正在背誦的古詩:“寶劍風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是啊!想要學好某一件物品,是需要不斷的努力的呀!而克服了困難,才能達到目的。于是我又站了起來,邁起步子,又滑了起來……從那以后,我每天堅持練習,終于,我成功了!

古詩的花朵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的心田 ,而我們中華兒女們歌頌著古詩。

古詩同我一起長大,它凈化我的心田,培養我的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是永駛不停的智慧帆船。

古詩鼓舞著人們,影響著世世代代的品質。我們在古詩的長河中汲取知識,汲取營養,就像泥土對植物的滋養一樣。

現在,古詩已成為人們必須要學習的知識,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呼喊:古詩伴我成長!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2)

翻開一本古樸馨香的歷史書冊,承現在眼前的是每一位歷史名人的風采;這些都會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充實,因為他們有著無限的魅力,讓我們如癡如醉。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讓明月載著對朋友的思念,隨著風到夜郎西。這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創作的,他對朋友的思念是讓人佩服,但他所創作的三千多首詩,更是讓人無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這是我們自懂事起學的李白是第一首詩。當時,愚蠢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現在想起,真是把這首詩給玷污了。我愿與你同行,我敬佩的“詩仙”李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兩千多年前,一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誕生了,他所寫的這句詩主要表示了像那種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人的后果。他以誠信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們奮發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已經成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學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與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的詩,真是讓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有著廣闊,坦然,樂觀的心扉,雖然被貶,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樣傷感,惆悵。蘇軾,我愿與你同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詩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達了很深的含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對母親的思念,母親對兒子的思念。都凝聚在這件衣服上。陸游寫的詩讓人感動。我愿與你同行。

我愿與你們同行,共同學習。用智慧的雙手播種下希望的種子。

與古詩有關的作文(3)

我喜歡古詩。小時侯,經常浸泡在古詩的韻律里。每天晚上,聽著錄音機里播放的古詩,伴隨著窗外蟬鳴聲,一陣微風吹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伴隨著古詩,我詩意的生命開墾出豐美的田園。我會背的第一首古詩是《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我問爸爸“綠絲絳”是什么意思,爸爸說,“綠絲絳”是柳條垂下來像一條條絲帶,就像妹妹頭上扎的綠色蝴碟結,這就是“綠絲絳”了,哦,懂了。

我就這樣一首首背了下來,讀了許多有關春天的詩,“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春天陽光普照,江山秀麗,春風拂面,春風送來了花草香氣,春回大地,泥土松軟,燕子來飛飛去銜泥做巢,鴛鴦在暖和的沙地上睡著了,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圖啊!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這首詩仿若把我們帶到了黃師塔前,望著滔滔江水向東流去,心中的煩憂也隨之而去,春風吹來,頓覺又懶又困,我明白了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

宋朝詩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和南宋詩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同樣是寫春風,詩人一個喜,一個憂,兩相對照,反映出兩位詩人當時不同的際遇,不同的社會環境,感受到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領悟了不同的寫作手法。

篇4

關鍵詞:淺談 小學 蒙語 詩詞 教學 體會

老師們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達到了一些共識,例如:借助注釋理解詩文,讀出古詩的韻味;通過了解作者體會古詩詩意等等。而作為小學低段的學生學習古詩文有一些方法是非常適合低齡學生的性格和知識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方法吧。

一、借助多媒體,制作相關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古詩

大家都知道古詩產生的時代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古詩中出現的生活片段很難讓現在的孩子接觸和體會。所以單靠教師的只字片語很難解釋清楚,孩子們也無法體會出相關的詩意。這時就要教師借助多媒體,制作課件,讓學生通過聲像、視頻去了解歷史、了解過去,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也幫助學生拓展了課外知識。例如:箬笠、蓑衣這兩件物品現在已找尋不到,教師通過播放幻燈片再現這些物品,讓學生直接感官認識。多媒體不僅可以展示歷史,還可以帶學生領略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幫助他們理解詩意。例如:在學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許多學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單靠一些呆板的圖片是無法體會廬山三疊泉的雄偉和壯觀。這時我在教學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三疊泉的視頻,學生仿佛到了實地,感受到了三疊泉壯觀的氣勢。輕而易舉的理解了詩句---遙看瀑布掛前川。在一課三研中,平行班運用圖片介紹進行教學的對比中,運用多媒體的班級課堂效果好于運用圖片的班級。同時,教師也體會到運用多媒體上古詩文課自己也輕松很多,學生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直觀掌握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二、利用游戲,激發學習古詩文興趣,體會古詩意境

低齡的學生學習古詩,有時會出現倦怠的情緒,此時就需要教師利用一些游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喜愛讀古詩,并且認為學習古詩對自己有一定的影響。而《蒙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160篇,但是反觀目前小學蒙語文教科書的編排,不難發現古詩在蒙語文課本中所占的比例實在太小了:平均每冊課本四首左右的古詩所有小學蒙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加起來不過五十首左右,這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數量之間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時,我校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添加了古詩文課外讀物。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學生產生了一些厭倦感,而我們利用賽詩會、古詩接力、對對子等游戲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而在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后再到教學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例如:學習《所見》時,讓學生理解字、詞、句后親自裝扮成牧童,去體會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學生在表演中輕松而又快樂的體會出詩意。

三、讀中悟真情,抓住讀詩的要領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是教學的一個重點。通過朗讀教學,可以逐步培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也為學生今后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指導朗讀應該注意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讀正確,念準確每個字的字音,把握好詩的正確節奏,把詩的節奏感讀出來。古詩是非常講究押韻的,節奏非常強,《春曉》的正確節奏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絕句》的正確節奏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導朗讀時,就必須要學生按照詩的正確節奏讀。二是強調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學生把古詩的思想感情讀出來。由緩到急,由低到高,從“無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噴發,把閱讀推向,從而領悟古詩。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四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比如:我在讀《小兒垂釣》一詩時,我讀到“蓬頭稚子”就邊讀邊拉幾下頭發,“學垂綸”就有模有樣地學釣魚的情形。側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個夸張的坐的姿勢。路人借問遙招手,我就擺擺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我就用聲調的高低來區分。孩子一聽,就樂了。迫不及待地想讀,而且是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如《春曉》一、二、四句中的“曉”、“鳥”、“少”押韻,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在讀中,可以通過停頓、韻腳感受古詩的美。;三是講讀,老師逐句講明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

從讀的程度上可分為粗讀和細讀。粗讀:就是認識古詩中的字詞,理清古詩的文字,對古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二細讀,則是通過讀來感悟古詩的意思,理解古詩中字詞的含義。

四、多背誦多積累,所有古詩熟讀成誦

在低段古詩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背誦古詩。這是教學古詩必須完成的一環。通過之前的讀與唱,對于這個環節完成就輕而易舉了。背誦古詩,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益的。低端學生對古詩的日積月累,對以后中高段的古詩學習起很好的鋪墊作用,為以后更深層次地學習古詩有了很好的基礎。當然,對古詩的掌握也從中會受到一定的啟發。由于古詩的易背誦的特點,對學生的蒙語文學習興趣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五、畫中領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借助圖畫對古詩賜予形體化,更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真理。對于古詩教學圖畫的運用課分為兩種:

(1)教學觀賞畫。一般來說,課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畫,借助圖畫讓學生了解古詩大意。例:《靜夜思》插圖,通過插圖學生就一目了然,詩人在晚上看著月亮睡不著覺四連故鄉及親人。這對于學生的感官是一種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學重點,是學生升華了情感。

(2)學生創作畫

篇5

傳統的音樂欣賞教育往往是“填鴨式”的教育,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塞到學生的大腦中,使學生的欣賞過程變成了對教師知識經驗的機械復制,剝奪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使學生的思想像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毫無自主性和創新性,本來趣味橫生的音樂欣賞課變成了毫無意思的政治理論課。

二、音樂欣賞課教案《春曉》進行分析

下面我們就以音樂欣賞課教案《春曉》為范例,對它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分析,來了解一下在新課程標準引導下的現代音樂欣賞課教學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座位編排

本教案在座位編排上采用扇型小組式排列法,也許有些教師會對這一環節不屑一顧,還有些教師甚至根本就沒有注意過這一環節,殊不知這一環節正是上好一節音樂課的關鍵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現在,有些音樂教師的課堂上仍存在著教師在講臺上講,不顧學生的感受,不顧教學質量,完全凌駕于學生和課堂之上的現象。其實一切問題都源自“講臺”。一個三尺高的講臺,不僅讓學生對教師又敬又怕,甚至覺得教師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走下講臺,尤其是在音樂課上。像教案《春曉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當。“一領眾圍”的座位安排使學生在心理上變的輕松自在,與教師的距離也拉近了。

這樣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師成為學生研究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并隨時充當學生的“后勤部長”,為學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資料,并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驗證各種假設,體驗作品。

(二)導入

有了好的座位編排,更要有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有了好的導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賞課教學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為教學內容做好鋪墊,將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調動起來, 更能讓一節音樂欣賞課氣氛昂然,博得滿堂彩[2]。

教案《春曉》的課堂導入嚴格針對音樂教學內容而設計,使課堂導入建立在與所教授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教師首先讓學生欣賞一幅唐詩《春曉》圖,并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一遍彩圖上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曉》,在此基礎上,請一位同學講述《春曉》的含義,并由此引出了藝術歌曲《春曉》。教案《春曉》利用對以往所學古詩的回顧,又請同學們對古詩的含義進行了描述,啟發了

這樣的課堂導入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5] 學生的興趣是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培養起來的,而活躍的課堂氣氛和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有益于學生在接下來的音樂欣賞過程中迅速的“進入音樂”,更有助于他們用心去聆聽音樂。

(三)授新課

1、簡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賞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關情況介紹給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曉》在這個環節上設計的非常得當,它不僅對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藝術歌曲等知識點進行了精煉的講解,而且還及時的為這個環節設計了幾個小問題,加以提問,這樣的設計無形中又加固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我國古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5]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 是開發思維迷宮的鑰匙。

2、聽賞《春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聽覺,只有通過認真的聆聽音樂,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樂美、旋律美、節奏美和風格美。[7]

教案《春曉》在聆聽之前先有意識、有目的的根據欣賞內容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歌曲的基本情緒是怎樣的?聽后有什么感受?詞與曲的結合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問題提的雖然非常簡單,但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聽,使學生的思維也因此而變的積極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的直覺性,加強了對音樂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3、復聽并小聲哼唱

當然,音樂欣賞是不能僅僅停留在興趣階段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所以在教案《春曉》中,在學生復聽并小聲哼唱之后,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紙、彩筆、塑料袋、礦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紅色皺紋紙、剪刀、小錄音機、有伴奏的音樂磁帶等)這些看似與《春曉》這首藝術歌曲毫不相關的物品,卻在老師的問題中起到了不同凡響的作用,教師提問:“除了欣賞和哼唱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創作表現《春曉》的意境呢?”老師在提問時,要求大家分組討論,人人參與,這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4、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巡回指導, 聯系生活實際創作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適當的加入同學們的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所教新課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在有計劃有組織的前提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自行創新活動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這樣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共同提高。[10]同時,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另一方面,教師切忌將道具推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活動,這樣會造成學生“活動”雜亂,動手和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教師巡回指導,啟發學生開闊思路,適當的給他們提供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但也不可將教師的思路強加于學生。總而言之,教師在這個環節只是做學生的顧問,而不能代勞。在這方面教案《春曉》做的就很恰當。

5、學生分組展示表演

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大師卡爾•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11]奧爾夫教學法不把理論作先導,而是讓學生從游戲中探索,去嘗試,去感知音樂,而教案《春曉》就從此基礎上出發,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做游戲,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創作表現《春曉》的意境。

三、教案《春曉》對音樂課堂教學的啟示

學生是審美的主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對那些嚴肅高雅的音樂藝術接觸較少,感到難以接受,難以理解,他們往往對高雅音樂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與此同時,他們對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樂耳熟能詳,興趣盎然,基于這種情況,音樂欣賞課《春曉》,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來激起學生對高雅音樂的學習興趣,帶動他們的情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的參與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雖然其中還存在著:導入方法不夠新穎,有些環節缺乏趣味性,聽賞《春曉》時目的不夠明確等問題,但畢竟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堂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確的對待缺點,事物的發展才能有動力,有前景。

參考文獻:

[1] 周海宏. 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J].人民音樂,2001,(5):18—20.

[2] 本書編委會. 新課程課堂教學管理實用手冊[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陳玉丹.音樂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J].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學藝術論[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張軍.教育理論基礎[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91.

[7]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32—34.

[8] 王勝先.淺談音樂欣賞教學[J].赤峰學報,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D]. 南京師范大學,2007,全文共8頁.

篇6

為此,我嘗試著通過以下幾方面教授古詩,探索是否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意境,從“我要學古詩”轉變成“我愛學古詩”。

一、課前激趣,營造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喜好精心設計導入課題,能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味道”,古詩內容“有意思”,就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授《江雪》前,我從實際出發,抓住孩子們喜歡唱歌這一點,課前先讓孩子們跟唱《春曉》《江南》《靜夜思》等新學堂歌,然后導入:“剛才這三首詩分別體現了春天、夏天、秋天三個不同季節。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寫冬天的詩。你們想聽嗎?”一下子就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江雪》。

二、反復朗讀,想象畫面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教學亦是如此,必須更多地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通曉其義。

《江雪》是一首極具畫面感的古詩,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出“詩中有畫”這一點很難。所以,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詩歌,個別朗讀,播放錄音,學生跟讀,再通過教師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通過這樣的聽讀想象,學生能在腦海里勾勒出詩歌的大致畫面。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邊復述邊通過簡筆畫一步步將《江雪》一圖展現在黑板上,這就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詩意,更易讀出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三、抓住字眼,領悟意境

古詩教學,有時一字一詞都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

在品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時,我利用幻燈片的動畫技術去掉了“絕”和“滅”,讓學生直觀看到“絕”和“滅”的消失并讓他們再讀并想象:“沒有了“絕”和“滅”會變成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就回答了:“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鳥在山上飛,有很多小路。小路上有很多人的蹤跡。有很多人在說話。”

爾后,再通過重現“絕”和“滅”,再讓學生想象加了“絕”和“滅”后“此時變成了另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回答出:“我看見了千座山被白雪覆蓋了,鳥兒都絕跡了。路上,人的蹤跡也都沒有了。”

通過展示句子和圖片的對比,使學生能很好感受詩人用詞的精妙,更容易理解一“絕”一“滅”展示出兩種不同的畫面表現兩種不同的心情,進而體會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的是環境的冷寂。

在品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我先讓學生思考:“在這個寒冷的下雪天里,山上沒有了鳥,路上沒有了行人,沒有聲音,這樣的畫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我感受到了寂靜/孤獨/荒涼。”然后,學生通過朗讀與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詩眼“孤”、“獨”并試著讀出詩人的“萬千孤獨”。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抓住關鍵字眼,反復推敲,既能幫助學生了解詩意,又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品味古詩的美之所在。

四、了解背景,挖掘心境

古詩年代久遠,學生很難從字面的意思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因此,在《江雪》這首詩的預學單中,我要求學生查找“詩人柳宗元的簡介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課上,再選擇性地出示詩人寫作背景相關資料,要求學生從中找出詩人“萬千孤獨”及“冒雪獨釣”的原因,進而使學生理解出詩中的漁翁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寫照,挖掘出漁翁不是在釣魚,也不是在釣雪,而是在釣一種“理想”、一種“希望”,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五、拓展閱讀,深入感悟

教學中,我們想依靠課本的古詩文讓學生感受意境,理解詩人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適當延伸,拓展閱讀,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走近詩人。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我設計了拓展閱讀。通過介紹《題秋江獨釣圖》這首古詩,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再讓學生思考兩首詩的異同點。學生能夠很好地回答出:“都是在江上釣魚;都是一個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更有的學生懂得抓住“高歌”一詞來說明《題秋江獨釣圖》的詩人心情是愜意開心的,而《江雪》詩人的心情卻是孤獨苦悶的。

篇7

一、強化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古詩語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近三年全國各地的語文中考也加大了對古代詩歌考查的力度,有“積累及運用”部分的默寫考查,有“閱讀理解”部分的古代詩歌賞析考查,分值占中考試卷的總分比例也逐漸增加。基于以上兩個方面,廣大語文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誦讀古詩的教學,教會學生學會誦讀古詩,培養熱愛學習古詩的美好情愫,培養良好的古詩文語感,培養誦讀古詩的能力。誦讀古代詩歌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我認為初中古詩教學主要應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讀好古詩的句讀

古代詩歌的源頭是《詩經》,而《詩經》又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在詩歌的源頭時代,詩歌是勞動號子,是歌唱的產物,有著其內在的節拍和韻律。引導學生誦讀古詩一定要抓住這種韻律和節拍:古代詩歌以五言詩、七言詩為主,兼以雜言。五言詩誦讀基本以23節奏為主,有時也可以按212的節奏朗讀。如孟浩然的《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也可讀成: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如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可讀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七言詩大都以223的節奏朗讀,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可以讀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可以這樣劃分朗讀節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當然,五言、七言詩的朗讀停頓遠不止上面所說,還可以變化出其它節奏來,但無論怎么變化,按照詩句的意思進行停頓的原則都是不會改變的。語文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按照規律來判斷詩句朗讀節奏,又要不拘泥于所謂的規律,還要根據詩句的意思靈活地進行朗讀節奏的劃分。劃分出來還要多朗讀、多體會,有沒有讀破句的現象,如有,還需根據情況進行調整。這樣,久而久之,讀準詩句的句讀這個難題是肯定能解決好的。

2.讀好詩句的重音

重音是朗讀的另一個難點,讀出重音能很好地體現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凸顯詩歌表達的重點內容。在引導學生朗讀詩歌時,語文教師要注意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來,再將規律運用于實踐加以檢驗。

例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應該這樣分析:國家已經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滿目凄涼,到處長滿青青的野草。“破”是殘破的意思,“在”是尚存的意思,和“破”構成鮮明的對比,極言滄桑巨變一瞬間,所以這兩個字要重讀。“濺淚”和“驚心”,是在安史之亂后,作者目睹京城長安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滿目的凄涼涌入心扉的真實感受的寫照,只有這兩個字讀重音,才能強調出這個意味。基于此,一般而言狀寫作者情感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語都需要重讀,只要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多揣摩,多嘗試,多總結,朗讀重音問題雖有些難度,但還是可以解決的。

3.朗讀詩歌要注意語調、語氣

除了需要注意停頓、重音外,朗讀詩歌還需要根據內容確定合適的語調、語氣。注意根據內容和感情表達的需要,選用升調、降調、平調及曲折調和不同的語氣來加強朗讀效果,渲染詩歌強烈的感情,震撼聽眾的心靈,達到作者、朗誦者和聽眾的心靈共振的目的。

二、注重理解,培養學生感悟古詩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要表達的內容,進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讀懂古詩,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詩歌的能力。

如教學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時,我曾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重點理解這樣幾個詞語:“戟”、“銷”、“將”、“銅雀”、“二喬”,在此基礎上,理解全詩的意思。同時還聯系三國時期赤壁之戰這個著名戰役來理解:詩的前兩句是敘述,從小處著筆。后兩句是以小見大式的議論,表明一個偶然的原因可以改變歷史的發展的方向,作者別出心裁,令人嘆為觀止。我讓學生通過理解詩歌中的關鍵詞語理解全詩,聯系赤壁之戰周瑜獲勝最重要的客觀條件“東南風”,進而感悟到詩歌所要闡明的哲理,提高學生理解、感悟古詩的能力。

三、引導品味,培養學生賞析古詩的能力

篇8

關鍵詞:美;小學與教材;營養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073-01

1.反復吟誦,欣賞意境美

古代詩詞語言精美,它常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的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如孟浩然的《春曉》語言淺顯,淺到三歲幼兒皆可誦讀,但是如果要捕捉其中豐富的意蘊,題旨與情趣卻非易事了,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詩人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淡淡幾筆寫出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而要領悟、解讀之可意會而不易言傳的意境,,在學生基本理解的基礎上,采用讀的發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深了解,產生美感。讓學生反復誦吟,讓學生欣賞到這優美的意境,通曉詩人的心情,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另外,我們要根據古詩的特點,運用指名讀、齊讀、教師范讀、學生帶讀等多種形式來指導學生朗讀,反復誦讀,讓學生美美地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讀成誦,在熟讀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古詩。通過反復的讀,要求學生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在讀中真切體會到、感悟到詩的意境美。如教學《望廬山瀑布》可采用①讓學生先欣賞,配樂朗讀;②邊聽邊想象,輕聲跟著錄音朗讀;③欣賞彩色掛圖,跟著錄音朗讀。三次朗讀先后引導學生"感心""感事""感目",引領學生漸入佳境,在反復誦讀中,在詩情畫意中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

2.咀嚼詩眼,品味語言美

古代詩詞很講究語言文字的推敲,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其傳神之處大都在"詩眼"上,。為此,在教學古詩中,我們應從"字眼"入手,從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古詩中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進而體會其中的文字的美,品味其語言的精美。如《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作者為何不用"映"、"射"、"照"?通過對比、想象、分析、體會到"鋪"字的妙處在于寫出太陽位置的極低、光線的柔和。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的"綠"字,為什么不用"到",不用"來",不用"吹"呢?而最終用這個帶有動靜結合的"綠"字呢?"啟發學生對"綠"字進行探討,還有《詠柳》中"不知細葉誰裁出"句子中的"裁"字;"江雪中獨釣寒江雪"的"釣"字等等。所以,在教學古詩時,我們應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從字眼中去深挖、細摳,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生動的同時,去認真體會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國語言的豐富的美,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品析字詞中,潛移默化地感知語言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詩的語言文字的探討,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幫助學生發掘了詩句中的語言美,引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在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

3.創設愉悅氛圍,體驗情趣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很多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吟詠這些古詩,少以給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能調節學生心態,保持良好的狀態,為此,教學這些古詩時,老師要創設愉悅氛圍,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引導學生去體驗詩人的感情,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如教學宋代詩人雷震的《村晚》,在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抓住一個"趣"字引領學生去品味、去體驗,多讓學生演一演并用鉛筆做"銜"的動作,在富有情趣的表演與爭論過程中,讓學生理解"銜"的意思,體會到"山銜落日"的美景。在教學《小兒垂釣》時也可叫同學學表演問路人和垂釣小兒的動作;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每一詩意的同時,讓學生畫一畫,把詩句變成優美的風景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這樣,通過創設愉悅氛圍,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往往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獨特的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情趣的美。

4.剖析如珠妙語,領悟哲理美

篇9

一、誦,體會古詩的美

古詩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工整,節奏勻稱,最適合吟誦。讓孩子反復地吟誦,讀出詩的情調氣韻,讀出詩的跌宕起伏,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美妙的古詩意境中,感受古詩獨特的韻味。比如學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不必急于讓學生理解詩句,而應先讓學生自由而大聲地朗讀,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之美和創作藝術之美,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對李白的詩歌奔放、灑脫、飄逸、雄渾的風格有所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潛在含義。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凝練含蓄的句子要把它們形象化,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如:在理解“日照香爐生紫煙”這一句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

師:誰能抓住詩句的關鍵詞來朗讀,讓大家感受紫煙繚繞的美景?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生讀“生紫煙”時,語氣很重)

師:我怎么感覺香爐峰在冒著滾滾的煙火?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生讀“生紫煙”時,聲音輕輕的,柔柔的)

師:再輕柔些。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生再讀“生紫煙”時,瞇著眼睛,陶醉在紫煙里)

教師的巧加點撥,讓學生讀中感悟詩句的意境美,吟中入境,學生自然做到“情動而辭發”。

二、畫,欣賞古詩的美

古詩有很美的意境,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通過讀者的再想象,人們頭腦中形成的畫面就不再是靜止的,而是活動的、豐富的。畫畫更是富于想象的孩子們的專利,他們最擅長也最喜愛用畫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又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如教學《小池》,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畫出涓涓細流、清澈見底的小池、將展未展的荷葉、輕盈的蜻蜓……還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詩的基礎上,畫出詩外畫。畫,使古詩的美在兒童的幼小心靈中更加形象、生動。

三、歌,唱出古詩的美

古詩本身就是流動的歌。小學低年級孩子,特別喜歡唱歌。一首古詩能用歌唱出來,會使他們覺得有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給孩子們編的新學堂歌,便是十幾首古代詩詞。如《春曉》《詠鵝》《憫農》等等。古詩教學時,可以先播放相應的歌曲,讓優美的旋律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而讓孩子給古詩配上自己熟悉喜歡的曲調,更是他們極其愿意做的。如教學《所見》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見》的意境,選擇曲調。有《小紅帽》版的,有《數鴨子》版的,還有《世上只有媽媽好》版的,等等。課堂上歌聲起伏,笑聲不斷。古詩本來就是唱出來的,用歌唱出古詩,古詩更美了,學生更喜愛了。古詩所散發出的芬芳也隨著美麗的樂曲深深地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四、背,積累古詩的美

從古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諸如意境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等美的形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古詩的積累,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底蘊,提高人們的審美追求。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優秀古詩,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同時也可以受到古詩中所表達出的中華美德的潛移默化,達到言談舉止上“質”的提升。低年級學生如何積累古詩呢?首先,課堂上的引導很重要。如在《游園不值》這首詩的教學中,可以讓孩子們在學習這首古詩的同時,又讓他們接觸一首或幾首與所學古詩有關聯的古詩,如《訪戴天道士不遇》《尋隱者不遇》《尋陸鴻漸不遇》《尋西山隱者不遇》,這樣既能幫助理解《游園不值》這首古詩,又能擴大古詩文的閱讀量。雖然學生不可能在一堂課里把它們全背下,但課堂上的引導便是積累的開始。其次,課后,要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分門別類地去背誦古詩。可以根據詩的內容分門別類背誦、根據時間背、輪換背、接龍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等。

五、趣味活動,詩美的延伸

1. 形成古詩學習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1)詩上墻。在校園墻壁醒目位置和教室內貼掛古詩文名言警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

(2)詩廣播。利用每天的紅領巾廣播臺,播放有關的配樂古詩朗誦和詩文歌曲。

(3)詩欣賞。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觀看配畫、配樂詩音像,從中想象、體會、感受古詩文的藝術魅力。

2. 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古詩活動,讓古詩滲透到孩子們的生活中去,讓古詩的美熏陶孩子們的心靈。

(1)詩朗誦。推行每周一誦。將教室黑板報一角辟為古詩園地,每星期一抄上一首新的古詩,讓學生讀、悟、吟、背。

(2)詩故事。鼓勵學生廣泛收集詩文故事和詩人趣聞,或把詩改編成故事,通過舉行班級、學校故事會,評選出“詩文故事大王”。

(3)詩健體。跳皮筋、跳繩、踢毽子、拍手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課間活動。那么,一些短小精悍、節奏感強的詩詞,也能成為孩子們快樂游戲時口中吟誦的歌兒,如拍手游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篇10

詩無達詁,這是董仲舒說過的話,古詩詞亦畫、亦情、亦理,簡潔、短小,詩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讀者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許多時候,是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的,會因時因人而有歧異,這是“詩無達詁”的明顯特征。文無定法,指寫文章沒有固定不變的規程,可以不拘一格。對有的文章,可以說是不僅無定法,甚至無定意——沒有固定的意義,可以有多種解讀。

一、韻文解詞、詩詞相融

最近,筆者在教《清平樂·村居》時,發現學生在說詩詞意思時,有讀手頭資料的,有看圖說意的,有望詞生意的,也以詩解詞的。教學片斷如下。

出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師:“破陣子”是詞牌名,詞牌名表示一種節奏,一種情境。猜一猜,《清平樂·村居》誰是詞牌,誰是題目?

師: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

生1:木制的墻壁,草蓋的房頂,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這是看圖解的)

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點明了環境和地點。(這是查資料,讀資料的)

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邊長滿青青草。(這是以詩解詞的)

師:你們喜歡哪種解釋?(有的說,喜歡第一種,一看圖真的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是離了圖,就容易忘記了;有的說,喜歡資料上的,因為資料上的解釋權威而又全面;大多數學生喜歡以詩解詞的,因為很好記憶,又很有韻味,和原詞的風格還有點像呢,像這樣學下去,大家也能做詩了。)

師:既然你們這么向往做詩填詞,請你們試著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嗎?

生4:大兒在溪東鋤草,二兒子的雞籠還沒編好。

生5:小兒子天真可愛,躺在溪頭,剝著蓮蓬,想把饞蟲趕跑。

師:學了這個《村居》,你還想到了哪個《村居》

生6:我想到了放風箏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在這個案例中,詩詞相融,學生所譯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已經向詩邁出了一大步。教師也有意識地滲透著詩詞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讓學生能夠進入情境。

二、以詩解詩,和諧統一

以詩解詩,不僅是說將古詩用現代詩來翻譯,更主要的是說要用意思或意境差不多的詩來解釋眼前所學的詩。如《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凡事及時做,明日不待我。”可用《今日歌》:“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如何了!”來對解,兩首詩不同說法,卻說出了同一個道理,兩相呼應,珠聯璧合,異曲同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詩來解詩,對學生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學生一樣,來些童謠式的韻文。小學生畢竟還是小孩子,我們不要人為地拔苗助長,要順其自然,要讓學生在原作的基礎上,脫離原作的字面自由安排,以原作為依歸,力求實現對原詩內容與形式的傳達,盡其可能再現原詩的音韻之美,同時又不要被節律束縛住手腳,使學生能以其特有的、充滿靈性的詩歌韻文向人們傳遞詩歌的美妙。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可以用《黃鶴樓》中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來解。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可以用“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來解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說明天地愈寬,行人更孤單無助,相互更是相見無期,留下的只是無邊的寂寞與孤獨。

三、入情入境,創作小詩

中國人的骨子里就有寫詩的天賦。我在教學教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時,結合《宿新市徐公店》《游園不值》《春雨》《春曉》等寫春天的詩,讓學生寫春天。有一個學生以《春韻》為題寫道:“輕輕的/冬去了/悄悄的/春來了/往日屋檐垂下的一條條冰凌/已變成滿墻的爬山虎/往日美麗的窗花兒/已變為漫天飄灑的柳絮/往日芬芳撲鼻的臘梅/已變為金黃的迎春花/往日冰封萬里的湖面/如今已有蝌蚪竄出一個又一個漣漪……凜冽的寒風/一步步漸漸地收斂/當最后一縷寒氣已經到了凋零的時候/輕盈的歸燕/笑著/鬧著/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我們久違的春!/我們眷戀的春!/我們喜愛的春!/我們親愛的春!”

小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創作的詩歌經常出乎意料,且形象而有味道。教師引導學生寫詩要善于開啟學生想象思維的大門,告訴學生詩歌的幾個要素:詩歌要分行,但分行的不一定是詩;詩歌與文章不同,它需要想象。詩歌要講究形象,要用形象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