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3 17:4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詞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詩詞賞析

篇1

一.整體感知明詩意

鑒賞古詩詞應對古詩詞進行整體感知。對于初中生,借助誦讀來整體感知是首要的一環。古詩詞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尤適于朗讀,古往今來人們無不重視朗讀,熱愛朗讀。用讀來帶背,在讀中領悟,在讀中明意。讀法可以多種多樣,范讀、齊讀、分組讀、配樂讀、自由讀……可謂吟哦諷誦而后得之。值得一提的是范讀,教師的范讀,起承轉合、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有助于帶動學生奔向詩意的“共鳴點”,極易使學生受到詩歌語言美、聲韻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其次,還可以借助作者及時代背景來整體感知。“知人論世”,當了解了龔自珍的個人遭遇以及懷才不遇的社會現實,再品味《己亥雜詩》,學生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真意所在也就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

二.意境之美細品味

古詩詞鑒賞離不開審美,而意境是衡量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王之夫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古詩詞的意境是千姿百態的: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有的飄逸深遠……鑒賞古詩詞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所提供的信息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一幅孤寂單調的悲涼秋景圖,而它表現的則是詩人遠在天涯、愁腸欲斷的思鄉情懷。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枯藤、老樹等意象,通過它們所構成的立體畫面感悟詩中景,進而體味詩中人在瑟瑟秋風中躑躅獨行的游子心境。引導學生深入詩的意境,得到一種如見其景、如見其人的真切體驗。

三.詩詞技巧善分析

古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往往與思想內容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達到很高的水平。深入分析詩人高超的表達技巧可以切實提高古詩詞鑒賞水平。古詩詞的技巧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修辭方式等。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想象、聯想、烘托、象征等。古詩詞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間接描寫,可以粗筆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還可以對比、用典、虛實、比興、擬人、夸張等。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技巧特點,方便學生觸類旁通,切實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例如:無論是寫景、敘事、寫人,古詩人都喜用烘托之筆。最常見的是以物烘托人。我在講到晏殊的《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用物候的變化來烘托詩人年華流逝的感傷時,還列舉了很多類似的例子。如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用眼前陰冷孤寂的景物烘托人物的愁苦心境。最后,我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詞中再舉一例,學生很快就找出了《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用凄清的秋景烘托人物可望而不可及的傷感。可見,分析詩詞技巧不能僅停在詩句的表面上,而應深入到詩人的內心,由此及彼、由彼及彼,尋覓詩人的真意,從而感悟詩人水融的藝術創造。

四.語言之美共欣賞

篇2

作者簡介:于葆青(1969―),山東成武人,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成武第二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族情感,是人類家園中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審美金字塔的頂端,它以細膩的感情、豐富的內容、和諧的音韻、優美的意境熏陶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的目標是“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這一精神,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自己是從哪幾方面進行古詩詞賞析教學的。

一、理解詩詞大意,整體感知內容

賞析古詩詞最基本的就是正確理解詩詞中詞語、句子的意思,進而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內容,這是我們賞析詩詞的基礎。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可以出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詩詞中的某個詞或某句話有幾層意思?你能說出來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詩詞中某句話所寫的景色嗎?

如: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筆者出示了以下問題: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共有兩層意思,你能說一下嗎?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優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嗎?通過思考以上問題,學生們很輕松地把這首詩的大意理解透徹了。所以,一首詩詞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議論、言志,表達的都是完整的意思。雖然受語言古今差異等影響,要讓現在的學生完全理解古詩詞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難度,但入選教材的詩詞都是經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學生,通過自學和老師的引導也能讀懂詩詞的大意,再聯系詩詞的“上下文”去理解個別字詞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詩詞大意去辨析字詞意思,不僅易于理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體會詩詞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和諧的韻律、濃縮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學的寶庫中熠熠生輝,欣賞前人留給我們的詩詞瑰寶是一種精神享受。李漁在《窺詞管見》中對抒情作了精辟的論述:“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由此可見,抒情是詩詞最基本的特點。詩詞的創作過程始終伴隨著詩人感情的激動,是其強烈感情的產物。為了讓學生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經歷和創作風格。像讀李煜的詞,我們就要明白他由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的經歷,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他作品中的深重憂愁;讀李清照的詞,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風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達方式來傳遞某種特有的情緒,像用折柳表達送別之情,借明月抒發思鄉之情,寄秋風以表憂愁等,也應讓學生了解。如果學生頭腦中有了以上這些基本知識,再結合詩詞的具體內容,就能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如:筆者在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時,首先讓學生明白這首詞是她哪個時期的作品,再讓學生結合全詞看看是否確實體現了她前期的創作風格,是從哪幾句話中看出來的。課堂上,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將作者的內心情感體會得淋漓盡致。

三、賞析詩詞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詩詞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奮進;有的感情細膩,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賞心悅目。欣賞這些名句,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陶冶學生的性情,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義。在教學這一環節時,筆者主要提示學生從這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1.這句話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有何作用?2.這句話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有何作用?3.這句話中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或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抑或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如: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句詩時,可引導學生主要從動詞運用的角度去分析: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燕的動態,從而使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通過對名句的賞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達等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學習詩詞技法,指導學生寫作

優美的古詩詞不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動人,其突出的表現手法更需要學生學習與掌握,這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詩詞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時,筆者主要提示學生這樣思考:詩中運用了何種手法?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當這些問題解決后,筆者再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種手法寫作。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輪皓月從海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潔白的月光,照著我也照著遠在天涯的親人。月光勾起了詩中人的無盡思念,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兩地離愁,不能一處,是多么的痛苦;兩人相思,同時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這樣,就達到了學以致用,指導寫作的目的。

篇3

因為宗法人倫制度的束縛,思婦在表達相思之苦時只能選擇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極其壓抑的方式,因而需要通過對思婦外在的行為姿態的賞析來解讀她們痛苦幽微的內心世界。

一、佇立望遠

“望”是一種遠看的動作,久久地佇立凝望,就成了一種表達情感的姿勢。從思婦的深情遠望中我們觸摸到的是思婦內心的寂寞與惆悵、哀怨與期許。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女主人公久久地獨立玉階,濃重的露水浸透了羅襪,在寒氣襲人的深夜,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還在癡癡地凝望秋月。全詩不著一個“怨”字,但癡望中流露出的正是癡癡的相思幽怨。東漢徐淑寫給丈夫的《答秦嘉詩》:“瞻望兮踴躍,佇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輝。”另如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有憂愁卻無人傾訴,于是當皎潔的明月灑下清輝時,愁腸百結的思婦登樓望遠,在月光的溫情沐浴下悲嘆哀傷。

二、無聲流淚

用眼淚來抒泄情感是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更是備受相思煎熬的思婦不由自主的排遣愁思的方式,且這種流淚通常是語言缺席的、無語可以傾訴的。流淚時聽不到悲號,甚至聽不到哽咽,情到深處,話語退位給無聲的淚水。《古詩十九首》中的此類思婦形象非常突出,如《凜凜歲云暮》:“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明月何皎皎》:“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迢迢牽牛星》:“涕泣零如雨。”這種以淚寫心、以形顯神的方式,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女子的纖弱無助,更讓讀者走近了她們的心靈世界,觸摸到了那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小雅?采薇》)的傷悲。

三、月夜搗衣

思婦詩中的搗衣行為一般不指洗衣,而是指用棒槌捶打布帛,使布料綿軟舒適,為縫制衣服做準備。白天忙于農活的婦人們通常在月色皎潔的秋夜,就著月光,為遠在邊關的征夫趕制御寒的冬衣。“搗衣”可以算是思婦相思行為中相對積極有為的一種,畢竟有實實在在的事可忙碌,有牽掛,有寄托,有期待,心里也就不會那么空落無著。最膾炙人口的莫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還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而北宋詞人賀鑄在《搗練子?斜月下》中描寫思婦月夜搗衣的情形則更是獨辟蹊徑:“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厚厚的石砧都快被搗穿了,婦人還在徹夜搗衣,不是因為勤勞賢德,實在是長夜漫漫難以入眠。可見搗衣只是妻子相思難捱、心碎腸斷的心理折射。漫漫長夜,冷冷秋月,颯颯西風,瑟瑟寒霜,伴著篤篤的搗衣聲,辛酸孤苦、度日如年的思婦千捶萬搗的形象幾乎定格為思夫的雕塑,穿越千年的時空,停駐在無數讀者的心中。

四、不事梳妝

古語有言,“女為悅己者容”。在那個女性沒有自我的年代,女人的一切都屬于丈夫,丈夫的缺席就是生活意趣的缺席。在沒有丈夫目光關注的日子里,相思就像毒草一樣蔓延,荒蕪整個青春的心,不事梳妝、無心打扮就是心靈苦泅在相思中的最直觀的外化。最早的不事梳妝的思婦形象當推《詩經?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頭發像被風吹起的蓬草一樣亂糟糟也無心修飾,只因為丈夫已經不在身邊,自己又為誰梳洗打扮呢?另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踏莎行?潤玉籠綃》:“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無論是懶于畫眉、遲于梳妝,還是舞裙空置、發鬢散亂,都只是相思哀怨的形象注腳。相對極端的當屬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中年喪夫后的李清照整日以“日晚倦梳頭”的形象,被動地面對著“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日子,這其中深隱著的分明就是一顆相思苦絕到極點,如枯似槁、萬念俱灰的心啊!

五、無心勞作

相思苦痛難熬難耐,若能將內心的凄楚轉化到勞作中,疲累其身而能解救其心,那無疑是淹沒在相思苦海中的思婦愿意選擇的,但身在此而心在彼時,那顆被思念啃噬得千瘡百孔的心就無力再指引身體有效勞作了。整日采桑,結果是不能滿筐;終日織布,結果是無法成匹。不是思婦們不想勞作,實在是強烈的相思折磨得她們沒有辦法集中心思做事。無心勞作、神思恍惚正是內心備受思念折磨的外在行為表現。《詩經?卷耳》中有精彩的描寫:“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采采”是狀野草“盛多之貌”,同下文“不盈頃筐”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野菜很茂盛,但連一淺筐也裝不滿,只因懷人心切,無法集中心思采摘卷耳,后來思婦索性不采了,把筐子放在路上,一心一意地思念丈夫。再如《迢迢牽牛星》:“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織女雖然整天在忙碌地織布,結果卻是“不成章”,勞而無功。為什么?都是因為思念牛郎呀!唐代詩人張仲素在《春閨思》中更是直接交代了思婦勞作時心不在焉的原因:“裊裊邊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夢漁陽、思漁陽、念漁陽就是“忘采葉”的真正原因。無心勞作、織不成章、采不成筐正是相思苦痛的心靈解碼。

當然,有不少男性文人所作的思婦詩是在以男女之情喻君臣恩義,在封建社會,臣子對君王的依附猶如女性對丈夫的依附,女性渴望男子的恩寵,臣子則渴望君主的恩遇,所以懷才不遇的文人們常以思婦自喻,借女性之口吻表達對君主恩遇的期待或身不逢時的苦悶。于是,文人們在表達罹難不遇的愁怨時,亦只能如詩中隱喻的思婦一樣選擇極其克制的幽怨含蓄的方式。

當男人們在更廣闊的天地開疆辟野時,思婦的青春與愛情卻被無情地擱淺,她們祈盼團聚,渴望,希求過最瑣碎而又最真實的生活,但獨守的空房卻塵封了所有的愿望,她們注定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枕著相思度日。而當宗法人倫制度殘酷地窒息了她們的喉嚨,相思愁苦宣泄無著,孤獨寂寞傾訴無人時,思婦只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佇立望遠,或無聲流淚,或月夜搗衣,或不事梳妝,或無心勞作……來無聲地歌吟對遠游(或遠征)丈夫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絕唱!

參考資料:

1.章培恒《中國文學史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陳子展《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篇4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 古詩詞賞析 中西形體詩 格律詩

一、引言

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詩,讀起來引人入圖畫之中,給人以哲理的啟迪。詩的節奏、韻律稱為音樂美,詩的引人入勝的內容稱為繪畫美,詩的外形結構方面稱為形體美。一切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美的反映、美的結晶。這種美包括內在美和外在美。內在美包括構思、語言、意象等;外在美包括形式、色彩、聲音等。藝術家們的一切努力歸根結底就是要把構成藝術的諸因素結合得更緊密一些,使藝術作品產生更理想的藝術效果,從而具有更大的魅力。

詩主要是憑借語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讀者可以從視覺模態去感受詩的優美,也可以從聽覺模態去感受詩的優美,還可以從思維和想象中去感受詩的優美。盡管中西方人的審美角度不同,然而雙方的詩人都在詩的創作中利用語言自身的優勢,發揮詩的韻律美和形體美及抒情藝術效果。因此,雙方構成語言審美心理結構的深層心理因素具有相似的地方。通過多模態話語分析,探討從韻律、節奏和形體上賞析古詩詞,說明了中西不同民族在語言表現力方面相似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深層心理因素,強調這種深層心理因素增進了雙方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

多模態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普遍內在特征。Halliday(1985:4)認為除了語言,人們還有許多表達意義的方法,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有些學者根據Halliday(1978/1994)的符號理論嘗試解釋各種模態的語法,O’Toole(1994)和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視覺符號學、van Leeuwen(1999)的聲音符號學等。語言是文化中的一套符號系統,但語言的這一意義潛勢最具有系統性。Halliday(1977/2003)就指出語言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有三層的編碼系統,即意義、表達,以及位于其中的詞匯語法。Halliday(1985:10)把在情景語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個語言實例稱作語篇,并認為語篇可以是口頭或書面的,也可以是其他的表達媒介。這就是說,語篇的媒介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使用某種符號系統作為表達媒介,也可以是多種模態的結合。

符號系統的不同在于它們使用的是不同的模態資源。語篇、繪畫、音樂等各種符號系統通過不同表達模態來體現。不同符號模態采取不同創建意義的方法,因媒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創建不同的意義(Baldry & Thibault,2006)。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形成多緯的意義表達空間。

當我們賞析一首古詩詞時,不僅要從視覺模態、聽覺模態、而且要從思維和想象的主體意識模態進行分析,然后將各種模態的意義進行整合,以此來構建文本的整體意義,挖掘詩人的創作意念。

三、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的古詩詞賞析

(一)基于視覺模態分析下的古詩詞賞析

1.英國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1912年5月14日為哀悼“泰坦尼克號”遇難者,寫下了一首蘊涵哲理的詩“合二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下面摘選詩中第一節和第四節。

In a solitude of the sea

Deep from human vanity

And the Pride of Life that planned her,stilly couches she

Jewels in joy designed

To ravish the sensuous mind

Lie lightless all their sparkles bleared and black and blind

哈代有意識地將詩行排列成一艘巨型客輪的形狀。這種排列形式也可理解為矗立的冰山。泰坦尼克號(Titanic)曾被譽為“生活的驕傲”、“人類的榮耀”、“萬無一失”的巨輪,但在她的處女航中就遇到了滅頂之災,被自然的力量徹底擊敗,這不能不說是對人類文明和工業化的一個絕妙諷刺。

2.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對詩歌創作的主張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的一首題為“詩”的“金字詩”中,字數依次遞增。

(二)基于聽覺模態分析下的古詩詞賞析

1.一代詩豪李商隱的七言格律《無題》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

無題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音韻方面,形成四步四拍的節奏,即二二一二式,和二二二一式。偶句末押韻,頸聯和頷聯對仗,句式相同,詞性相對,選詞不犯重,詞意相關,平仄相粘。語言富于變化,富有表現力,亦富音樂性。

2.Jane Taylor(1783―1824)的Star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 I/wonder/what you/are.

Up a/bove the/world so/high

Like a/diamond/in the/sky.

揚抑格(trochee)由一個重讀音節加一個非重讀音節構成,該詩為四音步揚抑格。每行的最后一個音步省略了非重讀音節,仍然屬于揚抑格。

(三)基于思維和想象的主體意識模態分析下的古詩詞賞析

詩的內在美包括構思、意象等。詩主要是憑借語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讀者的感受是通過思維和想象,是間接的。換句話說,是依靠讀者的主體意識去感受其中的內在美,并且領悟其中蘊涵的哲理。

例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中的第73首,詩歌前3節分別用3種意象比喻將要走到盡頭的人生,并且層層遞進,一節比一節緊迫。第一節是年末(樹木一歲一枯榮),第2節是日末(太陽一日一升降),第3節是已成灰燼的火焰之將滅(一旦熄滅再不復燃)。這三節通力營造一種絕望的氣氛,為第4節偶句點題作鋪墊:要珍惜你不久于人世的愛人。

再如李商隱的《無題》,“東風”、“百花”、“春蠶”、“蠟燭”、“曉鏡”、“月光”、“蓬山”、“青鳥”都是意象詞,營造一種融鑄著痛苦、失望而纏綿、執著的情感。

(四)不同民族相似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深層心理因素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審美角度不同。比如在戲劇方面,前者重模仿,重再現重時間地點情節的完整一致,后者重虛擬、重程式、重傳神;在繪畫方面,前者重寫實、重塊面、重焦點透視,后者重寫意、重線條、重散文透視。然面在詩的形體美、韻律節奏美及意象方面,卻有如此相似之處。這種現象反映了雙方的詩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語言的表現力,發揮語言自身的優勢,以足夠豐富的表現力給人們的視覺、聽覺、意象以美感。無論賞析中國還是西方古詩詞,都可以感受到它們的內在美和外在美。因此,中西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深層心理因素。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中西形體詩、格律詩從視覺模態、聽覺模態;還從思維和想象的主體意識模態進行分析,探討從韻律、節奏和形體上賞析古詩詞,感受它們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通過詩的形體美、韻律節奏美及意象美,反映了雙方的詩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語言的表現力,發揮語言自身的優勢。以足夠豐富的表現力給人們的視覺、聽覺、意象以美感。說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語言表現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深層心理因素,正是這種深層心理因素增進了雙方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參考文獻:

[1]Baldry,A.and Thibault,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Multimedia Tool Kit and Course Book with Associated on Line Course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2006.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Kress,G.and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胡壯麟.意義的多模態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6,(6):3-12.

[6]楊信彰.多模態語篇分析與系統功能語言學[J].外語教學,2009,(4).

[7]萬賓.從文體學視角看格律詩的翻譯[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6).

[8]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1):24-30.

[9]高峰.從曲子詞到格律詩[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

篇5

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詩詞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篇6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1、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2、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3、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怒:指波濤洶涌。

4、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一作“踟躕(chí chú)”。

5、“傷心”二句:謂目睹秦漢遺跡,舊日宮殿盡成廢墟,內心傷感。傷心:令人傷心的事,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6、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篇7

一、讀題目,明內容

詩歌的題目就像窗口一樣,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內容。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如2008年天津卷所考王維的《山居即事》題目就交代了事件:在山中居住發生的事。從題目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詩人以山中那幽靜的環境表達悠然閑適的心情。又如,海安縣2009屆期中考試卷《宿云夢館》題目傳達了詩人寄居在外,思念家人,渴望與家人團圓的思想感情。名詩《錢塘湖春行》題目傳達出全詩的內容信息,即詩人抓住西湖早春的特點選取了水面、云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等景物細細描繪,表現了詩人對西湖美不勝收的早春景色的無比喜愛之情。

二、讀作者,論時世

通過了解詩人,可以知道他們不同的創作風格和流派,從而確定作者的朝代、風格,為后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以及他所遭遇的時代,都會在他的詩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愛國憂民的杜甫可以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雄渾悲慨,聰慧溫婉的李清照則有“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綿密悱惻。同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追求隱逸,詩中有畫,孟浩然追求入世,語淡而意長。熟練掌握詩人可以充分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詩人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所考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其中一問:“請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通過對李白的了解,李白是一個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同時也是一位對國家充滿熱愛的詩人,可以初步判斷答案可能與他豪放灑脫的形象有關,從描述金陵的變化可知,此詩寫的是李白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篇8

"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縱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要做好這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關”、“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除了從關鍵詞入手之外,鑒賞詩歌還應從表達技巧入手。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前文已列出),有的鑒賞題就是從表達技巧設題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設了“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這樣一道題,要答好此題,我們就得從表達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詩中寫到雁,因為雁是一種候鳥,春秋遷徒,秋天大雁南飛的景象往往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詩中寫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再看2004年全國卷設的題(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也應該從表達技巧入手作答。 當然,鑒賞方法還可以從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生平情況、藝術風格及詩歌的標題等方面入手,這里不一一而論。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

篇9

例如:(2009年上海卷)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詩歌的前四句描繪出一幅___________的畫面。

解析:古詩詞往往采用觸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構思行文,一般是寫景敘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對作者所繪之景一定要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準確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這將有助于對作品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深秋空闊浩渺

又如:(2009年浙江嘉興卷)

曉過鴛湖 查慎行

曉風催我掛忱符,綠漲春蕪樣欲平。長水塘⑧南三日雨,菜花香過秀州城。

[注釋]查慎行(1650~1727),海寧人。鴛湖:嘉興南湖。②蕪:叢生的草。③長水塘:原嘉興城外的一條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興。

問題:這首詩的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美麗景色?

參考答案:描繪了春天的早晨嘉興城外春風和暢、春水蕩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2009年浙江金華卷)

送客詩 嚴維

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昔年為客處。今日送君游。

【注釋】嚴維:唐代詩人,浙江紹興人,年輕時曾在金華安正書院習文。

問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金華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詩詞抒發的感情一般有感時傷懷、離別之情,友情、愛情,愛國思鄉之情,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類題目,要抓住寫景敘事的特點來揣摩詩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取向。

參考答案:表達了詩人對金華的贊美、熱愛以及留戀之情。

又如:(2009年山東濰坊卷)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問題: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意象意境的體味

例如:(2009年山東濟寧卷)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回答問題。

雙調 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1)曲中寫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寫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沽、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通常意境的特點有:恬淡自然、雄渾蒼勁、孤獨冷寂,等等。對意象、意境的積累和把握,對分析鑒賞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圍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學會對意象、意境的準確把握,才能迅速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世界,進而解詩答題。

參考答案:(1)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蕭瑟的秋景。表達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難歸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浙江溫州卷)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詩中的“寒燈”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館中怎樣的氛圍?

(2)作者心情“轉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

參考答案:(1)凄清(孤寂、凄涼、清冷)。(2)一是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寄居旅館,二是對故鄉親人無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華易逝。

四、表達技巧的鑒賞

例如:(2009年貴州遵義卷)

如夢令李 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夜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問題: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解析:詩詞的表達技巧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包括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結構方面的伏筆照應,等等。在詩詞鑒賞中,主要應該掌握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烘托(襯托、反襯)、用典、虛實結合、欲揚先抑等。常見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設問、反問、雙關、對偶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表達技巧在多數情形下并非單一使用,往往是綜合運用。具體做題時,我們應準確分析,靈活運用。

參考答案: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抒發了作者的傷春之情。

又如:(2009年杭州市卷)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城南 宋?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注釋 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參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勢之猛。(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詩以“野火”襯托青草頑強的生命力;曾鞏的詩則通過與“桃李花開盡”作對比,突出了青草難以摧毀的精神。

五、宇詞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紹興卷)

雨過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特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閉看中庭梔子花。

問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末句中的“閑”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詩詞語言簡潔,很講究煉字。注重對詩詞語言特色的品味是詩詞鑒賞較高的要求,對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見的語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實質樸、含蓄雋永、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等。字詞的品味題答題要點:①留心該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體會該字在詩中創設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該字傳達的感情;④組織答案時,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強調其妙處,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動”、“形象”、“傳神”,等等。

參考答案:妙在它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側面落筆,以“梔子花”的“閑”來反襯人們的“忙”,巧作對照。情趣盎然。(或: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蠶婦們去看梔子花的閑適自在)

又如:(2009年陜西卷)

湖上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蕭鼓幾船歸。

問題:說說詩中“亂”字的好處。

參考答案:“亂”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還表現出黃鶯上下飛舞,穿梭于林間枝頭的動感。

六、名句的賞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卷)閱讀古詩《望岳》,回答問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預,一覽眾山小。

(1)詩中加點的“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山了泰山___________的形象。

(2)名句恒久遠,千古永流傳。請談談你對千古傳誦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

解析:古詩詞中有許多名句或富含哲理、或飽含真情,由于它們文質兼美。含義豐富。所以廣為傳頌。對“名句的賞析”如擷英咀華,韻味無窮。具體做題時,要結合語境,抓住句子的主要特色去分析。

參考答案:(1)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偉”)(2)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或“這句富有哲理的話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或“這句話抒發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于攀登、俯視一切……”若從詩句字面含義去理解也可。)

又如:(2009年山東淄博卷)閱讀張養浩的《山坡羊》。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篇10

關鍵詞:新高考;視閾;古典詩詞;賞析;指導;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語文必修、選修教材中,古典詩詞不僅篇目多而且數量大,在語文高考中,古典詩詞鑒賞為必考內容,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研究很有現實意義。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相關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語文》認為,閱讀與鑒賞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以“立人”為本提出閱讀鑒賞目標,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理解閱讀鑒賞活動,側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維度。文學作品的教學應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文學鑒賞的更高要求就是對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鑒賞和理性思考。重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把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放在目標的核心位置,強調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要求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鑒賞重點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蘊和藝術魅力。

4.《新課程高考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古代詩文閱讀為必考內容,能力層級涉及A識記、B理解、C分析綜合、D鑒賞評價,每年高考試題所選古詩詞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時,知人論世,整體把握十分重要。結合學生實際、古詞文本內容及作者經歷,在古詩詞專題復習及日常教學中,有序進行古詩詞方法技巧的指導并扎實訓練,這一定會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結合高考考綱、考點及高中語文課標要求,結合古典詩歌文本,從意象意境、表達技巧、思想感情及語言風格等方面歸納總結詩歌賞析方法。

(2)指導學生:結合新高考及考綱修訂情況、高考真題及訓練題,引導學生利用歸納出的賞析方法,準確有效地讀古典詩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學生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有效培養、提高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和閱讀水平。

(3)進行研究:在解讀古典詩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礎上,利用已經歸納出的賞析方法,適當研究并總結古典詩歌鑒賞的技巧和規律,有效提升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水平,滋養心靈,升華人格。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理論依據,包括: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詩歌鑒賞及美學理論,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高中語文課標及上述理論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而高中語文注重學生的選擇性和個性發展需要,培養學生審美和探究能力,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最近,教育部也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在中學階段,誦讀古代詩詞,初步了解古詩詞格律,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這樣能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2.實踐意義。結合我校高三學生的實際,以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陜西省高考語文考綱對古代詩歌的能力層級要求以及對應的考點為依據,利用陜西省、寶雞市及各地高考模擬題、近五年高考語文真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并掌握鑒賞古代詩詞的規律、路徑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古代詩詞鑒賞水平和答題技巧。以學習小組為載體,以古代詩詞佳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學會欣賞、評價、質疑,以批判思維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認識古代作品的現代價值及意義,真正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力求從我校高三學生古詩詞學習狀況出發,結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推進及高中語文課標和高考考綱對古典詩詞鑒賞的能力要求,有序對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方法的指導與研究,通過扎實訓練,切實有效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評價能力。課題組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調研、論證、確定課題,申報課題,成立課題組,制訂課題實施方案,撰寫、提交課題開題報告,開始課題研究。根據課題組成員情況,確定我校高三理科班為主要研究對象,兼顧文科班。在研究時,結合高三復習,引導學生以陜西高中課改前后的新課程高考語文試卷(陜西卷)為主,從古代詩歌閱讀試題中找出古詩詞的考點及具體考查內容。要求學生完成2009―2013年陜西高考試卷中古代詩歌閱讀題,師生總結考點及考查方式、內容,并對陜西課改后高考古詩詞閱讀的考查方向及考點分布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分解子課題,適當分工,明確任務,確定研究樣本,調查分析,階段推進,有計劃、有目標,形成過程性資料和階段性成果,有初步結論,為結題做準備。對2013年全國高考試題全面解析,結合考點具體指導訓練學生。結合考綱、教材和課標對古詩詞鑒賞的能力層級要求,結合訓練材料,在復習時,我們引導學生從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方面鑒賞古詩詞,力爭深刻理解詩句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著力引導理科生形象化思維、生動化審美,準確詮釋古詩詞的意象意境,規范清楚表達詩詞的意蘊,經過悉心指導和訓練,利用有關文字、視頻、音頻等資源,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古詩詞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

結合高考考綱要求,全面歸納、梳理古詩詞的考點、知識系統,從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語言和表達技巧入手,結合模擬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掌握鑒賞古詩詞鑒賞方法和答題技巧,結合訓練實際,制訂指導方案,形成專題性古代詩歌鑒賞指導訓練(一)―(二十二),有效設計課堂,使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能力明顯提高。在考試時,對古詩詞閱讀的采分點認識更清楚,答題更規范,得分率有了顯著提高。

結合試卷講評,要求學生不僅要弄清古詩詞的考點,而且對試題所涉及的古詩詞進行鑒賞、評價,并有效積累方法,教師予以針對性指導、訓練、拓展,使學生每次訓練、模擬考試后,有積累、有收獲,鑒賞水平明顯提升,逐步做到閱讀古詩詞不是盲目亂解、隨意發揮,而是有備而來,依照規律、方法,找準路徑,提高賞析水平和答題能力。

經過師生努力,總結的方法、技巧在古詩詞閱讀實踐中的有效運用,理科生對古代詩歌閱讀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則穩定發揮。課題研究形成過程性資料和階段性成果,有初步結論:經過強化訓練,主動梳理、歸納出古詩詞的知識和閱讀、鑒賞的方法及技巧,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研究數據,提交統計分析或調查報告,得出結論,形成最終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提出結題申請,驗收、評估、結題。

結合課堂及復習實際及時總結、反饋。對陜西省寶雞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擬試卷中的古代詩歌閱讀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真正把握考點,根據古詩詞文本及作者,有效鑒賞詩詞,仔細解讀,用心答題、品味。這些方法、技巧能幫助學生提高古詩詞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提高閱讀品位,提升審美情趣和評價能力。這也確實為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古典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高,從內心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依托古詩詞名作、經典作品,豐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飛夢想,讓古詩詞陪伴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大師對話,慰藉心靈,完善自我,快樂成長。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通過梳理古詩詞知識系統,歸納整理考點及能力層級要求,結合強化訓練,師生合作,學生古詩詞鑒賞水平和答題技巧有了很大進步。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先后積累完成了《2014年古詩詞鑒賞高考試題例析》(一)―(三)、《指導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學設計》、《古代詩歌鑒賞指導訓練》(一)―(二十二)、《2015年陜西省高三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寶雞市高三語文質量檢測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金太陽陜西專用高三語文試卷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語文高考標準化考試練習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語文考前適應性考試古詩閱讀題鑒賞指導》等共37件成果,成效顯著。這使我們深信,古詩詞鑒賞不僅有規律、路徑,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試題、模擬題和詩詞鑒賞資料,強化訓練,恰當指導學生掌握方法、技巧,從而迅速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水平和評價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閱讀古詩詞的良好習慣。同時,潛移默化地凈化學生的心靈,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能力。

以小課題研究為平臺,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促進我們專業化成長,促使課題研究成果多樣化,并能盡快轉化為教學效益,在總結的基礎上,及時反饋,得出一些結論,使課題研究順利進入第三階段,按時結題。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語文課標非常重視古詩詞教學,高考考綱規定古詩文為必考內容,但課改以后,語文選修、必修及模塊化受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高考科目的影響,學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輕文,導致古詩詞積累不多,閱讀水平和鑒賞能力不高,對詩詞理解不到位。同時,高考古詩詞閱讀文本選自課外,范圍很大,所選詩詞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內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處時代不清楚,導致學生尤其是理科生,對古詩詞閱讀信心不足,這給課題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古詩詞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我們必須傳承并予以發揚光大,因此結合高考實際,我們還是努力引導學生細心品讀古詩詞,掌握b賞的方法、路徑和技巧,經過強化訓練,學生信心大增,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對理科生古詩文基礎不扎實這一實際,我們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過深入摸底,引導學生利用抽象思維方面的優勢,主動閱讀、鑒賞古詩詞,而不是死記鑒賞術語,不投機取巧,而是扎扎實實讀懂古詩詞的字面意思,盡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詩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詩句中體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靈動,從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和能力。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對古詩詞的鑒賞漸入佳境。除了文字資料外,我們還積累了很多繪畫、音頻、視頻素材及資源,置身于中國古詩詞的藝術王國,聆聽妙音美曲,欣賞優美恬靜的畫面,體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頓感詩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對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練,無論我們怎樣插入、粘貼、鏈接,那些美圖、美曲、視頻、音頻也進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許遺憾,因此以后應努力學習博客如何操作。

總之,課題研究與語文課堂教學同步,既促進小課題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效果,又能幫助師生進步、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教育司、師范司.語文課程標準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語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