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范文

時間:2023-04-06 12:1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和父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和父母

篇1

生活在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我并沒有仰望富人家的生活,甚至引以為豪,因為,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我有一個溫暖的家,我有許多許多小天地……我擁有好多錢買不來的東西。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有非常敏感的神經,總喜歡讓爸爸抱著睡。爸爸看我睡熟了,便把我放到搖籃上,誰知我脫離爸爸的臂彎就哇哇大哭起來,爸爸只好又哄又抱,直到深夜才能安睡。學會走路后,我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行。目的地并不遠,就在鄉村的田野之中,交通工具也只有爸爸的一輛自行車,我們就這樣開始了旅行。也許在攝像頭中,那些風景都不算美,可是,在我的幼小心靈中,從來沒有見過那么美的畫面。這里有綠樹的庇蔭,有山泉的流水,有成熟的麥田,世界是不是就這么大呢?從此,我的眼里裝滿了憧憬。長大后,我也去過許多名勝古跡,可是,再也沒有牽動我的風景。

雖然我看起來瘦瘦弱弱的,但體質還不算差。這要歸功于爸爸媽媽的“辛勤勞動”,每天為我準備營養豐盛的食物。每天早晨我都要喝一杯牛奶,吃一個雞蛋,中午和晚上都是豐盛的“大餐”,葷素兼備。每次我都看見爸爸在廚房里忙出一身汗,因此也會認真地吃,久而久之,我不僅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爸爸也練就了一手好廚藝。睡前,媽媽會給我講許多好聽的故事,我便整天幻想著我是童話中的公主,雖然現在那些故事書都不翼而飛,但那份溫暖的感覺仍保存至今。還記得有一次我惹媽媽生氣,媽媽便說我是東北虎的孩子,幼小的我半信半疑,嚇出一身冷汗,直到現在,媽媽還會為之發笑。可是,現在我已經長大了,媽媽再怎么騙都騙不到我了,我知道,我是媽媽最可愛的女兒!我就是這樣在爸爸媽媽的悉心呵護下慢慢長大。

八歲時,全家搬到了深圳,爸爸媽媽工作也忙了起來,他們早出晚歸,我常常一個人呆在家里,孤獨地等待。然而,每當我聽到門鈴響起,便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聽的音樂,是爸爸媽媽回來了,我像小兔子一般跳起來,興奮地為他們開門。那一瞬,才覺得的先前的寂寞孤單都沒有白費,只要有爸爸媽媽,就擁有一切歡樂幸福。在我孤單無助的時候,有爸爸媽媽陪著我,在我快樂開心的時候,有爸爸媽媽陪著我,我還有什么不滿意呢?盡管我常常惹他們生氣,也要挨打挨罵,可我始終相信那句——打是疼,罵是愛。有一次在書中讀到,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是啊,漠然就代表不在乎,假如有一天父母不管我了,一點打罵又算什么呢?可憐天下父母心,愛我的爸爸媽媽,我也愛你們,所以我愿意接受你們的教育。

篇2

我和父母工作一天

今天的我有些不同,因為我要跟隨父母上一天班,所以我要比平時早起一個小時、路上遭受上班高峰期公交的擁擠,第一次了解父母的工作環境,真實地感受到父母的艱辛。

在其他的人看來我爸爸的工作是非常輕松的,連我這個女兒都是這么認為的。但是今天我要改變對爸爸工作的看法了。我的爸爸是一名賣鋼材的小老板。我隨爸爸一起出車,我們早上5點多就出門,為了多做幾筆生意晚上七八點才回家。早上的天氣我還受得了,但是在中午的時候,我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已熱得不行了,爸爸還在外面抬鋼板,我在坐在辦公桌上我都受不了了,何況爸爸還在外面,太陽已經升到半空中,刺眼的光線,高強的熱度還在抬鋼板。看到這一幕我好心酸。爸爸花四塊錢給我買了一瓶飲料,可他自己沒買,就喝那白開水。中午爸爸的飯菜很簡單,一盤炒青菜,一盤燒茄子,以前媽媽都會來爸爸這給他做飯,但是現在媽媽人不怎么舒服畢竟爸爸是一個男人,做菜是女人的活所以爸爸的飯菜就是這么簡單了。但是在家天天吃著香甜的飯菜的我,看到這些菜我有點難以下咽。但是爸爸早在幾分鐘之前替我買了盒飯。旁邊的叔叔看到我,說“你爸爸不容易啊,干活苦,平時連一瓶水都舍不得買!都是為了你啊!長大了一定要好好的孝順你老爸啊!”我扒著飯盒里的飯,眼淚直流,趕忙把頭轉了過去,不讓他們看見。

爸爸為了我,提早了下班的時間。在家中吃晚飯的時候,我側過臉看爸爸,注意到他鬢角淺淺的白色、額頭淺淺的皺紋。突然間意識到爸爸平時太辛苦,生活的艱辛讓他顯老。

初二:陳佳佳

篇3

當我醒來,發現我正躺在床上(媽媽的床上),坐起來——咚!額?我原先還夠不到床頭的一半呢?怎么?我不可能一夜長高那么多吧!照照鏡子,我怎么穿著老媽的衣服?而且長得跟老媽好像。正當我疑惑時,自己的模樣映入我的眼里,難道,我夢寐以求的事情終于實現了嗎?

當我證實了自己的夢想實現了后,我高興地從床上蹦起來,這時,站在一旁的“我”疑惑不解地伸過腦袋來問“媽媽,你今天好不尋常啊!不但比平時晚很久起床,而且一起床還神神經經的,真搞不懂!”

我加重了語氣,說“懂什么。”然后,以每秒30/下的速度做好了早飯,最后把家務活都干完了。坐在椅子上,除了腰酸背痛手抽筋之外,其他方面都還好啦!這時我才體會到媽媽平時的勞累!

之后,暴風雨才剛剛開始:“做飯”!平時我只會煮面條那些,現在要我去炒青菜干脆讓我跳樓自殺好啦!不過,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做出了一道像樣的菜。我后悔死了,對著天吶喊:“我要換回來!”!

篇4

后來,在我的眼里,媽媽如海,能包融我的憂傷,我常常跑到媽媽的的跟前,用稚嫩的雙手拿著媽媽的雙手玩游戲,或用眼淚或者亂發一通脾氣,讓媽媽的目光全部注視在我的身上,而媽媽會用故事,鼓勵來讓我開心,然后將我輕輕的摟在懷抱中。這時,破涕為笑的我發現媽媽的懷抱,就像一個魔術袋—吸走的是我的憂傷,釋放的卻是快樂。而爸爸如山,卻高不可攀,對我經常不管不顧,只有大事才管。平時學習根本不管,每當考試考砸了,就只剩責罵。而在我三年級的時候發生的幾件事,使我改變了我對爸爸的看法。

三年級的時候,我不知道怎么的,時不時的肚子鉆心般的痛了起來,偶爾的發出“咕嚕,咕嚕”,肚子好像在翻江倒海。似乎一張嘴,就能把剛吃的大米飯全都吐了出來了。爸爸向我走來問:“身體不舒服嗎?”我勉強的向爸爸露出蒼白的笑容說還好。我心想:今天下午該如何度過呢?“咕嚕”我急忙沖進廁所。哇,我竟然沒有吐出米飯,反而吐出一攤清水,清水中夾雜著血絲。爸爸說:“你的病情變嚴重了,我今天下午,陪你去醫院檢查一下。爸爸扶著我走在路上,突然我腦袋翻出一陣劇痛,眼前的一切變得非常模糊。模糊中,我看見爸爸費力抱著我向醫院走去。

在醫院里,我漸漸醒了,我聽見醫生和爸爸的談話:剛才暈倒只是小問題,問題在胃上有炎,要去那些大醫院才能治療。

篇5

“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這句話總是在我的耳邊蕩漾著,這是在一次文藝晚會中,一位貧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朗誦的一首詩。下面,我說一個關于這首詩的故事和體會。

一次,是貧困家中長大的小明開學的一天。那天,同學們都穿戴整齊的衣服,而小明呢,只是破爛的粗布衣。一位富家子弟,對小明說:“你們家那么窮,不要來貴族學校讀書了。”小明沒有應答他,然而,他發怒了,一腳把小明踢到地上,他對小明說:“我父母是這個。”他用大拇指對著小明“你父母是這個。”他用小拇指對著小明說。小明爭辯道:“你以為你很厲害呀!啊?我長大以后一定會變得比你家有錢。”“你會?笑話,像你這樣死讀書,長大后只會變成人渣!”他對小明瞪了一眼。小明他永遠也沒有忘記那次恥辱,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

就這樣,20個春秋過去了,小明也是一位國際性的貿易董事長。一天,小明從辦公處往家走,看見一位乞丐,他一眼認出那個乞丐就是20年前那個富家子弟。那個乞丐也認出他,問道:“你為什么會那么成功,而我卻成了乞丐呢?”小明意味深長地說道:“當年,我每天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別人與我比父母,我和別人比明天!’”

篇6

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這是一個經常困擾我們的問題,在目前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在大部分時候成功與名利緊密相連的時代,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海歸的家庭,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沖突中,我們痛苦的走著每一步。

我的孩子王泰戈出生于德國的文化古城—美麗的德累斯頓,由于我們的選擇,現在他生活在上海。出生前在德的媽媽課程,醫護人員對新生兒方方面面的仔細關照和教導,鄰居及同事之間的交流,德國人以孩子,家庭為重的文化傳統(許多母親尤其是中產階級家庭會在小孩出生后呆在家中幾年以便能使孩子最有利的成長),有使我們的要求與以前我們成長時不一樣,也與國內大部分家庭不一樣。我們對他沒有一定的希冀和目標,再加上本身我就為養他而放棄了德國的博士學位(這無疑是家庭中心論和家庭是社會基石的德國文化,在我們的父母眼中,在國內的大部分家長眼中是無法理解的,他們一直鼓勵我們去努力奮斗,去奮勇攀登,我們此前的攻研,出國留學都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因此現在更不會給他任何壓力,我們只希冀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快樂,天真的童年。能在藍天白云下健康的長大。童年很短暫,而人生卻很長。

但是,隨著我們的回歸,漸漸的我們開始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在周圍的環境影響下,在孩子慢慢長大懂事后的推動下,在我們好強的性格的驅動下,我們也被迫踏上了中國式父母的旋轉木馬,而扭頭回望,除非我們再次選擇出國,否則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我們很難再有下來的時候。為了眼下最時髦的話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次是我和孩子背起了包踏上了征途。前一次是我和孩子他爸爸帶著200美金踏上的去異鄉的路。真沒有想到才卸下異鄉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征塵不久,我和泰戈又上路了。下班后的閑暇時間,周末的休息時段,在中福會少年宮,在新華書店,在英語老師家,在體育館,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烈日炎炎,都有我們母子的身影。今天,我應該是一個可以為我的孩子驕傲的母親,泰戈能拿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書流利的朗讀,數學也達到二年級的水平。能用電腦繪出漂亮的賀卡送老師。圍棋已達業余8級(若不是今年暑假我讓他只玩不學,大概現在可以達6或7級水平)。當他一個人拿著圍棋學習的書靜靜的坐在沙發上看的時候,我的很多朋友都曾很難相信他只是一個上幼兒圓的孩童。只是,在今年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我問他最愿去那里玩的時候,他的回答僅僅是新華書店去買書。我的心不由得隱隱作痛,美麗德累斯頓城的易北河畔,青青綠草地上,快樂而無憂的放風箏,溜旱冰,玩飛蝶,和小狗隨意嬉戲的德國小孩的叫聲,笑聲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面前。孩子,本來你也該是其中一員,因為我們的選擇,你該失去多少------

秋風初起之夜,我和我愛人從外面回家,身上已覺寒意,卻見幾個民工的孩子,短褲短衣,手拿玩具大刀和槍等,在臺階上跳上跳下的,昏黃的燈光映照著他們的活潑非凡,我們不由感嘆,我們是否也該還給孩子以他應有的童真,今天,受過 良好高等教育的我們該如何做父母呢?

篇7

我承認我不是很努力,但我是真心想讓父母那疲憊的身體能有一刻放松,不要讓他們那么疲憊。我真的不愿意照顧了我十二年的父母親倒下。在這充滿坎坷的二十年來,我很痛。在十六年前,媽媽生下了我的姐姐,因為貧窮連奶粉都很吃力的供應著,而又在時姐姐生了病,很嚴重。而爸爸一直堅持要救姐姐,就這樣醫院昂貴的醫療費把我們家托的負債累累。經過長時間的治療,姐姐的病情有所好轉過了幾天病也完全好了,要不是爸爸的堅持挽救了一個小小的生命現在我可能已經沒有姐姐了,我真好慶幸爸爸當時的堅持,這讓爸爸在我心中有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這以后尖酸的五年后媽媽又生下了我,因為一些原因媽媽又接受了一次折磨,這生下了我,家里的經濟情況更不容樂觀了,父母又在那時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什么樣的罪都受了,經過長時間的辛苦勞動父母有了些底錢,父母又不想讓我倆受苦,就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帶到了城市,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穩定生活。

我感謝我的父母,他們不顧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感謝他們對我和姐姐的愛,我也會永遠愛我的父母,不會再讓他們我為我擔心難過了,我慶幸我有這樣愛我的父母。

篇8

廊坊柯磊

要結婚了,本來是件開心事,可臨到辦手續前,她卻要求結婚后不和父母一起住。我們家我是獨子,如果不和父母一起住,兩個老人就只能孤單生活。我不知道該怎么對父母開口,但我又不想失去她,我該怎么辦呢?

阿霓:其實現在婚后分開生活的情況很多,我覺得未必你的父母就會不同意,所以我的建議是你應該先找個適合的機會向父母提及這件事,看看你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同意了,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不同意,你還可以選擇一些折中的辦法,如在父母家附近買房結婚,這樣雖然分開住了,但仍能照顧好老人。另外也可以做一下女友的思想工作,如共同生活,但互相不干涉,以緩解她害怕共同生活的壓力。

2 這樣的老婆我如何說離婚

廣西百色阿海

我和妻子是經人介紹結婚的,那時,我家里情況很不好,母親重病,惟一的希望就是看到我娶個媳婦進門。婚后,妻子也很賢淑,在家里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毫無怨言。然而,我們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共同語言,她是個相對木訥的女人,只知道過自己的小日子。前段時間,我在網上認識了一個離異的女人,我和她聊得非常投機,我覺得她才是真正懂我的人,我想和妻子離婚,然后和她在一起。可妻子并沒有做錯什么,我不知道怎么開口對她提離婚的事,我覺得說這樣的話太殘忍,可不說又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很難受。

阿霓:我覺得你最殘忍的時候不是現在對她提離婚,而是當初把她當成一件貨品一樣娶進家門的時候。你明明不愛她,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違心地和她結婚,這本身就是對她最大的傷害。到了現在,她為你付出了這么多年的青春時光,你才對她說其實你不愛她。如果我是你,我也說不出口。所以,你的日子過得難受,是你自己自找的,現在最大的難題不是你過得難不難受,而是如何讓她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要么,你努力去愛她,要么,讓她幸福地離開你。我看你還是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吧!

3 放不下的初戀

電子郵件 小蘭

初戀是在讀大學時認識、相戀的。本平一切是那么美好與幸福,卻因一次意外,我迫于無奈離開了他。因為他的一個朋友在一次醉酒后強行與我發生了關系。事后我覺得很難再面對我的愛人,所以只有選擇離開。后來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他對我也很好,在他的身上依稀還能看到初戀的影子。婚后也還算平靜,可心里仍然難以放下那段初戀,雖然知道我們回不到過去,但我依然記掛著他。對于老公,更多的是依賴,是感激。知道應該放下他,和老公一起好好過日子。可心里就是擱不下,這種日子過得真的好累。

篇9

育兒書讀了不少,親子講座聽了很多,到最后,卻往往發現自己還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這是不是我們常常聽到,甚至自己也感嘆的一句話?那么,我想問一句:你真的懂了嗎?

借用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的話說:“知而不行,還是未知。”如果真的懂,那么這種理念、這種思維方式會刻到我們的骨子里,內化到我們的心里,體現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正所謂:“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才是知。”

所以,把聽到的、想到的用到行動中,再從我們所言所行中引發下一輪的思考與內化,這才是真的懂,才是我們在自我成長中的一個重要功課:知行合一。

那么,是什么阻礙了父母的行動力呢?往往是因為我們行動的出發點和態度本身就有問題,加上思維模式上的自限、能力的不足,方法的不夠,所以會發出知易行難的感慨。

丟掉功利心和得失心,我們的目標是做更好的自己。

太多的父母學習和踐行的出發點是為了教育好孩子,目的性非常強。可是,當我們單純抱著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以功利心用來衡量自己的付出時,就會多了分計較,多了分得失心。而當一時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時,便會失望,從而很容易放棄努力和改變。

如何知行合一:讓我們換個角度,丟掉針對孩子的功利心和得失心,而是把不斷學習、反省、踐行的目的,放在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上,肩負起對自己生命的責任——孩子受益只是我們行動的客觀結果,不是我們行動的目的——那么這份發自內心的驅動力,就會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從容,更有力量。

把第一反應“我做不到”變成“該怎么辦”,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

“不打罵孩子,我做不到!”“專注陪孩子,我沒那個時間!”削弱我們行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自限式的思維模式。太多的人一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沒辦法”“不可能”“辦不到”,而不是“如何做”。正如臺灣作家李敖所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后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去證明他是勇士。”

如何知行合一:擁有正向思維模式的人,在心中始終懷有一分“辦法總比問題多”的信念,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去想“有沒有”方法,而是直接去思考“有多少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種人至少會為一個問題找到三種以上的方法,因為單一就會狹隘,而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也往往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當我們有能力找到三種方式解決問題,就會發現其實找到三十種也是不難的。而我們獲得力量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靈活,增加自己的選擇,其實就是增強自己的力量。

嘗試接納自己,努力付諸行動,坦然面對失敗。

“我沒有背景,沒有錢,哪有能力去幫孩子享受好的教育?”“我自己就學歷不高,怎么去教孩子?”削弱一個人力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苛求自己完美。這樣的結果就是,這個人把能量都消耗在悔恨和自責中,而不是用在建設性的成長和改進上。而這種自我否定,往往讓我們失去能做好一件事的資格感和自信心。

如何知行合一:為人父母,當我們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愛、自尊和自信時,我們也沒有力量去真正地接納、尊重和信任孩子。所以,學著無條件地接納自我,承認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人生,這樣反而讓我們和孩子都能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嘗試、去做,有勇氣義無反顧地爭取成功,也會坦然地面對失敗。

拆解宏大目標,專注一點一滴,放棄擔憂,專注已經擁有。

當我們的目標定得過于宏大時,反而會削弱我們的行動力。所以,試著拆解我們的目標,記錄我們的行為,專注于自己和孩子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提高,這會給我們堅持做下去的信心。我們常常說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愛,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主動性、創造力。然而問問我們自己,三四十歲都未必能形成這些品質和能力,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三四歲的孩子就具備呢?孩子各種品質、能力、習慣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我們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何知行合一:經常提醒自己,把意識集中在我們已經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我們沒有做到或擔憂的事情上。我們已經做到的和擁有的是我們力量感的重要來源,給我們信心、勇氣和力量。所以,不好高騖遠,不求完美,只要今天的我們或孩子比昨天有一點點的進步和成長,都值得我們為此鼓掌。

不斷地學習、思考、踐行。

能力越強,力量越大,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想提高自己的行動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重要的基礎,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就是能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踐行。

學習的途徑很多,讀書、聽講座、旅行、聊天等等,只要用心,人生處處是道場。學習的過程不僅是自我提升的過程,也給孩子做了一個示范,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教育最終指向都是自我教育。

但知識不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靜下心來,梳理一下所學,靠自己的思考,結合自己的情況,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中,靜心是非常重要的。靜生定,定生慧,內心的平靜和安靜會產生一種智慧和力量,幫我們做到“知行合一”。

本期結語

篇10

鐵打的云南,流水的戲。這種火部分作品都打上云南印記,逢人便推薦“云南是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的創作激情源于她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她以女人極致的細膩,感知民族風情,用文化影像向世界打開了品味彩云之南的一扇窗。她是準?她就是全國十佳制片人,云南文化的宣傳大使——蔣曉榮。

關注云南木府文化12年

“人家說十年磨一劍,我們是12年磨了這一劍。”談及自己正在央視電視劇頻道熱播的新劇《木府風云》,總制片人蔣曉榮感慨道。

2000年,蔣曉榮、于榮光想在木府拍攝電視劇《錢王》,卻遭到麗江古城博物院院長黃乃鎮的強烈反對,當時一向堅強的蔣曉榮看到建了又被拆的棚也急得掉下了眼淚。為了順利拍攝,于榮光找到黃乃鎮,向他袒露了拍攝精品電視劇的決心。聊天中,于榮光從黃乃鎮那了解到了木府的歷史與文化,認識到了納西族善良、寬容的美好品德。于是于榮光回來和蔣曉榮商量后,兩人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拍攝一部關于術府、關于納四族的電視劇。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關于木府,早在元代,麗江地區已出現“民田萬頃、地土肥饒、人資富強”的經濟境況。《明史·云南土司傳》則言“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記》中更描述麗江古城中的木氏宮邸為“宮室之麗,擬于王者”。麗江木氏土司綿延470余年,這一漫長土司制度的存在,勢必會在木氏家族內部發生腥風血雨的爭權奪勢和權力更迭的恩怨情仇。這在蔣曉榮當時看來,完全具備了一部優秀作品的民族史詩陛和人物傳奇性。“術府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很值得一拍,關鍵是怎么拍。”

12年漫長而嚴謹的制作之路由此開始。由于題材所限,少數民族題材劇一直不好拍。為此,蔣曉榮和于榮光在《木府風云》的主題、人物、服飾等方面專門向黃乃鎮在內的多位木府文化研究專家征求意見,并邀請著名服裝設計師莫曉敏畫了多稿服飾圖。“麗江那么小的地方卻匯聚了最多元的文化,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為什么呢?當時的納西族木氏土司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一方面團結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一方面向中央靠攏,逐漸形成了包容、多元性的文化。我想這就是我們要表現的主題。”蔣曉榮說。

而納西族的善良、聰明、包容等這些美德主要通過阿勒邱這個人物來體現。蔣曉榮介紹,阿勒邱的名字來源于納西族一句諺語,意思是這個姑娘很漂亮、能干、聰明。“秋瓷炫看上去就像個女神。于是,我們就把納西婦女的所有美德放在她身上了。”

雖然也是宮廷劇,但《木府風云》并沒有跟風低俗,而是堅持“不穿越、不戲說、不惡搞”的“三不”原則,以“實”為據展開故事。該劇還原了明朝皇帝賜姓、徐霞客造訪等諸多真實歷史事件。此外,《木府風云》還在麗江木府實地取景拍攝,首次將木府歷史勝景搬上熒屏。

“大景氣派、小景養眼。”很多觀眾看過《木府風云》后發出如此贊嘆。蔣曉榮介紹,該劇總投資5000萬,就是為了能全景式展現麗江的古老文化與美麗風光。可以說,《木府風云》傳遞出了云南木府文化的精髓。“拍攝之初,我們就希望《木府風云》不僅要在故事上抓住觀眾的心,還要在畫面上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睛。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制作團隊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單是搜集明代云南少數民族服裝的資料和圖片就達到上千頁,如果加上首飾、鞋帽之類的飾物,我們幾乎算是完成了一次明代云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

正如她所說,云南是個多民族融合大省,少數民族就有26個。《木府風云》以市場化的包裝,通過一個好看的權力繼承故事,將麗江獨特的木府文化傳遞給觀眾,同時也表達了邊疆人民對于民族統一和國家安定的追求與努力。蔣曉榮說:“從木府對聯‘鳳詔每來紅日近,鶴書不到白云閑’就可看出,明刖期木府與明朝中央關系密切,非常擁護國家統一。”因而該劇在央視播出后,不僅觀眾好評如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也連續刊發了評論文章,盛贊《木府風云》反映的民族大愛對當今如何化解仇恨、消除矛盾,擁護全民族大團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從劇組打雜到金牌制片人

《木府風云》不足蔣曉榮第一部反映云南文化的電視劇,由此可以上溯到更久。蔣曉榮是土生士長的云南人,有白族血統。1980年她去了北京,先是在劇組打雜,后來又開始學化妝、學服裝設計。1990年,蔣曉榮到日本NHK廣播電臺學習電視制作。1992年,蔣曉榮回云南拍攝了反映瑤族愛情故事的電影《珊娘》,從瑞麗到西雙版納,從文山到大理,攝制組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當地百姓熱烈歡迎。

“人們敲鑼打鼓,那種熱情,是你在其他地方難以體會到的。小孩子好奇地望著你,眼睛又黑又大又亮,純純的。”蔣曉榮被深深地感動了,她說,“我當時就想,這罩應該足我回來拍戲的地方。”自此,蔣曉榮有了立足云南發展影視產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