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過年吉祥話范文

時間:2023-03-25 16:3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四字過年吉祥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四字過年吉祥話

篇1

粵語里非常注重詞意的喜慶性,并且對哪些字詞有什么避忌,都有詳細的說法,而認為不吉利的詞語,多數的因為它的發音和某些貶義的字詞發音相同了。與之相對的,用來表示好意頭的字詞,也是因為其諧音和某些褒義的字詞一樣,所以諧音文化對普通話和粵語都有重要意義,久而久之的,人們也了解了相對應有些諧音字詞背后的文化含義了。“中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底蘊的國家,特別在過年時,人們桌上的菜不僅要色香味俱全,還要求菜名具有吉祥如意的含義,以此來表達主人對接下去一年的美好祝愿。在中國以廣東人最為具有代表性,特別注重菜名的吉祥意頭。”

(一)好意頭的食物名稱

例如在粵語里,人們喜歡把蔥(普通話“大蔥”)和蒜頭(普通話“大蒜”)捆上生菜上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因為根據粵語的諧音文化生菜的諧音是“生財”,蔥和蒜頭的諧音又是“聰明”“順利”,放在一起就表示順利生財。每當過年逛花市的時候大家一定會買“金桔”,其實就是桔子、橘子。橘子也被廣東人視為好意頭的物品,因為在粵語的諧音“橘”、“桔”和“吉”的發音也相同,桔為吉,金為財,金桔也就有了吉祥招財的含意。所以,在過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門口或者陽臺上至少要擺兩盆以上金桔,表示開門見桔(吉),一些講究的還會在金桔上掛滿利是封(普通話“紅包”)。在此提一下“,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這三者的由來有個典故。“‘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由于‘事’和‘是’兩個字其實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寫成‘利是’。”而派利是,更是意味著將好運“派”給大家,傳送給大家,都會說一句好彩頭的話“祝你今年利利是是”,就是希望你今年都能夠平安吉祥,有個好運氣。發菜,因其形似頭發,普通話里的是第四聲fà,但廣東人將其取了諧音fā,與發財同音了。一般烹飪時更是與豬手一起做,就變成了一個經典的菜式“發財就手”了,“就手”是粵語順利的意思,那么這道菜的好意頭就是順順利利的發財了。與之相似的是“年年就手”以及“生財就手”,前者是將發菜換成蓮藕與豬手一起做菜,它的意思就是年年都順順利利的,后者則是因為發菜的采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人們便將發菜改為了生菜來進行烹飪,一樣的好意頭。說到食物不可不提的一個就是盆菜了,它起源于香港新界,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逢年過節或者祠堂開光這些有著大喜團聚的日子,都會叫著大家一起進行一個盆菜宴,大家可以圍住暖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著美味,一邊為喜慶之事做慶祝。這是一個傳統,長久以往,盆菜就被賦予了團聚的意義在里面。其實,普通話中對食物的名稱上也有著相同的要求,也有這樣的諧音文化,不管是菜色的搭配還是菜名方面,吉祥和吉利都是主要追求的目標,但和粵語不同的是,普通話在食物名稱方面更加注重的是中國傳統形式的詞匯。例如以下的幾個菜式,過年過節時的餐桌上總少不了的。魚,諧音“余”,代表著“年年有余”,這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話最具代表的一個了,“余”即是象征著富貴,年年有余就是每年都會有著富裕的錢財和食物。年糕,諧音“年高”,代表著“步步高升”,寄望于工資、工作崗位或小朋友的知識和身高都一年比一年的高。還有一些就是“四喜臨門”、“八方報喜”、“獨占鰲頭”、“富貴有余”、“鯤鵬展翅”、“平步青云”等,這些詞匯中都是用四字詞語來表示傳統形式的吉祥、吉利含義。因此,其實不管在粵語還是普通話,在菜名、食物名稱方面都是取其吉祥、吉利、好意頭的含義呈現出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的。我國一直都是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中國可謂是博大精深,食物除了注重其烹調手法,色香味俱全,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個響亮好聽,又有著美好寓意的名稱了,人們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感,對表示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可是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些命名都是分別用回當時幫它命名的語言區表述出來的意思才是最為貼切,最為生動形象的,要是換了過來,人們可能就會不知所云,不明白內里的意思,原本的蘊含就會消失不見,失去了那股韻味了,粵語的食物名稱轉換為普通話尤甚。而普通話的食物名稱到粵語的話就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問題,有所避忌的食物名稱。

(二)有避忌用法的食物名稱

在粵語里,對于有一些“唔老利”,不吉利的字或同音的字音,都會盡量地避開不說,可以的話將其換一種說法,或者換一種吉利的名稱,人們相信這樣的話,好運將會伴隨。士多啤梨,普通話是草莓,因為“莓”字的粵語發音和倒霉的“霉”的一樣的,非常不吉利,所以在粵語里就直接將英語的strawberry這個單詞直譯過來,這樣的發音反而又好聽又好意頭,“梨”和“利”的發音是一樣的。勝瓜,普通話是絲瓜,因為“絲”字的粵語發音和“輸”十分相近,在日常生活中老是說“輸”的話,肯定是大忌,大家會認為,本來的好事可能都會被喊沒了。脷,普通話是舌,因為“舌”這個字在粵語里的發音和“蝕”字一模一樣,就是“蝕本”,虧本虧錢了的意思,非常的不吉利,所以粵語地區人們反其道而行之,用了有著好意頭且相反含義發音的字“利”,但是用作食物名稱的時候寫作“脷”,豬舌頭,牛舌頭,叫做豬脷,牛脷。豬潤,普通話是豬肝,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粵語里有一個“水”文化,“水”在粵語里代表了很多不同的意義,其中代表錢財則是用的最多和覆蓋度最廣的。所以與“水”相反的“干”,豬肝的“肝”和“干”是一個讀音,意味著沒有“油水”,就是沒有錢財,這里的“油水”也是“水”文化,這里的“水”表示錢財。“沒錢沒錢”如此不吉利的事情如何能夠天天掛在嘴邊,好事都變壞事了。因此在粵語里將“干”改為了“潤”,“水”為財,滋潤才會有財,而“潤”字就有“水”的意思了,兜了一圈回來,人們的智慧真是無窮的,這么一改變又響亮又好聽,而且真真是用詞精到,意頭也好了。同樣的,雞肝、鴨肝、蘿卜干等帶有“干”字的食物名稱都會換成“潤”,雞潤、鴨潤、蘿卜潤等。值得注意的是,鵝肝多是指法國的鵝肝,所以就沒有做改變,這個詞變成了外來事物的專有名詞。青瓜,普通話是黃瓜,因為“瓜”在粵語里有死的意思,“瓜咗”就是死了,而黃瓜,姓氏為黃的人會非常忌諱,便按照這個蔬菜本身的特征顏色改為了青瓜,避免了產生歧義的情況。涼瓜,普通話是苦瓜,雖說苦瓜當中的苦字在此只是表示這個蔬菜的苦味,但是單說“苦”這個字,是一個需要避忌的詞語,便索便取了其另一個屬性特征,性寒,來命名,在粵語地區,一般不說這個食物性寒,而是說“很涼”,所以便改成了涼瓜。

(三)香港地區特色用語

茶餐廳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是一個糅合了中西美食,具香港特色的食肆,而香港的茶餐廳對食物名稱有著自己的一套命名方式,如果是第一次去茶餐廳的話,肯定會覺得不知所云或者造成一些誤會,下面舉幾個例子。

1.外來詞

在粵語文化里,人們喜歡將英語的單詞直接直譯成粵語,創造出一個新的詞語,一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二是因為這么直譯過來即簡潔又響亮,下面舉幾個例子。多士,英語單詞是toast,普通話是烤面包。奄列,英語單詞是omelette,普通話是煎蛋卷。蛋撻,“撻”的英文單詞的tart,其實用粵語的發音習慣來讀tart這個單詞,尾音的t會被自然而然的省略掉,結果出來的發音就是“撻”了。三文治,英語單詞是sandwich,普通話是三明治。既然是用外來詞的來進行命名的,那么這些食物自然就是屬于西式的食物了。

2.略寫法

茶餐廳的食物命名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略寫法,這和香港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不無關系。油多,牛油西多士。醬多,花生醬西多士。腿通,火腿通心粉。意粉,意大利粉。叉米,叉燒米粉。牛河,牛肉炒河粉。炸兩,兩條炸油條卷腸粉。“曾子凡先生認為,這類緊縮性的詞語可稱為方言性的縮略詞,是由于現代社會辦事講究效率和求省求便,人們在交際中往往力求語言簡潔、文字縮略,這類構詞也就用得越來越多。”

二、結束語

篇2

    論文關鍵詞:電影名;翻譯;接受美學;視域融合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國譯壇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第五次翻譯,自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翻譯的作品數量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被大量譯介。電影的翻譯事關文化交流,而其中電影名的翻譯尤為重要從商業上說,好的片名會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對話。本文欲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把觀眾的接受與欣賞納入視野,對電影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一、接受美學

    (一)接受美學的源起和發展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標志是聯邦德國的康斯坦澤大學學者伊塞爾(WolfgangIser)和堯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論和文學史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現象學文學理論,尤其是羅蔓·英伽登的閱讀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理論。接受美學是對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撥。

    接受美學審視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作用,這對于當時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來說是相當新的發展。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認為現代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階段,包括浪漫主義和19世紀的文學理論;完全專注于文本的第二階段,如新批評;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中心向讀者的明顯轉向。令人驚異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讀者中,讀者的地位和作用總是被忽略,然而沒有讀者的閱讀,文學文本只能束之高閣,從而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讀者的閱讀過程正是文本顯意的過程。因此,文學的發生,讀者和作者一樣至關重要。

    接受美學一經提出,很快成為席卷歐洲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且其影響深遠,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學對文學翻譯的意義

    作為一種文學理論,接受美學代表著研究重心向讀者的轉移。因此接受美學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在于,譯者應該更多地關注讀者以及讀者的接受與欣賞。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堯斯從文學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學接受理論,這一理論更多地接受了現代哲學闡釋學的影響。海德格爾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為出發點看待闡釋活動,認為主體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文本的解釋,總是基于其“先結構”。伽達默爾系統地發展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回答了“理解與闡釋”問題,認為對于過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并提出了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的概念。“個人視界”是由闡釋者自身的“成見”出發形成的對作品的預想和前理解;“歷史視界”則是指文本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構成的一種現存的連續性,包括不同時期人們對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闡釋,兩個視界的融合則達成了理解。堯斯吸收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理論思想,提出了“期待視野”的概念。他認為不同的讀者由于其以往的閱讀經驗和際遇的不同而對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視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在該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發生的,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期待視野的變遷,導致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的闡釋和理解的差異。

    二、電影名翻譯常用策略

    (一)直譯

    對原文中意思明確且譯文又有直接對應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譯的方法。如:A WalkintheClouds譯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譯為《教父》,Loveatfirstsight譯為《一見鐘情》,《臥虎藏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譯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譯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譯為《沉默的羔羊》。

    (二)音譯

    除了直譯以外,還有音譯。英語小說和電影等作品往往喜歡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發生的地名作為題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為專有名詞我們一般采取音譯的方法。“所謂的音譯就是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節、字母和單詞)。音譯代表了翻譯的一個極端,另一極端即是意譯。所有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都介于這兩極之間。因此,音譯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義。音譯一般不用于整個篇章的翻譯。但在翻譯某些具有地方或歷史色彩的詞時,或某些譯語中缺少對應的表達詞語時,才采用音譯。”例如JaneEyere譯為《簡愛》,Tess譯為《苔絲》,RomeoandJuliet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Casablanca譯為《卡薩布蘭卡》,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譯

    《翻譯學詞典》認為意譯更關注如何使譯文讀起來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語的措詞不變。電影名翻譯中所采用的意譯大致可以歸納為5種情形。

    1.套用譯語典故。典故作為語言和文化中的精華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人們耳熟能詳,因此,翻譯電影名時,如譯者套用譯語中的典故,無疑會讓譯語觀眾倍感親切。例如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運用漢語典故。《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譯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譯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則是套用英語典故。

    2.用譯語文化歸化。在翻譯中,譯者用譯語文化歸化原語。如Spider譯為《蜘蛛俠》,就是用譯語文化去歸化原文,令人聯想起漢語武俠小說中的刀光劍影。

    3.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譯者撇開原電影名,而在譯名中概括了電影的內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譯為《辣媽辣妹》;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譯為DreamFactory;《花樣年華》譯為IntheMoodforLove;《漂亮媽媽》譯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過年》譯為Seventene Years;《有話好好說》譯為KeepCool;《大款》譯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漢語是一種聲調語,強調四聲八調,這樣的音韻特點決定了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和四字格的表達。運用成語和四字格往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因此成語或四字格的運用成為漢語的行文特點。譯者在英語電影的漢譯中往往喜歡運用成語或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地道、更容易為漢語觀眾接受。例如TopGun譯為《壯志凌云》,Matrix譯為《黑客帝國》,Charles’sAngle譯為《霹靂嬌娃》,GonewiththEiw nd譯為《亂世佳人》。

    5.去掉原語文化。由于直譯原語存在文化的障礙,譯者在譯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語文化的辦法,以避開難點,迎合譯人語讀者。如《霸王別姬》譯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點秋香》譯為FIirtingScholar;《紅色戀人》譯為ATimetORe~emr。

    三、讀者的期待視野

    堯斯吸取伽達默爾的思想,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置于其歷史的視界中。所謂歷史視界就是文本產生的文化語境,然后探索不斷變化的文化語境以及讀者的不斷改變的個人視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對文學文本意義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讀者的歷史性的接受,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不是恒定不變、一勞永逸的。理解本身改變了文本并且文化傳統本身依賴于它們被接受的歷史視野的變化而變化。

    期待視野認為毫無疑問,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賴于讀者,沒有讀者的參與,作品的生命無以延續。目標讀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作品,相反,他們在解讀作品時發揮了主體性,從而創造了文本。事實上,在讀者閱讀文本之前,他們有著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觀、社會經驗和一定的美學標準,即“期待視野”。這是接受美學的重要原則。

    讀者的閱讀經驗構成了期待視野,另一方面,期待視野能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讀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時,他們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這也構成了他們的“視野的變化”,讀者視野的變化也會影響譯者翻譯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譯文要被譯語讀者接受,譯者必須研究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而讀者的期待視野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的,因此,接受美學是發展的理論,而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篇3

相較起來,我們中國負責接待這些貴族的人就比較老實。按理說,人家在罵你祖宗了,你即使沒有話說,起碼可以掀桌子啊!但是,所有人都坐著不吭聲,也可能是還沒有反映過來,所以我當時只好平和地告訴在場的所有外賓:“中國人的祖先是很實在的,我們十二生肖兩兩相對,六道輪回,體現了我們祖先對中國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這時,現場氣氛雖然從嬉鬧轉為安靜,但是他們臉上還是一副不屑的樣子。

我說:“第一組是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奮,那就變成小聰明,而光是勤奮,不動腦筋,那就變成愚蠢。所以這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一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第二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謂的膽大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你沒有勇猛,一味地謹慎,謹慎就變成膽怯。這一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我看著這些貴族,補上一句,“所以當我們表現出謹慎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我們中國人沒有勇猛的一面。實際上,我們祖先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智慧和圓融,從來不會單獨給一個要求和任務。”看著大家陷入沉思,我繼續往下說,“第三組是龍和蛇。龍代表剛猛,蛇代表柔韌。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并濟是我們歷代的祖訓。

“接下來是馬和羊。馬代表一往無前,直奔目標,羊代表和順。如果一個人只顧自己直奔目標,不顧周圍,必然會和周圍不斷磕碰,最后不見得能達到目標。但是一個人如果光顧著和周圍和順,之后他連方向都沒有了,目標也失去了。所以一往無前的秉性一定要與和順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祖先對中國人的第四組期望。

“再接下來是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至于雞呢,以前的年代沒有鐘,都是聽雞鳴聲決定一天的開始,所以雞定時打鳴,代表恒定。靈活和恒定一定要緊緊結合起來。如果你光靈活,沒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獲。但如果說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塊鐵板,那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了。只有它們之間非常圓融地結合,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的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斷變通地前進,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豬。狗代表忠誠,豬代表隨和。一個人如果太忠誠,不懂得隨和,就會排斥他人。而反過來,一個人太隨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會失去原則。所以無論是對民族對國家的忠誠、對團隊的忠誠,還是對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隨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容易真正保持內心深處的忠誠。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一直堅持的外圓內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國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屬豬,有的人屬狗,這意義何在?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期望我們要圓融,不能偏頗,要求我們懂得切入對應面。比如屬豬的人能夠在他的隨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誠,而屬狗的則在忠誠的本性中,去做到隨和。”

解釋完十二生肖,我說:“不知道你們那些寶瓶座啊,射手座啊,山羊座啊體現了你們祖先哪些期望和要求?也希望不吝賜教。”結果呢,這些貴族老爺們很長時間都沒說話,全場鴉雀無聲,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最后,貴族們紛紛由衷地表示對中國人和中國人的祖先非常敬佩:“沒有想到中國的十二生肖有這么深刻而實在的意義。”

(選自《格言》)

三、生肖與藝術

在原始社會,人們充滿著對動物的崇拜,創作了許多動物形象的巖畫、壁畫。十二生肖的說法產生之后,人們將這些主題運用到不同的藝術中去。

在民間,生肖文化發展得最為豐富多彩。在剪紙藝術中,生肖主題是最為常見的主題。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用幾張紅紙就可以剪出老鼠、牛、老虎、兔子的形象,惟妙惟肖。過年的時候,人們將當年的生肖剪紙貼在窗戶玻璃上,更增添了過年的氣氛。生肖剪紙的構圖有很多方式,有“全家福”式、單幅、雙幅。民間有“蛇盤兔,必定富”的說法,于是藝人們據此創作了有名的《蛇盤兔》剪紙,蛇首與兔頭相對,蛇纏繞著兔子。在《十二生肖掛簾》剪紙中,青蛙居于中間,它的頭、尾、四肢和肚子代表著整個世界,周圍則環繞著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

生肖也是年畫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如著名的“老鼠嫁女”。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一題材的年畫,但是各地的風情與反映的信仰也有著區別。江南一帶的人們認為老鼠是害人的,所以要在過年的時候把它嫁出去,以圖個吉利。所以在我國民間,“老鼠嫁女”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北方的老鼠嫁女則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人們吃著炒豆子,用咬碎豆子時嘎嘣的響聲來慶賀老鼠嫁女。在四川的《老鼠嫁女》年畫中,一群老鼠們敲鑼打鼓,抬著轎子,它們前面有一只巨大的黃貓。

唐朝時期,很多銅鏡上都繪有活靈活現的生肖圖案。人們還制作了許多生肖陶俑。官方發行的錢幣上,也會印上生肖的圖像。如今,我國也發行了很多十二生肖主題的郵票。

清朝時期,中西交流進一步擴大,生肖藝術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圓明園的十二獸首噴泉了。在海晏堂外的噴泉中,十二生肖身穿袍服,肅然站立,每隔一個時辰,代表該時辰的生肖像,便從口中噴水;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時涌射噴泉,蔚為壯觀。十二獸首后來被英法聯軍奪走,流失海外,成為中國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活靈活現的生肖藝術,不僅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反過來也帶動了藝術的發展與進步。如今,生肖藝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化,偶像們脫胎換骨,變成一個個萌寵的模樣,隨著日歷、明信片、玩偶走入千家萬戶。

四、生肖與語言

圍繞著十二生肖十二種動物的不同特點,還產生了許多成語、俗語,它們廣泛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細細品讀這些語言,你會更加認識到十二生肖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鼠總是鬼鬼祟祟地偷吃糧食,長得也不好看,所以給人們的印象很差,與老鼠有關的成語也一般以負面的居多。如果用賊眉鼠眼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的話,說明這個人長得不好看,神情猥瑣,不夠大方。鼠目寸光則是說一個人目光短淺,缺乏遠見。過街老鼠,則是形容一個人非常討人厭,就像老鼠一樣人人喊打。鼠肚雞腸形容非常小氣、不顧大局的人。

牛以個頭大、忠誠、踏實肯干著稱,所以與牛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圍繞這幾個方面。殺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的時候沒有必要用牛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太大的力氣。因為牛個頭大,所以殺牛的刀也會很大。老黃牛,通常指那些吃苦耐勞、踏實肯干而又不愛張揚的人們。汗牛充棟,則表示一個人著作或者藏書豐富,以至于搬家的時候讓拉車的牛都要汗流浹背了。

老虎是山中之王,威風凜凜,故而能夠代表人們對于權力和威風的向往,虎虎生威、虎背熊腰都是這個意思。但是另一方面,山中的老虎會吃人,又給人們帶來了兇殘的印象,因此,虎也帶有殘酷兇暴之意,如為虎作倀、敲山震虎等。

兔子乖巧可愛,又聰明伶俐,行為敏捷,所以有動若脫兔、兔起鶻落來形容人行動靈活迅速。其實,兔子在我國的文化中并不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一方面兔子十分柔弱,是被欺負的弱者、獵物,因此有兔死狗烹、不見兔子不撒鷹這樣的詞語;另一方面,兔子又代表了狡詐的形象,例如狡兔三窟。

龍和虎的形象所包含的意蘊有所類似,都是代表了強大的權威,因此它們常常并稱,如虎踞龍盤、臥虎藏龍。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圖騰,因此龍的形象要比老虎正面得多,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鳳表龍姿,代表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對子孫成長的期盼時,人們也常用望子成龍這個成語。

蛇以其不惹人愛的形象和鋒利尖銳的毒牙,一直不受人們的待見。不信你去翻翻成語詞典,帶有蛇的成語、俗語,大多帶有貶義。蛇鼠一窩,蛇蝎心腸,佛口蛇心,甚至強龍不壓地頭蛇。蛇給人的印象如此不好,以至于民間往往稱蛇的屬相為“小龍”,被問起屬相的時候,屬蛇的人都愛回答“小龍”,不愛答“屬蛇”。

馬善于奔跑,任勞任怨地為人類服務,深得人們的喜愛。馬代表了一種昂揚向上的奮發精神,以及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品格,以至于可以和龍并稱為“龍馬精神”,也可以指代人才,例如萬馬齊喑、千里馬等。此外,由于馬在古代多與戰爭相聯系,因此往往帶有殺伐之氣,如金戈鐵馬、馬革裹尸、千軍萬馬等。

至于接下來的羊、猴、雞、狗、豬,我們就不在這里一一贅述,請同學們親自翻閱資料,了解它們和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吧。

五、中考鏈接

1.(2012福建莆田卷)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為弘揚龍文化,班級開展以“龍年尋龍蹤”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活動一】龍圖配題

(1)對聯、成語、民諺……到處都有龍的蹤跡。同學們把收集到的資料編成一期關于龍文化的班刊,準備用下圖作為插圖,請你用一個含龍的四字短語,給這幅圖擬一個恰當的標題,并用楷書或行書規范、工整地寫在田字格里。

【活動二】龍年說龍

(2)中國民間逢年過節舞龍燈、賽龍舟,廟宇、壁畫、廊柱……龍的身影無處不在。中國人為什么這么喜歡龍呢?下面是某小組同學搜集到的資料,請你圍繞“中國人為什么喜歡龍”的問題探究出三條主要原因。

【材料一】龍是中國古人對蛇、鱷、魚、鯢、豬、鹿、熊、牛、馬等動物和雷電、云、虹、龍卷風等天象經過多元融合而創造的一種神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是龍的主要融合對象,因此,龍常常被稱為“鱗族之長”“眾獸之君”。

【材料二】在中國文化中,“龍”很早就作為一種地位崇高、內涵豐富的象征物而存在。在古代,龍更是帝王的象征,著龍袍,坐龍椅,龍圖騰成了皇權的象征。

【材料三】國旗是國家的象征。清朝時把龍繪制在國旗上,制成黃龍旗。隨著使節、商船、留學生和華僑走出國門,龍成了每一個中國人身份的標識,產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活動三】妙解生肖

龍是十二生肖之一,而生肖又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這引發同學們對“十二生肖”的討論,大家眾說紛紜。請你從下面所提供的備選生肖動物中再選一種,與“龍”組成一對,并模仿甲乙兩位同學的表達,把句子補充完整。

備選生肖動物: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甲同學說: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為。

乙同學說: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膽大心細。

我說:龍和 , 。

2.(2010陜西卷)請參加以“我來說生肖(屬相)”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活動一:亮出生肖】請寫出你的生肖或你喜歡的一種生肖,并從下面的詩中找出與其對應的詩句。(溫馨提示:后面的活動均圍繞你所寫的生肖展開。)

十二生肖詩

碩鼠飲河河不干,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眠,畫蛇添足實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東頭。

――胡儼《列朝詩集》

【活動二:鏈接生肖】請寫出與你亮出的生肖有關的一個成語、俗語或歇后語。(不得照抄上面詩中的內容)

【活動三:妙解生肖】十二生肖在傳統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寓意,并有相對固定的搭配,這反映了中國人對人生的獨特認識。請選擇你亮出的生肖所在的一組搭配,仿照示例作獨到的闡述。

要求:①句式與示例基本一致;②字數可適當增減;③選“龍和蛇”的,不得照抄示例。

備選組:a. 鼠和牛 b. 虎和兔 c. 龍和蛇 d. 馬和羊 e. 猴和雞 f. 狗和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