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0:2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交通安全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本科畢業設計作為學生在校期間最后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大學期間所學的課本知識綜合運用到工程設計中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縮短從理論過渡到實踐的周期,從而為畢業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從我校交通工程專業歷屆畢業生的設計成果看來,普遍存在注重理論、忽視實踐的現象。
(2)創新意識薄弱。在交通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到經費和社會資源等因素的制約,設計題目很難實現真題真做,從而導致畢業設計的重復性過多,難度低,無法體現創新。對于部分可以實現真題真做的設計課題,往往是學生直接參與設計單位課題來做畢業設計,其出發點是讓學生在學校提前接觸工程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往往被淪為畫圖的工具,設計單位可能會認為工程設計就是在以往類似工程圖紙的基礎上對相關參數進行更改,認為工程經驗可以取代書本上那些復雜的算法和深奧的理論,完全不重視新知識、新技術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完全沒有將所學的知識和工程實踐相聯系,這樣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也不可能做出高質量的工程設計。
(3)畢業設計題目太大且模式單一。大部分學校的本科畢業設計一直是沿用多年來的傳統模式,即教師選定設計題目,并將畢業設計的整個工作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個學期進行,選題內容基本不變。
2、交通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措施
(1)引入畢業論文選項,培養創新型人才。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面較廣,指導老師所擅長的領域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適當地提供畢業論文選項。在召開選題動員會時,指導老師應詳細介紹各畢業論文選題的來源、研究意義和主要內容等,合理地促進學生進行選題。結合交通工程專業的特點,由于畢業論文的完成往往要運用交通模型、算法和專業仿真軟件,實現成果創新的空間較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努力開展校企聯合指導的模式。根據我校的情況進行分析,畢業設計(論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個學期進行,而大多數學生在第七個學期期末就已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絕大部分用人單位希望學生一邊進行工程實踐,一邊完成畢業設計。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如質如量地完成畢業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是學校應與合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可以通過協議的形式明確校外指導老師的義務和責任,實現雙重指導老師制度;其次是必須規范校企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的范圍,在設計院、規劃部門和施工企業中建立高質量的校外畢業設計基地,設立完善的校企聯合畢業設計選題體系。然后還應將校內外畢業設計指導老師之間的聯系制度化,校外指導老師負責學生設計的內容,校內指導老師負責畢業設計的規范性,并規定雙方檢查設計成果的次數和內容,以確保畢業設計(論文)的進度和質量。
(3)指導教師復合化。隨著城市機動車數量的不斷增加,伴隨著的交通問題日益突出,現已派生出交通仿真技術、智能交通系統、交通安全技術和交通土地科學等研究課題,其知識體系日益龐大,道路供給和交通需求之間的矛盾仍將突出,呈現在教師面前的首先任務是培養一批能夠解決實際交通問題的專業技術人員。因此,要求教師除了應有較強的理論功底,還應具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并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設計課題來源于實際,而又真正應用于實際。
(4)加強對畢業設計的過程控制。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來,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交通工程專業的大多數學生需要指導老師“手把手”教,否則不能熟悉地查閱規范和使用專業軟件,所以應對畢業設計的整個過程實行全方位監控和指導。在選定設計題目后,首先要求學生根據各自題目的特點制定詳細的設計進度,從時間上避免出現“前松后緊”的現象,并嚴格控制校外畢業設計的學生人數。
3、結語
篇2
1.1道路運輸業的生產規律分析
道路運輸是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之一。道路運輸業的迅猛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促進了對外貿易、綜合運輸和現代物流的發展。廣東毗鄰香港和澳門,與港澳地區之間產業互補性強,據統計,粵港澳之間現有的公路跨境通道,交通流量年均增長率達5%,每天客流往來超過40萬人,沙頭角、文錦渡、皇崗和拱北等公路口岸的過境交通量日均超過6萬輛,相互間產生了大量的客流和貨流,同時珠三角地區又是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地區,道路運輸生產呈高峰周期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每到運輸繁忙季節,公路客貨運輸量比平時成倍增長,汽車運輸班線急劇增加,運輸企業需要增加大量的臨時汽車客運服務員、站務管理人員,道路運政管理部門需要增加運輸稽查管理人員加強對道路運輸市場的行業監管。調查數據顯示,旅客對春運工作最關注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占50%,其次是市場秩序監管占20%、運力組織協調占17%和運輸服務規范占13%。因此,運輸企業的用人需求呈高峰周期變化的規律非常明顯。
1.2道路運輸生產規律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道路運輸呈高峰周期變化的生產規律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根據道路運輸業的發展以及企業對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必須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適應道路運輸生產與管理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從事道路運政管理、汽車運輸企業經營管理、汽車運輸運站務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畢業生的主要業務崗位群包括:道路運政執法人員、汽車站務管理員、汽車客運服務員、汽車運輸調度員等以及其它與本專業相關的崗位。二是在運輸繁忙期間,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人員臨時頂崗,以保證道路運輸生產有序進行。根據道路運輸業的生產規律,學校必須充分考慮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時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在運輸生產繁忙時期,安排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運行
2.1“旺入淡出,工學交替”模式的構建
“工學交替”,顧名思義就是課堂學習和生產崗位做工交替進行。對于職業院校來說,通過工學交替模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學生頂崗工作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素質。“旺入淡出”,是指根據道路運輸高峰周期的生產規律特點,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運”等道路運輸繁忙階段,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運輸管理人員,學校根據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實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到行業和企業參加生產性頂崗實習。而道路運輸生產非繁忙季節,安排學生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和校內實訓。同時,每年從1月初開始到6月底,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就業意向,將畢業生安排到各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進行為期6個月的就業頂崗見習,這一階段的實習與就業接軌,在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針對實習單位的具體工作任務撰寫案例式畢業論文,并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根據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學校安排學生到相關的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進行能力進階式的生產性頂崗實習。頂崗實習計劃由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擬定,頂崗實習的崗位主要包括道路運政管理、汽車運輸站務管理、汽車客運服務、汽車運輸調度等職業崗位,按照“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認知規律,實行由“學?!髽I—學校—企業”相結合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與內容隨時間進程的不同而變換,確保全方位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2.2“旺入淡出,工學交替”模式的運行
2.2.1依托交通行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實踐工學交替,必須與行業和企業深度合作,選擇和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確?!靶M鈱嵙暬氐慕ⅰ迸c“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一一對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根據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群的要求,我院先后與廣州天河汽車客運站、東莞市汽車客運總站、江門市汽車運輸集團、東莞市交通運輸局、中山市交通綜合行政執法局、深圳恒譽光明運輸集團公司等6家道路運輸行業與企業,簽訂了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協議。根據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原則,這6家單位地處珠三角地區,區域經濟比較發達,具備如下優勢:一是道路運輸呈高峰周期的變化特征明顯,運輸業務量大,職業崗位需求量多,在運輸高峰周期,每家單位能同時吸納10名至40名學生參加頂崗實習。二是企業規模大,如廣州天河汽車客運站和東莞市汽車客運總站都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級汽車客運站,站場設施和設備齊全,管理規范,學生能全面系統地學習先進的運營管理方法和崗位職業技能;三是合作基礎好,行業和企業都具備良好的頂崗實習設施、豐富的實習管理經驗和后勤保障措施。通過加強校企合作,選擇和建立校外生產性頂崗實習基地,確保學生在運輸高峰周期的頂崗實習得以順利開展,使學生能在真實的運輸生產環境中鍛煉和提高自己。
2.2.2實施精細化管理,保證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行
為了保證“旺入淡出,工學交替”模式的長期有效運行,學校必須建立與工學交替相適應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頂崗實習指導教師管理制度、學生頂崗實習成績的評價標準、校外實習基地管理規定等,保證校外實習基地的正常運行。“旺入淡出,工學交替”模式的運行保障措施如下:一是成立運行組織機構。成立由學校代表、企業代表、運輸行業和企業專家、職業教育專家等參與的運行組織機構,制定管理規章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實習基地。二是制定頂崗實習相關規程。與企業一起制定學生頂崗實習方案和學生實習指導手冊,制定實習生的考核標準及考核辦法,制定學校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的工作條例及管理辦法。三是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培訓。每次頂崗實習之前,學生要接受運輸企業的安全生產教育、崗位操作規程、企業文化與規章制度的學習。四是聘請企業實踐指導教師。學校聘請了行業或企業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為頂崗實習學生的指導教師,通過在汽車運輸站場的調度、站務、咨詢、行包、售票、檢票、乘務、安檢及行業主管部門的道路運輸稽查等崗位上實習一段時間,掌握崗位技能的要求后正式頂崗。五是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貫穿頂崗實習的始終,學院安排專職教師進入道路運輸行業或企業,管理學生的實習,與企業共同合作,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配合企業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引導學生不怕艱苦、克服困難、愛崗敬業,提高職業素質,樹立良好形象。六是加強學生專項技能培訓。行業和企業定期安排道路運輸管理專家和一線運營管理人員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進行專題講座,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七是撰寫案例式畢業論文。學生畢業實習與就業接軌,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學生的就業意愿,實行雙向選擇,優先安排學生到有用人需求的單位進行畢業頂崗實習,學生針對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工作問題,撰寫案例式畢業論文,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八是對實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學生頂崗實習結束后,企業指導教師和學校專業教師對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測評,根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職業素質、專業能力、協作能力和實習報告等進行綜合評價,評定學生的實習成績,企業為學生發放薪酬。九是對實習過程進行持續改進。根據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措施和意見,總結實習經驗,對頂崗實習運作方式進行持續改進。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旺入淡出,工學交替”模式的運行機制。運輸高峰周期的頂崗實習過程,右邊流程圖代表畢業就業頂崗實習過程。
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效果
通過實施“旺入淡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運輸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在課程體系改革、“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采取在校內理論學習和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現場教學、結合生產實際問題撰寫畢業論文、技能考核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整體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了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受益。
3.1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有運輸行業和企業專業人員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學院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運輸管理相關聯的實際工作,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由以課堂為主向工學結合的轉變。如:我院與廣州天河汽車客運站、東莞汽車客運總站東莞市交通局等單位簽定了產學合作協議,共建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東莞汽車客運總站每年春運期間,接受我院公路運輸與管理專業學生進行頂崗實習達60人,到目前為止該企業已接受300名學生到站參加頂崗實習。同時學院聘請了10名來自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的一線管理人員為該專業的兼職教師,擔任現場教學和實習輔導,實現了專業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近兩年,共有10名專業教師輪流到運輸行業和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了校內專職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和科技服務能力,專業教師與合作單位共同編寫教材3本。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原有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構建了以公路運輸管理實際工作任務為引領的課程體系。
3.2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實施“旺入淡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行業和企業真實的工作崗位上頂崗實習一年,給學生帶來了如下方面的利益:一是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看到了自己在學校中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提高他們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良好的實踐條件,通過運輸高峰周期的企業頂崗實習,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在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的工作中,完成從學校學生到運輸企業生產管理一線運營管理人員的角色轉變,掌握崗位職業能力。三是在實習過程中,校外實習輔導教師和企業員工用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的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影響教育學生,用企業嚴格的管理和敬業精神,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習慣,明顯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四是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根據實習崗位和時間給每位學生發放酬薪,使學生通過勞動獲得收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五是有助于學生就業的選擇,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來考察自己能力的機會,使他們有優先被企業錄取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整體就業率。2009年該專業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為99.7%,2010年達到100%。
3.3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一是企業在運輸高峰周期有大批固定的高素質專業學生臨時頂崗,保證了道路運輸生產的有序進行,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二是用人單位通過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考察與評價,可以遴選到合適的學生到本單位工作,節省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三是通過校企合作,企業能獲得來自學校提供的各種管理、技術咨詢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服務。近兩年,學校為道路運輸行業和企業共培訓道路運輸管理干部、道路運輸安全管理人員、汽車客運站務管理人員、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人員達2850人次,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篇3
關鍵詞:工程教育;交通運輸;專業認證;創新創業型人才
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目前已有了近百年的歷史,已構建了基本完備的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較齊全的工程教育體系。隨著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推廣,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在高校中逐步開展與落實,建立健全具有國際等效性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已達成了廣泛共識。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對深化我國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在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建立起高校與企業的有機聯系機制,提高工程教育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最終達到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1]。
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中的意義
(一)明確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是以產出為導向,其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對于工程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首先以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基礎,滿足社會目前的發展需求;其次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業型人才為核心,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人才的需求。
(二)提出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在現階段,工程教育專業對畢業學生的10條認證標準在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集中在兩個能力,即工程實踐的能力和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2]。從這個角度講,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從傳統的“老師能夠教什么”逐漸向“學生能夠學到什么”轉變[3]。高等教育要以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相關工作為指導方向,為學生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和社會發展來制定交通運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徹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方案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教學理念。
(三)促進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與世界接軌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內部參與認證的國家及其院校的畢業生之間的互認,這大大促進了高等院校學生的國際交流。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下,我國交通運輸專業畢業生的學歷均可以被國外高校和國外企業承認,這將促進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國際化流動。
二、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目前,本院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一是各高校內的基本實驗,二是企業內的現場實習。校內的基本實驗從傳統的以“觀摩”為主的形式,轉變為讓學生親自動手,在實驗教學中更多地開設綜合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開放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企業內的現場實習,讓學生頂崗實習,使其在實際生產中完成認識學習、畢業實習以及課程設計等內容,并可據此來完成基于實際企業項目的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二)促進學生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1.學生科技創新平臺
為了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學院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院以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為依托,建立了一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具備比較完善的創新性實驗和制作的能力。這樣就形成了有利于激發創新激情、發揚團結協作精神、促進學科融合、平等競爭的學術氛圍。
2.學生社會實踐平臺
學校提供的社會實踐平臺主要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大學生假期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等。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和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農豐鎮運輸條件的變化對農民生活影響的調研,無錫南洋學校實習就業基地預就業社會實踐活動,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和交通急救常識,宣傳沼氣使用方法等,學生在送知識下鄉的同時,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還可以參加社團活動,例如汽車愛好者協會。
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路徑
(一)推行“雙師制”,貫徹“雙才”教育
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能夠發揮雙重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能;其次,教師要能夠客觀和理性地幫助學生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方向,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所學內容在專業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重點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新培養模式所培養的學生必須首先是應用型的人才,滿足就業需求。同時,學生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創新和創業能力,能夠成為研究型或創業型的人才,滿足其后續的發展需求。
(二)將創業教育理論融入專業課教學
推行全新的教學培養模式,構建完整的專業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使其接受系統的專業學習。教學過程中,通過具有交叉學科特點的交通運輸專業的課程教育,使學生具備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能夠融合多學科知識,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為培養創新創業型的人才提供系統的教學平臺。
(三)將學生學習表現評價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中
1.平時表現評估
平時表現評估采用隨堂進行的形式。評估指標包括學生的出勤率、課堂提問主題發言、隨堂測驗和小組討論等。其中學生的出勤率由學院和教師共同考核,其他指標由任課教師執行考核??己说某煽儗匆欢ū壤嬋胝n程綜合考核成績。
2.階段考核
階段考核注重過程考核,采取多樣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閉卷、開卷、半開卷;筆試、口試、操作試;答辯、論文、案例等,鼓勵學生思考多種答案,培養創新能力。任課教師從培養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方面,可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注重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考查。階段考核根據不同學時安排不同次數的階段考試。48學時(含48學時)以下的,1+1模式(1次階段考試+1次期末考試),階段考試成績所占比例不超過40%,期末考試所占比例不超過50%;48-80學時(不含80學時),2+1模式,每次階段考試成績所占比例不超過25%,期末考試所占比例不超過40%;80學時(含80學時)以上,3+1模式,每次階段考試成績所占比例不超過20%,期末考試所占比例不超過40%。階段考核的課程覆蓋面廣。所有課程,包括實踐教學都要嚴格貫徹課程學習的過程考核。校級重點課程必須進行考試方法改革,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及學校重點建設專業要起示范帶頭作用。
3.期末考核
本科生的期末考核主要通過各門理論課程的考試(或考查)成績進行評估。考核內容注重考核重要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理論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并積極提高試卷命題質量,努力做到成績分布呈正態分布。
(四)保證考試成績反映畢業要求
第一,學科專業明確了符合專業認證要求的畢業生知識、能力與素質10項畢業要求。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通過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安排、畢業設計、人文素質及科技講座、學生社會活動安排等環節保證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實現。
第二,為保證達到培養目標要求,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通識教育基礎課、大類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及跨學科選修課、集中實踐環節等各類課程。學生應在學校規定的年限內,取得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規定的通識教育基礎課、大類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及跨學科選修課、集中實踐環節等全部150學分。
第三,每門課程均根據教學目標制定了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的教學內容、考核方式和成績構成。課程試卷也依據教學大綱命題,并按課程類別采用多類多途徑的考核方法。
第四,通識基礎課程實行考教分離。專業基礎與專業主干課程由課程負責人按照教學大綱來安排考核環節,專業方向課程由任課教師結合項目、案例、課題來進行把關。每門課程均要出A、B卷,試卷題目連續兩年的重復率不高于30%。
第五,集中實踐環節課程通過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來把關,要求學生完成實習日志和實習報告等環節。學校對實習實踐課程制定了明確的考核辦法,有關實習報告、畢業設計、校外實踐活動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價一般由指導教師與學院共同完成。
第六,課外研學的2學分要求學生結合校級、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和教師的科研項目來開展;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根據取得的成績代替相應的研學學分。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交通運輸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交通運輸專業課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創業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思維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為培養學生具備創業能力奠定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唐波,樊瑋紅,李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C]//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鄭州:2010.
[2]教育部辦公廳.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EB/OL].[2015-04-18]..
篇4
關鍵詞:“現代交通管理理論”;課程建設;研究生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229-03
課程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學習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對學生全面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更離不開新形勢下的課程建設?!笆濉睍r期,我國研究生教育不僅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需求,還應當通過適度擴大規模,調整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批高技術戰略產業所需要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要求。同樣,交通工程研究生的培養應適應我國大城市交通由“建設”向“管理”的轉變趨勢,掌握破解城市交通發展難題的新理念與新方法。因此,在“滿足需求、提高質量”的總體要求下,交通工程研究生教育需要建設一批高水平課程。本文以面向交通工程專業研究生的“現代交通管理理論”課程為研究對象,詳細闡述“十三五”時期研究生課程建設的重點內容,以期為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奠定基礎。
一、建設意義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機動化的推進,城市交通在供需關系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交通問題。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現代交通管理理論”課程著重培養能將中國交通“國情”與國際化理論、方法、知識、能力有機結合,具備使用國際成熟理論與方法分析中國交通問題,并在技能與專業交流能得到提升的國際化交通管理人才,為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及對交通管理感興趣的社會人員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提升該學科社會服務功能的建設思路?;诖?,本門課程建設的意義是堅持服務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樹人,以研究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打好知識基礎、加強能力培養、有利長遠發展為目標,尊重和激發研究生興趣,注重培育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為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提供穩固支撐。
二、交通管理發展歷程
交通管理的研究隨車輛與道路交通的發展而產生。隨著社會及汽車工業的發展,交通管理的目的與技術措施也在不斷變化。初期的交通管理,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加,道路上出現了交通擁擠阻塞現象,因此,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基礎上,還要求交通管理達到疏導交通、保障道路暢通的目的。隨著城市現代化、機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交通問題主要表現在道路交通擁堵、排放污染和能源消耗三個方面。新問題對交通管理理論、方法、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偨Y國內外城市交通管理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交通管理的產生與傳統交通管理。汽車交通出現初期,交通問題主要體現為交通事故的預防。治理交通的目標是建設適合汽車行駛的道路,在交通管理上,主要是克服頻繁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針對性的分道行駛、限制車速、避免發生交通沖突等。隨著汽車交通總量的增長,交通擁堵逐漸成為主要交通問題,增建道路以滿足汽車交通需求的增長,逐漸形成了以“按需增供”為主要特點的傳統交通管理方法。
第二階段:交通系統管理。進入20世紀70年代,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給交通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在這些社會、科技背景下,治理交通問題的理念從增建道路滿通需求轉向以提高現有道路交通效率為主,即從“按需增供”的傳統交通管理方法變為“按需管供”的交通系統管理方法。交通系統管理的特點是:將人、車、路、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從系統角度探求使現有交通發揮最優效益的交通問題綜合治理方案,從而避免交通問題的轉移。
第三階段:交通需求管理。20世紀70年代末,在汽車交通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人們在治理交通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僅僅通過增建道路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永遠滿足不了交通需求的增長,反而會刺激潛在交通需求,并增加交通污染的嚴重程度。因此逐步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從歷來由增建道路來滿通需求的增長轉變為對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需求總量和優化出行結構,以適應已有道路交通設施能夠容納的程度,即改“按需增供”、“按需管供”為“按供管需”,達到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第四階段:智能化交通管理。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及通信技術的發展,逐漸出現對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的研究。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已成為21世紀現代化地面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方向。智能化交通管理的特點是:在基本不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采用高新技術增加交通供給能力來滿通需求,使交通供需平衡,以解決交通問題。
三、課程體系的構建
縱觀交通管理的發展歷程,可知交通管理的內容、方法、技術手段等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更新,因此需要不斷優化和豐富“現代交通管理理論”課程內容,根據學科發展,交通管理理論、方法、技術發展和交通管理人才需求變化,及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凝練,重視通過對經典理論構建、關鍵問題突破和前沿研究進展的案例式教學等方式,強化研究生對創新過程的理解。同時加強方法論學習與訓練,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學術鑒別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課程體系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構、開放性的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組合系統。從課程組織結構來看,由“特性分析―基本理論―策略研究―實施方法―評估保障”這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全部內容,并結合相應的案例分析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如下圖所示。
四、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1.教學模式。從課程特點來看,交通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強、涉獵面廣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在已有教學經驗基礎上,吸收了現代化的教學思想,采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大膽提出了有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改革方向。(1)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或任務驅動法)是指基于一些真實交通問題和實際任務,將學生放置到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啟發和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工協作、分析討論并最終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學習到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與理論,并掌握具體的分析方法。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新知識與新方法。在教學課件的設計上,研究組結合豐富的項目經驗,在講授每一章的內容之前,都會選擇一個與該章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作為“引子”,從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出發,引申出講解主題。如在講解“城市道路交通擁擠收費理論與實施方法”這章內容時,可以選擇交通擁堵問題較嚴重的區域,讓學生們思考采用城市交通擁擠收費是否可以解決該區域的擁堵問題。學生若要解決這個實際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交通擁擠收費的概念、類型、機理以及如何定價等相關內容。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將圍繞這些知識點展開講解;同樣,學生也帶著對疑惑與解決這些問題的好奇心,主動參與到授課中來,積極討論和探索問題的答案。(2)啟發式教學法。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交通管理理論教學中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承和注入,但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能完全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聽課中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互動。而研究生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學應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從單向接受式教學發展為雙向互動式教學,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各章節特點采用如小組討論法、專題研究法和學生參與講解法等不同形式的授課形式。(3)經典案例教學法。經典案例教學是將理論聯系實際、抽象到形象的重要途徑。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調查、閱讀、分析和討論,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交通管理理論課程中進行經典案例教學,就是使學生從模仿案例中積累經驗、掌握知識,最后能擺脫模仿,獨立地進行交通問題分析。此外,經典案例教學法對研究生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具有指導意義。學生可模仿授課案例所使用的規范步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獨立查閱文獻,進行理論分析、模型構造、軟件使用和規范寫作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訓練,最終完成學期論文。
2.教學形式。為了保障上述教學模式能夠靈活地實施,本次課程建設在教學形式上也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1)形成理論完備、案例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大學課堂的一種主要教學方式。但過去大部分課件都是課本的復制,缺乏對教學內容深刻的理解以及生動、形象的展示,并未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然而,教師的課件應“源于課本、高于課本”,即以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以合理的主線貫穿基本知識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以經典的案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2)結合精品課程建設,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適合教學的實時的面對面的方式。建立微課、視頻公開課等多種形式的線上教學方式,和以案例分析與項目研究為主的線下教學資源。線上學習,以學生自主看視頻為主,學生自主進行系統知識的學習;線下以實踐應用為主,給予學生充分的鍛煉機會,是一種對課程內容的拓展性學習。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易夢春,李家新.“十三五”時期研究生教育發展思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6,(01):83-90.
[2]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尚明.教學模式的分類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3):73-77.
New Thinking of "Theory for Modern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HENG Xiao-yun,WANG Jian-jun,LONG Xue-qin
(School of Highway,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4,China)
篇5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中德合作;外教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334-0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作為教育國際化的產物――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納入教學體系。由此,對外籍教師的管理工作也相應成為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關鍵之一。由于外籍教師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社會習俗的差異,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外籍教師,使他們更好地發揮作用成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教管理的主要任務。
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華東理工大學與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達成了開展中德雙本科合作辦學項目協議(以下簡稱本項目),由此展開了將近十年的中德合作辦學項目。本文以該項目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項目中外教管理的優勢和不足,并對今后如何規范外教管理、促進該項目的科學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本項目簡介
華東理工大學與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學制4年。第一階段(第1-5學期)在華東理工大學學習(部分核心課程由德方教授承擔),學生按規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階段所有課程學分,其中第4學期末須通過出國英語資格考試,可進入第二階段(第6-8學期)到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第一階段主要采用英語及漢英雙語教學,第二階段全部采用英語教學,學生需用英語撰寫畢業論文并完成論文答辯。學生按規定修完所有課程及教學環節,成績合格,獲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學士學位證書,同時獲德國呂貝克應用技術大學學士學位。本項目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外語、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過硬的實踐技能,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有國際教育背景,掌握豐富的國際學科發展信息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技術與管理高級專門人才。
二、本項目中外教管理的優勢
(一)特殊的合作模式將外教甄選及訂立合同等工作任務簡化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籍教師作為教學力量的重要補充和“引進來”的優質教育資源,其本身的素質必須經過仔細地考察和嚴格地審核。目前,由于薪金、工作環境、教育背景、專業差異等原因,中方高校一般很難聘任到合適的優秀的外籍教師。因此如何聘用到優質的外籍教師成為外教管理的首要難題。
按照本項目的教學目的,本項目所需的外籍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英語溝通和教學能力,還要有高超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這對外教的甄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此難題,本項目是通過特殊的合作模式解決的。目前中國教育體制里來華工作的外教主要包括四類人群:高校畢業生、處于休假期間有穩定工作的專業人員、退休教師以及希望定居中國的外國人[1]。本項目涉及德國教授均屬于處于休假期間有穩定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們本身受聘于德國高校,由合作方高校指派利用休假時間來華進行短期集中授課,中方高校無需對他們進行聘任。由此省去了與外籍教師簽訂合作合同等事項。同時,由于德國高校嚴格的教授聘任制度保證了本項目中外籍教師的質量。德國教授的聘任要求是:①高等學校畢業;②具有教學能力;③具有科研能力。相較于其他德國高校,該校還增加了一個條件,即:受聘者需要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或開發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實踐工作經驗,而且其中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的領域工作[2]。因此,來華上課的外教均具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工作經歷,解決了甄選優質外籍教師的難題。
(二)多元化的語言背景解決了外教管理中的語言溝通難題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由于雙方的語言差異,常常會增加外教管理的難度。有的項目甚至因為語言的誤解使得雙方不歡而散。很多外籍教師,雖然本身有很好地專業功底,但因為語言交流的困難沒能發揮出相應的專家水平,這對學生和學校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在本項目中,德語和英語同屬于日耳曼語系,因此授課的德方教授均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由此減少了因語言差異而引起的溝通障礙。在教學過程中,德國教授不只講授專業知識,同時也進行全英文授課,營造全英語的語境氛圍,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國際化校園學習的模式,從而為他們第二階段赴德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與外教的溝通,學生們不僅可以學到專業知識,更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無論是英語還是德語,外教都能對學生加以指點和引導,充分利用了外教的語言優勢。
(三)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營造了和諧的外教管理環境
在外教管理中還有一大困難就是如何營造和諧的辦學治學環境。由于文化的差異,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完全以外方為主,忽略了學生和中方教師本土的特點和需求,使得項目的開展完全走上迎合外方的道路上,偏離了合作辦學的初衷。在本項目中,德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堂互動的教學理念為營造和諧的辦學治學環境提供了很多便利。德方教授在課堂上通常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學生,或風趣幽默,或舉例說明,或與學生激烈討論。這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減少了學生的投訴。另外,德方教授并非以輸出知識為主要手段,而是調動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他們通常扮演啟發者和鼓勵者的角色,不過多的干涉學生的思考,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考核過程中,外教也充分利用筆試、口試、討論、做報告、寫論文等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從而鍛煉學生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在與中方教師的合作中,德方教授也處處體現了平等民主的特點,并沒有對中方不同的教學理念或是教學手段進行苛責或者要求中方教師完全配合自己的思路來。這些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營造了和諧的外教管理環境。
三、本項目中外教管理的不足
根據這幾年德國教授來華授課的情況,發現在實際的外教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相關的經驗做借鑒,缺少系統性的外教管理準則,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本項目中也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外教流動性大,教學質量評估難
本項目的德國教授均由合作方派遣,雖然中方省去了甄選教師的過程,但在外教的配置上處于被動地位。德方通常會派遣有一定休假時間的教授來華上課,因此導致外教流動性大。比如相同的專業課,今年可能由教授甲來完成,明年可能換成教授乙來講授。又由于德國高校教授的自主性較強,授課風格迥異,教授甲和教授乙很難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學風格,從而造成了教授的教學方法缺乏連貫性,學生適應困難,對教授的教學質量難以比較,教學水平無法同比提高。
(二)授課時間集中,師生適應壓力大
外教來華上課講授一門課程的學時安排通常為32至48學時不等。由于外教只能利用休假時間來華授課,因此一門課程必須在3至4周的時間內講完。普通高校的一門課程一般分散在一個學期內完成,而本項目只能進行集中時間授課,這就造成了師生壓力大,相互適應時間不足。而學生對外教的課程一開始可以抱著新鮮的態度去聽,但一旦學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跟上學習進度,積壓到后期會大大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三)外教的崗前培訓不到位,教學考核有差異
由于中德高校體制的差異,中國和德國的教學體系和考核體系都有較大的區別。德國高校采用五分制,中國高校采用百分制。在本項目中,由于對外教的崗前培訓不充分,有時會出現外教不理解中國考核制度的情況。如何將德國的教學理念和中國大學教學實際相結合,如何將德國的教學理論和中國大學具體的上課實踐相結合,將德國式的教學方法和中國大學的考核方法相結合,決定了外教到崗前的培訓十分必要。
(四)中外文化差異大,外教背井離鄉欠關懷
中國與德國的距離可以用十萬八千里來形容,外教遠離家鄉和親人來到中國,本身對他們的身心就是巨大的挑戰。有些德國教授甚至是第一次來到亞洲,他們對中國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長辮子清朝時代。對于這些“請進來”的客人,如何消除他們的異國恐懼感,讓他們在安心生活的同時能夠毫無顧慮的講授專業知識,這是外教管理者需要注重的細節問題。
四、本項目中外教管理優化和規范化的幾點建議
本項目中德國教授有著修養好、自我意識強、需求高、知識豐富、文化背景復雜等特點,他們主要追求的是尊重和自我實現這兩個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外教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進行整體化、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管理,就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失敗,發揮外教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外教這一優勢教育資源。
(一)制定外教管理制度,對外教管理者進行培訓
根據外國專家局、公安局、外交部及市教委、市外事辦的有關規定,并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外籍教師工作制度》和《外籍教師管理制度》。外教管理者要嚴格按照這個工作制度對外教進行引導和宣傳。外教管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堅持“統一領導,事事上報,協調配合,分級負責”的原則。外事工作人員應該堅決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不做有損國格、人格的事情,注重政治學習,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高度的政治鑒別能力和政治敏感性;顧全大局,謙虛謹慎,不卑不亢,與外教保持同事關系的同時在生活中給予外教朋友般的用心關懷[3]。此外,在培訓中,還要增加外交禮儀、相關的涉外法律法規、異國文化歷史背景等的培訓,這樣才能避免誤會,妥善處理文化沖突,降低對外教工作積極性的影響。
(二)進一步優化外教生活管理
安居才能樂業,這是所有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提升軟環境的實力,利用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地理位置優勢,爭取吸引更多的外教競爭上崗,把中方高校在聘任外教中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地位,進一步留住優質外教,減少流動性,也是提高外教教學質量的一個好的手段。
首先,把外教的日常生活管理規范化,從機場接機到任教結束后的機場送行,全程由專人負責。例如,在外教抵達中國當天,為外教提供中英雙語的包含有市區地圖、校園地圖、超市購物指南、手機等常用日用品的《歡迎包―Welcoming Package》并讓其簽字借用,讓外教感受到我校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其次,對新到的外教進行安全教育,從法律法規,安全用電用水,交通安全,防火防盜,應急處置等各個方面結合中國國情對外教進行介紹和溝通,使外教能夠盡快適應中國式生活,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建立中方聯系人(至少兩人)制度,使之能夠妥善處理突發事件。
再次,豐富外教的業余生活,讓外教理解并享受文化差異而非排斥文化差異。定期組織外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如觀看傳統演出,或者組織觀光活動,讓外教更多地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習俗。同時,對于外教本國的節日和風俗也應予以關注,適時的祝福和問候會讓外教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三)進一步規范外教教學管理
第一,在德方高校確定來華教授的名單后,即向德方索要各教授的詳細資料,包括個人信息、護照信息、個人教育和工作簡歷等,根據資料制作教授個人情況統計表,建立詳細的外教檔案。開課前一個月向外教索要教材講義,以便讓學生預習,為外教集中授課做好準備。同時提前告知學生外教的信息,讓學生對外教有個全面的了解,盡量減少學生除語言因素之外的聽課障礙。
第二,在外教來校前,向他們傳遞有關學校的基本情況、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以及中方可以提供的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資料。如果他們個人有其他要求,可以事先提出,使雙方都做好授課的硬件準備。
第三,外教上課前要進行崗前培訓,讓他們充分了解中國的教育狀況、學校的規章制度、中外合作辦學的背景和培養目標、教學課程安排、學校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考試考核制度、試卷批改要求以及中德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表現差異等,讓外教提前對即將面臨的問題做好準備。此外,專門為外教安排中方合作教師和學生課代表,分別從中方學校角度和學生角度來對輔助外教的教學工作。
第四,針對外教設立獎罰機制,但要注意實施方式。雖然本項目來華授課的外教受聘于德方高校,與中方高校沒有直接的雇傭關系,但中方學校對教師仍需建立一套評估體系。在被充分告知的基礎上,外教也應接受該考評體系。對于在考核評估里優秀的外教,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例如進行書面表揚或者頒發榮譽證書等等。對于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外教,要積極與之溝通,在充分了解外教的基礎上進行友好的溝通和協調。
總之,外事無小事。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事無巨細,千頭萬緒,但又要事事謹慎,因為少許差異就可能造成很大的誤解,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良好的外教管理制度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充分利用外教資源,不斷更新和交流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更好地實現中國教育國際化。
參考文獻:
[1]劉薛.論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外教的人力資源管理[J].科技信息,2008,(11):159;
篇6
2003年全國開始大規模舉辦獨立學院,應該說獨立學院的出現滿足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但是各獨立學院專業設置趨同,培養目標相似。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在這一大背景下成為最難就業的Top10排行榜的???。如何確保法學專業學生就業,提高他們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成為擺在我們獨立學院法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由于三本獨立學院生源、學位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就業大多局限于基層的一些基礎性、實務性工作,我們的人才培養定位應該是以培養基層實務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為主,這些都依賴于完善的實踐能力訓練?,F階段獨立學院法學專業雖然有一定的實踐教學,但是效果甚微,不盡如人意,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用人單位用不起來。
一、獨立學院法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缺乏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
獨立學院在辦學之初,師資力量、教學設計、規章制度等都依托母校,很多東西均為全盤照抄。加上新校建立時的雄心壯志,部分學校直接以母校人才培養方案為自己的目標,過高的人才定位和相對較差的生源之間的落差導致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沒有理論功底也沒有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與這些定位過高的學校不同,有些獨立學院錯誤理解了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完全忽視理論基礎,只注意動手能力,培養目標近似高職高專,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理論研究能力。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問題上應當立足本地、本院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切不可脫離實際,盲目制定。
(二)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師資、資金等投入不夠
我國的法學教育傳統一直是以理論傳授為主,對實踐教學缺乏重視。外界對于學校法學專業的評價更多以考研率、司考通過率、就業率等為主要指標,因此很多學校自學生進校之初就狠抓應試教育,著重強調對考研、司考相關課程的教學,其他內容和要求一切從簡。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學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學科,非常強調知識的應用。法治人才培養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加強法學專業實踐教學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一樣,都具有獨立的存在價值,而不能簡單地將實踐教學理解為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否定其獨立的存在價值。過去那種 “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 的單向教學模式,忽視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知識應用水平的培養,教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畢業后無法很快適應崗位需求。
(三)實踐教學缺乏系統的體系支撐
由于我們長期對于實踐教學的忽視,導致實踐教學研究嚴重滯后。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理論匱乏,缺乏對實踐教學系統完整的規劃設計和科學指引,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考評機制等很多方面完全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1.缺乏理論指引。
不同于理論教學有完整的運作體系、考評標準等,實踐教學環節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法學專業人才應當具備哪些基本能力?實踐中應當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哪種實踐教學模式針對培養哪些能力?實踐教學過程如何進行質量監控?實踐教學效果用什么標準衡量?這些方面都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沒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在摸索中前進的實踐教學舉步維艱。
2.師資力量薄弱。
實踐教學中師資力量不足一直是實踐教學質量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我們在師資培養的時候過分強調了學歷層次,一味要求教師提高學歷,而忽略了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老師從學校到學校,根本沒有接觸實踐的機會。加上現有的教師職稱考評機制,完全以科研項目、論文作為評比標準,在科研教學壓力下,老師為了切身利益只能一頭扎在科研之中,博士很多教授不少,但是只是埋頭做自己的學問,對實踐教學毫無興趣。法學專業老師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之后是可以申請領取兼職律師證進行實務工作的。部分老師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能,按理說這部分老師應當成為實踐教學的主力軍。但是學校很多實踐活動的開展占用課后時間,且無報酬或低報酬,抑制了老師的積極性。
3.教材匱乏。
現有的實踐教學不僅沒有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而且缺乏用以指導實踐教學的權威教材。法學專業在講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便是教材,相較于理論課程鋪天蓋地的各類教材,實踐教學的教材極為稀缺。缺少了教材的指引和借鑒,老師在實踐教學中基本以摸索為主,不僅加大了對老師的要求,而且無法保證教學效果。
4.缺乏質量監控體系。
實踐教學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理論課程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質量監控體系,包括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周歷填寫、教案講義檢查、期中教學檢查、學生評教打分等諸多環節,可以較好保證教學質量。但是實踐教學目前缺乏系統規劃,一學期哪些課程有配套實踐,安排什么類型多少課時的實踐課程均沒有明確規定,容易導致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想到一出是一出,既無法保證實踐課和所授課程之間的吻合度,更無法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多數實踐教學往往是在課堂之外、學校之外,容易處于學校監管的盲區。
5.實踐教學模式固有缺陷。
目前各學校常見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模擬法庭、法院旁聽、法律咨詢、畢業實習等形式,看起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由于常規實踐教學形式自身缺點的桎梏,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1)畢業實習:畢業實習一直是很多學校重視的實踐環節,也是教學安排中最主要的實踐安排。畢業實習一般是由學校統一安排,到當地基層法院、檢察院等機構實習,但是各校實習基本集中在第七學期或第八學期,時間集中、單位有限,相關單位根本無法同時容納如此多的實習學生,更談不上有針對性地安排實習工作。很多實務部門對于學生實踐活動的配合度不高,認為這種實踐無法給本單位帶來實際利益,基本都采用推脫方式。就算勉強接納,也只是安排學生專職負責打印、復印或者裝訂卷宗等工作,實習期間根本接觸不到實際工作。有些學校考慮到學生每天實習路上的交通安全,開始允許學生自行安排畢業實習,更是導致很多學生為了擠時間找工作不參加實習,到親朋好友單位開個證明敷衍了事,畢業實習名存實亡。
(2)模擬法庭:模擬法庭是很多學校經常開展的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實戰感,一般必須是在學習完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等實體法、程序法之后才可以參與,因此多半學生要到大三、大四才能參與模擬法庭。大三學生忙于司考、考研,大四學生忙于畢業論文、就業,幾乎不會參加任何學校活動。因此并不具備系統完整專業知識的大一、大二學生成為模擬法庭的主力軍。很多學校將模擬法庭作為最主要的實踐教學兼宣傳推廣手段,學生沒有能力獨立完成,就由老師選好案例,編好劇本,學生只要熟悉流程和材料,就可以表演出一場精彩的模擬法庭。
(3)法院旁聽:法院旁聽由于受到法院工作安排、旁聽案件類型、學校教學安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次數少、時間短,無法完整聽取一個案件的法庭審理過程。
(4)學生活動:由學校團委組織的學生社團活動,雖然經常會有類似普法下鄉、普法進社區等活動,但是這類活動往往都是“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或者“12·4”國家憲法日等特定節日的應景活動,而且參加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少,能得到鍛煉提升的空間有限。
二、完善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構思
現在的本科教學很多時候過于注重理論灌輸,而忽略了對學生人際交往、語言表達、溝通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考試成績一流,進入社會卻連基本的社會交往都有障礙。不僅不懂與人溝通交流,而且連基本的社交禮儀都不會。在大學期間提前帶他們接觸社會,了解法律實務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加強他們對法律職業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自我,為以后職業選擇提供幫助。筆者在學校還擔任班主任工作,和學生接觸比較多,更容易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和需求。學生大學期間沒有太多接觸法律職業的機會,對于各類法律職業缺乏直觀的理性認識,加上對于自身能力缺乏準確評估,對于前途充滿了迷茫。很多學生經常會問我:“老師,我適合從事什么工作?我是適合做律師呢還是去考公務員進公檢法機關?”
學生的困惑都源于對法律職業、法律實踐的未知,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法律職業、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我們應當改變過去不重視實踐教學,一味強調理論教學和考試成績的思維定勢,樹立全程實踐教學的觀念,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的體系化、常態化、制度化、實效化。 我院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探索出了適合我院實際的“兩元分層多形式”實踐教學模式,希望通過實踐的檢驗不斷完善和創新既有制度。所謂“兩元”是指實踐教學的開展分校內和校外兩頭,所謂“分層”是指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安排適應的實踐方式,拉開難易層次,所謂“多形式”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
(一)準確進行專業設計和人才定位,制定完善科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我們需要對于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學生進行準確定位。我們不是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招收的都是全國頂尖的學生,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深理論素養的理論性、科研型人才。我們的學生對于過深的理論教學等接受程度不高。由于三本獨立學院學位的限制,以后的就業大多局限于基層的一些基礎性、實務性工作,因此我們的人才培養定位應該主要是培養基層實務型應用型法律人才。正是基于這樣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我們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要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投入,確保學生畢業進入用人單位之后能用得起來。
其次,在專業設計上,要根據本地實際,依托當地資源。在專業設計上我們強調根據本地區實際,設計貼合本地實情的學科專業。比如泰州學院,因為依托中國醫藥城的資源,雙方合作成立了泰州市醫藥法研究所,共同打造醫藥法人才。另外,我院和泰州市知識產權局一直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承擔了泰州市知識產權師的培訓工作,在這一方面積攢了極為豐富的教育經驗,為了滿足省內大量學生考取知識產權師的需求,我們設立了知識產權法專業。
再次,重構法學實踐教學體系,精心設計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實踐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依據和重要的質量保障。現行的教學計劃往往單純重視理論課程體系的安排,缺乏對實踐課程的安排。我們要充分了解各類實踐教學方式的特點,在一般的教學計劃之外單獨編定實踐課程教學計劃。根據相關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整合實踐內容,有針對性地形成實踐課程群,改變目前各專業課老師實踐課各忙各的,毫無體系的局面。
第四,各學??梢愿鶕镜貙嶋H,創新實踐課程內容。作為三本獨立學院,我們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進入公檢法系統工作,開始從事的大多是基礎性事務,比如書記員等。為了縮短學生的適應期,滿足崗位需求,我們應當在學校開設基礎技能培訓課程,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具體課程要根據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設。主要包括公文寫作、公共基礎知識和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等相關課程。以我院為例,江蘇地區法院系統普遍在推廣亞偉輸入法,我院就準備開設速錄課程,請專門老師進行培訓。在具體的課程考核標準上可參考泰州地區法院的考核要求適當調整。
第五,充分利用本地既有實踐資源,用足用好教學實踐基地。學校一般都有教學實踐基地,但是實踐中這一寶貴資源常常成為擺設。很多學校一味追求實踐基地數量,到處掛牌,將實踐基地數量作為對外進行專業宣傳的資本??墒窃诨厥褂蒙弦援厴I實習為主,有些基地甚至從未安排過實習活動。這是對實踐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需求和各實踐教學基地的特點,制定有層次性、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實踐基地,實現教學途徑的多樣化。比如大一新生剛入學,一般我們會安排學生去參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教學實習基地,到基層法院旁聽案件,增強學生對于法學專業的直觀感受,提高他們對于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大二學生雖然已經對法學課程有所學習,但是理論深度有限,因此我院會安排他們到基層法院各庭進行案件材料整理工作,了解辦案程序;大三大四的學生有一定的理論積淀,一般會將其安排至基層法院立案庭,協助法官對前來咨詢的群眾進行法律解答。
(二)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和投入,創新完善各類實踐教學形式
1.加大實踐教學的人力和財力投入。
在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上,很多學校習慣于一次性投資,覺得已經花幾百萬元建成模擬法庭等,后期就不需要再投入了。但是很多實踐活動開展都是需要經費支持的,老師制定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明確課程中使用各類實踐教學手段的目的,確保和理論教學的配套性和可行性,并對實踐課程所需經費給出預算,各院系和教務部門要全力配合加強監管。我院坐擁1028平方米的法學實訓中心,包括模擬法庭、物證技術實驗室、診所教學實驗室和管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四大部分。每學期開學之前都要求老師提供教學大綱,并對實踐教學部分進行規劃,使用模擬法庭等實踐基地,需要提前通知實訓中心,由實訓中心統籌安排,確?;厥褂蒙喜淮嬖诎才艣_突的情況。每次老師實踐教學的情況都需要詳細進行登記,學院教務部門會定期進行檢查。我院對于帶領學生參與實習的老師一直給予津貼,另外對于實訓中心主任給予每周減免3個課時的傾斜政策,提高了教師投入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2.根據本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努力完善并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方式。
(1) 模擬法庭:模擬法庭活動如何開展一直是困擾我們的問題。雖然很多老師都在抨擊模擬法庭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只是根據老師的劇本做演員,扮演律師、法官等不同的角色,能力根本得不到鍛煉,完全是重過程輕實效的形式主義,但是我個人認為在推廣模擬法庭初期老師扮演引路人或導演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模擬法庭的流程,避免一些低級錯誤,另一方面對初次參與模擬法庭活動的同學來說,老師坐鎮可以增強同學們的信心。以我院為例,第一次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時,我們成立了教師指導小組。在全院范圍進行模擬法庭參與人員的公開選拔。案例的選擇、人員的安排均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同時我們也邀請了南師大本部的多位教授現場指導,這次的模擬法庭活動順利開展,圓滿結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反響。不可否認,第一次的模擬法庭表演痕跡可能略重,但是這樣能夠保證流程的順暢、程序的正確,充分激發了在座所有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都表示非常愿意參與模擬法庭活動這一實踐形式。在此后模擬法庭中,我們就逐步向實戰靠攏,從一些簡單沒有爭議的案件逐步過渡到對知識綜合應用水平要求較高,有爭議的案件,讓學生根據自身角色獨立準備,減少事前演練的次數,不再由老師進行統稿,實現全程模擬審判,確保學生自主性、參與性。在模擬法庭實訓機制成熟之后,學生可以以班級或者協會為單位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案例選擇、人員編配逐步放開由學生獨立決定,指導老師不再發揮主導作用,僅是提供參考意見和在程序上把關。
(2)實戰演練法:各市區司法局都有法律援助中心,每天都會有專門的律師接待咨詢。學??梢院头稍行暮炗喓献鲄f議,每天安排學生和當值律師一起,學習接待當事人,解答當事人咨詢。在值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執業律師是如何接待當事人的,學習溝通的方法和解答的技巧,既可以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又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
(3)巡回法庭:2011年5月我院和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簽訂合作協議,在我院設立泰州市高校巡回法庭。這是泰州地區第一家也是江蘇省第一家高校巡回法庭。泰州市各級法院定期挑選合適的案件在巡回法庭開庭審理,學生通過旁聽可以把法學理論知識與法律實務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切身體會到法律的權威和法庭的莊嚴,也能透徹理解所學知識。巡回法庭是我院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有助于推動我院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和法學學科建設。
我們在完善既有實踐教學形式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創新實踐教學手段。以我院為例,也在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方法。我院歷屆畢業生當中有多名同學留在泰州當地從事律師工作,經過多年打拼,部分同學在律師行業嶄露頭角,他們是在校學生最好的實踐老師,最容易親近的師傅。因此我們在征求做律師的同學意見之后,安排在校生中成績優秀、對律師職業有向往的同學給他們做徒弟,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律師助理工作。這種手把手的教學方法效果極好,一個案子下來學生對于訴訟法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高于單純的理論學習。當然這種實踐方式最大的弱點就是可以適用的學生數量很少,這也是今后我院需要去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改革教師考核評估體系,充實法學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首先我們要改革現有教師評價體系,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僅具有考核作用, 而且具有導向功能,只有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激發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熱情。 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需要老師的教育和指導。為了提高老師在實踐教學中的積極性,應當徹底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定制度,摒棄過去唯科研論的機制,給從事實踐教學的老師以政策傾斜,允許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折抵一定的科研工作量。現有的考評制度下,教師如果專注于理論研究,埋首論文寫作,很容易獲得職稱提升,而職稱又和教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由于實踐教學工作煩瑣,持續時間較長,沒有額外報酬,稍有資歷和經驗的老教師都不愿參加,寧可在外從事有更高報酬的兼職律師工作。各學校實踐教學普遍都是由年輕教師擔任,可是年輕教師都面臨職稱評比的壓力,如果側重實踐教學,輔導學生投入的精力、時間再多,只要科研不達標,也只能在通往高級職稱的路上停滯不前。因此我們急需改變目前這種投入和回報嚴重失調的局面。
其次,吸收社會力量,充實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師資匱乏是影響實踐教學的重要因素,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院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一直貫徹“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案,開展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活動。學校每年指派青年骨干教師到對口的實踐單位掛職鍛煉,同時每學期都會邀請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實務部門優秀專家來校授課或講座。他們不僅擁有較高的理論功底,而且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學生通過他們的講授可以更好理解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我院為例,我院從 2008 年開始,先后聘請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瞿廷英法官為學生開設經貿法律實務課,江蘇泰州眾成信律師事務所王巍律師與泰州市天依公證處徐晶主任共同開設律師與公證實務課。大量實踐案例的介紹,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除了日常的課程,學術講座是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水平的主要途徑。我院在常規理論講座的基礎上,大量開設實務講座。比如,邀請泰州眾成信律師事務所王長林主任開設 律師實務與經驗漫談,邀請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程德文、劉俊、董長春三位教授共同開設訴訟法實務等,這些實踐專家的講座和授課均獲得學生普遍好評。
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效果,我們必須完善實踐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實現全程監控。但是現有的條件下,實踐教學除了校內部分比較容易進行監控,校外實習部分的監控相對處于空白狀態。如何更好進行質量監控,把好實踐教學質量關不僅是我院也是各大獨立學院今后實踐教學著力探究的問題。
法學實踐教學對于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起步發展較晚,在體系設置、課程框架、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待系統研究和完善。筆者在粗淺分析目前實踐教學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兩元分層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只是現階段我院的初步嘗試,還有很多問題有待今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加以完善。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有機結合,通過改革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增強實踐教學師資等力量多種途徑有效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力和實踐力的合格的法學專業人才。
基金項目: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級青年課題(編號:2210201303Q)——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