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春天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9 01:0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于春天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于春天的詩句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3、借助貼圖,難詞質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一寫關于春天的詩。

二、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通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愉悅之情。

三、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關詩句的意思。

2、品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引導學生體會語感。

四、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貼圖,配樂磁帶。

學生:查找詩人資料和已學過的作品,查找的定義。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解題。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當嚴寒的冬天過去的時候,什么季節(jié)來臨了?春天是什么樣的?

2、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3、引導學生解題,介紹與杜甫的資料。

4、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句,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過渡: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1、學生按要求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

出示生字:鸝鷺。指名讀,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描紅。

(2)

指名讀詩正音。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借助貼圖,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

2、匯報交流,教師出示景物圖。

3、指名學生貼圖,說說理由,以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意。

4、出示整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那么,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二)引導質疑,突破難點。

1、引導質疑:讀到這兒,古詩中還有那些地方,你們弄不懂的?

2、交流釋疑。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窗含、千秋雪、萬里船。

窗含:窗?詩人透過什么看到翠柳、黃鸝等這些景物?(教師貼出窗框圖)你們看,西嶺上的雪就好像是鑲嵌在窗戶里的

萬里船:為什么說是萬里?

3、理解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名說。

4、教師小結:詩人正是透過窗戶看到了近處的,遠處的(相機板書:近景、遠景)

(三)誦讀詩句,體會語感。

1、既然是古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讀出韻味?

2、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3、指名同桌匯報:一生讀,一生板演。其他學生點評。

4、男女生按標記賽讀、背誦。

5、配樂齊背古詩。

四、拓展練習,嘗試作詩。

1、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導詩歌寫法: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3、出示有關春景圖二幅。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xiàn)代詩,也可以模仿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

小詩人們準備好了嗎?好!開始!

4、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選兩項。

1、背誦并默寫《》。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準備在早晨會的古詩園地向全班同學介紹。

3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詩作,準備參加春之聲賽詩會。

4、把你已經創(chuàng)作好的春天的詩,向本班春之聲詩刊投稿。

板書設計: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篇2

一、摘 錄 春 景

閱讀是鑒賞的基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一定要先讓學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詩的王國之中,翻閱大自然這部詞典,憑他們敏銳細膩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學們交上的摘錄本,聽聽他們的交流,就是撲面而來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學:“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隨朱熹大人踏青,隨處都可以感受到溫柔的春風,目睹百花爭妍的風光;

乙同學:“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了春天的小雨珍貴得像奶油一樣,春天的小草還剛剛探出頭來呢;

丙同學:“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冬去春來,似乎聽到謝靈運大詩人家的園林在不覺之間傳來的春鳥招人喜愛的歌聲;

丁同學:“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今晚不是螢火蟲提一盞燈來,卻是不知趣的小飛蟲來探頭探腦;

戊同學:“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先生認為春天到了,江水變暖了,這是小鴨子們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試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間萬物鮮”,春花春鳥,春草春蟲,春風春雨,春日春夜,無處不是春,無時不是春。讓學生在詩海時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聞聞春的芬芳,吟誦有關春的詩句,人似微醉。

二、體 會 春 情

欣賞了春景,還要善于探究和體會詩人們的種種情懷。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春景是客觀存在的,但詩人們寫詩講究通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來表達自己主觀的情。帶著小小的課題,不妨讓同學們自個兒輕叩一位位詩人的心扉,聽聽春天帶給詩人們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學從兩首同是春雨的題材入手,他比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兩首詩,他說:前一首詩通過寫春夜的雨來透露無限喜悅的心情,因為詩人聽到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潤著萬物,不由滿心歡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后一首詩呢——清明本是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趕路,而且紛紛的雨在淅淅瀝瀝地下,春衫盡濕,還要冒雨趲行,心情就顯得凄迷紛亂極了,簡直像斷了魂一樣。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為老師,可以追問一下,那是什么緣故呢?可借此點出:即使同處春天,由于詩人的處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樣;它可以給人喜悅,也可增添愁懷,用來襯托生離死別之苦、羈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學也紛紛列舉春天帶來的不同思緒,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由春望所見,看到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濺淚,鳥亦驚心,表達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憂國思家的感傷情懷。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進士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詩人一朝金榜題名,心中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其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句由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隱隱表達了惜春之情。金昌緒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黃鶯來了,因為小黃鶯吱吱喳喳的叫聲把她和在遼西的那位相會的好夢給攪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錦官城寄托對三國時蜀相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傷春愛春,惜春怨春,春情綿綿。通過舉例,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與眾不同的春天。

三、鑒 賞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濃。“君子之學,不僅要入乎耳,還要著(明曉)乎心。”如同品茗,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嘗不可。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意境,因而在寫詩時特別講究“言有盡意無窮”的空白藝術。準備一堂課,挑選一些以春天為背景的古詩,就煉字、語言、想象、意象等不同側面作一番導游,指導學生進行古詩意境鑒賞,展開充分討論:

1、古人作詩就有詩眼之說,“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詩歌的語言,講究一個“煉”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鑒賞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細推敲一番不可。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讓學生品評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個“綠”字的運用可見作者煉字所費的心血。據(jù)說他的草稿在這個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過”、“入“、“滿”,最后才定為了一個“綠”字。試問:這個“綠”字妙在何處呢?通過師生交流,大家認為這個“綠”字有動態(tài)美、色彩美,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醒目的視覺形象,充滿春意,寫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時都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還可再讓他們評評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讓學生想想這個“橫”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不多,此刻更是無人。因此連船夫都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無人問津。

2、要悟透詩的意境,那還必須把握意象,因為它是寄托詩人情感和表達主旨的客觀物象。如王維的《鳥鳴澗》一首:“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鳥鳴的意象,構成了美麗靜謐的意境。老師應帶著學生想象一番,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寧靜色調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都驚覺起來,無怪乎蘇軾高度評價王維的詩,說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了。

3、閱讀鑒賞時,還要通過詩人留下的空白來馳騁想象,豐富形象,使之成為更完整更生動的意境。試看2001年上海高考題——王駕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這首詩就提供了讀者想象的余地。詩人雨后漫步小園,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給一場苦雨給鬧殺了,多么掃興啊!望著“紛紛過墻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lián)想,似乎春天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一墻之隔的鄰家小園里了。古人所謂“神來之筆”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那就可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來寫一段素描或寫意文字。

篇3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絕句教學反思范文,望大家喜歡。

絕句教學反思范文一本節(jié)課,我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以畫為媒,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熱情

上課伊始,教師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知作者的同時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觀伴著輕快流暢的朗讀,學生埋藏于心靈深處的情感被撥動,詩興噴涌而出,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與畫面相關的詩句,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二)白描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jié)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展開想象,作畫配詩,以“畫”為媒介,為學生“走”向古詩搭一座美麗的引橋。“畫”僅僅是手段,目的是把學生領到詩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白描畫面后,讓學生圖詩對照,對畫進行點評,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也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反復吟誦,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

四、適時拓展,豐富閱讀

本課教學文本中只有一首絕句,但在講課時,我卻讓學生接觸了杜甫所寫的六首絕句中的五首,并且還出示了一些有關顏色描寫的詩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積累量,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

五、模仿寫作,開拓想象

在教學中,借助古詩形式,我適當設計了一次小練筆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表現(xiàn)一下自己,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習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

總之,一切成功都屬于有準備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遠伴隨在身邊。

絕句教學反思范文二本節(jié)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讀寫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教學效果較好。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查的資料,介紹作者,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然后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引入畫面之中。美麗的春景伴著輕快流暢的樂曲,大家躍躍欲試,爭先說出自己看到的情景,學習古詩的熱情空前高漲。

2、充分重視古詩朗讀。

關于讀的設計,這節(jié)課主要體現(xiàn)在個環(huán)節(jié):初讀讀準讀通古詩;自讀交流詩意;研讀寫法入詩境;熟讀成誦悟詩情。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主,雖然讀的形式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體現(xiàn)了讀書的層次,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這節(jié)課上我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讀詩、學詩的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在春天的圖景中輕松走進古詩學習的環(huán)境,放手讓孩子們借助工具書、注釋和已有經驗自學古詩,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詩人描繪的畫面,用圖畫、音樂感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學生是主動的參與者,又是體驗者。

4教學中的不足:

教學時間安排得欠合理。整個40分鐘的教學總是顯得前松后緊。由于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長,下課時積累杜甫其他詩句的環(huán)節(jié)和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沒能實施。這也是以前我的課堂上曾經出現(xiàn)過的問題。也許是教學的節(jié)奏不夠緊密,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夠合理,教學時間是我經常遇到的困惑的問題。

無論是語文課還是其他學科,老師們都感到對學生的評價很難。來到回小,每當聽到教師講課時,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就是他們常常對他們給予學生精彩的評價。我一直努力學習對學生進行鼓勵性、針對性的評價,但是在講課過程中仍然我還是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語言不夠豐富。

絕句教學反思范文三《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yōu)美,格調柔和,寓情于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情。反復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于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致后,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里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里鉆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并進行朗讀的指導。

篇4

我心目中的春天(一)

人在廊上,書在膝上。拂面的微風里,我知道春天來了;桃花開時,柳絮飄時,似曾相識的燕兒又回來了。我不知道春的希望是怎樣在柳枝上發(fā)芽的,更說不清春的嬌美又是怎樣趕走嚴冬的。但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覺到奏,來了!她從青青的草原中來了,從叮叮咚咚的水中來了,從欣悅的微笑中來了。

忽然間,我覺得心中有種神秘的活力在這樣的日子里被引發(fā)出來了,好像手腳、全身都有使不完的勁兒。就像一位魔法師,冰雪下的潺潺水聲為她解開冬的封印,萬物瞬間是她神奇魔法的令人炫目的施展,如果說我曾為靈魂里隱藏的怯懦而停留的話,那么在這自然的微笑里,在這位魔師的面前,那些都已經不復存在了。我愿意將我的行囊交給春,送我輕裝上陣,我任輕柔的春風撩起我的頭發(fā)。因為我知道,這是春在我的額頭印下的祝福的吻,有了她,一切從頭開始。

又是一年春天來到,春光無限好。我全身心投入到了春的懷抱中,我感覺風兒從我的手指縫里輕輕劃過,我看到了金色流蘇般照耀在屋頂上的陽光向我微笑,那些生性好動的鳥兒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氣息似的,早就迫不及待地到了郊外,到田野里追逐春天的腳步去了。

我閉上眼睛,仰面朝天,你可以擁有無數(shù)次的歡樂和痛苦,無數(shù)個分分秒秒,你能擁有100個春天嗎?這給了我們勇氣,賦予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那偉大的隱藏的力量改變了這個世界,把我們心融在期盼與幸福里了。

我心目中的春天(二)

春,穿著綠裙,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了人間。

她高興得到處奔跑……所過之處,無不蘊含著無比蓬勃的生機。

我愛戀春——愛的是那“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她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春天是生命的使者,她輕輕拂醒大地,沉睡了一冬,張開了惺忪的睡眼,舒舒服服地伸了一個懶腰,打了一個哈欠,她又急忙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我愛戀春——愛的是那綿綿的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小草吸到了“甜汁”,高興地一個勁向上鉆;柳樹喝到了“甜水”,長出了嫩芽。花兒舔到了“甜蜜”,綻開了笑容。

雨后,濕潤的空氣中帶著些泥土的芳香,混著青草味兒,迎風撲來。因此,春雨是生命的耕耘者!

我愛戀春——愛的是那春風美景圖。瞧,陽光明媚,花朵盛開了,芳香撲鼻。小蜜蜂聞到了,高興極了,哼著小曲趕來采蜜。咦,那怎么有兩朵會飛的花呢?噢,原來是兩只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誰來了?原來是北歸的飛燕也來加入這百花爭艷的盛會。從這根電線桿上飛到另一根上,活像一幅躍動的五線譜。聽,小河在淙淙地流著,像琴兒那樣發(fā)出偶偶細語。此時,我的心,和著它的歌的拍子,慢慢地流到遠方,渴望著要撫愛這個陽光和煦的多彩世界。

再看天空中蕩游的風箏吧。春風用雙手把它們送得好高好遠,漸漸地融進了淺藍色的空中……

啊,我愛戀你——春。

我心目中的春天(三)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開始。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這樣周而復始,始而復周的重復著,重復著……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每當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個季節(jié)-----冬,我都會想起這句話,急切盼望春天的到來。

我愛春天。春天萬物復蘇,小草也越發(fā)變得蔥綠了,到處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遠處看時感覺嫩綠嫩綠的,而走到近處時,卻看不出一點兒綠。這大概就是韓愈所說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吧!

我愛春天。春天代表著綠色,綠色卻又代表著生機與活力,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春天的來臨。

篇5

[摘 要]古典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背誦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要想小學生能夠背得快、記得牢,教師必須在背誦指導上下工夫。教師運用巧妙的方法指導學生背誦古詩,能夠提高學生學詩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古典詩歌的了解和熱愛。

[關鍵詞]古詩 背誦 方法 趣味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0-058

在我國,“詩教”源遠流長,許多孩子在牙牙學語時就開始讀詩背詞。然而進入小學后,詩詞背誦卻遭遇了尷尬——學生背誦、積累古詩詞的積極性低,轉眼就忘。這與相對單一乏味的背誦方法不無關系。因此,只有變換多種方法指導學生誦讀,學生才會誦得有滋有味,記得清清楚楚。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一、看一看,詩畫合一助記憶

在小學階段的很多詩詞,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因此,在指導背誦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插畫,讓學生通過鮮活的畫面記住文字,達到詩畫合一,這樣記憶就會更加牢靠。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對于背誦景物類詩詞最為適宜。如白樸的小令《天凈沙·秋》是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曲,在引導學生背誦這首曲時,我先讓學生按曲中描寫的景物順序去觀察插畫。當學生把曲中的美景了然于心時,整首曲也就熟記了。

二、演一演,一招一式漲興趣

我們身體中不僅是大腦有記憶功能,而且每一個細胞都能存儲記憶。在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中都含有很多的動作,這就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古詩一邊做動作一邊背誦,讓身體也參與到記憶活動中。在指導背誦《池上》這首詩時,學生們邊吟讀邊做著劃船、采蓮、擺手的動作,儼然就是詩中天真無邪的小娃了。這些動作讓學生擺脫了“正正經經”的上課坐姿,使身體活動起來,他們興趣大漲,很快就背誦了下來。

三、填一填,填字游戲記難句

在檢查背誦的過程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背一些本來背得很熟的詩時,會突然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上卡殼了。這時如果提示一下某個字(或詞),學生就會很快地接上。抓住這個特征,我經常和學生一起玩“填字游戲”,所填的字一般是關鍵字或是易錯字。如《石灰吟》這首詩,第三句為“粉骨碎身渾不怕”,但是有學生習慣性地背為“粉身碎骨渾不怕”,于是我就專門抓第三句“粉骨碎身”這一詞進行填空:“粉( )碎( )渾不怕。”而背到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間”時,就會有學生與《墨梅》(王冕)最一后句“只留清氣滿乾坤”混淆了,我就抓最后一句進行填字:“……要留( )( )在人間。”“……要留清白( )( )( )。”這樣,根據(jù)學生的錯點進行幾次變換填字,學生就能夠區(qū)別詩句,牢牢記住了。

四、猜一猜,益智詩謎得意趣

在浩如云煙的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的詩謎,充分顯現(xiàn)了詩人高雅的情趣。平時,我經常說一些詩謎讓學生猜。這些詩謎以五言居多,字簡意淺又生動有趣,花的時間少又能收到良好的記憶效果。如關于“風”的詩謎:“吹落三秋樹,能解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還有關于“雨”的、“琴”的、“松”的詩謎……同樣的,也可以是學生說給老師猜、家長猜。這樣,謎也猜了,詩也背了,趣也生了,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五、唱一唱,詩樂結合感古韻

詩詞是一種音韻的文學,詩和音樂的結合,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根據(jù)詩詞的這一特點,我將“吟唱”引入課堂。在指導《送元二使安西》的誦讀時,我讓學生先聽《陽關三疊》古樂,在音樂聲中感受古詩特有的韻味和感情。之后組織學生以“一唱三嘆”的演唱方式來進行吟唱。一聲唱,三聲嘆讓學生們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對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也獲得了一定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真正喜歡上了古詩,進而積極地誦讀。

六、講一講,故事情境入詩情

講《贈汪倫》時,我和學生講述“汪倫妙計邀李白”的故事,學生聽得興味盎然,自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并記住了這首詩。在學習《石灰吟》時,我引入于謙的故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詩人高貴的品格。如此一來,這些人物形象深植于學生心中,詩文也隨之烙進了學生腦海中。在藝術節(jié)活動中,學生們還排演了故事情景詩《回鄉(xiāng)偶書》,將詩人的鄉(xiāng)心、鄉(xiāng)情演繹得淋漓盡致,令觀眾拍掌叫絕。

七、串一串,以點帶面促積累

在誦完一首詩之后,我常常要求學生找一找與詩歌內容相仿的詩。如誦完《春夜喜雨》后,我要求學生找一找其他描寫春天的詩,比較一下寫春的不同心情,并運用已學過的方法將它背誦下來。在主題詩交流活動中,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認識到了十幾首與春有關的詩歌,有《春游曲》(王涯)、《春雪》(韓愈)、《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等,如此“春意盎然”的情景更激發(fā)了他們找詩、背詩的熱情。這種以點帶面的背誦積累,不僅豐富了同類詩的積累,還使學生感受到同一主題內容詩歌的不同之處。

篇6

我們不禁要問:這難道就是日本時期的中國社會?這就是抗戰(zhàn)期間的中國知識分子嗎?

錢先生在《圍城》的序言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錢夫人楊絳則在《圍城》的附錄里說:“這本書是他’錙珠積累’寫成的,我是’錙珠積累’讀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寫成的稿子給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樣反應。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時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對大笑,因為笑的不僅是書上的事,還有書外的事。”瞧,錢先生玩味自身才智、錢夫人欣賞夫君才智的興趣是多么濃烈,夫婦倆從“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的剖析中獲得了多少愜意和快樂,哪里還有一點點“憂世傷生”的影子呢?

筆者決沒有不許別人快樂的權力。實際上,抗戰(zhàn)前線的官兵們雖然艱苦卓絕,還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卻仍不乏詼諧快樂的笑聲。但相比之下,兩種笑聲的內涵和味道是大相徑庭的。

《圍城》畢竟寫在抗戰(zhàn)的年代里,它的第三章的開頭有這樣一段關于戰(zhàn)爭的描寫:

也許因為戰(zhàn)爭中死人太多了,枉死者沒有消磨掉的生命力都迸作春天的生意。那年春天,氣候特別好。這春氣鼓動得人心像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受到一種生機透芽的痛癢。

上海是個暴發(fā)都市,沒有山水花柳作為春的安頓處。公園和住宅花園里的草木,好比動物園里鐵籠子關住的野獸,拘束、孤獨,不夠春光盡情的發(fā)泄。春來了只有向人的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傳染,添了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婦。最后一樁倒不失為好現(xiàn)象,戰(zhàn)時人口正該補充。但據(jù)周太太說,本年生的孩子,大半是枉死鬼陽壽未盡,搶著投胎,找足前生年齡數(shù)目,只怕將來活不長。

這段文字,大概是《圍城》中有關戰(zhàn)爭的唯一描述了,語言風格如同黑色幽默,態(tài)度之冷漠著實令人驚訝。那些日寇屠刀下的“枉死鬼”若地下有知,讀了這段文字真不知能否像錢夫人那樣笑得出來。難道當年的上海人就是這樣寡廉鮮恥、醉生夢死嗎?錢先生對上海日偽勢力的罪惡與殘暴只字不提,受害的上海同胞倒成了他筆下諷刺挖苦的對象。

筆者困惑不解,何以像錢先生這樣博學多才、聲名顯赫,而且親身經歷了日本的一位學者,對自己民族的危亡和父老鄉(xiāng)親的苦難竟會如此的麻木冷漠,滿不在乎?他怎會在祖國最需要她的兒女們?yōu)楹葱l(wèi)她的獨立和尊嚴而奮起抗爭的年月里,遠遠地躲在淪陷區(qū)的小房子里,與妻子一唱一和地揣摩“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呢?這簡直就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

怎么會是這個樣子呢?這究竟是為什么?

是因為錢先生清高孤傲嗎?似乎是,也似乎不是。清高孤傲之人,自以為是,孤芳自賞,恃才傲物,卓爾不群。這倒可能是錢先生不屑于投身抗戰(zhàn)大軍充當抗戰(zhàn)一分子的原因。但清高孤傲之人往往重氣節(jié),講人格,威武不能屈,可殺不可辱,如此看來,錢先生又應當義無反顧、挺身抗戰(zhàn)才是,何以甘于在外族的蹂躪之下隱身孤島,自得其樂?思來想去,筆者真有些糊涂了。那么,用文人的手無寸鐵和愛好和平能否給錢先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呢?也似乎不能。文人固然手無槍桿,但他手中有筆桿,可以向侵略者口誅筆伐;文人固然愛好和平,而恰恰因為愛好和平,才最應該挺身而出,聲討侵略。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們就是手無寸鐵和熱愛和平的,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恰恰是最富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的。詩圣杜甫身經安史之亂,弟妹失散,父子隔絕,飽嘗戰(zhàn)爭的苦痛,是以他的詩歌十之八九都是詛咒戰(zhàn)爭,渴盼和平的。然而,即使這樣一位“非戰(zhàn)’詩人,對于異族的侵略也是抱著同仇敵愾之志,在民族氣節(jié)上毫不含糊。且看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詩句:“男兒生世間,及北當封侯,戰(zhàn)伐有功業(yè),焉能守舊丘?”“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可見,杜甫真不愧為一代詩圣,氣沖霄漢、慷慨激昂的豪壯人格完全洋溢在其詩句之中了。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楊炯、盧綸、王涯、馬戴、張仲素等人的詩歌,也表達了同杜甫一樣的愛國情懷。

當然,也有相反的情形。如果我們讀一讀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人的詩作,就會發(fā)現(xiàn)其修辭之精美、字句之考究、音律之婉約,幾乎臻于極致,可是正當國家危機四起、人民流離失所之際,他們不是挺身而出,扶危濟困,卻在那里低吟淺唱,醉生夢死。“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前后兩相比較,真乃天壤之別。

抗戰(zhàn)期間的情形也大抵如此。一方面是老舍、、郁達夫等一大批有肝膽有血性、不愿做亡國奴的文人們,以筆為槍,為抗戰(zhàn)奔走吶喊,造就了聲勢激越、熠熠生輝的救亡文學;一方面則是錢先生這樣的民族危難的旁觀者們,躲在家中細細研討“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更有張愛玲之類的所謂“文學才女”在漢奸小報上喁喁情話,充當“順民文學”的主將。這是多么強烈的反差,何等鮮明的對照!

篇7

關鍵詞:孟浩然劉辰翁女子形象

孟浩然,唐代詩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常被冠以唐代大量寫山水田園詩歌的第一人。孟浩然詩歌現(xiàn)存260余首,有關女性主題的詩歌有6首,分別是《賦得盈盈樓上女》、《春怨》、《閨情》、《寒夜》、《美人分香》和《春情》。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劉辰翁對孟集的分類。在元刻《須溪先生評點孟浩然集》中劉辰翁把孟詩分為十類,較之王士源的“別為七類”補充了“美人”、“時節(jié)”、“拾遺”三類。從此很長一段時間“美人”這一分類被留用了下來,劉辰翁分類的“美人篇”只有5篇。但是按照劉先生分類的本意,筆者以上所列6篇皆應位列其中。從王輝斌先生的《孟浩然詩分類敘論》中也可看出,以上6篇應屬同一題材。

唐代的女性形象是豐富多彩的,通常以柔弱為普遍特征,而且賢婦被樹為女子的楷模。詩歌中被塑造的女性形象多為思婦、寡婦、病婦、棄婦、妓妾和受欺凌的妾婦等,大多都是社會底層帶給人悲憫情緒的一群女子。孟詩的女性形象沒有很強烈的社會情感,而是著重個體狀態(tài)和個人情感的描寫,沒有直接的控訴也沒有令人揪心的苦難經歷,但卻是一尊尊呼之欲出的鮮活的藝術體,帶著濃濃的審美意味。

翹首盼夫歸的女子

夫婿久離別,青樓空望歸。妝成卷簾坐,愁思懶縫衣。

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空床難獨守,誰為報金徽。

《賦得盈盈樓上女》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古人作詩根據(jù)指定題目內容寫作稱為賦得。“盈盈樓上女”為《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詩中的詩句,這篇詩即根據(jù)此一內容進行書寫的。

丈夫久別家鄉(xiāng),留在家中的妻子盛裝以待夫歸。久久凝望終失望,回坐無心活計。看著回飛的燕子、飄飛的柳絮。心中悵然若失,燕子有回時,柳有春頭日,夫君卻遙無歸期,空房只剩寂寞,難消受,撫琴又為誰?

原詩質樸清新,相思之因之情在末尾的“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四句中,可謂前作鋪墊后為點睛。孟詩則首句呈因,順章寫人,以景烘情。如果將詩句用鏡頭表現(xiàn)出來的話,原詩只有一個特寫畫面:青草柳園內的一幢房子中,有一紅粉撲面,素手攬窗的女子;孟詩則是幾個鏡頭組合:女子空望,女子卷簾坐(手中拿著待縫的衣物),燕子飛,柳絮飄,空床,琴。孟詩內容更豐富些,畫面的動感更強。

孟浩然通過幾組畫面的排列與疊合,將一位翹首盼夫歸的女子形象塑造的鮮活生動,把女子期盼丈夫歸來的無限焦慮急切的心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空寂懷春的女子

佳人能畫眉,妝罷出簾帷。照水空自愛,折花將遺誰。

春情多艷逸,春意倍相思。愁心極楊柳,一種亂如絲。

《春怨》

女子畫眉梳妝走到院中,看著水中映出的自己,孤單一人,再美也無人欣賞,折下花來也沒有心上人可以送。春天萬花斗艷本應相思情綿,自己獨待閨中,無情可戀無相思的人兒。如柳絮般心意煩亂,焦躁難安。孟浩然通過直接描寫塑造了一個空虛寂寞懷春的女子形象,其中“照水空自愛,折花將遺誰”是白描手法的集中體現(xiàn)將女子的寂寞與懷春之情溶為一體,具有點題之效,自憐寂寞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裁衣思夫的女子

一別隔炎涼,君衣忘短長。裁縫無處等,以意忖情量。

畏瘦疑傷窄,防寒更厚裝。半啼封裹了,知欲寄將誰?

《閨情》

寒離暑臨,暑盡寒又臨。一女子想給丈夫做衣裳卻記不清尺寸,心里琢磨著人不在也無法丈量,只能依著記憶做,可是怕他瘦了做大了,天氣漸涼又怕做薄了,做好了卻又愁往哪里寄。

該篇是孟詩很有特色的一首女性詩,全詩描寫的是裁衣一事的一組心里活動而且通篇渲染著讓人心疼的思念之情,面上卻不著一字。這是種高明的側面描法,女子對丈夫的相思和擔憂不再是嘆息、發(fā)呆、抱怨的情緒表現(xiàn),而是轉到具體的行為動作,看是沒有情感的直接交代,卻更讓人體會出女子對丈夫思念的情深意切,對丈夫起居飲食的擔憂和掛念。

寒夜獨眠的女子

閨夕綺窗閉,佳人罷縫衣。理琴開寶匣,就枕臥重帷。

夜久燈花落,薰籠香氣微。錦衾重自暖,遮莫曉霜飛。

《寒夜》

太陽落山光線暗淡,涼氣漸重,女子關上窗把未縫好的衣物收起來,將琴放進琴盒,躺下休息。蠟燭燃盡,熏香味淡。窗外霜花凝結,床上仍是寒氣一片。

這篇詩人采用片段式描寫。前四句寫人,連動式手法,“閉”、“罷”、“開”、“臥”四個動詞速寫了四個片段:女子關窗,女子收衣,女子藏琴,女子臥榻;后四句寫境,視覺上“燈花落”,味覺上“香氣微”,觸覺上“重自暖”,聽覺上“曉霜飛”。但讀前四句心情平靜,只是看到一女子收拾停當就枕臥榻,單想白日光景過的也是不錯,雖只是縫衣彈琴卻也自在。順讀后面四句,前面平淡的日間生活和這寒夜的冷清寂寞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入墜寒潭潭底,冷入心扉。末句的“遮莫曉霜飛”更是一語雙關既言天寒霜兒飛又道青春寒夜逝。

青樓妝罷待客的女子

艷色本傾城,分香更有情。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輕。

舞學平陽態(tài),歌翻子夜聲。春風狹斜道,含笑待逢迎。

《美人分香》

女子本生就是傾國傾城之貌,飾以粉黛更是媚艷多情。結于頂?shù)陌l(fā)髻搖搖欲墜,眉毛濃黑醒目。扭捏著腰肢唱著情歌,站在柳巷中笑著招攬生意。

孟浩然對青樓女子的描寫,應該說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的。這個女子不同于以往詩人筆下的被玩弄被憐憫的歌妓,是孟浩然筆下以一種平等的欣賞的心態(tài)塑造的女子。而且這里平等的心態(tài)不是指男女平等的心態(tài)而是指將歌妓看成平常女的心態(tài),這點孟浩然是高尚的。那些可憐歌妓的人們大都只是嘆她們命運悲苦淪落風塵,但對于這個有色職業(yè)的從業(yè)者還是多存有歧視,不能真正的以正常的眼光和尊重的心態(tài)去看待去塑造。

與情人嬉戲的女子

青樓曉日珠簾映,紅粉春妝寶鏡催。已厭交歡憐枕席,相將游戲繞池臺。

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更道明朝不當作,相期共斗管弦來。

《春情》

太陽剛剛照到屋內,時間還早。女子已在梳洗打扮,還催促情人快起。兩人相伴來到池臺上玩耍游戲,悠游樂哉。女子端坐時衣帶垂落青草上,行走時裙邊微掃落梅處,此情此景妙不可言。今時已是最美好之日,怎能貪心期待明日能夠重溫今日之美妙?只期盼可以斗樂為娛。

這篇較為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孟浩然攜妻的一次游園活動,筆者不贊同此說,至于原因王輝斌先生已在《孟浩然詩分類敘論》中探討過。關于這首詩的分析與評價最中肯首推清人趙臣瑗。他在《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對此詩評價道:“《春情》者,閨人春園之情也,艷而不俚,乃上乘。他人寫情,必寫其晏眠不起,而此偏寫其早起;他人寫情,必寫其憐枕席,而此偏寫其厭交歡,落想已高人數(shù)等。而尤妙在從朝至暮,曲曲折折寫其初起,寫其妝成,寫其游戲,既寫其坐,復寫其行,五十六字中使之得幾幅美人圖,真能事也。”

參考文獻:

篇8

預報花開的地方

三月的音寨,油菜花的香味像陽光一樣浸染著村莊,河流,大地。

有的地方,油菜很高,幾乎要把人也埋進那片金黃里,明靜、純粹的金黃。春天的氣息被花搖動著,擋不住的花香,就像擋不住的季節(jié)的起起落落。

站在油菜花叢里,閉目聞香,忘記了路的方向和油菜花的盡頭。此時時刻,所有的感官已經忘卻,只剩下了香與色,心里駐滿了油菜花飄來的金燦燦的愉悅,那種愉悅從花朵而來,從花色、花香而來,且在瞬間充滿內心,不由得想在油菜花里奔跑。

這一瞬間,我從這個世界出發(fā),到另一個開滿李花的地方。

春情只到李花薄。那一樹一樹、一叢一叢純白素雅的李花,敲打著春日的氣息。關于李花,有很多故事。

在養(yǎng)生學里,將李花與梨花、櫻桃花、蜀葵花、紅白蓮花、旋復花等研細為沫用于洗面,“百日光潔如玉”。據(jù)說,古代的女子們喜歡在李子成熟的立夏之日,湊在一起吃李飲酒,雅稱“李會”。立夏日俗尚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說林》)

據(jù)說詩仙李白的名字亦與李花有關。傳說李白周歲抓周時,抓了一本詩經。他父親很是高興,認為兒子長大后可能成為有名的詩人,就想為李白取一個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沒有學問。可是直到兒子七歲了,他還沒想好合適的名字。那年春天,李白的父親詩興大發(fā),寫了一首春日絕句,只寫兩句,讓妻兒一人添一句,湊合湊合。“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開的李樹一指,脫口說道:“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大喜,便以詩句的首尾作為兒子的名字。

這油菜花與李花,一黃一白,一金一雪,一艷一素,一媚一莊,閃爍著明凈鮮艷的光。

觀音流連的村落

“數(shù)家臨水自成村。”這是陸游對村莊最美也是最簡樸的描述,仿佛一幅山水寫意畫,寥寥數(shù)筆即勾畫出村莊的容顏。

早晨從水聲中醒來,穿衣出門。此時天剛白,整個寨子在晨霧中半睡半醒,清靈靈的透著幾許涼意。循著水聲轉了個街角,終于在溪邊的一座水碾房前發(fā)現(xiàn)了源頭——一座水車。小溪岸邊是幾株李花樹,樹不高,皆依河,或傾斜或低垂,均開滿繁麗的白花,一叢一叢的。 再往上是農房,屋側一畦油菜花此刻正開得絢爛,水車在旁邊吱吱呀呀地轉著,下邊就是大河,再遠處是大片的油菜花,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搖曳著潔白的身影。這樣的情景總會讓人想起些什么,比如小時候的遙遠的村莊,比如蹣跚而過的老奶奶。

沿河而行,甕城河水在緩緩流淌,河面寬闊,河水澄澈;兩岸碧草成茵,楊柳含青。河中最寬處有兩座小島,一左一右相互對稱,天然成趣,稱為“鴛鴦島”。左島上松柏成林,高可參天;右島有一木樓,高約2米,臨水而建。一邊猜測:許是觀水樓,一邊腳步不停,走上木樓。兩岸古樹雜陳,形態(tài)各異,芳草萋萋,野花亂生。清風徐徐吹來,油菜花的香味再次襲來。

音寨寨頭有兩棵千年古柏,高大蒼翠,又伴以兩棵銀杏,虬枝連理,蔭濃葉茂,就像在寨頭撐起參天綠色華蓋,迎送來往的親友嘉賓。傳說始祖羅文硬當年就是看中了這兩棵古柏才在此安營立寨的。

音寨是布依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居住著128戶,以羅姓為主。相傳音寨入黔始祖羅文硬,曾是一位領兵官,在明洪武初,隨大將傅友德征討駐守云南的最后一個元代親王后,奉命率部至音寨河畔選點屯兵屯田,子孫遂定居于音寨,至今已延續(xù)600多年,并繁衍了30多代傳人。

關于音寨,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說。

相傳古時,觀音菩薩云游天下,來到貴定一個寨子,發(fā)現(xiàn)這里山青水秀,金菜花泛金波,蜜蜂采粉舞;李花晶瑩成峰,彩蝶翻飛樹叢中,山歌從林莽田野傳來,山水共韻,五音鳴禽……觀音于是按下云頭,在此駐足觀賞。后來觀音慈悲心起,化作云游方士進寨化齋住了兩日。他施靈藥給染病之人療疾,并將藥引白果(銀杏)與柏籽教家人煎水作引子湯吞服靈丹。

經過討論,大家把寨子改名為“音寨”;觀音降下云頭所站的寨后山就叫“觀音山”。過后,又把游方之士曾在河坎邊打坐,離開時走過的過河磴叫做“觀音磴”。再過不久,觀音打坐之處涌現(xiàn)一泉,泉水晶瑩甘洌,人們爭相汲水煎藥治病,療洗瘡疾。大家就叫它“觀音泉”。再后來,那得到觀音施藥的人家在倒掉藥渣的地方發(fā)現(xiàn)長出了柏枝樹和白果(銀杏)樹就更驚奇,原來藥引白果與柏籽還能起死回生。人們又把樹分別叫“觀音柏”、“觀音果”。

篇9

一、了解并掌握詩歌的基礎知識

關于詩歌的知識很多,首先要掌握詩歌的基本類別,古代詩歌一般分為詩詞曲三種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鑒賞和理解的角度、內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寫景的詩一般要對詩中的景色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詠物詩一般要鑒賞詩人的思想等。詞一般要鑒賞詞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詩歌的基本類別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簡單了解一些古代詩歌押韻平仄等知識。雖然我們并不需要對古代詩歌進行過深的專業(yè)研究,但簡單的古代詩歌常識,如押韻、平仄等,還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一般來說,對于古詩押韻的基本規(guī)律要掌握一些,對于平仄知識,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區(qū)別兩個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詩人感情的事物。進行詩歌鑒賞時,首先要明確詩人是怎樣通過對意象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的。一首詩,詩人可以描寫一個意象也可以描寫幾個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描繪了“瀑布”這個意象,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就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十幾個意象的連綴,表達羈旅人的愁苦孤獨情感的有機融合,構成了一個鮮明真切、意境深遠的藝術境界,即這首詩的意境。

三、把握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寫景詩在古代詩歌中所占比重較大,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因此,在鑒賞這類詩歌時,一定要清楚寫景與抒情的關系。一般來說,古人寫景不外乎兩個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過景物的描寫,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詩人的感情。如:韓愈的《春草》,寫得全是景色,而詩人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都蘊含在詩句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的,因而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遠景近景結合、對比映襯、鋪敘比興、聯(lián)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抒情、描寫等。

(三)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雙關等。

五、了解不同風格流派及其特點

由于詩人在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修養(yǎng)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相同風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豪邁,柳永的柔美婉麗;宋詞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陶淵明、王維的田園詩等等。對于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作,鑒賞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詩歌是用高度精煉的語言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語言凝練、準確、生動,富有形象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品味詩歌的語言也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內容。

古代詩歌常見的語言特點有:

(一)清新:詩人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賀知章的《詠柳》,語言就具有這個特點。

(二)平淡質樸: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訴,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詩作的語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絢麗:表現(xiàn)在華麗的辭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語言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描寫,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會。

(六)簡潔: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七、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詩言志”古代詩歌都注重情感的抒發(fā),因而鑒賞時首先要把握準詩歌的感情基調,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詩作的思想內容。例如:有的詩悲婉凄涼,有的詩悲壯豪邁,有的充滿喜悅歡樂,有的詩則蘊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確鑒賞的基本內容

一首詩,鑒賞時從哪里入手,鑒賞哪些內容,應做到了然于胸,否則就會感到無從下手,就是鑒賞起來也會思維混亂,一塌糊涂。鑒賞的基本內容有:

(一)對詩歌詞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詩歌字面上的意義,以便于理解全詩。

(二)對詩歌語言的鑒賞。古人是非常重視錘煉語言的。詩歌的語言凝練,富有跳躍性,含義豐富,耐人尋味,所以品味語言是鑒賞詩歌的基礎。鑒賞語言,應側重于語言的表達效果。

篇10

詩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詩歌中,總有一種或優(yōu)雅或深邃的意境,但這種意境對知識面尚窄的小學生來說不易領會。所以就需要教師做出充分的鋪墊、積極的引導,如果能從“情”入手,對詩歌的整體基調做一定的渲染,相信會使學生更易體會它的意境美。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很明顯,即“思故鄉(xiāng)”,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遠離家鄉(xiāng)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許多人都會在除夕夜趕回家鄉(xiāng),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心中懷有對家鄉(xiāng)很深的牽掛,迫切希望回到家鄉(xiāng)。一個人在外面漂泊流浪,當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就會變得愈加強烈。”這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思鄉(xiāng)的曲子,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讀詩,充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們再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鄉(xiāng)圖便在學生腦海里形成:夜靜難眠,皎潔的月光灑在床前,詩人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明月,舉頭長嘆,低頭沉思。詩歌所繪的深邃、幽遠的意境就在教師的渲染和鋪墊中自然而然地被學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執(zhí)教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根據(jù)詩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描寫,在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上課時在多媒體上播放出來,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一邊吟誦,一邊欣賞優(yōu)美的畫面,對詩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層的理解。由“情”入“景”,看似簡單,但需要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具有較強的引導學生和創(chuàng)設情景的能力。只有這樣,詩歌的意境才不會被學生分割得支離破碎,學生才會充分認識到詩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詩歌都蘊含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或濃或淡,或淺露直白,或深蘊于詩句的字里行間。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刻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送別孟浩然是在春光爛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詩人卻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天水之間,只剩下長江水滾滾東去”。這種意境幽遠纏綿,其中的景物雖在春季,但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體會送別友人時“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學生產生“贊美春光”的岐解,而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便會于學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中“繁花似錦、蝴蝶飛舞、黃鶯歡唱”的飽含春之氣息的優(yōu)美意境經教師的描繪和渲染之后,學生也自然會感受到春之美麗,能夠體會到詩人“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即景生情”需要教師把詩歌所描繪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從以上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開的,而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或缺的。詩歌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情”的真摯和“景”的完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地講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在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聯(lián)想當時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夜半鐘聲”。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圍易于學生想象,能夠達到“景”的完美再現(xiàn)。在這樣的意境中,學生對作者“愁”(即孤獨惆悵)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我提出了以下5個思考題: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④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lián)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⑤說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藝術特色。《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由淺入深地設置這5個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跟課文的順序相符,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學生沉浸在對問題的思索中,踴躍地參與問題的討論。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地發(fā)揮了出來,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擴大了思維的空間,自然就走進了詩詞的意境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