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威船長范文
時間:2023-03-23 11:2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哈爾威船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假如我是你的船員,我會覺得很幸福。生活中的你,和其他船長一樣,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船長。你指揮著我們在大海上駕船前行,但我知道你比其他船長更多了幾分細心,多了幾分認真,多了幾分執著。你雖是平凡的,可我又認為你是平凡花中最明艷的一朵。那次的海難使我對你的認識升格了:你是何等的偉大呀!你為了大家都能安全脫險,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你不僅關心船客,還關心著每一個船員,你的機智,你的勇敢,你的果斷……你一切的行動,都令我敬佩,我為有你這樣的船長而自豪。
——假如我是你的乘客,我會覺得很幸福。從一開始的人群混亂,到后來的救援工作秩序井然地進行,如果沒有你——船長,想必人群一定會更加瘋狂,而我們也定是死路一條。這短短的二十分鐘,對于我,對于每一位乘客而言,卻是如此漫長,在我們即將陷入地獄的剎那,我分明覺得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我們上空。船長,那就是你呀!你就是耶穌,就是上帝,你給予了我們第二次生命,你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哪!感謝你船長,我為我是你的船客而驕傲。
——假如我是你的家人,我會覺得很幸福。你的離去雖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無盡的哀傷和寂寞,但每逢想起你,更多的是對你的眷戀和滿心的自豪。親愛的哈爾威,你在千鈞一發之際,把身邊的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并像你所希望的那樣所有人都被安全獲救了,我們知道這使你很滿足。是啊,怎能不滿足呢?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你還是履行了你的做人之道,忠于職守的你最終選擇了與船共存亡,用忠誠、大義書寫了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哈爾威,我們尊重你的選擇,希望你在天堂過得好。作為你的家人,我們因你而自豪。
——假如我是你的那只愛船‘諾曼底’號,我會覺得很幸福。因為我的主人在我即將沉入海底時,果斷地選擇了與我同在。我親愛的船長,在我沉下去的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你鋼鐵一般堅強的意志,觸摸到你那顆如火一般熾熱的對事業忠誠摯愛的心。船長,你永遠與我同在,與大海同在,與所有人同在。我為有你這樣勇敢的主人而驕傲!
篇2
您好,今天又是3月17日了,令我想起了您,我是1870年3月17日乘“諾曼底”號上的其中一名幸存者,我還在人世。我多么感激您對我的救命之恩,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您雖已離開人世,但您的音容笑貌、偉大的精神卻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您還記得當天的情景吧!記得“瑪麗”號剛撞在船上時,我正在船艙里看書,忽然,我的身子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撞擊聲猛地朝前一傾,整個人倒在地上了。隨后,船艙里孩子們的哭聲、婦女們的尖叫聲如雷貫耳。我沖出了船艙,看到人們都半裸著身子,直朝著甲板的方向跑去。當到了甲板,我看到了您,您對著驚慌失措的我們大吼道:“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個人救出去。”然而,您說的話,我們不但沒有維持秩序,反而由驚恐萬狀變得像瘋了似的。但是,您看到這情景,仍然鎮定自若,沒有驚慌失措。您為了穩定我們的情緒,用對話的方式告訴我們還有20分鐘船才會下沉,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逃生,您還用槍維持了秩序,使我們逃出了困境。但是,當船要下沉時,您卻屹立在艦橋上,根本沒有打算逃生。大家都和我一樣看著您,驚呆了。其實,您有逃生的機會啊,你為什么放棄這個機會呢?當您和“諾曼底”號徐徐沉入大海時,我的心一陣隱痛,我為失去了您而痛哭了好久好久……
但是,您現在不必擔心了,克萊芒已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船長,您可以放心了,您現在是不是和“諾曼底”號在你們的家里休息呢,我還是不耽誤你們了,安心生活吧!
篇3
您好,今天又是3月17日了,令我想起了您,我是1870年3月17日乘“諾曼底”號上的其中一名幸存者,我還在人世。我多么感激您對我的救命之恩,救人一命,勝做七級浮屠。您雖已離開人世,但您的音容笑貌、偉大的精神卻深深地刻在我心中。
您還記得當天的情景吧!記得“瑪麗”號剛撞在船上時,我正在船艙里看書,忽然,我的身子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撞擊聲猛地朝前一傾,整個人倒在地上了。隨后,船艙里孩子們的哭聲、婦女們的尖叫聲如雷貫耳。我沖出了船艙,看到人們都半裸著身子,直朝著甲板的方向跑去。當到了甲板,我看到了您,您對著驚慌失措的我們大吼道:“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個人救出去。”然而,您說的話,我們不但沒有維持秩序,反而由驚恐萬狀變得像瘋了似的。但是,您看到這情景,仍然鎮定自若,沒有驚慌失措。您為了穩定我們的情緒,用對話的方式告訴我們還有20分鐘船才會下沉,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逃生,您還用槍維持了秩序,使我們逃出了困境。但是,當船要下沉時,您卻屹立在艦橋上,根本沒有打算逃生。大家都和我一樣看著您,驚呆了。其實,您有逃生的機會啊,你為什么放棄這個機會呢?當您和“諾曼底”號徐徐沉入大海時,我的心一陣隱痛,我為失去了您而痛哭了好久好久……
但是,您現在不必擔心了,克萊芒已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船長,您可以放心了,您現在是不是和“諾曼底”號在你們的家里休息呢,我還是不耽誤你們了,安心生活吧!
篇4
人生路上,免不了會有一些困難,那每個人不同,解決的辦法也就不同。
我就很佩服《“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哈爾威,這篇課文講的是:一艘名為“瑪麗”的船,在濃霧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為“諾曼底”的船,船長哈爾威臨危不亂,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內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卻隨著船沉下了大海……
哈爾威船長這種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想當時哈爾威船長肯定是看到人們驚慌失措的樣子,才下定決心要把大家救出去,但是哈爾威船長肯定也想過自己的,只是他已經下定死亡的決心。能夠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別人的生命,那這個人真的很偉大了,要知道人得生命只有一次啊!
其實不但船長這種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他這種臨危不亂的精神呢!是啊!在那么危急的情況下,又有誰不著急、慌張呢?而哈爾威船長卻能靜下來仔細思考,這并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回顧起我們的世界,幾乎公共汽車站,汽車一經過時,迎上去的總是蜂擁而上、爭先恐后的人們。是啊!現實生活中的哈爾威船長太少了。是不是我們的世界應該多培養幾個哈爾威呢?雖然不用像哈爾威船長一樣舍己為人,但起碼也要學習他的先人后己,不是嗎?
篇5
——讀《“諾曼底”號遇難記》有感
孫天霖
“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筆下《“諾曼底”號遇難記》中哈爾威船長最后時的呼喊。
霧海夜航,“諾曼底”號郵船不幸在海上被撞,在一片驚恐混亂中,船長哈爾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指揮船員,使船上所有的人獲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選擇留給自己,在最后時刻,“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
看著課本的插圖,哈爾威船長危難時刻忠于職守、沉著機智、指揮有方、舍己救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哈爾威船長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但他最后時的呼喊卻牢牢地印在被救的每一個人的心中,也深深地記在我們這些小讀者的心中。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像哈爾威船長這樣的英雄,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我們要好好學習。
作者學校:青島新世紀學校五年級(一)班
聯系地址:青島市燕兒島路19號永樂花園1—2—501室
篇6
關鍵詞 珍視學生 參與學習 把握生成
教學片段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船長》
生:“老師,哈爾威船長肯定會游泳,為什么不想辦法逃生,進行自救呢?”師:“這個想法與眾不同。大家想一想,哈爾威船長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嗎?(學生互相爭論)下面我們就來辯一辯。正方觀點是:船長能生存;反方觀點是船長只能犧牲。大家自由組合,開始準備。”
(10分鐘后,辯論賽開始)正方:“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們透過陰森可怕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徐徐’就是‘慢慢’的意思,船慢慢地下沉,不是可以有時間自救嗎?”反方:“請對方同學結合句子再思考思考,我們覺得這里的‘徐徐’不是指時間長,而是表達人們對舍己為人的哈爾威船長的留戀之情以及人們的悲痛之情。”正方:“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哈爾威船長能做到如此沉著冷靜,他應該能想到自救的辦法。”反方:“我們認為,這時的哈爾威船長根本沒想到自己。他說:‘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實際上,船上共有61人,他把自己給忘了。在這生死關頭,他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正方:“請反方同學思考一下,船長這么機智能干,他難道不懂,如果不嘗試,是任何生存的希望也沒有的呀?他為什么不嘗試呢?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走呀!”反方:“請正方同學再好好地看看書,哈爾威船長沒有時間了,20分鐘內,船長秩序井然地指揮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員。當第20分鐘到的時候,輪船沉沒了。這意味著哈爾威船長沒有時間了。文中寫道:‘船頭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沒了。’船長已經不可能游離沉船了,因為沉船產生的巨大漩渦會把他吸入海底,泰坦尼克號沉沒時不就是這樣的嗎?”
師:“辯論太精彩了!真理越辯越明確,文章的中心越辯越清晰。哈爾威船長那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剛才大家的辯論也充滿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樣來辯駁對方的呢?”生:“我根據當時的情境,大膽想象,大膽推測。如猜測沉船時會產生巨大的漩渦,電影《泰坦尼克號》沉沒時就是這樣的。”生:“我是抓住文章中具體的句子來仔細揣摩的,特別是哈爾威船長的動作和語言。”師:“大家講得太好了。你們今天辯論時運用的方法就是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今后我們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也要去運用。”
課后反思
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誘導”前加“相機”二字,正說明“誘導”成功與否,關鍵在“相機”運用得恰當與否。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經過艱苦的磨煉和用心領悟,才能舉重若輕地駕馭課堂,機智巧妙地把握和引導學生的思維動態,才能把課上得生動活潑,流光煥彩。在這個案例中,面對課堂上的節外生枝,教師順學而導,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學生在反復的閱讀感悟、激烈爭論和教師的引導下,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對生命的理解也逐漸清晰,使哈爾威船長這種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形象變得更為高大。
一、要珍視我們的學生
我們的課堂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如何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一方面要靠老師發揮自己的才能,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就是要讓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學生的需要,在課堂上只顧著自己口若懸河而讓學生成了旁聽者。對于學生的“插嘴”可能很“感冒”,不會去在乎他們的想法,有時甚至會因為個別學生的“插嘴”而大發雷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會有活力,也才會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我們班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出乎我的意料!“哈爾威船長能不能逃離危險獲得自救”這是孩子很關心的一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才引發出了多數孩子潛伏在內心的關愛!這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問題。我不能這么隨便地抹殺掉這個問題,更不能這么輕易地否定掉這個問題。要珍視這個問題,更要珍視孩子的真切感受。對他們這種勇于表現自我、積極思考的行為,要加以珍惜和認可,甚至鼓勵,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敢說、會說、樂說。
二、老師要參與學習
老師擁有的知識確實比學生多一點,但我們往往因為這樣而站在比學生高的角度,居高臨下,扮演著不可挑戰的知識權威的角色。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我越發感覺到知識的匱乏。在教學中,我時常被學生的問題問得一愣一愣的甚至有時是啞口無言!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對知識的急切渴望,也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快要沒有新鮮的東西可以教給學生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作為一個學習者參與到孩子們的學習當中,與他們共同討論交流,不要以高姿態看待學生。有些學生其實想的比我們老師還要深刻,不能小覷我們的學生!
篇7
一、加強預習對話,開發生本隱性資源
課堂是動態的建構過程,師生在共同參與中不知不覺會生成資源。而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中的價值所在,首要就是要將學生當做積極的資源進行探究,不遺余力地和學生教學相長。在《船長》閱讀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并不能完整解讀哈爾威船長身上那種臨危不亂的精神。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我從預習環節入手,讓學生查找相關沉船的資料,包括有些學生看到過的電影《泰坦尼克號》,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問:“船長居然命令要開槍殺人,不是太可怕了嗎?”有的學生問:“如果真有人要亂,船長真的敢殺人,那他能是個英雄嗎?”還有的學生問:“哈爾威船長那么好,居然死了,他救的那些人里說不定還有壞人。這樣的英雄到底有意義嗎?”
通過學生的提問,我發現生本資源的隱匿性需要教師用心來捕捉。每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讀文本,問題在于,有些看法和經驗與文本價值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差異,教師不能對此聽之任之,而是要“撥亂反正”,正本歸源。如何才能挖掘到學生的隱性資源,就需要教師的耐心捕捉,從預習入手做好學生各種經驗和認知的調研,然后選擇施教策略。
要讓學生回歸價值主流,教師既不能單講大道理,更不能剝奪學生自主體驗的權利,而是要加強對話,找到學生本身的經驗所在,從學生經驗出發展開探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堂閱讀教學的品讀環節其實就是深入探究最終達成共鳴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學習的過程。
二、深入課堂對話,開發生本顯性學情
品讀環節是閱讀教學深化課堂探索,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手段。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和認知都可能會與文本產生矛盾交叉,而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善于開發生本學情資源,引導學生融入文本,感受并體驗文本,最終得到情理的升華和領悟。
《哈爾威船長》是雨果名著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短篇之一。在合作探究環節中,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設置入手,讓學生深切感受危急關頭船上人群的“亂”和船長的“定”,并以此展開對話。
師:當時出了什么事?
生:船被撞了,船身劇烈震蕩,海水瘋狂涌入。
師: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事情,你能找出來是什么嗎?
生:男人、女人、孩子,半裸著身子,奔跑著,船上亂成一團。
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整合了一段視頻和錄音讓學生感受當時瘋狂至致的亂。水聲、哭聲、叫喊聲,人人都在慌亂地奔逃,卻又逃不出去。當學生找到感覺之后,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船長的句子,并將重點詞語圈劃一下。學生在文本中找到相關句子:“大聲吼,巍然屹立,沉著鎮定地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學生還體會到作者對哈爾威船長的贊美并找到文本關鍵句子:他把每個人每件事都考慮到了,仿佛不是在給人,而是在給災難下命令;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通過和學生進行課堂探究對話,使得學生能夠從自身經驗體會到當時絕境中哈爾威船長精神的高貴,而正是這種精神才最終使得船上除他之外的所有人獲得了生的機會。由此達到了課堂資源的開發。
三、引領寫作對話,開發生本潛力資源
閱讀教學進入實踐運用環節,學生要從文本汲取滋養,而后生成資源,進行輸出——也即寫作練筆。每一個學生通過課堂閱讀探究之后,就會成為一個具有潛力的資源庫。教師要善于挖掘引領,將學生心中的創作激情釋放出來。
生:我覺得船長應該會游泳的。
師:嗯,你說得有道理。可是,當時船長有沒有想到要自己逃出去?
生(思考):沒有。
師: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他命令要將船上的所有60人救出去。但他卻少算了一個人,就是他自己。
我從這個對話中開發學生顯性的學情,讓學生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學生最終明白船長壓根就沒有想到要活著,因為他早已經把生的機會留給了別人。這樣,學生領會到為了表現船長的臨危不懼和舍己救人,文本主要突出描寫了危急時刻人們的驚恐之狀。
師:這就是雨果最鮮明的寫作特色。如果要你寫一個人,打算怎么寫?
生:從側面多寫,反襯出來這個人。
我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進行試寫練筆:描寫一段緊張的救火場面,再寫一個消防英雄。
篇8
課文中,作者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沉著鎮定、果敢堅決、保護弱小、以身殉職的英雄形象。我們從他簡短有力的聲音中聽出了不可動搖的意志,我們從他威嚴冷峻的指揮中感受到神圣而偉大的智慧與人性,同樣,我們也從他那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般的身影中讓自己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滌和激蕩。
從教學目標出發,從實際需要出發,在本課的教學中,用聲音和影像更能增強教學效果,進一步達到教學目的。筆者在教學本課時,用聲情并茂的對話范讀讓學生輕易地走近船長哈爾威,在沉重的音樂聲中,哈爾威船長徐徐沉入大海的畫面,教室里的空氣都快要凝固,沒有誰,即便是平日里再調皮再不安分的學生也一個個都沉浸在對英雄的敬仰和無限的折服之中。
到這里,教學任務似乎完成了,但也有人意猶未盡,進行拓展練習。開拓視野,培養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很時尚,無可非議。問題在于,居然有許多人在這樣一個話題上大做文章:哈爾威船長可不可以不死,不死的方法有許多種!網絡上有這樣的討論,語文教研活動中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也可謂不遺余力,甚至于教學參考用書上都提出這樣的合作探究題:他為什么選擇與“諾曼底”號一起沉入大海?《“諾曼底”號遇難記》課后探究練習題第一題就是“哈爾威船長在沉沒之前,就沒有辦法救出自己嗎?”那么這個話題錯了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只要是讀過這篇文章的人,無不為哈爾威船長動容,無不為他的犧牲惋惜。世俗的人們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好人一生平安。更何況,面對如此一位感天動地的英雄,有什么理由不讓他雕塑般永遠屹立在人們的面前?
敬畏生命,本來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善良的人們總是有著與生俱來的美好和完美。一個能在生死存亡關頭忠于職守,果敢指揮,挽救了全體乘員和船員生命的英雄,他一定有能力自救,他也完全可以自救,他就是人們心目中的上帝!但是,當這種美好的希望一旦破滅,人們除了痛苦哀怨之外,就自然而然地討論著屬于消防隊員在事故搶險之后的經驗與教訓,并且津津樂道,出謀劃策,好像除此之外就沒有表達敬愛的方法了。
事實上,我們知道,《船長》只是一部小說,哈爾威只是其中的一個人物。作家創作文學形象是依據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對生活現象加以藝術概括后,創造出來的具有情感因素和審美感染力的策略圖畫和具體情境。人物形象是憑借語言媒介傳達作家思想感情的主要載體。哈爾威正是雨果表達自己情感的一個載體,雨果要通過這個典型人物來表達自己渴望正義,鄙視邪惡,謳歌英雄,崇尚壯烈的思想。或者也可以這么說,哈爾威船長就是雨果為了表達的需要創造出來的一個形象,是他在對生活進行加工后的提煉,一個“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說的更明白一些,如果哈爾威沒有死,他的人格魅力還能如此感染人、震撼人嗎?可以肯定的是,其影響與結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言歸正傳,從語文教學的理論角度來思考,我們面對的是語文教材編制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所確定的教材內容,語文教師則根據其既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思考與實踐“教什么”“用什么去教”的問題。這些問題現在必須由教師來“創設”和“生產”,而“創設”和“生產”的前提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本解讀”。崔巒理事長說:“解讀文本的功夫在課下,要深入鉆研文本,站得高、想得開、鉆得深。但不要就人過度發揮,提倡多元解讀,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經驗與能力,要深入淺出。”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談到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時也指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新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特別強調教師與文本對話這一課,這正說明了作為語文教師首先必須要做到高屋建瓴式的解讀,只有居高臨下,才能正確引領,否則“以己昏昏”必不能“使其昭昭”。
因為對文本的誤解誤讀、淺解淺讀或深解深讀,以至于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圖格列夫的短篇小說《麻雀》本意是要贊美“勇敢”與“愛”,但當學生責怪麻雀“冒險”之后,某教師居然附和并感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安徒生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想表達他對家庭、親情和母愛的渴望,誰知“小女孩臉上的微笑”幾十年以來一直是在“控訴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
篇9
【關鍵詞】:熏陶,感染,滲透,人生理念,人生觀。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師在履行自己的職責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語文教師更是責任重大。我近幾年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深切體會到在滲透思想品德的過程中,不能進行空洞的政治說教或牽強附會,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使蘊涵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和一系列教學活動,有意識的給學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如《“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思想性很強,重在引導學生心臨其境地感受哈爾威船長衷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學時,把研讀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了感受哈爾威船長這個人物形象上。試想,當我們面臨生死抉擇時,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爾威船長一樣鎮定自若地指揮他人脫險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把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滲透點和德育滲透點定位在感受船長的人格美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授課時分三步: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第一次尋找“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內涵”的挈合點。然后,研讀課文,領悟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圍繞問題“你眼中的船長是個怎樣的人”找到文中重點語句進行理解,適時滲透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最后,探究質疑,升華情感。對于五年級的學生體會哈爾威船長“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對哈爾威船長的“忠于職守”可能不太理解。再有課文的最后一句“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學生理解起來也有難度,教師應適時引導。“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畫龍點睛地揭示了哈爾威船長的高貴的品質。忠于職守,主要表現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現就是在救人中所體現出來的人生理念,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對婦幼這些弱勢群體的保護,徹底的忘我,與事業共存亡的精神等等。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高度。這既是語文教學,又讓學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語文教學中,還應該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產生迅速的影響,幫助小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義,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講授《想當一棵樹》這首現代詩時,我有意在開場中設下懸念:有人想當一棵樹,這是為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們探究新知識的欲望。然后讓學生反復讀詩歌,找到詩歌的四個關鍵語句:“想當一棵樹,先要學會它的沉默。”“想當一棵樹,先要學會它的姿態。”“想當一棵樹,先要學會它的雅量。”“想當一棵樹,先要學會它的幽默。”一是加深對詩歌的內容的整體感知,二是加深學生對詩歌中所闡述的樹的特征的感知,三是找到了這四句含義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說說大樹的“沉默”、“姿態”、“雅量”、“幽默”分別暗喻的是什么,啟迪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腳踏實地、默默奉獻、頑強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長城在我心中》一課,文筆精彩,詞匯優美,是教育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長城的極好范文。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感悟長城的巍峨壯觀,認識到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激發學生對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堅強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贊嘆,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
篇10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生相伴,互為依存的。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僅僅抓工具性一端,思想深度必將大打折扣;但若是僅僅抓人文性一端,則如空中樓閣,無法落實語文雙基訓練。要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統一,就要以語言文字為根,引領學生品讀、評析、領悟,實現對文本內涵的深入解讀,感悟人文精神。現以《船長》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抓住一聲“吼”,初步感知船長形象
《船長》一文描寫了“諾曼底號”輪船遭遇沉船險境后,船長哈爾威臨危不亂,指揮船員積極自救,最終使乘客全部順利脫險而自己卻以身殉職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他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風范以及他忠于職守的偉大人格和崇高品質。在簡單的文字中,蘊含著深刻、豐富的人文內涵,讓人心靈震顫不已。船長的高大形象不是一開始就呈現在學生眼前的,要在文字的逐步品析中才能展現出來。為此,我從文本入手,抓住一聲“吼”,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船長的形象。
師:用簡單的文字,說說發生了什么故事。
生:“諾曼底號”遇險,后來遇到了救援隊,大家都獲救了,但船長卻犧牲了。
師:找出描寫船長的句子。
生: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大聲吼道:“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
師:他為什么要吼叫?
生:因為災難降臨,當時太嘈雜了,到處一片混亂。
從“吼”這個關鍵的情節入手,學生體會到當時的災難情境:“瑪麗號”的船頭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把“諾曼底號”撞了一個大口子;船發生了可怕的震蕩;海水猛烈地涌進船艙,到處都是驚慌的哭喊;而船長則臨危不亂、堅守職責。他大聲吼叫著要婦女先走,船員斷后,必須要把60人全部救出去。我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境,想象船長的吼叫,腦子里逐步形成一個在生死關頭毫不畏懼、冷靜沉著、忠于職守的船長形象,為進一步理解船長的英雄精神奠定基礎。
二、抓住一句“夠了”,體會船長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呢?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實處,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有所體會。為此,我抓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物語言描寫,通過極富張力的文字品讀,感受人物的精神所在。
師:文中有一段對話。船長說“夠了”,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生1:救生艇放下后,人們都瘋了一樣搶著要離開。
生2:爐子滅了,機器停了,只剩下20分鐘。
師:船長說“夠了”,這表明什么?
生:他非常冷靜,而且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在雨果的筆下,文字極富張力,能夠表現船長鮮明性格特征的就只有簡短的對話。而正是因為寥寥數語,才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通過一句“夠了”,學生體會到船長很有把握;正因為這“夠了”,帶給船上慌亂的人們信心,使救援工作得以有序地開展起來。
三、抓住“開槍打死他”,探究英雄精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人物精神同文章的中心思想混為一談。這樣解讀破壞了語文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也影響學生的體驗。學生體會人物精神,必須要有具體可感的文字、呼之欲出的立體形象,否則只會讓學生距離文本愈來愈遠。要讓學生體會船長的“英雄”精神,就必須找一個能夠有所體驗的突破口。筆者找到富有爭議的“開槍”,讓學生探究船長的行為,據此理解船長。
師:文中船長命令大副拿出槍,開槍打死哪些人?為什么
生1: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生2:只想著自己的自私男人。
師:船長居然命令開槍,你怎么認為?是否很殘暴?
生1:我不認為殘暴。這是形勢所逼。
生2:我認為這是船長用命令構建鐵的紀律。
師:文中作者怎么評價船長所做的一切?
生1:他在給災難下達命令。
生2:面對死亡,他再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并建立“英雄”這個概念,故事提供了鮮明而立體的形象:看似暴力的開槍命令,冷靜得要讓人恐懼的吼叫,沉著得讓人無法置信的救援信心。生死關頭,船長既是凡人,又是一尊英雄的神像。
通過對“開槍打死他”這一命令的解讀,學生理解了當時船長所作出的英明決定。正因為這一句話,所有的人都冷靜下來,服從船長的指揮并安全轉移。而在后面的情節中,船長的一聲“快救克萊芒”,更驗證了他命令開槍的人文內涵:在他的生死概念里,女人和孩子是弱小的,要先保護弱小,而后才是自己。正因為如此,他選擇了以身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