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
時間:2022-11-19 02:42:01
導語: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城市設計會戰背景
2009年,哈爾濱市委提出了城市發展新戰略,要求“無論是北躍、南拓、中興,還是強縣,在實施中必須搞好城市設計,以城市設計指導規劃審批、建設”。[1]2010年初,在市政府主導下,市規劃局組織開展了城市設計“百日會戰”活動,針對實施新戰略的60余項重大支撐項目,以“特色、和諧”為理念,集中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工作思路是:通過同步開展宏觀、中微觀實施項目城市設計,加強對實施項目的指導,提高實施項目之間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力爭做到“功能好、形象佳、交通暢”。中微觀項目的規模從新區規劃、片區規劃、街道城市設計到重要節點設計,基本都是近三年政府計劃實施的項目,具有提前管控和現實操作意義。
二、互動設計工作方法
所謂互動設計,即總體設計與中微觀項目設計同步開展,過程中交流、修正、完善成果,即“自上而下的指導整合”+“自下而上的反饋吸納”。總體設計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哈爾濱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體牽頭完成,中微觀項目的規劃設計由海內外30多家專業機構承擔。為了協調上下位關系,政府層面設立了總指揮部和16個分指揮部,總指揮部由市規劃局和總體設計單位聯合組成,負責推進總體設計研究,與多方溝通協調;總體設計經過獨立研究,提出城市設計目標、策略、分區功能和景觀定位及設計通則,作為審查的依據,指導和審查中微觀項目。分指揮部由區級政府部門和中微觀項目設計機構組成,具體推進中微觀實施項目的規劃設計、落實總體設計要求,并反饋于總體設計,來豐富、完善其內涵。互動設計過程包括4個層次的互動,即總體設計與決策者互動,總體設計與中微觀項目互動,設計成果與公眾互動,設計成果與專家互動。其中,第二個環節的互動是一項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也是組織、協調工作最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這里進行重點介紹,其他常規環節這里不再贅述。第二環節的互動式設計分為一個平行過程和一個交互過程。平行過程——即總體設計研究與中微觀項目設計同步開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設計機構獨立開展設計研究,根據各自理解,分別對所承擔的項目提出設計目標、對策和初步方案。總體設計則要完成與政府主要決策者之間的初步溝通,對設計目標、思路和重大問題達成共識。交互過程——平行過程完成后,總指揮部與分指揮部進行溝通,就總體設計初步成果對分指揮部和中微觀設計機構進行宣講解讀,開展互動研討和征求意見,進一步矯正、完善總體設計內容。在達成共識后,總指揮部開展1~2次設計指導,相當于對中微觀項目方案進行預審,及時指出問題、歸納總結好的方面并吸納到總體設計中,對有爭議部分開展進一步研究。通過多次交互研討,總指揮部與分指揮部對重大問題的判斷達成一致,提交專家和政府審查。
三、城市設計焦點辨析
確定共同的價值目標,提取共同關注的焦點并提出富有理論性、實踐性的解決方案,是互動設計指導和成果審查中各方達成共識的基礎。設計焦點缺失或準星失調,上位規劃無法對下位規劃提出具體要求,總體設計的權威性、依據性將受到直接挑戰,會戰效果將難以保證。為此,總體設計從目標、問題雙導向出發,通過對城市特色、目標的理解,從特色塑造與系統性設計問題梳理入手,找出哈爾濱城市設計需要解決的如下焦點問題,提出對策和引導方法。
1.建筑風格與風貌分區
哈爾濱的歷史是多元文化交織的歷史,建筑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而且由于形成年代、建造者、使用者和主導功能的不同,這些文化載體的分布有規律可循:道里區、南崗區以俄羅斯風格為主,道外區有中華巴洛克,老香坊區和文廟地區中國傳統特色濃郁,學府路沿線大學校園密集,“三大動力”廠區周邊和平房區保持著前蘇聯風格,呼蘭區以蕭紅文化和呼蘭河為代表。這為實施風貌分區塑造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圖1)。總體設計根據歷史形成的特色和功能導向,結合行政區劃和自然邊界,將規劃城市建成區劃分成三圈層,24個特色片區,其中包括3片歷史風貌核心區、8片傳統風貌特征區、13片新城風貌特征區。對應三圈層,分別采取“傳承”“發展”“創新”為主的策略,明確各片區的主導風貌及其代表性街區、建筑和景觀,制定詳細的分區導則,作為審查管理依據及與中微觀設計之間對話的平臺(圖2)。對于爭議較大的建筑風格問題,總體設計通過研究哈爾濱地域特征并借鑒以往城市設計成果,提出控制窗墻比、門洞及窗的比例、主導色及點綴色、屋頂形式、建筑轉角處理等設計通則,并加以示例,在審查中微觀項目中嚴格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建筑風格指引只是一種底線管理,實際效果還要依靠設計師的創造,規劃師無法越俎代庖。設計師對城市的理解力、創造力與業主給予設計師的自由度高度耦合,才能誕生優秀的設計作品。同時,還必須依靠更加科學、透明、嚴謹的審查制度和嚴格的事后監管。
2.高度控制
高層建筑是城市空間輪廓的主宰,其分布實質上依循的是城市經濟與功能空間的關系。紐約曼哈頓、香港維多利亞港灣、芝加哥中心區、上海陸家嘴、北京CBD等,都是經濟空間、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重疊的產物。功能空間結構不清晰,高層建筑的分布必然呈現無序狀態。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點,便無法有效引導城市空間輪廓和景觀的形成。目前,哈爾濱的高層建筑已經呈遍地開花之勢,嚴重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街道生活的舒適性。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哈爾濱的高層建筑分布呈現以下特點:其一,整體分散、局部密集,呈現出沿主要干道、沿主要街道路口、商業中心區集中的特征;其二,沿江建筑高度不斷突破,已形成“簇群+點式”高層的局面;其三,道里區、南崗區等老區核心地區高層建筑密布,對天際輪廓、街道空間影響較大,對保護建筑造成視線影響和壓力。通過對哈爾濱產業及功能發展趨勢的研究,我們認為哈爾濱下一步的發展需要強化商務、科技、信息、交通等區域中心職能,外圍會進一步強化工業、服務業經濟并形成生活配套的多中心格局。針對于此,總體設計從構建城市合理空間結構的角度出發,提出打破現有以老城為核心的同心圓結構,打造西部新發展軸:通過新的景觀大道設計,將松北新區、群力-哈西、平房新城串聯起來,在功能上形成哈爾濱區域競爭新優勢,在景觀上形成具有時代感的新軸線,類似巴黎的拉德芳斯、倫敦的道克蘭、馬德里的新區,高層辦公、酒店、公寓類建筑以及大體量的商貿會展、交通物流等項目將因功能西移而重新集聚,形成新的多中心地標景觀,而建筑形式也可以擺脫“穿衣戴帽”的怪圈,向新地域風格發展;老城將因為經濟功能外移而減壓,土地價格得到平抑,傳統街區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圖3)。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總體設計將城市劃分為六類控高區域,分別提出控制要求。對于已經形成的高層建筑集中區,提出分片、分線完善原則:通過調整土地使用和高層分布,完善局部地區的高層建筑布局,形成優美的標志性輪廓,擺脫高層建筑無序分布的狀態(圖4)。
3.公共空間系統性及其尺度
公共空間承載著哈爾濱人的生活。這里的人熱衷戶外活動,啤酒節、音樂節、冰雪節、廣場舞、江邊垂釣、戶外野炊、江畔漫步,不一而足。哈爾濱的公共空間也多種多樣,特色十足,諸如自然濕地、江畔公園、廣場、步行道、街心花園、三角綠地等。隨著城市框架拉開,出現了各級開敞空間分布不均、小型綠地廣場被侵占等現象,公共空間的系統性受到破壞。同時,新建廣場、公園、街道尺度失調,空間缺乏圍合感,舒適度尚不如老城。總體設計延續總體規劃結構,提出以“一江一島、四帶六楔”的自然基底空間與特色街道、廣場為骨架的人文空間疊合,構成哈爾濱的公共開敞空間系統,使社區公共空間更具均好性,步行環境更加連續,市民活動與大自然的結合更加緊密。為了使人們在戶外公共空間獲得舒適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總體設計對街道、濱江、廣場、歷史街區周邊建筑尺度提出控制要求。
4.沿江開發
松花江是哈爾濱的母親河。江畔公園開放、舒朗、自然、愜意,江畔餐廳、青年宮、友誼宮、江上工人俱樂部等,為市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倍受市民歡迎的場所。如今,沿江新建、插建了大量高層住宅,“墻”效應阻礙了江、城功能互動,也遮擋了從城到江的視線通廊,濱江公共屬性有下降之勢。高層建筑距江過近,改變了江畔舒朗、開闊、自然的風格。總體設計對濱江建筑高度提出分段控制要求,總體思路是保持道外區58至經緯街段既有前低后高的空間形態和天際線不再升高,保持大江兩岸眺望視廊,高層建筑群及制高點向群力新區濱江段轉移。根據這一原則對重點項目進行重點審查和不斷修改,如:經緯街盡端的時代廣場及其周邊開發,經過多輪研討確定降低建筑高度和強度,保持建筑和場所的公共性;對群力濱江段提出結合商務功能區,優化空間布局和沿江天際輪廓線,打造西部新的地標;濱江公園向東、西延伸,保持足夠的綠地寬度并延續綠化、景觀特色等。
5.基質地區引導
基質地區是一個城市占地面積最大、承載城市最基本功能的地區,由于它“綠葉”的身份而往往被忽略。但毋庸置疑,沒有基質地區的整體風貌作為“綠葉”,標志性景觀也無所謂“紅花”;沒有基質地區的人居環境,居民的生活品質將無法保證。因此,重視基質地區的風貌和人居環境提升,是城市設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從社會、文化、生態角度來講,基質地區問題甚至比其他問題更加重要。哈爾濱的基質地區主要為居住型地區、工業型地區和科教型地區。街區和建筑肌理是基質地區具備識別性的條件,建成環境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的。總體設計按照肌理、建成環境質量提升目標,將居住型地區劃分為重建、改善、較好、新建等四類,將工業型地區劃分為傳統、新型、搬遷改造等三類,科教型地區依據集中度劃分為不同片區,分別提出設計導則要求。
四、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重構建議
內因決定外因。一座城市外在的形象,取決于其內在的城市功能和土地經濟性。城市設計只有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才能找到正確的引導方法。倫敦、巴黎、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馬德里等傳統城市,就是在金融、貿易發展的商機面前,卓有遠見地謀劃了新的中心,不但爭取到成為全球或區域經濟中心的機會,成功實現經濟轉型,而且有效保護了傳統文化并成為世界旅游名城,實現了保護與發展雙贏。反觀中國很多城市,昆明、杭州、濟南等,老城廂高樓林立,傳統街巷房屋毀損殆盡,城市景觀單一乏味,文化生活缺少了靈魂和載體,經濟轉型從何談起?這是典型的因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不兼容造成的惡果。總體設計充分認識到城市發展的這種規律性,首先從認識問題的角度出發,研究城市功能轉型與景觀形態轉型的關系,進而大膽提出哈爾濱要實現功能重構、空間重構,并帶動景觀格局重構的設想,從而疏解老城、培育戰略性新興功能區,這是解決城市功能空間與景觀形態背離矛盾的根本途徑(圖5)。盡管這種思維超越了總體設計的研究范疇,但仍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認同。總體設計作為一項專項規劃,無法改變上位法定規劃確定的用地布局和空間形態,但在實踐中仍指明了引導思路并堅定地貫徹下來:建筑風格與風貌分區引導、高度控制、沿江開發引導等,都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找到了答案。希望哈爾濱新的空間發展戰略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功能與景觀的結構上達到高度協調和統一,使發展與保護相得益彰,帶動城市邁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高度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總結
互動設計方法因任務的不同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其核心是上下位規劃之間同步開展,上位指導下位并互為補充、矯正。共同的目標理想、開放的合作心態、理性的溝通技巧是互動設計成功的前提,對焦點問題的共識是互動設計的基礎。在會戰中,哈爾濱市政府開展了航拍及“三維輔助決策系統”建設,利用這一技術可以將規劃、建筑、景觀設計方案植入模擬的真實場景中,使設計方案與相鄰環境的表達更加直觀。我們希望這一技術能夠應用在重點地區建筑、規劃、景觀方案設計和審查中,提高方案審查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此次互動設計的成功收獲在于:其一,確保了在短時間內,對大量規劃、建筑設計方案進行系統性把關,提高了方案的合理性和整體性,促進項目順利實施;其二,通過總體設計研究,明確了城市設計的總體目標、策略、方法和導則,不但為實施項目提供了設計審查依據,而且為今后的城市設計管理提供了技術工具(圖6);其三,眾多設計機構、專家學者和富有實踐經驗的管理者云集,學術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為哈爾濱的規劃建設提出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并被吸納到設計中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不足:首先,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大量項目在短時間內審查通過,成果質量難免會有問題;其次,囿于設計和審查參與者專業背景與認知的差異,在建筑風格引導上各方經常發生意見分歧,留下很多懸而未決的爭議;最后,一些強勢部門不予配合,導致設計管理局部失效,造成永久的遺憾,如濱江一些高層建筑的出現。但不論如何,互動設計應該成為未來城市設計管理的常態,而不是臨時性的“運動”。互動設計能夠促進各層次規劃設計之間的高效對接,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整體性、公共空間的系統性、特色區域的多元化,是有益的城市設計全過程實踐活動。
作者:張險峰張云峰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交通行業文明建設領導講話
- 下一篇:集體理性城市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