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文化資源品牌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04 03:00:40

導語:察哈爾文化資源品牌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察哈爾文化資源品牌建設研究

摘要:烏蘭察布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各族先人共同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從“裕民人”到“老虎山人”“廟子溝人”,一直到后來的眾狄、諸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北疆草原上繁衍生息,世代傳承。這些部族經過世代交流、交往、交融,孕育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遺產,尤為突出的是至今鮮活的察哈爾民俗文化,為烏蘭察布市的民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該文重點圍繞地方學視閾下如何有效挖掘察哈爾蒙古族民俗文化資源,推進察哈爾文化資源品牌建設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地方政府和地區文化管理部門提供借鑒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地方學;察哈爾民俗文化;品牌建設

一、烏蘭察布市建設文化品牌的新進展

文化建設,就要通過研究歷史底蘊,挖掘文化精髓,整合傳統文化資源,以歷史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成當地的文化品牌。近年來,自治區和烏蘭察布市及周邊地區有關察哈爾文化研究機構、社團組織和熱愛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全力推進民族文化建設,共同致力于察哈爾文化的挖掘搶救、傳承保護、研究創新、弘揚發展,在文化研究挖掘、文化精品創作、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活動傳承、文化陣地創建、文化城鎮塑造、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強對察哈爾文化的研究、傳承、搶救和保護工作,團結廣大專家學者和致力于察哈爾文化事業的各界人士,堅持“抓精髓、聚精英、出精品”的研發思路,廣納賢才,重點突破,開展學術研討及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為發展文化事業,開發文化產業,鑄造地區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本世紀初,在國家“建設文化強國”戰略和自治區“建設民族文化大區”戰略的號召下,烏蘭察布地區掀起了察哈爾文化研究“熱”。2003年,自治區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宏偉目標,烏蘭察布盟委、行署根據《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綱要(試行)》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的決定》精神,積極謀劃制定本地區文化發展路徑,并首次提出了“察哈爾文化”概念。2005年,在烏蘭察布市首屆察哈爾文化研討會上,市委、政府立足實際,著眼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經過多方論證,正式確定察哈爾文化為烏蘭察布市的文化品牌,確立了察哈爾文化在烏蘭察布市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戰略地位,即以草原文化遺產為源頭,以察哈爾蒙古族文化為內涵,以創作文學藝術精品和發展文化產業為手段,努力打造地區文化品牌,從而推進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和諧發展。此后,在市委、政府的推動下,2005年11月,集寧師范學院率先成立了察哈爾文化研究所;2008年,察右后旗成立了察哈爾文化研究促進會。隨后,察右中旗、察右前旗、豐鎮市等旗縣市區也陸續成立了察哈爾文化研究組織;2014年8月,自治區“一旗一品”文化品牌創建活動現場觀摩會在“內蒙古察哈爾文化研究開發保護基地”察右后旗召開。“察哈爾文化”被確定為自治區級文化品牌,標志著察哈爾文化研發思路趨于成熟。同年11月,集寧師范學院與察右后旗察哈爾文化研究促進會簽訂協議,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為特色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2016年7月,區直社科類社團工作會議暨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察右后旗召開,察哈爾文化研究促進會作為基層社團工作典范首次向全區推廣工作經驗,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同年12月,集寧師范學院“察哈爾文化研究所”正式升格為“察哈爾文化研究院”。2017年6月,內蒙古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標志著察哈爾文化研發工作走上更高的平臺。同年11月,成功舉辦以“傳承•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察哈爾文化•烏蘭察布論壇”。論壇期間,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文化研究會正式揭牌成立。市研究會的成立為深入推進察哈爾文化研究,打造烏蘭察布地區的品牌文化積累了智力,提供了學術支撐,營造了良好氛圍。烏蘭察布市位于蒙晉冀三省區交界處,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呼包鄂金三角結合部,是自治區12個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區,是自治區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北開南聯的交匯點,是聯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圈的交通樞紐,是自治區對外開放的前沿。正如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參加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烏蘭察布市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的:“烏蘭察布市最大的發展優勢是區位,最大的發展潛力在開放,一定要保持強烈的發展意識,做好開放發展這篇大文章。”因此,烏蘭察布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區位交通,在實現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努力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全面開發、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以察哈爾文化為品牌文化的文化建設不僅對發揮區位優勢,加大開放力度具有舉足輕重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而且是最具實踐意義和操作性的抓手。

二、培育地區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

察哈爾文化作為蒙古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爆炸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好察哈爾蒙古族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發掘這一地域性和民族性凸顯的文化資源,實現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呢?我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依托豐厚的察哈爾蒙古族歷史文化遺產,瞄準傳承至今的察哈爾蒙古族活態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品牌,重點加以培育。第一、抓住文化建設的“主心骨”,全力塑造和培育品牌意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烏蘭察布地區蘊藏著燦爛多姿的察哈爾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烏蘭察布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品牌要有實質性突破,必須重視察哈爾文化元素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要抓住文化建設的“主心骨”,塑造本土的品牌。第二、充分發揮察哈爾文化研究會社會團體的作用,保障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依托自治區和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文化研究會,積極調動各旗縣(市、區)察哈爾文化研究促進會及民間社團組織在推動民族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切實發揮研究會團體統籌組織協調職能,積極搭建各種交流平臺;建立健全各文化機構、文化社團之間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相互推動的工作機制,不斷增強察哈爾文化工作的合力;配合內蒙古大學,進一步發揮集寧師范學院作為“蒙古族及北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協同創新中心”核心協同單位在察哈爾文化研究方面的研究中心功能和智庫作用。第三、樹立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設立市級察哈爾文化藝術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為使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建議設立烏蘭察布市級“察哈爾文化藝術節”,將該理念融入到藝術節各項活動之中。諸如2010年舉辦的全市察哈爾民歌大賽,察右后旗舉辦的察哈爾文化藝術節、察哈爾奶食比賽和老年阿斯爾大賽;2017年成功召開的“察哈爾文化•烏蘭察布論壇”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加了節日的氣氛,鼓舞了各族群眾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察哈爾文化藝術節辦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節日。第四、盤點察哈爾蒙古族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新亮點。一要深度挖掘烏蘭察布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所用、古為今用。放眼烏蘭察布歷史文化資源,可謂資源豐富,積淀深厚。我認為我們烏蘭察布當下,不僅要研究和保護好古代歷史文化遺產,還要仔細盤點歷史遺存,潛心研究,科學論證,合理利用好這些遺產。以元代集寧路古城遺址發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各類瓷器標本上萬件)為例,足以佐證800多年前的集寧是何等的輝煌繁榮。古城建于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寧縣,為西京路大同府撫州屬邑,是連接蒙古草原與中原進行商貿交易的春市場(榷場)。二要充分認識本土文化資源優勢,下功夫潛心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化產品。比如旅游文化產品,要堅持保護優先,防止破壞性開發。三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機遇,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生機與活力。要以文化為靈魂,以歷史為脈絡,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含制度文化和地名文化)、草原商道榷場文化,古驛站(含軍臺)文化,察哈爾文化、杜爾伯特文化、長城文化和紅色文化。四要發揮區位優勢,利用對外開放新通道。我市成功獲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北方陸港園區取得國際道路運輸許可資質,貨運車輛可直接由烏蘭察布經二連口岸出境到扎門烏德,打通了烏蘭察布—烏蘭巴托—烏蘭烏德“三烏通道”。烏蘭察布機場升級為國際機場項目建設工作,機場國際航站樓改造完成,具備了開放航空口岸的硬件條件,申請開通國際航空口岸相關資料已報送國務院。七蘇木中歐班列物流基地二期工程加快建設,俄羅斯、蒙古國境外物流園區建成投用,B型保稅物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面向俄蒙歐的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初具規模。五要加強高校特色學科建設和轉型發展,為地方培養更多實用人才。大學是一座城市智慧的心臟,要充分發揮高校在烏蘭察布市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和提高城市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和幫助集寧師范學院等院校建設專題博物館和文獻資料中心,結合內涵發展和轉型發展,加速特色學科建設。

三、深耕民族文化沃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烏蘭察布市自古就是察哈爾文化發祥地之一,察哈爾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這片草原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察哈爾文化。諸如語言文化、服飾文化、奶食文化、阿斯爾音樂文化、敖包文化、“五畜”文化等等,而以察哈爾土語、服飾、奶食、阿斯爾為最具代表的察哈爾蒙古族民俗文化,構成了烏蘭察布地域文化的鮮明特色,今后烏蘭察布要將自己所特有的草原風光為基礎,以綠色環境與察哈爾文化品牌作為主攻方向,打造一張祖國北疆靚麗風景線上獨特的文化名片。(一)語言文化。察哈爾土語是中國蒙古語標準音。其特征明顯,在語音、語法和詞匯表達方面尤為突出。使用人口約有10萬,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太仆寺旗、錫林浩特市以及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中旗、前旗、集寧區等旗縣市區。就察哈爾土語本身而言,因為它居于蒙古語諸方言土語的中心地帶,兼跨內蒙古東西部蒙古族集中聚居區域,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特征,特殊成分較少,詞匯豐富,語法規范,語音表達純正,與書面語對應關系清楚明晰,符合蒙古語發展的一般規律,易于接受,便于學習和掌握。同時,察哈爾方言與蒙古國喀爾喀方言接近,有利于兩國交流合作。察哈爾土語之所以從蒙古語諸方言土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蒙古語標準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古代作為蒙古中央直屬部,察哈爾屬民最初來自蒙古各部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優秀子弟及部分白身人,后在清代,又有為數眾多的其他部落屬民被編入察哈爾八旗。由此可見,當今察哈爾土語是在蒙古語各個方言土語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二是察哈爾土語歷來受到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歷朝官方翻譯出版的佛經、工具書和文學作品中,一直被視為蒙古語“正音”或“標準音”在使用。新中國成立后,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都以基于察哈爾土語的標準蒙古語主辦各類節目,受到全國各地蒙古族群眾的認可和好評。談到“一帶一路”建設時,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五通”原則(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實現“五通”,首先需要的是語言互通。目前,恰逢烏蘭察布市委、市政府正在舉全市之力,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向俄蒙歐開放發展新高地的對外交流合作中,要重視挖掘利用蒙古族語言文字資源所提供的多方面的服務和支持,充分發揮察哈爾方言在語言溝通方面的優勢,重視民族語言人才培養,做好社會語言服務工作,察哈爾土語這方面必將會大顯身手,大有作為。(二)服飾文化。察哈爾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及佩飾等。察哈爾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族服飾的集大成者,它不僅從款式上,還是從造型上,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民族特點和極高的美學價值。察哈爾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與其世代繁衍生息的草原地理、氣候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也與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同步演進。察哈爾男女均穿開衩長袍。夏季穿襯衣、長衫、夾袍和單、夾布褲;冬季穿白茬皮袍、吊面皮袍、山羊皮答忽、皮褲或棉褲;春秋兩季則穿吊面羔皮袍、棉袍、粉皮褲(去毛皮褲)外加套褲。長袍分為有馬蹄袖或無馬蹄袖兩種。馬蹄袖又名“圖如”。馬蹄袖有大小之別:搞家務的婦女和老年人的馬蹄袖小一些,年輕人和放牧人的馬蹄袖則大些;夏季長袍的馬蹄袖小,冬季長袍的馬蹄袖則大。察哈爾服飾雖然保留著蒙古民族各地服飾的基本特點。但同樣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基本特點是便潔、亮麗、華貴,服飾的主角是長袍,款式大方,貼身、開衩、窄袖、無腰帶。特別是婦女的袍子顯得簡潔、樸素、自然,衣襟領口和袖口沒有過多華麗的鑲邊裝飾。這些特征與察哈爾部地域遼闊、居住分散,加之自然環境、經濟情況、生活習俗等方面差異所致。蒙古民族服裝服飾不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而且具有良好的展示條件,觀賞性強,容易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基于此各地非常重視建設這一平臺,爭相舉辦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或大賽,已成為一個地區對外交流合作,互相學習的重要窗口,對蒙古族服飾文化的挖掘搶救、保護傳承必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三)奶食文化。察哈爾蒙古族稱奶食品為“白食”,蒙語譯為“察干伊德”,意為純潔的食品。察哈爾部落的察干伊德加工和生產方式由來已久,以凈、精、美等特點位于其他部落之首。蒙元時代,察哈爾作為宮廷衛隊時期,他們把蒙古族各部制作奶食品的好方法傳承下來,同時把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先進方法引進來,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據史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在元上都城外設置過大型的皇室奶食品基地,其中用來釀制馬乳的純白馬就有1萬匹。1263年,元朝在金蓮川設立了專為皇家供應奶食的群牧。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刺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生動描寫。察哈爾奶食曾經是清朝皇宮王室的貢品,在整個內蒙古地區也是最為正宗的。烏蘭察布察哈爾右翼各旗也是自治區著名的“察干伊德之鄉”。尤其以察哈爾奶食品工藝獨特,味道鮮美,種類眾多而富有盛名。(四)阿斯爾音樂文化。“阿斯爾”,蒙古語“至高無上”之意。流傳于察哈爾各地的一種古老合奏音樂的統稱,有特定曲目、規范的樂隊編制和演奏規則,其風格典雅華美,輕巧多變,是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被譽為“雅樂”“天樂”“宴曲之首”。這種音樂盛行于元代,并廣為傳播,到清朝年間,察哈爾各旗、群均有了各自特色的阿斯爾曲牌。通常由蒙古族傳統的弓弦、彈撥樂器和吹管樂器組合演奏,常用于較大型禮儀性慶典活動。據統計,流傳于世的阿斯爾合奏曲21首阿斯爾演奏曲目,有60%以上集中在察哈爾左翼地區,其余的流傳于察哈爾右翼地區,“阿都沁阿斯爾”排在其他阿斯爾之首,具有傳承歷史長、傳播范圍廣、保留完整等特點。2008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為“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2012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察哈爾右翼后旗為“中國阿斯爾音樂之鄉”。2014年,阿斯爾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和錫林郭勒盟部分旗縣(區)十分重視挖掘這一古老的音樂文化遺產,相繼成立阿薩爾藝術團,舉辦各類阿斯爾大賽,對于傳承蒙古族古典音樂,繁榮民族音樂藝術,傳播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五)原生態文化。烏蘭察布市地處京津冀、環渤海、呼包銀榆三大經濟圈結合處,是自治區的向東開放的東大門,是中蒙俄走廊進入自治區的第一站,憑籍處于首都與首府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實施國參考文獻:[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曹永年主編.蒙古民族通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3]麻國慶,朱偉.文化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4]陶玉坤.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5]納森主編.察哈爾民俗文化[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6]札奇斯欽.蒙古文化概要[M].臺北: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75.[7]博特樂圖主編.蒙古族傳統音樂概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8]艾日布.阿斯爾[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6.[9]寶音達來.300年的村落———阿力烏素[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樞紐城市。這里擁有國家級4A景區的高山草甸草原———輝騰錫勒(黃花溝)草原,有連綿起伏的火山草原———烏蘭哈達草原火山群,有岱海和黃旗海濕地,有蘇木山森林公園等,享有“中國草原避暑之都、中國薯都、風電之都、草原皮都、神州家園”之美譽。察哈爾蒙古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祭祀敖包、祭火、祭天的習俗,豪放自由、純樸節儉、率直真誠、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的傳統精神是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這也是支撐原生態品牌的核心內涵。這些都是察哈爾文化能夠發展的品牌魅力所在。(六)游牧文化。蒙古族傳承至今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種合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合理與本土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和態度。察哈爾蒙古族祖輩放養著成群的牛羊和馬匹,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畜”。所謂“五畜”是指牧人在草原上主要經營的蒙古馬、蒙古牛、蒙古雙峰駝、蒙古山羊和蒙古綿羊。根據五畜的生理特點合理利用和選擇草場,四季輪牧,多種經營。這種以地為床以天為房的生活方式不僅僅為蒙古人所堅持,就是歷史上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族群都不曾改變。牧人、草場和五畜是三位一體的畜牧經濟體系,其中五畜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在游牧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察哈爾蒙古族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創造了鮮活的游牧文化,他們嚴格遵循四季輪牧的傳統,有四季草場的利用標準,有轉場的環保習俗,有畜群結構和家畜數量的控制,有順服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價值觀,等等,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五畜”文化,這是蒙古族先民的智慧和結晶,也是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因此,蒙古族經營“五畜”的優良傳統在人類面臨多種生存危機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需要深度挖掘研究,探索有效措施,保護與利用并舉,保證這一古老的游牧文化不被破壞遺棄。

作者:歐軍 單位:集寧師范學院政法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