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麗鄉愁范文

時間:2023-04-10 17:0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的美麗鄉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的美麗鄉愁

篇1

夢見故鄉的土屋,夢見故鄉的外婆,夢見童年的我。

每一個夢都那么真真切切,每一次夢回故鄉都那么欣喜若狂,每一次夢見外婆都會喜極而泣,每一次夢醒時分仿佛都是一次生離死別。

世事已把我與故鄉遠隔十年。

十年,走過多少個日日夜夜。十年,我與故鄉相距多遠。十年,我們與曾經那最離不開的親人又想念了多久。十年,那個曾經被稱為“家”的故鄉又讓我們遺忘了多久!

十年生死兩茫茫!

時間真的能沖得淡一切嗎?

我們穿梭于城市的霓虹,我們為著自己的生活奔波,我們沉醉于世俗的燈紅酒綠,而我們又何曾真正為自己找過理由去看一下那個遠離的故鄉?

當我們落戶城市時,當我們操著當地口音與鄰里打招呼時,當我們坐在寫字樓里時,我們又能有幾次記得起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

是我們被世俗的繁瑣拖住了腳步還是我們已漸行漸遠?

驀然回首,

仿佛從背上行囊的那一天起我們已不再有理由回故鄉。

于是我們在別人的故鄉努力過著入鄉隨俗的生活,我們小心翼翼的藏起外鄉人的痕跡,我們比本鄉人更關注這座城市的變化,我們甚至害怕別人問起我們自己的那個故鄉。

而當有一天我們拿到當地戶口時就真的可以不對孩子們提故鄉了嗎?

我們的孩子也許早已把這里做了故鄉,那個所謂的故鄉的老家對他們而言仿佛只是傳說中的一個遙遠的地方。

陌生,是他們的理由。

而當我們把故鄉最后一位親人掩埋時仿佛也埋掉了我們回故鄉的最后理由。

于是我們會理所當然揮別故鄉,繼續在他鄉走著自己的路。

只有偶爾間,

我們也許會在夜深人靜時,也許會在人群鬧市中,也許會在無意翻看舊照片時再次想起屬于那個年代的故鄉和那個年代的故事。

時間仿佛在證明它已把一切沖淡,

篇2

1、有一段心事曾簡單晴朗,透著淡淡的藍。有一段純凈的快樂,支撐著日復一日的疲憊。也許我們長大,一切都已經改變,如見多了離合,心便被包裹成了堅硬如鐵。只是,在黑暗里,沉靜著,一寸一寸,剝落的都是想念的尸身。

2、鄉愁總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離鄉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鄉。游子走得愈遠,鄉愁收得愈緊。當游子頭發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3、鄉愁亦是鄉音,有時它被埋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卻不斷發酵,于是我們會在說著順暢的普通話時無意間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們會對千百種口音中突然響起的熟悉的聲音如此敏感,于是我們會很容易就做到在兩種不同語言間嫻熟地切換。鄉音,永遠是我們屬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記。

4、一條白色的鐵軌拉長冬天的痕跡。淡紫色的炊煙,清晰又雜亂,繚繞著候鳥的優美蹤跡。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沉浮于無邊的雪野之上,刻骨銘心的記憶漸漸模糊了。

5、思念,如涓涓流淌的溪水,奔流在隔山隔水的歲月里,用心感覺,溫暖依然。用感恩的心去收獲更多的感悟、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幸福快樂。佇立在歲月里,自己放眼望去,春暖花開的日子也近了……于是自己甜美的微笑著!

6、夜夜 那是一條夢中的彩虹,連接著心與故鄉的距離。日日,那是一腔滾燙的江河,默默流淌著心靈的鄉情。那是誰,在黃河邊,聲渾厚的豫腔,又將我遷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誰,在嵩山上,一句思鄉的詩句,又將我帶回心靈的故園。

7、鄉愁更是記憶,記憶捉摸不定,鄉愁也就咂摸不夠。在他鄉流浪十幾年幾十年,記憶中的故鄉卻永遠不會變,我們會很準確得說出每一個細節,但卻在回到故土時發現已然發生太大的變化。我們寧愿看到一個記憶中的村莊,不愿時光對其無情地篡改。但當我們失望地離開了,鄉愁又開始積聚,開始發酵,于是我們又努力在記憶中撫摩故鄉的門環。

8、在一個停滿了船舶的碼頭上,一座綠色的小島正酣甜地睡去。路燈在黑夜里無聲地戰栗著。車站里開走了最后的一班車,夜歸的人靜靜地走過鄉間的小路。

9、在那濃濃的鄉愁里仿佛還有父母的叮嚀,仿佛還有父母的牽掛,仿佛還有他們辛勞的身影,它無時無刻都在我的心中牽繞,在時間的長河里,它走得匆匆。讓我還沒有記住它的好處時,它就逃離了我的眼前,讓我欲訴不能,當我再想轉過身仔細看它時,我卻找不到那熟悉的呼喚,再也看不到慈祥的雙親,找不到少女的身影,找不到青春,只有歲月的流逝和滄桑在心中碰撞。

10、深情的大海張開溫暖的臂彎。白云一朵接著一朵,聲聲有情地親吻著臉頰,飄忽不定的足音隨著風兒掠過憩息著的大地。絲絲懷想潛入我心,隨后迷失蹤影。

11、家鄉的方向,是記憶深處最美的凝望。當自己融入那片故土,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現,太多的感傷彌漫,太多的喜悅徜徉。當自己又不得不起身揮別,在心靈的故土上,卸下了多年的倦意,托上了自己滿滿的夢想與期望。

12、鄉愁是一種習慣。就像吃慣了家里的小蔥而永遠不能適應北京的香菜一樣。鄉愁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因為它,我們會在端午節到來時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節到來時想起該去上墳了,在春節到來時想起凍米糖和甜酒釀…

13、我的鄉愁??!漂浮于家鄉的山巒,宛若當年的云霧繚繞。我的鄉愁啊!彌漫在天空,卻煎熬著我的心。我的鄉愁?。∈俏覊粜押蟮囊宦曈脑沟牡膰@息。我的鄉愁?。∈前籽U裊中略有些淡藍的炊煙。我的鄉愁啊!是我心里的苦澀的味道。我的鄉愁??!是我心里的一個永遠的痛。我始終糾結于離開家鄉是不是一個注定要犯的錯誤。

14、在那一縷縷的思鄉,時光把我帶向遠方,當年的那個小女孩,她那無憂的快樂和青春,在記憶里,它變得漸行漸近,又變得漸行漸遠??滔铝肆魬俚哪抗?,讓我永久收藏。

15、思鄉的人啊!思鄉是以無法撫平的傷痛。對于遠離家鄉的人,家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鄉就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家鄉是一副永恒的畫;家鄉是一種濃濃的味道。我美麗的家鄉啊!傾注了我無盡的思念。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時,哪一刻才能回到家鄉。然而那群山的樹木會依舊在嗎?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嗎?是的!歲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變,然而我的思鄉之情卻永遠不會改變。

16、這個城市繁華空曠,膨脹著虛浮的快樂,而我,滿目荒蕪,找尋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過來的時候,我隱忍著的疼痛與柔弱,層層蘊開。你說,該回家了。這里雖繁盛喧囂,卻始終不屬于我們。鄉音裊裊,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淚。

17、鄉愁是一杯茶,這是一個平庸的比喻,但我卻很喜歡。我不愿把鄉愁說成酒,因為鄉愁沒酒那么濃烈,鄉愁只能是在無人的暗夜的一縷清香,將遠離喧囂世界的我們一點一點溶解。鄉愁是茶,總在苦澀中帶著那么一點甘甜;鄉愁是茶,但卻不會愈沖而愈淡。

篇3

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故鄉的美景夢境般的分明、模糊、消隱……

仰望夜空,黑云將那明月覆蓋了,只剩下了星星點點的小星斗兒。我從濕漉漉的港口醒來,眼睛陌生地打量著這個世界,凜冽的寒風刺痛了我的心,思緒再次被風吹拂到那久違的故鄉。

邁進這所學校的大門已經三個多月了,本以為時間的流逝可以使我淡忘那“心靈的港灣”,卻,恰恰相反,疲倦時,遇到荊棘時,便想起了這倦鳥的歸巢,想起了媽媽的嘮叨,想起了爸爸無聲的鼓勵,我跨不過、走不過。

一個人時,總是在想:故鄉那棵歷經千年滄桑的樟樹王的胡須是否更長了些?龍湖寺又發生了什么改變了?鳥兒們還在那枝頭上歌唱嗎?每每想到這,心中便縈繞著陣陣鄉愁。

我不要被鄉愁包圍著,它會讓我窒息,因此我必須跨過這道坎,跨過這道很高很高的心靈的坎。

我并非林黛玉,我更不需要她的多愁善感,所以我必須跨過這個坎。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試著敞開心扉,便會發現這個城市也有家鄉般的山水,即使沒有親人的陪伴,但我有60多個熱情善良的同學們的友誼,真摯地;即使沒有千年樟樹,但鳳凰山下這棵百年青松也別有一番風姿……

我必須跨過這個坎。閑暇時打開書本,看看古今中外的名著,欣賞一下偉大的作家用生命譜成的絕美的文章,讀讀美麗的詩篇。于是,忘卻了鄉愁,充實了知識。在孤寂的夜晚,拉上三兩個同學,拉拉家常,聊聊心里話。于是,忘卻了鄉愁,愉悅了心情。

我必須跨過這個坎。迎面而來的是期末考,緊接著的是會考,最后將沖刺的是高考,我有什么理由為了那無謂的鄉愁而放棄這一切呢?所以我必須跨過鄉愁這個坎,努力學習,跨過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坎!

篇4

“江南”意象體現的對江南母鄉的深深眷戀――鄉愁。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它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它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余光中生于江蘇南京,在南京青年會中學畢業后進入金陵大學學習外文,因此,自稱“江南人”。 他說:“因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而我的母親和妻子都是江南人,所以,我少年時候想象的故鄉就是江南,多水多橋,多藕多蓮的江南,所以,純粹是一個南方的一種回憶?!?《新民周刊》2008-2-12)江南的靈山秀水成為他詩文中的重要意象。詩人在《宜興茶壺》中寫道“……溫暖的赭土里外一色/不愧江南的沃土,我的后土/經歷多少的燒煉才完成?”精神分析方法告訴我們,潛意識愿望要表現出來得到滿足,必然要受到意識的干擾、限制,潛意識愿望沒有正常渠道表現自己,不得以采取偽裝、變形等方式,在另一種改頭換面、符合意識要求的方式中得到表現。余光中詩文中以“江南”、“長江”、“黃河”和“呼喚”等多種意象傳達出他的潛意識。余光中在《臘梅》中寫道“大寒流降自江南,在島上/在下風處,仿仿佛佛/多感冒的鼻子,仿佛就可以/嗅到臘梅清遠的芬芳。”顯然,這里的“江南”,已非抽象的語言符號,也不是是地理上的江南,而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那種情感固著――對于江南母鄉的深深思念和回憶。這種情感固著不僅通過“江南”意象傳達出來,而且還通過江南水鄉的景物――蓮、船和雨等等意象?!芭_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予戲蓮葉間。蓮是無所不在的……心隨目遠,眸光翩翩,在蓮與蓮間飛回如蜻蜓。”(《蓮戀蓮》)意識在過去、當下、未來的時空中盤旋穿梭,撐開由綿綿暖意與潺潺悵惘交織而成、難以名狀的曲折迂回的潛意識世界。自然景物組成的“江南”意象承載了深遠的心理、情感和潛意識的內涵?!敖稀币庀笙笳骱碗[喻的“鄉愁”,既是他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切身感受,也是海外華人共有的思鄉情懷,在“母題”的層面又和中國詩歌的鄉愁主題內涵一致,也表達出中華民族由古老的農業文明滋育出的根意識和鄉土情結。由個人的“一時之性情”,上升為民族的和歷史的“萬古之性情”(黃宗羲《馬雪航詩序》),正如余光中所說的由“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三者有機交融成的“現代詩的三度空間”(《白玉苦瓜》序)。

“江南”意象折射出的鄉愁又是和母愛“情結”一脈相承的。“情結” 是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潛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執著的潛意識沖動。它源于人內在的自由的欲望被社會規范和自己道德意識的壓抑,既不能得到實際實現的滿足又不能得到自由呈現的宣泄。詩人在《招魂的短笛》中為母親招魂,唱得凄凄切切,令人心痛眸酸?!按禾靵頃r,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蹦笎邸扒榻Y”通過江南的背景,更增添了一份惆悵和凄迷。還有《春天,遂想起》,把深藏于心靈深處的思念母親的潛意識化作百結的愁腸,因思念母親而涌出悲傷,到母親喊“我”,衍化到海峽兩岸的喊聲,意蘊深遠。在余光中的潛意識里,思母念母是與鄉愁、國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母愛情懷,鄉愁意識,祖國情結,表達了他對故鄉對祖國的母親般的思念和眷戀?!扒锾?多橋多水的江南。水上有月。月里有古代飄渺的簫聲。舅舅的院子里。高高的桂樹下,滿地落花,泛泛一層浮動的清香,像一張看不見躲不開的甚么魔網。他便和表兄妹們一火柴匣地收拾起來,拿回房去?!?《伐桂的前夕》)此時,作家仿佛回到了夢中的故鄉,夢里夢外都魂系中華的憂郁和感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江南”意象相當于作者的一種夢幻方式。因為“夢是被壓抑欲望的想象(偽裝)滿足”,只有這種夢幻形式才能表現表現被壓抑的潛意識愿望。它折射出的母愛成了余光中心靈棲息的港灣。母愛是聯系鄉愁的紅絲線,是茫無涯際心靈棲息的港灣,是無論流浪何處都無法割舍的牽念。只有在夢幻般的傾訴中他才能像越過千山萬水迷路的倦鳥飛回家,在母愛故鄉里溫柔夢幻般的棲息。

和鄉愁、母愛聯系在一起的“江南”意象背后還折射出一種文化的孺慕和企求。余光中曾在《聽聽那冷雨》中寫道:“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江南”意象具備了承載著豐厚的心理內涵和文化意蘊,是探索余光中作品的重要的線索,“江南”意象在余光中筆下成為了潛意識的折射,意義的深淵,傳達的是對民族文化的刻骨銘心的孺慕和企求。

篇5

摘 要:“鄉愁”母題在文學史上有著漫長的歷史和相當的地位,在華文文學領域,余光中筆下的鄉愁融合地理、歷史、文化,呈現出立體、多樣的風貌。

關鍵詞:余光中;鄉愁情結;多樣性

“鄉愁”在詞典中是一個名詞,意為深切思念家鄉的憂傷的心情。而在余光中的筆下,“鄉愁”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動詞,是脫離了地理束縛的立體鄉愁,是飽含了滄桑之感的時間鄉愁。余光中的一生幾度飄零,竟有大半個世紀與大陸分離,生命的漂泊,夾雜了空間的轉變和時間的滄桑,“鄉愁”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和深化。中國的山河、歷史與文化,是余光中生命的胎記,也是其鄉愁情結的多樣化形態。

一、故土憶影:直白的戀土情結

長江、黃河是中國的圣水,長城、故宮是歷史的名片。南京、四川、廈門……構筑了余光中記憶的宮殿,玄武湖、嘉陵江、鼓浪嶼,亦常在其夢的深處激蕩?!鞍胧兰o前浩蕩的江聲/多深沉的喉音一直到枕/午夜搖我入睡,清晨喚我起身”(《嘉陵江水》),嘉陵江隱隱的回聲,幻化成余光中定時的生物訊息,午夜伴他入睡,清晨將他喚醒。

余光中自許是廣義的廈門人、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然而,作為廣義的南國人,余光中對江南卻由衷地偏愛,并在其文學創作中樂此不彼地描繪著江南的圖景。自然,江南能夠如此受寵,也與其本身的審美特質息息相關。南國產紅豆,故其相思最為濃烈,而溫婉纏綿的江南則是裝置鄉愁的最佳容器。雨恨云愁,綿密的雨常常能喚起文人傷感的情緒,江南的雨尤其如此,在《聽聽那冷雨》中,回憶的雨聲,牽引余光中由江南憶到四川的秧田、重慶的嘉陵江。布谷的啼聲參雜著雨聲,也顯得異常凄婉。

一九九二年九月,余光中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之邀北上,四十三年之后的破冰之旅,將他重新帶回祖國母親的懷抱,“北方雖非我的故鄉,卻為漢魂唐魄所寄,是我祖先的祖先所耕所牧,所歌所詠,廣義而言,久已成為整個民族的故土古都,不必斤斤計較,追溯誰何的家譜了”。①余光中的地理鄉愁,容納祖國山川,涵蓋四面八方,但凡有中國魂的地方,都是其廣義的故鄉。

二、歷史回溯:坦然的歷史情結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華夏五千年的驕傲,屈原杜甫、太白東坡,是歷代文人的楷模。幾經歲月的磨蝕,棱角分明的空間記憶逐漸覆蓋上歷史的痕跡和生命的體驗,余光中的鄉愁亦隨之日顯豐滿。闖進民族特有的歷史時空,探求古人之情景,詠史懷古鑄造成宛轉的鄉愁。

古之唐魂漢魄是余光中精神的支柱,炮火下的蹂躪則是余光中肉體的創傷?!对L故宮》會聽見“更遠處/沿著運河/正隱隱撼動/八國聯軍的炮聲”,《老戰士》能憶起“摧天折地,一排排的炮聲/自盧溝橋的那頭”,《母與子》將照出“抗戰的孩子/太陽旗陰影下的一個小難民”。余光中懷鄉病里的中國,在抗戰的歌謠里,在戰前朦朧的記憶里。戰火中的逃離,是比遷徙更令人悲痛的經歷,戰爭給一個民族所帶來的,除了流離失所和家破人亡之外,還有揮之不去的恥辱與幻滅。

余光中回望歷史是坦然的,其厚重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感無形中增強了鄉愁的密度與厚度。因而,融匯了時間滄桑的鄉愁更具張力。

三、文化皈依:誠摯的文化情結

“莫為五十年的政治,拋棄五千年的文化”,是余光中長期以來的心愿,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親。中華母體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內在核心,有著強大的吸附性、凝聚力和魅力場,任何脫離母體文化的肉身都將走向虛無。

余光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并自覺成為古典文學的擁護者。正如他所言“古典之根已蟠蜿深心,任何外力都不能搖撼”。②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綜觀余光中的文學創作,明顯地存在古典文學的印痕,干凈、凝練、流暢成就了其詩文的特色。文人的氣質,是文化積淀長久熏陶的結果。屈原、李白、杜甫等偉人常在余光中的詩文中魂兮歸來,并非出自偶然,為古人“造像”,實質上也是一種靈魂的“共鳴”。

中華文化,不僅是漢魂唐魄里的儒道法墨,也是中國文字里的點撇橫捺。正是基于對中文的赤忱熱愛,對傳統文化的自覺依附,才使得出身英語系科班的余光中能夠在多年的歐風美雨中免于“西化”。中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一旦淪于粗糙、混亂,中國文化必將式微。帶著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華文字的守護成為余光中文人的使命?!爸腥A文化是一個大圓,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徑,但愿我能將它伸展得更長”。③方塊字里隱藏著民族的精髓,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華文化的向心力勢必長存。

結語

余光中的鄉愁具象化為地理山川,彌散于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地理的鄉愁是空間的,歷史的鄉愁是時間的,文化的鄉愁是縱橫的?!班l愁”母題,在余光中的筆尖不斷嬗變與豐滿,融匯空間、時間、精神,指向地理、歷史、文化,最終形成一種飽滿的情感符號。

參考文獻:

[1] 張嘆鳳.中國鄉愁文學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1.4.

[2] 余光中.余光中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3] 余光中.鄉愁四韻[M].胡有清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9.

[4] 趙玲玲.港臺文學中的懷鄉情結探微[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5] 江少川.鄉愁母題、詩美建構及超越――論余光中詩歌的“中國情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

注解

① 《后記》,《余光中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第三卷,第427頁。

篇6

古鎮韻調

天飄著蒙蒙細雨,一點一點打濕了我的鄉愁.仿佛如宣紙上的墨,一下子渲染開來.捧著滿懷的鄉愁,不知該在這個霧似的年華中走向哪里,于是,索性埋進了那滿得溢出來的鄉愁里,大口大口呼吸起來,整個世界都飄蕩起那略帶傷感的幸福~~

小鎮羞澀的像個未出閨閣的姑娘,千百年的塵埃也沒能掩飾住她與生俱來的美麗。恬靜的綻放在古淮河上,攜上了永遠不謝的光芒。她是愛美的??!不動聲色的栽滿了滿院的花,在天長日久的時間里,寂靜而又熱烈的開著,守著滿院的芬芳,連空氣里都蕩漾起莫名的甜美,溫潤而又美好的氣息久久的飄蕩在這方古老的土地上~~多可愛的姑娘,那散放著青春的臉龐又怎么能被一扇印上歲月痕跡的紅木門擋???傻傻的把自己的小家碧玉讓紅塵一點一點埋沒。即使在許多年后,對著古淮河那片歷史的古鏡,還能梳出當年的嬌媚,更添上幾分莊嚴與淡遠~~她又是心靈手巧的,紡出了如雨如霧的紗衣,在每個夜晚將寧靜灑下,連著安逸一起入睡,那夢,怕都是香甜的讓人能笑出幸福的吧!若有若無的母親——那沁人的體香不著痕跡的掠過我的臉龐。呀,我是不是迷醉了?是,我迷醉了,我投降了,此刻,再多的倔強,再多的流浪,也不如小鎮那一個擁抱來得真切,那一瞬間,我什么也不想說,只是把頭那么深那么深的埋了進去,黑夜的小鎮,給了我擁有全世界的幸福,讓我,離開的許多年后,也忘不了那個擁抱,溫暖的讓我每每想起眼淚都沾濕了衣襟。只有小鎮,我才是我,那個有血有有肉的我,一個會擁有溫暖哭泣的孩子,小鎮,輕佛過我的悲傷,留下了一片燦爛的冬日陽光。

我微笑著,拭去眼角的淚水,小鎮,你是否依在古淮河旁,用深情的目光為我鋪好了回家的路。我知道,今時今日,你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吳噥軟語的小女孩,而開始迎接新的時代。朦朧中,我看見了小鎮那敞開的胸懷,玫瑰色的晚霞映襯了它頭上那片天空,小鎮,我會回來的,我一定會回來的,整個世界里,竟是小鎮含羞的笑臉,帶著無限的幸福在地上蔓延成河~~

篇7

我們的肉身寓于現象世界之中,但我們的人格卻是在理想世界之中完成的?,F象世界中,人與人的差別很小,每個人遭遇的生活空間相去無幾,但有的人卻能在理想世界中找到自我。正是理想世界中完整自我的建立,使個體自己在紛繁的現實生活中而不迷失自我,不隨波逐流。如若一個人的人格全然建立在現象世界之中,他(她)就沒有可能把自己從現象世界之中超,個體人格實際上就會受制于現象世界之中的點點變動,而難以表現出相對于現象世界的獨立性,個體人格實際上就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在今天的社會中,人的主體性人格的確立其實是很難的,金錢、時尚、潮流極大地腐蝕著人的主體性。從內在而言,陷于享樂化生活中的個體不思考,拒絕思考,不擔當自我,這就是主體性內在喪失的根本。在這種背景下,個體不可避免地出現怎么都行,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個體的生活就成了外在的潮流與個人情緒的結合。拒絕深度的思考,想什么就什么,這就是今天我們人格發展遭遇的致命傷,這樣是把自己服從在軟綿綿的生活享樂之中。整個的世界我們都可視為與自己沒有多大關系,我們也不愿意看到個人與他者世界的關聯,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自我享樂生活的可能性。凡是與享樂生活有關的就是有意義的,其他一切都與我無關,這種生命姿態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是很致命的,這是當前存在的一種困境。

這種困境表明,我們今天正在遭遇個體存在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個體存在根基的表淺化,個人就是在自我安樂生活中來敞開生命的家園。在這里,生命的家園是形而下的,形而下的家園是易變的,易受沖擊的,如果一個人能在安樂窩里呆一輩子,他就像一頭豬過了一生,是一頭快樂的豬。但一旦一個人從個人安樂窩中走出來,就馬上陷于一種無家可歸的境地,找不到生命的家園,找不到人生的寄托。今天為什么那么多人去自殺、去殺人,殺人的人忽視別人的生命價值,也是忽視自己的生命價值。他們生命的家園感破碎,一個人一旦喪失生命的家園感,那么,什么都是可能的。

馬加爵事件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他沒有自己在形而下的安樂的空間,他的安樂窩的空間幾乎沒有;他沒有在人際的溫情間寄托他的生命;他同樣沒有建構出自己形而上的家園。對他而言,他的家園感是故鄉和親人,但故鄉和親人是遙遠的又處于不利的狀況,他的家園感是破碎不堪的,家園感的喪失使馬加爵的極端行為隨時都有可能。馬加爵這個事件表面上是極端違法事件,如果我們從理念世界中邏輯地去尋找這一事件的根源,其實就是生命家園感的喪失。個人的自我不足以擔當自我,或者說,理性自我不足以擔當情性的自我,而導致惡性隨時爆發,怨恨在家園感喪失的情況下被無限放大。這個事件是個偶然的事件,但對馬加爵本人而言有他的必然性;放到今天的時代中,也同樣具有某種必然性。實際上,這是我們當代人整體家園感出現危機的表征。普通人之所以沒有表現這么強烈,是因為普通人還有一種彌補,可以在個人生活保障、人際溫暖中找到生命在現實世界中安居的可能,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找到了踏實的安居之所。

直抵生命的鄉愁

余光中的《鄉愁》是一首在漢語圈中非常有名的詩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中的鄉愁意識一點點放大,由親人而祖國,由歡樂而憂傷,漸行漸濃的鄉愁意識逐漸彌散在作者個人現實的生命空間之中。其實不只是這首詩,余光中的許多充滿憂傷的詩都彌散著一種莫名的鄉愁意識。比如,《碧潭――載不動,許多愁》就是一首我更欣賞的、更有韻味的情詩:

十六柄桂槳敲碎青琉璃/幾則羅曼史躲在陽傘下/我的,沒帶來的,我的羅曼史/在河的下游//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憂傷就滅頂//八點半。吊橋還未醒/暑假剛開始,夏正年輕/大二女生的笑聲在水上飛/飛來蜻蜓,飛去蜻蜓//飛來你。如果你棲在我船尾/這小舟該多輕/這雙漿該憶起/誰是西施,誰是范蠡/那就劃去太湖,劃去洞庭/聽唐朝的猿啼/劃去潺潺的天河/看你濯發,在神話里//就覆舟。也是美麗的交通失事了/你在彼岸織你的錦/我在此岸弄我的笛/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從當下而歷史,從人間而天上,從現實而神話,李清照憂傷的蚱蜢舟、西施與范蠡的愛情經典,承載著唐詩宋詞無數抒懷的太湖、洞庭,李白的猿啼,古典漢語世界中牛郎織女的神話,這就是余光中美麗愛情的世界。在這里,余光中所深深寄托的愛與其說是現實的女子,不如說是一種想象中的、美麗的古典漢語文化,是在文化流浪中的個體對古典民族文化的真情向往。這是一首典型的余光中的詩,傷情而唯美。余光中的詩特別注意與古典漢語詩歌文化的接壤,注意語言的錘煉,在其中傳達一種淡淡傷感的唯美主義。余光中自己曾說,“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中國的眷戀”。他的鄉愁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無根之感與漂泊無定,對余光中而言,他是在對漢語言的詩情守望之中,在對古典詩歌與文化的仰望之中,來尋找妥帖地安頓個體心靈的家園,不斷擴大的鄉愁意識成為余光中生命姿態的基本質地。

如果說,余光中傳達的是一種文化的鄉愁,那么三毛的《橄欖樹》傳達的則是另一種鄉愁: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這首歌詞顯然比之于余光中的詩歌,在詩味上要遜色不少。但這首歌如此長久地為人所傳唱,會唱歌的中青年幾乎沒有不會唱這首歌的。個中原因何在?正在于這首歌傳達了一種普遍的鄉愁意識。很簡單的歌詞和曲調,一唱三嘆,“為什么流浪遠方”。仔細思考,其中有三重意思:(1)歌詞一開始就表明“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這是一種遙望故鄉而不得歸的惆悵;(2)為什么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這是自由;“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這是自然;“為了寬闊的草原”,這就是生命寬廣漫游的家園;(3)“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而在夢中,是永遠只可想而不可達到的。這里傳達的是一種面對心中自然、自由、寬廣而美好的家園所發生的令人絕望的鄉愁意識,故鄉就像夢中的橄欖樹,只能在向往之中,花開,花落。三毛寫這首詞就傳達了她的命運,注定浪跡天涯,夢魂漂泊,即使身體回到故鄉,你的漂泊依然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故鄉無法安頓你的心靈,物雖是而人已非。

在這里,故鄉顯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史鐵生《記憶與印象?消逝的鐘聲》)。如果說生活不乏優越的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是一種文化的鄉愁,浪跡天涯、尋找心靈之家的三毛傳達的就是一種生命的鄉愁。由于三毛又是作為時代之中的一員,她的鄉愁感不僅僅是屬于她個人的,同時是屬于時代的,屬于我們每個人的,是直抵我們每個人生命深處的鄉愁。正因為如此,所謂借酒消愁,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三毛的抒懷終于成為眾人鄉愁意識的普遍的抒懷。

如果說余光中的鄉愁是傷感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優越感的鄉愁,那么三毛的鄉愁則是絕望的,是只能在夢中懷想、在理念世界中仰望,卻永遠也不可能抵達的鄉愁。思念故鄉,又回不去故鄉,即使真的回到故土,也不能停止心的流浪,只能在仰望中懷想故鄉。正是這種一種不乏絕望感的鄉愁情懷,或深或淺地刺激著每個親近這首歌的人,并且很快讓這種鄉愁意識耦合于個體人心。

家園感的破碎

問題在于,現代人普遍的鄉愁意識從何而來?鄉者,故鄉也,故鄉就是一個人出發的地方,就是孕育一個人初始的生命印痕的地方。鄉愁意識也就是一個人從故鄉出發、走進他鄉,又回不去故鄉,只能在仰望中懷想故鄉的情懷。追問鄉愁意識,首先要問的,就是我們究竟從何處來?我們的生命與精神的出發點在哪里?對初始的回溯乃是尋找我們精神起點的基本路徑。

個體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發展史的復演,追問個體的鄉愁就是回到人類的最初。人類的最初,毫無疑問,就是――也只能是一個詞:自然。人類原本就是從自然中來,從自然狀態之中來。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命的基礎,而且直接地,就是人的精神的基礎,人類的精神生命同樣發育于自然,是自然賦予的。這里的自然不是我們今天講的物化的自然,而是海德格爾所講的天、地、人、神四重奏的自然,這可以從今天不發達的具有原始意味的群落的生存方式中可以看出。原初的自然是個包容性的概念,是一個神、人與自然共在的空間,是天、地、人、神的一體化(參考洪濤:《空間與邏各斯――古代希臘政治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頁)。換言之,人類生命與精神的搖籃就是天、地、神所敞開的空間。自然本身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自然之物養育人的身體,自然之魅滋養人的精神。大地養育了人的身體,天空開啟人的心靈,神性的皈依喚起人的安居的家園感。大地給人以厚實,天空給人以開闊,神性給人以溫暖。所謂家園就是身心的家,是身心和諧安居的地方。

人類的發生原本就是始于天地之間人與神的共在,真正的安居就是安居在天、地、人、神之中。人正是在腳踏大地、仰望天空、揣度神性的過程中,在天、地、人、神四重奏之中,獲得生命詩意的安居。這從人類對祭祀活動的重視中可見一斑,祭祀乃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甚至是人類最根本的活動。正是在祭祀中,人類對神靈、先祖的呼告,實際上是人類面對無限而求自身安頓的基本方式?,F代性的開啟,人類靠自己的力量征得了越來越多的自由。隨著人類理智的過度啟蒙,自然祛除迷魅,自然之物與自然之魅分離,自然破碎化,人類存在的大地裂開。當自然在人類理智的審視中物化,自然就不再作為呵護人的生命的整體性存在,越來越自立、自強的現代人開始脫離自然母體的懷抱,而放逐于先導性所開啟的理性化、物化的生命空間中。

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獲得了人類比之于自然的獨立的同時,個體精神的破碎與虛無隨之而來。日漸遠去的自然終于只能成為我們心中的遙不可及的故鄉,我們終于只能生存于破碎之中。原初的作為人類生命母體的自然,就只能成為我們行走在現代性路途中的一種仰望。置身現代生活之中,回望原初的生命之家,被現代性所圍裹的我們注定無法回到故鄉。故鄉就成了形而上的仰望,鄉愁意識就越來越多的成了現代人的普遍意識。這種鄉愁意識既是形而下的,我們今天遭遇的越來越嚴重,甚至可以說是難以緩解的生態危機,實際上就是我們的鄉愁意識的重要原由;又是形而上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心態危機一點也不遜色于生態危機;與其說是形而下的,不如說是形而上的。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乃在于我們的生存方式,而我們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無疑乃是我們的心靈生活的方式。

海德格爾說過一個詞:被拋。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意味著我們“被拋”到現代性的境遇之中,我們早已被放逐在以人為中心的理性化所開啟的現代性的路途之上。在這一點上,我們無法選擇,還鄉于是成為一種心靈恒久的仰望。我們無法回到原初的自然,回到自然對生命的整體呵護以及我們對自然的無隔的依戀,我們必須在鄉愁之中艱難地擔當自我。

找尋心靈的故鄉

海德格爾曾在《詩、語言、思》中這樣解釋現代人無家可歸的困境:“在我們這個匱乏的時代,安居的狀態是什么樣子呢?關于住房緊張的議論所在皆是……但住房緊張無論有多么嚴重緊迫,無論多么有害或多么有威脅,都不是安居的真正困境,因為安居的真正困境決不在于單純的住房緊張。確切地說,安居的真正困境,先于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也先于地球上的人口膨脹以及產業工人的生存困難。真正的安居的困境在于凡人一再地追求安居的本質,在于他們必須事先學會安居。如果人的無家可歸正在于此,那么,人為何仍舊不把他安居的真正困境當作困境來思呢?一旦人致思于他的無家可歸,這就不再是不幸之事了。只要好好去思并銘記于心,它將會成為唯一的召喚,召喚人們進入他的安居?!?/p>

我們在越來越便利的現代生活中更容易找到的是快樂,而不是幸福。如果說幸福是關涉個體精神性的事件,而快樂更多地關涉肉身性的存在。而且,幸福本身只是生存的表象,是適意生存狀態的表征。如果我們把幸福寄托在紛繁的現象世界之中,實際上我們很難找到真正的幸福。正因為如此,在今天,如何充分地思及安居的問題,尋找回鄉之路其實是比找幸福更基本的問題?;剜l之路究竟在何方?當天、地、人、神四重奏的原初自然日漸遠去,自然成為我們遙遠的仰望,回鄉之路就變得艱難。實際上我們已不可能回到故鄉,我們注定只能懷著鄉愁尋找故鄉。

自然有兩層意義,一是作為人類初始出發點的自然,天、地、人、神四重奏的自然;一是作為個體生命出發點的自然,即個體生命的開端。所以,回鄉之路,一是向人類出發的地方的回返,一是向個體出發的地方的回返;一是回顧人類的童年,一是回顧個體的童年。這種返鄉乃是一種精神的返鄉,也是一種生命姿態的返鄉,我們的回鄉之路就是在日益理性化、技術化、物化的時代中,敞開人類的、個體的原初生命精神的路徑,煥發我們詩意生存的可能。

首先是重建我們的自然觀,重新培育我們對自然的溫情與敬意,自然才是我們永遠的家。我們現在說的對自然充滿溫情與敬意并不是一般性的愛護自然,我們通常講的愛護自然包括環保主義者的自然觀,許多時候,愛的依然只是一種功用化的自然,只是因為自然對我們有用,破壞自然直接威脅到我們當下的生存,所以我們才要保護自然,愛自然。很顯然,這里自然是物化的自然,而不是作為生命統一體的自然。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原初的關系,超越功用化的、物化的自然,激活作為生命始基與生命家園感的自然觀,同時也激活我們自身人、神與自然共在的個體生命觀,從根本上培育我們對自然的溫情與敬意。

自然的第二層涵義乃是作為個體生命開端的自然,所謂的復歸嬰兒,一種生命的自然本真的狀態,人類生命精神的搖籃。所以,回鄉的第二條基本路徑就是通過認識個體生命的初始,來認識自我生命的內在自然。用生命的自然來校正當下生命狀態的異在,在自我生命的內部找尋生命的家園感,最根本的就是對自我生命本真的認識與復歸?;剜l不僅是向外尋找,更重要的是向內尋找,最根本就是對自我生命本真的復歸,回復自我生命的內在自然。這實際上是我們對抗日益理性化、技術化、習慣化以及身處鋼筋水泥物化的叢林之中,重新認識生命本原的最重要的路徑。

就個人生命的發生史而言,原初生命的淳樸,以及個體與母親的親密聯系就構成了最初生命的詩意的家園。童年不僅是形而下的,更是形而上的。童年是培養個體生命家園感的基礎,童年直接地成了個體人生的精神之家。童年所開啟的個體生命世界,成為個體一生不斷回望的出發點,與不斷回溯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意義上,保衛童年就是保衛個體生命的精神之家。

顯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回鄉”,并不是時間意義上的回到文明的初始,不是歷時性的,不是歷史意義上的絕圣棄智。當人類脫離了自然母體的懷抱,我們就注定無法重歸自然,重新回到文明出發的地方。所謂的“回鄉”,乃是共時性的,是空間意義上,是讓文明的初始與作為生命母體的自然切入我們當下的生存結構之中,擴展生命與自然之間的生動活潑的聯系,激活日漸物化的生命狀態,豐盈當下生命存在的境遇,甄定生命發展的目標,恢復個體生命的沛然生氣。

教育中回鄉路的阻隔

教育作為個體成人事件發生的場域,原本就意味著把個體帶入天、地、人、神共在的空間之中,在認識外在自然的同時,獲得自我生命本真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轉變為個體存在,知識轉化成德性,促成個體在神、人相依的自然之中詩意生存。隨著社會的現代化,教育自身也成為社會現代轉向的基礎,教育不再關心個體回歸自然之路,轉而關注的是個體在外在社會世界中的實現,關注個體在現實中的力量的豐盈,由此而導致個體存在的虛空化。

當下教育中回鄉之路的遮蔽主要有三個方面:(1)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塑造了個體功利化的生命姿態,不知不覺就把生命置于其中,失去了從容選擇的可能,功利主義的人生觀很早就在我們的生命中一點一點的留下;(2)技術化的教育,大大縮減了個體在教育中心靈敞開的空間,縮減了自由陶冶的可能性。人本身就被當成了物,人一旦物化,精神空間的可能性就大大縮減,技術主義教育觀對教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使我們的思維只停留在現象世界中;(3)自然本身的物化、知識化,自然本身中的意蘊在教育中不斷消解,加深了回歸自然的阻隔。從小開始,自然就一點一點疏離了我們的世界,或者我們不斷成長的生命一點一點地疏離了自然,導致個體與自然之間的冷漠與隔離。這三個方面綜合起來,導致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多的停留在可見的現實世界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世俗生活的適應,而沒有達到現象世界的敞開與對理念的形而上世界的關注。換言之,我們的教育并沒有給精神與心靈世界尋找家園感,而只是提高了身體在現實生活中的適應的力量。

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整體而言是形而下的,缺少了形而上的氣質,由此而塑造出來的個體生命姿態就更多的局限在世俗生活世界之中,沒有辦法真正的敞開自我,由此而型塑成狹隘個人主義的生命姿態。這里的狹隘個人主義不僅是倫理意義上的,而是整體生命意義上的。是存在層面的個人主義,是個體生命的自我封閉,是從生命個體出發的自我中心主義,外在的一切都不過是對于個人而言是否有用的功用化的存在。實際上,這才是當下功利主義和技術主義教育導致的真正的困境。它直接地縮減了年輕一代的生命空間,特別地縮減了他們的生命世界通向形上世界的窗口,使他們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當下的、可見的生活世界之中。個人周遭的外在世界的縮減直接意味著個體心靈世界的縮減,這實際上也是我們今天對教育回歸生活命題必須予以警惕的最重要的原因。

教育關注幸福,但幸福并不是教育直接的指向,教育必須指向比幸福更基本的、更起始的問題。教育的過程是個體向前發展的過程,是個體走出蒙昧,走向自立、自主的過程,與此同時,教育的過程又同時是一個不斷回溯的過程,認識生命的本原,為個體人生尋找精神的家。所謂“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其中就內涵著人生向前與回溯的兩個基本過程:向前是提高個體現實、世俗生活的適應性;回溯是讓個體在世俗生活的勞碌中尋找精神之家,認識并且依戀生命的本原。在這個意義上,知識就是美德,對個體生命本原的認識就是給個體生命找家,回鄉成為一種基本的生命狀態。實際上,這里才是海德格爾闡釋荷爾德林詩歌的用意之所在:“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在這塊大地之上?!眲谧鞴倘怀林?,但勞作讓人貼近大地,大地敞開人的生命存在的本原,正是對生命本原的守護,個體詩意的安居才得以可能。勞碌是向前,安居是向后,回到生命的本原,守住個體存在的詩意家園。

開啟當代教育的返鄉情懷

柏拉圖說學習就是一種回憶,在這里,回憶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向人類原初的經驗回溯,一是領悟個體生命的本真?;貞浀闹赶蚱鋵嵕褪亲寕€體生命本有的東西顯明,這種本有不僅是個體的,而且是類的,是先行于個體的。教育何以敞開其返鄉的情懷?保衛童年,無疑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義,這里的童年是雙重的,一是個體的童年,一是人類的童年。

所謂教育世界中的兒童本位、兒童立場,其實并不是一種成人世界的謙辭,不是一種成人世界之于兒童世界的優越感的轉讓。而是,這其中內含著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就是激發、啟迪,就是兒童自然、美好天性的引導與激活,內含在兒童世界之中的人性的自然與美好就是教育的起點與基礎,是個體教育歷程之中需要,也必須不斷被回溯的生命內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人世界向兒童世界的切實地傾聽、理解、發現,就不僅僅是尋找教育的契機。當然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兒童自身的自然生命世界之中,經由教育,為個體逐漸敞開安頓自我人生的生命情懷。

北師大教育學院有一位到一所很小很小的鄉村學校支教的大學女生,曾拍到一個讓她感動的小女孩的天使般的笑臉。其實,這張照片可以說抓住了學校的本質,一所學校不管有多小,不管條件有多差,因為不時有孩子們天使般的笑,這就是一所真正的學校。學校教育的真諦就是要守住兒童自然、美好的天性,并讓之得到充分的滋養與激勵,而不是抑制、剝奪。教育的現代化追求是要更好地凸現學校存在的這一本質,而不是以物的現代化遮蔽了教育生活本身的現代化。我們需要改變兒童的教育環境,卻盡量不改變他們自然的童心,相反是保護、促進、豐富童心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去支教,受教育的不僅僅是那些落后地區的孩子們,同時也是支教者。因為他們可以從那些并未被物的現代化所遮蔽的孩子們身上,體驗到那種原始、樸素而溫暖的生命情懷。

美好童心就是美麗人生的基礎,我們甚至還可以從更高的意義上看,納粹的大屠殺決不僅僅是納粹本身人性惡的極端表現,同樣是人類無家可歸的極端表現。這從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如果從人類整體的高度來認識他們,認識到他們的惡其實也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專制者、極權主義者。在這個意義上,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寬恕他們,因為他們同樣是迷失了生命家園的人類成員,他們迷失了他們的本心。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人性的教化與個體人格真正的獨立與完整在現時代的重要性。一個理想的國家,或者說一個理想的人類,其實首先就建立在每個人的心中。

從人類童年的意義上而言,保護古典文化實際上乃是滋養當下人生命情懷的最重要的精神資源。加強古典教育,就是要強化今人與初民之間的精神聯系,它的根本意義在于讓我們回溯人類最初的生命精神,從而獲得現代人最基本的生命滋養。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考量神話、童話對于現代人、現代教育的意義,神話、童話并不是荒誕不經,神話與童話恰恰可能是原始初民生命精神的真實寫照。經典教育則是要強化我們與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心靈之間的聯系,一部經典往往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甚至遠遠地超越了時代。經典之為經典,正在于其穿越時空所呈現出來的恒久的生命意義。古典與經典教育,究其實質而言,就是要保持現代個體置身人類、民族歷史之中永遠的家園感。古典與經典教育的重要代表就是大學,大學必須有一種古典情懷。大學教育的古典情懷是:大學要守護經典,守護古典,因為世俗生活往往是趨向于功利的,而大學就應該適度的超越現實的功利,以古典情懷來守護我們生命的家園。

早在1936年上海良友公司為沈從文刊印習作選集,沈從文在為其所作的《代序》中說:“我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先生在他的《鳳凰之子――沈從文傳》中認真分析了沈從文的創作思想,認為“沈從文不主張用政治術語來剖析中國社會,他在精神上把自己看作是十九世紀的人,卻想救治二十世紀積存下來的病癥”。結合沈從文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創作思想和社會價值觀,金介甫對沈從文作了這樣的判斷:“他認為中國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嗜殺成性和物欲主義是現代道德墮落的表現,是世界文明的失敗。”沈從文的希臘小廟就是要給迷失中的我們提供一個永久的可以回望的人性家園。這種家園既是自然的,或者說無背于自然的,又是古典意味的。沈從文可以說是在為社會事功所纏繞的國人中最早、最敏銳地發現了業已置身現代性之中的國人的鄉愁問題,并作出了自己唯美而傷情的回應?!哆叧恰分械拇浯淇梢哉f直接續接了《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對女性的至真至美的稱頌,而把自然、愛、美作為現代生命頻頻回望的家園。在這一點上,二十世紀的中國,無人能及。

偶然讀到隋代的一首無名氏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

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社會、改變時代,但我們可以改變自我,改變自我生命的姿態。教育的根本就在于開啟美好的人性,把理想的城邦、理想的世界,建立在個體人心上。是的,也許我們已逐漸地靠近了“柳條折盡花飛盡”的時候了,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決斷,置身現代性之中,歸,還是不歸?這是一個問題。

篇8

親情是什么?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貴,杜甫面對親情悲苦感傷。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寄托。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念。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蘇軾面對明月灑下一片祝福。

親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總能在悲愴的歲月里,鮮活懷舊者那風干的記憶;親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綠蔭,總能在炎炎烈日中,撐起迷茫者的藍天;親情,就像一縷秋日里的陽光,總能在蕭瑟的風雨中,溫暖失落者的心田;親情情就像一場冬日里的白雪,總能在污濁的旅途中,滌盡跋涉者的征塵。

小時候放風箏,陪我的是我的母親,撿風箏的是我的父親。

學習騎自行車,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親,站在一旁喊著讓我爬起來繼續的是父親。

小時候闖了禍,打我的是我的父親,給我上藥的是我的母親。

舉辦生日聚會,陪我吹蠟燭的,是我的母親。替我吹氣球的,是我的父親。

手指感染,上醫院摘除壞指甲時微微顫抖地攥著我且反復告訴我別害怕的,是母親,被我緊緊攥著且一聲不吭的,是我的父親。

它就是這樣,沒有雜質,沒有距離,更沒有虛偽,僅僅是相通的血脈間彼此默默地相互關懷。

親情是雨,帶走煩燥,留下輕涼;親情是風,吹走憂愁,留下愉快;親情是太陽,帶走黑暗,留下光明。

在一次報道中真實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地震中,房屋急劇倒塌,造成這個地方居民傷亡嚴重,在搶險隊救援中無意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尋聲而去卻在廢墟中發現地對青年夫婦用自己的身軀擔起沉重的重物,在他們中間的孩子卻安然無恙,一對父母在生死之間,做出了愛的選擇。他們選擇了把光明留給孩子,還他一絲安慰和幸福。

人都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母愛溫柔似水的柔情,父愛深沉似山的沉穩,山水相間,山水相間,山水相映,奏響了一首幸福的愛之歌。

親情,是一盞明燈,給浪子回頭照亮了道路;親情,是一個避風港,給飄泊的游子一個平靜的港灣;親情,是一碗心靈雞湯,給受傷的心靈一聲呵護;親情,也是一把利劍,給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華山。

余光中的《鄉愁》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到處多少海外兒女的愛國思親情,到處多少離愁別恨,祖國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地方,是他們的避風港,同樣也是他們的指路明燈………

風清,云靜,天藍,草綠。因為親情在,世界變得精彩;因為親情在”母”與”子”必將團聚。

篇9

中秋,又是異鄉校園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蔽蚁霙]有比這句話更能描述我此時的思鄉之情。縱憑欄依靠,靜身樓臺,極目觀望,燈火闌珊。大街上,霓虹閃爍,車輛川流不息,歸心似箭;小巷里,張燈結彩,歡歌笑語中洋溢出合家團聚的溫馨氣氛。煙花為夜披霓裳,月清寂冷相思濃?;仨?,又是一年中秋至。

古今往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讓人倍感溫馨。不管你是身在異鄉的學子,還是遠游海外的商客,都盼望著重返故里,與親人團聚。俗語說“月圓人更圓”,應該就是這個意思。而此時此刻,對于異鄉漂泊的我來說,更是思情倍增,鄉愁不斷。萬千思緒涌潮般席卷心間,落筆扯紙,流溢成滿箋思念情。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思鄉之情,是每個學子都具有的。如果不給予我每一場漂泊,那么,我怎會把自己的鄉魂寄托給那一輪懸掛的明月?如果不逢每一次佳節,我又怎能體會到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愁緒?記憶篇幅,不斷沖擊著我此時寂寥的心房,順著屈伸的十指,延伸而來,瞬間沾濕了墨間的一絲絲濃情。

故鄉的中秋,不及南昌這般的繁華撩人,但它有著一種更為親切的幸福感。這種親切是母親親手做的月餅,是月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的團聚,聽父親講述的收獲年景,是鄉親喜悅中傳來的笑語,是孩童們哼唱的歡歌,是夜空中綻放的煙花,是大院前高掛的燈籠。

故鄉的明月,它更是我記憶深處最親切的熟知。十五的夜空,玉盤如此明亮,如此柔和,高高懸掛在茫茫無際的蒼穹,仿佛在照亮每一個歸家團聚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有自己故鄉的那輪懸月,不管身在何方,當思念凝聚成一種惆悵時,看著頭頂的明月,便能寄去對故里的思念之情。

離鄉背井,至今在外求學不止。對于故鄉的種種情懷,除了思念,就是想念??粗車鷣韥硗?,川流不息的人群,不由得想起遠方的親人。溶溶月色下,我好像看見母親慈祥的臉龐,看見父親寬大的背影,看見故里金秋田野中風吹草動現牛羊的美麗夏景。

安靜地坐在窗前,聆聽耳畔清音不斷將客愁梳理,當淚水再次模糊了我的眼眸時,還是依舊平息不了此時此刻的濃濃情思。曾許諾母親,待到中秋月明時,我定會回來陪你過節??珊孟裾娴挠质а粤?。每每想起昨夜母親的電話,心間又一陣酸痛隨之涌上了我的心頭。有時候,很羨慕身邊的同學,羨慕他們離家近,不用像我一樣飽受這思鄉之苦,一個箭步就可以和家人團聚。其實,要不是學習所迫,我也會愿意陪自己的親人,來過每一個佳節。

清風掃愁,難消思念。今年中秋我是回不去了,回不到母親的身旁。呢喃的細語,遙遠的思念,都不及時下這輪明月親切,它好像載滿了我對家的想念,我漂泊中的疲倦。空中,月色朗朗,月下,我將鄉愁盛滿杯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漂泊異鄉的長短歲月里,牽掛與被牽掛著的只有母親,即使她的噓寒問暖,多少有點嘮叨連篇,但我知道,那都是對自己兒女的關愛。在這樣一個團圓的節日的里,又叫我如何停止想念?;貞浺宦纷哌^的時光,高山流水,青春歡歌,而濃濃的思鄉之情,除了夠擁抱一個人的落寞和孤單之外,唯一能找到溫暖的,那便是自己的家,靈魂溫馨的港灣。

我沒有詩人筆下的絕句斷詞,卻有起舞弄清影的思鄉愁;我沒有把酒問青天的醉意,卻有嘯歌觸異鄉的思念情思。同是漂泊異鄉客,只道相思寄明月,載滿了滿腹的客愁斷腸,看中秋明月圓了又圓。遠在他鄉的自己,只能握緊著思念落落,在這般寂寥的長夜漫漫中,想念故鄉的的親人,將異鄉客愁凝結在蒼涼的指尖,書下一筆無人知曉的異鄉愁。

篇10

在那淡淡的月光下/一顆童心在腔里歡舞!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

月移花影上欄桿

青山歷歷,人影憧憧。在某個黃昏,看歸雁銜走最后一抹夕陽。獨上高樓,憑欄相望,朦朧處,海風將薄霧輕輕推開,瞬間,那冰釋的群星揉亮惺忪的睡眼,點破海天渾然一體的茫茫夜色,留下月色的長嗟,舟子的悲歌。那月移處,不是花影,不是蘆影,點點是淡淡的鄉愁,是那舟子獨上高樓倚危欄,眺望異鄉之月、異鄉之色的斜影。

月色有異,是在異鄉秋夜里尋找那九州月色,是在白露橫江里尋找那故國的異月?或盈或缺,只是泛著冷光,但總是美麗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簡簡單單,清清澈澈,卻一語道破天機。

不似湘江水北流

舟子說,如果可以讓這世界瞬間凝固,讓那浩浩東流之水止步,讓皓月收起鋪撒在江面之上的銀幕,那么我就可以停止望鄉,停止思鄉。因為那一杯鄉愁,已斟得太滿,太滿!

舟子說,不知那九州之月,是月望還是月朔,是月缺還是月盈?且讓那往返于南海的漁夫網住那層層銀輝,讓我品一品那異鄉月色吧!

月色有異,那灣淺淺的海峽啊,隔斷了那山山,隔斷了那水水,卻隔不斷那一汩思鄉之意、思國之情。那淡淡的鄉愁啊,不似湘江水北流,卻又勝似北流湘江水。就讓它鋪一路金輝,通向九州,就讓它來還我一個心愿吧!

問余何事棲碧山

山水連環,有的是隱隱與迢迢。在峰回路轉處,在碧浪微波中,特意久居于碧山。不知是為了聽潮聲起伏后那永恒的鼾息,還是為了感受那撼人的節奏;是為了撫平舟子的悲歌,抑或是――為了尋覓那異鄉月色。月色還是九州一色的月,沉淀著的,卻是那份“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悲憫。

問余何事棲碧山,舟子愀然無語。因為沉睡在朦朧月色中的山已代他而答?!叭饲橥趹咽抠猓M窮達而異心?!本退阃┣锼惨谏剿蝗诘缜酂熖?,看一看大陸的莽莽蒼蒼,也要在碧山之巔望一望那故國的月色,與此而異的月色。

卻望并州是故鄉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倍嘞朐僬嬲媲星械匦幸淮紊倌暧巍0橹赵滦禽x,重回故國,賞完那一輪滿月后,再呼吸整個晨昏,那就足矣。舟子說。

或者是在秋晴的夜晚,伴著重九的陶菊悠悠,那異鄉的月色也能照到這淺淺的孤島,以至在回望時不覺得那么落寞與悲涼。只是回望的那州不是并州,是九州,是夢里鄉音裊裊的九州和那一盤待人品味的蘇月。

或許在朝朝暮暮,日起日落的交融之中,月色已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