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科普知識范文

時間:2023-04-03 13:3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科普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科普知識

篇1

【導語】

從投檔數據看,今年本科二批平行志愿分布均衡,考生志愿滿足率較高。在1024個文科招生單位中,投檔滿額的有976個,約占文科招生單位的95.3﹪;在1106個理科招生單位中,投檔滿額的有1083個,約占理科招生單位的97.9﹪。

省內院校生源總體良好,文科生源充足且投檔最低分較高的招生單位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投檔最低分534分、中原工學院投檔最低分531分、信陽師范學院投檔最低分529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與河南省人民檢察院聯辦)投檔最低分527分。理科生源充足且投檔最低分較高的招生單位有:河南科技大學(與三門峽市政府聯辦應用工程學院)(醫護類)投檔最低分508分,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投檔最低分497分、中原工學院投檔最低分495分。

今年我省繼續對本、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專業實行定向招生。同時,為加快我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今年起實施定向招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根據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和特殊教育專業“縣來縣去”相關政策,省招辦按招生單位精準投檔,目前共投檔1090人。

本科二批征集志愿信息將于7月30日在河南省招生辦公室網站和河南招生考試信息網上公布,屆時符合條件的考生可于當日8:00至18:00上網填報征集志愿。

篇2

關鍵詞:科普;展品;講解

引言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國民對于科學知識的認知需求提高,越來越多的各個年齡層的人群對于科普展覽的興趣提升。而科普類展館展現的是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傳播現代科技知識。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科普展覽中學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將科普展品所要傳達的科技知識展現給觀眾,就不得不依靠講解員生動形象的解說向觀眾傳達不同類型展品的詳細信息。因此,對于講解員來說其講解方式和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科普展館講解所面臨的問題

現階段,國內的科普類展品活動有很多,公眾對于科普類展品的興趣也日趨濃厚,但是,國內的科普類展館的講解員的講解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定的講解方式上的問題。

1.1 講解過于淺薄

對于科技展館的講解員來說,他們的任務是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將展品的相關知識傳遞給觀眾。但是,對于科技展館的觀眾來說,他們對于科技展品有濃厚的興趣,想要了解展品背后的意義與科學內涵。但是,現階段講解員的重點放在對展品概念、作用以及操作的流程等的講解上,并沒有對所涉及的科學知識進行詳細的解讀。科普類展館是一種特殊的展覽場所,提倡互動體驗式的講解學習,講解員通過對展品內含的科學原理和知識進行講解,并與觀眾進行互動,可以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科學知識,激發起觀眾對科技的興趣,進而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然而,由于很多講解員對于科普展品的講解過于淺薄,受眾對于展品的了解不夠深入,很多觀眾在聽完講解后知道展品是什么,但是對其所包含的科學原理卻不甚了解。致使科技展覽的效果不佳,并沒有達到科技展覽對觀眾予以啟發的作用,容易致使觀眾對科普展品失去探索熱情。

1.2 講解模式存在不足

現階段,很多觀眾在科技展覽館進行展品的觀賞,往往是被動的進行知識信息的接收。講解員通過對觀眾眼前知識的講解,對觀眾傳播相關的知識。但是在此種被動接收知識的模式下,觀眾對于展品的了解不夠立體。而且,由于講解員的講解思路過于陳舊,面對越來越多的展品與觀眾,講解員的講解任務加重,只能是對展品進行的相關知識進行背誦,并進行簡單的背誦。觀眾們往往進行走馬觀光式的觀賞,并不能對科技展品產生充分的認識。因此,科技館的管理人員和講解人員應該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展品進行適當的分類總結,改變原有的講解模式,在節省時間的同時,也使講解的效果能夠提高。

2 科普展品講解的建議

2.1 針對不同年齡的觀眾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

對于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來說,其認知能力不同。為了達到理想的講解效果,使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夠對科技展品產生一定的認知,達到科普教育的效果。講解員應該針對不同的年齡層的觀眾,進行合理的講解設計。首先是對于青少年觀眾,比如中小學生。在對兒童進行講解時,要了解兒童觀眾的興趣。盡量選取一些有聲音或者可以觸摸的展品,引導兒童進行模仿,在游戲的氛圍中讓兒童能夠對展品產生興趣,加深他們對于展品的印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同樣擁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講解員應該抓住小學生的興趣,利用新奇的刺激吸引其注意力。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現代科技有一定的認知,講解員應該將科技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對科技展品產生更好的認知。而對于成年人來說,思想比較成熟,單純對一件展品進行簡單的講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講解員應該注意對展品的本質和基本原理進行講解,與觀眾進行互動,滿足成年人的知識需要。還有部分專業的觀眾,由于他們對于知識的需求不同,因此講解員不能按照對普通觀眾的講解方式進行講解。專業觀眾對于展覽的目的性明確,對于展品的理解力強。而且有時一些觀眾對于某些知識的了解遠遠超過一般的講解員。因此,在進行此類觀眾的講解時,應該選擇具有專業能力的講解員,必要時選擇館內專家陪同講解。

2.2 對于不同的展品進行相應定位和講解設計

在科普展館中,通常擁有較多的展品。對于不同的展品,大概可以分為兩類,分為科學原理類展品和技術成果類展品。對于不同類型的展品,承擔著不同的作用,包括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先進技術知識的傳播。對于前者來說,科學原理通常比較抽象,對于不同的人群都具有較好的接受性。而技術類展品,更加的抽象,有一定的時代特點,適合有一定科學文化基礎的人群。因此,科技館在進行布展時,應根據不同的展品特征進行相應的位置定位,進行有效分類,防止因為隨意放置使觀眾不能形成整體的思路,影響講解效果。

其次,對于不同的展品,講解員應該對其講解思路進行區分。對于科學原理類的展品,應該注重知識的傳播,講解內容應該簡練和通俗易懂,通過展品進行科學知識原理的講解,提高觀眾對于科學的興趣。而對于技術類展品的講解,講解員應該注意不僅僅對科技產品本身進行講解,還要結合現今時代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講解設計。

2.3 進行講解方式的合理設計

隨著現代科普展覽的不斷發展,科普展評的講解形勢也不斷發展。新階段,為了提高科普展評講解的效果,講解人員應該掌握先進的講解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首先,互動型的講解方式。為了使觀眾能夠更好的了解和體驗科普知識,講解員不僅要對科技展品的科學原理進行講解,還要重視觀眾的參與體驗。指導觀眾在觀賞的同時進行互動性體驗,將理論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充分展示展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其次,展覽型的講解方式,傳統的展覽方式只是通過圖文說明和講解員的介紹對觀眾進行展品的介紹,此時,講解人員可以進行適當的擴充,采用故事敘述的方式使觀眾更加充分的了解科技展品。最后,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背景下,講解人員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品的講解。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可以將科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傳達給觀眾。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科技展品的科普效果,講解員在進行科普展品的講解時,應該注意進行綜合的方法改進,全面提高講解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科普圖書;科技創新;數字出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78-0076-02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我國圖書出版業規模不斷擴大,科普圖書也在積極發展,每年科普圖書都有上千品種出版,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雖然科普圖書每年出版數量呈上升趨勢,但是引進版科普圖書占了很大比重,原創科普圖書精品很少。另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大力推廣,人們有多種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加快了科普知識的更新速度,提升了人們的科技素養。然而人們對科普圖書的關注度在逐年下降,傳統科普圖書已經不在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在這種困境中需要改變現狀,尋找一條發展之路。

1 科普圖書發展面臨著困境

1.1 科普圖書的特點及作用

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推廣的簡稱。是通過各種傳媒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科普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一種科學傳播活動。

科普圖書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通常用最簡明的語言來解釋各種復雜的科學知識,做到深入淺出。科普圖書具有六大特點: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獨創性、思想性、文學性。科學性是科普圖書最基本特點和根本屬性,科普圖書的出版主要幫助人們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和提升科學素養。為了能引起更多的讀者興趣,科普圖書要保持通俗特性,讓更多的人都能獲取到科普知識。所以科學性、通俗性是科普圖書兩大基本特點。科普圖書豐富了科學知識,培養人們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年輕人研究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對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1.2 科普圖書面臨的困難

1.2.1 原科普圖書創作難,編輯水平有限

21世紀以來,我國原創科普圖書創作難、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凸顯出來。首先,國內缺少優秀的原創作者,科普圖書要求作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文字水平,既要有科學性又要通俗易懂,內容還要生動有趣,作者都要兼顧,創作周期長,難度很大。其次,科普圖書每年出版的數量和種類很多,但是圖書質量參差不齊,知識陳舊,語言生硬,營銷方式傳統,缺乏創新性,科普圖書編輯專業技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原創科普圖書策劃能力不強,圖書編輯水平不高,導致圖書市場原創科普圖書精品少,制約了原創科普圖書的發展。

1.2.2 科普圖書質量不高,缺少亮點

科普圖書的同質化也比較嚴重。書名相似,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新鮮感,缺乏創新性。圖書內容描述只有科學知識,沒有融入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讀者很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科普知識。

1.2.3 科普圖書的關注度下降,讀者需求發生變化

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節奏加快,人們集中時間閱讀有限。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科普圖書關注度下降。在有限的時間里,人們愿意關注與生活、工作、娛樂相關的書籍,對科普圖書的興趣不高。

目前,科普圖書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面臨著嚴峻考驗,需要高度重視。科普圖書必須找出阻礙科普圖書發展的關鍵因素,努力研究科普圖書的發展對策,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迎接新的挑戰。

2 科技創新開辟科普圖書新天地

2.1 國外引進版科普圖書帶動我國原創科普圖書創新發展

近年來,我國出版社與全球知名出版社合作,版權引進比較活躍。引進版的科普圖書發展迅猛,精品科普圖書層出不窮,極大豐富了我國科普圖書市場。

2.1.1 學習國外引進版科普圖書創作經驗

第一,國外引進版科普圖書在內容上以讀者的視角為主,考慮到讀者不同年齡段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特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讀者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

第二,國外引進版科普圖書大多是系列書,系列化的叢書封面設計統一,容易吸引讀者關注。

第三,表現形式多樣,趣味性強。不僅有漫畫科普、科普繪本,還有立體科普等等。

第四,國外科普作者科普工作經驗豐富,文筆扎實。國外科普出版社專業性很強,擁有穩定的科普作家團隊,利用自己的優勢整合資源,保證了科學知識準確性和權威性。

2.1.2 我國原創科普圖書的創新發展

通過科普圖書獲獎可以反映出我國科普出版日趨回暖,原創科普圖書在出版領域變得越來越活躍,應該值得鼓勵。但我們也要看到,原創科普圖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去努力解決,振興科普圖書還任重道遠。

2.2 科普圖書注入新的科技創新元素

2.2.1 用多媒體技術研發多媒體出版物

多媒體技術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相對于傳統出版物,多媒體出版物深入到很多學科領域,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科學技術等等。多媒體技術與科普知識相結合,可以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多媒體出版物,這樣可以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營造出一個輕松快樂的閱讀環境。

2.2.2 有聲讀物發展壯大

有聲讀物是數字技術與傳統出版物的結合,通過閱讀器使傳統出版物具有聲音、圖像等功能,紙質圖書也具有了多媒體的特點,增加了傳統圖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在數字出版領域,有聲讀物實現傳統出版產業升級,使傳統出版物煥發青春,是數字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一項重大突破,市場前景廣闊。有聲讀物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尤其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數字化有聲讀物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3 科普圖書未來發展走科技創新之路

3.1 大力發展原創科普圖書,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一,學習和借鑒國外科普精品,加強原創科普圖書選題的科技創新。

第二,出版社加強與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科普知識。

第三,重視科普作者隊伍建設,要求作者具備科學素養和文學素養。

第四,提高編輯綜合素質,關注科技動態,吸引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加入科普圖書編輯隊伍。

3.2 運用科技創新手段,增加科普圖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第一,科普圖書要有創新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讀者對象。尤其是少兒科普圖書,要想增加內容的可讀性,就得提升圖書質量,設計精美圖片,采用立體效果、二維碼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多種表現形式吸引讀者。

第二,加大對讀者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讓讀者有興趣探索閱讀。今后的科普圖書中,在圖文上融合多媒體元素,加入一些智能科技。

第三,科普D書知識深淺度要符合讀者的認知水平。

第四,科普圖書的整體設計要更加貼近讀者。科普圖書尤其是少兒科普圖書應該注重兒童的心理特征,科學性和趣味性兼顧,提高科普圖書整體設計水平,吸引更多的讀者去閱讀體驗。

3.3 大力推廣創新營銷模式

當今互聯網日益盛行,大多數讀者都在關注網絡信息,關注科普圖書的讀者逐年減少,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營銷方式。首先,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做好科普圖書的網絡宣傳,吸引讀者關注新出版的科普圖書,運用移動互聯網營銷手段,快速搶占科普圖書銷售市場,社群銷售模式的興起,也給傳統科普圖書帶來更多的商機。其次,在推廣方面可以和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學校等合作,開展各種適合讀者的科普活動,閱讀新出版的科普圖書,活動涉及科普圖書的主要內容,讓更多的讀者參與進來。

4 結論

我國把“科教興國”定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并頒布了科學普及法,科普圖書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科普圖書發展在面臨困境的時候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形式的多樣化會吸引讀者獲取更多的科普知識。科普圖書要想有所發展,就要學習國外優秀科普圖書的創作經驗,提高我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編創水平,將現有內容資源與創新科技相結合,打造適合大眾讀者喜愛的原創科普圖書精品,培養少年兒童科學探索的興趣愛好,從而提升國民科學素養,振興我國圖書出版業,為早日實現中國的科技強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4

“星期8小鎮”是國內首家面向未成年人的,以職業體驗為主題的綜合性實踐型科普場所。這個“小鎮”借助真實的場景道具和專業的游戲內容設計,讓青少年通過扮演不同職業,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由于這里的活動能夠更好地幫助青少年體驗真實社會,因此成為上海市的少年兒童們學習科技知識的理想場所。

角色扮演內容豐富

“星期8小鎮”是專為少年兒童打造的迷你“小社會”。在這座體驗館里,有50多個風格各異的主題館,讓孩子們可以在其中扮演飛行員、醫生、警察、電工、主持人、工程師、科學家等70多種職業角色,通過6~8人的團隊合作,完成館內預設的各種任務。

不同于“過家家”式的兒童游戲,“星期8小鎮”模擬了真實社會的經濟生活。這就是說,體驗館里有一套自己的經濟系統,來此體驗的兒童可以體驗到成人打工賺錢、消費、儲蓄的全過程,了解家長的錢的來歷。

在模擬“賺錢”的同時,他們也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比如說,扮演飛行員,可以在“航空館”了解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知識;扮演消防員,可以在“消防局”親身實踐消防“安全攻略”;扮演電力工程師可以在“電力公司”掌握清潔能源常識;扮演汽車維修工可以在“輪胎館”學習交通安全與法規等等。

舉例而言,扮演飛行員職業的“航空館”,其外觀是一架接近真實體積的“民航客機”。在一位“星期8小鎮”工作人員的引導下,6名身著民航飛行員制服的兒童可以像真正的飛行員那樣走進經過一定簡化的“駕駛艙”,根據工作人員的指導“各司其職”,按下一個個開關,最后推動操縱桿,看著“駕駛艙”里電腦屏幕上模擬的滑跑場景,讓飛機“沖上藍天”。這個過程雖然短暫,卻可以讓孩子們大致了解一架飛機從離開停機坪,到抵達目的地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所有事情,相當于親自駕駛了一次大型客機。

“考古學”職業也提供了不少關于文物發掘和保護的科技知識。孩子們戴上野外工作的遮陽帽和護目鏡,穿上保護服裝,拿著塑料鏟和小鐵桶,來到栩栩如生的“考古現場”。聽工作人員講述完文物發掘方法、注意事項和發掘地特征后,孩子們就開始進行一場“模擬考古”,將挖出的文物裝在鐵桶里,經工作人員“鑒定”后,又重新埋到“挖掘現場”里,為下一批體驗者提供方便。

“星期8小鎮”致力于打造“開心玩樂,扮演角色,體驗社會,了解規則”的仿真環境,將科普知識與科學、環保理念植入游戲,讓孩子可以“玩中學”,并做到“學以致用”。在扮演成人角色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提升動手能力、協調統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戰勝挫折能力等4大關鍵能力,提升科學素養與綜合素質。

“經濟模擬”引人注目

到過“星期8小鎮”的孩子,往往會對“小鎮”里的“經濟系統”印象深刻。“星期8小鎮”有一種名為“E幣”的“專用貨幣”。雖然E幣只有5元和1元2種面額,卻可以滿足“星期8小鎮”里所有“經濟活動”的需求。

在“星期8小鎮”里,每一份工作的工資通常是5元E幣。“考古館”里設有一個埋著“兵馬俑”的沙坑,孩子可以挖沙考古,每個工作時段的底薪是5元E幣,如果找到了寶藏還有額外的獎勵。在“鮮花館”中完成塑料插花,“報酬”也是5元E幣。“星期8小鎮”里那些人氣非常旺的“科學技術類”職業,也同樣有“工資”的設置。孩子們在“駕機飛行”、“治愈病人”、“修好電路”等體驗勞動之后,不僅學到了相關的科技知識,而且對理財有了初步的認識,可謂是精神和物質“雙豐收”。

更有趣的是,在“星期8小鎮”里,E幣還可以購買一些真實的物品或者服務。在“消費館”里,孩子們交20多元E幣的“培訓費”,就可以自己制作食物。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收入”,為父母購買爆米花或者租用棋臺,體驗“用自己的收入孝敬父母”的感覺。

“嘉年華”走出體驗館

“星期8小鎮”受到上海市民的歡迎,而且還在武漢等城市開了“連鎖店”。在此基礎上,“迷你星期8親子嘉年華”大型角色體驗科普活動又在2008年10月出爐。

“迷你星期8親子嘉年華”可以說是“星期8小鎮”的“精簡版”。這項活動結合“星期8小鎮”既有的參與式、互動型科普特點,精選醫師、警察、母嬰護理員、消防員、驗光師、牙科醫生、創意小畫家、電力工程師等受歡迎的職業角色,打造迷你版的“兒童科學生活體驗館”。

比如,在星期8小鎮——兒童科學生活體驗館中,孩子們能體驗“驗光師”與“醫生”等角色,通過參與者的角色扮演與“工作”實踐,了解掌握相關科普知識。“小小驗光師”不但可以接觸到全新的愛眼、護眼及眼鏡對視力矯正作用的知識,這里還有最先進的驗光機器,自己動手操作,檢查視力,體驗“驗光師”的工作內容。還能通過鏡片抗沖擊的實驗,了解小小鏡片的生產工藝,科技發展對日常生活的點滴影響。

“小醫生”的體驗首先要以實習生的身份,了解基本的醫務常識,接觸并使用聽診器、血壓計、專業的x光讀片燈、心電監護器、無影燈等;同時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外傷出血怎么辦?對溺水者怎樣進行人工呼吸?輕微骨折如何使用繃帶包扎?在實踐中成為一名合格的“急救員”。

在各類展會、校園互動、社區路演等活動中,“迷你星期8親子嘉年華”頻頻亮相,為兒童及其家庭帶來有關各行各業的科普知識。在2011年上海市科技周期間,該項目進入世博園區中國館的“快樂科普園”板塊,在短短7天的展示時間里,“星期8小鎮”展區接待游客近2000名,體驗的兒童超過500名,獲得了市、區領導與廣大市民的肯定與好評。

到目前為止,“迷你星期8親子嘉年華”已在上海、廣州、武漢、濟南等4座城市舉辦了20多場活動,直接參與者超過10萬人次。

【基地簡介】

“星期8小鎮”是專為5~15歲孩子創建的角色扮演主題樂園,旨在通過情景體驗,讓少年兒童了解不同職業的運作方式。

上海市的“星期8小鎮”體驗館面積達7000平方米,以2/3的比例打造真實生活場景。在體驗館內,有醫院、銀行等45個主題館,讓少年兒童可以通過角色體驗活動,激發自己的潛能,培養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大部分“星期8小鎮”的主題館都有專屬的角色服裝,以便讓兒童完整體驗相關職業的工作流程。部分職業裝更是直接翻版自主題館贊助商的職業制服,如飛機機長服、消防員服、醫師服等,可以第一時間幫助兒童進入工作角色。

為培養少年兒童的獨立性,同時保證體驗過程不受干擾,大部分主題館不贊成家長陪同進入。但他們可以通過主題館的玻璃墻觀看孩子的體驗過程,感受下一代的成長。

【專家點評】

篇5

[關鍵詞]義務教育改革;學制年限;語文教材;外語教學方式

我國目前的義務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學制年限劃分不夠合理,語文教材內容落后于形勢,外語教學方式有待改進。因此,有必要對上述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

一、我國義務教育學制年限改革

現今世界各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大體為6至12年。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較長些,發展中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則較短些。目前,我國實行義務教育的年限一般為9年。其中,前6年為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后3年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這種9年義務教育年限學制一般稱之為六三學制。我國目前還有很少一部分地區存在著五四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學制(即小學五年和初中三年)這兩種義務教育學制。六三學制是由全國教育聯合會1922年制定的壬戌學制演變而來的,其間雖然經過小修小補,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為目前最主要的學制。解放后,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自1978年以來,我國社會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經濟形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這種已實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學制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對六三學制進行重大改革。

如何對六三學制進行改革,筆者認為:可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也就是說,將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由6年壓縮為4年,將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由3年延長為5年。將六三學制改革為四五學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

一是有利于兒童和少年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處于不同生長發育時期年齡段的學生就應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應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對其分別進行教育管理。一般來說,6至10歲為兒童時期,10至15歲為少年時期。在四五學制中,若小學生6歲入學,則小學生年齡段就與兒童時期一致,初中學生年齡段就與少年時期一致。而在六三學制中,上述這兩者顯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學制比六三學制更有利于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進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學制中,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這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而在四五學制中,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級至四年級,即主要集中在同一個初中教育階段。從而保證了少先隊活動組織工作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二是實行四五學制有其組織依據。現行的六年一貫制小學教育階段原先是分為四年制初級小學和兩年制高級小學這兩個不同的教育管理階段。小學教育階段之所以不像中學教育階段那樣平均分成兩個三年制教育階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兩年制這兩個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階段,必有其合理之處。因為小學四、五年級分界線是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年齡段的分界線,所以小學教育階段分成四年制和兩年制這兩個不同的教育管理階段。考慮到將四年制初級小學教育階段改革為一個獨立的教育階段,同時將兩年制高級小學教育階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階段合并為五年制初中教育階段,并將五年制初中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階段。因而這樣形成的四五學制就必然有其組織依據。

若將現行的六三學制改革為未來的四五學制,則有如下兩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是有利于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由于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人口居住較為集中,這樣就使得小學生家庭住址到學校距離的半徑范圍較小,因而在本區域小學學校的布局就較為合理。但是該區域內的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因而家長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迫切愿望。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教育質量,故而本區域內的小學最好能實行小班教學。若原來的六三學制繼續保持不變,則普遍實行小班教學后就會導致同一小學的教學班級大量增加,這就會大大加重了原小學各方面的負擔。若將小學教育階段由6年壓縮為4年,原先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分流到初中去。則同一小學在原有的條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學班的數量,也就有條件普遍實行小班教學,這就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同時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的原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學校規模要擴大很多。但是城鎮和經濟發達農村地區的財政狀況普遍較好,辦學資金較充裕,可滿足其初中擴大辦學規模的經費需要。

二是有利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形成合理辦學規模。由于經濟不發達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山區和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為了形成合理辦學規模,因而很有必要縮小小學生家庭住址到學校距離的半徑范圍,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學教學點。若將小學義務教育年限由6年壓縮到4年,則同樣多的資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學教學點,從而可滿足經濟不發達農村地區的合理辦學規模要求。

二、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語文是人們學習百科知識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歷來都具有工具性、實用性和文學性。語文之所以能作為中小學課程的主科是因為其工具性和實用性而非其文學性的緣故。雖然語文課歷來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語文課教材內容陳舊,跟不上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因而要進行重大改革。語文課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實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寫作知識方面的內容(特別是語文課教材范文要選用科普作品而不選用文學作品方面的改革)。現語文課中的文學知識和古漢語知識可合并為另外一門新的副科。

(一)小學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小學生年齡正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其學習的課程應根據其生理特點和生理需要來安排。由于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教材內容安排不夠合理,因而要進行重大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方向是使學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須要使用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具體地說就是使小學畢業生能掌握至少3500個常用漢字,能閱讀理解日常生活內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學語文課教材范文選用的作品應該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學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識是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普及知識和社會科學普及知識。小學語文課教材范文內容之所以不選用文學知識而選用科普知識,一是因為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社會閱歷淺,不易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即使能背誦許多詩文,也難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而科普知識很貼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別能吸引兒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處于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為文學作品內容中的浪漫主義思想很不利于處在6至10歲兒童時期的小學生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而科普知識則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規律的信息,小學生思想就好像一張白紙那樣純潔且可塑性又極強,因而從小就給小學生灌輸科普知識則很有利于其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二)初中語文課教材內容改革

10至15歲年齡的初中學生正處于少年時期,其語文課學習也應根據生理特點和心理需要來安排。初中語文改革目標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實用性,即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只保留現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寫作知識。現代漢語知識主要包括漢語拼音、漢字體型演變、簡化漢字表、簡繁漢字對照表、常用漢字總表、漢語常用語詞表、異形詞整理表、漢語語法、漢語修辭、漢語工具書使用等知識。現代漢語寫作知識主要包括記述文、應用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這四種文體的寫作技能知識。初中語文教材選用范文也應由文學作品改革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識內容既包括自然科學普及知識又包括社會科學普及知識。語文教材范文內容之所以要將文學知識改革為科普知識也是為了加強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教育,使其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緣故。同時,可將現初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知識和古漢語知識內容合在一起,另外作為一門新的科目,不妨稱之為文古科,文古課只作為副科。

三、外語課教學方式改革

外語是我們學習外國發達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人文科學知識的最重要工具,也是與世界各國人民進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語課是技能型科目,教學難度大,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目前我國小學初中的外語教學方式存在不少問題,因而現行的外語課教學方式要進行重大改革,小學外語教學要提倡盲讀法教學方式,初中外語教學要采用半雙語教學方式,半雙語教學就是指非外語課教學要滲透一部分外語教學內容。

(一)小學外語教學方式改革

小學外語教學目標方向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外語會話能力,即小學畢業生應具有最簡單的有關日常生活的外語口頭表達能力。為了迅速提高我國小學外語教學水平,小學應從一年級開設外語課。小學外語教學應提倡盲讀法教學方式(即學生不接觸外語書面文字,只通過情景教學,以聽說認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小學生應像幼兒學習母語那樣學習外語,可通過模仿、操練、記憶等方式學習外語。特別地可利用兒童模仿能力強的優勢,通過唱歌、跳舞、游戲、對話、朗誦、簡易戲劇和體育活動等形式,寓外語學習于娛樂之中。小學生畢業后的外語表達能力已達到一定程度,這時進入初中再學習外語書面文字用語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語教學方式改革

為了迅速提高我國初中外語教學水平,可考慮在我國初中非外語課要采用半雙語教學方式,即讓每一門非外語課都負擔一部分外語教學任務,從而可大大改善外語教學語言環境條件。如何實現半雙語教學方式,可初步設想如下:

1對于初中所有非外語課來說,各科的課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對應的雙語印刷出來。這樣就可使學生每見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聯想到其對應的那句外文來,從而可使學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間對應的書面翻譯能力。同時,初中一年級所有非外語科課文中的外文單詞都要注入相應的讀音音標,這樣又可使學生每見到一個外文單詞都能念出其讀音來,每見到一句外文都能說出其對應的那句外語來,從而可使學生大大提高其外語口頭表達能力。

2對于非外語科來說,根據各科授課時間長短,可規定每科都要教授有關本科內容的外語單詞100至500個和有關本科內容的外語口語20至100句。教師可在課堂上用外語致開場白和作自我介紹,可用外語板書有關本科內容的專業術語(例如數理化學科中內容的定義、定律、公理、定理、推論、結論、命題、公式、方程等專業術語),也可以用外語來解釋本學科專業術語,還可以用外語來念一段本學科課文,也還可以在每堂課教會學生一兩句有關本學科的外語口語。這種新型的外語教學方式可使學生極大地擴展其接觸外語的時間和空間,大大地改善了外語學習環境,也就可大大減輕學生學習外語的難度。

篇6

關鍵詞:氣象科普 校園 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c)-0179-02

1 發展校園氣象科普工作是為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青少年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我們要把氣象科普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和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氣象科學素質[1]。通過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氣象科普活動開始走進了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這項有意義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了解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并初步掌握了氣象防災減災的常識與技能。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氣象科普活動,經過科學指導學校建立了“少年氣象站”,這對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實踐能力,以及進一步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是十分有好處的;為了使氣象科學普及的內容更貼近公眾的需求,必須要不斷地完善氣象科普工作,使氣象知識能夠真正地為公眾所用。氣象科普工作要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群體對氣象科普知識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科普內容,把氣象科普及教育與傳播融入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之中[2]。

通過校園的科普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校園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滿足了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的需求,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學生更加了解氣象,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氣象專家從氣象條件、極端天氣對人體的影響,詳細地講解了在極端天氣環境下采取防護措施,減少疾病的發生。組織青少年參觀氣象站、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氣象科普教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同時向流動兒童們發放各類氣象防災減災資料。通過活動,讓小朋友從小就掌握氣象防災避險知識,幫助他們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能力。通過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同學們不但了解了一定的氣象知識,而且還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過校園氣象科普活動,學生對氣象科學的發展現狀,對氣象科學與人類的關系,以及氣象科學與各行各業的關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實踐,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氣象科學知識,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

2 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校園的重要意義

氣象科普教材進課堂,是強化校園氣象科學知識的形象表達上的有益嘗試。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表示,下一步將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有步驟地在全國各地深入推進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工作。廣泛開展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試點,針對不同地區的氣象災害特點和教育特色風格來推進這項工作[3]。

2012年5月28日,《小學氣象科學普及教育讀本》在溫州首發,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為該書題詞:“普及校園氣象科學知識,提升學生適應自然能力。”副局長許小峰為該書作序。許小峰在序言中評價這套教材“以氣象科學體系為線索,以傳播科學知識為手段,以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氣象科學技術應用為目的進行編撰。教材表達的主題與理念符合氣象科普工作的內涵,表現手法與技巧也比較科學,適合小學學生學習。”[4]該書采取大量小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圖片進行形象表達,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了氣象科學的基本體系,同時注重介紹氣象和不同學科學領域之間的交叉聯系,采用規定課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對教材進行詳細講解,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氣象科學素質。教育讀本投入教學使用后,將對該校校園氣象科普的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氣象科普的對象是社會公眾,目的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因此,校園氣象科普宣傳的內容與形式應充分考慮學校師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要盡量體現參與性、互動性、普遍性和實用性,實現寓教于樂,使氣象科普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容易被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與理解,應用于日常生產生活。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還應以輔導撰寫資源與課堂教育為結合點、示范性教學方案,指導編寫資源與學校課外科技活動結合點和活動方案,使氣象科普館的科技資源真正轉化為學校科技教育的生動教材,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夯實基礎[5]。

3 氣象科普基地已成為青少年了解氣象促進事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每年的3.23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圍繞當年的氣象日主題安排了各類紀念活動、接待著來自社會的各界群眾的參觀,氣象科普館已成為青少年了解氣象發展的主要科普基地;氣象觀測場、科普展廳、并有氣象專家現場接受咨詢,氣象儀器裝備展,氣象科普展板展覽,氣象觀測體驗等活動。在觀測場,了解每天獲取的天氣第一手資料的出處,知道了氣象要素的采集過程。在空間天氣科普館里,了解太陽家族以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科普知識。展示的內容還包括人工影響天氣火箭發射車,多普勒雷達,移動式氣象雷達,氣象應急指揮車,氣象與生活知識展板,不同時期的氣象衛星處理設備及各式天線群,進一步向社會公眾普及天氣、氣候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深入宣傳氣象部門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云水資源工作以及風云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中發揮的作用等,以提高社會公眾對氣象工作的認識、了解和支持。

通過對氣象科普館、觀測場及相關設施的參觀活動,通過與氣象工作者的交流,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學習高溫、雷電、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的形成原因及防范常識,觀看氣象科學知識電教片,在體驗過程中探索氣象科學奧秘,增長防災減災知識,同時進一步了解氣象工作,掌握氣象知識,加深對氣象科技的認識和理解,達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質的目的。在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宣傳過程中,還要注重加強部門(單位)合作,充分利用好國民教學、專項培訓、媒體宣傳等社會資源,多渠道、全方位推進校園氣象科普工作。

4 結語

科普工作是氣象部門所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質,也是氣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氣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利用好氣象信息,安排好生活、生產,這和人民群眾有著緊密的關系。加強對校園氣象科普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提高師生對氣候變化、氣象防災減災和其他氣象科學的認知,不但增進了師生對氣象科學的了解,提升了學校師生防災減災的素質,還促進了現代科技文明在校園的發展,提高了師生對氣象工作的認同度,擴大了氣象工作的影響力。這對于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在引導社會、組織社會、服務社會和管理社會的作用,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 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2):40-41.

[2] 任詠夏.淺談校園科普氣象科普平臺的建立[C]//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1:176-182.

[3] 周文超.氣象科普教育讀本有望將走進全國中小學課堂[EB/OL].中國廣播網,2012-10-28.

篇7

人與大自然的斗爭,能顯出人的力量和智慧;對成人而言,生存的技能和生存的體驗可以靠常識和經驗來加以解決,而對兒童而言,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賴閱讀來加以解決。這套暢銷的韓國版的“生存特級體驗叢書”,就是給孩子們提供的一個歷險的場所和機會。

和成人相比,兒童對生存的歷險更懷有異乎尋常的熱情和興趣,因為他們就像羽毛未豐的鳥兒一樣,還不能親自去體驗,親自去翱翔,所以他們對那些神秘的大自然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這種在閱讀上的偏好,實際上就是他們心靈的一種需要了。這套韓國版的暢銷叢書,是由《海洋歷險記》、《草原歷險記》、《火山歷險記》、《西伯利亞歷險記》四本組成的,它們應該屬于科普漫畫書的范疇。在每本書中,都有幾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他們都會因為一次偶然的機遇而不得不進入一種險象環生的情景之中,他們的毅力、他們的技能、他們的精神和他們身心都將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但他們如何擺脫困境以及他們的命運如何,并不是讀者真正關心的問題,讀者關心的是:他們遭遇了什么。

現在的科普書越來越具有人性化的特點了,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從本質的意義上說,科普的東西應該是一種精確的,抽象的、生硬的,冰冷的知識。但是,現在的科普書已經開始和其他的文學藝術形式接行了嫁接,所以,它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這套科普漫畫書的主題是歷險,它吸引讀者眼球的首先是趣味性,因為它借助了漫畫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眾所周知,漫畫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味性,如果沒有趣味性,那么漫畫這種藝術形式的精髓就不存在了。其次,這套書的特點是可讀性。我說到可讀性,就是指它本身的故事借助了歷險小說表現手法。這種表現的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英國作家戈爾丁的《蠅王》和英國另一位博物學家和作家威勒德?普賴斯的《哈爾羅杰歷險記》。但不同的是,該書是科普漫畫書,它承擔著給讀者傳達科普知識的責任和使命,因而它帶給讀者知識方面的含量要比普通的歷險小說要高得多。

《海洋歷險記》通過多利、莉娜、老爸的遭遇和經歷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實用的答案。草原(這里指的是非洲大草原)一望無際,生存著各種各樣的動物,人如何小心翼翼地脫險并順利地到達自己的目標,在《草原歷險記》中的多利、莉娜和夢治會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

這套“生存特級體驗”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趣味和藝術的享受,它和心靈的需要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可以滿足他們的心靈需要。他們像小鳥一樣,雖然還不能向著自己的方向和目標飛翔,但是,他們閱讀的軌跡以及他們充滿渴望的目光,已經開始向著那些未知的神秘的世界開始飛翔了。

篇8

關鍵詞:植物園;科普;教育

1引言

植物園是開展植物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的理想場所。因為植物園里總是匯集著數以千計的各類植物,而且把它們保存在蔭棚、溫室和各種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創造了更適合它們生長發育的生境條件,從而保存著許多在當地不可能見到的植物種類和類型[1]。

任何一所植物園對公眾進行植物以及相關的低碳、環保等生態理念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一項責任[2]。因此,鄭州植物園作為鄭州市唯一一個植物園,依托自身豐富的植物資源,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2科普資源概況

2.1植物科普資源

鄭州植物園位于鄭州市西部,西鄰西四環,北臨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占地面積57.45hm2,其中水體面積3.6萬m2,收集植物1800余種,數十萬株,為中原地區“植物博物館”。

植物園的規劃設計依照專類園和專題園兩條脈絡進行布局,分為巖石園、盆景園、牡丹芍藥園、兒童探索園等25個主題園。園內東區,是以植物品種的收集和展示為主,有松柏園、木蘭園、牡丹芍藥園等15個專類園;在西區,是以植物科學應用為主,體現“寓教于樂”,有兒童探索園、百果園、盆景園等10個專題園。

植物園內建有中原地區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熱帶植物展覽溫室,采用玻璃幕墻的方式展示熱帶植物景觀。溫室分為亞熱帶植物展示區、熱帶雨林植物展示區和沙生植物展示區,共展示680余種、6000余株植物,其中熱帶雨林中展示了“獨木成林”、“絞殺”、“板根”等獨特雨林景觀,同時擁有“見血封喉”、望天樹、龜甲龍等珍稀奇異物種。

2.2科普場所及設施

園內專門設有科普廣場、慶典廣場,便于舉辦各類科普宣傳活動。在西門和南門入口處設立導覽式標牌4個,用于植物園概況、全景圖等展示;在25個主題園設立有25個說明式科普宣傳標牌,分別用中英文介紹各個專類園和專題園的面積、植物類別、園林用途,同時配有位置圖等;在主游路的路口設立方向導示牌52個,用于指示附近的主題園;為全園1800余種植物懸掛植物標牌,展示植物名稱、科屬、習性等,普及植物知識;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設有科普中心,便于展示植物類別,趣味小常識等專業科普知識;為500余種植物懸掛標牌;熱帶雨林展區設有科普長廊,有植物知識展示燈箱共計20余個;在兒童探索園設立趣味知識科普牌20余個,吸引兒童探索植物世界。

2.3科普工作人員

鄭州植物園設有科普宣教科,主要負責園內的植物科普宣傳教育工作,包括中小學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相關活動、花展活動、市民參與活動等。目前,園內專職科普人員5人,兼職科普人員6人,另外擁有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師范學院等高校園林專業科普志愿者約100人。

3科普工作情況

3.1更新植物名牌

植物名牌是認識和了解植物的第一步,否則關于該植物的知識就無法在一個人的頭腦里積累[3]。植物名牌上標有植物的拉丁名及科屬、產地、用途等。全園1800余種植物都懸掛了名牌,便于游客認知該植物。同時,每年對全園的植物名牌進行排查,對散落、損壞的名牌進行補充更換。2013年,熱帶植物展覽溫室內結合植物的景觀特點,設置14塊科普文化展示牌,進一步挖掘植物文化內涵,拓展科普展示形式。

3.2引進植物新品種

每年園內都會根據專類園的改造提升計劃,引進植物新品種,豐富專類園的植物種類。2013年,結合象湖以及熱帶植物展覽溫室的景觀提升計劃,從武漢植物園引進水生植物16種,沙生植物101種,熱帶雨林植物18種。對引種的沙生植物采用展箱的方式進行展示,突出珍貴品種,變換展示形式,并附簡易標牌,吸引游客的好奇心。

3.3打造四季花展活動

全國植物園近年來通過舉辦多樣的花展活動及市民參與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科普教育成果,同時也促進了植物園自身的完善和發展[2]。鄭州植物園依托園區千余種植物及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豐富的植物資源,初春舉辦“春之韻”游園活動、4月份舉辦鄭州市第三屆牡丹芍藥花展、6月份舉辦大麗花展、7月份舉辦觀賞向日葵花展、元旦至春節期間在溫室舉辦迎新春花展等系列活動,并根據不同花展內容,制作科普宣傳展板,展示花卉文化內涵、文化作品、工藝作品等,同時設置現場咨詢服務臺,為市民提供家庭花卉養植知識等科普服務。

3.4積極開展科普公益活動

做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教育基地,專門為中小學生、大專院校學生提供校外實習場所及科普教育服務,每年接待學生實習達百余場次。

在全國科普日等節日中,以知識講座、展板展示和咨詢臺等方式,普及養花小常識,并解答家庭花卉種植中的常見問題。同時,邀請專家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講座。2012年9月15日~21日邀請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專家開展“食品安全與公眾健康”為主題的科普講座。

與科協、愛心互助等社會組織聯合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公益活動,增強公眾的參與性,使科普工作真正走入社會的每個群體。如2010年4月舉辦殘障人士、福利院兒童游園活動,2011年5月舉辦“春暖花開,音樂隨行”為主題的歌唱比賽,2012年3月舉辦小學生游園活動等。

3.5開展豐富多彩的市民參與活動

2012年3月,積極參加鄭州市組織的“科普活動進社區”工作,設置咨詢臺并發放科普知識宣傳彩頁,收到市民的一致好評。為倡導環保理念,牡丹芍藥花展期間,在展覽溫室門口舉辦了“我為綠城做貢獻”的簽名活動。市民及游客踴躍參與,在簽名墻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祝福辭。三八婦女節當天,邀請多家單位在植物園為女職工舉辦不同形式的健身游園活動。“春之韻”游園活動期間,邀請騎自行車健身運動愛好者舉辦“低碳出行,共建美麗鄭州”為主題的賞花游園宣傳活動。

4存在的問題

4.1科普設施吸引力有限

園內缺乏生動形象的科普設施,僅有靜態的植物名牌、導示牌、位置圖以及科普展板等,不能生動的展示植物世界,吸引力有限。游客只能看到植物當時的情景,無法追蹤到其他季節的景色及細微的、內在的變化。

4.2缺乏核心景觀點

根據調查,中小學生普遍認為,“植物園不如動物園,因為植物園里沒什么可看的”。雖然園區的生態環境良好,植物種類豐富,但景觀布局上缺乏主體旅游景觀,游園后對植物園較難留下深刻印象。

4.3科普講解服務不足

游客進入植物園,大部分都希望得到有特色的、有針對性的講解服務。雖然園內有專職和兼職、志愿者等科普工作人員,但講解材料專業性太強,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游客需求。

4.4缺少植物知識和環境教育

植物園內除了植物名牌及少量相關植物的科普宣傳牌外,對植物其它方面知識的普及明顯不足,如當前我國許多瀕危植物的生存狀況、植物種質資源所面臨的困境、植物生態入侵、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樣性等方面知識很少涉及[3]。

5對策與建議

5.1完善科普設施

應加大資金投入,在植物園建立科普展廳,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展示動態的植物世界,用電影或者幻燈片的形式將植物與環境以及植物內在變化等展示出來。

5.2提升景觀質量

加快園區硬件設施建設,改善園區環境,同時增加有吸引力的景觀點,滿足人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精品項目[4],包括特色展覽活動、園藝成果、園林小品等,并且不斷創新,形成可持續性的發展勢頭,長久吸引游客。

5.3加大科普講解服務

針對游客的不同需求,增加或刪減講解材料。結合植物資源,從植物的特點、游客的工作背景或者興趣點入手,抓住科普服務的切入點,對講解材料進行修訂,以滿足游客的科普需求。

5.4豐富科普宣傳和環境教育的內容

普及植物科學知識是植物園立足社會、實現社會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使人們在空氣清新、綠意蔥郁、湖光山水為一體的優美環境中游賞,不僅身心得到陶醉,而且可以接受植物物種多樣性、生態學特性、造景應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參考文獻:

[1] 賀善安,錢俊秋.植物園里話科普[J].植物雜志,1995(3):44~45.

[2] 周耘峰.四季花展,打造合肥植物園科普游名片[J].中國植物園,2010(13):92~98.

篇9

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的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我們調查的結果顯示,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小小年紀染上了逃課、曠學、打架、吸煙、酗酒、賭博、小偷小摸等惡習,但同時他們又是受到意外傷害的特殊群體,如溺水死亡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傷害事件又在寒暑假中格外突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軟弱,社會監管的匱乏,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頻臨危險的境地。

留守兒童的家庭絕大多數處于貧困邊緣,“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較為嚴重,因為年紀小留在農村由老人撫養也有寄養在別人家里的,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幼稚不成熟,往往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走向歪門邪道,而沒有及時得到嬌正和心理疏導。作為課外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我們希望各級新聞出版、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協調,密切配合,以農家書屋為平臺,多多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科普安全教育和閱讀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農家書屋找到家的感覺,應該是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農家書屋不僅要有農民需要的農業科普知識的,有醫療保健的,有世界名著的……還希望多配備小學生喜歡的少兒讀物、卡通讀本、漫畫書、音像出版等。讓留守兒童在農家書屋里博覽群書,吸收豐富的知識營養,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留守兒童課余的學習生活,也會學到課文里學不到的知識。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愿文化的春風吹到祖國的各個角落,神州大地貧困不再、愚昧不再。

篇10

一、令人難以頷首的科普文教學

(一)忽視文體,教學模式固定

小學語文教材中科普文很多,體裁更是涵蓋了詩歌、童話、科普說明文、擬人化的科學短文、敘事性科普文等多個方面,不同題材的科普文對學生的訓練重點也不同。而在教師具體教學中,科普文體裁被嚴重忽略,由于大部分科普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教師往往會把文章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杠杠,再加之科普文敘述簡潔,沒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教師常常以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來分析課文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版塊固定化,久而久之教師教學沒了激情,學生聽課沒了興趣。

(二)教師一人“獨唱”,學生何得主動

在科普文教學的語文課堂上,經常看到的是老師一人在講臺上“自導自演”,將課文的知識重點一一羅列,教師講得頭頭是道,而學生卻聽得索然無味,更沒有回應與互動。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時,如果僅靠教師一人在課堂上講解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缺乏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很難體會到“孿生兄弟”所代表的實際含義,更不能深入體會火星與地球原來這么相似。這樣沒有學生參與、思考的語文課,無法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更不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以及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三)過多課外拓展,忽略基本訓練

例如教學《航天飛機》一文時,教師搜集大量的飛機種類向學生閱讀;教學《裝滿昆蟲的口袋》一文時,課堂成了昆蟲標本的展覽室;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時,繼續介紹金星、木星、水星等星球的知識……在這樣的語文課上,科普知識成了課堂上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被極大的忽略,反而成了附庸之物,學生語文基本功得不到訓練,語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針對不同體裁,采用不同教法

綜上可見,小學語文中的科普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讓科普文教學不乏味,讓“語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學中呢,筆者認為不同的科普文體裁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突出訓練重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嘗試:

(一)平實性科普文:品味精確語言

陳鐘爬鮮λ擔骸壩鏤目問敲賴模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 [1]科普文教學也是如此,準確、簡明、平實、生動、科學、嚴密是科普文的語言特點。教學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品味其豐富的、具有表現力的語言,即揣摩其語言是怎么個準確,怎么個簡明,怎么個科學,怎么個嚴密……比如六年級上冊的科普說明文《麋鹿》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至今,全世界麋鹿總數估計已經超過2000頭。”句子中的“估計”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切的詞語,看起來似乎與科普說明文“科學、嚴密”的語言要求相矛盾,但這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扎實的語言功底。

我們在教學這句話時,采用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來品讀。請看教學片段:從學生的朗讀中,教師引出了這樣一組句子:

至今,全世界麋鹿總數估計已經超過2000頭。

至今,全世界麋鹿總數已經超過2000頭。

教師讓學生讀一讀這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就看出來了。

師:去掉“估計”行嗎?為什么?聯系句子想一想。

生:不行。“估計”只是科學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推測,是大約的一個數字,如果去掉,給人的感覺就是已經超過2000頭,很確定。

生:去掉后,就是肯定麋鹿的總數超過了2000頭,這讓人不太信服。

這里教師主要就是通過對一組句子的比較,給予學生視覺沖擊,引起認知矛盾,讓學生體會到:這種不能明確表示確定的詞語,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把它從句子中刪曲,說明就與實際相悖。而且學生對語言的比較和揣摩中,感知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文本中的用詞用語不能隨便替換。長此以往,將會增強學生語言的敏感性,并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生動性科普文:巧妙導入說明方法

以三年級下冊的《恐龍》一課為例,文中運用了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在教學時,我們就是這樣進行的。請看下面的教學實錄:

師:請小朋友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描寫雷龍的句子。

學生交流、反饋。教師隨機出示句子: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雷龍特別的重。這里說到它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學生把重音落在了“六頭大象”上。)

師:對呀,課文把雷龍和六頭大象在一起比較,結果雷龍比六頭大象還要重,看來雷龍真的又大又重,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生2:我還感受到了雷龍每踏一步,聲音特別響,就像是雷鳴一樣。

師:是啊,雷鳴我們都聽到過,每次打雷時我們還會捂住耳朵,現在課文中把雷龍的腳步聲比作雷鳴,那聲音可真響啊!

師:你們說得真好!這里的作比較和打比方,都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用上它們可以讓我們充分感受到雷龍不但又大又重,而且腳步聲很響。(板書:作比較、打比方。)

那誰來讀讀這個句子?

(指名讀,齊讀)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淡化了說明方法的抽象講解,但學生在與文本一次又一次對話后,他們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的發言時,指出了他們剛才說的作比較、打比方是常用的說明方法。這樣教師雖然沒有可以地講解說明方法,但這些方法卻已經在學生心中留下了痕跡。

三、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作用

(一)敘事類:增強學生的朗讀訓練

在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敘事性科普文《有趣的發現》一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達爾文究竟在島上有什么有趣的發現,我們就是借助各種形式的讀來實現的。學生通過默讀,思考“有趣的發現”指什么,學生很快就抓住了“那些沒有翅膀的昆蟲”“那些翅膀特別大的”“那些翅膀小的昆蟲”這三個關鍵性的提示,體會到翅膀大小不同,昆蟲的命運也不同。學生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昆蟲,邊做動作邊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后再男女生配合讀、小組配合讀、填空讀中,學生自然朗讀成誦。課堂上書聲瑯瑯,加上豐富的動作演示,學生讀得有情又趣,讀得津津有味,在朗讀中體會到“有趣的發現”的真正內涵,突出了文題,也突出了主題。 童話科普文也是一樣,在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猴子種果樹》一文中,通過男女同學表演朗讀,分別讀出烏鴉和猴子,喜鵲與猴子,杜鵑和猴子的對話,相似的動物語言卻包含著不同的科普知識,在深情并茂地朗讀中讓學生讀懂科普知識,讀出自己的情感,同時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二)詩歌類:注重學生的語言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