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范文

時間:2023-03-22 00:0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篇1

架設信息高速公路,實現四級聯通互動

網絡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礎,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海淀區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學校校園網和中心機房建設基本完成,100%的學校接入互聯網,50%的學校不同程度進行了校園無線網絡建設。雖然海淀區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從國際視野、長遠發展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基礎網絡建設的統籌和引領需要加強;區?;A網絡信息系統在系統選型、數據交互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難以實現統一同步管理;網絡和信息安全存在現有條件下難以解決的諸多問題;此外,學校帶寬普遍偏低、網絡設備更新滯后、無線網絡未能全面覆蓋、網絡認證未做區級統一管理,等等。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與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針對以上問題,海淀區教委對全區312家單位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查勘測,提出建設架構為“一個核心四個匯聚二十三個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纜專網,光纜專網萬兆骨干千兆上聯、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學校和考務考點校16芯接入的容量設計得到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一致肯定。光纜專網建設將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設為主干網絡及81個單位接入,鋪纜258公里;二期建設網絡安全和190個單位接入,鋪纜282公里;三期建設主要為輔助環網和41所他辦、民辦學校接入,鋪纜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纜專網將形成分校本校、集團學區、區校通體的智慧教育互聯互通體系構成,為教育管理、辦學組成和機構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架設區域無線網絡,搭建泛在學習空間

在建設海淀區教育光纜專網的同時,海淀區教委加快推進無線網絡班班通達標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區智慧教育工作辦公室對全區248個校區174所中小學進行項目調研及設計籌備,對全區648棟樓房、4270間平房、14448間教育教學總房量及11421間普通教室做了覆蓋結構和覆蓋比率分析,對全區43204臺臺式機、21616臺筆記本電腦、10634個教學平板電腦、約17500余部移動電話等抽樣數據進行了組網模式和應用測評分析。海淀區智慧教育工作辦公室根據測評分析結果,提出了無線網絡班班通達標工程的項目建設方案。項目采取區校兩級控制、兩級認證、市區校三級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設涉及57所學校3122間室,二期建設涉及75所學校5138間室,三期涉及57所學校5205間室,三期投資估算總計1.7億元。項目建設方案經智慧教育專家評審委員會和區經信辦專家評審一致通過,專家完全同意項目設定的三期建設目標,同意無線網絡控制、認證和管理方式,對項目設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暫不進行全區100%無縫覆蓋的建設決策表示肯定。無線網絡建設工作將突破教室、辦公室和場館的空間限制,為我區推行移動學習、師生上網行為管控、教育信息免費推送、教育傳媒移動覆蓋,城域網內免費電話、人員定位、移動監控等應用打好基礎。

架設視訊服務平臺,推進在線教改發展

視訊服務平臺是海淀區面對不斷擴大的跨校區網絡化、可視化交流溝通需求采取的一大舉措,是利用網絡視頻、移動通訊等新型技術,將海淀區教委所屬學校的會議室、場館、教師桌面終端及個人移動終端連接,構建覆蓋全區的網絡化視頻業務支撐環境。繼而,基于該支撐環境建立網絡視頻互動、移動個人終端業務交流、多媒體點播直播、綜合管理等可視化教學綜合應用,開展教研教學視頻活動。為跨區觀摩、全區協同、校間交流、校內溝通、對口援助提供統一平臺,有效提高海淀區教育管理與服務水平。視訊服務平臺通過建設網絡視頻會議、遠程視頻教學、網絡電話、多媒體點播直播、綜合管理平臺等系統,實現以下兩個目標。一是教學資源共享。視訊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后,可以滿足學校教學業務的多樣性:(1)全校日常工作開展。當召開全校大會時,各分校參會人員無需到本校集會,通過視訊服務平臺就可以實現日常教學會議內容匯報和工作安排。(2)教學資源的深入應用。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是視訊服務平臺的建設目的之一,將本?;騾f作校的名師教學課堂通過遠程互動的方式與目標(學校)教室實現互動教學。(3)錄課教室轉播。通過錄課教室轉播后將圖像視頻源信號由管理員接入到視訊服務平臺中,實現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區范圍內的師生觀摩學習。二是協助完善教學業務。視訊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后,可以支撐更多的應用場景:(1)快速靈活多樣的快速響應方式。平臺建設完成后,校領導在特殊緊急情況下,通過主控中心的視訊設備快速接入到視頻互動教學系統,實現遠程指揮與遠程互動的功能;領導之間還可以召開小范圍內的視頻會議,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導;教委各部門(科室)可以通過主控中心及桌面視訊終端系統召開中小學校領導的會議。(2)召開應急視頻會議。平臺支持以海淀教委總部為主控中心的調度視頻互動教學系統,同時也支持中小學局點作為臨時主控中心,支持召開教委總部、其他中小學局點參與高清會議;支持通過教委總部的授權可以任意一個中小學校作為主控中心,召開部分系統高清會議,整體系統能夠穩步提高海淀教委總部與下屬各中小學校的信息溝通效率,保證上傳下達的速度。(3)遠程應急指揮。通過視訊服務平臺可以對前端中小學校的工作,進行遠程遙控指揮,有效提高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突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海淀區智慧教育工作辦公室從2015年5月開始,對全區在會議、培訓、教學等工作進行了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對312家單位、區教委所屬17568名教師、204227位學生和我區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線進行了行政距離、業務距離和機動距離等多方面測算,設計設定了4個中心30個校級集會分中心的視訊平臺建設框架。其中,30個校級集會分中心由14個學區集會會場、10所中學和6所幼兒園組成,成網狀覆蓋全區教育單位。就其經濟性而言,由于三網一體的自建特性,全區每年教育系統內電話通訊將實現免費互通,教師個人和教育辦公經費共節約資金至少600萬元,其他相關的會務費、燃油費、餐飲費、課時費等累積節省至少1200萬元。2014年海淀區教育系統各單位申報的軟件開發項目資金總計為5.5億元。就開發內容和結構而言,成本高、產出低、重復性和技術面窄等問題十分突出。有鑒于此,海淀區智慧教育工作辦公室在指導學校使用生均經費以滿足當前應用的同時,著手創建兩大智慧平臺,以之為樞紐激發我區教育智慧迸發。

構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動區域教育整體躍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設是帶動一個地區教育信息化整體飛躍發展的關鍵,對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統難整合”“應用難推進”“共享難實施”等瓶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項建設內容。一是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云計算技術,聚集和整合基礎硬件資源,實現動態調配和按需使用,解決硬件資源共享的有效性、靈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虛擬化技術為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靈活分配計算、存儲、網絡資源并統籌管理,形成區域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有效支撐能力,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云應用支撐平臺和服務平臺建設。定制和研發各種教育信息系統與開放的各種中間件平臺,為統一數據管理與應用研發提供基礎支撐。通過教育服務總線平臺集成各平臺的服務,并統一進行服務的調度、事件感知、服務感知、質量保證,統一數據集成、應用集成、內容聚合、在線分析挖掘等的標準和接口,為各類智慧教育應用提供支撐平臺服務。圍繞教育領域的公共性的業務需求,以推進有效應用為核心,在已有各類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以互聯與整合為突破口,建設區域智慧教育云應用服務平臺,為學校、社區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與軟件服務。三是教育內容庫建設。高度重視智慧教育系統、平臺中內容和數據建設的重要性,開展教育管理基礎數據庫、可進化的開放課程庫和學習資源庫等基礎性的數據建設。采集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數據,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結構化存儲和管理,形成相對完備和穩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數據庫;加大課程資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學維度建設優質在線課程庫;采用購買與建設并重的方式,建設多種技術表現和教學形態的優質教學資源庫。海淀區智慧教育工作辦公室目前正在進行美麗園、健翔橋兩地機房的利舊評估和相關建設論證工作?!爸腔劢逃浦行摹睂槲覅^兩委一室、直屬單位和各中小學提供更優、更快、更穩的系統應用和計算應用,將全區的課堂教學、課業作業、測評考試、政務總務、電視電話等多種應用接入平臺子系統,逐步在我區真正實現資源流通、資源均衡、資源共享,打好區域集約型教育公共環境建設基礎。

構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大數據支撐評價改革

篇2

關鍵詞:云計算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來中小學教育及學習革命的主要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1]。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正是響應這一發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小學校因其數量多、地域分散、資源分散、資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個學校均配置較多數量的服務器及其它軟硬件設備,建成類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且配備大量專職信息管理人員并不現實,而且會出現資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維護費用高等問題。

云計算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成果,代表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云計算所具有的特點恰好能夠彌補以往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的不足,能解決目前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遇到的經費投入有限、基礎設施利用低效等問題。鑒于云計算可以為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途徑和技術方案這一事實,一些地方的中小學已啟動了云計算輔助教學的實踐,如鞍山一中、廣州天河區中小學、浙江海鹽地區中小學等。[2,3,4]《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發展要利用“電子書包”和“云計算輔助教學”建立數字化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能夠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5]

在近期出現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中,云計算的概念被屢屢提及,也引發了不同的評論。[6]現階段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云計算的需求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計算技術建設中小學數字化校園,都是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術專家必須直面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目標、基本架構及其功能,同時剖析云計算技術的本質和功用,尋求二者的契合點,理清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對云計算技術的具體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解決方案。

二、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本質及其架構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全部數字化。通過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從下而上依次為網絡基礎設施層、應用支撐層和應用層。網絡基礎設施層綜合運用計算機、網絡設備、通信終端、視音頻多媒體設備、RFID等,構架數字化校園的硬件平臺。網絡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有線網絡、無線網絡、物聯網和五室(多媒體實驗室、遠程會議室、網絡教室、創新實驗室、電子閱覽室)。應用支撐層主要包含校園信息數據庫、數字資源庫等基礎數據庫和網絡安全、外部網接入等系統支撐軟件,為各種應用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應用層是基于校園網的,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管理及服務的軟件平臺,包含數字化校園的絕大多數應用系統。

對于數字化校園而言,以上三個層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對于具體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各層的軟硬件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取舍。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技術、配置多少信息技術產品,各種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的不同僅僅在于上述各層中的產品配置不同。具體到某個中學或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根據實際所需,以效用最大化為目的,根據需求進行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層設計與規劃,再由應用層需求提煉出應用支撐層和基礎設施層的功能及相應的產品配置。在此過程中,還需兼顧已有的設備和設施,通過適應性改造,實現最大化的包容和繼承,避免一切從頭開始的方案。

三、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及其技術特點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也是引領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的關鍵戰略性技術和手段。[9]狹義地講,云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地講,云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

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可分為四層:物理資源層、資源池層、管理中間件層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構建層,[10]如圖2所示。物理資源層包括計算機、存儲器、網絡設施、數據庫和軟件等。資源池層是將大量相同類型的資源構成同構或接近同構的資源池,如計算資源池、數據資源池等。管理中間件層負責對云計算的資源進行管理,并對眾多應用任務進行調度,使資源能夠高效、安全地為應用提供服務。SOA構建層將云計算能力封裝成標準的Web Services服務,并納入到SOA體系進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務接口、服務注冊、服務查找、服務訪問和服務工作流等。

云計算采用虛擬化技術調配資源,將處于不同層面的硬件、軟件、數據、網絡及存儲隔離開來,從而打破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網絡、數據和應用中的物理設備之間的劃分,實現架構動態化,達到集中管理和動態使用物理資源及虛擬資源的效果。云計算提供三類服務,即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統和硬件基礎設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層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類數據庫和中間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層的App Engine,以及微軟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種應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傳統的以PC和服務器為中心的IT應用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IT的應用、部署模式和商業模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變化,用戶只需要擁有可上網的終端設備,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種IT服務。

從云計算的體系結構和技術特點可知,云計算適合應用于具有以下特點的業務:一是業務量彈性大,用戶數量增加較快,對資源占用不均勻;二是業務量較小,無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資源。而中小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點。

四、云計算如何應用于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

如圖3所示,若將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架構與云計算的三種服務關聯起來,即可發現二者在各層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應用層可使用Saas(軟件即服務)中的應用軟件,應用支撐層可利用PaaS(平臺即服務)中的數據庫和中間件,網絡基礎設施層可利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中的服務器等基礎設施。

由圖3中的關聯關系可知,云計算可以在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各個層級中得到應用,將云計算融入到校園的各個應用服務領域,通過計算及存儲資源的彈性分配和動態管理,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透明高效的校務管理和泛在網絡學習,能有效避免以往數字化校園架構所存在的信息孤島、系統彈性差、資源利用率低、建設周期長、IT成本高等缺點。

鑒于云計算在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應用價值和潛力,國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蘋果、亞馬遜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計算服務。如Google的協作學習平臺、微軟的教育云平臺等。[7]國內的電信企業華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計算服務,如華為的智慧教育項目,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環境的“區域教育云+智慧校園”的融合社會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

利用云計算技術建設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可以實現“云計算輔助教學”(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利用基于云計算的教學基礎設施(如移動互聯的課堂、泛在的學習資源和社區),可以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保障教學信息的安全,分析學生日常行為取向,改進教學設施和教學方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主要有三種模式,即自主開發模式、合作開發模式和租賃模式。統計數據及市場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規模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成本一般在2萬元至20萬元。受建設成本及技術條件等因素制約,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宜采用合作開發模式或租賃模式,而采用這兩種開發模式,則更適合引入云計算。數字化校園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獨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國高校大多采用獨立部署模式,大多數中小學也采用了獨立部署模式,少數中小學開始嘗試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隨著云計算技術引入數字化校園建設,托管部署模式將更有競爭力。

五、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云計算應用于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安全問題,另一類是資源建設問題。

所有教育資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從云計算供應商的數據中心獲取,則必然存在廠商依賴和數據安全的問題。另外,各學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數據需要保護,如校本課程資源、校園資產、教師及學生的個人信息等。針對上述問題,可通過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決,學校內部的信息資源(如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由私有云管理,學校外部的資源(如數字化圖書館、公共信息資源、科研資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軟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護各學校內部資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對IT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需求。此外,云計算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計算系統通過監測集群內部異常數據,對可能的安全問題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務器發送防止病毒擴散的措施,從而預防安全問題的出現。

共享特定區域內的教學資源,是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保障條件。數字化校園的支持服務體系應由政府主導,由企業與學校共建,以區域(市/縣)教育主管單位為中心,整合教育資源及業務流程,建立統一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統一的協作和溝通平臺。國家基礎教育云平臺已于2012年12月28日開通上線試運行,向全國各級各類教育免費提供公益服務。[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設了面向區域的教育云,向區域內的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各種教學服務和教育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俞建華.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學資源建設模式――以浙江開放大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2):130-134.

[3]賀小華.云計算在教育中的應用――以Google協作平臺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9):71-74.

[4]任寧.云計算輔助教學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務[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08(20):20-21.

[6]王運武.我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陳學軍,黃利華.基于云計算的義務教育學科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3(1):81-87.

[8]宋靈青.“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通上線[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篇3

關鍵詞:云計算;區域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0-0072-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要“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資源,搭建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公眾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1]江蘇省教育廳明確要求“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惠及全省的江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絡的高速互聯互通”。[2] 據此,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依托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盡快實現區域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全面開創“智慧教育”的實踐探索。

本文依托最新的云計算理念,研究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打造共建、共享、共用的區域信息化平臺,以此帶動網絡鏈路的復用、信息樞紐的整合、教育資源的開發,實現教育信息多層面、多元化的服務,全面提升區域信息化建設水平。

一、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基礎與背景

蘇州工業園區一直高度重視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堅持普及和提升相結合、建設和應用相結合,不斷深化教育信息化內涵發展,促使學校信息化工作健康發展,但是,細觀園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也存在著問題,又面臨機遇。

1.存在問題

回顧教育信息化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基本完成了學校層面、區域層面的初級推進。但是,教育管理部門及所屬學校還存在本色教育資源頗多但統整性不夠的現象。表現在:

一是經費投入重復。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建設均立足局部,力求實現設備購置與維護、網絡組建與開發等大而全的建設,這與緊張的教育經費現狀形成沖突,嚴重浪費國家資產。

二是資源共享困難。在網絡發展初期,學校網絡系統均屬獨立開發,資源數據處于孤島狀態,缺乏統一的數據接口,難以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互通平臺建設滯后,制約了資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教學服務缺失。一般而言,區域性應用系統均未能及時開發與應用,面向教師、家長、社會的教育公共服務普遍缺乏。

四是管理力量不足。傳統意義上區域網絡信息管理普遍存在缺乏專職管理人員的現象,學校層面的網絡信息管理基本由信息技術教師兼職承擔,管理工作不夠專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2.面臨機遇

當前,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恰逢技術飛速發展的大好時代。一方面,基于云計算理念是未來網絡運用的一種趨勢。近幾年來,云計算已經成為網絡發展的方向,其核心在于計算與存貯功能的虛擬化、集中化,實現資源的快速統整,提高設備使用效率,較大程度提升管理成本,這為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增添了新的技術支持,更為構建區域“智慧教育”開拓了空間。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將信息化智慧建設作為一種趨勢。各級政府相繼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理念,著力依托信息化發展來推進現代化建設。如蘇州市政府就把“構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持續推進蘇州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強市”的重要內容,并列入“智慧蘇州”的建設內容。為此,蘇州市教育局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全市各級教育城域網建設,全面推進教育應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由此,蘇州工業園區根據國家、省市政府要求,也確立了“智慧教育”的建設目標。

3.基礎條件

蘇州工業園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設和快速發展為“智慧教育”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園區擁有:

(1)完善的基礎建設

“十一五”發展期間,園區各校硬件建設普遍達標,校園信息化實現五個100%,即100%學校建有校園網,100%班級實現班班通,100%學校計算機擁有量達市規定指標,100%學校建有校園閉路電視,100%學校建立信息中心與教學資源庫。這為園區信息化服務水平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較高的應用水平

園區一直堅持建用并舉,注重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各級學校積極開展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新技術、新媒體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實現學科全覆蓋、教師全覆蓋,學校教科研網絡化管理區域全覆蓋,信息化應用融合到學校管理、教學及研究的各個層面。

(3)骨干隊伍壯大

所有學校均配備了專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和專業的網絡管理人員,保證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學校常態信息化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還擁有一支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信息技術引領骨干,整體帶動廣大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

二、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定位與目標

1.內涵定位

園區教育信息化提倡的“智慧教育”是以建設“數字校園、智慧教育”為發展目標,突出“資源整合、平臺共享”兩大重點,面對“社會、家庭、學校、政府”四個層面,服務“學生、教師、家長、公眾”四類對象,推進教育管理協同高效、教育資源暢達易用、教育服務創新整合、教育應用廣泛深入,提升園區教育信息化綜合競爭力。

2.功能目標

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以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學校應用信息化、社會教育信息化”為功能目標。[3]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教育信息云計算服務,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優化職能,整合教育工作流程和信息,加強教育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做到教育信息公開和教育管理平臺的統一;[4]實現學校信息流轉管理、教學課程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師培訓管理、校園資產管理、校園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與平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實踐,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強化校際溝通與協作、結對交流管理,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打造教育品牌;搭建網上社區教育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園區各項便民教育服務資源,提供多種家庭信息終端,優化包括社區教育服務在內的多種教育服務。同時,提供教育云服務平臺,以便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與協作,構建安全、和諧的教育環境。

三、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方法與策略

1.云計算理念的運用

云計算概念的產生與云計算服務的興起,為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帶來了希望與可能。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首先堅持的是“能共享則共享”的原則,為此,園區教育城域網的邏輯專網就全面依托了園區政務網和政務云資源構建,鏈路部分采用“直接復用園區政務網絡鏈路”的方法實現對接,實現校園網與政務網中心千兆連接,以此構建教育網的邏輯架構。園區教育IT基礎設施以云計算模式構建,其資源池遵循統籌建設、按需使用原則,其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納入到園區政務專有云的整體資源池范疇,并復用園區政務專有云的數據容災服務,逐步增加資源池數量,提高資源池使用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建設成本。

2.教育信息樞紐的整合

教育城域網的建設與教育信息樞紐的構建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智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實施云戰略、云規劃,將教育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園區教育城域網全面采用“整合復用”的創新技術,暢通了園區教育信息與資源的高速流轉通道。教育信息樞紐則以教育管理的各類數據和教學應用的諸多資源為基礎,按照統一的數據接口規范,定制開發滿足各種教育管理與應用需要的平臺集合體,可以滿足諸如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家校聯系等多功能、多途徑、高效快捷的云計算服務。[5]包括信息資源推送系統、中小學招生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校園安全管理系統、視頻會議及在線課堂觀摩系統、網絡閱卷系統、聯合教研系統、課題綜合管理系統、教育E卡通管理系統等,采取“成熟一個,開發一個”的漸次方法,逐步豐富完善,為教育管理與應用提升高效多元的服務。

3.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

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應用實效,是基于云計算理念的“智慧教育”構建的核心目標。園區“智慧教育”的構建所涉及的信息資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兩方面:

(1)人力資源的共享

園區教育城域網鏈路與系統的維護管理與運營納入園區政府信息中心維護管理的整體框架,由園區信息中心提供運營服務統籌考慮,充分體現“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服務”的原則,發揮系統整合優勢,節約人力資源。

(2)教育資源的共享

園區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做到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數據庫系統,確保數據共享。同時,實現教育資源的統一管理,并充分發揮各學科骨干教師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的引領作用,深度開發和匯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廣泛運用于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四、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實效與評價

區域“智慧教育”構建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不斷強化過程性績效考核與評價。比照構建前后,我們發現,區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學校信息化經費節省30%、教育管理執行率提升60%、教育社會滿意度達到98%、區域教育均衡度提高50%。實效評價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

一是管理協同高效。為學校實現辦公自動化、公文流轉智能化搭設便利平臺,逐步開發教育管理平臺,涵蓋信息流轉、師生、資產、安全、E卡通、科研諸方面的管理,大幅提升門戶網站訪問量。

二是資源暢達易用。大面積擴展教育資源總量,拓寬區域教育城域網、Internet的連接帶寬。

三是服務創新整合。利用在線互動系統使網上辦事服務效率得到提升,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進行遠程教育與終身教育的社區普及率達20%,家庭教育信息化普及率達30%。

四是應用廣泛深入。利用城域網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應用城域網教育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實現網絡在線信息化培訓年3000人次。50%的學校利用校際教研平臺開展網上教科研,為實現高效的網絡教研提供便利。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云計算理念服務教育信息化建設,越發顯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運用云計算理念構建區域“智慧教育”,一方面滿足了傳統意義上對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效解決了區域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瓶頸,從而確保教育信息化實現持續良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效性、前瞻性,頗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Z].

[3]蘇州園區工委、管委會.關于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加快提升園區教育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Z].2012-9-4.

篇4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正式頒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

通過網絡培訓,參與網絡教研是大面積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縮小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學科之間、教師之間差距,實現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基于工作坊網絡研修將成為教師培訓的主流培訓模式

我國網絡教育早期稱為遠程教育,最早為電視教育,源于上世紀80年代。電視大學的誕生,開放大學圓了眾多莘莘學子的大學夢,連農民都可上大學。1999年以后,中國網絡教育行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教育部先后批準67所高校試點開展網絡教育,注冊學員數百萬人。《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工程啟動,基于互聯網網絡研修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日益為人矚目。2012年教育部啟動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示范性遠程培訓項目,包括三個項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幼兒園骨干教師遠程培訓、縣級培訓機構培訓者遠程培訓。2013年啟動國培計劃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采取集中培訓與教師工作坊研修相結合的方式,培養300名“種子”教師作為名師候選人,依托“種子”教師組建100個教師網絡研修工作坊,培訓30000名市縣骨干教師,以探索骨干教師常態化培訓模式。今年,除繼續支持2014年的30個教師工作坊外,新增100個工作坊,共設134個教師工作坊,培訓402名教師工作坊主持人、40200名區縣骨干教師教研員。目前,134個教師工作坊培訓學科主要是小學、初中、高中語數英三個主科,僅有四個其它學科工作坊,初中歷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學前教育;有9600位骨干教師參與網絡培訓,占培訓總人數的23.88%[1 ]。

近年來,名師工作室作為一種優秀教師群體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各省教育部門重視,各省市紛紛命名了一批名師工作室,選擇優秀教師代表為領銜人,希望以此發揮名師的示范、帶頭和引領作用,組建優秀教師群體,發揮團隊協作優勢,提高高層次教師的整體水平。多年實踐表明,名師工作室是一種很好的教師共同體培養模式。互聯網+教育是當今最具活力的教育發展模式,名師工作室+互聯網――教師工作坊應運而生。國培計劃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啟動將極大地發揮網技術應用,大幅提升中小學骨干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現場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教師培訓模式創新。根據教育部國培計劃項目布局,集中培訓與大規模網絡培訓相結合的培訓形式是今后的主流培訓模式。

二、影響網絡研修效果的主要因素

筆者2000年承辦北京師范大學首批高校試點網絡教育福建教育學院班多個本科專業的管理培養工作,開始參與網絡遠程教育實踐探索;2004年開始將網絡研修運用于福建省中學化學學科帶頭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兩年)、南安市場小學骨干校長和教研室主任等多個培訓班,取得很好的網絡培訓效果,開發了基于任務驅動、適合網絡研修學習的課程,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網絡研修平臺建設、管理與有效指導經驗。由于豐富的網絡培訓實踐經驗獲得2015國培計劃――示范性教師工作坊高端研修項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2400名骨干教師(教研員)培訓任務奠定了基礎,開始了為期一年的高層次、大規模網絡培訓管理與指導工作。多年的網絡培訓實踐探索,筆者深深感到,要達成網絡研修有效目標并非易事,有四方面因素制約著網絡培訓效果。

1.學習動力是影響網絡研修有效性的前提

篇5

壽光環球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環球軟件)隸屬于濰坊科技學院,是通過國家雙軟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山東飛翔軟件產業集團旗下領軍企業。主營業務為軟件研發、系統集成、教育培訓、服務外包。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前身為中國首家中印合資的軟件企業-中印環球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是壽光市成立最早的軟件企業。中國總部位于壽光市軟件園,現有員工100余人,均為大學及以上學歷,博士、碩士人才達四分之一。中國研發中心與設在印度普納的海外研發中心,以及青島、濟南、北京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分支機構,可協同為全球客戶提供一流的軟件技術服務,是業內領先的IT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

九年來,公司以“創造價值、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為己任,以“專業、團隊、創新、誠信、共贏”為經營理念,始終保持創業的激情、專業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先后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著作權和軟件產品登記數十項;榮獲壽光市創業示范企業、濰坊市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山東省服務外包領軍企業、山東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一等獎等榮譽稱號,已逐步發展為濰坊乃至山東地區最具競爭力的軟件企業。

環球軟件愿與社會各界真誠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全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中拼搏進取,勇立潮頭,進而實現成就客戶,成就員工,回饋股東與社會,助力中國在全球崛起的夢想!

依托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以及濰坊科技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公司匯集了一大批醫療、公安、教育、建設、地理信息等行業專家和高科技人才,1500余名博士、碩士、大學及以上學歷的精英人才構成了一支具有非凡競爭力的團隊。

秉承國際化發展理念,沿承印度環球科技公司十幾年的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公司通過了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27000管理體系認證,并嚴格遵循CMMI3流程和標準體系,以精湛的技術、熱忱的態度,已成功為全球8個國家的2萬多家客戶提供了優質迅捷的IT產品與服務,逐步發展成為業內領先的IT解決方案和服務商之一。

篇6

“質量提升”、“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是新時期教育公共服務必須面對的關鍵主題詞。就首都來說,也面對這些領域的挑戰。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長期制約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創新與變革,是我國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選擇。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蓖辏?010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簡稱NETP)頒布,標題為“改革美國教育:技術支持的學習”,提出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顯著提高教育生產力。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實踐探索的體會,以及首都基礎教育云的整體設計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要破解教育難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由此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熱潮。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隨之拉開,如今,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極大完善,軟件資源較為豐富,但應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重建設、輕應用;重繼承、輕創新;重理論、輕實踐。由此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信息技術游離在教育的邊緣、沒有直擊教育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教育變革、教育實踐等沒有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以至于“無用論”甚囂塵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十年要努力推動技術成為在實際教育過程當中的關鍵性因素,直面和解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問題,如教育公平的問題、減負的問題、素質教育問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問題等。教育信息化要圍繞“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來開展工作。信息技術要對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就不能回避國家的戰略與重大問題,應該在落實和支持國家戰略方面做出表率?;A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首要難題是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學校教學方式根本變革,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未來的十年,“應用驅動”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應用是真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設備和軟件是基礎,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但不是目標。應用是一個過程,一種實踐,一種結合,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及學習相結合的過程,是信息時代“環境”、“人”和“資源”互動的一個社會性過程。每位學生、每位教師都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提高、改變。只有這樣,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才真正有意義,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

技術要直面教育的實際問題,融合于教育教學當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助力破解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題。唯此才能找到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找到推進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才能真正實現“規劃”提出的“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這一目標。

“質量提升”、“均衡發展”、“教育公平”是新時期教育公共服務必須面對的關鍵主題詞。就首都來說,也面對這些領域的挑戰。

1.多樣化的教育供給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學生們對教育需求的差異化越來越大。如何為廣大學生和家庭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公共服務,實現教育公平?

2.教育質量城鄉差異問題:郊區縣教育發展相對于中心城區還比較滯后。如何將中心城區優質資源輻射到這些學校,實現教育均衡?

3.北京有一大批外籍人士、外交人員子女就學,他們到國外學習后,回到國內時,無法跟上國內的教育進度。如何給這些特殊需要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

4.各個學校都存在“學困生”,如何給“學困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

5.減負問題:還存在很多無效的學習,課外輔導班繁多,有效學習時間不足。

……

這些問題很多是常年積淀的,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助力破解這些難題。為此,我們在準確把握新時期教育公共服務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的基礎上,在運用信息技術來構建適合新時期教育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方面,開展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信息化促進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

近些年來,北京市緊緊圍繞“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發展目標,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建立基礎保障環境和管理運行機制,促進資源整合與共享,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水平,整體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

(一)初步構建起數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環境。建成由市級骨干網、區縣區域網和校園網三級網絡構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網,鋪設光纖5000芯公里,全市1900多所中小學校都建成校園網,實現“校校通”、“班班通”。

二是建立市、區縣、學校三級的中小學管理信息系統(CMIS)。這項工作從2000年開始實施,實現全市中小學生的電子學籍管理,2006年以來,免費發放學生IC卡140萬張,推行“小升初”、“中招”持卡入學注冊,在規范招生行為中起到了促進作用。全市基礎教育數據體系的建成為學生自主選課、學業質量監控、社會實踐的實施與評估、綜合素質評價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創建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創新資源建設機制,采用“教師先選擇,財政后付費”的政府采購優化模式,極大豐富資源內容,提高資源品質;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資源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使用效益。目前,平臺已擁有條目類資源69萬條,資源服務頻道18個,實名訪問教師人數超過13萬名,日訪問量平均5000人,月下載量平均超過1.5T。中小學數字圖書館擁有12萬種、104萬冊數字圖書,向中小學師生免費開放,提供330萬種中文圖書、10億頁文獻數據的查詢和檢索。

四是建立普通高中綜合管理系統。2007年開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和新課程管理平臺。綜合素質評價平臺應用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生評價制度,引導和促進每位學生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新課程管理平臺為高中學校順利進入新課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工作程序、實現學分制管理及學生自主選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是建立北京市教師研修網。2007年面向全體教師搭建了網絡研修平臺,為全市各級各類中小學及教研機構提供新課程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幫助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獲得專業成長;提供針對教師個體研修的個性化服務,為教師群體提供跨學校、跨學科、跨區域的交流服務平臺。目前,平臺已建成覆蓋中小學27個學科的專題討論區;建成專家、名師和個人博客4000余個;開展網上音視頻互動教研活動154次,開展專題討論89次,發表作品6萬余篇。

六是創設北京市中小學社會大課堂。2008年全面啟動建設,整合利用北京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為課外活動管理提供科學的手段,為各級行政管理決策分析提供數據基礎,是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技術支撐。目前,統籌市級資源545家,市、區兩級資源1260家。

七是探索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監控系統和學生體質測試及反饋系統,對區域學業成績、體質健康等進行科學客觀的監控,充分發揮教學評價所具有的診斷、反饋和促進發展的功能,促進北京市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二)建設北京數字學校,打造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新模式

面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問題,2012年以政府實事的形式推進名師同步課程建設,推出北京數字學校。這是在首都基礎教育邁向現代化,北京市為轉變基礎教育供給方式,豐富基礎教育供給內容,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做出新的嘗試和突破。北京市教委按照教育規律和實際需求,以三步走的工作策略穩步推進。

一是精心建設名師同步課程,在網絡和電視雙平臺播出。選拔全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市區級骨干教師3000余人參與課程開發,培訓500余名電教老師開展課程錄制工作;制定“3+1”審查模式,聘請近百名專家參與課程技審、政審,確保授課、錄課和播出質量。目前已全部完成9500節課的制作,上線4000多節。2012年9月1日,通過北京數字學校門戶網和歌華有線高清交互數字電視平臺兩個渠道,將名師課程資源送到全市中小學校和廣大家庭。發行北京數字學校校報,并免費發放到每個中小學生手中。

二是開展應用模式試點,實現多層面教學教研深度融合。在東城和門頭溝2個區開展區域性試點,在遠郊區縣遴選47所中小學試點校,開展7種應用模式研究,探索在課堂教學、教師教研、師資培訓、學校管理、德育活動等多個層面的資源應用范例,探索名師同步課程資源與學校課堂教學和教師教研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北京數字學校,構建優質資源共享長效機制。北京數字學校是將現實學校與虛擬學校無縫銜接的嘗試,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新模式。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系列公共教育服務:提供名師課程點播和直播服務;提供網絡自主學習英語朗讀、聽力、口語訓練輔導和評價服務;引進部分外省市優秀教育資源,幫助來京務工人員子女盡快適應北京的學習生活;為在外地或境外生活的京籍適齡兒童提供學習服務;整合和開放虛擬課堂、網上家長學校、網上學校聯盟等服務;提供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學生通過學籍卡可訪問名師同步課程資源,可與其他同學和老師交流、討論和共享資源。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逐步積累形成了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新模式,從基礎設施、教育管理、海量資源匯聚與服務、教師研修支撐、學生學習與發展、新課程實施與管理、教育質量監控與評價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整體提升教師、學生信息化素養與能力。下一步,如何進一步推進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我們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做好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在現有基礎上將取得的成果更加有效地應用在教育教學、管理、教研等基礎教育的關鍵業務中,開展大規模深層次的資源、系統及跨越組織邊界的整合和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成長服務,為學生打造融合課堂內外的信息化支撐環境,培養學生在線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三、謀劃建設首都基礎教育云,開啟泛在學習之門

2011年《地平線報告》指出,云計算已經改變了因特網用戶對計算與通信、數據儲存與讀取以及協同工作的觀念。

(一)云計算給教育信息化帶來新的機遇

IBM 公司于2007 年底宣布了云計算計劃,云計算概念開始出現在大眾面前。云計算未來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構建與應用程序緊密結合的大規模底層基礎設施,使得應用能夠擴展到很大的規模,另一個是通過構建新型的云計算應用程序,在網絡上提供更加豐富的用戶體驗。在云計算應用的構造上,很多新型的社會服務型網絡,如Facebook等,已經體現了第二個發展趨勢,通過云計算基礎平臺將多個業務融合起來。

云計算創造出了三種新的層次模式。

IaaS(設施作為服務):Amazon對外提供效能計算和存儲租用服務,包括存儲空間、帶寬、CPU 資源以及月租費。月租費與電話月租費類似,存儲空間、帶寬按容量收費,CPU根據運算量時長收費。

PaaS(平臺作為服務):Google的云計算平臺主要采用PaaS模式,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按需收費。

SaaS(軟件應用作為服務):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從任何地點進行訪問,使用網絡云來保存、分布和找回數據,讓用戶透過云端執行軟件服務,而不用購買或部署軟件。在云計算的環境之下,一切都是服務,軟件是服務,平臺是云平臺的服務,基礎架構是云架構的服務。

云計算對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廉價的應用和方便接入將會使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個人把自己的信息處理遷移到“云”上,可以建構區域性的云服務設施從而為學校提供云服務。因此,要著手探索云計算時代對教育資源建設、教學方式變化的影響,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機制,研究學校的網絡中心、教育技術機構的重新定位。通過云計算提供的IT基礎架構,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提供經濟的在線教育軟件服務,創設網絡學習平臺,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數據存儲中心,可以節約成本,避免教育系統用戶和學校負擔頻繁的維護與升級活動。同時,云計算也能有效地消除教育信息系統中的“孤島”現象,實現資源共享。

(二)首都基礎教育云的體系架構

云計算為聚合海量教育資源,開展教育、教研、教學在線服務,促進各業務系統功能的整合與協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此,打造首都基礎教育服務體系即首都基礎教育云,已成為推進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發展、探索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推進模式的新機遇,通過首都基礎教育云平臺的建設,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全程化活動支持提供一體化的、便捷的應用空間,促進“環境”、“人”和“資源”的融合。

首都基礎教育云服務整體構建IaaS、PaaS、SaaS三個層次,并將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所對應的服務以及云計算典型的服務融合其中。

在IaaS層,云所提供的是教育信息建設基礎架構及其對基礎架構的服務。通過基礎架構,可實現對服務器、存儲器及網絡的虛擬化管理,從而可自動地管理和動態地分配、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回收資源。在IaaS層提供海量教育數據服務和綠色安全教育保障服務。

在PaaS層,云所提供的服務來源于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先前平臺與系統的共性基礎需求之中,這一層將為上層SaaS服務提供共性的、基礎性的服務,包括應用整合服務(統一身份認證服務、數據互操作引擎服務、應用互操作框架服務)、教育基礎服務(海量資源匯聚與共享服務、測評服務)、云通用服務(實時流媒體服務、云存儲服務、云消息服務)等。

在SaaS層,依據教育系統中的各類用戶,提供具有崗位特征及各類角色特征的服務。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管理類服務、教學類服務、教研類服務、學習類服務以及促進教育開放的各類服務。當前,像CMIS類、社會大課堂類、教師研修網類、綜合管理與評價類應用都是此類服務。

除了上述三方面之外,有效的教育云支撐離不開促進云服務規范生成、保障云服務有效運轉的支持服務等方面。因此,在構建首都基礎教育云的過程中,在教育云建構的相關規范(包括技術規范和服務規范等)、教育云的建設機制與組織保障機制、教育云系統的運行與維護、教育云用戶管理與授權體系等方面,形成與云設施部署、云服務提供相配套的保障條件建設,構建跨組織、跨領域的協作環境。

篇7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深化,教師專業化成為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發展趨勢。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和城市教育均衡發展不僅體現在教育設施、設備的配套和管理之上,更表現在教師的專業素養上。而農村教師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專業化發展的起點上已經落后于城市教師一大截。長期以來,農村小學的學生綜合素質往往比不上城鎮小學的學生,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城鄉教師專業化的水平的差別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個瓶頸。

多數研究者在研究中,認為農村教育中,尤其是農村教學點的教學中,教師普遍存在教學專業化不夠,教學研究不足,教學信心缺乏等問題。

談及農村教育,談及農村教學點,從社會到家長,甚至我們很多同行,普遍存在的看法是:教學點環境艱苦,條件簡陋、角色多重、任務繁重、地處偏遠、信息閉塞、研修空白,生源流失等問題;而且教學點執教老師年齡老化、基礎薄弱、知識陳舊、觀念滯后,課堂技能傳統而又單一。這些情況真實地存在在我們農村教育中,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毋庸置疑,也無需否認與爭辯??烧沁@樣的一批教學點與這樣一批教師的存在,他們托起了我們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撐起了中國農村教育的一片藍天。直至今天,也依然是他們,執著堅守在這最艱苦的教育教學崗位,并真正守護在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邊。

從2016年秋季教育局統計數據上看,全永州市完全小學共計464所,農村教學點共計1325所。其中,零陵區完全小學所數61所、教學點43個,冷水灘區完全小學32所、教學點56個,祁陽縣完全小學91所、教學點105個,東安縣完全小學35所,教學點68個,雙牌縣完全小學14所、教學點21個,道縣完全小學46所、教學點236個,江永完全小學18所、教學點61個,寧遠完全小學64所、教學點287個,藍山完全小學20所、教學點96個,新田完全小學22所、教學點104個,江華完全小學52所、教學點205個,回龍圩管理區完全小學1所、教學點4個,金洞管理區完全小學8所、教學點39個。從這份大數據上初步了解到的是寧遠、道縣、江華三個縣農村教學點的個數占據了全市教學點個數的54.94%,全市教學點的個數總計更是是全市完全小學的2.85倍之多。農村教學點的數目如此龐大,足以體現出其在全市的小學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教育的薄弱環節――教學點的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制約著我市農村教育的發展,更是提升農村薄弱學校教學質量的“瓶頸”,因此關注農村教學點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迫在眉睫。

現如今,面對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與社會發展轉型,教學點的教師更是滿腹的辛酸與無奈。辦公環境的簡陋、留守兒童的教育本就讓他們憂慮棘手,又加之復式班教學直接授課時間少,缺乏學前教育,課堂組織教學管理難度大、困難多,這些現實的問題又增添了教學點教師的糾結與困惑。

為此,我校通過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等多種實踐方式,用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武裝教師,凝練教師專業能力,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

一、健全學校配套設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在老、邊、窮地區,對于農村薄弱學校而言,所謂的教育經費也許僅僅是學生所交的一點點學費,甚至沒有辦公經費,教師津貼無錢發放。教學設施簡陋,危房、課桌椅得不到維修,圖書、器材嚴重不足,更談不上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體育設施、實驗場地以及師生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大都上成了“自習課”,學生全面發展收到了嚴重的制約。不僅如此,學校由于管理不善,沒有形成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學校文化和教育氛圍。因此,健全學校配套設施,激化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

二、強化教師基礎能力,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1.開展集體備課實踐活動。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奔w備課是提高教師基礎能力最基本、最實在的一環,是把教師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結合起來,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最有力的一條紐帶; 是開展同伴互助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成長最有效的一條途徑。 我校開展以校帶點集體備課制度,深入開展了新課型和有效教學的探索。特別是在近幾年的高效課堂建設中,我校以高效課堂為依托,經教研組集體探索、總結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高效課堂模式。

2.組織觀摩課研究。觀摩課是體現教師集體智慧和研究成果的舞臺,也是引領青年教師提高的途徑。每個學期學校都組織教學點的教師上觀摩課,并充分發揮了骨干教師示范帶頭作用,帶動廣大教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3.開展競賽活動。各種教育教學競賽是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平臺,學校要定期開展教學技能活動。如教學基本功大賽、優質課競賽、說課比賽、演講比賽等,引導教師們參與教育教學的行動研究,提高教的專業能力。

三、重視教師校本教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實踐是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最好方式,校本教研則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徑。在“一費制”的今天,許多學校都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問題,農村小學這樣的問題也就更加突出了,所以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我校在校本教研中要求教師多上公開課、研討課,通過磨課、名師課堂等多種形式來促進校本教研的扎實開展,來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實踐。

四、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近年來,國家特別強調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我國出臺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就是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項能力不是簡單地學會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而是在教師已具備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善于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課堂教學。加強信息技術的建設,完善硬件設施的配套,就近舉辦相應的課件制作、網絡資源的檢索下載、加工處理的教育技術的培訓。

五、打造“教師發展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搭建區域內城鄉互助,鄉村合作平臺,打造“教師發展共同體”。要組建區域內城鄉強校與薄弱學校以及農村教學點相互支持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強化強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如城鎮與鄉鎮中心小學之間、鄉鎮中心小學與教學點之間每學期開展兩三次交流與研討活動,或送教下鄉和送教下教學點活動,以帶動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

六、完善教師科研獎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

篇8

【關鍵詞】STEM教育;Scratch編程;3D建模打印;創客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7)04-0035-04

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的人才?”這一世紀之問引發了教育界的深入思考。毫無疑問,我們的學校能夠培養出來“人才”,只是錢老所說的“杰出人才”更強調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特別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科技人才是國家科技實力、創新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培養科技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成為各國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我國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長期以來存在著重腦力輕手工、重理科輕工程的現象,相當多的學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遠在大西洋彼岸的創新強國似乎可以為我們提供新思路:美國有“惠普車庫”“迪斯尼車庫”“亨利?福特車庫”“蘋果電腦車庫”“A Spec車庫”等這些為全球提供創新科技的“車庫”,于是便有了“車庫文化”一說。這種車庫文化體現了美國國民的“尚技重工”,推進了人類科技的進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這種“車庫文化”就是創客教育,它提倡自己動手DIY、鼓勵創新開拓的思想。同時,STEM教育被視為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STEM 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美國科學基金會聯合科學家、技術家、工程師和數學家共同提出。STEM教育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工程技術與科學、數學等學科的融合。雖然,創客教育與STEM教育的關系在學術界仍然存在爭議,但是在實踐中將學校內的創客教育視為STEM教育,是一種平衡實踐和理性的辦法。美國的STEM教育實踐證明,STEM教育可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就業與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增強國家經濟實力,驅動創新。

創設STEM教育體驗空間

目前,我國的STEM教育逐漸蓬勃發展起來,2016年3月的《中國創客教育藍皮書2015》,體現了國家對STEM教育的重視。許多學校也相繼開展了STEM教育實踐,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清華大學i.Center眾創空間、英特爾―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創客活動中心、溫州中學DF創客空間和北京市豐臺區第八中學創客空間。但是前進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筆者在基層了解到的許多學校的STEM教育運作模式是:當上級發文有創新競賽或者機器人賽事的時候,學校層面布置發動,購置賽事主辦方規定某贊助商所在公司生產的機器人,訓練學生參賽拿獎。很多學校的STEM教育的實施現狀從實施時間上看是從文件頒布開始到拿獎狀結束;從內容上看創新大賽往往嫁接了許多教師的創意,機器人比賽運用指定機型、指定軟件、指定方案進行設計;從受眾上看,僅是一小部分學生參與。因此,在STEM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內容形式化、創意虛假化、目的功利化的不足。教育是慢的藝術,它需要有一個普及的、持續的推動,因此STEM教育的實踐就必須建設體驗空間,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有時間、有空間感受STEM教育的魅力,點燃創造激情。

1. 從社會層面,培育有共同興趣愛好或利益的社會群體

如上海創客中心在內的90家創業服務組織共同成立了上?!氨妱摽臻g”聯盟,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牽頭的全國中小學STEAM教育大會目前已召開四屆;柴火創客空間得到全球最大的創客集會Maker Faire 官方授權,以主辦方的形式從2012 年起開始每年舉辦深圳制匯節。社會作為一個大的環境,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條件,社會群體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學生聚集在一起激發熱情,彼此的想法碰撞出創造火花;另一方面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利用學校以外的一些好的資源和服務,還會讓學校和學生暢通地享受高精尖技術帶來的視野和能力的躍升,以及以此為載體帶來的人際交流范圍的擴大,為其以后健康走入社會和生活奠定基礎。

2. 從學校層面,建設STEM體驗中心

最近江蘇、重慶、上海等地命名了一批STEM實驗學?;蛘逽TEM實驗工作室。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學校層面的引領來帶動STEM教育或者說創客教育的開展。在各校建設STEM體驗中心或者創客教室,對學生更開放,可以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動動手、動動腦,切實感受到STEM教育的魅力。

3. 從家庭層面,建設角落文化

創作需要有一個DIY的三維物理空間。美國有車庫文化,但許多中國家庭目前的住房條件或許都不具備。基于本國國情,每個中國家庭里可以建設“角落文化”,并配置DIY的相應工具器材,以供孩子們在空閑時間動手擺弄,在這小小的角落里說不定就能萌生大大的創意。

只有建立良好的創客教育大環境才能讓創客運動席卷全國。所以,要解決STEM課程的空間體驗問題,需要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的“三維驅動”才能有效打通邊界,使得社會之間、學校之間、家長之間的知識和智慧暢通流傳,以智慧生成智慧,最終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STEM教育的實施策略

1. 開設STEM創新課程

除了物理空間的創設之外,學校還應該開設符合校本、生本的STEM創新課程,以及持續推進機制的建立。市場上一些公司推出的課程或許有些借鑒意義,但大都是美國的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需要適應、嫁接和改造的過程。筆者近幾年在實踐的基礎上先后編撰了《中小學生3D建模打印教程》和《面向STEM的Scratch創新課程》,并且在小W高年級全年級推進,受到了家長和同行的好評。具體策略是,在五年級開設3D建模打印社團,六年級成立STEM創新社團,全年級開設3D建模打印課程和Scratch創新課程,這樣五年級的社團成員到了六年級成為了教師小助手,STEM創新社團成員也成了Scratch創新課程實施中的好幫手。

2. 采用“工作坊”教學模式

開設創客空間,并設置有專門的創意課程,為學生們提供“讓想象落地”的平臺很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探索適合這一嶄新課程的教學模式也需要一線教育者去實踐與思考。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取得了預期的成效。例如,筆者在2016蘇州市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觀摩活動中的公開課“沙灘椅塑料構件制作”,從孩子們熟悉的“沙灘椅損壞后如何修復”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體驗運用3D建模打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過程中探索“工作坊”教學新模式,微課、學案、教材、小組協作結合運用,各環節在教師的主導下有序展開,整課以“課題競標”為主線,在PPT上實時評價記錄,教學容量大,節奏快,適合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肮ぷ鞣弧钡慕巧腥N,分別為“參與者”“專業者”“促成者”,這里教師需要培育好“專業者”,這是工作坊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所在。3D建模課程是在六年級全年級進入課程的,之前的五年級開設了3D建模打印社團。這些“精英”到了六年級自然而然成為了“專業者”。在Scratch創新課程的學習中,學校STEM創新社團的成員們則也相應地成為了“專業者”。工作坊的寬松環境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學生間的協助活動的開展。

3. 探索教學評價新機制

筆者在實踐中還對教學評價及獎勵機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首先是改變學生的評價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浸潤下,許多信息技術教師至今還用“考試”來決定學生的評價結果。這就造成學生一些平時學習的惰性,試圖與其他學科一樣,在最后的考試中僥幸過關。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制定了平時成績占百分之九十,期末考核占百分之十的評價機制。每節課作品完成并通過作業提交系統上交的、項目推進明顯、回答難度系數較高問題等方面表現良好的即時加分。最后對總分進行排序,決定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

在同樣的評價策略下,筆者又發現班級和班級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基于此推出班級作品完成排行榜,及時公布平行班各班的作品完成總數及完成率,喚醒班級的集體榮譽感。于是有的班級為了避免墊底,有的班級為了“一雪前恥”,有的班級則為了爭奪年級第一,紛紛找尋他們所謂的“潛力股”。這種你追我趕的氛圍的形成,顯然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當然,設立一些激勵機制是必要的,比如,每班的前五名可以獲得老師的簽名贈書,且可以進入學校的STEM創新社團等,這些激勵措施用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 提供傳統的和開源軟硬件制作工具

在創客教室、STEM體驗中心,配備讓學生能實現創意、摸到夢想的3D打印機、Arduino等性價比高的硬件設備。Arduino是開源硬件軟件,它基本透明掉了硬件電子部分,只剩下軟件部分,把電子部分組成“模塊”,這種簡單易懂的軟件使得小學生也能輕松上手,理解使用。也正因如此,它的硬件價格低廉,軟件也無須購買。國內許多公司化運作的機器人比賽,購買一個器材動輒幾千上萬,筆者撰寫的《面向STEM的Scratch課程》配套的可供全班學生使用的25套Arduino器材花銷總和不到2萬,而且由于硬件的兼容性好,傳感器通用性強,在需要升級“版本”時還可有效利用原有器材。

5. 吸納專業及背景廣闊的跨界導師

對于處在發展中的學生來說,擁有專業知識的教師的引領和指導是非常關鍵的。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類似創客之父一樣有影響力等級的人物,但是在學校層面已經有景山學校的吳俊杰、溫州中學的謝作如老師等引領;所有這些都為我國跨學科整合性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6. 構建線下線上互聯互通的融合空間

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需要打破傳統課程的時空限制。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機端建立“教學微視頻”文件夾,學生除了在工作坊中探討,尋求專業者的指導外 ,還可以從校本課程、教學微視頻等多渠道及時獲得跨越障礙的有效信息。有的學生遠程跟淘寶的傳感器賣家通過旺旺進行溝通,了解傳感器的性能、安裝及相關重要參數等。此時,網絡上的一些“專業者”也參與其間,交流將不再局限在課堂,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結 語

學校創客教育、STEM教育的課程開發者謝作如老師指出,中小學建設創客空間必要的條件有:足夠大的場所、足夠全的工具,以及足夠長的開放時間。這三個足夠解決物理三維空間和實施的時間四個維度的要素。實際上,就如本文所述,要有效地持續推進,還需要一線教師開發的適合校情生情的實驗課程,探索適應教育新模態的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機制,給各實驗學校培訓和配備STEM教育或者創客教育師資等。

篇9

關鍵詞:因勢利導;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8-171-02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的變革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圖像、文字、聲音、色彩等并茂的精彩課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課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相繼而來的網絡技術,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更便捷、更廣闊的平臺,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豐富教育資源。當下,教育行政部門大力推進的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優化課程、更新教材、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等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革。

然而,回首現實教育,可以發現: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速度。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融合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從真正意義上給教育帶來巨大的變革與福音,這應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下面,我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運用教育技術,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運用教育技術的必要性

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

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由此看出,國家對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十分關注,試圖在未來的數字化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義不容辭地貫徹與落實。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改革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將信息技術滲透于物理教學之中。”物理教學離不開現實的物理情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充分呈現教學需要的信息,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的時空,使學習變得有趣、便捷和高效。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指出:“知識不是客觀的、確定不變的,而是相對性的、情境性的、社會性的;學習不是接受客觀知識的被動過程,而是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主動行為;教學不是傳遞客觀知識的單向活動,而是為學生創建建構主意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學習工具、教學支持,通過合作交流形式,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地建構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而現代教育技術能為教育教學提供多源的、易得的、選擇的、多形式的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有利的物質支持。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相得益彰,為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融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將課程與教育技術進行有效地融合,這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時展的要求,不斷學習,勇于實踐,善于研究,使自己能成為一個與時俱進的教師,使自己的教學因為有教育技術的有效融合而更加智慧。

二、運用教育技術的實踐

當今教育,各級行政部門提出了許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如“減負增效”、“生命教育”、“內涵發展”等等。這些要求,無不都體現了教育要提高效率和質量,使現實的教育離真正的教育近一些,再近一些。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且給社會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那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必將給教育本身帶來巨大的沖擊,引起教育模式新的飛躍。在物理教學中,如何運用教育技術,改變教學模式,變革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課題。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實踐。

1、學生編印練習,分享學習成果

編制練習,復印練習,這似乎是老師的專利。其實不然,學生也可以編制和復印練習。在物理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分享學習的收獲,我要求學生在平時課余學習時,發現有價值的典型練習,就摘錄下來,或者利用計算機保存起來,積累到一定題量,就拿到學校文印室去,用一體機復印一定的份數,發給需要的學生,大家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共同提高。這一舉措,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課余學習變得更有效,更有價值。當自己的成果一張張從復印機中飛出時,當一張張練習傳到學生手中時,學生此時的心情十分激動與自豪。因此,當老師把編制練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拿著練習去復印時,學生的學習原動力和學習方式就悄悄地發生變化了。

2、開展課堂講解,碰撞思維火花

當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還有許多教師演繹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傳授、灌輸的方法開展課堂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布置練習,學生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模式能解決一定的問題,但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不利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即使計算機多媒體的出現,很多時候也沒有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原來老師是拿著粉筆對著黑板上課,現在是按著鼠標對著屏幕上課。這種變化僅僅是教學媒體變化,沒有帶來教學方式的變革。

其實,多媒體投影相比原來的傳統媒體——黑板,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更有效的平臺,它有更大的便捷性和靈活性,科學使用,會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效益。比如,學生的練習,原來只有在黑板上的作業才能給學生講解。而使用多媒體投影后,老師可以選取學生中有代表性的作業進行講評,可以講對的,也可以講錯誤的。而且這個講解不一定要老師去包辦,可以讓學生拿著練習,放在投影上進行講解,其他學生聽講,老師做好組織、協調和評價工作。理想的境界是學生爭先恐后地走上講臺,下面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并時刻準備發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只要老師有方法地堅持培育,這種理想的課堂講解會慢慢地形成。

篇10

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淺談實現教育現代的幾個關鍵點:

校長教育思想的現代化是前提

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其思想和觀念直接影響著一所學校的辦學方向。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正處于深化期,校長的課程意識、文化內涵、教育情懷、價值觀念極大地影響著全體師生員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決定著學校的整體發展方向。學校的辦學條件可以暫時落后,但辦學思想不能落后。如何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外化為教職員工的工作方式、內化為教職員工的價值追求,是當今校長面臨的沖擊與挑戰??v觀國內外一些成功學校,它們的共同點是:校長有思想,教師有智慧,學校有文化。為此,校長必須是現代教育思想的擁有者、傳播者和踐行者。

前不久,山東省五蓮縣舉辦了“教育現代化專題論壇”,來自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近50名校長和來自臺灣的教育專家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三天的活動令筆者感受頗深。臺北教育大學張世宗教授對當代教育的深刻剖析,林士真教授對課程建設的理性思考,與會校長們的危機意識和鮮活的辦學思想讓筆者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在這里,筆者進一步理解了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樣的行動才能邁向教育現代化。同時,也令筆者堅信這樣一句話:校長的思想觀念決定著一所學校的命運,校長教育思想的現代化是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前提。

教師的專業化是必要條件

校長所具有的現代化意識,為學?,F代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要把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還需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只有依靠這些教育現代化主體的生力軍,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才能在基層學校得以實現。

如何把學校的辦學思想轉化為教師的行為,使其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已成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學校要不斷為教師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搭建平臺、提供機會,使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師德水準、知識結構、教學技能和研究意識不斷提高。同時,教師要增強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又一重要任務。它不僅影響、制約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也影響和制約著教育現代化的內容與方法。所以,加強教師全員培訓、推動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的當務之急,必須抓實、抓緊、抓好。要讓教師培訓的系列活動成為學校的一種常態,成為學校為教職工創造的一種福利待遇,成為每位教師內在的精神需求。

科學的管理制度是保障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宏偉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到依法治校、依法執教,努力實現辦學的自覺性、自律性、民主性和開放性,不斷地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學校管理制度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保障。

學校制度靠人建設和施行,也靠人去發展、完善和創新。為此,學校要堅持走依靠教師發展學校的辦學道路,以教師為本,增加教師民主管理權,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現代化學校制度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育質量提升和教師素質提高的評價機制,充分地發揮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的導向功能,積極營造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良好氛圍。要努力實現學校教育管理規范化、辦學條件標準化、辦學特色多樣化的目標,保證教育教學過程健康、有序、高效,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

辦學條件是物質基礎

必要的辦學條件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因此,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地改善教師和學生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讓先進的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工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同時,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文化成為凈化師生心靈、啟迪人性智慧、促進師生幸福成長的精神家園。五蓮縣雖然經濟不算發達,但全縣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的硬件投入卻在全國都是超前的,足以反映當地黨委、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當地老百姓對教育的支持力度。這種物質保障對當地校長和教師來講,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壓力,推動著全縣教育工作者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對全縣人民來講,是一份決心,是一份希望,也是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