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個人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4-10 13: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家安全個人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家安全個人心得體會

篇1

   礦山救援是一項集專業性、業務性、技術性、實戰性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要有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的精神,更要堅持科學決策、安全救援的原則。

   在救護大隊的17年間,肖文儒參與處理煤礦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膽大心細、勇于拼搏,練就了過硬本領,積累了豐富經驗。

   2010年,在處置山西華晉焦煤有限責任公司王家嶺礦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導施救。在救援關鍵階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偵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會同地方政府人員制定了嚴密的行動方案,奮戰8天8夜,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次救援被困礦工的壯舉,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贊譽。“世界礦業史上最讓人驚嘆的救援之一”“成功書寫了人類的大營救”“‘中國礦工獲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跡之首”——許多國外權威媒體這樣評價。

   1000多名救援人員,連續奮戰14個晝夜,救出11名礦工——山東棲霞笏山金礦“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說是國內難度最大的礦山救援案例之一。舉棋若定的肖文儒,為這個被稱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事故救援案例”,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起初,現場指揮部決定布置4個鉆孔進行施救。但因該礦巖層地質條件復雜,有構造破碎帶,2號鉆孔卡鉆廢棄。應急管理部工作組成員肖文儒果斷向指揮部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臺高性能鉆機和專業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事后證明,這是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關鍵舉措。原來,13日開鉆的3號鉆,孔鉆至井下521米處時,井底偏移達7.4米。經專家組充分論證,決定由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3號鉆孔進行糾偏透巷。17日13時56分,這個“生命通道”終于打通。

   救援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可謂“一山放過一山攔”。由于3號鉆孔涌水在巷道積聚,工作組建議指揮部啟用備用的4號鉆孔代替3號鉆孔,承擔“生命通道”功能。為防止4號鉆孔發生涌水,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揮部采納。后來,被困人員轉至4號鉆孔下方,最終11人獲救。

   肖文儒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在一次次救援實踐中得到有力印證,他是救援人員心中“權威”的代名詞,是新時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護大隊那些年,肖文儒不斷探索實踐救援新技術;為實現更加科學、安全的救援,他38年來不斷總結應急救援經驗,參與《礦山救護規程》制定和修訂,主編出版了《礦山事故應急救援典型案例及處置要點》等;為持續發展壯大應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層調研,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特別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貢獻了力量。

關于時代楷模肖文儒的個人心得體會2    肖文儒至今難以釋懷,多年前大同某煤礦發生火災事故,一開始還可以通過電話聯系上井下被困人員,但由于當時技術手段落后,被困人員最終全部遇難。

   “當時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把人救出來。”他說。

   今年1月,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發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員位于井下約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較為罕見。由于地質情況復雜,不僅鉆孔工作難度極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圍堵后有追兵”之勢。

   4個鉆孔“多管齊下”,相繼遇到問題。肖文儒當機立斷:提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帶一臺高性能鉆機前來增援!

   這時,救援希望最大的3號鉆在鉆至井下521米處時,距井底目標偏移已達7.4米。

   一子落而滿盤活,新增救援團隊及時對發生偏移的3號鉆孔進行糾偏透巷。僅用4天,這條“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號鉆孔中,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確保了這條生命維護和監測通道始終暢通。后來證明,這個方案讓轉至4號鉆孔下方的被困人員生存環境大大改善,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最終,11名被困人員獲救,這次事故救援也被業內譽為“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

   臨場應變、力挽狂瀾,靠的是廢寢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達旦的實戰訓練。38年來,肖文儒不管崗位、身份如何變化,他一直沖鋒在救援最前線,成長為我國礦山救援的權威專家。

   “加強瓦斯實時監測!”2017年秋,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現場連續工作11個小時,當作業現場瓦斯濃度達到3.5%并繼續上升時,他立刻組織調整通風系統,將作業現場瓦斯濃度控制在安全范圍,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舉棋若定,落子無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煉和刀鋒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國應急救援系統的“老兵”。

   從推廣正壓氧氣呼吸器、高壓排水軟管等裝備的廣泛應用,到加快救援應急通信、礦用石膏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從組織起草礦山救護規程和救援條例,到“傳幫帶”各類現場處置和技術裝備的經驗……肖文儒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倡導“科學精神和熱血擔當缺一不可”。

   他的手機上,存滿了全國礦山救援大隊大隊長和總工的電話號碼,一有機會,他就深入基層救援單位,推廣礦山救援的新知識新辦法,服務于城市救援與綜合救援。

   “運用新方法新技術,老肖為應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險。”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綜合處二級調研員、副處長歐陽奇說,“他不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燈。”

關于時代楷模肖文儒的個人心得體會3    2021年初春,某煤礦透水事故發生的第二天,肖文儒就星夜馳援,抵達現場。

   春寒料峭,救援隊住的是帳篷,吃的是盒飯,每天工作到凌晨。59歲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撤離,刷新了他自己最長的現場工作記錄。

   可是,他的心臟已經放了3個支架了,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關節炎……對于這個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經常持續工作幾十個小時的人來說,這些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做完心臟手術不久,肖文儒又沖到一線。在電視上看到他憔悴疲憊的面孔,姐姐第一時間撥通了他的電話,近乎咆哮地問:“你不要命啦?!”

   他卻很平靜地回答:“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來,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中他雷厲風行,在生活中卻平淡如水。

   他不允許家人因為私事麻煩組織,也不讓家人經營與他工作有交集的業務。一次,一位同學托肖文儒幫兒子找工作,他一口回絕:“對不起,我沒有那個能力。”

   當年的很多救援隊友已改行換業,有的發了大財,勸他也“下海”,但老肖始終堅持:“其他行業有很多人干,但礦山救援需要我這30多年的實戰經驗,我這工作有價值。”

   今年7月,河南發生特大暴雨災害,肖文儒帶領14支專業救援隊趕赴新鄉開展搶險救援。12天沒日沒夜,他們吃苦受累,立下汗馬功勞。但救援結束后,肖文儒第一時間帶著隊伍悄悄撤離。

   把職務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寫“大”——這是肖文儒的老同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資產財務部二級巡視員孫國建對他的評價。

   經歷生死、見多離合,肖文儒的確把很多東西看得很淡,但對師生情誼卻格外珍惜。

   38年間,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筆記中的心得經驗,傾囊傳給了一批“好苗子”。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指揮協調部三級主任科員喬天楷記得,2019年自己從部隊轉業來的時候,還是煤礦救援的“門外漢”,肖老師帶頭領著他們下井,逼著他們學習。徒弟們救援有功,他比誰都興奮。

   還有一份情,他埋在了心底。那是對家人的愧疚之情。

   肖文儒的兒子上小學時,曾把對爸爸的思念凝于筆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為每天早晨我還沒起床,爸爸已經離開了家;我晚上都睡著了,爸爸都還沒回來。”

   肖文儒的母親生前也曾對他抱怨:“我遇到困難、想找人幫忙的時候,都想不起來你。”

   說到這些,這個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鐵漢紅了眼眶。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誰人不想?但作為一名應急救援工作者,只要呼救聲起,就應生死以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作為應急管理系統的群眾代表參加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登上了“眾志成城”方陣彩車。

   “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應急救援人的訓詞,肖文儒用畢生踐行。

篇2

關鍵詞 意象 情感 象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Read the Poem from the Poetic Im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XU Jie

(Jiangsu Sihong Middle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900)

Abstract China is a land of poetry,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Reader" is compile a lot of poetr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itor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poetry. How we language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This is the problems that beset 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egin an analysis of the poetic image: the image transfer from the reader through the poem touched the image and to understand poetry as a way to appreciate poetry, combined with the usual case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to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s image; emotion; symbol

詩屬于文學范疇。文學是人學,詩學是情學。文要寫出人來,詩要寫出情來;無人不成文學,無情不成詩學。因此,表達詩人的感情是詩歌的核心內容。那么,鑒賞古詩詞如何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呢?筆者的觀點是:通過意象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1 意象傳達內心情感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物象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物。那么意象就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感情的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物。自然界的許多客觀事物,一旦進入詩歌就成了意象。大雪下的青松,它只是物象,可是在世人的筆下,“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青松”就是意象。大自然的“春水”是物象,在李煜的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

任何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外在的載體,意象是詩人傳達心靈寄托情感的外在形式。我們常說: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是將內在的情與外在的景連接起來,找出共同點,達到物我為一的精神境界,這就形成了詩歌中的“境“。王國維先生曾經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自己對詞作境界的分類: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通過外物的感官,提煉成和心靈交融統一的詩語,來表達詩人本身的感情,這包括詩人的心靈修養、人生態度、個人以及內心世界的變化。比如在古典詩歌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已經在中國文人的心中和創作字典中形成了一種共識。千百年來,詩人們幾乎在延續著同一種意象來表達相似的情感,使讀者能從其中領悟到作者所想表達的心靈世界。這本身也是一種溝通,意象作為語言形式的一種表現,是詩人與讀者心靈的深層次溝通。我們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并沒有開門見山地為我們傾訴他的生活是怎樣的艱辛,他的理想是怎樣的高尚。但是,我們從一系列意向的組合中窺到這一點:茅屋、秋風、江郊、沉塘等名詞意象;老忍、焦躁、昏黑、冷似鐵、塌里裂、無干處、未斷絕、少睡眠、何由徹等形容詞意象,不由分說地對詩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從而更能從結尾的生活態度宣言中感受到濃濃的高尚情懷。

2 意象傳達思想感情

既然意象凝聚了詩人的主觀感情,那么如何透過意象來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呢?通過意象特點準確把握詩人寄寓的情感和積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領悟其象征意義,迅速把握詩人情感。具體做法如下:

2.1 通過意象特點準確把握詩人寄寓的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先找出詩中的意象,分析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然后再讓學生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展開聯想和想象,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只有通過對詩歌中意象特點的準確把握,才能深刻的體會到詩人內心世界波瀾起伏的情感變化。王國維也在“有我之境“中提到:以詩人之眼觀物,故物亦著我之色彩。所謂”色彩“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意象世界。從意象展開聯想,不僅對詩歌本身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也從更深的角度體會到詩人潛藏在詩中的心靈。

2.1.1 揣摩意象前的形容詞

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夜闊,月涌大江流。”可首先讓學生找出詩中的景物:草、風、檣、舟、星、野、流,然后再找出這些物象之前的修飾語:細、微、危、獨、垂、闊,如此一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桅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著漫漫的長夜,一葉孤舟在廣闊的天地間顯得何等渺小和孤單,這正是作者自身命運的寫照,詩人那份凄涼、孤苦的心境就不難把握了。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到的景物有山、雨、月、泉等這些物象之前的修飾語是空、新、明、清等,詩人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凈、靜寂。營造了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這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詩人的心境極為淡泊、寧靜,不含任何雜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動詩人的心,所見所聞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諸于詩則是空靈清凈、平淡之境。王國維說的好:“一切景語皆情語。”

2.1.2 “有色詞語”

意向的色調有“冷”和“暖”之分,冷色調包括藍綠、藍青、藍、藍紫等色調,暖色調包括紅紫、紅、橘、黃橘、黃。冷的一般表示憂郁、落寞、悲傷、孤獨等情緒,暖色調一般熱情、樂觀、希望與激昂。比如,李白的詩中經常會用到白色:白露、白云、白鳥,他本人也號“太白”,白色表示清冷純潔一塵不染,這無疑是李白出世離群情緒的文字證明。清代的納蘭成德善詞,他的詞句中經常會用到一些體現冷色調的詞語:他的悼亡詞中,空階、重泉、紙灰、斜陽、碧落、漆燈、秋墳、西風、黃葉......諸如此類的灰色調詞語,不留余地地表現出了納蘭心中的悲傷情緒。青衫、銀鈕、梨花影、回廊、玉鉤斜路、蔓草殘陽、清淚,未讀全章,先聞零語,即能感意象之凄清,聞詩文之傷感。

2.1.3 注意詩中的修辭

詩人描寫景物不足以表達其感情時,經常使用修辭手法來強意象的張力,抒發強烈的情感。“烽火照西京,鐵騎繞龍城”,烽火之光焰無論怎樣也不可能“照”到長安。但是詩人卻運用強烈的夸張手法,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戰火逼近的急迫。在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難之際,詩人義憤填膺投筆從戎,殺敵報國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又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些本無感彩的物在詩人的筆下,宛若與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息息相通。

2.2 意象的象征意義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的國度,它的文化底蘊是千百年來沉淀已久的。詩,作為文字形式的一種,在詩人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約定俗成的涵義,讀者在賞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這個特點。把握詩語中意向的特定涵義,才能到位的感悟出詩人所想表達的情感。我們有很多熟悉的意象,詩人取意象無疑是來在身邊的事物,更多的是自然界中的現象。月為離別,雪為冷淡,蘭花為高雅脫俗,荷花為出塵不染,竹子為勁節高尚,為性情淡泊等等,如此之類。學生只要留心,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在書本中去理解。不但有益于領悟詩中的古典情愫,也是陶冶性情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