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的變化范文
時間:2023-03-25 10:5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改革開放后的變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衣服:從比較簡樸、單調的顏色到漂亮、多樣的顏色,而且款式相比以前多了幾倍;
2、食物:從多素少葷到葷素搭配和營養餐結合的搭配;
3、住:從簡陋的土房板、房棚戶區到居民樓和磚混結構;
4、行:從出門靠自行車到汽車、電動車、摩托車;
篇2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消費選擇、消費觀念、消費功能以及消費地位等方面。以此為據,反思目前我國居民的消費方式,使消費形式走向便利、快速、高效,增強居民消費觀念意識,推動居民消費方式合理、穩步地發展。
關鍵詞 :改革開放;消費方式;變革;審視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居民的消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生活顯著提高,消費結構出現多元化,消費觀念明顯改善,消費理念得到豐富,沒有理由不說城鄉居民的消費方式掀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美國學者曾說過,短短的十年時間里,讓千萬人建立起新的通信方式,改變了社交詞匯,以及通過發展新的商業化模式產生了新的休閑方式和娛樂文化。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經歷了并正在經歷著一場消費革命。[1]本文從宏觀方面審視改革開放后消費方式發生的變化及其特征,并結合我國居民目前的消費方式做出反思。
一、消費方式
消費的歷史和人的歷史同樣悠久,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消費方式也隨之而來,這是消費方式的一種產生模式。然而相對于不同年代的人們而言,人們往往限定于相對安全而穩定的消費方式,對于消費方式的研究有了堅實的基礎和時代背景。
消費方式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作用下,消費者將自己的收入以生活支出的形式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的方式的總和。所謂消費方式就是人們將自己的可支配財產用于消費,它取決于人們的工資收入、家庭財富、預期效益,以及相關的通貨膨脹和利率等因素。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消費結構,同樣影響消費方式,特別是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有密切的關系。一個民族的消費方式,對經濟發展的速率,社會的文明程度,民族生活的進步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消費方式在“消費內容”和“如何消費”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消費內容”是針對消費對象,“如何消費”是針對消費形式。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與他們的生產是密切相關的,而生產什么又與怎樣生產是密切聯系的。[2]消費即是生活中的樞紐,同樣也包括“消費內容”和“如何消費”兩個方面。改革開放后,居民的消費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形成了“消費革命”。
二、消費方式的變遷
1.消費選擇性的增多
改革開放前,經濟形態以計劃經濟為主導,居民消費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國家按計劃分配供應。商品資源短缺是當時面臨的主要現狀,以至于人們連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無法得到充分滿足,更不可能有較多的消費方式,所以居民的消費領域被局限住了。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極大地改變了計劃經濟形成的消費品單一、匱乏、滯后的框架。人們不用再等待國家分發的消費品,逐漸適應了通過市場途徑獲取消費品。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逐步發展,消費品供應不斷豐富,使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消費品流通開始允許多元化。
2.消費觀念的轉變
改革開放后消費觀念的轉變帶給居民的變化是最為深刻的,總體來說基本上是前一輩人的消費觀念尚未完全轉型,后一輩人的消費觀念卻后來居上。這說明不僅消費水平有所差異,不同群體、不同時代的消費價值觀、消費心理、消費理念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具體而言,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改革開放前,中國處于新舊體制交替期。國家實施“高生產、低消費”的思想,再加上企業數量和生產的能力都很有限,市場上商品總量和種類都較少,所以消費者的選擇余地也較小,但是消費者的需求卻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者普遍持有節約型和實用型的消費觀念,奉行“勤儉持家”“不能欠債生活”“東西壞了才能丟掉”等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具有抑制性的特征,產品質量的好壞成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經濟實惠”“經久耐用”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準則。
改革開放后,人們摒棄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儉觀念,而相信“美是一種品位”“吃穿講究風格”“房子票子是人生觀的體現”等消費觀念,更加關注消費品的個性功能、價值體現,而非實用性。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不是想著省錢,而是追求“獨一份”。購物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也是滿足自己內心世界的感受,此時,“高興”與“不高興”成為消費者購物的新準則。消費品位逐步提高,并開始追求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善,講究“吃講營養,穿講款式,玩講新奇,用講檔次”的生活方式。
3.消費功能和消費地位的多元化
消費功能是指人們在日常消費時所產生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消費地位是指消費在人、社會以及自然三者關系中所處的位置。[3]消費功能和消費地位是社會形式的重要內容,主要體現了消費的社會化內涵,是社會屬性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前,人們奉行“政治上高標準、生活上低標準”的宗旨,如果在日常消費中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傾向,就會受到政治上的打壓,因而人們的消費活動過于單調、呆板,在某種程度上普遍重視消費品的實用價值。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起來,個人的消費領域得到開放,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安排自己的消費方式,使消費的功能和地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消費功能方面,消費不僅僅是生產的附屬者和服務者,更肩負起了凸顯個性、表達價值和發展內心的功能。消費生活由生存消費型轉變為享受型、發展型消費。過去,溫飽問題為首要,人們的生活方式既單調又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改革開放后,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買著舒心”、“用著放心”成了人們消費的新追求。參與性的消費也成為一種新時尚,多元化的消費取向逐步彰顯著人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匹配,豐富自己內心生活,重視家庭環境和生活質量,從追求物質消費過渡到追求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這也正是多元化消費的根本原因。
三、審視與反思
居民消費方式隨著改革開放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同樣也有著值得審視與反思的方面。
首先,必須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理念。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消費水平的直接決定因素,如果居民的工資不能穩定地快速增長,那么其消費水平就會缺少支撐方式。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工資制度是必要的,它能保證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穩固,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其次,要從根本上促進消費結構優化更新,建立新型購物模式,使居民的消費形式更加便利、快速、高效。馬克思曾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每個人追求他自己的、預期的目的,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4]以網購為代表的新型購物方式的出現,加速了我國居民消費形式轉變的步伐。因此,要大力建立新型購物模式,全新開創現代化購物渠道,全力打造多元化購物環節,讓居民放心、舒心、省心地消費。
最后,轉變居民的消費觀念,推動居民消費方式合理、穩步地發展。改革開放后居民的消費觀念的變化最為突出,盲目追求時尚,前衛型、炫富型、拜金型和攀比型消費不斷滋生。從浮躁消費轉變為理性消費尤為重要,消費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前提的同時也是人的本質的體現。消費的最終的目的就是促進人類全面自由地發展。也就是說,消費只有在對人類存在與發展的作用中才能真正實現其本質屬性。馬克思曾指出,當我們作為人進行生產時,在生產過程中就雙重地肯定了自己與另一個人。[5]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消費是人的本質存在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當加強對居民消費觀念的合理引導,通過傳播合理的消費理念幫助廣大民眾體會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以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讓傳統文化和現念更好地融合,從而推進我國居民消費方式健康、可持續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慧思,盧漢龍.中國城市的消費革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馬克思.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183,184.
篇3
改革開放后的祖國
中國,是全中國人的驕傲,然而改革開放后我們的祖國變得煥然一新,將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們的面前,讓祖國變得更加輝煌。一次我去了上海,發現因為改革開放上海變了,祖國更變了。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媽媽匆匆吃完早飯,我們母女倆便踏上了征途。一路上,我不時朝車窗外探望,只見以前還是一片荒野的地方,現在都由高樓大廈代替,金茂大廈巨人般矗立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世界第三的東方明珠更像一根頂天立地的柱子,聳立在海天之間;寬闊筆直的中央大道宛如一根巨大的彩帶,將陸家嘴和中央公園連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不遠處我還看到了南浦,楊浦兩座大橋,宛如兩條巨龍在天河上游玩。車到了北蔡,以前的茅房不見了,一幢幢漂亮的高樓拔地而起,寬闊的馬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央公園,我們買好票,剛走進公園,立刻有一股清香直撲我鼻,接著,一大片綠色呈現在我眼前,那起伏的草坪上,許多游人正在放風箏,我越看心里越癢,便央求媽媽也給我買個風箏,媽媽爽快得為我挑了個蝴蝶形風箏,結果我們的風箏飛得好高好高,我看著那自由自在高飛的風箏,真想坐在那風箏上把中央公園,浦東以及整個上海看遍,那才叫過癮呢!玩好風箏,我們又往前走,只見湖邊游人如織,有的在釣魚,有的在戲水,有的在草坪上野餐,談笑風生,多像一幅美麗的寫生畫呀!突然我們被一個巨大的噴水池擋住了去路,那些手臂一樣粗的管子噴出的水柱一定有四米高,我暗自猜想著。不知走了多少路,終于到了盡頭。聽說,現在開放的只是公園的三分之一而已。
華燈初上的時候,我們才依依不舍得離開中央公園。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上海的變化太大了,祖國的變化太大了,因為改革開放祖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輝煌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相信祖國將來會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神奇。
篇4
80年初,端州街道狹窄,沒有街燈,晚上人們只能沉浸在黑暗中;城里沒有高大的建筑,一般都是矮小的瓦房,家里沒什么電器,有收音機就已經了不起了,若是有黑白電視機,那就更“奢華”了。一到晚上,一臺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前就會聚滿了人……
斗轉星移,時間的列車已經駛進了21世紀。古老而年輕的端州就像秋蟬蛻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你看!一條條寬敞的街道清爽干凈,一座座新樓正浴風拔節。醒目的廣告牌、絢麗的霓虹燈混合著流行音樂,盡情展現著現代風采。街道相互交錯,形成“十”字,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這里都是萬頭攢動、熱鬧非凡。節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個個幽靜安逸的小區綠草如茵、假山流水、錦麟游弋。真美!真舒適!人們在小區里有的談天說地,有的下棋娛樂,好一派寧靜和諧的家園!
最值得肇慶人驕傲的莫過于牌坊廣場了。早上,當第一縷陽光照亮牌坊廣場是人們就來到這里晨跑、做早操。夜幕降臨,牌坊廣場就更熱鬧了。人們來到這里光看音樂噴泉。你看!噴泉噴水時伴隨著一首首激昂的歌曲,當中的大水柱猶如幾條小蛟龍匯聚成一條扶搖直上的飛龍,甚是壯觀!
不僅如此,改革開放后,我們原本簡陋矮小的校園已近“改頭換面”。走進校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闊的操場,操場四周種著綠油油的樹。一陣微風拂過,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像一只只黃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麗極了!在樹木的掩映下,教學樓顯得高大、漂亮。每間教室都窗明幾凈,優美的琴聲、婉轉的歌聲在校園里回響,使人神清氣爽!我們的學校多美啊!
肇慶市是美麗的,它不僅有千年的歷史文化,而且渾身散發著現代氣息,以劃時代的步拔、嶄新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交通的飛速發展為肇慶的經濟崛起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西南大動脈”就貫穿其中(廣州——昆明),宏偉的西江大橋把西北兩岸連為一體。高速公路、國道縱橫交錯,連接八方。交通是何等發達!
在這信息化的時代,通信科技更是一日千里。人們不僅有移動電話,還有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這些產品為人們提供高效率、高質量的全新型生活,以前打一個電話要等半天的情形已一去不復返。今天的端州已今非昔比,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通信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都是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幾代端州人民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
歷史文化名城、優秀的旅游城市、南國旅游體閑之都——肇慶是我們的驕傲!
篇5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的鐘山。五六年沒回家鄉了,今年春節,我回到了離開已久的家鄉。一下車,映入我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驚,假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古老矮低的平房,破爛不堪;如今,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寬敞明亮的樓房了。過去坑坑洼洼的土路,凹凸不平,如今也變成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了;荒涼的土地,雜草叢生,現在望過去,早已是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基地……過去的農村,完全是經濟的落后,人們生活的貧窮。如今,一轉眼,人們的生活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經濟也是蓬勃發展。
聽奶奶說:改革開放前,他們過著貧窮的生活,除了種地再也沒有其他的收入。那時候姑姑和爸爸哪有像我們現在這么幸福,一回家就要幫助大人們干活。那時候,人們都說,哪一天能到大城市里去看一看該多好。他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四面懷山,早晚面對的都是山和樹。
家鄉的老房子里掛著兩張照片,他們是這三十年來農村變化的全過程。
看看那張老舊的照片,那是爺爺在改革開放前照的,那時還是黑白照片。畫面上是一個農民正揮著鋤頭,除田野上的雜草。望過去,整片田野都是野草,長得茂盛,卻不見植物。近處,幾頭牛正聚集在一起吃草,那時人們只能依靠牛來耕田。遠處,隱隱約約的看見一排排簡陋低矮的土房,從這張老照片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奶奶說,那時的他們每天吃的是咸菜配稀飯,當時哪能吃上肉,除了春節有那們一點點;用的是粗糙又笨重的農具,那是完全是靠體力來養活一家人,在烈日炎炎下,天天都要下田勞動,就這樣,他們背朝天,面朝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苦勞作著。
如今,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了。改革開放后鐘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貧窮的農村已經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今天的鐘山早已不是晴天時的塵土飛揚,雨天的時候泥濘的土路就如爛泥塘一樣的情景了。一棟棟的樓房如雨后的春筍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一家家工廠也拔地而起。
緊挨著那張老舊的照片便是色彩絢麗的彩照了,這是爺爺今年剛照的。這張彩照里,是一眼望過去綠油油的田地,這邊是今年剛建的綠色蔬菜基地,遠處,是一棟棟房屋。如今,不光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他們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人們的臉上總是綻放著幸福的笑容。奶奶告訴我:’這幾年,托黨改革開放好政策,農民的日子是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篇6
人物:一男記者
一對老年夫婦
場景 :木制沙發
大叔大媽上。
大叔:人老心不老,跟著時代跑,正在下著棋,記者把我找,說是要采訪我,我一聽要上電視,激動是三天三夜沒睡覺,興奮的時刻終于來到,原來曝光的感覺如此美妙。
大媽:你別興奮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比較低調,不像你到處大喊大叫,曝光的感覺雖然美妙,但出名以后更要防止各種騷擾,所以,老頭子,咱要低調,低調。
記者:大家好,今天我的任務是去采訪一對老年夫婦,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中山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
記者:大叔大媽,你們這么早,讓你們久等了。
大叔:沒有,剛剛等你30分鐘,
大媽:錯,應該是29分鐘57秒。
記者:實在對不住兩位,現在可以開始了嗎?
大叔:萬事俱備,差點風了!
記者:那好,我們開始啊!大叔大媽你們好,我是電視臺的記者,請問你們在中山生活多少年了!
大媽:35年了!
記者:大媽記憶真好,為什么對這個時間記的這么清楚呢?
大媽:這是改革開放以前的事了!我們找對象,家里都不愿意,我們就決定私奔嘛!我在家偷了一輛自行車,他就帶著我跑啊!告訴我自行車正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狂奔,我就對這35有印象了!
記者:那怎么不坐火車呢?或者別的交通工具呢!
大叔:別和我提火車啊!記得有一次啊!我帶著懷孕的她從北京回廣州!到石家莊她就早產了,車到廣州,孩子都會喊爸爸了!
記者:這么夸張啊!火車有這么慢嗎?
大媽:他做錯車了!整跑偏了,在云南生活三年才回的中山,那孩子可不是會叫爸爸了怎么的!
記者:哦?原來還有這樣的小插曲,現在從北京回廣州,幾個小時就到了。那你們二老撫養孩子也很辛苦吧!
大媽:何止是辛苦啊!是千辛萬苦啊!
大叔:一切都在無言中,像霧像雨又像風。(自我陶醉狀)
記者:大叔大媽你們能不能具體說說呢!
.................
大媽:別提那張相片了,那時候照張相不容易,得走四十多里地,那天他取相片回來就晚上了,路過墳地,看見誰的遺像掉下來了就給人家貼上了,過了幾天,我兒子告訴說,說他爸相片在別人墓碑上貼著呢!
大叔:我聽說這事去了三回,才看出來人家墓碑貼著的的確是我。發現以后連忙將我珍藏好幾天的老娘們相片給換回來。
.........................
大叔:人家趙本山臨結束的時候還說兩句呢!能不能也讓咱們說兩句啊!
大媽:就是啊!為了你這個采訪,我是熬紅了眼睛,累壞了肩膀,啞口無言不是我的性格,給我機會,改革開放后的老太太不同凡響。
記者:那好吧!你們二老說吧!
大叔:我們也做了兩首詩。
記者:你們也會作詩?
大媽:你是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先來。(從兜里掏出稿紙)
改革開放沐春風,中山正在發展中,衣食住行翻天變,樓臺一層又一層。
記者:好(鼓掌,大叔也跟著鼓掌)
大叔:(也掏出稿紙)終于輪到我了。
......................
編劇:陳濤
篇7
(一)經濟轉型的分類
經濟轉型有多種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劃分方法:
1、按轉型的狀態劃分:分為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
體制轉型。指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
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和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等等。因此,結構轉型又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等。
另外,有的學者把經濟轉型的狀態分為四類: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戰略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等。我們認為,無論怎么劃分,經濟轉型都不外乎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兩種類型。
2、按轉型的速度劃分: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指實施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盡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數學者把俄羅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稱為激進式轉型。激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漸進式轉型。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盡可能不引起社會震蕩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多數學者把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稱為漸進式轉型。漸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過程。
(二)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應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后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劃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并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三)經濟轉型的特點
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在談到經濟轉型時,我們往往把某個時期經濟在體制和結構的變化稱為經濟轉型。因此在制定轉型計劃時往往會以時間多長、經濟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來衡量是否完成經濟轉型。其實,這只是階段性的經濟轉型。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追逐著質和量的提高,這種質和量的緩慢變化本身就是經濟轉型。習慣上我們把某個時期經濟發生的較大變化稱之為經濟轉型,即段性經濟轉型。
漸進性和激進性的交叉。經濟轉型往往表現為時而激進,時而漸進,在某些領域激進,在別的領域漸進。
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的同步。經濟體制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經濟體制的創新。
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在經濟轉型中,政府和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兩種不同的力量。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基本動力,而實現經濟轉型又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兩者一個是內因,一個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兩種力量結合,雙方互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區域性和國際化的結合。經濟轉型通常是區域性經濟發展措施,而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又不得不考慮國際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經濟轉型必須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四)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轉型
1、轉型的四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后,中國從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征。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并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采用“先試驗后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
中國從計劃
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2、當前全國經濟轉型概況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構想,并且許多地區還制訂了經濟轉型規劃。其它地區雖然沒有提出經濟轉型的問題,但是實質上也在做著經濟轉型的工作。整體上看,全國經濟轉型可分為北方的經濟轉型和南方的經濟轉型,并且南北雙方的經濟轉型有著明顯區別。北方的經濟轉型以東北三省為代表,南方的經濟轉型以粵、浙、閩等省為代表。北方是我國的能源基地,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來的能源開采利用,許多地區能源開采業進入了萎縮期,由于資源的逐漸枯竭,導致了一些社會矛盾的出現。東北以阜新市、遼源市、伊春市、大慶市為代表的四個國務院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轉型的主要任務是減少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國重型制造業基地,但是制造業整體水平落后。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北方工業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替代產業、接續產業,其次是產業技術升級和經濟制度創新。也就是說北方經濟轉型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技術進步為輔的經濟轉型。南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地帶”,盡管如此,南方經濟與世界發達經濟還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推進產業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質上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世界競爭。
3、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
縱觀當前全國的經濟轉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當前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的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國的產業發展態勢與經濟轉型
加入了WTO后,中國的一些優勢行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機電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國、反傾銷之類的威脅,因而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優勢行業在迅速占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發展壯大中占領了世界生產技術的制高點。以服裝為例,2005年中國服裝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限的情況下,許多產品的外貿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實現了翻番。中國服裝業在向世界市場的邁進中,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達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歐盟和美國的服裝生產界感到震驚。因此,在部分地區的經濟轉型中,有的地區(如阜新市新邱區)把服裝行業作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外貿出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全國經濟轉型中,我國的優勢行業將是一些地區的最佳選擇。
(五)當今世界經濟轉型的潮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突起,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追逐的結果,經濟信息化則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使然,在這場競爭中世界經濟將轉向以商務電子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將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七大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龍頭經濟。有的學者甚至把這種新經濟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六)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轉型的歷史是一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歷史,又是一部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世界各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盡管有許多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但是除了一些資源型產業因資源枯竭而退出歷史舞臺外,傳統產業并不會因經濟轉型而成為終結者,相反傳統產業會在經濟轉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支撐,會遇到許多問題。只有在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孕育發展期后新興產業才可能成為某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因而,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才是經濟轉型的最快和最佳選擇。在經濟轉型中,讓高新技術和商務電子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來帶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流動,從而推進市場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促成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持續性指的是可以長久維持的過程和狀態。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經濟本身應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即經濟有較強的發展后勁,具有“勻加速”或“加加速”前進的能力,將來不會出現因“加速度”急劇下降而產生經濟衰退現象。其二是經濟具有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能力。即經濟發展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但要同環境承載力相適應,雖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但要同社會進步相協調,不能以損害社會、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經濟。所謂的和諧經濟就是經濟結構要合理,具有較強的增長潛力,經濟發展要與國家政策和諧、與社會發展協調、與環境承載能力適應等。
篇8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學習的主旋律。對一堂課的評價也從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注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思維的訓練,互助精神的養成,團隊意識的形成;注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教師教學機智的展現,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等。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根據不同課文內容展開激烈的討論,則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發揚學、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生合作意識,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彰顯學生個性、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的有效途徑。討論還能促進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運用討論,激活課堂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科學設計40分鐘,合理調劑聽說讀寫,以消除學生疲勞厭倦之心理。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討論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竭力思索,暢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昨天,這兒一座村莊》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中描寫的改革開放后的深圳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一枯燥而又深遠的道理,活躍課堂氣氛,教這首詩之后,我針對本市特點,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改革開放后,我們市有了哪些變化?”學生便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嘉陵二橋橫跨江岸。”“我爸做生意,買了一部3G手機。”“我家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還可以放VCD呢。”“我家剛剛搬進了四室兩廳的新住房,既寬敞又明亮,不像以前的平房又潮濕又陰冷”……整個教室頓時熱鬧了,打破了串講串問的沉悶氣氛。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高漲,他們主動地進入了語文學習和語言思維的鍛煉中。在充分的討論中,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因為有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使人民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變化。
二、運用討論,活躍思維
常言道“理越辯越明”,充分的討論,自主的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才能,我在教學中常常運用討論這一方式,讓學生主動質疑,或老師提問,共同討論。重視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
如教學《倔強的小》時,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馬是吃草的動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課文中還說馬是一匹瘦馬?”初聽這問題很簡單,細一想這個問題又和過草地的困難緊密相連。于是我便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組討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展開激烈的討論。有的說:“過草地時大批人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說:“草地到處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馬不一定可以過去吃。”……討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更加了解過草地時的艱難,深刻體會了小拒絕幫助的原因。
三、運用討論,彰顯個性
篇9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卻有著自強不息的生活信念!是的,我大概用了三天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我只是模糊的記得我曾經看過,但又覺得似乎沒看過!
是的,我今天重讀這本書,不再是像兒時讀趣味故事那般,而是以現在的我,現在的生活閱歷,現在稍能多點的社會學視角來讀!既被小說震撼,又卻在心里有其他的看法!
路遙的這本書,我看完后覺得他就是一本經典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反映了在改革開放前后的農村社會歷史變遷,完全再現了當時的社會圖景!我甚至強烈的認為路遙的這本書比梁鴻的《中國在梁莊》都更具三農研究的水平!改革開放后農民的心里變化,民間信仰,農民的行動邏輯,村莊政治運行邏輯,宗族的影響,文化娛樂的需求,經濟的強烈要求,甚至縣鄉運行治理的特點,寫的是那么的清楚,專業!作者完整的反映了農村的文化心理,這種自在的鄉土文化心理,影響著千千萬萬個在鄉土的人或者從鄉土里來的人,他們最重要的是面子,樹活皮,人活臉。而這種面子也可以說是自尊!他們即是很窮,但也心高氣傲。要出人頭地,讓別人仰視自己,讓別人羨慕嫉妒自己,這樣才能達到自我的效能感,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當然也不缺乏忠厚老實的農民,但也脫離不了這個鄉土文化心理的塵網。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來自鄉土的文化人或者讀書人的書生意氣的理想的完美的愛情,他們不顧塵網束縛,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門第觀念踩在腳下,這些來自鄉土的青年總是那么理想的,恰給他們安排個大人物的女兒,來和鄉村青年的戀愛,打破塵網,再次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我想這會鼓舞多少后生,使他們的自尊不再收到傷害,讓他們相信人是平等的,出身不重要!
我想很多來自鄉土的青年,來到大城市,在種種不適應下,自尊降低后看到那個和他一樣的少平,少安。他們會覺得他們只要積極的生活下去回和少平,少安一樣,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甚至臆想自己也遇到某個大人物的子女,自己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不包括大多數人)!少平,少安代表了千千萬萬個來自鄉土或者底層的青年,他們在奔向美好生活奮斗著,雖然充滿艱辛與挫折,到他們還是自強不息的生活著!他們的文化心理也是今天千千萬萬個從農村來的青年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狀況反映著他們的真實感受,這不是在寫小說,簡直就是再描述今天同樣來自農村青年的生活信念!同樣的文化心理,同樣的處境,鼓舞了同樣處在這一階段的人!我敢說只要鄉村沒有消失,這種文化心理也就無法消失,只要鄉村的青年在奮斗!那么這本小說還會持久的影響這些來自底層的青年!
改革開放35年后的今天顯然很少見到書中的愛情故事的活案例,除過莊稼漢的夫妻們!他們就是在平凡的勞動和生活中把愛情和親情融煉在一起堅硬無比!他們吵吵鬧鬧白頭到老!現在身處都市里的人兒呢?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但這平凡人生中的故事是那么的有趣,充滿了意義!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名滿天下,都是他人賦予我們的意義,賦予我們的生命價值,證明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存在感使得我們覺得很有價值!我們甚至累死累活的也要獲得那些名利!不斷的工作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什么。為什么不像少平,少安,金波,潤生那樣,在這平凡的生活中,自強不息的活著,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仔細的品味百味的人生,自強不息的生活在這平凡的世界中,世事總是變化的!
篇10
1978年12月18日,當在北京召開時,各地的莘莘學子正在備戰來年的高考。9個月后,他們中只有4%的幸運兒走進了大學校園,成為名副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后首屆大學生,這就是79級。
79級大學生,雖然和77級、78級并稱為“新三屆”,但卻與師兄師姐們不同,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他們是1 977年后承前啟后的一代,他們完成了大學生年齡結構的新老交替。更多應屆畢業生的加入使79級整體年輕化,此后,大學里少長成集的奇特現象被終結,大學進入了真正的“大學生”時代。
年齡結構的改變,使79級大學生具有自己的氣質和稟賦。
他們不激進但卻有擔當。因為有擔當,他們緊隨77級、78級的先鋒步伐,承繼了師兄師姐“鐵肩擔道義”的如虹理想和社會責任;因為不激進,他們往往不會充當振臂一呼的先鋒。所以,他們少了一份夭折的痛楚,多了一些收獲的欣慰。
他們不守舊而更務實。因為他們大多沒有復雜的社會閱歷,整體上缺少因襲的歷史包袱和憂患意識,所以他們少了一份迷惘,多了一些執著。不僅表象上更有青春的朝氣與活力,而且也有相對明確的目標感和務實精神。
他們更開放也更包容。由于生活經驗缺乏,知識結構欠缺,他們少了一份成見,多了一些寬容。他們思想活躍,崇尚新思潮,追逐多元化,具有開放的思維和包容的目光。
1979到2009,隨著改革開放的步履,不激進有擔當,不守舊更務實,更開放更包容的79級大學生也走過了30年風雨里程。他們的步伐契合著改革的節奏,他們的氣質折射出一個正在變革中的國家的某種特質。
他們見證著改革,參與著改革,推動著改革。他們在與改革的互動中成長,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中堅力量。
武漢大學中文系79級只是這一屆學生中的一個縮影。
30年前,恰同學少年,他們風華正茂,心懷“振興中華“的理想,崇尚”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務實精神。
如今,30載已過,大家再見面――恰同學中年。
- 上一篇:平安村
- 下一篇: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通用條款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改革開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