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明月幾時有范文
時間:2023-04-09 12:5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軾明月幾時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詞寫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作者當時知密州(今山東諸城),這首中秋詞,“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也是一種對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但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當然,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開篇排空直入,筆力奇崛,表達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這樣一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懷人,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揮灑淋漓。在這里作者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么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一個陰錯陽差的誤會使坡誤以為皇帝要殺他,在心驚膽戰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給蘇轍留下了兩首訣別詩,愿與子由“世世為兄弟”。 蘇轍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殷殷關切之禱告,無不流溢著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無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復何求!
蘇軾思親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又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突破時空間的局限讓彼此的心溝通起來,把彼此分離的人以精神相通。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還有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總之,本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完美的體現了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對人間的眷戀。人如其詞,面對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進了汨羅江,李賀蓬頭垢面,義山終生郁悶,蘇軾卻堅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詩詞歌賦相依為命,靠靈魂和氣度,靠氣骨和詩膽,用超然的態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靈光彩讓苦難變得黯然無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蕩,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處窮而不忘兼濟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曠達樂觀,身處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適,超脫于世俗的苦樂和生死之外,追求進入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豐富和深沉,天真和質樸仍如封存的醇酒,濃香醉人!也許正是一蓑風雨,鑄就了一個曠世奇才,一個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個民間婦孺喜聞樂道的豪士雅客,一個剛直不屈執著風節的政客,一個有著一顆善于解脫的智慧心靈的智者,一個有著一副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腸的赤子!
篇2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意思是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作者當時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把酒問青天的把釋義:端起。
2、這句詩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3、原文選段: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4、選段譯文:滿月不知何時才會出現,我只能斟滿酒舉起杯,遙問天上。不知道天上的宮殿里,現在又是什么日子呢?我想要和清風一起歸去,又害怕天上的宮殿太寒冷。月下起舞的影子,不像是在人間。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伏在窗口,靜靜等待到夜深人靜的凌晨,月亮才浮出了黑云。瞬時間發現——月,是如此皎潔;天是那么華美。我真想對月亮大聲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我愛你!”
陣陣微風襲來,它帶來了中秋的思念;明月,喚醒了思想夢;明月,述說著感恩情……
中秋之月,沒有了璀璨的群星所襯托,孤零零的地掛在天上。嫦娥在月亮上不覺流出了一些凄涼、落寞……
仿佛,我們一家人,不可以回去與親人們在中秋,團聚。心中落落空空的,思念,思念……
給朋友們發發電子郵件,或許,可以送去一絲絲祝福,給別人帶來快樂與驚喜;也可以寬慰自己的掛念!
“祝你中秋節快樂,沒什么別的了。”這條來自他鄉的付發過來的信,讓我愣了好久,自己也說不清了。只是知道,思念仿佛在這一刻彌漫開來……
漸漸地,淚水占領了我的眼睛;慢慢地,朋友的身影占領了我的腦海!
想想我們以前的中秋,總在一起,朝著一個方向,欣賞著月亮的沒,彼此的美……
篇5
月亮是懸掛在天空的一首詩。
詠月詩在古老的《詩經》中就能尋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先民們吟出了月亮的美,也詠出了像月亮一樣美好的愛情。在三國英雄曹操的筆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點綴。在晉代隱士陶淵明的詩句“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堅定操守的見證。唐人吟詠月亮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詩中寫到了月亮。——月亮詩流成了一條燦爛的月亮河,在這條河流中,最豐盈,最有意韻的當數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那輪圓月了。
在這首詞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幾時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嬋娟”,詞中沒有哪一句不與月亮密切相關。可梳理如下:對月發問——猜想月宮——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難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詞人的內心情感的不斷變化始終伴隨著月亮。月亮在這首詩中成了內涵最豐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說藝術中,把具有復雜性格的人物形象稱為“圓形人物”,把具有簡單性格的人物形象稱之為“扁形人物”,借用小說藝術中扁平人物、圓形人物之論述,可以說該詞中的月亮是最“圓”的意象。
開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屈原的天問很相似,與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一脈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順,產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問天天無語、問月月無言,偏偏要如此發問,開篇便讓后人感受到詞人那顆迷惘破碎的心。接下來對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著邊際,因為詞人沒有從傳說中仙境的美妙絕倫作猜測,卻從時間的角度問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費解。其實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與序中的“歡飲達旦,大醉”照應,又不露聲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廣寒宮里都是冷清孤獨的。”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離開孤苦失意的人間到月宮中去的話,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樣的“高”“寒”,不一定適合人居。那么,怎么辦呢?于是東坡居士與李白先生用同樣的姿態營造了兩種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且飲且舞,對影自憐,孤獨得讓人流淚;東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間與月亮之間,游離于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而統一,瀟灑得令人神往。
因為人間同樣美好,詞的下半片從天上幻覺轉向人間,用人間的目光來看月亮,“月照無眠”時的月亮應該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轉”“低”說明月亮已從東邊走到西邊去了,這也是對“序”中“達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瀟灑之后,詞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夢的話,蘇軾就不是蘇軾了,詞中用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詞的境界也會顯得過于單薄了。徹夜難眠,自然對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里的關鍵詞是“圓”,語義雙關,既狀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實,人不論聚離與否,與月亮毫不相關。與親人分離,內心總是孤獨的,此時月亮若是圓的,會心生埋怨——月圓人不圓;若此時月亮是不圓的,也會同病相憐——同是天涯分離人。不過這樣的埋怨并不是內心深處刺痛的反映,僅僅是頓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使得月亮這一意象在詞中達到美學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僅僅是物象與情感的交觸,在這里,則是物象與情理的統一。這種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頓悟,只有曠達灑脫、超凡脫俗的坡才能做到。在這種前無古人的頓悟基礎上發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當今中秋節出現頻率最高的廣告語、祝福詞就不足為奇了。
坡寫作此詞時,人類還處在足不出戶的時代。今人的腳步已飛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過反而寫不出如此浪漫的詞作,因為象東坡詞中月亮這樣豐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摯的情感,源于曠達的胸懷。而這些恰恰是富足的現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細讀:五輪明月照,千古中秋詞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這一年中秋之夜,蘇軾 “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此前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其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胡仔論《水調》一詞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此語應讓其他文人汗顏且心悅誠服。
我以為中秋詞此篇為最,是因為此詞中有幾輪明月皎皎,光照寰宇,為其他詩詞所無。
詞的上闋有三輪明月。
1.一輪自然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開篇即突兀一問,是蘇軾將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雖與李白的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這是一輪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輪神話之月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讀至“天上宮闕”“瓊樓玉宇”,不由使人想到中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想到嫦娥居住的寂寞寒冷的廣寒宮。《明皇雜錄》中有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皎月清冷,月宮高寒,“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連仙人都難耐,何況凡人呢?所以蘇軾即使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想法,也望月而生畏,愿意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了。
這一輪神話之月賦予蘇軾的中秋詞神秘美麗的意境,誰能說蘇軾“天上人間”的選擇不是那個美麗而寂寞的女子的心聲呢?
3.一輪遣懷之月
蘇軾寫作此詞時,政治上很不得志,處處遭受排擠和打擊。蘇軾自求外放,對月“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月宮和朝廷何其相似。“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詩人身在江湖,對朝堂情況的追問;“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中的“欲”字與“恐”字,是詩人渴望重回朝廷但又對朝廷黨派之爭充滿恐懼,害怕朝廷沒有他的容身之地;“起舞弄清影”一句,品讀到的是詩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無拘無束。在經歷了一番思想斗爭之后,詩人終于明白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詩人篤定地告訴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無異居,清濁共此世”(蘇軾《和陶桃花源》),一個人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為。
這是一輪傾訴樂觀豁達襟懷的明月,是蘇軾對出世入世的洞明和對自由心靈的忠誠。
詞的下闋有兩輪明月。
4.一輪多情之月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或恐夜深人睡去,月色依依照離人。你看那月亮,一“轉”一“低”,蓮步輕移,窺照著無眠之人,不是故意讓那離人的滿腔思戀無所遁形么?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詞人無處可逃,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誰說明月冷無情,道是無情卻有情。
5.一輪共享之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到熙寧九年,這對離別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見上一面,但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就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吧!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正是將這一大意象深入淺出,化為對天下離人的安慰與祝愿。
自此,這輪千里嬋娟用它皎潔的月色為所有思鄉、思親的無眠之人療傷。
五輪明月朗照,自然與神話的重疊、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思戀到祝愿的變化、個人遭遇的感懷與人間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與理性的回歸,東坡此詞當之無愧為中秋第一詞。
篇6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水調歌頭》詞的前面,有一段小序,交代了寫作的背景及緣由。這段序文是這樣的:“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達旦”,到天亮。“子由”,作者的弟弟蘇轍,字子由。當時蘇轍在齊州(今山東濟南)做官,兄弟倆已七年不見面了。這段序文的大意是: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夜,我在密州任所與僚屬們歡度佳節,通宵暢飲,直到天亮方才罷散,其間,我曾幾次飲的大醉,醉后又詩興大發,于是寫下了這首詞,并以這首詞來懷念遠在他鄉的同胞兄弟子由。
詞的上片寫望月飲酒,發離奇飛躍之神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端起酒杯。中秋之夜,一輪皓月高懸在湛藍的天宇中,詩人一邊邀月暢飲美酒,一邊盡情地觀賞良宵佳景,幾盞濁酒落肚之后,醉意朦朧之中,他忽然端起酒杯對著蒼天高聲詢問道:皎皎明月啊,你遍撒清輝,朗照人寰,帶給天上人間這無限美好的夜晚,那么,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詞的這開頭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按照詞的內容,本應該是“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詩人之所以顛倒來寫的原因,并非僅僅只是為了格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為了強調他的發問,為了宣泄他的感情。至于向誰發問,因為不十分重要,所以放在了問話內容的后面。這樣就給人一種陡然發問、猝然而起、突兀奇警之感,這破空而來的奇思妙語,使詞句藝術效果大增,故而顯得筆調極其不凡。
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但李白的詩句給人的感覺比較舒緩,經過蘇軾這么稍作變化,語句就由舒緩變得峭拔起來了,表達的感情也更加強烈了。詩人在問過“明月幾時有”之后,見蒼天不作回答,稍作停頓,又繼續問起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宮闕”神話中的天上宮殿。人間的中秋之夜這么美好,普天之下的人們都在歡度這個不平凡的佳節,那么這月兒圓圓,月光朗朗的時刻,天上的宮殿里,又是什么日子呢?那一定是比人間的中秋夜更美好的日子吧。“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引用的是唐朝小說中“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天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昔是何年”的詩句。這里既表現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向往,又體現了他渴望理解自然現象的強烈追求。
人間此夜慶中秋,天上今夕是何年?凡世今夜同歡樂,仙境是否勝人間?要想知道答案,那就只有等上了天以后才能知曉。于是作者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乘風”駕風,也就是騰云駕霧的意思。“瓊樓玉宇”,用美玉建成的樓臺房屋。現在,我打算騰云駕霧飛回到天上的宮闕里去看個究竟,又害怕神仙居住的瓊樓玉宇太高太冷了,我是經受不住那種寒冷的。在“我欲乘風歸去”一句中,作者用“歸去”二字,而不用“飛上”“飛到”等別的詞語,是因為古人迷信傳說凡有才學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謫降到塵世的,他們上天有如歸家。李白不就號稱謫仙嗎?我蘇軾也不例外。這“歸去”二字,寄含著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懷才不遇。
同樣,“高處不勝寒”也值得玩味,它至少有四層含義:1.用月宮的高寒,來贊美中秋夜月光的皎潔明麗;2.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唐明皇游月宮,臨行時,葉靜能叫他穿上皮衣,唐明皇不聽,到了月宮,他果然冷得難以支持;3.詩人害怕自己到了月宮后會像嫦娥一樣的寂寞清冷,李商隱詩不是說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嗎?4.說明詩人很想飛升上天過神仙的生活,但他明明知道自己在當時那種科技還不發達的社會是根本無法上天的,他也不會騰云駕霧之術,故而只好以“不勝寒”來自我開脫。
上片的最后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說與其飛往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這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刻畫出自己與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情景,同張先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有異曲同工之妙。李白《月下獨酌》詩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這句“起舞弄清影”就是從李白詩中脫胎出來的。這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既是詩人進一步為自己無法上天而進行自我開脫,更是他迷戀人間,熱愛人間生活的內心獨白,表現出他不為逆境所困的積極樂觀情緒。
詞的下片寫對月懷人,感人生離合無常。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華美的樓閣。“綺戶”雕花的門窗。“轉”和“低”都描寫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夜漸漸地深了,這月光也移動著,慢慢地轉過了翠閣紅樓,低低地穿過了雕花的窗戶,把明凈的月光輕輕灑進屋來,照射著人間那些遲遲未能入睡的人們。這換頭的三句,既承上繼續寫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不眠之人,從而開啟了下文。這不眠之人,特指身處異地、無法相見的蘇軾和蘇轍,泛指普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轉”“低”“照”三個動詞,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月光以感彩,把靜感的月光給寫活了。中秋之夜,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令人遺憾和惆悵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起明月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是自然之物,總不該對人有什么怨恨吧,但為什么偏偏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了起來呢?人和月相比,反而不如月,相形之下,這就更加突出了人的離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似無理而實巧妙,加重了怨恨明月的分量。
篇7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詞化用了誰的什么詩句?
(2)下列句子是對詞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闋詞是蘇軾創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B.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
C.下片寫的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流轉,斯人不眠,足見蘇軾與蘇轍父子情篤。
D.蘇軾的人生態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
6.戍邊征戰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下列各項是對詩歌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說附屬國直到居延(地名)以外,點明邊塞的遼闊,路途的遙遠。
B.第三、四兩句,寫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從景物特征看,詩人是秋天出塞的。
C.第五、六兩句繼續寫詩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長河”指黃河。
D.最后兩句寫詩人在邊塞的蕭關遇到了候騎(偵察兵),得知都護正帶兵在燕然前線。
(2)請你鑒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不少于50字)
7.隱居探訪或山水田園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歸田園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請比較一下“種豆南山下”與“采菊東籬下”這兩句詩的異同。
(2)詩的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使這首詩不只停留在對勞動樂趣的體味上,更進一步點了題;種豆長草也罷,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罷,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這“心愿”是什么呢?
8.詠史懷古類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篇8
——題記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圓月升,驟然星辰隱,曉風明月立蒼穹,月,你究竟為誰而圓?
千古不變,你依舊是那么美麗,美得讓人心醉,多少文人墨客曾陶醉于你的容顏,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勾起黯然思鄉之情;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挑起對親人的牽掛;張九齡“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寄對友人的祝福于明月……
殘月,如笑一般,淺笑著俯瞰著世界;滿月,如目一般,柔和的目光仿佛母親微笑注視著孩子。殘月笑,滿月亦笑,千古以來,月一直笑對世界,她瀟灑,她美麗,婀娜多姿,給人以嫦娥的幻想。
月光如水,今夜月光別樣明,雖不足以耀蒼穹,但卻為大地蓋上一層薄紗,輕輕地……月光之冷,古來就有“冷月”之說,林黛玉“冷月葬花魂”,凄涼、無助,哀傷中透著淡淡的月光,譜寫下悲涼的樂章。
今夜,我在此仰望蒼穹,注視著天上的月,試圖詮釋她的微笑,?M月葬星辰,除了她的笑,天空中再也沒有其他的什么了。我想,此時此刻,無數人舉頭望明月,月在他們的眼里又是不同的化身——是故鄉的使者,是友誼的快遞,是親情的傳真……在這思念的日子里,誰又在誰的故事里想念?
多少事欲語無休,回首處,眉梢鎖心愁。舉杯邀明月,月下倍思親,今夜把酒臨風,笑看蒼穹,是否有種貌似神離的憂傷?多少人謀生在外,舉頭望,星辰隱,月兒今夜你究竟為誰而圓?
篇9
2、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8、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篇10
抬頭仰望天空,月亮像一個圓盤高懸在晴朗的夜空中。星星醒了悄悄地躺在云彩的懷抱中,假寐著閉上了眼睛,透過夜空我仿佛看到美麗的嫦娥正抱著玉兔坐在桂花樹下顧盼她的親人!
一朵黑云偷偷地襲來,用它那陰森的身子把皎潔的明月遮掩住了。月兒不甘寂寞,卻有無奈,只能黯然神傷、悄悄嘆氣。
風婆看見了,很同情她,狠吹一口仙氣,黑云灰溜溜地逃開了。月亮趁機探出身子。有些黑云來不及逃走,只得悄悄地躲在月亮的一角,雖是那么狼狽,卻為天空增添了幾分詩意。